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我心中的哈姆雷特》1000字
我心中的哈姆雷特
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想,沙翁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见证。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他是个乐观、充满理想的青年。但是,父王老哈姆雷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劳迪斯登上王位、母亲改嫁新王等一连串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更使他烦恼的是,他不清楚父亲的死因。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后来他听了父亲鬼魂的话,他终于知道了父亲的死因,他开始走上了他的复仇之路。至少在我看来,他的心中已经充满了仇恨,那颗对理想渴望的热情的心已死了。他为了报仇而不惜装疯卖傻,不惜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友情,一个人孤独的站在仇恨的道路上。在他的眼睛里,父亲的仇比什么都重要。我开始有点失望了。
我认为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把爱情看的那么一文不值。虽说后来奥菲利亚的死跟他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都知道,无论奥菲利亚是因为失去哈姆雷特还是失去自己的父亲而选择自杀都是哈姆雷特间接酿成的恶果。
第二,我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包容心的人。奥菲利亚的哥哥虽然看上去是个穷凶极恶的自负的家伙,可是他至少爱他的父亲,爱他的妹妹。他对哈姆雷特的憎恨只是因为哈姆雷特做了让他难以接受的事。为什么哈姆雷特为了替父报仇就可以不择手段,而他只是想以最直接,最明了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必须承认可能雷欧提斯有些愚蠢,听信了国王的谗言和诡计,可是终归他是善良的,他有一颗包容的心。这一点在他和哈姆雷特决战前哈姆雷特的坦白就可以看得出,他甚至在击中哈姆雷特时内心产生了重重的罪恶感。而哈姆雷特呢?面对雷欧提斯的包容,他是得寸进尺,不停的挑衅雷欧提斯,这才得以造成最终的恶果,更何况他在决战前的那段坦白全是谎言。还有就是他的两个伙伴,虽然他们出卖了哈姆雷特,可是哈姆雷特也没有给他们任何改过自新的机会就把两位玩伴害死了,这样的哈姆雷特实在让人反感。
我曾经也有思考过,哈姆雷特这样到底值不值得。为了一个已经死去的生命,他开始报仇,可是最后却死掉了那么多无辜的人。波洛涅斯,雷欧提斯,奥菲莉娅,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包括他自己。他们都是这场报仇的牺牲品。我认为一点都不值得。但我依然认为,哈姆雷特是勇敢的,是不怕死的,他承担了不可推卸的报仇的重任,在这条路上一直前进着。我为他的精神感到振奋,感到钦佩!虽然结局不是完美,但是我想,这就是报仇的必然吧!这就是悲剧的必然吧!
作文二:《我的哈姆雷特》1700字
我在诗行里写自己/一文不值
我曾对何物享有权力?!
不可避免地我亦受孕于罪孽
在那充斥着汗味和神经兴奋的新婚之夜
我知道/身体日渐挣脱于土壤
个子愈高/我们愈残忍/愈冷漠无望
到时候/凭王子的宗室血统
我毫无悬念将王位接掌
我知道/一切从来都如我所想
我从未吃亏上当
学校里的朋友/舞剑时的玩伴/都听我的
就像他们的前辈对我的前辈那样
该说什么话/从不用想
轻松地每天只把空炮放
还被公子哥儿们信奉为
永远的孩子王
连那夜里的守卫都害怕我们
糜烂了的生活像得了天花一样
我睡上好的皮革/大块儿吃肉
用镫子踢着马儿作响
我知道/人们终将对我说/万岁——吾王!
命运早把这印记烙在我的襁褓
我陶醉于战甲的清脆
却受着书本和知识的煎熬
只用嘴角微笑
眼神却暗藏邪恶和悲伤
但它学会了隐藏/像那个训练有素的小丑一样
现在小丑已经死了/我对他说/阿门——叫约里克的 可怜人[2]
但是/我拒收我之所得:
荣誉/特权/猎物和奖赏
忽然/我怜惜死去的侍从
并久久地绕行在青色的麦芽地上[3]
我忘记了猎人的狂热
痛恨起迅捷的猎狗
我放走受伤的野兽/策马返身
鞭打围捕猎物的帮手
我看见/无聊的游戏每天进行
并演变成肆意的胡闹
夜晚/迎着清流
悄悄把白日沾染的龌龊洗掉
我醒悟/正日复一日变得呆笨
我明白/家族中布满诡计
我讨厌/这个时代和其中的人
便埋头于书籍
我的大脑/如贪婪的剥削者/压榨知识
不断领悟那些“运动”和“静止”
但是/在知识和思考中我找不到解释
当现实将其驳斥
儿时之友情/断了线一般全无
这阿里阿德涅之线/原本只是示意图[4]
生存,还是毁灭/我常焦灼于这样的语境
正如置身于无解的两难处境
向永远咆哮着的痛苦之海洋/我们投剑
瞧那筛子上的麦[5]
筛出的答案都是幻象
所答之问题也从未存在
前人的呼唤/透过喧嚣声
我跟随呼唤/却犹豫暗生
沉重的思想拽着我上升
轻浮的肉体却拖我沉降/将我埋葬
当思想变成了脆弱的合成体
它刚刚凝固/又四处逃逸
我流了血/选所有人所选
没有拒绝复仇的勇气
溃败啊/我在死亡面前选择奋起
欧菲利娅/我何曾接受过这等腐气[6]
我将自己与杀人狂等同划一
就如曾与他共卧一片土地
我哈姆雷特——蔑视暴力!
我早把丹麦王冠唾弃
但他们认为/我争帝位费尽心力
杀死了作为竞争对手的先帝!
