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琵琶行并序知识点归纳总结》6400字
琵琶行并序知识点归纳总结
《琵琶行》知识整理
《琵琶行》文言知识整理
【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同“划”。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于是;为,写。
2、明年秋 古义:第二年。
3、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突然冲出。
4、 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
5、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以前,刚才,副词。
6、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脸色,容貌。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
8、秋月春风等闲度 轻易,随便
9、梦啼妆泪红阑干 纵横的样子
【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今夜闻君琵琶语?名作状语,在夜里
?其间旦暮闻何物 名作状,从早到晚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名作动,摆酒席
?命曰《琵琶行》 名作动,命名,取名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以??
为轻,轻视。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予/吾/我)歌以赠之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感(于)斯人言
2、介后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一词多义】
1言:?感斯人言言语,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命:?遂命酒 命令,吩咐,动词
?命曰《琵琶行》.名作动,命名
3为:?因为长句 写,创作,动词
?初为霓裳后绿腰 弹奏,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
4暂:?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5泣:?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6信:?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便,随意,动词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讲信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信用,名词
7使:?使快弹数曲让,命令,动词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使者,名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 出使,动词
?竟使遇哨,无不死 假使,如果,连词
8始:?千呼万唤始出来才,副词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始:未曾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这次运动的口号)。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写作艺术】
,、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
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
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4、描写音乐的手法:(1)以声喻声(听觉角度) 、以形摹声(视觉角度),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2)大量运用拟声词、叠音词,既描摹了美妙的琵琶音乐,又使语言具有音乐美。(3)用景物描写、人物的反应等侧面描写,烘托气氛。(4)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作者如此着力地刻画音乐,与他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有什么联系,目的是通过描写音乐的美妙,表现琵琶女过人的音乐造诣,反衬出她的沦落与孤独,从而寄寓诗人自己遭遇贬谪、不得施展抱负的悲伤与憾恨。
【琵琶女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
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理解性默写】
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
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中有四处描写月亮作衬托的诗句,它们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东船
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4、《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
5了其乐曲的不同特点:其中表现了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的句子是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流畅的特点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冷涩的特点句子是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的特点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6、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7、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才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文中直接点出“我”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文中还运用环境描写来间接表明“我”内心异常苦闷的句子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8《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 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侧面描写。
篇二:语文必修二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推荐】
【字】
一、通假字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实词】
二、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
7.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1.鼓出来。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3.使超过((
一般。
8(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动词,命名、题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委身为贾人妇。(作,动词。)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v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n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悄悄)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8)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9)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10)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词类活用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n做状:在夜里)
2( 遂命酒。(n作v,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adj词“重”“轻”的v意动用法:以??
为重,以??为轻。)
4.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 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4、其他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
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
?司马青衫
【解释】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江州司马
【含义】形容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篇三:琵琶行知识点
《琵琶行》知识点
通假字
1.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2.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3.曲罢曾教善才伏:同“服”
词类活用
1( 浔阳江头夜送客。(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
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1.鼓出来。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
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颜;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的第二年;
6( 7(凝绝不通声暂歇 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10.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一词多义
言
1(感斯人言。(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3.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4.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5.感我此言良久立。(话,名词。)
数
1(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2(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是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2(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为
1(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2(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3(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4.委身为贾人妇。(作,动词。)
语
1(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轻
1(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形容词。)
2(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暂
1(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泣
1(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2(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其他重点字词
左迁:降职
贾人:商人
悯默:忧伤不语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凡:总共
弦弦掩抑声声思:悲
低眉:低头
信手:随手
间关:鸟鸣婉转
凝绝:凝滞
铁骑:带甲的骑兵
等闲:轻易,随便
去来江口守空船:助词,无义
阑干:纵横的样子、
呕哑嘲哳:声音嘈杂凌乱
良久立:很
却坐促弦弦转急:退
掩泣:掩面哭泣
文言句式
1、 状语后置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 省略句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 被动句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衍生成语
