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胜有声》4300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
——浅谈二年级默读训练的思考与实践
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 陆小红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感。课堂上充斥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的背后其实涌动着很多令人不安的“暗流”:一方面参与活动的对象只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只充当陪客听众而已;另一方面学生思考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举手发言,但表达出来的是对文本浅尝辄止的理解。一堂课中,我们的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但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尤其是低年级,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读、比赛读 、表演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在课堂教学中的默读,少之甚少。有教师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注重朗读技巧、语感的培养,所以,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以琅琅的读书声作为衡量教学气氛活跃的标志。在我看来,书声琅琅固然重要,但课堂上也需要默默静思。没有潜心的默读,能边读边想吗,能发现疑问吗,能自得自悟吗,轻视默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极大的失误。
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比如低年级学生在审题时,习惯于读出声来,却又不能理解题意。此时往往需要默读,需要静静地读,默默地想。在某些时候,无声的默读往往胜过有声的朗读。由此可见,加强默读训练,何等重要,又何等迫切~
新课标指出二年级学生要开始“学习默读”,二年级教材下册也明确提出
了要“学习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学生的默读训练,应从低年级抓起。二年级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语句含义的习惯。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下面我就二年级默读训练中的一些思考与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眼到心到,养成默读习惯
所谓“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书。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学生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从进入小学以来,低年级学生已经习惯了跟老师读、自由读、大声读等读书方式,很多学生在开始学习默读时,会不自觉地出口轻声读、嘴唇不停地动、用手指读等。可仔细看看,有的学生眼睛游离书本,东张西望,看似不出声,时则装模作样根本没读。所以在要求默读时,我就告诉学生,默读跟朗读不一样,朗读讲究“三到”,即眼到、嘴到、心到;默读只讲究“两到”,即眼到、心到,尤其是“心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草草过场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完以后,自己能讲讲读懂的内容以及提出不懂的问题。在默读时,我还提醒学生默读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字词上,而要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样能更好地提高默读的速度。我在教完一篇课文后,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默读,回顾学完课文后,有些什么想法,还有什么问题。如学完《猴子种果树》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只猴子为什么什么树也没种成,因每个学生的感悟、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默读思考后提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说:“因为猴子没有耐心,急于求成,所以什么树也没种成。”也有的说:“因为猴子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它就干什么。”更有一位学生对猴子的评价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这只猴子虽然做事没有耐心,没有主见,但它拔了种,种了拔,,而且天天浇水、施肥,说明它很勤劳。”------这些多元化、个性化的理解是在默读中产生的。此时的默读,不仅要“眼到”,
更要“心到”。久而久之,学生也形成了良好的默读习惯。
二、因文而异,选择默读时机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尝试默读还处在学习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恰当的环节设计默读,要选择适当的默读时机,使学生的默读能力逐步提高。默读也要因文而异。一些语句优美的描写、抒情性文章或诗歌,灿灿的美,浓浓的意,款款的情、这“人文情感”就渗透在语言文字中,适合放声朗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如《月亮湾》、《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等。而对于一些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和童话,内容浅显易懂的,则可以采用默读的形式,如《沉香救母》、《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等,教材也明确提出了要求“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如《沉香救母》一课,要求学生“学习默读课文,会讲述这个故事”。因沉香救母这个故事学生比较熟悉,而且学完课文后,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在指导学生讲述故事时,我就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在脑中回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记住各部分的重要词语和情节。学生通过默读后,就按“介绍沉香——了解真情——决心救母——拜师学艺——拜别师傅——力尽艰险——打败二郎神——劈山救母”的经过在脑海中把这些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并根据情节在脑中“过电影”。在默读时,静静的读书“场”形成了。这个“场”中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学生在这个“静场”中极易走进文本,达到“文我合一”。这时的默读,效果远远胜过诵读。
