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中卫的民风民俗》600字
中卫的民风民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我的家乡中卫也有很多有趣的习俗。
按照中卫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下旬就开始了,大家都在为过年预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第二件大事就是买各种玩具,枪、弹弓、弓弩,好在除夕之夜,到人烟稀少的地方打枪战。过了腊月二十七,有些在外地工作的亲戚、朋友都会回来准备过年。到了年三十大家都会定一大桌的年夜饭,聚在一起吃饭,饭桌上什么山珍海味都有,有年糕,代表年年高、有大鲤鱼,代表年年有余、还有让人垂涎三尺的饺子,代表平安、幸福。这一天我们都不会睡觉,因为我们要听新年的钟声,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我们还要把年前买好的烟花爆竹,不许间断,那声音震耳欲聋,好像天和地都要震翻个过,突然一束火蛇冲到了九霄云外,“嘣”的一声,在天空中爆炸了,照亮了天空。放完炮,在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大人们在堂屋里说说笑笑,虽然堂屋只是一间很不起眼的小平房,但是里面分外热闹;小孩子们带好武器,到天地里打枪战,直到玩到早晨。正月初一,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大人们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领压岁钱,吃饺子,吃完后,大家到大街上看社火,晚
上孩子们睡着了,大人们把今天收到的压碎亲放在孩子的枕头下代表平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过完年孩子该上学了,大人该去上班了,中卫的过年习俗很特别,而且过得很热闹。
博文小学
指导老师:韩庆玲崔淇翔 六年级一班
作文二:《彝族的民风民俗》1300字
彝族的民风民俗
一、婚俗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二、定亲及娶亲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这次去,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
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二、迎宾礼彝族人十分好客,热情劝客人饮酒。凡是到彝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酒来,相对举杯,席地而坐,一边倾心相谈,一边劝酒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的酒。喝吧;尽情地喝!”直到客人醉倒了方不再劝。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锦竹杆或麦杆,站在家门口的路边上。凡是来往行人都要劝你拿着杆杆从罐里吸饮过酒后才让你走路。人们称:“甜不过彝家一杯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
三、服饰
彝族的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梁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等。
四、鸡冠帽
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再用1200多颗大小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像一只“喔喔”啼鸣的雄鸡。鸡冠帽是彝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征。(m.lz13.)因此,每年过“尼这两”节时,红河地区彝家姑娘都要绣制一两顶鸡冠帽。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伴着姑娘,帽上的大小银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远光明和幸福。
五、彝族的忌讳
彝族群众最恨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蛮子”,他们认为这种称呼是对他们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群众家里作客,要坐在锅庄(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东西和睡觉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脚踏在锅庄上,更不准从锅庄上和堆放的柴上跳过。彝族对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们给你东西吃,你必须吃,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少喝一点,表示谢意。不然,就认为你看不起他们。彝家给你吃的东西,只准在那里吃,不准带走。否则,就会说你对人不讲义气。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 民风民俗作文
* 回族的民风民俗
* 瑶族的民风民俗
作文三:《家乡的民风民俗》800字
家乡的民风民俗
在这个宽广的世界里,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中国,在这个中国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
其中,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之——回族,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风俗,今天我就敞开心扉,把我们回族的风俗大声宣扬,让每个民族都和睦相处,让每个人都知道,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民族风俗,这样我们的世界会边的更加美好,更加迷人。
我的家乡,宽大辽阔,风景优美,那里的人们都非常尊敬老者,小伙子门,一到六七岁就得进清真寺学念经,只要一放假,姑娘小伙都到寺里学经,女孩六七岁就把头发都裹住,不能穿露出身子的衣服,不能穿裙子,我们则戴上白白的帽子,显得格外秀气,女孩眉清脸秀,婀娜多姿非常爱跳舞,好象自己比谁都美,男孩子好象是老阿訇的继承人,老阿訇对我们十分严格,一天有五番礼拜,跟阿訇学,学会了就自己独自做礼拜,姑娘一到十八岁就要嫁出去,我也不知道是谁定的规矩。
我们那里的人非常爱果树,每逢种树的时间一到,人们就开始栽树了,之所以我们那里的风景美是因为人们非常爱种树,家家院里的红彤彤的苹果好象一不小心就会从树上掉下来似的。
虽然白天天气好,但到夜晚,天气好象一时变下脸来一样,狂风就随处逗留,使人们在晚上不敢外出,那里的人们非常和气,非常乐观,只要你到他家做客,他一定会对你彬彬有礼。(m.lz13.)只要谁家生小孩,第三天就会给孩子取个家名,要请尊敬的老阿訇取名,然后聚在一起,端来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人们大口大口的吃,一点也不拘束,一点也不羞涩,只有吃饱,主人们才会痛快,人们爱鸽子,认为各自是吉祥鸟,所以人人家里养的鸽子非常俊俏。人们在家中和和睦睦,团团圆圆,在外心情舒畅,悠闲自在,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没有心事重重,只有快快乐乐,这就是我们民族风俗的一部分,望大家也要开心。
如果这个世界充满微笑,这个世界会更加光彩夺目,更加灿烂!
