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道家的基本思想》2100字
道家的基本思想(一)
《老子》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学、政治、军事、美学、文学、医学等多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1、哲学思想:
中国是否有哲学?一些人常常提出这样的质疑。回答是肯定的。我还要说,中国古代不仅有哲学,而且还有着与西方哲学不一样的独特智慧。
第一,道通有无,道生万物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是老子“道”论的总纲。可以道出来的“道”不是最高的“常道”,可以称说的“名”,不是本源性的“常名”。
老子论“道”上溯天地之始,下究万物生发。在他看来,天地之始不可名状,“道”运贯于其中;万物生发,可名其状而可予命名(“有名”),“道”亦运贯于其中。从“道”通“无”而具有“无”的性向这一角度,可审观、悟识“道”的机奥;从“道”通“有”而具“有”的性向这一角度,可审观可名、可见之万物对“道”的遮蔽、涵淹的可能局限。但是,“无”与“有”皆同系于“道”,从“道”兼具“无”的性向与“有”的性向来看,这里透露出“道”的玄深叵测,领会这一层玄深而又玄深的理境是洞悉“道”的众多妙趣的门户。
这些话语道出了语言的局限性,超越具象、表象,提升中国人的抽象思维水平,看到事物背后的“无形的”、“不在场”的更为本质性的东西。如,规律、精神等。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曾谈起自己一些重要思想产生的过程说:“这些思想并不是以任何文字的形式来到的,我极少用言辞来思考。一种思想产生了,我可能是以后再用言辞来表达它”。这些话语充分说明了直觉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语的局限性。
一个人的眼界、胸襟、境界如何,决定了他的成就,这种眼界、胸襟、境界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无相”。
因此,我们既不能只看到眼前、表面的东西,还要有更深、更远的视野;不能只看到物质性的东西,还要注重看不见的精神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当然,也不能脱离有形有相的现实生活,脱离社会实践而一味作玄思空想,而要有通无达有,贯通形上、形下的睿智,既要志存高远,又要经世致用。
第二 ,道生万物。
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重要命题。其核心思想,是将道视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最后本原。启迪后人围绕“什么是道”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有意义的学术探讨。因此,道家哲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开山祖的历史作用。 启迪后人围绕“什么是道”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有意义的学术探讨。诱发出中哲史上关于本体论问题的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一是以庄子和王弼为代表,将道解释为“虚无”或“无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无能生有”的学说;一是以稷下道家和汉代黄老学者为代表,将道解释为精气或元气,从而奠定了“气生万物”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二种见解,在中哲史上都有重要理论价值。前者有利于将中国哲学引上思辨的道路,对吸收、融合佛教哲学作出了历史贡献;
第三,有无相生。
道家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智慧。
《道德经》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懂得了什么为美、善,恶、不善就会显示出来了。另一种解释:懂得美、善的概念,才有丑、
恶的概念,相反相成,故有和无是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比较而形成,长和短相互包含,音乐和人声相互和调,前和后相互随顺,而这一切都是永恒的。是以圣人懂得相反相成的道理,故能超越执着,对于相对立的事物淡然处之,顺应自然,不妄分是非善恶。
另种解释:天下皆执着于美,这样就不美了,皆执着于善,这样就不善了。如,当人们以某种标准来衡量女性的美丑时,就会有人为了那个标准而破坏原来的自然美,更可能导致危害生命的行为。
以下事例也能证明这点:
1974年10月10日,在诺贝尔奖盛大的颁奖晚宴上,英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说了这样一番话:“如果当初有人来问我是否应当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会毅然决然地予以反对。”理由有二:一是“这样一个奖项会使更多的人追逐科学的时髦。”二是诺贝尔奖将赋予那些经济学家以不应有的权威。经济学跟自然科学不一样。一个物理学家,即使获得了物理学奖,也只能影响本专业的物理学家们。而经济学家主要会影响外行:政治家、记者、公务员和一般公众。大家都愿意听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对于治理经济,甚至治理国家有什么好主意,而获奖者自己也很容易以为,自己真的是全知全能的。结果,就出现所谓“知识的僭妄”。
《道德经》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道德经》中“有无相生”和“反者道之动”的重要命题,揭示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转化的特性。从而标志着我国古代辩证矛盾观的形成。为我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两千多年以来,从荀子到王夫之乃至**的辩证思维理论,无不和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有着理论上的依存关系。
庄子在《天运》中说:“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说明作者对天地日月的运行进行了自己的哲学思考。
19世纪俄国汉学家C?海澳基也夫斯基曾说:“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所有其他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是在道德经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文二:《道家的养生思想》500字
道家的养生思想
?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
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 1、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
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 2、贵柔、返朴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
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 3、形神兼养: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
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作文三:《道家的无为思想》5200字
道家的“无为”思想浅析
刘志荣
(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无为”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关键词: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和谐社会;天地精神
Taoism? “inacti?vity” though?t brief
analys?is
LIU Zhi-ron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French? busine?ssman instit?ute Qingha?i Xining? 810000?)
