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关于愚孝》2700字
从钗头凤看愚孝
摘要:陆游和唐婉的故事是千古的悲剧,万世的传奇。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陆母不喜欢唐婉,强迫两人离婚。陆游为了顺从母亲的旨意,在万般无奈之下休了自己的爱妻。盲目的顺从,可恨的愚孝酿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但这不是陆游一个人的错,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造成的,是时代造就了他和唐婉如此的结局。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但是我们应该对孝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不至于出现愚孝。
关键词:陆游 愚孝 封建礼教
正文: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 ,瞒,瞒。
这两首钗头凤是宋代词史上流传最广的爱情词之一。两首词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但是陆游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儿媳妇。也许在古代要遵从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吧,在封建旧礼教的压迫下,他们只能执手相看泪眼,无奈惜别。后来唐碗改嫁给赵士程,陆游也另娶了妻子。公元1155年春天,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了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看后伤心不已,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便离开了人世。
这就是两首钗头凤的由来。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对恩爱的夫妻就这样被威严专横的陆母拆散了,空留下两首词让后人叹息。且抛开故事本身,我们探讨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呢,
我认为这与封建礼教有很大的关系。
陆游唐婉结为夫妻以后,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而陆母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眼下的状况让陆母心急如焚,于是她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素来孝顺的陆游,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从这里,我们体会到了陆游带着无奈和委屈的孝心。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很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不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的功名活活拆散了。
人常说,父母爱儿女是绝对的,儿女爱父母是相对的。爱妻子儿女胜过爱父母,这大约也是古今人情之常。孟子曾说:“人小的时候,依恋父母;青春萌动,喜欢美少女;结婚后,迷恋妻子儿女。”若不能两全其美,要在父母和妻儿之间,做一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是很考验人的。道德一旦走极端,把孝道绝对化,就可能变为荒诞,甚至酿成悲剧。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愚孝”的严重性。陆游无条件的屈从母亲的指示,用一纸休书将自己心爱的妻子遣回了娘家。在现在看来,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唐婉从小与陆游一起长大,形影不离,青梅竹马。这在两个人的心中是一段多么神圣的感情。可是陆游的一纸休书将这一切毁的粉碎。唐婉的心一定凉透了。可是唐婉也只能默默的接受这个无奈的结局。他们“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爱情故事,就这样被生生的镶进了这阕《钗头凤》之中。这是“愚孝”酿成的悲剧啊~
陆游应该为这爱情悲剧负责,甚至为唐婉的死负责。但是在那个封建年代,他无力冲破封建旧礼教对自由爱情的禁锢。他有太多的无奈,这不应该是他一个人的错,是时代造就了他和唐婉的爱情悲剧,是中国封建礼教在深刻的影响着陆游对于“孝”的理解。
中国有句古训:百善孝为先。孔子曰:“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但是我们应该对“孝”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的关爱,而不是一味的满足长辈的所有的需求,前者是真孝,后者是愚孝。封建文化的孝道是愚孝,是绝对的顺从。子女就像是父母的产品一样。比如圣人说的“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后来发展到极端的二十四孝更泯灭了子女的个性发展,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局面。这实在让现在的人们难以理解。除了“忠在孝先”外,古代的孝是凌驾于人权乃至法律之上的,父亲打死儿子虽然也小有惩罚,但绝不会到“杀人偿命”的程度,社会舆论也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古代的孝行,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侵害不浅,有一些古人以泯灭人性做为基础来行孝,但还是被收编入《二十四孝图》,在现代,愚孝的行为实在应该予以摒弃~
《二十四孝》当中还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家道殷实,父亲去世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独自赡养母亲,非常孝顺。后来家境日渐窘迫,恰恰此时儿子出世,郭巨担心养育这个孩子所需开销会影响供养母亲,于是和妻子商量:“儿子没了可以再生,母亲去了就不能复活,我们把儿子埋掉,省出粮食供养母亲吧。”于是夫妻俩便开始挖坑,准备把埋掉儿子,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无辜的孩子才免于一死。鲁迅先生对此文大力批判,揭露封建社会礼教的吃人本质和愚孝所引发的国民性巨大危害,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这都是愚孝酿成的祸啊~
我们再回到陆游和唐婉的故事中来。陆游为了让母亲高兴,不惜将自己的爱妻休了。在陆游心目中,母亲就是上帝,母亲的话就是圣旨,母亲是家中的权威,母亲永远是对的。这是多么愚蠢的思维。他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切听从母亲的指示。他认为,对母亲的顺从就是最大的孝顺,牺牲自己的幸福是为了让母亲高兴,虽然这“孝”中带着些许的怨恨,但陆游觉得这是值得的。可见封建礼教在他的心中扎下了多深的根~这是封建礼教的罪过啊~也是陆游愚孝的最根本的原因。
愚孝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本文仅借助钗头凤对愚孝进行了些许的探讨。希望大家对孝有一个正确且清醒的认识。
孝道中最重要的是要彼此尊重价值观、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对父母什么都顺从,一辈子守在父母身边,在事业甚至婚姻上都听父母的等等,这些都不能说是真正的孝道。传统孝道中那些不合理的元素都应该坚决剔除。要以现代更合理文明的方式去与父母交流。
纯孝,孝中真谛;愚孝,孝中糟粕~现在的年轻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有能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有坚定的摒弃陋习的意志。
参考文献:
《宋词赏析》 作者徐潜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年01月出版
《宋词三百首精选》 作者田家英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1日出版
《二十四孝》 作者郭居敬(元代)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01月出版
作文二:《愚孝》1000字
愚 孝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每一个皇帝去世以后,在谥号前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儒家也提倡忠,孔子讲:"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后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今人称此口号为愚忠愚孝。人们以为孔子孟子都是提倡这种愚忠愚孝的。其实不然。孟子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君臣关系是对等的关系。虽然说" 君为臣纲" ,但并不是绝对服从的关系。儒家有的说" 君不正臣投别国" ,有的说无道之君,要诛之,或者换掉。关于孝的问题,孔子也不是主张愚孝。在《韩诗外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 您受伤了没有?" 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 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 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拿着大棒乱打,如果打死、打伤或者打成残废,他冷静后会感到十分懊悔。这会给父亲的心灵上留下沉重的阴影,永远无法摆脱。这是" 不逃" 给父亲造成的精神创伤。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亲的盛怒,避免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不管当时鲁国人怎么夸奖曾参,孔子还是严肃地对待此事,以便给后人留下正确的意见。很显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说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该死的,就不能轻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
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认为:"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荀子·子道》)当鲁哀公问孔子:" 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 孔子没有回答,出来告诉他的学生子贡说:" 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同上)子从父,怎么能说是孝子呢?臣从君,怎么能说是贞臣呢?要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从命,才可以说是孝、是贞(忠)。可见,听话、盲从的,孔子不认为就是忠孝的臣子。
作文三:《愚孝》6600字
1 《愚孝是怎样练成的 》
愚孝是怎样练成的 (2008-04-20 12:32:24) 标签:愚孝 北大佛学博士 心理分析 杂谈 分类:婚姻家庭
://blog.sina../s/blog_5476455901009e38.html
你过去一定是拼命地努力去做一个你母亲可以轻视且折磨的孩子,因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你对她来说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摘自谢尔登?卡什丹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本专栏曾分析的北京大学佛学博士孟领与岳父母纠葛一事有了新进展。15日,一个叫“言有尽意无穷”的网友自称孟领,并在天涯杂谈上发表了《关于腾房案的几点声明》一文。
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我妻子很愚孝,这是此事之所以戏剧化和极端化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难以及时处理家庭危机的原因之一。直到2008年1月19日污蔑我的帖子出笼,我妻子才算真正认识了她的父母。这不能怪她,谁愿意早早地接受根本不被父母疼爱的现实呢。
什么叫“愚孝”,即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愚孝”经常会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出现:父母对一个孩子进行似乎没有餍足的索取,同时却对另一个孩子给予无限的付出。
北大佛学博士一事有类似的嫌疑。孟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岳父母之所以想占女儿的房子,是为了把房子留给儿子。
孟领的说法是否属实,尚需进一步确认,但“向一个孩子狂索取,向另一个孩子狂付出”这样的故事,在我同样发表在天涯杂谈的《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一文中,可以找到大量例子。例如,一个网友17日在我这篇文章中留言说:
我的父母都重男轻女,因此从小在家我没有得到过重视和爱,那是给弟弟的,留给我的只有轻蔑和侮辱。我清晰地记得一些事,它们使我现在仍心寒。
父母已经把他们的所有财产转到弟弟名下,母亲说我如果也想得到他们的东西就是不要脸,女儿应该去继承婆家的财产。但是,他们遇到任何麻烦困难都不会忘记我,知道我不好意思不孝顺他们,从不忘记可以从我这里索取。
从内心讲,我愿意付给他们抚养费,如果他们卧病在床,我可以请人照顾他们,但是我没有感情给他们。他们也没给过我,看到弟弟对他们并不怎样孝敬,我很难过。可是即使如此,他们也是明显地偏袒弟弟。
