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法治观念的名言》900字
法治观念的名言
1)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傅子?法刑》
)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 法律不能让人人平等~但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 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丁尼生
) 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拉伦茨
)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君书?定分》
) 没有绝对的平等~也没有绝对的权力。人在天性上类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类。——巴尔扎克
) 法律应该是铁的~像铁锁那样。――高尔基《我的大学》
10) 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1 / 2
11)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12) 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崔敦礼《刍言》
13)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14) 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
15) 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必须颓败。——塞内加
16)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象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17) 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18) 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
19) 凡是解释越简单的法律~也就是也公正的法律。――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0)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
2 / 2
作文二:《关于婚姻的门第观念》600字
2014.7.20
在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思想观念中,门当户对作为择偶的标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先人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些十分宝贵的财富。
门当户对,不单是指婚姻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身份层次的对等,而且包括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共同兴趣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度也基本一致,这样的婚姻一定是幸福的。社会地位对等、家庭环境相似、文化背景一样,俩个人的习性差别不会很大,共同语言就多,如果俩个人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不同的成长经历,婚后生活反差就会很大,双方就难免发生诸多矛盾,甚至出现同床异梦的情况。所以,门当户对是值得人们慎重考虑的!
有一对夫妻是大学期间谈的恋爱,一个来自农村,一个来自城市,来自农村的男方,家庭比较贫困,兄弟姐妹七姑八姨亲戚也一大帮,出生城市的女方,家庭经济条件好,物质生活富裕。年轻人的感情冲动的,恋爱的感觉是美好的,婚姻的缔结是理想的,但婚后的现实生活却是残酷的。因为俩人从小成长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脾气性格不一样,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不一样,所以,他们婚后磕磕碰碰的事就多起来了,首先女方嫌弃农村人乡吧土气,而且讨厌丈夫家人常要花费,其次男方农村亲戚又多,这个要借,那个要帮,夫妻总是围着这些鸡毛蒜皮事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分手。
凤凰男和梧桐女的婚姻值得思考。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有爱,只要值得爱,就应做到爱屋及乌,婚后的共同生活中,双方要尽力去改变自己,以适合对方,力求做到宽容、理解、支持、互敬互爱,只有这样,家庭才和谐,婚姻才幸福。
作文三:《关于死刑观念的探讨》8300字
2007.10
法制与社会
关于死刑观念的探讨
□ 邬 德
(广东启源律师事务所 广东?广州 510410)
摘 要 本文从影响死刑观念的因素以及社会各界对死刑存废的观念入手,探讨如何改变民众和国家掌权机关的死刑观 念, 从而让我国的刑法走上更加文明的道路, 加快与国际法律及其法制接轨的步伐, 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 死刑观念 影响因素 改变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7) -023-03
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死刑也是刑罚史上最古老的刑罚之 一。 自古至今, 死刑经历了一个从绝对正当到适当怀疑再即将到被彻 底废除的曲折历程。死刑正当性的被怀疑是伴随着封建擅断和野蛮 刑罚的退出历史而产生的, 是近现代人权运动勃兴的必然结果。 没有 “人” 的重新被发现和 “人 ” 作为主体的重新回归, 则死刑还将一统天 下, 这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当今的国家, 死刑废除论 者的立论已经得到许多国家司法实践的认可, 近乎一半国家废除了死 刑, 但保留死刑的国家也在极力为死刑的某些正当性辩护。 二者交锋 激烈, 短期内还将难有绝对胜负, 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政治、 文化多样性的环境影响下, 同时伴随着人权观念的继续深入人心, 死 刑的废除必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从实践来看,死刑观念是我国死刑制度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之 一, 其对死刑废止起着非常强烈的阻碍作用, 改变人们的死刑观念是 死刑制度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
一、 影响形成传统死刑观念的因素
刑罚报应论和刑罚功利论是死刑传统观念的理论依据, 这两大理 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死刑观念的形成。
1. 报应论以通过刑法所追求的公正价值来论证死刑的正当性 报应论者认为, 死刑的正当性在于对犯罪的一种回报, 即罪犯对 社会有一种 “应偿付之债” , 社会则因犯罪的恶行而向其 “回索” 。 刑罚 报应有强式 (最大限度 ) 说和弱式 (最低限度 ) 说之分。 强式报应说渊源 于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他认为, 不仅罪行本身应受到惩罚, 而且社 会还有着对那些有罪和有过失的人施加惩罚的责任。 这意味着, 个人 在一定条件下违反了法律, 这种条件决定了他的违法行为或过失是应 受谴责的——即他不具有正当性或免除惩罚的理由, 这样, 一个人就 是应受到刑罚制裁的, 而且社会有责任谴责他, 不应让一个罪犯逍遥 法外。强式报应论者坚持, 罪犯应当受到惩罚, 不管犯罪是否因此而 减少——即使推测犯罪会由此增加。 强式报应说的实质就是, 死刑是 罪恶行为的回应。正义要求相同的规则使用于每一个人。如果有人 违反了刑法规则, 则该人从他人处获得了不正当的利益。 正义要求通 过刑罚报应或赎救这种罪恶, 强式报应说认为报应与正义是同义语, 而 “正义要求刑罚应与罪恶均等。假如刑罚重于罪恶, 则该人受到了 过于严重的惩罚, 并被用作实现他人幸福的手段; 假如刑罚轻于罪恶, 则罪恶并未受到应有的报复, 该人仍取得了某种不正当的利益。 ” 弱式说为当代绝大多数报应论者所认同。 他们认为, 除非一个人 有某种罪行和过失, 否则就不应受到惩罚。 应受处罚的罪行是刑罚在 道德上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个人只有当他应受惩罚时才应受到惩罚。 弱式的报应主义有两个基本原则:只有已经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才可以 受惩罚; 只有与犯罪相称的刑罚才是允许的。对此, 英美学者有独到 的见解。 如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就认为, 刑罚的合理证明仅仅以犯罪行为值得处罚为根据。实施了犯罪行为 的人应当受到与其行为相适应的刑罚之苦在道义上是合适的。犯罪 人因为他的罪过而应当受到处罚, 并且适当处罚的严厉性依赖于其行 为的恶性。
2. 功利论是一种基于苦乐算计的推理。功利论基本上可以同预 防论等而为一
预防论试图通过刑法在惩罚犯罪时所获取的功利价值来确证刑 法的正当性。预防理论包括威慑论和矫正论。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 里亚极力强调威慑, 他指出:什么是刑罚的政治目的呢 ? 是对其他人的 威慑。 当恶果已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之后, 只是为了不使他人产生犯 罪不受惩罚的幻想, 才能有政治社会对之科处刑罚。 而意大利犯罪学 家菲利则强调矫正, 认为刑法的正当性在于它可以对罪犯进行改造和 矫正。 至于威慑论又包括普遍威慑和特殊威慑, 前者是指通过刑罚使 罪犯以外的社会一般人, 因害怕受到惩罚而不致于实施犯罪行为; 后 者是指通过刑罚使那些受过惩罚的人, 因害怕再受到同样的惩罚而不 敢实施犯罪。威慑论具有目的论的特征。因为惩罚本身并不是一件 好事; 它是根据有可能带来的好结果 (减少犯罪 ) 而具有正当性的。 按照威慑论, 刑法的正当性显然取决于 “刑足压罪” 的经验性前 提。有的学者从两个方面证明了前提的成立:一是有证据表明, 刑法 的改变会减少 (或增加 ) 某些 (类 ) 行为。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法定的公 路车速限制的改变 (尽管其制裁不包括我们在刑法中所强调的监禁, 它仍能说明这一点 ) 。当美国法律把最高车速从每小时 70公里改为 每小时 55公里时, 人们确实减慢了车速。就算公路行车的平均车速 可能会超过每小时 55公里, 就算近年来车速一直在提高, 但较过去而 言, 车速仍然减慢了。二是有一些犯罪是因激情而实施的, 而另一些 犯罪却经过了较为理性的策划, 例如所得税申报或医疗补助款项偿付 上的欺诈行为。 即使刑法不能威慑前一种犯罪, 也能够威慑后一类犯 罪。刑法甚至可以预防某些因激情而实施的犯罪。
威慑论的一般功能就是普遍威慑——也就是说, 惩罚犯罪者以制 止人们从事同类行为, 从而减少犯罪。威慑论者强调, 包括一般威慑 在内的刑法威慑都并不是无限度的, 美国学者强调指出:(1) 威慑并不 意味着刑事禁律的存在是人们不敢犯罪的惟一原因。 实际上, 没有刑 事禁律,许多人也不会犯罪。但是人们不犯罪的理由和原因复杂多 样, 这并不意味着刑事禁律的普遍存在就不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或无足 法学研究
2007.10法制与社会
轻重。 (2) 普遍威慑作用不是来源于个别的刑事制裁。也就是说, 某 个特定的罪犯是否受到刑事制裁对犯罪率没有影响或只有微不足道 的影响。普遍威慑作用更可能来源于执法模式。惩罚的概率是一个 影响威慑的重要心理因素, 但它依赖于可知的惩罚的统计数率, 而不 依赖于个别实例。 (3) 在某些限度内, 即使是治罪和惩罚的统计数率 对于普遍威慑作用也是无关紧要的。 威慑作用有一定的限度, 只要超 过一定比率的犯罪受到惩罚, 犯罪率就会保持十分稳定。因此, 真正 威慑犯罪也许是实施刑法的基本制度。这种在肯定普遍威慑价值的 基础上又限定其功能的态度, 是预防论者意欲独善其身的表现, 也是 对其他实证批评的反击。
除了学者理论上的论证, 社会生活条件也是影响人们死刑观念的 重要因素。正如日本学者正田荡三郎指出:“ 死刑作为理念是应当废 除的。 然而抽象地论述死刑是保留还是废除, 没有多大意义。 关键在 于重视历史的社会的现实, 根据该社会的现状、 文化水平的高下等决 定之。 ”
3. 从物质文明程度上来说, 一个社会物质文明程度越高, 它的价 值观越先进, 对 “人 ” 、 对生命价值也就越尊重
反之, 一个社会物质文明程度极为低下, 它对生命就不会有足够 的尊重, 因为这时它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生产力, 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条 件。 再者, 物质文明程度提高以后, 抗制犯罪的物质条件也大为改善, 社会可以采用刑罚以外的各种措施有效地防范犯罪。 实际上, 防范犯 罪要优于惩罚犯罪,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但惩罚犯罪远比防范犯 罪省力省钱, 因此, 在物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 人们往往将惩罚犯罪 放在第一位, 而死刑则被视为一种最为节省成本的刑罚支出, 因而屡 屡被滥用。 当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 死刑观 念是不容易改变的。
