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走近陶行知论文》3800字
走近陶行知论文:陶行知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2009-4-7] [浏览:2093次] [编辑:Admin]
-
距离孔子2000多年以后,在华夏大地上,又诞生了一位被誉为“孔子之后的孔子”的大教育家,他就是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学说”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他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以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呢?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创造开放式的教学情景。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强调教育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社会,由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这为我们进行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依据。因此我们老师就尽量解放学生,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做去学去创造,去增长知识和才干。让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真正创造性地围绕学习目标运动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如:教学新教材第一册《数一数》后设计的“到校园里数一数”的开放设的活动课:我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让每个孩子在操场上任意地数数某物体,再把数得的数告诉老师、告诉同学。孩子们的眼界实在开阔,有的数松树,有的数篮球架,有的数各种体育活动器械,有的数乒乓台,有的数天上的小鸟,有的孩子趴着数地上的小蚂蚁??孩子们不断地在发现可以数数的新鲜事物,教师也及时评价鼓励,最后学生回到教室再把数到的数一一写出来。 这样创造开放式教学情景,收到了很好效果。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孩子更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这也不正好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六大解放”吗?不仅解放了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和腿,而且使学生从长期的“捆绑教育”中解放出来,为学生走出实践锻炼,让教育更加开放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1、让孩子经历“做”的过程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体验,理
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乘法的认识”时,学生根据例题的场景图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算式后,教师提供给每位学生动物卡片12张,要求摆一摆给小动物分组,摆出的结果能列出几个相
同加数的算式。很快,有的学生把3个小动物分一组,摆了4组;有的小朋友把4个小动物分成一组,摆了3组;把2个小动物分一组,摆了6组;还有的把小动物6个分一组,摆了2组。列出的算式有:3+3+3+3=12﹑4+4+4+4=12﹑2+2+2+2+2+2=12﹑6+6=12。活动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认识了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使这种直观操作建立起的丰富表象为学生体会理解抽象的“乘法”奠定了基础。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动手“做”,为孩子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它是孩子进行抽象思维的“根”和“源”。低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生理、认知特点,更加决定了动手操作在其认知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正是重视了学生的“做”,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了“活”的机会,使学生在和谐生动的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积累、思考,主动获取新知,适应了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
2、让孩子学会“做”中解决问题
孩子的天性是爱活动,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尝试,而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手“做”能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做”是低年级孩子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机会,通过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认物体”一课,我把整节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全班兴趣盎然地参与各个程序的活动。课一开始的:“找朋友”活动,便吸引了孩子们。我在讲台上分别摆了放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要求每个孩子把自己带来的牙膏盒、魔方、球、茶叶罐等学具摆放在它的“朋友”旁边。学生既兴奋又认真,一一上讲台小心谨慎地把自己的学具摆放在在它的“朋友”旁。这样,全班学生很快发现作为“朋友”的所有物品,它们的形状相同,即形状相同的物品才能成为朋友。找朋友虽然用去了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头脑中留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行清晰而深刻的表象。课上学生“动”了,也“活”了,空间观念也逐步形成了。
总之,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三、实行“小先生制”,互帮互学。
在教学中,我们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把学生请上讲台当“小先生”。
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这就是后来陶行知提出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试用“小先生”的方法,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上台讲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课前要求学生从网络上或其他渠道去搜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然后要在课上上台交流。结果个个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撰写了详细的讲稿:学生不光了解了我国人民币的很多知识,而且还了解了很多外币(美元、英镑、日元、港币??)的有关知识。记得有一位名叫凡凡的女同学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被抽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的吞吞吐吐、辞不达意的窘态,声音清脆,童贞而流利的普通话,非常响亮。刚一讲完,教室里就响起了整齐而又响亮的掌声,真让我也惊叹不已。
上台讲课,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这种手、脑、口的系列训练,比起答一道题,读一段文字,来得更具体、更实在,学生得到的能力训练更全面,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为教而学”,正如陶行知所说:为了使别人明白,对自己所教内容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样学生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帮助学生确立“创新、进取、开拓等新思想、新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一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而且把过去