Abstra?ct: “The inacti?vity” is one of Taoism? most basic spirit?s, is one kind of energe?tic bounda?ry, it with “magic arts natu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is ple?tely consis?tent.“Inacti?vity” “but the essenc?e is the inacti?vity is all”.“Inacti?vity” the energe?tic bounda?ry is “the magic arts natu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manife?sts direct?ly.Is the acm?odatio?n natura?l change?, makes the thing to mainta?in its natura?l natura?l dispos?ition, not artifi?cial artifi?cial, “but achiev?es the inacti?vity is all”.“The inacti?vity” is one of Taoism? ethics? theory? import?ant conten?ts.How also is to constr?uct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o have the positi?v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The inacti?vity” pursue?s one kind of energe?tic bounda?ry, if the Confuc?ianist? “the beauty? gather?s one”, Taoism? “alone and world energe?tic interc?ourse” absolu?te spirit?ual free bounda?ry. key words: Taoism? though?t; Govern?ing by non-interf?erence?; Harmon?ious societ?y; World spirit?
“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无为”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一、老庄对“无为”的论述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
取向是基本一?致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认为做学?问要每天的增?加知识,而体道则要每?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庄子?养牛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 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无为”在个人修身上?的意义
在个人修身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白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无 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
三、“无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否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使整个社会及?
其生活体系走?向和谐发展。因此,道家政治伦理?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无为而治是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辅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动,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老子认为统治?者超越自然的?“有为”,必然会引
,同时势必榨取?庶民百姓的脂?膏,威胁人民的自?由安宁发其?对个人私欲、权势的无限追?求
和生存?。“无为”作为一种政治?纲领和政治态?度、政治方式,要求统治者任?人民自由自在?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不去干预他们?正常的生活,扰乱他们的心?智,增加他们的负?担。故“无为”相对于那些自?认为自己是他?人命运的裁定?者,自以为有资格?对别人的事务?有权管理的人?,是一种限制,“无为而治”强调因任自然?,就不能不限制?统治者个人的?主观行为,它内在地包含?有“管得最少的政?府即是最好的?政府”,以及尊重人民?大众的自由人?权等民主性的?命题。
“无为而治”不仅要求君主?无为,更要求整个统?治阶级无为。总的原则是希?望统治者减少?政事活动以尊?重人民的个性?,发展人民的自?由和维护人民?的权益。老庄道家无为?而治 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既不同于孔?孟儒家所倡导?的礼治。也不同于墨家?所推崇的尚贤?政治和法家所?主张的法治,为政治家选择?理想化的治政?纲领提供了新?的换位角度。
在道家的“无为而治”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君?道无为和治国?无为两个方面?。所谓君道无为?。就是君主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做到去私立
赋税;(3)去礼文;(4)宽政务。老子(《老公。要做到与民休?息,必须做到:(1)省刑罚;(2)轻
子?五十七章》)反对苛繁的刑?罚和法律,认为“法令滋彰,道贼多有”。
道家主张简刑?罚、薄赋税、去礼文、宽政务,表达了国家的?政务活动必须?围绕人民的休?养生息而运转?的观念,体现了其尊德?隆民、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既是对统治阶?级诸种治
政行为的批判?、揭露与抨击,也为统治阶级?摆脱深重的政?治危机、缓解统治阶级?与庶民百姓的?矛盾冲突提供?了种较为明智?的治政模式:而且道家简刑?罚、薄赋税、去礼文、宽政务的 主张,实质是一种改?革政治体制的?弊端以更好地?服务于平民百?姓的学说,也说明道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四、“无为”是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道家的“无为”提倡“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法,表现出直觉的?特征,他不是为了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的?目的,而是提倡超越?现实世界,用内心直觉的?体验方法追求?