对于死刑观念来说, 除物质文明程度以外, 精神文明程度也是十 分重要的。事实证明, 在一个精神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 报应观念愈 是强烈, 对于死刑的认同感也就越强。 而只有当精神文明程度发展到 一定水平, 超越报应和超越功利的刑罚人道主义思想才具有存在的社 会土壤。
二、 死刑制度与先进法律文化相背离
自 1813年德国著名法学家、 近代刑法学鼻祖费尔巴哈将 “无法 律, 即无刑罚 ” , 以及衍生出来 “无法律, 即无犯罪 ” 的概念导入刑法之 中, 从此刑法在其适用范围上, 有了相当明确的基准, 同时对于刑法所 规范的对象, 更因法定原则的确立, 而使刑法的评价对象限定在行为。 但何种行为应当处以死刑或不应当处以死刑, 以及人权理论的逐渐形 成, 人们开始对死刑制度进行理性的反思。可以说, 死刑存废之争正 是由人权理论引发的, 始终伴随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思考。
在死刑产生后的几千年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历史中, 它的价值 从未受到否定的评价, 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来看, 死刑作为一种刑 罚是天经地义、 自然而生的。 但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 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理性, 死刑作为一种剥夺生命的刑罚, 其存在的 必要性不可能不受到人们的怀疑。 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一些思想家 对于死刑的必要性开始有所怀疑, 其适用也受到有关人士的反对和批 判。
废除死刑的思想尝试源远流长, 自 1764年贝卡里亚在 《论犯罪与 刑罚》 一书中, 首次提出死刑废止理论, 至今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 两个多世纪以来, 不少国家已经先行迈出了废除死刑的步伐, 奥地利 于 1787年宣布废除死刑; 委内瑞拉于 1863年全面废除死刑; 圣马力 诺最后一次执行死刑是 1468年。有些国家自独立建国开始, 法律上 就没有死刑制度。 时至今日, 死刑废止论在世界范围内以压倒死刑存 置论而在死刑存废之间的争论中占绝对优势。通观不同时代不同国 度的死刑废除论者的诸种主张, 具体论争可归纳如下:
1. 死刑违背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论是在西方曾经流行一时的一种国家权力来源说, 与此 相应, 亦是刑罚权来源说之因。虽然社会契约论至今少有人士苟同, 但在历史上, 死刑违背社会契约曾是死刑废除论者的一个重要立论。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权利的让渡以及该让渡所产生的刑罚权。具体而 言, 权利让渡的过程以及最终结果, 均不包括生命权。 因而, 废除死刑 理所当然, 否则, 即出现刑罚权的滥用。因为按照社会契约的精神实 质, 在国家所拥有的刑罚权中, 不包括处死公民的权力。
2. 死刑违背现代刑法之立法本意
现代一些国家在宣布废除死刑时,其理由之一往往称死刑是野 蛮、 残酷之列, 为现代文明社会所不容。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在于, 死刑 产生于原始社会复仇习惯, 是野蛮的标志, 其在现实中的存在, 是原始 社会野蛮习惯的遗风, 因而与现代文明社会不协调, 有悖社会的进化 趋势。
3. 死刑违背刑法之价值标准
死刑以剥夺犯罪人的生命为内容, 而对生命的剥夺同时构成对再 犯罪能力的彻底剥夺。 因此, 死刑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剥夺犯罪分子 的再犯罪能力功能, 往往成为保留死刑的重要理由。针对这一问题, 废除论者通过大量论证, 证明死刑对于防止犯罪人再犯罪是一种不必 要的刑罚。 通过该论证, 必然出现两种结果, 即死刑对于个别预防是 不必要之刑, 死刑不具有特别的一般威慑功能。
按照西方法学家较为流行的观点, 自由、 秩序和公平是法律的三 大价值。 任何法律制度都是实现这三大价值的手段。 据此, 可以实现 秩序、 公平和个人自由的法律制度是具有存在价值的法律制度, 无助 于秩序、 公平和个人自由之实现的法律制度则是不具有存在价值的法 律制度, 死刑废除论正是以主张死刑无助于秩序、 公平与个人自由之 实现为其核心的理论。
三、 社会各界的死刑观念——以日本为例
日本是现今在死刑存废问题上争论最激烈的国家之一。早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日本就出现了死刑废止论。 1956年在刑法作部 分修改时, 曾有议员向国会提出全部废除死刑的议案, 但国会在审议 过程中停了下来, 因而没有审议结果。此后, 虽然在国会内未再直接 审议过废除死刑的议案, 但民间发起的废除死刑的运动并未中断。 如 有二百多名会员的 “废除死刑女子会” , 就在 1983年向参众两院的议 长提出过废除死刑的请愿书。至于学者们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有关主 张废除死刑的学术论文或著作, 更是不计其数。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 学者或市民提出反对意见, 主张继续保留死刑。因此半个世纪以来, 日本在死刑存废问题上, 两种主张尖锐对立并且都很有影响力。 日本的民意调查显示, 普通民众大多主张保留死刑。 并且近十多 年来, 持保留者所占的比例还呈上升趋势。根据总理府 1988年进行 的全国民意调查, 希望保留死刑的占 66. 5%, 希望废止死刑的占 15. 7%; 根据 1994年的调查, 希望保留的占 73. 8%, 希望废止的占 13.
法学研究
2007.10法制与社会
6%; 根据 1999年的调查, 希望保留死刑的占 79%, 希望废止的占 8. 8%。但是, 从近几十年刑法学者已出版的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的学术 论著来看, 主张 “死刑存置论 ” 的学者只占 5%, 而主张死刑废止论的 学者占 95%。民意调查之所以出现保留死刑的比例增高的趋势,主 要是因为近十多年来日本经济不景气, 犯罪率增高, 特别是类似奥姆 真理教部分成员在东京地铁施放毒气杀人等一系列恶性犯罪案件发 生之后, 国民忧虑社会的动荡, 因而选择保留死刑。
在日本刑法学界, 曾有一段时期, 要求立即废止死刑的呼声很高, 包括刑法界的权威团藤重光在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纷纷摇旗呐喊, 但 奥姆真理教部分成员实施的大量杀人案件发生后, 由于治安形势出现 恶化的势头, 加上社会舆论反对废止死刑, 因而
有关死刑是否违宪的问题, 日本最高裁判所先后有一系列的判例 持否定态度。如最高裁判所在 1948年的一个判例中指出, 绞首刑这 种执行死刑的方法, 并非是宪法第 36条中所指的残酷刑; 另在 1952年的一个判例中指出, 规定死刑并不违反宪法第 9条、 第 13条。 在日本刑法学界虽然有学者主张永久保留死刑, 但绝大多数学者 认为, 死刑迟早会被废止。只是在主张废止死刑的学者中, 有的认为 日本已具备废止死刑的条件, 现在就应当废止, 或者说已为期不远。 这可以称之为 “死刑废止为期不远论 ” ; 另外有人则认为, 日本现在还 不具备废止死刑的条件, 还需要经过较长的时期, 只能寄望于将来时 机成熟时废止。这可以称之为 “死刑废止时机尚早论” 。
“死刑废止时机尚早论” 者认为, 民意调查显示, 社会舆论不赞成 废止死刑。 这是因为对罪大恶极的犯人应当科处死刑, 目前仍然是国 民的一般法律信念。 在国民的这种信念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 就不 能废止死刑。而没有得到国民支持的法律, 不可能是好的法律; 违反 国民的法律感情废止死刑, 也是与议会民主制不相容的, 所以, 只有在 国民的法律感情发生变化, 死刑已不能为通常人的感情所容忍, 感觉 到它具有残酷性时, 才可能废止。而要改变国民的观念, 使社会舆论 朝赞成废止死刑的方向发展变化, 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需要经过 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 “ 死刑废止为期不远论 ” 者认为, 早在 1989年 12月联合国 就通过了 《旨在废除死刑的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第二项任 择议定书 》 , 明确要求各缔约国全面地、 无所保留地废除死刑; 在刑罚 中仍保留着死刑的国家, 也须首先停止执行死刑。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 家都废止了死刑; 日本近些年来也明显减少了死刑的适用, 因此, 在日 本废止死刑即将成为现实。至于民意调查显示多数国民不赞成废止 死刑, 不应当成为保留死刑的理由。 因为民意调查的科学性本身存在 问题, 不一定能表达国民的真意; 再说, 死刑是否属于妥当的刑罚, 应 由法的理念来判断, 不能由民意来决定; 如果根据法的理念, 死刑是不 妥当的刑罚, 违反民意废止也并无不当; 况且, 在西方许多废止了死刑 的国家, 国民赞成保留死刑的仍占多数。
四、 死刑观念改变的可行性
尽管中国和日本的国情不一样, 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背景 不一样, 但两国至今保留死刑, 而且人们崇尚死刑的观念非常相似。 尽管死刑的观念根深蒂固, 但笔者认为, 人们的死刑观念是可以改变 的。
构建和谐社会方略之一是依法治国, 背离严格依法办案, 以为对 犯有严重犯罪行为的人判处轻刑就可以达到目的的想法不切实际。 良好的刑事法律, 是符合社会和公众利益并获得公众赞成的法律, 应 该经过广泛、 深入的宣传教育, 循序渐进, 在取得社会共识前提下稳步 实施, 才会发挥积极作用, 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在社会公众缺 乏思想和情感上的准备, 条件尚不成熟时, 就强行推出某种刑事法律 政策, 尽管出于美好愿望, 用心良苦, 但难免脱离国情和社会实际, 难 以得到民众支持, 最终形成 “过犹不及 ” 的弊端, 出现不良社会效果。 废除和减少死刑, 也同样如此, 要防止 “欲速则不达 ” , 一定要稳妥、 准 确地逐步实施。
要改变死刑观念, 具体来说, 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1. 观念改革与制度改进同步进行, 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在实 施过程中借鉴其它国家经验, 以制度改革促观念改革
事实证明, 在观念未变的情况下, 通过改革刑罚制度来逐步改变 死刑观念是可行的。我国政府已于 1998年 10月 15日签署了 《公民 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 并处于加入该公约的准备阶段。加快刑 事法律修订, 加紧制度改革, 缩小国内法与国际公约的差距, 使之与国 际接轨, 是作为缔约国对已经加入的国际公约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 通过加入国际公约的外部促进形式, 进而实现刑法的国际化进程, 其 对国内民众死刑观念的改变将有所促进。
2. 要重视发挥刑法学者的作用
大部分高层次的学者是主张限制、 废除死刑的, “ 精英共识 ” 最容 易影响决策和传媒, 他们的研究工作和社会地位将有助于在社会上形 成一种强大的改变死刑观念的思潮。
3. 提升民众对死刑的认识, 使得大部分民众从理性角度分析看待 死刑
死刑改革与国情民意息息相关, 只有促使民众认识到死刑的局限 性、 犯罪发生与遏制犯罪的规律性, 并使得其对死刑有冷静的理性态 度, 不依赖死刑, 不迷信死刑, 才有利于为死刑制度改革创良好的环 境。
4. 最重要的是要促使决策层改进对死刑的认识
国家决策领导层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他们如何看 待死刑与社会治安、 法治发展、 社会稳定的关系, 对死刑的限制与废除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当今执政党以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为 己任之一, 高层次的学者有责任有策略向国家决策层传播先进的法律 文化, 提升他们对与死刑的认识, 促使其在决策时, 明确提出限制、 减 少适用死刑, 在条件成熟时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 决策层死刑观念的 转变, 将会起到教育民众, 引导民意循着理性方向发展的作用。当先 进的法律文化被人们广泛认同, 死刑观念有所改变, 中国死刑制度改 革的步伐将会加快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意 ]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 黄风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版.
