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人类对森林的保护与破坏》2500字
人类对森林的保护与破坏森林是人类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人类从森林中走出。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正创造21世纪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标志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国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3000年前曾是林木遮天、水草丰盛的地方,西周时森林覆盖率达53%,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秦朝统一天下后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长城,推行移民屯垦,大面积砍伐天然林。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因战争和屯垦而大面积、大规模破坏天然林,致使中华文明重心逐渐向东南移至长江中下游。然而,中华文明的发展绵延5000多年,至今还在发扬光大,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地人和”、“阴阳调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勤劳节俭的美德,以及热爱自然保护土地的优良传统。
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从20世纪40年代的技术革命开始,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和对木材的利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导致了可采天然林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人口的迅速增加,人类对森林消费需求量的迅速上升,使得森林遭到了空前的掠夺,造成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减少、土壤肥力减退、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严重状况,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力的急剧提高和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对林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破坏更加严重,导致生态条件逐渐恶化,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世界上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正以每年4%的
速度逐渐消失。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将减少1800万—2000万公顷的森林。因此有人预言,世界上所有的热带雨林将在未来20-30年内被完全毁灭。森林的锐减甚至消失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植物将灭绝,地力枯竭,土地沙化,气候因失去森林的调节而灾害频繁,氧气的供应量逐渐减少??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上述结论绝非危言耸听,许多古文明的消失给了我们较为深刻的启示。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世界上文明重心的转移和文明的丧失都与森林毁灭性的破坏所导致的生态条件恶化有关系。人类的历史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森林问题是全球生态问题的核心。从本质上来说,森林作为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最主要成分,它的消长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狭义上说,森林面积的锐减和生产力下降,将会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广义上说,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作为地球的呼吸与净化器,与人类文明以及与人类生存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的历史也告诉我们,森林与人类文明的兴衰关系密切。因此,可持续文明呼唤生态文明,呼唤人类对森林的保护和建设。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人工林相比,其具有植物种类成分丰富、结构和类型复杂、群落组成稳定、生物量大、营养结构合理、功能更加健全的特点,是自然界中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储水库、储碳库以及能源库,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抵御自然灾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提供丰富的多种资源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效,尤其在阻止生态恶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林业经营思想的局限,我国林业生产基本是单一型的木材产出,这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天然林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因此,调整林
业经营思想和经营结构,保护我国仅存的天然林资源,使之逐步恢复到受破坏以前的原生群落状态,显得十分关键和迫切。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8个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天然林的大量消失,某些区域的生态系统急剧退化,自然灾害不断加剧,不仅破坏了物种栖息地,也加剧了物种的濒危和灭绝。这种趋势如不尽快遏制,将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巨大损失,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我国的国有林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和国家的整体发展部署而建设的。多年来,国有林区承担着木材生产的重任。但国有林区长期以来对天然林资源过量采伐造成了天然林区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如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中幼林面积占70%,可采资源几乎枯竭。目前占我国天然林总面积57%的国有林区天然林,基本上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天然林成过熟面积的减少以及次生林质量的下降,使我国森工企业因森林资源危机而面临发展困境。而且,天然林面积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所造成的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尤其是大江大河源头天然林面积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正加剧着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述情况说明,保护天然林至少可以获得一举两得的收益——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国有林区向现代林业方向发展。实施天保工程可以逐渐改变国有林区的单一型发展模式,在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分类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国有林区向多功能经营和利用的现代林业方向发展,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并逐渐增强国有林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由于改变了不科学、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使得生态脆弱区域的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对遏制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
将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不仅关系到林业的发展与繁荣,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天保工程既是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又是森林资源的发展工程。实施天保工程,使天然林资源休养生息,持续发展,就能促进林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能促进林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施天保工程,使退化的天然林得以恢复,有利于增进生物种群繁衍,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文化;实施天保工程,能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为子孙后代永续利用森林资源奠定了基础。这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利益,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林区和生态方面和根本利益。
因此,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核心就是保护天然林资源。
作文二:《人类破坏森林环境后带来的事故论文》2600字
人类破坏森林环境后带来的事故论文 广义森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1森林的重要性 1.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
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 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2的森林或25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 杂 烩专业代 写QQ800002 959电话1318244 3908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1.2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 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每13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 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此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1.4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dB,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dB;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dB,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dB。 1.5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的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截流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2森林遭受破坏现状 森林如此之重要,然而人类却在悄然不觉中蚕蚀着这一片又一片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in就有超过20h2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屡禁不止, 林地流失状况依然严重,林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林政案件20.95万起,其中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占60%;共查处林政案件20.75万起,查处率为99.02%。与2015年同期相比,2015年上半年林政案件总数增加3.4%,非法收购经营加工木材案件增加21.6%,违法征占用林地案件增加12.3%,违法运输木材案件增加5.5%,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基本持平。 2015年上半年,因林政案件造成林木损失21.7万立方米,其中,48.7%因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造成。另外,森林火灾对森林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 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破坏大案,都是无以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森林保护对策 3.1通过有关职能部门,普及《森林法》等有关法规及有关环保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律、法
规,增强公民的绿化意识,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和区农户等基层,进行当地农民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充实基层林业管理队伍,保证经费等物质支持及时到位,并赋予其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以便及时、有效地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行为。 3.2结合检察机关,开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预防工作 深入到涉林案件中多发、易发渎职犯罪的地方或部门,加强国家森林法规和刑法关于渎职犯罪有关规定的宣传教育,增强有关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按照职责要求严格依法行政的观念,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渎职犯罪的目的。 3.3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 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 3.4总结以往查办林业主管领导和林业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有效经验和手段,加强执法监督 根据林业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对林业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职务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通过再查办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犯罪案件,促进林业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便有效、及时地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行为。 3.5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把森林资源保护纳入目标管理,乡镇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指派专门执法人员对采伐地点、木材市场、木材经营加工点等处加强监管,整顿流通秩序。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强化植物检疫。加强对珍贵野生动物、珍稀野生植物、名木古树的保护工作。对在监管中涉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执法人员,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6建议土地管理部门严格依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林地征占用手续 保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照章办事,不越权,不违规,在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后再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切实加强管理,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林地的行为。