“无为而无不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圣人体无”的精神境界。
老子对“道”作了抽象的思?辨。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解释为元气,“二”解释为阴阳。“三”解释为阴阳交?合,意思是道产生?了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交合产生?了万物,所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具有无名、无形、无为、虚无、无限的特点。
老子还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说:“有始也者,有末始有始也?者。有也者,有末始有夫末?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末?始有无也者,有末始有夫末?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末知有无之?果孰有孰
无也。
这种解释是从?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上来说?明“道”的超越性,“道”不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世界是没?有开始的,开始的前面还?有无数个未开?始,“有”的前面不仅是?“无”。
“无”的前面还有无?数个“无无”。在这个基础上?庄子用相对主?义方法论证了?无为而无不为?。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不可能认识?变幻莫测没有?绝对标准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关于美丑、是非、善恶、有无、对立都是人的?主观臆断,使人陷入困惑?。因此人只能把?握“道”的关键。取消一切关于?彼此的对立,在精神上与“道”同体,庄子提倡非理?性的直觉方法?用“坐忘”的方法排除一?切感情和欲望?。忘掉自己的肢?体。去掉一切知识?。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样就可以超?越“有待”而达到“无待”进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参考文献】
【1】高亨(老子正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清]郭庆潘.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高亨(周易大传令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1(
作者简介:刘志荣(1978一),男,江西瑞金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法商?学院中国哲学?系研究生(2)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公共管?理。
作文四:《道家的无为思想》2000字
道家,是我国古代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创立于春秋后期,创始人为老子,其哲学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深远,第一次提出道这一概念来说明世界的本质。
(一)“道”之道
春秋时期,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而老子第一次置疑天的根源,并提出“道”的概念——“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由此可见,“道”浑然天成,隐于万物间,无形无象。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其实,我认为,老子的道,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艰涩难懂,道就是自然法则,万物规律。只是当时,思想尚处于蒙昧状态,即使如老子之人,也仅仅感到世界或许有规律可行,但具体是什么,却不知道,只能以“道”代替。
(二)“无”之道
随着思想的深入,老子逐渐悟出“无”的范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名。”“无”便成了道家哲学的本质特征。“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多么朴素的世界观。
有人认为“无”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理念,也有人认为仅仅是一种物质(这是唯物质论),可无认为,“无”是“道”的本质,是老子对“道”进一步理解,进一步补充。老子感到“道”是那么无可捉摸,无可猜测。夏去秋来,落叶归根,年复一年,生老病死,周而复始,从未改变,即使是水,也总象低处流去,万物演变如此规律,那这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前思后想,每每脑中灵光一闪,却又无可捕捉。这规律就在身边却看不到,明明寸于天地间却无法参透,仿佛没有一样,或许世界真正的本源便是这“无”吧。
“无”是道的本质,世界伊始,混沌初开,天地间只存在一些如CO2,H2,N2O等简单的分子,经过高温暴晒,电光火烧各种媒介的促进,这些简单的分子逐渐按照物质最初的规律结合在一起,放出水气,形成臭氧,最终形成最初的原生生物,这就是“道生一”,这些无氧生物,逐渐繁衍,吐出可供万物生存的氧气,形成更加高等的生物,最终分化为多姿多彩的世界。这就是“一剩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无为”之道
随着“无”思想的发展,老子又提出了“无为”的说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即有为。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本源,自然而然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只有无为,才能够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随着思想的深入,老子的哲学逐步确定了“无为”的根本思想。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听任万物自然发展不做干涉,而万物发展又以道为基础,从不背离。
作为道家思想又一集大成者——庄子,个人认为他过于痴呆,思想较老子过于极端化,但他将老子的“道”看做世界最高原理。他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庄子突出发展了老子的虚无思想,却将“无”解释为纯然无有,甚至提出“无无”概念,认为只有连无也没有,才能达到绝对虚无的境界。然而,庄子对于老子“无为”思想的发展,虽然仍然有些极端,却还有可圈可点之处。庄子著的《逍遥游》提倡精神自由,他认为真正的逍遥不受限制,不受约束,任其自然,“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人而累者,人道也。”即无为自然,有为徒劳,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可能改变自然。“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有为”
庄子认为,只有绝对的无待、无为,才是绝对的自由,而他本人也实现了他的思想。
比较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其区别之一就在于儒家提倡入时而道家提倡出世。略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孔子提倡以“礼”治国,他周七十二国,想将他的礼学思想发扬光大,然而由于战乱等原因,年近七十的他始终未能登堂拜相,无奈中只能返回故里,广招门徒,著书立说。作为比孔子较早一些的思想家老子,远没有孔子的远大志向,只不过是一个看守仓库的小官,最终骑青牛出涵谷关,不问世事,或许这就是最早的隐士吧。比起孔子无人纳言的尴尬处境,庄子可谓是即得天时,又有地利。一国之王派遣使者亲自捧着礼物到庄子钓鱼的溪边,请他如庙堂辅佐国家。这是何等荣耀,换做孔子,这回恐怕要喜极而舞了吧!然而,人家却宁可做“拽尾于涂中”的乌龟,也要过自己逍遥自在的生活。
由此想来,管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吧。毕竟一个国家的昌盛是需要人打理的,若都如庄子这般“不侍王侯”,国家如何存在!
