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一、学习目标 词类活用 其黄而陨(三岁食贫( 士贰其行(》10400字
宝鸡石油中学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必修2
创建人:王成 修改人:王成 使用时间:2013-1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难点:在诵读中基本把握故事情节,初步体会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三、教与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 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 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 篇,所以又称“ ”。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 ”“ ”“ ”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 ,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 ”,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是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 。 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 、 、 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4、熟读课文,想想诗歌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你认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氓( ) 蚩蚩( ) 匪来贸丝( ) 乘彼垝垣( )( ) (((((
宝鸡石油中学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必修2
创建人:王成 修改人:王成 使用时间:2013-11 愆期( ) 将子无怒( ) 载笑载言( ) 尔卜尔筮( ) ( ) (((((桑葚( ) 体无咎言( ) 于嗟鸠兮( ) 犹可说也( ) ((((其水汤汤( ) 靡有朝矣( ) 士也罔极( ) 渐车帷裳( ) ( ) (((((夙兴夜寐( ) 咥其笑矣( ) 隰则有泮( )( ) ((((
2、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三 )重点精练和疑点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现象
(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匪我愆期( ) 将子无怒( ) 以我贿迁( ) (((无与士耽( ) 自我徂尔( ) 渐车帷裳( ) (((女也不爽( ) 二三其德( ) 言既遂矣( ) ((((隰则有泮( ) 秋以为期( ) 以望复关( ) ((((2)古今异义
至于顿丘 古义: 今义: ((
泣涕涟涟 古义: 今义: (
女也不爽 古义: 今义: ((
总角之宴 古义: 今义: (
(3)通假字
将子无怒 匪来贸丝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4)词类活用
其黄而陨( ) 三岁食贫( ) ((
宝鸡石油中学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必修2
创建人:王成 修改人:王成 使用时间:2013-11 士贰其行( ) 二三其德( ) (((
夙兴夜寐( ) ((
2、诵读课文,学生讨论交流,复述诗中的故事后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明确:
四、课后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来即我谋 其黄而陨 言笑晏晏 B(载笑载言 咥其笑矣 士贰其行 C(尔卜尔筮 匪我愆期 士也罔极 D(总角之宴 于嗟鸩兮 隰则有泮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
3、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爽快,干脆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嫁妆
4、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我就有说有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5、默写
宝鸡石油中学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必修2
创建人:王成 修改人:王成 使用时间:2013-11 (1)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 (4)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品味诗歌语言认识人物形象,探究其悲剧命运的原因,认识作
品主题。
2、了解“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体会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及情感,理解人物形象。
2、了解“比、兴” 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难点:了解“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认识经典作品的思想价值。 三、教与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思考:1、诗中的女主人公及其丈夫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中那些地方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何好处,
3、“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在《氓》这首叙事诗中,哪些诗句是比
兴句,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宝鸡石油中学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必修2
创建人:王成 修改人:王成 使用时间:2013-11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3、“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___________,流露出来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绝而不留恋。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三)重点精讲
(1)诗眼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引导学生利用诗眼“怨”来理清本诗的脉络,和体会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1、女主人公因何而怨,
明确:
2、她怨什么,
明确:
3、怨过之后,她又作出了什么选择,
明确:
小结:女主人公是一个 的女性形象;氓是一个 的人物形象。
(四)疑点探究
探究一:你觉得女主人公与氓决绝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明确:
探究二:“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在《氓》这首叙事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
宝鸡石油中学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必修2
创建人:王成 修改人:王成 使用时间:2013-11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氓》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前置作业
1、诗歌总集 西周 春秋 305篇 诗三百
2、风 雅 颂 风骚 民间歌谣 宫廷乐歌 宗庙祭祀的乐歌 3、赋 比 兴
4、(略)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略) 2、B
(三 )重点精讲和疑点探究
1、梳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现象
(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愆:动词,拖延 将:动词,请,愿 贿:名词,财物 耽:动词,沉溺
徂:动词,往 渐:动词,溅湿,浸湿 爽:名词,过错 德:名词,品德,
德行 言:助词,无实义 遂:动词,顺心,满足 隰:名词,低洼的地方
以:介词,把 以:连词,来
(2)古今异义
至于顿丘 古义:直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
女也不爽 古义:没有过错 今义:表示看别人不顺眼或心里不高兴、不舒服 ((
总角之宴 古义:快乐 今义:酒席,宴会 (
(3)通假字
宝鸡石油中学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必修2
创建人:王成 修改人:王成 使用时间:2013-11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于”通“吁”,感叹词,相当于“唉”) 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4)词类活用
黄:名词作动词,变黄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二三: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 夙、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2、《氓》是一首情节完整的叙事抒情诗,全诗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写了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第三、四、五章)、 决绝(第六章)三个方面,清晰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由欢喜到悲伤,怨恨,以至决绝的情感变化过程,让我们感受了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四)课后巩固练习
1、D 2、D 3、B 4、C 5、略
第二课时
(一)前置作业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 2、答案:纯真热情
3、答案:男女是不平等的 悔恨多于哀伤
4、答案:清醒、刚烈
(三)重点精讲(答案参见必修二教案P39-40)
(四)疑点探究
探究一:(答案参见必修二教案P40-41)
探究二:(答案参见必修二教案P41-42)
作文二:《词类和词类活用》18800字
词类和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
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3.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6. 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7. 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 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9. 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10. 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
11. 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 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以上十二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 ,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二、词类活用
以上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虎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如动词;(4)名词用如状语。
下面分别谈谈这几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又数刀,毙之。(《狼》)
“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àn) 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老人) 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