【词目】司马青衫
【解释】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
【词目】江州司马
【拼音】jiāng zhōu sī mǎ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原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文本含义】代
指白居易自身。
【含义】形容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 典故
? 杜鹃啼血:
?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作文二:《高二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汇总》4400字
精品文档
高二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汇总 莲山课
件
m 高二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汇总
1、通假字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2、古今异义
(1)明年秋(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3)因为长句(古: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今:因表达需要而字数较多的句子)
(4)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冲出。今:多指表现不一般。) (5)曲终收拨当心画(古:正中。句中指冲着弦的正中部位。今:小心,留神)
(6)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修饰。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7)秋月春风等闲度(古:随便的,轻易地。今:指平常普通。) (8)弟走从军阿姨死(古:指鸨母。今:多用以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不一定有亲属关系的妇女。) (9)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色。今:指色彩)
1 / 10
精品文档
(10)去来江口守空船(古:走了以后。来,语助词,无实义。今:前去又回来,相当于来回。)
(11)夜深忽梦少年时(古:指年轻时。今:指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
(12)老大嫁作商人归(古: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13)呕哑嘲哳难为听古:不堪。今:?使人为难?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
(1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先前。今: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15)又闻此语重唧唧(古:叹息声,今: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
3、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4)命曰《琵琶行》(命,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5)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6)钿头银篦击节碎(碎,形容词作动词,敲碎) (7)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后面带了宾语“利”用作动词,看重;轻,后面带了宾语,用作动词,轻视。) (8)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2 / 10
精品文档
(9)江州司马青衫湿(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 (10)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4、特殊句式: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被动句)
(2)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4)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5)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6)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5、文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命
?遂命酒(吩咐,动词)
?命曰《琵琶行》(命名,取名,动词)
数?使快弹数曲(几,数词)
?一曲红綃不知数(数量,名词)
3 / 10
精品文档 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表判断)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间关莺语花底滑(蹄叫,动词) 轻
?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地,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副词)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转
?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副词) ?转徙于江湖间(辗转,动词)
?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动词) 辞
?我从去年辞帝京(离开,辞别,动词) ?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动词) ?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名词)
4 / 10
精品文档 为
?委身为贾人妇(做,动词)
?因为长句(写,动词)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动词) 相?移船相近邀相见(互相,副词) ?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拨?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动,动词) ?曲终收拨当心画(拨子,名词)
重
?添酒回灯重开宴(重新,副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副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更加,副词)
声?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名词) ?忽闻水上琵琶声(声音,名词)6、文言虚词 于?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向,介词) ?转徙于江湖间(在,介词)
按课文顺序梳理
诗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被动句) 明年秋(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 / 10
精品文档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向,介词)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委身为贾人妇(做,动词)
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遂命酒(吩咐,动词)
使快弹数曲(几,数词)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转徙于江湖间(辗转,动词)
转徙于江湖间(在,介词)
转徙于江湖间(在,介词)
感斯人言(话,名词)
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因为长句(写,动词)
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因为长句(古: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今:因表达需要而字数较多的句子)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6 / 10
精品文档
命曰《琵琶行》(命,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命曰《琵琶行》(命名,取名,动词)
第一节
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第二节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移船相近邀相见(互相,副词)
添酒回灯重开宴(重新,副词)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动词) 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动,动词)
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地,形容词)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间关莺语花底滑(蹄叫,动词)
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冲出。今:多指表现不一般。) 曲终收拨当心画(古:正中。句中指冲着弦的正中部位。今:小心,留神)
曲终收拨当心画(拨子,名词)
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第三节
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修饰。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7 / 10
精品文档
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表判断)
一曲红綃不知数(数量,名词)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钿头银篦击节碎(碎,形容词作动词,敲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秋月春风等闲度(古:随便的,轻易地。今:指平常普通。) 弟走从军阿姨死(古:指鸨母。今:多用以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不一定有亲属关系的妇女。) 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色。今:指色彩)
老大嫁作商人归(古: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后面带了宾语“利”用作动词,看重;轻,后面带了宾语,用作动词,轻视。)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副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去来江口守空船(古:走了以后。来,语助词,无实义。今:前去又回来,相当于来回。)
夜深忽梦少年时(古:指年轻时。今:指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
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第四节
8 / 10
精品文档
又闻此语重唧唧(更加,副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古:叹息声,今: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 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我从去年辞帝京(离开,辞别,动词)
呕哑嘲哳难为听古:不堪。今:?使人为难?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副词)
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动词)
第五节
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副词)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先前。今: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名词)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江州司马青衫湿(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
莲山课
件
m
9 / 10
精品文档
10 / 10
作文三:《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_图文》11900字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琵琶行并序_图文”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的支持!
