作文一:《鼎湖山听泉1》1200字
一、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主备人:谢兵 协备人:王晨曦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
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
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1. 《补充练习》第一页的“随文练习”及第二页的“问题探究”
2. 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
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五.板书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六.教后感
作文二:《鼎湖山听泉说课稿》3000字
Http://.fhedu.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说教材内容: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课文以游踪为线索,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本文可使学生提高朗读技巧,积累语言,明白游记散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学生
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本课语言生动易懂,学生可以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单元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而《鼎湖山听泉 》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此教学本文时把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作为教学的重点,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的难点。特拟定以下目标:
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展示图表和音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比较激趣,自然导入
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因此~本文教学的起点~也从“听”字入手。
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 —— “望”)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的心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谢大光在赏泉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 (二)自读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初读课文,通过自由放声读,让学生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标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有关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 泉声特点 产生联想
第一次 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 进山后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B座808室
联系电话:025-83657815 Mail:admin@fhedu.
Http://.fhedu.
第三次 补山亭
第四次 入夜、寺旁客房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进行圈点勾画。
3、交流填表,评价朗读。(重点朗读前三次)
,本环节以“听”字为抓手~通过找出四次听泉的地点、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来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进而理清全文的思路。)
(三)品味精彩段落 感悟人生哲理
四次听泉,有详有略,作者重点描写了第四次听泉,请同学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8节,要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泉声的,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投影打出例句:?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3、将“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改为“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如提琴般柔曼者。” 仿照上句改写后面的三个句子。说说作者为何先写喻体后写本体。
4、作者从听泉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后小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由四次听泉直接切入到精彩段落的研读~让学生品味时教师可以给出例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后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四)创意朗诵:
1.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来朗读第8节,朗读时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设计最新颖。
2.组织教学: 朗读准备:四人小小组自行设计。
请二到三个小小组朗读 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3.全班齐读。
4. 学生背诵比赛。
,单元目标就是“学会读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如何开展“吟哦讽诵”~要有具体的步骤~其实从整体感知时的自由朗读~到研读精彩片段时的大声朗读~到品味时的品读~吟哦讽诵是一以贯之的~在此基础上再来个“花样朗诵”~就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媒体出示课文句子改写成的诗,伴古筝曲《高尚流水》,,引导学生朗读。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
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B座808室
联系电话:025-83657815 Mail:admin@fhedu.
Http://.fhedu. 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
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
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还有一些泉声/远近高低/轻重缓急~
是/泉水绕过树根~
是/清流拍打着卵石
……
(五)对联小结:
1、根据课文内容请你修改老师创作一副来赞赞鼎湖山泉的对联,更欢迎创作一副新对联。
泉声泠泠淙淙滋润万物 泉水隐约洗涤心灵
2、指导:老师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3、组织学生修改和创新,小组交流推荐,被推荐到的同学把下联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评价,评选出优秀对联。
,写对联要求较高~既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写对联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锤炼字词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片断,要求仿照第8节“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段,用比喻的修辞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从仿写片段开始。)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溪水隐约润万物 泉声泠淙涤心灵”简洁明了,提纲挈领。
五(教学体会
对庆云寺一节的教学有些仓促,不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其美景及其在文中的作用。但是这些可以在课后练习中涉及。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B座808室
联系电话:025-83657815 Mail:admin@fhedu.
作文三:《鼎湖山听泉教案》2700字
《鼎湖山听泉》教案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游记。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景区林壑幽深,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课文以游览线路的先后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
课时安排:
本课的教学我以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已经教授本课的十个生字,学生已能正确地认、读、写生字,并能够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此外,在第一课时已经初步疏通文本,学生能正确、通顺的朗读课文。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显示鼎湖山泉水图片)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风采,聆听了鼎湖山那清亮圆润的泉声,鼎湖山的泉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指名学生回答,回忆课文的同时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谢大光去看一看鼎湖山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它那美妙的泉声。 二、一路泉声,初步感悟。
1.(课件出示几幅鼎湖山的图片)师:这样的景色美吗?作者又是用怎样的妙笔将这景色写出来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二自然段。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横线划出描写泉声的词语。 (生按照要求自主学习,然后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2.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描写泉水的词语,那么这些词语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泉声的呢?(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概括说来就是入目、入声(板书“入目”、“入声”)。
(指名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交流词语。
课件出示:
听觉: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
视觉:涌流 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4.师:同学们读读这两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泉声之美妙,如“淙淙”说明泉声很响,表现出作者未见泉水,先闻其声的惊喜;“涌流”说明泉水流动迅速,展现出泉水的生生不息;从“时隐时现”可以体会出泉水的活泼、顽皮;“不绝于耳”体现了泉水的声音绵长,动听;“清纯悦耳”体现了泉声的动听;“交错流泻”和“遮断路面”都说明了泉水的多而路线复杂等)
5.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语句。(课件出示语句)
(生自由读,指名读)
6.师:作者一进鼎湖山,这泉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山路上一边听泉,一边看泉;一边看泉,一边听泉,心情多么愉快呀!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感受感受吧! (生齐读)
7.师:就这样,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踏着泉水,听着泉鸣,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课件出示图片),古刹就是什么?古老的佛教寺庙,庆云寺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那么在这古刹里,都有些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引出第三自然段,说出其中的关键词,从这些词语中感受花草树木的生机勃勃)
8.(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师:是的,你们看,鼎湖山上绿树成荫、草木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绿从脚下伸展开去,漫山遍野郁郁苍苍,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这些与泉水有什么关系呢?作者为什么要花些笔墨去写它们呢?不可以把它删掉吗?