* 民风民俗作文
*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 民风民俗作文450字
作文四:《瑶族的民风民俗》900字
瑶族的民风民俗
2010-06-02 17:08:17 来源:韶关市旅游局官方网
解放前,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以至婚姻家庭等方面残存着古代原始社会的某些“痕迹”。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古代遗风,有不少已成为瑶族人民的美德。
团结互助
瑶族人民因历代都散居于深山大岭之中,基本上是靠刀耕火种和辅以狩猎为生。这种处境,促使其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世代保持着友爱互助精神,做到一家有事四邻相帮,野兽不论男女老幼都平均分配。举办婚娶、拜王等喜庆之事若资财不足,亦可求助于亲友。这种借贷不付利息,亦无规定还期(一般借物还物),只要其家境稍宽而略有余,必会自动偿还,若到下一代也无力支付,则债主也不会登门索取被求助者。事无大小,一经答允,不论困难多大,亦必定做到。这种互助精神,在生产上表现更为突出,如繁重的劈斜铲地、除草等农事,单家独户,劳动力少,要赶上季节是较难应付的,但只要寄语亲友,闻者不论相识与否,亦不管隆冬或炎夏,必按时抵达工地,有时竟多达百余人,且来者都自备膳食,主人既不用招待茶水粥饭,亦不要支付分文工钱。互助友爱的美德,瑶族人民世代相传。
热情好客
瑶族人民无论在解放前还是今天,都是非常热情好客,无论瑶族、汉族,只要到瑶山作客,主人必以席上珍品——熏肉、豆腐、烧酒等设宴款待。即使是串寨走村的阉鸡师傅,也可随时投宿。若是汉人与瑶民结拜“同年”,只要挚诚相待,其关系则如亲属。瑶族人民以勤劳勇敢,刻苦忠厚著称。若是在山里作业或离家远或长途跋涉,只要附近有人家,不论主人在不在家或相识与否,都可入内打火做饭,如主人不在家,则食后设法转告主人,来日奉还。吃者从不食言,亦不会遭到非议责难。
路不拾遗
瑶族人民中有句老少皆知的古训:不是自家财,不进自己袋。这种淳朴的古代民风,是瑶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不论白天黑夜,单独一人来往路上,无人拦路打劫;建粮食仓库于户外(用木板制作的),无人开仓盗粮;置谷物、衣物件或其它物品于路旁,物主信手摘把表或抓草打个“草结”放在物件上表示此物有主,无人顺手拿去;丢失在路上的物品,过路的人,会折有叶树枝或打个草结放在当眼处,让失主回头取回。那种:“路上拾到宝,皇帝要不到”的行为,被视为最可耻的。
吃苦耐劳
瑶民深民山谷,道路崎岖,耕田种地远则十余里,赶集肩挑背负,日行百里。
作文五:《我们的民风民俗》3100字
6、我们的民风民俗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号?明天呢?是什么节日?
早在唐朝,我们的大诗人杜牧就在清明节这一天写下了一首诗,谁知道。 出示:《清明》 。
你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
踏青:它是在每年的 4月 4日至 6日之间,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 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 2000多年历史。
扫墓:清明节祭拜祖先, 悼念已逝的亲人和朋友和为人民幸福生活而牺牲 的先烈们。
插柳: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 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 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 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小结:清明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有的习俗已被人摒弃,这些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这些习俗表达了人们对革命 烈士和已故的先人们的悼念之情,也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充满着喜悦和希 望。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春节)
在这些节日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是——
春节是哪一天?也称过年。
春节的来历
1、说到过年,你知道过年是怎么来的吗?
⑴、学生可能说到年兽的传说。传说 “ 年 ” 是一种 “ 头生独角,凶猛异常 ”
的野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出来掠食噬人,威胁人类生命的安全。但这 种野兽,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 发现它有 “ 三怕 ”—— 怕声、 怕光、 怕红颜色, 人们为了驱赶它, 用红颜色的桃木砍成牌子挂在门口, 称谓 “ 桃符 ” 。 还有的 燃烧砍来的青竹子,燃烧时发出劈劈啪啪的 “ 声音 ” 和 “ 光 ” , “ 年 ” 见了,只有 远走快跑,第二天一早,大家安然无恙,互相拱手祝贺, “ 拜年 ” 也就由此而 来。
⑵、还有补充吗?还有谁想介绍?
2、大家知道的真不少,课文中也有对春节来历的介绍。请把书翻到 35页这儿,默读一下。
3、读完了,你对春节的来历一定有了新的了解?下面有几个小问题 考考大家。
春节的活动
的确,春节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十分看重 这一传统节日,每当这一天,都很隆重地庆祝它。
1、 你能说说你家是怎么过年的吗 ? 大家想想。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 方面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课件出示问题)
谁来读读?