不断涌动的天赋/更像呓语
死亡在新生中斜睥
我们都给出了诡异的答语
却不知何为问题
1972年
注:
[1]作者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维索茨基(1938—1980)是俄罗斯著名戏剧、电影演员和诗人。自1971年起,维索茨基开始在塔甘卡剧院饰演哈姆雷特,成为“70年代世界上最优秀的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之一”。因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荣获过国际电影节大奖和苏联国家奖。诗歌《我的哈姆雷特》正是作者作为哈姆雷特的扮演者,对所饰演的这位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的深度哲学思考。
[2]诗中有意引用哈姆雷特在墓地见到前任权臣的头颅时的独白,意在唤起读者的共同记忆。剧中约里克在皇家人面前总是“风趣无限”,故而哈姆雷特将其称为“小丑”。此处“小丑”为西方戏剧中丑角之意。
[3]这是指农民们的“面包地”,麦子长成了做面包,农民才有吃的;而贵族子弟常摘取刚冒出的绿芽食用或取乐。这两句都指哈姆雷特意识到了“善”。
[4]这两句中的“线”都是指希腊神话中的阿里阿德涅之线,是靠朋友相助走出困境之象征。作者在此故意将大家熟知的古希腊词汇与当代新词语“示意图”作对比,以给人强烈的印象。“示意图”在俄语里有表面功夫、不真诚之意,哈姆雷特认为没有一个朋友真诚对他。
[5]筛子指前文“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根据常识,细的面粉流于筛下,大粒的麦子留在筛上,此处喻意筛取答案。
[6]腐气喻指暴力。
(责任编辑 赵永玲)
作文三:《我眼中的哈姆雷特》1400字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反常悖理,鬼魂申冤,复仇,戏中戏,害人终害己??这些纠结在一起,造就了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
父亲被叔父谋害,母亲改嫁叔父。心中曾有对世界的美好认识,在瞬间崩塌,于是王子背负起了复仇的重任,陷入了对世界失望、怀疑的折磨中。这就是我们的哈姆雷特。
这样的一个王子,在理想世界的塌方中,渲染上了忧郁与孤独,在第一眼就给了我们悲剧的色彩。该复仇,要复仇,然而哈姆雷特却迟迟没有行动。在我看来,他选择了装疯,是为了证实鬼魂所说之词,更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样去做,他还没办法把眼前的这个世界与心中的信念等同。迷惘,矛盾,以及难以置信,让哈姆雷特把世界当成了一个牢笼。复仇了又怎样,自己仍在这个牢笼中。
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然而他自己都不知道怎样去解答这个问题。坚强与软弱的斗争在哈姆雷特心中从未间断过,让他在生存与毁灭的思考之间举棋不定。沉重的现实,压迫着他,那是痛苦与崩溃交织的边缘。活着很累,但却没有勇气选择了结生命。死亡可以了结尘世的痛苦,但是生死轮回,谁能保证来生就没有痛苦呢,人们就是这样思考很多,宁愿忍受漫长的痛苦的一生,也不敢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他不也是这样一个“懦夫”吗,思维与行动的关系,类似生存与毁灭间的矛盾。他思考很多,却不敢将复仇付诸行动,因为他不知道复仇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所以,这些重重的顾虑让“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同样是为父报仇的雷欧提斯比较起来,要果断很多,这也是哈姆雷特所羡慕的一点。哈姆雷特纯真善良的本性,让他对于自己必须怀揣报仇的野心,有种罪恶感,如他所说,“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像也不能给它们形像,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矛盾的心理,决定了行动上的犹豫不决。
正是这种犹豫不决,在过程中,造就了不少无辜的悲剧,奥菲丽娅的死就是其中之一。奥菲丽娅是个孝顺的人,为了父亲她可以与哈姆雷特断绝来往。在尔虞我诈的阴谋诡计中,她的单纯,让谁都不愿向她揭露现实的丑陋,可是最终她却成了现实的牺牲品。奥菲丽娅的死,在哈姆雷特的不断自我矛盾思考中,一步步将整个戏剧带往悲剧的顶峰。
最后的结局,是所有人的死亡,王后、哈姆雷特的叔父、雷欧提斯以及哈姆雷特。那个混乱场面,悲惨的结局,阴差阳错也好,害人自害也罢,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哈姆雷特的叔父得到了应有的报应,王后不用为了自己的一时欲望而再自责,雷欧提斯也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而哈姆雷特,我们的王子,面对这样的结局,不是他想要的,但事已至此,他也知道无可挽回,复仇任务已经完成,已经无所留恋,而死亡对他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结局或许戏剧性太重了,但这反而更贴切反应了真实的人生。谁说人生不是一场戏剧呢,
哈姆雷特在墓地那一场,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哈姆雷特在那与真正的荒凉虚无撞上了,所有冠冕堂皇的意义都是自我欺骗,所有的富贵荣华都是一无所有,原来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到头来,人都是归于尘土,归于虚无。
哈姆雷特,不仅带给我们一个悲剧英雄,更向我们展现了人生价值的反思。哈姆雷特的矛盾复杂的思想斗争,为其笼罩上悲剧色彩,但从一个侧面而言也表现了他崇高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从现实中得到人生价值的反思。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很难看懂,但从哈姆雷特眼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思考。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是真实的存在。我想每个人都能在哈姆雷特身上找到些许共鸣。
作文四:《我眼中的哈姆雷特》1700字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培根在谈读书中有言,不错的,书籍是幻想的精灵,带我入梦的天国;书籍是泉水,领我寻知识之源;书籍是灯烛,照亮前行的道路??不论是消遣也好,装饰也罢,我总是抱着一颗书有未曾经我读的心态,喜欢泡在图书馆,享受与书为伍的乐趣与酣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茫茫书海之中,遇见哈姆雷特一书,该是一件幸事。会感动于哈姆雷特的刚毅与机智,会惊羡于奥菲利亚纯洁美丽的心灵与外表;会愤愤于听信谗言的雷欧提斯及其执迷不悟;会憎恨狡猾的昏君克劳迪斯;会伤感于可怜的英明国王老哈姆雷特??
