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1400字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大运河开凿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隋王朝统一南北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南方生产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江浙一带,“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十分繁华。而此时关中和洛阳地区,人口激增,粮食供应感到严重不足。为了加强对南方经济的控制,以及从江南地区向两京运粮,隋王朝乃决定兴建运河。另外,隋王朝是当是世界上的重要大国,国力强盛,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都很活跃,水运方面尤其需要扩大交通线路,促进贸易往来。当时东都洛阳,商贾云集,停泊在运河里的舟船,数以万计,城里有四百余家客店。运河的通航,对当时国内外的经济交往,无疑会起很大促进作用。此外,还有政治方面的原因。陈朝的残余势力虽暂时被扑灭,但终隋一朝,南方广大地区始终没有平静过,597年有桂州(今广西桂林)的李光仕起义,600年有熙州(今安徽安庆)的李英林起义。601年又发生潮州等五州相继起兵等。隋炀帝时候,613年也发生过余杭刘元进和吞人朱燮、晋陵管崇的起义。在运河未通前,这些江南起兵常常使隋王朝鞭长莫及,“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从进一步控制南方来讲,隋王朝也需要修建一条运河来及时运兵,镇压当地的反隋活动。当然,也不应排斥隋炀帝开运河,部分为了达到自己优游享乐的目的。他曾久任扬州总管,驻扎江都,颇醉心于六朝豪华,唐人传奇《开河记》说他怀念江都美景,开凿运河,也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史籍称隋炀帝是个“靡有定居”的荒唐皇帝,他在位十二年中居京时间不足一年,而到处巡游却占十一年。他曾北至长城,西至张掖,南游江都,每次都耗费国家大量钱财。运河建成后,曾三次巡游江,浩浩荡荡的队伍乘龙舟等各种船达五千余艘,“舳舻相接,二百余里”,“旌旗蔽野”,“照耀川陆”,沿途居民献食,“极水陆珍奇”。这样大的排场和极度的奢费,是和隋炀帝一贯醉心于享乐生活的其他行动,相一致的。
大运河的作用
隋大运河的开凿,对当时和后代都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作用。唐人皮日休的《汴河铭》曾充分估计这条河的经济价值:“今自九河外,复有淇汴(即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首先,大运河解决了长安、洛阳两个地区的粮食问题。唐人杜佑曾指出,通济渠“开引黄河水,以通江淮漕运”。隋王朝的两京,因此而大大富足起来,史称在长安的太仓及附近华州的永丰仓,陕州的太原仓,东都洛阳的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唐朝以后,运河漕运愈显重要,宋人吕祖谦说:“唐时,全倚之江淮之粟”。北宋把首都定在开封,运河地位也十分重要,当时有“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之说。据统计,北宋真宗、仁宗二朝,每年通过运河运到东京的米,曾达到八百万石。其次,自隋唐以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运河一线开辟了新的商业区,杭州、镇江、扬州、淮安、淮阴、开封等地,都逐渐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也成为物资和人文会萃之所。第三,运河作为全国纵贯南北的交通动脉,对加强我国经济文化交流,也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对在全国形成统一的经济体系,有很大好处。
为了大运河的建成,隋代广大劳动人民,付出了繁重劳动和巨大牺牲。但是,它和长城一样,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天才和劳动的结晶,将永远作为世界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而享名于世。
(选自臧嵘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问答一百题》(隋唐—明清部分),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作文二:《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9100字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
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选题角度: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文的两段材料反映了隋朝开凿大运河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两位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两段材料后,概括出两位作者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看法,并就其中自己所同意的观点阐述理由。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别弄清材料中所反映的客观史实(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和作者的主观见解(对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的态度)。其次,从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人力、物力的关系;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等角度,思考胡曾或皮日休为什么对隋朝开凿大运河持否定或肯定态度的理由。
(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
(3)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除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主要是为了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供条件。大运河开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多次乘龙舟游江都,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至在大运河建成的次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波浪中,隋亡了。因此,人们说隋亡于此河是有道理的。第三,以隋朝当时的经济实力是不宜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出于隋炀帝个人的目的,采取量力分段开凿运河,并结合各州县的转运,南北交通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隋炀帝逆势而动,偏为不可为之事,正是导致隋亡的原因所在。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以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历史上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上项大的工程都难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为过。第三,如果大运河凿通后,隋炀帝立即与民休息,或许隋亡的事就不会发生。第四,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习题精选
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参考答案: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很多,如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而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隋炀帝下江都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而又奢侈的皇帝。
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准备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他下令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
这项工程规模十分浩大,每月征调二百多万个民夫,从江南运送奇材异石。为了从江西运一根大木柱,就需要两千人拉,运到洛阳需要几十万个工。很多民夫被活活地累死了。隋炀帝下令在洛阳的西郊修建一个大花园,叫做“西苑”。西苑周围有二百多里,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修建亭台楼阁,非常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拆流入海内。沿着水渠修建了十六个院,每院有一个妃子主管。院内建筑十分华丽。为了使隋炀帝高兴,想尽办法把西苑点缀得四季如春。秋天,宫院里的树叶凋落,要用彩绫剪成花叶,挂满树枝。冬天,隋炀帝所到宫院,池沼上的冰都得赶快凿掉,用彩绫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水面上。苑内还饲养着各种珍禽异兽,供皇帝观赏、打猎。夜里,隋炀帝经常带着几千宫女到西苑游玩,一边奏乐,一边喝酒赏月。
这年三月,西苑工程刚刚结束,隋炀南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活跃南北物资的交流,又征调一百多万民夫,开始挖掘大运河。首先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起洛阳的西苑,东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沟通洛水、黄河、淮河,然后,接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通向长江。这一段工程在当年的秋天完工。运河水面宽四十步,河的两岸是大道,道的两旁栽种着榆树和柳树,从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两千多里,树木成荫。在运河岸上,每两驿(驿站,中途休息的地方)设置一座斋宫,供皇帝休息使用。从洛阳到江都共设置斋官四十多座。