16.诗人的遭遇与心境是怎样的,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
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
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
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谪官恨
1
17.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
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18.“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
2
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请欣赏:《琵琶行》朗诵(视频)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悲剧美;
3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4
白居易
白居易草堂
琵琶在隋唐(581——
618)之前,是对抱弹拨器
的统称,向前弹出称琵,
向后挑进称琶。今天的曲
项琵琶起源于波斯,约公
元六世纪中叶时传入中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并由唐
代的木拨弹奏,逐渐改良
为手指弹奏,具有丰富的
5
表现色彩和高难度的演奏
技巧。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1.第一节: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
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6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7
作文四:《《琵琶行》知识点》1700字
《琵琶行》知识点
衍生成语
司马青衫
【词目】司马青衫
【拼音】sī mǎ qīng shān
【解释】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示例】我岂学做重婚王允愚?岂湿着~泪?(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十九出)
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在送客上船时,偶然听得琵琶声,于是邀请琵琶女演奏。在和琵琶女对话中,白居易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觉得他们两人命运相同,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惊人句,并为之泪湿青衫。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 江州司马
【词目】江州司马
【拼音】jiāng zhōu sī mǎ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原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文本含义】代指白居易自身。
【含义】形容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词类活用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 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1.鼓出来。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3.使超过一般。
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容的色泽;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秋,送客湓浦口 古:……的第二年;
6.似诉平生不得志 古:称心如意;今: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7.凝绝不通声暂歇 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10.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通假字
1.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2.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一词多义
言
1.感斯人言。(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3.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4.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5.感我此言良久立。(话,名词。)
命
1.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
2.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
数
1.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2.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是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2.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为
1.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2.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3.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4.委身为贾人妇。(作,动词。)
语
1.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轻
1.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形容词。)
2.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暂
1.凝绝不通歌暂歇。(短暂,副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泣
1.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2.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文言句式
1.歌以赠之。(“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歌”作动词,不能作“以”的宾语,不能理解为“以歌赠之”。)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
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3.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5.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6.送客湓浦口。(“客”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被”。)
7.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8.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被动句)
作文五:《琵琶行知识点》1300字
《琵琶行》知识点
通假字
1.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2.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3.曲罢曾教善才伏:同“服”
词类活用
1. 浔阳江头夜送客。(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1.鼓出来。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
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颜;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的第二年;
6. 7.凝绝不通声暂歇 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10.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一词多义
言
1.感斯人言。(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3.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4.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5.感我此言良久立。(话,名词。)
数
1.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2.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是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2.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为
1.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2.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3.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4.委身为贾人妇。(作,动词。)
语
1.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轻
1.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形容词。)
2.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暂
1.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泣
1.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2.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其他重点字词
左迁:降职
贾人:商人
悯默:忧伤不语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凡:总共
弦弦掩抑声声思:悲
低眉:低头
信手:随手
间关:鸟鸣婉转
凝绝:凝滞
铁骑:带甲的骑兵
等闲:轻易,随便
去来江口守空船:助词,无义
阑干:纵横的样子、
呕哑嘲哳:声音嘈杂凌乱
良久立:很
却坐促弦弦转急:退
掩泣:掩面哭泣
文言句式
1、 状语后置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 省略句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 被动句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衍生成语
【词目】司马青衫
【解释】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
【词目】江州司马
【拼音】jiāng zhōu sī mǎ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原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文本含义】代指白居易自身。
【含义】形容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 典故
? 杜鹃啼血:
?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作文六:《琵琶行知识点》600字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 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数: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 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 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 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 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二、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三、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于,在
作文七:《琵琶行知识点》1200字
《琵琶行》
知识点一: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知识点二:名句众多 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很多吧)
知识点三: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
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
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
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知识点四: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
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
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
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
韵。
作文八:《琵琶行(并序)》4200字
教案示例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案示例2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 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张广祥?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教案点评: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作文九:《琵琶行并序说课稿》15300字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篇一: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杨冲。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