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子”活动。
我们根据陶行知“小孩可以教小孩”的教育思想,借用陶行知大力推行的“小先生制”,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子”活动,要求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后进生,并列出“结对子”的名单,还要求学生开展比赛,看谁的“对子”进步更快。通过这一活动,后进生由于经常得到优生的帮助,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进步很大;优生向后进生讲解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互教互学,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生,共同进步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解决了我们数学教师因所教班级多、学生多而难以因材施教的困难。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我们坚持“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造就出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在工作中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兢兢业业,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原文标题:走近陶行知论文:陶行知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小学教育吧
原文网址:://.jiaoba.net//show.asp?ArticleID=21728&Page=3
作文二:《走近陶行知论文.doc》3900字
走近陶行知论文:陶行知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2009-4-7] [浏览:2093次] [编辑:Admin]
-
距离孔子2000多年以后,在华夏大地上,又诞生了一位被誉为“孔子之后的孔子”的大教育家,他就是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学说”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他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以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呢,本文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创造开放式的教学情景。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强调教育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社会,由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这为我们进行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依据。因此我们老师就尽量解放学生,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做去学去创造,去增长知识和才干。让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真正创造性地围绕学习目标运动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如:教学新教材第一册《数一数》后设计的“到校园里数一数”的开放设的活动课:我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让每个孩子在操场上任意地数数某物体,再把数得的数告诉老师、告诉同学。孩子们的眼界实在开阔,有的数松树,有的数篮球架,有的数各种体育活动器械,有的数乒乓台,有的数天上的小鸟,有的孩子趴着数地上的小蚂蚁??孩子们不断地在发现可以数数的新鲜事物,教师也及时评价鼓励,最后学生回到教室再把数到的数一一写出来。
这样创造开放式教学情景,收到了很好效果。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孩子更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这也不正好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六大解放”吗,不仅解放了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和腿,而且使学生从长期的“捆绑教育”中解放出来,为学生走出实践锻炼,让教育更加开放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1、让孩子经历“做”的过程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体验,理
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乘法的认识”时,学生根据例题的场景图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算式后,教师提供给每位学生动物卡片12张,要求摆一摆给小动物分组,摆出的结果能列出几个相
同加数的算式。很快,有的学生把3个小动物分一组,摆了4组;有的小朋友把4个小动物分成一组,摆了3组;把2个小动物分一组,摆了6组;还有的把小动物6个分一组,摆了2组。列出的算式有:3+3+3+3=12)4+4+4+4=12)2+2+2+2+2+2=12)6+6=12。活动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认识了相同加数算式的特点,使这种直观操作建立起的丰富表象为学生体会理解抽象的“乘法”奠定了基础。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动手“做”,为孩子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它是孩子进行抽象思维的“根”和“源”。低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生理、认知特点,更加决定了动手操作在其认知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正是重视了学生的“做”,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了“活”的机会,使学生在和谐生动的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积累、思考,主动获取新知,适应了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
2、让孩子学会“做”中解决问题
孩子的天性是爱活动,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尝试,而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手“做”能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做”是低年级孩子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机会,通过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认物体”一课,我把整节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全班兴趣盎然地参与各个程序的活动。课一开始的:“找朋友”活动,便吸引了孩子们。我在讲台上分别摆了放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要求每个孩子把自己带来的牙膏盒、魔方、球、茶叶罐等学具摆放在它的“朋友”旁边。学生既兴奋又认真,一一上讲台小心谨慎地把自己的学具摆放在在它的“朋友”旁。这样,全班学生很快发现作为“朋友”的所有物品,它们的形状相同,即形状相同的物品才能成为朋友。找朋友虽然用去了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头脑中留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行清晰而深刻的表象。课上学生“动”了,也“活”了,空间观念也逐步形成了。
总之,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三、实行“小先生制”,互帮互学。
在教学中,我们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把学生请上讲台当“小先生”。