接着,大运河又向南北两头延伸。向北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入黄河,直到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在长江以南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引长江水到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前后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一条长四五千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河的大运河,便全部挖成了。
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运河两岸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
但是,大运河是用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开成的。这项巨大的工程大约用了一亿五千万个工,当时全国只有八百九十万户,平均每户要出将近二十个工。开通济渠的一百多万民夫,死掉了三分之二。 运河挖成了,隋炀帝派去验收的人,把一丈二尺长的铁脚木鹅,从上游放下,如果木鹅停住,就说是水浅。在运河的一段中,木鹅停
了一百多处。隋炀帝竟下令将负责挖掘这一段的官吏和民夫五万人全都捆住手脚,活埋在水浅处的岸上。
运河还没有修完,隋炀帝已经派人造好了许多大船。公元605年秋天,他带着大批随从,乘坐这些船到江都游玩。隋炀帝坐的船叫龙舟,长二百尺,分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一百六十间房,都装饰着金、玉,下层是宦官内侍住的地方。挽船的人叫殿脚,龙舟有殿脚一千零八十人。皇后坐的船有殿脚九百人。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纤夫共有八万多人。这支浩浩荡荡的部队,在运河中船头接船尾,前后长二百多里。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热闹非凡。隋炀帝在船上纵情饮酒作乐,沿途五百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很多人弄得倾家荡产。珍贵美味的食品多得吃不完,开船的时候,就挖坑埋掉。
在江都刚住了四个月,隋炀帝又要回洛阳。这一次从陆路回来。于是,又要置办车马仪仗,又要制作百官仪服。各州各县都得贡献羽毛。老百姓遍地设网捕捉禽兽,也凑不够数,只好高价去买。买一只野鸡尾就要花十匹绢的代价。
以后,隋炀帝又两次巡游江都。他每巡游一次,沿途的老百姓就遭一次殃。而许多官吏却因为拼命搜刮百姓,向皇帝献厚礼,升官晋爵,发了大财。
隋炀帝最后一次下江都,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全国不断燃烧起农民起义的烈火。一天夜里,大业殿起火,隋炀帝惊慌万分,以为起义军打进来了,急忙逃入西苑,藏在草丛中,直到火灭以后,才敢出来。夜里睡觉,经常吓醒,要几个宫女摇抚着他,才能睡着。因为江淮地区农民起义军比较少,隋炀帝又想到江都去。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新龙舟造好了,他急忙下令出发。大臣们都不同意隋炀帝离开洛阳。有的官员上书劝阻他,竟被他处死。船队走到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又有一个小官上表请求回京,隋炀帝杀了这个小官,继续前行。到梁郡(今河南省开封市)有人拦路上书说:“你如果真去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隋炀帝又把这人杀死。他对官吏们的进谏一概不听,决心去江都享乐。
到了江都,隋炀帝生活更加荒淫奢侈,每天大吃大喝,杯不离口。在农民起义的强大声势下,他坐卧不安,有时候在梦中也惊呼狂叫起来。有一次,他对着镜子说:“好头颈,不知该谁来砍它?”荒淫残暴的隋炀帝,已经预感到他的末日快要来临了。
李密
李密(582~619),字法主,长安人,出身贵族。曾祖及祖父为北朝显贵,父为隋柱国、蒲山郡公。密袭父爵,为侍从官。大业初年,称病自免官,闭户读书。杨玄感反,李密往投为谋主。后玄感败,李密逃亡。时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已活动于河南东部郑州、商丘一带。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投瓦岗军。瓦岗军首领翟让派李密游说河南地区武装势力归附瓦岗军,颇有成效。李密又献策,劝翟让迎击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将张须陀军,瓦岗军大败隋军,声威渐盛。李密立了大功,翟让便命他统率一部分瓦岗军。李密又建议袭取兴洛(洛口)仓,开仓赈济贫民,由是起事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三年初(617年),李密获准建立由他直接领导的“蒲山公营”。这时李密在瓦岗军中已很有威信,翟让乃推李密为魏公,置魏公府和行军元帅府。这时瓦岗军占领了洛口、回洛仓,逼近东都。十一月,李密与翟让的矛盾斗争终于表面化,并发生火并。李密借口置酒招待翟让等饮宴,席间杀了翟让及其亲信,取得了瓦岗军的领导大权。但此后瓦岗军在与洛阳隋军相峙的战斗中屡屡失利,力量大减。十四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宇文化及等杀炀帝,并率众十余万西归。洛阳的越王侗招抚李密,使李密讨化及。两军在黎阳附近激战,化及败走,李密军也损失严重。这时王世充在洛阳又发动政变,挟制朝政,乘势袭击瓦岗军。李密大败西走,无处可归,只得率余众降唐李渊。十四年底,李密叛唐,袭据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又南入熊耳山,最终为唐兵所杀,年仅三十七岁。 返
破镜重圆
陈朝末年,政治腐败,人心惶恐。北方的隋朝,积极准备消灭陈朝,吞并江南。其时陈朝太子舍人徐德言,眼见陈朝危在旦夕,时局危急,便对妻子陈氏(后主陈叔宝之妹乐昌公主)说:“国破家亡,势所难免。一旦夫妻离散,若没信物,又何处相认!”于是他便把一面铜镜,破为两半。自留一半,另一半则给妻子。并相约说:“若他日离散,就于正月十五日,到京城市集卖镜相逢。”不久,陈朝为隋所亡。徐德言妻子陈氏被迫纳入隋朝贵族越公杨素家。杨素爱其才华和美貌,对陈氏十分宠幸。虽然如此,陈氏却只心系丈夫徐德言,日夜思念丈夫。另方面,徐德言则忍辱负重,历尽艰辛,终于到了京城。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徐德言依据诺言,急忙赶到市集寻访妻子。到了市集,徐德言看见一个奴仆拿着半面铜镜,扬言要卖,但要价却高得
令人不敢问津。人们都感到可笑。徐德言见状,急忙把卖镜人请到自己的住处,设酒食款待,并说明了自己的身世,又拿出自己的半面铜镜验合,发现果然是妻子的铜镜。徐德言遂题诗着仆人回赠予妻子,诗中云:“照(镜)与人去,照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奴仆回复陈氏后,陈氏痛哭流涕,终日不展欢颜,又不吃不喝。杨素无可奈何,只好着人把徐德言召来,并把妻子还给他。由是“破镜重圆”一词就成为日后人们对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赞美,就算历尽艰辛,也可重聚相逢。
隋文帝择储之失
江东俊杰
公元589年正月22日,隋军攻入陈朝国都建康,从而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使分裂数世纪之久的中国再度统一。
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清楚的认识到得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他很注意皇亲国戚的举动,一旦他们犯了法,必定严惩,决不姑息,比如他的三子秦王杨俊仗着自己灭陈有战功,生活逐渐奢侈,日夜寻欢作乐,目无法纪。隋文帝得知后大怒,下令将他禁闭。将军刘升,大臣杨素先后替他向文帝求情,文帝皆不允。后杨俊病死,文帝竟不让人与之立碑。
文帝虽然对皇亲国戚,王子,大臣较严,但他对百姓却很宽厚,他下令制定“隋律”,废除前朝许多残酷刑罚,他还特别重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对于那些提出正确意见的人,即使是批评他的,也照样加以重用,可以说文帝统治下的隋朝初年还是很不错的。
文帝虽说是一个明君,但他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按说这也很正常,毕竟哪个皇帝没有犯糊涂的时候呢?可他却在最不该犯糊涂的地方----择储上犯了糊涂,从而断送了他辛苦创立的大隋朝??
杨坚有两个最疼爱的儿子:杨勇和杨广,杨勇为人忠厚,但也很任性,不会弄虚做假。文帝很节俭,杨勇在铠甲上作装饰,文帝见后不悦,告诫他说:“自古以来没有奢侈而统治长久的帝王,你作为储君,更应当以节俭为先,才能奉祖宗庙。”
与杨勇相比,杨广很会“作秀”,他为了得到文帝欢心,就处处投其所好,每当文帝要到他府上来,他就把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姬妾们锁在屋里,只留下几个又老又丑的女人在身边侍候,屏风与帐幕
改成绢做的,又故意把乐器上的弦弄断,不让人拂去尘土,摆在显眼的地方。文帝看后自然大悦,认为杨广不好声色。文帝开始喜欢杨广胜过杨勇。杨勇则慢慢失去文帝欢心,又因不听母后独孤氏的话,宠爱元姬,因而也受到独孤后的冷落,他的太子地位越来越不稳固了。 杨广知道文帝信任杨素,他便收买了杨素。杨素入宫侍宴,含蓄地说:“晋王(杨广)孝悌恭顺,很象皇上。”独孤后也说:“你说的对,广儿很孝顺,一到离别时,没一次不哭的,哪像杨勇?”给了杨素很多金银,让他想法废太子,立杨广。一次文帝让杨素去看望太子,杨素故意拖延着不去,以此激怒杨勇,太子果然大怒。杨素乘机向文帝起报:“太子有怨恨之心,恐后变乱,望陛下严加提防。”文帝信以为真,派人监视杨勇。
杨广又收买了太子亲信姬威,让他写表诬陷太子说:“太子经常找人算卦,然后高兴地说,开皇十八年皇上必死,眼看就到了。”文帝大怒,不加严察就下令把杨勇抓了起来。
公元600年,文帝宣布废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公元604年,文帝得了重病,杨广以为时机已到,就写信给杨素,询问该如何处理文帝后事,不料杨素的回信被宫人误送给了文帝,文帝大怒,这时文帝的妃子陈夫人哭着跑进来说:“太子无礼!”原来杨广见陈夫人漂亮,趁她换衣服时调戏。文帝气的用头撞床说:“这样的畜生,如何担负大事?独孤误我!”召柳述,元岩,让他们写诏书改立杨勇。谁知杨广和杨素已得消息,带着军队包围了文帝寝宫,假传文帝之命逮捕了柳述,元岩,下令照顾文帝的人都离开,由右庶子张衡负责一切,不久文帝便驾崩了。杨广立刻下令杀了杨勇。一说文帝为杨广所害,但也一种说法就是当时杨广已经掌握了局势,文帝已重病缠身,与外界联系已经中断,杨广实在没必要冒弑父之罪。究竟事实如何,笔者也不敢臆断。
杨广于这一年的7月登基,他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他一登基,本性便暴露了出来,只知纵酒享乐,残暴压榨百姓,不久就把文帝留下的基业败光了,自己也丧命于江都,文帝的子孙也大都在江都之乱中毙命。
隋文帝固然是一代明君,可惜他在选择接班人上只重小节,终于为杨广所欺,身死国灭,而他打下的天下也被李渊父子夺去。文帝死后不到一个世纪,大唐帝国到达了它的巅峰时期,那是后来每一个中
国人都倍感自豪的时代。应该说文帝死后那段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确实发展到了它的顶峰时期,历史将机遇给了李唐王朝,如果隋文帝在择储问题上慎重点,他的子孙又很争气,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唐盛世”会不会成了“大隋盛世”?遍步世界的“唐人街”成了“隋人街”了?历史留给我们的遗憾实在是太多了,隋文帝泉下有知,又当作何感想呢?