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 之。(《史记〃项羽本记》) ──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 ──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 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奇之。(《童区寄传》)
愬然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卖油翁》)
“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 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 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 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
意是果实) ,“荣”(本意是花) 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 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 ”。“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 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 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 “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 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 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
“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6、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是名词,朝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是动词“朝拜”。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左传?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
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 妖术》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
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 说林》
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盗跖》
三、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指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译为“使(让,
叫)……。”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将”是名词的使动用,齐威王想让孙膑作将。“作将”这个行为不是齐威王所发
出的,而是齐威王让孙膑发出的。
使动句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不一致。一般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使动
句中宾语却是动作的发出者;一般句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使动句中谓语却是
陈述宾语的。使动句翻译为主使宾动。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
的是兼语式的内容。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
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
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韩非子?问田》
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专有名词、名词性的词组也能活用为使动词。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谓语的方位名词所
表示的方向发出动作。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
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韩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诗经?小雅?斯干》
名词用作使动词,其后宾语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同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使动词,无形式上的区别。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术》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韩非子?五蠹》
(三)动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动词所具有的行为或动作,其中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最为
常见。如: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阴侯列传》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贾谊《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孟子?万下》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
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
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国语?周语下》
1、使动双宾语
动词的使动用,不仅可以带一个宾语,还可带两个宾语,一个宾语指人,一
个指物。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
之裼,载弄之瓦。 《诗经?小雅?斯干》
负—秦:间接宾语,两者是使动关系,“秦”是动作的发出者。
负—曲:直接宾语,两者是一般动宾关系,“曲”是动作的承受者,是动作关
涉的对象。
翻译的结果:使+间宾+谓+直宾。仍是兼语句式。
2、宾语省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孟子?万上》
3、及物动词的使动用与一般用法无别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将朝王。 同上
4、使动与一般动补关系无形式上的区别
欲因此时降武。 《汉书?苏武传》
涉间不降楚。 《项羽本纪》
5、同一句中,结构一样,有的是使动,有的是一般动宾关系。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论语?阳货》
6、使动用的动宾后,有的还有补语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史记?信陵君列传》
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 《左传?庄公十九年》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明主不滥(过度)富贵其臣。 《商君书.画策》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 《孟子?尽心下》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 范雎《献秦昭王书》
请问安国众民如何? 《晏子春秋?内杂问下》
(吕不韦)乃往见子楚,曰:“吾能大子之门。” 《史记?吕不韦列传》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论语?宪问》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修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其后宾语有省略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五)数词的使动用
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或特点。
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五蠹》
傅之翼者两其足。 《汉书.董仲舒传》
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世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章太炎《秦政纪》)
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战国策. 楚策一》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左传. 成公八年》
四、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使动用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前者体
现在行动上,后者体现在思想认识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老子》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吕氏春秋.知度》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孟子.告子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
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史记?管晏列传》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上》
1、名词的意动用
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后汉书.李固传》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 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其谓之秦者何?夷狄之也。 《谷梁传?僖公三十四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史记?扁鹊列传》
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 《后汉书?崔 shi 传》
名词的意动用,宾语有省略的。如: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2、形容词的意动用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译为“认为……”。 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庄子.秋水》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史记?商君列传》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
张旄曰:“韩强秦乎? 强魏乎?”王曰:“强秦。” 《战国策. 魏策四》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史记. 滑稽列传》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夫差智太宰 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难三》
1、形容词的意动用,宾语有前置的。如: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说苑.建本》
2、形容词的意动用与用为一般动词无形式之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
驱天下之民,从善远罪。 柳宗元《断刑论》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梁上》
四、名词、形容词活用的辨析:
以上讲了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怎样辨别名词、形容词活用呢?除结合上下文意辨析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名(形)+代。
代词前的名词、形容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 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 《说苑?君道》
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张骞传》
(二)助动+名(形)
