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咏柳读后感》1400字
咏柳读后感
咏柳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诗。
这是一首咏柳诗。古往今来,咏柳诗不计其数,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首《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的第一句写:柳树像是用晶莹的美玉装扮成一样,又好像是刚刚梳妆了的漂亮女孩。第二句写柳枝,诗句表现出柳枝纷纷下垂,碧绿可爱的形态,诗人还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丝绦来做比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的后两句写柳叶,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中“细叶”一词,把刚刚吐出新芽的嫩柳,刻画的逼真传神。其中“谁裁出”的这一问问得巧妙,第四句答也答得绝好。好像在说“二月春风”才是修剪柳枝柳叶的能工巧匠。
诗写的是柳,但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柳。它告诉人们,二月春风,给世间万物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它们妩媚而靓丽。
咏柳读后感(二)
这首贺知章的《咏柳》描写了春天的杨柳:一棵高高的仿佛是用碧玉装扮起来的杨柳,万千枝条像绿丝带一般下垂飘动着。细长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那二月的春风就像锋利的剪刀。这是一首咏物的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是喜欢水的植物,人们把它种在江河湖畔。杨柳高高的树干,长长的柳枝垂向地面、水面,微风一吹它摆动着细长的腰姿,跳起优美的舞蹈;枝条相互碰撞,奏出美妙动听的曲子。春天,杨柳最早发芽变绿,它像一个信使,告诉人们春天到了。随着杨柳的发芽,小草变绿了,红艳艳的桃花,金灿灿的小雏菊,五颜六色的小野花,紫红色的紫薇花,都吐出了花蕊。杨柳看到百花盛开的美景,高兴地说:;希望明年的春天更美丽~夏天,杨柳顶着烈日,给大地带来了一份清凉,人们在杨柳树下乘凉,在杨柳树下垂钓,在杨柳树下谈心。茂密的杨柳树也成为小鸟、小虫玩耍的好地方,小鸟在树上唱歌跳舞,知了在树上不停告诉我们:热啊~热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杨柳也长出了柳絮,一朵朵棉花一样的柳絮,结得满树都是。风一吹,柳絮就像雪花一样随风飘扬,飘落在地上,飘落在水面上,飘落在行人身上。
冬天,树叶枯黄了,西北风一吹,飘了下来。它们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飘荡。杨柳就像人脱光了衣服一样,一片叶子也没有了。但是,杨柳仍然顽强的与严寒抗争,坚持自己的岗位,等待明年春天的来临。
我喜欢杨柳,喜欢它的婀娜多姿,喜欢它的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咏柳读后感(三)
我外婆家有一棵柳树,听外婆说这棵柳树已经活了五年多了,让我十分好奇。
春天来了,我外婆家的柳树发芽了~嫩绿的树叶像一位穿着嫩绿色外套的小姑娘,好看极了~我看着柳树,突然,脑子里浮现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看着看着觉得柳树越来越美,不是它的外表美,而是它的心灵美,它无私的为人类做贡献,难道不美吗,
我记得我小时候和这棵柳树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正值二月,我和伙伴一起在柳树下玩耍,突然,我发现柳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于是,我跑进外婆家,本来想问外公,可是外公不在家,于是,我翻开我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一看才知道,原来那不是人剪得,是二月的春风剪得。正所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喜爱你柳树,我也喜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因为你们让我感受大自然的美,你们让
我受到启发……
作文二:《咏柳读后感》1200字
精品文档
咏柳读后感
碧玉妆成一树高,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喜欢杨柳,喜欢它的婀娜多姿,喜欢它的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这首贺知章的《咏柳》描写了春天的杨柳:一棵高高的仿佛是用碧玉装扮起来的杨柳,万千枝条像绿丝带一般下垂飘动着。细长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那二月的春风就像锋利的剪刀。这是一首咏物的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是喜欢水的植物,人们把它种在江河湖畔。杨柳高高的树干,长长的柳枝垂向地面、水面,微风一吹它摆动着细长的腰姿,跳起优美的舞蹈;枝条相互碰撞,奏出美妙动听的曲子。
春天,杨柳最早发芽变绿,它像一个信使,告诉人们春天到了。随着杨柳的发芽,小草变绿了,红艳艳的桃花,金灿灿的小雏菊,五颜六色的小野花,紫红色的紫薇花,都吐出了花蕊。杨柳看到百花盛开的美景,高兴地说:“希望明年的春天更美丽!”
