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高考作文人物类素材:王羲之》3700字
高考作文人物类素材:王羲之
王羲之: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唐诗,晋字,汉文章。”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让我们走进王羲之,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走进王羲之的书法世界。
作家档案
王羲之: 321年——379年
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
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
时代:东晋
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突出成就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作品,是他中年时候创作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每一个的写法都各不相同,毛笔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达到极致。
评论资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
当代书坛泰斗启功曾为临沂王羲之故居题诗:“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王羲之书迹为数不少,但真迹无存,大多是传世的临本和摹本。除了《黄庭经》、《乐毅论》等为小楷体外,大多为行草书迹。其中,《姨母帖》结体浑朴凝重,用笔遒劲洗练,风格古雅。《初月帖》行笔潇洒,表现出一种流动的风神。《寒切帖》写来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平安帖》用笔精严,体势多变,沉静秀雅,是王书的典型作品。《快雪时晴帖》结体端庄,运笔流畅,神完气足,为王书真品。《十七帖》草法灵动,点画分明而气势连贯,面貌清秀而骨力内含,被后世推为草书绝品。
而作为美文妙笔的《兰亭序帖》更为世人所熟悉,通篇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其章法浑然一体,笔锋婉藏露,变化细微,结体疏密有度而婉自然,墨气忽浓忽淡,令人赏心悦目。其完美的艺术风神,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也标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作品读思
选文一:《兰亭集序》
【导读】
王羲之的书法真可谓“挥毫前无古人”,他的文章也的确是“点墨后无来者”。
【正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参考译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三月初三,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四周。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
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一生很快就度过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就会喜悦满足,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原先所喜爱的事物,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遗迹,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终归于消灭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所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人总是要死的,后代的人看不到现代的人,如同现代的人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样,这真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因死生问题而会产生感慨,这个情致是一样的。后代的人读了这本诗集,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
【书法感悟】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名文,而且是一本名帖。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书写,全帖28行,325字,一气呵成。用笔、结体、章法、韵致,尽善尽美,元代鲜于枢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
就是这区区三百多字,却在王羲之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历代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王羲之也因此成为独步千秋的一代“书圣”。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艺术风格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他在精研前世书家的基础上完善了新的书体,成为当时书法创新的领头人。其二,他以雄强的笔力创造了一个变化多端的书法艺术世界,内容丰富的艺术变化,显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神采与魅力。其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和个人的精神风韵,创造了意语深邃的艺术境界。
这不单标志着书法艺术自身的成熟,也第一次集中表现了人的自觉,从而使汉字这种人文符号,发展成了表现个人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可以说,“韵”是中国书和中国人结合而成的文化精神。这是魏晋书法艺术为中国文化建立的文化丰碑,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永恒的源头。
【读思牵手】
《兰亭集序》是他为一本诗集写的序言。关于兰亭集序的产生背景,你知道吗?
【释疑参考】
中国民间有一个风俗,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踏青游玩,以消除不祥,这种风俗称为“修褉”。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包括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共41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饮酒作诗,玩得非常愉快。作完了诗,有人建议把诗汇编成集,并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经快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毛笔,在蚕茧纸上写了一篇序文,就是后来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这篇书法作品本来只是草稿,全文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们集会的情景。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他几次重写,都没有当初写得好。
选文二:《兰亭修禊诗》
【导读】
作文二:《高考作文素材 王羲之篇》9100字
王羲之: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唐诗,晋字,汉文章。”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让我们走进王羲之,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走进王羲之的书法世界。
● 作家档案
王羲之: 321年——379年
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
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
时代:东晋
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突出成就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作品,是他中年时候创作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每一个的写法都各不相同,毛笔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达到极致。
▲评论资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
当代书坛泰斗启功曾为临沂王羲之故居题诗:“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王羲之书迹为数不少,但真迹无存,大多是传世的临本和摹本。除了《黄庭经》、《乐毅论》等为小楷体外,大多为行草书迹。其中,《姨母帖》结体浑朴凝重,用笔遒劲洗练,风格古雅。《初月帖》行笔潇洒,表现出一种流动的风神。《寒切帖》写来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平安帖》用笔精严,体势多变,沉静秀雅,是王书的典型作品。《快雪时晴帖》结体端庄,运笔流畅,神完气足,为王书真品。《十七帖》草法灵动,点画分明而气势连贯,面貌清秀而骨力内含,被后世推为草书绝品。
而作为美文妙笔的《兰亭序帖》更为世人所熟悉,通篇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其章法浑然一体,笔锋婉转藏露,变化细微,结体疏密有度而婉转自然,墨气忽浓忽淡,令人赏心悦目。其完美的艺术风神,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也标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作品读思
选文一:《兰亭集序》
【导读】
王羲之的书法真可谓“挥毫前无古人”,他的文章也的确是“点墨后无来者”。
【正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参考译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三月初三,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四周。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
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
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一生很快就度过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就会喜悦满足,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原先所喜爱的事物,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遗迹,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终归于消灭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所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人总是要死的,后代的人看不到现代的人,如同现代的人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样,这真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因死生问题而会产生感慨,这个情致是一样的。后代的人读了这本诗集,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
【书法感悟】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名文,而且是一本名帖。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书写,全帖28行,325字,一气呵成。用笔、结体、章法、韵致,尽善尽美,元代鲜于枢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
就是这区区三百多字,却在王羲之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历代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王羲之也因此成为独步千秋的一代“书圣”。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艺术风格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他在精研前世书家的基础上完善了新的书体,成为当时书法创新的领头人。其二,他以雄强的笔力创造了一个变化多端的书法艺术世界,内容丰富的艺术变化,显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神采与魅力。其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和个人的精神风韵,创造了意语深邃的艺术境界。
这不单标志着书法艺术自身的成熟,也第一次集中表现了人的自觉,从而使汉字这种人文符号,发展成了表现个人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可以说,“韵”是中国书和中国人结合而成的文化精神。这是魏晋书法艺术为中国文化建立的文化丰碑,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永恒的源头。
【读思牵手】
《兰亭集序》是他为一本诗集写的序言。关于兰亭集序的产生背景,你知道吗?
【释疑参考】
中国民间有一个风俗,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踏青游玩,以消除不祥,这种风俗称为“修褉”。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包括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共41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饮酒作诗,玩得非常愉快。作完了诗,有人建议把诗汇编成集,并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经快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毛笔,在蚕茧纸上写了一篇序文,就是后来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这篇书法作品本来只是草稿,全文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们集会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他几次重写,都没有当初写得好。
选文二:《兰亭修禊诗》
【导读】
王羲之乘兴而作的《兰亭集序》,不仅文采灿烂,绝妙的书法更让后人叹为观止。其实,他在《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
【正文】
兰亭修禊诗
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特色赏析】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映,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同时也为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人无限暇想的时空。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把握和运用。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诗人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豁达的、无拘无束的人生追求,在此是暗暗嵌入。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任何人只有一次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因为你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你的生命次数就可以多;也绝不能因为你是平民百姓,你就没有来人世走一遭的选择。也正是诗人具有这样的思想,才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苦练书法,在书法和学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面上诗人是淡泊名利放浪形骸无拘无束,而背后却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这是那个时代的任何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此一点,诗人即可笑傲王侯将相,冷对世俗偏见。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后人深深思考和好好借鉴的。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话锋到此一转,虽然“群籁虽参差”,可对我来说却每时每刻都是新的,同样表达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愉悦心情。正是诗人以一颗纯正之心来观察大自然,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才能以自然之美为依托来抒发美、创造美,才有了这陶醉大自然与感悟人生哲理合二为一的情词俱佳的优美诗篇 。
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唯我书圣!
【读思牵手】
你认为王羲之为什么能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
【释疑参考】
王羲之终其一生崇尚自然,雅好翰墨,淡薄功名,优游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是魏晋人物中的佼佼者,其名士风范得一“真”字,正是这种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的真性情,使他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为后世之人所景仰叹服。
四、趣闻轶事
(一)王羲之学书
王羲之在六、七岁在习书法,他的叔父王廙是当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深受他的影响。王羲之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又得到楷书字体的开创者钟繇的认可。她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写字的时候“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在名家的指点下,王羲之学习书法简直入了迷。他整天拿着笔写,走路时不能拿笔,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衣襟上比划;坐在那里和别人谈话时也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裳上比划,时间一长衣襟都被戳破了。
他成名后,在给别人的一信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善写行草,后人称其为“草圣”。王羲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芝曾用水池中的水磨墨洗笔,久而久之,水池全变成黑色了。要是有张芝这种刻苦精神,其成就未必比张芝差。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要比张芝大,他所下的刻苦钻研的功夫是要会超过张芝的。
然而王羲之学习前辈的书法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和继承。他博采各家之长,经过自己的融合贯通而创新,独成一直体。别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字体:“割析张公(指张芝) 之草(书) ,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指钟繇) 之隶(书) ,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因此,刻苦钻研,善于集各派之长而独创一家,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二)以书换白鹅
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山阴一个道士想求他写一幅字,但总不能如愿,于是道士就养了一群鹅,之后请王羲之去看,他看后非常喜欢,要求道士把鹅卖给他,但道士提出,只要他写一部《黄
庭经》,这鹅就归他。王羲之欣然同意,给道士写了60行《黄庭经》,之后“笼鹅而归,甚以为乐”。这就是有名的“羲之换鹅”的故事。
(三)“题扇桥”的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到街上去,看到一名老妇人在卖竹扇,尽管竹扇卖得很便宜,但生意仍然很清淡。王羲之拿起扇子来,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王羲之告诉她:“只要说是王羲之写的字,每把扇子可以贵到十倍”。老妇人依言行事,果然扇子被抢购一空。后人为纪念王羲之,把老妇人驻足卖扇的石桥称为“题扇桥”。
(四)王羲之妙书春联
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当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他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五)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大名及《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 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醉鬼”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天晚饭后,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场。”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觉得大出意料,继而开始自责: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而自己藏有极品,竟不肯让他一观。他不动声色地在桌前转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却不是最好的。施主且稍候。”说话间,辨才已飞身跃上屋梁,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兰亭序》,展开让书生过目。书生一见真品,连声道“好”。两个人切磋研习到深夜,方才入睡。辨才躺到床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可是同床的书生却睡不着。他翻身下床,将《兰亭序》卷了朝怀里一揣,轻轻打开房门,走进了溶溶月色之中。
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不见了。他前后一思量,大呼上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
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这时萧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辨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书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想果然没错,皇上是不会罢休的。他再也憋不住了,“哇”地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回到寺庙没几日,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去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李世民病重去世前,还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恋恋不舍,再三叮嘱在床前服侍的太子李治,要他千万将这件墨宝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李治当然不负父皇临终心愿,将这件稀世珍宝放进了李世民的棺材。从那以后,《兰亭序》真迹就永远从世上消失了。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五、书法欣赏
圣教序(选页)
释文略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王羲之的法帖,流传下来很少,而且的都是临摹本,这本碑帖集于唐代,里面的字又是从唐太宗收藏的王羲之书迹中选出,于是显得格外珍贵。因为是后人集字,所以行气不很连贯,但字迹点画精妙,历来为书家所喜好。
丧乱贴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盖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现藏日本皇室。此帖对武当张翠山五侠“铁钩银划”武功影响极深。
姨母帖 十七帖 乐毅论局部
姨母帖释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姨母帖》唐摹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帖字体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尚存隶书痕迹。可能是王羲之早年的作品。
十七帖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为他所写信札。因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名十七帖。
此帖草书行笔自然洒脱,笔画中还保留着隶意的风貌,笔笔到家,字与字以气相贯,绝少笔画连属。这是章草的特点。而此帖更具有楷书结构精严,点划分明的形态特色。王羲之兼师张芝草法,钟繇隶字,然后顺应楷书发展的大势,创造出融会草、隶、楷为一体的今草,此帖即可窥一斑。 乐毅论局部
《乐毅论》是王羲之小楷名作。原文为魏夏侯玄所作,讲诉战国时人乐毅,官拜上将军,贤而好兵的故事。王羲之写这篇文章给王献之,一是作为书法教材,另一方面也有勉励献之好好学书做人的意思。乐毅率五国之兵伐齐,却为谗言所中,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帅,以至失国。王羲之写这篇文章时,联想到东晋的时局和自己的命运,难免有失意之感,所以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乐毅论》“情多怫郁”。
现在我们看到的《乐毅论》是后人摹本,由于辗转翻刻,与原作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大致还能看出王羲之楷书点画清劲,笔法遒丽的特点,已经明显不同于前人的楷书风格。
六.佳作欣赏
1、专注与勤奋(片段)
一代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誉。
雪白的羽毛,振天一飞的雄姿成了他的最爱,他有鹅的坚傲风骨,有鹅的专注之情。他的字清秀挺拔,又矫若惊龙。他的专注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家,他的勤奋更为后世广为传颂。
(阳城一中267班 张**)
2、方寸人生(片段)
挥洒如掾大笔,他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
泼墨如浪豪情,他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他以江河为墨,以高山为笔,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的柔芒,他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的光亮,他在群星璨烂中初显锋芒。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他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醒叹世事,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臵于字句之间。
(阳城一中267班 何叶)
评析:
一篇朴实,一篇豪放。一篇切中王羲之的精神内核,一篇极书王羲之的放浪形骸。对一代书圣王羲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运用,只要深入挖掘,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文三:《2011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_王羲之篇[教育]》9500字
王羲之: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唐诗,晋字,汉文章。”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让我们走进王羲之,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走进王羲之的书法世界。