(指名学生回答,引出泉水与万木的关系,是泉水滋润了万木,才有了这样一番“草丰林茂”的美丽景象)
9.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愈往上走树愈密,绿荫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10.师: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
11.师:看来这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孕育出蓬勃的生机,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品味泉声,全心领悟。
1.师:经过了一天的跋涉,置身于繁花似锦、古树参天的寺庙中,作者似乎是感到了一丝丝的轻松,于是决定留宿一晚庆云寺,那么借宿在庆云寺的作者,听到的泉声和白天听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泉声的句子。 (指名学生回答找到的句子)
2.(课件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师:同学们先想象一下这四种泉声,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其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声音呢?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从而指出泉声的特点是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的)
3.师:这不尽相同的四种泉声,同学们能不能在朗读中体现出它的特点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学生读、分小组读、男、女生分读,老师从旁指导)
4.师:看来大家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的,而且从中也能体会到泉水的变化之美,在这里作者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让学生了解排比和比喻的作用,并用“像??一样的,是??”造句)
5.师:刚才同学们也有说到,除了这四种泉声,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当我第一次读这几句话时,我的眼前出现了清纯的泉水,第二次再读时,仿佛这些泉水都有了生命,当我第三次读时,我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泉水,而是?我不说了,你们自己读读看。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6.师:想到作者可以亲临鼎湖山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你们羡不羡慕呢?今天老师也准备了几种泉声,想让大家听一听,看看这泉声是否真的如作者所说的那般美妙?
(学生先自由聆听几种变化的泉声,再质疑:为什么泉声并非作者所描写的那样美妙?从而让学生关注作者听泉的方式—— “用心细细聆听、辨识、品味”,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究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又是白天一路观景心中已驻留的一份情,对这汩汩泉水默默滋润万物蓬勃生长 的那份感慨之情,让学生明白,只有用心、用情聆听大自然,笔尖才会流淌出优美的文字。)
7.师:作者聆听着,辨识着,品味着,又朦朦胧胧地想象着,你们说他想到了什么? (引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8.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写到“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流进作者心田的是什么? (体会“润”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之情)
9.师:是啊,这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流进作者心里的同时,也流进了我们的心里(板书“入心”)。此时,老师想要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鼎湖山之旅。(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入目 入耳 入心
听
聆听 辨识 品味
作文四:《《鼎湖山听泉》练习》4000字
《鼎湖山听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肇庆( ) 泠泠( ) 淙淙( ) 一脉( ) 怅惘( )
汩汩( ) 古刹( ) 拾级( ) 污垢( ) 繁衍( )
繁yǎn( ) 污gòu( ) ( )xiá 想
( )dàn生 安( )xiáng ( )yíng联 怅( )wǎng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泠泠淙淙 身不由己 了无杂尘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
可见一班 繁花似景
蜂蝶翩飞 生意昂然 迥然相异 绿阴如盖 与众不同
万簌俱寂 新陈代谢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 那 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 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
为 ;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
是 , 。
② 到此已无尘半点, 。
4、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摘录一句描写山或泉的诗句(写
出完整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物品(镜子、风
筝等),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例(1)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例(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其乏味。
镜子(或风筝):
6.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到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开头一段却首先写山中蒙蒙的细雨和雾气,这是因为雨和雾遮挡了视线,“眼不见,耳则愈灵”,突出了本文“听泉”的特点。
C.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但文中却用大量的文字写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这是因为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都和佛教有关,这样写更能衬托出鼎湖山环境的清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D.课文写景之中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有些怅然——萌生爱意——“顿生雀跃之心”——听中悟理——美好祝愿。
4.阅读。
(一)
①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②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①②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②段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课题“听泉”有什么联系?