故事大概是这样子的:丹麦国王的突然逝世让王子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亡灵午夜告知王子死亡真相,更让王子陷入报仇雪恨的深渊。一日王子疯了的消息传遍了宫廷内外,其实这只不过是王子伺机报复的一个手段。在戏班演出王子策划的戏中戏时,现任国王克劳迪斯失常表现更让王子确信不疑杀父凶手就是他~克劳迪斯自知行迹败露,假意掩盖王子怒杀波洛涅斯之事,将王子派到英国,想借别人之手除掉自己的心头大患。机警的王子途中:偷信件、改内容、杀使者、回丹麦~克劳迪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趁机挑拨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比剑,企图用毒剑置王子于死地~结果两人拿错剑,王子刺中了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中毒后,国王不甘心~用毒酒毒死了王子~而王子最后一刻杀死了国王~报了血海深仇~最后正义与邪恶一同消失了??王子圣洁的心像玉石一样纯洁~可他如今破碎了~但哈姆雷特王子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先王死后阳光不愿再光临丹麦,可现在,丹麦又恢复到了从前那个阳光明媚令人惬意的国度了??而哈姆雷特悲惨的故事和先王的不幸遭遇,被人们永久地传送着??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人生总是充满选择,或许不是每一次都涉及到生存或是死亡,但一个个的选择积淀成了人生的轨迹,一切都有据可循。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人生的抉择,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的抉择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的命运面前,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问题里作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
哈姆雷特是重感情的,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他完全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所以他毅然决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此后,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择稍有不同,他和其它人最终的命运都会改变,但是他的经验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认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是致命的抉择。最后,哈姆雷特并没有为自己的抉择感到遗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为他传续故事。
因为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所以在这里假设如果哈姆雷特能回过头去重新作出抉择,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就毫无意义;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这样,可以说,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所做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命运,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我们的抉择是否正确,我们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择
所引起的一切后果,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吐露真诚。然而,要想在这个充满风险的混沌的世界里做好?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作文五:《我眼中的哈姆雷特》2200字
如果你身上背负着深仇大恨,你将怎么做?如果你的仇人是你的亲人,是你不易复仇的对象,你将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离我们很遥远,可是,并非不存在。 父亲去世,母亲再嫁给自己的叔叔,哈姆雷特无法接受这所谓为了减少悲伤而办的喜事。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死亡的真相时,他心里应该是很痛苦的吧,自己的母亲竟然是那样不堪的人,而叔父成了他杀父夺母的大仇人。因此他决定复仇,他所选的办法是很通俗的装疯。为了复仇,他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失去了深爱人;为了复仇,他冷酷的对待性格柔弱的母亲. 他内心的那些善良呢?他内心的那些柔情呢?他内心的那些正义呢?在仇恨中,他丧失了这一切。他在真理和仇恨中挣扎,在仇恨中燃烧,在仇恨中呐喊:“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 深深的震撼着我们的灵魂。他喊出了我们每个人都不敢出口的,但在内心深处都曾思考过的对生命的怀疑.
哈姆雷特既内向、深沉,又坚强、软弱,以及他的怀疑与犹豫,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富于理想而弱于行动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代表。莎士比亚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内涵,哲学深度和艺术魅力使《哈姆雷特》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富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的杰作之一。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还值得斗争吗?人活着还有意义吗?这种种的考虑,无不造成他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就这样白白地放弃了。或者有些时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劳狄斯所说,“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
对于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形象,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恋母情结”, 也就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哈姆雷特对母亲有强烈的情爱,而克劳迪斯是他不义的敌人,又是他对母亲的爱欲的直接竞争者和情敌。这样分析: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让这个还处在不成熟年龄阶段的丹麦王子一下子好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报复,与其说是为了杀父之仇,还不如说他是为了给自己的欲望找一个发泄的窗口。他爱他的母亲,母亲在他心里是贞洁的化身,他无法接受父亲猝死还不到两个月,母亲就立即下嫁给自己叔叔的这个事实。其实叔叔只是做了他潜意识里渴求的事情,也许,不,应该是肯定吧,连哈姆雷特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对于母亲的依赖或者说是依恋,母亲改嫁让他再也无法相信女人,包括他的恋人奥菲利亚,他对奥菲利亚近乎苛刻的话语以及那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展现的是一个对爱情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的绝望之人。
所以哈姆雷特的复仇具有双重的动机,而对于具有恋母情结的哈姆雷特来说,对情爱竞争者的恨更胜于对王位的纂夺者的复仇,以至于使这种恋母情结发展为一种变态的心理问题,甚至具有乱伦的倾向,受到道德法律观念和社会常规意识的压抑。因此,这使得他内心的苦闷忧郁也愈深,他的行动也就愈软弱,于是造成
他的犹豫、软弱、甚至变态……
说哈姆雷特是悲剧人物不是因为他的结局而是单指他的心理。哈姆雷特有着众所周知的恋母情结,这个原因分析起来有几方面:
一是做为王后的母亲有着十分美丽的吸引男人的性感外表,不然他的小叔子在篡取王位之后完全可以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北欧姑娘做新娘的,所以应该认为小叔子也有同样的心理问题。
二是王宫的环境、气氛造就了丹麦王子扭曲的性情,在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心,王室成员不会为吃喝穿戴总之日常生活、起居的问题发愁,他们营养充足,身体健康,所以身体的发育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正是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思想活动有了时间和体力上的保证,正如中国人讲的:温饱思淫欲,说的就是这回事。艰苦的劳动人民为着生活所迫,日夜劳顿,心身疲惫,思考条件贫乏,谈不上那么复杂的深度。他们对感情上的要求很有限,毕竟生存是第一需要。
三是北欧人开放的性观念也使得人们对性的要求更强烈一些,所以这方面的想象力更丰富,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实际上这也和环境、物种等自然条件有关。
四是做为证据:哈姆雷特本来有一个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迷恋着自己,大臣的女儿,但是后来她疯了,除了证明王宫成员不愁吃喝的物质生活导致他们腐败、堕落以外,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是最重要的,然而剧情利用哈姆雷特强烈的复仇心理掩盖了这种不伦不类的思想动机。抛开编剧的心理因素,即使没有皇叔的罪恶行经,那种环境中哈姆雷特也难免其弑父娶母的俄狄蒲斯结局,他的仇恨由于叔叔取代了父亲,排除了心理的障碍而更加地理直气壮、
冠冕堂皇。
如果历史能重来,如果错误能改写,那么就不会有哈姆雷特式悲剧。这位丹麦王子将平庸而毫无意义。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在我们心中也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的抉择将唯一而不可替代。没有标准可以衡量我们的抉择正确与否,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们影响我们的外来。或许我们不必烦恼“生存还是毁灭”,但是我们也同样需要去抉择。要想在这混沌的充满风险的世界去做好或者是所谓的做对,就要在这个没有尺度可以衡量善恶的世界去勇敢抉择。然后坦然接受命运。 命运,性格,抉择…. 这些该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所在吧!