作文三:《人类对森林的保护与破坏[教材]》2500字
人类对森林的保护与破坏
森林是人类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人类从森林中走出。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正创造21世纪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标志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国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3000年前曾是林木遮天、水草丰盛的地方,西周时森林覆盖率达53%,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秦朝统一天下后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长城,推行移民屯垦,大面积砍伐天然林。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因战争和屯垦而大面积、大规模破坏天然林,致使中华文明重心逐渐向东南移至长江中下游。然而,中华文明的发展绵延5000多年,至今还在发扬光大,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地人和”、“阴阳调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勤劳节俭的美德,以及热爱自然保护土地的优良传统。
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从20世纪40年代的技术革命开始,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和对木材的利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导致了可采天然林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人口的迅速增加,人类对森林消费需求量的迅速上升,使得森林遭到了空前的掠夺,造成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减少、土壤肥力减退、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严重状况,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力的急剧提高和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对林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破坏更加严重,导致生态条件逐渐恶化,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世界上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正以每年4%的
速度逐渐消失。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将减少1800万—2000万公顷的森林。因此有人预言,世界上所有的热带雨林将在未来20-30年内被完全毁灭。森林的锐减甚至消失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植物将灭绝,地力枯竭,土地沙化,气候因失去森林的调节而灾害频繁,氧气的供应量逐渐减少??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上述结论绝非危言耸听,许多古文明的消失给了我们较为深刻的启示。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世界上文明重心的转移和文明的丧失都与森林毁灭性的破坏所导致的生态条件恶化有关系。人类的历史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森林问题是全球生态问题的核心。从本质上来说,森林作为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最主要成分,它的消长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狭义上说,森林面积的锐减和生产力下降,将会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广义上说,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作为地球的呼吸与净化器,与人类文明以及与人类生存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的历史也告诉我们,森林与人类文明的兴衰关系密切。因此,可持续文明呼唤生态文明,呼唤人类对森林的保护和建设。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人工林相比,其具有植物种类成分丰富、结构和类型复杂、群落组成稳定、生物量大、营养结构合理、功能更加健全的特点,是自然界中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储水库、储碳库以及能源库,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抵御自然灾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提供丰富的多种资源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效,尤其在阻止生态恶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林业经营思想的局限,我国林业生产基本是单一型的木材产出,这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天然林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因此,调整林
业经营思想和经营结构,保护我国仅存的天然林资源,使之逐步恢复到受破坏以前的原生群落状态,显得十分关键和迫切。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8个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天然林的大量消失,某些区域的生态系统急剧退化,自然灾害不断加剧,不仅破坏了物种栖息地,也加剧了物种的濒危和灭绝。这种趋势如不尽快遏制,将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巨大损失,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我国的国有林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和国家的整体发展部署而建设的。多年来,国有林区承担着木材生产的重任。但国有林区长期以来对天然林资源过量采伐造成了天然林区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如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中幼林面积占70%,可采资源几乎枯竭。目前占我国天然林总面积57%的国有林区天然林,基本上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天然林成过熟面积的减少以及次生林质量的下降,使我国森工企业因森林资源危机而面临发展困境。而且,天然林面积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所造成的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尤其是大江大河源头天然林面积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正加剧着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述情况说明,保护天然林至少可以获得一举两得的收益——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国有林区向现代林业方向发展。实施天保工程可以逐渐改变国有林区的单一型发展模式,在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分类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国有林区向多功能经营和利用的现代林业方向发展,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并逐渐增强国有林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由于改变了不科学、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使得生态脆弱区域的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对遏制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
将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不仅关系到林业的发展与繁荣,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天保工程既是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又是森林资源的发展工程。实施天保工程,使天然林资源休养生息,持续发展,就能促进林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能促进林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施天保工程,使退化的天然林得以恢复,有利于增进生物种群繁衍,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文化;实施天保工程,能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为子孙后代永续利用森林资源奠定了基础。这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利益,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林区和生态方面和根本利益。
因此,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核心就是保护天然林资源。
作文四:《由于人类的破坏》600字
由于人类的破坏,与栖息地的丧失等因素。地球上濒临灭绝生物的比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工业社会以前,鸟类平均每三百年灭绝一种,兽类平均每8000年灭绝一种。但是自从工业社会以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超出自然灭绝率的1000倍。全世界1\8的植物,1\4的哺乳动物,1\9的鸟类,1\5的爬行动物,1\4两栖动物,1\3鱼类,都濒临灭绝。
【1】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 人类能在短期内把山头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导致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为生的家——生境,沦落到灭绝的境地,而且这种事态仍在持续着。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的威胁。
【2】过度开发 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
【3】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的鸟类(44种) 灭绝了。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病,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
以上原因使许多动物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保护动物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大事。
作文五:《破坏环境的行为-森林破坏情况》20500字
精品文档
破坏环境的行为-森林破坏情况 地球被破坏的情况 地球被破坏的情况
在所有的反省中,有一个强大的共同背景,这就是,在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创新和经济飞速增长之后,西方的现代化即工业化本身暴露出了它的根本缺陷,即不可避免的导致环境污染、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不可逆转的物种灭绝,从而出现生态危机,最终有置人类于种族灭绝之境的危险。 然而,西方的道路并非死路一条,中国传统的道路也并非金光大道。命运对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来说是残酷的:我们曾经为了救亡,大启现代性之蒙,消除传统,可等到现代性开始深入人心,传统消除得差不多的时候,又听说洋人的工业化不灵了,可是此时,老祖宗的东西已忘得差不多了。这倒也并非完全是坏事,中国智慧中有一句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实际上,真正可行的道路可能既不同于传统,又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发展,既不可能超越时间,也不可能超越空间。我们要求第三条道路,而且我们一直走在第三条道路上。从前,我们既不搞封建主义,也不搞资本主义,而是搞社会主义;今天,我们既不搞西方资本主义,又不搞传统社会主义,而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有第三条道路被我们走出来,在我们的脚下出现;也不断的有第三条道路,等待我们去探索。在即将走入21世纪的时候,在全球性问题越来越
1 / 31
精品文档
多越来越大,可持续性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依然面临着一个新的第三条道路。我把它确定为走向绿色中国之路。 1、工业化道路以及“可持续发展”作为它的修正 资本主义西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生产方面出现了以大工业为主导生产部门的新格局,在社会交换和流通方面出现了市场竞争和自由贸易的新机制。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成为现代性的典型体现。 就其生产过程而言:它以高度组织化的方式劳动,以批量化、流水线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它以新的能源动力和富含新技术的机器,成十倍成百倍的提高劳动效率。就流通过程而言,钱加速转化为产品,产品又加速转化为钱,在这两个加速过程中,货币和产品均处在滚雪球式的增长过程之中,货币越滚越多,产品也越滚越多,于是,国民财富就越来越多。 因此,这一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可以概括成滚雪球式的指数增长方式。这一流程简单说来就是,以批量化生产使产品廉价,以廉价产品占领市场,以市场刺激消费,以消费刺激生产,完成一个正反馈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国民财富越来越多。工业革命之后,
人类在100年内创造的财富比有史以来此前创造的全部财富之和还多。 这神奇般的涌出的财富从哪儿来的呢,抛开一切艰深的经济发展理论不论,让我们只追踪能量和物质流的流向就可以发现,全部以指数方式滚滚而来的财富不外
2 / 31
精品文档