(3)“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湖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作者却单选无数山泉,且又只在一个“听”字上用足了功夫,单这选材,这角度,足以让人叹服。
B.文中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C.作者听泉听得如痴如醉;听泉,听得百感交集。读者读着这篇散文,也如同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过心头,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与爱的升华。
D.文章最后说“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滴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
(二)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
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
2.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
(三)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①。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②;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因第一部分默写句子,隐去)。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象泉水汨汨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唱歌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1)划线句①中,作者听泉并感悟到了“一番滋味”,请说说此处“滋味”的涵义?
(2)“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看不见的指挥棒”是
(3)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4)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写泉声的层次,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比喻?
(5)判断下列说法,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A.“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把泉声具象化,突出了泉声对作者心灵的净化。
B.本文写作者与泉水亲近,从泠泠淙淙的泉水声中感悟到了生活的节奏和人生的启示。
C.文章主要描写清泉、绿树,兼写了亭子、寺院,托物寓意、情景交融,表达了自己观景后的愉悦、感奋的情怀。
D.最后两段是全文的余韵,既写了自己对似梦似醒的夜的回味,又写了对鼎湖山的祝愿,让人们感悟历史和人生。 E.划线句②中,用“淌过”一词修饰小溪,表现泉声汹涌流淌的浩大气势,与小提琴的乐声相符。
(四)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
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 , , , ,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这几个词语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2)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本段的内容。
(3)文中的哪些词语能揭示出泉鸣的层次?
(五)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 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 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 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 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
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高,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作者用乐声比喻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作喻体?为什么先举乐声,后来再举本体?
2、深夜听泉,写出了几种泉声?
3.“看不见的指挥棒”指的是什么?作者由听泉产生了哪些感想?
作文五:《鼎湖山听泉》3200字
鼎湖山听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体会夜宿僧寺听泉而生的感悟和作者对人生及历史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今,他用大手笔我们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乐章。波澜壮阔的大海是雄浑高昂的旋律,演绎激情四射的人生。轻轻吟哦的湖水是温柔的音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让人陶醉。鼎湖山的泉水则叮咚作响,宛如清纯可人的少女,拨动心灵的琴弦,演奏出悦耳的旋律,诠释着快乐的真谛。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课件显示教学目标
教学板块之一:寻泉之形
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跳读,也可以放声朗读,但是要记得,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一边读书一边完成以下任务:
【课件显示】
用自己的话概括你看到了怎样的泉水。
2、思考:大光先生在鼎湖山上寻泉踪影,那么他分别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点寻泉影的?并思考这篇游记散文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的收获。
【明确】
1、示例:我看见了一泓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的泉水。
2、作者的行踪: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寻泉的时间: 黄昏——————————晚饭后—夜间 (本文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这是多么调皮的泉水啊,正如那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朦胧、迷人透着一股神秘,难怪大光先生被其吸引而不知不觉追寻它的踪影。
教学板块之二:听泉之韵
同学们,刚才我们随着大光先生的足迹去追寻了泉水的踪影,可是它们那么
调皮啊,一直在和我们捉迷藏,所以除了用眼观察,大光先生更是拿出了杀手锏——用耳朵去倾听来继续追踪泉水的踪迹。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4小节,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课件显示】
1
并用自己的话概括你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2、表达: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妙的声音,万物众生,各有特征,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注意聆听并加以总结吗?交流你所知道的自然万物声音的特点。
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又一次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细读的收获。
【课件显示】
12、生自由交流。
追随者大光先生,我们倾听了鼎湖山的泉音,结合刚才的所见,你能感受到这里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多 响 美)
教学板块之三:探泉之神
俗语云:画虎画皮难画骨。就是说啊画老虎时画外表容易,可要将老虎的气势画出来却很难。后来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就拿现在呈现于我们眼前,回响于我们耳畔的泉来说,透过大光先生的笔触,我们能看到鼎湖山泉水的精气神吗? 【课件显示】
联系前面的赏析,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谈谈鼎湖山的泉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比如老师就从第三段第一句这样一个比喻句,看到了鼎湖山泉水娇憨、可爱的一面,它是那么的富有生机。同学们也来各抒己见吧。
鼎湖山泉水仅仅给大家留下了年轻、有活力的印象吗?老师给点提示。
【课件显示】
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指名读,这组词是写什么的?(鼎湖山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绿树成荫、蓬勃生机的景象与泉水又有什么关系?(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课件显示】
示句: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
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蕴育生机。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
好,本课的学习暂时就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后将课文再反复读上几遍,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见。
鼎湖山听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分析精彩语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各种表达方式的含义或作用。
2.通过多项拓展性读写活动,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随着大光先生,去欣赏了鼎湖山的风光,用一句话形容你印象中的鼎湖山。(温故)
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师范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同学们自主朗读第8小节前7句,完成学习任务:
【课件显示】 这么多泉声回响在耳边,哪种声音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各自交流,说明原因,并通过朗读体会。
教学板块之二:语段赏析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对夜里写泉声的句子作批注;用圈点勾画加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课件显示】
体会这四句描写泉水的话美在哪里?