作文六:《[精品]我眼中的哈姆雷特》2200字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这部戏剧具有复仇悲剧的色彩,但它的意义却远远的超出了传统复仇剧。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他的叔父克劳迪斯继承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为妻,他父王的冤魂告诉了哈姆雷特他被害的真相,并敦促他为自己报仇,一向百无聊赖的王子突然感到自己理想的幻灭和现实的丑恶。对于这位受人文主义影响深重的王子来说,其父可以说是人类最贤明的代表,而他父母之间的饿感情又是人间最完美和谐的象征。弟篡兄位,夺嫂为妻,父死母嫁,叔嫂通婚这一系列的叛逆与乱伦的丑行引起了哈姆雷特对美好世界人类善良观念的动摇。于是他个人的悲剧演变成了社会的悲剧,戏剧曾这样写道:我看这人世间的风尚世俗,多么的可恶,陈腐,枯燥而无聊,呸~呸~世界上是荒芜的花园,野生粗壮的衰草,已全然的把它霸占......他看到:“丹麦和整个世界是座巨大的监狱、克劳迪斯的宫廷之中伪善猖獗,阴谋重生,而自己要承担的责任是如此的沉重,而邪恶的力量又是如此的强大,而自己却是如此的势胆力薄,他既不能和世俗同流和污,而又无法将 邪恶势力立即消除,所以他犹豫再三,踌躇不前,陷入了内心冲突。同时也暴露了哈姆雷特:疑心重重,多愁善感,敢想而不敢动的性格,他不再相信爱情的忠贞和女性的尊严,甚至轻率的出卖自己的感情,任性的伤害对他一往情深的奥非丽亚,他也曾用演戏的方式来揭露他叔父的罪恶,唤醒母亲的良知,从而扫除怀疑,却又在仓促间杀死了波洛尼斯,至使他的女儿奥菲利娅精神失常溺水身亡.阴险的国王挑动奥菲利娅的兄弟与哈姆雷特决斗报仇,哈姆雷特被毒剑刺死了罪恶的国王。 哈姆雷特既内向、深沉,又坚强、软弱,以及他的怀疑与犹豫,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富于理想而弱于行动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代表。莎士比亚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内涵,哲学深度和艺术魅力使《哈姆雷特》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富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的杰作之一。 对于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形象,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恋母情结”:哈姆雷特对母亲有强烈的情爱,而克劳迪斯是他不义的敌人,又是他对母亲的爱欲的直接竞争者和情敌。固哈姆雷特的复仇具有双重的动机,而对于具有恋母情结的哈姆雷特来说,对情爱竞争者的恨更胜于对王位的纂夺者的复仇,以至于使这种恋母情结发展为一种变态的心理问题,甚至具有乱伦的倾向,受到道德法律观念和社会常规意识的压抑。因此,这使得他内心的苦闷忧郁也愈深,他的行动也就愈软弱,于是造成他的犹豫、软弱、甚至变态、、、、 这就是我眼中的哈姆雷特吧~
说哈姆雷特是悲剧人物不是因为他的结局而是单指他的心理。 哈姆雷特有着众所周知的恋母情结,这个原因分析起来有几方面: 一是做为王后的母亲有着十分美丽的吸引男人的性感外表,不然他的小叔子在篡取王位之后完全可以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北欧姑娘做新娘的,所以应该认为小叔子也有同样的心理问题。 二是王宫的环境、气氛造就了丹麦王子扭曲的性情,在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心,王室成员不会为吃喝穿戴总之日常生活、起居的问题发愁,他们营养充足,身体健康,所以身体的发育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正是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思想活动有了时间和体力上的保证,正如中国人讲的:温饱思淫欲,说的就是这回事。 艰苦的劳动人民为着生活所迫,日夜劳顿,心身疲惫,思考条件贫乏,谈不上那么复杂的深度。他们对感情上的要求很有限,毕竟生存是第一需要。 三是北欧人开放的性观念也使得人们对性的要求更强烈一些,所以这方面的想象力更丰富,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实际上这也和环境、物种等自然条件有关。 四是做为证据:哈姆雷特本来有一个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迷恋着自己,大臣的女儿,但是后来她疯了,除了证明王宫成员不愁吃喝的物质生活导致他们腐败、堕落以外,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是最重要的,然而剧情利用哈姆雷特强烈的复仇心理掩盖了这种不伦不类的思想动机。 抛开编剧的心理因素,即使没有皇叔的罪恶行经,那种环境中哈姆雷特也难免其弑父娶母的俄狄蒲斯结局,他的仇恨由于叔叔取代了父亲,排除了心理的障碍而更加地理直气壮、冠冕堂皇。 我们分析古老
的故事,其现实的意义在于:当现代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当我们的生存因素在医疗、卫生等等条件日益先进的保障里可以不用十分考虑的时候,尤其我们溺爱的独生子女们进入青春期的时候,这个古老的难题已经开始纷扰我们,我们今天重视自己的思想教育,不仅仅在恋母、恋父的性的方面,好多不可预知的心理问题已经伤害到我们的身体,在日益崇拜西方观念的现代,研究一下西方的心理问题,对于我们应该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俄狄浦斯王》之所以能引起现代观众的感动,并不在于表现了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在于表现着一冲突的题材的特征,它实际上所表现的是人们童年时代所产生的深藏与每个人内心的杀父娶母的情结。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王有着同样的那就好似深藏在故事中的“杀父娶母”的欲望即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也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很难说是由于巧合,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兄弟》都表现了同一故事主题——杀父。因此,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虽然哈姆莱特对自己的母亲也有欲望。但是,在这样的两个人面前,哈姆莱特是无从选择的。然而哈姆莱特与俄狄浦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哈姆莱特是“知情”的,因此,作品中哈姆莱特的洋装疯癫,似乎也是可以解释的。纵
作文七:《我眼中的哈姆雷特》3200字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思想的战士?,行动的烈士?