为什么一些父母会对一个孩子会没有餍足地索取,这可以在孟领岳父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这封信中,这位退休的英语
老师写道:
从生命的价值观来看,你永远欠 仿佛是,仅仅因为生下了孩子,一些父母就认为孩子永远欠自己的,所以就可以进行大肆索取了。
但是,这些被过分索取的孩子,难道就不知道父母的行为过分吗,为什么他们反而会发展出对只知索取的父母进行无限付出的“愚孝”呢,
最简单的答案是,这是他们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站着谈“愚孝”(2008-08-25 13:13:45)标签:愚孝 婆媳之间 杂谈 分类:随笔
我还没有步入婚姻,甚至离这一步还无限遥远,我纯粹属于围城外的人物,本没有资格谈婚姻中出现的“愚孝”,但没有资格,并不代表没有观点的权利,最近网上的一篇《婆婆想吃掉媳妇全家》的文章很火,里面涉及到“愚孝”的笔墨很多,而我周围的朋友也遇到了“愚孝”,“愚孝”当下已经不是一个虚构的特例,我想这应该也属于很多人碰到的“礁石”吧。
朋友岚碰到的“愚孝”是不得不说的例子。
岚,婚龄两年,现已离婚。
岚是快当母亲的人,却打掉了快七个月的胎儿离婚的。
即使是现在,很多家庭中,还是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对岚前夫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来说,也没有例外。岚怀孕后,全家上下自然高兴,公婆希望她能一举得男,岚和她老公无所谓,是男是女都没有关系,只要孩子健康就行。
岚的婆婆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知道岚肚子里怀的不是“龙男”,而是“凤女”,她马上就大变脸了。给岚出了两条路:一个是打掉肚子里面的孩子,日子好好过,以后再要个男孩,一个是你留着肚子里的孩子,马上离婚,肚子里的孩子休想得到一分钱的抚养费。
岚大惊,肚子里的孩子已经成形,婆婆居然说这样的话,她震惊之余求助丈夫,但她认为那是她自己一棵树的男人却跟平时一样孝顺的大气也不敢出。柔弱的岚当即表示绝对不会放弃这个孩子。而那个是某著名高校教授的婆婆,居然将碗一摔,命令儿子:跟她离婚~
岚的丈夫劝慰她,让她把孩子打掉算了,他们还年轻,以后再要个孩子也不迟,何必在现在忤逆他母亲的意思呢,这样下去,他很难做人,以后岚也无法和自己的母亲和睦相处。
岚气疯了,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丈夫会这样说,居然会同意一个疯
女人的疯狂想法,来杀掉自己的孩子。岚只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我下一次再怀的是女儿呢,也要打掉吗,”
而岚的丈夫没有作声。
岚前后想了两天,跑到了医院流泪做掉了已经完全成形的孩子。当婆婆转怒为喜,夸岚这个媳妇听话懂事时,岚坚决提出了离婚,岚的丈夫当然不会同意,甚至下跪求她,而婆婆也
岚告诉我:在恋爱过程中,如果一个男人时时提起他的母亲,并以其观点为做事的标准,那在心理上是跟母亲的脐带仍然相连未断,即使长大成人也凡是依赖母亲,时时刻刻以母亲的意思为最高指示。已经习惯高高在上的母亲,当儿子已经找了媳妇组成另外一个家庭的时候,也习惯干涉他们的生活,对其进行遥控。其实,一个男人孝顺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个男人如果是愚孝的话,那跟混帐没有什么区别。
岚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原以为她会哭,但是我却看见她眼睛里并没有泪。我想,经历这样不寻常的事情,她的心也已经死了吧。
我还没有结婚,还不能感受到“愚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只知道:如果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想去保护,让一个女人来承担一切的话,即使这个女人可以放弃全世界来爱这个男人,而此时,这个女人恐怕已经对这个男人没有任何感觉了吧。
迎合者的武器是内疚
此前,我在《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一文中,谈到了四种病态的维持人际关系的方式,分别是权力的游戏、依赖的游戏、迎合的游戏和性感的游戏。
权力的游戏和依赖的游戏,我已经详细分析过,而“愚孝”者所使用的即是第三种病态的方式——迎合的游戏。
所谓迎合的游戏,概括成一句话即: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
不过,迎合者通常只意识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献,而意识不到“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如果你和迎合者交流,你会发现,他们似乎是那种能给予无条件的爱的人,因他们在频频做出付出后,经常会表示,他的奉献不需回报的。
但实际上,迎合者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美国心理学家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谈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海瑞因塔是一个中年单身母亲,有两个10多岁的孩子。她每天要开车接孩子上学和放学,当孩子坐上车后,她一定会提醒两个儿子
锁好车门。然而,当孩子们试图这样做时,却发现车门已关好。
作者:221.3.42.* 2008-7-23 14:15 回复此发言
--------------------------------------------------------------------------------
2 《愚孝是怎样练成的 》
这位妈妈在做什么,她为什么会多此一举,
对此,卡什丹的解释是,这是迎合者的经典行为模式。锁好车门是意识层面的奉献,海瑞因塔以此显示,她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而提醒孩子们去锁车门则是潜意识驱使 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
然而,迎合者不仅在助人时细致入微,也非常谨慎小心,他们会向你很卑微地表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他们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
面对这样的人,一开始我们很难能表达愤怒,我们甚至会因为自己心中的怒气而感到内疚:“我怎么能对这么好的人生气,”
不过,如果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你的愤怒会越来越难以遏制。于是,你要么向别人表达怒气,要么干脆远离这个迎合者。
海瑞因塔的两个儿子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成了问题少年,常在学校和社会上制造一些麻烦,而这是他们表达愤怒的方式,这愤怒本来是要对妈妈表达的,但妈妈这么好,他们怎么可以生妈妈的气,于是他们把愤怒发泄到别处去了。
并且,他们和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这疏远是为了减少妈妈迎合自己的机会,那样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
迎合者干吗要这样委屈自己,
这也是支配者为什么钟情权力、依赖者为什么喜欢依赖的原因。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更糟糕的是,因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他时,迎合者在恐慌中会对付出更加执著。但他越付出,对方越想逃离,由此这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迎合者最在乎的关系反而断裂了。
这就是海瑞因塔和她的两个儿子的互动过程。在她没有改变迎合的行为方式前,她越努力,孩子们就越想远离她。
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不过,迎合的游戏并不是永远无效的,实际上,在迎合者的童年早期,这是他们能靠近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唯一方式。
我在天涯杂谈的《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一帖中,有很多个可以称为“愚孝”的迎合者,几乎清一色是女士,
而且其父母清一色是重男轻女,会对男孩百般溺爱,而对她则严重忽视。对于这样的女孩而言,她们最容易靠近父母的方法就是去奉献,或者为父母奉献,或者为兄弟奉献。
现实生活中我见到的这种例子也不少。我的好友、31岁的茜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茜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按说,她作为老小应该最受宠,但事实恰恰相反。原来,妈妈怀孕时,很想 在这个家庭中,茜茜很小就变得极其懂事,生炉子、买菜、摘菜、做饭和打扫卫生等家务成了她的例行工作,而姐姐和哥哥从来都不必做这些的。她变得这么勤快,部分原因是父母希望她这么做,而主要原因则是茜茜自己的选择,她只有通过迎合父母需要的方式,才能获得父母一点可怜的关注。
不过,这种主动奉献中藏着渴求——“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也藏着愤怒——“我做得这么好,你们还不爱我,你们太坏了”。
这是她的想法,而对父母而言,因为她的生命分量很轻,所以,她的奉献很少会引起父母的歉疚感,他们反而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当茜茜偶尔不想再这么做时,他们会觉得不适应,会训斥她甚至打她,而对茜茜而言,更可怕的是,父母会对她更加视而不见。
所以,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越冷淡,这个孩子越容易发展成迎合者。
愚孝源自不甘心
导致迎合的核心原因是恐慌,迎合者之所以只奉献不索取,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开始索取就会令关系疏远甚至断裂。
作者:221.3.42.* 2008-7-23 14:15 回复此发言
--------------------------------------------------------------------------------
3 《愚孝是怎样练成的 》
等长大后,孩子与父母的力量对比已发生改变,而且孩子的世界已打开,他拥有了很多其他关系,他对父母已不再依赖。但是,作为一个迎合者,他心中的恐慌并未消失,他心中仍认为奉献是他能与别人拉近关系的唯一方式。
并且,自幼以来对父母持续了很久的渴望——“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因为一直没有实现而变成了一个魔咒,导致一个人会一直执著在这个没有实现的愿望上,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愿意在成年后做出更大的奉献。
渴望实现童年一直没实现的愿望,这就是“愚孝”的核心原因。
于是,我们会看到大量的这种例子:那些最被父母忽视的人成家
后,常常严重牺牲配偶和自己孩子的利益,却对父母百依百顺,而父母却总是把他们奉献出来的钱财再转送给他们一直溺爱的其他孩子。
这时,作为奉献者,这些人会对父母有很大不满,但当父母继续向他们索取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好像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仍然是一边抱怨一边继续做出无益的奉献,而他们最常抱怨的是:“我比他们更能干更孝顺,为什么父母就不能在乎我更多一点。”
也就是说,“愚孝”者 这种奇迹有时候会发生,一些垂垂老矣的父母终于对他们一直溺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将希望转移到了那个一直被他们忽视的孩子身上。
但更多时候,是一个家庭系统的行为模式永远都没发生改变,愚孝者不管怎么奉献,也仍然得不到爱,而被溺爱者仍然是继续被溺爱。
所以,明智的愚孝者,应当放下对改变父母的渴望,接受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更爱他的事实,一旦接受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愚孝行为就可以终止了。
奉献的结局是被忽略
相对于改变而言,更常见的事情是,愚孝者把他们的迎合游戏带到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一旦他们喜欢上一个人,他们就会祭出他们的法宝——奉献。
由此,会引出一些奇特的事情。
茜茜对我回忆说,她谈过几次恋爱,而且令她不解的是,这几次恋爱都是一个模式:男人对她一见钟情,但开始她总是不在乎他们,而他们很热情,但一旦她喜欢上一个男人,决定和他好好谈恋爱,她就会对他“百分百的好”,可是过不了多久,这个男人就会提出分手。
一开始,她说,这些男人真贱,得不到的就是好的,而一旦能得到她了,他们就反而不珍惜她了。
后来,她明白,不是这么一回事。事实是,她的关系模式有问题。男人一开始追求她时,她会对他们毫不客气,而一旦她接受一个男人后,她就变得过于容忍,不管那个男人多么过分,她都会视而不见。可以说,她的关系模式是“‘内在的父母’严重忽视‘内在的小孩’”,当男人追求她时,她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于是对他很不客气,但一旦她决定接受一个男子了,关系就会反过来,她开始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将“内在的父母”投射给对方。既然她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是她极力讨好父母,那么她现在谈恋爱时也一样是极力讨好男友。
但问题是,因为父母不在乎她,所以她的奉献行为引不起父母的歉疚,但男友在乎她,所以她的奉献行为会给男友产生很大的歉疚感。于是,她的男友会对她产生莫名其妙的愤怒并不由地会疏远她,一如海瑞因塔的儿子们对妈妈的态度。
对这一点,我也小有体会。每次见她时,我都感觉好像掉进了一个温柔的陷阱,但这个陷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她设定好的。她很善解人意,会做出很多对我有利的小事情,而同时又表示,我不必在乎,
因为这实在没什么,而同时她又向我暗示,她不会给我带来任何麻烦??
