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民风民俗主题作文》3300字
“民风民俗”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
执教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江剑锷
【作文要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广大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风民俗。请你利用课外阅读、调查访问、亲身体验、上网等多种方法调查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并加以整理。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写完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修改。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做到民俗特点突出。
4.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
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二、提问揭题
1、读题目,明要求
让学生自由朗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明确这次的习作要求。
2、巧提问,讲习俗
福建永定土楼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观赏。特别是201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三十,****来永定土楼视察、慰问,给力永定土楼。作为土楼小学的学生,要是有人问你土楼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习俗,你会如何来向游客介绍呢?
师:我们永定土楼里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什么?
生:湖坑“作大福”
师:对!哪有谁参加过“作大福”呢?请几位同学谈一谈感受。 生1:我当过“福星”,很高兴,给我带来好运。
生2、我在“作大福”中,为村里打腰鼓,参与其中,十分难忘。 生3、我也在“大福”中表演舞蹈,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生4、我在“大福”中擎彩旗,双手向前,累得发麻! ……
三、播放视频
多媒体播放《湖坑“作大福”》“迎神”片段,学生观看,注意“迎神”活动时队伍排列和人物的神态、衣着、动作,亲身感受“作大福”的热闹场面。
四、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永定土楼独有的习俗“作大福”。)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时间从农历十一至十六。农历十一上午九时许从“神宫”一直迎神到“大福场”,接下来是各村依次上供,先是“斋供”,到农历十五开始“荤供”,接着“开斋”,大宴亲朋好友,最后农历十六“送神”,湖坑作大福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农历十一“迎神”踩街活动最吸引人的眼球,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甚至有许多外国游客也来凑热闹,理应把这作为重点内容,详细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指导学生能围绕“作大福”来拟定。)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板书)
总—— 概述“作大福” (略)
︱ ︵ {——迎神 铳队 神轿 旗队 舞蹈队 腰鼓队 “故事”队…(重点 详)
︱ 时 {——斋供 (略)
分 间 {——荤供 (略)
︱ 顺 {——开斋 (略)
︱ 序 {—— 送神 (略)
︱ ︶
总 —— 总结“作大福”后感受(略)
五、重点写作
让学生根据视频,指导学生进行“迎神”场面描写(同时出示作大福的有关图片),教师巡视。
六、习作欣赏(作文已发表)
奇异的习俗“作大福”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李振鹏
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据说这种习俗在永定湖坑已流传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刚读一年级,记得爸爸对我说:“鹏儿,这次‘作大福’,你去装‘福星’好吗?”我高
兴得跳了起来,搂住爸爸说:“好啊!好啊!我要装‘故事’,我要当‘福星’喽。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来到。
农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开幕了,重头戏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装扮成“福星”模样,与装“故事”的小朋友们稳当地坐在早备好的彩车铁架上。父母们陪护左右,在保证安全地缓慢地转动铁架。我们高坐在铁架上,看着热闹场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上午九时许,随着三声铳响,迎神的队伍终于从神宫出发了。长龙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大福场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铳队,铳声震耳欲聋。接着是一村一队敲锣打鼓迎神抬神轿的队伍,抬神轿的小伙子黄衣蓝裤,裹红头巾,扎红腰带,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神轿里的“神仙”显得悠哉游哉。紧跟其后的是扛大龙旗的和擎彩旗的队伍,那大龙旗可真壮观,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个后生才能扛得起来。装扮靓丽的舞蹈队渐行渐舞,腰鼓队边走边打,她们紧跟在旗队后面。我们装“故事”的队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禄寿”、“八仙”和“西游记”在向恭候两旁的群众招手……
迎神队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场,各路神仙在大福场的“神坛”里各就其位。我们也结束了“作大福”中装“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结束后,人们纷纷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轮流“斋供”,接着农历十五集中“荤供”,然后“开斋”,各家各户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间请来的各路神仙恭送还原处。湖坑“作大福”这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地方特色浓郁。“作大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爱“作大福”。
(指导老师:江剑锷) 七、作文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家乡的节日习家乡的节日习——“做大岁”全国最热闹的节日要数春节了!每当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要“门迎百福,户纳千祥”,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可是家乡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春节习,如:廿二十五的“二十五日头”;廿二十八的做红团; 正月初二的“探亡日”;还有正月初五的“做大岁”......但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数“做大岁”了。看到这,你肯定要发问了——为什么仙游过节时要“做大岁”呢?那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兴化,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共占领倭营60多座,歼灭敌兵4000多人。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五重新过年团圆。为了纪念这个惨痛的教训和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大家便把正月初五(莆田是初四)定为“做大岁”。家乡的“做大岁”跟除夕夜一样隆重。街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鞭炮声连绵不断,好似一片片五彩缤纷的雪片,烟花焰火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家家户户,其乐融融,亲戚朋友都团聚一堂,酒酣耳乐后,谈天说地,共享这难得的节日。最开心的是小孩子,玩爆竹;放烟花……满街都是他们的身影,满街都是他们的欢声笑语。这不正是应了一句话“千门万户笑过年,满天烟花引凤凰”吗?这就是令我难忘的家乡习——“做大岁”,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家乡特色,还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可随着时间的漂移,家乡“做大岁”等许多习却逐渐被人淡忘了。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加重视,继续发扬这些独特的节日习俗,让这些习俗