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是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
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
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
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
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
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
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
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的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
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因为学生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以前学过几篇。
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能够感知,也很好理解。然而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
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
文章的难点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
的。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
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
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
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
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
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个理
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
的特点和思想情感,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新授课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前我会先给学生放一段《高
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
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
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
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
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 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
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
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
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
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
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
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
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
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采用了
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 三奏:独自弹 应邀弹 感言和 学生通
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
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
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
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
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为什么读着白居易的文字就仿佛亲
耳听到了音乐一般,
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
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
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
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用一连串比
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
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b,善用拟声词和
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写弹者和听者
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
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 情相通 情相融 对应琵
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
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
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
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
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
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
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
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
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
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
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
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
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
之。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刚接触这类文章可能还不能充分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为了加深他们的兴趣,继续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我会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
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
《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家庭作业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现在的音乐类型丰富,学生
也有自己所钟爱的音乐,
因此我让学生课后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
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
(前面的授课中我已经做了简要的板书,即它的三奏三感。从文章的这两条线索中我们
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主题,即——)琵琶行篇二:《琵琶行》获奖说课稿(最新)《琵琶行》说课稿(最新)宜宾市四中艾宗坤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
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
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
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
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
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
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2.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
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
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所以
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
标。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强
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
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文章的难点
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
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
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
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
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
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
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
这个理念,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
的特点和思想情感,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
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文
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第二课时:主要
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尝试用文字描摹音乐的成果;第三课时:,结合导学案处理相关练习内容。)
我今天说课内容选取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于新授课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
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导入语: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传知音的传
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 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畔的悠悠江水,
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见证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
居易遭贬谪之后,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信手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具体研习
,、 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 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通过“乐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
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我将围绕
此句做文章,打破逐段讲解的老套路。)
1、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引出下问。)
2、“沦落”是什么意思,文中“沦落”的人有哪些,(明确:琵琶女和白居易。)
3、 (谁解沦落人,)(引出对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习,分别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人
物,读出应有的情感。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
4、“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是”同在哪里,(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的歌妓,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反弹琵琶
求其相同点。)
明确:同在经历、心境、都来自京城、怀才不遇??)