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这就是后来陶行知提出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试用“小先生”的方法,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上台讲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课前要求学生从网络上或其他渠道去搜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然后要在课上上台交流。结果个个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撰写了详细的讲稿:学生不光了解了我国人民币的很多知识,而且还了解了很多外币(美元、英镑、日元、港币??)的有关知识。记得有一位名叫凡凡的女同学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被抽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的吞吞吐吐、辞不达意的窘态,声音清脆,童贞而流利的普通话,非常响亮。刚一讲完,教室里就响起了整齐而又响亮的掌声,真让我也惊叹不已。
上台讲课,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这种手、脑、口的系列训练,比起答一道题,读一段文字,来得更具体、更实在,学生得到的能力训练更全面,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为教而学”,正如陶行知所说:为了使别人明白,对自己所教内容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样学生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帮助学生确立“创新、进取、开拓等新思想、新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一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而且把过去
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子”活动。
我们根据陶行知“小孩可以教小孩”的教育思想,借用陶行知大力推行的“小先生制”,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子”活动,要求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后进生,并列出“结对子”的名单,还要求学生开展比赛,看谁的“对子”进步更快。通过这一活动,后进生由于经常得到优生的帮助,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进步很大;优生向后进生讲解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互教互学,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生,共同进步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解决了我们数学教师因所教班级多、学生多而难以因材施教的困难。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我们坚持“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造就出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在工作中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兢兢业业,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原文标题:走近陶行知论文:陶行知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小学教育吧 原文网址:://.jiaoba.net//show.asp?ArticleID=21728&Page=3
作文三:《读《走近陶行知》1500字
读《走进陶行知》有感
南化三小,戴永红
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我才真正地走近大师,走近这位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尤其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等。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在课堂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使师生达到情感交融,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爱,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因此课堂上我用微笑、点头、鼓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每个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远比教师灌输性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
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尊重理解孩子并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总结,而应该铭记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绝不能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
2013年8月11日
作文四:《走近陶行知》1300字
《走近陶行知》心得体会
陶行知这个名字在教育届响彻云霄,对此并不陌生,然而真正走近他,是通过细细品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读完后不禁对伟大的教育界先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个人觉得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学习将之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陶行知认为,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教学不只是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而学生的学要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根于“做”这个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和一的精髓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会一直传唱。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往往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出的学生大相径庭。 小学生进入了高年级在心理各方面发生了变化。以为自己是小大人, 不喜
欢听父母的唠叨,老师的啰嗦。做错事不愿意承认,甚至觉得没什么大不了。那天,我找班上的一个小男孩两次,一次是因为他上课说小话,课后我找他谈话,他没说什么,只是答应上课不会讲小话了。第二次,他居然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了争吵,就快要打起来了,当这次看到他时,我已经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就在那一刹那迸发出来,我大声地批评了他。他偏着头,情绪很激动,一直说对方的不是。我先让他们两个站一边,过了几分钟后,他平静了一些,我和他分析了两方的对错时,他好像也明白了不应该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当我拉起他的手劝他时,发现他的手因为长冻疮肿得很高,我说:“啊,你的手怎么变成这样了?你妈妈帮你买了冻疮药没?他的眼泪就簌簌地往下掉。因为爸妈离异个忙个地也许没来得及顾及。我忙从抽屉里拿出冻疮药给他涂上,不断地抹着眼泪。我想有时候说道理进行教育似乎比关心学生更具实效性,能真正地温暖孩子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教师不仅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应该教学生怎样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去学,做学习的主人。只有爱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我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上课时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我们会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行!