总之,好像不管走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她安排好的,而尽管她说她什么都不在乎,但好像我还是说一点感谢的话为好,可好像她也表达了,我不必表示感谢??
那么,我该怎么办,很自然的,我的方法是忽略她。尽管我第一面对她印象很好,很想和她做好朋友,而她也很渴望和我做朋友,但我却很自然地找到了很多理由,迟迟没有再见她。
例如,一天晚上12点时她忽然有了一个重要领悟,然后发了一个长长的短信和我分享她的感受,但过了没一会儿,她又发来一个短信说,她的这个领悟不重要,她可不想打搅我,她为打搅我有点惶恐,我不用回她的短信??
作为迎合者,她为我考虑了所有可能性,而既然我怎么做都是她的意志,那我只好表达我自己的意志——什么都不做。
作者:221.3.42.* 2008-7-23 14:15 回复此发言
实在觉得有两件事情需要做:
第一件:一定要选好公公婆婆,再选老公。
第二件:一定不要和公公婆婆住一起。
--------------------------------------------------------------------------------
作文四:《愚孝》2900字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愚孝 “大智若愚。”愚与智相连,并不失智的本身内涵,反而更加精巧绝妙。可若将愚与孝相连,就别有一番意味了,不仅不美好,而且变得丑陋不堪,完全玷污了“孝”字所包含的那种无比高尚的情感。“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传承发扬的美德,可若是“孝”字前用“愚”来修饰,那么,此孝非彼孝,换言之,“愚孝”与“孝”无论是在精神内涵上还是在方式体现上都是不同的。
“愚孝”是盲目的,是一味顺从父母的孝顺,其实,追根朔源,它是由“孝”所衍生出来的,只不过比“孝”多了愚蠢的成分而已。古时,儒家提倡“以孝治天下”,后来却不知为何演变成“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若在古时,人们出现这种观念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那
“父为子纲”地位在人们心中太重,太难以撼动,这是历史和时时社会还太落后,“三纲”中的
代的原因。可如今,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似乎是到达了一个崭新的层次,那么我不解,为何今天还会有那么多的人抓住“愚孝”紧紧不放呢,
“愚孝”的践行者往往是不自知的,他们处处顺着父母,言听计从,在心底认为自己这是在尽孝道,是孝子,父母犯了错也不予以纠正,反而顺着,依着。难道这在我们眼里,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子女对父母感恩,这固然没有错,可这种感恩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带着人与人之间感性,一如生命般单纯与温柔的情感,有准则的去感恩,带着一把尺去感恩。可若是所谓“孝”全依了那世俗人口中“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的准则,那岂不是时代在倒退,倒退到那“三纲五常”的年代了么,若是这样,“孝”的含义在吸收了中国几千年来丰厚
”在不恰当的路径上过分的追求致使的文化积蕴后最终变得狭隘了,人们的“愚孝”便是对“孝
脱离了“孝”的本意后而造成的结果。
言于此,不知读着此文章的你是否会和我一样的感同身受。
“愚孝”的例子就在身边,不知你看在眼里会不会有和我一样的悲哀。
我的父亲已四十六七,有些事情却还是看不透,对爷爷是一味的听从,顺从,丝毫不敢忤逆他的意思。在父亲的身上,我又看到了已经废除已久的、却时刻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父为子纲”的影子。爷爷我也是不敢妄加评论的,只是有些事,不是我不说就可以当没发生过。今天我索性就站在这里,向读着我的文章,体会着我的悲哀的你诉说。爷爷的性格极其执拗,是一个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甚至“专横”“霸道”这样的字眼用在他身上都不为过。就是这样的一个老人,他要求他的儿女事事以他为中心,事事听他的,问原因,他也是理直气壮的说,“我是你们的爹,你们就得听我的尽孝道~”听起来真是可笑,他说的对的话是要听的,天经地义,可若是错的呢,可这并不是最可笑,也不是最悲哀的,最令我感到气愤的是父亲兄妹们的顺从与妥协,“愚孝”便是这样开始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如今我对父亲的处境感到悲哀,但更令我愤怒的是父亲的顺从与妥协。然而悲哀、愤怒最终只能是我一个人的,父亲从未觉察到他的行为在我的眼里是多么的不可理喻。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爷爷不准许父亲和其他的儿女违背他的意思,可是这样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例如,我的大姑。大姑成全了我渴望打破那种悲哀的愿望。
大姑和爷爷是有过节的,早些年曾听妈妈说过大姑在有了三个女儿后怀了一个男孩,不知为什么爷爷就是不同意大姑要,还说什么负担之类的话,爷爷执拗的逼大姑做那个令她后悔一生的决定。后来发生的事情我无从知晓,因为妈妈说到这里就没有再继续说下去,我想大姑必定是向爷爷妥协了,不然大姑现在也不会只有三个女儿。
从此大姑便精神上出了毛病,经常隔三差五便去爷爷家闹事,便去爷爷家破口大骂,街坊邻居都出来看,久而久之就知道了原由,自然对爷爷这个人的看法也愈加不好。爷爷也觉脸上无光,毕竟被自己的女儿骂不是一个光彩的事。
爷爷说大姑不孝,我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我想问问爷爷难道你想让大姑顺着“愚孝”的路继续走下去吗,现在这样也好,至少大姑不像父亲那样不觉醒,依旧是“愚孝”。
说起父亲,爷爷总是说:“老三是最孝顺的孩子啊。”在里的孝顺恐怕是要加上引号了。那年我家盖了新房子,本来房权证上是要填父亲的名字的,可是爷爷却在父亲要去办房权证的时候把父亲叫到床前说:“我昨天去算了一卦,这房权证上若不写我的名字,我恐怕就快要死了。”“孝顺”的父亲一听,急了,为了保住爷爷那所谓的一条“命”,瞒着母亲,在房权证上写上了爷爷的名字。后来,母亲知道了,哭闹着不依,可父亲很坚定的说:“这样做是孝顺咱爹。咱爹说了,房权证上如果不写他的名字他会死的,你说是这个房子重要还是咱爹重要,”母亲哭了,要知道这房子耗费了我们一家多大的心血。我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听着父亲的话,忽然泪流满面,“愚孝”对父亲的毒害未免太深,它深深的伤害了我家庭的和谐融洽,我突然恨起爷爷来,恨起这个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了我家庭的人,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只怕这世上他只在乎他自己,怕是他想用房子拴住我们,把我们留在他身边让他差遣,做他的侍从,因为他总是说:“你们谁孝顺我谁对我好我就把房子留给谁。”“你们”也包括姑姑和大爷们吗,凭什么,这是我家的房子啊。
直到现在,父亲依旧是不自知,对爷爷仍是“唯命是从”,这“悲哀”怕是要无止境的延续下去了。我不止一次的问自己:父亲“愚孝”,我该怎么办,
唉,还能怎么办,只能祈求有一天当事人的自知,可爷爷,父亲哪个是容易自知的人呢,“愚孝”和“孝”在他们意识里恐怕早已混为一谈了吧。我还是清醒的,但一边是我的父亲,一边是我的爷爷,批评他们的话是不该由我说出口的。悲哀在延续,连我也快要走进“愚孝”这个无尽的苦海里了,我尽力用我的理智控制着自己,不要“愚孝”操纵我。
我以一人的微薄之力祈求所有人的觉醒,“愚孝”并非“孝”,若真正爱父母,便停止愚孝吧。孝顺父母,带一点理智,带一点准则,不要让“愚孝”冲昏了你的头脑,若中国泱泱五千年的历史积蕴只是沉淀出国人的“愚孝”,那么历史的长河倒流又有何不可,
蔓珠?沙华个人图书馆精品收藏
美丽绝伦美文欣赏百家杂谈幽默搞笑养生保健天籁之音电脑知识 书海无边美图美景名家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美文处事之道社会万象家庭医生美丽音画博客制作精品大全名胜古迹情感驿站茶余饭后生活百科健康饮食诗词歌赋在线视频思维游戏花鸟鱼虫人生哲理社会观察经典推荐经络穴位感动心灵资源素材两性天地
蔓珠?沙华图书馆所有图文摘自网络
学习辅助网 .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5730.net
作文五:《愚孝》800字
愚孝
活龙民族中学 706班 田元
孝,词典里是这样定义的:孝顺,仅用二字。可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将孝演绎的感人肺腑。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伟人铸造了孝的佳话。五跪慈母的许世友、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大孝无言的马朋飞……他们一个个都在重新书写着孝的篇章。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愚"孝的小故事, 现在就给大家讲一个:
儿子,是一个傻子,还是一个光棍;母亲是一个瞎子,还是一个寡妇而且身有重病。她是他母亲,她的生活不能自理,他又对生活一窍不通,他和她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家庭没有任何收入,他们一家是村上的特困户,每年仅靠政府补发的二三百元钱来维持生活,有时还吃不饱。
有一次,我像往常一样去买东西,恰好路过他们家,看见家里冒着烟,按耐不住好奇心,走近去看一看。原来傻子正在为他娘做饭,他是用火烧得那种锅,我问他:"你怎么这时候才做饭呀,"傻子不解地问:"这时候怎么了,""哎"其实那时候我已经吃过饭好长时间了,已经快要到吃下一顿的时候了,他才开始做饭,这样的生活可得怎么过呀~是我难免不为傻子娘的生命担忧。
可是有一次,却改变了我对傻子的看法,我去炸荷包,傻子在我前面,他的荷包炸好后,就一口一口地喂他的母亲,傻子一点也没吃。 傻子就是这样,他在以他自己的方式孝敬他母亲,这样的孝行,我把它称之为"愚孝",可是即使是"愚孝",也要比我们"不"孝要好呀~ 和傻子比起来,我们能为父母做的会不会更多或更完美一些呢,回首想
想:从呱呱坠地到翩翩少年,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做父母的不知在我们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情和爱~
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唯有以爱和孝敬回报。同学们,朋友们,普天之下的孝子孝女们,从现在开始,孝敬你们的父母,哪怕是一句话、一杯茶、一个动作,它们都会高兴无比的~
同学们不需要愚孝,但是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做的比愚孝更好~
作文六:《愚孝的孩子没人疼[权威资料]》4500字
愚孝的孩子没人疼
儒家的根本精神是仁和,因此不能把孝道单独拿出来独立存在。礼记上讲“何谓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可见儒家的这个理想社会不只是有孝就成立的。没有父慈,只强调子孝是非常偏颇的,同样,没有长惠,幼顺也无意义。
编辑:赵峻炜 原文:武志红所著《为何家会伤人》 图:本刊资料
什么叫“愚孝”,即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并且,很有意思的是,“愚孝”经常会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出现:父母对一个孩子进行似乎没有餍足的索取,同时却对另一个孩子给予无限的付出。
大清官海瑞是出名的孝子,他的三个妻妾被逼死一个,休走两个,只为讨母亲的开心。有的男人离不开母亲,非要和母亲住在一起,这也罢了,还事事听母亲的话,什么都不敢违背,借着孝顺的名号,欺负其它人。
小标一: “愚孝”者所使用的方式――迎合的游戏
四种病态的维持人际关系的方式分别是权力的游戏、依赖的游戏、迎合的游戏和性感的游戏。“愚孝”者所使用的即是第三种病态的方式――迎合的游戏。所谓迎合的游戏,概括成一句话即: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