? 作家档案
王羲之: 321年——379年
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
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
时代:东晋
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突出成就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作品,是他中年时候创作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每一个的写法都各不相同,毛笔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达到极致。
?评论资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
当代书坛泰斗启功曾为临沂王羲之故居题诗:“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王羲之书迹为数不少,但真迹无存,大多是传世的临本和摹本。除了《黄庭经》、《乐毅论》等为小楷体外,大多为行草书迹。其中,《姨母帖》结体浑朴凝重,用笔遒劲洗练,风格古雅。《初月帖》行笔潇洒,表现出一种流动的风神。《寒切帖》写来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平安帖》用笔精严,体势多变,沉静秀雅,是王书的典型作品。《快雪时晴帖》结体端庄,运笔流畅,神完气足,为王书真品。《十七帖》草法灵动,点画分明而气势连贯,面貌清秀而骨力内含,被后世推为草书绝品。
而作为美文妙笔的《兰亭序帖》更为世人所熟悉,通篇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其章法浑然一体,笔锋婉转藏露,变化细微,结体疏密有度而婉转自然,墨气忽浓忽淡,令人赏心悦目。其完美的艺术风神,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也标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作品读思
选文一:《兰亭集序》
【导读】
王羲之的书法真可谓“挥毫前无古人”,他的文章也的确是“点墨后无来者”。 【正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参考译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三月初三,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
亭四周。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
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一生很快就度过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就会喜悦满足,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原先所喜爱的事物,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遗迹,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终归于消灭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所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人总是要死的,后代的人看不到现代的人,如同现代的人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样,这真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因死生问题而会产生感慨,这个情致是一样的。后代的人读了这本诗集,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 【书法感悟】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名文,而且是一本名帖。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书写,全帖28行,325字,一气呵成。用笔、结体、章法、韵致,尽善尽美,元代鲜于枢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
就是这区区三百多字,却在王羲之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历代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王羲之也因此成为独步千秋的一代“书圣”。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艺术风格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他在精研前世书家的基础上完善了新
变化多端的书法艺术世的书体,成为当时书法创新的领头人。其二,他以雄强的笔力创造了一个
界,内容丰富的艺术变化,显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神采与魅力。其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和个人的精神风韵,创造了意语深邃的艺术境界。
这不单标志着书法艺术自身的成熟,也第一次集中表现了人的自觉,从而使汉字这种人文符号,发展成了表现个人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可以说,“韵”是中国书和中国人结合而成的文化精神。这是魏晋书法艺术为中国文化建立的文化丰碑,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永恒的源头。
【读思牵手】
《兰亭集序》是他为一本诗集写的序言。关于兰亭集序的产生背景,你知道吗, 【释疑参考】
中国民间有一个风俗,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踏青游玩,以消除不祥,这种风俗称为“修褉”。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包括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共41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饮酒作诗,玩得非常愉快。作完了诗,有人建议把诗汇编成集,并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经快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毛笔,在蚕茧纸上写了一篇序文,就是后来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这篇书法作品本来只是草稿,全文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们集会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他几次重写,都没有当初写得好。
选文二:《兰亭修禊诗》
【导读】
王羲之乘兴而作的《兰亭集序》,不仅文采灿烂,绝妙的书法更让后人叹为观止。其实,他在《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
【正文】
兰亭修禊诗
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特色赏析】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映,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同时也为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人无限暇想的时空。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把握和运用。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诗人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豁达的、无拘无束的人生追求,在此是暗暗嵌入。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任何人只有一次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因为你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你的生命次数就可以多;也绝不能因为你是平民百姓,你就没有来人世走一遭的选择。也正是诗人具有这样的思想,才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苦练书法,在书法和学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面上诗人是淡泊名利放浪形骸无拘无束,而背后却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这是那个时代的任何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此一点,诗人即可笑傲王侯将相,冷对世俗偏见。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后人深深思考和好好借鉴的。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话锋到此一转,虽然“群籁虽参差”,可对我来说却每时每刻都是新的,同样表达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愉悦心情。正是诗人以一颗纯正之心来观察大自然,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才能以自然之美为依托来抒发美、创造美,才有了这陶醉大自然与感悟人生哲理合二为一的情词俱佳的优美诗篇 。
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唯我书圣~
【读思牵手】
你认为王羲之为什么能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 【释疑参考】
王羲之终其一生崇尚自然,雅好翰墨,淡薄功名,优游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是魏晋人物中的佼佼者,其名士风范得一“真”字,正是这种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的真性情,使他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为后世之人所景仰叹服。
四、趣闻轶事
(一)王羲之学书
王羲之在六、七岁在习书法,他的叔父王廙是当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深受他的影响。王羲之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又得到楷书字体的开创者钟繇的认可。她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写字的时候“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在名家的指点下,王羲之学习书法简直入了迷。他整天拿着笔写,走路时不能拿笔,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衣襟上比划;坐在那里和别人谈话时也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裳上比划,时间一长衣襟都被戳破了。
他成名后,在给别人的一信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善写行草,后人称其为“草圣”。王羲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芝曾用水池中的水磨墨洗笔,久而久之,水池全变成黑色了。要是有张芝这种刻苦精神,其成就未必比张芝差。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要比张芝大,他所下的刻苦钻研的功夫是要会超过张芝的。
然而王羲之学习前辈的书法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和继承。他博采各家之长,经过自己的融合贯通而创新,独成一直体。别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字体:“割析张公(指张芝)之草(书),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指钟繇)之隶(书),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因此,刻苦钻研,善于集各派之长而独创一家,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二)以书换白鹅
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山阴一个道士想求他写一幅字,但总不能如愿,于是道士就养了一群鹅,之后请王羲之去看,他看后非常喜欢,要求道士把鹅卖给他,但道士提出,只要他写一部《黄庭经》,这鹅就归他。王羲之欣然同意,给道士写了60行《黄庭经》,之后“笼鹅而归,甚以为乐”。这就是有名的“羲之换鹅”的故事。
(三)“题扇桥”的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到街上去,看到一名老妇人在卖竹扇,尽管竹扇卖得很便宜,但生意仍然很清淡。王羲之拿起扇子来,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王羲之告诉她:“只要说是王羲之写的字,每把扇子可以贵到十倍”。老妇人依言行事,果然扇子被抢购一空。后人为纪念王羲之,把老妇人驻足卖扇的石桥称为“题扇桥”。
(四)王羲之妙书春联
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当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他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五)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大名及《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
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醉鬼”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
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天晚饭后,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场。”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觉得大出意料,继而开始自责: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而自己藏有极品,竟不肯让他一观。他不动声色地在桌前转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却不是最好的。施主且稍候。”说话间,辨才已飞身跃上屋梁,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兰亭序》,展开让书生过目。书生一见真品,连声道“好”。两个人切磋研习到深夜,方才入睡。辨才躺到床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可是同床的书生却睡不着。他翻身下床,将《兰亭序》卷了朝怀里一揣,轻轻打开房门,走进了溶溶月色之中。
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不见了。他前后一思量,大呼上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
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这时萧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辨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书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想果然没错,皇上是不会罢休的。他再也憋不住了,“哇”地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回到寺庙没几日,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去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李世民病重去世前,还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恋恋不舍,再三叮嘱在床前服侍的太子李治,要他千万将这件墨宝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李治当然不负父皇临终心愿,将这件稀世珍宝放进了李世民的棺材。从那以后,《兰亭序》真迹就永远从世上消失了。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五、书法欣赏
圣教序(选页)
释文略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王羲之的法帖,流传下来很少,而且的都是临摹本,这本碑帖集于唐代,里面的字又是从唐太宗收藏的王羲之书迹中选出,于是显得格外珍贵。因为
是后人集字,所以行气不很连贯,但字迹点画精妙,历来为书家所喜好。
丧乱贴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盖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现藏日本皇室。此帖对武当张翠山五侠“铁钩银划”武功影响极深。
姨母帖 十七帖 乐毅论局部 姨母帖释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姨母帖》唐摹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帖字体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尚存隶书痕迹。可能是王羲之早年的作品。
十七帖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为他所写信札。因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名十七帖。
此帖草书行笔自然洒脱,笔画中还保留着隶意的风貌,笔笔到家,字与字以气相贯,绝少笔画连属。这是章草的特点。而此帖更具有楷书结构精严,点划分明的形态特色。王羲之兼师张芝草法,钟繇隶字,然后顺应楷书发展的大势,创造出融会草、隶、楷为一体的今草,此帖即可窥一斑。
乐毅论局部
《乐毅论》是王羲之小楷名作。原文为魏夏侯玄所作,讲诉战国时人乐毅,官拜上将军,贤而好兵的故事。王羲之写这篇文章给王献之,一是作为书法教材,另一方面也有勉励献之好好学书做人的意思。乐毅率五国之兵伐齐,却为谗言所中,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帅,以至失国。王羲之写这篇文章时,联想到东晋的时局和自己的命运,难免有失意之感,所以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乐毅论》“情多怫郁”。
现在我们看到的《乐毅论》是后人摹本,由于辗转翻刻,与原作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大致还能看出王羲之楷书点画清劲,笔法遒丽的特点,已经明显不同于前人的楷书风格。 六(佳作欣赏
1、专注与勤奋(片段)
一代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誉。
雪白的羽毛~振天一飞的雄姿成了他的最爱~他有鹅的坚傲风骨~有鹅的专注之情。他的字清秀挺拔~又矫若惊龙。他的专注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家~他的勤奋更为后世广为传颂。
(阳城一中267班 张**)
2、方寸人生(片段)
挥洒如掾大笔~他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
泼墨如浪豪情~他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他以江河为墨~以高山为笔~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的柔芒~他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的光亮~他在群星璨烂中初显锋芒。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他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醒叹世事~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臵于字句之间。
(阳城一中267班 何叶) 评析:
一篇朴实,一篇豪放。一篇切中王羲之的精神内核,一篇极书王羲之的放浪形骸。对一代书圣王羲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运用,只要深入挖掘,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文四:《考场素材-王羲之《兰亭序》》800字
考场素材-王羲之《兰亭序》
考场素材:王羲之《兰亭序》
人物评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仕途担荡,官拜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今存散文二十七篇,多为书笺杂贴,以《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一作《兰亭集序》)最为著名。公元353年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四十一个名士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众人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辑之以为《兰亭序》。王挥毫作了是文。今存《兰亭诗》包括二十一人所作三十七首作品。文章隽爽流畅,洒脱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但却在诗意中创造了一种冲击老庄哲学的艺境。今存诗三首,形式上未脱离玄言诗的格调。其中《兰亭诗》(仰望碧天际)一首有较高的价值。“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颇有理趣。沈德潜《古诗源》说:“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 传世名篇 兰亭集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集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举行了文人集会。他们临溪赋诗,各抒怀抱,作者作序记录宴会之盛况,并“以申其志”。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文五:《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篇]》9200字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九)
王羲之: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唐诗,晋字,汉文章。”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让我们走进王羲之,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走进王羲之的书法世界。
● 作家档案
王羲之: 321年——379年
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
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
时代:东晋
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突出成就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作品,是他中年时候创作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每一个的写法都各不相同,毛笔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达到极致。
▲评论资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
常理待之。”
当代书坛泰斗启功曾为临沂王羲之故居题诗:“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王羲之书迹为数不少,但真迹无存,大多是传世的临本和摹本。除了《黄庭经》、《乐毅论》等为小楷体外,大多为行草书迹。其中,《姨母帖》结体浑朴凝重,用笔遒劲洗练,风格古雅。《初月帖》行笔潇洒,表现出一种流动的风神。《寒切帖》写来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平安帖》用笔精严,体势多变,沉静秀雅,是王书的典型作品。《快雪时晴帖》结体端庄,运笔流畅,神完气足,为王书真品。《十七帖》草法灵动,点画分明而气势连贯,面貌清秀而骨力内含,被后世推为草书绝品。
而作为美文妙笔的《兰亭序帖》更为世人所熟悉,通篇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其章法浑然一体,笔锋婉转藏露,变化细微,结体疏密有度而婉转自然,墨气忽浓忽淡,令人赏心悦目。其完美的艺术风神,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也标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作品读思
选文一:《兰亭集序》
【导读】
王羲之的书法真可谓“挥毫前无古人”,他的文章也的确是“点墨后无来者”。
【正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参考译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三月初三,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兰亭这地方有高高
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四周。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
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一生很快就度过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就会喜悦满足,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原先所喜爱的事物,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遗迹,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终归于消灭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所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人总是要死的,后代的人看不到现代的人,如同现代的人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样,这真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因死生问题而会产生感慨,这个情致是一样的。后代的人读了这本诗集,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
【书法感悟】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名文,而且是一本名帖。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书写,全帖28行,325字,一气呵成。用笔、结体、章法、韵致,尽善尽美,元代鲜于枢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
就是这区区三百多字,却在王羲之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历代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王羲之也因此成为独步千秋的一代“书圣”。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艺术风格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他在精研前世书家的基础上完善了新的书体,成为当时书法创新的领头人。其二,他以雄强的笔力创造了一个变化多端的书法艺术世界,内容丰富的艺术变化,显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神采与魅力。其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和个人的精神风韵,创造了意语深邃的艺术境界。
这不单标志着书法艺术自身的成熟,也第一次集中表现了人的自觉,从而使汉字这种人文符号,发展成了表现个人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可以说,“韵”是中国书和中国人结合而成的文化精神。这是魏晋书法艺术为中国文化建立的文化丰碑,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永恒的源头。
【读思牵手】
《兰亭集序》是他为一本诗集写的序言。关于兰亭集序的产生背景,你知道吗?
