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介子推不言禄》1700字
《介子推不言禄》
【目标导学】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能够翻译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会作品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有关《左传》的资料。
二、朗读作品,读准下列字音。
惠( ) 祀( ) 盍( ) 焉( ) 汝( ) 怼( )
三、翻译文章,把握内容。
1、补充注解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 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④诬:欺骗 ⑤蒙:欺骗。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祭田。 ⑧志:记载; ⑨旌:表彰。
2、翻译
(1)学生自行翻译。
(2)师生共同明确。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四、评析
介之推偕母归隐的动机和心理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介之推认为晋文公能够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体现,“二三子”据天功为己有,是贪的表现,无异于
犯罪。而晋文公不以此为“奸”,还理所当然地给予赏赐,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于效仿的。母亲和介之推有两次对话。第一次是试探性的建议:“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赏赐呢?否则,就这样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谁?”遭到介之推的拒绝,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确还去效仿,罪过更大。而且已经说了晋文公的坏话,就不能再领取他的俸禄。母亲再问说:就算不要赏赐,那么让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样呢?介之推又拒绝说,既然都要隐居了,又何必还要这样的名声呢?母亲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坚定的,就表示要和儿子一起隐居。这一段对话写得十分巧妙,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说理:介之推藐视富贵、正气凛然和母亲不动声色、旁敲侧击,都一一跃然纸上。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晋侯赏从亡者 亡:逃亡 B.禄亦弗及 弗:没有
C.能如是乎 是:这样 D.以志吾过 志:志向
2、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C )
A. 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 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 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 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3、读了本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 (1分);孝敬母亲不遗余力(1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1分)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①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3分)
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3分)
作文二:《介子推不言禄》1600字
介子推不言禄
本文记叙了介子推不贪求利禄的言行。 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由于宫廷内乱,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国登上君位。晋文公即位后就功论赏跟他一起逃亡的人。在这些人中,只有介子推不求利禄,功成身退,隐居山林。 介子推的言论,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君命受于天的思想, 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不贪求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女?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这是上天安排的,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子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仿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子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介子推不言禄》《左传》叙事简明生动,严谨有法,富于故事性,很有文采。它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刻画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特色。记言委婉含蓄,典美博奥,尤其所记外交辞令,婉而不晦,显而不露。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上》中称赞它“工侔
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左传》在史学上和文学上,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禄:俸禄
?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缉私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
?诬:荒谬
?怼:怨恨,不满
?尤:责备,谴责
?文: 装饰,美化
?女:通"汝",你
?旌:表彰,发扬
?志:记住
提示:这段文字尽管没有曲折生动的情节,但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人物的不同个性还是极其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因而,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尤其是介子推的性格,是学习这个语段的重点。对“天实置之”“上下相蒙”“是求显也”等几句话加以理解,也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
介子推的故事告诉我们: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
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作文三:《介子推不言禄》500字
介子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 不言禄 禄亦弗及。 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 ,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 献公之子九人 唯君在矣。 献公之子九人, 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 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 其母曰: 盍亦求之? 对曰: 尤而效之, 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 难与处矣。 其母曰 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 对曰 尤而效之 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 亦使知之 若何? 对曰 言 其母曰: 亦使知之, 对曰: 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 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 其母曰: 能女是乎 与汝偕隐。 遂 能女是乎? 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女是乎?与汝偕隐。”遂 隐而死。 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以志吾过, 晋文公 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求之不获 以志吾过 且旌善人。
作文四:《介子推不言禄--原文》800字
左传《介子推不言禄》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女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①禄:俸禄 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一国之君 ③诬:荒谬 ④怼:怨恨,不满 ⑤尤:责备,谴责 ⑥文:装饰,美化 ⑦女:通“汝”,你
⑧志:记住 ⑨旌:表彰,发扬
习题
1. 解释文中的词:
①亡( ) ②及( ) ③盗( ) ④盍( ) ⑤偕( )
2. 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 补充省略内容:
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
②其母曰:“亦使( )知之,若何?”