[2][英 ]边沁. 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 孙力等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版.
[3][德 ]康德.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 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
[4][日 ]团藤重光. 死刑废止论. 有斐阁. 2002年第 1版.
[5]马克昌. 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 1版. [6]李海东. 日本刑事法学者 (下) . 中国法律出版社. 日本国成文堂联合出版社. 1995年 版.
[7]胡云腾. 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8]赵秉志. 死刑改革探索. 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9]陈兴良. 中国死刑检讨.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版.
法学研究
作文四:《关于“中国歌剧”的观念》9900字
盛雯《关于“中国歌剧”的观念》
关于“中国歌剧"的观念
盛雯
摘要:
“中国歌剧的观念”是中国歌剧研究的基本问题,它既关系到中国歌剧的理论研究,也关系到歌剧创作、表
演创作、发展方向等问题,因此需要界定中国歌剧的概念范围,明确中国歌剧的特性,厘清对中国歌剧的基本认识,从理论
上促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歌剧的规范化发展。
关键词:中国歌剧观念;既有论述;民族特性
中国歌剧是一种融汇中西文化艺术精华,兼容中外音乐戏剧形式元素,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新的音乐戏剧样式。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使其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音乐体裁之一。中国歌剧历经近百年的风雨,肩负着启迪民智、救亡图存、强国强民的历史重任,走出了一条有异于西方歌剧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的歌剧艺术样式,并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迄今为止,我国歌剧界却缺乏对中国歌剧的明确认定,导致其发展道路上存在的诸多混乱现象难以厘清。
笔者在本文第一部分想谈谈中国歌剧发展进程中因“中国歌剧”观念的不确定性导致的理论与实践中的混乱与困惑。第二部分分析现有关于“中国歌剧”概念的诸多论述,体认界定中国歌剧必须注重歌剧艺术的特性和中国歌剧的民族性特征。第三部分阐述本人对中国歌剧的民族性特征,即共性与个性的粗浅见解。
一、历史中的困毫
清代乾隆时期,歌剧音乐曾在宫廷一闪而过,不被中国人所认可。鸦片战争后,西方歌剧艺术悄悄地在中国传播开来,其影响面极其有限。“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为了救亡图存、开启民智,中国人开始了曲折、漫长的歌剧探索进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歌剧最早的探索者黎锦晖创作、演出的多部儿童歌舞剧采用民间音乐曲调,参照西洋民歌,将一些短小浅显的歌谣组合在简单的戏剧框架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剧。
三十至四十年代,艺术家们在戏曲改良、话剧加唱、歌曲集成、音乐戏剧创作中对中国歌剧进行积极探索。聂耳的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钱仁康的《大地之歌》、黄源洛的《秋子》等剧目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延安秧歌剧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白毛女》及此后的《刘胡兰》等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确立的标志。
这一时期,歌剧理论上探讨较多的是以戏曲为基础和直接采用西洋歌剧形式的问题。主张采用西洋歌剧形式者中,张若谷的《歌剧ABc》论述了歌剧的本质,否定戏曲改良,廓清了歌剧与戏曲的区别;焦菊隐则在《论新歌剧》、《旧剧新话》中更透彻地论证了歌剧的本质。他认为,戏曲改良者所搞的所谓“新歌剧”不是真正的歌剧,并指明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正确路径是俄罗斯“强力集团”之路;主张以戏曲为基础者,强调中国歌剧的创造必须以戏曲为基础才能具有民
①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第95页。
族特色。其中也出现了将戏曲改良与歌剧创作相混淆的现象。戏曲改良不是歌剧的创造,歌剧的创造应借鉴戏曲的艺术表现元素,而不是被戏曲艺术同化。
同一时期,外国歌剧演出团体尤其是俄罗斯歌剧团与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联袂演出的《霍夫曼的故事》、《茶花女》等歌剧,让中国城市观众直接在剧场感受到西方歌剧的艺术魅力,这对关于歌剧的思考无疑增强了感性认识。
探索期中,中国的艺术家们对于歌剧的本质及中国歌剧的创作有了初步的探讨和认识。对于中国歌剧发展中一直困扰歌剧艺术家的戏曲与歌剧的关系问题,已提出明确的观点。田汉、欧阳予倩等戏剧家,提出中国歌剧的创作应当融合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的长处,进行新的创造,中国歌剧应当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
1945至1957年是中国歌剧的创生期。《白毛女》(1945)的出现,表明中国歌剧终于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它“结束
了一个时代一秧歌剧时代,开创了一个时代一新歌剧时代”
叫。这一时期中国歌剧被命名为“新歌剧”。
新中国成立后,“新歌剧”从农村走进城市,它的表现形式不断得以充实,创作思路更显宽阔。基于中国歌剧界关涉发展方向的“西洋大歌剧”、“民族戏曲”和“《白毛女》新歌剧”的论争与困惑以及理论、创作和政策指导上的混乱现象,1957年,召开了全国新歌剧讨论会。
讨论会上,歌剧艺术家们对“新歌剧”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讨论,肯定了“新歌剧”的创造需借鉴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民间音乐的经验和手法,鼓励创作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的“新歌剧”。但也强调认为“新歌剧”是“话剧加唱”、中国只有半部歌剧的说法以及只有在戏曲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新歌剧”的观点有失偏颇。此外,歌剧艺术家们就“歌剧创作中,音乐占主导地位”达成共识,同时也强调音乐占主导地位,并不是意味着只能走--ⅡII!l底的西洋歌剧传统道路以及削弱文学、戏剧在歌剧中的作用,“新歌剧”应具有中国的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民族特色。此次会议,明确了歌剧与戏曲的界限,纠正了造成诸如“新歌剧”、“旧歌剧”等的一系列含义不清的概念和歌剧创作戏曲化的倾斜,强调了歌剧艺术的音乐性以及保持独立品格的重要性。会上强调戏剧家应当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应当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以及所创作的音乐题材选择创作的形式。1957年的新歌剧问题座谈会是对“新歌剧”的总结,也宣告了“民
万方数据
?105?