《走近陶行知》心得体会
杨
虹
柳湾矿小学校
作文五:《走近陶行知》2800字
走近陶行知
刘 露
初知陶行知先生是在求学于师范之时,学校大门一进去就可以看到他的塑像,颇有伟人的架势,教学楼里也随处可见陶行知先生那广为流传的名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惭愧的是虽然每日均能聆听先知的教诲,却从未认真品读先生的作品,当时的印象就是先生是个老黄牛,以“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精神为教育奉献一切。直到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陶行知教育名篇》,才感受到了陶行知对教育的一片痴心,也才真正了解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认识他的同时,也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陶行知的话语仿佛在耳边回响,提醒我们要全心全意投入到人民的教育事业中去,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用爱心唤醒孩子的生命意识,用心灵去换回心灵,实现心与心的交融,就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话语,虽然不新鲜,但却很实用,任何人都能读懂。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是对社会信赖的开始。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有真知灼见,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假如教师自己就不能坚持真理,只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又如何获得学生的尊敬呢, 他告诉我们:“真”比一切都重要。所谓真,首先是以真教人,感化学生学做真人。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明礼诚信,以真教人,以诚信取人,以真诚育人。所以读陶行知,会让你学会思考,有一种信心,能够感到一种使命感,思想高度会有较大的提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现在的教育改革不谋而合。他提出的“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等观点,都有超越现在流行理论的底蕴,经过了七八十年的考验,其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依然令我们受用。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将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
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这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吗~陶行知的教育观点多么有超前性,他的文章提醒我们要从根本上去思考问题,思考教育的关键。
读陶行知的同时,我看到了自身的渺小与浅薄,也明晰了自己的不足与前行的方向,以前的我,虽然工作兢兢业业,但总在忙忙碌碌中进行着重复性的劳作;虽然对教育有所反思,但只停留在表面,不曾认真地深入下去。陶行知认为,教学做事当然要做好,但我们要在“做”中包含思想,即做要含有三层特征,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新价值的产生。这是极其深刻的,尤其对于像我这样忙于盲目“做”的教师。所以读过陶行之,我应该苏醒,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自己不断发展。
解读“每天四问”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新的时代,看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高度负责任的表现,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反思进取的精神,这是用心做教育的行为之本。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陶行知先生提醒大家从四个方面:1、科学的观察与诊断2、饮食的调节与改进3、预防疲劳的休息 4、用卫生教育代替医生 来告诫大家注意身体。当然,在全民健康全民运动深入人心的今天,健康仍然有着 “第一位”的重要性。一直都知道教师从事的工作属于重体力工作,如今教育的发展让我们承担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身边许多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我们的责任是让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因此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健康和快乐。我们要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工作,把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我们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健康,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和端正心态的能力。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并提出帮助学问进步的五字要诀 : “一”(专一)、“集”(搜集)、“钻”(分析)、“韧”(坚韧)。
先生的这五个字教给了我们做学问的方法。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做研究,做课题研究,研究学科规律,研究高效课堂。在研究上博览全书,要集体创造,要深入进去,并且持之以恒。研究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那我们就该多多搜集材料,多多向别人学习,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要探寻问题的根源,我们坚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用心做教育。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陶行知先生说:在工作方面,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自己的工作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应该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本岗位的职责做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当普通的课任教师就要教好一门功课;当班主任就要带好一个班级。第二点最要紧的要“敏捷正确”。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效率。要科学高效的工作,不能浪费时间,做一些无效劳动。我想这一方
面要想做好,必须制定好每天的工作计划,对自己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龙头蛇尾,那我们自己当然应该做好表率了。很难想象,一个做事不负责任的老师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学生。
第四问:我的道德进步了没有,
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建筑人格长城”------高尚的师德。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师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和认可之中,他就会自信和自强。有学者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的教育,我的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每天四问” ,如果我们灵活运用的行到做到,必然可以看到每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上有着大的进步 ,进而你的教育有着大的进步。