成为家乡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文二:《汉族民风民俗作文》800字
汉族民风民俗作文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 民风民俗作文
* 汉族的民风民俗
* 汉族的风俗作文
作文三:《民风民俗作文:舞草龙》1100字
民风民俗作文:舞草龙 作者 /全雪韵 【要求】 写写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提示】写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自己家乡的,可以是旅游时了解到的,也可以是 通过电视、络、报纸等搜集到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下笔前做足准备工作。调查越充分, 掌握的资料越详细,我们就越会觉得有东西可写。如果能亲自体验这些风裕习惯,相信我们 写出来的文章会更有真实感。 (315010)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西校区全雪韵 家乡的元宵节是仅次于大年初一的日子,这一天的重头戏非舞龙灯莫属了。 晚上 7点,一轮皎洁的明月装点着夜空。突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条威猛的草龙“飞”了出 来。到处都是围观的人群,鞭炮声此起彼伏,我的心一下子燃烧起来。这是多么奇妙的一幕 呀! 草龙长 10米左右, 它那两颗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的, 活灵活现, 两条长长的龙须由彩灯 组成,五颜六色,美极了! 爷爷与他的队友们举着草龙,青筋凸显的大手充满了力 量。龙珠当然是由德高望重的爷爷把握。草龙在爷爷的带领下,飞快地盘旋着,远远望去, 仿佛一条真龙在腾云驾雾。爷爷和他的队友们才行进不到 100米,就来到了一户人家。还没 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户人家一早就把厅堂收拾好,准备好鞭 炮, 恭候草龙的到来, 并且极力邀请龙灯队在家里稍做停留。 家里自酿的米酒, 喜庆的香烟、 糖果,让红红火火的年味儿更加浓厚了! “三分龙,七分舞。 ”这是爷爷常说的一句 话。的确,龙要舞才能显出它的威风。
只见爷爷转动龙珠,在前方开道,龙头紧跟其后,跃跃欲试,仿佛一口就能吞下那颗又大又 亮的龙珠,龙身跟随龙头有节奏地飞舞着,这招“蛟龙漫游”甚是流畅。忽然,爷爷将龙珠 滑向了龙尾,龙头紧追不舍,来了个“龙头穿裆”的招式,引得围观的群众一片喝彩。主人 赶紧拿出香烟、糖果、茶水来招呼大家,据说草龙经过的人家这年一定行好运。一路上,鞭 炮声、锣鼓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鞭炮声中,妈妈大声告诉我:“我们鄞州区的舞草 龙还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舞草龙的师傅都是百里挑一的,并且早早就开始排练了,有 最基本的游走动作,也有回头、摆尾、叩首、盘旋等高难度动作。舞草龙可不单是力气活, 还要求技术和配合。 ” 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过后,一群人簇拥着威武的草龙, 向着下一户人家,向着美好的生活出发了?? (选自《创新作文·小学版》 ) 【简评】 文章开门见山, 点出舞草龙是家乡的习俗。 接着用三个自然段, 由面到点, 详细描写了舞草龙的喜庆情景,而妈妈的几句话又交代出舞草龙的文化价值,让读者对这个 民俗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文章结尾简短有力,很好地突出了中心。习作最出彩处在于对爷 爷舞草龙时的动作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作文四:《民俗民风作文》2500字
民俗民风作文(一)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巷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对岁首春节的活跃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尚,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判断,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公民创造了“太初历”,清楚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风气就传布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破,改用公元当前,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录中,有良多对于岁首的故事,腊月跟新春,正是“秋收冬藏”当前的农闲节令,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咱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节令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着手做了五层漏壶,终年累月,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地利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波的意外,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谄媚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情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情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建造日月阁,筑起日晷台跟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渴望你能测准日月法令,推算出正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晓得后,表扬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探访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当初恰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留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当初咱们过年也有一些风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民俗民风作文(二)
打过了腊月二十,家里边开始了忙年,先是家里上年纪的劈上一大垛的劈柴备用。这劈劈柴有讲究,讲究顺着纹理劈。粗的木棒劈不动,便锯成几段,一段段劈开。若嫌锯开麻烦,先将木棒劈开一口子,然后加上楔子,劈开一点,木楔子进一点,最终木棒一分为二。劈好的木柴整整齐齐码好备用。
腊月二十三小年,又称辞灶,原来有溜街串巷买灶王爷的,也不贵,一块钱张,贴在锅灶旁,便可以大扫除了,过年也得焕然一新。
忙碌一天后,腊月二十四便开始蒸馍。把青翠的大萝卜打成细丝,用开水焯过,然后捞出来,用纱布狠狠挤出萝卜丝里的水分,越干越好,这活一般都是男人干。女人呢,在一旁案板上哐当哐当的剁肉馅,干什么用,蒸菜包子(土语叫菜mo)。菜包子有被捏成多个褶的,有被捏成月牙形的,有被捏成月牙兼带褶子的。然后下锅,开蒸!这时候劈好的劈柴便排上了用场,劈柴架在锅膛里,红红火火,一烧是一天。最先出锅的菜包子是不能吃的,由家里上年纪的,用碗端着,挨个门后面,从菜包子上揪上那么一点,念叨念叨,说是敬神敬先人。然后就可以开吃了。
蒸完菜包子之后,蒸甜馒头,所谓甜馒头还真不加糖,有啥呢?红小豆、绿豆、红薯、蜜枣、花生等,混在一起,煮熟后做馅子,有时候会点一点猪油,甜中带香,经常性的,甜馒头没出来,馅子已被孩子们干走一大碗了,这时包甜馒头的女人们便忙不迭的赶这些孩子们。
二十五,过油。炸丸子,酥藕、酥鱼,鱼有时候用白鲢鱼,切成大块,用盐花椒面腌好,肉粗,不好吃;更多时候用小鲫鱼,又叫草鱼壳子,就是说鱼小的意思,沾干面,放入油锅内,鱼炸得吱吱直响,片刻出锅,脆、香、焦,特别是鱼头。
过油最过瘾的还是焦叶子,这是压轴的大菜,用糖水和面,擀面杖压好,撒上芝麻,切成菱形,入锅,出锅,进嘴,堪称无与伦比的美味了。
蒸了馍过了油,这年也就备个差不多了,二十七二十八便走亲戚了,老娘家,叔叔大爷家,得挨个拜访一遍,在外工作的、做生意的、上学的、打工的都回来了,相逢未免大醉一场。
其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上林(陵),又称作焼年纸,家里面剪好纸钱,用包袱皮包着,到祖坟前放上挂鞭炮,念叨着,过年了,给您老人家送点钱来,有钱了,别省了诸如此类的话,然后虔诚的磕上几个头,别笑话,谁叫咱们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呢?