资料来源:故乡网
隋文帝依法惩子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分立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历史上称为隋文帝。
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杨俊,立过几次战功,被封为秦孝王。他仗着是皇子,又有功劳,便目无法纪,胡作非为,不仅放高利贷盘剥老百姓,甚至派部下直接抢掠,他管辖下的百姓真是苦不堪言。
隋文帝听到一些反映,便派人去调查处理。派去的人只拿杨俊手下一些人做替罪羊,根本不敢动杨俊的一根毫毛。这一来,杨俊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他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并用掠夺的大量钱财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用玉石铺设台阶,把珠宝镶嵌门窗,将高级香料涂抹墙壁。他就在这金碧辉煌、珠光宝气的宫殿里过起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荒淫生活。谁也不敢管他。
杨俊贪恋女色,他的妃子崔氏非常妒恨,便投毒想杀死他,这件事轰动了朝庭。隋文帝对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十分震怒,便把他召回京城,禁闭宫中,并下令撤消他的一切职务。
左武卫将军刘升保奏:“秦孝王只是营造宫室过分了一点,并无大错,还是原谅他吧!”隋文帝说:“这是法律规定的,不能违反。”大将军杨素也求情道:“把法令修改一下,他是皇子,不要处罚这么重。”隋文帝一听便生了气,他坚定地说:“国家的法令,任何人都得遵守。我如果为儿子单独制订一套法律,那我岂不是带头破坏国家的法令?当年周公平定叛乱,把武王的亲兄弟也杀了。我怎能徇私枉法呢?”
隋文帝没有答应将军和大臣的请求,坚持依法惩处了胡作非为的儿子,在朝野上下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统一不久的国家安定发挥了
作用。
作文三:《流经焦作的隋朝大运河》3300字
流经焦作的隋朝大运河
稿件来源:焦作日报 作者:
隋炀帝像
太行山南麓的焦作地区(古称怀庆、河 隋朝大运河之前的水利航运工程
中原地区,春秋时期黄河水系的航运有了发展。《左传》记载,当时的晋国(今山西)向秦国(今陕西)购买大批粮食,就是经渭河、黄河、汾河运到晋国都城绛地的。战国时期,黄河水运比较发达。据《禹贡》记载“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浮于淮泗,达于河”。就是说,由黄河入济水、淮河、泗水而入长江??这里描述的是以黄河为中心的主要天然河道水运交通路线的状况。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人工开挖的鸿沟水系沟通了今郑州至开封间的航运。东汉时期,国家政治中心从长安东迁到了洛阳,洛阳至郑州间的黄河两岸(包括今焦作地区),从此成了沟通中国南北水运的中心枢纽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迫切需要利用水运输军队、粮草,在黄河南北两岸先后开凿了不少人工运河,使航运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关中地区,战国时期开凿了郑国渠;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又开挖了六辅渠、白渠等,发展灌溉和航运。江南地区,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
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
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
大运河的开通
隋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从公元605年到公元610年分四段开通了大运河。
通济渠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焦作市武陟县南)引黄河水入汴河(原淮河支流),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
“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它是在春秋时期 邗沟 隋炀帝于公元605年,征发
吴国王夫差开通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
永济渠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征发河北(黄河以北)诸郡壮丁百余万”,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大量的妇女,开挖了从洛阳到涿郡的永济渠。
江南河 公元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至此,隋朝建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和江南运河四段连接,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经洛阳向西可直达长安。
流经焦作地区的隋朝大运河
流经今焦作地区的隋朝大运河是永济渠河段。据《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隅)。”这表明当年开凿大运河时,焦作境内的沁河是大运河北段永济渠的源头,永济渠的渠首在今焦作地区。永济渠是在曹魏旧渠的基础上,利用部分天然河道建成的。它引沁水往南与黄河贯通,北分沁水一部分向东通过长明沟(即后来的小丹河、运粮河)、吴泽陂,与清水相连,经汲县,流到宿胥故渎(今卫辉市小河口),“又立淇门以通河东北行”(《初学记》卷六),往下又与白沟相接,得九河之故道,从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临河(今浚县东)、内黄、魏(今河北省大名西)、馆陶、永济、临清、清河、武城、长河(今山东省德州)、东光、南皮、清池(今沧县东南)等地,至今天津附近,再西北行,最后到达涿郡所在地蓟城(今北京城区西南隅),至公元610年完成,全长约1000公里。据《元和郡县志?永济县下》载:“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两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隋氏修之,因名‘永
济渠’。”自 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至清代,临清至天津一段,称为南运河。临清以上至河南,仍称卫河。
明朝周梦旸编撰的《水部备考》中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史实:“沁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东北,由红荆口(今获嘉县红荆嘴)经卫辉府,凡六十里,入卫河。昔隋炀帝引沁水北通涿郡,盖即此地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黄河、沁河的多次改道,大运河在焦作地区的路线也发生过
较大的改变,由博爱经武陟和修武境 焦作地区的运河水源
焦作市境内有黄河、沁河、丹河、大沙河、蟒河等较大河流20多条。在黄河水系中,沁河是黄河下游的最大支流,丹河又是沁河的最大支流。
沁河古称沁水,也称少水,《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文中的少水即沁河。沁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部绵山东麓的二郎神沟,流经郭道镇境后,与北源赤石桥河、东源紫红河汇合。沁河南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再经济源、沁阳,在武陟县西营附近注入黄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沁河在焦作境内长90公里,现年均流量49.5立方米/秒。
丹河发源于山西省晋城市的丹朱岭一带,自北向南穿行于太行山崇山峻岭之中,几
经弯曲,于月山镇九府坟一带出山。丹河引水工程又称九道堰,相传始于秦汉时期。古人在丹河出山口用竹篓填装卵石筑成九道挡水堰,以提高水位灌溉两岸农田,史称“九道堰”。丹河现年均流量11.1立方米/秒。
流经焦作城市区的南北向“五纵”河是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山门河。瓮涧河是穿越城区的主要河道,发源于修武县北部山区,自北向南穿过山阳区东部流入新河,然后汇入大沙河、卫河。
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河南省博爱、焦作、武陟、获嘉、辉县,经新乡县西入共产主义渠,全长115.5公里,流域面积2688平方公里。大沙河属山洪河道。由于山洪暴发,冲带沙石,沁河多次决口,形成石河,故得名大沙河。大沙河左岸承泄太行山区洪水,右岸承接沁河以北平原涝水,坡陡、流急,建国前无固定河槽,沿河灾害频繁。
“沁河故道”孟姜女河兴起于战国时代。它是一条排泄武陟、获嘉、新乡、汲县、古阳堤以北坡洼洪水的自然河道,也是历代黄、沁两河洪水夺卫的河道。清代以前,称此河为“沁河故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新乡县呈请河南省,照会汲、延两县开挖此河时,才以民间故事“秦时孟姜女从陕西到山海关万里寻夫,哭经此地”而定名孟姜女河。
卫河运河是上游的卫河、下游的南运河曾经使用的统称。卫河全长900余公里,跨越河南、山东、河北、天津4省市,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是华北平原的重要内河航道。
卫河形成于战国时期,其形成与古阳堤(又称汉堤、太行堤)的修建有很大关系。古阳堤,春秋时期开始修建,战国时代基本形成,起自武陟县木栾店,在河南省经获嘉、新乡、延津、卫辉、浚县,终至滑县的古黄河大堤,秦朝时完臻,到汉代具有相当的规模,遗迹至今犹存。古阳堤筑成以前,丹、淇二水之间的所有发源于太行山前的泉、溪、河流和山前的平原地面水,都直接泄入黄河。古阳堤筑成以后,阻断了诸路山水注入黄河的通道,使水集于吴泽陂,沿堤东流而逐渐成河,即形成我国古代早期的卫河上、中游。由于河水系山泉水组成,河水清澈透明,与混浊的黄河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又称清水河。它流经的地方又多在春秋时的卫国,所以人们称其为卫河。
近代,由于铁路运输和海路运输的兴起,大运河渐被淤塞、废弃。解放后,国家对大运河进行了维修治理,运河已分段通航;同时,沿河又修建了一些灌溉工程。古老的大运河,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国栋
作文四:《试评隋朝大运河的开凿》9600字
试评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摘要: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开通大运河~是当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效果。
政治上~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
以进一步控制江南,经济上~江南地区经过六朝时人民的辛勤劳动~已经成为富庶地区~而关中和
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
费用又高~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军事上~由于对高丽的战争~需要运输大量军
队和物资~利用运河转运比较便捷,另外~开运河与隋炀帝本人巡游作乐、眷恋江南景色和物质繁
华也有直接联系。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统一~促
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关键词:大运河,开凿,大动脉
Comment on the Sui Dynasty built the Grand Canal