名词、形容词前有助动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助动词是修饰动词的。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所+名(形) 、者+名
结构助词“所”后的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只与动词及其词组结合。 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苏洵《易论》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
4、名+名(非并列、偏正关系)
两个名词连用,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 《盐铁论.非鞅》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下》
5、副+名
除判断句外,名词通常不受副词修饰。
臣闻明主涖政,有闻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范雎《献秦昭王书》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 《国语. 周语中》
6、名+介宾短语
名词不能带补语。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孟子?梁上》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臣人之与臣于人,岂可同日而论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名+而+名、动+而+名、名+而+动
名词由承接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韩非子?外左上》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盐铁论. 相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
8、形+名
若非偏正关系,则属述宾关系。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 《荀子?王制》
五、词类活用的有关问题
1、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兼类指一个词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究竟哪些是活用,哪些是兼类。只有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古汉语中有的兼类词到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单类词,人们很容易以现代汉语的观点来看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因此可能把古汉语中的兼类词当成词类活用。如:衣、食、军、冠、王、妻等。有的书把其动词义都看成是名词活用而来,以今律古。
2、词类活用与词义
词类活用后词的意义总是与该词的原义有必然的联系。如“令吏人完客所馆”“馆”的作用是居住。如果两者没有联系,其理解上一定有问题。“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封建论》)有的把第一个“君”译为“效忠”“尊敬”,言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乖戾:反常、不顺,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思想。)“君”与尊敬、效忠无必然联系,此“君”当为意动用,“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3、形容词的使动用问题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少,一般说来。形容词活用后带宾语的较多。“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目小可大,大不可小。”(《韩非子. 说林》)( 刻削:雕刻和刮削。) 受“可”修饰,“小”“大”活用为使动词,“可小”“可大”即可小之,可大之。可使之变小,可使之变大。(如何变小,此为刻小。)“刻小”是在“使之变小”的基础上再译的。因此仍将之视为使动而非一般动词。古汉语中述补关系的词产生很晚,凡是可以译为述补关系的,可以把它看作使动用。
4、“相之”“将之”“官之”等的用法问题
朱星《古代汉语》、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都认为“相”“将”等是名词的意动用,理由是古人注释时用“以…为…”这种格式来理解它们。《吕氏春秋?期贤》:“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相也?”这与意动用格式同,所以看作是意动用。错误:这类名词在这里的用法。与我们所讲的一般名词的意动用不同,它丝毫不带主观成分,而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这样仅仅是为了守旧,易将使动、意动混淆。更何况“以…为…”的格式除了可表示“认为…是…”“把…当作…”外,还可以表示“使…做…”。
5、使动、意动非词类活用,而是谓宾间的两种特殊关系。
二、词类活用细解
(一)名词的活用
⒈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简析 “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简析 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市”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⑶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简析 “水”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用作动词:游水;名词“王”前有副词“则”,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⑷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例如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简析 名词“事”迭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做、从事。
⑸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简析 名词“罾”前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用网捕捉。
⑹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
例如 ①秦师遂东。
简析 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⒉名词的使动用法
⑴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简析 “王”后跟“我”作宾语,是“使我为王”。
⑵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
例如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
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 往东去;“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⒊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 ①孟尝君客我。
简析 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⒋ 名词直接做状语
⑴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简析 名词“席”、“包”、“囊”分别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⑵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简析 名词“面”做动词“刺”的状语,表示“刺” 的方式:当面。
⑶ 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简析 名词“船”作动词“载”的状语,表示“载”所用的工具:用船装。
⑷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 孤帆一片日边来。
简析 名词“日边”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来”的地点:从日边。
⑸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
简析 时间名词“岁”作动词谓语“更”的的状语,表示“更” 的性质:每年。 ⑹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南取百越之地。
简析 方位名词“南”做“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向南。
⑺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
例如 ①而乡邻之生日蹙。
简析 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蹙”的状语,表示“蹙” ,这种情况逐渐的发展变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动词的活用
⒈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①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简析 动词“奉”用作名词,意即“奉送的机会”,作句子的主语。
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⑴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例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简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⑵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晋侯饮赵盾酒。
简析 “食”,吃,是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 ,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
⒊ 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 ①死国可乎。
简析 “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 大行不顾细谨。
简析 “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意即“细枝末节”。
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简析 “高”本是形容词,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译作“推崇”。
⑵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简析 “穷”在本句中与“能”相结合充当谓语成分,因此活用为动词。 ⑶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稍出近之。
简析 “近”是形容词,但后带有代词“之”做宾语,作动词。
⑷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简析 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 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短”后跟了介词结构“ 于顷襄王”应作动词。
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简析 “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形容词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而它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要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绿”是形容词,后面接了名词宾语,应译“使……绿”。
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 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② 吾妻之美我者。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简析 “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形容词“美”后带宾语“我”。“美我”即“以我为美”,意即“认为我美”;“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
