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蔺相如》4800字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必做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赦免(chì) 倨傲 (jù) 睥睨(nì) 肉袒负荆(tǎn) ....
B.间至(jiān) 汤镬 (huò) 怯弱(qüè) 渑池(miǎn) ....
C.盆缻(f?u) 叱咤(chì) 不怿(yì) 避匿(nì) ....
D.肖像(xiāo) 驽笨 (nú) 披靡(mí) 刎颈之交(w?n)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辞谢固请(道歉) 相如奉璧奏秦王(奏请)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B.间至赵矣(偷偷地)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使人遗赵王书(送)
C.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臣请就汤镬(接受)
D.均之二策(平均) 相如因持璧却立(后退) 顾吾念之(只是)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召有司案图
C.乃使其从者衣褐 D.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舍相如广成传 B.卒廷见相如 ..
C.赵王鼓瑟 D.左右欲刃相如 ..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于是相如前进缻 ....
C.徒慕君之高义也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6.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会于西河外渑池 D.而君幸于赵王
7.写出下列句子中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以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以此知之,故欲往
(4)宁许以负秦曲
(5)徒以吾两人在也
(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因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人之力而敝之
8.名句名篇默写。
(1)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2)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
(3)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 。
(4) , !臣等不肖,请辞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感到羞愧 .
B.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 .
D.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相如功大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而相如廷叱之 ..
C.而相如廷叱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D. 为刎颈之交。 不忍为之下 ..
11.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选做题】
1.试以“完璧归赵”为例,分析司马迁的语言艺术(或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可体会语言之美。如“相如持璧却立”的细节、秦王群臣“相视而‘嘻’”的一字传神 之妙。
可体会手法之美。如在秦廷之上,秦王的计拙与被动,与蔺相如的机智和主动,形成鲜 明对比,更显蔺相如智勇过人。
2.《史记》写人物的特点之一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试
3. 分析本文,看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技巧。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5)悬念、侧面烘托等技巧在文中体现突出。
3.请为司马迁你写一份颁奖词。
废寝忘食,他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含垢忍辱,他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
之绝唱。一部史记,讲述着史学家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
一部史书,一个选择,一支竹笔,撑起英雄高大的身躯。曾经在死生之间做出伟大
选择,曾经在笔墨之间书写浩然正气。一部荡气回肠的史家大作,一位忍辱负重的史家楷模。
4.《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阅读练习
蔺相如之完壁,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
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欺骗,欺诈)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通“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即白起,秦国大将)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1)将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2)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3)对于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司马迁和王世贞各持什么态度?请用简洁的语言对他们
的观点分别加以概括。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必做题】
1.C(A项中“赦”应读为shè;B项中“间”应读作jiān,“怯”应读为qiè;D项中“肖”
应读作 xiào,“靡”ǐ应读作。)
2.C (A项中“奏”意为“进献”;B项中“间”意为“从小路”;D项中“均”意为“衡
量”。)
3.C(A项“孰”通“熟”;B项“案”通“按”;D项“详”通“佯”)
4.B(名词作状语,A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5.C(A项“指示”,古义是“指出,给……看”;今义是上级机关对下级发布的指令性
意见。B项“前进”,古义是上前进献;今义是上前,向前行进。D项“宣言”,古
义是扬言;今义是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为了说明自己的政治纲领或对
某重大问题表明自己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公开发表的文件。)
6.D(与例句同为被动句。A项为判断句,B项为定语后置,C项为状语后置。)
7. 以
(1)介词,凭借 (2)介词,用,拿 (3)介词,因此
(4)连词,表目的 (5)连词,表原因 (6)介词,因为
因
(1)介词,趁机 (2)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3)介词,经,由 (4)介词,凭借
8.名句名篇默写。
(1)顾吾念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
(2)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4)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
9. D(“顾”应该解释为“只是”)
10.A(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
译 代词,他;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目的;D项,动词,成为/介词,在。)
11. 选B。蔺相如并不是怕见廉颇,他宽宏大量,先国家之急,为了赵国的利益,他不愿与 廉颇发生冲突。所以B项分析正确。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2)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利益紧急情况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恩怨问题放 在后啊。
【选做题】
1.可体会语言之美。如“相如持璧却立”的细节、秦王群臣“相视而‘嘻’”的一字传神 之妙。
可体会手法之美。如在秦廷之上,秦王的计拙与被动,与蔺相如的机智和主动,形成鲜 明对比,更显蔺相如智勇过人。
2.(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文中体现突出。
3.
废寝忘食,他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含垢忍辱,他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
之绝唱。一部史记,讲述着史学家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 一部史书,一个选择,一支竹笔,撑起英雄高大的身躯。曾经在死生之间做出伟大
选择,曾经在笔墨之间书写浩然正气。一部荡气回肠的史家大作,一位忍辱负重的史家楷模。
4.
(1)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2)这只是两句话就决断了,为什么既害怕秦国又要挑起秦国的愤怒呢?
