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快乐的写作》700字
写作,丰富我的知识,写作让我快乐。
还记得那是我小的时候,家里总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有长篇的小说,还有短篇的散文,经典的文学名着,外国的美文,优美的童话故事和充满神韵的唐诗宋词,虽然我当时还不懂这些,但却会常常把这些书翻来复去的看,终于,渐渐长大了,有些书我也能看懂了,就这样我的阅读水平也越来越丰富,那些经典的名着也让我的作文语言丰富起来。那时,因为书中的精美语言吸引着我,我也开始爱上了写作。
作文,它可以说是我多彩童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爱作文,不仅因为它可以带给我创作成功那一刻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学到更多知识。现在,我,离不开它;它,也离不开我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优点,能够让我继续发扬我的长处;同时也更加深刻的让我了解到了我的不足与缺点,让我能够优美的词句来弥补我的过失。因此,我爱作文,因为它可以使我更优秀。
那时,我喜欢把心事写在纸上,后来就形成了习惯,慢慢的也就爱上了写作。后来越写越疯狂,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不管怎样我都要写。刚开始写日记,后来写小说,再后来写议论文,它已经成为我的生活。
生命的存在,本就是空白,会因为某一人、某一物、某一事,而变得多姿多彩,从而达到生命的价值。我想,我的生活因写作而变得多姿多彩。
而人生的真谛恰恰就是快乐、充实、活得自在。生命因快乐而精彩,而我快乐的源泉恰恰就是写作!
生命之花的绽放,在于有一颗坦诚的心,我把自己毫无遮露的展现给了写作,我对它坦诚,毫无隐藏,所以我的生命之花绽放。
守护,守护自己心目中的一方绿洲,一方希望,前方没有路,我便展翅飞翔,在天空自由翱翔;期待,期待干涸的心灵会有细雨的浇灌,那时心灵便是一片沃土,生命必会丰收。生命中注定要选择守护与祈福,选择一方绿地,作为梦的所在,我把写作放在那里!
作文二:《享受写作的快乐》1800字
生活,写作之源,最美最真的情感无不来源于生活,但回看我们很多学生的作文,或胡编乱造,离奇跌宕;或生拉硬拽,离题万里,总之,就是在作文中找不到生活的痕迹,因此我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各种手段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取寻找真、善、美,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那么怎样引导学生从生活寻找写作源泉呢中呢?
(一) 观察生活,用一双多情的眼睛
观察是写作的源泉,如果想让学生有熟悉的东西可写,就要时时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事物。许多时候人们很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断,如果认为是正确的,或是无关紧要的,就不在去认真观察了。不能设想,一个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学生能够观察自己,发现多少,明白多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动情的一幕和瞬间。如写观察日记,有同学观察家中鱼缸里的金鱼,就在日记中感慨道:“想想我们的多么残忍,生生剥夺了他们享受快乐和自由的权利”,进而想到了被学业和家长束缚的自己,不禁心生感慨。这种通过观察触发的真情感,是心声的自然流露。有同学观察爸爸吸烟时的神情,“他大口大口地抽着烟,眉头紧皱,时时叹上一口长气,眼睛一直茫然地看着窗外。我知道爸爸承受着生活的重压,生活的艰辛、痛苦全都一个人扛”如此种种的从生活中撷取的最真实的画面,冲击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在观察中感悟、体会、成长。
当然看见了并不等于观察到,要动脑用心看,任何事物只有进入了人的头脑,才能通过思维做出正确的判断或产生创造性联想。苏
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爱动脑筋,对许多事情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老舍说过: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哪怕你走遍天下,还是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因此,我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积累,捕捉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把生活中的美妙感受细细写下来,往往就是漂亮的文章。因此,在学生的随笔、日记、作文中,师生爬山时的回眸一笑、运动会进球刹那的欢呼、伤心时的委屈、进步时的欣喜、打雪仗时的快乐、过生日时的欣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也正是这样的观察和感悟生活,学生作文中少了空洞的无病呻吟式的感慨,而多了许多精彩的描写,更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体察生活,用一颗细腻的心灵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对于学生,写作最痛苦的是无话可写,作文课上常捧着脑袋,咬着笔头愁眉苦脸,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生编硬造,甚至胡编乱造。因此在作文课上,要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让这一火花照亮学生所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使其各显各的思想,各就各的位置,各闪各的光彩,从而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以至文思泉涌、落笔成章。
我曾经做了一项问卷调查:知道父母生日的仅占三分之一,知道且能送上祝福的不到五分之一,在这样的学情下让学生提笔写“亲情”,岂不是逼着学生造假?由着他们应付?因此我决定想方设法开
启他们感情的闸门。我先推荐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然后请同学谈感受,进而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父母看看有无此类事,此时很多同学纷纷谈了父母给予自己的无私的付出,有感动,更有愧疚,当此时我适时提出请同学写一篇感念亲恩的作文。当这篇作文交上来时,有欣喜,更有感动。慕雪微同学写开出租的父亲夏天坐在闷热的车里等活时的情景,深情的文字道出的是对父母之爱的感悟,她在文末写道:“天下称职的父母有很多,可称职的儿女又有几个,我们像强盗一样自私地掠夺着父母的青春和健康,可我们回报他们的有是什么?”通过这次的作文写作,我欣喜地意识到,学生犹如一架钢琴,只有你触到他时才会发出叮叮咚咚悦耳的声音,而我们只需引导学生用细腻的心去体察生活,真情便会涌流而出。
(三)表现生活,用一支轻灵的文笔
作文写作有了认真的观察、用心的感悟之后,便要引导学生将其表达出来“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凡一篇血肉丰满优秀作文,往往是学生心中对自然、对生活、对万物的一种情感、一种感悟、一种看法、更是一种思考。记得某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语文教育实际是一种审美教育,作文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自己审美观点、审美情趣的过程”,因此我们就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写作带给他们的快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开阔学生视野,将生活给予的素材用或生动、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等方法表达出来。看到学生面对作文时喜悦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已感受并正享受写作的快乐。
写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积累,作文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我们指导有法,引导有方,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至真至纯的美文就会如山间之泉,汩汩而出
作文三:《享受写作的快乐》21400字
享受写作的快乐――从“学会发现”起步
来自:周老师
在上一期中,阳光老师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表述:
“写作本身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多情的心,细心观察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地积累、丰厚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作文下笔才会有如神助。国外的一条公路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提示过往的行人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样才不至在匆匆的行旅中错失美景,可见,在人生的风景线上,每个人的所得是不同的,有些人善于发现,头脑中就能够时常闪现出灵感;有些人不注意观察积累,就会在表达中空洞无物。古人常说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有发现,才能享受写作的快乐。”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您说要写作的关键在于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道理没错,可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善于发现啊?