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 )志吾过,且旌善人。”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
6. 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答案
1. 逃亡 到(达) 小偷 何不(为什么不) 一起
2. A 3. ①之(介子推) ②其 ③此(这个)
4.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
5.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 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
作文五:《[新版]介子推不言禄--原文》800字
左传《介子推不言禄》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女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禄:俸禄 ?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一国之君
?诬:荒谬 ?怼:怨恨,不满 ?尤:责备,谴责
?文:装饰,美化 ?女:通“汝”,你 ?志:记住 ?旌:表彰,发扬
习题
1. 解释文中的词:
?亡( ) ?及( ) ?盗( ) ?盍( ) ?偕( )
2. 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 补充省略内容:
?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
?其母曰:“亦使( )知之,若何,”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 )志吾过,且旌善人。”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
6. 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答案
1. 逃亡 到(达) 小偷 何不(为什么不) 一起 2. A 3. ?之(介子推) ?其 ?此(这个)
4.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
5.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 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
作文六:《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 介子推不言禄阅读答案》1400字
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 介子推不言禄阅读
答案
介子推不言禄阅读答案:
阅读题:
1. 解释文中划线词:
?亡( ) ?及( ) ?盗( ) ?盍( ) ?偕( )
2. 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 补充省略内容:
?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
?其母曰:“亦使( )知之,若何?”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 )志吾过,且旌善人。”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
6. 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参考答案
1. 逃亡 到(达) 小偷 何不(为什么不) 一起
2. A
3. ?之(介子推)
?其(他们)
?此(这个)
4.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
5.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 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
原文:
介子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女?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 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阅读题阅读怯懦阅读答案痴心石阅读答案会呼吸的建筑阅读答案
大医精诚妙手仁心阅读答案祈求阅读答案长在心上的眼睛阅读答案
雨夜的灯光阅读答案父亲的雨阅读答案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阅读答案
《孝心》小学阅读答案
作文七:《古文观止读书札记之介子推不言禄》2400字
古文观止读书札记之介子推不言禄
说来也巧,读《古文观止》始于今年入职,作为工科生有感于文学知识匮乏,遂于两年前入手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名家精译的版本,于今年启读。古人读书常说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近两个月来陆续阅读,感觉书内文章短小精悍,却也读来不易,常需手到之旁搜博阅方能知其前后背景,领略一二。遂记搜阅资料为札记。
《古文观止》由清代绍兴人吴楚才、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历代中国散文而成,初为学生学古文教材。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当然是否代表最高水平有待商榷,然其300年来广为流传,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不可轻视”。书内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从先秦的《左传》、汉代《史记》到唐宋八大家、明宋濂王守仁散文。大略翻阅几乎涵盖初高中学过的文言文,如《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等。
《古文观止》共12卷,《介之推不言禄》为卷一周文《左传》部分。内容如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文中晋侯即晋文公重(chong)耳,结束了在外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并赏赐跟随他流亡的人。“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这里说介之推不提自己的功劳,所以也就没有被封赏。这就有一个疑问了,跟随重耳流亡十九年的亲从,甚至流传说曾经“割股奉君”之人,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竟然被忘记,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忘性这么大,从《史记?晋世家》可以找到一个解释:“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也就是说《史记》记载的是说重耳没有来得及赏所有的人,就忙着去勤王了。这个理由到是可以说的通。介之推不言禄认为重耳能即位是天注定,而不是几个跟从他的人的功劳。“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可以看出介之推责备
的不光是那些言禄得赏之人还包括重耳。“难与处”则必内心去意已决,便和老母一起隐居绵上山里之中,从下文也可得印证。然而介子推的从人为之不平,悬殊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釂上山中,於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看到这里不禁想介子推得到了什么,介子推是贪图名利之人么,首先从最后归隐山林可以推测其不贪图利,如果图利直接言禄即可。贪图名呢,也被“身将隐,焉用文之,”否定。那么就可以说介子推是个不贪图名利之人,可结果呢,一个不贪图名利之人却得到了莫大的名利,被封介山可谓利,相传中华传统节日“寒食节”源于此而为后人纪念,可谓名。说到寒食节,后世传说重耳绵上寻之不得,急而焚山逼之,介子推和老母抱木而死。重耳下令介子推死之日禁火只食寒食以纪念介子推。当然寒食节来源可追究更为久远,再此不表。由寒食节与介子推的关系可以想到端午节和屈原。