(1) 过年前会准备些什么?
(2)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
(3)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
2、分小组进行讨论。讲清小组讨论的要求。
3、能把你家怎么过年的情景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过年前:(打扫卫生、买年货、买新衣服、买鞭炮、炸圆子、 )
除夕夜:(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发红包、守岁) 拜年:(给长辈送礼物、说祝福的话)
A :放鞭炮
放鞭炮我也感兴趣,我也放过,小时候和你们一样,又害怕又喜欢。 其实,放鞭炮这一习俗在很久以前就有了,我可是从上学期同学们学的一 首古诗中知道的,哪首诗——(《元日》 )
会背吗?
会背的同学我们一起背背看。
现在你知道过年时人们为什么要放鞭炮了吗?
(1) 、赶走年兽。
(2) 、营造热闹喜庆的气氛。
(3) 、辞旧迎新。
B :这首诗中除了说人们过年时要放鞭炮,还要—— 贴春联
你家贴了吗?
他家贴了,你家贴了吗?
还有哪家贴了?我们家里贴的同学请举手。
呀,我们家都贴了,你还记得对联上写了什么吗?
有谁知道自己家春联的意思吗?
今天,老师把我家春节贴的对联也带来了——(出示)
谁来读读看?(人勤春光美,家和喜事多。 )
你能从这幅春联中猜到老师的心愿吗?
小结:其实,每幅春联都包含着各家各户美好的心愿,今天你们把老 师的心愿猜出来了,回家也去读读你们家的春联,猜猜你们家的心愿吧! 过年时,除了贴春联,还贴些什么—— 福字
你会贴吗?(指名上前贴)
贴福字也有学问呢, 你看他多能干。 你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贴吗? 小结:就这样,在隆隆的爆竹声中,在红红的春联和吉祥的福字中, 我们告别了过去的一年,迎来了新春的开始。
C :放过鞭炮,我们还要—— 吃年夜饭
能把你们家吃的年夜饭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吗?
(烧了好多菜,全家人在一起相互敬酒,祝愿)
有些菜还有特别的含义呢,你知道吗? 喝酒时说了什么?
我家的年夜饭吃的和你家的有点不一样,最后一道吃的是饺子。你们吃了 吗?
从小,我奶奶就告诉我吃饺子可有讲究呢,她还给我讲过饺子的故事呢, 想听吗?
饺子作法是先和面, “和”就是“合” ,饺子“饺”和“交”谐音, “合”和 “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来象征团聚。吃饺子最好在夜里十一、二点 钟吃,也就是古人说的子时, “饺子”的“子”就是指子时。
D :就在这热闹、 祥和、 团圆的氛围中, 我们吃过了饺子, 迎来了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我们都要去—— 拜年
你给哪些人拜年了呢?拜年的时候你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能给大 家说说吗?
有个叫贾瑞的小朋友,他也去拜年了,我们来听听他给我们讲了个什么样 的故事。
听了贾瑞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贾瑞拜年中印象最深的故事,像这样的故事,你有吗?
小结:刚才我们所交流的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等都是我们中 国人特有的春节的习俗。
市民论坛
同学们的春节真是过得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发展到现在,过年的方式在 不知不觉中也有了一些改变, 2003年 2月南京市举行了一次市民论坛,在论坛 上进行了“全民表决” ,大家谈到了“春节怎么过”的话题,嘉宾们的想法五花 八门,出示课件:猜一猜
其中哪一项获全票通过了呢?(合家团聚)
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你们也认为是合家团聚吗?
还有不同意见吗?(辩一辩)
小结: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有个性特点了,过年方式就出现了像同学 所说的这些变化。但,合家团聚,表达了所有老百姓的共同心愿,获全票通过 了。这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是十分看重这种团聚中的幸福、欢乐和亲情。 二、 说端午
合家团聚时,我们要团团圆圆在一起品尝着美味佳肴。说到吃,今天,老 师还带来了一样很好吃的食品,猜猜看,是什么?
1、看到粽子,你们想到了什么节日?
2、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还有补充的吗?谁想说说?
3、除了吃粽子,这一天还有什么习俗?(学生可能会说到赛龙舟) 想看赛龙舟的场面吗?(课件)
看啦!赛龙舟时江边人山人海,江上千帆竞发,锣鼓喧天,选手们奋勇争 先,场面多壮观啊!
4、我们书上 37页也有关于端午节的介绍,读读书,看看你还有什么新的 发现?
学生交流。
5、端午节时,人们用这么多方式是想表达什么心愿呢?