二十九赶个年级,鞭炮对联买来,张灯结彩享受着过年。
三十中午便开始包扁食(水饺),还没到下午三点钟,早有及不待的放起了鞭炮,鞭炮须与扁食同时下锅。
吃完饺子后,门口须放上一木棍,说是防止金元宝滚出家门。晚上十二点的时候,须放上一挂大鞭炮,估计与春晚倒数同步了吧。
初一早晨,起的越早越好,大初一的扁食须是素馅的,以求来年素素静静,安定为主。(m.lz13.)接着是拜年,也就是磕头,由家里长辈领着,到同姓长辈家里磕头,有的在路上碰到,跪下便磕。有的长辈早早就坐在堂屋里,前面铺上个草席子,候着拜年的。磕头起来,被上年纪的拉住手,拉拉家常。在外工作的,混的好的,热衷此道,算是一种交流,也算是不忘本的表现吧!
中午便是大餐了,一家人老老少少,团聚一起,吃个团圆饭。
初二走亲戚,是回娘家的日子,初三走亲戚,一般是姑姑家。初四一般是老亲戚,爷爷奶奶的亲戚了,初五不出门,初六,三六九往外走,打工的,工作的开始返程了。初七最热闹,送火神,用稻草木棒绑成一个大大的火把,里面放上鞭炮。
天擦黑,便点着这火把,撒开脚丫子向东面湖大堤跑去,一路上,火星点点,可谓壮观。
送完火神,这年味也就慢慢淡了,等元宵节完,年味终于消散了,新的一年就算正式开始了!
* 民风民俗作文
*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作文五:《家乡民风民俗作文》1500字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一)
今年,我们破例到乡下奶奶家过年。
“开饭了!”奶奶大声喊道,我从房间走了出来,这时,哥哥突然惊奇地说:“咦?外婆,您平时不是很节约吗?今天怎么……”我这才注意到,从房间到大厅,从楼上到楼下,凡是安着灯的地方,都金碧辉煌。我非常诧异地问:“奶奶,您这是唱哪出啊?”
叔叔开口解释道:“这啊,是在辟邪哩,相传,古时候有个‘年兽’,常常来吃百姓,后来,人们知道它怕响、怕光,就放鞭炮,点灯笼。这个风俗啊,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喔!”,我们恍然大悟。
吃饭时,我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人们专挑一种叫“芥菜”的东西吃,两大盘芥菜一会儿就零星无几,但却很少去碰那盘美味的红烧鱼,等到那盘鱼只剩一截鱼尾的时候,却被奶奶端进了厨房里。我正纳闷呢,叔叔便向我们解释道:“为什么我们都爱吃芥菜呢?因为,芥菜的‘芥’的谐音是‘戒’,如果把芥菜吃光了,那就代表你在一年中的毛病、缺点都戒光了。而那盘鱼嘛,则是表示了‘年年有鱼(余)’,意思是:一年之中辛辛苦苦锝来的劳动果实并没有一下子用完,而有一些保存了下来,年年都如此,就积少成多了。”
饭后,我想:这些风俗和习惯固然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无端的浪费,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放弃以往的风俗,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新年!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二)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三)
老家的人们都爱唱戏,更爱听戏。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请个豫剧班子,在家门口搭个戏台,这么唱下去。一般持续三天左右,这三天里,可忙坏了人们:一大早儿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个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飞也似地赶去看戏,只怕耽误了剧情。
看戏时,人们把整个戏台“包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像蚕吐出的丝,裹得紧紧的。(m.lz13.)若是你来晚了,那就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吧,这人群是任凭你怎么挤也挤不进去的。
豫剧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马金凤等,她们可是诸多戏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欢听常香玉的戏曲,她的声音变幻无穷,有时如大海的涛声般浑厚,有时又如小溪的流水声般恬美,有时候喜气洋洋的,有时候又使人感到无比的忧伤。
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这熟悉的乡音是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幼时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她哼唱着豫剧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说并不会留太长时间。我很惊奇,问:“难道北京不好吗?”姥姥摇摇头,说:“这里没有使我魂牵梦萦的豫剧!”
* 民俗民风作文
* 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作文六:《民风民俗作文》45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影响力最大的,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又叫“浴佛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一般持续三至七天,第一天用傣语叫做“麦日”于农历除夕相似;第二日叫做“恼日”(空日);第三天叫做“叭网玛”竟为守岁。人们把“叭网玛”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水去佛像前浴佛,然后就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古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四处飞溅,在这一天谁身上的水最多,谁今年就更幸福,更美满!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去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到佛寺浴佛是,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一朵朵水花在天空胜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大家互相泼呀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赞歌,水的祝福,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幸福的世界。欢声笑语在耳边回荡,一支支舞蹈在眼前浮现。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想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
整个节日期间有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水花象征——吉祥;水花象征——健康;水花象征——幸福!!!
广东民风民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蒙古族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我们江西风俗非常多样:有抓周啊,有守岁啊,还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来介绍几样。
一是我们江西特色饺子,我们每一次过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样的饺子,有绿豆饺子,有韭菜饺子,还有豆腐饺子,甚至还有辣椒饺子等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吃了还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须要有鱼,有鱼了还不能吃。有人会问不吃干嘛呢?因为我们江西人把鱼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鱼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没余了吗?
二是抓周,抓周这个词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岁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个大一点的盆子,让那个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计算机,一些东西。我们在门外打爆竹,那个小孩子开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长大以后肯定是一个学习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贪玩的一个人;要是抓到计算机的话他长大的工作一定是计算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过年的期间我们都要祭拜天地,让他们保佑我们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会出事。我们要把猪头和一些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这样可以全家幸福。
我们江西还有很多习俗想要了解的话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真是色香味俱佳,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湛江的春节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都有自己的特色、特点。当然,外婆家--湛江也不例外。
除夕的早上,我们都要大扫除。大扫除的寓意是把晦气,霉运都扫走。这一天当然也要贴对联啦!我们要把旧的对联撕下来,换上新的,迎接新的一年。家家户户的对联都各有特色。到了晚上,我们都要穿上新衣服吃团圆饭,吃团圆饭的时候,鸡、米粉和山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每家每户从凌晨开始放鞭炮,一家烧完另一家又接着烧,就这样陆陆续续一直到天亮。
大年初一这一天在湛江叫做开年日,也是我们最忙的一天了!村里所有的人都要去庙里祈祷。我们排成的队伍跟一条长龙似的。除了祈祷,我们大家还要吃开年糕。开年糕黏乎乎的,好吃极了!