不过,迎合者通常只意识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献,而意识不到“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如果你和迎合者交流,你会发现,他们似乎是那种能给予无条件的爱的人,因他们在频频做出付出后,经常会表示,他的奉献不需回报的。但实际上,迎合者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美国心理学家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
治疗》中谈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海瑞因塔是一个中年单身母亲,有两个10多岁的孩子。她每天要开车接孩子上学和放学,当孩子坐上车后,她一定会提醒两个儿子锁好车门。然而,当孩子们试图这样做时,却发现车门已关好。
这位妈妈在做什么,她为什么会多此一举,
对此,卡什丹的解释是,这是迎合者的经典行为模式。锁好车门是意识层面的奉献,海瑞因塔以此显示,她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而提醒孩子们去锁车门则是潜意识驱使的,她潜意识里希望孩子们发现,妈妈已做了奉献。
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然而,迎合者不仅在助人时细致入微,也非常谨慎小心,他们会向你很卑微地表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他们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面对这样的人,一开始我们很难能表达愤怒,我们甚至会因为自己心中的怒气而感到内疚:“我怎么能对这么好的人生气,”不过,如果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你的愤怒会越来越难以遏制。于是,你要么向别人表达怒气,要么干脆远离这个迎合者。
海瑞因塔的两个儿子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成了问题少年,常在学校和社会上制造一些麻烦,而这是他们表达愤怒的方式,这愤怒本来是要对妈妈表达的,但妈妈这么好,他们怎么可以生妈妈的气,于是他们把愤怒发泄到别处去了。并且,他们和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这疏远是为了减少妈妈迎合自己的机会,那样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迎合者干吗要这样委屈自己,
这也是支配者为什么钟情权力、依赖者为什么喜欢依赖的原因。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更糟糕的是,因为迎
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他时,迎合者在恐慌中会对付出更加执著。但他越付出,对方越想逃离,由此这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迎合者最在乎的关系反而断裂了。这就是海瑞因塔和她的两个儿子的互动过程。在她没有改变迎合的行为方式前,她越努力,孩子们就越想远离她。
小标二: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不过,迎合的游戏并不是永远无效的,实际上,在迎合者的童年早期,这是他们能靠近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唯一方式。 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也不少。31岁的茜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茜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按说,她作为老小应该最受宠,但事实恰恰相反。原来,妈妈怀孕时,很想要个儿子,也觉得这次肯定会是个儿子,没想到生下来的却是女儿。因为这个原因,妈妈和爸爸一直对她有点视而不见,但对其他三个孩子都堪称溺爱。
在这个家庭中,茜茜很小就变得极其懂事,生炉子、买菜、摘菜、做饭和打扫卫生等家务成了她的例行工作,而姐姐和哥哥从来都不必做这些的。她变得这么勤快,部分原因是父母希望她这么做,而主要原因则是茜茜自己的选择,她只有通过迎合父母需要的方式,才能获得父母一点可怜的关注。不过,这种主动奉献中藏着渴求――“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也藏着愤怒――“我做得这么好,你们还不爱我,你们太坏了”。这是她的想法,而对父母而言,因为她的生命分量很轻,所以,她的奉献很少会引起父母的歉疚感,他们反而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当茜茜偶尔不想再这么做时,他们会觉得不适应,会训斥她甚至打她,而对茜茜而言,更可怕的是,父母会对她更加视而不见。
所以,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越冷淡,这个孩子越容易发展成迎合者。
小标三:渴望实现童年一直没实现的愿望,这是“愚孝”的核心原因
导致迎合的核心原因是恐慌,迎合者之所以只奉献不索取,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开始索取就会令关系疏远甚至断裂。等长大后,孩子与父母的力量对比已发生改变,而且孩子的世界已打开,他拥有了很多其他关系,他对父母已不再依赖。但是,作为一个迎合者,他心中的恐慌并未消失,他心中仍认为奉献是他能与别人拉近关系的唯一方式。并且,自幼以来对父母持续了很久的渴望――“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因为一直没有实现而变成了一个魔咒,导致一个人会一直执著在这个没有实现的愿望上,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愿意在成年后做出更大的奉献。 渴望实现童年一直没实现的愿望,这就是“愚孝”的核心原因。于是,那些最被父母忽视的人成家后,常常严重牺牲配偶和自己孩子的利益,却对父母百依百顺,而父母却总是把他们奉献出来的钱财再转送给他们一直溺爱的其他孩子。这时,作为奉献者,这些人会对父母有很大不满,但当父母继续向他们索取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好像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仍然是一边抱怨一边继续做出无益的奉献,而他们最常抱怨的是:“我比他们更能干更孝顺,为什么父母就不能在乎我更多一点。”也就是说,“愚孝”者他们还在寻求这样一个结果:父母终于发现他更值得爱,于是改变了态度,爱他胜过了爱其他孩子。
这种奇迹有时候会发生,一些垂垂老矣的父母终于对他们一直溺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将希望转移到了那个一直被他们忽视的孩子身上。但更多时候,是一个家庭系统的行为模式永远都没发生改变,愚孝者不管怎么奉献,也仍然得不到爱,而被溺爱者仍然是继续被溺爱。
所以,明智的愚孝者应当放下对改变父母的渴望,接受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更爱他的事实,一旦接受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愚孝行为就可以终止了。
小标四:奉献的结局是被忽略
相对于改变而言,更常见的事情是,愚孝者把他们的迎合游戏带到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一旦他们喜欢上一个人,他们就会祭出他们的法宝――奉献。
由此,会引出一些奇特的事情。茜茜说她谈过几次恋爱,而且令她不解的是,这几次恋爱都是一个模式:男人对她一见钟情,但开始她总是不在乎他们,而他们很热情,但一旦她喜欢上一个男人,决定和他好好谈恋爱,她就会对他“百分百的好”,可是过不了多久,这个男人就会提出分手。一开始,她说,这些男人真贱,得不到的就是好的,而一旦能得到她了,他们就反而不珍惜她了。
后来,她明白,不是这么一回事。事实是她的关系模式有问题。男人一开始追求她时,她会对他们毫不客气,而一旦她接受一个男人后,她就变得过于容忍,不管那个男人多么过分,她都会视而不见。她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是她极力讨好父母,那么她现在谈恋爱时也一样是极力讨好男友。但问题是,因为父母不在乎她,所以她的奉献行为引不起父母的歉疚,但男友在乎她,所以她的奉献行为会给男友产生很大的歉疚感。于是,她的男友会对她产生莫名其妙的愤怒并不由地疏远她,一如海瑞因塔的儿子们对妈妈的态度。总之,好像不管走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她安排好的,而尽管她说她什么都不在乎,但好像我还是说一点感谢的话为好,可好像她也表达了,别不必表示感谢??那么,该怎么办,很自然的,男友会忽略她。尽管第一面对她印象很好,但却很自然地找到了很多理由,迟迟没有再见她。
Game Time
十二星座谁是愚孝男,
第一名:金牛座
这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星座,“孝”是他生活里的一个必要环节。老人家说的话都是字字珠玑,哪怕不对也不应反驳。金牛男成了十二星座里的第一愚孝男,整天守在妈妈的
身边,把亲情、母子关系处理得很好,可是夫妻关系呢,他认为这没法子两全。
第二名:摩羯座
是个很容易愚孝的星座,也许太过乖巧,听话,守规矩,脑筋死板不变通。他们觉得长辈的话,再怎么样都不能轻易反驳,他们的时日不多,我们小辈有点委屈就受了,让老人不高兴就是我们的错。
第三名:巨蟹座
这是个十分孝顺的星座,不管是对母亲还是父亲,奶奶还是爷爷。他十分恋家,不管什么时候,多大年纪,这个星座的人从小就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家人都是天,而妻子只是个亲密爱人,永远排在家人的后面。
第四名:天秤座
宁愿牺牲自我,甚至是亲密爱人,也要让原生家庭和谐。他们会表面上站在母亲这边,而私下主动给妻子好处,但前提是妻子不能跟妈妈吵架。
第五名:双鱼座
双鱼座的男人,有一颗异常柔软的心,特别见不得自己的亲人心情不佳。所以碰到妻子跟妈妈吵架,会先央求小辈闭嘴,实在不行就大吼妻子。其实他对妻子是体贴,无微不至的,但是他们更心疼自己的亲人,只有当长辈都故去的时候,妻子才能排在第一位。
文档资料:愚孝的孩子没人疼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基于“三个互通平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研究 浅谈高校“概论”课的教学设计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元认知策略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解读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 高职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英文电视剧在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中的应用调查研究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及成因分析 浅析通货膨胀下钢铁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试述留学生汉语大赛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策略 提升供电企业业扩报
装客户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 浅析运用“互联网+”助推有色金属物流升级 探讨初中历史教学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作文七:《愚孝是怎样炼成的.doc》4100字