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一是地球。 创造如此之多财富的人不再是从前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方向改变了的人,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一分子,成为一部大机器上的零配件,执行着单一的功能。丰富、复杂、多元、有机的存在方式,向着单调、简单、一元、无机的存在方式转化。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特色是快节奏、单调周期性重复,高度组织化,分工高度专业化,追求效率、效益、有效性。追求有效性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旋律,这是近代与前近代的根本区别。 这个区别首先表现在近代科学上。近代科学的精神是化简的精神,所有的事物在质上的独特性均被宣布为人类的幻觉,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世界是一个量的世界,所有质上的差异“本质上”都只是量的差异。比如坚硬的不同,只是物质密度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只是光波长的不同;声音的高低,只是声波频率的不同。“人们曾几何时以为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一个到处是颜色和声音,空气中散发着芳香,充满着欢乐、爱情和美,满目是有目的的和谐和创造性的理念的世界——现在全被挤压在有机体的大脑上某一方寸之角中。真正重要的外部世界是一个僵硬、冷酷、无色无声的死寂的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个可以数学计算的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的世界。”在科学的世界里,不再有不可还原的质的独特性,有的只是数学符号,于是,预测和控制
3 / 31
精品文档
的有效性能够达到它的最大状态。正是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支配着近代科学的走向。 这个区别当然也体现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方面。为了追求效率、效益和有效性,社会生活呈现出高度的组织化、专业化、快节奏。高度组织化使得人类对人为制度和人为环境有着更大的依赖性,专业化则使个人多样化的发展受到限制,全面的自由化的发展在工业社会成为一种只属于未来的希望。快节奏则显示了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一个重大转变,即时间的紧迫感骤然成为一个主要的日常的心理状态。“几乎所有的技术发现和装置都与获取或节约时间有关,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克服‘慢’,提高速度。家庭日用器械、通信工具、交通运输工具如此,那些能够在小数秒的时间内完成用人工几代人才能完成
的运算的计算机,也是如此,能量产出装置和军事装备无不如此。速度是到处受到尊崇的上帝,尽管以交通为例,它是以大量的事故和牺牲为代价的。”功率和效率是几乎所有的技术装置的基本技术指标,而它们都与是否能节约时间相关。 于是,用不着高深的经济理论就可以理解了,人一旦改变其悠闲状态变得忙碌起来,而且处心积虑忙的又是一个类型单一的事情,这个事情自然就格外地比从前办得好。这个事情就是,建立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支配性、控制性、征服性的结构体系,一切以人类觉得合适、觉得自己的意志得到了实现为目标。至于被支配被控制被征服的自然界,我
4 / 31
精品文档
们的地球以及上面居住着的所有其它生命,工业化可管不了那么多。现代性假定,它们实际上都是死的、都没有独立的内在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人类主体的需要。 然而,正是包括空气、海洋、土地在内的大地,提供了工业化以来所有巨额财富的源泉。事实上,这个源泉从来就存在,而且它所能提供的应该远远大于工业化所榨取到的。大地像人类的母亲一样,源源不绝地供给人类以养料,这种供给就如清泉流水,自然而然,毫无困难。这种供给是丰富和多样化的,使人类能够全身心的沐浴在自然的养料之中。然而,就像“榨取”这个词字面意思所指的那样,人类远没有满足于自然永恒而又毫无困倦的恩赐,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意志,破坏自然神圣的恩赐结构,径取自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直至为了得到这些有利的东西,不惜破坏自然的生命构造。如同为得到一根象牙不惜杀死一头大象,为得到一个熊胆不惜杀死一只黑熊,工业化为了得到矿产不惜毁坏植被,为了得到能量不惜毁灭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在工业主义者眼里,地球就不曾有过生命,它的恰当的角色是能源库、物资库、垃圾场。 正是因为不惜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才得到了足量的能量和物资,以支撑滚雪球一样指数增长的经济发展。然而,指数增长的要求是一个贪婪的要求,是一种欲壑难填的要求。有位东方智者说得好,地球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但却满足不了他的贪婪。总有一天,地球会被榨干,所要榨取的东
5 / 31
精品文档
西都枯竭了,而地球生态系统再生这些东西的能力也丧失了。今天人们众口一词、大声疾呼的环境问题,正是工业化这种对一切生命孰视无睹、“披生斩命”径取其中有效能源和有用物资所产生的恶果。今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剧增和资源枯竭触目惊心的四大环境问题,展示了工业化折腾地球之后不得安宁的下场。 于是我们看到,工业化及其巨大成就,实质上有
两个秘密来源,即人的存在的单面化和对地球资源的不计后果的掠夺。 在欧洲近代思想史上,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始终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本身相伴随。启蒙运动时期,在一片宏扬人类社会无限进步的启蒙话语中,曾经响起过一个非常异样而刺耳的声音,这就是卢梭对科学和工艺进步的批判。他指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仅无助敦风化俗,反而导致伤风败俗的结果;他颂扬那些心灵纯朴、生活简朴的“高贵的野蛮人”,认为他们身心健康,德行高尚。在经济学思想史上,也曾有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算术级数增长,这势必造成人口对于资源需求的巨大压力。到了20世纪,对西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思想家越来越多,反思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他们中有哲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在美国这个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度里,本世纪初就出现过群众性的自然保护运动,建立了不少自然保护区式的国家公园。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飞速的经济发展
6 / 31
精品文档
所导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也最先在美国出现并被美国有识之士披露出来。1962年出版的卡寂的《寂静的春天》,因揭露大量布撒DDT农药以致昆虫鸟兽大量死亡,春天因而成为没有鸟叫的死寂的春天,引发了美国社会中一场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化工产品的争论,也引发了现代意义上的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此后,环境保护运动在边缘人群中方兴未艾。 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且在范围上由早先的局部问题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到了70年代,以民众觉醒为先导的当代环境保护运动,终于引起了主流社会的重视。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大会的基调报告即《只有一个地球》,将全人类共同拯救地球生态系统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然而,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问题被尖锐的提出,依然是算计和权衡的产物,而不是因为“觉悟”。最先由发达国家提出来,并不是发达国家对工业化本身进行过道德清算,而依然是着眼于环境问题的经济后果。正因为此,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环保热情并不很高。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在地球这艘宇宙飞船上已经占稳了头等舱,享受着比世界人均水平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能源和物资,现在又要求我们发展中国家注意保护我们大家共同的环境,这是不是一个阴谋,想阻止我们发展工业化,想让我们永远处在贫穷落后的境地。 到了80年代,发展中国家渴望发展、渴望追赶发达国家的劲
7 / 31
精品文档
头丝毫未减,现代化强大的示范作用依然存在,因为发达国家并没有首先
改变自己,一样的高消费、高增长,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只不过生活质量里开始包括环境质量。在一个继续走着工业化道路的世界上,发达国家追求高的环境质量,无非是要将环境熵向穷国转移。以日本为例,这是一个侵略成性的民族,在过去的战争年代里曾给亚洲人民造成了磬竹难书的灾难,今天它又成了世界头号的“环境侵略者”。它自己有着国土面积66%的森林覆盖率,却每年从森林覆盖率只有13%的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它每年的木材进口量占全世界木材出口总额的40%,这些木材意味着大片热带雨林的消失。为了能够得到木材,它有意贷款巴西修建一条从太平洋沿岸通往亚马逊林区的公路,而为了保护对全球生态有着至关作用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世界银行已经明确拒绝援建这个项目。北太平洋有超过一半的渔船是日本船,它们滥捕滥捞,造成该区域渔业资源走向衰微。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象牙消费国,不知道有多少大象被日本人间接的杀死。 有鉴于南北之间在环境问题上观点的差异,一种新的将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思路在国际社会中开始流行。这就是今日人们日熟能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谓可持续发展,意思就是说,发展还是要发展,但别没有后劲,从现在开始就要维护将来发展的可能性,别让我们的后代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应该看到,
8 / 31
精品文档
这是在环境问题上国际合作所取得的积极成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达成的某种妥协。发达国家的意思是,我们强调全球性的环境保护,不是不让你们发展,是说让你们的发展更能持续下去。以瑞典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起草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于1987年出版,其中着重阐述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此报告后来成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基调报告。 在我看来,由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政治妥协的性质,它的内含是无法准确界定的。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强调“可持续”的方面,有的人强调“发展”的方面。但是对无论哪个方面,“发展”依然是今日世界的主旋律,这就常常使“可持续”变得十分尴尬。发达国家说要搞“可持续”,可它又不愿意放弃既有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背离工业化社会的体制结构、价值观念,你搞什么可持续,无非想让发展中国家搞慢一点,好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发展中国家说要搞“可持续”,可它又非要大搞特搞传统的工业化不可,有什么可持续性可言,只不过吸取发达国家高污染的教训,使污染速度放低一点,但污染还是要污染的。农药化肥照施不误,森林树木照砍不误,污水毒气照排不误。
客观的说,可持续发展策略是对传统工业化发展策略的一种修正,是一种让最坏的后果慢点来到、晚点出现的权宜之计,因此,它是人类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提出来之前、更好
9 / 31
精品文档
的文明形态成熟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模式内部进行的修正,它想说的不过就是,资源包括不可再生资源还可以用,但不要用得太快,不要一下子用光,可以快马加鞭,但也要让马儿休息,不要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所以被认为只是对传统工业化思路的一种修正,而不是彻底的变革,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只顾及到了作为利用对象的地球的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人本身方面的变革。刚才我们已经看出工业化有两个基础,一是现代性的人性构造和社会组织方式,再就是对待地球的掠夺式开发。可持续发展思想考虑了第二个方面,而且只考虑了第二个方面的一半,即反思了“掠夺式”,但继续同意“开发”,这是因为它完全没有考虑第一方面,即对人性构造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反省。在这一点上,包括宗教家、哲学家、艺术家和许多科学家在内的绿色思想家有很多的论述,这些论述由于被认为远离中国现实,而在中国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听不到这方面的声音,令我们陌生。由于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并不存在对工业化人性单面化的反思,它必定在整体上仍受工业化之本质的支配,也必定会陷于大量的自相矛盾之中。一个证据是,中国因为缺乏深层绿色思想的后援而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虽然热闹,但不免流于空泛肤浅。 2、传统中国及其生态界限 在中国致力于改革开放大搞现代化建设的近二十年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几番,但环境污染量并没
10 / 31
精品文档
有随之翻番,环境质量虽然继续恶化,但没有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快速的大幅度恶化。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在拿不出多少钱的情况下,通过强化环境管理,也使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肯定这一成就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取得这一成就固然是因为中国政府政策明智,重视环境问题,也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生态过于脆弱的国度,中国实在是经不起严重环境污染的折腾。 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国土,正是传统中国遗留下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继承了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国土和5亿4千万人民,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这辽阔的国土中,有约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沙漠、戈壁、冰川和石山,属无法利用的土地;森林面积只占4%,森林覆盖率为8
.6%;近6亿的人口中,80%是文盲,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从黑龙江的爱辉到云南的腾冲划一直线将全国分为两部分,则西北面积占64%,人口只有4%,东南面积占36%,人口却有96%。这一人口分布是环境条件和历史条件造成的,在人口密度极小的西北地区,多为山地、高原、荒漠,气候条件恶劣。十分明显的是,人口的分布与水资源的分布大致趋同: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半壁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占国土面积55%的东南半壁降水则在400-1600毫米;耕地占38%的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占径流量的82%,而占耕地40%的黄河、
11 / 31
精品文档