Abstract: Sui Dynasty Grand Canal, is the world's one of the most magnificent works. Opening of the Grand Canal, was the bination of various factors effect. Politically, the feudal regime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needs of Sui, Jianghuai through direct access to the canal,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 East are Luoyang and the Jiangnan region, in order to further control Jiangnan economy, the Jiangnan region after the Six Dynasties, the people have worked hard and have bee affluent , And the Commissioner of Heluo region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upplies insufficient to supply the needs of Sui, the South must transshipment of goods. Transit by land, little traffic, costs are high, and the use of the old river channel Canal opened, is the best approach; military, because of the Korean war, the army and the need to transport large number of materials, use of the canal transit relatively easy addition, I opened the canal and Sui Yang Di parade fun, nostalgic view of Jiangnan and material prosperity have direct links. The opening of the Grand Canal, to strengthen the North-South ties, a north-south traffic artery, the strengthening of China's reunification and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developmen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Key words: the Grand Canal,built,aorta
闻名于世的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
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
系,全长2500多公里,其费时之短,所用科学技术之精湛,着实令世人惊叹,堪称世
1
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其历史作用更是不容忽视,不仅沟通了南北交通,解决了南北运输的难题,而且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本文旨在对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动因、作用及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一(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动因
(一)政治动因
隋朝建国不久,政权还不稳定,陈朝的残余势力虽暂时被扑灭,但终隋一朝,南方广大地区始终没有平静过,597年有桂州(今广西桂林)的李光仕起义,600年有熙州(今安徽安庆)的李英林起义,601年又发生潮州等五州相继起兵等。隋炀帝时候的613年也发生过余杭刘元进和吞人朱燮、晋陵管崇的起义。在运河未通前,这些江南起
[1]兵常常令隋王朝鞭长莫及,“关河悬远,兵不赴急”。所以,开通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可以进一步控制南方,镇压当地的反隋活动,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巩固隋朝政权的政治需要。 (二)经济动因
1、发展经济的需要
(1)利用运河转运南方物资
隋王朝统一南北以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南方生产也在六朝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江浙一带“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
[2]绵布帛之饶,履衣天下”,十分繁华,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但关中和河洛地区人口激增,粮食供应明显不足,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无法满足北方的需求,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 (2)便利国内外经济交往
当时的隋王朝是世界上的重要大国,国力强盛,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都很活跃,水运方面尤其需要扩大交通线路,促进贸易往来。当时东都洛阳,商贾云集,停泊在运河里的舟船,数以万计,城里有四百余家客店,运河的通航,对当时国内外的经济交往,无疑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雄厚物质基础的促成
隋朝建立以后,封建统治者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同时还控制了大量的自耕小农,可以同时在一个地区征发大量的劳动力,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的雄厚,带动了隋代科技的发展。据唐初王孝通《缉古算经》记载,当时已能运用开立方的方法推演出三次方程式解法,来解决修筑堤台、河道等复杂的工程计算问题,用木鹅下挂铁链来测量河床高低,以保证水道的畅通。大运河能在短期内顺利完工,与隋朝坚实的物质基础密不可分。
(三)军事动因
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军事形势逼迫的结果。隋炀帝即位以后,凭借着国家的富强,威胁高丽王高元来朝,高元不理,隋炀帝即以此为借口,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
[3]的大规模战争。为了准备进攻高丽,下令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同时征发各地兵丁,不分远近集中涿郡。又征发江淮水手1万人,弩手3万人,岭南排镩手3万人,充当水军。河南、淮南、江南人民制造戎车5万乘,挽送河北高阳(定县),供载运衣甲帐幕之用。东莱海口造船300艘,工匠昼夜赶工立于水中,“自腰以下,无
[4]不生蛆,死者十三四”。而转运粮食器械的民夫“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
[5]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大业八年(613年),隋炀帝作了充分准备后,下诏大举进攻高丽。陆路分24军,总兵力达1133800人,另有水军一支,从东莱海口出发,以接应陆军。但来护儿率领的水军冒险轻进,在平壤城下被高丽军战败,4万精锐只剩数千人撤回海上。宇文述、于仲文统帅九军30.5万人进至离平壤城30里地,因粮尽引还,受到高丽军的四面抄击,退回辽东后仅剩2700人。此后,隋炀帝在大业九年,十年连续发动两次对高丽的战争,终因国内农民起义而罢兵。对高丽的战争,其用兵规模空前,这就需要考虑到运输军队和物资的问题。利用运河来转运军粮,既方便又快捷,可将发动高丽战争所需要的军队和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战场。通过运河,隋炀帝往战场上运输的兵卒、役夫达三四百万人之多,粮草、器械更是数不胜数。
3
(四)统治者个人享乐的原因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与隋炀帝本人巡游作乐,眷恋江南景色和物质繁华也有直接的联系。隋炀帝继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优游享乐、贪恋江都美景以及搜刮江南财富的目的,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
[6]3月,隋炀帝下令“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之水达于黄河;又自板诸(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历荥泽入汴水;复自开封
[7]之东引汴入泗,达于淮水。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扬州)至扬子入江。大业四年(608年)正月,又“发河北诸郡男女百
[8][9]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610年),下令开江南河,从京口(江苏镇江)到达余杭。大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为了张扬国威而连年出巡,曾“游幸”江都。大业元年八月,他第一次巡游江都,所征民夫仅“挽船士”
[10]就用了8万余人,随后,隋炀帝又于610、616年巡游了江都,“每出游幸,羽仪填
[11]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所经州县,并令供顿,献食丰办者加官爵,阙乏者谴至死”。
[13][12]于是州县官吏“竞务刻剥,以充贡献”,结果是“征税百端, 猾吏侵渔,人不
[14]堪命”。江南水乡扬州,对生长于北方的隋炀帝来说,是一片充满新鲜感和魅力的土地。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阑,每次南下扬州时总要架起巨大而豪华的游船,泛舟运河,寻欢作乐。他曾久任扬州总管,驻扎江都,颇醉心于六朝豪华,唐人传奇《开河记》说他怀念江都美景,开凿运河,也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开凿运河虽与隋炀帝本人巡游作乐有着直接关系,但运河仍是贯通南北,促进各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是连接中国南北的水上大动脉。
综上所述,这四个原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大运河开凿的动因。
二、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及影响
(一)大运河的作用
隋朝大运河共分为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江南河四段,其中的通济渠和永济渠是大运河中最为重要的两段,所起的作用也是最大的。这两段运河,在隋唐、两宋,
4
乃至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从规模、长度和施工时间,还是从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方面;无论在技术水平方面,还是从实际发挥的作用看,这两段运河的开通,都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联系,极大的促进了隋、唐、两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交流。
1、通济渠
通济渠两段全长近2000里。它不仅渠道长,而且因为要航行皇帝的龙舟(龙舟长200尺,上建四层重殿,高45尺),所以必须凿得又宽又深。宽度规定为40步。隋朝一步六尺,即渠宽为240尺。此外,通济渠还有一批附属工程,如平整的御道,沿途的离宫等。通济渠可谓是我国古代完整的水利配套工程的壮举。整个工程三月动工,到八月便交付使用。
如此浩大的工程,仅仅用半年就完成了,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运河史上的奇迹。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惊人的,由于凿渠和造船劳累过度,约有40——50万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通济渠凿成以后,成为沟通黄淮的交通大动脉,特别是对于南粮北运意义更为重大。隋炀帝在洛阳周围建有许多大型粮仓,如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回洛仓、河阳仓、含嘉仓等,这些仓城都储有大量粮食,其中洛口、回洛两仓,即多达2600多万石,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便是经通济渠从江淮一带运来的。
2、永济渠
永济渠也是一条历时很短、不到一年便完工的运河。它的宽度虽然不及通济渠,但运输能力很强,并且也可航行庞大的龙舟。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要就是沿这条水道北运。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永济渠的通流,标志着南北大运河的最后修成。
(二)大运河的影响
5
大运河的开凿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它不仅对隋王朝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王朝尤其是唐朝作出了更为重要的贡献。
1、对隋朝的影响