由于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易于分散,有时也不适合通篇默读,更不适合长时间的默读。教师可以找出文中的一段,不要过长,定一段时间,或者规定一定的内容 ,进行默读思考。如《晚上的太阳》一课,篇幅较长,我只让学生默读重点段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默读思考:当时的情况怎么样,默读时间为五分钟。引导学生抓住“油灯的光线很暗”、“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明白当时情况很糟糕:妈妈急需做手
术,但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又很危险。这种定时或者定量阅读可以起到调节作用,消除疲劳,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默读的方法。
三、圈画批注,教给默读方法
新教材提出二年级学生要“学习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学生在默读时想什么,默读时又该用些什么方法,
我认为在通读课文的默读时,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不懂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有教师提出,或课后练习提出,或同学提出,或自己对课文产生了疑问),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圈画批注,静心研读。学生边读边思考,既要解决所提的问题,又要能产生新的疑问。当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圈画批注处在尝试学习阶段,要求不能过高。一开始,我先做示范,在我的语文书上圈画批注,如用“——”划出不理解的词;用“。”标出多音字,并写上拼音;不懂的句子在后面打个“,”等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实践。如教学《沉香救母(二)》第一、二自然段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划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语,用“ ”划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有的学生从“救母心切、奔去”这些词体会到了沉香为了救母心急如焚、一路飞奔的情态;有的从“翻过了”、“跨过了”、“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磨出了血泡”、“划下了血痕”等词句体会到了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一路上历尽了千难万险。也有的学生对“他一点儿也不在乎”提出了疑问:“他不在乎什么,为什么不在乎,”就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了默读能力。
四、读想结合,提高默读效率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让阅读真正体现
学生个性化行为,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但,我们的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学生读了课文后,不管学生是否读通了,更不谈是否读懂了,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或许会看到学生争先恐后地、滔滔不绝地发言,或许会听到学生的高谈阔论,他们的妙语连珠。可事实上,学生的情况会是这样吗,真实的情况是:两三位“尖子生”举着手,众多的学生却是一脸的漠然 ,当当听众即可。倘若教师让全体学生都默读静思,在默读前布置一些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读,那么学生不再把学习语文当作“尖子生”的专利,自己也不再是语文学习中的旁听者,而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去探究,去发现。如课文《木兰从军》第三自然段中有一组短语“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描写非常贴切,尤其是“披、跨、渡、过”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生动有致,一个女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木兰从军的动词,想想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什么。因这一段文字较少,我给了学生三分钟默读时间。学生纷纷拿起笔,按自己的默读速度进行学习。在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从这些动词中感受到木兰是一位不畏艰难、英姿飒爽的女英雄。”有的说“我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木兰历尽艰辛、辗转千里来到了前线,木兰从军非常辛苦。”有的说:“木兰虽是个女的,但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木兰为了保家卫国,不辞辛苦,勇往直前,丝毫不逊于男儿。”多么丰富的体验啊~学生边默读,边圈画,边思考,无声胜有声。此时的默读,读想结合,为学生搭建了“个性阅读”的平台,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真正走进了文本,去解读文本,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于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自悟自得,提高了默读效率。
进入二年级以来,我经常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内或课外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默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的默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单从其中检测反映的情况看,我班的阅读分析题正确率要高于同级部其他几个班级约五个百分点。可别小看这五个百分点,这可是学生“静心默读”、一点一滴思考换来的
成果。老师们都说我班的学生会学习,会思考,这和平时良好的默读习惯是分不开的。默读,是学生在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学生只有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步步深入地读,才会有所思考,有所发现。
新课标要求二年级学生“学习默读”,是为三年级学生“学会默读”架起了一座桥梁。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默读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达到默读的要求是不成问题的。教师只要指导的到位、指导的恰当,不仅可以省时,也便于养成学生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无声的世界背后收获的将是一片灿烂~
作文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理描写》1600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心理活动的描写,旨在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让读者感到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一、心理描写的要求