2013年第三期《音乐创作》
族歌剧”阶段的开始。1957年至1966年是中国歌剧的快速稳健的发展期。歌剧座谈会之后,歌剧创作戏曲化的倾向已得到克服,作曲家在歌剧创作中注意到在向戏曲学习的同时必须保持歌剧艺术的独立品格。
在座谈会精神的鼓舞下,歌剧艺术家们奋笔创作。《红霞》(1957)、《洪湖赤卫队》(1959)、《红珊瑚》(1960)、《江姐》(1964),《阿依古丽》(1965),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尤其是《江姐》和《洪湖赤卫队》,戏剧的音乐性增强,并注重在人物的内心与情感中寻求音乐性和戏剧性。这些歌剧中,有不少已经成为经典名曲的充满戏剧性张力和抒情性特质的咏叹调和卡伐蒂娜,久传而不衰。然而正当人们认真地总结各种探索的经验以更好地发展民族歌剧时,一场政治风暴劈面袭来。在“革命现代京剧就是歌剧”的舆论引导下,新歌剧被赶下舞台。“**”十年,歌剧创作一片凋零。
在1977至2000年的中国歌剧的变革期中,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形势下,歌剧艺术家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歌剧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中国歌剧并未重现昔日的辉煌。这里的“辉煌”,主要是针对“受众面”、“影响力”而言。正是在这一新的发展时期,歌剧艺术家们努力追求中国歌剧发展的更高艺术境界。
在这一时期,中国歌剧艺术家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西洋歌剧、民族歌剧以及音乐剧的创作。在西洋歌剧样式探索性创作中,代表作有《伤逝》(1981)、《原野》(1987)、《仰天长啸》(1988)等:在民族歌剧的创作中,代表作有《党的女儿》(1991)等;而《芳草心》(1985)、《搭错车》(1986)、《日出》(1990)等音乐剧融歌舞剧为一体,获得青年观众的喜爱。此外,乡土歌剧《阿里郎》(1989)、以现代音乐手法创作的《狂人日记》(1994)等多种音乐戏剧样式剧作的涌现,预示着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同期,随之出现的关于歌剧发展理念的讨论也日趋活跃。三次全国歌剧座谈会(1981年、1984年、1988年)的召开,强调了中国歌剧艺术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的重要意义。九十年代的歌剧活动相对较少,但歌剧思想和理念之间的论争却更为激烈。歌剧艺术家们围绕着中国歌剧的发展道路、音乐创作等多种问题展开论辩。以贺敬之、丁毅为代表的歌剧前辈,坚持中国歌剧必须沿着**提出的“三化”(即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方向才能健康地发展;陈紫、胡士平主张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居其宏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歌剧评论家,主张“严肃大歌剧”和“现代音乐剧”同时发展的走向;罗辛提出中西融合的“第三条道路”办法,强调世界性与民族性是中国歌剧的发展目标。
严格地说,这一时期歌剧作品数量虽多,但就总体而言,质量并不令人满意,除《原野》等少数作品外,少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出现;歌剧理论之争,缺乏激烈的论战,也少有创新的观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运作下的中国歌剧的贪大求洋、盲目新潮、粗制滥造导致观众流失,中国歌剧逐渐跌入低谷。
纵观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虽然出现过不少对于“新歌剧”、“民族歌剧”、“中国歌剧”等多种称谓的阐述与讨论。但是,都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概念。并且,在中国歌剧创作中长期存在的“戏曲歌剧化”、“歌剧戏曲化”、“话剧加唱”、“土洋之争”以及当代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现代派”创新
?106?
万方数据
等问题,追其缘由,都是关于中国歌剧的观念混乱所造成。没有明确清晰的歌剧观念,创作者落笔便失去主旨,显得比较随意了。
二、既有的歌尉概念
在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我国歌剧界对于中国歌剧没有明确的界定,也鲜有关于中国歌剧概念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论述。但并非没有对中国歌剧概念及特性进行研究的具体成果,学习与研究这些成果,对于给出明确的歌剧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几种权威论述进行比较:
著名作曲家陈紫在其专著《我谈歌剧》中谈到“什么是中国式的歌剧”:“为什么我们对戏曲只是广泛称之为歌剧,而不叫它歌剧(OPERA),第一,它不是作曲,第二,现代音乐形式它包括不进去,如合唱、重唱、大段咏叹调或朗诵调,以及充分发挥器乐等,在中国戏曲中都比较难解决,特别感到是旧调填新词,不太适合现代人的感情……所以我们称《白毛女》是新歌剧。我们与西洋歌剧也不同,第一,我们以表达内容为主要目的,觉得该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我们既没有走戏曲的路子,它毕竟不好表现现代内容;对西洋的东西,由于老百姓不喜欢……现在讲中国歌剧的形式,它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的形式,包括古典和古代的戏曲音乐……。我觉得《白毛女》是我们新歌剧划时代的一个典范……这种中国的形式被我们找到了。删陈紫对于中国式歌剧的解释实际上是认为中国歌剧就是以《白毛女》为创生标志的新歌剧,它融合中西方音乐元素和创作手法,有说有唱,表演追求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是适合中国大众审美的音乐戏剧样式。
刘庆苏在其专著《音乐戏剧艺术一歌剧》中写到:“什么是中国歌剧,从最简便的理解就是要突出‘中国’二字,即它首先是中国人的艺术,要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尊重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满足中国人的精神情趣;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中国的气派,中国的特色;要获得中国人的喜爱,拥有最广大的中国观众乃至更广大的世界观众,这就是中国歌剧。”@这仅仅是一种认识,一种观念,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诠释。歌剧是一门形式感很强的艺术,离开形式谈“中国歌剧”,既无共性,更无从体现个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的“新歌剧”词条写道:“中国近现代出现的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的新的戏剧音乐形式。它的发展从最初的摸索到真正具有新的民族特色,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锄。这种解释虽指出中国歌剧与传统戏曲和西洋歌剧有所区别,但未指明是何种区别,它实际上是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创作的中国歌剧统称为“新歌剧”,并将《白毛女》作为‘新歌剧’创生的标志。这种“新歌剧”是与“旧歌剧”(传统戏曲)相对应的,“新歌剧”用语虽然在中国歌剧史中曾被广泛应用,但现今却已很少使用了。
与上述“新歌剧”界定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戏剧理论家胡
①陈紫《我谈歌剧》,天马出版社,第7,8页
@刘庆苏《音乐戏剧艺术一歌剧》,敦煌文艺出版社,第18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756页
星亮,他在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中谈N-.“新歌剧”是与民族传统歌剧(即戏曲)相对而言的”…,“新歌剧从表现民族现实出发,融汇民族传统戏曲、音乐和西洋歌剧艺术的精华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它既不同于民族戏曲,也有别于西洋歌剧,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著名歌剧演员、编剧邱玉璞在“也谈‘中国民族歌剧’
一读《漫谈中国民族歌剧》后的联想”一文中谈到如何界定
“中国民族歌剧”:“在‘漫谈’一文中,有“中国歌剧”、“新歌剧”、“中国民族歌剧”三种称谓……现在行文还是用“中国歌剧”的称谓更具有概括性……事实上三种称谓并无严格的界定,只不过是随着时间推移和观念演变的一种更恰当的表达而已。因此我以为,今天探讨歌剧问题,倒不如统统用“中国歌剧”的称谓更少些局限性。”固
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副主席金曼在2008年中国歌剧论坛开幕式主题发言一中谈到:“中国歌剧’,应是指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拥有相当数量经典歌剧作品和杰出歌剧表演艺术家,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的艺术门类的概念。‘中国歌剧’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人的创作、中国的音乐、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语言。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歌剧”还应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国歌剧”是能以其独特的品格和气质,准确演绎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具有中国音乐灵魂的歌剧:是可以用中文唱响世界,能充分展现中国气派的歌剧;是能够为世界所接受,真正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的歌剧。“中国歌剧”不仅能映射出中国音乐、戏曲、文学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能映射出通过借鉴吸收而兼具西方歌剧、西方文化的优质和精华。二者相融,浑然一体,又独树一帜。”。她的这种阐述,大体上给出了关于中国歌剧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指明了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所有关于中国歌剧概念、定义、特性的论述,角度比较职业化,含义更是宽泛。要点虽然突出,但是始终没有达到学术意义上的标准要求。
近年来,在歌剧理论研究中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满新颖博士的论文《中国歌剧的诞生》中指出“中国歌剧的创作、批评与研究中曾经出现许多误区,概念、术语的使用混乱不堪……”@,作者考证“歌剧”一词的来源,分析最具权威的几种“歌剧的定义”,总结出为歌剧定义的六大要素:“第一,音乐与戏剧的关系;第二,剧词与音乐的关系;第三,歌剧的属性(是属于音乐范畴还是戏剧范畴);第四,歌剧的综合性;第五,舞台背景和演员服饰:第六,音乐结构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歌剧定义为:“中国歌剧是在原创性的多声音乐结构基础上表现戏剧情节、以歌唱为主要叙事方式、采取写实的表演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中国特色的综合性舞台艺术”⑦。满新颖分析了二十世纪上∞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第266页。@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第266页。
@邱玉璞《也谈“中国民族歌剧”一读后的联想》,见《歌剧杂志》2007年9月刊,第48页。
④金曼《当代中国歌剧人的责任和使命一2008中国歌剧论
坛开幕式主题发言》,见《中国歌剧论坛》,,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4页。
⑤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第2页。@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第6页⑦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第6页
万方数据
盛雯《关于“中国歌剧”的观念》
半期我国歌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歌剧变体,“旧剧”(戏曲)改良、“西式‘大歌剧”、“儿童歌舞剧”、“乐剧”、“民歌剧”、“小调剧”、“话剧加唱”、“秧歌剧”、“新歌剧”、“民族歌剧”,指出“太多的用语造成了太多的误区”,“为了正本清源,使中国歌剧在国际歌剧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尊重,更广阔的空间,最好在今后使用‘中国歌剧’的概念”唧。笔者认为,满新颖博士对于中国歌剧的界定是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该定义中“原创性的多声音乐结构基础上表现戏剧情节”强调了歌剧是戏剧艺术的样式之一,同时也强调了音乐创作应注重歌剧思维,将戏曲与歌剧区分开来;“以歌唱为主要叙事方式”明确了话剧加唱与歌剧的区别;“采取写实的表演风格”同样强调了戏曲表演与歌剧表演的区别;“内容和形式上富于中国特色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则强调了中国歌剧应具有的民族性特色,给出了它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
三、中国歌剧的特性
I、歌剧艺术的基本特质
戏剧是构成歌剧形式诸元中最重要的艺术元素。“戏剧的品格,从歌剧诞生的那一天起始终是歌剧的基本品格;作为戏剧的歌剧,始终把戏剧特性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戏剧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服饰、表演、导演、舞美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以演员的当众表演塑造舞台形象,展示戏剧情节。歌剧艺术同样具备戏剧艺术的基本特点,戏剧艺术是歌剧艺术的基础,歌剧艺术是戏剧艺术的类型之一。在歌剧艺术中,音乐占主导地位并贯穿整部歌剧的始终,歌剧中的戏剧情节主要靠音乐来揭
示。
歌剧理论家钱苑、林华在其专著《歌剧概论》中写到:“歌剧,由于其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和完整性而取得自身的独立性。……歌剧之所以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原因主要在于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并非机械组合,即所谓话剧加唱,话剧配乐,而是音乐起主导作用,并有力推进戏剧发展的有机化合。”@歌剧是音乐的戏剧,同时,歌剧中的音乐是与歌剧中其他形式元素相互依存的,它必须是戏剧中的音乐,具有戏剧性。歌剧的咏叹调与一般抒情歌曲的最大区别在于戏剧性内在张力。歌剧中的戏剧情节主要是通过音乐加以展开。歌剧中的戏剧因素与音乐因素高度融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展示了歌剧艺术的综合美感。
歌剧的音乐创作注重音乐的原创性及多声部性。歌剧音乐的原创性是区分戏曲艺术与歌剧艺术的重要标志。多声部性是歌剧表现戏剧性冲突的重要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歌剧音乐的多声部性,凝练、集中戏剧冲突,使其更富于戏剧性。
此外,歌剧中的舞蹈、舞美是与音乐相互协调共同揭示戏剧情节的重要元素。舞蹈艺术丰富了歌剧的形式构成;包括建筑、绘画、灯光、服饰等手段的舞美对于歌剧艺术来说也是至关重要。舞美为歌剧人物提供生活的环境与空间,并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从而真实地再现了歌剧人物的生活环境。
剧词是歌剧的要素之一。剧词是戏剧作品中由剧中人物
@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第22页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第16页。@钱苑、林华《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第3页
?107?