最近我正在读钱理群先生的新作《语文教育门外谈》。钱先生是著名的学者,对语文教育素有研究,在语文教育界享有盛名。在他的《关于中小学写作的断想》一文中,有专门的章节谈论“发现”这个话题。我想,有真正的高人的文字在此,这次我就可以偷一回懒啦。我只需认真做一番辑录,就可以既免除自己鹦鹉学舌之苦,又能让老师和同学们接触到最具专业水平的表达,何乐而不为呢???呵呵,闲话不多说了。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读钱先生的论述。在我眼里,钱先生的这些文字非常好看,有热情,亲切,魅力十足。这些文字的阅读对象也决不仅限于同学,家长和老师们读一读也是不无裨益的。由于篇幅所限,钱理群先生的精彩语段辑录将分两期刊出――
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
――钱理群先生精彩语段辑录(上编) 关于“发现”
??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具有天生的写作[交流、对话]欲望,但这是一种潜在的欲望,需要经过教师的诱导与激发,才能变成自觉的欲望,并转化为主动的写作行为。为此,我们又提出了“发现”的概念。我们的《新语文作文》(在上一期文章中曾引用过该书的序言部分内容――阳光注)初中卷曾引述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并且作了这样的发挥:“‘上帝’赋予每一个人多么巨大的财富!你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听,有手足可以触摸,有心领可以感受。”但这样的天赋条件仅是一个物质基础,要真正有能够发现、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是需要长期的培育与训练的,而这样的培育与训练,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的开发和提升的过程。我们在前文已经强调,写作应该是发自学生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现在我们要强调的是,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写作,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开发与提升。 发现自然
??这里,不仅是“倾听大自然”,更是“想像大自然”,不仅用“眼”看,更要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这是一个把外在的大自然逐渐内在化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发现”。
如果说小学阶段,主要是一种感性的启迪,到了初中阶段,就应该作一些理性的引导,并教给学生“发现与描写大自然”的基本手段,即让学生学会“捕风捉影”,把流动、变化中的大自然的美凝定在文字中。于是,在初中卷里,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大自然的音乐到处皆是,只是你要用心去听,去想。 用心,是指倾听时要静心凝神,“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彭湃”(阳光注:引号内的语句出自陆定一的 《老山界》),如果心浮气躁,是听不到这些声音,也听不出这种感受的。
用心,又是指善于边听边展开联想、想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句,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描写成视而可见、摸而可触的的东西,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并非信手拈来,而是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为基础的。
用心,还指在聆听时要倾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希望、愿望把自己放进去,把主观内心和客观外物协调、统一起来。丁冬的山泉,隆隆的雷声,本是大自然的声音,但你能从中听出一些别的什么?山泉的丁冬里,有没有自己童年的记忆?雷声的隆隆,有没有一种扫荡一切的正气?如果这样注入自己的情感,来自自然的声音,一定有了更多的内涵。
??“对于自然的无动于衷,是一种现代病。治疗这种病的有效方法就是――走进自然。”因此,我们建议组织一次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教学旅行活动。我们借用作家王蒙的话,对学生说:“这是一次机会,你可以离开你熟悉的环境,夸张一点说,你离开一下自己――自己的思维定势、情绪定势和知识局限,你得到一种参考,你见识一下世界,你开阔一下心胸,你得到一些平素没有得到乃至不会得到的知识和体验,你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思忖一些问题。更不要说那些令人倾倒的山峰和瀑布、湖泊和海洋、森林和草原,那令人神往的教堂、寺庙、博物馆、美术馆??你沉浸在世界的丰富与奇妙里,你面对长久的历史留下的种种痕迹。??你得到了经验也得到了诗,你得到了安慰也得到了胸襟,你得到了休息也得到了启迪,你睁大了眼睛也张开了臂膀”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大自然背后的精神:“那无与伦比的博大气质,那些顽强生存繁衍不息的生命现象,雄伟、柔曼、清纯、绚丽等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风貌。”并在大自然的熏陶中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获得襟怀的大度和大气。我们要求学生“不仅细致地刻画山和水的外在形象,更描摹山和水的内在精神,记录自己对山水的主观感受,记录山水对自己灵魂的影响”,我们所期待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旅行和写作,达到人[学生]与大自然两种生命的“感动与交融”。这大概也就是“发现自然”的真意吧。 发现自我
我是谁?看起来是一个颇富哲理性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人一生中的一个永恒的追问。 ??到了初中阶段,当孩子告别童年,进入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又有了这样的谈话与引导――
整个童年,你都是爸爸妈妈精心呵护下的心肝。突然有一天,你朦朦胧胧之间产生了一个
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这个世界干什么?”
这实际上是困扰我们我们人类千万年的大问题呀!古希腊阿提农神庙上就刻着这么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当你第一次问“我是谁”时,就是你人生第二次“自我体现”。如果第一次自我体现是肉体上的觉醒,那么这一次是精神上的了。
你就是你!你走出了父母师长的身影,太阳底下第一次照出了自我。这是何等的伟大!就如同盘古开天辟地!
拿出你的笔,记下这巨变时刻的每一个奇奇怪怪的念头,每一次无端袭来的苦闷,每一个歪歪斜斜的脚印。
这些都是你自己的。它们也许幼稚,也许可笑,甚至谬误,但它们都是真的,毫不掩饰,毫不做作。
??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视自己[与社会]真实的痛苦、不幸、烦恼??并把它们转化为写作的资源,并使学生通过这类的写作实践,逐渐懂得写作并不神秘,它是与自己的生活与思想活动紧密相连,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我们还告诉学生“每一个人都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并进行了这样的谈话―― 你刚刚过了十四岁的生日,虽然人生才起步,但这过去的十四年,一定也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比如你第一次用筷子吃饭,把饭粒撒得一地,爸爸妈妈却笑得合不拢嘴;又比如,你第一次独自去外婆家,乘车乘错了方向,是终点站的阿姨把你送回家的??
上学后,你的故事就更多了,那次参加市航模比赛,你力克群雄,勇夺第一;初一那次春游,你不小心滑入一条小河,是武警战士把你救上岸的;还有上个月,你家接待了一位外国游客,从此,你就和他成了网友??
生活中那么多精彩的故事,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可以想见,孩子们在写“自己的故事”时,一定是非常愉快的。如果学生觉得这些故事还不够精彩,或者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可以启发学生,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进行虚构,写成自传体小说,这是一种更有创造性的写作,是更能够吸引孩子的。
――以上语段摘自《语文教育门外谈》中《《关于中小学写作的断想》》一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诗人何其芳曾经充满热情地赞美过:“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从生活中 “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在以上语段中,钱先生告诉我们应当“发现什么”和“如何发现”,相信各位老师和同学会和我一样从中得到启发。 “发现社会”,“发现大师”――下一期,本栏目将继续刊载钱先生的精彩语段辑录,希望您继续关注。
享受写作的快乐――从“学会发现”起步(续) [精品]
来自:周老师
“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发现大师”――钱理群先生在《关于中小学写作的断想》一文中详尽阐述了《新语文作文》一书所宣扬的作文理念。上一期的阶梯作文栏目特别为大家辑录了钱理群先生有关“发现自然、发现自我”的精彩语段,这次,我们继续介绍钱先生的作文教学理念:“发现社会”――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现大师:――强调读写结合,重视阅读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等。
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
――钱理群先生精彩语段辑录(下编) 发现社会
实际上,我们的孩子从幼儿时代开始,就生活在以家庭与学校为主的小社会里,承受着父母、亲友、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或许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将大人们的呵护视为当然而毫无感觉,甚至滋长了自我中心主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太阳意识”,因此,我们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唤起孩子对周围的人的感觉。 ??
初中的孩子是最敏感的,但也容易陷入自恋自怜,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引导他们关注广大的世界,扩大他们的胸襟,这时候的作文教育,也应该引导他们扩大写作视野,从写自己,写学校、家庭等小社会,逐渐扩展到对大社会的关注。于是,就有了一次“风声雨声”的谈话―― 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你过早就参与的时代,它只需要你按照它的“规矩”读好了你的书就行了,学而优就能上重点中学、大学。于是,你的父母把你关进了这一间不能推开窗子的屋子,闭门读书不问窗外事。这样生活了十几年,你还以为小屋里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于是,在你的作文里,你睁大眼睛也只看见自己的影子,你竖起耳朵,也只听见自己逐渐失真的声音,你的情感走不住一己的世界,你的作文就始终“大”不起来。 请你推开窗子,把头伸出窗外,听听外面的风声雨声―― 你听到了一片森林被毁灭的痛苦的呻吟声吗? 你听到了一片农田被侵占的沉重叹息吗?