【跟综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纪纲,临邑人,为诸生。燕王①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王与语,说之。纲善骑射,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王大爱幸,授忠义卫千户。既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纲觇帝旨,广布校尉,日摘②臣民阴事。帝悉下纲治,深文诬诋。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辄特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数使家人伪为诏,下诸方盐场,勒盐四百余万。还复称诏,夺官船二十、牛车四百辆,载入私第,弗予直。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籍故晋王、吴王,干没金宝无算。得王冠服服之,高坐置酒,命优童奏乐奉觞,呼万岁,器物僭乘舆③。欲买一女道士为妾,都督薛禄先得之,遇禄大内,挝④其首,脑裂几死。恚都指挥哑失帖木不避道,诬以冒赏事,捶杀之。
纲又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端午,帝射柳,纲属镇抚庞瑛曰:“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瑛如其言,无敢纠者。纲喜曰:“是无能难我矣。”遂谋不轨。十四年七月,内侍仇纲者发其罪,命给事、御史廷劾,下都察院按治,惧有状。即日碟⑤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节选自《明史》)
【 注】 ①燕王:即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封燕王。②摘(tì):揭发。③乘舆:此处泛指皇帝用的器物。④挝(zhuā):击,敲打。⑤碟(zhé):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便辟诡黠 ②便言多令才
B. ①深文诬诋 ②文过饰非
C. ①载入私第,弗予直 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D. ①命优童奏乐奉觞 ②请奉盆缶秦王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纲叩马请自效 B. 令典亲军
C. 籍故晋王、吴王 D. 得王冠服服之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王与语,说之
②北与寇往来其间
①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①帝所怒内侍及武臣下纲论死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①我故射不中
②朱亥故不复谢
4.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用以刻画权奸纪纲形象的一组是( )
①燕王起兵过其县,纲叩马请自效②便辟诡黠,善钩人意向③帝以为忠,亲之若肺腑④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⑤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A. ②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着力刻画的是权奸纪纲的形象。他因为能说会道、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而受到燕王宠爱,从而平步青云。
B. 纪纲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党羽,诬陷异己,诱取财产;假传诏令,勒取官盐;私造武器,图谋不轨。
C. 一次在皇宫内遇见他所嫉恨的都督薛禄,击打薛的头,以至把薛打得脑袋裂开而身亡。
D. 纪纲犯下了种种罪行,终于落得个被依法治罪,家属也受到惩治的可悲下场。
6.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构陷大贾数十百家,罄其资乃已
译文:
②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临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搜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阳嘉二年,诏举敦朴,城门校尉岑起举融,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宗。时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之,而稽久不进。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朝廷不能用。
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列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边方扰乱,米谷踊贵 踊:物价上涨
B .遂寝搜狩之礼 寝:停止
C .融乃感激 感激:感慨
D .稽久不进 稽:停留
8.下列每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愚夫不为
②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
①诣东观典校秘书
②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
①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
②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
①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②重在东观著述
9.下列加点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B .欲仕州郡
C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 D .会羌虏飙起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明因其个性而造成马融仕途不顺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①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②上《广成颂》以讽谏。忤邓氏,滞于东观。/ ③因兄子丧自劾归。/ ④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⑤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 ⑥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马融起初的老师挚恂教授儒学,马融随其游学,博通经籍,并受其影响不愿为官。
B .马融在为饥饿所困时,后悔不应邓骘之召,并因此否定了老庄的思想。
C .马融在东观负责校对朝廷图书时,与当时的俗懦庸士意见不合,后写文予以讽谏。
D .马融曾有事触犯了大将军梁冀,因此受诬陷。罢官后,又被剃去头发流放到北方。
12.翻译下面语句
①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译文:
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译文:
【参考答案】
1.D (“奉”是“捧”的本字,义为“两手捧着”)
2.A (“叩”动词的一般用法,义为“叩头”。“典”本为名词,意为“典册”,即记录亲军的名册,这里活用为动词,为“掌典”之意,即掌管。“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籍没、登记并没收”讲。“服”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衣服”讲)
3.A (A组前“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者,这里后省宾语“之”,可译为“和”“跟”“同”;后“与”,连词,表示联合,可译为“和”“跟”“同”。B 组两句中的“以”,均作“认为,以为”讲,在句中均作谓语。C 组两句中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人”。D 组两句中的“故”,均为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故意如此,作“故意”讲)
4.A (①写其发迹之前,并非“权奸”。③写皇帝)
5.C (薛禄并没有死,而是几乎死去)
6. (参考) ①捏造罪名陷害上百家大商人,搜刮光了他们的财产才罢休。②你折下柳枝大声说我射中了,以此观测出大家对我的态度如何。
7.C (应为“感愤" )
8.B (A ①动词,做;②动词,认为;B 两个“诣”均是往的意思;C ①用;②因:D ①读作“zhòng”表示“敬重”②读作“chóng”意思为“重新”。)
9.D (A 读作“qì”《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以女嫁人”;B 做官;C 触犯;D 风暴,翻译成“像风暴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
10.A (①并未顺其自然步入仕途,乃因其性格好恶所致;②因上疏谏而得罪当权者,方落得“十年不得调”;③去官原因实属“自我弹劾”;④因病而去,不好确定是“个性所为”;⑤其上疏的目的是为了效力朝廷,至于后者“不用”,并非属于直接原因;⑥应视为“大顺”)
11.B (“殆非老庄所谓也”应译作“恐怕不是老庄的玄思吧”,并没有否定之意。)
12.(参考) ①左手按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咙,即使愚蠢的人也不这样做。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弃,就象金木水火土五材一样,没有可以废弃的。和“天下”小大之大。
作文三:《词类活用教案》1200字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词类活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掌握词类活用的类型及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三、教学设备:多媒体
四、教学内容:
(一)词类活用的概念 :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古代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特点:
1、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2、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二)词类活用的类型:
名词的活用:1.一般动词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 4.作状语
动词的活用:1. 名词2. 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4.为动用法
形容词的活用:1. 名词2. 一般动词3.使动用法4.意动用法5.为动用法 数词的活用:略
(三)词类活用的规律:
先举例,从例子中找出共通点,总结出规律。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 ,名词 ?(能、欲、愿、足、可)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 , 介词结构
名词, 代词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副词,名词( ?“不、弗、数、皆、已、未”)
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方位、处所、时间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2)表动作、行为的根据方法或工具
(3)表示对人的态度
规律一: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时,活用为名词 该形容词一般翻译成“的字结构”
规律二:在“之”(助词,的)、“其”(代词,他的、他们的)后充当中心词。即形容词被定
语修饰,活用为名词。(该形容词其实也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1. 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2. 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3. 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4. 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5.在文言句中,形容词后面带宾语,作动词。
(四)巩固练习:幻灯片展示
作文四:《词类活用》800字
1.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空乏)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拂乱其身(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了。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①于是子出户南望
②日夜思欲报楚王
③大,告之曰
(1)请师.【名词活用做动词:拜??为师】之
(2)尚无灯烛..【名词活用做动词,点灯烛】
(3)月明辉.【名词活用做动词,照耀,照亮】室.