初四到初十,这六天是小孩们最喜欢的了。因为这六天大人们都要带上自己的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去亲戚家拜年,亲戚给孩子们封红包,孩子当然高兴啦,所以孩子们最喜欢这六天了。
大年十五是元宵节,也我们湛江春节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可热闹了!大部分村庄和乡镇要举办舞狮、游神等民间活动,舞狮会游荡每条村,我们要准备钓红包给舞狮“吃”。当然也少不了放鞭炮啦!
我喜欢外婆家的春节,真希望下个新年快点到来!
难忘的春节
随着春节的步伐越来越近,政府出资把大街小巷粉刷一新。瞧,道路两旁的商铺装修的古色古香,树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和中国结;看,公园里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听,鼓声,鞭炮声,歌声,乐声,汇集成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人们喜气洋洋,迎接春节的到来。
除夕的晚上,我家里可热闹了,表哥表姐都来了,我们在一起边说边笑,边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时间过的可真快呀,只听见主持人倒报着“十、九、八??一”“当—当—”除夕的钟声响起了。我高兴的叫喊着:“新年到啦,放鞭炮了。”此刻,外面的鞭炮响彻云霄,礼花在天空中像天女散花一样撒下了数不清的花瓣,看到这光彩夺目、千姿百态的礼花令人眼花缭乱,把除夕夜的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仰望夜空洒下的点点金雨,凝视地上绽放的朵朵彩花,我和表哥表姐尽情地拍呀、跳呀、笑呀??
大年初一是我最向往的日子,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跟随爸爸妈妈去拜年,这一天我不想发财都不行,因为我能收到很多的红包。红包里面装满了压岁钱,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
过年就是这样隆重,我们的民风民俗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春节
过春节了,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春节特有的快乐,大人们一年的劳累得到了安抚,春节是多么重要的节日啊!
走在有浓郁春节气氛的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每棵树上挂满了大大的红灯笼。市场里的人手里都提着年货、拿着鲜花、捧着桔子树、抱着娃娃,场面热闹极了,脸上都挂满春节到来的喜讯。
回到家里,邻居一家三口都在搞卫生,我家也不例外,妈妈给我一对乳胶手套和毛巾,接着我们俩就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先抹门,后抹窗,不一会儿我和妈妈就把整个房子里屋外屋都打扫的一尘不染,这样更加能显示出新年新气象的习俗。
年三十早上我们要把去年所有的春联和福字都撕下来,贴上新买的,这叫除旧迎新。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年饭,在外打工的人也要会到家里,团年饭里会有很多菜肴,还有饭要多煮一些,留下一写剩饭过年,这样寓意年年有余,每年都有吃不完的饭。
年三十晚就是旧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所有人都要守岁,不能睡觉除了小孩和老人,守到新年到来。早上我们一家大小就要去走亲戚,到亲戚家里拜年,当然亲戚来会来我家所以就要安排几天去亲戚家,还要有几天要待在家里招待亲戚朋友,春节之后还有元宵节,元宵节的主角就是汤圆了,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
春节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民风民俗,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不可缺少的地位。
闽南的端午节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将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最后,将祭品中的六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作文七:《民风民俗作文资料》8200字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 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 园吧! 一、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 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 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 2-3 天 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 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 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 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 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 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 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 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 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 一下子就塞进去好几片陈皮去苦。
二、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 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 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 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 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 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 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 已有 100O 多年的历史。 早在五代 南汉时代, 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 就有许多素馨花田, 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 “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 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 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 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 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 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 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 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 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舞 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 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 呢!
过春节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 ——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 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 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 因为
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 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 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 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 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 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