(1)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2)符合文章表达和表现中心的需要;
(3)要配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二、心理描写的方法
(1)内心独白。
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例: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2)环境衬托。
如在《社戏》中,鲁迅先生是这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我”去看戏途中的心理的:
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
火,??也许是渔火。 ——鲁迅《社戏》
(3)行动表现
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刻画得好,往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样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4)直接刻画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用“他感到??”、“他觉得??”、“他认为??”、“他想??”、“他回忆??”、“他思索着??”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直接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心理描写的方式:
一、直接描写式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二、抒情独白式
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三、梦境描绘式
这是一些学生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境描绘的文字一般较多,下面选一较短的进行说明。
四、心理分析式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五、神态显示式
这种描写法是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感情。
六、环境衬托式
在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环境描写既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同时,还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
七、幻觉展现式
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现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作文三:《修行的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900字
道究竟如何在行者当下去体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道不是一种客体,一种认知对象,而可以作理智测度。从禅宗来说,这种理智测度正是情识的分别作用,是无明烦恼的根本,必须勘破。所以必须引发般若智,以般若慧观察万物,了悟一切万法无非如如空寂。可是,悟道大事毕竟是禅者的切身体会,一切师友的言说启发,只是助缘的方便。
《五灯严统》卷二记载道谦悟道是由于参禅无着力处,而求助于友人宗元,由宗元的提示而得契入。如《五灯严统》说:
元告之曰:……途中可替的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师曰: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元曰: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师于言下领旨。
吃饭、穿衣是属自己份内之事,别人帮不上忙,悟道必须靠自己的体悟,老师只能从旁加以指示。同样,道是不能说破的,只能由禅者自己默契心源。香严智闲的悟道,也是由其师沩山不为其说破而为机缘,据《传灯录》卷十一记载,灵佑问智闲:“父母未生自己,未辨东西时的本分事是什么?”智闲考虑许久,陈述许多答案,灵佑皆不许。于是,智闲请求灵佑为他解说,灵佑断然拒绝他,并且说:“我若有所说,毕竟是我的体验,对于你的体悟并无任何益处,”智闲于是到党子谷去看守南阳慧忠国师的墓塔。一日,他正在打扫满地的落叶,突然扬起一块石头击向青青的翠竹,发出“嘟”的清脆声,智闲仿佛打破虚空,长久以来的迷妄意想刹那间如桶底脱落,廓然大悟。他急步走回寮房,沐浴焚香,对着灵佑禅师驻锡的沩山遥祝跪祷:“感谢和尚的大慈悲,和尚的恩泽超越我的生身父母,假如当初您为我说破的话,弟子就没有今日亲自体悟的喜悦了!”并且说了一首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客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禅悟的世界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高高山顶立,天地独尊的绝对孤独。这种卓然独立的经验世界,是老师不能传授,言语文字所不能诠释的。这就如平时我们一个人走进自然风光中,寻幽览胜,此时的情绪不能说是乐,不能说是喜,只是心旷神怡,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忘了一切,乃至大自然的好处在哪里,也讲不出来。因为这种由体会所得到的情感,不是用识心中的知见能揣测到的,更不是用文字语言所能描画出来。(圣凯法师)
作文四:《此时无声胜有声》3500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
摘要:心理咨询中非语言技巧的运用,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这是语言技巧无法实现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敏锐地观察、捕捉求助者表现出的各种非语言现象及其传递出的大量信息,并能灵活又不失时机地运用一定的非语言技巧,增强咨询双方的信息和情感交流,进而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中经常运用的非语言技巧主要有面部表情、体势、空间距离和沉默等,心理咨询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境,有选择性地加以运用。
关键词:心理咨询 面部表情 体势 空间距离 沉默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以达成解决特定心理问题目标的互动过程。咨询效果理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信息的传递及其被彼此理解的程度如何。而信息的传递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在具体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作为语言技巧的有益补充,非语言技巧不仅起着加强语言表达、配合语言传递、丰富语言内涵、修正语言信息等作用,而且还能独立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这种作用有时甚至是语言技巧所无法达到的,只要运用得当,非语言技巧完全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从具体实践来看,非语言技巧主要包括面部表情、体势、空间距离和沉默等。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与人的情绪息息相关,一个人的喜怒哀惧都或多或少地
在面部表现出来。因此,要了解求助者的情绪情感,首先就要注意其面部表情及其变化。
