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高一语文必修四》5100字
高一语文必修四背默试卷
一、默写(每空1分)
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 天堑无涯。
2.,十里荷花。
3.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
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______________。
4.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5.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
6.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__。故垒西边,人道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7 .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 。
8.,早生华发。
9.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 。
10.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11.楚天千里清秋,。 遥岑远
目, , 。
12.______________,,江南游子。把吴
了, , , 。
13. 可惜流年,袖, ?
14. 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15.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16.想当年,______________,
17.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 ?
18.莫道不销魂,。
19.,有暗香盈袖。
20.,瑞脑销金兽。
21. ,,凄凄惨惨戚戚。
22.,,却是旧时相识。
23.,到黄昏、点点滴滴。?
24.,怎敌他,晚来风急。
25.憔悴损,?
二、宋词赏析
(一)阅读下面柳永的一首词,完成1-3题(每小题2分):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
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
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 是相
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
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 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 句
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的忧愁。
B. 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划出天各一方的
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 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情是思念故土之情,与《雨霖铃》
中的抒情截然相反。
D. 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
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二) 阅读苏轼《念奴娇·中秋》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词回答
4-6题(每小题2分):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无云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一声吹断横笛 。
玉宇琼楼,飞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
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翩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冷浸一天秋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
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选出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内容,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A. 词的上阕写对月饮酒,幻想飞入月宫,超然物外;下阕写月下思人,
祝愿人间和美幸福,万户团圆。
B. 词的上阕写对月发问,思想苦闷而情绪愤激;词的下阕写月下怀念亲
人,感情真挚而语意深沉。
C. 词的上阕表达了自己游仙月宫而言担心“高处不胜寒”心情是矛盾的。
词的下阕寄予人间现实生活以热爱,心境是平静的。
D. 词的上阕以叙事为主,兼以抒情、议论;词的下阕以描写为主,兼以
议论和抒情。
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主旨是:
A. 表达作者在政治上的处境既不得意,和亲人又 多年不能团聚(与其
弟苏辙已七年没有见面)的抑郁心情。
B. 通过作者由超尘思想转化为热爱人间生活的矛盾心情的描写,表达
了作者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C. 通过月下饮酒,对月怀人的描写,表达作者郁郁不得志,幻想逃避
现实生活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D. 通过想游仙月宫,逃避现实,而又割舍不下亲情的矛盾思想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苦恼而愤激的思想感情。
6. 下面对《念奴娇·中秋》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词的综合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词内容均有中秋时节亲人不能团聚,只得孤单饮酒自乐之意。
B,两词均有游仙月宫之意,《念奴娇·中秋》去意甚决,已然离开人间,
并找到了快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去犹未去,依然留在人
间,也觉人间生活的可爱。
C.两词均写到了月亮、月宫、月光和月影,“玉宇琼楼”“水晶宫”即
指月宫,“照无眠”“桂魄”是写月光,“对影成三人”“ 起舞弄清
影”写到了月影。
D.两词上下阕内容的安排明显不同。《念奴娇·中秋》上阕写现实的眼
前实景,下阕写仙游幻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写仙游
幻想,下阕现实的生活和愿望。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每题2分):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
济楚。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
话。
[注]铺翠冠儿:用翠羽装饰的女帽。捻金雪柳:形容首饰之
华丽夺目。簇带争济楚:壮束、修饰都力求整齐精致。
7.对词中语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诗人把夕阳比喻为像熔
化的金子,把傍晚飘动的云比喻成璧玉。这是分别从色与形上捕捉了相似
点。
B. 为了适用格律和音韵的需要,诗词中常用倒装句和省略句。比如本词
上阕末句如此—“来相召”的主语是:“酒朋诗侣”;“香车宝马”省略了谓语
“乘”,它们的位置在“来相召”前;“谢他”省略了主语“我”。
C. 下阕的“闺门多暇”,形容词人年轻时美满闲适的生活;“偏重三五”,指
月的十五日(即望日)都要与“酒朋诗侣”相聚。
D. 从下阕的“中州盛日”、“记得”、“如今憔悴”等词语透射出来的信息看,
这首《永遇乐》侧面描写出金兵南侵,毁灭了她美满闲适的生活。
8 )
A. 上阕写元宵佳节的景色,尽管词人为节日生活涂上“落日熔金”、“染柳
烟浓”、“融合天气”这些暖色调,然而,从“怨”、“风雨”等词来看,词的暖
色却掩不住内心的凄凉。
B. 下阕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今昔对比—上下阕有对比,下阕本身有对比,
而多处对比的目的,就是为了凸现一个中心:由于国破家亡而造成了“如今
憔悴”!