夏天,杨柳顶着烈日,给大地带来了一份清凉,人们在杨柳树下乘凉,在杨柳树下垂钓,在杨柳树下谈心。茂密的杨柳树也成为小鸟、小虫玩耍的好地方,小鸟在树上唱歌跳舞,知了在树上不停告诉我们:“热啊!热啊!”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杨柳也长出了柳絮,一朵朵棉
1 / 3
精品文档
花一样的柳絮,结得满树都是。风一吹,柳絮就像雪花一样随风飘扬,飘落在地上,飘落在水面上,飘落在行人身上。
冬天,树叶枯黄了,西北风一吹,飘了下来。它们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飘荡。杨柳就像人脱光了衣服一样,一片叶子也没有了。但是,杨柳仍然顽强的与严寒抗争,坚持自己的岗位,等待明年春天的来临。
今天,我读了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诗。
这是一首咏柳诗。古往今来,咏柳诗不计其数,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首《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的第一句写:柳树像是用晶莹的美玉装扮成一样,又好像是刚刚梳妆了的漂亮女孩。第二句写柳枝,诗句表现出柳枝纷纷下垂,碧绿可爱的形态,诗人还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丝绦来做比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的后两句写柳叶,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中“细叶”一词,把刚刚吐出新芽的嫩柳,刻画的逼真传神。其中“谁裁出”的这一问问得巧妙,第四句答也答得绝好。好像在说“二月春风”才是修剪柳枝柳叶的能工巧匠。
诗写的是柳,但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柳。它告诉人们,二月春风,给世间万物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它们妩媚而靓丽。
2 / 3
精品文档
3 / 3
作文三:《咏柳》2300字
《咏柳》教学设计
凉州区青年巷小学 马芝花
教材简析:
《咏柳》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的第二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经历,所以,我们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在诵读引导中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准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2.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背诵课文,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工具:ppt课件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感受美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充满无限生机和希望的季节。那么此时的春天藏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欣赏图片,然后说出描绘春天的一个词一句话或一首诗。
生:(自由回答)
师: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用笔描绘了他们眼中的春天,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咏柳》(板书课题)。
师:孩子们,你们预习了课文,告诉老师“咏柳”是什么意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来介绍一下他?(补充贺知章资料。)
过渡:《咏柳 》这首诗传诵了一千多年,依然朗朗上口,那么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哪位同学给大家领读一下这首诗?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探究美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圈出生字。
2、检查指正,学习生字。
3、强调“裁”字,注意书写。
(二)再读古诗,读出韵味
1.出示诗句,指导诵读。(注意节奏,快慢,轻重、变调)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指导:这首诗不同于一般七言诗的规律的节奏,有小变化;“一”在四声前变调为二声。
3、教师领读,熟读成诵。
4、趣味对读,读出韵味。
(三)质疑问难 品读鉴赏——品析美
1、分组讨论,抓住每句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 要求:四人为一小组,完成作业纸的任务,不理解的词查课本注释或问老师同学。
2、汇报展示:.
(1)出示第一句,指名读。提问:碧玉是什么颜色?作者把什么比作碧玉了?突出了柳树的什么特点?“妆”是“化妆’”的意思吗?“一树”是“一棵树”吗?这棵柳树什么样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过渡;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远远看去好像是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那么近看又是什么样呢?
(2)、出示第二句,指名读。回答:“万条”是指“一万条”吗?“丝绦”是什么?作者把什么比作丝绦呢?读完这句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3)、小结:这样的柳树美吗?美在哪儿?(色彩美,形态美)
过渡:远看近看都如此美丽的柳树引发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4)、出示下一句,指名读。
师:诗人被这美丽的柳树吸引,不禁来到树下,他看到了怎样的细叶?
(5)、出示最后一句,齐读。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剪刀了?你能模仿诗人当时自言自语自问自答欣赏柳树的情景吗?
