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游记的作文:武汉长江大桥》500字
关于游记的作文:武汉长江大桥
你来过武汉吗,你知道武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你知道我们武汉有多少著名的景点吗,哈哈,被我的问题问到了吧~你不知道吧~武汉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有木兰天池,木兰山,长江大桥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的长江大桥,它是我们武汉标志性的景点之一。
长江大桥是一座现代化的桥,它的造型新颖,气魄宏伟,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上。
长江大桥的两头有很长的引桥。走上环形引桥,右侧是人行道,左侧是车行道。在引桥的尽头我看见闪闪发光的四个大字“长江大桥”。由正南到北,两侧的栏杆都是用闪亮的方刚大理石建造而成。人行道由方形水泥砖铺成。路边是一排路灯,灯柱高大笔直,托着三个正方形的玻璃灯。晚上灯火齐明,美丽的大桥像一条七色的彩带飘在长江上面。
桥的那头还有许多神话传说了,比如大禹治水,九头鸟等。以前爸爸跟我说过,但没有这上面说得清楚。
多么美丽而又雄伟的长江大桥啊~这是我们武汉人的骄傲。欢迎你们到武汉来做客~
? 我要报班》》》点击进入
小学热门课程新东方小学寒假班信息
全国新东方小学课程检索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西安 重庆 成都 长沙 长春 哈市 杭州
河北 合肥 苏州 太原 天津 徐州 厦门 郑州 新疆 青岛 南京
兰州 南宁 株洲 济南 深圳 沈阳 黄石 大连 福州 佛山 贵阳
黄石 无锡 吉林 内蒙 南昌 新疆
作文二:《[优秀作文]武汉长江大桥》400字
你来过武汉吗?你知道武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你知道我们武汉有多少著名的景点吗?哈哈,被我的问题问到了吧!你不知道吧!武汉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有木兰天池,木兰山,长江大桥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的长江大桥,它是我们武汉标志性的景点之一。
长江大桥是一座现代化的桥,它的造型新颖,气魄宏伟,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上。
长江大桥的两头有很长的引桥。走上环形引桥,右侧是人行道,左侧是车行道。在引桥的尽头我看见闪闪发光的四个大字“长江大桥”。由正南到北,两侧的栏杆都是用闪亮的方刚大理石建造而成。人行道由方形水泥砖铺成。路边是一排路灯,灯柱高大笔直,托着三个正方形的玻璃灯。晚上灯火齐明,美丽的大桥像一条七色的彩带飘在长江上面。
桥的那头还有许多神话传说了,比如大禹治水,九头鸟等。以前爸爸跟我说过,但没有这上面说得清楚。
多么美丽而又雄伟的长江大桥啊!这是我们武汉人的骄傲。欢迎你们到武汉来做客!
作文三:《武汉长江大桥600字作文》400字
你来过武汉吗?你知道武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你知道我们武汉有多少著名的景点吗?哈哈,被我的问题问到了吧!你不知道吧!武汉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有木兰天池,木兰山,长江大桥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的长江大桥,它是我们武汉标志性的景点之一。
长江大桥是一座现代化的桥,它的造型新颖,气魄宏伟,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上。
长江大桥的两头有很长的引桥。走上环形引桥,右侧是人行道,左侧是车行道。在引桥的尽头我看见闪闪发光的四个大字“长江大桥”。由正南到北,两侧的栏杆都是用闪亮的方刚大理石建造而成。人行道由方形水泥砖铺成。路边是一排路灯,灯柱高大笔直,托着三个正方形的玻璃灯。晚上灯火齐明,美丽的大桥像一条七色的彩带飘在长江上面。
桥的那头还有许多神话传说了,比如大禹治水,九头鸟等。以前爸爸跟我说过,但没有这上面说得清楚。
多么美丽而又雄伟的长江大桥啊!这是我们武汉人的骄傲。欢迎你们到武汉来做客!
作文四:《武汉长江大桥作文600》600字
武汉长江大桥作文600
武汉长江大桥作文600
身为文科生,从小就学过**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其中就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桥就是武汉长江大桥。后来做了语文教师,教授学生《中国石拱桥》一课,茅以升老先生的一大功勋主持修建了长江上的第一座跨江大桥,还是武汉长江大桥。
这次到了武汉,免不了要来武汉长江大桥看看。远处走来,同行的还有人在讲武汉市长江大桥的笑话,到了近处,大家都郑重起来,足见这座桥很容易让人肃然起敬。
大桥横跨南北,高悬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桥高数十米,桥下向上看,十分宏伟高大。下层为铁路桥,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双向四车道。正桥的两端
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至今仍然有武警驻守,行人靠近桥边,还要通过检查,足见对这座桥的重视,安保级别很高。
不过现在,抬眼望去,武汉市内的长江上已经有好几座桥了,这座桥也被改叫长江一桥,好像现在已经排到了七桥。由此我想到了郑州也有人建议,给黄河大桥排一排序,因为如果仅仅叫桃花峪、嘉应观、花园口等黄河大桥,不易直接彰显出桥梁的多、城市的大,也不能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
不过个人认为,最好有个主副标题:如黄河一桥(邙山铁路桥),黄河二桥(花园口大桥),既有数目,又有地名,岂不更有气势,也更加方便?