心奇.【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觉得??奇怪】之
(5)蒙赐月.【名词用做形容词,像月光一样】明之照
(6)蒙赐月明之照.【动词活用做名词,亮光】
(7)令自咒.【名词活用做动词,念咒语】
(8)勿误樵.【名词活用做动词,打柴】苏 (9)光鉴.
【名词活用做动词,照】毫芒
罍而歌者
泉而茗者
红装而蹇者
作则飞沙走砾
作文五:《《陈情表》词类活用》300字
《陈情表》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像犬马一样。
3. 则刘病日笃。 日:一天天。
4.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在家外。
5.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在家内。
6. 躬亲抚养。 躬:亲自。
(二)使动用法
1.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闻,使……知道。
2.无以终余年。 终:使……终。
3. 保卒余年。 保:使……保全。
(三)形容词作名词
1. 夙遭闵凶。 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2. 猥以微贱。 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3. 凡在故老。 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四)形容词作动词
1.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远离。
2. 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五)名词作动词
1.臣少多疾病。 病:生病。
2.且臣少仕伪朝。 仕:做官。
3.历职郎署。 职:任职。
作文六:《文言词类活用》800字
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汉语中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与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例: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睛示意
名词活用动词有以下规律:
(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做动词
?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刑人如恐不胜。
? 籍吏民,封府库。
?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所罾鱼腹中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子书》)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汝幸而偶我。
驴不胜怒,蹄之。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如果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可能动词化了。
? 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 未果,寻病终。
2、名词作状语
? (1)普通名词作状语
? 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做状语。
? 有泉侧出。
? 使不上漏。
?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侍之
(2)时间名词作状语
? 朝而往,暮而归。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方位名词作状语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
课前检查:
?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2、垣墙周庭
? 3、道芷阳间行
?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名词的使动用法
?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
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4、名词的意动用法
? 其特点必带宾语,该活用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
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强调主语对宾语的主观感受或认识。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把)+宾+为(看成、当做)+该活用名词
?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作文七:《词类活用》2300字
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东亦客也(方位名词" 东" 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名词" 客" 用作动词:客居。)
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 南" 用作动词:向南流去。) 得其尤绝皆家焉(名词" 家" 用作动词:安家。) 今予家是溪(名词" 家" 用作动词:安家。)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命名,名词作动词用。) 字笨百态,而无所避之(包罗,名词作动词用。)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向南飞。)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仍而下(上,向上飞;下,落下。) 一人缓板而歌(击板。)
峦壑竞秀,最可觞客(劝饮。) 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交错。) 雷辊电霍,无得而状(描写其状。) 壮士听而下泪矣(流下。)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做官。)
宰严限追比,甸余,杖至百(挨棍棒。) 上大嘉悦,沼赐抚臣名马衣缎(下诏。) 裘马扬扬(裘,穿着皮衣;马,骑着马。) 儿涕而去(流泪。)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旅居他乡。)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风,风吹;雨,雨打。) 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奏乐)
3、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5、楚人一炬 (放一把火)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汝又不果来 果:实现
业其家 业:继承??的事业 东亦客也 客:做客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
(2)名词用作状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莫如巧归(方位名词" 两" 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 归" 的方向:向西。) 巷流人于潇水(方位名词" 东" 用作状语,表示动作“流”的方向:向东。)
自愚丘步行六十步(方位名词" 东北" 用作状语.表示动 作行为" 行" 的方向:朝东北。)
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向上,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 西"' 东" 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 望" 的方向:" 向??"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名词作状语。)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 内" 均为词作状语,在门外,在家里。)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活用作状语,像雾一样。)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每年。) 市中游侠儿得住者笼养之(用笼子。) 日将暮,取儿稿葬(用草席。) 虫集冠上,力叮不释(用力。) 民日贴妇卖儿(一天天。)
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一天天地。) 东望而泣,若不自胜(向东。)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莫如西归 西:向西
中年兄殁南方 中年:在中年 毛血日益衰 日:一天天地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郊野。)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道' 。) 成述其异,宰不信(特殊的本领。) 幸为少尽缱绻(缠绵的情意。) 乃能衔哀致诚诚:诚意
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白:白发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强者天而病者全乎(形谷词" 全" 用作动词:保全。)
然而虽辱而愚之(形容词" 愚" 用作动词:把??叫做愚。)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浏作动词:远离。) 而心目耳力俱穷(用尽。) 遂宽其同气之罪(宽恕。)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全:保全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仗打得小,仗打得大) 三.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而视茫茫 视:视力 惟其所愿:愿望
传之非其真邪 传:传来的消息
而视茫茫(动词" 视" 用作名词:视力。)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四、使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将成家而致汝(动词的使动用法:让??来。)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夭折) 下文中" 夭其嗣矣" 中" 夭" 同此。)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辄倾数家之产(动词使动用法,使??倾。) (2) 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昂其值,居为奇货(使??高昂。) 悲泗淋漓,减怛人心(使??悲痛。) 五、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成然之(认为??对。)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益奇之(认为??奇特。)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翻译:你是个不相关的路人,却能仗义救急,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以??为急。) 六、数词的用法:
(1)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作文八:《词类活用》2800字
词 类 活 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包含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三类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此外,“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为方便起见,姑列于该目之下。