6、小结:短短一首诗,诗人给我们再现了一幅一千多年前的画面(出示提示:一个阳光明媚,草长莺飞的春天,诗人远远看到——,他走近一看——,于是,诗人想——,忽然一阵微风吹来,无数柳丝翻飞,作者恍然大悟-——
7、梳理要点,板书:
远看——全树——碧玉妆
近观——柳枝——绿丝绦
试问——细叶——谁裁出
才知——巧手——是春风
师:同学们,在《咏柳》一诗第一句整体上表现柳树之美,用比喻,第二句写柳枝之美,也用比喻,第三句用了拟人手法提问,第四句用比喻作答。三四句一问一答是设问,特别是第三句画龙点睛,把我们的注意力由柳树引向了春风,让我们明白是春风这把巧手吹绿了柳树,让柳树焕发出勃勃生机,也把我们带入了无穷的想象,让诗歌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既然春风会剪出这么美的柳树,那它还会带来什么呢?请你说一说。
三、说中入境 体验升华——表达美
1、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2、展示成果,互相学习。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师:同学们,在诗人眼里春天最美的是柳树,柳树高大翠绿似碧玉装扮,万千根柔软细长的枝条轻舞飞扬,似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春风更巧,她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吹醒了万物,万物开始复苏。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整个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的春天啊!所以这首诗不仅赞美——还赞美——,最终是为了赞美这个充满——的春天啊!
2、诵读古诗,读出感情。
3、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画一画你心中的春天,在旁边抄写《咏柳》一诗,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春天画出来吧!
4、教师巡视,展示作品。
4、最后,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的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春天的美,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春天。
设计者:马芝花
作文四:《咏柳》3500字
读之情,赏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生字咏绦,了解词语意思。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创新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贯彻能力、创新能力。
美育目标:通过对诗的诵读梁武,了解大自然的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体会春天的美好。
德育目标:在欣赏诗歌中,积累词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浓厚兴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 接题知人,感知美
1. 猜谜激趣。
师:同学们猜谜语猜得特棒,我特意准备了一个让大家猜猜。(出谜面)
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柳树图。
2. 创设情景。
师:瞧!(指屏幕)阳春二月,微风拂面,唐朝大诗人贺知章,信步来到波光粼粼的小河边,看到岸边随风起舞的柳树,一时诗兴大发,拿起笔刷刷的鞋子啊一首诗《咏柳》。
3. 解“咏”读题。
师:我们曾学过《咏鹅》,“咏”是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里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赞美柳树,能读出赞美的感觉么?(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认真观察画面创设情景,使学生对所学古诗长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融情于读。
二. 初读诗句,领略美
课件出示:全诗(背景:淡淡的柳树图)
1. 初读诗句。
师:为了更好的体会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之情,同学们先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 学习识字。
师:“绦”是用丝编成的绳子。(指导学生读字音,识记字形,组词)“似”是多音字(师用口诀知道运用)。
3. 读通全诗。
三. 自由诵读,体验美
1. 范读全诗(按平仄规律读)。
师:领了老师的朗读说说自己的感觉。
2. 学习平仄(课件出示:平声符号—仄声符号1)
师:缓缓的读是关键,自我陶醉是境界。古人读书有一种特殊规律,听起来如同乐曲一样,抑扬顿挫,赏心悦目。(师知道联系读平仄声。)
3. 整体练读
师:表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学生自由度,指名读,齐读)。
四. 反复诵读,品味美
1. 配乐朗诵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换面。
2. 感知画面
师:说说你们眼前仿佛出现的画面,并融入诗句把这种美读出来。
3. 出示早春柳树图
师:(配乐)早春时节,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又尖又细;柳条一缕缕垂入水中,轻柔绵长;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
4. 再度感知
师:这里的六天像绿丝织成的带子,婀娜多姿;这里的柳条像碧玉妆成,苍翠欲滴。多美啊,微风徐徐,小河流水,翠柳拂面。在优美的乐曲中一起来读一读。
5. 品读前两句
师:是谁剪出这样小巧精致的柳叶?
生:春风、春天
师:说出你们心中的想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6. 品味后两句
师: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
生:绿草、不知(绿草)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7. 春回大地
师:在春风的吹拂之下到处姹紫嫣红,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欣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要求学生闭目凝想,想像画面,同事,教师在悠扬的古典音乐中吟诵全诗。优美的旋律,创设美妙意境,渲染气氛,激发情感,使学生耳听目明,口诵心动,进入时钟描绘的情景。
五. 吟唱诵读,抒发美
1. 故事新唱
师:此时,我们心中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意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就让我们唱出来吧!(师配乐唱诗)
2. 整体感悟
师:不要官场的怎么样,只要把感情表达出来就好。让我们吧贺知章一起把柳树的美、春天的美表达出来。(师生齐唱)
设计意图:在“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配乐吟唱中,沟通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打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当耳边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加上教师的语言渲染吧,学生真情流露,情不自禁的吟诵,在潜移默化中品味诗中的 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六. 类比诵读,丰富
师:春天是美好的,春天就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走着笑着。历史上很多大诗人对她情有独钟,写下了一篇篇千古流传的的佳句。让我们读读唐朝世人杜甫的《绝句》(课件出示:《绝句》配乐)
师解说诗意后,生齐读。
师:这首诗描写的景物于《咏柳》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生:都是表示春天的美
师: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美在哪里,美就在小朋友的心灵中。请看:(课件播放四季风光,画面下配有描绘四季特点的经典诗句。)只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你会发现,美就在你的身边。
设计意图:诗意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学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有“喜爱”到“关注”,有“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情不自禁地诵读画面中的经典诗句,从而使美感逐渐沉淀于新林之中,对自然地热爱赞美之情,也就悠然而生了。
作业超市
1.1. 抄古诗,试着背一背。
1.2. 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写一些,画一画。
1.3. 选择校园中的一种植物试着作一首诗。
用语文的方式还原
教学目标
1.