(3)《史纪》的作者司马迁持肯定态度,他认为蔺相如“威信敌国”,“名重泰山”,兼
具智勇。而明代王世贞却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是“既畏而复挑其怒”,且“使舍人怀而逃之”的做法是错误的。
作文二:《蔺相如》1600字
蔺相如
蔺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相传为山西安泽、古县北宝丰村人其墓在村之附近。时势造英雄。在纷繁变幻的战国时代涌现出大批文臣武将他们各展其才在那丰富多采的英雄画廊里位置显赫映照千古。
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按正常升迁很难位居国相地位但秦赵之间的尖锐斗争为其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战国后期强秦加紧了东出兼并六国的攻势而三晋当其冲要。经过几大战役后韩魏国力锐减慑于秦威逐渐不敢做正面相抗。赵国自武灵王(前325-前229年)胡服骑射、大兴改革以来奋发图强比之其他中原各国实力强盛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劲敌。到了赵惠文王(前307-前251年)后期秦的攻势加剧秦、赵之间的外交、军事斗争日趋复杂起来。
秦昭王(前307-前251年)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向赵提出以15城易赵之“和氏壁”。这是强国对弱国进行的一场政治讹诈。一块壁玉无论多么宝贵也不能与15座城池相抵质强秦不过借机试探赵之虚实而已。消息传来赵君臣明知是讹诈却无如之何。如作应允显然“秦城恐不可得”拱手送璧入秦定使赵国徒受愚弄而强秦更求索不已如不应允秦便轻易得到出兵赵国的借口赵便面临战争的威胁。这种被动情况正是弱国外交难以为计的必然形势。
蔺相如在这紧要关头出面打破僵局。他对比秦赵实力说明赵虽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从道义的曲直着眼采取“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来揭穿秦的骗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赵在道义上取得主动。
策略得到赞成蔺相如自报“愿奉壁往使”井保证“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
秦素称“虎狼之国”此次出使的艰难可想而知。但蔺相如事前已有周密考虑充分准备所以临事应变处处主动。秦王便殿接见轻慢赵使接玉后又无意偿城。蔺相如智索国宝严辞揭穿骗局气势上占了上风。秦人欲以武力夺回壁玉蔺相如“怒发冲冠”“举壁睨柱”表示了与国宝共存亡的决心以生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取得了“完壁归赵”的胜利。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秦赵“渑池会”是秦对赵的又一次政治胁迫。当时赵已连败秦国故赵王畏秦在秦约赵王赴会时赵王“欲毋行”。蔺相如认为“王不行示赵弱胆怯也。”故自报奉陪赵王赴会。在会谈中以其机敏和雄辩阻止了秦的欺侮挫败了秦的胁迫再次获得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为赵之良将屡立战功威震诸侯拜为上卿。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斗争的胜利与廉
颇的统军镇守密不可分秦仅以外交活动试探虚实也正是慑于廉颇的武力。对此蔺相如有清醒的认识而居功自傲的廉颇却不识大体在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时极为气愤公然宣言“吾见相如必辱之。”拉开了较量的架式。
针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的对策是每遇上朝常称病不去不与廉颇争位次道遇廉颇多引车避匿以免发生冲突。当门人认为受到侮辱纷纷要求离去时蔺相如向他们表白了心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顾全大局、感人肺腑的剖白不仅使门客恍然大悟深受感动就是畜意折辱相如的廉颇听后也顿觉无地自容。他悔恨交加立即负荆请罪于是二人成刎颈之交。将相之和保证了赵国在尔后15年内团结一致共同抗秦。
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继位年少太后用事赵国的另一上卿赵奢已去世蔺相如病重。秦国于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动用大军进攻赵国之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为避开秦军的强大攻势廉颇屯兵固壁不战。在双方相持3年之久后秦派人离间赵王促使赵王起用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代替持重稳健的廉颇这一阴谋逃脱不了蔺相如的慧眼他带病劝说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但赵王不听终于导致了长平惨败损兵45万元气大伤从此赵国每况愈下于代王嘉六年(前222年)为秦国所灭。
蔺相加的一生是在维护祖国的尊严保卫赵国政权的斗争中度过的。就其行事来看显然是一位有着深厚政治素养和卓越识见的政治家而他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又谱写了一曲公忠爱国的赞歌。这支歌人们世代相传激发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起着净化人们心灵世界的重要的教育意义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1]
作文三:《蔺相如》800字
蔺相如(前
329年—前 259
年) ,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
山西古县蔺子坪人, 官至上卿, 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 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 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负荆请罪
廉颇大将之上。 廉颇因此心中不快, 居功自傲, 很不服气, 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 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 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 迎面而来, 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 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 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 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 ”蔺相如说:“对了, 秦王这样威焰万丈, 我却 在朝堂上斥责他, 侮辱他的臣子们, 难道我会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 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 正是因为赵国文有蔺相如, 武有廉颇呀。 如 果我们两个相搏斗起来, 那情势发展下去, 一定不能一起生存。 我对廉将军一再 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
蔺相如这番话, 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 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 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 怀深深感动, 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 于是脱掉上衣, 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 请人 领到相如家请罪, 并沉痛地说; “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 真想不到上卿对我如此宽 容。 ”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条,请他坐下,两人
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 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 故事。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 , “ 将相和 ”的典故为历 代人们所传颂。
作文四:《蔺相如》500字
蔺相如,中国人都知道,是有名的赵国丞相。而《将相和》就是以记录他和廉颇之间的事为主的。一次,我正在读《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脑子里却闪过一个念头:蔺相如,太莽撞了!