使 动 用 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也叫“致动用法”,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具有“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动词、形容词、名词都有使动用法。由于它们原来的词性不同,作使动用的时候,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分两种情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可以带受事宾语,但在用为使动时,不是动作施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产生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如:
(1)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 (2)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 (3)故不如先斗秦赵。——《史记项羽本纪》 (4)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使用较少(“从、食”常见),但有时很不容易辨认。只能借助上下文义进行揣摩。试比较:
(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下》
(2)孟子将朝王。——同上 (3)欲因此时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4)涉间(人名)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大量出现。它们一般容易辨认,因为它们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往往就是使动用法。如: (1)以此下心意——《孔雀东南飞》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省略宾语的情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
(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四)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名词的使动用法相对少见,活用的名词一般是普通名词,偶也有方位名词或专有名词。如:
(1)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光派专诸刺王僚 (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三 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名词或形容词放在名词或代词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表达“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看成什么来对待”(有人建议列为“处动”)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种意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表示当事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左传哀公七年》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3)太子迟之,疑其悔改。——《史记刺客列传》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1)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小雅白驹》 (2)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3)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四)意动和使动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怎样”;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使动句叙述的是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是主观认识或主观感觉,不一定是事实。试比较:(1)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四 名 词 用 如 动 词
指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频率较使动意动为高(认识有发展)。包括普通名词和方位名词活用两类。如: (一)普通名词活用:
(1)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2)解衣衣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4)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5)范增数目项王;江东父老怜而王我。——《史记项羽本纪》 有些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读音改变,如“衣”、“王”。 (二)方位名词活用:
(1)子墨子不听,遂北。——《墨子贵义》 (2)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 (3)沛公引军过而西。——《史记高祖本纪》 (4)吾亦欲东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五 名 词 作 状 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借助跟介词的结合,构成介宾短语才能做状语。如:“我们在教室上课。”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作状语。另外,少数能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的普通名词也可直接做某些动词的状语,如“集体购票”、“电话联系”、“笑脸迎人”、“公费留学”、“现金支付”等。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却是名词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较浓重的修辞色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表示时间处所方位: (一)表时间
(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同上
值得注意的是,由名词充任的时间状语有时不是单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而是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 A 表条件方式: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B 表频繁发生:
(1)请损之,月攘一鸡。——《孟子滕文公下》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 C 表逐渐发展:
(1)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史记·孟尝君列传》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二)表处所:
(1)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上》 (2)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史记留侯世家》
“山行”、“家居”、“郊迎” (三)表方位:
(1)舍適子不立而外求君。——《左传文公七年》
(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二 表示工具依据方式:
(1)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表工具】 (2)於是覆劾延年阑内罪人,法至死。——《汉书严延年传》 【表依据】 (3)遂入见王,涕泣膝行。——《汉书龚遂传》 【表方式】 三 表示对人的态度: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吴起孙子列传》 四 表示比喻: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小石潭记》 (3)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4)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史记张释之列传》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作文九:《词类活用》3500字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
(一)名作动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 天兩墙坏。兩:下兩。
恐前后受其敌。敌:胁迫、攻击。 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钻洞。 愿为市鞍马。市:买。 策勋十二转。策:记功。
会宾客大宴。宴:举行宴会。 惊觉欠伸。欠:打呵欠。 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 妇抚儿乳。乳:喂奶。
无不伸颈、侧目。目:看。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苫蔽成丘。苫:覆盖。 狼不敢前。前:上前。 有仙则名。名:出名。
不蔓不枝。蔓:生枝蔓;枝:长出枝条。 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多髯:长着许多胡须。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晴初霜旦。霜:下霜。 如履平地。履:踩。
披发文身。文:画着文彩。 大雪三日。雪:下雪。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穿着破旧的衣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做太守。 环滁皆山也。环:环绕。 名之者谁。名:命名。
故自号曰醉翁也。号:起别号。 负者歌于途。歌:唱歌。 临溪而渔。渔:钓鱼。 弈者胜。弈:下棋。
泉而茗者。泉:汲泉水。茗:煮茶喝。罍而歌者。罍:端着酒杯。歌:唱歌。红装而蹇者。红装:穿着艳装。蹇:骑驴。 陈胜王。王:为王。
夜篝火。篝:用笼子罩着。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
皆指目陈胜。指:用手指。目:用眼睛注视。 尉果笞广。笞:用竹板打。 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天下缟素。缟素:穿丧服。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盛。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深入不毛。毛:长草木。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入侵。 环而攻之。环:包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人恒过,然后能攻。过:犯过失。 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守法度。 惠子相梁。相:做宰相。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 朝服衣冠。服:穿戴。 面山而居。面:面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二)名作状
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吾日三省事身。日:每天。 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妇手拍儿声。手:用手。 北饮大泽。北:向北。 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 孔子东游。东:向东。