面部表情中最重要的是眼神,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接触、眼神交流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非语言技巧之一。在会谈中,求助者的眼神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比如,求助者目光游移不定,表明他可能心神不宁;眼神发亮,表明他可能感到兴奋、激动;目光有意回避与咨询师接触,表明他可能是一个内向、害羞的人,或者是在有意的逃避某一问题等等。咨询师与求助者保持目光接触和眼神交流,表示对求助者的关注与尊重,对对方的谈话感兴趣,并意味着对对方的支持和鼓励,但这种目光或眼神应该自然、亲切、柔和,并始终注意保持分寸。
值得注意的是,目光接触不要始终注视甚至是盯视对方,这是一种挑衅和冒犯。一般说来,当在倾听对方谈话时,接触可以适当多一些;当自己谈论看法时,可以有意识地将目光短时间移开,以更好地观察对方的表情变化。如果对方主动看着你,你应该迎合他的目光,表示你已经接纳了他;当发现对方有意避开你的目光时,就不要试图盯着对方,这样会使对方感到局促不安,进而产生阻抗心理,尤其是对有目光接触恐怖症的求助者更要注意这一点。此外,咨询师还要恰当地控制目光接触的范围。一般情况下,目光落在对方的前额、面颊等区域较为礼貌,这样显得亲切、轻松、自然。目光接触范围过小会令对方产生压迫感,而过大则会显得散漫、随便,
有不负责和漫不经心的嫌疑。
嘴部和眉毛也是面部表情发生的重要部位。一般来说,眉毛和嘴角同时上扬或者眉毛舒展、双唇微启,意味着当事者心情愉悦;而眉毛和嘴角下垂或双眉紧锁、嘴角内敛等,则表明当事者情绪低落。
咨询师在运用和处理面部表情时,应强调内心的真诚、同情等态度特质,面部表情要显得轻松、舒展、自然、真诚而又富于变化。轻松、舒展的表情能让求助者产生安全感,真诚、自然的表情能使求助者产生信任感,而表情富于变化能使求助者感到会谈是真实有效的,而不是机械程式化的公事公办。总之,咨询师面部表情的基调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生动的而不是呆滞的,是自然的而不是做作的。
二、体势
体势即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呈现出的身体姿势,一般包括身体姿态和躯体动作两种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体姿势和躯体动作,正确识别其传递的信息,并恰当地运用这些姿势和动作,对咨询师顺利完成咨询任务至关重要。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身体动作的幅度要小得多,频率也相对低一些。从具体表现看,两手机械地揉搓、不停地把玩手指或手中的东西、摆弄衣角、不时地摸头发等表示求助者内心紧张不安;摇头、挥手、身体后仰或反复地调整坐姿等则表示求助者对咨询师谈话的内容不同意、不感兴趣或感到厌烦、想尽快结束会谈;双拳紧握、
牙关紧要、脚踝交叠或不断吞咽口水等表示求助者拼命地想克制某种强烈的情感,等等。总之,身体姿势能有效地传递求助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和行为信息,咨询师应当善于观察、敏于发现、及时捕捉。
从咨询师方面来说,一般要求在会谈过程中身体微微前倾,自然放松,向求助者保持开放、亲切的姿态,这是咨询师运用和处理身体姿势的总的基调。此外,要求咨询师的躯体动作能恰当地配合语言和表情。要注意身体姿势不能远离或背离求助者,否则会使求助者感到被冷落、被拒绝。身体动作的频率也要适宜,太多有失稳重和礼貌,还会令求助者感到心烦;而太少则又显得过于呆板、单调,同样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达和思想的准确表达。
三、空间距离
会谈时咨询双方的空间距离也具有非语言行为的特征,能够透露许多重要信息。适当的空间距离不仅能使求助者拥有一个安全的自我空间,以保持自己对独立、安全和隐私的需要,而且对咨询师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往往就是以此为开端的。
但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距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距太远或中间有隔离物,会使求助者有被冷漠、被疏远的感觉;距离太近又会给求助者造成心理压力而显得手足无措。一般说来,在一定的范围内,双方的距离越近,关系就越密切。但咨询双方究竟应该保
持多大距离,这不仅要因地而异,而且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例如,在户外比在咨询室内的距离可以适当大一些;同性间的距离可能会近于异性间的距离,并且女性之间的距离要小于男性之间的距离;敏感、防御性强的求助者希望双方之间的距离尽量大些;依赖性强、寻求感情支持和帮助的求助者则希望彼此之间的距离适当近一些,等等。当然,具体运用时要尽可能以求助者的选择为主。
在心理咨询室内进行会谈时,咨询双方的位置应以直角侧面相向为妥,彼此相距约在1米左右。这样既不会因为直接面对而产生过大压力,也可以在保持目光接触的同时有随时回避的自由与空间。如前所诉,咨询师身体微微前倾,可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向对方表达亲切、开放、接纳之意,有利于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沉默
在非语言技巧的运用中,求助者的沉默特别不容易处理。沉默使得整个咨询过程仿佛一下子遭到中断,使咨询双方陷入僵持甚至是尴尬的境地,从而给双方均带来无形的压力。如果这种沉默得不到及时地处理和有效化解,就很可能使正在进行的会谈不了了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咨询关系也可能随之中断,更谈不上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了。
当然,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的沉默并不都是千篇一律的,carvaner将其归纳为三种情形,即自发性沉默、冲突性沉默和创造性沉默。
自发性沉默往往产生于不知该说些什么的情形,或者咨询过程已告一段落,求助者已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完毕,正在等待咨询师的反应等。这时,求助者往往表现出不安、拘束、期待等复杂心理,咨询师应当主动承担起调节气氛的责任。初次见面或刚刚开始会谈时,咨询师应该热情接待求助者,并主动谈论一些轻松、简单的话题,等求助者解除了由于陌生产生的紧张心理时,再开始诱导性地提出一些有关咨询中心的问题,并鼓励求助者大胆诉说,自己则以倾听为主。如果求助者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就应该帮其理清头绪,让求助者放心地选择一个切入点。如果求助者的讲诉告一段落,咨询师可以询问其是否讲诉完全了,还有没有要补充的,然后及时进行自己的分析、总结,千万不要冷场。
冲突性沉默往往是求助者正处于某种思想斗争或情感冲突时出现的。求助者可能有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或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忆、强烈的情绪体验中,也可能是咨询双方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他正犹豫要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此时,咨询师可以稍作等候,给求助者平静心情、做出决定的时间。如果求助者明显处于情绪激动中,咨询师应该及时安抚,稳定其情绪,还可重申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让其丢掉顾虑,把真实的事情表达出来。
创造性沉默相对于前两者而言是一种积极的、有利于咨询的沉默,往往是在求助者对自己或咨询师刚讲过的内容或自己刚体验到的某种情绪进行反省时出现的。这时他正在进行思考,可能会产生思