你听到了一幢大厦拔地而起的声音吗?你听到了一条铁路向前延伸的欢笑吗? 你听到了社会变革的呐喊吗? 请在你的笔下倾注你的热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你是社会的一分子,你就有对社会表达你的见解的权利。这里没有禁区,没有“红牌”,你可以大胆地自由地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老师不一定同意你的观点,但他一定会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要学会并善于表达。要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要言之成理,有材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有较好的表现形式,抒情、叙述、描写、议论、说明,皆因需要而行。 我们期待你的“指点江山”的大气文章。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学的问题。如前文所说,我们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强调要说自己的话,发出自己的真的声音,这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只要说出自己的话,就解决一切问题了吗?不,还有一个是怎样的“自己”的问题;从教育的
角度来说,还有一个对学生的自我生命境界的提升的问题。鲁迅曾批评某些作家,说他们“所感觉的范围却颇为狭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在这样的作家的作品里,往往“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小说二集序》)。不能说鲁迅批评的这些作者没有发出自己的真的声音,但由于他们自己的眼界和精神境界都过于“狭窄”,这样,他们发出的声音,就变成了“顾影自怜”。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警戒:在强调言说主体的独立自主时,不能陷入对自我的迷恋,那将是一个精神误区。而如前所说,中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特点,本来就很容易陷入自恋自怜,如果我们引导不当,也会陷入教育误区。这就提醒我们,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立人”,真正的“独立自主写作”,绝不意味着仅仅回到所谓“自然人性”的自然流露,还需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视野高远,境界阔大,内心世界丰富的真正的人,这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发现大师
这实际上是一个写作教育与阅读教育的结合的问题。关于“走近大师”,我们已经谈得不少,这里要强调的是,大师对于正在学习中的中小学生,当然首先是一个精神的引导人,但同时也是学习写作的典范。这里也有一个教育学的问题:这些年我们比较强调创新,并有“创新作文”的提倡,这是针对当下写作中的人云亦云的平庸状态提出的,自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作文创新应该是一个最终的目的或最后的结果,要达到创新,是需要学习与训练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不能忽略“模仿”与“积累”这样的环节,这一点对于中下学生是尤其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学生的写作应该从模仿开始,这就好像学写字要从描红开始,年龄越小的孩子越要重视模仿,从入学到高中毕业,是一个以模仿为主到逐渐摆脱模仿,走向独立的创新写作的过程。 ??尽管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一直把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愿意写”,以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怎样写”的问题,对于学习写作的中小学生,“怎样写”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这里也有一个如何教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除了必要的写作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应的训练(造句,谋篇,使学生掌握某种表现手法而进行的专门性练习,等等)之外,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揣摩范文的写法,从中学习“可以怎样写”。
??除了“应该怎么样写”之外,还有一个“不应该那样写”但问题,按鲁迅的说法,这或许是更重要的。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刊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鲁迅还引述了一位苏联作家的意见:“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从作者的修改中去学习写作,这是一个很有启示性的做法。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抓住修改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己改,也可以采取学生互相改,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修改,一边改,一边议论“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是一种最容易见效的“不应该怎样写”与“应该怎样写”的教育。而这背后,也还隐含着一个教育理念,即要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评的精神,要告诉学生:所有的文章[包括范文]都有缺憾,是可以而且应该不断修改的,因而是可以质疑、批评的;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与批评,不要把自己的思考、认识与表达凝固化,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校正与发展自己的思考与表达。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小学的阅读教育是写作教育的基础,是为写作教育打底的。而写读书笔记则是二者的一个结合。因此,在我们的体系里,从小学到高中,都把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作为写作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应该让学生养成这样的“喜欢读,并且每读必写”的习惯。我们主张开卷有益,提倡一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随便翻翻”式的自主的自由阅读,因此,读书笔记的写法也是随意而自由,是由简单到复杂,更准确的说,是时而简单,时而复杂的;可以是佳句的摘录,书的内容提要,也可以是零星的感想,由此而引发出的自由联想;可以因共鸣而写心得,借题发挥,也可以因意见不同而与作者辩驳;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长篇大论,写成鉴赏式的或研究性的文章,等等。因此,读书笔记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一种自由心灵的交流与抒写,其意义不只在写作本身,在发现大师的同事,也在发现与发展自己。 关于“重新发现”
关于“发现”这个关键词,我们已经谈得够多了;但最后还要说一点,发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重新发现”的概念,提倡“同题重写”,这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生命发展的阶梯上[小学、初中、高中]对一些基本的生命现象、命题[例如对于大自然、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不断地进行新的观察,新的思考,以求有新的发现与表达;或者以一种新的眼光去重新观察一些看来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获得一种新的发现的喜悦与写作冲动。这里,同样也隐含着一种教育的理念,即是要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发现”的状态中。在我们看来,永远保持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才会不断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和冲动:这正是一切创造性的学习、研究与劳动的原动力。我们引用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与诗人林庚先生的话:“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并且对学生这样说―― 这里所说的“婴儿”状态,就是要保持婴儿那样的“第一次”看世界的新奇感,用“初次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即使是早已熟悉的人和事物,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同学们不妨做一次试验:明天早上起来――美国作家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里说,人在“休息了一夜之后,人的灵魂,或者说就是人的官能吧,每天都重新精力迷漫一次。因此,早晨醒来,都会有一种“黎明感觉”,驱使人去重新发现与追求一种“崇高的生活”;那么,你就怀着这样的“黎明感觉”走在上学的路上,尽管你已经走了千百次,对路上的一切早已麻木得失去了感觉,那么,这一次,你试图用新的眼光再看一眼,你会因突然的发现而产生新的感动,把这种美好的新鲜感记下来,你甚至会觉得你的似乎已经厌倦了得重复得生活又有了新的开始。如果你每天都这样“重新看一切”,你就会有古人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也就是进入了生命得“新生”状态。长期保持下去,也就有了人们所说的“赤子之心”,人类最具有创造性
的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其实都是一些赤子,永远的赤子。
这样说来,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如果能引导学生永远处于婴儿般的“发现”状态,那就不仅为学生的终生写作,也为其终生精神发展打好了一个“底”。
(原文收录于《语文教育门外谈》一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发现大师――相信钱理群先生所论述的这四个发现对我们每位读者都有不少启发。同学们一定能够从中获得写作的新思路,打开观察大千世界的新视角。不止于此,更进一步说,就是通过发现,实现“对生命本身的开发与提升”(钱理群语)。阅读钱理群先生的这些精彩语录,老师们也会有收获:我们应当格外重视钱先生不断提到的具体做法背后隐含的教育理念。理解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相信一定会给你的作文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主题:存档:关于“作文灵感”的对话 [精品]
自:周老师
[列表式查看] 阳 光 徐聆音同学给阳光老师的信 阳光老师: 您好!
看了您组织同学们讨论的话题――关于同学们喜不喜欢写作文的问题,我很感兴趣,也有一些想法油然而生,所以,便想给您发一封邮件,告诉您我的想法、心声。
我是个很喜欢写作的小女孩,脑子里“存储”着无数生活中的素材。在水准、手法上,虽然到不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愿望),但是对于我来说,写作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了初一后,同学们都换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于我们来讲,处处都存在着新鲜感。特别是学校又搞了“特色班”,使大家学有所长,又不会偏科。身在语文特色班,我确实受益匪浅,同学们也都各有收获,大家融为一体,真是乐在其中??
语文特色,就是要在语文上与其它班与众不同。刚开学时,老师经常组织同学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同学们精神大振。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渐渐发现,老师让我们写“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概括”等的次数,远远超于活动的次数。我们知道老师们为我们好,但是,我们真的觉得这样并不能让我们写出真正优秀的文章。我不是孩子气,只喜欢成天闹成一团,而是因为这样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会让我们对写作的兴趣渐渐淡化。尽管我知道,我自己是决不会讨厌写作的――
写作中,凡事都来源于一个“灵感”,有了灵感就有了写出一篇好文章基础的一大半,所以,灵感对于写文章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对于作文的长篇大论,还是对于练笔的短小精悍??
但是,灵感不是每天都有的。举一个例子来说吧,曹禺是一个著名的剧作家,他写过不少精品。但是在他的后半生中,几乎没有写过一篇像《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的旷世奇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并不难懂,那就是因为,你不可能每天都会有不同却又精彩的灵感的。试想,有哪个作家刚刚写完一部轰动世界的著作,紧接着又连珠炮似的写出了又一部同样具有影响力的书籍呢?又有谁会如此神奇呢?于是,一个新的词汇“出世”了:随笔。一个人灵感的到来,不是由自己控制的,因此,只有突发的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令人啧啧称赞。古代有一名诗人,经常在出门时带上笔和纸,一有了灵感,便会当即记录下来,这不又是一个有力的实例么?
对于我们来说,当然也是如此。老师天天都让我们不停地写,却忽略了我们的灵感。我们同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同样有着雪亮的眼睛。素材是绝对会有的,但是有了素材就足够了么?不,我不这样想。有了素材+灵感+水准,才能成为一篇真正优秀的文章。老师不是原来也说过吗:偶拾与偶感,这是我们练笔本最初的名字,但是实际上呢?没有灵感是不行的。可以说,情感是灵感激发出来的,素材甚至也是灵感与生活的精彩迸溅出的火花。没有灵感,什么都不会呦,所以,在某种方面,我们是缺少不了灵感的??
而那种天天写的写作,我认为,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好处。因为我认为,那种有灵感的写作,就好像是让灵感“涌”出来、“流”出来,而那种没有灵感的写作,则是在让我们去挖空心思,却也很难找到文章的精华??
说来说去,总是给老师提的建议:希望老师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里,用适当的方法,让同学们找到只属于他们自己的“绝对灵感”,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感受,这样,才会写出真实的文章,让人赞不绝口。这样,既能让同学们在深深的感动中寻找自我,也能激发大家对美的追求、对美的热爱??
又:阳光老师,这是发自我内心深处最最真实的话语,写完了这些感受后,我真有一种畅快的感觉。我觉得,人生中最宝贵的就是“真”,而它的含义很多:美是真,善是真,爱是真,我的这番言语更是真。您很忙碌,所以我不并奢望您能有什么回复,只是希望您能够知道,有一个小女孩一直在追求着、探索者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
阳光老师给徐聆音同学的回信 徐聆音:
你写的信我仔细读了,这几日确实忙,因此现在只简单答复你一二。
你对老师的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非常非常好。意见中肯,实事求是,写出了你的心声。对你所说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目前老师的语文课,特别是写作教学,大概没有分出教学的不同层面来,特别是像你这样有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会觉得“吃不饱”。你需要更高层次的写作要求,并处在良性的循环中。你希望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是有创造性的,不喜欢做简单重复的劳动。嗯,我这样理解对么? 我同意你大部分的观点,但我认为有些写作训练的环节也还是必要的――特别是针对大多数同学而言,因为有些表达方法是需要通过练习才能够熟练掌握的。好比滑冰,嗯,你呢,已经能够熟练的“出溜”起来了,自然想滑的漂亮些。但是别的同学呢,还得能先“出溜”起来,然后才谈得上什么姿势漂亮的问题。我的意思你明白么? 你的想法有没有跟你的老师交流过呢?
欢迎你继续来信跟我交流。嗯,你的这封信可以发表在《中华少年写作精选》上么?――你提出的问题很到位,有共性!