小结:尽管过端午节时,祖国各地有许多不同的习俗,但纪念屈原这样爱 国忧民的历史人物,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过端午节最重要的意义。 是的,人们每到这一天都会想着他,念着他,有个叫李昕的小朋友,在这 一天他写下了一首诗来怀念屈原,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课件)
三、 其他传统节日
1、诗令人感动,传统节日令人浮想联翩。像春节、端午这样自古以来就有 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
是呀,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有——(课件演示)
2、这些节日也是我们中国人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你知道(课件)
(1) 节日里你和家人吃些什么?
(2) 人们从事什么活动?
(3) 你知道哪些有关这些传统节日的传说?
3、 先想一想,再把我们了解的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写在我们发下 的表格中。
四、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道走进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感受到了民风民 俗中丰富的涵意和人们美好的期望。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华民族 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我们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们是我们中 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只是了解了其中的一小 部分,同学们还可以继续通过上网、看书、走访的方式去了解和研究我们 的民风民俗。
作文六:《回族的民风民俗》800字
回族的民风民俗
在这个宽广的世界里,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中国,在这个中国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
其中,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之——回族,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风俗,今天我就敞开心扉,把我们回族的风俗大声宣扬,让每个民族都和睦相处,让每个人都知道,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民族风俗,这样我们的世界会边的更加美好,更加迷人。
我的家乡,宽大辽阔,风景优美,那里的人们都非常尊敬老者,小伙子门,一到六七岁就得进清真寺学念经,只要一放假,姑娘小伙都到寺里学经,女孩六七岁就把头发都裹住,不能穿露出身子的衣服,不能穿裙子,我们则戴上白白的帽子,显得格外秀气,女孩眉清脸秀,婀娜多姿非常爱跳舞,好象自己比谁都美,男孩子好象是老阿訇的继承人,老阿訇对我们十分严格,一天有五番礼拜,跟阿訇学,学会了就自己独自做礼拜,姑娘一到十八岁就要嫁出去,我也不知道是谁定的规矩。
我们那里的人非常爱果树,每逢种树的时间一到,人们就开始栽树了,之所以我们那里的风景美是因为人们非常爱种树,家家院里的红彤彤的苹果好象一不小心就会从树上掉下来似的。
虽然白天天气好,但到夜晚,天气好象一时变下脸来一样,狂风就随处逗留,使人们在晚上不敢外出,那里的人们非常和气,非常乐观,只要你到他家做客,他一定会对你彬彬有礼。只要谁家生小孩,第三天就会给孩子取个家名,要请尊敬的老阿訇取名,然后聚在一起,端来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人们大口大口的吃,一点也不拘束,一点也不羞涩,只有吃饱,主人们才会痛快,人们爱鸽子,认为各自是吉祥鸟,所以人人家里养的鸽子非常俊俏。人们在家中和和睦睦,团团圆圆,在外心情舒畅,悠闲自在。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没有心事重重,只有快快乐乐,这就是我们民族风俗的一部分,望大家也要开心。
如果这个世界充满微笑,这个世界会更加光彩夺目,更加灿烂!
* 民风民俗作文
*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作文七:《家乡的民风民俗》4400字
家乡的民风民俗
(第一课时)
吉水小学 王勇华
目标要求:
1.知识: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知道它们是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乡的民风、民俗活动增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也给家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2.能力: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中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有保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中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有保护、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课前师生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搜集嘉兴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活动,搜集的最好是本土化的材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嘉兴民风