【释疑参考】
中国民间有一个风俗,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踏青游玩,以消除不祥,这种风俗称为“修褉”。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包括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共41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饮酒作诗,玩得非常愉快。作完了诗,有人建议把诗汇编成集,并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经快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毛笔,在蚕茧纸上写了一篇序文,就是后来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这篇书法作品本来只是草稿,全文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们集会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他几次重写,都没有当初写得好。
选文二:《兰亭修禊诗》
【导读】
王羲之乘兴而作的《兰亭集序》,不仅文采灿烂,绝妙的书法更让后人叹为观止。其实,
他在《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
【正文】
兰亭修禊诗
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特色赏析】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映,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同时也为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人无限暇想的时空。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把握和运用。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诗人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豁达的、无拘无束的人生追求,在此是暗暗嵌入。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任何人只有一次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因为你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你的生命次数就可以多;也绝不能因为你是平民百姓,你就没有来人世走一遭的选择。也正是诗人具有这样的思想,才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苦练书法,在书法和学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面上诗人是淡泊名利放浪形骸无拘无束,而背后却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这是那个时代的任何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此一点,诗人即可笑傲王侯将相,冷对世俗偏见。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后人深深思考和好好借鉴的。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话锋到此一转,虽然“群籁虽参差”,可对我来说却每时每刻都是新的,同样表达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愉悦心情。正是诗人以一颗纯正之心来观察大自然,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才能以自然之美为依托来抒发美、创造美,才有了这陶醉大自然与感悟人生哲理合二为一的情词俱佳的优美诗篇 。
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唯我书圣!
【读思牵手】
你认为王羲之为什么能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
【释疑参考】
王羲之终其一生崇尚自然,雅好翰墨,淡薄功名,优游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是魏晋人物中的佼佼者,其名士风范得一“真”字,正是这种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的真性情,使他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为后世之人所景仰叹服。
四、趣闻轶事
(一)王羲之学书
王羲之在六、七岁在习书法,他的叔父王廙是当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深受他的影响。王羲之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又得到楷书字体的开创者钟繇的认可。她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写字的时候“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在名家的指点下,王羲之学习书法简直入了迷。他整天拿着笔写,走路时不能拿笔,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衣襟上比划;坐在那里和别人谈话时也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裳上比划,时间一长衣襟都被戳破了。
他成名后,在给别人的一信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善写行草,后人称其为“草圣”。王羲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芝曾用水池中的水磨墨洗笔,久而久之,水池全变成黑色了。要是有张芝这种刻苦精
神,其成就未必比张芝差。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要比张芝大,他所下的刻苦钻研的功夫是要会超过张芝的。
然而王羲之学习前辈的书法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和继承。他博采各家之长,经过自己的融合贯通而创新,独成一直体。别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字体:“割析张公(指张芝) 之草(书) ,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指钟繇) 之隶(书) ,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因此,刻苦钻研,善于集各派之长而独创一家,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二)以书换白鹅
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山阴一个道士想求他写一幅字,但总不能如愿,于是道士就养了一群鹅,之后请王羲之去看,他看后非常喜欢,要求道士把鹅卖给他,但道士提出,只要他写一部《黄庭经》,这鹅就归他。王羲之欣然同意,给道士写了60行《黄庭经》,之后“笼鹅而归,甚以为乐”。这就是有名的“羲之换鹅”的故事。
(三)“题扇桥”的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到街上去,看到一名老妇人在卖竹扇,尽管竹扇卖得很便宜,但生意仍然很清淡。王羲之拿起扇子来,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王羲之告诉她:“只要说是王羲之写的字,每把扇子可以贵到十倍”。老妇人依言行事,果然扇子被抢购一空。后人为纪念王羲之,把老妇人驻足卖扇的石桥称为“题扇桥”。
(四)王羲之妙书春联
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当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他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五)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大名及《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
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
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醉鬼”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天晚饭后,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场。”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觉得大出意料,继而开始自责: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而自己藏有极品,竟不肯让他一观。他不动声色地在桌前转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却不是最好的。施主且稍候。”说话间,辨才已飞身跃上屋梁,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兰亭序》,展开让书生过目。书生一见真品,连声道“好”。两个人切磋研习到深夜,方才入睡。辨才躺到床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可是同床的书生却睡不着。他翻身下床,将《兰亭序》卷了朝怀里一揣,轻轻打开房门,走进了溶溶月色之中。
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不见了。他前后一思量,大呼上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
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这时萧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辨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书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想果然没错,皇上是不会罢休的。他再也憋不住了,“哇”地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回到寺庙没几日,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去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李世民病重去世前,还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恋恋不舍,再三叮嘱在床前服侍的太子李治,要他千万将这件墨宝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李治当然不负父皇临终心愿,将这件稀世珍宝放进了李世民的棺材。从那以后,《兰亭序》真迹就永远从世上消失了。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五、书法欣赏
圣教序(选页)
释文略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王羲之的法帖,流传下来很少,而且的都是临摹本,这本碑帖集于唐代,里面的字又是从唐太宗收藏的王羲之书迹中选出,于是显得格外珍贵。因为是后人集字,所以行气不很连贯,但字迹点画精妙,历来为书家所喜好。
丧乱贴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盖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现藏日本皇室。此帖对武当张翠山五侠“铁钩银划”武功影响极深。
姨母帖
释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姨母帖》唐摹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帖字体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尚存隶书痕迹。可能是王羲之早年的作品。
快雪时晴帖
释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此迹圆劲古雅,意态闲适,对赵孟頫的行书有很深影响。从笔法看,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在质朴内敛的意韵之外,已经开始注重姿态的俊美。
十七帖
释文略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为他所写信札。因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名十七帖。
此帖草书行笔自然洒脱,笔画中还保留着隶意的风貌,笔笔到家,字与字以气相贯,绝少笔画连属。这是章草的特点。而此帖更具有楷书结构精严,点划分明的形态特色。王羲之兼师张芝草法,钟繇隶字,然后顺应楷书发展的大势,创造出融会草、隶、楷为一体的今草,此帖即可窥一斑。
乐毅论局部
释文略
《乐毅论》是王羲之小楷名作。原文为魏夏侯玄所作,讲诉战国时人乐毅,官拜上将军,贤而好兵的 故事。王羲之写这篇文章给王献之,一是作为书法教材,另一方面也有勉励献之好好学书做人的意思。乐毅率五国之兵伐齐,却为谗言所中,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帅,以至失国。王羲之写这篇文章时,联想到东晋
的时局和自己的命运,难免有失意之感,所以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乐毅论》“情多怫郁”。
现在我们看到的《乐毅论》是后人摹本,由于辗转翻刻,与原作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大致还能看出王羲之楷书点画清劲,笔法遒丽的特点,已经明显不同于前人的楷书风格。
六.佳作欣赏
1、专注与勤奋(片段)
一代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誉。
雪白的羽毛,振天一飞的雄姿成了他的最爱,他有鹅的坚傲风骨,有鹅的专注之情。他的字清秀挺拔,又矫若惊龙。他的专注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家,他的勤奋更为后世广为传颂。
(阳城一中267班 张**)
2、方寸人生(片段)
挥洒如掾大笔,他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
泼墨如浪豪情,他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他以江河为墨,以高山为笔,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的柔芒,他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的光亮,他在群星璨烂中初显锋芒。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他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醒叹世事,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臵于字句之间。
(阳城一中267班 何叶)
评析:
一篇朴实,一篇豪放。一篇切中王羲之的精神内核,一篇极书王羲之的放浪形骸。对一代书圣王羲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运用,只要深入挖掘,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文六:《10.4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篇]》9500字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一)
王羲之: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唐诗,晋字,汉文章。 ”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 书家辈出,书体纷呈, 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 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 人物。
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 无拘无束的境界, 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 在江 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 。让我们走进王羲之,走进王 羲之的《兰亭集序》 ,走进王羲之的书法世界。
● 作家档案
王羲之:321年 —— 379年
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
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
时代:东晋
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 ,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 子庙一带) 。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 “司马与王共 天下” ,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 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 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 、 《黄庭经》 、 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 、 《快雪时晴帖》 、 《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 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 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 恬淡平和的意境。 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 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笔富于变化, 却没有雕饰; 笔画秾纤折中, 不激不厉, 超逸优游, 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 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 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唐宋元明诸家, 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直到清代碑学兴起, 北派强 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突出成就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作品,是他中年时候创作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每一个的 写法都各不相同,毛笔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达到极致。
▲评论资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
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
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 待之。 ”
当代书坛泰斗启功曾为临沂王羲之故居题诗:“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
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 ”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王羲之书迹为数不少,但真迹无存, 大多是传世的临本和摹本。除了《黄庭 经》 、 《乐毅论》等为小楷体外,大多为行草书迹。其中, 《姨母帖》结体浑朴凝重,用笔遒劲洗练, 风格古雅。 《初月帖》 行笔潇洒, 表现出一种流动的风神。 《寒切帖》 写来从容不迫, 自然流畅。 《平 安帖》用笔精严,体势多变,沉静秀雅,是王书的典型作品。 《快雪时晴帖》结体端庄,运笔流畅, 神完气足,为王书真品。 《十七帖》草法灵动,点画分明而气势连贯,面貌清秀而骨力内含,被后 世推为草书绝品。
而作为美文妙笔的《兰亭序帖》 更为世人所熟悉, 通篇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最能体现王羲之书 法艺术的高深造诣,其章法浑然一体,笔锋婉转藏露,变化细微,结体疏密有度而婉转自然,墨气 忽浓忽淡,令人赏心悦目。 其完美的艺术风神,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 也标明了中国书 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作品读思
选文一:《 兰亭集序 》
【导读】
王羲之的书法真可谓“挥毫前无古人” ,他的文章也的确是“点墨后无来者” 。
【正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 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 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 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 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参考译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三月初三, 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举 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 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
四周。 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 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 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 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 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
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 一生很快就度过了。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 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 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 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 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 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 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 就 会喜悦满足, 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 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 感情 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感慨就跟着发生了。 原先所喜爱的事物, 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 的遗迹, 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 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 最终归于消灭 呢。古人说, “ 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 ” 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所发感慨的原因, 与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 没有一次 不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 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 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 人总是要死的,后代的人看不到现代的人,如同现代的人 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样, 这真可悲啊! 所以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 抄录下他们所 作的诗,编成诗集。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因死生问题而会产生感慨,这个 情致是一样的。后代的人读了这本诗集,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
【书法感悟】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名文,而且是一本名帖。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书写,全帖 28行, 325字,一气呵成。用笔、结体、章法、韵致,尽善尽美,元代鲜于枢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 。 就是这区区三百多字,却在王羲之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历代奉为“天 下第一行书” ,其作者王羲之也因此成为独步千秋的一代“书圣” 。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 其艺术风格表现在多方面。 其一, 他在精研前世书家的基础上完善了新 的书体, 成为当时书法创新的领头人。 其二, 他以雄强的笔力创造了一个变化多端的书法艺术世界, 内容丰富的艺术变化,显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神采与魅力。 其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现和代表 了时代和个人的精神风韵,创造了意语深邃的艺术境界。
这不单标志着书法艺术自身的成熟, 也第一次集中表现了人的自觉, 从而使汉字这种人文符号, 发展成了表现个人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可以说, “韵”是中国书和中国人结合而成的文化 精神。这是魏晋书法艺术为中国文化建立的文化丰碑,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永恒的源头。
【读思牵手】
《兰亭集序》是他为一本诗集写的序言。关于兰亭集序的产生背景,你知道吗?