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 这一人口布局与黄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密切相关。黄河,见证了传统中国的生态界限。 文明均生长于大河流域,哪里有水,文明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西方第一个哲人泰勒士说:“万物源于水”。中华先民繁衍生息的黄河流域,远古时期原来是林木茂密,水草丰富,气候温湿,土地肥沃。但历经几千年的农业开垦之后,终于成了今天的林木稀少,气候干燥,土地贫脊。 如果说工业文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文明则导致了对森林生态的严重破坏。中华五千年农业文明史就印证了这一点。粗略的说,汉代的繁荣建立在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之上,唐代的繁荣则造成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从而导致黄河流域的衰落;宋代的繁荣建立在对长江流域的开发从而生态破坏之上,而清代则开始了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最致命的一击。长江水患就是清朝直接留给我们的遗产。 当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并被动的接受调节时,人类的活动尽管具有破坏性,但这种破坏性能够被生态系统自动补偿和恢复。原始的耕作土地利用率虽然很低,但与人口相比,有几乎是无限广阔的新土地可以利用。对于刀耕火种的先民而言,当一块土地表面的肥力被用尽之后,他们就会寻找新的耕地。被废弃的土地在被再次利用起来之前,由于长期的休耕已经重新恢复了肥力。他们虽然破坏了森林,破坏了植被,但他们人口有限,破坏的程度也有
12 / 31
精品文档
限,在他们迁徙到别处时,被破坏的森林和植被会自动恢复。而且,如果人口过量,则自然会适时的实行自然选择,使人口数量自动控制在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文明的进步是以人类对环境的自主性的提高为标志的。各种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土地利用率有了提高,人群不再被动地适应环境,到处迁徙,而开始过一种定居的生活。定居的生活意味着对土地深度的开发,意味着人口的增加,于是,要求更多的耕地。
毁林开荒成为农业文明指向生态环境的利刃,而深度的开垦使得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彻底丧失。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森林植被日益减少。 植被破坏之后,直接的后果是水土流失。大雨冲走了土壤表面的肥力,使土地贫瘠;大雨接着将泥沙冲进江河,使江河湖泊发生淤积。淤积了的江河在暴雨季节不能畅通,于是引起水灾。水灾毁坏更多的良田,于是该地域文明开始衰落。 发源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均由于在母亲河的上游滥砍滥伐森林、无休止的垦耕、过度放牧,使往昔的千里沃野沦为今日的贫瘠之地。两大古老的文明均已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 黄河文明也不例外。周代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3%,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森林被大量砍伐。公元前215年,汉大将蒙恬抗击匈奴胜利,收复了河套地区,并向那里大量移民。汉
13 / 31
精品文档
人很快将占领的匈奴人的牧场变成农田。汉武帝先是开垦河套地区,接着开垦河西走廊。整个黄河流域均在开发之列。这期间,耕土面积有很大的增加,公元元年左右可能已经达到了5亿多亩。人口也飞速增长,到公元初年时,达到了近6000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 汉代对黄河流域的大力开发,使黄河中下游出现人口危机,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则使黄河开始危害民生。此后朝代更迭,战祸连年,使人口锐减,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压力,也将生态问题掩盖和淡化。晋朝统一全国时,史载人口只有1600多万。大量农田荒芜,有的重新成了牧场。这反倒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获得了一个休养的机会。这时期,也许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卷土重来,退田还牧,黄河的水患反而减轻了。 唐代初期清明的政治,使因战乱变得稀少的人口大幅度回升,至天宝年间,全国人口又升至近6000万。人口的上升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对黄河流域的开垦达到顶峰。为了抗击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朝在西北边境实行屯田戌边政策,开垦了大片的耕地良田,唐代一下子变得丰衣足食,社会空前繁荣。但黄河流域的开发已达到其生态界限。黄河上游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唐代黄河之水已经极为混浊。 安史之乱后,这一生态界限开始显露出来。战争的破坏是一个因素,但也只是暴露本已存在的生态界限的一个契机。这时期,黄河流域人口锐减,生产力再也难以恢复。到
14 / 31
精品文档
了宋代,黄河的泥沙含量达到50%,以后每况愈下,明朝达到60%,清代达到70%。大量的泥沙使得黄河河床日益升高,有些河段甚至高出地面,成为悬河。
黄河泛滥成为历朝历代头痛的大事,黄河真正成为一条害河。 也是在这一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移,涌向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开发。安史之乱也许可以看作是华夏文明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 中唐以及北宋在长江流域的开发依然是毁森林植被以辟山地,筑坝围湖以垦水田。其中以后者为最。围湖造田的直接后果是引起水灾。长江流域大小湖泊众多,它们构成了长江水系径流的天然调节器,如同人工水库一样。大量湖泊被围田,使这一天然的调节器失灵,于是陷长江流域于“雨则易潦,晴则易旱”的水灾旱灾之中。大雨季节,洪水无处安置,堤坝笈笈可危。无雨季节,无储备之水可以灌溉。 北宋灭亡后,北方人口又一次大量向南迁移,造成东南地区人满为患,人地关系处在极度紧张之中,该地区的山林、湖泊和耕地均被过度开垦。 明朝一开始也是恢复人口,向北方移民,以及开垦荒地。但明代人口增长速度太快,很快突破6000万。土地开垦的速度追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1400年,人口约6500万-8000万,耕地面积为亿亩;1600年,人口达2亿人,耕地为亿亩。人多地少可能是明代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 明清之际的战争使人口大减,但清代恢复很
15 / 31
精品文档
快,而且由于明代人口基数已经很大,使得清代人口直线上升。清初为了鼓励垦荒而且防止动乱,取消了人口增长税,这使得清朝人口惊人的增长。1766年政府统计人口超过两亿,到了道光十三年,官方统计人口已近4亿。 为了养活这样多的人口,除了提高粮食单产还是靠开垦。平原地区已经过度开垦,民众便向山区蜂涌。福建和江浙向江西、两湖地区移民,江西、两湖地区向贵州、四川移民,也就是长江中下游人口向上游移民。新的移民以极其落后的方式毁林开荒,大规模地破坏山地森林植被,导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开始成为问题,进而影响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由于上游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导致水患,结果长江中下游连年水灾。 清朝唯一加以政策性保护的是东北和蒙古。东北是满清的老家,为了保护这片故土,清朝禁止汉人入关开垦。禁止汉人进入蒙古垦地则是因为其民族隔绝政策。这些政策尽管并没有被严格地实施,但客观上还是保护了这两地的生态系统。东北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而且直到目前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密集地区。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前进的步履总是与生态破坏相伴随。岁月流逝,涤尽多少朝的繁华,江山依旧沉默,只是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然而具有讽刺
意味的是,中华文化是以其“天人合一”的绿色思想闻名于世的。
16 / 31
精品文档
尊崇的上帝,尽管以交通为例,它是以大量的事故和牺牲为代价的。”功率和效率是几乎所有的技术装置的基本技术指标,而它们都与是否能节约时间相关。 于是,用不着高深的经济理论就可以理解了,人一旦改变其悠闲状态变得忙碌起来,而且处心积虑忙的又是一个类型单一的事情,这个事情自然就格外地比从前办得好。这个事情就是,建立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支配性、控制性、征服性的结构体系,一切以人类觉得合适、觉得自己的意志得到了实现为目标。至于被支配被控制被征服的自然界,我们的地球以及上面居住着的所有其它生命,工业化可管不了那么多。现代性假定,它们实际上都是死的、都没有独立的内在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人类主体的需要。 然而,正是包括空气、海洋、土地在内的大地,提供了工业化以来所有巨额财富的源泉。事实上,这个源泉从来就存在,而且它所能提供的应该远远大于工业化所榨取到的。大地像人类的母亲一样,源源不绝地供给人类以养料,这种供给就如清泉流水,自然而然,毫无困难。这种供给是丰富和多样化的,使人类能够全身心的沐浴在自然的养料之中。然而,就像“榨取”这个词字面意思所指的那样,人类远没有满足于自然永恒而又毫无困倦的恩赐,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意志,破坏自然神圣的恩赐结构,径取自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直至为了得到这些有利的东西,不惜破坏自然的生命构造。如同为得到一根象牙不惜杀
17 / 31
精品文档
死一头大象,为得到一个熊胆不惜杀死一只黑熊,工业化为了得到矿产不惜毁坏植被,为了得到能量不惜毁灭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在工业主义者眼里,地球就不曾有过生命,它的恰当的角色是能源库、物资库、垃圾场。 正是因为不惜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才得到了足量的能量和物资,以支撑滚雪球一样指数增长的经济发展。然而,指数增长的要求是一个贪婪的要求,是一种欲壑难填的要求。有位东方智者说得好,地球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但却满足不了他的贪婪。总有一天,地球会被榨干,所要榨取的东西都枯竭了,而地球生态系统再生这些东西的能力也丧失了。今天人们众口一词、大声疾呼的环境问题,正是工业化这种对一切生命孰视无睹、“披生斩命”径取其中有效能源和有用物资所产生的恶果。今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剧增和资源枯竭触目惊心的四大环境问题,展示了工业化折腾地球之后不得安宁的下场。 于是我们看到,工业化及其巨大成就,实质上有两个秘密来
源,即人的存在的单面化和对地球资源的不计后果的掠夺。 在欧洲近代思想史上,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始终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本身相伴随。启蒙运动时期,在一片宏扬人类社会无限进步的启蒙话语中,曾经响起过一个非常异样而刺耳的声音,这就是卢梭对科学和工艺进步的批判。他指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仅无助敦风化俗,反而导致伤风败俗的结
18 / 31
精品文档
果;他颂扬那些心灵纯朴、生活简朴的“高贵的野蛮人”,认为他们身心健康,德行高尚。在经济学思想史上,也曾有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算术级数增长,这势必造成人口对于资源需求的巨大压力。到了20世纪,对西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思想家越来越多,反思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他们中有哲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在美国这个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度里,本世纪初就出现过群众性的自然保护运动,建立了不少自然保护区式的国家公园。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飞速的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也最先在美国出现并被美国有识之士披露出来。1962年出版的卡寂的《寂静的春天》,因揭露大量布撒DDT农药以致昆虫鸟兽大量死亡,春天因而成为没有鸟叫的死寂的春天,引发了美国社会中一场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化工产品的争论,也引发了现代意义上的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此后,环境保护运动在边缘人群中方兴未艾。 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且在范围上由早先的局部问题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到了70年代,以民众觉醒为先导的当代环境保护运动,终于引起了主流社会的重视。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大会的基调报告即《只有一个地球》,将全人类共同拯救地球生态系统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然而,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问题被尖锐的提出,依然是算计和权衡的产物,而不是因为
19 / 31
精品文档
“觉悟”。最先由发达国家提出来,并不是发达国家对工业化本身进行过道德清算,而依然是着眼于环境问题的经济后果。正因为此,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环保热情并不很高。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在地球这艘宇宙飞船上已经占稳了头等舱,享受着比世界人均水平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能源和物资,现在又要求我们发展中国家注意保护我们大家共同的环境,这是不是一个阴谋,想阻止我们发展工业化,想让我们永远处在贫穷落后的境地。 到了80年代,发展中国家渴望发展、渴望追赶发达国家的劲头丝毫未减,现代化强大的示范作用依然存在,因为发达国家并没有首先改变自己,一
样的高消费、高增长,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只不过生活质量里开始包括环境质量。在一个继续走着工业化道路的世界上,发达国家追求高的环境质量,无非是要将环境熵向穷国转移。以日本为例,这是一个侵略成性的民族,在过去的战争年代里曾给亚洲人民造成了磬竹难书的灾难,今天它又成了世界头号的“环境侵略者”。它自己有着国土面积66%的森林覆盖率,却每年从森林覆盖率只有13%的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它每年的木材进口量占全世界木材出口总额的40%,这些木材意味着大片热带雨林的消失。为了能够得到木材,它有意贷款巴西修建一条从太平洋沿岸通往亚马逊林区的公路,而为了保护对全球生态有着至关作用的亚马逊
20 / 31
精品文档
热带雨林,世界银行已经明确拒绝援建这个项目。北太平洋有超过一半的渔船是日本船,它们滥捕滥捞,造成该区域渔业资源走向衰微。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象牙消费国,不知道有多少大象被日本人间接的杀死。 有鉴于南北之间在环境问题上观点的差异,一种新的将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思路在国际社会中开始流行。这就是今日人们日熟能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谓可持续发展,意思就是说,发展还是要发展,但别没有后劲,从现在开始就要维护将来发展的可能性,别让我们的后代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应该看到,这是在环境问题上国际合作所取得的积极成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达成的某种妥协。发达国家的意思是,我们强调全球性的环境保护,不是不让你们发展,是说让你们的发展更能持续下去。以瑞典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起草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于1987年出版,其中着重阐述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此报告后来成了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基调报告。 在我看来,由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政治妥协的性质,它的内含是无法准确界定的。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强调“可持续”的方面,有的人强调“发展”的方面。但是对无论哪个方面,“发展”依然是今日世界的主旋律,这就常常使“可持续”变得十分尴尬。发达国家说要搞“可持续”,可它又不愿意放弃既有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背离工业化社会的体制结构、