(五)无为而治
但是,细细品位,老子虽然将天道的自然无为推广为人道的自然无为,但绝对不是庄子那样的极端。他建议统治者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政策,最终实现“无为而治”。
西汉建朝,经历了秦朝两世暴虐统治,数十年兵戈斗争,社会刚刚稳定,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元气大伤,哀鸿遍野,土地荒芜国家经济迫切需要恢复与发展。文帝刘邦及时采纳无为思想治国,实行修养生息政策,“省苛事,薄赋敛”,最终实现文景之治的盛世。
道家无为思想与其他流派思想相比,提倡的是自然法则。从“道”的提出,到无为而治,无不规劝人们顺应规律而行。
作文五:《道家思想的核心》900字
道家思想的核心
春秋后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家崇敬自然,主张不以人主动参与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则是要求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追求人的意志实现。
《道家思想》中的“道”与《易经》中的“太极”的概念很近。《易经》寓含有宇宙的起源、自然界的演变。《易经》中最根本是讲阴阳之哲理,易字是由上日下月构成,既代表了日月合壁,也寓含阴阳相交。《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所以,《道家思想》是从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道家经典《太平经》云:“道乃是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老子在《清静经》中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 阴阳是万物之源,“道”字最上面两点即是代表阴阳。道家思想静心自身,同宇宙秩序保持一致,要求人们遵循自然之法,随“道”去观察自身和周围的阴阳平衡,指明行动路线。
道家具有独任清虚、超迈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气质。《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又言,“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由此可见,道家思想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此即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由来。
《道家思想》自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道作为自然和谐和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道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但却是产生天地万物,主宰天地万物的总能源。道家思想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其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更是为华夏儿女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信息来源:简单购-中国,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jdg.
作文六:《道家思想的核心》1600字
道家思想的核心
悬赏分:解决时间:提问者:0|2008-1-2 11:34|ensag333
“”“”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这理。
“《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
“”?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
“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
“”“”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
“”“”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
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
“”“”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
“”“” 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
“”“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
”“52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
” 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
“”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
“”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
“” 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
最佳答案
“”“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
”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
?“”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
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
78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章
“” 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作文七:《道家的法律思想》3200字
浅谈道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 摘要:道家法律思想主要是从“道”出发而引申的“惟道是从,无为而治”,老庄以及后来的黄老学说都在不同的角度上阐明并涉及到这一点,以这一思想为核心的法律观造就了辉煌的“文景之治”,也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今天的条件下也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律思想;法治