【释疑参考】
中国民间有一个风俗,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踏青游玩, 以消除不祥, 这种风 俗称为“修褉” 。公元 353年 3月 3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包括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共 41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饮酒作诗,玩得非常愉快。作完了诗,有人建议把诗汇编成集,并公 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 这时王羲之已经快醉了, 他趁着酒意, 拿起毛笔, 在蚕茧纸上写了一篇序文, 就是后来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 。这篇书法作品本来只是草稿,全文 28行, 324字,记述了当时 文人们集会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 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他几次重写,都没有当初写得 好。
选文二:《兰亭修禊诗》
【导读】
王羲之乘兴而作的《兰亭集序》,不仅文采灿烂,绝妙的书法更让后人叹为观止。其实,他在 《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
【正文】
兰亭修禊诗
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特色赏析】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 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 天碧蓝,水碧绿, 两碧相 映, 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 同时也为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人无限暇想的 时空。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 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 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 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 把握和运用。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 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诗人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豁达的、无拘无 束的人生追求,在此是暗暗嵌入。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任何人只有一次机会。 从这 个角度来看,不能因为你是帝王将相、 达官贵人,你的生命次数就可以多; 也绝不能因为你是平民 百姓, 你就没有来人世走一遭的选择。 也正是诗人具有这样的思想, 才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苦练书 法,在书法和学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面上诗人是淡泊名利放浪形骸无拘无束, 而背后却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 这是那个时代的任何帝王将相、 达官贵人无法与之相比的。 只此 一点,诗人即可笑傲王侯将相, 冷对世俗偏见。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方法, 是值得后人深深思 考和好好借鉴的。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话锋到此一转,虽然“群籁虽参差”,可对我来说却每时每刻 都是新的,同样表达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愉悦心情。正是 诗人以一颗纯正之心来观察大自然, 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 才能以自然之美为依托来抒发美、 创造 美,才有了这陶醉大自然与感悟人生哲理合二为一的情词俱佳的优美诗篇 。
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唯我书圣!
【读思牵手】
你认为王羲之为什么能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
【释疑参考】
王羲之终其一生崇尚自然,雅好翰墨, 淡薄功名,优游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是魏晋人物中的 佼佼者,其名士风范得一“真”字,正是这种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的真性情,使他创造 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为后世之人所景仰叹服。
四、趣闻轶事
(一)王羲之学书
王羲之在六、七岁在习书法,他的叔父王廙是当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深受他的影响。 王羲之又拜卫夫人为师, 卫夫人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 她的书法又得到楷书字体的开创者钟繇的 认可。她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写字的时候“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 在名家的指点下,王羲之学习书法简直入了迷。他整天拿着笔写, 走路时不能拿笔,就用手指 在自己的衣襟上比划; 坐在那里和别人谈话时也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裳上比划, 时间一长衣襟都被戳 破了。
他成名后, 在给别人的一信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 使之耽之若是, 未必后之也。 ” 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善写行草,后人称其为“草圣” 。王羲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芝曾用 水池中的水磨墨洗笔,久而久之, 水池全变成黑色了。要是有张芝这种刻苦精神, 其成就未必比张 芝差。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要比张芝大,他所下的刻苦钻研的功夫是要会超过张芝的。
然而王羲之学习前辈的书法经验, 并不完全是模仿和继承。 他博采各家之长, 经过自己的融合 贯通而创新,独成一直体。别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字体:“割析张公 (指张芝 ) 之草 (书 ) ,而浓纤折 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 (指钟繇 ) 之隶 (书 ) ,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 ”因此,刻苦钻研,善于 集各派之长而独创一家,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二)以书换白鹅
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 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 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
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山阴一个道士想求他写一幅字, 但总不能如愿, 于是道士就养了一群 鹅,之后请王羲之去看,他看后非常喜欢,要求道士把鹅卖给他,但道士提出,只要他写一部《黄 庭经》 , 这鹅就归他。 王羲之欣然同意, 给道士写了 60行 《黄庭经》 , 之后 “笼鹅而归, 甚以为乐” 。 这就是有名的“羲之换鹅”的故事。
(三) “题扇桥”的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到街上去, 看到一名老妇人在卖竹扇,尽管竹扇卖得很便宜,但生意仍然很清 淡。王羲之拿起扇子来,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王羲之告诉她:“只 要说是王羲之写的字,每把扇子可以贵到十倍” 。老妇人依言行事,果然扇子被抢购一空。后人为 纪念王羲之,把老妇人驻足卖扇的石桥称为“题扇桥” 。
(四)王羲之妙书春联
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 当时正值年终岁尾, 于是他书写了一付春联, 让家 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 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 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 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 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 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 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 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 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 大 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五)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大名及 《兰亭序》 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 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 思暮想,心驰神往。 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 一直到王家的 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 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 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 他对 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 多次重金悬赏索求, 但一直没有结果。 终于有一天, 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 《兰 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 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 热 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 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亲如父 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 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 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 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 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 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 就吓一跳。 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 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 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 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 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 “醉鬼”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
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 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天晚饭后, 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 在桌 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 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 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 以酬 知音一场。 ” 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 觉得大出意料, 继而开始自责: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 而自己藏有极品,竟不肯让他一观。他不动声色地在桌前转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 却不是最好的。 施主且稍候。 ” 说话间, 辨才已飞身跃上屋梁, 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 《兰亭序》 , 展开让书生过目。书生一见真品,连声道“好”。两个人切磋研习到深夜,方才入睡。辨才躺到床 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可是同床的书生却睡不着。他翻身下床,将《兰亭序》卷了朝 怀里一揣,轻轻打开房门,走进了溶溶月色之中。
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不见了。 他前后一思量, 大呼上 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
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 这时萧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 辨 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 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书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 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想果 然没错, 皇上是不会罢休的。 他再也憋不住了, “哇” 地一声, 吐出了一口鲜血。 回到寺庙没几日, 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去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李 世民病重去世前,还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恋恋不舍,再三叮嘱在床前服侍的太子李治,要他千万 将这件墨宝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 李治当然不负父皇临终心愿, 将这件稀世珍宝放进了李世民的棺 材。从那以后,《兰亭序》真迹就永远从世上消失了。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 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 ,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五、书法欣赏
圣教序(选页)
释文略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王羲之的法帖,流传下来很少,而且的都是临摹本,
这本碑帖集于唐代, 里面的字又是从唐太宗收藏的王羲之书迹中选出, 于是显得格外珍贵。 因为是 后人集字,所以行气不很连贯,但字迹点画精妙,历来为书家所喜好。
丧乱贴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 哀毒盖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现藏日本皇室。此帖对武当张翠山五侠“铁钩银划”武功影响极深。
姨母帖 十七帖 乐毅论局部
姨母帖 释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 首顿首
《姨母帖》唐摹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帖字体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尚存隶书痕迹。 可能是王羲之早年的作品。
十七帖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为他所写信札。因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名十七帖。
此帖草书行笔自然洒脱,笔画中还保留着隶意的风貌,笔笔到家, 字与字以气相贯,绝少笔画 连属。 这是章草的特点。 而此帖更具有楷书结构精严, 点划分明的形态特色。 王羲之兼师张芝草法, 钟繇隶字,然后顺应楷书发展的大势,创造出融会草、隶、楷为一体的今草,此帖即可窥一斑。 乐毅论局部
《乐毅论》是王羲之小楷名作。原文为魏夏侯玄所作,讲诉战国时人乐毅,官拜上将军,贤而 好兵的故事。 王羲之写这篇文章给王献之, 一是作为书法教材, 另一方面也有勉励献之好好学书做 人的意思。乐毅率五国之兵伐齐,却为谗言所中,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帅,以至失国。王羲之写这篇 文章时, 联想到东晋的时局和自己的命运, 难免有失意之感, 所以唐代孙过庭在 《书谱》 中说, 《乐 毅论》 “情多怫郁” 。
现在我们看到的《乐毅论》是后人摹本,由于辗转翻刻,与原作已经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大致 还能看出王羲之楷书点画清劲,笔法遒丽的特点,已经明显不同于前人的楷书风格。
六.佳作欣赏
1、专注与勤奋(片段)
一代书圣王羲之, 《兰亭集序》天下誉。
雪白的羽毛,振天一飞的雄姿成了他的最爱,他有鹅的坚傲风骨, 有鹅的专注之情。他的字清 秀挺拔,又矫若惊龙。他的专注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家,他的勤奋更为后世广为传颂。
(阳城一中 267班 张**)
2、方寸人生(片段)
挥洒如掾大笔,他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
泼墨如浪豪情,他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他以江河为墨,以高山为笔,以苍穹为纸,以 大地为砚。 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的柔芒, 他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 仿佛窃取惊雷之声 响与闪电的光亮,他在群星璨烂中初显锋芒。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他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 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醒叹世事,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臵于字句之间。
(阳城一中 267班 何叶)
评析:
一篇朴实,一篇豪放。 一篇切中王羲之的精神内核,一篇极书王羲之的放浪形骸。对一代书圣 王羲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运用,只要深入挖掘,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文七:《作文王羲之200字》15600字
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唐诗,晋字,汉文章。”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让我们走进王羲之,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走进王羲之的书法世界。
? 作家档案
王羲之: 321年——379年
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
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
时代:东晋
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
1
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
2
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突出成就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作品,是他中年时候创作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每一个的写法都各不相同,毛笔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达到极致。
?评论资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
当代书坛泰斗启功曾为临沂王羲之故居题诗:“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
3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王羲之书迹为数不少,但真迹无存,大多是传世的临本和摹本。除了《黄庭经》、《乐毅论》等为小楷体外,大多为行草书迹。其中,《姨母帖》结体浑朴凝重,用笔遒劲洗练,风格古雅。《初月帖》行笔潇洒,表现出一种流动的风神。《寒切帖》写来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平安帖》用笔精严,体势多变,沉静秀雅,是王书的典型作品。《快雪时晴帖》结体端庄,运笔流畅,神完气足,为王书真品。《十七帖》草法灵动,点画分明而气势连贯,面貌清秀而骨力内含,被后世推为草书绝品。
而作为美文妙笔的《兰亭序帖》更为世人所熟悉,通篇有一种和谐的韵律,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其章法浑然一体,笔锋婉转藏露,变化细微,结体疏密有度而婉转自然,墨气忽浓忽淡,令人赏心悦目。其完美的艺术风神,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的最高水平,也标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作品读思
选文一:《兰亭集序》
【导读】
王羲之的书法真可谓“挥毫前无古人”,他的文章也的确是“点墨后无来者”。
4
【正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参考译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三月初三,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
5
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四周。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
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 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一生很快就度过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就会喜悦满足,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原先所喜爱的事物,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遗迹,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终归于消灭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所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