2.
3.
4. 学会本课6个绳子,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的亮度课文。背诵课文。 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步培养自学故事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 呈现春景,导入新课
1. 课件播放。学生边欣赏美丽的春光,边背诵或朗读有关春天的古诗。
2. 揭示课题。可见最后一画面——美丽的柳树,自然导入: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歌、。(出示诗歌 ,并配乐范读)
3. 解题:“咏”,通过诗、文来歌颂、赞美。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就是Z 赞美柳树的意思。世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好好读读这首诗。
二. 初读诗句,了解诗意
1. 提出要求,生自由朗读。也可以与同班一起读。
2.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重点注意绳子的读音。
(2) 全班齐读。
(3) 在指名读,要求读的有板有眼。教师相机指点停顿与节奏。
(4) 全班练读。
3. 再读,了解诗意。
(1) 默读,结合注释、查字典及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2) 同班互助,释疑解惑。
(3) 全班交流,理解诗意。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终点理解“咏、碧玉、妆。万条、丝绦”
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三. 彰显意象,感悟诗情
师:大家初步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这柳树没么?你们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
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 从“碧玉”一词中,你可以联想到哪些词语?
从“丝绦”和“垂”等词语中,你有可以想到哪些词语?
(2) 你闭上眼睛,轻声读这些诗句。
(3)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柳树?(生述)
(4) 出示柳树的课件,师述:在哪春水荡漾的池塘边,高高耸立着一棵柳树。它刚刚长出嫩绿的叶子,
就像碧玉装扮着整棵的树,在阳光下,绿的那样经营,那样耀眼。柳树的枝条,低垂着,微风吹来,就像丝绦一样轻柔,随风轻舞…..
(5) 如果你是诗人,看到这如同碧玉一般的柳条和丝带一般的柳枝,你的心情如何?(生述)
(6) 在读这句诗,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
2.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 出示刘烨的特写图片,让学生边观察边读这句诗。
(2) 柳树的叶子,那样匀称,那样的别致。它本事柳树自己长出来的,世人确守这是春风裁剪出来的。
读着这样的诗句,见你觉得眼前的春风是怎么样的呢?
(3) 想像:在着美好的春光里,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叶外,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火红的桃
花、碧绿的小草、活泼可爱的燕子、花香、鸟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 )
(4) 春风剪出来的柳叶可爱么?春风送给我们的礼物可爱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朗读这句
诗。
四. 多样诵读,内化诗句
1. 师生合作,引读诗句。
课件出示古诗插图,配乐引读。
师:现在,让我们面对这美丽的春景,当一会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那么晶莹的,那么耀眼——
生读:碧玉装成一树高。
省: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细长,随风摆动,多像那翠绿的丝带——
生: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新长出来的柳叶,那么别致,那么可爱,人们会带着新奇猜想——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
师: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啊——
生:二月春风似剪刀。
2. 学生自由吟诗。
五. 总觉学法,延伸拓展
1. 在诗人贺知章的笔下,柳树真美。柳树,是古代诗人喜欢吟诵的植物,关于柳树的诗歌非常多。老师
这里搜集了三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萧绎《绿柳》杜甫《春柳》白居易《杨柳枝》)
2. 归纳故事的学习方法:(1)明诗意(2)悟诗情(3)诵诗句
下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春日》看谁学的好。
3. 练笔:强调自己的生活与阅读的积累,用一段话写出柳树的美。
作文五:《咏柳》1600字
《咏柳》教学设计
课前积累:背诵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二首
师: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有很多不朽的作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首古诗,请大家齐读:《咏柳》。
师:早春二月,河畔最美的就是柳树了,请大家看大屏幕。(出垂柳图)老师听到了同学们的赞叹声,谁来为我们描述一下这柳树。(说话训练) (生:柳树高高的,嫩绿嫩绿的。枝条很长,很美。)
师:是呀,多美啊!诗人贺知章也被这样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千古名篇《咏柳》。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咏柳)
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和这首诗的题目很相似,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咏鹅)
师:回忆一下那首诗讲的是什么,试着猜猜“咏柳”是什么意思?