愚孝是怎样炼成的
什么叫“愚孝”,即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 . 很有意思的是,“愚孝”经常会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出现:父母对一个孩子进行似乎没有餍足的索取,同时却对另一个孩子给予无限的付出。 一个友给我留言说: 我的父母都重男轻女,因此,从小在家我没有得到过重视和爱,那是给弟弟的,留给我的只有轻蔑和侮辱。我清晰地记得一些事,它们使我现在仍心寒。 父母已经把他们的所有财产转到弟弟名下,母亲说,我如果也想得到他们的东西就是不要脸,女儿应该去继承婆家的财产。但是,他们遇到任何麻烦困难都不会忘记我,知道我不好意思不孝顺他们,从不忘记可以从我这里索取。 从内心讲,我愿意付给他们抚养费,如果他们卧病在床,我可以请人照顾他们,但是我没有感情给他们。他们也没给过我,看到弟弟对他们并不怎么孝敬,我很难过。可是即使如此,他们也是明显地偏袒弟弟。 为什么一些父母会对一个孩子没有餍足的索取, 我们可以从“北大博士驱逐岳父母”的新闻中,主角孟领岳父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里找到答案。由于孟领岳父母想要霸占女儿的房子给刚刚毕业的儿子,他们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在信中,这位退休的英语老师写道:从生命的价值观来看,你永远欠我们的,还不起。我们住你的房,你还欠我们的。 仿佛是,仅仅因为生下了孩子,一些父母就认为孩子永远欠自己的,所以就可以进行大肆索取了。 但是,这些被过分索取的孩子,难道就不知道父母的行为过分吗,为什么他们反而会发展出对只知索取的父母进行无限付出的“愚孝”呢, 最简单的答案是,这是他们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迎合者的武器是内疚 所谓迎合的游戏,概括成一句话,即: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 不过,迎合者通常只意识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献,而意识不到“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如果你和迎合者交流,你会发现,他们似乎是那种能给予无条件的爱的人,因为他们在频频做出付出后,经常会表示,他的奉献是不需回报的。 但实际上,迎合者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美国心理学家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谈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海瑞因塔是一个中年单身母亲,有两个10多岁的孩子。她每天要开车接孩子上学和放学,当孩子坐上车后,她一定会提醒两个儿子锁好车门。然而,当孩子们试图这样做时,却发现车门已关好。 这位妈妈在做什么,她为什么会多此一举, 对此,卡什丹的解释是,这是迎合者的经典行为模式。锁好车门是意识层面的奉献,海瑞因塔以此显示,她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而
提醒孩子们去锁车门则是潜意识驱使的,她潜意识里希望孩子们发现,妈妈已做了奉献。 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 然而,迎合者不仅在助人时细致入微,也非常谨慎小心,他们会向你很卑微地表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他们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 面对这样的人,一开始我们很难表达愤怒,我们甚至会因为自己心中的怒气而感到内疚:“我怎么能对这么好的人生气,” 不过,如果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你的愤怒会越来越难以遏制。于是,你要么向别人表达怒气,要么干脆远离这个迎合者。 海瑞因塔的两个儿子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成了问题少年,常在学校和社会上制造一些麻烦,而这是他们表达愤怒的方式,这愤怒本来是要对妈妈表达的,但妈妈这么好,他们怎么可以生妈妈的气,于是他们把愤怒发泄到别处去了。 并且,他们和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这疏远是为了减少妈妈迎合自己的机会,那样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 迎合者干吗要这样委屈自己, 这也是支配者为什么钟情权利、依赖者为什么喜欢依赖的原因。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利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更糟糕的是,因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他时,迎合者在恐慌中会对付出更加执著。但他越付出,对方越想逃离,由此这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迎合者最在乎的关系反而断裂了。 这就是海瑞因塔和她的两个儿子的互动过程。在她没有改变迎合的行为方式前,她越努力,孩子们就越想远离她。 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不过,迎合的游戏并不是永远无效的,实际上,在迎合者的童年早期,这是他们能靠近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唯一方式。 我的好友、31岁的茜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茜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按说,她作为老小应该最受宠,但事实恰恰相反。原来,妈妈怀孕时,很想要个儿子,也觉得这次肯定会是个儿子,没想到生下来的却是女儿。因为这个原因,妈妈和爸爸一直对她有点视而不见,但对其他三个孩子都堪称溺爱。 在这个家庭中,茜茜很小就变得极其懂事,生炉子、买菜、摘菜、做饭和打扫卫生等家务成了她的例行工作,而姐姐和哥哥从来都不必做这些的。她变得这么勤快,部分原因是父母希望她这么做,而主要原因则是茜茜自己的选择,她只有通过迎合父母需要的方式,才能获得父母一点可怜的关注。 不过,这种主动奉献中藏着渴求――“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也藏着愤怒――“我做得这么好,你们还不爱
我,你们太坏了”。 这是她的想法,而对父母而言,因为她的生命分量很轻,所以,她的奉献很少会引起父母的歉疚感,他们反而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当茜茜偶尔不想再这么做时,他们会觉得不适应,会训斥她甚至打她,而对茜茜而言,更可怕的是,父母会对她更加视而不见。 所以,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越冷淡,这个孩子越容易发展成迎合者。 愚孝源自不甘心 导致迎合的核心原因是恐慌,迎合者之所以只奉献不索取,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开始索取就会令关系疏远甚至断裂。 等长大后,孩子与父母的力量对比已发生改变,而且孩子的世界已打开,他拥有了很多其他关系,他对父母已不再依赖。但是,作为一个迎合者,他心中的恐慌并未消失,他心中仍认为奉献是他能与别人拉近关系的唯一方式。 并且,自幼以来对父母持续了很久的渴望――“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因为一直没有实现而变成了一个魔咒,导致一个人会一直执著在这个没有实现的愿望上,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愿意在成年后做出更大的奉献。 渴望实现童年一直没实现的愿望,这就是“愚孝”的核心原因。 于是,我们会看到大量的这种例子:那些最被父母忽视的人成家后,常常严重牺牲配偶和自己孩子的利益,却对父母百依百顺,而父母却总是把他们奉献出来的钱财再转送给他们一直溺爱的其他孩子。 这时,作为奉献者,这些人会对父母有很大不满,但当父母继续向他们索取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好像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仍然是一边抱怨一边继续做出无益的奉献,而他们最常抱怨的是:“我比他们更能干更孝顺,为什么父母就不能在乎我更多一点。” 也就是说,“愚孝”者们还在寻求这样一个结果:父母终于发现他更值得爱,于是改变了态度,爱他胜过了爱其他孩子。 这种奇迹有时候会发生,一些垂垂老矣的父母终于对他们一直溺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将希望转移到了那个一直被他们忽视的孩子身上。 但更多时候,是一个家庭系统的行为模式永远都没发生改变,愚孝者不管怎么奉献,也仍然得不到爱,而被溺爱者仍然是继续被溺爱。 所以,愚孝者们应当放下对改变父母的渴望,接受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更爱他的事实,一旦接受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愚孝行为就可以终止了。 奉献的结局是被忽略 相对于改变而言,更常见的事情是,愚孝者把他们的迎合游戏带到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一旦他们喜欢上一个人,他们就会祭出他们的法宝――奉献。 由此,会引出一些奇特的事情。 茜茜对我回忆说,她谈过几次恋爱,令她不解的是,这几次恋爱都是一个模式:男人对她一见钟情,但开始她总是不在乎他们,而他们很热情,一旦她喜欢上一个男人,决定和他好好谈恋爱,她就会对他“百分百的
好”,可是过不了多久,这个男人就会提出分手。 一开始,她说,这些男人真贱,得不到的就是好的,而一旦能得到她了,他们就反而不珍惜她了。 后来,她明白,她的关系模式有问题。男人一开始追求她时,她会对他们毫不客气,而一旦她接受一个男人后,她就变得过于容忍,不管那个男人多么过分,她都会视而不见。可以说,她的关系模式是“‘内在的父母’严重忽视‘内在的小孩’”,当男人追求她时,她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于是对他很不客气,但一旦她决定接受一个男子了,关系就会反过来,她开始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将“内在的父母”投射给对方。既然她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是她极力讨好父母,那么她现在谈恋爱时也一样是极力讨好男友。 但问题是,因为父母不在乎她,所以她的奉献行为引不起父母的歉疚,但男友在乎她,所以她的奉献行为会给男友产生很大的歉疚感。于是,她的男友会对她产生莫名其妙的愤怒,并不由地会疏远她,一如海瑞因塔的儿子们对妈妈的态度。 对这一点,我也小有体会。每次见她时,我都感觉好像掉进了一个温柔的陷阱,但这个陷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她设定好的。她很善解人意,会做出很多对我有利的小事情,而同时又表示,我不必在乎,因为这实在没什么,而同时她又向我暗示,她不会给我带来任何麻烦…… 总之,好像不管走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她安排好的,而尽管她说她什么都不在乎,但好像我还是说一点感谢的话为好,可好像她也表达了,我不必表示感谢…… 那么,我该怎么办,很自然的,我的方法是忽略她。尽管我第一面对她印象很好,很想和她做好朋友,而她也很渴望和我做朋友,但我却很自然地找到了很多理由,迟迟没有再见她。 例如,一天晚上12点时她忽然有了一个重要领悟,然后发了一个长长的短信和我分享她的感受,但过了没一会儿,她又发来一个短信说,她的这个领悟不重要,她可不想打搅我,她为打搅我有点惶恐,我不用回她的短信…… 作为迎合者,她为我考虑了所有可能性,而既然我怎么做都是她的意志,那我只好表达我自己的意志――什么都不做。