想飞跃,进而产生积极效果。此时,咨询师一定要保持安静,而不要急于打破这种沉默,一定要等求助者自己有所表示才可以介入。这样,就会使求助者从心底佩服咨询师的能力与技巧,从而起到良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作文五:《此时无声胜有声》900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
【摘要】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感悟,有些感悟便化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初为人师的我,便从身边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那里取得了不少经验,其中有两点我觉得很受启发: 第一,该沉默时就沉默,该出口时才出口;第二,是学会聆听。
【关键词】教育 方式 经验 启发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感悟,有些感悟便化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笔财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验。有人说,经验有如船尾的灯,他只能照亮已经行过的路,却难以照亮前面的路。即便如此,它的价值仍然是不可估量的,初为人师的我,便从身边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那里取得了不少经验,其中有两点我觉得很受启发。
1.该沉默时就沉默,该出口时才出口
因为教育叫育,我们传统的教育一直叫了很多年了。尤其是班主任,可能学生一出现什么问题,马上就到班上去板着面孔,狠狠训斥一番。这种做法前几次可能还比较奏效,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听不进去了,还产生了一些逆反心理,觉得这个班主任婆婆妈妈的。所以,班主任不应当仅仅作为说数的工具。有时,一个微笑,一次蹩眉,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手势,都会产生难以想象的效果。比如有个人讲话,你吼叫了半天也无济于事,但一个严厉的眼神却有如一道剑光将讲话声给“击毙”了。这就是无声教育的魅力。当然,提倡无声教育不是让老师们一个个都变成哑巴,用哑语来育人,而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将有声与无声有机结合,并巧妙地化无声为有声。
2.是学会聆听
有人说:为什么上帝让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便是让人多听少说。聆听,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聆听,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聆听,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盈;聆听,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反省……聆听,让我们受益匪浅,聆听,让我们不断成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才可以看得更高更远。俗话有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肯定会经常碰到一些疑难问题,试着去问别人,请教我们身边的人,其实宝藏就在我们身边。
此外,聆听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的学生有思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再是那种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人,他们会在交谈中流露出他们的观点。学会聆听,学会交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尊重他们,教师同样可以得到尊重。
教学相长是永恒的道理。真正潜入到我们的学生中去,告诉他们,我们爱听你们的故事,那么我们一定会有无穷的收获的。让我们播散希望的种子,然后用
作文六:《此时无声胜有声》2000字
摘 要:体态语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体态语的类型及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运用体态语教学往往能使英语教学达到声情并茂的新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体态语;英语教学;应用
一直以来,很多英语教学工作者只强调口头和书面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致使非语言(主要是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0%以上。可见,非语言 (主要是体态语)交际理应成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语言手段的同时若能巧妙地借助体态语辅助教学,这将会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学质量也将会随之提高。
一、体态语的概念
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它是通过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和说明意向的。体态语主要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比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体态语虽然是一种无声语言,但它同有声语言一样也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表达功能,有时连有声语言也达不到其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二、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体态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体态语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易理解、易模仿、易运用的特点。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很难使小学生掌握并运用好英语。因此,英语教学者要充分发挥好体态语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除了运用体态语进行情感沟通以外,还运用它来直观形象地传递知识性信息。
三、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态语涉及小学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师生彼此之间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每一种表情都会对英语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一)眼神的应用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睛所传达的信息量是无限的。
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目光接触时间越长,就越能获得学生信赖,激发其兴趣,使他们对英语更加有信心、有兴趣。
教师的目光分配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如何恰到好处地分配目光,使眼神交流的作用起到关键作用呢?