再看看介子推的母亲,我们无从得知介子推的父亲以及是否有兄弟姐妹的情况。只能知道这一个母亲,起初也为儿子抱不平,但是听到儿子不慕名利的说辞立刻转变要与儿子一起归隐。可以说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既有母爱的体现,又给人一种明慧超然的感觉。她是爱儿子的,既然你说归隐,那就走,要什么利禄,
和你一起。
最后再看看重耳,刚刚成为一国之主,创业极其艰辛,可以说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业成功之后本要分红的时候,却遇到个坚决不要分红还认为其他合伙人也不应该要分红的人应该也挺头大的吧,从何说起呢,《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於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以上说的是重耳在回国之前,跟随他流亡的咎犯也就是狐偃即重耳的舅舅,以归隐为由要挟重耳起誓分红行赏。介子推则表示重耳位及晋主实乃天功而非从其流亡的人,否定了这几个合伙人的分红。此时重耳和介之推在价值观上就已经开始分道扬镳了,“分手”是必然。重回晋国,正是要放开拳脚大干一番的时候,必然需要人才,也不得不先封赏跟从自己多年的大臣,稳固自己权利,稳定这些合伙人的军心,同时让其他人看到自己不会亏待辅佐他的人,收买人心。然而面对介子推,着实有些棘手了。介子推放话在先,不认为自己有功,已经成为君王的重耳继续热脸贴凉屁股般的行赏岂不是颜面尽失,会不会这才是导致一直拖着没有及时对介子推封赏的原因呢,是推脱着等待对方先开口呢,介之推的从人按耐不住悬殊宫门正给重耳一个台阶下,然而介之推已归隐,于是重耳就顺水推舟亲自
上山寻访,一国之君在一个山上真要是坚持找一个人肯定是能找到的。可是找到之后呢,想必不会有好脸色等着他,于是乎转山一圈,封山与之,岂不两全其美哉,
故事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历史就是这样,无论如何后人也不能得乎其全,只能借着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史籍故事管窥一二。介之推抑或说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忠君之臣,超脱淡泊之士甚至是一个传统节日。启发后人,振奋精神,化而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涓流不息。
相关文章: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作文八:《泰州廉政网---忠诚?奉献?淡泊——“介子推不言禄”的启示》1000字
忠诚?奉献?淡泊——“介子推不言禄”的启示
发布日期:2007-03-27 10:28:49
阅读次数:374
凌? 风
《左传》中记载了一则“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讲的是“骊姬之乱”后,介子推始终追随落难中的晋公子重耳,甚至不惜割肉供奉,帮助重耳度过难关,当重耳成为国君进行论功行赏时,介子推却不提任何要求,悄悄地归隐山林,在烈火中坚守信念而终。故事虽发生在封建社会,但笔者认为,介子推身上至少有三种精神值得当今的党员干部学习借鉴。
永保忠诚之心。重耳处于政治避难的困境时,只有介子推等五人怀着一颗忠君爱国之心,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一直跟随19年,为重耳返回晋国并立为晋君尽了犬马之劳。忠诚,是一种思想态度,是一个人世界观的体现。学习介子推的忠诚精神,要避免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重点学习其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三个有利于”为取向,切实实践“三个代表”,学习、贯彻、落实、维护党章,履行职能和义务,做一个对党、国家、人民、事业、家庭和朋友负责的人。
常怀奉献之念。在重耳落难处于无粮、被围的危急时刻,介于推挥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这种“割股啖君”的舍生取义行为,决不是一时冲动所能为,而是强烈奉献精神的升华。奉献,是一种人生追求,是一个人人生观的体现。学习介子推的奉献精神,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板桥情怀,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冷暖,广觅富民之策,使群众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富强、党的基础更加牢固。
坚守淡泊之志。晋文王返国,狐偃等“以为己力”,壶叔等主动请赏,就连曾经背叛的头须也尽释前嫌,均获得了封赏,唯独介子推认为“天实置之”,选择了归隐山林,并在逼迫其出山的熊熊大火中守信而终。淡泊,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学习介子推的淡泊精神,就是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要牢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的道理,面对诱惑不眼花脑昏、不心乱手痒;要多办实事、办好事,不急功近利、沽名钓誉;要追求生活简约、情趣健康,远离庸俗攀比、低级趣味。
各级党员干部不妨从“介子推不言禄”的故事中,辩证地汲取精神营养,好好想一想,入党、当干部是为什么?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想正确,牢固地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思想上永保忠诚、高尚纯洁,行动上常怀奉献、一身正气,追求上坚守淡泊、信念坚定。
作文九:《介之推不言禄》1800字
介之推不言禄①
《左传》
【题解】
介之推跟随晋文公在外流亡多年。文公回国即位后,论功行赏。介之推在群臣争功求禄的时候和母亲一道隐居深山。文章颂扬了介之推这种不图名求禄的品行。
【译文】
晋文公赏赐曾跟随他流亡国外的人员,介之推从来不谈论禄赏;而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剩下文公一人了。惠公、怀公都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厌弃他们。上天不想断绝晋国的世系,晋国还是会有君主的。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还会是谁呢?这实在是由于上天要立他,但那些随从他逃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也是骗人的话吗?偷窃别人的财物,还要称他为盗贼,更何况贪求上天的功劳以为自己的力量呢?居于下位的人把这种罪恶看作正义的行为,而处于上位的人对于这种奸诈的行为却又给予赏赐,上下互相蒙骗,已经难于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你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呢?不去求赏,这样死了,又能抱怨谁呢?”回答说:“既然认为那些人的行为是罪过,而又去效法他们,这个罪过就更加严重。而且我已经说出了抱怨的话,即决不吃他的禄赏。”他的母亲又说:“也应当让他们知道你的心思,你看怎么样?”回答说:“言语是自身的文饰;我本身即将隐居,还用得着言语来文饰吗?这样做,那正是企求显达呀。”他母亲说:“你真能这样做吗?那末,你和你一起去隐居。”于是他们就隐居山林,直到死去。