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 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 多数是一些小孩, 我瞧了瞧, 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 我又 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 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 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 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 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 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 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 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 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 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都在东南角或者西北角,院中北面 的房间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 的房屋大, 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有东西厢房, 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还建有走廊, 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因为外面的环境比较吵杂,所 以四合院的围墙一般不对外开窗,因此院中的环境封 闭而幽静。 四合院的四面房屋都各自独立,又有走廊连接彼 此,所以起居十分方便。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子 中央。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宽敞的院子中还 可以植树、栽花、养鱼。花园就是院子中一道迷人的 风景线,微风吹来,花园里传来阵阵迷人的花香,是 人神清气爽。 四合院虽然是居住建筑,但它的装修、雕饰、彩 绘处处体现着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比如, 以蝙蝠、 寿字组成的图案, 意思是“福寿双全”; 在花瓶内插月季花,意思是“四季平安”;而嵌于、 门头上的吉祥语,抱柱上的楹楹联,和悬挂在室内的
书画,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 文化的殿堂。
畲族是居住在中国浙江
省和福建省之间 的内地边界山区的民族之一。 畲乡人自古以来古朴、淳厚、热情、好 客的民俗是畲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源出华 夏,承续瓯越。随着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 化发展, 不断由广大人民创造出农作、 撑船、 饲养、饮食、服饰、生育、丧葬、婚嫁、祭 祖、建房、砌灶、三月三、传统节日、时令 节日、 宗族、 婚礼、 迷信等独特的生活习俗, 还有敦厚淳朴、重人情的畲乡风习俗。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社 会的进步,许多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中,而 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也渐渐淡出生活 的舞台。畲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其 中民歌是畲族的口头文学,素来以歌叙事, 以歌抒情,以歌传史,在节庆、丧葬、劳动 场合及日常生活当中都有不同的演唱形式; 畲族舞蹈主要留传于丧事、祭祀与传师学师 活动中,现今也开始出现反映新生活的内
容;畲民善刺绣和编织,旧时新娘出嫁衣、 鞋、围裙及系腰彩带都绣有别致的图案花 纹,美观雅致。 畲族的饮食也富有特色,一年约有三分 之二的时间吃热锅,锅内以萝卜、笋干或青 菜垫底,上铺豆腐及肉片。节日主要有除夕 留火种、二月二种竹、清明送农具、四月八 牛生日、六月尝新米等。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畲族的风俗 就是那么富有特色。 廊桥造桥习俗 时间:2009-09-29 14:47 来源:沈亮 作者: 沈亮 点击: 237 次 庆元是我国现存木拱廊桥数量最多、历史最 早的县,由于庆元县山高林密,溪流纵横, 数百年来就一直延续着砍树架桥,斫石铺路 的历史传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形式的桥梁。据光绪版 《庆元县志》记载,庆元自宋朝以来修建的 各式廊桥 230。庆元是我国现存木拱廊桥数 量最多、历史最早的县,由于庆元县山高林
密,溪流纵横,数百年来就一直延续着砍树 架桥,斫石铺路的历史传统,充分发挥了他 们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形式的 桥梁。据光绪版《庆元县志》记载,庆元自 宋朝以来修建的各式廊桥 230 多座,庆元的 木拱廊桥建造技术是庆元古代劳动人民实 践和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 历史、艺术价值。 庆元人把造桥筑路一直是作为一种非常神 圣的事情来做,在建造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一 系列相应的仪式。造桥技艺的发展与成熟, 伴随着造桥习俗的产生,这种劳作习俗也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份。造桥习俗主要有 以下几项: (1) 择日起工 (2) 立鲁班神橱 (3) 置办栋梁(又称采梁) (4) 祭河动工 (5) 发锤 (6) 上梁喝彩 (7) 取币赏众 (8) 踏桥开走
(9) (10)
成桥福
礼 修桥移佛
清明时节吃“清明粿” 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做“清明粿” 吃。庆元的“清明粿”别具一格,其主料是粳 米,辅料则是以炊熟的香菜干为主,配之肉 丝、香菇丁、嫩笋碎等等。制作方法是将佐 料入锅, 加入油盐红酒之类香料, 烹烧熟后, 倒入粳米饭中捣拌均匀,再用木槌轻轻杵 之,杵软后捏成鹅蛋形状的饭团,即为“清 明粿”。
香菇谚语 1、霜冻多,少做樯;雨水调匀多做樯. 2、菇樯南北倒,樯身容易烂;菇樯东西倒,添得一 年饭. (前者雨淋日晒,菇樯易霉烂,后者阴凉,菇樯寿命 长,可延长产菇时间.)
3、砍花无鬼,看樯开嘴,楮柴大粒米;乌于砍米 碎;银栗、火香龙翻边(鬼即指特殊计谋,意思是砍 花没什么特技,不过要根据菇樯的性质,采取不同的 砍花方法。楮柴、乌于、银栗、火香均为阔叶树。)。 4、砍花老鸦叮,做花还未精;砍花如水槽,香菇 保勿牢;若砍戴帽花,力气白白花;砍得两边伏,不 愁没香菇。 5、硬汉多遮衣,软汉薄薄披。 (硬木多盖柴草遮 挡,木质较软的则不宜多盖) 6、压绝收,晒半收,遮阴、通风保全收。 7、火面加草灰,香菇好色水。(指焙菇时,炭火 表面撒一层灰,降低火温,以文火烘焙) 8、山场阳,香菇花又重;山场阴,香菇薄又轻。 山地光又实,香菇多又密;山地蓬松松,十樯九是空。 9、 一年开衣, 二年当旺, 三年二旺, 四年零散散。 (指菇樯从开衣起到第四年的出菇规律。开衣:揭开 樯上的遮挡物。) 10、一年雪,三年歇。(已开衣的樯如遇大雪, 可连第三年的香菇都一起长出。) 11、香菇旱龙精。(指野外香菇生产怕雷雨和暴 雨。)
12、雷雨惊樯空旋转,雨后惊樯够盘缠。 (惊樯: 用斧头、木槌敲击菇樯,催发香菇生产速度。本条意 思是:惊樯要掌握正确的自然火候。) 13、若要高山香菇多,米楮、红栲、檀香、乌枫 来当家;若要低山香菇多,杜英、乌于、楮柴、锥栗 来当家。(高山、低山是指高海拔和低海拔。米楮、 红栲、檀香、乌枫、杜英、锥栗、乌于、楮柴均为做 香菇的树名。) 14、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家。 (菇民外出做菇及次年回家时节。) 15、年情落沙,香菇无渣;年情落灰,香菇成堆。 (落沙,即浓雾,对出菇不利;落灰,即微雾,轻霜、 露、雪天,对出菇有利。) 16、压樯无一寸,晒樯有一半。(压樯,遮阴的 枝叶太厚,对发菌不利;晒樯,即遮阴物不足,则菇 木两侧近地部能出菇。) 17、中间落土两头翘,来年更衣成干樵。(菇木 须整根接触土,不能仅中间触土,否则次年更换遮阴 物时菇木要干枯。) 18、黄
云层叠蕈无见,求师惊蕈莫怨天。 (黄云, 即后期黄色菌丝。 常遇菌丝发育良好, 到期却不出菇,
菇民即以草鞋或木片在菇树两侧拍打,谓之惊蕈,效 果甚佳。) 19、童生只要文章好,头科不中望二科。(喻只 要菌丝发得好,头批出不好菇,下批可望出好。) 20、上山打拳落山退,香蕈当饭饭当菜。(菇民 上山以两手向前攀,形似打拳;落山无路,山陡只好 俯身后退。旧社会菇民受菇主剥削,饭吃不饱,以鲜 菇充饥。)
?
[庆元话] 闲话“乌鳢” 日期:2009-09-29 15:01:38 点击:170 好评:2 庆元方言中有个叫乌 liu(音近乌柳)的词语, 是个贬义词,专指那些平素不太安分,喜欢捣乱 闹事的人。 为什么人们要把爱捣乱的人叫做乌 liu?这个 liu 字又该如何写?笔者常常百思不 得其解, 虽然也曾多方向见多识广的老庆元讨教, 但终归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久前...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中的四音节固定词组 日期: 2009-09-29 15:01:13 点击:127 好评:4
庆元方言中有一四音节的固定词组, 读作 lian fu lian liu,其意为言语繁杂,讲话颠三倒四,胡说 八道或行为违悖常理。这个词语,外乡人觉得难 懂, 许多本地人则不知这四个字该如何书写。 据 吴式求同志考证,这四个字应为謰弗謰謱。謰謱 一词可在《说文》、《广韵...