作文六:《走近陶行知》5600字
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一本厚实的教科书。全书由十二个专题组成,分别是陶行知的教育人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自动主义教育;教人做主人;做整个的校长}第一流的教育家。 从教第26年来,我习惯于忙碌而琐碎的工作,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会考、高考,我陪伴着学生不断“赶考”,学生是考试的机器,而我是一个个量化指标的执行者。细细想来,竟想不起这26年的教学工作让我难忘和骄傲之事。最近七年在北师大读博与一些学者、专家或者名师在一起,受到博士导师的熏陶,我开始反思:我总在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老师都忙着赶路,而人生是不应该赶的,人生中沿途的风景和经历远比结果有意义。直到重读陶行知,才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对教育的本质有着相似的看法,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应该培养和谐的、善良的、具有尊重热爱生命、悲天悯人普世情怀、求真求美的人。综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我认为其最核心的观点便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不为功名,不为利禄,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和谐健全完善的人。所以教育不等于传授知识。爱因斯坦说“教育是忘掉学校所学后剩下的东西。”孔子弟子三千,而他独对
颜回评价最高,因为颜回是他一生教育理想的成功实践——一个真正的仁者。
想起我的学生,很多年后,他们大学毕业回来看我。问他们老师在高中三年教给他们的知识,他们大多忘了,他们记得的是什么?他们记得高二那年班里有位家境贫困的同学生重病,我带领他们为同学捐款;他们记得他们几个在大雪夜**出去上网,我半夜找到他们的场景,当时我又气又急,开口却只说了句“赶紧回去睡觉”。他们感受到的是老师的宽容与关切。后来想想,我传递给学生的是什么——是做人的善良与宽容。生活即教育,我们不必刻意说教,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在传达着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两大教育理念给了我启示。其一是“生活即教育”。这不不等于要学生直接走向社会,而是要让教育者把视野打开,校里校外,课堂内外、,到处是教育的契机。这不禁让我记得09年我带高一新生参加二中学校运动会,由于腼腆和不敢为人先,我们班六十五位学生竟放弃了所有的中长跑项目,我得知这一情况时运动会开赛在即,一切无法挽回。我跟同学们说“体育最大的魅力是竞技与拼搏,而你们恰恰放弃了这最精彩的部分,这个结果是大家选的,所以你们要承担起这个结果。”刚开始大家还不以为然,但当运动会最高潮的中长跑项目开始,广播里激动人心的音乐与全校师生的呼喊加油声汇成一片时,面对运动员矫健的身姿、我们班一片黯然。没有呼喊没有雀跃,因为连加油的对象都没有。我想那一刻他们已经体会到放弃有时就是永远不再拥
有。那次我的学生没有机会体会体育的拼搏与激情,但下次他们会更加慎重地对待放弃。生活中的挫折有时更让人难忘。生活即教育,我们大可不必把学习和生活割裂,作为人,迟早要接受生活的历练,那么不如从当下开始。我们的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如此崇高的目标不能被猥琐地替代成一切为了分数。那么从何处改变呢?这就是我要讲的如何转变学困生:
一、和谐教育转变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学生,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
如何培养学困生,陶行知先生给我的第二个理念是“社会即学校”。生命的内涵不尚空谈,应有具体的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引导学生懂得惜福感恩、自食其力、回报社会。例如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可以收获与人为善的快乐;凭自己的力量去找份零工,即能体验自食其力的艰辛与满足;参加各类社会调查,能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的社会,不对人性抱过多的幻想亦不会消极沉沦。这些体验,是我们课堂上、书本无法得到的,但教育正因为有了这些生命的体验才有力量。我们老师教给了
学生很多知识,但是学生没有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从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阳明到陶行知再到**、**,他们都非常推崇一个观点:实践出真知,即所谓 “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几次改名,最后以“行知”自命,可见他对“行”,即实践的重视。所以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当老师、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以后,我感觉有必要为孩子在生命与知识的体验之间搭一座桥梁。
二、学会赏识学生
我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翻阅教学专业书,我才知道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
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
三、寻找学生的“成就感”
“学困生”即差生,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陶行知“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转化“差生”首先要先帮他们找回自尊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这在我的教学中也开始慢慢渗入,也渐渐收到成效。差生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习情绪状态低落,甚至厌学、逃学。陶行知把调动差生学习的积极性看作是启动转变差生工作的钥匙。他认为这项工作要做好两点:第一,要创造条件给差生大量的"智力劳动"机会,使差生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状态。第二,使差生树立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陶行知要求老师们应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因此,陶行知基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为差生学习过程就越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变为积极的智力活动,对知识的需要也就会感到更迫切。我们老师对"差生创造"探讨问题的情境"。因为"产生的问题越多",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在陶行知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要通过对“差生”进行观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