看过《将相和》的人都知道:蔺相如到了秦国,识破秦王的骗局后,是以“要将璧撞碎”来威胁秦王的。而问题就出在这了。
蔺相如呀蔺相如,你再有把握也不要拿脑袋来开玩笑呀!万一秦王没听清楚你刚才说的是什么,你就撞上去了,碎了脑袋又碎了璧,不值得啊!再说人总要有缺点嘛,书本里可只说了“蔺相如说完就拿起璧要往柱子上撞”,可没说“和脑袋一块往上撞”。万一你刚把璧撞碎了,人家秦王又来一句“你刚才说的是什么?”一解释完了,又不想把脑袋送上去了,到那时,不得尴尬死?!那时,在秦国,人人都说蔺相如撞碎了和氏璧;在赵国,人人都说蔺相如撞碎了国宝。尤其是在赵国。要知道,和氏璧可是赵国的国宝呀!!!
还有,当蔺相如识破了秦王的骗局以后,为什么不施展口才,将秦王说服,让和氏璧两国同时拥有,这不也是个好办法吗?如果秦王是个老顽固,说不通,你再使用你之前的那个办法也不迟呀!!!
在“渑池会”上,你也是太莽撞了。秦王拒绝击缶,你就拔出剑要向上冲过去。精神是不错,可也是不是太“勇猛”过头了?秦国是当时最强的国家,出个门身边“护卫队”的人肯定也不少。你要“以一挡十”?那是廉颇干的吧?!
??
算了算了,再不敢想了,不然老爸又要说我不尊敬历史人物了。
作文五:《蔺相如就是蔺相如》800字
□叶国栋
《蔺相如乃蔺相如而已》(刊今年7月5日“笔会”)作者张蛰先生,其文章以前在“笔会”上读过多次,文笔甚佳。但这篇谈蔺相如的文章读后颇感困惑,其中许多议论似发得轻率了些。例如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上,质疑蔺相如心口不一。张先生谓以蔺氏过人之聪明,在廉颇火冒三丈时把自己的考虑直言相告不就行了吗?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口舌在廉氏宣恶言的当口就向其陈述利害得失,哪里用得着不上朝、不见面、路上遇见了还引车避匿呢?张先生认为蔺氏的做法“矫情地让事件一直发酵到门客请辞的地步”,甚至在后文进一步认定这是文人运用心计对付直肠子的武将,玩弄对方于股掌之中。这样的观点让人很难接受。
其实,依廉颇之火爆性格,蔺在其宣恶言当口向其陈述利害必不妥而有害,在其火气头上,良言必定引起争执,争执后翻脸,使事情恶化,会增加解决矛盾的难度。明智的做法就是暂避其锋。廉宣泄心中的不平和愤懑,而蔺无言以对,实际上就是采取降温措施。至于不上朝、不见面,躲避对方等一系列的低调做法,会引起廉之注意、疑惑和思考:是怕自己呢?还是知道错了呢?还是……廉也是爱国、正直之人,所以在听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肺腑之言后,顿悟到自己的不对,遂有“将相和”之圆满结局。蔺相如运用智慧成功化解与廉颇的矛盾,这正是他高明的地方。
张先生文中还叙述蔺相如从舍人变成了大夫,如何以性命疯狂赌博一下子就从社会最底层成功地站在权力舞台中央。这不禁使人疑问:舍人为什么不可以变成大夫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又不是耍阴谋诡计。何况笔者以为蔺之舍命相搏首先是为国家利益,而后封其为大夫是赵惠文王所为。说褒奖也可以,说回报也可以,更确切一点地说,是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是国家的优秀人才而加以提拔重用。倘使蔺在为国家利益一搏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一搏,亦未尝不可。人生能有几回搏,而且是利国利己。把蔺和赖债人“钱没有,烂命一条”混为一谈,笔者实难苟同。
因材料所限,做古人的翻案文章很难。对于我们民族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尤其不要轻易否定。民族的脊梁骨,是支撑民族大厦的伟力,对于提振民族的自信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作文六:《蔺相如乃蔺相如而已》2900字
□张蛰
小时候看小人书就知道《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会》,胡乱跟着大人听戏,丰县拉魂腔里也有《负荆请罪》,等到中学里再跟老师读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当然是节选),蔺相如就成了历史中又一个我必须膜拜的人物。老师在课堂上交待:太史公说,蔺相如智勇双全,名重泰山,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蔺相如一样,成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人。我记住了。
知道蔺相如不是一个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人已经是许多年以后的事,知道蔺相如不是一个名重泰山的人也已经是许多年以后的事,我知道这不能怪自己后知后觉,也不能怪我的语文老师,更不能怪我的地方戏和小人书。我不知道怪谁。我现在只是对自己年少无知时急于寻找榜样感到不好意思。
我对蔺相如的不以为然还是因为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阅读。做了语文教师,“廉蔺列传”这样的教材经典想躲都躲不过,一再地教,就教出了怀疑。最初的怀疑是,蔺相如为什么要站在秦的立场上说话呢?秦昭王二十四年,即文中所说的赵惠文王十六年,秦派人通牒赵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国上下震恐,君臣惶急,苦无良策应对。此时,门客蔺相如在主人缪贤的引荐下得以朝廷觐见。蔺相如在朝廷上说的一句话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以物易物要双方自愿,秦提议交换赵不答应为什么赵就理亏呢?