?
[庆元话] “词负而意正”的“不堪言” 日期: 2009-09-29 15:00:52 点击:135 好评:2 据吴式求同志考证,庆元方言中的夥颐等词语皆 为汉语古语词。庆元方言口语中沿袭运用古语词 者多有所见,试举一例为吴式求同志的《庆元方 言》补苴。 不堪言,一望而知属古语词,而庆元 口语中则有不堪言等特定句式。譬如甲征求乙对 某事的意见,乙表示同意,可说...
?
[庆元话] “??之故”出自村妇之口 日期: 2009-09-29 15:00:28 点击:160 好评:0 之故是地道的文言,在庆元,却经常可从丁字弗 识搭岂边(庆元方言,意即文盲)的村妇口中听 到用之故来表述感情的口语。 譬如, 腊月里农家 做黄粿准备过春节,黄粿是粳米加碱水制成的年
糕,碱水的好坏直接影响黄粿的质量,当由于碱 水不好造成黄粿质量欠佳而有人...
?
[庆元话] 庆元方言罕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日期: 2009-09-29 15:00:05 点击:200 好评:0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点是受副词、特别是受程度 副词的修饰和限定。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这类程 度副词数量并不多。因此,我们通常形容一件事 物,只能用很好、特别高、非常美、十分珍贵之 类来表现,显得单调、乏味。而庆元方言中的形 容词,却具有形象生动、形容切...
?
[庆元话] “灰暖”一词的由来 日期: 2009-09-29
14:59:35 点击:121 好评:2 庆元方言中有一种非常独特而且优秀的形容词程 度表示方法,这就是:差不多每一个形容词都拥 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修饰词,比如普通话很硬很 黑很滑很穷这些词,庆元话的说法分别是铁硬墨 乌鳅滑丐穷。采用名词来修饰形容词,十分形象 而且贴切,确实使得原来的形容...
?
[庆元话] “鸟”的古音读“diao” 日期: 2009-09-29 14:57:14 点击:213 好评:4
天上飞的鸟,浙江庆元的方音习惯上叫作 diao(音近吊)。 这个 diao 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古 音,也是庆元方言古音多的又一注脚。 查阅《康 熙字典》,鸟字的读音共有六种, 《汉语大字典》 也罗列了四种读音。读音虽多,但其中大都属于 变通运用或假借范畴,并非字的本音...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俗语巧对——[五言对] 日 期:2009-09-29 14:56:51 点击:93 好评:0 ▲ 容儿是害儿, 有时思无时。 养(猪)三日新, 见水七分白。 养鸭会生卵,留蜂弗做糖。 一帐 床好睏(睡觉),两碗饭难咥(吃)。 一铳抐(打) 百鸟,三代弗相朝。 ▲ 黄螘(蚂蚁)扛黄飞(蜻 蜓),鸭儿听天雷。 黄昏莫讲鬼,长老(和尚)弗 咥(吃)荤。 黄鰪(鱼名)朆(不曾)...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俗语巧对——[五言对] 日 期:2009-09-29 14:56:33 点击:97 好评:2 ▲分钱謷(哭)得起,丑话讲在先。 分钱謷(哭) 得起,万事开头难。 ▲ 刀弗磨弗快,酒越陈越 香。 刁侬(聪明人)做倯(傻)事, 名师出高徒。 当 面三鞠躬,背后(骂)祖宗。 驼背两头翘,荒田
对半收。 钱财如粪土,习惯成自然。 钱财如粪 土,后头无叔伯。 长线放远鹞...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俗语巧对——[五言对] 日 期:2009-09-29 14:55:43 点击:194 好评:0 [五言对] ▲ 平地踣(跌倒)好汉,顺水翻大船。 平地踣(跌倒)好汉,山坑浸海军。 朋友弗吓 (多),冤家无(不可以)多。 皮笑肉弗笑,糠箩 跳米箩。 报喜弗 菇神庙会
凡菇民聚居的地方,都建有菇神庙,菇神庙中中 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形成了庙会文化。菇神庙会是菇 民政治、商业、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心,是香菇文化 的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法”和“惊蕈术”使广大劳 苦人民得以种香菇谋生。在吴三公去世后,菇民们感 念吴三公的恩德, 建起了菇神庙以纪念这位香菇鼻祖, 同时,也满足了精神上的信仰和寄托需要。庆元最早
出现的菇神庙是宋咸淳元年建在西洋村的“灵显庙” (即现在的西洋殿)。 菇民们建造菇神庙不单是为信仰而建,更重要的 是希望通过它来联络菇民,通过节菇神庙中菇民的上 层人物出面商量、调处一些矛盾等。因而,它既是菇 民精神上的寄托,
同时也是菇民利益的保护者。 菇民们每年都是冬去春回,在他们印象中没有过 年和元宵这些概念,每年在菇神庙中所创设的菇神庙 会成了他们的节日。 在庙会期间, 菇民们或会亲访友, 或切磋技艺,或练习武功,或赛歌演戏,或商谈“生 意”。技术交流自然是菇神庙会的重要内容,其中主 要是各省的菇场情况,菇树资源,砍花法等等。所有 这些都为翌年菇民的动向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赋予庙会文化以 新的形式和内容。一些旧的陋习已被革除,丰富多彩 的文艺演出、看电影、传授香菇生产新技术等,使整 个菇神庙会充满了清新、高雅的文化气氛。同时还吸 引不少国内外文化艺术工作者前来采风观光,在 1999 年的中国第四届摄影艺术节期间,70 多名来自国内外 的摄影家来此地采风,拍摄了大量富有特色的艺术作 品,并产生本届艺术节抓拍活动的最高奖。
秋收后吃麻糍“洗桶” 时间:2009-10-16 23:31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172 次 往昔, 庆元菇民每年冬季去异乡砍树制菇, 路上往 往要步行半个月或几十天,受尽了挨饿受冻的苦楚。 为免途中炊灶之难,菇民在出门前选用上等糯米洗净 浸透,然后放入舂臼用舂槌捣成稠寥粘性的团状,俗 称“麻糍”。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便于菇民路途食用。 庆元农家秋收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麻糍,称之 为“洗桶”(过去脱粒用的谷桶)。意思是说,秋收 时节庄稼人遍身粘着谷壳芒屑,使人皮肤发痒,甚至 难免将谷壳芒屑吸入肚里以至发病,通过吃麻糍,就 能将这些谷壳芒屑粘走排净。 刚出臼的麻糍可用豆粉、
芝麻蘸着吃,其味香甜、柔韧,深受人们喜爱。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是庆元黄田、竹口一带的民 间习俗。乌饭的做法是,用一种叫“乌饭芦”的灌木 叶子放在锅中煮烂,然后取其乌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 之中,再加上瘦肉搅拌,经文火炊透便成乌饭,其味 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顿增。 相传,古时候黄田有一位叫石驮的农民触犯了官 府,被抓到县衙里去坐牢。古时,坐牢的人要家里给 送饭,否则会饿毙身亡。其妻明珠挑着大米到县城, 找一家亲戚住下, 一日三餐把米饭用油盐炒得香喷喷, 送到大牢里给丈夫过活。牢卒们一见到亮油油、香喷 喷的大米饭,馋得口水直流,明珠送去的炒饭都被牢 卒扣除,吃到自己的肚子里,所乘无几给石驮。有一 日探监,明珠隔着铁窗看着皮包骨头的丈夫,泪珠涟 涟,无计可施。 回到亲戚家,明珠痛哭了一场之后终于想出了送 饭的好主意。 天微微亮, 她就上山采回一篮“乌饭芦”