阳光老师 2003年5月24日
徐聆音同学给阳光老师的回信 阳光老师:
首先,我十分感谢您精彩的回答,并且对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空闲时间给我回信表示感谢。 对于您的理解,我十分同意。只不过您说到我的写作水平,那我就真的觉得有点??过奖了。这个问题,我也已经跟我的老师讨论过了,他给我回复了一封篇幅很长的邮件,我真的很惊讶,也很感动。现在,老师们真的能够深入同学们的生活中,并且能够成为同学们知心的“大哥哥”、“大姐姐”??
由此引申,我又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要写练笔,而对于我来说,练笔写是写了,但是总觉得不能每篇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我只可以在练笔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不能写得很出色??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难道我真的没的可写么?不,显然不是,在这个世上,我们不知度过了多少岁月,多少天,素材是绝对有的,而且绝对的丰富。那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写作水平下降了么?这一方面,我一直坚信不疑:多写多练是肯定会使自己的水平提高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在练笔中通常不能每篇都写得很优秀呢?请您告诉我原因,并且指点我一二,让我能够在这一方面有新的突破。
徐聆音
2003年5月25日
阳光老师给徐聆音同学的回信 徐聆音:
你好!前一阵子工作很繁忙,给你的前一封信回复的内容比较简单。今天稍有空闲,我想对你两封信中涉及的问题展开来谈谈我的看法。 先说说灵感吧。 你在第一封信里说:“写作中,凡事都来源于一个‘灵感’,有了灵感就有了写出一篇好文章基础的一大半,所以,灵感对于写文章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对于作文的长篇大论,还是对于练笔的短小精悍??”不仅是你,我听过不少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的抱怨,他们总爱说,“哎呀呀,老师,没灵感,我实在写不出来。”这灵感到底是什么东西?它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灵”,以至于离开它就无法写作了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灵感它千真万确存在,我简单举两个例子。 普希金在他的抒情诗《秋》中是样描写他的创作过程的:“诗兴由此而生,抒情的波涛冲击着我的心灵,心灵颤动着,呼唤着,如在梦乡中觅寻,终于倾吐出来了,自由飞奔??思潮在脑海里汹涌澎湃,韵律迎面驰骋而来,手去执笔,瞬息间,诗章迸涌自由。”
莫札特曾这样形容灵感的产生过程:“当我感觉良好,心情愉快时,或是饱餐后漫步时,或是夜晚不能入睡时,灵感就异常活跃,成群地向我走来。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一点也不
知道。我喜欢的那些,就保留在记忆中。然后,我选出一首旋律,根据总构思、对位法和配器法的要求,很快就给它们加上相应的第二个旋律。所有这些片段仿佛变成‘和上酵母的面团’。那时我的心灵就燃烧起来??作品在成长,我越来越清楚地听到它,作品就在我的头脑里完成着,不管它有多么的长。”
我想你是那么认同写作的灵感,一定会对诗人、音乐家对灵感的描述产生共鸣。其实,不仅仅是诗人、音乐家经历过灵感产生的过程,在平时生活中,很多人都可能经历过这种情况:当我们思索某个问题又长时间不得其解时,忽然我们进入到一种似睡非睡状态,好像是作梦,但又不是梦,而且这种似梦非梦的境界仿佛可以按照我们的愿望发展,突然间,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大脑中那些无序的信息变得顺理成章。
按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这是人脑在特殊状态下的自动、半自动的做功现象。它表现为人在开题或解题过程中,大脑需要解决的问题保持专注、激动、兴奋,形成不断的自我暗示,使意识进入朦胧状态。这时大脑不再按照平常思考问题的方式工作,不需经过推理、分析等细密的逻辑性思维程序,就进行大跨度性、直达性和跳跃性的思维,并由此获得合理决断或发现。这种状态称为“灵感效应”。
搞清了什么是灵感,下面问题又接踵而至:灵感效应的出现有无规律可寻? 答案是肯定的。其出现的规律有以下五点: (一)灵感的产生必须经过激发。
要对自己进行反复暗示,使大脑对某个亟待解决的事件(比如作文)保持激动、兴奋状态,才有可能进入朦胧状态。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产生灵感。 (二)灵感的产生必须经过酝酿。
灵感是人脑储存大量信息材料后的积淀和升华。因此,灵感是以一定信息积累作为基础的。 (三)灵感必须捕捉。
由于灵感来去匆匆,转瞬即逝,又因为许多情况下,有多个灵感先后出现,伴随着主客观情势的急促变化,使灵感的捕捉带有明显的机遇成分。有充分思想准备的人,才会在突然情况下有灵感的出现。
(四)灵感必须经过加工。
虽然灵感是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但是捕捉到灵感不等于一蹴而就地解决了所有问题,还必须回到细密的逻辑性思维程序,对灵感进行再加工。
(五)进入灵感效应时,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意识十分敏锐,思维十分高涨,工作效率极高。 呵呵,关于灵感,心理学上的大道理讲完了,但愿没有让你看得晕头涨脑。我猜你现在一定在想,阳光老师说了半天心理学,还没说清楚具体到我们当学生的写作文的时候,该怎样才能获得灵感?
别急,现在我们就比照着上面提到的五点规律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灵感的产生必须经过激发。
我认为,同学们不论是写作文还是写练笔,写的时候应当调整自己的情绪到最佳状态。什么叫
做最佳状态?应当是适合于写作的状态。
还记得阳光老师曾经做过的作文调查吧?那么多的同学不喜欢写文章,对作文满怀厌烦之情――且不论什么原因造成的吧,表现出的结果就是这些同学在心理上形成了定势,他们不论拿到什么样的写作题目或写作要求,都会条件反射一样,产生抗拒。试想,这样的心境下,如何能有佳作出现?不要提佳作了,恐怕连通常的写作要求都未必能达得到吧。
调整好了自己的写作状态,就要围绕作文要求积极地展开思考,为作文的立意“定向”,随之快速在自己大脑中的“资源库”中搜索合适的素材,比较、辨析??如果是自拟题目,还要开动脑筋,使出浑身解数,拟定一个“漂亮”的题目??记住,要努力保持一种兴奋、激动的写作状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千万不要让自己从情绪上懈怠下来。 (二)灵感的产生必须经过酝酿。
既然灵感是以一定信息积累作为基础的,那我们就尽可以在信息的积累上大做文章。我认为,信息的来源渠道无非两方面:说的简单些,就是现实生活和我们的阅读。 大家都很喜欢几米创作的漫画故事,那几米如何说他的灵感呢? 他举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当我在画《向左走?向右走》时,一直在思考如何安排男女主角彼此在生活中的巧妙关系才能符合整个故事的设计,有一天,我被我家隔壁的电钻声吵得无法画画,只好坐着发呆,然后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突然我开始觉得:我从不知道我家隔壁住的人是谁,我不知道谁搬走了,谁又搬来了,可是我每天跟他或她只隔一道薄薄的墙而睡,如果我们在外面某处偶然相遇或发生不愉快的事,若我们从不曾提及彼此的住处,也没有留下联络的方式,那么也许我们不会再相逢,也永远不知道其实我们就住在隔壁。就这样,我让《向左走?向右走》里的男女主角住在同一栋旧公寓大楼里,只是各自用各自的电梯,一个习惯向左走,一个习惯向右走,他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发展下去了??”
你从几米的表述中看出了什么道理?用几米自己的话说,就是―― “平凡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就是创作的灵感来源。”这话可真值得同学们好好琢磨。 至于阅读,我在《中华少年写作精选》“阶梯作文”的第一期上专门写了文章,谈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这里就不多说了,你不妨找来看看。实际上,许多作家的一生都是在书籍中旅行,并从阅读中寻求灵感、激情、思想与支持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总之,灵感属于一种创新能力,但更要靠厚积薄发。“积”的过程就是灵感的酝酿过程。 (三)灵感必须捕捉。
灵感是一种短暂的顿悟性思维,高潮为时很短,瞬时即逝,是在受到某种启发而爆发出的思维火花。同学们应当及时记录自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新鲜感受。既可以是片断的、点滴的,也可以是成篇的,只要有新意,都是可贵的。
美籍华人作家刘墉就是这样为他的创作作准备的。他说:“古人有所谓的‘锦囊集句’,方法是将平日的灵感写在小纸条上,先投入锦囊,有空时再取出来整理,将断片的灵感集合为大的篇章。我也采取这个方法,不论乘车、走路,甚至上厕所时,只要有灵感,就写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或名片背后,统统集中在一个地方,虽然很可能一两年之后,才有暇拿出来整理。但是就用这个方法,我在百忙中居然能写成七本《萤窗小语》和《点一盏心灯》。如果我不知道把握每一个小灵感而任它飞逝,怎么可能有这些成绩呢?”