莎翁的《哈姆雷特》~创作时代正?处于伊莉莎?白一世统治?由盛至衰的?时期。政局动荡反?映在作品中?~就化为了作?家渗透到笔?尖的悲观情?绪。据有关资料?显示~此剧上演时?~露天舞台上?面挂着黑幕?~再加上剧中?人物无一不?是风华正茂?时死去~可见全剧都?笼罩着悲剧?的死亡色彩?。
而剧中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其本身就预?示着悲剧的?结局。莎士比亚笔?下的王子~除哈尔外~生来就是为?了死去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中~“王子”
1意味着首位?~也可指君主?~无论性别。并且当时人?们称伊丽莎?白为君主~由此看来~哈姆雷特的?悲剧性也是?现实社会悲?剧性的显示?。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悲剧从来都?是来自世俗?生活。剧中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可是莎翁对?全人类提出?的质问~是继续在世?俗的牢笼里?苟延残喘~还是以生命?的代价予命?运以反击,作品中没有?给我们答案?~就像哈姆雷?特的复仇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一样~作者不置可?否。因为~这个问题也?是莎翁那个?年代~人类解放条?件尚未成熟?之时~全人类尚难?自知的生存?命题~也是生活与?中世纪的王?子无法承受?~生活于十七?世纪的作者?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扰着作者~也折磨着哈?姆雷特~同时也铸就?了主人公的?个人魅力~铸就了这部?作品的美学?价值。
十八世纪以?来~针对王子复?仇的延宕问?题众家议论?纷纷。歌德和英国?诗人柯尔律?治都认为哈?姆雷特行动?延宕是因为?生性软弱优?柔寡断。而在我高中?~未谙世事时?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无?能、迟豫的。但如今~重读经典~又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我开始清醒?的认识到~莎翁并不是?在给他的读?者,观众,一幕俗套的?爱恨情仇~而是向全人?类展现人类?及人本身——“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复仇只是一?条线索~将主人公不?同时间的思?考串联~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是本剧的重?点~意味深长。因此阿尼克?斯特才说:“所谓的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在美学上并?不存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林斯基也?曾说~哈姆雷特~这就是人生?~是我们每个?人~但总是在可?悯和悲伤的?意义上。“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1 《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罗峰编辑 华夏出版社?出版201?1
啊:”反观哈姆雷?特~ 我想说:“脆弱啊~你的名字也?是人啊:”“丹麦~是一个监牢?啊”~那整个世界?都是监牢~人生存需要?一个空间~当这个人赖?以生存的空?间反而成了?限制生存的?牢狱~于是哈姆雷?特“疯了”。在与雷欧提?斯决斗时~哈姆雷特说?:“是谁犯了错?:是哈姆雷特?的癫狂。这样讲~哈姆雷特本?人也是受冤?枉的一方。”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这便是哈姆?雷特的概念?~意志的软弱?~但这只是分?裂的结果~却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
哈姆雷特是?勇敢睿智的?~他深受人民?爱戴~也正因这份?爱戴~让克劳狄斯?不敢轻举妄?动。他真实、不伪装~敢于直面阴?间的鬼魂~并巧设剧情?去验证谋杀?的真实性。在母亲与叔?叔的婚礼上?~面对在位的?国王毫不留?情面~当国王唤她?儿子时~他讽刺道:“多些儿亲~可差一些儿?情。”可见哈姆雷?特并非生性?软弱~相反他较其?他人更加坚?硬锐利~仿佛一只刺?猬~激励讽刺世?间的一切伪?善~就连误成为?试探工具的?爱人奥菲莉?亚~他也丝毫不?留余地~解开她虚假?的面具。因此~勇敢睿智的?哈姆雷特更?像一个思想?家~三言两语,即使疯言疯?语,~也能道出事?物本质~揭示真相。
“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可要另?外自己造一?张。”“在这虚胖年?代的肥腻里?~美德面对着?罪恶~反而要向它?求宽恕。”从这些话语?中~可见哈姆雷?特更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生活意?义在于相信?美好的理想?~首先是相信?人~但这些却被?他最爱的人?一一摧毁~母亲进入“乱伦的衾被?”~奥菲莉亚成?为世俗的工?具~而他自己也?因为疯狂而?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间接害死了?奥菲莉亚。一个人纵使?竭力振作也?无济于事~环境会迫使?他同流合污?。哈姆雷特抗?击着世俗罪?恶~自己也沦为?同谋者~难以自拔。
因此~在我看来~“生存还是毁?灭”对于哈姆雷?特~已经沦为一?道咒语~只有死亡毁?灭才能让他?从世俗的牢?狱中解脱~也正因如此?~在面对和雷?欧提斯生死?难测的决斗?时~哈姆雷特选?择迎战~这也是等待?一个命运的?审判。“注定了是现?在~就不会是未?来——不是未来~就必定是现?在。——不是现在~一定还要来?的。有准备是一?切。”哈姆雷特对?于死亡是时?刻准备着的?~对于复仇也?是~就像之前他?误杀波洛涅?斯~放过了祈祷?时的克劳狄?斯~只是因为时?机总是不对?。哈姆雷特也?曾说过:“生命我看来?~一根针的钱?也抵不上。”可见他对于?世俗世界是?没有丝毫留?恋的~他不惧怕死?亡~相反他有勇?气用生命的?代价~随时奋力一?搏。可见客观因
?素的偶然性?是哈姆雷特?行动延宕的?原因之一。
当然~哈姆雷特也?是有所畏惧?的~那就是“未知”~回想“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经典台?词~可见王子的?复仇是自身?灵魂对肉体?的复仇~然而想灭了?肉体~灵魂便无所?依附~即使死亡也?无法让“脱节的时代?”复位~一切是否有?改变~这都是未知?的。而他一直延?宕也正因为?这份对未知?的理性思考?。而理性~也是对人性?的彰显~正是文艺复?兴时期光辉?的主题:剧作中时刻?都彰显着人?的理性~“理性”一词频繁出?现。哈姆雷特的?思考与内心?独白展现着?他的冲动与?压抑的冲动?~也是理性和?原始冲动斗?争的过程。“人没理智~只落个畜生?土块啊:”哈姆雷特正?因为具备理?性~让他一次次?在延宕中自?责~在自责中延?宕~并且不时出?现的鬼魂也?让他自省的?同时~又一次陷入?延宕。文明人的复?仇总是艰难?的~于是哈姆雷?特不仅囚困?于丹麦现实?的牢狱中停?滞不前~又在心灵的?牢狱里难以?自拔:可以说~他在思想上?是一个比谁?都要积极的?战士~而在行动上?~却无计划可?言~毫无目的~随机应变~最终悲剧收?场~成为一个行?动的烈士。于是相对于?雷欧提斯的?拔剑相对~相对于挪威?王子的起兵?征讨~他是一个延?宕的王子~忧郁的王子?。