还有一处怀疑,蔺相如是一个心口如一的人吗?在脍炙人口的“将相和”一节,廉颇拐弯抹角地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就至蔺相如门负荆请罪,这样的脾气禀性,以蔺氏过人的聪明如何不知,直言不就行了吗?他完全可凭自己的口舌在廉氏宣了恶言的当口就向其陈述利害得失,哪里用得着不上朝,不见面,路上撞见了还引车避匿呢?蔺氏有些矫情地让事件一直发酵到门客都请辞的地步,才好像不情不愿被逼无奈地说出自己伟大的胸怀——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二人为位列而矛盾,蔺氏尚用此等苦心静待廉将军醒悟,为国可谓用心,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荣辱能算得了什么?然而,同样一个蔺相如,数年后一眼识破秦人离间计却并未尽力阻止赵孝成王犯错误。与廉颇当年与之争位列相较,秦人离间计乃关涉两国间战争成败的大事,赵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的恰是廉颇,当年蔺相如认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此时蔺氏不更是该以自身勇气痛陈利害吗?如何仅仅指出而不强力阻止此等愚蠢事件的发生呢?这样的表现哪里是一个良臣应持的态度。
如果这样的怀疑有一点道理,蔺相如是要重新定义的。由是再读再品再揣摩《廉颇蔺相如列传》,渐渐释然。权当戏看,看一个人表演,看他如何心口不一,看他如何巧舌如簧,如何胳膊肘外拐,看他如何从舍人蔺相如一步成为大夫蔺相如,如何以性命疯狂相赌相搏一下子从社会最底层成功站在权力舞台的中央。当然,也看他功成名就后如何不再勇武。
再无崇圣的心态后,我对学生也说阅读须有个人的自我判断,前人结论当重视只是不必盲从。为读“完璧归赵”,我查秦昭襄王,知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在前二十四年间,他攻韩,攻楚,攻魏,甚至攻齐,却从未攻打过赵。有意思的是,秦昭王二十四年“完璧归赵”事件后,秦开始疯狂地找赵的麻烦,在接下来三年间三次攻打赵国,此后对赵的打击不断,直到秦的继任者最后在地图上抹去赵的存在。说个玩笑式推断,“完璧归赵”是否在客观上招致了秦对赵的打击?如此说来,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以命相搏又有何意义呢?如果再扯得远些,作为一国使者,居然言而无信,在他国国君“召有司案图”、斋戒五日、朝廷接见后居然说璧没了命有一条,这不是个人尊严问题,这是国无颜面之举,千百年来此等行为总被人以佳话颂之,莫名其妙。有观察者说秦昭王派人索璧并非为了一块和氏璧,其真实目的只是想探看赵人反应,而赵的反应也让秦看到了赵的虚实。我以为有道理,也想通了攻击成性的秦昭王为何在被侮辱后没有杀掉以命相搏的蔺相如,当赵王作出派遣使者的决定时,其实就注定了此后定会遭到秦人无情的打击。就秦昭王国书索璧事件,我相信蔺相如有足够的智慧看透秦人目的,在“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的话语背后,聪明的蔺相如一定有其个人的立场。
清人邵宝在《史记评林》中有一段话点评到完璧归赵事件:“赵王知相如之必能完璧乎?曰:不知。相如能知秦之必归璧乎?曰:不知也。然则何以使之?曰:相如以死殉,赵王以意气任相如。璧完而相如归,赵重矣;璧不返相如死之,赵亦重矣。国势之重轻,于是系焉。”我不同意这样的价值判断,实际上当赵王做出了奉璧出使的选择时,就已经没有了国家尊严。事实告诉我们,璧归与不归,与国之轻重没有任何干系,只对蔺相如个人的命运发生意义。但其中有两点邵宝说得很正确:一是蔺相如也不知道和氏璧能否完归。他在赵王面前信誓旦旦的保证只是在争取一次人生的冒险机会而已,尽管这次机会风险极大,自己的身家性命十之八九要留在秦国,但不去冒险,自己只能久居人下。永无出头之日大概是胆识与谋略皆备的蔺相如无法忍受的,因此,他宁愿拿性命豪赌一把。于是,当国势不强、群臣无谋、求使者不得的窘境让赵惠文王焦急万分、六神无主之后,蔺相如用简洁有力、条理清晰、信誓旦旦的言辞给自己争取到了一次历史事件的发生。这样,我就能理解蔺相如为什么会说出“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这种话。二是赵王在六神无主的情况下“意气任相如”,在整个事件过程中,赵惠文王有一件事情没有想明白,如果最初担心因璧惹事会遭到强秦的武力打击,那么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岂不是更让秦国恼羞成怒?在蔺氏说出“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样毫无保障的豪言壮语时,赵惠文王就应该清醒地知道蔺相如的出使是在玩火。可惜赵惠文王失了方寸,没了判断,凭头脑发热派遣出了一个人生冒险者。