6
伤,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人总是要死的,后代的人看不到现代的人,如同现代的人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样,这真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因死生问题而会产生感慨,这个情致是一样的。后代的人读了这本诗集,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
【书法感悟】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名文,而且是一本名帖。王羲之以蚕茧纸、鼠须笔书写,全帖28行,325字,一气呵成。用笔、结体、章法、韵致,尽善尽美,元代鲜于枢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
就是这区区三百多字,却在王羲之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历代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王羲之也因此成为独步千秋的一代“书圣”。
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艺术风格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他在精研前世书家的基础上完善了新的书体,成为当时书法创新的领头人。其二,他以雄强的笔力创造了一个变化多端的书法艺术世界,内容丰富的艺术变化,显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神采与魅力。其三,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现和代表了时代和个人的精神风韵,创造了意语深邃的艺术境界。
7
这不单标志着书法艺术自身的成熟,也第一次集中表现了人的自觉,从而使汉字这种人文符号,发展成了表现个人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可以说,“韵”是中国书和中国人结合而成的文化精神。这是魏晋书法艺术为中国文化建立的文化丰碑,也成为后世书法艺术永恒的源头。
【读思牵手】
《兰亭集序》是他为一本诗集写的序言。关于兰亭集序的产生背景,你知道吗,
【释疑参考】
中国民间有一个风俗,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踏青游玩,以消除不祥,这种风俗称为“修褉”。公元353年3月3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包括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共41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饮酒作诗,玩得非常愉快。作完了诗,有人建议把诗汇编成集,并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经快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毛笔,在蚕茧纸上写了一篇序文,就是后来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这篇书法作品本来只是草稿,全文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们集会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他几次重写,都没有当初写得好。
选文二:《兰亭修禊诗》
【导读】
王羲之乘兴而作的《兰亭集序》,不仅文采灿烂,绝妙的
8
书法更让后人叹为观止。其实,他在《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
【正文】
兰亭修禊诗
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特色赏析】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
映,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同时也为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人无限暇想的时空。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把握和运用。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诗人淡泊名利、放浪形骸的、豁达的、无拘无束的人生追求,在此是暗暗嵌
9
入。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任何人只有一次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因为你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你的生命次数就可以多;也绝不能因为你是平民百姓,你就没有来人世走一遭的选择。也正是诗人具有这样的思想,才使得他能够沉下心来苦练书法,在书法和学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面上诗人是淡泊名利放浪形骸无拘无束,而背后却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这是那个时代的任何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此一点,诗人即可笑傲王侯将相,冷对世俗偏见。这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后人深深思考和好好借鉴的。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话锋到此一转,虽然“群籁虽参差”,可对我来说却每时每刻都是新的,同样表达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愉悦心情。正是诗人以一颗纯正之心来观察大自然,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才能以自然之美为依托来抒发美、创造美,才有了这陶醉大自然与感悟人生哲理合二为一的情词俱佳的优美诗篇 。
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唯我书圣~
【读思牵手】
你认为王羲之为什么能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
10
的境界,
【释疑参考】
王羲之终其一生崇尚自然,雅好翰墨,淡薄功名,优游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是魏晋人物中的佼佼者,其名士风范得一“真”字,正是这种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的真性情,使他创造出“美文佳诗妙书三全其美”的境界,为后世之人所景仰叹服。
四、趣闻轶事
(一)王羲之学书
王羲之在六、七岁在习书法,他的叔父王廙是当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深受他的影响。王羲之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又得到楷书字体的开创者钟繇的认可。她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写字的时候“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在名家的指点下,王羲之学习书法简直入了迷。他整天拿着笔写,走路时不能拿笔,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衣襟上比划;坐在那里和别人谈话时也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裳上比划,时间一长衣襟都被戳破了。
他成名后,在给别人的一信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善写行草,后人称其为“草圣”。王羲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芝曾用水池中的水磨墨洗笔,久而久之,水池全
11
变成黑色了。要是有张芝这种刻苦精神,其成就未必比张芝差。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要比张芝大,他所下的刻苦钻研的功夫是要会超过张芝的。
然而王羲之学习前辈的书法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和继承。他博采各家之长,经过自己的融合贯通而创新,独成一直体。别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字体:“割析张公(指张芝)之草(书),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指钟繇)之隶(书),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因此,刻苦钻研,善于集各派之长而独创一家,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二)以书换白鹅
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山阴一个道士想求他写一幅字,但总不能如愿,于是道士就养了一群鹅,之后请王羲之去看,他看后非常喜欢,要求道士把鹅卖给他,但道士提出,只要他写一部《黄庭经》,这鹅就归他。王羲之欣然同意,给道士写了60行《黄庭经》,之后“笼鹅而归,甚以为乐”。这就是有名的“羲之换鹅”的故事。
(三)“题扇桥”的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到街上去,看到一名老妇人在卖竹扇,尽管竹扇卖得很便宜,但生意仍然很清淡。王羲之拿起扇子来,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王羲之
12
告诉她:“只要说是王羲之写的字,每把扇子可以贵到十倍”。老妇人依言行事,果然扇子被抢购一空。后人为纪念王羲之,把老妇人驻足卖扇的石桥称为“题扇桥”。
(四)王羲之妙书春联
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当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他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
13
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五)唐太宗智取《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大名及《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兰亭序》亲如父母
14
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醉鬼”原来是个书生,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天晚饭后,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场。”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觉得大出意料,继而开始自责:
15
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
篇二:流云(2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流云(200字)作文
流云承载谁的希望 漂泊在遗失的过往 晚霞燃尽最后一丝痴狂 绽放出无悔无憾的苍茫 看那飘落一地的花瓣 预示着我们有缘无分的牵绊 相聚的温暖 总在离别后烟消云散 就如对你的期盼 总在转身之后弥漫 看不清聚散故人此时却已走远 猜不透悲欢泪水却已沾湿衣衫 叹隐藏的泪总在夜深人静后泛滥 徒留青丝帕沾染多少泪痕多少悲欢 是擦不去悲喜化不开忧愁的遗憾 还是不愿放手那分抓不住的痴缠山东潍坊临朐县魏家庄小学五年级:珞珞
篇一:作文模板_野鹤流云
在这个资料中,我将从题目分类,谋篇布局,句式应用,词汇应用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解剖考研作文。给出一个清晰丰满的印象,再以此为基础做出模板。我觉得这样有讲解有发散的模板在普适性和灵活性上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题目归类
考研作文的出题方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万年不变超稳定模式。就是漫画漫画还有漫画。
在范文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以往写作文经常用到的first second third 这样三理由论证的模式上场率骤然减少。
16
这让我大惑不解。为什么,
仔细看了看,思考一下,得出答案。题目决定结构。
原来写作文都是让我们关于一个话题谈谈看法,论证一下,就是议论文,当然要
关于句式应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
1 突出亮点
做题就是为了拿分,老师给分基本上就是看亮点。有好东西,就要展示出来。而且要展示到位,别留什么遗憾。 ?最好的句子放到开头结尾,这是必须的。最容易让人注意到的地方嘛。好钢用到刀刃上。
?次好的句子用在铺垫总结。铺垫和总结一个体现看问题的广度,一个体现看问题的深度,都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写出好句子也是应该的 2 形式多样
判卷标准中明确写着要求句式应用要多种多样,我知道根据个人喜好不同,可能都会对某种句子有特别的偏爱,于是就是各种使用,这样不好。整的好像只会用一种结构似的,形式上要搭配,要是更精益求精的话,不同的句型应该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
3 长短结合
都知道,所谓亮点基本上就是长难(出自:WwW.zaiDian. 在点网:作文王羲之200字)句。但是我认为不能因此而疯狂使用复杂结构,人为的造成文章的晦
17
涩难懂。个人认为,写作文还是要注意通畅程度的。如果通
篇都是让判卷人不能短时间看明白的东西,可能会有些许的
负面影响吧。
4 结构完整
我所说的结构完整。首先当然是用复杂句式得写得对,别
缺个成分什么的。还有,不要用太晦涩的句子,弄得貌似缺
成分多东西什么的还是可能出冤假错案的。
词汇应用 两个要求
事实as a matter of fact
换言to put it from another angleto express/describe it in
another way 要求request requisition 消除eliminate
推理inference 相应correspondingly accordingly 足够sufficient
杰出outstanding prominent extraordinary 过多excessive overabundant 高兴delightful
说明explain illuminate interpret illustrate 暗示imply
非常extremely surprisingly最终eventually altimately
期望expect anticipate 代表delegate representative 说服persusive convincingly 越多an increasing number of 许多a multiple of 建立build up establish 提升enhance develop 美好admirable breathtaking 大的immense tremendous 普及popularization 揭示reveal show
18
indicate
下面是一定要出亮点的拿分部分
漫画说明文章
foundation of the society tendency of the time harbour of the heart心灵的港湾
结尾口号 着眼面要大 着力点要小
it is now and right now that we should start to take it as the guidance of our action. little progress may it seems at the beginning, we can make it bigger and bigger just liking a rolling snow ball with insistence and belief until one day we harvest a surprising success. 我觉得在这几个容易出亮点的
地方注意一下,基本可以保证拿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漫画
具体描述部分和篇二:考研作文模板_野鹤流云
序言
圣诞快乐,以此献给考研战场上奋斗的你。
关于作文做一下总结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只是一直都没
有什么动力。如今,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终于做了这
个工作。希望这份资料对你能有所帮助。
我希望这份资料能够起到两个层次的作用。
在这个资料中,我将从题目分类,谋篇布局,句式应用,
词汇应用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解剖考研作文。给出一个
清晰丰满的印象,再以此为基础做出模板。我觉得这样有讲
19
解有发散的模板在普适性和灵活性上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题目归类
考研作文的出题方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万年不变超稳定模式。就是漫画漫画还有漫画。
在范文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以往写作文经常用到的first second third 这样三理由论证的模式上场率骤然减少。这让我大惑不解。为什么, 仔细看了看,思考一下,得出答案。题目决定结构。 原来写作文都是让我们关于一个话题谈谈看法,论证一下,就是议论文,当然要
句式应用
关于句式应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
1 突出亮点
做题就是为了拿分,老师给分基本上就是看亮点。有好东西,就要展示出来。而且要展示到位,别留什么遗憾。 ?最好的句子放到开头结尾,这是必须的。最容易让人注意到的地方嘛。好钢用到刀刃上。
?次好的句子用在铺垫总结。铺垫和总结一个体现看问题的广度,一个体现看问题的深度,都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写出好句子也是应该的
2 形式多样
判卷标准中明确写着要求句式应用要多种多样,我知道根据个人喜好不同,可能都会对某种句子有特别的偏爱,于是
20
就是各种使用,这样不好。整的好像只会用一种结构似的,形式上要搭配,要是更精益求精的话,不同的句型应该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
3 长短结合
都知道,所谓亮点基本上就是长难句。但是我认为不能因此而疯狂使用复杂结构,人为的造成文章的晦涩难懂。个人认为,写作文还是要注意通畅程度的。如果通篇都是让判卷人不能短时间看明白的东西,可能会有些许的负面影响吧。
4 结构完整
我所说的结构完整。首先当然是用复杂句式得写得对,别缺个成分什么的。还有,不要用太晦涩的句子,弄得貌似缺成分多东西什么的还是可能出冤假错案的。
词汇应用
两个要求
从宏观到微观学究式的论述搞完了,接下来再从微观到宏观构建模板吧
词汇应用
基本上就是尽量适用看着虎一些的词汇,不用基本词汇。
经过广泛收集,层层筛选,留下的都是作文中起顶梁柱作用的词汇(也许和个人喜好有一定关系)。有些大家都喜欢用的尽量换成别的,以免用词太落入俗套。
这个词库 既要能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又不能太多不好
21
记,还不能有偏词。
这里的词大可放心用,既看着挺不错,有没有太苛刻的适
用要求。just use it。黑体字重要 斜体字注意 重要crucial significant substantial essential
损害damage jeopardize 给予offerprovide
缺陷disadvantage weakness 解决deal with
导致bring about derive from 因此therefore as a consequence 增长ascend
确保guarantee
降低decrease descend 急剧dramatical surprisingly
宣称declare
影响influence impact effect 明显apparent
展示illustrate demonstrate 大约approximate同类
homogeneous 事实as a matter of fact
换言to put it from another angle
to
express/describe it in another way 要求request requisition
消除eliminate 推理inference 相应correspondingly accordingly 足够sufficient
杰出outstanding prominent extraordinary 过多excessive overabundant 高兴delightful
22
说明explain illuminate interpret illustrate 暗示imply
非常extremely surprisingly最终eventually altimately
期望expect anticipate 代表delegate
representative 说服persusive convincingly 越多an increasing number of 许多a multiple of
建立build up establish 提升enhance develop 美好admirable breathtaking 大的immense tremendous 普及popularization
揭示reveal show indicate
下面是一定要出亮点的拿分部分
漫画说明文章下页篇三:满分作文
【满分作文】 那段自由的日子 在那段自由的日子。 风声,雨声,读书声。 我轻轻擦拭寂静书架,细细品味着那些给我正能量的文字,慢慢领略着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的灵魂,给自己的精神吸取正能量,给我的心灵留出了一片恬静的自由空间??
那段日子,我给心灵留出一片自由空间,去感受。我打开书,双手轻翻着洁白的纸张,仿佛已经穿越了数千年的光阴。那是一处崇山峻岭之地,一行人正在享受着流觞曲水的雅趣,其中一位正列坐其次,提笔记录着这兰亭美景,只见他下笔如行云流水,笔墨似轻云之蔽月。他,就是书圣王羲之,他用自己旷达的心怀和流畅的笔墨书写下了千古名篇; “况
23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令人敬仰的书圣选择了称病弃官,给自己自由的心灵留出了一片静谧的空间,那里,清流如绸带映衬左右。
那段日子,我给心灵留出一片自由空间,去感触。翻开书,双手摩挲着光滑的纸张,仿佛已经跨越了千许年的岁月。那里一片十余亩的田地,有一位隐士正在采菊耕田,只见他一边挥动着手中的锄头,一边欣赏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景致。他,就是“归园田居”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面对黑暗的官场生活, 他毅然离开,弃官归隐,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给自己自由的心灵留出了一片安逸的空间,那里,盛开着纯洁的野菊花。
那段日子,我给心灵留出一片自由空间,去感慨。展开书,双手抚摸着如玉的纸张,仿佛已经横越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那是暗流涌动的汨罗江,有一位白鬓长须的老者在昂首凝视着正前方。他,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不渝的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不灭的真理; “身既死兮神似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用自己的坚贞与执着给自己自由的心灵留出了一片广阔的空间,那里,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灵魂。
那段自由的日子,我
篇三:我眼中的王羲之
24
我眼中的王羲之
课题组长:胡子羽
学 校:株州市白鹤小学
班 级:五年三班
指导老师:胡 军
一、 选题理由: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高超艺术,这就是传承几千年之久的中国书法。而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历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的书法大家。对于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灿烂的中华书法艺术。因此,我决定对他展开调查。
二、 课题内容:
1、 我们眼中的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
2、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分几期,是哪几期?