但是~也正因为延?宕而造就了?他的不凡~他的理性的?高度~他对世俗世?界的眼光~让他看到的?仇敌~与剧中其他?两位复仇者?大不相同~应对方法也?就大相径庭?。哈姆雷特反?抗的是人类?的公敌~是世俗的黑?暗与罪恶。就连他自己?也无法全身?而退~因为他也作?为一个人~生活其中。在“脱节的时代?”重整乾坤~让道德战胜?罪恶~这是他一个?人无法实现?的。基督教将一?切归于命运?~又使人倾向?于忍受痛苦?~哈姆雷特的?痛苦是他自?知并有意识?挣脱的~虽然他也在?行动上延宕?~自己默默忍?受着这份痛?苦~像世上大多?数人一样。但是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世上沉默的?其他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痛苦是不?自知~甚至是不愿?承认的~如剧中的王?后~乔特鲁德。在自己儿子?的质问下~她甚至不敢?看镜子中的?自己:而我们世上?的大多数也?是这样默默?隐忍着~因为~谁有勇气直?面内心的恐?惧与罪恶~谁有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与虚假~谁就注定痛?苦~注定毁灭。
哈姆雷特准?备以死亡摆?脱生命的重?负~他将复仇与?宇宙、人生联系起?来~这是对生命?本体命题的?大胆提问~也是生活于?中世纪的王?子难以承受?和生活于十?七世纪的莎?翁无法回答?的。“生存还是毁?灭,”如今看来~人总要学会?生存~尽管注定要?毁灭~但其间的生?命历程却是?每个人的价?值所在~正如莎翁在?作品中不断
?延宕一样~重要的在其?中。
作文八:《我眼中的哈姆雷特1》2000字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一生是悲剧的,他虽出生在王室家庭,贵为王子,但是他的生活多有无奈,得到的多,也就意味着失去的多。哈姆雷特的一生,简单而又充满曲折,似乎上天派给他的任务,就是活着和复仇,看完《哈姆雷特》,我对他的人生际遇有同情,有感叹,有崇拜,还有许许多多说不清的感觉。
首先,我看见了一个孝顺,有人情味,怀着赤子之心的哈姆雷特。先王的死,让他充满了悲伤,多少语言也表达不出他对父王的追思,然而,就在先王刚刚入殓两个月,哈姆雷特还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的时候,他的母后竟与他的叔父举行结婚大典,哈姆雷特对先王充满了怀念与尊敬,所以,这样的事情是他所无法容忍的~就算是他的母亲也不行,他认为这是对死去的父王的极大不敬,纵使整个王室和大臣都在拥护这一段不伦的爱情,他也要站出来表示不满,穿着丧服参加婚礼,就是对母后和叔父最好的反抗,也是对死去的父王的缅怀。 其次,我看见了一个平易近人,没有丝毫贵族架子的哈姆雷特。他对待身边的朋友和士兵非常坦诚,把他们看做朋友,而不是用贵族的身份对他们呼来喝去,在霍拉旭到公众见他的时候,他与霍拉旭首先就是一个拥抱,在他的眼里,没有等级的界限,所以,他的朋友对他也是坦诚相待,把看到先王鬼魂的事情只告诉他,陪他一起去等待先王的亡魂出现,并誓死替他保守秘密。哈姆雷特以他优良的品格和平易近人的性格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而不是像某些纨绔子弟一样表面上被别人阿谀奉承,而实际上却不得人心。就像他的朋友说的,如果哈姆雷特成为丹麦的国王,他必定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因为他懂得如何深入到群众中去。 再次,我看见了一个无愧于亲情,却有愧于爱情的哈姆雷特。对于父王亡魂的嘱托,他毫不犹豫地答应并且完成了,但是,最后他已经沦为复仇的行尸走肉,丧失了自我,为了复仇,他绞尽脑汁,把自己变成疯疯癫癫的人,舍弃了他所爱的人奥菲利亚,除了那些情书,他没有给爱人任何幸福,甚至于后来因为复仇心切,把爱人的父亲波洛涅斯误杀,导致奥菲利亚也间接因他而死。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哈姆雷特做的十分的不应该,纵使杀父之仇大于天,也不能完全沦为复仇的工具,放弃自己的未来,逝去的毕竟已经逝去,而自己的幸福还要去追求,我并不是说哈姆雷特不应该报仇,而是他应该选择一个更好的办法,毕竟还有一个深爱着他的女孩在关注着他,他这样做,对奥菲利亚是不公平的,无辜的奥菲利亚本应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最后却成为他复仇的间接牺牲品。
另外,我还看见了一个冷静、机智勇敢、相信自己,仗剑走天涯的哈姆雷特。他并没有全信父王的鬼魂,而是通过自己的的调查取证来验证先王鬼魂所说的话,通过进宫演出的戏班,设计一个情景再现,让父王惨死的场面再现与叔父这个侩子手眼前,通过对叔父反映的观察,
得到他想知道的答案,确定父王的死确是叔父的谋杀,他的冷静沉着,使他像一个侦探高手,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对哈姆雷特刮目相看。对于叔父的迫害,他没有束手就擒,而是机智地改写了信件,让自己逃脱出谋杀,他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与叔父斗智斗勇,让叔父的圈套落空。他无所畏惧,敢于面对强大的敌人,不仅仅是阴险毒辣的叔父,还有凶残的海盗,在茫茫大海中,他敢于只身跳上海盗船的甲板,凭借自己手中的利剑与还都搏斗,最后还以其高贵的品格赢得海盗的尊重,并释放了他,在这段经历中,他不仅将自身高贵的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还展现了他枭雄的一面。
接着他又有着犹豫和软弱的一面,英雄也有着脆弱的一面,毕竟,他只是一个人在战斗,生活给他柔弱的肩膀太多的压力,几乎没有经历过险恶社会的他,却要面临比他强大百倍的敌人,扛起自己父王嘱托的复仇大任,倘若他有一个所向披靡的军队,那这件事就可以另当别论了,但是他只有自己,和手中的一把剑,他善良的内心使他不忍心把朋友拖进这场宫廷争斗的漩涡之中,另一方面,他也存着私心,害怕朋友临阵倒戈,对朋友的顾虑使他陷入孤立,只能凭借自己单薄的实力和身躯去完成使命,所以,在复仇的过程中,尽管他表现出了犹豫和柔弱的一面,但仍不影响他的乾坤巨人的形象,他没有神的力量,他只是一个肉体凡胎的人类,对于强大和苦难的恐惧是人的天性,人性的一点瑕疵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后,我又看到了一个单纯的近似愚笨的哈姆雷特。在与叔父的较量中,他表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从海盗手中逃脱回到王宫的他,却又犯傻。叔父无时不刻不想置他于死地,然而他却在危险重重的王宫放松警惕,哈姆雷特误杀雷欧提斯的父亲,又间接害死了他的妹妹,这样的血海深仇岂是简简单单的道歉就可以解决的,单纯的哈姆雷特却相信雷欧提斯原谅了他,完全没有预料到又一次谋杀他的圈套正在酝酿,直到身中剧毒,命不久矣,他才看清事实的真相,不得不说在最后的对决中,他简直就是愚蠢透顶。