教师可以采用环视法。比如,当教师喊“Class begins”时,发现学生尚未进入上课状态,教师可以环顾站着的学生,扫视全场几秒钟,这种目光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威严,上课的时间到了。
注视法也经常被采用。教师注视一般包括授课注视、亲密注视和严肃注视。当教师提问“Who can try?” 或“ Are you clear?”等问题时,可以采取俯视学生的授课注视法,促使学生认真听讲。“Oh, you are excellent.” 等表扬语需要教师亲密注视学生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当学生上课不守纪律、思想开小差时,教师近距离严肃注视会更有效果。
如果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并且会艺术地运用眼神,英语教学的课堂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二)手势语的应用
中国民谚有一句话:“画人难画手,手是心和口。”手势语在体态语中是动作最快、最多、最生动的一种语言。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结合手势语开展英语教学,既可以传递知识、思想和外国文化,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学生答?α宋侍饣蛘叨匝?生表示赞扬时,可以跷起大拇指表示“Good!Great!Wonderful!”示意学生坐下时,教师可将手掌朝下,轻轻下摆,表示“Sit down!”这样也能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要描述人的外貌时,“He is tall.”这个教学内容可以用手在自己头上往上空平伸。学生从老师的比划中会牢记新单词并准确运用。但是手势语的运用一定要动作简单、适当、自然、协调、多样,目的明确、干净利落、优雅得体。
(三)姿势语的应用
教师的职业很特殊,教师的一个姿势可以影响一个班级学生的心情和人格,由此也会影响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不同的姿势能够显示不同的身份,因此在教 “I am a boss.” 时,教师可以摆出很阔绰的样子来显示老板的姿态。学生通过教师摆的姿态既能够了解各种身份的姿态,又能够掌握好英语教学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避免因板书而长时间背对学生;讲授板书内容时,尽可能面对或侧对学生,避免大幅度不适宜的动作。
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相辅相成,这不仅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而且使英语教学任务能够高效完成,整个课堂气氛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完美结合下变得异常活跃,学生全神贯注地融入英语课堂的活跃气氛中,并急切地等待着下一堂课来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孙雁雁.语言教学与研究: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
[2]魏丽杰,魏丽华.教师言语艺术[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3:92.
[3]周国光,李向农.体态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庄继禹.动作语言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94-98.