师:嘉兴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春秋时地跨吴越,历史书上称“吴头越尾”。有吴“辞让”与越“勤俭”。西汉以后,嘉兴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又深受佛教影响,上述“辞让”、“勤俭”的传统不断传承,而吴越尚勇好斗之风已不复存在。北宋末,北宋皇室南迁,也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嘉兴,使嘉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成份。自宋代起,嘉兴民“风淳秀”。嘉兴传统的优良风气主要是:温厚勤劳、秀慧工巧、崇文好学、进取求新。(出示:民“风淳秀”, 温厚勤劳、秀慧工巧、崇文好学、进取求新)
知道这16个字的意思吗?(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理解)
一、游戏引入新课
1:笑谈“换牙丢牙”风俗
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同桌相对而坐,嘴角往上翘,抿嘴笑——露出8颗牙——露出4颗牙——露出2颗牙。(学生按要求做)老师看到同学们露出8颗牙齿时笑容甜甜的,看到大家长得很齐整的牙齿,让我想起了嘉兴的一个有趣的习俗。嘉兴人对怎样处理孩子掉下来的乳牙很有讲究,你们知道吗?怎么丢的?(生:上牙丢屋顶上,下牙丢地上埋土里;上牙丢屋顶,下牙丢床底下。)为什么这么做呢?(生:老辈人说这样可以使新牙长得整齐。)多有趣的说法,这个习俗寄予了长辈们对孩子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2、小结引入
师:像这样的这些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我们祖国各地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其中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嘉兴千奇百怪的民风民俗也是特别有趣,王老师课前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资源搜集了嘉兴的民风民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出示课题)
二、了解嘉兴日常民风民俗
1、这样吧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选择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
2、随机请学生交流
1)、关于饮食的民风民俗——体会美好愿望
学生交流
如:立夏吃“麦芽搨饼”, 采摘新鲜蚕豆,在野外搭锅烧煮蚕豆饭(也有的加入少量咸肉、春笋),就是“烧野米饭”。冬至崇尚进补,吃赤豆糯米饭、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海盐一带以吃羊肉为食补。农村在冬至前后腌鱼肉、青菜、雪里蕻等,准备过年。冬至进补、腌制鱼肉咸菜之俗延续至今。
孩子满月染红蛋送给亲戚、朋友、邻居吃。过生日吃水煮鸡蛋、长寿面、吃碗糖烧蛋。
吃印花糕,嘉兴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为长者祝寿、给小孩庆满月、造房上梁都要把糯、粳米粉蒸熟,用做糕的模子印制图案各异的糖糕或有馅心的糕。糕模种类、形状不一,有寿桃、元宝、满龙(盘龙)、双鱼、如意、暗八仙、三牲等,还有用“寿”、“福”、“四季平安”、“黄金万两”等字配图的。如给长辈做寿,制做寿糕、寿桃;小孩满月,外婆家上门庆贺送上满龙糕,四周放上“福禄寿喜”糕,名曰“龙风呈样”。各种吉祥图案都甚具艺术意趣。(出示各种花样形状的花糕)
师:(请学生取出课桌肚中的花糕品尝)随机向几位学生提问:什么味道?吃着甜甜的印花糕,同学们,我们嘉兴人希望什么是甜的?期盼什么是甜的?
师:善良的嘉兴人衷心希望亲人朋友、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越过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健康,透过这些有趣的民风民俗表达了嘉兴人最美好的祝愿。板书: 美好祝愿
2)、关于灯的民风民俗——体会智慧结晶
A、海宁硖石灯彩
以针刺花纹著称于世,制作工艺独特,精巧秀丽。海宁硖石灯彩始于唐朝,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硖石灯彩的针刺工艺要求整齐匀称,用力轻重得当,只要有一针不合格,就会全部报废。这盏“品字亭”的灯彩共刺了300多万个孔。亭外有1000多盏流水灯勾勒灯形轮廓,亭子里面还有90多盏小灯。(出示“品字亭”的灯彩)
师:看到这盏灯彩,同学们都发出啧啧赞叹声,你在赞叹什么?(指名几人回答)你想对制灯的工匠说什么?这海宁硖石灯彩是我们嘉兴独有的民俗,而且每一盏灯彩就是一件(艺术品),难怪有“秀慧工巧”的赞誉。
B、平湖西瓜灯
堪称中国一绝,华夏一奇。刻瓜制灯的民风民俗在嘉兴平湖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每逢仲夏和中秋,平湖还举办“西瓜灯艺术节”。(出示西瓜灯,观看各类雕刻的花纹)
师:看到这别开生面、精制动人的西瓜灯,你最想做什么?(指名几人回答)
C、其他民俗灯
嘉兴有趣的灯还有结合杂技、舞蹈动作表演颇为壮观的海盐滚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的桐乡濮院迎灯;嘉善视为吉利“走马灯”; 嘉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时寄托心愿的“荷花灯”。
师:这么多各种各样的体现嘉兴民风民俗的灯呀,同学们你们的眼前看到的仅仅是一盏盏漂亮的灯吗?(看到了嘉兴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的智慧)这有声有色、趣味盎然的民风民俗活动蕴含着嘉兴人的聪明才智,这是我们的智慧结晶。板书:智慧结晶
3)、关于庆祝娱乐的民风民俗——体会文化交流
(当学生说到八月十八为潮神诞辰,人们去盐官观海潮)
师:“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当涌潮来临时,只见宽阔的江面上白浪翻滚,波涛汹涌,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齐头并进,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忽然激起高六七米高的巨浪,形成一道白色水墙,呼啸着排山倒海夺路西去。同学们看到这壮观的一幕,任何人都心有感触,你们看孙中山留下了“猛进如潮”的题字;**主席写下了《七绝*观潮》(引读这首诗);数不清的文人墨客留下不朽的篇章;摄影师们捕捉了一个个惊涛骇浪的瞬间;画家们把这天下奇观收入长长的画卷之中;还有人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歌曲。同学们,这还仅仅是观潮吗?这是什么?创作的灵感在一次次民风民俗活动中喷发,民风民俗活动成了艺术创作的摇篮。(板书:文化交流)