3、 王羲之有哪些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哪副,
4、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
5、 王羲之书法中的“柳体”和“颜体”各有何特点,
6、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三、 研究方案:
1、 研究方法
(1) 到图书馆查阅书籍。
25
(2) 询问长辈,从交谈中获取信息。
(3) 从网上搜集王羲之的信息。
(4) 与老师、同学、朋友讨论。
2、 时间安排
(1) 分解课题,确定要搜集哪些资料,然后制定计划。
(2) 到网上搜集王羲之的资料。
(3) 到图书馆查阅一些书籍。
(4) 做调查问卷。
(5) 给同学发调查问卷并统计结果。
(6) 访问爸爸、妈妈或老师,看他们有什么开法。
(7) 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方案。
(8) 全部归类,进行修改。
四、 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
年月第一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八天 第九天 第十天 日
五、研究过程:
一、课题分解
1、王羲之生活在什么年代,
2、王羲之有哪些作品出名,
3、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表达的怎样的情感,
4、王羲之的个性是这样的,
26
5、我们能从王羲之的作品中能看出什么,
二、初步搜集资料
1、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
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
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
27
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2、 王羲之的故居:
王羲之的故居位于临沂,这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前人以“灵秀钟毓,代有伟人”赞誉之。临沂历代所出的名人中,以王羲之
最为世人所崇,故人们又习惯地把临沂城称之为“羲之故里”。
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洗砚池街20号,为古典园林式建筑。一期占地面积约28亩,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洗砚池正对大门,占地5亩。传说,王羲之幼年时刻苦练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在洗砚池的北面约10米,即是高出地面2米的晒书台,有150平方米,为当时 王家晒书之所。在晒书台北面约10米处,有5间仿古建筑,占地200平方米,是现代人修的琅琊书院,里面珍藏的王羲之的碑贴、碑刻,以及书法名家的真迹。在故居西侧是百米长的书法碑廊,均为当代书法名
篇四:读《苦练书法的王羲之》这个故事体会
28
读《苦练书法的王羲之》这个故事体会
今天我读了《苦练书法的王羲之》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王羲之是我国伟大的书法家,被人尊称为“书圣”。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秘诀就在于他的刻苦和专注。他为了练书法,不仅经常忘记吃饭和睡觉,而且,竟然有一次把墨汁当成蒜泥,蘸馒头吃。读完这个故事,我想了很多。如果王羲之没有那样全神贯注地刻苦练习书法,我们今天就没有办法欣赏他留下来的墨迹了,这将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我还想到了我自己。妈妈经常批评我写错别字,说是由于不专心,才会犯这样的错误。我还不服气,觉得那都是正常的,不用太在意。现在我明白了专心,是成功的第一步。还有的时候,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有很美的愿望,但是就是懒于行动。读完《苦练书法的王羲之》,我明白了,成绩都是从行动中获得的。
我一定要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做一个专心做事,持之以恒的人~
篇五:中考作文
2009年武汉中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镜头一:运动场上。跳高健将王山纵身一跃,跨过了1.5米的横竿;小个子李川连跳三次,也没能越过1.2米的高度。老师说,尽力去跳就好。
29
镜头二:春游途中。在一处悬崖的石缝里,生长着一棵小松树。同学们驻足观望,担心它难以枝繁叶茂。老师说,尽力去长就好。
2010年武汉中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花园里的小橡树愁容满面,看到别人在开花结果,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苹果树说:你为什么不能结出一个美味的苹果呢,你太不努力了~玫瑰也对它说:别听它的,你应该开出一朵玫瑰花,你看多容易~小橡树非常努力,可是既未结出美味的苹果,也未开出漂亮的玫瑰花,它越来越迷茫。
迷茫中,小橡树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一棵橡树啊,我永远结不出苹果,也开不出玫瑰花。我的使命应该是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栖息,给游人遮阴。
小橡树顿觉浑身充满力量,它快乐地生长着,很快就成为一棵大橡树。
2011年武汉中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30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声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31
作文八:《关于写王羲之的作文_关于王羲之的作文,王羲之作文,王羲之书法小作文》700字
关于写王羲之的作文_关于王羲之的作
文,王羲之作文,王羲之书法小作文
关于写王羲之的作文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浙江省瑞安中学2011级实验班 郑顺哲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当庄子哲学成为晋朝土族大夫躲避乱世的“救命稻草”时,我们便忘不了王羲之这一声愤世嗟叹。
士族大夫们不约而同地去追求清淡的文人生活,渴望超脱俗世平庸,去感悟广袤宇宙间人的自由快乐。可是晋代政局动荡,各地纷争,民生疾苦,土族大夫及各地官僚却都企图卸下肩上负着的人民苦难重轭,去自欺欺人地寻求这种快乐与超凡的自由。一边是哀鸿遍野,一边是竹屋炉炯静心沉思。
作为一代书圣,一个文人,他行笔如龙,入木三分 才华横溢的他的确向往共聚兰亭这样的集会——在一片静幽深沉的山水中,享受着与文人们共处曲折的水道旁“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的静谧之乐。他却能由此体会乐事之后的悲伤,体悟个人以及人类的苦难,那便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他不赞成庄子“一死生,齐彭殇”那不悦生不恶死的观点,他看重生死,有着一个人对死亡的担忧以及对生的依恋,由此展示了他本真的人性。
他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在他看来,快乐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他也悲慨快乐不常、人生有限,但他并不因此去隐居竹林,不念俗世,安歇于宁静之中,飞翔在自由之上。
他没有这样做。任会稽郡内史时,他竭力改善民生,同时也深得民心。任骠骑将军时,又针对军役事务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他的做法恰与庄子的处世原则相对立。这便是出于对今世后代人们的深情与责任啊~他慨叹人生之悲,于是负起了苦难的轭~
《关于写王羲之的作文》
作文九:《王羲之故居作文》5000字
王羲之故居作文
篇一: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王羲之故居的导游xxx,今天就有我带领大家参观王羲之故居。来到王羲之的故居,当然要对王羲之有所了解。下面呢,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的情况。
王羲之,字逸少,曾为右军将军,又称:右军。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玡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临沂市。他从小就特别酷爱书法,真、草、隶、篆都很有造诣,尤其擅长隶书。嗬嗬,只可惜书法上没有十八般技法,要不然肯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了。
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并称:二王,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曾经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过一段专论,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书法精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呼。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心目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晋永嘉元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来到了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
他的故宅就成了佛寺,佛寺历经战火的沧桑和兴废,为刘豫时,改名为普照寺,一直沿袭至今。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由当时的临沂地区行政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修复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亩。1990年十月,王羲之 故居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寻根之旅的最佳去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门上方的:王羲之故居匾额,是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的手笔。我们面前这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王羲之幼年酷爱书法,每天习字之后,都会在这个水池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吃水变黑,虽让经历的一千余年,其颜色都没有改变。
这一片就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中国当代书法碑廊,里面盛列着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推崇备至,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大家看这幅楹联写得好: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祺裘勿忘先贤,续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本文来自:.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王羲之故居作文)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众。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曲桥了。此侨虽小,但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咱们世代中国人推崇孝道,至今仍流传着24孝的故事,在这24孝之中,我们临沂就有7孝,其中大家颇
为熟悉的有:卧冰求鲤。相传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自幼丧母,其继母对其百般虐待,苦不堪言呐,然王祥对其继母非常孝顺。有一年冬天继母大病,想吃鲤鱼,王祥便脱下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层求鱼,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上天,有鲤鱼便从冰洞里跳上来满足了他这一要求。从此呢,:卧冰求鲤的故事就广为流传。
我们已经过了曲桥,现在已经到了鹅池了,我们可以看见几只大白鹅在池中悠闲的游来游去。传说王羲之当年非常爱鹅,至今还流传着书换鹅群的说法,据说书法创作中的五指执笔法就是王羲之多年观察俄在水中的动作启发而来的。当然,现在的这些俄都是21世纪的。以前的那些鹅早就进了古人的肚子了
现在看到的这个平台就是王羲之习字晒书的晒书台,这块石碑呢,刻的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晒书台三个大字。
在这个晒书台的北侧是享誉齐鲁的琅玡书院,这个匾额:琅玡书院四个字是在王羲之《圣教序》中得来的。在书院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陈列有王羲之的书法石刻,像这边的《琅玡帖》、《丧乱帖》、《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等,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真实再现。此外还有大小兰亭图等。墙上挂着的是我们前面已经参观过的碑廊中的作品原件。
在晒书台的西侧,有一块御碑高立于台上,上面刻有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临沂时为琅玡五贤题的诗 诗曰:孝能竭力王祥拦,
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所谓琅玡五贤指的是古代临沂历史名人王祥、王揽、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
王羲之故居的游览到此结束,相信大家对王羲之有所了解,对临沂的历史有所了解。非常欢迎大家再次来临沂,再次游览王羲之故居。
篇二:王羲之故居解说词
回味一缕墨香王羲之故居解说词走在**洗砚池街上,一股古老的气息迎面而来,两旁整齐的树木伸出苍劲的手,为自家的商铺招揽生意,环绕四周,很难以想象在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中能有这么一个僻静地方,沿着青砖古檐向前走,一缕墨香拂面而来。一湖水,贯古今,从天而至,注入这方宝地,陈千年的墨香,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不知不觉间依然走进这方世外桃源,走进王羲之故居。王羲之故居修建于1989年,向上可以追溯到公元303年,如今已成为**文化的一笔浓墨重彩。就像自古笔墨不分家一样,王羲之与书法是密不可分的。王羲之,字逸少,曾为右军将军,又称:右军。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玡郡,也就是如今的**市。他从小就特别酷爱书法,真、草、隶、篆都很有造诣,尤其擅长隶书。如果从书法角度来讲,王羲之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了。洗砚池因王羲之而出名,王羲之幼年酷爱书法,每天习字之后,都会在这个水池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水变黑,这一池水的变化是王羲之成为大家的见证。浓黑的墨,漆黑的洗砚池,王羲
之不仅喜欢黑,还喜欢白,在墨色的世界里的他唯独喜欢洁白的白鹅,他认为白鹅是一种很有灵性的生灵,他从鹅身上发现了一些东西,比如高傲、纯正、洁白无瑕,正是这种白让他在黑白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越走进王羲之的家,越能发现一种浓厚在延伸。王右军祠,里面陈放着王羲之的一些事迹与故事。从他的翰墨人生中,仿佛在寻找属于书法的文化与魅力。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在影响着你我,就像《兰亭序》一样,以书法的魅力影响着世人。不知不觉间一股沁香传入心脾,久久回肠。推开历史的门窗,不难发现书法的魅力影响着历代文人墨客,中国当代书法碑廊,里面盛列着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推崇备至,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祺裘勿忘先贤,续**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众。在王羲之之后,书法的步伐从未减慢,始建于明代的**书院就是一处教书之所,教的书也是书法的精神。这是一种书法的传承,从古至今。历史的书法大家不少,也许这些文人墨客与王羲之神交已久,也许他们曾一起流觞**,谈文问字。**流觞,他们在历史的河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流传至今,新的书法文化形式正在兴建,位于滨河大道上的书法广场将古今书法串联起来,在书圣的魅力下昂首前进。**城区北部,祊(beng)河南岸滩地内,处处洋溢着浓郁书法文化气息的**书法广场在这里悄然矗立,成为这座“中国书法名城”的文化新地标。徜徉书
法广场,身着晋服的王羲之在他的故乡手持毛笔,儒雅淡定,凝视前方,令人不禁生出顶礼膜拜之感。王羲之雕像南侧竖立了古代董其昌、黄庭坚、苏轼、柳公权、欧阳询、李世民、王献之、蔡邕(yong)等共10位书法家的半身雕像,并后书镌刻了他们的代表作。书法广场两侧则汇集了历朝历代和现当代知名书法家的作品,分为历代皇帝和古代书法名家名作展示区,近现代书法家作品展示区,当代书法家作品展示区和港澳台书法家作品展示区,共刻制了王羲之、颜真卿、米芾(fu)、启功、欧阳中石等1080位书法家的1320幅书法作品,雕刻着草、篆、隶等各类字体十万余字。环顾四周,三块硕大的汉白玉石立碑引人驻足,正面上书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寒食帖》三大行书,背面分别是王献之《洛神赋》、智永《草书千字文》和赵孟頫(fu)《**赋》。滔滔沂河碧波荡漾,杨柳拂堤芳草茵茵,**作为中国书法名城具有无限魅力,循古而不拘泥,现代而不流俗。红色书法长廊两面刻制了近现代200余位书法家和文化名人的作品,与立碑、卧碑、雕像等各种书法雕刻在绿树、鲜花的掩映下显得富有生机。遒劲挺拔的古树仿若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深深扎根于**这片广袤的土壤里,枝头的嫩叶既在传承着书法文化的精髓,又在新时代下散发出勃勃的生机。
篇三: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为古典园林式建筑。
故居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后,建成了琅琊书院、洗砚池、晒书台、书法碑廊、水榭、砚碑亭等一批景点。
当王羲之诞辰1700年即将到来,临沂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王羲之故居进行大规模整修扩建,2002年4月开始动工,除了原有景点外,又修复了王氏故宅——普照寺、右军祠、五贤祠、左公祠等景点。2003年10月17日,整修工程全面竣工,同时对外开放。
站在王羲之故居前,我们看到大门上方的横匾上刻有“王羲之故居”5个汉字,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的手笔。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洗砚池。据说这个池子是王羲之练字后洗涮砚台和毛笔的地方。
王羲之练字非常专心以至废寝忘食。据说有一次沉迷于练字误把手中的面包当毛笔沾上墨汁来写字。当他12岁时,他的字其实练得已经很好了,但他总是觉得不满意。他的老师告诉他许多各个朝代的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其中他非常钦佩东晋最好的草书书法家张芝。他决心模仿他。张芝总是喜欢在池边练字,每天练完字后,就会在池中洗涮毛笔和砚台。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之后,池中的水就变黑了。