由于弱国心态特别是蔺相如的出现,秦王的无理要求最终演变为一段流传千年的智勇故事。实际上,“完璧归赵”事件只有两个开始,一是开启了赵国走向灭亡的历史脚步,一是一个人的命运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如此,关于“负荆请罪”事件,恕我用心思度他。蔺相如在整个事件中的行为,怎么看都隐约有一个要掌控他人于股掌之上的设计线路图。文人用谋略对付武将,在中国有历史传统,以曲计对付直肠子,历史上也常被人当作佳话称颂,其实许多情况下那些心计实属恐怖手段,把别人玩于自己股掌间很好玩吗?让别人言听计从于自己很有成就感?仔细去辨就会发现,虽非全部,但历史中确有许多行曲计的人在曲计的核心位置只为一个自己,这样靠不住的人可以举出一串来。不幸的是蔺相如正应了这样的特征。从舍人爬上大夫的高位,蔺氏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功高盖主的廉颇是最大的麻烦,而让这样一个耿直、粗鲁又直肠子的武夫不给自己添乱,只能用弱者姿态和最崇高的道义制服他,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蔺相如在“负荆请罪”中的表演。“名重泰山”,这样的史上论断和后世推崇很多,你只能当成一个个笑话。
蔺相如对人生机会的创造,相信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在我看来,名重泰山之人,首先是道德的选择而非个人成功与否的机会选择。蔺相如有胆识,有谋略,智能兼备,实现了个人理想,但也仅此而已,不是什么值得我们一定效仿的伟大人物。
发现这一问题已经十年之久,在十年间我带过四届学生,每一届我都静静地等待学生的阅读发现,今年,终于等到一个叫章薇威的学生出现,她在课堂上直接对蔺相如形象提出了质疑。我觉得,这就是做一名语文教师快乐的地方。
作文七:《蔺相如故里》3400字
蔺相如故里
河北邯郸说
关于蔺相如生前在邯郸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已著述甚详,本文不再赘述。下面,笔者就本人访查的邯郸大地上的有关蔺相如的遗存和有关方面的记载,把蔺相如在邯郸的主要遗迹记述如下:
1、蔺相如的将相和遗址回车巷
回车巷,位于邯郸市丛台区中华街道南门里社区,为战国时赵国内城南门里路西。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该巷呈东西走向,巷宽2.3米,为古代一车之距,巷深约300余米,两旁原有官邸住户二十余家,后因历代移迁,城市改造,将西段拆除。现仅存东端75米左右,两旁新建古建院落约十余户。
回车巷在此处,历史上的地方志多有记述。据明·万历《邯郸县志》载:该巷于明代万历十二年,邯郸知县肃察曾在巷墙上镶有“蔺相如回车巷”石刻。宽0.97米,高0.49米(1957年修民房时将石刻取下镶在水泥座内,**中被毁)。清·雍正《邯郸县志》亦载:“回车巷,在南门里。世传蔺相如引车避颇于此,故名。”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杨肇基撰《邯郸县志》中也有回车巷在南门里的记载。现回车巷东头南侧,于1981年,由市政府拨款在原墙镶石刻处建一碑坊。该坊背依西墙,双檐青瓦,石柱
擎顶,青石为基,通高4.5米,南北宽2.3米,进深0.55米,基宽0.75米。坊内置放回车巷纪念碑,碑高1.63米,宽1.1米,厚0.27米。汤振宇撰文,李守诚书丹,张水旺镌刻。碑坊两檐之间上面墙面上镶有石刻横额“蔺相如回车巷”六字,为原河北省省长李尔重书。
邯郸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后,就开始恢复赵国时期的有关名胜,将回车巷所在地的原赵国古“御街”规划为古赵文化一条街。目前,该街从邯郸书院始,到南门外菜市,全长约2华里,已陆续启动建设。现除回车巷东段已全部完成古院落重建外,并将其对面辟为20米×15米的回车巷文化广场。广场西与御街相通,东、南、北三面古式两层楼阁已建成,为书画,工艺、文具、赵特色纪念品等商行。
2、蔺相如故宅所在地——蔺家河村
蔺家河村,位于邯郸西稍南十公里处,属邯郸县蔺家河乡管辖。该村民间传为蔺相如故里,但方志记载为故宅。清·雍正《邯郸县志》载:“邑地,有蔺家河,蔺家河村。”“传为蔺相如故宅”。民国二十八年,杨肇基撰《邯郸县志》载:“蔺家河,在城西南二十里,亦村名。相传为蔺相如故宅”“蔺氏族人曾聚居此地。”今《邯郸地名志》(1984年)载:蔺家河,位于县人民政府14.5公里处,……相传,战国时,赵相蔺相如故宅即在此村。又因村旁有一河流,故名蔺家河。据旧县志载,蔺相如故宅在城西南。清同治年间,邯郸县令英棨曾作“蔺相如宅”诗。
现蔺家河村东南隅的关帝庙旁,仍有清、民国时的古宅院。村民介绍说是蔺相如故宅所在地。该村虽名为蔺家河,但无一蔺姓人家。据传,秦灭赵前,蔺家河的蔺相如后人按照蔺相如嘱托,为逃避秦兵的追捕,全部更作他姓。但事实亦非一说,现该村关帝庙内仍有明时重修关帝庙的功德碑,碑上镌有不少蔺姓人捐资名单。村民说,这可能是逃到外地的蔺家河蔺姓人家对故乡修庙的捐款,但也不排除当时村上有蔺姓人家居住。
3、蔺相如的长眠之地——磁县羌村蔺相如墓地
蔺相如墓地,位于磁县南城乡的前羌村,属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原墓地面积约20余亩。自南向北有戏楼、山门、香亭、享堂、墓碑、墓冢等。蔺相如墓冢呈圆形、封土高约十余米,周长约100余米,四周古柏虬松。后因自然、政治、经济诸因素,墓地逐步变小,享堂屡建屡毁,先贤遗址,倍感沧凉。
蔺相如墓地在羌村,虽然《史记》无载,但多部地方志却记载甚详:
(一)明·嘉靖巳酉年(1525年)《广平府志》载:“蔺相如墓,舆地要览云,在邯郸县今去县南三十里白村里,有庙故址,墓堙灭。”(二)明·嘉靖元年(1522年)《彰德府志》载:“蔺上卿相如墓在羌村。”(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磁州志》载:“赵上卿蔺相如墓,在州西北四十里羌村,尚存大庙三楹,中有塑像,墓在庙后。”(四)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杨肇基撰《邯郸县志》载:“蔺相如墓,距城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有蔺上卿相如墓,堙没。”(五)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黄希文撰《曾修磁县县志》载:“赵上卿蔺相如墓,在县西北四十里羌村,尚有古庙三楹,中有塑像,墓在庙后。清·雍正六年,奉文保护。”
不但上述多部方志记载了蔺相如墓地在羌村,而且清·嘉庆二十四年《安阳县志》在记述安阳县许家沟乡岗西村蔺相如的祖茔时,却记有“唯独蔺相如墓冢未在此处。”这史志上的一笔,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作为蔺相如墓冢在羌村的佐证。
如今,蔺相如墓地原基址区内的建筑和设施,如戏楼、山门、廊庭、享堂大殿、墓冢等相继恢复,形成了戏楼院、庙院、墓院三进院落的宏伟建筑群。今年又在享堂大殿两侧的廊房内,建起了千古名相――蔺相如纪念馆。羌村蔺相如墓地这一千年永存的名相福地,有望成为赵文化的闪光载体,国家级的历史名胜。
4、蔺相如的祭祠重地――七贤祠、羌村墓地享堂
七贤祠,为纪念战国时赵国七贤而修筑的祠堂,位于邯郸市丛台公园的湖北面。
七贤祠七贤祠,是由原“三义祠”和“四贤祠”合建而成,其渊源和
变迁大体梗概是:三忠祠早已有之,始祠难考。据《史记》载:“程婴死,赵武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具体立祠时间,司马迁未写。明万历十九年县令卢龙云于丛台下重建“三忠祠”。清·雍正《邯郸县志》载:“‘三义祠’,明万历年间修建。祀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人。原名‘三忠祠’,今知县郑方坤以为杵臼赵朔门客,程婴其友韩厥同列公卿者也。忠字似未稳帖,为更今额。”该县志还记载知县郑方坤于县城南门外恢复“三贤祠”时,原祀廉颇、蔺相如、李牧,又把马服君赵奢加入,改为“四贤祠”。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杨肇基撰《邯郸县志》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驻军孙禹行、邑绅王文山合三义、四贤于丛台湖北岸建“七贤祠”,为卷栅式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1982年,陈相卿主编的《邯郸市志》和今人张建华主编的《邯郸辞典》均载:七贤祠后毁,1981年重建于丛台北,为歇山式琉璃瓦建筑,进深一间,面阔五间,建筑面积为131平方米,占地524平方米,内有高两米左右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和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彩色塑像。七贤祠的门楼有原国务委员、副总理方毅题写的“七贤祠”匾额、七贤祠院内建有“邯郸碑林”,镶嵌和矗立碑刻42块,其中有关七贤祠的碑刻2块,是研究邯郸文化和七贤祠的珍贵史料。
关于祭祀蔺相如的祠庙,因其影响之大而分布很广,邯郸大地上的不少县,尤其是邯郸县、磁县的乡贤祠中均塑像享祭,而专殿祭祠的庙宇,当数羌村蔺相如墓地的蔺相如庙,即享堂大殿。该庙在明清的州志县志中均有修葺记载。现原址恢复的蔺相如享堂大殿为面阔明三暗五、进深三间、
南有前廊、北有后厦的连体硬山式琉璃瓦建筑,十分宏伟壮观。当地均在蔺相如的生日(民间为农历七月二十日)和每月的硕望日举行奠基,而已七月二十日为最甚。
5、蔺相如的后人在邯郸的主要分布区域――磁县、峰峰矿区
据磁县北贾璧乡北贾璧村明代的《蔺氏家谱》记载:“始祖(蔺相如)居邯郸,寄住羌村,(后人)避兵科泉(河南安阳县马家沟乡)移居磁州贾璧村。”并明确记载,明时的蔺相如嫡传后人蔺皋在洪武初年从科泉率子移居贾璧。
从实地考察的情况看,蔺相如后裔在邯郸主要分布在一县一区,即磁县、峰峰矿区,其分布的村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明初,蔺相如的嫡传后人蔺皋从河南科泉移居贾璧后,世代繁衍,形成了明以后蔺相如后人在邯郸的祖源地。该村六千人口中有75%以上的人为蔺姓,并有蔺氏祖坟,蔺氏祠堂,蔺氏家谱保存完好。二是蔺皋的次子蔺诚、三子蔺让分别外迁的村落。据北贾璧村“蔺氏家谱”记载,蔺皋生子三人,分别以广、诚、让为名。为了缓和贾璧人多地少的矛盾,除长子蔺广留居贾璧外,次子蔺诚率家人迁到了磁州城内的鼓楼西侧,三子蔺让带领家人迁到了峰峰矿区彭城镇的蔺家庄,逐步形成了蔺氏聚居地――蔺家胡同。该胡同形制非常特殊,一门进出,五座院落。相传,该胡同内的蔺姓人家在清咸丰年间出过举人。三是因种种原因从贾璧散迁的村庄。如:峰峰矿区义
井镇的山底村、临水镇的石桥村、大峪的蔺家沟村和磁县的时村营乡的上七垣村等。
此外,在邯郸各县区中,还有一些蔺姓人家。据传,这些人除有安阳、贾璧外迁的人员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战国赵亡后,因被形势所逼改名换姓的蔺相如后人,后逐步恢复蔺姓。
作文八:《廉颇蔺相如》2300字