(1)、正面影响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把关中的长安和江南的江都、建康等中心城市连接起来,又把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两大经济区连接起来,从而大大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原,从南到北构成了南北水道运输网和灌溉系统,使贯穿的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河北五省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而也就有效的巩固了长安、洛阳两京的地位,密切了中央同地方的联系,强化了中央对全国特别是对江南和关东人力、财力的控制,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全国各地,特别是运河两岸城镇的兴起,如杭州、江都、楚州、汴州等等。从长安到洛阳至江都,沿途虽设有离宫40余所,但每一所离宫就是一个驿站水运码头,形成一个新的城镇,也就是一个新的贸易中心和文人荟萃之地,从而有力的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沟通了交州、广州、荆州、益州、扬州、越州等城市,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大运河构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繁荣。运河沿岸的良田,从南到北,也随之得到灌溉和开垦。运河的修建,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全国经济的繁荣。
(2)、负面影响
由于征徭太多,役使迫促,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徭役修运河,紧接着入侵高丽,民不堪其苦,纷纷起义,避征役者多往归之,徒众多者达十万余人,隋炀帝虽然派兵进行血腥镇压,然莫能止之。加之偏信佞臣,诛杀勋臣,因之内部矛盾加剧。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仆射杨素之子杨玄感发动兵变,虽被镇压,但农民起义和官吏趁机割据的事件进一步发展,先后有一百三十余起之多。同
6
年十二月隋炀帝逃至江都。隋炀帝的胡作非为,迫使利国利民的大运河变成了害国害民的虐政。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多集中在运河两岸各地,正是因为这些地区农民所受的剥削压迫特别沉重,故阶级矛盾特别尖锐。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太原留守李渊和其次子李世民攻入长安,立代王杨侑(杨广之孙)为皇帝,尊广为太上皇,渊总揽朝政。大业十四年(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杀隋炀帝于江都。
隋炀帝所开通的大运河,既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又由于隋炀帝的荒淫暴虐而变成了隋朝的累赘,终究成为隋朝灭亡的催化剂。
2、对后世的影响
(1)、对唐朝的影响
?、对唐朝经济的影响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给长江流域的开发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并最终使唐朝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战略性转移。
作为连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沟通了长江、黄河的水运交通,全国各地的大商巨贾,弘舸巨舰,往来不绝。唐代统治者执政以后,对隋朝修筑的水上交通设施又进行了整修,使之更适应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大运河,虽然旨在运输漕粮以及各地搜刮来的财富,但在客观上,又促进了水运交通的发达,使得沿岸一带商业发展迅速。运河之上,贩运物品的商船,穿梭往来,一派繁华景象。运河所经之州,如运河和黄河相遇处的汴州等,都成为繁盛一时的都会,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的地方。在一些新兴城市中产生了柜坊、飞钱等早期汇兑的新方式。唐代的商业性质这时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由过去的偶然交换和土特产品的贩运,过渡到固定的城市商业。城里的商人不再游踪不定,有了固定的经营点,并出现了“行”这种组织。
7
杭州是隋唐之际兴起的商业城市,到了唐朝,更是繁华富庶,富甲天下。户数由贞观中(627——649年)的35071户增至开元时(713——741年)的86000余户,人口有几十万之多。
唐朝时有“扬一益二”之称。扬州与成都为东西两个商业中心,同位于长江流域。扬州既居江河运道之通衢,又为海泊到达之终点,扬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比成都更为有利,故遂富冠天下。当时的官僚富豪多在扬州置邸开店,经商营利,使得扬州商贾如丝。著名的理财家刘宴也以扬州为治所,领盐铁转运,整理漕政。同时,许多波斯、大食等外国商人,麋集于此,开店置肆,因此扬州亦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其他大量兴起的商业性城市,无不欣欣向荣。
大运河开通后,不仅带来了水运交通的发达,而且使得南北各地形成了一个以大运河为中心的巨大水域网,这便极大促进了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兴修,许多荒废的土地被开垦成为肥田沃土。至此,各地的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水运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在城市郊外,商人往来之水陆要道或津渡,也出现了商业活动,自发的形成了“草市”、“墟市”。它们只是临时的买卖场所,不同于城内正规的市,但它们都是应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除此以外,唐代农村中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专业定期集市,如“村市”、“药市”、“蚕市”、“马市”、“亥市”等。这其中,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长江流域很快成为供应首都漕粮的主要生产地区,并最终取得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汉朝时的长江流域,人口极为稀少,农业原始,商品经济很不发达,阶级分化还不严重。而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修建,使长江流域社会进步速度大大加快,曾经丛林密布、极为原始的南方,已轻而易举的超过了历史较为悠久、文化较为发达的北方。在这一时期,由于朝廷重视,大运河的疏导,以及地区本身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江流域水利工程的规模、数量比历朝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据地方志资料统计,浙江在以前各朝中,有规模的治水活动是很少的,在汉朝数
8
量最多也是四项,而到了唐朝,治水活动空前增长,为44项。两项数字的巨大差异,明显表明,唐朝时浙江已被大幅度开发,农业生产力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其它南方各省除了云南外,亦急剧向前发展。
长江流域土地肥沃,其潜力一旦得到发掘,便飞速发展,并最终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从而取代泾渭流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位。尽管后来各朝曾考虑到政治基地与经济基地相隔遥远,想在首都所在地附近建立一个基本经济区。但一系列发展海河流域的尝试,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想无需从南方运输谷物的希望,再也未实现过。作为农业生产中心的长江流域,其重要性增加了。自隋朝到清朝,或许由于传统习惯与政治上的惰性,首都总是定在北方。这种异常状态,使得联系生产的南方与政治的北方的运输系统——大运河,更加必不可少了。
?、对唐朝文化的影响
大运河,促进了唐朝文化的无比繁荣,中国文明的急剧变化。运河开通后,与南方发达的海运交通遥相呼应,使得南北各地在地域上更紧密的联为一体。地域上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打破;同时,地方民族狭隘主义也随之削弱,对异域文化,亦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它所带来前所未有地理上的开阔,使人们的眼界豁然开朗,相互间交流不再局限于一村一闾,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这极大影响了唐人追求自由、开放、创新的心态。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政治上的统一,这一切造就了唐朝文化的磅礴气势,艺术的异彩纷呈,唐人的宽广胸怀。
运河绵长广阔,流经了南北不同的文化带,连接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多个区域文化,加强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唐朝文化在不同文化的接触、交融、整合中,变的更为广博精深,已有革新气象,体现了唐人追求创新、自由的心态。
由于大运河的贯通,交通更为发达,经济更为繁荣,这不仅为唐朝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促使了南北(包括东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异域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入华夏文明的体系,形成一种奔放的情调,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
9
影响。长安城内有着极浓的胡化色彩,中央官僚集团内有大量的胡人,从宰相至守卒,都有少数民族的身影。当时人们追求功名的风气很盛,既重边塞、科举,也希望举荐、献赋的成功。那时妇女的开放,是后代妇女望尘莫及的。她们在政治、文化生活中十分活跃,敢于抛头露面。那时的僧侣、道士、儒生、诗人也并不看轻自己的地位,他们与达官贵人自由交往,出入豪门,高谈阔论,没有太多地位悬殊的约束,用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当时的社会,无不显示出开放的气息,这在其他朝代是少见的。当时的娱乐活动也极为丰富,如游戏、杂技、乐舞、戏剧等,引进了许多外来的节目,充满了生动而奔放的内容。唐代的诗歌更是当时繁荣文化的典型写照,其思想内容非常丰富,而唐末发达起来的词,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格局,这都无不体现出唐人追求自由、开放、创新的精神。
显而易见,唐代文化的无比繁荣,与生产力的发展,交通的发达,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分不开的。而这一切,与大运河的开通,关系甚为密切。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唐朝经济文化产生如此大的积极影响,是当初隋统治者始料不及的,它不仅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使唐朝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而且也使唐朝的文化进入了繁荣的“黄金时代。”
(2)、对唐以后朝代的影响
宋朝时期,运河的作用主要在于沟通南粮北运,且还逐年递增。宋初岁输六百余万石,真宗、仁宗时续增至八百余万石。北宋末国库依赖更重,漕粮几乎全部来自东南。宋代国家的根本也仰给东南,运河在繁荣经济方面更见推重。张泊将大禹“疏凿”黄河与炀帝开训相提并论,可以想见他对隋炀帝河工建树的推崇。
三、结束语
隋朝大运河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伟大成果,是劳动群众智慧和才能的结晶。隋炀帝在条件已经成熟的时刻,把握时代的航向,不失时机的发起和组织兴建了这一雄伟工程,完成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建立了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大运河巩固了南北统一,通过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10
注释:
[1]、[8]《隋书》卷三《炀帝纪上》~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版第67、70页