在故居的西边是百米书法碑廊。碑廊在国内外都是首屈一指的。碑廊内展示了80多件书法碑刻,都是中国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这些精湛的书法作品极力宣扬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并表达后世对王羲之的仰慕之情。晒书台在洗砚池往北10米处,高出地面2米,面积150平方米。王家是一个传统的书香之家。他们有家谱和许多
其它珍贵书籍。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日,这些书都要搬到太阳底下来晒。也就是在这一天,王家每一位男丁都有机会来翻阅它们。台上矗立着一块碑,上面刻有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写的“晒书台”3个汉字。
晒书台往北10米就来到了琅琊书院。这个书院在山东省享有很高的声誉。书院建于明朝,坐落在右军祠西南,著名学者常被州学邀请到此讲学。书院横匾上“琅琊书院”4个大字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搜集而来的。此院有古典式房屋5间,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院内珍藏许多碑刻和拓片,都是来自王羲之原作的复制品。我们也能欣赏到以前一些朝代的书法真迹。在这些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应当是《兰亭集序》。琅琊书院东北就是右军祠。祠内奉祀三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和智永和尚。祠初建时并不为人所知。明嘉靖时,知府何格重建右军祠。后至万历年间,知府钱达道又重建,并把王羲之《兰亭集序》刻于碑上,置祠内。这是一个祭祀和纪念书圣王羲之的重要纪念祠堂。原祠被日军摧毁,如今的右军祠是在原址上重建的。王羲之的一些著名贴,如《兰亭集序》、《十七帖》、《小楷四种》等被增刻于祠内。这是中外书法家瞻仰的书法圣地。
普照寺是琅琊王氏故居。在晋代永嘉年间,王家南迁,故居辟为佛寺。唐开元年间称开元禅寺,在宋代崇宁早期改为天宁万寿禅寺,后称普照寺。1144年,一个叫觉海的和尚整修寺庙,集唐代柳公权的字,用它们刻成《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碑。碑铭记载
普照寺就是书圣王羲之的故居。
普照寺主殿“普照夕阳”被列为“琅琊八景”之首。当太阳西下时,余晖从窗户照射进来,照在金色的佛像上。金光闪闪,非常壮观。
五贤祠原名“景贤祠”。1551年由明代沂州知府何格修建,里面供奉的是古代五位贤人: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和颜杲卿。
1751年,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为五贤题词: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乾隆御碑和碑亭立于五贤祠前,亭于1921年重建。如今又根据原样重修。
在王羲之故居的东北角是左公祠,建于1895年。祠内供奉的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英雄左宝贵。左宝贵(1837~1894),号冠廷,回族,临沂平邑县人。年轻时从军,后来成为一名高级将领。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左宝贵带兵去朝鲜。在平壤战役中,他奉命守玄武门,并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激烈交战。左在战争中牺牲。光绪皇帝赐封“铿色巴图鲁”(战斗英雄),并下令在其家乡修墓、在临沂建祠纪念。北洋大臣李鸿章和高级将领杨颐、尚贤对他评价很高。
作文十:《游王羲之故居作文》11200字
游王羲之故居作文
篇一: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来王羲之故居观光旅游。游览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和故居的情况。
临沂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前人曾以 ?灵秀钟毓,代有伟人?赞誉之。在临沂历代所出的名人中,以王羲之最为世人所崇,故人们又习惯地把临沂城称为?羲之故里?。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361年去世,享年59岁,因曾为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其书艺上师承前人,变革古法,创立今体和遒媚流更的书风,把今体书法推向了文人书法的极致,被后人誉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了一段专论,主要原因由于他的书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真是气心慕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王羲之家族属于琅琊王氏,西晋时,为琅琊国(郡)第一旺族。西
晋末年,外受北方匈奴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受?八王之乱?的影响,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不安。这时,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建议南迁,并与王羲之的从伯王敦(为大将军)、王导(为丞相)辅佐司马睿渡江,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家族之首。
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由临沂地区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元修复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占
地面积20亩。1990年10月,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oo二年临沂市人民政府又投资7000多万元进行二期扩建,扩建后占地面积达到80多亩。内有砚池怀古、曲水流觞、夕阳普照、右军祠、左公祠、四宝台、鹅池水暖、千秋五贤等景区。是进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寻根之旅的最佳去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门上方?王羲之故居?匾额是当时的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的手笔。进入南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砚池怀古。内有洗砚池、墨华轩、孝行桥、晋墨留香亭、无名碑亭、晋墨斋、晒书台、琅琊书院等景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这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现在的洗砚池比过去要小,仅为当时的十分之一大。王羲之离临沂南迁时五岁,在旧时的名门望族五岁开始习字应是可信的。传说王羲之幼年每次练字完毕,都要到他家旁边的池塘里涮笔洗砚。他洗笔的同时还经常做?悬笔悬纸书?。他以水面为纸,悬腕悬笔而书,在水面上仔细体会笔尖与水面接触的细微感受,笔牵情走,意随笔动,
达到了心笔合一的地步。天长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也被墨汁染的乌黑了,留下了?池水尽墨?的千古美谈。即使历经千年,其色不变,后人称此池为?洗砚池?。其实,王家为书画世家,其父王旷善书,叔父王艺、王彬是有名的画家,尤其是王艺的书画,人称晋室第一,长于章草和飞白,善画人物、鸟兽、鱼龙。据南齐王僧虔《论书》记载:?自过江东,右军之前,唯艺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历史记载,晋朝时共有113名书法家,其中王家就占23位,所以,准确地说,洗砚池应是王家习书作画的几代子弟洗笔砚所染黑。
沿竹林西行,过?月季园?便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中国当代
书法碑廊,里面陈列着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书法不仅是书法中的上乘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颂扬倍致,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有一幅楹联写得好: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箕裘勿忘先贤,继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昆。
碑廊尽头东侧便是孝行桥。此桥虽小,但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中国人
世代推崇孝道,至今仍流传着二十四孝的传说。这二十四孝中,我们临沂就占七孝,分别是:仲由负米(孔子学生子路,鲁国卞桥人,今平邑人)、鞭打芦花(孔子学生闵子骞,鲁国人,今平邑人)、曾参养志(孔子学生,鲁国武城人,今平邑人)、老莱斑衣(春秋末期隐士,曾居蒙山之阳),郯子养鹿(春秋时郯国人,今郯城人)、
王哀泣坟(三国魏东莞人,今沂水县人)、王祥卧冰(西晋琅琊临沂人,今临沂市兰山区人)。其中,?卧冰求鲤?的故事,讲的就是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即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同父异母的哥哥)的故事,王祥年幼丧母,其父续娶一朱姓女子为妻,继母心地歹毒,为人尖刻,对待王祥十分刻薄,但王祥并不在意,任劳任怨,侍奉父母,尽心竭力,无怨无悔。
据晋干宝《搜神记》记载:一年冬天,病中的继母,想吃鲤鱼,让王祥去捉鱼,年龄尚小的王祥,来到村旁的河边,当时,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河里已经结满了厚厚的冰层。王祥站在冰上,不知怎么办才好。他一会儿拿起一根木棒,使劲地敲打冰面,木棒直震得两手发麻;他一会儿又搬起一块大石头,不停地敲打,而冰面只留下几个小小的白点。王祥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可是坚硬的冰屋依然纹丝不动。他解开棉袄的纽扣,不停地喘息,这时,从冰面的倒影里,王祥发现自己的头上冒着热气,王祥猛然大悟,
他以孩子的思维,迅速地将肚子紧贴着寒冷的冰面上,想用体温暖化坚冰。时间一长,王祥就冻昏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据说,王祥的孝行被巡游的天神看见,报告了玉皇大帝。上天也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便让天神显灵:冰,慢慢地自己化开了,一股强大的暖流,让王祥苏醒过来,两个活蹦乱跳的大鲤鱼,从河里跳出来,王祥忘了浑身的麻木,上前,一把抓起鲤鱼,紧紧地抱在怀里,一瘸一拐,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说来奇怪,从此以后,王祥卧冰的地方,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迹:春夏秋一年三季倒也
没什么奇特之处,唯独一到寒冬腊月,塞冰封河的时候,在王祥卧冰处,总有几尺见方的地方从不结冰,一千多年历来如此。当地人夸称这是孝子留下的灵迹,这条河也因此被称为孝感河,现在习称孝河。这个地方也因为和这个典故有关,过去非常有名,明代被列为琅琊八景之一,称为?孝河凝冰?。有人曾为此题诗道:
镇日东风鼓翠澜,长河吹遍水如干。
银屏皎洁连川合,碎玉棱层映月寒。
堤畔鹭联飞始见,波心鱼隐钓犹难。
王祥一去今多载,留得冰模与后看。
另外,此河还盛产莲藕,远近有名。每到夏日,一池碧波,十里荷香,碧盘滚珠,玉莲含金,片片荷叶之间,鹅群嬉戏,别有情趣,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更为奇妙地是,此藕与别处不同,不但清脆爽口,鲜美异常,而且,还在藕面的中间比别处的多出一眼,为八个空眼,传说这是王祥的孝心所化,老百姓常说:?这个人的‘心眼’真好!??好心眼?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建这个孝行桥吗?因为王家起家从孝开始,王祥的孝行为他赢得了盛名,当时汉晋两朝倡导?以孝治天下?,
时任徐州刺史的吕虔敬慕他的大名,荐王祥为州中别驾,王家便从此发家,成为一代望族,兴盛300多年。
过了孝行桥,沿竹林间的奇曲小径东南而行,前方便是秀立于水中的?晋墨留香亭?;复而东行,这块?晋王右军洗砚池碑?便是无名碑。为什么叫?无名碑?呢? 据传,明朝万历期间沂州知府钱
达道为王羲之家题字,因怕鲁班门前弄大斧之嫌,而没有留名。这正如刚才在书法碑廊中看到的一幅题词:我今提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
再向东即是?晋墨斋?,是卖书画艺术纪念品的地方。 看过无名碑,向北10米即是高出地面2米的晒书台,是当年王羲之习字晒书的地方。台上有一石碑巍然而立,上面刻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的?晒书台?三个大字。南面这块碑是镇庙之石,有?山泰?二字,称道教符。
晒书台北面是享誉齐鲁的琅琊书院,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沂州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这是5间仿古建筑,占地200平方米,是现代人重修的。其匾额?琅琊书院?四个字是从王羲之的《圣教序》中集下来的。当时这里是临沂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临沂一中即起源于此。清末曾下令废除旧的私塾包括书院,改成学堂,叫临沂书学堂。历史上临沂第一家义校也起源于此。进入书院,我们可以看到里面陈列有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碑帖,如《琅琊帖》、《兰亭序》、《乐毅论》、《小楷四种》、《十七帖》等,此外,还有大小兰亭图等。墙上挂着是我们前面参观过的碑廊中作品的真迹。
走出琅琊书院,穿过茂林修竹,在普照寺西侧曲水绕园处即是有名的?曲水流觞?景区。王羲之生平最为人称道的是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于兰亭举行的?修禊?盛会,此举促成了千古名作《兰篇二: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王羲之故居的导游xxx,今天就有我带领大家参观王羲之故居。来到王羲之的故居,当然要对王羲之有所了解。下面呢,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的情况。
王羲之,字逸少,曾为右军将军,又称:右军。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玡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临沂市。他从小就特别酷爱书法,真、草、隶、篆都很有造诣,尤其擅长隶书。嗬嗬,只可惜书法上没有十八般技法,要不然肯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了。
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并称:二王,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曾经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过一段专论,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书法精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呼。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心目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晋永嘉元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来到了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他的故宅就成了佛寺,佛寺历经战火的沧桑和兴废,为刘豫时,改名为普照寺,一直沿袭至今。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由当时的临沂地区行政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修复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亩。1990年十月,王
羲之 故居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寻根之旅的最佳去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门上方的:王羲之故居匾额,是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的手笔。我们面前这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王羲之幼年酷爱书法,每天习字之后,都会在这个水池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吃水变黑,虽让经历的一千余年,其颜色都没有改变。
这一片就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中国当代书法碑廊,里面盛列着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推崇备至,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大家看这幅楹联写得好: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祺裘勿忘先贤,续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众。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曲桥了。此侨虽小,但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咱们世代中国人推崇孝道,至今仍流传着24孝的故事,在这24孝之中,我们临沂就有7孝,其中大家颇为熟悉的有:卧冰求鲤。相传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自幼丧母,其继母对其百般虐待,苦不堪言呐,然王祥对其继母非常孝顺。有一年冬天继母大病,想吃鲤鱼,王祥便脱下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层求鱼,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上天,有鲤鱼便从冰洞里跳上来满足了他这一要求。从此呢,:卧冰求鲤的故事就广为
流传。
我们已经过了曲桥,现在已经到了鹅池了,我们可以看见几只大白鹅在池中悠闲的游来游去。传说王羲之当年非常爱鹅,至今还流传着书换鹅群的说法,据说书法创作中的五指执
笔法就
是王羲之多年观察俄在水中的动作启发而来的。当然,现在的这些俄都是21世纪的。以前的那些鹅早就进了古人的肚子了
现在看到的这个平台就是王羲之习字晒书的晒书台,这块石碑呢,刻的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晒书台三个大字。
在这个晒书台的北侧是享誉齐鲁的琅玡书院,这个匾额:琅玡书院四个字是在王羲之《圣教序》中得来的。在书院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陈列有王羲之的书法石刻,像这边的《琅玡帖》、《丧乱帖》、《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等,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真实再现。此外还有大小兰亭图等。墙上挂着的是我们前面已经参观过的碑廊中的作品原件。