这段文字都是比喻句,把泉声比作音乐,句子的形式一样神形兼备。
【课件显示】
例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配乐朗读,一组读小提琴,增加一组读琵琶,再增加一个组读大提琴,全班齐读铜管齐鸣。)
你觉得作者听得对吗?夜晚那么黑,他能分辨得清吗?(他是用心在听) 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也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课件显示】
(1)、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 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 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 那像( )一样( )的,是( )。 作者能从众多的声音里辨识出哪里是小溪,哪里是飞瀑……这就叫会品味,这就叫会想象!这就叫独特的体验!这就叫诗!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想象!(引导学生背诵这4句)
我觉得此时的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听懂了山泉优美的乐韵,感受到山泉跳动的脉搏,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学生自由发言,感受到泉水的美)
教学板块之三:体会感悟
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件显示】
作者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后小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
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
【课件显示】
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教学板块之四:课外延伸
鼎湖山的风光无限,以泉为盛,它们入目、入耳、入心,可是文中提到现在的鼎湖山由于大批旅游者,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请你为鼎湖山写一段广告词。
【课件显示】
1、为鼎湖山写一段广告词。
2、 以“听雨”为题写一片断,要求仿照第8节“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段,用比喻的修辞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再见!
作文六:《鼎湖山听泉》4100字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B. 掌握诵读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A、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B、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C、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1、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
2、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四、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朗读、品味、探究
2、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一个单元,叫“江山多娇”,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秀美的宝岛台湾,神奇的南疆密林,绚丽的异域风光,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奇幻美丽的自然风光。
(二)资料介绍
★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
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
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
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
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
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
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
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
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线索
【学生活动】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揣摩课文线索的特点。
行踪: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时间:黄昏——晚饭后——夜间
特点:以游踪为线索,行文清晰,层次分明。
2、把握内容及结构
【学生活动】按作者的行踪,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说出作者游览鼎湖山所描绘的
画面。
示例:初闻泉声(亭前仰观 庭园漫步 入夜听泉)
3、揣摩作者情感
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嬗变的历程?用简洁的词语作一概括。
【点拨】怅然——顿生雀跃之心——萌生爱意——感悟——美好祝愿
4、赏析写景的角度
【学生活动】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物相当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
字来写,而且用听觉来感受、领略、品鉴,这是为什么?
【点拨】①作者着重抓住“泉”来写,是因为他认为“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
②作者到鼎湖山时已是黄昏,山间云雾飘忽“看不真切”。正因为如此,所以
“耳则愈灵”,从想看泉发展到听泉,而听泉的过程,也正是作者心灵净化的过程。
5、辨析选材的详略
【学生活动】课文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是不是偏离了中
心?请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
①以“绿”来衬托泉水,写出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的作用;
②蓄势,为下文写听泉而生的人生感悟作准备;
③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作者的感情与宗教徒不同,作者的“听泉”也就与历史上善
男信女的“听泉”有了鲜明的历史界限,具有独特的时代内容。
6、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
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
听泉声(§1)——看泉水(§2-3)——寻泉影(§4-7)——枕听泉(§8-10)
(四)、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五)、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寻泉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枕听泉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明确】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学生圈划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了解作者笔下泉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学
生各抒己见,老师予以点评和鼓励)
3、师生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
析。
例: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
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
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
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后半:“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
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
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4、师生小结: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4)林木之美(衬托)“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直向山顶推去”
5、精彩再现§8
导入: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学生画出重点语句。
思考:“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明确】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提问】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6、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7、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
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8、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面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课文总结
鼎湖山的泉水不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四、作业布置
1、继续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句。
2、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3、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鼎湖山 山泉 山泉之多 山泉之态 山泉之声 林木 绿 种类多 感情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作文七:《鼎湖山听泉1》4000字
鼎湖山听泉
教学理念: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这一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朗读,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品读课文时,体味和推敲重点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赏析课文时,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在迁移训练时,注意学会用文字表达生活的美。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点拨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北京课改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写了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三至五自然段写了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弄清本文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初步掌握其特点及阅读方法,学习作者展开想象描写“泉声”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难点:通过感情朗读,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理解展开合理想象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弄清本文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初步掌握其特点及阅读方法,学习作者展开想象描写“泉声”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揭题。
1、 写题。
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一个字“鼎”。
知道什么叫“鼎”吗?(生谈——师板画“鼎”)上面半圆形,还有些花纹,下面有三个脚。这就是古代用来烹调、祭祀用的鼎。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这个鼎,而是一个风景区:鼎湖山。(板书:湖山)知道在哪儿吗?