5、是什么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明确:音乐)
6、 (谁识琵琶声,)这是怎样的音乐, (转入对第二段的研习,学生齐读,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
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b,音乐
有什么特点,c随着音乐的变化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d琵琶女的演奏收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
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用一连串比
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
喻,形象地描绘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b,音乐时而厚重时而
清脆,时而悠长时而短促,极富变化。c,悲愤、哀怨、凄楚??d,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
船西舫悄无言”,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刚接触这类文章可能还不能充分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为了加深他们的兴趣,继续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我会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找描写音
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篇二:《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琵琶行》。
一、 说教材
1、该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唐代著名的诗歌名篇,这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唐代诗歌的感受和共鸣,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体味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中优美的语言。《琵琶行》不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更是历来描写音乐诗歌中的典范。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
语言的感受力。”本文语言优美、声韵和谐、意蕴丰富、内涵深刻,而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在本单元不仅有着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等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节课,我所面对是高一的学生。通过上学期和本单元前两篇文章的学习,他们对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结合文章自身的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行”这种古诗体裁和诗歌中的序的作用。
2、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比如古今异义词“老大”、多义词“语”等。
3、使学生能够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学会赏析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
4 、通过朗读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了解诗人、诗歌的相关资料;课堂中朗诵《琵琶行》,体会诗歌语言、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小组讨论探究回答课
堂问题,深入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合作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
品味意境、体味情感,了解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
会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琵琶行》被誉为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而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描写音乐形象。因此整体感知诗歌,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是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
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剧造成的原因,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就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历的事情而去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的感情。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需要去拓展和延伸的就比较多,也需要学生去深入诗歌的情境中去感受。因此,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 说教法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
习情况和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气势和韵味。《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部分在朗诵时加之情感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听琵琶
曲的感觉。读时声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跌宕表达都能提高学生的诗歌感受力。
2、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琵琶曲。如《高山流水》、《十面埋伏》、《阳春白雪》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曲子里琵琶的声律,体悟那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之感,将自己代入到一千年前那浔阳江边,创设这样一种情景,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问题启发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好的教学应当是在有疑处释疑,在无疑处设疑。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弄清作者的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情感,好的问题可以对学生产生启发。
三、 说学法
新课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我将交给学生的学法是“三习”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法相结合。三
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其中小组讨论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学习中。三习法主要是交给学生系统的去学习,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了解文意。课堂学习包括朗读,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课堂问题。课
后复习则是在学习完本文之后学会总结,比如多音字,通假字,诗歌的内容等。
四、 说教学过程
《琵琶行》这篇诗歌的教学我大致以两个课时来进行,教学过程将结合教学目标,注意教学重难点,并落实各种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走进诗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一) 导入新课
导语:说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才子佳人,诗仙李太白,诗圣杜甫等等。那时,就连皇帝都十分喜爱这些才子佳人们。唐宪宗曾在吊唁白居易的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借白居易诗歌流传之广来表现他对白居易的欣赏之情。长恨曲是白居易的著名诗篇《长恨歌》,而那胡儿皆能唱的琵琶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琵琶行》。
(二) 整体感知诗歌
1、 初步感知,疏通读音,感受文章音乐美。
学生自由朗读之后,老师进行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情感基调。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变读字音,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断句。
2、 略讲并序,了解文章结构美。
我略讲的就是诗歌的“并序”内容,略讲并序,进行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篇三: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 说课稿
高一语文组周 捷
一. 说教材: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它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以及文言句式。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达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培养学生对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联想能力。
(3)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4) 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
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形象多样的描写技巧。
3、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用感官来感受的。学生能听能感受到。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难于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了解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二. 说教法:
根据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逐步形成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启发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三. 说学法:
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1
一( 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二、 教法与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
【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启发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
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五,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2
1.学生对照了解小序,解决字词.
2.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教学内容分析】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诗中塑造了一个飘零憔悴的琵琶女形象,她那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两人相似的经历,激起了他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其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叙事,写景.特别是摹写音乐形象,用以抒发人物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准备】
1,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 B,写作背景 C,掌握生字生词 D,熟读课文)
2,教师准备音像资料,文字资料,制作Powerpoint.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古筝曲《广陵散》,发思古之幽情.
【以上为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奠定本堂课浪漫的基调】
2,由白居易祠导出《琵琶行》
白居易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让学生凭借初读课文的印象,填补空缺处的三个字)
明确:原对联是"迁谪恨"三字.
二,由上个问题,引出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按预习内容来自行讲解,其他学生可加以补充.
【摆脱呆板地介绍作者的窠臼,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鉴赏诗歌
1, 谁解琵琶声
(1)听《琵琶行》配乐诗朗诵.重点欣赏摹写音乐的语段.(多媒体课件字幕与声音同步,学生低声跟读)
【落实诗歌诵读,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怀,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3
(2)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学生自由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
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
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3)总结作者描写音乐的手法.