作文七:《此时无声胜有声》1100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
By zjjshanghai
2013年7月15日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中的名句,形容琵琶弹到极致、非常高深的意境,我取之用来形容我对Danny的感觉,有点牵强附会,但却暗合了我收藏他的《无声胜有声》专辑名称,想来作为开场白也算无可厚非吧。
Danny有很多经典金曲,基本上每年都有歌曲入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劲歌金曲,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偏偏喜欢你”、“念亲恩”、“今宵多珍重”、“梦里人”、“我的故事”、“一生何求”等等,但他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没有之前的天皇巨星谭张大红大紫,后又有被四大天王张黎刘郭所超越,这既是他的机遇不佳,但也与他的性格内向、不张扬有关。我始终偏爱于他的紫色个性:高贵、优雅,又略带点忧郁,我对Danny完美主义的性格也情有独钟。
Danny最辉煌的专辑应属《梦里人》,也是我第一次听他的专辑,有两首歌曲“梦里人”和“我的故事”入选当前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劲歌金曲,依稀记得都是Danny本人作曲。最为大陆歌迷所熟悉的专辑应属《一生何求》,而我收藏的《无声胜有声》可能并不是那么的出名,也并不为大家所熟知,但此盘专辑的歌者意境却是我所钟爱的。
“门声钟声,撩动了满室悄静;谁的声音,而路过却是别人;假使你来找我,请你移近眼前,情愿靠在大门前,苦苦去等。
无声之中,人愈觉更加贴近;铃声风声,如像要隔绝二人;所以无须说,沉默接受我体温,那时只有动感。
让这天地沉默的软禁,方可永久,方可当真;如若一天终于疏远了,无谓道别或发问,再会若然未说破,亦信一生可靠紧。
你或会回头,抹去前尘,对望无声,人愈近。”
以上是“无声胜有声”的歌词,与Danny的性格相符,喜欢一个人,又不善表达,又不会主动,留下来的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美。非常喜欢这种感觉,感情与思念达到了极致,留给听者的却是一片空白,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听歌,用心去回味其中的味道,随之又为歌者唱出来的意境所感动,却又难以用言词来描述和表达这种感觉,这正是“无声胜有声”中所要表达的丰富内涵。
Danny已逝二十载,留给我们欣赏的是金曲好歌传唱不停,留给我们记忆的是完美形象难以泯灭,留给我们回味的是歌者意境深远流传。
如果说“我曾经爱过”是怀念过去的初恋,那么“无声胜有声”则是怀念一颗昔日的明星。“从今以后”,没有一个歌手可以用“一串音符”如此地打动我,或许我不会由此成为生活上的“迷路人”,但无论“昨日、今日、明日”,都会有歌迷因您而成为“怨女”,尽管您的歌声中唱道“Don’t Cry For Me”,但我们总会在缅怀您的时候黯然神伤。此时“无声胜有声”,也许远在天堂的您有些“孤寂”,也许昔日的“幻象”会“令你着迷”,但那一切都是浮云,愿您在另外一个世界一切都安好,愿您在另外一个世界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谨以此文献给骑鹤西去近廿载的Danny。
作文八:《此时无声胜有声》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蒋静
来源:《家教世界 ·现代幼教》 2016年第 11期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更多的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作为一名幼儿园 教师,我逐渐感受到 “ 留白 ” 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重要性。所谓 “ 留白 ” ,即留出空地,留出空 间,能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 点科学地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有意创设 “ 留白 ” ,更大程度上实现师幼之 间的智慧互动,从根本上重视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一、空间规划预设留白
留白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区域游戏一般要根据幼儿园游戏课程进行空间规划设 置,留白首先要在幼儿园有限的空间规划中适当进行预设,才能更加灵活有效地开展区域游 戏,更好地实现幼儿主体教育理念。
(一)区域设置留白 —— 为生成预设
区域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兴趣而确定,不是老师一个人自说自话就可以,应 鼓励幼儿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幼儿想象而共同设置,这一点尤其对于中大班幼儿更是需要。
班级区域内容确定前老师可以和幼儿共同商量,以便确定班级区域的具体内容,但是在确 定班级具体区域内容时要注意留白,即留出一块空的区域暂时不设置任何区域游戏,其目的是 为游戏活动中幼儿突发生成新的游戏内容留有空间。如:小班幼儿尤其喜好玩娃娃家的游戏, 一开始班级设置了好几个娃娃家,随着幼儿游戏的推进,有的幼儿不再满足于一直在自家娃娃 家里摆弄物品,他们开始愿意带着娃娃去走亲戚去串门;再随着游戏的深入,他们想带着娃娃 去看病、购物,那么医院、超市或商场该在哪里设置?这时的留白区域就能派上用场,根据幼 儿的需要生成的新游戏就诞生了,娃娃家的很多幼儿也就走出来了,这时就可以相应关闭一家 娃娃家或几家,关闭的这家娃娃家又成了暂时的留白区域,等待幼儿的 “ 再次生成 ” 。
(二)自主空间留白 —— 为保护个性
在每个区域空间规划中适当 “ 留白 ” ,作为幼儿自主活动空间,可以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创 造独自相处、独自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因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仅不同于成人,每个幼 儿个体间差异也很大。
教师应对幼儿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去评判幼 儿,不能简单化地用相同的标准对待每一个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 “ 完美 ” 而对幼儿进行千 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每个区域自主活动区(自由展现区)的设立为 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可以允许幼儿进行本区域游戏的延
作文九:《此时“无声”胜有声》1000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方燕群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07期
摘 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的主要途径。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灌输式”和“热闹式”,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渗透新课程教学新理念、改变以知识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我们应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关键词:优化;小学音乐;初探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的主要途径。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灌输式”,这种教学方式着重学生音乐知识的灌输与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学生对音乐审美体验的获得。