四、反思我的教学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在教科书上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我体会到转变学困生的教学方法是这样的:有了匠师才会有方法。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生动的。即使是最精密、最好的教学法,只有在我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写到这里,不由得我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我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只有我在其中倾注了自己活的思想、自己的智慧和教学方法,才是我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过往我只是看到学生的现在,没有关注学生的将来,而我应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这也是我做老师应审视自己的地方。陶行知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在书中,针对老师的困惑和不解,就好象与我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来令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给老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少走弯路。作为老师的我必须是一个会思考的人,这样我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我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当学生有过失的时候,教师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一通,还是相信差生具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并给他们机会。
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除了吸收别人的方法,还需要我自己思考,寻找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法,教育是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我不断探索,不断学习。而目前对于我较为方便直接的方法就是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提高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我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希望我能在教学岗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更好的继续我的教育工作. 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等。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在课堂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使师生达到情感交融,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爱,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因此课堂上我用微笑、点头、鼓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每个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远比教师灌输性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尊重理解孩子并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总结,而应该铭记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们绝不能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当孩子不慎犯有过失或错误时,他的内心会感到内疚、悔恨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训斥,而是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痛改前非、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励、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迁就、放任和姑息。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心灵,宽容让课堂充满宽松,宽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老师就能给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心灵成长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作文七:《走近陶行知》800字
沈培新
《 人民日报 》( 2011年07月26日 ? 20 版)
《走近陶行知——陶行知论教育书法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学习他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民主、为和平奋斗不息的无畏精神,我们出版了这本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走近陶行知》书法作品集。
陶行知先生是安徽歙县人,他55年的人生岁月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倾心于中国教育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他不是共产党员,**两次通缉他;他家境不富裕,却倾家为教育奉献;他不仅有许多先进教育理念,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实践,办了许多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他是真正捧着一颗心来,未带半根草去。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辟,语言生动,与现实的教育理论“息息相通”。1936年,他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联会等,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树立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6年7月陶先生逝世后,延安各界举行了追悼大会,**亲笔题写了“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的悼词,同年12月,全国53个人民团体将陶先生遗体安葬在南京晓庄劳山之麓。陶先生不仅仅是歙县的、安徽的,而且是中国的、世界的。
发起编印《走近陶行知》书法集,是安徽铁军书画社成立不久的事,目的是用书法艺术介绍陶行知,以引起更多人对陶先生的关注,并从他的言行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此举得到安徽省陶研会、中国陶行知教育基金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赞同。
在陶先生博大的文库中,我们选择170条语录,以反映他的基本思想。我们约请了37位书画专家,他们在高温酷暑中完成了创作任务。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为文化建设作贡献,是为教育事业做服务,是为宣传安徽名人而出力,一举多得。我们希望读者喜欢,希望本书有好的使用、欣赏和收藏价值,期望为促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素质教育、促进“一些顽症”的解决,能起到一点点的作用。
作文八:《走近陶行知》600字