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让学生谈,老师再作指导)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羽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A 借助语言的音韵摩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B 叠词和连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关)
4
——使音节悦耳动听.
侧面烘托
东船西肪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法.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自行体会,发言)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抹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5
作文十:《琵琶行并序》9000字
《琵琶行》练习卷
基础题.
1. 下列语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委身(托身)为贾(商人)人妇命(题名)曰《琵琶行》
B .转徙(迁移)于江湖间是(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 .出官(京官外调)恬(安静)然自安,感斯(这)人言
D .因(因此)为(作)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
2.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迁:贬官,降职 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
B. 善才:指琵琶师 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
C. 管弦:指音乐 铁骑:身披铁甲的战马
D. 教坊:唐代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击节:打拍子
3. 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
③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诗句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枫叶荻花秋琵琶”,“别时茫茫江浸月”二句以景物渲染悲凉气氛,十分精彩。
B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形象、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C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二句写出了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心情。
D .“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显示了琵琶女所演奏乐曲的艺术魅力,使听众忘记了身外的一切。
5.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 .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却连音乐也没有。
C .五六两句写饯别时诗人与朋友的内心都十分悲痛,茫茫的江面上映着月影,更增添了悲凉之感。
D .从七八两句琵琶声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可知:前面的“无管弦”、“惨将别”等起了反衬的作用。
6.对第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B .“拢”、“捻”、“抹”、“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又是“信手”弹来,足见技巧的娴熟。
C .“间关”形容鸟叫声,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相同;“滑”形容乐曲的婉转流畅,与“冷涩”的“涩”相对。
D .由“冷涩”到“凝绝”描绘了声音由迟缓轻细、越来越细,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胜在情思缅邈,意味无穷。
7.对第二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一段没有写对话。其实人们之间肯定有交谈,关于琵琶女也只是用“欲语迟”、“千呼万唤”带过,这样处理是为了集中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B .这一段没有写琵琶女的容貌。她应该是风韵犹存的,或者她的愁容,她的憔悴。没有写这些是为了更突出她演奏的高超技艺。
C .这一段没有写众人。其实船上还有客人,也还应该有船夫和仆人。诗人只以主述者置身其间并传达感受,是为了突出中心事件和主体形象。
D .这一段也没有写其他的船只。江面上不可能只有这“东船西舫”两只船,但没有写这些,这是为了渲染一派宁静沉寂的气氛。
8.对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乐曲演奏过程中,诗人和客人的反映显然引起了琵琶女的注意,她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遇到了知音,所以才主动讲出了自己的身世。
B .琵琶女对自己的才艺和年轻时的容貌颇为自信,当年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使她觉得非常美好,因此在自述时仍流露出对那一段生活的怀念。
C .“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就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D .琵琶女的演奏之所以使人感到“别有幽愁暗恨生”,主要是因为她怨恨世人重色轻才,出嫁后丈夫又重利轻别,使她感到孤独寂寞。
9.对第四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住近湓江”、“举酒独倾”与琵琶女“守空船”是一样的孤苦。
B .诗人在政治上被贬谪,琵琶女在生活上遭遗弃,二者有相通之处。
C .诗人与琵琶女同是离开京城来到僻远的浔阳,都有繁华不再的感伤。
D .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0.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湓浦口(p?n) 憔悴(jiāo) 六玄(yāo)
B .铮铮然(zhēng ) 贾人(jiǎ) 荻花(dí)
C .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D .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
11.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曲罢悯然 钿头银蓖 连篇累牍 口诵心唯
B .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 .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 .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12.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 .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1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B .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D .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1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 .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1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
不得不推倒啊!