C. 容颜的憔悴、内心的凄凉,全词正是通过这些描写,直接表现了诗人
南渡后那种愁苦、孤寂、颠沛流离的生活。
D.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词具有鲜明的独
创性,擅长通过描绘动人的形象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首《永
遇乐》就是一个典型。
(四)阅读姜夔《永遇乐》一词,完成9-11题(每题2分):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鬲迷楼①,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
饮③,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
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注:①鬲同隔;迷楼在扬州,与京口北固亭隔江相望,是隋炀帝巡幸
江都时所建。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三国时刘备与孙权在其上共
商破曹大计。③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驻守京口时曾有“京口酒可饮,
箕可使,兵可用”的豪言.
9. 对该词有关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次韵:用原诗词的韵作诗词。 ②使:假使。 ③江皋:江边高地。 ④中原:指北方沦陷区。 ⑤神京:指当时南宋都城临安。 ⑥金鼓:借代南宋军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⑤⑥
10. 对该词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与辛词“舞榭歌台,风流总
被雨打风吹去”含义相同,均寓有英雄难觅,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
感慨。
B.“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一句是赞颂辛弃疾文武风流,
豪气四益,且麾下兵精将猛已作好了北伐准备。
C.“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是把辛弃疾比作诸葛亮,
认为北伐中原,唯辛弃疾可担大任。
D.“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此句是感叹年华易逝,功业无成,
北伐难以指望。与辛词相比略显消极。
11. 对该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韵相同,都是
“处”“住”“去”“虎”“顾”“路”“鼓”“否”等字押韵。
B.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均用典较多,且均
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C.该词着力塑造 了一个作者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在
这一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己即盼望北伐成
功国家统一。
D.该词是刻意学辛词的作品,但颇有变化。既摆脱了宛约派之低沉绮
丽,亦无豪放派之悲壮雄奇,独显空灵悠远隽雅之致 。
(五) 阅读下面这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每题5分):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
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2、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
。
13、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
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答:
(五) 读下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回答14-15题(每题5分):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 ?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
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
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
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4、试以上述之“境界”说,分析下列柳永抒写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的《诉
衷肠近》一词,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
诉 衷 肠 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
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
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结合上述例句,再引用1-2句古诗词,说一说你是喜欢有我之境
还是无我之境,要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二:《高一语文必修四背诵》2300字
必修四背诵默写复习测试卷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既罢,归国, , ,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 ,而蔺相如 ,而位居我上。 ,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 , 。”相如闻,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望见廉颇, 。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 , 。 , ,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 ,”曰:“不若也。”相如曰:“ , ,辱其群臣。 , ,顾吾念之, , 。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
廉颇闻之, , ,曰:“鄙贱之人, ~”
卒相与欢, 。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
东南形胜, , 。 , ,参差十万人家。 。 ,天堑无涯。 , ,竞豪奢。
1
必修四背诵默写复习测试卷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嬉嬉钓叟莲娃。 。 ,吟赏烟霞。 , 。
雨霖铃
寒蝉凄切, 。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 。 , 。念去去, , 。
,更那堪, 。今宵酒醒何处? , 。此去经年, 。 ,更与何人说!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故垒西边,人道是, 。 , ,卷起千堆雪。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 ,谈笑间, 。 ,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
定风波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 ,谁怕, 。
2
必修四背诵默写复习测试卷
,微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 ,献愁供恨, 。 ,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 、登临意。
,尽西风、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 。可惜流年, ,树犹如此。 ,红巾翠袖,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 。想当年, , 。
元嘉草草,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 ,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佳节又重阳, ,半夜凉初透。
3
必修四背诵默写复习测试卷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 。
声声慢
寻寻觅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 ,雁过也, , 。
满地黄花堆积,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 。 , ~
4
作文三:《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9300字
2012--2013学年度高一语文期末测试 必修四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角色(jué) 楔子(xiē) 本分(fèn) 敲诈(zhà)