三、了解嘉兴端午节的民风民俗
师:千百年代代相传的民风民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也有从古流传至今的嘉兴民风民俗。五月底我们将迎来一个很有意义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呢?(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今年的5月28日)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你们知道吗?(端阳、端五、重午、重五、五月节)
1、吃粽子——体会传承美德
师:过端午节,你们首先想到了我们嘉兴有什么民俗?(粽子,出示五芳斋粽子图片)我们嘉兴可是粽子之乡,有全国知名的粽子品牌,你们知道吗?以前家家户户到了端午节就自己包粽子吃,有许多手艺好的渐渐就成了一个品牌,粽子大王——(五芳斋粽子)就是其中一家,它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出示五芳斋历史,从这段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嘉兴历来又端五包粽子的习俗) 师: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王老师课前做个小调查,我们班共有43位学生,同学们的奶奶或外婆会包粽子的42人;你们的妈妈会包粽子的21人;自己会包粽子的18人。随着年龄的递减会包粽子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很遗憾呀。今天,王老师带来了粽叶和米、线,每组请出一位同学来露一手,现场包一包粽子。
(学生包粽子,大家评议包的质量)
师:看来包粽子的习俗说难不难,可要真正做好却也是不容易呀,看来要真正做到会包粽子还得向奶奶外婆讨教学习呢。看着他们包粽子,我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曾经写过得一首诗,(出示诗)这首诗是对爱国志士屈原的怀念,相传端午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屈原已经逝去千年了,为什么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呢?我们延续的仅仅是一个习俗吗?我们还延续什么?(爱国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美德)板书:传承美德
师:现在嘉兴的粽子习俗还不仅仅这个含义了,外地朋友要回去了,或者我们去外地走亲访友,我们会带上一些粽子礼盒作为礼物,粽子成了什么?(友谊的桥梁)嘉兴粽子还出口到其他国家,粽子又是(中外交流的工具)
2、 划龙舟——体会新的内涵
师:嘉兴的民风民俗现在有了崭新内涵的还有许多,比如端午节的另一个习俗,“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知道是什么?——划龙舟。(出示嘉兴赛龙舟的照片)
虽没有亲身经历,听着这喧闹的锣鼓声,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也会让我们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今天的赛龙舟活动是在比什么呢?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嘉兴近几年的江南文化节一直保留着赛龙舟的活动,它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巨大的演变,重在表现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拼搏精神了。)所以,有些民风民俗,随着时代的进步表现形式以及意蕴内涵也是越来越丰富了。板书:时代内涵
4、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以外,我们嘉兴人过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有关图片或实物,说明这些习俗的含义)
四、感受要保护传统民风民俗
1、新闻视角
民风民俗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老师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当时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众说风云。(课件出示,学生读)
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先和你小组里的同学聊一聊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
(预设:
我们的传统民风民俗,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蕴涵着深厚的道德情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代代继承发扬,重视她,保护她。
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韩国申“遗”成功,对于渐渐淡忘传统节日,忙着过洋节日的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把有意义的民风民俗保留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回顾刚才的小调查,到现在不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丢弃了。
如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这些传统节日也成为了国定假日,这也是我国出于对与传统节日、传统
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的保护。2008年6月,嘉兴端午习俗已经正式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2、行为指导
师: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为嘉兴的民风民俗做些什么呢?小组先讨论一下。 (宣传:出小报、写作文、摒弃不好的习俗等)
六、本课小结