B .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 .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 .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16.下列各句在诵读时,节拍正确的一句是(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7.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 .“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 .“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 .“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18.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 .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 .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 .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 .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19.“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
A .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 .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 .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 .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20.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 .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 .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 .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 .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检查基础
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湓浦口(p?n)贾人(ɡǔ)六幺(y āo )迁谪(d í)
B. 转轴(zh óu )拨弦(xi án )幽咽(ya)花朝(zh āo )
C. 船舫(f ǎn ɡ)衣裳(shán ɡ)信手(x ìn )虾蟆陵(h á)
D. 慢捻(li ǎn )荻花(d í)钿头(di àn )琵琶行(x ín ɡ)
2.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快弹数曲(畅快)/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
B. 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忽然)/却坐(退)
C. 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交错)/是夕(这)
D. 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弦转急(变化)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C.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4.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 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最喜欢用景物描写反衬人物心境和音乐效果,请找出三处描写景色的句子。
6.《琵琶行》中“行”属“歌行体”古诗的标志,从本诗看,这种诗体的主要特点是哪一项( )
①篇幅较长 ②篇幅较短 ③音节、格律有严格的规定
④句式长短偏差,富于变化 ⑤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⑥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A. ①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对诗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船” “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9.对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 “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10.对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 “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 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D.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11.对诗中描写有关音乐的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女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B.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可理解为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乐音的急切,圆润清脆。
C. 第二乐段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间关”句表现了乐音的婉转、流畅、动听,接着描写乐音由低沉至缓慢半终止的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提供给读者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深化了人们对诗人所描绘的琵琶乐音的玩味和品评。
D.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音乐高潮到来的信号;“铁骑突出刀枪鸣”, 乐音激越雄壮,强化了热烈而紧张的场面,是音乐的高潮所在;乐曲的终止也写得非常精彩,“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撕心裂肺戛然而止,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均从侧面烘托,使听众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韵味中。
12.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 .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1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 .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 .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1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 .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15.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 .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 .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 .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16.下列各句在诵读时,节拍正确的一句是(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7.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 .“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 .“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 .“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18.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 .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 .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 .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 .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19.“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 .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 .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 .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 .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20.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 .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 .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 .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 .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2~13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 .“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 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 .“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22.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
“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 .“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 .“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 .“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琵琶行》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不具备“互文”特点的一句是[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 B.主人忘归客不发
C .秦时明月汉时关 D.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下面描写乐曲演奏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B .“大弦”“小弦”两句既用“嘈嘈”“切切”这样的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比喻,使乐曲旋律形象化。
C .“间关”之声,婉转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休止时,另外传达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3.从下面选出一个从侧面描写琵琶弹奏精彩的句子。[ ]
A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B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D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4、阅读《琵琶行》一诗的小序,回答①~④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①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湓(p?n)浦口琵琶(p á) B、贾(ji ǎ)人遂(su ì)命酒
C、悯(m ǐn )然转徒(x ǐ) D、恬(ti án )然迁谪(zh?)
③比较下列两组句中红色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听其声
┏遂命酒
┗问其人
┗命曰《琵琶行》
A、两个" 其" 指代对象相同,两个" 命" 意思相同。
B、两个" 其" 指代对象不同,两个" 命" 意思不同。
C、两个" 其" 指代对象相同,两个" 命" 意思不同。
D、两个" 其" 指代对象不同,两个" 命" 意思相同。
④" 左迁" 、" 出官"" 迁谪" 等词涉及到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 左迁" 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 升迁" 、" 拜" 、" 除" 等。 C、" 出官" 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 迁谪" 是贬官的意思。" 迁" 是指官职的变化," 谪" 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5.诗中有些环境描写的句子很好地烘托了气氛,试分析其作用。
①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到五烈士遇害时,有一段这样的话:
“原来如此!??”
这里的感叹号和省略号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白居易《琵琶行》中能揭示出这种表达效果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7.怎样评价《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别有幽愁暗恨生”中“幽”能否换成“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今夜闻君琵琶语”中“语”如果换成“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琵琶行并序知识点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