2013年第三期《音乐创作》
说出或唱出的散文或韵文。剧词不同于歌词,剧词较之歌词具有戏剧性的品格。它除了具备歌词所具有的文学性、音乐性、可唱性等特点,还必须符合戏剧中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的真实性。在歌剧中,剧词是展开情节、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它具备文学性、戏剧性和音乐性。因而,剧词除了须注重文学品味、诗情、诗趣,还要注重创作中的布局、安排是否有利于歌剧音乐整体的布局与结构,是否有利于音乐形式的展开与转接,是否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等问题。
综上所述,歌剧是以原创性的多声音乐占据主导地位并贯穿始终的,由演员演唱及写实的表演展示戏剧情节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
2、中国歌剧的民族性特征
中国歌剧融汇了西洋歌剧、传统戏曲、民间音乐、话剧艺术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立品格和民族性特征。
中国歌剧艺术家们始终坚持歌剧创作的民族化,充分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现实社会、人民斗争以及民众生活的充满时代感、符合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歌剧作品。其中涌现一大批广受人民大众喜爱的经典之作。如《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伤逝》、《原野》等等。在歌剧的创作中,中国歌剧艺术家们逐渐意识到,戏曲歌剧化与歌剧戏曲化都是偏误的,应该明确两者的区别,尊重戏曲与歌剧的艺术规律,保持其独立的艺术品格。这一体裁不可替代那一体裁,不同体裁决定了它独具特性的表现形式,不可混淆。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指由中国人创作的、体现民族精神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它包括中国各民族的音乐,传统音乐、现代音乐,也包括民间音乐、专业创作音乐。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瑰宝的中国戏曲更是具有悠长的历史与积淀的音乐戏剧样式,其类别达360余种之多。《江姐》所吸取的戏曲、民间音乐元素,远远超越四川这一区域,它对戏曲手段的融合是有机的、能动的、灵活的,深得民族音乐精髓,这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总结。
《白毛女》的“话剧加唱”是由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受众所决定了的表现形式。西洋歌剧除正歌剧、大歌剧、抒情悲剧等传统样式只唱不说外,后来的民谣歌剧、歌唱剧、喜歌剧、轻歌剧,每每可闻语言对白,但这种自由表现方式不同于“话剧加唱”,而是歌剧构思中的一种手段。
对白,不是测定歌剧形式的标尺,这个问题即为中外歌剧实践所验证。在当今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下,我们研究什么是“中国歌剧”,可以不囿于采用了什么剧种什么地方的民歌素材,时代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日渐丰富多彩,民族性的最重要依据应当在审美意识、民族精神方面。民族传统的音阶、调式体系没有过时,同时也在不断充实发展。在创作“中国歌剧”时,我们不能与这些珍贵的传统割离,去追求那种无序的无调性无章法、不伦不类的怪诞语言,有些语言也许连外国人写中国题材的作品都不敢问津的,绝无“民族性”可言。普契尼地下有知,他定会惊讶不已。太过离奇蓄意“创新”,与中国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中国歌剧”观念似乎不是如此这般的“突进”。
中国歌剧的创作应当充分利用和借鉴中国所有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应当广泛运用西洋歌剧的创作技法以及一切有利于中国歌剧发展的艺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歌剧具
?108?
万方数据
备民族性与世界性,才能在世界歌剧艺术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歌剧的演唱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语言、感情表现上,并非是西洋歌剧美声唱法的照搬照抄。中国歌剧的演唱从一开始就采用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不懈的探索,创造并运用了戏歌演唱、民族演唱、民通演唱、美声演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在舞台表演上,借鉴西方现实主义表演体系,结合中国戏曲艺术的写意手法,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的表演个性。
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歌剧只有走自己的路,创造有中国民族特色、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再创辉煌。我国长期积累的歌剧剧目,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均可作为发展今日歌剧之借镜。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对“中国歌剧”的概念当更为拓展,“民族性”亦非一成不变,它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充实、丰富、完善的。尊重歌剧形式规范,同时刻意创新,“中国歌剧”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中国歌剧定义、概念、特性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对中国歌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准确界定中国歌剧,对中国歌剧的理论学习、创作与表演实践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当前与未来中国歌剧艺术的提高与发展都有着积极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舒强.舒强戏剧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2
2.田川.中国歌剧艺术文集一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3.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伽.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4.刘庆苏.音乐戏剧艺术一歌剧[M].甘肃:敦煌文艺
出版社.2000
5.中国歌剧艺术文集二集[M]//中国歌剧研究会编.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
6.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7.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8.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北京:中央音9.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0.中国歌剧史[M]//《中国歌剧史》编委会编.北京:文盛雯:女,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博士研究生。专业:艺术语言学研究方向:歌剧艺术导师:曹金教授2003
2003
乐学院出版社.2006
2007
化艺术出版社.2012
关于“中国歌剧”的观念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盛雯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音乐创作
Musical Works2013(3)
参考文献(10条)
1.舒强 舒强戏剧论文集 19822.田川 中国歌剧艺术文集一集 19903.胡星亮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 19954.刘庆苏 音乐戏剧艺术一歌剧 2000
5.中国歌剧研究会 中国歌剧艺术文集二集 20026.居其宏 歌剧美学论纲 20037.钱苑;林华 歌剧概论 2003
8.居其宏 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 20069.郭建民 声乐文化学 2007
10.《中国歌剧史》编委会 中国歌剧史 2012
本文链接:://d.g.wanfangdata../Periodical_yycz201303019.aspx
作文五:《改变关于金钱的观念》1600字
改变关于金钱的观念
(写于2010年12月22日)
对于一门技艺是否要用来营利,我的观念一直很矛盾。我热爱能给人提供帮助的感觉,也希望自己享有金钱的丰盛,但很多时候,我觉得这两者是矛盾的。比如心理咨询,我常为能帮助别人开解内心而感到欣慰,却又觉得这种发自内心的服务不应该在事后伸手要钱。那样会显得这种帮助不够真纯。我常常要勉强自己才能厚下脸皮告诉客人,我们聊了两个小时,收费×元…
直到看到《与神对话》,我才明白矛盾的观念将会创造出怎么样的现实。神说,你们认为凡是具有很崇高的内在价值的事业都赚不到很多钱,而某些人有钱,在你们眼里恰恰是"恶有恶报",因为你们认为钱是坏的。神说得对极了。我们无法从矛盾的观念中创造出不矛盾的事实。如果我们一面觉得钱是万恶之源、有钱人都是坏人、变坏才能变有钱、纯洁的事业不应该用来赚钱、一生清贫是值得尊敬的、崇高的人都是甘守贫贱的、社会太功利了赚钱太丑陋了;一面又觉得我怎么命那么苦、我怎么这么穷、我那么优秀为什么赚不到钱、为什么那些人渣都那么有钱、我什么时候能过得富裕一点…我们实际上很虚伪,既伪装出清贫即伟岸的价值观,又怨叹自己的贫穷。
所以,正念看待金钱是创造财富的首要条件。金钱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金钱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对于我来说,金钱观念一直都处在矛盾中。我自幼读到的故事、小说都向我昭示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应该拥有的品格,而拥有这些品格的人物一般都非常潦倒。文化所灌输的价值--为富不仁,对我来说是深入骨髓的。我有点"嫌富爱贫"。这也造成了我的从业道路一直很坎坷。从海外毕业三年多的时候我还在拿1500元的工资,买不起自己向往的东西,但我却欺骗自己说,我清贫而自得其乐。
我对他人的馈赠也怀有抵触感。对他人的金钱赠与、援助、吃请等,我常常会感到愧疚。前几天回到上海,和两位朋友见面,因为我经济状况欠佳,两
位朋友都慷慨地请我吃饭,可是饭后我又觉得异常愧疚,转头又请他们喝咖啡。事后仔细想想,我是在抗拒他人流向我的善意吗?好像是的。其实我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坦然地接受朋友的馈赠。
除了《与神对话》带来的思想上的转折,从事慈善活动也会带给我更深的转变。慈善需要金钱,金钱需要流通。如果我们一直拒绝让更美好的事物流向自己,我们就阻绝了一次重新分配的可能,我们拒绝充当那个流转环节中的中介人,我们拒绝接受从而没有机会去付出…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我所信赖的价值观必定有不对劲的地方。而这种价值观所创造出的我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选择的。
相比之下,阿拉伯人的价值观似乎健康得多,《一千零一夜》里充满了各种富有与施舍的故事,贫穷的人也能通过行善而交上好运,而走上富裕道路之后他们又回过头来更加慷慨地施舍--财富形成良性循环,在社会中变出一股活泉。
这才是我所憧憬的财富定义。获取-分配-获取更多-分配更多,一切在善念的支配下,有良好的循环。富者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这是我所憧憬的社会。它同样需要大多数人的观念转换来配合。
神提出了一个很棒的建议:每个人都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来投入社会慈善。这个信念我践行至今,非常有效。每次我拿到一笔收入,会即刻取出十分之一来捐献给需要的人。当你形成习惯,就会觉得这一切很正常,十分之一也不会造成负担。它是源远流长而且细水长流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会逐渐改变根深蒂固的对金钱的负面印象。逐渐你会感觉到自己是富有且慷慨的,而且,无疑你值得变得更富有,因为你变得更富有等同于其他人会得到更多。
观念的改变似乎也真的带来了一些转机。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纠结,我可以用塔罗来做收费占卜吗?我似乎觉得纯属灵性上的帮助不该沾染金钱(我的负面观念还真多啊),但现在的答案是,为什么不呢?如果我体验到塔罗带给我的生命转变,为什么不能以良性的方式与别人分享呢?如果你秉持这个信念,一切都没有问题:我富有即社会富有,我更富有则社会更富有。
把自己的金钱能量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去重新衡量,金钱应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在生活中。
谢谢神啦。感谢你,我一定会变得更富有的,因为我要帮助更多人变得富有啊。
作文六:《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5400字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