(生:“咏鹅”的意思是赞美鹅,“咏”是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赞美柳树。) 师: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很棒!
师:读了题目,老师很好奇贺知章是怎么赞美柳树的?他赞美了柳树的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看你们把生字都认会没有,把古诗读通了没有,只有把这些解决了,我们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1、大屏幕出示:碧玉、妆、绿丝绦、裁
指名读,正音、相机解词:
碧玉 出示图片
妆、绿丝绦 参照注释
裁 与“载、栽”对比
2、出示句子:二月春风似剪刀
指名读,强调多音字的读音
3出示古诗,指名读。
4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师范读,学生练读。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不错。老师想问,你在预习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现在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注意提醒学生理解“一”,并不是数量词,这里是“全、满”的意思。)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看看贺知章是怎么赞美“柳树”的?赞美了柳树的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古诗,划出你找到的信息,一会我们在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不必局限回报的顺序,随即调整。) 生:我从“碧玉”这个词,看出贺知章赞美了柳树的绿。
师:请你读出来。
师:此处贺知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赞美柳树?
生:打比方,把柳树比作碧玉。
生读,生评价,再读。
生:他赞美了柳树的高。
师:读出你的体会。
生:我从“万条”看出它赞美了柳条很多。这里采用了,夸张的写法。
师:用夸张来写柳条得多,你找的很准。请你读出来。
生:我从“绿丝绦”看出它赞美了柳条很柔软,就像丝带一样。
师:这里把柳条比作了??
生:丝带。
师:想想这画面读一读。
生:我从“细叶”看出它赞美了柳叶很细。
大屏幕出柳叶的图。
师:谁来说说,柳叶有什么特点?
(生:柳叶很细、很小、很多、大小均匀,形状相似)
师:看到这细小的柳叶,我们不由得??
生:惊奇。
师:读出你的惊奇!
生读
师:看到这大小均匀,形状相似的柳叶,我们不由得??
生:惊讶。
师:读出你的惊讶。
生读。
师:看到这满树树叶数不清的均匀细叶,我们不由得??
生:惊叹。
师:读出我们的惊叹。
生读。
师:到底是谁裁出了这细叶?
生: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大自然真是神奇呀!简直是鬼斧神工!贺知章的问题有答案了,是谁告诉他的?
生:是他自己。
师:这样自问自答,就是??
生:设问。
师:让我们,回到古诗的开头,贺知章远观柳树,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生:贺知章远观柳树,看到柳树高高的、绿绿的,就像用绿色的玉装扮的一样,柳条又细又多,就像无数绿色的丝带。
师:远看柳树的美令人赞叹,走近后,又有什么发现?
生:走近后发现满树都是又细又小的细叶。
师:看着这细叶,贺知章不由得赞美了,二月春风这能工巧匠。可是二月春风可不仅仅裁出了这细叶,它还裁出了??
大屏幕出春光的图,学生欣赏。
贺知章,欣赏了柳树的美之后,他环顾四周发现周围的景色也无处不美,所以他不由得感慨:二月春风似剪刀!他此时不仅仅是赞美柳树,更是赞美这二月春风带来的??
生:春天。
师:带着你的感受,想想这画面,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古诗!