叶,放在窝里煎了一大碗乌黑的叶汁,然后用它煮了
一小锅饭, 一锅米饭变得乌黑发亮, 味道比原来更香。 牢卒们一见到“乌饭”, 都以为一盘烂饭, 捂着鼻子, 叫明珠自己直接送给丈夫。明珠把饭端到石驮面前, 石驮亦感到莫名其妙,待妻子把“乌饭”的来由告诉 他后, 石驮感激地接过“乌饭”, 不久就恢复了体魄。 一年后,石驮期满被释放回家。 明珠死后,这一带人们便在四月初八明珠的生日 这天做“乌饭”吃,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勤劳聪慧的庆元人民在创 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传承启迪后辈的精 神财富, 孕育了丰厚的、 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 2005 年以来, 在县委、 县政府及县文化广电新闻出 版局的统一部署下,由文化馆及各乡镇文化站人员共 同组成了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组,深入到我县 20 个乡镇的 345 个行政村, 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
收集、 整理、 掌握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步情况。 2006 年列入第一批庆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有 20 项(县政府公布): 表演艺术类(5 项):二都戏、唱灯、马灯、提 线木偶、香菇功夫。 造型艺术类(4 项):木雕、陶器、漆画、刺绣。 制作工艺类(3 项):木拱廊桥营造工艺、银器 制作、竹编。 传统手工技艺类(3 项):香菇砍花法技艺、家 酿红酒技艺、黄粿制作工艺。 民俗民风类(2 项):社粿节、乌米饭。 民间文学类(2 项):香菇的传说、忖忖乌传说。 语言文学类(1 项):庆元方言。 (责任编辑:admin)
作文八:《民风民俗作文》3200字
民风民俗作文写作指导
【作文要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广大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风民俗。请你利用课外阅读、调查访问、亲身体验、上网等多种方法调查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并加以整理。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写完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修改。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做到民俗特点突出。
4.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二、提问揭题
1、读题目,明要求
让学生自由朗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明确这次的习作要求。
2、巧提问,讲习俗
福建永定土楼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观赏。特别是201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三十,****来永定土楼视察、慰问,给力永定土楼。作为土楼小学的学生,要是有人问你土楼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习俗,你会如何来向游客介绍呢?
师:我们永定土楼里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什么?
生:湖坑“作大福”
师:对!哪有谁参加过“作大福”呢?请几位同学谈一谈感受。
生1:我当过“福星”,很高兴,给我带来好运。
生2、我在“作大福”中,为村里打腰鼓,参与其中,十分难忘。
生3、我也在“大福”中表演舞蹈,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生4、我在“大福”中擎彩旗,双手向前,累得发麻!
……
三、播放视频
多媒体播放《湖坑“作大福”》“迎神”片段,学生观看,注意“迎神”活动时队伍排列和人物的神态、衣着、动作,亲身感受“作大福”的热闹场面。
四、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永定土楼独有的习俗“作大福”。)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时间从农历十一至十六。农历十一上午九时许从“神宫”一直迎神到“大福场”,接下来是各村依次上供,先是“斋供”,到农历十五开始“荤供”,接着“开斋”,大宴亲朋好友,最后农历十六“送神”,湖坑作大福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农历十一“迎神”踩街活动最吸引人的眼球,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甚至有许多外国游客也来凑热闹,理应把这作为重点内容,详细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指导学生能围绕“作大福”来拟定。)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板书)
总—— 概述“作大福” (略)
︱ ︵ {——迎神 铳队 神轿 旗队 舞蹈队 腰鼓队 “故事”队…(重点 详)
︱ 时 {——斋供 (略)
分 间 {——荤供 (略)
︱ 顺 {——开斋 (略)
︱ 序 {—— 送神 (略)
︱ ︶
总 —— 总结“作大福”后感受(略)
五、重点写作
让学生根据视频,指导学生进行“迎神”场面描写(同时出示作大福的有关图片),教师巡视。
六、作文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范文推荐一
踏上苗族人居住的土地,那里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你仿佛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苗族人的生活里,到处都是色彩,充满了美的生机,今天我——牛通社的小记者,就要来采访苗族姑娘。
“你好!苗族姐姐,请问你们苗族有多少种服装?”我疑惑不解地问。
“你好,我们苗族服装不下200种,是世界上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呢!” 苗族姐姐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我不禁发出慨叹:“啊,真是服饰最多的民族啊!件件都是清新素雅、做工精致、古朴端庄。那你们的服装是怎么做的呢?”
“苗族服装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主要体现在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我们民族艺术特色。”
“说到‘服’,让我不得不想到‘饰’。那你们苗族的银饰有什么特点呢?”