21 / 31
精品文档
价值观念,你搞什么可持续,无非想让发展中国家搞慢一点,好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发展中国家说要搞“可持续”,可它又非要大搞特搞传统的工业化不可,有什么可持续性可言,只不过吸取发达国家高污染的教训,使污染速度放低一点,但污染还是要污染的。农药化肥照施不误,森林树木照砍不误,污水毒气照排不误。 客观的说,
可持续发展策略是对传统工业化发展策略的一种修正,是一种让最坏的后果慢点来到、晚点出现的权宜之计,因此,它是人类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提出来之前、更好的文明形态成熟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可持续发展是在发展模式内部进行的修正,它想说的不过就是,资源包括不可再生资源还可以用,但不要用得太快,不要一下子用光,可以快马加鞭,但也要让马儿休息,不要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所以被认为只是对传统工业化思路的一种修正,而不是彻底的变革,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只顾及到了作为利用对象的地球的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人本身方面的变革。刚才我们已经看出工业化有两个基础,一是现代性的人性构造和社会组织方式,再就是对待地球的掠夺式开发。可持续发展思想考虑了第二个方面,而且只考虑了第二个方面的一半,即反思了“掠夺式”,但继续同意“开发”,这是因为它完全没有考虑第一方面,即对人性构造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反省。在这一点上,包括宗教家、哲学家、艺术家和许多科学
22 / 31
精品文档
家在内的绿色思想家有很多的论述,这些论述由于被认为远离中国现实,而在中国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听不到这方面的声音,令我们陌生。由于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并不存在对工业化人性单面化的反思,它必定在整体上仍受工业化之本质的支配,也必定会陷于大量的自相矛盾之中。一个证据是,中国因为缺乏深层绿色思想的后援而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虽然热闹,但不免流于空泛肤浅。 2、传统中国及其生态界限 在中国致力于改革开放大搞现代化建设的近二十年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几番,但环境污染量并没有随之翻番,环境质量虽然继续恶化,但没有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快速的大幅度恶化。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在拿不出多少钱的情况下,通过强化环境管理,也使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肯定这一成就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取得这一成就固然是因为中国政府政策明智,重视环境问题,也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生态过于脆弱的国度,中国实在是经不起严重环境污染的折腾。 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国土,正是传统中国遗留下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继承了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国土和5亿4千万人民,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这辽阔的国土中,有约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沙漠、戈壁、冰川和石山,属无法利用的土地;森林面积只占4%,森林覆盖率为%;近6亿的
23 / 31
精品文档
人口中,80%是文盲,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从黑龙江的爱辉到云南的腾冲划一直线将全国分为两部分,则西北面积占64%,人口只有4%,东南面积占36%,人口却有96%。这一人口分布是环境条件和历史条件造成的,在人口密度极小的西北地区,多为山地、高原、荒漠,气候条件恶劣。十分明显的是,人口的分布与水资源的分布大致趋同: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半壁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占国土面积55%的东南半壁降水则在400-1600毫米;耕地占38%的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占径流量的82%,而占耕地40%的黄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 这一人口布局与黄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密切相关。黄河,见证了传统中国的生态界限。 文明均生长于大河流域,哪里有水,文明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西方第一个哲人泰勒士说:“万物源于水”。中华先民繁衍生息的黄河流域,远古时期原来是林木茂密,水草丰富,气候温湿,土地肥沃。但历经几千年的农业开垦之后,终于成了今天的林木稀少,气候干燥,土地贫脊。 如果说工业文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文明则导致了对森林生态的严重破坏。中华五千年农业文明史就印证了这一点。粗略的说,汉代的繁荣建立在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之上,唐代的繁荣则造成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从而导致黄河流域的衰落;宋代的繁荣建立在对长江流域的开发从而生态破坏之上,而清代则开始了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最致
24 / 31
精品文档
命的一击。长江水患就是清朝直接留给我们的遗产。 当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并被动的接受调节时,人类的活动尽管具有破坏性,但这种破坏性能够被生态系统自动补偿和恢复。原始的耕作土地利用率虽然很低,但与人口相比,有几乎是无限广阔的新土地可以利用。对于刀耕火种的先民而言,当一块土地表面的肥力被用尽之后,他们就会寻找新的耕地。被废弃的土地在被再次利用起来之前,由于长期的休耕已经重新恢复了肥力。他们虽然破坏了森林,破坏了植被,但他们人口有限,破坏的程度也有限,在他们迁徙到别处时,被破坏的森林和植被会自动恢复。而且,如果人口过量,则自然会适时的实行自然选择,使人口数量自动控制在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文明的进步是以人类对环境的自主性的提高为标志的。各种金属工具的发明与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土地利用率有了提高,人群不再被动地适应环境,到处迁徙,而开始过一种定居的生活。定居的生活意味着对土地深度的开发,意味着人口的增加,于是,要求更多的耕地。毁林开荒成
为农业文明指向生态环境的利刃,而深度的开垦使得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彻底丧失。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森林植被日益减少。 植被破坏之后,直接的后果是水土流失。大雨冲走了土壤表面的肥力,使土地贫瘠;大雨接着将泥沙冲进江河,使江河湖泊发生淤积。淤积了的江河在暴雨季节不
25 / 31
精品文档
能畅通,于是引起水灾。水灾毁坏更多的良田,于是该地域文明开始衰落。 发源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均由于在母亲河的上游滥砍滥伐森林、无休止的垦耕、过度放牧,使往昔的千里沃野沦为今日的贫瘠之地。两大古老的文明均已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 黄河文明也不例外。周代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3%,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森林被大量砍伐。公元前215年,汉大将蒙恬抗击匈奴胜利,收复了河套地区,并向那里大量移民。汉人很快将占领的匈奴人的牧场变成农田。汉武帝先是开垦河套地区,接着开垦河西走廊。整个黄河流域均在开发之列。这期间,耕土面积有很大的增加,公元元年左右可能已经达到了5亿多亩。人口也飞速增长,到公元初年时,达到了近6000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 汉代对黄河流域的大力开发,使黄河中下游出现人口危机,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则使黄河开始危害民生。此后朝代更迭,战祸连年,使人口锐减,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压力,也将生态问题掩盖和淡化。晋朝统一全国时,史载人口只有1600多万。大量农田荒芜,有的重新成了牧场。这反倒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获得了一个休养的机会。这时期,也许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卷土重来,退田还牧,黄河的水患反而减轻了。 唐代初期清明的政治,使因战乱变得稀少的人口大幅度回升,至天宝年间,
26 / 31
精品文档
全国人口又升至近6000万。人口的上升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对黄河流域的开垦达到顶峰。为了抗击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朝在西北边境实行屯田戌边政策,开垦了大片的耕地良田,唐代一下子变得丰衣足食,社会空前繁荣。但黄河流域的开发已达到其生态界限。黄河上游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唐代黄河之水已经极为混浊。 安史之乱后,这一生态界限开始显露出来。战争的破坏是一个因素,但也只是暴露本已存在的生态界限的一个契机。这时期,黄河流域人口锐减,生产力再也难以恢复。到了宋代,黄河的泥沙含量达到50%,以后每况愈下,明朝达到60%,清代达到70%。大量的泥沙使得黄河河床日益升高,有些河段甚至高出地面,成为悬河。黄河泛滥成为
历朝历代头痛的大事,黄河真正成为一条害河。 也是在这一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移,涌向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开发。安史之乱也许可以看作是华夏文明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 中唐以及北宋在长江流域的开发依然是毁森林植被以辟山地,筑坝围湖以垦水田。其中以后者为最。围湖造田的直接后果是引起水灾。长江流域大小湖泊众多,它们构成了长江水系径流的天然调节器,如同人工水库一样。大量湖泊被围田,使这一天然的调节器失灵,于是陷长江流域于“雨则易潦,晴则易旱”的水灾旱灾之中。大雨季节,洪水无处安置,堤坝
27 / 31
精品文档
笈笈可危。无雨季节,无储备之水可以灌溉。 北宋灭亡后,北方人口又一次大量向南迁移,造成东南地区人满为患,人地关系处在极度紧张之中,该地区的山林、湖泊和耕地均被过度开垦。 明朝一开始也是恢复人口,向北方移民,以及开垦荒地。但明代人口增长速度太快,很快突破6000万。土地开垦的速度追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1400年,人口约6500万-8000万,耕地面积为亿亩;1600年,人口达2亿人,耕地为亿亩。人多地少可能是明代社会动乱的重要原因。 明清之际的战争使人口大减,但清代恢复很快,而且由于明代人口基数已经很大,使得清代人口直线上升。清初为了鼓励垦荒而且防止动乱,取消了人口增长税,这使得清朝人口惊人的增长。1766年政府统计人口超过两亿,到了道光十三年,官方统计人口已近4亿。 为了养活这样多的人口,除了提高粮食单产还是靠开垦。平原地区已经过度开垦,民众便向山区蜂涌。福建和江浙向江西、两湖地区移民,江西、两湖地区向贵州、四川移民,也就是长江中下游人口向上游移民。新的移民以极其落后的方式毁林开荒,大规模地破坏山地森林植被,导致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开始成为问题,进而影响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由于上游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导致水患,结果长江中下游连年水灾。 清朝唯一加以政策性保护的是东北和蒙古。东北是满清的老家,为了保护这片故土,清朝禁止汉人入关开垦。禁止汉人进入蒙古垦地则是
28 / 31
精品文档
因为其民族隔绝政策。这些政策尽管并没有被严格地实施,但客观上还是保护了这两地的生态系统。东北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而且直到目前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密集地区。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前进的步履总是与生态破坏相伴随。岁月流逝,涤尽多少朝的繁华,江山依旧沉默,只是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道闸破坏情况说明 伦敦奥运村车辆道闸破坏情况
我园区车辆道闸装置被人故意破坏,致使车辆管理系统
至今处于瘫痪状态,此事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016年2月16日18时至18:30分,E10-2162业主艾向
波因无车卡且长期进入园区拒交费用而对道闸管理系统心存恶意。在秩序维护部值班人员阻拦无效的情况下强行将车辆道闸系统竖杆用铁铲砸坏并将横杆推折断裂。
由于车辆道闸系统无法使用,小区车辆管理存在很大的
安全隐患,经我们积极联系厂家咨询修复费用初步估计
元。
创建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强烈要
求公安机关惩恶扬善,尽快处理此事,让肇事者得到应有的处罚并承担由此可能造成的其他影响,以维护小区的正常管理。
西安锦江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29 / 31
精品文档
伦敦奥运村管理处
2016年2月18日
破坏市容环境情况的调查
铅山快乐作文学校三年级 廖芷欣
2016年3月4日星期天的下午,我和俞芊惠一组,针对铅山县的大街小巷进行了环境卫生的调查。
我们先来到了黄岗山大道的花圃,看见人们为了方便走路,就往花圃里走,城管叔叔发现这个情况后,想了一个补救方法,即在一条花圃里铺十几条绿色的小格子路。可是人们却偏偏不往那上面走,还是要去踩踏那些树木,把它弄得东倒西歪。我好像听见树木在说:“救救我们吧”。其实树木给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的,一是可以释放氧气,供人们呼吸;二是可以帮我们遮挡风沙,如果长时间下雨的话,就会有洪水,可是有很多树木就可以防止这种灾害。三是可以有效的阻碍噪音,有利人们安心工作和睡觉。看见花圃破坏成这样,我们真心痛。
我们来到一个酒店旁边,看见服务员正在杀鸭子,洗干净后将那脏水往人行道一泼就进去了。本来旁边都有一个下水道,可是服务员却为了图方便随意乱倒,全然不管是否会影响市容环境。
我们又来到小巷子里,发现墙上贴满很多广告,大都是
30 / 31
精品文档
一些卖黑车和办假证的,这些既弄脏了墙壁,而且又是一种违法行为。继续往前走时又看见一个小姑娘将擦完嘴巴的餐巾纸随手一丢,根本不看看四周是否有没有垃圾桶。还有一名中年男子将装包子的塑料袋也是随手一丢,只见 风儿将它吹的高高的又吹回地面。这些人都是只顾自己干净,却不知道这样会破坏道路的整洁,会增加清洁工的劳动程度。
在进行过调查后,我们决定向城市管理部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要加大力度宣传提高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二:对破坏行为者要批评教育或者重罚,三;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地方可以贴广告,要严厉打击乱写乱贴者,杜绝这种"城市牛皮癣".