作文五:《武汉长江大桥的艺术(1)》5600字
武汉长江大桥建筑装饰艺术赏析
陈元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武汉长江大桥已屹立于长江之上58年,在长江上几十座桥梁中,它是最有艺术特
色、成就桥梁美学经典的一座。它有着古典亭阁式的桥头堡,高巍圆拱式的引桥,菱形米字
形钢架正桥,民族镂空雕花式护栏,武昌桥头两侧的迎客松,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这些
建筑要素共同构成了武汉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独特性和民族性的建筑装饰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汉长江大桥 建筑 装饰 艺术
我们伟大的祖国多山、多水,可谓“千山万水”。古人建造的桥梁遍布祖
国山河。有的桥宛若长虹,有的桥环如半月,有的桥雄伟壮丽;千百年来,我国
的许多古桥仍然坚固如初,傲然静卧,已成为游览观赏的重要对象,吸引着众多
的旅游者。如今,武汉长江大桥已屹立于长江之上58个年头,在长江上几十座
桥梁中,它无疑是最有艺术特色、成就桥梁美学经典的一座,不愧为中国万里长
江第一桥的称号。
1.大桥艺术设计方案的形成
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而且是一座城市桥、明星桥和
艺术桥,它既经济实用,也美观大方。建桥之时,国务院对长江大桥的要求是:
它“应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不但应是现代化的技术水平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
题,而且在建筑艺术上能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出中国的新时代。”即要有“社
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为了美化武汉长江大桥,1954年9月,武汉大桥工
程局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向各建筑设计院及各大学建筑系,广
泛征求美术设计方案。1955年2月,先后收到11个单位的25个设计方案。大
桥局邀请了包括茅以升在内,中国著名的建筑、美术、园艺、城市规划、桥梁专
家们组成评委会,将全部方案分为一、二、三等奖。大桥美术方案设计者,我国
现著名桥梁历史、文化、美学研究专家唐寰澄的方案编号为25,获得三等奖。
评奖后,所有获奖方案一并呈送政务院审批。在一次政务会议上,所有的参选方
案图样,悬挂于怀仁堂墙壁上,等待**和其他中央领导审阅。**独具慧
眼,当即拍板,选定第25号方案。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是设计者考虑了以大
桥本身结构为主,引桥、桥头堡的建筑结构与大桥本身的结构协调一致;同时,
方案还考虑到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方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
族性格,朴质端庄,特别与两岸的龟山、晴川阁及蛇山、黄鹤楼相互辉映,更显
得格外庄严宏伟、和谐一致。
2.亭阁式桥头堡的建筑艺术
武汉长江大桥独有的桥头堡是大桥的最为重要的标志建筑之一,主要有三
方面的作用,一是军事作用,大桥是在建国之初建设的,而长江是我国中部重要的
交通要道,在那个年代其军事意义重大,所以,常年有人民解放军在桥头堡守卫大
桥;二是观景作用,从大桥底层桥头堡大厅乘电梯可以进入中部的铁路人行道和
顶层的公路人行道,是重要的观景通道,方便人们从不同的高度观看大桥和沿江
两岸美丽风景;第三,桥头堡亭阁式造型,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形式美的
功用,它是显现大桥建筑美的重要标志。
2.1桥头堡的功能及结构
桥头堡系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平面尺寸为15×32米,高35米,其所起的
作用是:支承正桥钢梁,引桥钢筋混凝土梁及人行道梁;在美术处理上,将全桥
界分为两部分:钢结构的正桥和圬工的引桥;设臵楼梯和电梯,以便行人从沿江
大道通往铁路和公路路面的人行道。[1]桥头堡的其他结构是多层的钢筋混凝土构
架,构架中砌砖或设混凝土隔墙。桥头堡内上下各层设有大厅、展览室等。左岸
桥头堡系55公分管桩基础,管桩打至岩层。右岸桥头堡的前半部系柱式基础,
筑在岩层上,后半部为55公分管桩基础。桥头堡外墙下部用花岗石镶面,上部
用汰石子粉墁,过道及大厅具有大理石护壁,缸砖铺地。
桥头堡是连接正桥与两岸引桥的桥台,为8层楼式亭阁,第8层在公路桥桥
面两侧各设一对仿古双檐角亭,角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成为桥
头附近黄鹤楼与晴川阁之间的连结点,极具民族风情,常有国内外游客驻足欣
赏(如图1)。
2.2亭阁式桥头堡的艺术美
武汉长江大桥独有的桥头堡,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因其建筑形式为楼台
亭阁式,本身就是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所谓“楼”,势高体完,户腑齐备,飞
檐雕梁,廊室衔通,启惋则领略风雪暖日,闭户可赏听残荷雨声。“阁”为楼的
一种,特点相似。“亭”则简陋工巧,檐似鸟翼,闲处其中,立纳四面清风,坐收八
方注色。亭阁平面铺开,纵深经营,梁柱与檐顶撑架谐契,尤其微翘的檐角给人
一种“基皆贴地,户尽通天”的舒适感。[2]所以有些,建筑美学者以为它的美学
形式反映了中国人适得其乐的人文理想和实践理性精神。武汉长江大桥亭阁式桥
头堡以其结构特点和位臵优势对满足人们观赏大桥和长江及周围的美景的心理
是再合适不过了。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借“亭和阁”是古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栖息
游乐场所,与之承载着沧桑岁月的历史内涵,构成了思接千载的独立空间,利用
亭阁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成功的象征以及记载了诸多仁人志士的辉煌的审美共
识,来激发了人们的生命意识,从达成通过这种建筑形式,让更多的人产生联想,
将大桥与亭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3.圆拱式引桥的建筑艺术
大桥南北的引桥,是连接正桥和武昌、汉阳的纽带,是进入大桥的第
一步,十分重要。引桥的正面是拔地屹立的高巍圆形连拱造型,宏伟、简
约而大气,公路桥面,从武昌驶入大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右左两侧
的绿化带和两棵巨大的迎客松,引桥两侧的护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修长
的几何形花窗造型,表面为汰石子粉墁,光洁、朴实,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和韵律美感。
3.1引桥的结构及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设臵引桥的目的是为了将铁路和公路路线分别引到正桥上来,
这也是美术处理的重点。公路设在上层,直线通过,铁路位于下层,以半径600
米的曲线逐渐与公路分开。引桥公路桥面向路堤方向逐渐降低,以减少路堤高度。
左岸引桥共有17孔,每孔跨度17.2米,其中5孔是公路铁路两用的,其余
12孔则专属于公路部分。铁路部分采用5孔简支的钢筋混凝土T梁,其中3孔跨
越沿江大道.公路部分采用柱式桥墩。横梁及钢架上设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
∏形纵梁,引桥正面设有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版拱。公路引桥与路堤间由桥台相接,
桥台后填筑片石圬工,以减省桥台所受路堤的水平压力,其两侧用挡土墙防御。
右岸引桥共12孔,靠江岸的7孔,每孔跨度为17.2米,其余5孔,形如长