B.堤防(dī) 伺候(cì) 惊愕(è) 喘气(chuǎn)
C.脚镣(liào) 战栗(lì) 觊觎(jì) 暮霭(ǎi)
D.国粹(cuì) 给予(gěi) 自诩(yǔ) 脑髓(suǐ)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弥补 贤慧 谛听 阴险毒辣
B.枯燥 蓑衣 罪孽 礼尚往来
C.吝啬 窒息 揭露 冠缅堂皇
D.神州 经典 诡计 残羹冷炙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3G手机价格不低廉,信号不稳定,所以目前在我国手机市场方兴未艾,并未得到多数用户的青睐。
B、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角色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连配角也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C、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有些国家提高关税壁垒,实施以邻为壑式的自保政策,最终也将损害本国利益。
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张军还只是个中学生,犯了点小错误是不足为训的,你也不要太过责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8月22日,北京奥组委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正式宣布依法解散,个别未尽事宜将由北京奥组委善后办公室继续处理。
B、各国都将保护水资源和加强水资源的开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增强创新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举措。
C、执法人员在处理杭州富家子飙车案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不难看到加强公安队伍道德、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D、这次暑假学术研讨班的学员,除我们本校的教师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组是 ( )
古人写评论,大致三类:(1) (2) (3) 这三类,未必概全,但纵有遗漏我想也无损于以下事实,即:古代的文学评论一直以私人性,兴趣和偶然为特色,兴致有便写一点,如没有,则可能一辈子也想不起来写,没有谁处心积虑当什么批评家。
①读了好诗文,好词曲,好小说,逢着妙处,就忍不住批解一番,后来整理出来,好教别人,也知道妙在何处,
②为所编的作品集写一些说明,或出于情谊而替别人的书写推荐文字,
③创作之余,有些敝帚自珍的心得,体会,或不得不吐,或值得总结,或欲与友人交流, ④于是借书简,诗词,短论而发。
⑤是为点评。⑥是为序跋类。
A.①⑤/②④/③⑥ B.②⑥/③④/①⑤
C.③④/①⑤/②⑥ D.①④/②⑤/③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要性。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他说:?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具体化了。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胡教授以伊尹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商汤王执政的。
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用的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最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粗茶淡饭的饮食哲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茶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此外,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出席各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醉过?。
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他表示,?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这就是中国人现在也在提倡的‘胎教’?。
6.下列有关“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生存之道,并将这种生存之道生动地比喻为 “隐藏的食谱”。
B.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十分重要。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C.宴会上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体现了一种酒桌上的“哲学”。
D.“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胡教授相信这种影响包括对道德品性的影响。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现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B.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
C.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胡司德认为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D.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体现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咸,目的是引起商汤的疑问,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
B.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皿,都与来宾的贵贱有关,胡教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都体现了严格等级观念。
C.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的社会交往功能。
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0分)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芜湖县,再迁殿中丞、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亮纵去,缓与之期,不逾月,尽输所负。
会诸路转运司臵纠察刑狱官,以福建路命亮,覆讯冤狱,全活者数十人。久之,出知饶州。州豪白氏多执吏短长,尝杀人,以赦免,愈骜横,为闾里患,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州有铸钱监,匠多而铜锡不给,亮请分其工之半,别臵监于池州,岁增铸缗钱十万。
王均反,以为西川转运副使。贼平,主将邀功,诛杀不已,亮全活千余人。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召问蜀事,会械送贼诖误者八十九人至阙下,执政欲尽诛之。亮曰:?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帝悟,悉宥之。加直史馆,复遣还部。
知潭州,属县有亡命卒剽攻,为乡闾患,人共谋杀之。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曰:?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徙升州。行次江州,属岁旱民饥,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因奏:?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 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时宜州陈进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法当配隶,亮悉臵不问。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朝廷遣中使赐宴以劳之。
入为御史中丞。建言:?士民父祖未葬而析居,请自今未葬者,毋得辄析。?仁宗初,拜尚书右丞,知庐州,召判尚书都省兼知审刑院,迁工部尚书、知亳州,迁江宁府,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
亮有智略,敏于政事,然其所至无廉称。吕夷简少时,从其父蒙亨为县福州,亮见而奇之,妻以女。妻刘恚曰:?嫁女当与县令儿邪??亮曰:?非尔所知也。?田况、宋庠及其弟祁为童子时,亮皆厚遇之,曰:?是后必大显。?世以亮为知人。亮卒,时夷简在相位,有司谥曰忠肃,人不以为是也。
(选自《宋史·马亮传》)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