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 任意东西。东西:向东或向西。 手自笔录。笔:用笔。 主人日再食。日:每天。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牙那样。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酿泉为酒。酿泉:用酿泉的水。 鳞浪层层。鳞:像鱼鳞似的。 失期,法皆斩。法:按照法律。 乃丹书帛曰。丹:用朱砂。 夜篝火。夜:在夜里。
狐鸣呼曰。狐:像狐狸似的。 功宜为王。功:论功劳。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每天。 北定中原。北:向北。 朝服衣冠。朝:早晨。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三)动作名
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 天下之伟观也。观:景象。 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 (四)形作名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使老有所终。老:老年人。 则素湍绿潭。湍:急流。 回清倒影。清:清波。 常有高猿长啸。高:高处。 急湍甚箭。湍:急流。
百废具兴。废:荒废的事业。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铁甲。锐:武器。 以大易小。大:大的。
此皆良实。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优劣:好的、差的。
攘除奸凶。奸凶:奸邪、凶顽的敌人。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的大山。
(五)形作动
楼渐低。低:降低。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少:缺少。 互相轩邈。轩邈:向高处、远处伸展。 近岸。近:靠近。
此教我先威众耳。威:威服。 请广于君。广:扩大。 轻寡人与?轻:轻视。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疏远。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 香远益清。远:远播。1
(六)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乱: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凄神寒骨。凄:使??感到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使??恼怒。 伏尸百万。伏:使??倒下。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苦恼。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资财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强。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中军置酒饮归客。饮:让??饮酒。 (七)意动用法
父异焉。异: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奇:以??为奇。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父利其然也。利: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 渔人甚异之。异: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以??为子。
心乐之。乐:以??为乐。心里对??感到高兴。 而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以??为快乐。 天下苦秦久矣。苦:以??为苦。 固以怪之矣。怪:以??为怪。
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认为??美。
(八)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后一个“知”:通“智”聪明。 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尊君至不?不:通“否”。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满坐寂然。坐:通“座”。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聪明。 止有剩骨、止增笑耳。止:通“只”,只有。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攀:通“扳”。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
后。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鳏”,老而无妻人。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2
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 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声。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显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恶能无纪?纪:通“记”,记录。 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欲上青天览明月。览:通“揽”,摘取。 最喜小儿亡赖。亡:通“无”。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 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 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懂得。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小麦覆陇黄。陇:通“垄”,土埂。 更著风和雨。著:通“着”,遭受。 村南村北响缲车。缲:通“缫”。 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知而不争。争:通“诤”,谏诤。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对付。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作文十:《词类活用》7200字
浅谈文言文 “词类活用”的类型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 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 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 (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 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 游泳”的意思。
4. 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㈢规律总结:
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㈠判断方法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 ,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例1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例2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例3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㈠判断方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 状语. 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1、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屈原列传》)
2、 吊有忧,贺有喜。 (《勾践灭吴》)
3、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师说》)
分析:例1中“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是“听力,听觉”的意思。活用为名词。例2中“忧、喜”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动词“有”后作宾语,活用为名词,是“忧愁的事;高兴的事”的意思。例3中“至”本是动词“到”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名词“到的人”。例4中前一个“圣、愚”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是“圣人,愚人”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1、标志: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2、语法分析: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者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四、名词作状语
(一)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二)活用形式
1. 表示比喻
例 1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谦称)(《报任安书》)
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因景从。(《过秦论》)
分析:名词作状语,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含有“象??那样地(似的、一样)”的意思。例1中的“牛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走”作状语,翻译为“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例2中的“云、响、景”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集、应、从”作状语,意思是“象云那样汇集”、“象声响那样应和”、“象影子那样随从”。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例如:(1)倡优蓄之(倡优,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报任安书》)
(2)皆谦而礼交之(礼,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应为“当作??那样”、“象对待??的似的”。例1中“倡优”,就可翻译为“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例2中“礼”可翻译为“ 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的意思。
3.表示处所
例如:1、而相如廷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分析:这种形式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例1中的廷,表示斥责秦王的处所,“廷斥之”就是“在朝廷上呵斥他”,例2中的“上、下”表示动作的趋向,翻译为“向上,向下”。
4. 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1、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
分析:这种形式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例1中“厚币”修饰它后面的动词,表示使用的内容,翻译为“用厚币??”。例
2中“舟”,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行”,表示“行”的工具“用船行路”“乘船出发”。
5. 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