廓,每孔跨度为16米。铁路部分为3孔简支的钢筋混凝土T梁,跨越沿江大道,
此后即为沿蛇山山坡和挡土墙之间的填石路堤,公路部分,靠江岸7孔,结构与
左岸大致相同,此后公路路面通过长廓顶面而逐渐过渡到山顶土壤上铺设的路
面。该长廓的外侧(下游)为5孔钢筋混凝土连拱,内侧(上游)为挡土墙,顶
面为承托公路路面的∏梁,∏梁系横向铺设,一端支承于连拱上,另一端支承于
挡土墙上。此外,在引桥的上游还建有台阶,以供行为由沿江大道通往公路桥面,
并使蛇山仍能作为市民的游息场所。
3.2圆拱形引桥的艺术表现力
武汉长江大桥引桥高巍的拱形外貌,修长的欧式花窗、六瓣花的小露
台,与正桥菱格形结构遥相对立,除去正面的拱形外,没有其他的装饰部
分,表达了设计者经济、实用、精致和简洁的美学思想。也就是说通过引桥
圆拱形态的表现,已经能充分地显示出它在整个大桥造型中的典型神态,虽
然没有更多细致地装饰,却用这种典型神态呈现在观众的心目中,并且这
种形态会随观众的不同经历、思绪而变化、丰富。在艺术上这种高度简洁
的手法,长期以来成为我国绘画和设计艺术的优秀传统。这种艺术表现手
法之所以完美,关键在于艺术家在观察对象时,注意形而不止于形,注意
对象而不停留在对象。[3]这里的形不是僵死的躯壳,是神情所依附并且赖以
显示的生物的肌体。在艺术设计中,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在具体
的环境里。不同的时间、条件,不同情景下的造型,都会有自身微妙的变
化,只有捕捉住这种变化,并且能恰当地表现出来,才会给人以美感。大
桥中圆拱形引桥设计,描绘了对象与正桥米字形钢梁融为一体的生动情态,
即使没有更多的造型表现,也能使观众感到可以想见的情景,从而产生丰
富的联想,达到了预想的建筑美学效果。
4.正桥的建筑装饰艺术
大桥的正桥是在九孔八墩上横卧巨型米字形结构钢梁而构成,粗壮的
竖立桥墩和相对较为纤细的横卧米字形钢架在数量、粗细、纵横上形成对
比,形成韵律美感;由于排列规整,以一个米字形为单元,重复排列开去,
形成无数米字的重复节奏,形成节奏动感。如此,构成强烈的视觉美感效
果(如图2)。正桥公路桥面上的铸铁护栏造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
艺术造型及其内涵寓意,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祈盼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
朴素的审美观点。
4.1正桥的结构及功能。
正桥桥墩采用高承台和低承台、垂直管柱和圆形基础的结构,共八个
桥墩。从汉阳到武昌分别排列编号为1-8号,其中1、3、4号为一类桥墩,
其水下混凝土封底系位于砂层内,并不直接筑在岩盤上。2、5、6号为二类
桥墩,其水下混凝土封底则直接筑在岩盤上。7号为第三类桥墩,该墩系筑
在比较松软的炭质页岩上,为桩基础,共用钢筋混凝土桩116根。桥墩的
基础部分系由下部的水下混凝土封底和上部的钢筋混凝土承台所组成,该
承台将桥身的荷载传递到管柱上。
正桥钢梁系由三联连续梁组成,每联三孔,每孔跨度为128米。钢梁设计为
上下两承,主桁间距离为10米,高16米,主桁为平弦菱形桁架,每孔分成8
个16米的大节间,由补充的竖杆将大节间分为两个8米的小节间,构成米字形
结构造型。
4.2正桥的装饰艺术特色
八座稳如磐石的巨型桥墩、米字形桁架与菱格竖杆、与硬朗霸气的高大桥柱
构成桥体为米字形造型效果图,桥面两侧护栏图案为大桥局以“花鸟虫鱼”为主
题,中国剪纸和木刻样式为基础,向全国广泛征集栏杆的图版纹样,经过层层筛
选,最后选中了48种最具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图案作为大桥护栏的装饰图案。
三孔为一组,每组规整有序的排列着48种(如图3为其中之一)不同纹样的铸
铁雕花护栏版于大桥上,连续重复排列三次将大桥正桥两侧护栏全部布满,构成
长江大桥独特的靓丽一景。
大桥两侧的护栏装饰图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装饰图案全部采用具象的
花、鸟、虫、鱼、动物和植物作为造型素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最具民族
特色的镂空剪纸手法进行塑造,一幅幅生动和谐的铸铁艺术品把大桥装扮得美丽
大方,同四个庭式的桥头堡一起,构成了大桥独具特色的桥梁建筑风格。
大桥两侧护栏装饰图案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铸铁镂空雕花形
式。武汉长江大桥两侧护栏是铸铁镂空雕花式,选材铸铁是为了坚固,采取镂空
雕花方式则是为了使其民族特色更加鲜明,镂空雕花的图案既精致又典雅,且富
丽堂皇,经久耐看,深受人们喜爱。二是选用了国画的表现题材。我国的国粹之
一是国画,国画分三类:人物、山水和花鸟,而大桥图案便是取花鸟这种形式来
表现,这也是我国最通用的美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形式。
三是采用了民间剪纸造型手段。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长远,世
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中国这样具有如此普遍和带有“原发性”的民间
文化艺术。[4]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郭沫若
先生曾对中国民间剪纸评价说:“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深厚;今见南方
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可见剪纸在我国的影响力。它不仅体现着中国民众
的心理和审美,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素质的表现。大桥护栏采用镂空剪纸花鸟图案
这种群众喜闻乐见极具影响力的形式,是传统艺术同现代建筑美学的绝妙组合。
5.纪念碑和观景平台的艺术魅力
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广场,他们与武
汉长江大桥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余吨,碑文记载了长江大桥如何利用管
柱钻孔法的经过,以及前苏联参与大桥建设以西林为组长28位专家的名字,北
面刻有“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11个鎏金大字,南面镌有**同志“一
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观景平台则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
[5]臵之一。长江大桥纪念碑近1800字碑文的书写者出自于书法名家王南舟之手,
王南舟书法刚柔相济,清秀洒脱的独特风格,也使纪念碑的艺术魅力增色不少,
赢得了同道及世人的普遍赞誉。众多旅游者在这里游览留影,欣赏这中国人民首
次征服长江天堑的标志性建筑,真是“江水悠悠,长桥如画,楚天凝碧,艳阳似
锦,爱为之记,以志永久。”
6.结语
武汉长江大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北京、上海、沈阳、重庆、武汉
等各大城市建筑设计院、国内知名建筑美术专家和桥梁专家的设计方案,体现了
中国人民团结协作的精神,最终选择的美术设计方案,是集经济实用、民族风格、
艺术美感于一体的桥梁美学典范的作品。武汉长江大桥是由古典亭阁式的桥头
堡,高巍圆拱式的引桥,菱形米字形钢架正桥,民族镂空雕花式护栏,武昌桥头
两侧的迎客松,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等建筑要素构成,他们彼此呼应,完美结
合,造就了大桥雄伟、壮丽、独特性和民族性的艺术特征。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
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壮举,也是世界桥梁建筑独一无二的设计精品,创造性地将
中国工艺美术在桥梁美学上的成功运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武汉大桥工程局编[M].武汉长江大桥,北京:人民铁路出版 社,1957(12-17).