[2]、《宋书》卷五四《传论》~中华书局点校本~2003年版第2332页
[3]、[12]《隋书》卷二四《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版第686页
[4]《隋书》卷七四《元弘嗣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版第1701页
[5]、[9]《资治通鉴》卷一八一~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版第2752、2744页
[6]、[7]、[10]、[11]《资治通鉴》卷一八零~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版第2734、2735、2737页
[13]《资治通鉴》卷一八三~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版第2778页
[14]《隋书》卷四《炀帝纪下》~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版第84页 参考文献:
[1] 魏征等撰~《隋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版
[2]司马光撰~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版
[3],梁,沈约撰~《宋书》[M]~中华书局点校本~2003年版
[4]陈志勇著~《对隋炀帝开运河的再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 赵权力、王坤著~《隋朝大运河的重要工程—通济渠和永济渠》[J]~中国水运~2007年第4期
[6]英崔瑞德著~《剑桥中国隋唐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韩隆福著~《隋炀帝评传》[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
作文五:《隋朝大运河的功过是非》1000字
隋朝大运河的功过是非
隋朝大运河是饮誉世界的伟大伟大工程,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多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多倍,开凿的时间也遥遥领先。隋朝大运河的工程浩大,河道的通航能力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但对于大运河的开凿,古人却褒贬不一。李商隐《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以上诗人或肯定其作用,或片面夸大其隋朝灭亡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大运河呢,
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历史上有不少史书都说隋炀帝愿生归驾九龙。李敬方《汴河直进船》就这样写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自己到江都去游玩。因为隋时的江都是动不得一大都市,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物产丰富,景色秀美。隋炀帝年轻时曾任江都总管,将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不过大运河的开凿,决不只是为了隋炀帝游乐,还有更为重要的政治、经济上的需要。政治上,隋朝统一全国以后,江南地区的政局一直不太稳定,面对江南地区不断爆发的反抗起义,朝廷总感到“鞭长莫及“,大运河的开凿有加强对江南地区控制的目的。从经济上看,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的统一,黄河流域连年战争,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北方人南迁后和江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隋王朝想通过大运河把江南地区富庶的无产转运到北方,供长安、洛阳之需。
大运河开凿后的目的。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抵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全长5000余公里。大运河通航后,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便捷地晕倒长安及洛阳,江南的战争物质可以通过永济渠运到北方。在铁路出现以前,大运河一直是沟通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动脉。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以后历代对大运河进行了疏浚整治,对沟通南北经济发挥着巨大作用。建国后,国家实施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今天,大运河继续发挥着作用,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干线。
隋朝大运河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由于强征劳动力过多过猛,如秦朝修造长城一样引发了农民起义,是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但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朝的暴政,不能完全归罪大运河的开凿。
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开凿的,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的交流,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作文六:《浅析隋朝大运河的开凿》4500字
浅析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摘要:隋代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巨型水利建设工程,它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华民族统一意识的形成,对祖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大运河;作用;地位;影响
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610年完毕,大运河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也是隋炀帝的暴政。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四段。接五大水系黄河,长江,海河,淮河,钱塘江,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本文试从大运河的开凿原因、条件,开凿过程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
(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三国后,由于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特别是在十六国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人口突然激增,北方人民把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带到南方,南北方人民互相学习,共同开发了江南富饶的土地,使江南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江淮及太湖一带,则成为天下的粮仓。自三国到南陈灭亡近四百年间,江南已经从贫穷的状态变为富饶的地区;而中原地区,由于连年战乱,经济已经倒退,隋朝初年,隋文帝虽然力行省摇息役,命宇文恺调发民夫开凿广通渠,引渭水把关东的粮食布帛运往长安,但每逢水早,仍不免饥谨。如开皇四年,“关中大早,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振给,不以官位为限”。这是隋文帝亲率长安百姓和官吏、军队去洛阳逃荒,足见粮食供不应求现象依旧严重。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
(二)是巩固隋朝政权的政治需要
南北朝后期以来,长期垄断政权的门阀士族已经腐朽没落,但各地强宗大族依然拥有相当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社会影响更大,仍属破坏安定、乃至肢解统一王朝不可轻视的社会政治势力。而江南远离中土,素与中原朝廷关系比较疏松。隋炀帝平陈第二年,便发生了土豪汪文进等人的武装叛乱,“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万,小者数千,
共相影响”。各地大小豪强,有的“自称天子,署置白官,’;有的“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他们“攻陷州县,杀死朝廷派去的官吏,弄的局势非常紧张。”这次武装叛乱,虽然被迅速平息,但图谋作乱迹象继续存在。早在隋炀帝即位前,不仅有地方土族势力的起兵反隋,而且人民群众的起义斗争连绵不断。人民的反抗斗争彼伏此起,而隋朝却因“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大大缩短行程,加强对南方人民的镇压活动。
(三)与隋炀帝个人切相关
他开永济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军事运输的需要,即为了沟通攻打辽东、侵略高丽的两个水陆军事基地——东莱和涿郡服务的。除了政治目的外,也是为了游玩享乐,炀帝早年任扬州总管,对江南美景仍念念不忘,从东都到江都的运河刚刚完工,他就带着2O万人马的庞大队伍,迫不及待地到物丰人稠、景色如画的江都(即今扬州)游玩来了。通济渠和邗沟刚开成时,隋炀帝便“思逞无厌之欲”,派人到江都去建离宫40余所,又派员到江南采伐优质木料,然后将它运回洛阳建造大批水上宫殿式游船,准备南下江都时快快活活地畅游一番。
(四)隋朝的统一和前期经济的繁荣发展
西晋灭亡后,中国发生了大分裂,形成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称帝起事,历经9年的南北征战,终于结束了300多年的南北朝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正式建立了隋朝,是为隋文帝,改元开皇。隋文帝鉴于东汉至隋南北分裂达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国库空虚,故自开皇九年,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杨坚开皇五年,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促成开皇之盛世。“计天下储积,得供王六十年,”由此可以看出隋朝前期经济的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凿过程
大运河的开凿分为三段进行。
第一段修通济渠、邗沟:大业元年(605 年) ,《隋书》言隋炀帝令“发河南诸郡男
女百余万,开通济渠”一段自今河南洛阳县西的隋帝宫殿“西苑”开始,引谷、洛二水达于河,大概循着东汉张纯所开阳渠的故道,由偃师至巩县的洛口入黄河;另一段自河南的板渚(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三十五里),引黄河水经荥阳、开封间与汴水合流,又至今杞县以西与汴水分流,折向东南,经今商丘、永城、宿县、灵壁、虹县,在盱眙之北入淮水。通济渠在今商丘以下趋向东南,直接入淮,这是与东汉的汴渠入泅不同的。因旧漕渠自今徐州以下,流经泗水。由于泅水河道弯曲,又有徐州洪和吕梁洪之险,所以通济渠改行新道,撇开徐州以下的泅水迳直入淮。沟通了黄河与淮河。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同时还进一步疏浚了山阳渎。通济渠和山阳渎共长二千余里,渠广四十步,两岸筑御道,并种了柳树,既可护岸,又可给牵船人遮荫。引淮水入长江。修两条渠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挖掘,一方面利用就有河道,运河的修建,并不是始自隋朝。中国的运河,至少在先秦已经开始开凿了。隋炀帝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加以改造、修建、扩建,完成宏大的大运河工程。隋代的大运河由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永济渠四段组成。其中邗沟系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 年) 所开,南起江都,北至山阳,沟通江淮,为灭陈作准备。它基本上是沿袭吴邗故道,炀帝即位后再次进行修建扩大,。开通济渠时,就放弃了原来的自大梁间东南再折向南的途程较远的沐水的旧方向,而是取自汁河经商丘直接向南经今夏邑、永城人淮的捷径,省事不少。另一方面利用江淮之间的自然湖泊,沟通自然湖泊节省劳力。