真希望大家都能加入这个爱护环境的行列中来,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31 / 31
作文六:《用树轮年代学方法评估吐蕃时期人类对森林的破坏》7700字
用树轮年代学方法评估吐蕃时期人类对森
林的破坏
西北林学院2010,25(6):55~58
JournalofNorthwestForestryUniversity
用树轮年代学方法评估吐蕃时期人类对森林的破坏
王树芝.,赵秀海H
(1.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摘要:利用树轮年代学研究方法定量分析都兰香加乡莫克里一号墓用材量,并结合
现代树木直径
与树冠面积的关系以及森林蓄积量评估古代人类对森林的破坏.结果表明:在吐蕃
时期,仅柴达木
盆地都兰县建造古墓就消耗22500m.木材,造成森林环境的巨大破坏.
关键词:树轮年代学;古木;森林保护
中图分类号:$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461(2010)06—0055—04
EvaluationofForestDestructionbyHumanInterferenceduringTuboPeriod WANGShu-zhi.ZHA0Xiu-hai
(1.CollegeofForestry,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2.InstituteofArchaeology,CASS,Beijing100710,China)
Abstract:QuantitativeanalysisofwoodconsumptionofthewoodsfoundinthetombNo.1inMokeliwascarried
out,andbiningrelationshipbetweenthemodernwoodcanopyareaandtreediameter,aswellastheestimation
offoreststockvolume,theforestdestructionofancientpeoplewereestimatedbymeansofdendrochronology.The
resultsshowedthat22500m?forestreservesweredestructedtobuildtombsinancienttime. Keywords:dendr0chronology;ancientwood;forestryprotection
森林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的乱砍
滥伐致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草原退化,水土流 失,土地沙化.这些不仅直接威胁到西部自身的发 展,也严重影响到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周麟[1定量 评估了清末民初人类活动对东川森林的破坏;崔玲 等[2]对古代木建筑进行定量分析,估计古代人类对 森林的破坏.然而至今未见对墓葬用材量进行定量 分析,估计古代人类对森林破坏的研究.考古遗址 中出土的木材由于腐烂或古代人们对木材的加工, 往往不能直接测量木材的直径,必须借助树轮定年 确定带有树皮的个别样本的砍伐年代,才能补上其 他样本木材损失的木材部分.树轮分析是对树木年 轮年代序列的研究[3],是最精确的一种定年方法,可 以精确到年,甚至到某个季节].自从美国的天文 学者道格拉斯博士于20世纪初建立科学的树轮年 代学以来,这种方法在美国的史前年代学研究中发 挥了很大的作用.用树轮年代学方法确定了古代遗 址的年代,汉萨船建造年代.以及古代建筑的建 造年代[93等,而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树轮定年精确 且定量的基础上的.王树芝等口"对青海省德令哈 地区夏塔图墓葬里出土的祁连圆柏木材进行了树轮 年代学研究,建立了时长为2332a的长序列考古木 材年轮年表,此年表已经延伸到了夏末商初时期,是 目前我国建立的最长的树轮年表,这一长年表的建 立为青海地区古文化的研究树立了精确的年代标 尺.在建立树轮年表过程中,采用了大复本量的样 本,安放缺失轮时同时考虑窄轮和宽轮变化的一致 性,用多种方法对定年和轮宽量测值进行检验等方 法,并按照严格的交叉定年工作程序进行.而且对 建立年表的青海省德令哈郭里木乡夏塔图3号墓出
土的XTTO2祁连圆柏木材,从420BC到32OBC每
10a取一个样品,共取10个样品进行了?C浓度加
速器质谱测定,测定结果与IntCal04和INTCAL98
校正曲线进行比较,数据匹配很好,说明树轮定年是
收稿日期:2010—04—19修回日期:2010—06—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重建"(40371118);国家文物局项目"青海柴达木地
区年轮年表的建立与考古定年,古文化"(20050107) 作者简介:王树芝,女,在读博士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树轮年代学,木材研究,植物考古学和环境考古.
*通讯作者:赵秀海,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系统. 56西北林学院25卷
准确无误的t幻.15m样方中的46个祁连圆柏,测定胸径和冠幅. 利用树轮年代学研究方法对青海省都兰县香加按径阶整理,分析胸径与冠幅的关系n.
乡莫克里一号墓里的原木直径进行定量分析,并结2结果与分析 合现代树木直径与树冠面积的关系,首先确定一个'
原木的活立木树冠面积,然后推测一个墓葬乃至一2.1古木的砍伐年代和直径 个墓葬群的原木所具有的林冠面积,最后,根据森林97个样本能很好的交叉定年,并且与已经建立
平均蓄积量评估古代人类对森林的破坏,以提高现的年表"交叉定年,相关显着,能够确定绝对年代.
代人类保护森林的意识.40号样本的b树芯有保存很好的树皮,树皮的存在, 1材料与方法嚣妻兰摹雯
1.1样本采集年了,该年就是砍伐年;如果树木在春天生长后被砍 1998年7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伐,只有春材没有秋材,没有完整的年轮,在定年时就
都兰县香加乡莫克里发掘了莫克里一号墓.一号墓没定这一年,因此,砍伐年代需要定年的年代再加上
墓室均由祁连圆柏原木构筑,原木两端多凿有穿绳一年.在显微镜下观察,40号样本的b树芯最外层
用的孔.墓室底部用原木并列平铺,四壁用原木横年轮外面没有松散的颜色浅的春材细胞存在,即有一
平垒砌,相邻两壁的原木在交叠处刻槽搭扣.顶部个完整的年轮,说明最外层年轮的年代应该是砍伐年
用两层原木作为"棚木"盖在墓室之上,"棚木"上面代.因此,砍伐年代为公元783年(图1).
压有大量的石块.根据砍伐年为公元783年,对既有髓心又保存
在莫克里一号墓取到了46个原木,用生长锥在部分边材或树皮的生长芯增加损失年轮后,求平均
每个原木上至少取2个生长芯,其中1个原木取了直径,平均直径约为58.6cm(表1).
4个生长芯,3个原木上取了3个生长芯,共取到972.2莫克里一号墓的用材量 个生长芯,把取到的生长芯放置在纸吸管里,并做好根据林地2个样方的测量结果,经过线性,指
记录.数,幂函数等函数拟合,结果发现幂函数的R值最
1.2方法大,冠幅面积与胸径的关系为Y=1.288x??,R.