生齐读。
师:古诗学完了,诗人的才情真令人敬佩!怀着对古诗的赞赏,对世人的钦佩,我们把这首诗记在脑海里吧!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齐背。
师:请同学们试着把这首诗默写下来,生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写完了,打开书给自己判一判。
生默写
作文六:《咏柳》1200字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 颂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下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俗话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 的世界, 是鸟的天堂, 是诗的故乡。 春天如此美好, 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 可爱,你能背出 1-2首你学过的与 “ 春 ” 有关的诗吗 ? 然后指名背《春晓》 《绝句》 《草》等诗。 学生背完后,教师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第八课《古诗两首》也都是描写春天景物的诗。请 同学先自由读《咏柳》一诗。
二、指导预习,划出不懂的字、词。
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学生字, 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然后听录音读课文, 划出不懂的字、 词,接着指名读课文,正音。引导学生质疑,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问题提出来。
三、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并按此方法指导学生自学。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古诗学习的方法:(1)解字词; (2)明诗意; (3)赏意境; (4)诵诗句。
先学习一、二行诗。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先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 咏、碧玉、妆、万条、丝绦 ” 的意思, 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小组自学后,进行反馈,检查自学效果,先指名说说以上字词的意思,老师重点点拨:万条不是实指, 而是虚指, 并让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 如:“ 千山鸟飞绝 ” , “ 万径人踪灭 ” ,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 “ 危楼高百尺 ” ,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等,并指出此处用了夸张的手法。在 理解诗意时, 老师重点点拨一、 二行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即把嫩绿的柳树比作碧玉, 把 柳枝比作丝带。
一、二行诗学完后,小结一下学法:先解字词,再明诗意,接着让学生自学三、四行, 重点理解 “ 不知、细叶、裁、似 ” 的含义,讨论三、四行诗意。学生自学后,交流自学情况, 老师重点点拨 “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 一句运用了设问、 拟人、 比喻的修辞手法。 体会这一问一答,问得新奇,答得有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是全诗的妙处所在,也是全诗 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抒发了诗人对春光赞美的喜悦心情。
理解一至四行的字义、 诗意后, 老师小结学法。 接着就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并进行 讨论: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 ? 为什么 ? 在反馈时,老师适时点拨: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
万条写出了柳枝数量多, 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 以及把春风比作剪刀写出了春天万物 复苏, 生机勃勃的景象。 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春天, 赞美生命的萌发, 赞美大自然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
接着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并达到熟读成诵。
四、迁移运用,培养能力。
《咏柳》这首诗描写了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抒发了作 者的喜悦心情。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描写春天的一处景物 (如:稻田、 油菜田、 荆江大堤等 ) , 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作文七:《咏柳》2000字
《咏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2. 本课是全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专题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因此,通过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感受古诗文字美,课文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课前布置让学生认真观察柳树,特别是细心观察柳枝与柳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一定的感知与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内容,入情入境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美,感受课文意境美,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 会认“咏”、“柳”、“泗”、“绦”、“滨”五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悟大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教师活动: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们知道春寒料峭之时哪种树感受春天最早,最先发出翠绿的芽儿迎接春天的到来吗? 学生活动:学生纷纷说哪种树,说法各有不同。
(设计意图:引出春天的柳树。)
2.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早春的柳芽,翠绿的柳树。看到这么坚强、这么美丽的柳树,你感受到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活动:多媒体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维,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感受初春柳树的坚强,美丽,激发学生热爱柳树,热爱春天。)
3. 教师活动:板书《咏柳》。板书“咏”、“柳”两个字。 学生活动:认识“咏”、 “柳”两个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学字、识字。)
二、自由朗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初步感受诗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初步感受诗歌含义。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感悟古诗。)
三、质疑问难。
教师活动:请大家自读古诗,并提出读书要求。
学生活动:1. 自读古诗,结合文中注释,了解诗意。
2. 再读古诗,哪些地方不理解,在文中划出来,小组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1. 学生自读,自学,借注释了解诗意。2、学生再读古诗,小组学习,探讨疑难。本环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自主选择揣摩朗读。
教师活动: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吟咏,并圈点批注,这些词或句好在哪里?