这点说起来容易,坚持下来就可就难多了。记住荀子的话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单写作,凡事要取得成功,都贵在坚持。 (四)灵感必须经过加工。
有了灵感也就意味着写作上有好的构思、好的选材,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用心地遣词造句,好好地用文字表现自己的想法。如何“加工”属于另外的话题,今天不多说了。
(五)进入灵感效应时,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意识十分敏锐,思维十分高涨,工作效率极高。 呵呵,这点说得真正确,简直就是对阳光老师当前工作状态的描述啊。灵感一现,文思泉涌――呵,开个玩笑。
关于灵感的话题今天说得很多了。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能对于灵感有个清楚的认识,不至于将灵感看得太重,过分依赖灵感的出现而忽视了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台湾作家李敖说:“我不能靠有灵感才能写作,要靠习惯,只靠灵感绝不能成为好作家。”我想,同此理,只靠灵感也绝不能真正具备出色的写作能力。徐聆音,你是个聪明的女孩儿,阳光老师的意思你一定能明白,对么?
至于你问,如何才能写好每一篇练笔,――很难吧?就算是作家也不能做到每一部作品都是那么出色。但是我们可以为这个目标努力,对不?但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就先给你讲讲作家莫言老师是如何进行写作的吧,我很喜欢他的这段表述――
“在写作的过程中,作家所调动的不仅仅是对于气味的回忆和想象,而且还应该调动起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全部的感受以及与此相关的全部想像力。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色彩与画面、声音与旋律、苦辣与酸甜、软硬与凉热等等丰富的可感受的描写,当然这一切都是借助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来实现的。好的小说,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仿佛进入了一个村庄、一个集市、一个非常具体的家庭的感受,好的小说能使痴心的读者把自己混同于其中的人物,为之爱,为之恨,为之生,为之死。”
对于你在第一封信里对曹禺先生的创作与灵感的关系发表的看法,我很不赞同,但也不想在自己没有充分研究的情况下妄加评说。推荐给你一本书吧,《曹禺传》,作者田本相。读书,能让我们成为智者。
阳光老师
2003年6月的一个宁静的夜晚
主题:存档:浅谈真情实感与写作技巧的关系 [精品]
来自:周老师
[列表式查看] 阳光老师:
善射者无弓无箭,无我无他,心志专一于某一对象上,便能达到最精妙的境地;善泳者忘水,神暇专一,故能进退自如;善文者忘题,有感而发,故能一气呵成,若心被题目所累,心有牵挂,便失其灵巧了。所以,文以情为贵,文以真为贵,文以活为贵,文以新为贵。
以上是我的作文观,您觉得我说得有道理么?
学生 郭晓楠
郭晓楠:
你好!来信收到。你的作文观表述得挺有意思的。你把写作的道理与射箭、游泳的道理相比――擅长射箭的人在练习的过程中,不用一弓一箭,仅仅是心神专注地练习瞄准,就能够达到最精妙的境地;擅长游泳的人因为不格外在意自己身在水中,(不去想着什么游泳的技巧而)专注于游泳这件事本身,所以就能进退自如;那么写作呢?擅长写文章的人往往不受题目要求所限,有感而发,所以能够一气呵成,若是心里总惦记着题目的意思,被题目的种种要求所拖累,文章就会写得没有灵气、不巧妙了。接下来,你推出了结论:“文以情为贵,文以真为贵,文以活为贵,文以新为贵。”
从你的这段表达中,我了解到了有关你的一些情况:你很喜欢语文,特别喜欢写作,写作方面颇有心得;另外你不仅喜欢读书,还能积极思考,擅长从阅读中吸取精华。嗯,我猜你写这段话的之前,一定是仔细琢磨过“纪昌学射”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看得出来,你这段话一开始“善射者”那句是用了这个典故。关于你的情形,我猜得对么?
我很欣赏你的结论:“文以情为贵,文以真为贵,文以活为贵,文以新为贵。”这“贵”字四法,总结得很到位。前两个“贵”字是在讲写作要有“真情实感”的道理,关于“真情实感”,一向被反复强调,大家都能理解;后两个“贵”字法中的“活”和“新”该如何理解?按照你前后文的关系,你的意思恐怕还是指选材应当鲜活,而我觉得,“活”和“新”还应当指技巧的灵活、构思的新颖。很多同学(大概也包括你)总以为强调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就意味着不用考虑写作技巧,以为文章只要有真情实感,就算是好文字。其实不然。要知道“真情实感” 保证了文章不至于“假、大、空”,仅仅是对文字内容所做的要求,而写作技巧是对写作形式的要求,同样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今天,我就借你这封信,跟同学们具体谈谈真情实感与写作技巧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写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同学们往往会苦于没有写作题材而胡编乱造。针对这一问题,阳光老师在上一期的本栏目中,特别写了《灵感从哪里来》这篇文章。那么,解决了写作中胡编乱造的问题,养成了表达真情实感的习惯后,同学们就要注意进一步培养写作能力。
还是先从真情实感说起。真情实感的表达是要有分寸感的,如果不把握好分寸,就会走向胡编乱造的极端对立面――“发泄不满”。真情实感值得提倡,“发泄不满”却是值得警惕的。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如:一个学生因对母亲的严格要求不满,借着写题目为《我从来没有这样的 》的作文,以《我从来没有这样的心烦》为题,通篇都在写母亲如何如何不好,抱怨母亲说话罗嗦呀、管得太多呀,对母亲的养育之恩丝毫不领情,甚至还说想离家出走之类的话。说实话,作为老师和旁观者,我读着这篇文章,真替他的母亲感到心寒。毫无疑问,这个学生不仅写作文的时候没有考虑读者的感受,在平时也没有检讨过自己在生活中有什么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也没有考虑该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如何与长辈沟通的问题??这样的发泄无异于生活中的村妇骂街,尽管真实,但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样的文字自身就是丑陋的,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的精神需求背道而驰。对题材的选择,已经属于写作能力的范畴,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写作技巧:所选材料的高下受写作者思想水平的制约。因此,应当提倡写作中表达健康的真情实感。
健康的真情实感的表达也不能仅仅是“跟着感觉走”。
多数同学在写作时更多地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进行的,看到作文题目,想到了合适的题材就奋笔疾书,不去设计表达的方式,不在写作形式上下功夫。“为什么这样写?我觉得就应该这样写。”――很多同学都这么说,即便是写出了好文章,也说不出自己究竟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在哪个细节上有意无意地下过雕琢的功夫??久而久之,这些同学还会觉得技巧是没有什么用的东西。有的同学甚至会搬出文学家的说法:“文无定法”,“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因此,而不愿意学习写作技巧。
实际上,“不立规矩,岂成方圆?”文章的写作就是充满了技术成分的创作性活动,不学习写作技巧、不重视写作规律是行不通的。梁启超说过:“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但我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梁启超所说的“规矩”,就是写作的规律、章法、技巧。我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保证健康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尽量考虑自己的文章应当运用何种技巧、采用何种表现形式。
关于这其中的道理,我们一起来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说的吧。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依理说心中有所积蓄,自然要说话,感到说话不足以行远传久,自然作文。作文既以表达所积蓄的为目的,对于一字一词的得当与否,一语一句的顺当与否,前后组织的是否完密,材料取舍的是否合宜,自然该按照至当不易的标准,一一求能解答。不能解答,果真表达了与否就不可知;能解答,技术上的能事也就差不多了。”他甚至把这两种习惯视作写作教学的目的。他说:“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这不存在着奢望,要学生个个成为著作家、文学家,只因在现在做人,写作已经同衣食一样,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这两种习惯非养成不可。”(《论写作教学》)
同学们从感觉入手,做到了表达真情实感,使文章的内容真实、饱满,实际上只做到了叶老所说的第一点:“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有倾诉的快感。距离“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差得还很远。因此,同学们还应当谨记叶圣陶先生“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的告诫,在培养写作技巧方面多下点功夫。注意!文学家从开始写作到最后成功,是要经历从“无技巧”到“讲究技巧”再到“无技巧”这三个阶段的。文学家说“文无定法”,“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因为他们经历“有技巧”的第二阶段,拥有了自己的方法体系后,对种种技法的融会整合,将这些技法内化为自我智能的一部分。所以表面上看来他们的作品表达似乎是无意的,是没有技法的。作家的“无技巧”跟同学们作文“无技巧”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意义,作家的“无技巧”是第三阶段的,同学们作文
的“无技巧”还停留在第一阶段。
郭晓楠,现在再把话题拉回到开篇你的那段文字上――我想,任何一门技能的掌握都有其各自的途径。就说射箭吧,像纪昌那样,专注于瞄准一个微小的物体上,最终“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这样的训练方式,实际上是解决了射箭中的难点问题――瞄准。对纪昌来说,养成拉弓射箭的本领,还需要解决如何拉弓、如何锻炼自己的臂力、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中拉弓射箭的力道如何掌握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纪昌最终练的一手好射箭功夫,决不是仅仅因为瞄得够准。写作也是这样的道理,因为强调真情实感的作用而忽视写作技巧的掌握,也是不可取的做法。另外,你说“若心被题目所累,心有牵挂,便失其灵巧了”,这里也过分夸大了题目所造成的写作局限性――审题的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写作能力。真正掌握了写作技能的人,是不会因为题目所限而写不出好文章的。由于篇幅所限,这个话题留待以后再讲。我这样评说你的作文观,但愿你能从中有新的收获。
从下一期的“阶梯作文”开始,我就要以一些文学作品和优秀作文为例,具体讲讲写作中有哪些技巧、如何运用技巧的问题了,欢迎你和同学们继续给阳光老师写信,共同探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共同分享写作带来的“情感心通的妙趣”。
阳光老师
二零零三年八月,一个炎热的夜晚
一 “写作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是享受表达的快乐。”“人生天地间,“造化钟灵秀”。人之灵秀,在思想,在情感,在智慧,把它们统统表达出来,才对得起造化的钟爱,才体现出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你表达了,倾吐了,他(她)倾听了,思考了,心与心的交流使你不再孤独,不再茫然,不再幼稚。表达多么重要,又是多么温馨和快乐!我们怎么可以缺少它、轻视它、放弃它呢?”