晋文公到处寻找他们,都没有找到,就把绵上作为介之推的祭田,说:“以此记下我的过错,并以此表彰心地善良的人。”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 诀别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huán)通“环”环绕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燕王诚振怖 “振”通“震”惧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
秦王必说:说 通“悦”,高兴、喜欢。
使工以药淬之:淬 通“焠”,淬火
设九宾:宾 通“傧”,傧相,迎宾赞礼的人
编辑本段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旦暮】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私】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走上前
【函】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远】
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祖】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白衣冠】
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白衣冠,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
【涕】
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
【上】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迟】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厚】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朝服】
(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使】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怪】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绝】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断】
断其左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箕】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踞】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踞一样
【生】
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几百年后的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也选择其重点斥骂,载入正文:
曰:“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
又曰:“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又曰:“包藏祸心,窃窥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又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又曰:“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檄文读罢,武则天问曰:“谁所为?”或对曰:“骆宾王。”太后曰:
“细论起来,这件事绝对是当朝宰相的过失!国家有如此人才,不收罗来为朝廷效力,而使之流落于江湖跟随乱党叛逆——宰相难道还不知罪吗!”
作文十:《57 介之推不言禄》1600字
57 介之推不言禄
一、美文精读
【文学常识】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纂的《春秋》而作。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广为传颂。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文章主旨】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亲不遗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
【文言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对照注译】
【作品赏析】
本文通过具体事例,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介之推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并且孝敬母亲美好品行。介子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另外本文通过介子推与母亲的对话,深刻批判了争功请赏、猎取名利的不齿行径,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贪求名利福禄的高洁品行。
【读后必练】(共28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 晋侯赏从亡者 ( ) ② 禄亦弗及 ( ) ..③ 天实置之 ( ) ④ 上下相蒙 ( ) ..⑤ 盍亦求之 ( ) ⑥ 以死谁怼 ( ) ..⑦ 尤而效之 ( ) ⑧ 言,身之文也 ( ) ..⑨ 与汝偕隐 ( ) ⑩ 以志吾过 ( ) ..2.翻译。(10分)
①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③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④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⑤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3. 你认为 介之推是怎样一个人,介子推的母亲又是怎样的人?(4分)
4. 介之推不受赏禄的行为究竟是迂腐还是大丈夫精神?你怎么看?(4分)
【参考答案】
1. ① 逃亡。 ② 到。 ③ 安置,安排。 ④ 蒙骗,欺骗,欺瞒。 ⑤ 何不,为什么。⑥ 埋怨,怨恨。 ⑦ 效仿。⑧ 花纹,装饰。 ⑨ 一起。 ⑩ 记下,记载。
2. ①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② 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③ 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④ 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⑤ 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3. 介子推是一个轻生死、重名节,轻功利、重义节,轻物欲、重气节的君子。介子推的母亲是一位豁达而又很有见地的好母亲。 4. 略。只要言之成理就可。
二、趣文泛读
取笑
甲乙同行,甲望见显者冠盖,谓乙曰:“此吾好友,见必下车,我当引避。”不意竟避
入显者之家。显者既入门,诧曰:“是何自撞,匿我门内?”呼童挞而逐之。乙问曰:“既是好友,何见殴辱?”答曰:“他从来是这般与我取笑惯的。” 【译文】
甲乙二人同行,甲望见一个显者的车乘,对乙说:“这是我的好友,他见我必定下车,我应该回避。”不想竟躲避到那个显者的家里。显者进门,惊诧说:“是何人撞进来,藏在我的院子里。”于是呼喊仆人揍他并把他驱赶了出来。乙问道:“既然是好友,为什么被他殴打侮辱?”甲回答说:“他从来都是这样,和我取笑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