学生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吟咏,圈点批注。思考这些词句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自我发现诗句的妙处。)
五、交流探究读,认识生字。
1.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读的诗句,说说自己认为这些诗句好在哪里。从这些优美的诗句中你感受到什么?大胆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读,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读书感受与理解。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学习,互相启发,合作探究。)
2. 教师活动:出示生字卡:认识生字“泗”、“绦”、“滨”,大家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学生活动:认识三个生字,交流识字经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识字,互相学习识字经验。)
六、范读,美读,挑战读。
1. 教师活动:师配乐范读,请大家仔细聆听,并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配乐范读中感知朗读美,并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倾听,感知朗读美;能说出听后的感受,学会较为准确地表达内心感受。)
2. 教师活动:请各小组代表范读,师生共同评议谁读得最美,哪里读得美?你从他或她的朗读中感悟到什么。你可以挑战他或她的美读。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范读,学生评议读,读中悟。敢于挑战同学的朗读。
(设计意图:人人敢于展示朗读,会评议。学会读中感悟。敢于挑战同学。)
3. 学生活动:生个人美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互相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能读出自己感受到的美,能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感知美。)
七、当堂背诵。
教师活动:请大家自己背诵,小组赛背。教师提示背诵要求:不仅要背得正确、流利,一定要有感情;可以边读边想象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自己背诵,小组赛背。努力做到背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计意图:古诗从读到背是感知,理解,消化的过程,背诵也要体现古诗节奏美,意境美的特点。)
八、拓展练习。
学生活动:作业自选超市:
1. 给爸爸妈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咏柳》这首古诗,还可以说说自己的理解。
2. 画一幅自己心中最美的柳树图。
3. 结合自己的理解,把《咏柳》这首古诗改编成一段话。(写话练)
(设计意图:三个梯度作业,由简到难,符合各类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作业自选,学生没有了畏难心理,有读书,有背诵;有画画;有古诗改编写话,符合班级各类学生的学习要求。)
作文八:《咏柳》2100字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写赏析 写赏析 鉴赏
赏析一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
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赏析二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
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
作者介绍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 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作文九:《咏柳》300字
《咏柳》教案
北固碾幼儿园
王丽萍
2017年10月23 日
《咏柳》教案
目标:1、简单理解古诗大意。
2、大部分幼儿熟读古诗。
重点:熟读古诗。
难点:理解古诗大意。
准备材料:ppt 课件,图片。
一、 导入:
1、拍拍操。
2、今天有位新朋友要来我们班做客,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引出柳树)唐代呀!有位名叫贺知章的诗人,他看见柳树十分喜爱,于是呀!写了一首诗来赞美柳树。
二、授新课:
1、ppt 咏柳视频。
2、ppt 图片,逐句讲解古诗大意。
3、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三、游戏
1、双手合十,读古诗
2、节奏读古诗
3、学习古代摇头朗诵古诗
4、边唱边跳读古诗。
四、欣赏视频ppt 《咏柳》
五、总结。
《咏柳》这首古诗主要赞美了柳树姐姐的美丽,这些美都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热爱大自然。
六、作业。
把好听的古诗背给你的小伙伴听~
作文十:《咏柳》8100字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解释】?
①倚--仗恃,倚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 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字面意思】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白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
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
得而称也。”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婉曲流畅,节奏舒缓不迫,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著名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曾巩也擅长写诗,有400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迫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强壮,势不旭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
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曾巩的诗作,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又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为人们所注意。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20000多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故能“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说他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惟恐得之晚也”(曾肇《亡兄行状》,见《元丰类稿》卷末)。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宋元学案》云:“陈无己(师道)好学苦志.以文谒曾子固,子固为点去百十字,文约而义意加备,无己大服。”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 曾巩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宋朝南渡后,《续
稿》、《外集》散佚不传,今仅存《元丰类稿》 50卷。又世传《隆平集》30卷旧题曾巩撰,前人考订系出于伪托。
【说明】?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赏析】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作者介绍】?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说明】?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解释】?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解释】?
①倚--仗恃,倚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 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字面意思】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说明】
?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赏析】
?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这是一首借物讽喻诗,表面是“咏柳”,实则句句讽刺一时得势的小人。首句中“乱条”二字已含贬意,“犹未变初黄”五字更是对其鄙视讥笑之词。二、三两句以柳树的借风飘舞、飞絮满天讽喻小人的得意忘形、欺上蒙下之举。末句郑重指出--清霜降临之日正是蒲柳先衰之时,嘲笑小人的好景不长。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描绘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飞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它的掌握之中。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人格化,由此透露出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我对柳有深刻印象却是来自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看诗赏诗的同时也强化了柳在心目中美好的概念。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为我们勾画出一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守志不阿、才高出于流俗的贤士风采。柳在我们约定俗成的意念中一向是飘逸清秀的化身,就连区区柳絮都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情思-漫卷相思谁寄出,三月柳絮飞满天。在此诗中作者突出奇兵反其道行文,以生动形象的描绘反衬出小人得势飞扬跋扈的嘴脸,不能不令人拍案称绝。
诗之韵味往往在出其不意间,品诗品其诗风清新,品其另觅新境中的
感悟;赏诗欣赏诗的意境,欣赏诗的实质内涵。作者寥寥数语似在不经意间揭示讽劝了当道新权莫要扎狂,狂必乱,乱必自毙。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品曾巩诗《咏柳》
曾巩(1019-1083)为宋代大文学家,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一生著作等身。诗词赋散文等皆有所成。乃为后人所敬。我亦喜欢读起作品。然最好者,莫过于《咏柳》一诗。诗云: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意概为,你看那飘飘的柳絮,在春风的吹拂下,漫天遍地,似有势不可挡之势。仅知遮星蔽日,不不晓得尚有清霜。
之于喻人,则是一个人在得势之时,自会猖狂,而不知泥泞之路,或山外高人。此诗足以警示人们,失志莫堕落,得志莫猖狂。
与曾巩诗意相似者尚有唐代诗人郭震(656~713)之诗《云》,诗云:
聚散虛空去復還,野人閒處倚筇看;
不知身是無根物,蔽月遮星作萬端。
你看那云彩里吗?飘于空中,行走不定。而云下的闲云野鹤之士则在静静地“欣赏”,同时亦暗暗耻之。云啊,云!难道你就不知道
自己是没有根基的东西吗?你还在那里“蔽月遮星作萬端”?结果是什么?