在晒书台的西侧,有一块御碑高立于台上,上面刻有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临沂时为琅玡五贤题的诗 诗曰:孝能竭力王祥拦,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所谓琅玡五贤指的是古代临沂历史名人王祥、王揽、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
王羲之故居的游览到此结束,相信大家对王羲之有所了解,对
临沂的历史有所了解。非常欢迎大家再次来临沂,再次游览王羲之故居。篇三: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来王羲之故居观光旅游。游览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和故居的情况。
临沂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前人曾以 ?灵秀钟毓,代有伟人?赞誉之。在临沂历代所出的名人中,以王羲之最为世人所崇,故人们又习惯地把临沂城称为?羲之故里?。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361年去世,享年59岁,因曾为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其书艺上师承前人,变革古法,创立今体和遒媚流更的书风,把今体书法推向了文人书法的极致,被后人誉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了一段专论,主要原因由于他的书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真是气心慕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王羲之家族属于琅琊王氏,西晋时,为琅琊国(郡)第一旺族。西晋末年,外受北方匈奴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受?八王之乱?的影响,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不安。这时,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建议南迁,并
与王羲之的从伯王敦(为大将军)、王导(为丞相)辅佐司马睿渡江,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家族之首。
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由临沂地区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元修复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占
地面积20亩。1990年10月,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oo二年临沂市人民政府又投资7000多万元进行二期扩建,扩建后占地面积达到80多亩。内有砚池怀古、曲水流觞、夕阳普照、右军祠、左公祠、四宝台、鹅池水暖、千秋五贤等景区。是进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寻根之旅的最佳去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门上方?王羲之故居?匾额是当时的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的手笔。进入南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砚池怀古。内有洗砚池、墨华轩、孝行桥、晋墨留香亭、无名碑亭、晋墨斋、晒书台、琅琊书院等景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这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现在的洗砚池比过去要小,仅为当时的十分之一大。王羲之离临沂南迁时五岁,在旧时的名门望族五岁开始习字应是可信的。传说王羲之幼年每次练字完毕,都要到他家旁边的池塘里涮笔洗砚。他洗笔的同时还经常做?悬笔悬纸书?。他
以水面为纸,悬腕悬笔而书,在水面上仔细体会笔尖与水面接触的细微感受,笔牵情走,意随笔动,达到了心笔合一的地步。天长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也被墨汁染的乌黑了,留下了?池
水尽墨?的千古美谈。即使历经千年,其色不变,后人称此池为?洗砚池?。其实,王家为书画世家,其父王旷善书,叔父王艺、王彬是有名的画家,尤其是王艺的书画,人称晋室第一,长于章草和飞白,善画人物、鸟兽、鱼龙。据南齐王僧虔《论书》记载:?自过江东,右军之前,唯艺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历史记载,晋朝时共有113名书法家,其中王家就占23位,所以,准确地说,洗砚池应是王家习书作画的几代子弟洗笔砚所染黑。
沿竹林西行,过?月季园?便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中国当代
书法碑廊,里面陈列着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书法不仅是书法中的上乘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颂扬倍致,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有一幅楹联写得好: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箕裘勿忘先贤,继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昆。
碑廊尽头东侧便是孝行桥。此桥虽小,但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中国人世代推崇孝道,至今仍流传着二十四孝的传说。这二十四孝中,我们临沂就占七孝,分别是:仲由负米(孔子学生子路,鲁国卞桥人,今平邑人)、鞭打芦花(孔子学生闵子骞,鲁国人,今平邑人)、曾参养志(孔子学生,鲁国武城人,今平邑人)、老莱斑衣(春秋末期隐士,曾居蒙山之阳),郯子养鹿(春秋时郯国人,今郯城人)、王哀泣坟(三国魏东莞人,今沂水县人)、王祥卧冰(西晋琅琊临沂人,今临沂市兰山区人)。其中,?卧冰求鲤?的故事,讲的就是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即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同父
异母的哥哥)的故事,王祥年幼丧母,其父续娶一朱姓女子为妻,继母心地歹毒,为人尖刻,对待王祥十分刻薄,但王祥并不在意,任劳任怨,侍奉父母,尽心竭力,无怨无悔。
据晋干宝《搜神记》记载:一年冬天,病中的继母,想吃鲤鱼,让王祥去捉鱼,年龄尚小的王祥,来到村旁的河边,当时,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河里已经结满了厚厚的冰层。王祥站在冰上,不知怎么办才好。他一会儿拿起一根木棒,使劲地敲打冰面,木棒直震得两手发麻;他一会儿又搬起一块大石头,不停地敲打,而冰面只留下几个小小的白点。王祥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可是坚硬的冰屋依然纹丝不动。他解开棉袄的纽扣,不停地喘息,这时,从冰面的倒影里,王祥发现自己的头上冒着热气,王祥猛然大悟,
他以孩子的思维,迅速地将肚子紧贴着寒冷的冰面上,想用体温暖化坚冰。时间一长,王祥就冻昏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据说,王祥的孝行被巡游的天神看见,报告了玉皇大帝。上天也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便让天神显灵:冰,慢慢地自己化开了,一股强大的暖流,让王祥苏醒过来,两个活蹦乱跳的大鲤鱼,从河里跳出来,王祥忘了浑身的麻木,上前,一把抓起鲤鱼,紧紧地抱在怀里,一瘸一拐,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说来奇怪,从此以后,王祥卧冰的地方,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迹:春夏秋一年三季倒也没什么奇特之处,唯独一到寒冬腊月,塞冰封河的时候,在王祥卧冰处,总有几尺见方的地方从不结冰,一千多年历来如此。当地人夸称这是孝子留下的灵迹,这条河也因此被称为孝感河,现
在习称孝河。这个地方也因为和这个典故有关,过去非常有名,明代被列为琅琊八景之一,称为?孝河凝冰?。有人曾为此题诗道:
镇日东风鼓翠澜,长河吹遍水如干。
银屏皎洁连川合,碎玉棱层映月寒。
堤畔鹭联飞始见,波心鱼隐钓犹难。
王祥一去今多载,留得冰模与后看。
另外,此河还盛产莲藕,远近有名。每到夏日,一池碧波,十里荷香,碧盘滚珠,玉莲含金,片片荷叶之间,鹅群嬉戏,别有情趣,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更为奇妙地是,此藕与别
篇二: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王羲之故居的导游xxx,今天就有我带领大家参观王羲之故居。来到王羲之的故居,当然要对王羲之有所了解。下面呢,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的情况。
王羲之,字逸少,曾为右军将军,又称:右军。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玡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临沂市。他从小就特别酷爱书法,真、草、隶、篆都很有造诣,尤其擅长隶书。嗬嗬,只可惜书法上没有十八般技法,要不然肯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了。
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并称:二王,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曾经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
写过一段专论,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书法精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呼。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心目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晋永嘉元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来到了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他的故宅就成了佛寺,佛寺历经战火的沧桑和兴废,为刘豫时,改名为普照寺,一直沿袭至今。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由当时的临沂地区行政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修复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亩。1990年十月,王羲之 故居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寻根之旅的最佳去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门上方的:王羲之故居匾额,是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的手笔。我们面前这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王羲之幼年酷爱书法,每天习字之后,都会在这个水池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吃水变黑,虽让经历的一千余年,其颜色都没有改变。
这一片就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中国当代书法碑廊,里面盛列着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推崇备至,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大家看这幅楹联写得好:继永和雅兴集
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祺裘勿忘先贤,续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众。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曲桥了。此侨虽小,但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咱们世代中国人推崇孝道,至今仍流传着24孝的故事,在这24孝之中,我们临沂就有7孝,其中大家颇为熟悉的有:卧冰求鲤。相传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自幼丧母,其继母对其百般虐待,苦不堪言呐,然王祥对其继母非常孝顺。有一年冬天继母大病,想吃鲤鱼,王祥便脱下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层求鱼,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上天,有鲤鱼便从冰洞里跳上来满足了他这一要求。从此呢,:卧冰求鲤的故事就广为流传。
我们已经过了曲桥,现在已经到了鹅池了,我们可以看见几只大白鹅在池中悠闲的游来游去。传说王羲之当年非常爱鹅,至今还流传着书换鹅群的说法,据说书法创作中的五指执笔法就是王羲之多年观察俄在水中的动作启发而来的。当然,现在的这些俄都是21世纪的。以前的那些鹅早就进了古人的肚子了
现在看到的这个平台就是王羲之习字晒书的晒书台,这块石碑呢,刻的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晒书台三个大字。
在这个晒书台的北侧是享誉齐鲁的琅玡书院,这个匾额:琅玡书院四个字是在王羲之《圣教序》中得来的。在书院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陈列有王羲之的书法石刻,像这边的《琅玡帖》、《丧
乱帖》、《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等,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真实再现。此外还有大小兰亭图等。墙上挂着的是我们前面已经参观过的碑廊中的作品原件。
在晒书台的西侧,有一块御碑高立于台上,上面刻有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临沂时为琅玡五贤题的诗 诗曰:孝能竭力王祥拦,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所谓琅玡五贤指的是古代临沂历史名人王祥、王揽、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
王羲之故居的游览到此结束,相信大家对王羲之有所了解,对临沂的历史有所了解。非常欢迎大家再次来临沂,再次游览王羲之故居。
篇三: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为古典园林式建筑。故居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后,建成了琅琊书院、洗砚池、晒书台、书法碑廊、水榭、砚碑亭等一批景点。
当王羲之诞辰1700年即将到来,临沂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王羲之故居进行大规模整修扩建,2002年4月开始动工,除了原有景点外,又修复了王氏故宅——普照寺、右军祠、五贤祠、左公祠等景点。2003年10月17日,整修工程全面竣工,同时对外开放。
站在王羲之故居前,我们看到大门上方的横匾上刻有“王羲之故居”5个汉字,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的手笔。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洗砚池。据说这个池子是王羲之练字后洗涮砚台和毛笔的地方。
王羲之练字非常专心以至废寝忘食。据说有一次沉迷于练字误把手中的面包当毛笔沾上墨汁来写字。当他12岁时,他的字其实练得已经很好了,但他总是觉得不满意。他的老师告诉他许多各个朝代的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其中他非常钦佩东晋最好的草书书法家张芝。他决心模仿他。张芝总是喜欢在池边练字,每天练完字后,就会在池中洗涮毛笔和砚台。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之后,池中的水就变黑了。
在故居的西边是百米书法碑廊。碑廊在国内外都是首屈一指的。碑廊内展示了80多件书法碑刻,都是中国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这些精湛的书法作品极力宣扬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并表达后世对王羲之的仰慕之情。晒书台在洗砚池往北10米处,高出地面2米,面积150平方米。王家是一个传统的书香之家。他们有家谱和许多其它珍贵书籍。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日,这些书都要搬到太阳底下来晒。也就是在这一天,王家每一位男丁都有机会来翻阅它们。台上矗立着一块碑,上面刻有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写的“晒书台”3个汉字。
晒书台往北10米就来到了琅琊书院。这个书院在山东省享有很高的声誉。书院建于明朝,坐落在右军祠西南,著名学者常被州学邀请到此讲学。书院横匾上“琅琊书院”4个大字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搜集而来的。此院有古典式房屋5间,占地面积200
平方米。院内珍藏许多碑刻和拓片,都是来自王羲之原作的复制品。我们也能欣赏到以前一些朝代的书法真迹。在这些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应当是《兰亭集序》。琅琊书院东北就是右军祠。祠内奉祀三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和智永和尚。祠初建时并不为人所知。明嘉靖时,知府何格重建右军祠。后至万历年间,知府钱达道又重建,并把王羲之《兰亭集序》刻于碑上,置祠内。这是一个祭祀和纪念书圣王羲之的重要纪念祠堂。原祠被日军摧毁,如今的右军祠是在原址上重建的。王羲之的一些著名贴,如《兰亭集序》、《十七帖》、《小楷四种》等被增刻于祠内。这是中外书法家瞻仰的书法圣地。
普照寺是琅琊王氏故居。在晋代永嘉年间,王家南迁,故居辟为佛寺。唐开元年间称开元禅寺,在宋代崇宁早期改为天宁万寿禅寺,后称普照寺。1144年,一个叫觉海的和尚整修寺庙,集唐代柳公权的字,用它们刻成《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碑。碑铭记载普照寺就是书圣王羲之的故居。
普照寺主殿“普照夕阳”被列为“琅琊八景”之首。当太阳西下时,余晖从窗户照射进来,照在金色的佛像上。金光闪闪,非常壮观。
五贤祠原名“景贤祠”。1551年由明代沂州知府何格修建,里面供奉的是古代五位贤人: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和颜杲卿。
1751年,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为五贤题词:孝能竭力王祥览,
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乾隆御碑和碑亭立于五贤祠前,亭于1921年重建。如今又根据原样重修。
在王羲之故居的东北角是左公祠,建于1895年。祠内供奉的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英雄左宝贵。左宝贵(1837~1894),号冠廷,回族,临沂平邑县人。年轻时从军,后来成为一名高级将领。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左宝贵带兵去朝鲜。在平壤战役中,他奉命守玄武门,并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激烈交战。左在战争中牺牲。光绪皇帝赐封“铿色巴图鲁”(战斗英雄),并下令在其家乡修墓、在临沂建祠纪念。北洋大臣李鸿章和高级将领杨颐、尚贤对他评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