第二段修永济渠:大业四年(608 年) ,炀帝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琢郡”长达三千里,是大运河中最长的一段。这是白沟的改道,并向南延伸,南段比白沟稍向东移,在今卫运河之西,今德州以下与南运河大致相合,至今天津市西再向西转北,沿当时的永定河分支至涿郡。沟通了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直达今北京市。
第三段开江南河:大业六年(610 年) ,炀帝“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这是大运河最后的一段,也是最南的一段运河。在先后开凿通济渠、疏通邗沟、开凿永济渠之后,隋炀帝于大业六年610年下旨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连接京口(今镇江)和馀杭(今杭州),这就是江南河。《资治通鉴·隋纪四》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馀杭,八百馀里,广十馀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江南河又称江南运河,是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北起镇江,南至杭州,沟通长江、钱塘江及太湖平原诸水系,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至此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达涿郡的四段运河开凿完成,沟通了五大水系,全长两
千多公里。
以此看来,运河并非一次完成,而是在三年中分三期三段开凿的,通济渠竣工后,隔了两年多才修永济渠; 永济渠完工,又隔了一两年才修江南河。通济渠、邢沟、永济渠、江南河四段构成的南北大运河,前后虽有六个年头,但所修的时间加起来也只有一年多。
三、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一)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原,从南到北构成了南北水道运输网和灌溉系统,使贯穿的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河北五省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而也就有效地巩固了长安,洛阳两京地地位,密切了中央同地方联系,强化了中央对全国特别是对江南和关东人力,财力的控制。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地,特别是运河两岸城镇的兴起,如杭州、江都、楚州等等。从长安到洛阳至江都,沿途虽设有离宫40 余所,但每一所离宫就是一个释站水运码头,形成一个新的城镇,也就是一个新的贸易中心和文人荟萃之地,从而有力地加强了各地地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构成了南北交通地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繁荣。运河沿岸的良田,从南到北,也随之得到灌溉和开垦。运河的修建,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全国经济的繁荣。
(三)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由于隋场帝穷奢极欲,大兴摇役修运河,紧接着人侵高丽,民不堪其苦,纷纷起义,避征役者多往归之,徒众多者达十万余人,隋场帝虽然派兵进行血腥镇压,然莫能止之。加之偏信位臣,诛杀勋臣,因之内部矛盾加剧。隋炀帝大业九年(613 年) ,仆射杨素之子杨玄感发达兵变,虽被镇压,但农民起文和官吏乘机割据者进一步发展,先后有一百三十余起之多。同年十二月隋炀帝逃至江都。隋炀帝的胡作非为,迫使利国利民的大运河变成了害国害民的虐政。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多集中在运河两岸各地,正是因为这些地区农民所受的剥削压迫特别沉重,故阶级矛盾特别尖锐。大业十三年(617 年) 十一月,太原留守李渊和其次子李世民攻人长安,立代王杨侑(杨广之孙) 为皇帝,尊广为太上皇,渊总揽朝政。大业十四年(618 年) ,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杀隋炀帝于江都。
(三)对后世王朝产生巨大影响
运河的通航利于经济发展,唐代大运河的作用更显著了。杜佑说隋开大运河,“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有说通济渠开成后,“运遭商旅,往来不绝。”皮日休说隋开大运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今日九河外,复有淇、汁,北通琢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特别是中唐以后,由于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以致成为唐王朝的财斌中心。韩愈说,“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可见运河在繁荣江淮与江南经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了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运河在繁荣经济方面更见推重: “炀帝开训以来巡游,虽数湮废,而通流不绝于百代之下,终为国家之用者,其上天之意夫。”隋朝大运河对现实也有很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了改造京杭运河的计划,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重要通道。
四、结语
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代大运河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伟大成果,是劳动群众智慧和才能的结晶。隋场帝在条件已经成熟的时刻,把握时代的航向,不失时机地发起和组织兴建了这一雄伟工程,完成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建立了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不仅对隋朝本身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后来的王朝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就是对现代也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83.
[2]萧枫.文白对照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4722.
[3]萧枫.文白对照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4748.
[4]萧枫.文白对照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4754.
[5]冯国超.中国皇帝大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作文七:《隋朝-大运河的年代》600字
【隋朝,大運河的年,】
班級: 姓名: 座號:
※隋文帝楊堅,竄北周建隋朝,最後統一天下,結束了南北朝的亂世,然而這樣一個偉大的帝國,居然在短短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內就滅亡了,到底隋朝是怎樣興起,而它又是怎樣滅亡的呢,就請同學和老師一起,用章魚圖來看看吧,
隋朝
※從段考到現在,老師也幫同學上過幾堂課了,同學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歷史課不太習慣呢,看不懂章魚圖,覺得抓不到重點,故事講的不夠多,內容太複雜,聲音太小,把你對歷史課的感想和心得寫來跟老師分享吧,
【隋朝,大運河的年,】
班級: 姓名: 座號:
※隋文帝楊堅,竄北周建隋朝,最後統一天下,結束了南北朝的亂世,然而這樣一個偉大的帝國,居然在短短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內就滅亡了,到底隋朝是怎樣興起,而它又是怎樣滅亡的呢,就請同學和老師一起,用章魚圖來看看吧,
隋朝
※從段考到現在,老師也幫同學上過幾堂課了,同學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歷史課不太習慣呢,看不懂章魚圖,覺得抓不到重點,故事講的不夠多,內容太複雜,聲音太小,把你對歷史課的感想和心得寫來跟老師分享吧,
作文八:《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1300字
桐梓县松坎学校“以人为本﹒六步教学法”导学案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
教学过程 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
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教育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第二十条: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提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①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
② 大运河至北向南分别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四段组成。
③ 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长江、淮水、钱塘江五大水系,
纵贯南北,全长2000多KM。
④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
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
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何有“尽道隋亡为此河”的说法?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反映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说明隋炀帝急功近利,徭役、兵役繁重。)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人心尽失)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
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作文九:《隋朝大运河的开凿》5800字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Wò卧〕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一是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朝开始修建的一条重要的运河是从长安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初以长安为都。从长安东到黄河,西汉时有两条水道,一条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条是汉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浅沙深,河道弯曲,不便航行。由于东汉迁都洛阳,漕渠失修,早已湮废。隋朝只有从头开凿新渠。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改善长安、黄河间的水运。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难满足东粮西运的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动工改建。这次改建,要求将渠道凿得又深又宽,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在水工们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竣工。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至潼关长达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新渠的运输量大大超过旧渠,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山阳渎。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 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由于龙舟船体庞大,御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就无法通航。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炀帝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zhú lú竹炉〕,南巡江都。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迹。当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隋炀帝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隋炀帝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好大喜功,大概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