[2].吴航程.浅论赣浙宗祠建筑艺术的特征[J].浙江工艺美术.2010.6(70-73).
[3].龚勋. 楼亭情趣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理想[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0.1
(77-78).
[4]. 陈元玉 .武汉长江大桥护栏装饰图案的民族风格[J].装饰 .2005.11(85).
[5]. 王泽坤编写.龟蛇锁江—武汉长江大桥施工建设[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17-118).
作者简介:陈元玉(1963--),女,教授,研究方向:民间工艺美术。
联系电话:13307117648
作文六:《武汉长江大桥的石碑》900字
我是第一次去武汉,所以尽管武汉长江大桥已经在心里萦回了半个多世纪,这回才真正有幸零距离品味到她犹存的风韵,颇感到后睹也快。
在南岸的桥头堡刚下了车,我就被一种坚不可摧的钢性氛围震撼着:屹立在江心的九个颀硕的桥墩犹如九条巨臂,托起一条钢铁巨龙由蛇山头昂然飞向龟山,教人油然领略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情画意与雄伟气派。而当我登上黄鹤楼,俯瞰着她繁忙的身影时,更加抑制不住心潮激荡。公路桥面上,是两股南来北往车的激流在奔涌,估计至少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流量和流速不会下降;铁路桥上,列车不时风驰电掣呼啸而去,或龙腾虎跃逶迤而来,安全而正点地融汇进全国交通大动脉之中,年近花甲的她,竟如此矫健、苍劲,不知疲惫,毫不松懈,风雨如磐!
而我这难以抑制的心潮,是桥头堡上日夜为她站岗的武警战士那威武的形象和锐利而坚毅的目光激发的,当我从他们身边走过,向他们行注目礼时,心中浪花飞溅;也是被一块普通石碑激发出来的。
哪是一块充其量5公分宽、6公分高的汉白玉,镶嵌在南岸引桥的左边桥栏上,上面竖排镌刻着武汉长江大桥六个楷体中字,落款是一九五七年十月建造。这块碑,与巍峨壮观的大桥比起来,是那样不协调,不般配;比起别的新近修建的大桥,动辄就请伟人、准伟人或名流大书特写桥名,飞扬跋扈、金碧辉煌地或镌刻在宽阔的石块上,或连篇累牍地铸造在桥梁上,更是芥末般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样一座低调的大桥,几十年来却为沟通大江南北立下丰功伟绩!据导游小妹介绍,武汉的其他几座长江大桥,算是她的孙辈了,可是这些晚辈体质欠佳,五年一大修,三年一中修,小修小补更是家常便饭;而这座老桥历年来小修的次数屈指可数,大修则几乎没有过。
一座桥的优劣,不是凭招牌冠冕堂皇与否来定的,而是凭建筑师们品德、技术和建筑材料优良与否来决定的。对于优质工程的评价是不分国界的和阶级属性的,当年苏联专家们精心设计与中国工人们的辛勤劳动,共同打造出武汉长江大桥这座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在世人心目中竖起一块不会坍塌的丰碑,就是证明;而当今一些贪官与奸商为了中饱私囊,置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不时炮制出一批批豆腐渣工程,垮塌工程,正在或将要被人民钉上历史的耻辱板,也是佐证。
诸君,物质的工程质量如此,人生的工程质量也如此呢。
作文七:《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600字
桥
武汉因地理位置特殊,被长江和汉水分成了武汉三镇。现在的长江和汉水上各架起了7座大桥,其中最老的一位便是长江大桥了。
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首座跨越“天堑”长江的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长江大桥北起汉阳蛇山,止于武昌龟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首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是公路桥,下层是双向铁路桥。它于1955年开工修建,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
大桥的建设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大桥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后来,因某种原因,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政府把专家们统统撤走了,图纸也带走了!最后的建设工作是在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主持下完工的。**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的《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长江大桥对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南北交通,提升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水平。同时,对全国人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建设新中国的高潮是一个很大鼓舞。
周末,老爸带我去桥上参观,登上桥头堡,里头是用大
理石贴的墙面,它有双层的屋檐,四角上翘,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琼楼玉宇”吧。
走到大桥中央,环顾四周,武汉三镇融为一体,尽收眼底,青色的汉江和泥色的长江在不远处交汇,客轮、货轮、渔船在桥下穿梭,汽笛声此起彼伏,好一番繁忙的景象。
我和老爸从武昌桥头沿石梯下到了观景平台,放眼望去,巨大的钢梁,雄壮的桥墩,动车组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老爸拿出相机在快门声中留下了我和大桥的合影。指着照片,他激动地说:“30年前,我的老爸也在这儿给我拍下了同样的照片,那时桥上走的还是蒸汽机车。”
原来,这座桥不仅给了我们交通的便利,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
作文八:《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6700字
关于武汉长江大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在网上就有“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专家自己修建”,“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中国人发明了“管柱钻孔法”等说法。这些说法,我认为都不是很准确。我的父亲滕代远时任铁道部部长,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修建的领导工作。在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根据他留下的一些资料和亲历此事的老同志的回忆,将相关问题尤其是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作一梳理。欲将天堑变通途