现代人的个性特征的婚姻观念是给婚姻带来矛盾的主要原因,在面对婚姻是应该放弃一些过于自我的东西,调整一些过于理想的心态,改变一些与家人相处的方式,努力学习一些持家之道。这要求首先是要慎重对待婚姻。婚姻是一种承诺,是一种托付,既然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就要有一生一世的打算。过于草率,对双方都是一个伤害。其次要承担责任。老辈子的人习惯上把结婚称为“成人儿”,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生理上说,已经是长大成人了;从父辈的期望上说,他们就可以担负起成年人的责任了,他们要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友爱。“80后”所处的时代进步了,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为社会尽职,为父母尽孝,为对方尽责。婚姻是双方的选择,需要双方对家庭的付出。其实,婚姻就是一所学校,聪明的人知道在婚姻中睁一只闭一只眼,不要用放大镜一样的眼光盯着对方,更不要盯着一些缺点紧追不放。要让对方在婚姻中有一种缩放自如的感觉。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句话,婚姻需要包容、退让、理解和付出。
关键字:婚姻 包容 观念 理解 婚外恋;
目录
1. 前言 ...................................................... 4
1.1研究背景 ........................................................ 4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2. 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 4
2.1结婚的意义探索 .................................................. 4
3. 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 5
3.1结婚的意义探索 .................................................. 5
3.1.1为爱而婚 ................................................... 5
3.1.2结婚是投资 ................................................. 5
3.2离婚也自由 ...................................................... 5
3.3婚外恋 .......................................................... 6
3.4独身主义 ........................................................ 6
3.5未婚同居 ........................................................ 6
4. 关于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的思考 ...................... 7
参考文献: ................................................... 8
前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这种价值观作用到婚姻家庭领域时,必然引起婚姻家庭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婚姻家庭领域的些许变化,都无法绕开婚姻家庭价值观的变化。因此,本文着重论述在婚姻家庭领域中人们的择偶观、生育观、性观念、离婚观、夫妻关系的变化,以及独身、同居、情人等现象,分析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根源、特点、以及对未来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作出趋向预测。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全文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有关婚姻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结婚的意义;婚姻自由;单身的理由;婚外恋现象;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等)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进行了对策思考。
2.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婚姻家庭领域复杂的现象,多元化的观念,以及80后对婚姻的不同见解,当代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展开了充分的大讨论。 2.1结婚的意义探索 究竟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须,同时结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戏规则。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条件的允许和自我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单身或者组成丁克家庭
1. 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3.1结婚的意义探索
3.1.1为爱而婚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在当今的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生,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精神恋爱成为爱的核心,所谓“为爱可以不要面包”就是最好的语言诠释。
3.1.2结婚是投资
当今,人们在更加重视婚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同时,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婚姻在承载爱情的同时,人们更多的希望它是生活的保障。对婚姻的选择,被不少人视为投资行为,甚至是投机行为。
把婚姻视为投资,这种现象在自然结识相恋的婚姻中体现得还不算明显,体现最充分的要数形式传统的相亲。相亲虽然形式老旧,但是新时代已赋予了相亲新内容。大龄单身群体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年轻人被动或主动的陷入了相亲的漩涡。如今的相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投资风险的预估。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婚姻就是一种投资,是经济行为的一部分。但婚姻这种投资行为并不会只得到收益,还要付出机会成本,所以不适宜投机。从快乐经济学角度讲,金钱和爱情都只是一种快乐资源,而不是快乐本身,调节要适度,配置要合理,只有这样,在婚姻中快乐资源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快乐。
3.2离婚也自由 恋爱低龄化,离婚率上升,婚外恋增多,未婚同居及婚外性行为??使得爱情、生育与婚姻由原先的统一转变为日趋分离。北京曾是离婚率较高的城市,现在这座城市的复婚率为10%。
全国结婚数量逐年稳步下降,而同时,离婚数量稳中有升。2000年,全国有848
玩多对新人喜结良缘,121万多对夫妻分手。与1990年相比均有较大变化。全国结婚、离婚数量的“一降一升”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夫妻双方更强调情感的融洽、生活的幸福,更讲求家庭人际关系的平等。一旦婚后的现实与婚前的期望产生矛盾且不可调和,他们多数选择离婚而不愿意继续凑合下去。
3.3婚外恋
“婚外恋”从字面上它是一场恋爱,但从实质上它不过是一个偷情的过程,这是由男女性别不同,生理心理不同所带来的必然区别。
婚外恋的结果无非是两种:一是打破当前的组合转向新的组合;二是疯过吵过闹过之后退回去。而都市白领的婚外恋多数选择了后者,他们只想获得婚外感情的刺激,却懒得离婚。
婚外恋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一件不容回避的事情。因为爱不再是唯一的,不再是从一而终的,如何看待这种婚外恋、婚外情,就在于这种婚外恋、婚外情对于相关的人、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有关的各方如何看待这些事情、遵循什么样的规则。调查中发现很多人都认可这种规则,或者认为如果在玩这种游戏的时候,尽可能的减少对游戏各方的损失,那么这种游戏就可以玩下去。
3.4独身主义 独身主义是指他(她)们在生活能力上,在生理上完全可以结婚,但由于不愿意承担家庭的负担或感情遭受挫折而自愿地保持单身。
由于经济和物质条件的宽裕,现代社会中的独身群体逐渐扩大。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和生活自由,拒绝婚姻,拒绝家庭。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独身仅仅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排斥婚姻,不拒绝爱情,但是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会把婚姻理想化,对配偶过分挑剔,因此宁愿独身也绝不勉强自己。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独身而不禁欲才是最佳人生方案。
3.5未婚同居
未婚同居是指在我国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也没有被我国法律明确的禁止,未婚男女不以夫妻名义公开或秘密地共同生活的一种两性关系。这种社会现象,在我国正呈一种蔓延趋势,正严重冲击着现有的婚姻制度,并对婚姻家庭观念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之,不管怎样的婚姻观念,都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传统伦理道德共同作用的产物,且不论对错,我们都应该在判断之前尝试改变抑或引导。
2. 关于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的思考 如何建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婚姻是两个人一生一世的大事,任何先入为主的、似是而非的看法,都会严重影响到婚姻的品质。因此,对于每对爱侣来说,需要认真考虑到以下几点:
(1)希望爱侣不断地健康成长,以确保美满、和谐的婚姻。婚姻关系是两个人共同成长与彼此刺激成熟的关系。而双方成熟的个性,才是成功婚姻的前提。
(2)要肯定婚姻的真正意义:不只是为家庭,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更重要的是期待从婚姻中满足爱人与被爱的心理需要,以及期待因此达到更多的成熟与自我成长。
(3)要不断地浇灌、照拂婚姻的花园。夫妻关系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夫妻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那是要用心去载培、发展、维护的。
(4)要了解婚姻本身不可能一片坦途。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女,思考方式与生活习惯,本来就完全不同,谁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婚姻道路是一片光明。只有以两颗心合一的心,紧毅地向前迈进,而且要随时不断地相互调适、锐变才能真正的白头偕老。
(5)要承认彼此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是要给予最大的尊重。真正的婚姻,应但尊重、接纳并分享这些差异,才能够使得婚姻生活多姿多彩。
(6)要好好规划两个人未来的生涯。每个人都有他的理想和生命旅程中所树立的标杆。当两个人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应当把个人的“事业抱负”、“身心保健”、“学习成长”、“投资理财”、“生活情趣”、“社交活动”、“休闲旅游”等等,做一番短期的、长期的构思,拟订双方乃至一家人可以接受的生涯规划,然后努力的去追求理想的实现。
总而言之,婚前婚后,每对伴侣首先要努力学习扮演新的角色。其实做一对快乐的夫妻,说起来似乎并不困难,实际上却不简单。有许多不同的角色都在等着你去扮演。所以要缔造真正快乐、幸福的婚姻,彼此需要付出和奉献很多。
参考文献:
[1]《我国90年代婚姻家庭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的研究》——2004;清华大学;牛玉屏
[2]《论新《婚姻法》的不足》——2001;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关鑫;邢晓璐
[3]《负责任》——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18期.;孤言真
[4]《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2006;黑龙江大学;王歌雅
[5]《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与合理导向研究》——2008;吉林大学;闫玉
[6]《婚姻冲突法问题研究》——2005;武汉大学;焦燕
[7]《文化冲突与化解:中西方跨文化婚姻研究》——2008;华北电力大学,姬程斌
[8]《情与理的交锋》——2007;首都师范大学;陈志坚
[9]《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2008;西南政法大学;康娜
[10]《社会转型对中国城市婚姻观念的影响》——2004;吉林大学;安起锌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婚姻情感的变迁》——2005;广西师范大学;曾婷
[12]《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2002;吉林农业大学;杨柳
[13]《尴尬的婚姻自由》——2006;苏州大学;谢燕红
[14]《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2002;首都师范大学;黄东
[15]《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婚姻质量的相关研究》——2008;华东师范大学;
[16]易如 ,李多. 中西家庭教育观念比较谈[J]. 家教指南, 2005,(01) .