生答。(肇庆)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文房四宝知道吗? (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板书:听泉)
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生:……
2、读题。
生分别朗读。
师:这样读还不行,没有语感,看老师的手势再读。师做手势,高低起伏,生读。
3、师介绍:鼎湖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那里不但有浩瀚的林海,更有高悬的飞瀑,成为鼎湖山的一大特色。同学们课前自学了课文,请大家首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出示自学要求:①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理解词义。②理清课文叙述顺序。③朗读课文。④根据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初步理解课文。⑤搜集有关鼎湖山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二、分组交流课前自学情况。
1、 各小组交流。
2、 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生字词(音、形、义)。课文叙述顺序。
听(泉声) 看寺庙
鼎湖山听泉 过(寒翠桥)看(泉流) 到(庆云寺) 流入心田
听(钟声) 听泉声
朗读课文。正音。
三、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机动)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清本文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初步掌握其特点及阅读方法,学习作者展开想象描写“泉声”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 复习。
1、回忆课文顺序。
2、我们来想想,既然是听泉,这泉声怎样啊?课文哪几节写了泉声?
二、 讲读第二自然段。
1、 读课文,感知内容。
我们只是预习了课文,就感觉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如果我们用心细读课文,一定会对这泉声有更深刻的了解。让我们随着淙淙的流水声,走向鼎湖山,请看课文描写泉声的第二自然段。(相机出示:第二自然段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师点评后,请该生推荐一位小组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读。
读后点评。
2、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现在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不过这次你可不要再从头到尾读了,你已经读过也听过了,应该有个印象了,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就读哪,抓重点读,。要边读边想,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画出有关的句子。静静地,慢慢地,一边读,一过思考,给你五分钟时间。(可同桌交流)
其实像这种读法,你应该拿一支笔,想说什么,作个标记,感受深刻的地方,作个标记,一
边读,一边思考,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3、生自由讨论。相机指导朗读。
①讨论。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从“淙淙、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美妙的音响”等词语体会到泉声很好听。
从“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体会到泉水很多。 ②自由读。
师:在轻纱似的薄雾中,鼎湖山的泉水交错流泻,时隐时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和安详厚重的钟声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伴随着每一位游客的脚步,在每一位游客的耳边、心头回荡。现在能把这一节读得更好吗?
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朗读指导)
③配乐读。师: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过渡:我们循着安详厚重的钟声来到庆云寺,正因为有了泉水的滋润,庆云寺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我借宿在庆云寺,得以夜来卧听泉声流。课文的第三小节在文中就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读中赏析。
①师范读。师: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要欣赏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够吗?所以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作者在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请听(师范读,出示“那像小提琴……流连花间)
②师:你最喜欢哪种泉声呢?它有什么特点?生讨论。
生甲: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
生乙:琵琶一样清脆的泉声。……
想听一听吗?不过,你可要用心细细聆听、辨识、品味,你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③听泉声,练说话。
师:请听,这里的泉声是哪种——(播放各种泉水流动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 )的声音,多象( )一样( )呀!
④听泉声,想象说话。(再次播放录音)
师: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再次播放录音)
生:像二胡的声音
生:像狮子发出的吼声
孩子嬉戏,小雨珠,炸雷,快马,评价:能运用学过的句子,真不错!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的想象力简直可以和作者媲美了!真生动!很形象!真令人陶醉!美极了!
⑤读最后一句,谈感受。
师:是啊,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读最后一句,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谈。(泉水像个顽皮的孩子在嬉戏……)
2、读中悟情,练习背诵。
① 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练习朗读。
这么美的泉声,我们是不是应该读得更美一些?我们想不想在学习小组内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把它变成一支支“泉之歌”。可以开始了吗?