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既非孔孟的原始儒家,也非商鞅、韩非的法家,而是融合了这两种文化,讲究“隆礼重法”的荀子之学。后经不断改造,逐渐形成了“外儒内法”为核心的治国理论体系。其中“儒”强调的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可僭越的君权;而“法”则倡导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以从根本上讲还是属于人治,并非真正的法治。唯独道家主张“清净无为”的“自然法”,即按照人类社会的自身规律办事,不要横加干涉,因此主张“无为而治”。这与当今法律思想所提倡的理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要了解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不应当忽视道家。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术派别,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而这正是由奴隶主贵族统治向封建地主阶级专政过渡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伴随着礼乐制度的瓦解,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连绵不断的战争,越来越多的下级贵族以至中、上级贵族陆续丧失世袭数百年之久的贵族地位和身份,沦落为庶人或成为隐士。这些人身着布衣,为了生活不得不从事那些曾经不屑一顾的职业,却固执地以评论时政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尊严。他们是不满的,因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年引以为傲的奢华生活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难以接受的从天堂来到地狱的衰落。在这个过程中,曾经至高无上,被严格遵从的周礼没能挽救他们的命运,而那些出身卑微的暴发户却一步一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面对这一切,他们既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于是,基于身份转变所带来的对社会的全新认知,他们崇尚“道法自然”的自然法,实行“无为”之治,从而奠定了道家法律思想的基础。
一、因顺自然,不可恣意妄为是无为而治的基本思想
无为而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因顺自然:其二,不可恣意妄为”。一般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甚至一无所为,这其实是对“无为”的歪曲和误解。道家所谓的“无为”是指按照事物特点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进行刻意的干预,要将人的欲望、行为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为而有度,为而有方。这也正是司马迁所说的;“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由此可见,“无为”实际上是最高层次的“为”。 同时道家认为,道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意味着无穷的威力,即“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了两大原则,一是要求统治者少作为,尤其不可胡乱作为:二是使民众处于无知无欲的境地。面对诸侯欲望膨胀,横征暴敛,不惜频繁发动战争以致百姓生活贫困,极度不满的社会现状,他清醒地意识到一旦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民不畏死,奈何以惧之”的极端情况。所以他要求统治者清静无为,克制欲望,轻徭薄赋,崇尚节俭,使自己处于柔弱的地位,尽可能避免斗争,从而让百姓生活安宁,社会稳定;在立法、定制时必须“去甚、去奢、去泰”,指出最理想的法制就是不去宰割人民,即所谓“大制不割”。但是在另一方面,为防止人民起
来斗争,老子不惜逆历史潮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也就是我们所言的愚民政策。老庄均认为人之本性是淳朴自然真诚朴素的,而仁义礼智的倡导,是对人之本性的异化,甚至是一种虚伪和诡计,所以统治者应该设法“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这样就可以消除人民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进而实现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社会像田园诗一样和谐,没有矛盾,没有斗争,军队、监狱、法律等等也就失去作用。总体来说,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无为”即要求人定法的产生、存在、变化,要以道为依据不能有违,制定的法律即为“道法”。而且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无为则要求统治者服从道的阴阳和谐规则,刑为阴,德为阳即刑德相辅。所以,“无为而治”的理论与法治观念还是比较契合的。
二、与民休息、轻刑薄赋是无为而治的具体运用
道家“无为而治”从理论到实践。在战国及秦汉之际,道家思想也在发展,产生了黄老学说。这一学派在社会的政治和法律领域上重视法的作用,特别强调“道生法”,要“进退循法”,依法治国。黄老学说把道看成是至上和神圣的,而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所以黄老学说中的法律主张,既有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也强调了虚静无为、因循自然的操作性。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体现“公正无私”,“恭俭朴素”,“清静无为”的法律思想,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尽管黄老学说没有像老庄那样大力提倡自然法而反对人为法,但黄老学说所言的法、法治,都是从道发展而来的,所以其法治,实际上是道治。
无为而治法律观的实际运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推行法家学说,严刑峻法,残暴统治,结果庞大的帝国竟然二世而亡,这说明纯粹的法家路线是行不通的。秦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和汉初经济凋弊、物资匮乏、民不聊生的现实使统治集团意识到必须对秦专任刑罚的政策有所纠正。于是在法治的框架下,以无为、自然、虚静之观减少了一些严刑峻法。汉初几十年,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为统治理论,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恢复了社会经济,形成一个崭新的局面,为汉武帝时代的繁荣强盛打下了基础。而唐初宋初明初的统治者也都曾经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法令相结合,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如明太祖把轻刑作为安民的措施,主张对民众一般性的犯罪,只要不是谋反朝廷,就不用采取杀灭九族的连坐法。如果说老庄的无为而治只是理论层面的话,那么后来的黄老学说逐步提到其可行性并将其运用。这就说明道家法律思想尤其是无为而治,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是有一定成效的。
三、道家无为而治法律思想的现代价值