例如:1、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地)(《屈原列传》)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3、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李塑雪夜入蔡州》)
分析: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三中情况,其一,表示时间的阶段性、经常性,含有“每每”的意思;其二,表示时间的持续性、逐渐性,含有“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意思;其三,表示追溯过去,含有“往日”、“从前”、“当时”的意思。例1中“日”属于第二种情况,翻译为“一天天地”;例2中的“日”、“月”属于第一种情况,含有“日日”“月月”的意思,“日削月割”,就是“每天的割地每月的割地”;例3中的“时”,用在句首,来追溯当时的情景,“时大风雪”,就是“当时大风大雪”。
(三)规律总结
名词作状语:
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
五、使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时,即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就是使动用法了。这种用法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语+动词+兼语+宾语”,现在简化为“主语+动词+宾语”,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要翻译成兼语式。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当它异乎常规地带上宾语的时候,往往属于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当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即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过秦论》)
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鸿门宴》)
分析:使动用法的翻译方法有二:一是使令式。格式为:“主语+使(宾语)+谓语”。二是动补式。格式为:“主语+动补词组+宾语”。例1中“归”,即“使之归”,翻译为“使??回去”的意思;例2中“朝”,即”使??朝拜”的意思; 例3中的”活”,即“使之活”的意思。
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净;美,使???美)(《勾践灭吴》)
2、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分析:例1中的“洁、美”,是形容词, 这里活用为使动词, 翻译为“使??洁
净;美,使???美”;例2中的“绿”是形容词, 这里活用为使动词, 翻译为“使变绿”的意思。
㈢名词使动用法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分析:例1中的王之, 是“使他为王”的意思;例2中的“将孙膑”是“使孙膑为将”的意思。
(二)规律总结
动词使动用法, 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 又带有宾语, 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意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 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㈠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可译为“认为??”“以??为??”
例如1、公子怪之(怪,感到奇怪)(《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 ::例1中的“怪”是形容词, 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翻译为’感到奇怪”;例2中的“羞” 是形容词, 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翻译为“以??为羞耻”;例3中“私” 是形容词, 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翻译为“以??为美”.
㈡名词意动。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 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 可翻译“把??看作”“把??当作”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廉颇蔺相如列传》
3、 粪土当年万户侯. 。
分析:例1中的方为名词“先”、“后”活用为动词, 翻译为“先,以??为先”;“后,以??为后”;例2中的名词“粪土”,活用为动词, 翻译为“把??当作粪土”。
(二)规律总结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即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七、动词的为动用法
(一)判断方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它怎么样”的意思。为动用法的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 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 识别一个动词在句中是不是为动用法, 主要看这个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为动”关系, 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从语法结构上看, 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以动宾式来表达状动式的内容。翻译时, 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例如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急,为??着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报任安书》)
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分析例1中的“急”应理解为“为人急”,就是“为他人着想.”。例2中的“死”应理解为“为节死”。例3中的“泣”应理解为“为之泣”,“既泣之三日”,就是“已经为它哭了三天”。
(二)规律总结
动词的为动用法:
1. 看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是不是“为动”关系。
2. 为动用法的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服务的性质。
3、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灵活地译为“为+宾+动”“替+宾+动”“给+宾+动”等格式。
作者:上海浦东刘淼
提交日期:2010-1-10 17:00:00
一、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请你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A. 名词作动词 B.意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 吾师道也( ) 2.吾从而师之( )
3.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4. 而耻学于师( )
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
3. 沛公欲王关中( )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三、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1. 函梁君臣之首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沛公军霸上
5. 火尚足以明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9.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10.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1、2、4、6、8 B.1、3、4、6、10
C.2、4、5、6、8 D.5、6、8、9、10
四、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是( ), 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 ) 。
1. 常以身翼蔽沛公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 既来之,则安之 4.外连衡而斗诸侯
5. 渔人甚异之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7.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8.春风又绿江南岸
五、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
1. 汗马功劳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 鱼肉百姓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6.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7.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8.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9. 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0.天下云集响应
A.1、3、5、7、9、10 B.l、2、3、5、8、10
C.1、2、4、5、8、10 D.2、4、6、8、9、10
六.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 人皆得以隶使之 B.其一犬坐于前
C.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卒廷见相如
七.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几句的一项是:1( )2( )
1.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师道也
九.以下句子中不含意动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既来之,则安之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十.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1 例句:不耻相师 ( )
A.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 例句: 六王毕,四海一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C. 二三其德 D.其一犬坐于前
十一.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1. 例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
A .亦以明死生之大 B. 应是绿肥红瘦
C. 晓看红湿处 D. 欲穷千里目
2. 例句:亲贤臣,远小人(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
C. 小学而大遗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A. 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B.志不在小
C.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披坚执锐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一、学习目标词类活用其黄而陨(三岁食贫(士贰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