生分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② 小组汇报。读后点评。
师: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说出这样读的原因
师:你们一组再来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③ 配乐范读,指名读。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乐,请大家和作者一样细细品味。注意:我们不但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更要用心品味。(师配乐朗读)
哪位同学也来比试比试。
师点评,请你推荐一位全班的朗读能手。
④ 齐读。引导背诵。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泉之歌:请一、二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三、四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
师: 夜是那么的寂静,作者身处山中,耳边传来丰富多彩、不绝于耳的泉声,他不但在用心聆听,更在细细品味。同学们,这么美的描述,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呀!大家试着轻声背诵。(师引读课文——)
是啊,清泉使鼎湖山成为名胜,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上的寺院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清泉使鼎湖山呈现了蓬勃的生机,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最后要说――(引读最后一节)
四、课外延伸。
1、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我们随着作者的细腻的笔触,真切地感受到鼎湖山泉声的美妙。让我们用最美丽的语言,最动听的文字为鼎湖山写一则广告,让她名扬四海。
师: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大自然是一位多么伟大的音乐家啊,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支支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是啊,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又怎能不久久地在我们脑海里回荡?愿这样美妙的泉声,永留作者的心间,也留在我们的心田。 师板书画一颗心。
2、 五、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 (任选一题)
①当小导游,为鼎湖山的泉水写导游词。
②以《难忘的鼎湖山之旅》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耳 听 心 听
淙淙 美妙 轻柔
不绝于耳 清 脆
清纯悦耳 厚重回响
欢快活泼 雄浑磅礴
作文八:《鼎湖山听泉1》9700字
1 鼎湖山听泉
长沙外国语学校 凌霄鸿
●点击学习目标
▲ 知能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 情感目标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技巧。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 刷新知识库存
知识库存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鼎湖山简介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
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舍利子、千人镬、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百梅诗碑以及慈禧太后的
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纬2310,东经14,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从而被中外科学家誉
※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鼎湖山素有“天然氧吧”之誉,四季层峦叠翠、古木参天、飞瀑流泉、鸟语花香。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中的板生和茎花等现象无不给人以生命的启示,而且每一种珍稀动植物都在向人们讲述一相关链接
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寺中瑰宝颇多,如《碛砂藏经》、走进这片原生林,南
睿纪念堂。庆云寺下的飞水潭,上有观瀑亭,下有天然泳池。这里百尺瀑布,飞流直下,根、藤本、绞杀、附
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鼎湖山生长着25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与恐龙同时代的孑遗植物—桫椤以及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种;楠叶木姜、毛石笔木、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植物40多种;有已鉴定的各种昆虫900多种、动物2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15种。 3、肇庆简介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有2100多年历史,古称端州,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肇庆”两字为其登基后所书,意为“开始带来吉庆”。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往今来,肇庆孕育出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全市有重要文物景点360多处,其中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宋城墙、星湖摩崖石刻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湖面积近万亩,七星岩岩峰挺拔,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是全国4A级风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示范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自然护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鼎湖山设立“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被确定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肇庆形成了以星湖、鼎湖为中心,连结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园、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德庆龙母祖庙和盘龙峡、高要生态园的“千里旅游走廊”。 4.字形辨析
晰(清晰) 障(障碍) 淅(淅沥) 嶂(重峦叠嶂) 篙(竹篙) 蒿(蒿草)
●探究互动平台
探 究 平 台 【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表现怎样的思想主旨?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2.这篇文章结构思路有何特点?
全文一共由十个自然段组成。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 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节,写“我”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部分:2—7节,写白天“我”在上山的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节,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
段久远而沧桑的生命历程。 地球在呼唤森林,人类在渴求绿色。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鼎湖山吧,这里将给您一个宁静、清新的空间。
富,肇庆有山地、丘陵、平原、河流、湖泊等多种地貌,物产资源丰富。肇庆地处北回归线侧,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地区,农、林、畜、渔业资源充足,是中国松脂、肉桂、竹子、柑桔、贡柑之乡。传统工艺品端砚曾是贡品,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饮誉中外。
点 睛 聚 焦
父子、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肇庆自然资源丰
把握课文主线: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
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作者按照移步换景听泉声,写了三个片段:(1)泉声响; (2)泉水多;(3)泉声美。 内容图示:
耳 听 心 听
泠泠淙淙 轻柔 不绝于耳 清 脆 清纯悦耳 厚重回响
欢快活泼 雄浑磅礴
【内容探究】
1、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和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山泉有以下句子:(1) “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2)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3)“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4)“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其中,前三个句子简略,后一个详细;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了听泉的感受。
3、从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请简要归纳。 明确:(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4、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5、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 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6.你能说说作者从听泉中感悟到了什么吗?
明确: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7、学习本文的关键在抓住一个什么字眼?
明确:从全文来看,关键在于一个“听”字。“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内在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体会文中由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的特点。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在这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多读几遍课文,鼎湖心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明确: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山的泉水定会在你的
【特色析要】
举例说明本文优美的语言特色。
学了《鼎湖山听泉》一课,不仅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妙,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感受?它是怎么写的呢? 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第二句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
再来读一读这两句,看看又有什么不同?