道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曾经在历史上有过相当大的作用,在后来的朝代中也或多或少地呈现出来,其思想中的现实意义是不可抹杀的,研究道家的法律思想其目的也在于为现代社会服务。实事求是地说,道家法律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在今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着种种矛盾、纷争、无疑都是由于人性对权、利的贪婪追求,同时有不认识规律和没有掌握规律的因素。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正是要求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改革的经验曾经被**同志用了三个字加以概括即“不折腾”,这个不折腾,追溯其根源,就是道家无为、虚静的理念在当今社会的辩证运用。它尤其主张国家的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对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尽量地少予以干涉;也不能忽视客观实际,为了急功近利而追求政绩业绩,任意妄为地发动运动,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总之,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律思想,无论是老庄之说还是后来的黄老学说都以道为核心,而道的特性就是自然,讲究的是为无为、虚静,体现在法律思想中就是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尤其要求统治者,要具有一定的宽容性,不要过予干预民众的生活,实施宽刑慎罚的政策,力图减少冤假错案。这些合理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道家法律思想产生发展于封建社会,其中的消极糟粕也不少,如道家法律思想中的愚民政策,它的表现是钳锢思想,实施思想文化的专制,说到底还是为君权服务,反对开启民智;另外,老庄等人以消极之态对待社会的治理,反对文明反对进步,要求人们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在今天需要我们进行反思,更好地从古代传统中吸取精华摒弃糟粕,服务于当代的法律。
参考文献:
1.《老子》
2.《中国法律思想史》 武树臣
3.《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 王明
4.《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 陈鼓应
陈新明 曹建东 5. 论道家的法律思想及其影响》
6.《试析道家法律思想的积极方面》 徐进 姬红艳
7.《道家法律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赵龙生
作文八:《道家的法律思想》3300字
第四节 道家的法律思想
一、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简介
?1、学派简介:
?道家是先秦时期以老子和庄周为主要代表的一个学派,因其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而得名。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始称为“道家”,列九流之一。 ? 道家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因为没落贵族隐居“山林”形成“的隐士”阶层,出于对现实强烈不满,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又悲观失望,颓废消极。认为自然社会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配一切,人是无法抗拒的,只能顺应自然、回避矛盾。
?道家学说的核心在于道,认为道是宇宙世界的本体,也是宇宙世界的根本规律或曰主宰者。因而道家主张个人要遵从道而生活,顺其自然;国家政治生活也要按照道的要求实行无为而治。 ?先秦时期的道家更多地以批判者的身份出现,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儒家、法家等显学进行批判,形成明显的对立。
?战国后期,有人将道家的基本理论与刑名之学结合起来,形成“黄老之学”,在汉初的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汉武帝后,道家学术对中国古代政治实践的影响日渐衰微,但是在社会心理意识层面,道家学说一直发挥着堪与儒家相媲美的重要影响,尤以魏晋、李唐和两宋等时期为盛。
?总体而言,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以及民族心理意识(抽象思维能力、世界观)的培养,起到了深刻和巨大的作用。
2、代表人物简介
?老子
老子,一般认为姓李,名耳,字聃。约前580~500年,春秋末期楚国人。被奉为道家的始祖。 ?据传曾做过周王室的藏书吏。
?庄子
姓庄,名周,约前369~286年,战国中期宋国人,道家第二大宗师。
据说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小吏。
在思想体系上,与老子一脉相通,并有很多发展,但比老子更加消极。
?老子构建了道家学术的基本理论体系、观点和基本范畴,如道、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等。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同时,还表现出更为消极的一面,有着相对主义、宿命论、无政府主义和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特征。
?《老子》又称《道德经》
?《庄子》又称《南华经》
?三玄
二、道家的法哲学思想
?1、思想基础:道法自然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老子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普遍而无私,并且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受任何人的意志影响。与礼、法相比,“道”是最高的原则。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统治者只有“惟道是从”,才能保持自己的统治。
(1)何谓道?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是万物之宗,支配一切,衍生万物。它不是一个物质实体,而是一种永恒的绝对精神,是超然物外的。
在道家看来,首先,道是宇宙世界的本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次,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再次,道充满于天地,广袤而无边: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复次,道是永恒的和万能的:
天乃久,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最后,道也是公平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因此,这个无所不生、无所不在和万能的道,主宰着天地万物、宇宙和人类社会。所以,老子提出,一切要“惟道是从”。
?(2)道的本质是“自然”
?在老子看来,道是最高的主宰者,但是道本身又是服从自然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自然”,不是和道一样的实体,而指的是不假人为,听任万物自由发展,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
?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者说道就是自然,自然就体现为道。
?推而广之,不仅仅道要符合自然,顺应自然,人类社会和世界的一切都要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那么,在政治上,做到“道法自然”,就可以天下大治。
?如何才是自然?
对人民来讲,就是应该“清静无欲”,逆来顺受,安于现状。
对统治阶级来讲,就是“无为而治”。
2、政治哲学:无为而治
?在道家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就是“无为”,进而能达到“无为而治”。 ——这是道法自然在政治上的体现。
(1)何谓“无为而治”?