观话剧《永远的陶行知》有感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虽然早就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伟 大的思想, 指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前进的方向。 先生的一生创立了许多精 辟的教育新理念、 新观点和新方法。 他那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 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伟大人格 魅力,他那“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工作者。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 迪生。 作为一名教师, 不但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 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 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当你 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 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 一定要学会冷静。 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那将会是另一种情景。 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 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 乃至学生学习, 以此来完善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 积极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索, 自主实践, 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 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我们也 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 这样才会完善自己, 得到学生的尊敬、 信任和 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
走近陶行知,我更明确了自己的为师之路。
作文九:《走近陶行知》2200字
走近陶行知,走进人生,走进教育,走进生活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所想
前言:一段人生一座丰碑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生和国家、民族、教育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他以他的生命书写着他的“生活教育”的追求,他以他的生命书写着他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并以他的全部热血浇铸他的人生理想
教育救国,教育强国。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我捧起这本不算厚重的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同时也捧起了一段人生,瞻仰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我用我的崇敬解读着那些略显陈旧的文字和那些依然闪光并灿烂着的思想,记下零碎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陶行知先生的永久怀念~
教育——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这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精炼的概括。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在教育的世界里,教和学是具体的东西,必须就着事本身才能展开,才显出教和学的意义,也才能真正的学明白和教透彻。
比如我们教学生学习生字的书写,必得结合具体的生字,和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到生字书写的具体笔划、书写的过程中,在这过程里做具体的指导,才能得出正确的方法,才能写出正确、美观的字来。我们要走进文章营造的奇妙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必得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细致的感知、解读,走进文字的深处,融入文字营造的浓浓情境中去,感动的同时也才能获得心灵的重生。
但,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又怎样做到了“教学做合一”呢,我们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大讲特讲我们如何爱惜环境、热爱集体、做事认真、努力思考等,做着壁上观的事情。而我们是否找到了能结合的具体的例子来,和学生进入到具体的“做”当中去呢,即使在今天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课堂的教学仍然有那么多的脱离了具体的“做”的抽象的教和学,那样的结果如何呢,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许多的文字和演讲中说到这样的话: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民间流传已久的谚语,却也道出了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播的是瓜的种,收获的自然是瓜;种的是豆的苗,长出的也总逃不了是豆。环境对人的塑造也是一样的,而和人最最密切相关的生活的环境,对人的性格、习惯、认识的塑造更离不了“近朱赤,近墨黑。”的法则。教师要使学生尊重身边的同学,首先得创设一个相互尊重的班集体;教师想使学生个个热爱学习,必得创设一个爱学习的氛围;家长盼望自己的孩子积极上进,首先得让孩子感觉到“家”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家。
我想,这里的“生活”二字不妨理解为“环境”,这环境是学生生在其间、长在其间的环境,而这环境中的一切美好、丑陋、卑鄙、高尚都是生长其中的孩子们成长的养料,师法的榜样。因此,塑造一个怎样的孩子,就去创设一个怎样
的环境吧。让那无声的“细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产生出和细雨的颜色一样的心灵来~
读书——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
陶行知先生还专门为“用书”写了一首小诗:用书如用刀,不快就要磨。呆磨不切菜,怎能见婆婆。他认为,书好比是一件工具,对人有用处的才值得去读。
这首诗浅显地道出了“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我们大多数的人总以为所有的书本对人都是有益处的,于是囫囵吞枣、不辨是非、不加选择地读呀读,直到读成了书呆子,读走了时间,读掉了青春。回过头来一看,自己的所得和所付出的几乎成了反比。却忘记了一点:书籍留存下来的意义是为了指导人生更好地生活、生存。那么那些脱离了个人的生活实际的书籍,虽然对于其他的人有着神谕一样的妙用,倘若对于你来说害多于利、或者几近无用的话,你是否还有必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理解,到头来却一无所用。而对你真正有用处的书的阅读时间却被挤占了,以至于你根本没有机会把他们拿起来翻一翻。
这里虽然说的是“书”,我们也不妨将思维拓展开来,我们在学习、教育中的那些各种知识、能力、思想哪些是对个体切近相关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根本就是“屠龙之技”呢,我们是否也该有个学习次序上的排列,让那些切近相关的,早日进入学习的视线、计划、行动中,而将那些无关的先放一放再说。
好比我们这些现在做的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自然我们也可以依着我们的兴趣来读些和专业无关的书,但我们必须衡量一下:我是否读了对自己来说必须的书,我们的所读能为我们所用么,我的时间允许我怎样更好地读,更有效率地读,
尾声:让教育走进生活,让教育走进人生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活,更好地生活。这真是道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论是给予学生的教育,还是我们对自己的有意识的自我生活状态的调整,都离不了“生活”这个生存的世界和检验的尺度。我们作为教师创设给学生的教学的状态和自己自我状态的调整,也都必须是以是否合乎现行生活,是否适应现在世界为检验的标准的。同时,亦不能忘记了教育的前瞻性,然而即使是这前瞻性也是以现在做比较观察才得出的。