1、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第一句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第二句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第二句用了整齐对称的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同时用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会更好。
※鼎湖山的风景十分美丽,课文中也涉及了很多。但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泉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读着这样的句子,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漓江的美,美在哪儿。但如果写成这样:“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就不那么美了。
●对应训练主页
基础题: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1)清纯:清脆而没有杂音。
(2)万籁俱寂:形容各种人为的声音都没有了。
(3)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
(5)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2.选出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
A.冷冷(líng)淙淙(cóng) 了(liǎo)无杂尘 孕(yùn)育 B.肇(zhào)庆 繁衍(yǎn) 迥(jiǒng)然相异 C.怅惘(wǎng) 汩汩(mì) 菩(pú)提树 D.循(xún)声 佯(yáng)装 膝(qī)盖 3.下列诗句中,体现诗人积极人生追求和无畏探索精神的一句是( )
A.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B.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4.下面一段文字是对我国享有盛名的“三峡景观”的描绘,其中搭配和衔接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有人说,三峡像一轴展不尽的山水画卷。 B.也有人说,三峡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 C.依我们看,三峡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
D.它由“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这三个具有各自不同旋律、节奏的优美的画面组成。 5、本文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答: 6.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
7. 比较两组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比较好,又好在哪里?
(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8、把“欢快清亮”、 “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淙淙”按次序填入下段横线处。
作者过了寒翠桥,就听到 的泉声,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 。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 。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 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了美妙的音响。
答案:1、(2)万籁俱寂: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万籁俱寂,指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本课
是说夜晚的鼎湖山非常寂静。2、B(A泠 C汩gǔ D膝xī) 3、A 4、D 5.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时间顺序是跟随空间顺序的变换而推移的。6.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7、两句话应该说都写得很不错,要评析这两个句子的优劣,可反复阅读,从朗读节奏、修辞方法运用或者文句的优美等几个方面去着手。8、“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提升题:
(一)阅读下面与课文类似的片断,完成12—15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水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12、仿照第一句,用“像”另外造几个句子。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那像( )一样( )的,是( )。
13、这里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声音,有什么好处?
答: 14、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 15、淅沥秋雨的夜晚,你静静躺在床上,此刻能让你欣赏到雨的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试写一小段想象雨儿声音的文字。
(二)探究与实践
16、请以“勤奋”为开头,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写两个句子。
勤奋是 ,勤奋是 。 17、.根据下列故事的内容,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
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诧然地问他:“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大惑不解:“你难道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里来?”“地狱。”守门人仍然摇头。欢呼者似乎有所悟,慨然嗟叹:“怪不得你不知道天堂何在,原来你没有去过地狱!”
你若 ,那么 便是进了天堂;你若 ,那么 便是进了天堂。总之,若没有其中的一样,你是断然不会拥有另一样的。 ........................
18、参观你家乡的某处名胜,摘取该名胜内所有的楹联,还可尝试检索地方志和互联网,收集与该景有关的文章诗赋,了解这背后的名人掌故。请将收集到的楹联抄录在下面。
答案:12、根据第一句和前后文,适当造句。13、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14、排比、拟人手法;把泉水当成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亲切,生动有趣。15、略,适当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16、仿句是近年来中考中的一个热门题型,难度颇大,主要考察学生对原句内容、修辞等方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所模拟的句子必须在主题思想、修辞上相近或相同。17、加点句中的“其中的一样”“另一样”是理解关键,对应着那个故事进行理解,意思对即可。18、略
创新题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听泉
韩静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流出来,跌扑回环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华彦钧),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剔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了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从前只是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和阿炳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恨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录下了阿炳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来,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戳动了他的心泉之门。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绿竹林青草地。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卵石溪床上跳着轻松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似鱼嬉水草。抖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醴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记得,这首笑妙绝伦的乐
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美的杨荫浏。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注]华彦钧(1893—1950年)现代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出身贫寒,做过道士和吹鼓手,后沦为流浪艺人。传谱有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琵琶曲《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 19、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
答:20、杨荫浏先生把阿炳弹奏的这支曲子取名为《二泉映月》的原因是什么?分三点说明。
答:(1) (2) (3) 21、说明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答: (2)泉水是灵感的婴儿。
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听泉》一文中,我们听出了《二泉映月》清丽、柔婉、摇人心旌的美妙旋律,更听到了一支完全用心去感受的乐章,那是创造与发现的合奏,是两颗音乐的心灵相遇之后产生的恒久的共鸣。
B、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应该跪下来听,这是对净化人们心灵的音乐创造者的虔敬和感激,也是对这首“只应天上有”的中国名曲的极大赞誉。
C、文章用寻访、谈心、谈艺、谈琴、录音、取题等来详细地描述杨荫浏抢救并传播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的过程。 D、《二泉映月》表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旋律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伤”,是他对自己身世的诉说。 E、文章除了运用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外还运用了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二泉映月》的旋律之美,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答:19、因为我们多数人没有用心灵去抚摸自然,感受自然。20、(1)这支曲用的是回旋曲式(曲子如泉水回环悠扬,让人回味品咂) (2)能感受到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和他对生命自然的热爱。(3)曲中淡淡的哀伤如泉水轻咽。 21、(1)杨荫浏记录了《二泉映月》的曲子并将其推荐(传播、介绍)给社会。(2)从泉水中悟出了音乐的旋律。(这个曲子的诞生是泉水给了他启发、灵感) 22、C D。
作文九:《《鼎湖山听泉》教案》4600字
【】
写景散文,大都具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
意的特色。因此学习这类文章,总是要求同学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会从自然风光的描写中提升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而要深入
体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学会吟哦讽诵,在朗读中品析文字的美、意
境的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
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
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从诵读
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
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
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
意识。
【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
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活动突破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的。
2.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帮助学生领悟
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二课时
1、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
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 —— “望”)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的欣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谢
大光在赏泉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抓住一个“泉”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
显得空灵多姿。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
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
(与常规的写景角度进行比较,从而看出本文写景角度的独特,
并由“望”导入“听”,显得自然贴切。)
2、作者简介:谢大光 男 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
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
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
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3、介绍鼎湖山: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
山。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
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前人为此山