指统治者应效法自然,无所作为,不要干涉人民的生活,目的是要通过避免矛盾,避免斗争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实质是“无为而无不为”。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止,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大国如烹小鲜。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无为而治”的具体主张
?老子认为,从统治者方面,应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切忌过分压榨人民。 老子提出了“三去”,即“去甚、去奢、去泰”。
反对厚敛,主张薄税,反对贫富悬殊。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财货有余,是为盗竽
损有余而补不足。
反对暴政,主张减少刑罚。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不畏威,则大畏至。
此外,老子还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和平稳定。
?另一方面,要实现无为而治,那么对于被统治者,要采取愚民政策来窒息人民的反抗思想和麻痹人民的斗志。对被统治的民众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使其“无知无欲”。
“三绝”即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去利。
绝圣弃智——精神方面的措施
绝仁弃义——政治方面的措施
绝巧去利——经济和生产方面的措施
这样就可以成就一个“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临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止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老子的理想国,而庄子甚至还设想了回到那种人与野兽群居,“含脯而嘻,鼓腹而游”的前社会时代。
3对待规范的态度:批判礼、法
?从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出发,道家人物对社会规范持否定态度,认为社会规范本身就是社会堕落的象征,各种社会规范扰乱人人的本性,导致了社会的混乱,所以,他们对儒家的德和礼以及法家的法,统统持批判和反对的态度,认为只有去掉这些规范,人性才能复归于淳朴和美好,天下才能真正治理好。
?老子认为,作为儒家“礼治”的仁、义、忠、孝等原则,是失去了“道”之后,社会家族不和、尔虞我诈、秩序混乱等病态的反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仁,失仁而后礼。
?不但如此,老子还进而认为,礼、德之类,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因此,礼以及仁义忠孝,应该被否定。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对于法家的“法治”,在老子看来,也是是与自然相违背的人为之道,是欲治反乱的倒行逆施。
?他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这时,即使施以严刑峻法,也无济于事。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反对以“法”治国。
?庄子在这个问题上,比老子更为深刻,他认为,仁义礼法,都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坏。从本性上讲,人本来没有君子和小人的差别,但是礼、仁、义却人为地制造了等级、尊卑,违反了自然之道。而且,仁义是人们变得虚伪,激发了人们之间的争夺,人性彻底地被毁坏了。
?再者,庄子认为,所谓仁义之类,不过是诸侯们的工具而已。?°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社会上的一切贫富相争、相欺,都是在仁义礼法的名义进行的。 ?对于法家的法或曰法治,庄子也认为是祸乱之源头。他抨击了“履贱踊贵”的社会现状,认为法家的滥施刑赏,也是道德败坏、盗贼遍地的原因。
?道家对当时的礼、法所进行揭露和批判是比较深刻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反对过重地剥削和压迫人民,要求清净无为等主张,于战国中后期曾与法家的某些观点相结合,形成了黄老学派,并在汉出和唐朝初期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作用。但他从埋怨当时的当权者不懂得维护自己的统治角度出发,不惜提出复古倒退的理论,以至否定一般意义上的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则是当时没落贵族思想的流露。
讨论与思考
?1、举例说明道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中国人在思维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2、评价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结合当今中国与世界政治,评价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4、任何理解“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5、道家政治法律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各是什么?
?6、评价道家对儒家的批评。
?7、你喜欢儒家还是道家的政治法律主张和人生态度?为什么?
作文九:《道家的养生思想》800字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道家的养生思想编辑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网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返朴归真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形神兼养
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作文十:《道家的管理思想》3100字
道家学说中的管理思想
摘 要:在我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管理学”者及管理专著,有关管理的重要原则都是在论述人生观、社会观、兵法之类的问题中涉及到的。因此,后人不断的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去发掘、寻找和梳理古人的那些管理思想。本文主要从道家学说中去探究其蕴含的管理思想。
关键词:《老子》;无为;以弱胜强
道家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结合易经的学说,使之成为一个理论体系比较严谨、逻辑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其中充满了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有着相当强的辨证法和方法论。尽管如此,道家的学说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是老子及其《老子》和庄周及其《庄子》。
一、道家管理的最高原则——无为
“无为”是《老子》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认为:实现“无为”的管理原则,是要使社会上的一切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无为”和“不敢为”。他们把人们改进生产、改善生活而进行的活动,把人们对文化、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都视为“有为”,而主张通过国家的管理加以消除或最大限度的削弱。但是国家的这种管理却不能采用法令、规章、刑罚、奖赏之类的手段。因为,这样做是违反无为原则的,而且必然会引起规避、反抗等行为,结果是越管越乱。