总而言之,哈姆雷特展现了他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虽然有的性格特征看来是对立的,但这正符合了一个人的两面性,就像老子所说的阴阳共生,每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给人的感觉都是模糊的,让人难以捉摸,如若不然,也就不会成为典型形象,有优点,有缺点,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作文九:《我眼中的哈姆雷特》3400字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摘要:
透过《哈姆雷特》,映射出我们自身。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的新的思想潮流不断涌现,更新取代旧的思潮。但是《哈姆雷特》作为永远一种艺术和理性的思想,不会被取代,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永远无法避开人性这个问题,它就永远不可能拉下帷幕,因为它是一个收藏在文本里的我们。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复仇 爱情 悲剧
一、 莎士比亚
你是坟墓以外的一座纪念碑,
你仍然活着,只要你的书还在,
只要我会读书,会说出赞词。
你诗人之星,照耀吧!用你的激情申斥,
或灵感之流鼓舞,衰落的剧坛;
自从你高飞而去,它就像黑夜般哀伤,
盼不到白昼,要不是有你这卷著作的光芒。
——本·琼生吟赞莎翁
二、 复仇
一个看似简单的为父报仇故事,背后肩负了历史和时代的责任。我们都知道,当哈姆雷特从国外回到丹麦王国,王国内外一片混乱。父亲被叔叔杀害了,霸占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还颠倒人伦道德,娶了自己的母亲,同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在边境之地虎视眈眈试图侵略。他那时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绝望望。但无论是从家庭还是皇庭的角度来看,他都不能撒手不管。他是老国王的儿子,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必须要承担起为父报仇并夺回王位。他的复仇任务,是不容退缩。他只好去实施。于是他装疯,他卖傻。他寻找各种机会下手。然而,这个复仇计划本身所承担的使命,并非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他作为人文主义的化身,他的复仇体现了为捍卫时代理想,超越个体,超越实利的精神追求,冲击着现实社会的既有的现实。于是就注定了任务的艰巨性和危险性。这也注定了这个故事本身的悲剧色彩。随着王子复仇计划的开展,哈
姆雷特不断地思考这个复仇计划背后的意义,于是他不断地徘徊在行动和思考中,不断地剖析各种人性的弱点。于此来看主人公既是戏剧里的人物,也是现实中的我们,透过这个镜子,看到了我们自身。
三、 爱情
复仇的同时,也葬送了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原本一帆风顺的爱情。一个王子,一个御前大臣的女儿,这样难得的门当户对,情投意合,却被哈姆雷特的仇恨给拆散了,尤其当他在无意间杀死了奥菲利娅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这场爱情注定是以悲剧收场的。哈姆雷特不会为爱情而放弃复仇,在他看来,复仇充斥着血腥的味道,和求爱的罗曼蒂克很不相称,同时这种悠闲的感情和他背负的责任也是格格不入的。当他假装发疯的同时,使奥菲利娅为了他痛苦,也使自己伤心无奈。当他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可爱的奥菲利娅,他开始为自己的冷酷无情感到内疚和不解,来看看哈姆雷特给奥菲利娅的情书吧:
“给我灵魂的偶像,只应天上有的、绝顶美艳的奥菲利娅—愿此数行留在她皎洁的杯中:
你可以怀疑星辰的发光,你可以怀疑日月的运行;
你可以疑心真理会说谎,决不要怀疑我的爱情。”
虽然言辞十分夸张,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哈姆雷特对于奥菲利娅的一份纯真的爱情,也为这一部悲剧增添了一些柔和、浪漫的感觉。
四、 悲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优秀的喜剧作品很多,如《皆大欢喜(All's
Well That Ends Well)》、《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等等,但是莎翁的悲剧往往更胜一筹。这可能与其写作时期有关,几部喜剧大多在其早期(1590~1600)所写。而之后,他的作品往往以悲剧为主,而同时期的几部喜剧如《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等也都带上了几许悲剧色彩。
莎翁的悲剧不用多说,四大悲剧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
(Romeoand Juliet)》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而今天我们就从《哈姆雷特(Hamlet)》这部戏剧中来看一看。无疑,这是一部情节复杂的悲剧,谋杀、篡位、爱情、装疯、错杀、阴谋,直到最后有关人物的统统死亡,令人震惊且悲哀。权力和地位一直是人们追逐的对象,欲望之火一旦点燃,人类种种丑恶的本性便暴露无遗,为此,亲情、道德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力,而上演了一出出无奈的悲剧,帝王之家便成了最合适的舞台。正如哈姆雷特的好友霍拉旭在最后一幕哈姆雷特死后所说的一段话:
“让我对至今还一无所知的外界讲一讲事情的底细。你们会听到荒淫、残杀、反常背理的行为、处于偶然的灾殃、意外的送命、迫不得已、将计就计的成功,以及,这一个收场里,谋害别人、反害自己的结局。”
中国的戏剧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或者假手于上天来惩罚恶者。而西方戏剧中尤其是莎翁笔下,悲剧反而成为了最完美的结局。
人物性格赏析
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读者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
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本剧的中心人物,必须全面照顾他的性格和环境相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
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是这样,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原文欣赏:
1、你的话已经锁在我的记忆里,那钥匙你替我保管吧。
2、一个梦的本身就是一个影子。
3、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诚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
4、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勇敢的?