据历史记载,除太平军曾于1852年和1853年先后在武汉三镇搭过三座浮桥以外,6000多公里的长江上从来没有一座真正的桥梁。后来到北洋军阀时代,北京大学桥梁系德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学生测量过桥址。1930年一个叫华达尔的美国桥梁专家建议国民党政府进行筹建工作,国民党政府派人在长江上钻了几个孔,之后也无声无息了。1936年,钱塘江桥梁工程处又着手进行筹建工作,为了募集资金,还曾拟定了过桥收费、分期还本付息的办法,但仍然刺激不了豪绅权贵们的投资兴趣,筹建工作不了了之。1946年与1947年,长江大桥筹建工作又先后进行了两次,同样没有结果。
“黄河水,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黄河、长江两岸人民吟唱的歌谣,表达了他们无奈的心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1950年,滕代远刚刚接手主持全国铁路工作不久,就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着手筹划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并进行初步勘探调查。1952年成立了大桥设计事务所,以梅?春工程师为主成立了测量钻探队,取得第一手资料。
后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成为“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不过,万事开头难,大桥的选址工作经历了许多挫折,先后作了八个桥址方案,专家们逐一进行了缜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用长江两岸的山丘,以缩短引桥和路堤的长度。大桥选址方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确定后,铁道部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初步设计。1953年2月18日,**在武汉听取中南局领导关于大桥勘测设计的汇报后,还饶有兴趣地登上黄鹤楼,视察了大桥桥址。
1953年4月,铁道部设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彭敏任局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汪菊潜任总工程师,梅?春、李芬、朱世源为副总工程师。大桥局初建,急需技术骨干,滕代远将铁道部机关仅有的三位一级土木工程师派去两位(汪菊潜与梅?春)。
1954年1月21日,**总理主持召开政务院第203次会议,听取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讨论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政务院正式任命彭敏为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兼任武汉大桥工程局政委。会议同时批准了1958年底铁路通车和1959年9月底公路通车的竣工期限。
政务院决议公布后,滕代远带领铁道部有关人员到武汉向中南局汇报,并主持召开与省委、市委的协调会,再次讨论建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会后,滕代远分别与王任重、彭敏谈话,嘱咐交代工作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至此,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正式启动。
设计方案引风波
在得到**批准后,铁道部派出代表团携带全部建桥图纸、资料赴莫斯科,请他们帮助进行最后的鉴定。临行前,滕代远交代代表团负责人彭敏:“文件请苏方鉴定是为了慎重。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个大桥工程,绝不能出差错。”接着,滕代远又嘱咐道:“你们出去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听取鉴定意见一定要虚心,有情况随时向使馆和国内报告。我已告诉使馆,帮助联系参观他们一些建桥工地,多学多看些东西充实自己。”对此,彭敏回忆说:“这次谈话就像嘱咐一个没出过远门的游子那样细致周详。”
苏联政府对大桥设计文件的鉴定十分重视,指定了25位最优秀的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由苏联交通部副部长、桥梁工程总局局长古拉梁夫任主席。鉴定委员会对方案提出了53个问题,详细对比,反复研究。1953年8月7日,鉴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之际,滕代远正在莫斯科率团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国际铁路客货联运协定代表大会,他抽出时间到会听取意见并讲话。最后,鉴定委员会终于通过我们的设计文件,并给予高度评价。回国后,滕代远又与铁道部有关领导、专家一起认真研究,修改、充实了九项意见,使方案更趋完美。
铁道部向国务院提出报告,要求聘请苏联专家组来华支援,**迅速予以批准。1954年7月左右,以康士坦丁?谢尔盖维奇?西林为首的苏联专家陆续抵达大桥工程局并开始工作。西林是中国铁路职工的老朋友,早在1948年战火纷飞的年代,就曾来到我国东北,帮助修建第二松花江大桥,支援解放大军人关。时任四野铁道纵队第三支队长的彭敏同西林就此首次合作。以后他们在修复陇海线洛河桥工程中又再度合作。西林这回是第三次来华帮助修建大桥,也是与彭敏的第三次合作。滕代远对彭敏说:“西林是你的老朋友,年轻有才华,相信你们一定能合作好。”“还要要求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配合好,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一要建成大桥,二要学会技术。”滕代远又补充了一句。
1955年2月3日,滕代远主持召开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会议,聘任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为主任委员。该委员会是大桥工程的技术咨询机构。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作为重点工程开工。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西林见到彭敏的第一次谈话竟然如此出人意料。西林开门见山地说:“在莫斯科开的鉴定会我是参加了的,设计文件我也研究过,我认为建造大桥基础不宜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我有个新的想法,但是鉴定委员会里都是我的前辈,都是技术权威,我不好说话。”彭敏听翻译讲完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西林继续说:“这个新办法在苏联也没有用过,因为苏联没有长江。现在,希望得到你的支持。我们暂时先不说出去,只和你一个人谈谈。”随后,西林用几天时间详细给彭敏讲述了他的“管柱钻孔法”的技术理论、施工方法以及优越性。
彭敏听西林介绍之后,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必须发动群众来讨论。他随即组织了由中苏双方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会议。此会开得十分严肃,也很热闹。中方人员抱着极大兴趣提出许多问题和疑点。与西林同来的几位苏联桥梁专家提出了相反的意见,理由是:施工方案已经苏联国家鉴定委员会通过,没有必要大改;其次,这种新方法谁也没干过,试验来不及。有位专家还打了一个比方,说:“一个人用右手摸自己的右耳朵,只要一抬手就摸到了;但是现在,你们却要把手绕到脖子后面再去摸,还能摸到吗?”只见西林站起来严肃地说:“同志们,我们讨论的是桥梁基础的施工方法,不是摸耳朵!”