将生长芯有树皮或有边材的一边朝外,用乳胶一0.5863. 粘在木槽里,然后用细绳将其按十字形捆绑固定,待出土的原木平均直径为58.6cm,根据冠幅面
乳胶干后取下细绳.将粘牢的树芯依次用从较粗到积与胸径的关系,一个原木的冠幅面积为105m.,
细不同粒度的干砂纸进行手工打磨,所用最细的砂冠幅面积约等于占地面积.莫克里一号墓后室有3O
纸粒度为600目,直到磨到年轮相当明显,细胞壁也个原木,前室有l2个原木,北侧室和南侧室各有25
非常清楚为止,然后按照严格的交叉定年工作程序个原木,北侧室和南侧室各竖立1个原木,墓道口竖
进行定年.定好年代后,用LINTAB树轮宽度测量立3个原木,"棚木"至少有46个原木,建造墓室共
仪测量,该系统测量精度为0.O1lrlm,将测量数据需要143个原木.因此,一个墓的木材占地面积达
转化为TUSON格式,利用COFECHA程序对定年15015m..如果加上门框等用材,莫克里一号墓用
和轮宽量测值进行检查n引.为了研究古代人类对材量占地面积大于15015m,即建立一个墓葬要砍
森林的破坏,在墓葬附近山上选取2个150m×伐1.5hm.的森林. 表1样本增加损失年轮后的直径
Table1Diameterofthesamplesafteraddingmissingrings
样本号…嚣按砍伐年783年,增
加损失年
轮数
增加损失
年轮后的
半径/era
增加损失
年轮后
的直径/em
MKLl17b43
MKL118b242
MKL120b332
MKL127b2
MKL131b212
MKLl40b426
MKL144a197
650
630
670
608
657
783
610
607
388
338
606
445
357
413
25.9 25.8 21.9 19.5 I3.1 37.1 2O.7 0.043 0.066 0.065 0.032 0.029 0.104 0.050 133
153
ll3
175
126
0
173
31.8
35.9
29.Z
25.1
I6.8
37.1
29.4
63.6
71.8
58.4
50.Z
33.6
74.2
58.8
第6期王树芝等用树轮年代学方法评估吐蕃时期人类对森林的破坏57
掸率母起妯年
tit41_[3l一23B ilkLOlB151 ilkL02^B' tlKL132BB3 ilkLI33r~lO ilkL038l' tileL0'^一e
ilkL0'83' nHL0'C一日6
H105^一1+
MI~I.O5B—l56 HL06A50
nLO6日19O
IlKLO7一B7
nKL07B83 MKL0e一一'1 HL0BB一61
HKL09A'i0 MKL09Ble MKL10^2O9 MKL10B233 nKL1l^9' nKL1l897 HKL1tC151 nKL1l012-t 川fL12^29 nKL1287 HKL13^12B nKL13B37 nL1?^le7
tIKL1'B169 nKL15^1 MKL15B2日
HKL16^一15
nKL16B—l5
MKL17#16 nKL17B'3 I1KL18—35古
I'IKL18B2'2 HKL1OC307 HKL19—162 MKL198174
nKL2D一359 nKL0B332 MKL21—96
九KL21B120 nKL22n173 nKL22Bl2'2 nKL22日2163 HKL23A一2
MKL23B9了
HKL2'一e2
nKL2'B62 HL25R1' HKL25B57 HLBA152 ilkL26B13D nKL7R一6
HL27B2
ilkL27C5l0 HKL28^278 MKL2B日320 MKL29一Be
nKL9日B5
HKL30^1D2 HKL30B112 HL3i^一25
HL31日2l2
一L32—96
MKL32B15B HKL33—116 nKL33B1l3
flKL3?一3'6 HKL31B3l8 HKL35—151 HKL35B00 nL36—169
九KL36日1Bl n×L37—235 HKL37B205 HKL38^206 HKL3eB277 ilkL39A12 HKL39甘1l6 nL0—'6
nKL1fiB叶26 nL1l—l3
HKI_'18一
HKL叶2^一l8 ?L12D103 nKL3卉e?
HL3B95
nKL1'R197 MKL叶'813l HKL叶5^33 HKL15896 nL{6^1O2 HKL'6Bee 3结论与讨论
一
20O一10001D02003013'005006DO700BOn
图1莫克里一号墓样本的定年结果
Fig.1ResultsofdatingofsamplesfromtomboneinMokeli
青海省为我国第三大省,幅员广大,地上地下保
存有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仅都兰就有与本研究中 墓葬形制相同的墓葬200多座],一个墓葬要砍伐 1.5hm.的森林,200座墓葬要砍伐300hm.的森
林.2001年资料记载,我国森林平均蓄积量为75 mhm_.[183,根据这条资料,仅都兰的古墓就破坏 22500m.的森林蓄积量,这只是用于修建墓葬的用 材量.吐谷浑王国的都城就建在这里[1,建造都
城,居民的日常取暖均要消耗大量的木材.从古木 粗度可以推测,当时的柴达木盆地尤其是都兰分布 着大片的祁连圆柏森林,这些森林起着防风固沙,涵 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该地是一个水草丰美,适 58西北林学院25卷
宜生活的地方,都兰的蒙古语含义就是"温暖"的意 思.而如今在古墓众多的地方却没有多少绿色了, 只是光秃秃的山,历史见证了乱砍滥伐造成柴达木 盆地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森林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和发展,森林的减少将会危机人类社会的未来.现 代人应当理智地规范自己的活动,把森林视为人类 的遗产,保存并传承予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3周麟.清末民初人类活动对东川森林破坏的定量评估[J].山地 ,2003,21(3):304—310.
ZHOUL.Quantitativeestimateondestructionforestcaused
byhumanactivitiesinDongchuanregionofYunnanProvince
duringQingdynastyandearlystageofRepublicofChina[J].
JournalofMountainScience,2003,21(3):304—310.
1-2]崔玲,周若祁.建筑与环境——唐长安大明官,兴庆宫建设对森
林破坏的定量化研究[刀.建筑,2009(3):4-7.
CUIL,ZHoURQ.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quantita—
tiveanalysisonconsumptionofconstructingDamingpalaceand XingqingpalaceinChang'anofTangdynasty[J].Architec—
turalJournal,2009(3):4-7.
[3]STOKESMA,SMILEYTL.Anintroductiontotree-ring dating[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8. 73.
[4]SUTTONMQ,ARKUSHBS.Archaeologicallaboratory methods:Anintroduction[M].Dubugue:Kendall/Hunt Publishing.1996.260.
[5]sCHwEINGRuBERFH.Tree-ringsbasicsandapplications ofdendrochronology[M].D.ReidelPublishingCompany, Dordrecht,Holland,1988.143—167.
[6]WIGHTGD,GRIssIN0MAYERH.Dendrochronological datingofanantebellumperiodhourse,ForsythCounty,Geor—
giaUSA[J].Tree-RingResearch.2004,60(2):91—99.
[7]王树芝,邵雪梅,许新国,等.都兰吐蕃三号墓的精确年代——利
用树轮年代学研究方法[刀.文物科技研究,2008(5):59—67.
WANGSZ,SHAOXM,XUXG,eta1.Precisedatingof
tombthreeinDulan,QinghaiProvince,onthebasisofden- drochronology[J].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Researchon CulturalHeritage,2008(5):59—67.
[83BANNISTERB,R0BINS0NwJ.Tree-ringdatinginat—
chaeology[J].WorldArchaeology,1975,7(2):210—225.
[9]BAILLIEMGL.Aslicethroughtime:dendrochronologyand precisiondating[M].London;B.T.BatsfordLtd,1995.176. [103王树芝,邵雪梅,许新国,等.跨度为2332年的考古树轮年表
的建立与夏塔图墓葬定年[刀,考古,2008(2)t80-86.
[11]WANGSZ,SHAOXM.XUXG,eta1.Datingoftombsin Delingha,QinghaiProvince,onthebasisofa2332一yearlong
tree—ringjuniperchronology(S口6{口przewalskiiKore)(1575 Bc一756AD)[J].Dendrochronologia.2008,26l35-41. [12]王树芝,尾寄大真,坂本稔,等.精确定年的祁连圆柏碳十四
年代的加速器质谱测定[刀.考古,2008(8):62—67.
[13]HOLMESRL.Computer-assistedqualitycontrolintree-ring
datingandmeasurement口].Tree—RingBulletin,1983,43l 69—75.
[14]李桂君.吴燕红,左焕发.松阔叶人工天然混交林主要树种胸
径与冠幅的相关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5(1);68—69.
[15]何开伦,魏安世,余松柏.广东省主要用材林树种胸径与冠幅
相关性研究及应用[J].广东林业科技.2006,22(1).32—35.
HEKL,WEIAS,YUSB.Studiesonrelationshipbetween diameteratbreastheightandcrownwidthofyieldingtimber plantationsioninGuangdongProvince[J].GuangdongFor—
estryScienceandTechnology,2006,22(1):32—35.
[16]王树芝,邵雪梅.许新国.跨度为2332年的考古树轮年表的建
立与夏塔图墓葬定年[J].考古,2008(2):80—86.
[17]沈睿文.都兰吐蕃大墓考古获新成果in].中国文物报,1999—
12—01.
[18]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
评论(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1.135.
[193飞鱼.伏佚故城:吐谷浑立国古都[J].西藏旅游,2003(2)
30—33.
作文七:《5、破坏森林的后果》900字
小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 《破坏森林的后果》教学设计
备课人 姜曰明 课型 教 学 目 标 教 材 分 析 师生活动预设
一、导入新课 1、引导观看录像:沙尘肆虐,气候异常,
新授课
第 1 课时
总 1 课时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森林与人类关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 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使用资料的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整理、分析、使用资料的全过程。
重点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使用资料的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使用资料的能力。 教具 表格、图片、笔、资料、录像
反思与调整
教
洪水泛滥,珍惜动物失去栖息地…… 2、思考: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二、读一读
学
1、 读背景资料中的文字, 谈谈自己的感受。 2、简介有关古巴比伦王国的一些情况。 3、这座世界文明古国最后却变成沙漠消失
过
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破坏森林的后果”
程
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推选“新闻发言人”,在班级内“发布” 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3、比一比,评出“最佳新闻发言人”。 4、环保知识竞赛。 四、写一写 把你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五、议一议 1、四人小组,大胆设想没有森林的世界将 会是什么景象。 2、汇报结果 3、小结:森林消失后人类的生存环境哪些 方面会受到严重影响。 4、环保小论坛:自由发表见解。 六、想一想 1、人类的哪些行为回使森林受到破坏? 2、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了,没有森林的 世界将会是什么景象? 3、我能为保护森林做些什么呢? 4、我的收获: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有( )点收获。
让我把每一点收获用一棵树表示,画在下面的荒山 上吧。 七、活动延伸 1、做一做:让我们一起办一期保护森林的 绿色小报吧! 2、评一评:你们的小报制作好了吗?快拿 出来,给大家看看吧!
板 书 设 计
后果
破坏森林的后果
沙尘肆虐 气候异常
洪水泛滥 珍惜动物失去栖息地
教 学 反 思
通过本节课的综合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研究森林与人类关系的兴 通过本节课的综合实践活动, 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使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 用资料的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整理、分析、 用资料的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整理、分析、使用资料的全过 程。
作文八:《5、破坏森林的后果》900字
小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
《破坏森林的后果》教学设计 备课人 姜曰明 课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总1课时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森林与人类关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教
环境保护意识。 学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使用资料的能力。 目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整理、分析、使用资料的全过程。 标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使用资料的能力。 教 重点
材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使用资料的能力。 难点
分 表格、图片、笔、资料、录像 教具
析
师生活动预设 反思与调整
一、导入新课
1、引导观看录像:沙尘肆虐,气候异常,教 洪水泛滥,珍惜动物失去栖息地??