作文八:《愚孝是怎样炼成的[权威资料]》4700字
愚孝是怎样炼成的
什么叫“愚孝”,即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
很有意思的是,“愚孝”经常会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出现:父母对一个孩子进行似乎没有餍足的索取,同时却对另一个孩子给予无限的付出。
一个网友给我留言说:
我的父母都重男轻女,因此,从小在家我没有得到过重视和爱,那是给弟弟的,留给我的只有轻蔑和侮辱。我清晰地记得一些事,它们使我现在仍心寒。
父母已经把他们的所有财产转到弟弟名下,母亲说,我如果也想得到他们的东西就是不要脸,女儿应该去继承婆家的财产。但是,他们遇到任何麻烦困难都不会忘记我,知道我不好意思不孝顺他们,从不忘记可以从我这里索取。
从内心讲,我愿意付给他们抚养费,如果他们卧病在床,我可以请人照顾他们,但是我没有感情给他们。他们也没给过我,看到弟弟对他们并不怎么孝敬,我很难过。可是即使如此,他们也是明显地偏袒弟弟。
为什么一些父母会对一个孩子没有餍足的索取, 我们可以从“北大博士驱逐岳父母”的新闻中,主角孟领岳父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里找到答案。由于孟领岳父母想要霸占女儿的房子给刚刚毕业的儿子,他们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在信中,这位退休的英语老师写道:从生命的价值观来看,你永远欠我们的,还不起。我们住你的房,你还欠我们的。
仿佛是,仅仅因为生下了孩子,一些父母就认为孩子永远欠自己的,所以就可以进行大肆索取了。
但是,这些被过分索取的孩子,难道就不知道父母的行为过分吗,为什么他们反而会发展出对只知索取的父母进行无限付出的“愚孝”呢,
最简单的答案是,这是他们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迎合者的武器是内疚
所谓迎合的游戏,概括成一句话,即: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
不过,迎合者通常只意识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献,而意识不到“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如果你和迎合者交流,你会发现,他们似乎是那种能给予无条件的爱的人,因为他们在频频做出付出后,经常会表示,他的奉献是不需回报的。
但实际上,迎合者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美国心理学家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谈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海瑞因塔是一个中年单身母亲,有两个10多岁的孩子。她每天要开车接孩子上学和放学,当孩子坐上车后,她一定会提醒两个儿子锁好车门。然而,当孩子们试图这样做时,却发现车门已关好。
这位妈妈在做什么,她为什么会多此一举,
对此,卡什丹的解释是,这是迎合者的经典行为模式。锁好车门是意识层面的奉献,海瑞因塔以此显示,她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而提醒孩子们去锁车门则是潜意识驱使的,她潜意识里希望孩子们发现,妈妈已做了奉献。
歉疚感可能是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种感觉,尤其是,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后,还巧妙地想给我们留下歉疚感,这会令我们感到非常愤怒。
然而,迎合者不仅在助人时细致入微,也非常谨慎小心,他们会向你很卑微地表示,他们只是想帮你而已,他们不需要任何回报,你不必有压力。
面对这样的人,一开始我们很难表达愤怒,我们甚至会因为自己心中的怒气而感到内疚:“我怎么能对这么好的人生气,”
不过,如果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你的愤怒会越来越难以遏制。于是,你要么向别人表达怒气,要么干脆远离这个迎合者。
海瑞因塔的两个儿子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成了问题少年,常在学校和社会上制造一些麻烦,而这是他们表达愤怒的方式,这愤怒本来是要对妈妈表达的,但妈妈这么好,他们怎么可以生妈妈的气,于是他们把愤怒发泄到别处去了。
并且,他们和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这疏远是为了减少妈妈迎合自己的机会,那样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
迎合者干吗要这样委屈自己,
这也是支配者为什么钟情权利、依赖者为什么喜欢依赖的原因。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利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更糟糕的是,因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他时,迎合者在恐慌中会对付出更加执著。但他越付出,对方越想逃离,由此这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迎合者最在乎的关系反而断裂了。
这就是海瑞因塔和她的两个儿子的互动过程。在她没有改变迎合的行为方式前,她越努力,孩子们就越想远离她。
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不过,迎合的游戏并不是永远无效的,实际上,在迎合者的童年早期,这是他们能靠近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唯一方式。
我的好友、31岁的茜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茜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按说,她作为老小应该最受宠,但事实恰恰相反。原来,妈妈怀孕时,很想要个儿子,也觉得这次肯定会是个儿子,没想到生下来的却是女儿。因为这个原因,妈妈和爸爸一直对她有点视而不见,但对其他三个孩子都堪称溺爱。
在这个家庭中,茜茜很小就变得极其懂事,生炉子、买菜、摘菜、做饭和打扫卫生等家务成了她的例行工作,而姐姐和哥哥从来都不必做这些的。她变得这么勤快,部分原因是父母希望她这么做,而主要原因则是茜茜自己的选择,她只有通过迎合父母需要的方式,才能获得父母一点可怜的关注。
不过,这种主动奉献中藏着渴求――“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也藏着愤怒――“我做得这么好,你们还不爱我,你们太坏了”。
这是她的想法,而对父母而言,因为她的生命分量很轻,所以,她的奉献很少会引起父母的歉疚感,他们反而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当茜茜偶尔不想再这么做时,他们会觉得不适应,会训斥她甚至打她,而对茜茜而言,更可怕的是,父母会对她更加视而不见。 所以,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越冷淡,这个孩子越容易发展成迎合者。
愚孝源自不甘心
导致迎合的核心原因是恐慌,迎合者之所以只奉献不索取,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开始索取就会令关系疏远甚至断裂。
等长大后,孩子与父母的力量对比已发生改变,而且孩子的世界已打开,他拥有了很多其他关系,他对父母已不再依赖。但是,作为一个迎合者,他心中的恐慌并未消失,他心中仍认为奉献是他能与别人拉近关系的唯一方式。
并且,自幼以来对父母持续了很久的渴望――“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因为一直没有实现而变成了一个
魔咒,导致一个人会一直执著在这个没有实现的愿望上,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愿意在成年后做出更大的奉献。
渴望实现童年一直没实现的愿望,这就是“愚孝”的核心原因。
于是,我们会看到大量的这种例子:那些最被父母忽视的人成家后,常常严重牺牲配偶和自己孩子的利益,却对父母百依百顺,而父母却总是把他们奉献出来的钱财再转送给他们一直溺爱的其他孩子。
这时,作为奉献者,这些人会对父母有很大不满,但当父母继续向他们索取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好像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仍然是一边抱怨一边继续做出无益的奉献,而他们最常抱怨的是:“我比他们更能干更孝顺,为什么父母就不能在乎我更多一点。”
也就是说,“愚孝”者们还在寻求这样一个结果:父母终于发现他更值得爱,于是改变了态度,爱他胜过了爱其他孩子。
这种奇迹有时候会发生,一些垂垂老矣的父母终于对他们一直溺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将希望转移到了那个一直被他们忽视的孩子身上。
但更多时候,是一个家庭系统的行为模式永远都没发生改变,愚孝者不管怎么奉献,也仍然得不到爱,而被溺爱者仍然是继续被溺爱。
所以,愚孝者们应当放下对改变父母的渴望,接受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更爱他的事实,一旦接受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愚孝行为就可以终止了。
奉献的结局是被忽略
相对于改变而言,更常见的事情是,愚孝者把他们的迎合游戏带到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一旦他们喜欢上一个人,他们就会祭出他们的法宝――奉献。
由此,会引出一些奇特的事情。
茜茜对我回忆说,她谈过几次恋爱,令她不解的是,这几次恋爱都是一个模式:男人对她一见钟情,但开始她总是不在乎他们,而他们很热情,一旦她喜欢上一个男人,决定和他好好谈恋爱,她就会对他“百分百的好”,可是过不了多久,这个男人就会提出分手。
一开始,她说,这些男人真贱,得不到的就是好的,而一旦能得到她了,他们就反而不珍惜她了。
后来,她明白,她的关系模式有问题。男人一开始追求她时,她会对他们毫不客气,而一旦她接受一个男人后,她就变得过于容忍,不管那个男人多么过分,她都会视而不见。可以说,她的关系模式是“‘内在的父母’严重忽视‘内在的小孩’”,当男人追求她时,她以“内在的父母”自居,而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对方身上,于是对他很不客气,但一旦她决定接受一个男子了,关系就会反过来,她开始以“内在的小孩”自居,而将“内在的父母”投射给对方。既然她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是她极力讨好父母,那么她现在谈恋爱时也一样是极力讨好男友。
但问题是,因为父母不在乎她,所以她的奉献行为引不起父母的歉疚,但男友在乎她,所以她的奉献行为会给男友产生很大的歉疚感。于是,她的男友会对她产生莫名其妙的愤怒,并不由地会疏远她,一如海瑞因塔的儿子们对妈妈的态度。
对这一点,我也小有体会。每次见她时,我都感觉好像掉进了一个温柔的陷阱,但这个陷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她设定好的。她很善解人意,会做出很多对我有利的小事情,而同时又表示,我不必在乎,因为这实在没什么,而同时她又向我暗示,她不会给我带来任何麻烦??
总之,好像不管走向任何一个方向,都是她安排好的,而尽管她说她什么都不在乎,但好像我还是说一点感谢的话为好,可好像她也表达了,我不必表示感谢??
那么,我该怎么办,很自然的,我的方法是忽略她。尽管我第一面对她印象很好,很想和她做好朋友,而她也很渴望和我做朋友,但我却很自然地找到了很多理由,迟迟没有再见她。
例如,一天晚上12点时她忽然有了一个重要领悟,然后发了一个长长的短信和我分享她的感受,但过了没一会儿,她又发来一个短信说,她的这个领悟不重要,她可不想打搅我,她为打搅我有点惶恐,我不用回她的短信??