会议开完,一场争论过去,似乎暂时风平浪静。但彭敏心中仍然静不下来,散会后他跑去征
求汪菊潜和梅?春的意见。他们告诉彭敏:“钱塘江大桥桥墩基础是用沉箱法施工的,可那是包给外商干的,我们的人一律不准下去。”“(现在)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还是学习摸索一下新办法吧。”当时,沉箱法施工的危险性很大,工人在深水中作业,承受气压和水压变化,容易发生血液中毒现象,一般称“沉箱病”,而这种病在当时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彭敏感到事关重大,立即带上有关资料十万火急地赶到北京,直接向滕代远汇报。滕代远没有立即给予答复,只是交代秘书安排彭敏休息。次日下午,滕代远在自己的办公室召见彭敏,明确表示支持西林的建议。彭敏回忆说:“滕部长认为,西林不是一个轻率的人,有关他自己国家的声誉,没有十分把握是不会提出来的。此事我已经向总理报告过了。”对此,吕正操回忆说:“**仔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还提出一定要经过试验才能施工的要求。”
1955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准对新方案继续进行试验,并将新旧方案进行比较。大桥局立即组织人员在岸上和江心进行多种试验,提出有些建筑桥墩基础的大型机械设备也要重新设计制造,包括钻头都需要有新的图纸和样式,还有钻机、震动打桩机都需要制造和改进。在试验进入最困难的时候,大桥局党委曾向铁道部党组写了一份报告,其中写道:试验工作是成败的关键。而几天后收到铁道部党组的批复是:只有成,没有败;只许成,不许败!这几句批示给大桥局党委极大震动,他们明白:前面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创造性地实现新方法。彭敏事后回忆说:“一看批语的毛笔字,就知道是滕部长写的。”西林知道后感慨万分:“做这样的事,神经需要坚强些。”
树欲静而风不止,风波到此并没有停息的意思。国内发生的事情传到国外,苏联政府也知道了这场争论。为了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因,1955年底,苏联政府派出以运输工程部部长哥热夫尼柯夫为首的代表团来华,主要是参观长江大桥的施工,随团还来了桥梁专家葛洛葛洛夫、金果连柯、沙格洛夫等一大批工程界权威。西林知道后,内心很紧张,强作笑脸地对老朋友彭敏说:“我就准备接受审判吧!”
得知苏联代表团要来,滕代远立即报告**,**指示要热情接待好他们。滕代远放下手中工作,陪同苏联客人一行抵达武汉。途中,滕代远让彭敏给西林带话说:“方案是中国政府批准采用的,你不要紧张。”
长达十多天的“参观”,实际上是审查西林提出的方案。他们看文件、图纸资料,到现场看施工,听取西林的“答辩”。这期间,彭敏感到事情很严重,惴惴不安,找到滕代远说:“假如结果是不同意这个方案,把西林撤回国去怎么办?”滕代远坚定地说:“还按西林的方案干!”“假如……”滕代远严厉批评道:“没有那么多假如!”
一场风波过去了,西林的方案经过严格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审查,终于被认可。12月,在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主持召开的会议上,对此方案作出明确的结论。记录文件里说:“在所建长江大桥桥墩深基础方面所使用的新方法,是先进的。它保证缩短工期和降低造价,并且比沉箱法基础工程的劳动条件简单,这种方法在修建桥梁和水工建筑物工程上也应广泛采用。”
西林特意找到彭敏说:“请您正式向滕部长转达: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不久,滕代远在铁道部亲切接见了西林,告知中国和苏联政府已经批准建桥技术文件,现在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了(西林回国后因此还荣获列宁奖章,那是后话)。彭敏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这样,那全部责任就会落到滕部长身上,后果不可想象。”时任铁道部工程局副总工程师的陈志坚回忆说:“对于新方案,滕部长明察善断,敢于开世界深水桥基施工之先河,并在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上试验成功,其胆识令人敬佩。”
国家利益不让步
曾在铁道部分管过外事工作的副部长刘建章说:“中国铁路建设与苏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和‘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得到了苏联多方面的合作与支援。从1956年开始,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但实事求是地讲,铁路合作仍在正常进行。从新中国成立到1959年,中国铁路共聘请苏联专家366人,其中顾问和技术援助专家354人,科技合作专家12人。他们为中国的铁路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正如**在1957年一篇讲话中指出的:“我们这几年搞得比较快,原因之一就是有苏联的经验,有苏联的帮助。当然不是说苏联在帮助我们的过程中,每一件事情都是对的,没有缺点。”在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和苏联也是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在斗争中求团结。
时任铁道部材料局局长的廖诗权在回忆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需要125米长的大跨度钢梁。西林说苏联国内有生产,可以去订货。但我们派人联系时,苏方却提出要涨价,没有痛快地卖给我们。廖诗权向滕代远建议:是否向第三国订货,把风吹给苏联听。滕代远听后连说:“有道理,有道理啊!”随即找来武竞天副部长,请他立即约苏联使馆商务参赞见面,把此事告诉他们,请苏方考虑。这―招果然奏效,没出三天苏联方面主动上门告之,同意按原价格供应。
陈志坚副总工程师也回忆说:在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开始时,我分工与苏联专家保持联系。在一次全路领导干部大会上,滕部长号召设计施工单位均应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与造价。当时在主会场的一位苏联专家通过翻译告诉说:“在精打细算方面,专家们已经尽到最大努力,可以说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滕代远听后严肃地回答:“我看天下老鸦一般黑!”会场里的人都愣住了,全场安静极了,掉根针在地上都听得见。稍停顿了下,滕代远继续批评说:“所谓没有潜力可挖是不存在的,就看你们的工作是否认真,态度是否端正。”散会后,苏联专家和中方技术人员连夜开会,经过认真查找,提出大桥桥基钢板桩数量可以减少,这样一来可节省30多万元。滕代远知道后,立即让发文给予通报表扬。
对于武汉长江大桥,滕代远在国家利益上锱铢必较,节约资源上毫不容情,但在人员配备上却是全力支持。卜占稳在日记里写道:“人员调谁给谁,他使用的最得力的干部也同意调,如刘麟祥同志。”刘麟祥一直跟在滕代远身边,主要负责俄文翻译兼顾照相。他很聪明,精通业务,俄语非常棒,文字翻译也是一流的,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深得滕代远器重。大桥局翻译人员不够用时,滕代远把他也调去大桥局了,此事当时在内部引起很大反响。
桥梁科学上的一面旗帜
在全国人民和全路职工大力支援下,经过大桥建设者们两年两个月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国庆节前夕建成。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三次严格验收,10月15日,5万人在大桥两岸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
我当年只有6岁,有幸跟随父亲一同去武汉亲历了通车典礼的全过程。那时候,父亲带领贵宾们到处参观,为他们当起了“讲解员”。我当
时还纳闷,父亲怎么知道那么多事情呢?