――还记得这段文字吗?这是五月号“阶梯作文”栏目关于“元点”的话题系列笔会中的话,说这话的人是《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副主编史有为女士。这段话之所以让我念念不忘,是因为在现实中总是有让我时时记起这段话的情境。校内校外不断有学生向我请教写作问题,他们的问题总是表达相同的困惑――要么觉得没的可写,要么觉得写作是一件非常乏味的事情。“你享受过写作的快乐吗?”我问。“写作怎么会有快乐?”“怎么会是快乐的事情呢?太痛苦、太烦人了!”他们的态度惊人地一致。“那么,你有没有过很想写点什么,想一吐为快的时候?”“哎,要不是老师让写作文,我才不写呢!”每每讨论这样的问题,总会得到相同的答案,也总使我陷入深思默想中。“哎,老师,我就是觉得没的可写,到底有什么好写的啊,您干脆提供点素材得了。”而面对这样的回答,我只有苦笑不得的份了。 二 近来翻看《新语文写作》(广西教育出版社),内容部分暂不细谈,单是出版前言读来就感觉颇好。这是我所见到的出版社一方写下的最为诚恳的文字――既为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又表达了鲜活的写作观念;道理讲得很是透彻,与我对作文的看法又不谋而合。于是,我三番五次地品读、斟酌,最终决定从中照原样摘一些文字出来,直接呈现给同学们―― “作文教学的任务,首先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自信,任何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意思’,把它用文字表述出来就是原汁原味的写作。只要认真读书,同时拿起笔来写,不断
地写,就一定能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成为‘写手’――写作的高手。” “古人说,‘文,心学也’,因而提倡‘修辞(说话写作)立其诚’。所说所写,应当是‘自己的意思’,应当是真话实话心里话。这是说话写作的底线。”
“自由忠实地表达自己,孩子将会从中得到愉悦感、解放感和满足感,并且变得善于表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寻觅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表述自己的意思,无论自觉与否,它本身就是回想、审视、整理、提炼、深化、重组的过程。通过写,思想明朗化,条理化,深刻化了。言为心声,古罗马哲学家朗加纳斯说得好:‘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
“自由忠实地表达自己,孩子将会从中得到愉悦感、解放感和满足感,并且变得善于表达??”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正好为本栏目今天这篇文章的标题“从为老师而作到为自己而作”作了一番诠释。 三 如何“为自己而作”,享受表达的快乐?
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奇异的世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番独特的感受,每个人的情感,都会带给人丰富细腻的体验,自然万物、人间百情,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中都会获得独特的感悟,从这个角度说,说话、作文不是老师课堂上的“要求”,而是每一个人表达自己的“需要”。 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感情首先是现实生活的直接表现,只不过在这种表现中,传达出我们独特的情感、独立的思想、独到的体验。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大文豪泰戈尔的作品: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排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赶着他们鸣叫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作这渡船的船夫。 ??
――这段文字,很美、也很随意,其中描绘的场景,都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孩子站在河边眺望对岸,系在竹竿上的船只、肩扛犁头的农夫、放逐着水牛的牧人、夜晚豺狼的嚎叫,这样的情景,大约在任何一个平凡的乡村都可以见到。在诗人笔下,它们竟组合成了一幅十分生动的画面。这其中的奥秘,就是诗人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而这些寻常的景象,就能化作一组组美妙的音符,共同构成了一段多彩的乐章。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体会到,写作本身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多情的心,细心观察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地积累、丰厚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作文下笔才会有如神助。国外的一条公路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提示过往的行人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样才不至在匆匆的行旅中错失美景,
可见,在人生的风景线上,每个人的所得是不同的,有些人善于发现,头脑中就能够时常闪现出灵感;有些人不注意观察积累,就会在表达中空洞无物。古人常说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发现、观察和积累的过程中,能够忠实于自己的思想、逐步建立独立、完善的人格非常重要。其中,建立独立、完善的人格的行为将会贯穿我们的一生。
每一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世界上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有些同学感到写作文吃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善于自己独立思考。比如说,写作时不是细心体会自己的感受,而是过多地考虑老师的评分标准;不是从自己的生活视野中发掘素材,而是一味地从各种作文选中盲目抄袭??这种行为久而久之带来的后果,往浅了说,会养成自己不愿意独立思考的坏毛病,写起文章来自然是敷衍成篇,草草了事,没有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自己不愿写,别人不爱读,完全失去了写作的本质目的,同时也失去了锻炼自己表达的机会;往严重里说,会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以至于缺乏独立人格,只能随声附和他人声音行动,说白了,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就只能扮演个应声虫的角色,社会的重任他们是绝对无法担当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作文实际上就是在教做人。作文不是获取分数的工具,不是掌握文章做法、技巧的手段,而是‘立言――立人’的途径”(《新作文写作》出版前言)。
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为自己的心灵而写作,是写作成功的基础。老作家陈原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中学生的惊人创造力》的文章,感慨中学生用自己熟知的电影电视的片名来抒发自己的心情,“他们将星期一称为‘走向深渊’,星期二称为‘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上半周的心境走向下坡,到星期四才有转机,称为‘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忘’。这六条歇后语尖锐地控诉了现在的学校没有任何吸引力,无知才是财富的守护神!”这个例子至少说明,脱离了传统意义上枯燥乏味的课堂“作文”模式,孩子们语言上的创造力是不能低估的,这种摆脱了“为老师写”束缚的写作,是写作真实意义的回归。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活水,在于写作者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的思想境界、品位情趣有高下之分,但无论如何,忠实地表达自己总比虚伪的陈词滥调更能打动人心。古人谓“修辞立其诚”――可见真情实感是文章成功的基础。
写真实,真实地写,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其中有什么“秘笈”?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尽量回避一些所谓“范文”的影响,尽量摆脱一些写作套路的影响――首先就要做到回到自己的心灵、回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一要求。
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曾经这样忠告他的一位练习写作的朋友:“先要回避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格式:它们是最难的;因为那里聚有大量好的或是一部分精美的流传下来的作品。??所以你要躲开那些普通的题材,而归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现给你的事物;你描写你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想与对于某一种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写这一切,用你周围的事物、梦中的图影、回忆中的对象表现自己。”
我手边恰好有一位初中同学赞美大海的习作,在文章的收尾部分他这样写道:
我曾经想过,为什么我不爱比海更广阔无垠的天空。现在我终于明白,海,能冲破一切观念的束缚,在海面上掀起千层浪,腾起万丈涛,对压迫她的人,誓死反抗到底。而那铅灰色的
天空,整天不变的呆在那儿,虽然每时每刻都看到了苦难,听到了呻吟,自己心中痛苦万分,但却只是容忍、再容忍。偶尔几朵苍白无力的云逝过,也就像孤魂野鬼似的,完全被风玩弄与股掌之间,却只会默默忍受。因此,懦弱的天空怎能和充满激情的大海相提并论呢?(北京十一学校初二十二班 李京)
一般看来,大海和天空是一样蔚为壮观的,甚至,从自然界的观点看,天空更是远较大海更为浩瀚无穷,但是这段文字,没有因循人们对大海与天空的一般性理解,而是赋予两者截然不同的人格特点,进而表达小作者个人的爱憎情绪,传达出了小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也正因为如此,体现出了这篇文章的特殊价值――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敢于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忠实地传达个人独特的内心体验、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正是文章的闪光魅力所在。亲爱的同学们,我相信――你们每一个人都一定能想象得到,小作者写出了个人独特内心体验的同时,因为倾诉,也享受到表达的快乐。
为自己而作!――这简直就是一个响亮的宣言。
为自己而作,就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为自己而作,就要擦去蒙在心灵上的灰尘,让心灵高唱自己谱写的歌;为自己而作,就要“秀”出只属于你的姿态,只属于“我”的风采?? 为自己而作,自由忠实地表达自己,我们才能够从中得到愉悦感、解放感和满足感,并且变得善于表达。阳光真希望这样的观念能深入每个同学的心灵,更真心祝愿每个同学都能够享受到表达所带来的快乐。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一"对话过程",其实质就是三方面"情"的相交融汇的过程,因此,应将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即阅读前的情感激发,阅读中的情感交流,阅读后的情感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
作文四:《快乐自信的写作》1100字
快乐自信的写作
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 把老师怕教, 学生怕写的尴尬, 统统归罪于应试, 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和中考。其实, 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 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 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从信息论来看, 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 加工是中介, 输出是结果, 而这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 全仗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 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 信息既不能输入, 也不能加工, 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了。这里说的主动精神, 就是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我要写, 而不是要我写, 就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 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 是一项任务, 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 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 不能自主, 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 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 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
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 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 有些东西稍纵即逝, 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 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 或洋洋洒洒, 或三言两语, 兴之所至, 挥洒即就。