一、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 ???体?? 通史,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汉武帝时共约?? 3000年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体例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八书 , 十表?? ,五部分,共?130??篇。作者司马迁?? ?,是?汉 朝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二、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可予不?( 否 ) ?????2、臣愿奉璧往使。( 捧 )
3、拜送书于庭(廷 ?)?? ?4、召有司案图( ?按)
5、秦自缪公以来( 穆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熟 )
三、古今异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 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看??????? ?今义: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2、 廉颇宣言曰 ??古义:放出话来?今义:宣告声明/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 :跟自己家?????? 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4、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的女子/左右:古义侍从/ 今义:方位词
四、实词虚词:解释划线词的意义。
1、舍人( 门客 ) ???????2、使人遗(送 ?)赵王书( 书信 )
3、徒见欺(被 ?) ?????4、窃计(谦词 ?) ?????????5、即患秦兵之来( 忧虑 )
6、不可不许(答应 ?) ???7、秦以城求璧而( 却 )赵不许,曲( 理亏 )在赵
8、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 )8、秦贪,负其强( 倚仗 ) 9、固请( 坚决 )
10、以一璧之固逆( ?违背)强秦之欢 ????????????11、严大国之威( ?尊重)
12、召有司案图( 审察 )/13、间至赵矣(从小路) 14、特( 只,不过 )以诈佯为予赵
15、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 1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仔细 ?)/17、拔石城(攻取 ?)
18、左右欲引( 牵,拉 )相如去( 离开) ???19、不如因而厚遇之( 对待 )
20、相如顾(回头)召赵御史书( 记录 )曰 ?????21、为赵王寿( 向人敬酒或献礼 )
22、且( 况且 )相如素( 向来,本来 )贱人,吾羞( ?感到羞耻),不忍为之下
23、臣所以( 。。。的原因 )去( 离开 )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高尚的品德 )
2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谁 )秦王 ????25、臣等不肖( 不才 )
26、相如虽驽(愚劣 ?),独( 岂 )畏廉将军哉?顾( 只不过 )吾念之
五、词类活用:解释划线词的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使动 ) ??????2、怒发上冲冠(向上 /名作状)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形作动 ) 4、大王必欲急臣( 使…急/使动)
5、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名作动 ) ????6、乃使从者衣褐(穿/名作动 )
7、间至赵矣(从小路/名作状 )????????? ?8、卒廷见相如(在朝廷/名作状 )
9、相如前进缶( 上前/名作状) ????????10、左右欲刃相如( 杀/名作动)
11、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意动 ) 12、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名作动)
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意动 ?)( 以…为后/意动 )
14、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使动 ?) ???15、欲与王为好( 好友/形作名 )
六、句式:判断下列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 ) ??2、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 )
3、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 ???????4、徒见欺( ???被动句?)