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1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
然的赞美之情。
2、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
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
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3、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
后顺序写的。]
又: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
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问: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
声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
声的独特之美。]
5、问: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
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
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
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
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
静气,心驰神往。
?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
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三、小结:
这篇游记散文主要写了鼎湖山听泉的见闻感受,揭示了人生哲
理。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练习四
3、预习练习一、二
一、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
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
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
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1、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2、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
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
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
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
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3、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
达给大家。
?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
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
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
?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4、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
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
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
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
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
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
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
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
“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
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
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
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二、比较阅读并分析
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
好在哪里?
1、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
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
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
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
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2、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
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
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
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
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
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三、小结
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
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
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
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
我愿清泉常鸣。”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
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
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
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
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
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2、写作演练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水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
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
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
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
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
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
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
花间……
仿照第一句,用“像”另外造几个句子。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
溪的声音)。
(2)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那像( )一样( )的,是( )。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有关语段(练习四)
2、词语解释,完成练习册作业
3、课后练习题
作文十:《《鼎湖山听泉》说课稿》3500字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前后联系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声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作者?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以美仑美奂?的笔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重点写“途中听泉”和“山寺听泉”~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写了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三至五自然?段写了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赏读、积累介绍鼎?湖山泉声的?优美句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上?网浏览、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搜集资料、整理创作及?审美表达的?能力~树立学生主?动利用网络
?自主探究的?意识~养成健康浏?览的习惯
3情感目标?:A、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保护区~我们学生要?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二?、四自然段相?关泉声的生?动描写~深切感受泉?声的美妙和?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并有感情地?读好相关段?落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并灵活运?用课文所学?和自己网上?查得的相关?资料,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教?与学的方法?:
,一,教法? 品词析句法?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以疑导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以疑定教~顺学而导
,二,学法? 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两课?时教完~全文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紧扣题眼~以疑导学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课?一开始~我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聽”字故意写成?繁体字~并趣解“听”字~由此提醒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学习本课~品味泉声美?妙更要“入耳、入目、入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由?“听泉”这一题眼~引导学生看?题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由此揭示话?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抓住题目中?的“听”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学生对文章?才有一个整?
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读”~通过“读”来达到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
1、轻声自由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以?“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联系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领会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感悟~积累运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研读“途中听泉”~初识泉声的?特点
话题1:“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
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2、研读“山寺听泉”~品味泉声的?美妙
话题2:“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精读重点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联系生活 展开想象
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在电视、CD等媒体?中听到的“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是怎?样的~进而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等词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流的?景象
,2,质疑理解 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
理解文章?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天所?见到的景色?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感悟到泉水?的“趣与活泼”
,3,读写结合 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课文特?点~注重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学会感悟?了泉声的美?妙后~我把练笔挤?进课堂:引导学生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引读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紧扣题眼“听”字~以趣解繁体?的“听”字~统领全文~目
的在于引?导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聆听、辨识、品味泉声也?须“入耳、入目、入心”~方能感悟泉?声之美妙~润物之无声?也整个板书?~简洁明了~提纲挈领既?起到引领读?书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文?章之中心~可谓一箭双?雕也
听
入耳 入目 入心
泉声美妙 泉水润物
聆听 辨识 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