作为迎合者,她为我考虑了所有可能性,而既然我怎么做都是她的意志,那我只好表达我自己的意志――什么都不做。
文档资料:愚孝是怎样炼成的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谈设计教学中素描与构成之间的具体联系 论基础绘画课程在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探析 论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 诺奖教中医如何验药 浅谈聚合物流变学之教学心得 食品安全课程群建设思考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新思考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班主任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 中职教师常见心理问题的探讨与对策 微生物实验教学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项目化的高职房地产估价实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研究 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语料库的《骆驼祥子》两译本翻译风格比较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探究及应对措施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作文九:《论宋元明清时代的愚忠、愚孝、愚贞、愚节》7100字
论宋元明清时代的愚忠、愚孝、愚贞、愚节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论宋元明清时代的愚忠,愚孝,愚贞,愚节
张锡勤
[摘要]在宋元明清时代,随着三纲上升为"天理",君权,父权,夫权更加绝对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套
出现了各种愚忠,愚孝,愚贞,愚节的行为.各种愚德的出现,反映了在宋元明清时代
封建道德日趋严酷,同时也
证明了孔子"过犹不度"的论断的正确,并有助于我们理解五四时的"礼教吃人"说. [关键词]三纲愚忠愚孝愚贞愚节
[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06)02—0020—04 自三纲在汉代出现后,忠,孝,节渐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最受重视的三项道德.宋明理学家们将三纲
上升为"天理",使之更加神圣,于是,忠,孝,节越来
越被全社会视为至高美德,以至"忠孝节义"的实际
地位与影响高于五常.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愚忠,愚
孝,愚贞,愚节的行为在中国社会日益普遍,自元以
后更是恶性发展,一些愚昧,野蛮行为达到骇人听
闻的程度.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值得我们重视,本文
拟对此作一简要的梳理与说明.
随着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君权日益
神圣,忠遂成为最高道德.这便是所谓:"天之所覆,
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经?天地神
明章》.《忠经》旧题汉马融撰,郑玄注,但清代学者
周中孚考证,此书为唐宋人作品,见《郑堂读书记》
卷三十六.这一说法是可信的.)忠既成为最高德
行,于是在这一时期,对君主的忠渐由臣扩大到民.
中国古代的观念是"主辱臣死",而在这一时期(特 别是到明代)则发展为"主辱"民也死.不仅"食君之 禄"的臣理当殉君,连未曾"食君之禄"的普通民众 也自觉殉君.1449年发生了历史上着名的"土木之 变".在与塞北瓦剌的战争中,明英宗在土木堡被 俘.事变发生后,"河州卫军家子"周敖闻变,失声大 哭,竞"不食七日而死"[】]."军家子"纯系底层民众, 但他竟因"主辱"而自尽.这类事例在明亡时更多. 1644年李自成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北 京的一位塾师汤文琼闻变竟自缢,并"书其衣衿日: 20量麓爻』2006年第2期
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2].一些京外民 众也有殉君者.如苏州人许琰,"闻京师陷,帝殉社 稷,大恸".先是在胥门外投河,获救后叉绝食.待 "哀诏至","稽首号恸"而死E引.在这一时期,忠君观 念业已深入于社会底层,普及于民间.至于后来谭 嗣同所说的"君为独夫民贼,而犹以忠事之",在这 一
时期则更普遍.
与愚忠相比,种种愚孝行为更为常见.随着父 权的强化,在宋代出现了"天下无不是底父母"[3]的 观念.于是,对父母"不论曲直",绝对顺从遂成孝的 基本要求.这种无条件绝对顺从的孝原本具有愚孝 的性质,而随着这种孝被普遍视为美德后,不少人 又竞相以惊人之举相互攀比,显示自己的孝行超过 他人,于是愚孝更愚,越发畸形,出现种种怪诞,野 蛮以至残忍的行为.有人为疗父母之疾而自残肢 体;也有人为疗母疾,竟然杀子祀神;更有甚者,个 别人为尽孝道,竟随父同死.上面说到的那个因明
英宗"北狩"绝食殉君的周敖之子周路便是这么一 位孝子.当他"闻父死,恸哭奔归",到家后竟"以头 触庭槐"而死E.
在宋元明清时代,随着父权强化,夫权也同步 强化.而随着夫权强化,"从一而终"的观念逐渐获 得更广泛的认同,贞节被普遍视为与忠,孝并列的 崇高美德,是女性的最高德行.从历史资料看,北宋 与前代相似,"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尚不很浓.一 个基本事实是,那时寡妇改嫁者甚多,社会舆论并
不以此为耻.连一些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家庭,年轻 寡妇也有改嫁者,或娶寡妇为妻者.随着理学兴起, 三纲上升为"天理",所谓"名教重丘山"的观念日益 深入人心,这种情况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程颐提 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Z43之说后,影响所及, 寡妇本人以及社会舆论对贞节更加重视.在理学的 正统地位确立后,纲常礼教的控制力更加强大,"从 一
而终"的贞节观念遂急剧强化.据统计,从元代 起,贞女,节妇人数呈直线上升之势,其发展速度之 快,达到惊人程度.
在上述大的社会环境下,首先是青年寡妇本人 将所谓贞节看作是比自己生命更为宝贵的东西,以 守节为最大荣耀.为坚持从一而终,无数年轻寡妇 "守节"终生,足不出闺门,过着极端艰难凄凉的非 正常生活.不仅寡妇本人以"守节"为荣,而且社会 舆论也普遍以守节为荣,改嫁为耻.明代某位改嫁 女子,好意赠人以"茶饼",竟被人当面抛弃[5].甚至 连亲生女儿也羞辱想改嫁的母亲.也是在明代,江
宁黄氏女"父死,母欲改节"."一日,母来省",黄氏 女竟"闭门不与相见",使其母"惭去"[5].在这种社 会氛围中,寡妇除终生守寡外几乎无路可走. 此时由于荣辱观普遍畸形,社会上遂出现了越 来越多的愚贞,愚节现象,其愚昧,野蛮,残忍,不近 人情的程度更甚于种种愚孝行为.比如,许多青年 寡妇为拒绝改嫁,坚持守节而采取各种方式毁容, 如"自刺其面","自割其耳","自髡其发"等等.有人 甚至以沸汤"渍面",再"以烟煤涂伤处",使自己"成 狞恶状";有人竟以石灰弄瞎自己的眼睛_5].较之毁 容更甚者则是自杀殉夫.这类事也多得不胜枚举. 在元代,有几位女子在丈.夫病危时即"命匠制巨 棺","夫殁即自经死",与夫"同棺共穴"-6:在明代, 还有人因怕被迫改嫁,在夫死后"举火自焚"以殉 夫[7].到了清代,自杀殉夫的事例更多于元,明,不 少人分别采取"绝食","吞金","仰药","自缢","投 水"等不同方式殉夫_8].在个别家庭,甚至连妾也殉 夫.如名臣张廷玉死,小妾冯珊儿才十几岁,竟也 "仰药殉节"_8](.?".更有甚者,即使其夫不肖,也自 杀殉夫.如明代宣氏女嫁张某,张"素狂悖",是个不 肖之徒.张死,宣氏女却"誓身殉".他人认为不必 殉不肖之夫,苦劝她改变主意,而她却说:"予知尽 妇道而已,安论夫之贤不贤."I7真是愚不可及.更 不近人情的是,在这一时期尚有一些少女殉未婚之 夫.如清代同安少女洪许娘,七岁时由父母做主许 林某为妻.林某"未婚而殁","许娘闻讣,勺饮不入, 卧五日而殁"I8](鲫.虽然那时也有人指出"未嫁守 节,非礼也",但仍有诸多少女"未嫁守节"终生. 与"从一而终"观念的畸形强化同步,在这一时
期,"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贞女不出闺 阁","义不见门外人"等观念也畸形强化,由此而引 发的惨剧也很多.南宋初,抚州临川涂某妻陈氏为 盗所掠,被"幽之屋壁",作为人质.数日后,家人以 金帛来赎,盗得金释之,而陈氏却说:"吾闻贞女不 出闺阁,今吾被驱至此,何面目登涂氏堂!"竟自 杀[9].明时,某地为避战乱,"乡人悉窜山穴中"躲 藏.周某妻庄氏却认为,男女混杂同居一穴是"男女 无别"的"无礼"行为,而"无礼不如死",竞"引刀自 裁"[1.还有人因坚守寡妇"不逾阈"的道德训条, 以至在家中失火时宁肯被烧死也不出户[7].更不近 人情的是,明正统年间吴县女子王妙凤,竟因歹人 "戏纱其臂"而"拔刀斫臂",未断,"再斫乃绝"【7]. 从明末到清初,中国曾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乱. 先是李白成,张献忠起兵反明,继而清兵入关,南下 征伐,镇压各地的反清斗争后来又爆发"三藩之 乱"以及平定三藩的战争.在长期战乱的年代,更有 不少女子为抗拒强暴或免遭强暴,维护贞操而自 杀,或因受强暴而自杀,甚至为了坚守男女有别, "授受不亲","不可混杂"的原则而自杀.在这一非 常时期所发生的这类惨剧则更多.在中国历史上, 战乱时有发生,伤亡也很大,但女性死亡之多当以 这一时期为最.
=
在宋元明清时代,各种愚忠,愚孝,愚贞,愚节 行为所以层出不穷,且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原因是 多方面的,但以下几点更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这是三纲被进一步神圣化,君,父,夫三 权进一步强化,臣,子,妻的地位更加卑下的结果.