(出示引读)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着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弘清泉,是中华民族永远化不掉的根。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但还只是“民风民俗”中的沧海一粟。由此可见,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深厚与广博啊!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
推荐阅读嘉兴地方教材《可爱的嘉兴》,丰子恺所著的《缘缘堂续笔》。
七、板书:
家乡的民风民俗
趣味盎然
美好愿望 文化交流
智慧结晶 传承美德
时代内涵
作文八:《广东的民风民俗》900字
广东的民风民俗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 广州美称“花城
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作文九:《山西的民风民俗》4600字
山西的民风民俗
山西的民风民俗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
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大致说来可分为日间红火和夜间红火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红火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之间交叉进行~重复进行。而同是一个形式~同是一个内容~仅仅由于时间的差异~却产生出迥异的奇特效果。把这些红火的名称罗列出来~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实际上是指流行于太原地区民间~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 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意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其实~这种传说未必经得起推敲~“流水”也未必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但是~从这些传说中~起码可以得知太原锣鼓已是代代传承~并结出曲牌套路丰富的硕果。
依传统习俗~太原锣鼓的演奏乐器以堂鼓、铙、钹为主~鼙声金响~交错参差。鼓声雄宏沉稳、淳朴厚实,铙钹铿锵有力、石破天惊。鼓声为主~铙、钹辅之。鼓为其一元~铙、钹分属阳、阴。时而鼓与铙钹齐奏~声势席卷,时而鼓与铙配合~声势由远而近,时而鼓与钹参淆~又似由近而远。如是~齐奏、分击~敲击出“单一二五”、“双一二五”、“狗相咬”等种种曲牌。高潮时浪滔滚滚~一阵猛似一阵~平缓时小溪潺潺~又似行云流水。至铙、钹的对打~则称之为“淆”~一俟铙、钹对淆~铙的锵锵声~钹的镲镲声~此起彼伏~悦耳清脆~优美动听。
太原锣鼓的最大特色~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这种对抗的出现~常见于喜庆之日~两队互见于街头。每逢这种情况~双方互不相让~各显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阵连一阵~一会儿急似一会儿~不争个山高水低~决不歇手。这种对抗和较量~成为太原锣鼓的一个传统习俗~恰似两军对垒~誓必决一胜负。其演奏之形式~其技艺之娴熟~实属国内罕见~绝无仅有。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挠~对胜利的向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它构成了太原锣鼓声色雄壮的地方特色~也构成了太原锣鼓在太原民间社火习俗中独占鳌头的地位和作用。
太原锣鼓是太原社火习俗的灵魂~为太原人所乐道。太原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承极久的民间社火活动步入它有史来的黄金时代~先后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开幕式和“第十一
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大显身手~声名远播~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跑场秧歌和划旱船
跑场秧歌是太原闹红火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清之季年开始搬上舞台。但是进人舞台后~并没有影响它在正月十五的红火热闹中舞之于街巷~歌之于乡间的表演形式。即使是在今天的民间传统节日里~我们看到的旱船队中的人物造型“打渔杀家”、“刘三推车”、“刘海砍樵”、“白蛇许仙”等等~边走边舞边歌边唱~都是跑场秧歌以划旱船来进行街头表演的一种形式。
跑场秧歌的最大特点是~群众熟悉~喜闻乐见~以简单的秧歌舞步~以划旱船的表演形式~以及独特的秧歌唱腔~在大庭广众之下民众同乐。
秧歌与旱船这种熔舞台唱腔与街头表演于一炉的红火活动~一般由两人为一组~多组在一起进行表演。一人坐船,扮女性,~上半身露在船中~并饰以假作的装饰腿足~盘膝端庄~上身不动。下半身~则以秧歌碎步~行走游动于场中。另一人扮作老船公~手持船浆~摇橹于旱船之前~巧做各种划船的动作。在这种街头村间的活动中~无论是什么传统剧中的什么人物和情节~除去唱腔之外~都要以船行的形式~秧歌的舞步进行表演。每当节日之夜~船船互相穿插游动~闪闪的船头灯~伴之以锣鼓的乐奏~民歌的娓婉歌声~以及围观观众的赞叹声、叫好声~勾面出一幅幅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民俗画面。
铁棍、背棍、担棍、划棍
棍的民俗文艺活动~也是太原传统闹红火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棍”~无论是极高的铁棍~一人肩背的背棍~两人肩抬的担棍~还是由四人抬起前后高低滑动的划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一种
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只不过由其活动形臵和形式的不同~而分别名之。