[1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
[18] [美]威廉·J·古德著:《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19]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著:《家庭论》,商务印书馆,1998
[20] [奥]赖因哈德·西德尔:《家庭的社会演变》,商务印书馆,1996
作文七:《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3300字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当代婚姻,调查,现状,转变,研究,思考
一、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现代人的婚姻情况是对于现代年轻人是否成熟的面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作为年轻的即将到结婚的年龄,对家庭问题的处理,,几代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其中的问题都在现代人的婚姻中有所体现,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变得不同。我们组针对现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了随机访问,了解目前他们对婚姻的观念。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的一百个人中有 50 名男性和50 名女性,其中有 37%的未婚男性,33% 的未婚女性,13%的已婚男性,17%的已婚女性。总体上在调查者中有18%处于适合结婚的年龄阶段,因为现代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结婚年龄也比以前相对的推迟。现代人的婚姻稳定也一定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很大的关系,现代人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比前辈更高,除了物质方面的追求,精神层面也不能缺少,所以有59%的人认为在婚姻中双方的精神支持和经济基础,一样都不能少。受国际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逐渐的开放开明,有10%的人就通过相亲来成就了自己的婚姻,但71%的人都支持自由恋爱,通过旁人介绍或其他一些方式找到自己的命中注定的人也有18%。介于现在这种社会,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只要真心的为对方付出,全心全意的为生活奋斗,肯定会很幸福的,所以48%的人认为结婚对象的门当户对不重要 ,但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性让46%的人认为这方面还是很重要的。通过调查,在周围因家庭状况不理想而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人占66%,这也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64%的人认为恋爱基础对婚姻来说很重要,剩余的23%的人认为不重要,还有23%的人认为这个要因人而定。对于现在很普遍的试婚,也就是婚前同居,有17%的人支持,有46%的人不支持,还有 37%的人认为无所谓。如今,许多结婚只因为金钱,缺少的那份真挚,所以支持婚前财产公证的有38%,认为没
必要的有26%,还有36%的人觉得无所谓,而裸婚更是有47%的人不赞同,认为社会的现实性让年轻人对自己的婚姻更应有责任感。对于闪婚的看法65%的人也不赞同,26%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0岁到25岁的9%的年轻人表示赞同。在作为第三者插足的问题上,现代人的观念也是保守的,70%的人都持谴责的态度,17%额人表示同情和惋惜,而13%的人认为做第三者没关系,只要能成功就行了。婚姻观念进步的表现就在于生男孩还是女孩的问题,77%的人都认为只要是双方婚姻的结晶,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不重要,但17%的人认为这很重要,其中大多数人是50以上的人。几代人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对于婚后年轻人容易与对方家长产生矛盾,58%的人认为是思想观念不同引起的,22%认为是因为生活的年代不同了,还有9%的认为是生活条件差距引发的矛盾。
二、现代婚姻家庭现状探究
历史进人21世纪,全国掀起了建设小康的热潮,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中国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婚姻家庭逐步形成,并为大多数人所首肯。
1、家庭结构由复杂转为简单,“核心家庭”占据主流。今天,我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形式,除去我们早已熟知的由几代同堂组成的“主干家庭”、由夫妻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由已经不多见的平等的两代人组成的“联合家庭”之外。还出现了由夫妇二人组成的“丁克家庭”、由未婚或已婚成年男女独自组成的“单身家庭”和由父亲或母亲一方领着子女生活的“单亲家庭”等等。现在婚姻家庭结构占据主流的是“核心家庭”,特别普遍的当属三口之家。当然,其它结构的家庭同时得到人们的认可。
我国目前正进行着历史性的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中国的婚姻家庭领域必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传统婚姻家庭的生存模式、运作方式必将发生殖变。中国婚姻家庭在组织形式上多样化是杜会的必然。现在主流家庭结构的简单化主要是由现阶段我国生育水平下降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它宣告了我国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彻底解体。这不仅仅是文化的胜利,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2、中国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在变,家庭也在变。从家庭关系的角度看,夫妻关系在家庭中的地位正在上升,出现了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并重,夫妻关系超过亲子关系的情况。在婚姻的契约中不仅包含一种关系,而且包含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即横向的夫妻关系和纵向的亲子关系。根据几千年的儒家理论.传宗接代是婚姻家庭成功的主要指标。随着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自身价值的思考,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夫妻关系
比亲子关系更为重要,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中流,才是婚姻家庭存在的根本。因此,目前“丁克家庭”受到新一代年轻人的推祟。
3、淡化配偶双方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年岭、外貌等择偶观念,推崇爱恃至上模式。“郎才女貌”一向是主流杜会的向往与传统婚姻的模式.同样成为模式的还有:男人比女人学历高、工作条件好、收入多,女人比男人年纪小、身材矮、相貌美,双方家庭背景还要接近。21世纪,这些模式已逐渐淡化,基于感情选择的婚姻成为推崇的模式,女比男强、女方年长等均很常见。社会竞争与分化,使家庭背景对个人家质的影响力相对下降。
4、婚姻家庭人本化,婚姻双方的关系更为平等。现在的婚姻家庭越来越体现现代人的本性。在婚姻家庭中,人们引人“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尊重个体,强调个性。“男主外、女主内”的旧婚姻模式受到颠覆,双方被要求平等地分担家务,也平等地承担经济责任。社会变革带来人性解放,突出表现在性文明和性健康日益深人民心。夫妻经济平等、人格平等,包括性生活平等成为现代家庭稳定的基础。
三、关于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的思考
如何建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婚姻是两个人一生一世的大事,任何先入为主的、似是而非的看法,都会严重影响到婚姻的品质。因此,对于每对爱侣来说,需要认真考虑到以下几点:
1、希望爱侣不断地健康成长,以确保美满、和谐的婚姻。婚姻关系是两个人共同成长与彼此刺激成熟的关系。而双方成熟的个性,才是成功婚姻的前提。
2、要肯定婚姻的真正意义:不只是为家庭,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更重要的是期待从婚姻中满足爱人与被爱的心理需要,以及期待因此达到更多的成熟与自我成长。
3、要不断地浇灌、照拂婚姻的花园。夫妻关系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夫妻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那是要用心去载培、发展、维护的。
4、要了解婚姻本身不可能一片坦途。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女,思考方式与生活习惯,本来就完全不同,谁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婚姻道路是一片光明。只有以两颗心合一的心,紧毅地向前迈进,而且要随时不断地相互调适、锐变才能真正的白头偕老。
5、要承认彼此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是要给予最大的尊重。真正的婚姻,应但尊重、接纳并分享这些差异,才能够使得婚姻生活多姿多彩。
6、要好好规划两个人未来的生涯。每个人都有他的理想和生命旅程中所树立的标杆。当两个人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应当把个人的“事业抱负”、“身心保健”、“学习成长”、“投资理财”、“生活情趣”、“社交活动”、“休闲旅游”等等,做
一番短期的、长期的构思,拟订双方乃至一家人可以接受的生涯规划,然后努力的去追求理想的实现。
总而言之,婚前婚后,每对伴侣首先要努力学习扮演新的角色。其实做一对快乐的夫妻,说起来似乎并不困难,实际上却不简单。有许多不同的角色都在等着你去扮演。所以要缔造真正快乐、幸福的婚姻,彼此需要付出和奉献很多。
参考文献:
[1] 唐绍洪.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婚姻观念的转变[J]. 兰州学刊. 2003(05)
[2] 王曲.社会转型与婚姻观念的变化——吴江社会的个案研究[J].学海. 2002(04)
[3] 孙文霞,陈百钱,刘广东.现阶段农村青年婚姻观念的嬗变——以安徽省安庆市A县B镇为例[J].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2009(05)
作文八:《关于幸福的一些观念》1200字
换一种方式生活? 中国论文网 ://.xzbu./7/view-42642.htm 一座城市,如深圳,在适当的时期导入世界第八亚洲第三高建筑“京基100”,同时,于12月初正式揭开在京基100第73至100层的“全球最高瑞吉酒店”面纱,以速度和创意著称的城市生活以高调的姿态注入“高端”和“奢华”。 另一座城市,如澳门,2012年开始全面禁烟。办公区、公共场所等多处将被明令禁止吸烟,真正实施好了,它更是澳门。 一处100平方米的人居空间,在同城换成一栋800平方米的别墅,其投资意义并不比在马德里拥有一处窄小顶楼公寓大,其“人居指数”也并不见得会高于当下在伦敦摄政公园的一个艺术节举办场所――木制临时帐篷。 一位商界大享,或“绅士”,像加拿大犹太人乐裕民―样,给自己守候八年之久的爱情一个说法,花上1.5亿港元,置办“香港最超级豪华婚礼”。他娶的是李玟。 一件三十万美元的T恤,当它被定义为“善衣”,再对应一件“善事”后,它就如深夜再次相遇的那部经典好片《百万元酒店》,深沉,细腻,不少让人欢乐。 ―对来自幸福国度的新婚夫妇,不丹“世界最年轻国王”旺楚克和传说中倾国倾城的吉增王妃,在京都身着和服,并以国宾身份出席日本国的欢迎仪式。幸福将姓什么呢? 一位购物贵妇,圣诞节了,征用奢侈品全方位感染他。已经老套,小邀他登上香港环球贸易广场(ICC)SKY DINGING 101楼层,在田舍家,“我请客,你买单”,才是正道。 一个长年举杆海外的高球客,如果没有打遍中国大地上的度假村好场,譬如内蒙古维信,譬如广东中山长江,他顶多只是那位“忧伤的年轻人’。 一家活跃在21世纪的公司开年会,真的可以考虑移到景色与空气全优的地方进行。如果,一群人,在昆士兰,他们知道该怎么玩。 一个精明商务旅行者,从明天开始,就选择至少一种“酒店忠诚计划”。吧,成为万豪、喜达屋、香格里拉、洲际等酒店集团的“荣誉客会”或“贵宾金环会”之类的其中一员,参与“精明者游戏”。有说是,这样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所谓商务与社会层级身份。 一份“最麻烦签证国”名单上,阿根廷名列前茅。但是,为了马球,为了美人和美酒,为了偶遇她国‘不是贝隆夫人’的连任女总统克里斯蒂娜一费尔南德斯。当季出行,南美的性感且敏感的AGENTINA,还是首选目的地。 一个后乔布斯时代开始涉身江湖的“新媒体达人”,可以直接跳过苹果IPAD 2或IPHONE 4S,并大摇大摆用三星GALAXY TAB平板电脑和GALAXY S手机武装自己。真如“三星国”的子民一样,他可能标榜“不当第一就去死”。 一本要活得更好的杂志,在信息精准和环保低碳时代,再收缩一些版块栏目,再删减一些页码,甚至换一种更轻便更舒软且不乏新奢侈的纸张。这是主流观念。 变革在静悄悄地行进。幸福的未来图景在年末时常常袭来,气势汹涌。