为了使社会上一切人都无为和不敢为,《老子》认为唯一的方法是由统治集团尤其是最高统治者率先实行“无为”,不但在政治里省减活动,而且带头过一种朴、简陋、低下的生活,不享受文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在最高统治者的倡率下,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无为”的风气。无形地但却是有力地约束着一
切人。从而达到至上而下人人无为的要求。
2.“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
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但是《老子》首先却是把“无为”作为一个政治管理原则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制定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规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止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58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57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74章)。
从这种认识出发,《老子》在治国问题上一贯强调“政减刑轻”,反对一繁复苛重的政治、法律手段治国。
3.“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即采取放任的态度。
提倡“无为”首先是要求国家政权和统治者对待百姓无为而治,这表明无为主要是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无为必然意味着对私人活动的束缚、干预的减少或放松,使私人有更多的自由从事自己所愿从事的活动。这将有利于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的增长。从而使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出现更加活跃的局面。国家政权和统治者、领导者的“无为”,事实上将导致百姓更能有为。
4.《老子》说的“无为”,决不是要求人们什么都不干,都不做,而是指人的行为及其指导思想应该顺应自然,必须符合自然的要求,而不课违反自然的要求,主管随意地蛮干。《老子》说的“无为”,也决不是主张消极地、盲目地听任自然支配自己,决不是主张听天由命,而是认为人要符合自然要求的情况下行动。只有人的思想行动充分符合自然的要求,才能在花费力气较少,遇到挫折和顺势较小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反之,就会枉费力气和在遭受惨重损失,而且往往是费力越大,失败得越惨。用《老子》的话说,前者就叫做“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3章),“无为而无不为”(48章),后者则叫作“为者败之”(64章)。
5.《老子》说的无为,不但不是教人什么都不干,而且对干的要求是非常认真,非常审慎和非常严格的。《老子》繁复强调,不但对大事、难事要认真、谨慎的做;对小事、易事也必须十分踏实地、一丝不苟地做好。所谓“困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3章),就充分说明了《老子》对做事的严肃态度和求实精神。
6.《老子》所说的“无为”,对领导人而言,还包括着领导方法方面的要求。《老子》很注意“君人南面之术”,即君主统治、驾驭臣民的方法,但是,其中的某些原理,作为一般的领导方法也有值得借鉴之处。作为领导方法。“无为”就是要领导人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而不要事无巨细都亲自插手。这样,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各尽其力,领导人看似比较清闲,但却能把整体的以及各部分的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取得最佳效果,也就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反之,领导人自己忙得不可开交,而工作却往往顾此失彼,贻误全局。更不利的是,领导什么事都管,还会舒服下属的手脚,使他们养成依赖心,失去责任感,遇事推诿。单位越大,分工越复杂,这种领导方法的危害越严重。《老子》把这种错误的领导方法比作“代大匠斫”(大匠,即木匠、木工;斫,砍、解木头),并讥讽这种领导方法说:“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指矣!“(74章)这种领导人,不仅木工活做不好,还会弄伤自己的手指。
7.《老子》所说的“无为”,还包括着政策要具有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的意思。治理国家的政策,必须随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和改变;在形势发生大的变化时,还必须适应形势进行改革。但是,政策又必须具有稳定性,在形势未要求对政策进行改变时而轻易改变政策,尤其是轻易作重大的改变,就会使人们产生疑虑,害怕政策会改变而观望不执行,有些人甚至可能按照自己所推测的变化采取“对策”,那就会造成混乱和不安。《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意思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烹煎小鱼一样,少搅动。烹小鱼时不断搅动,就不可能作出一条完整、色香味俱佳的鱼,而只会弄成一锅碎肉渣;治理国家而政策没有稳定性,机会造成严重的混乱和烦扰。国家越大,造成的矛盾和混乱就会越严重,损害会越大。
二、道家的管理策略——以弱胜强
《老子》讲的弱能胜强的道理,是从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双方强弱变化来说的,“以弱胜强”包括以下内容:
1.哀兵可胜——以弱胜强的首要前提。
在以弱胜强的条件方面,《老子》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原理:“抗兵相加,哀
者胜矣。”(69章)这里,哀有二义:一是哀痛,指弱势一方的全军、全国对敌人悲愤一致,同仇敌忾;二是哀怜,指交战双方以外的势力对弱势一方的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老子》说的“哀者胜”,实际上是一个战争性质的问题。
2.“以正治国”(57章)——以弱胜强的基础。
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内治工作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诸如将帅及各级军事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战士的征集、编组、训练,武器及其他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改善等。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事先做得越充分,战斗的实力就越强大。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未战先“立于不败之地”,或《老子》说的“无死地”,才能得生。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必须做得非常周密,切实,一丝不苟,《老子》说的“以正治国”,正是指此。
3.处后反先——以弱胜强的实现。
对于弱势一方在战争中求胜的战略战术,《老子》提出了后敌而动的思想。在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中,《老子》一贯主张“居后”、“处下”,认为这是处理人和人、国和国关系所普遍适用的原则。不仅弱小的、处于劣势的一方不应该争上,抢先,即使是强大的、占优势的一方,也能从居后、处下得到更大的好处。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老子》提倡“大国下小国”;与君与民即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中,则主张君主应“下民”、“后民”。
【参考文献】:
1.《管理思想史》桑玉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现代管理学》罗珉著,四川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