“这让我好好给你讲讲:苗族妇女的银饰民族风情浓郁,分为粗细两类:精件为实心的项圈、项链、手镯等,用银料多,加工简单;细件为银花、银冠、银锁、银角等,用银料少,制作精细,工艺讲究。银衣则是把几百个饰有龙、鸟、花卉等浮雕的银片、银泡,钉在衣服的袖套、后摆、披肩上;银角有大小两种,小银角高1尺左右,大银角高3尺有余,其正面饰有“二龙抢宝”、“双凤朝阳”等吉祥图案。青年妇女平时均戴银质手镯、戒指、耳环和插花;儿童喜戴银帽;姑娘的盛装从头到颈,到胸前及后背,都戴满了各种银佩饰,银光闪闪,银佩叮当,情趣十足。”
“哇,多美的银饰,让我忍不住也想戴一戴!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你们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谢谢夸奖!”苗族姐姐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采访后,你熟悉它了吗?多姿多彩的苗族服装是我们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勤劳的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灿烂的服饰文化。
范文推荐二
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据说这种习俗在永定湖坑已流传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刚读一年级,记得爸爸对我说:“鹏儿,这次‘作大福’,你去装‘福星’好吗?”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搂住爸爸说:“好啊!好啊!我要装‘故事’,我要当‘福星’喽。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来到。
农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开幕了,重头戏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装扮成“福星”模样,与装“故事”的小朋友们稳当地坐在早备好的彩车铁架上。父母们陪护左右,在保证安全地缓慢地转动铁架。我们高坐在铁架上,看着热闹场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上午九时许,随着三声铳响,迎神的队伍终于从神宫出发了。长龙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大福场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铳队,铳声震耳欲聋。接着是一村一队敲锣打鼓迎神抬神轿的队伍,抬神轿的小伙子黄衣蓝裤,裹红头巾,扎红腰带,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神轿里的“神仙”显得悠哉游哉。紧跟其后的是扛大龙旗的和擎彩旗的队伍,那大龙旗可真壮观,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个后生才能扛得起来。装扮靓丽的舞蹈队渐行渐舞,腰鼓队边走边打,她们紧跟在旗队后面。我们装“故事”的队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禄寿”、“八仙”和“西游记”在向恭候两旁的群众招手……
迎神队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场,各路神仙在大福场的“神坛”里各就其位。我们也结束了“作大福”中装“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结束后,人们纷纷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轮流“斋供”,接着农历十五集中“荤供”,然后“开斋”,各家各户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间请来的各路神仙恭送还原处。湖坑“作大福”这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地方特色浓郁。“作大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爱“作大福”。
作文九:《民风民俗作文》1300字
民风民俗作文
俗话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不,腊月二十九一早,我们便兴高采烈地赶到了姥姥家。今天,家中要上演我们的传统节目——捏花馍。
姥爷将面盆上的湿布揭起,倒上些碱水,和爸爸轮流上阵,将近一个小时才将面团揉匀。这时的面变得白澄澄的,好似个胖娃娃。
接下来这个环节可是我最喜欢的——捏花馍。这就应该姥姥、妈妈这些心灵手巧的女同志们大显身手了。一块块面团,在她们手里翻来覆去地揉搓着,与此同时,姥姥又开始给我讲那些令我百听不厌的民俗故事:“说起来,这花馍馍也是咱们山西过节时的传统咧。以前,我们只要有一户有喜事,家家户户都捏馍,以示庆贺:邻家喜得贵子要送‘金锁馍’,给老寿星祝寿要敬上‘寿桃馍’;每逢佳节也要做馍,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中秋,要捏——”
“——‘月饼馍’!”我接过话头,这我早已烂熟于心。
嘴不停,手也没有一刻歇息。面团在姥姥手中翻来覆去地揉啊捏啊,几经抻、拉、压、拽的“折磨“,姥姥将面团揉成长条,盘了又盘,最后筷子剪刀齐上阵,不一会儿,那“兔子”便有了形,大耳朵,小尾巴一应俱全。姥姥又端出一碗早已准备好的大枣,挑一个去了核,剪一半,往兔眼上一戳——喝!(m.lz13.)一只活灵活现的“玉兔”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小巧玲珑,令人爱不释手。
一个个面团经姥姥之手,变得形态各异,生动至极,好似实物一般。石榴,桃,蝴蝶等等,一应俱全,还有一条摇头摆尾的大鲤鱼呢!我也努力模仿,照样捏了几个,自我感觉极好,托着到处炫耀。
我们忙了一个多小时,直至汗流浃背。案板很快便摆满了花馍。是时候该下锅了!在等待的时间里,我的心情简直能用“望眼欲穿”来形容,总有“揭开锅盖来看看”的欲望。其实,不出半个小时,花馍馍就“新鲜出炉”啦。每一个都发酵得很好,比入锅时大了几圈,显得十分丰满。一只热腾腾的“大桃”握在手心,只不知道从何处下口,可第一口咬下去,便是满口的香气,这香不同于平日常吃的馒头香,这其中还掺杂着我们的汗水与欢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让这馍更添了一份醇香。
家乡的花馍馍呦,你让我们全家,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提前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我们,遵循着祖辈留下的传统,保持着独特的民间习俗,虽总不回山西老家了,可通过这花馍,我与老家,情相连,心相系!
民风民俗作文大全
*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 民俗民风作文
* 汉族民风民俗作文
* 各地的民风民俗作文
*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
* 民风民俗的作文
* 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 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
* 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 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
* 民风民俗作文450字
*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 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 东北的民风民俗
* 端午节民风民俗作文
*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
*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 家乡的民风民俗
* 六年级作文民风民俗
* 六年级民风民俗作文
*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
* 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 作文民风民俗
* 民风民俗作文300字
* 客家民俗
* 节日民俗作文
* 家乡民俗作文
* 家乡民风民俗作文
作文十:《山西民风民俗作文》3300字
我的家乡在山西,我喜欢我的家乡,爷爷和奶奶经常给我讲山西的一些民间风俗和传说,所以我了解一些山西的民间风俗,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山西做客!
---------------------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大同春节生旺火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