2、思考: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二、读一读
学 1、读背景资料中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2、简介有关古巴比伦王国的一些情况。
3、这座世界文明古国最后却变成沙漠消失过 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破坏森林的后果”
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程
2、推选“新闻发言人”,在班级内“发布”
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3、比一比,评出“最佳新闻发言人”。
4、环保知识竞赛。
四、写一写
把你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五、议一议
1、四人小组,大胆设想没有森林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景象。
2、汇报结果
3、小结:森林消失后人类的生存环境哪些方面会受到严重影响。
4、环保小论坛:自由发表见解。
六、想一想
1、人类的哪些行为回使森林受到破坏,
2、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了,没有森林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景象,
3、我能为保护森林做些什么呢,
4、我的收获: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有( )点收获。
让我把每一点收获用一棵树表示,画在下面的荒山上吧。
七、活动延伸
1、做一做:让我们一起办一期保护森林的绿色小报吧~
2、评一评:你们的小报制作好了吗,快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吧~
板 破坏森林的后果
沙尘肆虐 书
气候异常 设
后果 计
洪水泛滥
珍惜动物失去栖息地
通过本节课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森林与人类关系的兴教
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分析、使学
用资料的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整理、分析、使用资料的全过反
程。 思
作文九:《森林的作用破坏环境》2300字
森林的作用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雨水降落到森林后,首先会受到树冠的阻留,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再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缠住,又因森林土质疏松,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这样,从地表直接形成径流的水就减少了许多,不易造成山洪,避免大水冲刷地表导致水土流失。 净化空气: 森林有多方面净化空气的功能.首先它保持了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CO2)平衡.森林是氧气的主要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消耗者, 它使得由於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得到平衡.其次, 森林可以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它不仅能阻挡有害气体, 而且能过滤和吸收有害气体;再次, 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森林能阻挡、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第四, 减少空气中的灰尘, 森林能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还能固定地面上的尘土;第五, 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树木可以分泌挥发性物质, 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的作用.
净化污水: 森林使流过的水中的溶解物质含量大大减少, 使水中细菌的数量大大减少. 降低噪声: 树木浓密的枝叶使声波不定向反射或将声波吸收, 使噪声大大降低.
调节气候: 森林对温度、湿度、风力都有调节作用.大面积的森林能调节大范围甚至全球的气候.小面积的林带也能起到降温、增湿及净化空气的作用.
保持水土: 森林树冠可以滞留降水而避免对地表的直接冲刷, 并积蓄雨水.树木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吸收水分.落叶、枯枝也能吸收相当数量的水分, 减少地表径流, 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农田: 森林和防护林带能减轻风、旱、涝等灾害.林带可以使风速大大降低, 水分挥发量随之减小, 湿度相对增大.
此外, 森林还具有维护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促使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
树木的作用
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树木是氧气制造厂。一公顷阔叶林1天可以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出 0.73吨氧气
树木是粉尘过滤器。当含尘量大的气流通过树林时,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颗粒较大的粉尘会迅速下降。另外,有些树木的表皮长有绒毛或者能够分泌出油脂,它们能把粉尘粘在身上,从而使经过树林的气流含尘量大大降低。
树木是杀菌能手。许多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杀茵素,杀死由粉尘带来的各种病原菌。据调查,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百货大楼为400万个,林荫道上为58万个,公园里为1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大楼空气中的含菌量相差7万多倍。
在中国这方沃土上,树木固然多,却不容许我们去破坏它们,它们是有生命的,对我们——主宰地球的人类起着关系到生命的作用,让我们去伤害对自己有益的树木,于心何忍?保护树木,意味着留住了土地。留住了土地,才能使生命得以延续、繁衍。归根到底,植树不仅对人类,对世界万物都有益而无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别以为一棵树和森林比起来微不足道而去破坏它,也不要因为种一棵树功劳太小而不去做它。
植树造林可以使空气更清新,使天空更蓝,使自然灾害不再侵入我们的生活??假如人类能忏悔,注重环保,植树造林,那么,地球则天长地久。
汤绿色充满着蓬勃的生机,绿色显示着生命的活力,绿色意味着顽强与拼搏,是生机勃勃的象征,是一切生物的温馨家园。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树木。当你翻开世界地图册,你会发现无论是在千里冰封的西伯利亚近极地带,还是在阳光炽热、雨水充沛的赤道雨林区,都有树木那绿色的影子。正是这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树木组成的森林为我们——60亿地球人以及一切生物输送着氧气与食物,同时,也在调节和改变世界的气候:广大森林的蒸发量带来了充沛的雨水,无数枝枝叶叶挡住了沙漠??当前,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还无限制的滥砍滥伐,往日巨大的森林已经失去了很多。也许有些人会这样说:
“树有那么多,我砍一些,对大千万物有什么伤害呢?”如果地球上每人破坏一棵树,那将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一棵树,由种子到幼苗,再长大,要几年?由此可见,每棵树对人类有多么重要。3月12日是植树节,是植树的好时光,我校大队部发出“人人植树”的倡议,为此,我率领雏鹰假日小队,在一座山上的空旷地区种下了五棵树,并学习《桃花心木》中的种树人一样去对待那些树,让它们长成参天大树,替世界增添一分绿色。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砍伐树木
挖掘河沙
杀伤动物,
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平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 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可引起危害。战时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 更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作文十:《初中童话故事作文:森林与人类的官司》1500字
初中童话故事作文:森林与人类的官司
初中童话>故事作文:森林与人类的官司
作者/冷首贤
公元2013年,一场世纪官司开始了。这场官司可不一般,它不是一般的肇事者与被害者,而是森林与人类的官司。
任何一个事件的阵容都比不上这场官司。在这场官司中,法官是素有“万兽之王”之称的狮子。由于这场官司是人与森林的官司,所以叫人来当法官有点儿不大合适,只有请中间人来当法官才好,而狮子大王在动、植、人三界都享有盛誉,请它当法官可是理所当然;被告方与原告方的阵容也很强大,原告方的律师可是动物界大名鼎鼎的狐狸博士,而被告方的律师是“福尔摩斯律师事务所”的福律师。此时,这场世纪官司终于开始了!
“森林先生,你告人类什么事?”狮王开口了,它的粉丝在下面尖叫连连,“住口!不知道现在是在法庭上吗?”下面顿时鸦雀无声。森林开口了:“我告人类放火烧林,现在我的身体已经遍体鳞伤了,法官大人,求你为我做主啊!”“你说人类放火烧林,可有凭据?”狮子大王说。被告也趁机煽风点火:“对啊,没证据我可要告你诬陷啊!”森林的律师——也就是狐狸博士答道:“这还用你说,我才不至于犯这样的错误呢!法官大人,看,这是我收集到的一些照片,看看啊!你们自己也看看,无知的人类!”果然,照片上的景象惨不忍睹——熊熊大火欢悦的烧着,连天都烧红了半边。而森林先生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还有森林里的动物们,它们不幸背井离乡:鸟儿离开了自己的家园,那些幼小的雏鸟们翅膀还未长硬,就不能随自己的父母一起飞走,与大火一起化为了灰烬。这一幕幕是那么令人触目惊心,惊心动魄啊??哦不,现在回归主题,福律师反驳说:“就凭这几张照片能反映什么问题?你们怎么能够断定这火是我的当事人放的呢?”“当然不止这些,我们除了物证,还有人证呢!请证人蹦蹦鼠上来!”“请证人蹦蹦鼠!”法官大人说。蹦蹦鼠一蹦一蹦地来了,它眼中充满了仇恨:“在十天前,我的家园本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但是,人类一把火,烧得我们妻离子散,我的妻儿都在这场大火中不幸??”蹦蹦鼠伤心地说,“就是你们,我亲眼看见你们放的火,你们一定要为此付出代价!”“好,请蹦蹦鼠先生息怒,人类们,你们有什么话说?”狮子法官说。“就凭你们这一面之词,怎么能说明是我们放的火啊!除非你们拿出证据来,要不我们不会承认,哦不,这事本来就不是我们做的,没有承不承认!”“休庭!休息十分钟!”
“开庭!”又是狮子法官嘹亮的声音。被告与原告回到各自的位置。这时森林先生的一席话改变了人类的观点。“请大家听我一言,即使我的话没什么作用,我也一定要说。众所周知,我们森林一族被称为”地球之肺“,地球上的生命都离不开我们。可是近几年来,森林火灾频发不断,各森林生灵涂炭,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大大减小。这一点,狮子法官,你应该也感受到了吧,这一点蹦蹦鼠先生也是的,家人死于”森足“之中,可见森林火灾的危害。可你们人类不仅不改正,还在继续大肆攻击我们。但你们忽略了
一点,你们以为你们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危害不大吗?我们为你们提
供氧气,提供木材,你们还想怎样?我的头发,也就是你们所说的树,这对于你们的生活可是有巨大的贡献啊!如果没有它们,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可对你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好了,我就说这么多,你们自便。”没想到,森林先生的一席话发挥了巨大作用,旁听者都被感化了,被告席上的人类十分惭愧,说:“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惭愧,我承认,这火是我放的。但我当时想的就是推卸责任,没想什么大问题、我现在知道错了,请依法处置我吧!”狮子法官说:“‘人森官司’现在结束,我宣布,由于被告真心悔改,被告的处罚就是——永久担任森林保护者!闭庭!”旁听席上传来了热烈的欢呼声。自此,森火事件告一段落。
从此,动物、森林与人>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直至永远。
(指导老师:刘丽莉)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人类对森林的保护与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