铁棍~又称为抬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其底为上好硬木制成的矮桌~高二尺余~长六尺许~宽五尺左右~桌面下两侧一丈八尺长的抬杆一根。木桌中心以铁制的芯子~穿桌面插入桌面之下加以固定~上分三或者两股插座。表演者站立于插座的脚蹬上~身与丁字形铁撑齐~从下至腰间用白布裹紧固定。凡有三股插座的铁棍~可站立三位表演者~凡有两股插座的铁棍~可站立两位表演者。在这些表演者中~技艺较高的扮演主角~居中而高的铁架上~稍次者则分列较低的两侧。一般的铁棍高度为四米~抬起行走时达五米~但是~高而不危~表演者只有站的高~才能被远处的观众看见。
在铁棍上进行表演的~多为十一二岁左右、眉清目秀、胆大心细的女孩子。她们分别扮饰古装传统戏剧中的巾帼英雄人物~较常见的有“穆桂英”、“白娘子”、“何仙姑”等等。早些年~铁棍上表演的也有一些十多岁的男孩子。他们分别扮演“老寿星”、“孙悟空”~动作较女孩子大胆而滑稽~诙谐活泼的表演~经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铁棍的表演者虽在高高的棍架上~出尽风头~但是高超的民间艺术家们并不是她们~而是在下面抬棍架和棍底的抬杆人。一般来说~每架铁棍有八个人抬着前进~这八个人都是棍艺高超的中青年后生。他们身穿一色传统的服装~红布裹头~或白羊皮手巾罩头~腰系腰带~前结蝴蝶结、马蜂翅。行进时舞步缓行~闪动腰际~使长长的丈八余的抬杆上下漂浮晃动~左摇右摆。根架上的演员们便随着抬杆的漂浮摇动~翩翩起舞。棍上棍下~节奏一致~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地方习俗浓郁~表演气势非凡~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享受~成为年节闹红火中~人人爱看的民间艺术表演。
说到背棍和担棍~乃是一种形式类似的棍式表演。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下面的男子汉肩背一种专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下扎于腰~中搁于肩~上部为一个铁插座。上面的表演者~亦为八九岁的灵巧女孩。她站在三角铁架上的插座脚蹬上~三角架最上端的铁卡子卡其腰间。插座、铁卡和脚蹬~全用化妆的戏装包
裹于里。一俟表演开始~背棍的青年后生~两腿略打弯~前后左右舞步前进~上面的女演员按下面的男演员所走的舞步~稍动腰际~轻甩两臂~手中的红绸缓缓~随着舞姿飘洒前后上下之间。
担棍~与背棍大体相似~难度却要大一些。它由三人进行表演~下面一人与背棍同~上面两人~一肩一人~故名“担棍”。其绑扎法除比背棍多一个三角铁架~多加一位表演者外~其它一如背棍。
背棍和担棍~往往是同一队表演~这是一种当地的习俗。这种表演队伍~一般为十人或二十人不等。他们按照既定的鼓点和步点在锣鼓喧天的伴奏下~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穿插于人群中~奔走于乡间村舍~颇受当地人的欢迎。
至于划棍~多为棍式表演队伍的开路先锋。所谓划棍~乃是杠杆原理古老的应用。它由四个后生作为支点~抬起一根两丈余长的大抬杆~抬杆最末的下端~捆绑一块重物~抬杆最顶端为一个扎制的仙鹤、或龙、或凤~上面有三角铁架~铁架上用白布将一胆大的八九岁男孩坐缠于仙鹤等饰物上~身着剧中人的服装。而抬杆中间依前端饰物进行装饰。一待表演开始~划杆上下翻动~左右划出~表演者手持拂尘~前后左右甩打~一会儿与行人平行~一会儿高跃天际~惊心动魄~煞是好看。它往往是一大队棍式表演的先导~起着哄赶观众~为后面的演员开辟道路的作用。
早年的各种棍式表演~多用于祭神祈雨的祭扫活动。为的是取悦于龙王雨师~给人间降下喜雨甘霖。当然逢年过节~尤其是正月初十至十五的元宵节~也要出动表演~但为次之。直至解放后~在移风易俗活动中~才成为节日喜庆的俗成活动内容。
哑老背妻
哑老背妻~是太原人闹红火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形式。由一人表演。上半身女装假下肢~金莲小脚装在身背后~表演时左右摇摇。下半身男装~著披黄袍~右手拄拐杖~左手握制作的长颈哑老头~假头上戴着白毡帽。至于演员本人的面部~则化妆成哑老之妻的面孔~形同电视表演中的猪八戒背媳妇。表演开始后~上半身妻不动~并时
时低头看着哑老,假头,的面部~两只假手按在老翁胸前~表示亲呢。而哑老,假头,则点头晃脑~神态憨滑~或大步前进~或小步扭捏。表演出寻路、过河、上山、下坡、观望以及关照老妻等一连串夸张、比兴的舞蹈动作。充分再现了当地的民间传说~黎民百性为观看天上洛阳桥神仙聚会时的盛况~哑老背妻争先恐后的赶路情景。
哑老背妻~是当地民俗文艺活动中的古老传统节目~乡民们对它熟悉、乐见~甚而至于能对每一个主要的动作~作出准确形象的表述和解释~足见其深入人心。当然~类似这种一人演两人的表演形式~并不是仅有哑老背妻一个内容~还有二鬼摔跤等。
武社火
太原自古为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在漫长的历史上~数不清的战争~使这块古老的黄土地~饱经战乱~同时也造就和陶冶了太原人的尚武乡风。年节下的另一种习俗活动“武社火”~就是这种尚武风俗的沉淀和缩影。
所谓武社火~乃是由善于武术的习武之人和他们的弟子们组织进行的。这种节日红火的内容~既不似“哑老背妻”、“铁棍”、“背棍”等艺术的夸张和表演~也不似“太原锣鼓”、“跑场秧歌”~那样充满喜庆的节日气氛。它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地地道道的武术表演~有着悲壮的格调和剽悍的精神风貌~往往勾起太原人对自己先辈英勇善战~不畏强暴~保国护乡~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传统精神的崇拜和向往。
每当武社火开打之时~往往伴随着密不透风的围观之众~它实际上是太原人最喜欢、最向往的红火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红火热闹所难以匹及的。
武社火的表演者们~都是青一色的武装短打扮~身着紧身的民族武装~或黑~或青~或蓝~也有白如皓月~红如炭火的。至于头上有戴传统的英雄帽~有以青、红、白、黑等色的布缎罩头~可谓英姿飒爽~非同一般。他们伴随着古朴雄浑的鼓点~手挥刀、枪、剑、
棍、十八般武器~真刀真枪绝不含糊。或有个人献艺者~或有二人对打者~或者三打一的~有时甚至有“群狼扑虎”的若干人围打一人的。总之~刀来棍去~枪到戟往~令人眼花镣乱~心跳不已。
武社火的红火形式~曾中断一度时期~但是~近年来又复炽于年节、喜庆~甚至有再振昔日雄风之势。
作文十:《壮族的民风民俗》600字
壮族的民风民俗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
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 民风民俗作文
* 瑶族的民风民俗
* 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