5、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 ?)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 ?)
7、故燕王欲结于君(?? 状语后置??) ?????8、乃设九宾礼于廷(?? 状语后置??? ?)
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省略句?? ) ???9、赵王以为贤大夫(?省略句?? ?)
七、省略句:填上所省略的内容。
1、大王见臣( ?于)列观 ??2、不如因( 之 ?)而厚遇之??3、( 秦王 )卒廷见相如
八、一词多义:解释词义。
1、 顾: A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回头 ?) 2、引: A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
B顾野有麦场 (看见??) ???????????????B左右欲引相如去( 牵拉?)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C相如引车避匿( ?驱 )
D顾吾念之( ?但是 ) ??????????????????D引而不发 ( ?拉开 )
2、 幸: A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 ??????4、以: A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借 )
B则幸得脱矣 ( ?侥幸 )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 ?)
C大王亦幸赦臣( 不译?) ?????????????????C以绝秦望 ( 用来?)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特地?)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因为?)
5、 而 :A夫秦强而赵弱( 但是 ?) ?????6、因: A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但是?) ????B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由,通过?)
C不如因而厚遇之( 顺接 ?)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可是 ?)
九、翻译。
1、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秦国用城池换取和氏璧但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秦国和氏璧但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在秦国。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亲戚侍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 品德
3、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
作文九:《蔺相如资料》400字
蔺相如资料 个人背景 职业:政治家、外交家
中文名:蔺相如
国籍:战国时期赵国
个人概况 民族:华夏族
出生日期:公元前329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259年
籍贯:今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
墓地:邯郸市磁县南城乡羌村
其他信息
官 职:上卿
主要成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生平简介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颇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作文十:《廉颇蔺相如》3900字
课 题 :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课前预习 司马迁 (约前 145~约前 90) , 西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 《史记》 。 《史
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 。 《史记》记载
了上起黄帝, 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 ,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 记载了上
起传说中的黄帝, 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分8书、 10表、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
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文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燕王私 . 握臣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 . 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 . 见欺
(4)欲勿与,即患 . 秦兵之来
2、通假字
(1) 、可予不(不:通“否” )
(2)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 ,审察、察看)
(3)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仔细)
3、一词多义
(1) 、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 , 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2) 、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3) 、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4、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 (3)、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 (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至赵矣(间 ji àn :名作状,从小路) (6)、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 (8)、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 (9)、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 、乃使其从者衣褐(衣 y ì:名作动,穿上)
(13)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5、古今异义的词
(1) 、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人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 6、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省略句) (2)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 (3)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 (4) 、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5)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省略句) (6) 、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阅读下文,完成 7— 11题。 (15分,每小题 3分)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 担囊, 形容枯槁, 面目黧黑, 状有愧色。 归至家, 妻不下纴, 嫂不为炊, 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 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 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 镒, 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 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 当此之时, 天下之大, 万民之众, 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 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 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 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 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
4. 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妻不下纴: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 B.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 C. 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 D.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形容枯槁 B.简练以为揣摩
C. 山东之国 D.嫂蛇行匍匐
6.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
①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②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③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④式于政,不式于勇 ⑤转毂连骑,炫煌于道 ⑥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A. 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 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 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
D. 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8、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9、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二)阅读下文,完成 12— 16题。 (10分,每小题 2分)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 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及文帝崩, 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 次迁为中郎将, 不自知也。 ” 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 君不肯来, 何也?” 对曰:“死罪, 实病。 ” 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 ”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 绾曰:“具在。 ” 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 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 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巳,上 立胶东王为太子, 召绾, 拜为太子太傅。 久之, 迁为御史大夫。 五岁, 代桃侯舍为丞相, 朝奏事如职所奏。 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功次迁为中郎将 次:依次。
B. 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 属:通“嘱” 。
C. 常让他将 让:责备。
D. 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 相:辅佐。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召上左右饮 B.而绾称病不行 C.上以为廉 D.而君不任职
10.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 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 常让他将 ③将河间兵击吴楚, 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 事如职所奏 ⑤绾以戏车为郎, 事文帝, 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 而君不 任职,免之
A. 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11. 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 病推辞。
B. 景帝即位后, 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 被卫 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 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 侯。
C. 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 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 不别有所 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 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因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12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13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参考答案:
D D B C
9、约定合纵放弃连横,以此抑制强大的秦国,因此苏秦在赵国当了相,而函谷关被封闭了。
C C A D
12、皇上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剑都还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
13、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失去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