自主作文还要保障学生在写作空间上的自由。想写什么, 不想写什么, 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 观察事物, 不囿居于校园和家庭,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用自己的心灵观照现实生活。强调观察、体味、思考, 反对被动的、机械地模仿和重复, 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惟有如此, 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 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 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自主探究和发现要比被动接受快乐。写作的规律和技法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学习就是依靠发现, 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者教材提供的材料, 主动的进行学习, 强调学生自我思考, 探索和发现事物, 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如果教师只满足在课堂上传授写作技巧, 他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 学生发现学习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只是形
作文五:《享受写作的快乐》500字
有人把写作比做生孩子。有人比作排便。有人比作做爱。不一而足。
但除非最后一种有点乐趣,其余都是痛苦的,甚至是残忍的。
70岁的张贤亮说他正在慢慢的写,享受其中的乐趣。没有生活压力、没有发表欲望、没有催稿的电话铃声,那种随心所欲的写作当然是幸福的、自由的、快乐的,可以慢慢享受。 但大部分人在写作的过程中是相当痛苦的,自杀一样的痛苦。只有作品全部完成之后,人才有一种成功的乐趣。这一点与做爱又不相同,高潮之后,多的是虚无和疲惫,幸福感已经消退了。
过程的痛苦与幸福是否决定了作品的力度呢?蘸着血泪完成的作品大多是苦涩的,而在咖啡间里完成的作品似乎有奶样的香甜。苦涩的作品,甜是品出来的。奶香作品中的苦涩,却是冷酷的。
我个人的写作是痛苦的、煎熬的,写完之后是掏空似的虚无,丧失了激情。但那个过程之后,还是有一种农夫收获后的幸福。
当然,我也特别向往“小资”那种完全自我的写作方式,可是现实却不允许。但经过多少甚至长达一生的磨砺、真正把握了写作的规律、写作变成一种生活经验之后,写作也许就变成了享受。
写作是一种拒绝遗忘的方式,也是与时间抗衡的方式,变相的延长了生命。 我喜欢,所以会不停地写下去!
作文六:《享受写作的快乐》3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享受写作的快乐
作者:李云
来源:《作文评点报 ·小学版》 2013年第 20期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知很重要,而对于写作来说,乐写 就显得很重要了。要学会享受写作的快乐。如果你只是觉得自己在写作,你在完成一项老师布 置的任务,那你就很难从中享受到写作的快乐。如果你换个角度想,想象自己是位赫赫有名的 大导演,在导演一部电影,你想让哪个角色什么时候说怎样的话,那他就会在什么时候说怎样 的话;如果你想让哪位角色做什么动作,展露什么表情,那他就会做什么动作,展露什么表 情;如果你想给哪个角色来个特写镜头,只需把摄像机推近几步,给他来个细节刻画就可以 了 …… 瞧,你是多么了不起啊!这么换个角度一想,那写作的快乐也就如春江水般滚滚而来了 吧?不信,快去试试吧。
作文七:《快乐的写作》2900字
编号:
论文题目 : 快乐的写作
科 目:语文
作者单位:白帝镇前进小学 作者姓名:马林碧
联系电话: 13635321223
编号:
快乐的写作
白帝镇前进小学 马林碧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字、 组词、 造句是较为简单的, 但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字、词、句写作出完整的一篇好作文却是难点。 教学过程中, 很多小学生反映作文太难写, 他们常常会说找不到素材, 没有灵感, 咬破笔头也不知道怎么写出来, 渐渐的对作文产生畏惧感。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文呢?结合我的教学经历, 我觉得可以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词汇积累,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联系生活实 际,让孩子有话可写;用心改评作文,让孩子爱上写作。
【关键词】 词汇积累 生活实际 讲评作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少学生对作文感到厌烦, 对写作毫无兴趣,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提 升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愿意花心思写作,才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 基本的入门写作,要让学生学会怎么找素材、怎么组织材料、怎么进行润色,最 后, 较为有效的一点是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写作给出适当、 鼓励的评价, 让学生爱 上写作,让学生乐于写作。
一、 加强词汇积累,养成良好语言习惯
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从老师、 家长、 周边的人学习而来的, 虽 然词汇存储有限, 但学习能力却很强。 因此, 小学生的书面语言训练便显得尤为 重要。 作为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学好书面语言使用, 打好书面词汇基础, 从而 也为以后的说话、 写作打好基础。 那么,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就应该加强相关 训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 写话习惯, 能让学生将日常语言熟练的用书面语 言表达出来。
我所教学的是农村孩子,大家日常用语都是大白话,因此,也常常见到学
生用大白话写出很逗的句子。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 要做到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需要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潜移默化,加强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 我要求孩子们在课堂上必须使用普通话, 课余时间的交流也要坚持使 用普通话。平时,我也会收集一些好的作文、词汇和句子,在课堂上讲给孩子们 听,让他们学习、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我还会经常纠正孩子们不标准的普通话 和错误使用的词汇。 通过这样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和词汇 使用水平自然得到相应的提升。
很多学生开始写的日记就像 “流水账”, 所以, 我也注重加强训练学生写日 记的水平。 比如, 我每天放学之前会提醒孩子们回忆当天发生的一些事情, 比如 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校园里面、 同学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然后请孩子们进 行交流, 大胆的表达出来, 无形当中为孩子们找到了写日记的素材, 同时也加强 了孩子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二、 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有话可写
学生常常感到写作文没什么可写, 无话可说, 甚至产生厌倦的情绪, 这就是 作文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显得及其重要。学生对枯燥 的作文教学是提不起兴趣的, 但是, 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 际, 给学生们讲一些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情, 从这些事情中引出学生自己的想法 和内心的感触, 让学生走进生活, 感受生活, 那么他们自然能够很轻松的写出一 篇发自内心的作文。 写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比绞尽脑汁效仿写作更为容易, 因为 来源于生活实际的事情有着源源不断的素材,表达起来也不显得生硬。
那么,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写作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且感兴趣的话 题入手,放飞思维,写出自己的文字。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在命题 作文方面, 尽量排除那些对学生来说生僻的命题, 学生不了解的话题, 自然无话 可说,只能胡编乱造,交差了事,对提升写作水平毫无作用。
因此在写作话题上要注重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 可以适时提出切合实际的作文命题, 让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 真正做到都有话可 说,有话可写,能真正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感而发, 就需要学生真实的反映 生活, 表达出真情实感, 体现童真童趣。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掘素材,
捕捉生活中的情景,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越是真实的情感越能打动人心, 真实 的感受是写作的基础材料, 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将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些生活记录真实的展现出来。
而写作之前我们还要注重引导, 不要轻易规定死板的作文命题, 束缚了学生 的思想。 小学生也是充满个性和想法的, 他们也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 有 自己的表达方式,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 学生就会产生语言贫乏, 内容雷 同的现象。 我们要大胆尝试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生活, 写出自己内心的世 界。让学生用笔描绘出自己五彩的生活,反映生活,联系了生活实际的写作,学 生就会乐意去写作,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 用心改评作文,让孩子爱上写作
有人说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 如何夸好一个孩子, 这也是作文教学中比较重 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写完一篇属于自己的作文, 多多少少都有自己小小的成就感, 在作文写作之后, 总会有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写作, 可见他们都想自己的劳动成 果能到得到别人的肯定。 如果我们在批改作文的时候, 对写的不好的学生一顿痛 批,这对学生的写作信心和积极性将造成不小的打击。
因此, 在批改作文的时候, 我们既要寻找文中的闪光点又要指出文中明显的 不足, 既要有技巧的点拨又要流露出情感的反应。 每个学生都期待老师的评语会 是什么,老师的评语不在多而在于中肯和鼓励,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重视自己的、 是认认真真看了自己的作品的。 如果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 下一次他也会更 认真地对待写作, 反之, 学生就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写作, 因为他觉得反正老师 也没有用心对待。 教师善于在改评作文中作出正确的评价, 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 间建立相互关爱和信任的关系, 给学生多一些关心和鼓励, 胜过苦口婆心的批评。 另外, 上好讲评课也是提升写作的重要环节, 每次作文讲评都需要教师精心 准备,用心讲评,让学生爱听,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从中学习别人优美的词 句和表达方式,突出写作思路和技巧。老师可以精选优秀的作文在课堂上宣读, 当然也可以请学生自己宣读, 更真实的表达文章的思想。 这是对学生的鼓励和对 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同时还能激励其他的学生。 既然是鼓励学生, 教师当然不 能只选最优秀的作文进行宣读, 对有进步的学生作文也要提出表扬和点评, 逐步 提高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 教师只要加强学生日常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把生花的妙笔, 还 于可爱的学生, 给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写出内心的 感受,适时给学生鼓励的评价,就能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惧感,为兴趣而写作, 他们就会深深地爱上作文,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作文八:《写作的快乐》600字
写作的快乐
在这小学六年生涯中,我读了许多文章,里面的主人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触颇深的是《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得到悉心教导的事。福楼拜三次教导莫泊桑的内容是:1、肯吃苦、勤练习。2细心观察。3、持之以恒,善于发现事物的独特之处。这篇课文让我认识了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莫泊桑和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福楼拜。
还记得二年级刚学写作。我写的作文像白开水一样普通乏味,让人读了根本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老师讲怎样写好作文时都会很专心致志地听讲,并从中领悟了许多写作要点。老师在讲作文时生动有趣,举例子时还会比手划脚起来,里面每一个文字似乎都把事例演绎得栩栩如生,让我听了仿佛身临其境。老师对我们说,写作文最重要第一就是要去学习别人的写作、修辞手法,去“借”别人的优词佳句,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第二就是要观察事物的独特之处。老师的话像潺潺流水流进我的心田。而我也去买了各式各样的作文书,就是想充实自己的写作能力。我每天都会如饥似渴地拿出作文书来读上一番。别人笔下的作文惟妙惟肖,让人能从中品味出很多味道。我在作文书中尽情地翱翔,享受其中一个又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但是写作不仅要多读多看,还要多写多练,正如福楼拜所说:“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过。我每天都坚持写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我的作文不再是一张空白的纸,而是一副五彩斑斓的画卷,让人赏心悦目……
就像课文中的莫泊桑一样,只要做到肯吃苦、勤练习;细心观察;持之以恒,发现事物的独特之处,就能写出让人称赞不已的好文章!