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第1楼
运河女网.jn38.有关与运河更详细的信息
第2楼
在运河女网.jn38.有关与京杭大运河更详细的信息
第3楼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第4楼
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历史书
作文十:《流经焦作的隋朝大运河》4000字
流经焦作的隋朝大运河
稿件来源:焦作日报 作者:
隋炀帝像
太行山南麓的焦作地区(古称怀庆、河内等),包括今沁阳、博爱、武陟、修武、温县、孟州等市县,与黄河南岸的郑州至洛阳一带,自古就是沟通大半个中国的水上运输中枢。黄河、洛河、沁河、丹河、卫河、汴水等自然河流和隋唐大运河等人工河流交汇于此,为发达的水路漕运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焦作境内的黄河长110公里,现年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焦作地区流传着原始社会时期共工堙水、鲧障洪水、大禹治水等传说。先民们用石器“刳木为舟”,创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禹治水已“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隋朝大运河之前的水利航运工程
中原地区,春秋时期黄河水系的航运有了发展。《左传》记载,当时的晋国(今山西)向秦国(今陕西)购买大批粮食,就是经渭河、黄河、汾河运到晋国都城绛地的。战国时期,黄河水运比较发达。据《禹贡》记载“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浮于淮泗,达于河”。就是说,由黄河入济水、淮河、泗水而入长江??这里描述的是以黄河为中心的主要天然河道水运交通路线的状况。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人工开挖的鸿沟水系沟通了今郑州至开封间的航运。东汉时期,国家政治中心从长安东迁到了洛阳,洛阳至郑州间的黄河两岸(包括今焦作地区),从此成了沟通中国南北水运的中心枢纽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迫切需要利用水运输军队、粮草,在黄河南北两岸先后开凿了不少人工运河,使航运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关中地区,战国时期开凿了郑国渠;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又开挖了六辅渠、白渠等,发展灌溉和航运。江南地区,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
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
大运河的开通
隋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从公元605年到公元610年分四段开通了大运河。
通济渠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焦作市武陟县南)引黄河水入汴河(原淮河支流),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
邗沟 隋炀帝于公元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它是在春秋时期吴国王夫差开通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
永济渠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为了解决北方的漕运和北征高丽的需要,“征发河北(黄河以北)诸郡壮丁百余万”,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大量的妇女,开挖了从洛阳到涿郡的永济渠。
江南河 公元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至此,隋朝建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和江南运河四段连接,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经洛阳向西可直达长安。
流经焦作地区的隋朝大运河
流经今焦作地区的隋朝大运河是永济渠河段。据《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隅)。”这表明当年开凿大运河时,焦作境内的沁河是大运河北段永济渠的源头,永济渠的渠首在今焦作地区。永济渠是在曹魏旧渠的基础上,利用部分天然河道建成的。它引沁水往南与黄河贯通,北分沁水一部分向东通过长明沟(即后来的小丹河、运粮河)、吴泽陂,与清水相连,经汲县,流到宿胥故渎(今卫辉市小河口),“又立淇门以通河东北行”(《初学记》卷六),往下又与白沟相接,得九河之故道,从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临河(今浚县东)、内黄、魏(今河北省大名西)、馆陶、永济、临清、清河、武城、长河(今山东省德州)、东光、南皮、清池(今沧县东南)等地,至今天津附近,再西北行,最后到达涿郡所在地蓟城(今北京城区西南隅),至公元610年完成,全长约1000公里。据《元和郡县志·永济县下》载:“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深两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隋氏修之,因名‘永
济渠’。”自内黄以上同今卫河,自内黄至武城在今卫河之西,自武城至德州在今卫河之东,自东光至独流与今南运河相同,永济渠替代了卫河。
运河的开挖,不全是重新“开凿”,大部分属于疏浚、拓宽、修整等,它给南北水运带来很大的便利,促进了南北、东西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华民族水运史上的重要篇章。以永济渠为例,永济渠修好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发兵高丽时,除亲自乘龙舟通过永济渠外,还曾“发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资治通鉴》卷一八一)。当时江淮以南的役夫和船只以及漕运、兵甲、武器、兵士等都是通过永济渠运往涿郡的。船只相延近千里,往返运输数十万人次,其规模之大是相当可观的。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宋时将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形),使船舶能安全过闸。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晚唐诗人皮日休曾写诗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北宋时期,焦作的陶瓷和煤炭,都是通过大运河运往全国各地的。宋代时称永济渠为御河,“中国封建时代,往往称皇帝御用河道为‘御河’,宋元时代所谓的‘御河’,专指今河南、河北境内的卫河,即隋所开永济渠的一部分”(《辞海》1999年版)。 元代开凿京杭大运河。至清代,临清至天津一段,称为南运河。临清以上至河南,仍称卫河。
明朝周梦旸编撰的《水部备考》中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史实:“沁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东北,由红荆口(今获嘉县红荆嘴)经卫辉府,凡六十里,入卫河。昔隋炀帝引沁水北通涿郡,盖即此地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黄河、沁河的多次改道,大运河在焦作地区的路线也发生过较大的改变,由博爱经武陟和修武境内向东连通卫河的运粮河,一直到解放初期仍具有航运价值。古代著名的引丹济卫水利工程九道堰,沁阳的沁河码头,博爱的蒋沟、界沟,武陟木栾店码头,修武东关码头等,均为隋唐大运河沿用至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遗迹。 焦作地区的运河水源
焦作市境内有黄河、沁河、丹河、大沙河、蟒河等较大河流20多条。在黄河水系中,沁河是黄河下游的最大支流,丹河又是沁河的最大支流。
沁河古称沁水,也称少水,《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文中的少水即沁河。沁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部绵山东麓的二郎神沟,流经郭道镇境后,与北源赤石桥河、东源紫红河汇合。沁河南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再经济源、沁阳,在武陟县西营附近注入黄河,全长456公里,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沁河在焦作境内长90公里,现年均流量49.5立方米/秒。
丹河发源于山西省晋城市的丹朱岭一带,自北向南穿行于太行山崇山峻岭之中,几
经弯曲,于月山镇九府坟一带出山。丹河引水工程又称九道堰,相传始于秦汉时期。古人在丹河出山口用竹篓填装卵石筑成九道挡水堰,以提高水位灌溉两岸农田,史称“九道堰”。丹河现年均流量11.1立方米/秒。
流经焦作城市区的南北向“五纵”河是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山门河。瓮涧河是穿越城区的主要河道,发源于修武县北部山区,自北向南穿过山阳区东部流入新河,然后汇入大沙河、卫河。
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河南省博爱、焦作、武陟、获嘉、辉县,经新乡县西入共产主义渠,全长115.5公里,流域面积2688平方公里。大沙河属山洪河道。由于山洪暴发,冲带沙石,沁河多次决口,形成石河,故得名大沙河。大沙河左岸承泄太行山区洪水,右岸承接沁河以北平原涝水,坡陡、流急,建国前无固定河槽,沿河灾害频繁。
“沁河故道”孟姜女河兴起于战国时代。它是一条排泄武陟、获嘉、新乡、汲县、古阳堤以北坡洼洪水的自然河道,也是历代黄、沁两河洪水夺卫的河道。清代以前,称此河为“沁河故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新乡县呈请河南省,照会汲、延两县开挖此河时,才以民间故事“秦时孟姜女从陕西到山海关万里寻夫,哭经此地”而定名孟姜女河。
卫河运河是上游的卫河、下游的南运河曾经使用的统称。卫河全长900余公里,跨越河南、山东、河北、天津4省市,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是华北平原的重要内河航道。
卫河形成于战国时期,其形成与古阳堤(又称汉堤、太行堤)的修建有很大关系。古阳堤,春秋时期开始修建,战国时代基本形成,起自武陟县木栾店,在河南省经获嘉、新乡、延津、卫辉、浚县,终至滑县的古黄河大堤,秦朝时完臻,到汉代具有相当的规模,遗迹至今犹存。古阳堤筑成以前,丹、淇二水之间的所有发源于太行山前的泉、溪、河流和山前的平原地面水,都直接泄入黄河。古阳堤筑成以后,阻断了诸路山水注入黄河的通道,使水集于吴泽陂,沿堤东流而逐渐成河,即形成我国古代早期的卫河上、中游。由于河水系山泉水组成,河水清澈透明,与混浊的黄河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又称清水河。它流经的地方又多在春秋时的卫国,所以人们称其为卫河。
近代,由于铁路运输和海路运输的兴起,大运河渐被淤塞、废弃。解放后,国家对大运河进行了维修治理,运河已分段通航;同时,沿河又修建了一些灌溉工程。古老的大运河,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国栋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