作文九:《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4000字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 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 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 外恋等社会现象上, 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 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外恋,独身主义,新婚姻法,投资,婚姻自由,未婚同居 一,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 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 的多元化.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 20 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 观念,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婚姻家庭领域复杂的现象,多元化的观念,以及 80 后对婚姻的 不同见解,当代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展开了充分的大讨论. 随着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 全文对这 场大讨论所涉及的有关婚姻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结婚的意义;婚姻自由;单身的理由;婚外 恋现象;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等)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 进行了对策思考. 二,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2.1 非诚勿扰——结婚的意义探索 究竟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须, 同时结婚后组成 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才能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 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 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戏规则. 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 或不生育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条件的允许和自我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单身或者组成丁克家庭. 2.1.1 为爱而婚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 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在当今的这种社会制度 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 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生, 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 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 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 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 年青 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精神恋爱成为爱的核心,所谓"为爱可以不要面包"就是最 好的语言诠释. 2.1.2 结婚是投资
1
当今,人们在更加重视婚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同时,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 变化——婚姻在承载爱情的同时,人们更多的希望它是生活的保障.对婚姻的选择,被不少 人视为投资行为,甚至是投机行为. 把婚姻视为投资,这种现象在自然结识相恋的婚姻中体现得还不算明显,体现最充分 的要数形式传统的相亲.相亲虽然形式老旧,但是新时代已赋予了相亲新内容.大龄单身群 体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年轻人被动或主动的陷入了相亲的漩涡. 如今的相亲在某种程 度上成了投资风险的预估.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婚姻就是一种投资,是经济行为的一部分.但婚姻这种投资行 为并不会只得到收益,还要付出机会成本,所以不适宜投机.从快乐经济学角度讲,金钱和 爱情都只是一种快乐资源,而不是快乐本身,调节要适度,配置要合理,只有这样,在婚姻 中快乐资源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快乐. 2.2 离婚也自由 恋爱低龄化,离婚率上升,婚外恋增多,未婚同居及婚外性行为……使得爱情,生育与 婚姻由原先的统一转变为日趋分离. 北京曾是离婚率较高的城市, 现在这座城市的复婚率为 10%. 全国结婚数量逐年稳步下降,而同时,离婚数量稳中有升.2000 年,全国有 848 玩多 对新人喜结良缘,121 万多对夫妻分手.与 1990 年相比均有较大变化.全国结婚,离婚数 量的"一降一升"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 放.夫妻双方更强调情感的融洽,生活的幸福,更讲求家庭人际关系的平等.一旦婚后的现 实与婚前的期望产生矛盾且不可调和,他们多数选择离婚而不愿意继续凑合下去. 2.3 婚外恋——春色满园关
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婚外恋"从字面上它是一场恋爱,但从实质上它不过是一个偷情的过程,这是由男女性 别不同,生理心理不同所带来的必然区别. 婚外恋的结果无非是两种: 一是打破当前的组合转向新的组合; 二是疯过吵过闹过之后 退回去. 而都市白领的婚外恋多数选择了后者, 他们只想获得婚外感情的刺激, 却懒得离婚. 婚外恋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一件不容回避的事情.因为爱不再是唯一的,不再是从一 而终的,如何看待这种婚外恋,婚外情,就在于这种婚外恋,婚外情对于相关的人,对社会 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有关的各方如何看待这些事情, 遵循 什么样的规则.调查中发现很多人都认可这种规则,或者认为如果在玩这种游戏的时候,尽 可能的减少对游戏各方的损失,那么这种游戏就可以玩下去. 2.4 独身主义 独身主义是指他(她)们在生活能力上,在生理上完全可以结婚,但由于不愿意承担 家庭的负担或感情遭受挫折而自愿地保持单身. 由于经济和物质条件的宽裕,现代社会中的独身群体逐渐扩大.有这么一部分人,他 们追求个性解放和生活自由,拒绝婚姻,拒绝家庭.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独身仅仅是一种 无可奈何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排斥婚姻,不拒绝爱情,但是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会把婚姻理
2
想化,对配偶过分挑剔,因此宁愿独身也绝不勉强自己.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独身而不禁欲 才是最佳人生方案. 2.5 先尝禁果——未婚同居 未婚同居是指在我国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也没有被我国法律明确的禁止,未婚 男女不以夫妻名义公开或秘密地共同生活的一种两性关系.这种社会现象, 在我国正呈 一种蔓延趋势,正严重冲击着现有的婚姻制度,并对婚姻家庭观念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之,不管怎样的婚姻观念,都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传统伦理道德共同作用的产物,且 不论对错,我们都应该在判断之前尝试改变抑或引导. 三,关于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的思考 如何建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婚姻是两个人一生一世的大事,任何先入为主的,似是而非 的看法,都会严重影响到婚姻的品质.因此,对于每对爱侣来说,需要认真考虑到以下几点: (1)希望爱侣不断地健康成长,以确保美满,和谐的婚姻.婚姻关系是两个人共同成长与彼 此刺激成熟的关系.而双方成熟的个性,才是成功婚姻的前提. (2)要肯定婚姻的真正意义:不只是为家庭,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更重要的是期待从婚姻中 满足爱人与被爱的心理需要,以及期待因此达到更多的成熟与自我成长. (3)要不断地浇灌,照拂婚姻的花园.夫妻关系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夫妻两个人之间的感 情,那是要用心去载培,发展,维护的. (4)要了解婚姻本身不可能一片坦途.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女,思考方式与生活习惯,本来就 完全不同,谁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婚姻道路是一片光明.只有以两颗心合一的心,紧毅地向前迈 进,而且要随时不断地相互调适,锐变才能真正的白头偕老. (5)要承认彼此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是要给予最大的尊重.真正的婚姻,应但尊重,接纳并 分享这些差异,才能够使得婚姻生活多姿多彩. (6)要好好规划两个人未来的生涯.每个人都有他的理想和生命旅程中所树立的标杆.当两 个人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应当把个人的"事业抱负","身心保健","学习成长","投资理 财","生活情趣","社交活动","休闲旅游"等等,做一番短期的,长期的构思,拟订 双方乃至一家人可以接受的生涯规划,然后努力的去追求理想的实现. 总而言之,婚前婚后,每对伴侣首先要努力学习扮演新的角色.其实做一对快乐的夫妻, 说起来似乎并不困难,实际上却不简单.有许多不同的角色都在等着你去扮演.所以要缔造真 正快乐,幸福的婚姻,彼此需要付出和奉献很多. 附录: 附录: 参考文献: 《我国 90 年代婚姻家庭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的研究》——2004;清华大学;牛玉屏
3
《论新《婚姻法》的不足》——2001;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关鑫;邢晓璐 《负责任》——中国新闻周刊;2001 年 18 期.;孤言真 《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2006;黑龙江大学;王歌雅 《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与合理导向研究》——2008;吉林大学;闫玉 《婚姻冲突法问题研究》——2005;武汉大学;焦燕 《文化冲突与化解:中西方跨文化婚姻研究》
——2008;华北电力大学,姬程斌 《情与理的交锋》——2007;首都师范大学;陈志坚 《关系
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2008;西南政法大学;康娜 《社会转型对中国城市婚姻观
念的影响》——2004;吉林大学;安起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婚姻情感的变迁》——
2005;广西师范大学;曾婷 《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2002;吉林农业
大学;杨柳 《尴尬的婚姻自由》——2006;苏州大学;谢燕红 《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
——2002;首都师范大学;黄东 《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婚姻质量的相关研究》——2008;华东
师范大学;吴彪 /view/1657779.htm /qiaohe0315/blog/item/4be7a3f449c6ea69dcc47473.html /question/17580867.html
://.xici.net/b890638/d64056575.htm
://jingpin.lstc.edu./2007shjjp/sixiangdaode/jiaoan/6-3.htm
4
作文十:《关于教学观念的转变》700字
關於教學觀念的轉變韓 旭 摘 要:教學觀念體現於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本文認為,為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與深化,高等學校的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模式,調整教學關係,豐富與擴展教師職能,以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的教育觀念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字:教學觀念 教學模式 教學關係 教師職能 為適應知識創新、素質教育的教育新時代要求,高等學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模式,調整教學關係,轉變教師職能,以新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與深化。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教育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具有統領性和指導性的理念和基於理念的實踐。具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念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理性、教學模式以及課堂上的教學行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教學觀念正在逐步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具體演化為以下幾個方面: 1.強調啟動學習者的思維圖式(activation of schima)使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發生直接的聯繫。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蓋茨曾對教師提出這樣的建議:學習者在學校環境中獲得的全部經驗點、層次,不歧視後進學生。通過這樣一系列合理的互動行為,使學生在與教師、與同學的交往中,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學會隨時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學會在自我的不斷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就是不需要教了麼?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教學方法,傳統識字教學的精華是十分寶貴的,而是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把學生識字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擺在首位,注重學生識字的過程與方法,把注重學生識字的情感作為一種自覺行為貫穿於我們的識字教學的全過程,這樣才能用開放的態度繼承成功的識字教學成果,創新字理識字教學的形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