5、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感化。
6、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
7、——谁造的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
——造绞架的人;因为一千个寄寓在这屋子里的人都已经先后死去,它还是站在那儿动都不动。
——掘坟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是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
8、哈姆雷特写的情诗: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
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
你可以怀疑真理是谎话;
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掘坟人的歌:
“年青时候最爱偷情,
觉得那事很有趣味;
规规矩矩学做好人,
在我看来太无意义。
谁料如今岁月潜移,
老景催人急于星火,
两腿挺直,一命归西,
世上原来不曾有我。”
9、恺撒死了,他尊严的尸体也许变了泥,把破墙填砌。啊,他从前是何等的英雄,现在只好替人挡雨遮风。
关于《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的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性格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体现的很明显,造成哈姆雷特的社会原因是敌对势力过于强大,是一个封建集团,同时他还要面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为金钱、权力而不择手段的人们的阻碍,而哈姆雷特自己的力量又太单薄,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远离人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性格原因是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行动延宕,考虑问题过于审慎,以致于让敌人有喘息准备的时间。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哈姆雷特的形象最有概括性和典型性。《哈姆雷特》揭示了为何莎士比亚悲剧具有如此巨大而迷人的魅力。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卞之琳译)[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2]侯雅丽.爱情理想的幻灭——哈姆雷特悲剧根源探析[j].作家杂志,2010(3):128~130
[3]赵静.《哈姆雷特》的感情构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5):174
作文十:《我眼里的哈姆雷特》1600字
? 第六讲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姓名:班级:2014级7班 成绩:95分
1
你欣赏哈姆雷特这个莎翁笔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吗?请阐述你欣赏或不欣赏的理由。哈姆雷特明知杀父仇人就是现任国王克劳狄斯,他却佯装疯狂,犹豫延宕,迟迟未完成复仇的大任。对于哈姆雷特的“延宕”,你有什么理解?请陈述。
(请先阅读《哈姆雷特》,再思考上述问题。未阅读的同学请弃做。) 我的答案:
不欣赏
有人说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就像说不完的《红楼梦》一样是一个奇迹,我也曾经一度痴迷于这个奇迹。与《哈姆雷特》初相识是在高一,那是懵懂的我与其说是喜欢莎翁笔下的这个故事,不如说是喜欢那些经典的台词,一直到现在,我没有发现别的任何文字能像他们那样直指人心!而我对主人公哈姆雷特也绝不是暗恋那么简单。然而今天与哈兄的再次邂逅,我却怎么也找不到初读时的那份崇拜与欢喜。
尽管哈姆雷特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我也要弱弱的说一句,我不喜欢这个人物形象。不喜欢他:
1.犹犹豫豫,脆弱。在知道自己有复仇义务后的哈姆雷特有这样一句台词:“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年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在这个感叹里我看到了他的脆弱,他对历史任务的理解过于沉重而产生了畏惧,他怯懦了,不自信了,消极了,悲观了,我看到的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2.长于思考,却不幸为形而上的思考。这种思考在关键时刻似乎只会帮倒忙,当他犹犹豫豫要不要杀正在忏悔的奸王时,我真恨不得冲上去夺了她的剑,灭了他的基督观!
3.对奥菲莉亚的态度。善良美丽的奥菲莉亚真心爱他,而他却恶语相向,叫她进尼姑庵,说没有那个傻瓜会和她结婚!!!他就像暴风雨当中的一扇破门,随狂风一开一合,他不能自主,任凭感情的风暴将自己翻转,他的感情的确丰富,丰富到可以杀害理智!可以那样彻底的伤害自己心爱的人!
4.报仇不在状态。不论是面对波格湦斯还是被国王收买的那两个同学,他的表现都令人担忧,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复仇王子如何精明的装疯,看到的是恍惚。一个被沉重的石头压垮的人的那种恍惚。没有坚韧的意志。他完全控不住自己。
5.审慎的同时鲁莽。失手杀死心爱女人的父亲,亲手为自己的爱情挖坟!
6.灰色的悲观主义者。总是在思考,总是在忧郁,情绪沮丧无精打采,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他就像”一把竖琴的弦一样听任命运的摆布”。
对延宕的理解:
延宕意为犹豫。与王子的忧郁分不开。
在他还是一个快乐的丹麦王子时,纯洁开朗乐观幸福的他,也许完全预想不到自己后来的延宕忧郁,在变故之前,他是那样大胆而热烈的称赞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而变故后却成了“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他沦为灰色的悲观主义者,忧郁痛苦,纠结于“是生存还是毁灭”,他受的刺激太重了,想要复仇,却身单力薄;生于颠倒混乱的年代,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意识到那不仅仅是个人的复仇,却又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带领这个集体走出时代的荒原!我想这些都是王子延宕的原因吧!
如果说时代的颠倒混乱只是王子患上时代忧郁症的外在因素,那么人文主义与丑恶现实之间的距离和矛盾则是忧郁延宕症的内在根本原因,有人说他因恋母而延宕,有人说是为寻求更好的报复机会,也有人说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和奸王有某些相似之处,在面对与自我如此相像的杀父仇人他无法痛下杀手,我却更愿意把它理解成是他身上的集体无意识与当时丹麦时代精神发生了冲突。 当时南欧一些国家崇尚享乐的风气传到丹麦,丹麦人强健的体魄,勇于冒险的精神,果断的抉择,以及坚强的意志,都在这股风气下渐渐融化了冰山一样的丹麦人,他们在享乐中变得像水一样的软弱,哈姆雷特也不能幸免。他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忧郁且傲世,但却又无力抗衡。
集体无意识与时代精神这两种梦境时刻缠绕着王子,使他无法抉择。他无法放弃属于集体无意识这一半的自己,也无法杀死属于时代精神的另一半自己。他渴望坚强,却被软弱所纠缠,他想放弃自己,任自己沉溺于软弱之中,却又有坚强的一部分在抵抗。所以,他既无法将老哈姆雷特的死忘怀,也不能杀了克劳迪斯以报父仇。。。
特殊的空间与特殊的时间决定了他只能是一位延宕的王子。他的延宕是值得宽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