滕代远在典礼上发表讲话,指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在我国桥梁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我国桥梁工程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西林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从今天起,水深流急的长江不再是中国南北地区的‘天堑’了……在建桥过程中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他们全面掌握了复杂的桥梁建筑技术,在今后他们能够完成一切技术复杂的建筑工程。”**代表**总理向参加大桥建设的西林授予感谢状,滕代远代表中国铁道部向格洛佐夫等九位苏联专家(其中三位已回国)授予感谢状和纪念章。
据卜占稳日记记载:通车典礼结束后,当人们还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时,滕代远带领一行人马,轻车简从悄悄前往武昌车站,登上公务车出发赴南昌铁路局,接着又赴杭州、上海、南京、济南视察铁路工作。卜占稳记录说:“一路上,首长都在关心着大桥的通车情况。原决定先通客车,10月20日再通货车。但是通车第二天就遇上八级大风,江面上白浪滔天,武汉市悬挂起了‘风大浪急,轮渡停航’的公告牌……首长一路上几乎没怎么休息,一直与有关部门保持联系。货物列车积压太多。影响别的列车通过。经过研究,临时决定货物列车也要过桥,一时间,南来北往的火车、汽车同时过桥,繁忙的运输任务都压在新建的大桥上。滕部长亲自与大桥局领导通话了解情况,得知一切正常,没有任何问题,他对大桥的承受能力非常满意。”
大桥通车一年,经历了各种检验之后。1958年10月1日,滕代远才欣然提笔为武汉大桥工程局题词:“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次光辉胜利,是世界桥梁科学上的一面鲜艳的红旗。”
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在中苏两国专家的通力合作下进行了多项试验,有许多创新和创造。1957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华访问时,也十分关注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情况。他指示驻华大使尤金打电报告诉苏方,称:“武汉长江大桥即将建成,你们还在那里争论不休。望速派技术人员来华学习!”
武汉大桥工程局在施工中涌现出众多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培养和提拔了153名技术人员、90名工程师,3724名优秀工人掌握了先进技术,真正达到了铁道部“建成、学会”的要求和滕代远当年所希望的“大桥局不仅是一个领导长江大桥工程施工的组织,同时也是一所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人才的桥梁大学”。
2002年八九月间,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45周年之际,第一次对该桥进行了大修,经过中国科学院专家测评,大桥的设计、施工和养护都是一流的,其使用期限至少在100年。2003年6月11日,我和二哥久光、三哥久明冒雨到武汉大桥工程局向他们赠送部分历史老照片,桥工处党委书记萧柏林兴奋地告诉我们:专家们不久前刚给大桥做完“体检”,数据表明:还可以使用50年,没有一点问题!我们听后是何等欣慰啊!
(责任编辑 文世芳)
作文九:《武汉长江二桥与武汉长江大桥的比较》3400字
桥梁建设
,
年第
期
武 汉 长 江 二 桥 与 武 汉 长江 大 桥 的 比 较
林 国雄
提
’
刘 长元 ”
要
比 较 了武 汉 长 汉 二 桥与 武 汉 长 江 大 桥的结 构 特点及 技术 成就
关镇词
武汉 长 江 二 桥
武汉 长 江 大 桥
比较
武汉长 江大桥 武 汉 长江 大 桥 于
长江 天 堑 的 第 一 座 大 桥
展 发挥 了 巨大 作 用
、 。
年 建 成 是 铁 道 部大 桥 局 建 局 后 修 建 的 第 一 座 长 江 大 桥 也 是 我 国 征 服
,
,
武 汉 长 江 大 侨 的建 成 不 但接 通 了我 国 南 北 大 动 脉京 汉 及 粤 汉 铁 路 为 铁
, , ,
路 运 输 作 出 了 巨 大 贡 献 而 且 与 先 期 建 成 的 江 汉 桥 一 起 将武 汉 三 镇 连 成 一 体 对 武 汉 的 交 通 和 发
。
武 汉 长 江大 桥 是 我 国 建桥 史 上 的第 一个里 程 埠
,
。
武 汉 长江大 桥铁 路桥全长
,
公 路 桥全 长
, ,
,
正 桥长
。
该桥位 充分
。
利 用 了龟 蛇 二 山 的 有 利 地 形 大 桥 建 筑与 周 围 环 境 和 谐 协 调 至 今 仍 不 失 为 一 座 建 筑 佳 作 大 桥 主孔跨度 队 属
, ,
桥 下通 航 水 位净 空
,
可通行
设计 拖
,
轮船 及
艘
驳 船 组 成 的船
,
级 航道 该桥 桥 面 车行 道 宽
一
。
可 并 行 四 辆 汽 车 按 汽一
,
验算
两 侧人 行 道 宽
, ,
可并行两个大人带 一 个小 孩
,
。
随 着 武 汉 市 的 经 济 发 展 由 于 两 岸 疏 解 配 套工 程 跟 不 上 及 桥 头 公 交站 点 的 影 响 长 期 以 来 两
,
岸交 通 经 常 堵 塞 影 响 了 大 桥 车 流 量 琴 台立 交工 程 完 成 后 两 岸 交通 有 了 一 定 程 度 的改 善 但 仍 不
, ,
。
能 满 足 交 通 发 展 的需 要
。
武 汉 长 江 大 桥 在 技 术 上 的成 就 主 要 有 两 个
创 造 性 地 采 用 了 大 直 径 钢 筋 混 凝 土 管 柱 钻 孔 基 础 及 大 型 震 动打 桩机 下 沉 管 柱 修 建 深 水 桥 梁基 础 这 在 当 时是 一 个 创举
以
,
。
号 钢 为 材 料 建 造 大 跨 度 钢 梁 并采 用 全 伸 臂 法 架 设 钢 梁 为 以 后 修 建 大 跨 度 钢 梁 积 累
,
,
,
了经 验
。
另 外 一 重 要 成 果 是 达 到 了 建 桥 初 期 提 出 的 建 成 学 会 的 目标 通 过 该 桥 建 设 培 养 出 了 新 中 国
,
“
”
第一 批 桥 梁 建 设 的工 程 技 术 人 员 及 技 术 工 人
,
。
该 桥 建 设 得 到 了前 苏联 的 技 术 援 助 以 西 林 为 首 的
施 工 工 期 为二 年 另 一 个 月
。
位 前 苏 联 专 家 参 与 了决 策 和 指 导
。
大桥
武汉长 江二 桥 在 武汉 长 江 大 桥 建成
流量 的 环 形 成三镇
年 后 开 始 建设 武 汉 长 江 二 桥 长 江 二 桥建 成 通 车 后 将 分 流 过 江 交通
,
。
,
长 的 内 环 线 对 缓 解 武 汉 交 通 促 进 经 济
发 展 将 发 挥 巨 大 的作 用
,
,
,
。
教授级 高工
,
武汉 汉阳 区 铁道部大 桥 局
‘
教授 级 高 工
,
,
武 汉 汉 阳 区 铁 道 部 大桥 局
武 汉长江 二 桥与武 汉 长 江大 桥 的 比较
,
林 国雄
、
刘长元
,
?