从董仲舒提出三纲起,即对三纲予以神化.但 董所作的论证具有明显的神学色彩,理论上显得粗 鄙.待理学兴起,其理论体系日益成熟完备之后,三 纲的神圣性终于获得精致的理论论证.理学的理论 基点是:"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有是理,方有 这物事"[1,万事万物乃是这先验,永恒之理的显 现,物化,是由它所规定的.就社会领域而言,"未有 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 童戈』2006年第2期21
理"[1引,一切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都是按这种先验 之理建立起来的,是由它所规定的他们叉通过蜂 蚁有君臣,虎狼有父子,鸦反哺,獭知祭等等自然现 象来证明,以三纲为核心的一套道德准则,不仅是 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自然界的最高准则.它 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古今共由"之道,也是自然界的 "当然之则".三纲一旦被上升为"天生自然,不待安 排"的"天理",它就更加神圣,永恒,统摄,控制力就 更加强大.正如后来谭嗣同所说,这时三纲不仅"能 制人之身",而且"兼能制人之心",使人"不敢涉 想-E133o这样,它的威力就更大了.理学家们不仅从 理论层面神化三纲,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严苛要 求,如"委质为臣,身非我有矣,,EIZ3,"天下无不是底 父母","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等等,这就使三 纲落到实处得以保证.随着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不 断强化和三纲的进一步神圣化,臣,子,妻的地位自 然更加卑微,完全成为君,父,夫的附属品,失去了 自己的独立人格.五四时陈独秀谴责体现三纲的 忠,孝,节乃是"以己属人"的道德是有道理的.既然
自身是从属于君,父,夫的,自然会做出上面所列举 的种种愚昧,野蛮,残忍的行为.
第二,是这一时期封建教化空前强化与普及的 结果.
这一时期对教化高度重视并收到实效表现在 各个方面.首先是朝廷大兴学校,地方广建书院,并 在乡镇广泛建立社学,村垫,将教化普及于广大农 村.其二,乡规民约和家范,家训,家规普遍出现,使 道德教化落实到基层乡里和诸多家庭.其三,明初 太祖朱元璋颁发《教民六谕》,清初康熙,雍正年间 形成较六谕更为详备的《圣谕广训》,又使对民众的 教化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纲领,并通过官府运用 行政手段有效地予以推行.其四,私人讲学之风大 兴,遂使理学的伦理思想得以普及于社会.最后,更 值得注意和重视的是,戏剧,小说,说唱艺术在这一 时期的发展,繁荣,为传统道德在广大民间的普及 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通道.诚然,这一时期戏剧,小说 的内容相当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一些要求冲破 礼教束缚,张扬个性等内容,但是,宣扬忠孝节义无 疑是主题之一.即使是诸多宣扬鬼神迷信,因果报 应的作品,也是要人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旨在 劝人为善,恪守纲常.自戏剧和说唱艺术兴起,普及 后,广大目不识丁的底层民众也能时时受到传统道 22量爻J2006年第2期
德的熏染,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可以这样说,这一 时期忠孝节义牢固树立统治地位,与这一时期戏 剧,小说,说唱艺术的繁荣,普及是有一定关系的. 概言之,宋元明清时代教化的加强与普及使以三纲 为核心的一套传统道德对社会的影响大大增强.在
此过程中,忠,孝,贞节越来越被人们普遍视为至高 美德,由此遂引发出种种愚德行为.
第三,是这一时期朝廷对忠,孝,贞节大力表 彰,提倡的结果.
诚然,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无不表彰忠, 孝,贞节,但因宋元明清时代更重教化,更崇"名 节",对此更显重视.比如,为了倡忠,清高宗竟将那 些曾经帮助清朝打江山,有大功于清的明朝降臣, 降将列入《贰臣传》,予以羞辱,谴责,便是此前未有 的举措.为了倡孝,宋至明初朝廷对于不合正道的 "割股剖肝"等愚孝行为亦予褒赏,表彰.为报父母 之仇而杀人属于违法行为,但出于倡孝的需要,在 这一时期这类行为亦受到朝廷与官府的宽容.如宋 初李磷为报父仇而杀人后自首,宋太祖竞"义而释 之"E?3.太宗时,甄婆儿为报母仇而杀人,"太宗嘉 其能复母仇,特贷焉"[1引.这种不合法律的宽贷一 直延续到明代.如,崔镒因护母而杀人,"下刑部 谳",刑部尚书却认为"镒志在救母",故其杀人罪 "难拘常律",主张宽贷.最后,"帝亦贷其罪,,E13.明 朝对贞节的表彰也更甚于前代.不仅将其"着为规 条";令地方官"岁上其事",而且"待遇"亦优于前代 ("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有明一代"着于实录 及郡邑志"的贞女节妇竟"不下万余人"[7].在朝廷 的表彰,"褒赏","宽贷"下,种种愚德行为自然日甚 一
日.早在北宋时苏轼就曾指出:"上以孝取人,则 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赢马,恶 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16]统治者政 策导向的作用在古代是十分巨大的.显然,这一时期
愚忠,愚孝,愚贞,愚节现象所以如此普遍且不断上 升,与朝廷对忠,孝,贞节的表彰有很大的直接关系. 概言之,由于三纲业已成为"天理",由于教化 的加强与普及,以及朝廷的持续表彰,在宋元明清 时代忠孝节义业已深入人心,被社会普遍视为至高 美德.崇尚忠,孝,节既已成为社会风气,则势必相 互攀比,竞相以"至奇至苦为难能",于是遂"忽庸行 而尚奇激"E73,使愚忠,愚孝,愚贞,愚节现象日甚 一
日.
四
通过对宋元明清时代种种愚德行为的简单梳 理,不禁使人想起孔子的那句至理名言:"过犹不 及".强调"无过无不及",要求人们把握"中",这是 儒家的一贯思想主张.通过揭示这一时期的种种愚 德,再次证明儒家反过求中的思想的正确性.所谓 "中"即是适度.与任何事物皆有度一样,道德行为 也有度.一旦过了度,就势必会使原有的道德宗旨, 要求变质,甚至走向反面.古人云:"天下事,过则有 害"[1,这一结论是深刻的.在宋元明清时代,由于 上题所说的种种原因,不少人以"至苦至难"的"奇 激"行为为荣,为高,相竞做惊人之举,以为这样才 算更忠,更孝,更贞节,实则是以过为高,以过为荣, 其结果势必走向反面,成为畸德,愚德.即使按古代 标准,那时所出现的种种愚德行为也并不符合基本 道德原则.
即使在古代,也只讲国君死社稷,主辱臣死,并
未要求主辱民也死.试想,如果一旦"主辱"(如明英 宗被俘),广大民众也跟着死,那岂不是帮入侵外敌 的忙吗?孝的基本要求是敬养父母.试想,通过割 股,剖肝,探心,凿脑等野蛮的自残行为行孝,结果 必然是首先使自己成为伤残者(甚至死亡),又怎能 侍奉,赡养父母呢?而且,这些行为与"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也是抵触的.至于自杀殉 父,杀子祀神更是直接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的传统孝道殉夫一类的愚节行为同样与一些 传统道德相悖.首先,在父母公婆健在的情况下殉 夫,乃是放弃奉养父母公婆的责任,无疑是有悖于 孝道.其二,在已有子女的情况下殉夫,则放弃了对 子女的责任,有悖于为父母者对子女当慈的道德. 其三,在夫死后妻也自杀以殉,实际上是使家庭又 多死一人,无疑会更增加其他家庭成员的哀伤,使 业已残缺的家庭更加残缺.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哪 一
种自残,自杀行为皆有悖于仁的精神宗旨,实为 大不仁正因为如此,这类愚德行为在当时即受到 有识之士的非议,否定.早在宋代,有人便指出割股 到肝行为"非孝道之正".待明初发生杀子祀神事件 后,更是引发一场争议.当时的礼部官员认为;"人 子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有疾则医药吁 祷",是孝的正道,"至卧冰割股,上古未闻",假如父 母只有一子,其子若因割股,剖肝,卧冰而死,"反为 不孝之大,,E183.这些看法是正确的.总之,通过梳理 宋元明清时代的种种愚德行为,的确使我们加深了 对"过犹不及"的理解.
通过对这一时期种种愚德行为的梳理,揭示,
也自然会使人想起五四时期鲁迅,吴虞等人"礼教 吃人"的论断.在鲁迅,吴虞等人生活的时代,种种 愚德行为仍在中国盛行对此,他们是亲眼目睹的. 正是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目睹了那些愚昧,野蛮, 残忍的行为,出于"道德革命"的需要,他们才作出 了这样的揭露,控诉.他们对旧道德的批判,某些文 字言辞虽有偏激,片面之处,但基本结论是正确的. 一
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一旦三纲绝对神圣,君权,父 权,夫权随之而绝对化,则臣,子,妻势必成为君, 父,夫的"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陈独秀 语).三纲一旦深入人们的心髓,身为臣,子,妻者势 必认为自己是为君,父,夫而生,自己的最高价值即 在为君,父,夫作牺牲,从而忘掉进而放弃自身的价 值.臣,子,妻既认定"身非我有",则势必反复出现 种种愚德行为.因此,鲁迅,吴虞等人揭示,控诉"礼 教吃人"不为无因.今天我们可以批评他们的某些 过激言辞,但不应轻易否定他们的基本结论. (作者:张锡勤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教授,黑龙 江哈尔滨150080)
参考文献
[13明史?孝叉传二.
[23明史?忠叉传七.
[33宋元学案?豫章学棠.
[43河南程氏遗书?卷---I"-'-T. [s3明史?列女传二.
[63元史?列女传一.
[73明史?列女传一.
[83徐珂.清稗丧钞[M3.北京:中率书局.1996.3093.
[93宋史?列女传.
[1o3明史?列女传三.
E1]]朱子语丧?卷九十五. [1z3朱子语类?卷十三. [133仁学三十,三十七. [14]末史?太祖本is--. [15]宋史?孝叉传.
[16]宋史?选举志一.
[17]袒文德?论学书[M]//明儒学案.卷十四.
[1el明史?孝叉传一.
重笾爻J2006年第2期23
作文十:《孟子的_劳而不怨_是愚孝吗_兼与孔子_以直报怨_比较》7700字
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