让我们沉下自己的心来,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将教育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奉献我们不再年轻的青春吧~在教育的路上以人生检验教育,以生活调整教育,以教育改善生活,以教育改造人生。不断思索,不断探究,不断理想,不断实践,这些不断的过程,正是教育向前的过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我们永远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创造出更灿烂的生活~
作文十:《走近陶行知,走近幼儿》2200字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理念对于现今的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学习他的教育理论能真切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现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体会。
一、创造教育
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其中,六大解放思想使我印象深刻。
1.解放儿童的头脑
比如我组织的一节美术活动:涂色气球、小熊、汽车三样玩具,三十几个孩子涂出三十几种不同的玩具,这就是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一开始的想法是想规定他们什么玩具涂哪几种颜色,为的是让整个画面看上去比较整洁、干净,但是后来我想,如果用规定框住了孩子,那岂不是每幅画都没有大区别?也很庆幸我没有真的这么做,才能看到那么多幅漂亮、多姿多彩的画。所以,孩子的想象力很奇妙,作为大人的我们,作为引导者的我们,需要培养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发展。
2.解放儿童的双手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动手能力是不同的,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可能相对弱一些,特别是刚入园的幼儿,可能很多都需要帮助。比如生活方面:这学期我带的这个班级的小朋友,自理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在家访过程中,向家长询问关于孩子大小便资历情况,很多家长都是说孩子会喊,但是提裤子不会。可是,到了来幼儿园的时候,我发现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家长所说的那样,很多家长口里不会的幼儿都能自己把裤子提起来,并且不会特别歪歪斜斜,可能小部分需要再帮忙整理一下,孩子的自理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
3.解放儿童的眼睛
孩子眼睛里的一切都是很美好的,他们还不能很清楚地分辨所看到的事物的好坏,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引导,引导他们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事实,很多时候,把孩子保护成温室里的花朵,只会让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变差,可能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这个还是比较遥远的话题,但是,也不能过于理想化,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能看、敢看、会看。
4.解放孩子的嘴
很多时候,大人对于刚开始的几个问题还是比较有耐心的,如果问题一多,就会不太耐烦。记得我看过的一个韩国综艺节目,有一次是孩子和爸爸独处,孩子问了爸爸大概十几个循环的问题,爸爸的表情很崩溃,看到这个地方,我在大笑的同时想到,如果是班级里的小朋友这么问我,我会怎么办?会一直耐心解答,可孩子一直问下去怎么办,要是阻止、打断他,孩子的内心也会很受伤,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比较合适呢?经过这段时间与孩子们的相处,我觉得比较合适的方法就是回答孩子也要引导孩子,孩子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却很多,这时候,就要引导他们学会问比较有用的问题,这个还需要多多培养,但是最不可取的方式就是
阻止他们,不许他们问,这只会让他们以后不敢问。
5.解放儿童的空间
对于这个方面,我觉得现在的家长做得还是很好的,经常带孩子去公园走走,参与各类活动比赛,增加他们的见识,特别是户外活动,现在的孩子都是待在高楼里,很少真正去户外看一下,没什么机会接触大自然,这些孩子肯定都没见过田野的风景,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看看,肯定能让他们有新收获。
6.解放儿童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别提初高中,甚至小学、幼儿园已经开始各种培训班、兴趣班交替着上,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天后,还要奔波在各个补习班、兴趣班中,每次都要弄得很晚回家。我经常路上看到家长给孩子背着乐器、画具等,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这么多兴趣班,他们真的喜欢吗?真的愿意上吗?可能很多都是家长觉得学这个好、别家孩子学了我们也要学&&其实,我并不否认这些兴趣班、补习班的好处,比如幼儿园,我们班的很多孩子都在学画画,在他们进行美术活动的时候,对比一下子就出来了,有基础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要求,这也是对教学的很大帮助。我觉得适当的兴趣培养是可以的,但是,要询问幼儿是否喜欢,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个上面。
二、生活教育
1934年,陶行知先生发表过一篇文章《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现如今的教育,已没有传统教育的影子,提倡以孩子为主,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念已经在融入现代教育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教育更可能是谈谈应试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下面,我就谈谈对这两种教育区别的看法。
1.特征的不同
应试教育:控制思想、扼杀想象力。
生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从特征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什么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现在的孩子就是应付考试,可能这对幼教方面没有特别明显的应试教育方式,但是现在的家长很多都是从娃娃抓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记得看过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就是讲的这个,里面的茜茜还在读幼儿园,可妈妈已经考虑上第一小学了,并且想尽各种办法、动用各种关系,可是结果呢?各种阻挠,甚至孩子推迟了一年上学,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愿意看到。虽说电视剧比较有针对性,但是不难说,有这种情况的存在。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是: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并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根本原因的不同
应试教育:不重视教育、社会就业压力、国策。
生活教育:发展孩子的社会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
以上两个理念创造教育和生活教育,是陶先生教育理念中比较深入人心的,也是我在学习教育理念中时刻听到的,现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我也试着将这两种理念融入教学中,希望能做到陶先生所倡导的,孩子是教育的前提,是主体,是我们要用更多时间去陪伴、去引导、去教育的。我将继续践行这些理念,为孩子、为今后的教育生涯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