?
大桥北起 汉 口 黄 浦 路 横 跨 解 放 大 道 沿 江 大 道 过 长 江 至 武 昌 后 再 跨武 昌 临 江 大 道 武北 火
车站 及 和 平 大道 至 徐东 路 落 地
,
。
、
大 桥正 桥 全 长
,
正 引桥 全 长
。
、
,
加 黄浦 路立 交桥 第
三 层 直 通 桥全 长
,
、
。
本 桥除黄 浦 路 立 交 桥 外 正 引 桥 及 匝 道 桥 均 由我 局 勘 测 设 计 院 设计
。
,
、
在 武 汉 长 江二 桥 设 计 和
,
施工 中 中 青年 技 术 干 部 已 成 为 主 要 的 技 术 力 量 在 老 一 辈专 家 的 指导 下 年青 一 代 的技术干部 已
茁壮 成 长起 来
,
。
武 汉 长 江二 桥 是 铁 道 部 大 桥 局 在 长 江 上 兴 建 的 第十 一 座 大 桥
该桥 气 势 雄 伟 线 条 流 畅 比 例
, ,
协调 主 塔高耸挺拔 是 一 座 具 有 现 代 化 风 格 的 桥 梁
,
与武 汉 长 江 大 桥 在 功 能 上 差 异在 于
主 通 航 孔 跨 度 和 净 高 可通 行
轮 船和
, ,
艘
,
驳 船 组 成 的大 型 船 队 属
,
,
一
级 航道
。
除 主 通 航孔 外 两 侧 副通 航 孔 跨 度 也 有
,
,
通 航 标准高 于 一 桥 通 航 条 件 优于一 桥
桥 面行 车 道 宽
超 重 平板车
,
可并 行 六 辆 汽 车 按 汽 一 超
,
设 计 特 种平 板 车
。
验算
。
可通 行
,
。
设 计 车速 达
交 通 量 比一桥大大增 加
黄 浦路 设 有 三 层 互 通 式 立 交 和 平 大 道 设 有 匝 道 桥
引桥上 设 有 加 宽 的公 交 站 点 疏 解 系
统 比较 完 善 有 利 于 发挥 大 桥 的 交 通 功 能
。
预 留轻轨 上 桥
。
轻 轨交 通 是 一 种大 客 流 量 的交 通 工 具 是 现 代 城 市交 通 发 展 的 方 向
, ,
桥 上 设有 现 代化 的 交 通 监 控 系 统 有 利 于 交 通 管理 和 及 时 处 理 交 通 事 故
。
与武 汉 长江 大桥 在 基 础 结 构 上 的 比较
发 展 了我 局 在 九 江 大 桥 首 创 的 双 壁 钢 围 堰 大直径 钻 孔 桩 基 础 采 用 这种 基 础 形 式 可 全 年
,
一
。
施 工 不 受 洪水 影 响
,
、
。
主 塔 墩 双 壁 钢 围堰 直 径 达
。
。
这 种 基 础 已 被 用 子 国 内许 多 大 桥
,
。
,
。
进 一 步 发 展 了大 直 径 钻 孔 桩 基 础 了我 局 设 计 制造 的
天 提高到
一
砾岩 钻 孔 深达
成 功 地 实 现 了 清 水 钻 孔 钻 孔采 用
旋 转钻机 经过不 断 的工 艺改进 必
,
钻机钻岩速 度 从平均
,
天
。
与武 汉 长 江大 桥 在 上 部 结 构 的 比 较
斜拉桥 的 跨 度 为
,
大大超 过 了一 桥
。
。
在
世 界 范 围 已 建成 的 同
类桥梁中名列前茅
。
采 用 了我 局 设 计 制 造 的斜 拉 索 和 研 制 的 大 吨 位 锚 具 所 使 用 的 锚 具 填 料 具 有 抗 高 温 的 特
、
点
。
缆索 由必 镀锌 高 强 度 钢 丝 组 成 用 高 密 度 聚 乙 烯 防 护 外 缠 白色 的
,
,
带 具 有 可靠 耐 久
,
、
、
外 形 美 观 的特点
,
。
斜拉 桥 主 梁 混 凝 土 现 浇 施 工 采 用 了 我 局 自行 设 计 制 造 的 独 特 的 短 平 台复 合 式 牵 索 挂
篮 这 在 世 界 桥梁建 设 史上 是 个 创新 该 挂 篮 可 将 长
约
,
。
、
,
、
宽
的 梁 段一 次 灌 注 完 成 平 均 周 期
。
,
天 最快
,
天
小时
分 创 造 了预 应 力 混 凝 土 斜 拉 桥 现 浇 施 工 的世 界 纪 录 该 挂 篮 的成 功使
,
用 为 确 保大桥按 期 建 成 通 车 立 下 了 汗 马 功 劳
、
。
在斜拉 桥 大 悬 臂 施 工 中 除 进 行 了 模 型 试 验 风 洞 试 验 和 理 论 论 证 外 还 成 功 地 采 用 了 塔
, , ,
、
,
、
梁 墩 五 个 自由度 固 结 的 结 构 措 施 采 用 了 一 系 列 的 强 风 袭 击 下 抗 抖 振 措 施 为 确 保 施 工 安 全 奠 定
了基 础
。
大桥施 工 采 用 计 算 机 跟 踪 及 一 系 列 的 精 密 测 试 手 段 对 线 型 和 索 力 进 行 监 控 使 安 装 精 度
达 到 了极 高水 平 其 主 塔 垂 直 度 为
,
,
,
大 大 高于 中心 线 偏差 仅
的精度 长 伸 臂 现 浇 施 工 中 最 难 控 制
,
的合 拢 误 差 在 中 跨 合 拢 时 高 差 仅 为
,
,
,
两主塔 中心线距
,
误差 仅
达 到 了极 高 的 精 度
。
卫 诵
货
作文十:《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2800字
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
韦成 0921121057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关于游记的武汉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