作文九:《写作的快乐与真诚》1900字
“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政治家,算不得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商人,只能算一台赚钱的机器;而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简单劳动力。作为知识分子,一个优秀教师的全部尊严在于拥有思想。如果说身体是躯体的存在,那么文字所承载的思想是精神的存在。而且作为思考和思想的物化,这是一种永恒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存在”。这是高万祥老师所著《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积极写作》中的一段名言,读后感慨多多。
写作是快乐的。高万祥老师在书中讲述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诠释了写作带给他的快乐、自信和安慰。他从小就向往文字,憧憬写作。中学时代,作文本上往往打着一些红圈圈,作文也常常被作为范文介绍展览,一直令同学眼热,也让他自己陶醉和自信。他认为用自己的文字能够影响下一代的思想和人生。于是,有了《初中生世界》上的几十篇卷首语,有了《成才导报》上的一些“心灵鸡汤”,有著作《相约星期一》的正式出版。这些都是送给他自己的最好的礼物、最好的安慰和最好的鼓励。他认为写作的快乐主要在于写作的过程和写作本身。通过写作能表达交流的喜悦,能得到读者的好评、社会的赞誉,能感受宣传学校、有益他人、报效社会的成就感。他的作品点亮了青年学生的心灯,使学生由衷地发出“我非常非常感谢你。你的文字,在我失意时,是它给了我力量;在我骄纵时,是它给了我警醒”的感言。他的文章震撼了同事的心灵,使他们都认为:“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以一种博大的宗教情怀和慈爱在学生的心灵上布道。”有位领导这样赞许他的文字:“昨天回家,爱不释手地拜读《相约星期一》。一次次地感慨,一次次地流泪,一篇篇、一句句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值得学习,耐人寻味。此书我要传给儿孙们,永远珍藏她,会使小辈们学会做真人,由此知晓成材之道。”他的语文教学论文,用自己的思考和声音,唤醒铁屋子一般沉闷的语文教学。辽宁王中原老师这样说:“拜读大作《感谢语文》,有醍醐灌顶之感,通体俱佳,几无瑕疵。”山东定陶县的张文魁老师看了《写在语文课堂》一文后,这样评价:“您这篇文章谈得中肯、实用,既批评了应试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最大弊端、灾难,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路子。”这些许许多多的赞美之言,这些千千万万的相识知己,不但给高万祥老师带来了写作的快乐和鞭策鼓励,而且更是启迪和激发了我们作为优秀教师的写作热情。 写作是真诚的。高万祥老师在书中倡导我们,要像写情书那样真诚地撰写日记和随笔;要像写案例那样真诚地撰写学生个案和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是我们最敬仰的教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从5点到8点写教育手记,点滴积累加上长期的坚持不懈,造就了他的伟大而亲切。他的著述既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也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读起来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聊天谈心,但总是给读者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因为他的著述都来自他的工作笔记和生活写照,都来自最真实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人称“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李镇西,能成就非同一般的事业功名,也和他长期勤奋写作教育随笔分不开。日记和随笔是教师生活和生命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的写作贵在真诚、坦率,不受拘束。只要我们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把师生、家校、同事、亲子、友朋交往中有意思的事情或片段及时写出来。这样做了,也一定会得到生活和人生的真诚回报,一定会成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第二,赢得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学生个案”是教师写作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犹如医生给病人写病例,建筑师给摩天大楼的建造留下详细的工程记录,教师给学生写个案报告是最贴近生活、最真实,也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一种写作方式,也是造就反思型教师的一种手段。这就需要我们静心地去观察、思考,做个有心人,勤于实践和阅读,真实地反映过去。正如李镇西所说:“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应该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关于学生个案的写作,高万祥老师在本书中给出了如下三点意见:第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选好对象,具有解剖麻雀获取标本的意义。第二,内容上要有
一定的覆盖面,只有这样,才能使个案报告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特别到普遍、从现象到本质的科研意义。第三,贵在跟踪和思考。任何教育者都应该同时也是反思者。虽然思考获得思想往往是痛苦的,写作得到著述往往是艰难的,但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一定要肩负重担,不畏困苦与挫折。
写作能带给我们快乐,能充实我们一生的教师生涯,能搭起师生心灵之桥。我们不能把写作当成一项任务,应该视其为一种需要,用它来不断地鞭策自己的人生。写作需要真情实感,以诚为本。作品确实要能启迪人、教育人。总之,写作是优秀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与职责。
作文十:《写作是快乐的过程》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写作是快乐的过程
作者:张沁仪 邢绪伟 王婷婷
来源:《初中生世界 ·八年级》 2014年第 03期
大家简介
祁智,江苏靖江人。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南京市作家 协会副主席。 1983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教师,南京市教 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员、编辑,南京《周末报》记者、主编助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社 长, 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呼吸》《芝麻开门》,中短篇小说集《反面 角色》,长篇童话《迈克行动》,中篇小说《天凉好个秋》《纸婚》《变奏》《张果的腊月》 《亮相》《一种尴尬》《直觉的意外》《送戏》等。
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由初中生世界编辑部主办的第十三届江苏省中学 生作文大赛(初中组)的赛场,采访了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 —— 著名作家祁智老师。
祁智老师非常和气,一见面就用朋友的口吻跟我们聊天,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跟他的距 离。祁智老师生动地讲述了许多他记忆深刻的人和事,以及他对写作的看法,我们听得津津有 味。
一
谈起中学时期,祁智老师说,有几个人对他的影响特别大。他印象深刻的语文老师名叫郁 凤翔,早年间受过私塾教育,古文功底特别深厚,但是对白话文却不太精通。郁老师上现代文 课的时候吃尽了苦头,经常不知所措;但是一上古文课,就兴奋得脑门儿都亮了,激动无比, 吟诗诵文,倒背如流。
郁老师当时很器重祁智,要求他每天至少要写一篇文章,但是写什么,怎么写呢?祁智挠 头了。他回去问母亲,母亲只提出了一个建议:很容易,看见什么写什么!这个看似简单、仔 细一想又很复杂的建议让他受益至今。于是,祁智老师开始了他漫长的观察与写作之旅。例 如,当时村子里的医疗条件差,有很多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残疾的人。祁老师经过长期 观察,可以描摹出 20种不同残疾人的走路方式。祁老师强调说:“ 当一个写作的人要去描摹或 记住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并不是为了取乐,而是在储存素材。这样,当他写到某一类人的时 候,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可以说,作家写作靠的就是生活细节的丰富。 ”
除了是否文从字顺之外,母亲和郁老师对他作文优劣的评判标准就是写得 “ 像 ” 或 “ 不像 ” 。 因为母亲识字不多,而郁老师又只在古文方面比较擅长。于是,祁老师当时的文章主要是去描 述身边发生的事。比如写村里的两个老人吵架,祁老师观察到老人吵架的规律是,首先不会破 口大骂,因为还要顾及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他们通常是先互相揭老底:“ 你家好(反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