诗人以云之态,述说人的猖狂之态。亦警人宜以自谦是好。 【作者介绍】?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说明】?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解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
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有底气的傲岸
——郑谷《菊》赏析
作者 白坤峰
郑谷(848-909),字守愚。人家的字真是好,“守愚”并不是真愚,恰恰是聪明。韩国总统名叫“卢泰愚”——愚到极点。物极必返,所以,聪明也。
郑谷是江西宜春市人,唐末著名诗人。你要是问他多著名,我给你讲两个故事。
湖南一位诗僧,名叫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向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一听连说“good”,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从此“一字师”流传至今。
依本朝博主白坤峰看来,齐己的“数枝”确实也能表现梅花之“早”,但郑谷的“一枝”则更“早”,更契合题目“早梅”。“一字师”货真价实,绝非假冒伪劣商品。
第二件事,他写过一首《鹧鸪》的诗,流传甚广,其中“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唤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情景交融地写尽了鹧鸪悲声感人的景象。从此,人送外号“郑鹧鸪”。
今天江西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本朝博主白坤峰认为:从诗意古意的“鹧鸪路”到**味十足的“东风大街”命名转变,足可以想见文化的退化。
郑谷从小聪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又顺利地考中进士,以后基本上是官路顺达。所以,他的《菊》估计有些自许的意味但没有穷酸之气,让我们十分喜欢。
菊(象征某一类高尚的人)
唐朝 郑谷 作
王孙莫把比蓬蒿,(王孙:公子哥。比:看作。蓬蒿:野生草) 九日枝枝近鬓毛。(九日:重阳节。)
露湿秋香满池岸,(秋香:菊花)
由来不羡瓦松高。(由来:因此从来。瓦松:寄生在瓦檐处)
菊
本朝 白坤峰 译
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
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呵呵,没有人乱插草)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
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郑谷是有才,题目是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作为绝句,三、四两句自是全诗的着重处,有名家这样分析第三句:
“露湿秋香满池岸”写出了菊花的美丽高洁,(其实是写自己的多才与高洁)“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环境、特定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引自名家赏析)
第四句进一步升华,“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瓦檐处的植物,老房子上都有。“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高不及尺”,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作者以野外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地,却高洁美丽人见人爱;而瓦松只是踞于高位,实际上一无所用。我们可以明白了,作者是说自己有才干有品德所以不羡慕那些只是身处高位但没有专长的庸才。 菊,就是诗人的自画像。
你也能如此画自己吗?
我还想说的是,自傲一定有有条件。
你可以“不羡瓦松高”,但是瓦松一定就羡慕你低吗?
你可以不羡慕开宝马的,但是开宝马的一定就羡慕你骑自行车的吗?
你确实是“秋香满池岸”,但是你不能否认瓦松就是比你地位高。
你可以看不起某些高官大款的德性,但是他们也可能看不起你的地位低下金钱缺少,虽然明明知道你品格高。
诗中的人们还能在九月九重阳节把菊花插在发间欢笑,但今天的人们却有可能把“瓦松”插在头上招摇。不有女孩子说吗,“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在自行车上欢笑。”
郑谷当过大官,人家能大胆地说“不羡瓦松高”。而我们,必须好好地发展自己,你最好做一棵玉兰树,高过瓦松,香过瓦松,让瓦松仰望你。
你也可以做一株菊花,虽然低矮但自香自芳,清气馥郁引众多欣赏者,让瓦松无法企及又有所顾忌。
甚至,你也可以做一株野草(蓬蒿),万物平等,自青自绿。只是,一旦你偶然成了瓦松,不要自高自大起来,更不要为了证明自己高大而去打击压制大树与菊花。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
瓦松高。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