一、多用“无声”的聆听模唱歌曲,保护嗓音,提高学习兴趣
平常,我们在音乐唱歌教学中,课上会让学生长时间发出声音演唱歌曲,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噪音保护。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抒发思想情感的主要表现方式,其中人的嗓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教师“无声”手势语的评价,激发表现欲,增强自信心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平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时不时地会停下来表扬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这样做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美感。
三、巧用“无声”的图谱符号,帮助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在低年级歌词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歌词的记忆非常弱,时常是今天学的歌词记得比较清楚,到下节课就忘了。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歌词,我觉得利用“无声”的图谱符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记忆歌词。以教《放牛歌》为例,我设计了一个图谱符号帮助学生记忆歌词,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新课堂理念下,让我们正确利用课堂教学的精神能源,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出发,用新思想、新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诱导和启发。让音乐课成为孩子的最爱,让他们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到快乐。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表现自我,放飞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尽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优化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斌.音乐课堂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黎晓.音乐教师与新课程.湖南文社出版社,2003-11.
[3]王国安.走进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晓其.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省音乐家协会,2005:155.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三小学)
作文十:《此时无声胜有声》2300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
—— 浅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必须让学生先接受教师所教的知 识, 才能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除 了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必须将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有机地结合起 来, 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而目前的教学更多地强调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往往不重视无声语言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柏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信 息的总效果 =7%的文字 +38%的音调 +55%的面部表情。 苏联教育家马 卡连柯也强调指出:做教师的定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 教师。他甚至说:“只有当一个人能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 来 ’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部、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用二十种风格韵 调的时候,才能成为出色的教师。 ”所以我们要重视非言语行为。
所谓的非言语行为是指人们以音调、表情、手势、形态等方式来传递 信息。 它往往与言语行为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甚至还起到前者所代替不 了的作用。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非言语行为是教师的面部表情、 手势、 眼神、身体的动作等。
一 恰当的面部表情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重要手段
教师走进课堂准备上课时的面部表情往往是学生学好一节课的良好开 端。 如果教师走进课堂神采奕奕, 面带微笑, 这立即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特 别轻松的感觉, 而这种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精神集中, 思维活跃, 记忆 迅速, 反应灵活。 他们的思维会一直跟着教师走。 有时教学中提出一个问 题, 此时部分学生由于害羞、 紧张或懒惰的心理障碍, 不愿举手回答, 此 时教师向学生投以和蔼的目光将问题简单化, 用期待、 信任、 鼓励的目光 等待他们的回答。 学生会克服自己的障碍, 勇敢地举起手来。 记得有一次, 我在提问 “最后”的三种说法时, 多数学生只记住了其中的两种,而第三 种却忘记了。 因此一些平日学习好的同学都低下了头, 只有一个学习不好 的同学一直盯着我看, 嘴唇微动, 预言又止的样子。看到这, 我对他投以 信任的目光, 期待着他的回答, 终于他勇敢地举起了手。 虽然他回答错了, 我并没有批评, 而是适时的加以表扬其敢于开口说。 这样不仅鼓励了他再 次发言,又能带动全班。
二 适当的动作是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上,在完全运用英语口语上课的同时,若能配上合适的动作, 会使学生记忆深刻。如在对刚入学的学生讲“ I don’t know”时,边说 边摆手,学生会很快猜出意思。在讲 catch 时,随手扔一本书给某个学 生, 对他说 “ catch ” , 他会明白是 “ 接住 ” 的意思, 接着教师问:“ Can you catch my meaning ?”学生就会知道它还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当有学生感到不舒服时,可说 “ What’s wrong with you ?Can I take your temperature?”并恰当地配以动作,学生很易明白。这样既锻炼 了口语,又培养了听的能力,从而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 非言语行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智力的起点、 “ 能源 ” 和发展创造力的催化剂。 课堂上,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和蔼可亲, 学生就愿意接近; 教师态度不好, 整天板者脸,学生会引起反感。这一点 我深有体会, 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 教我们政治的老师非常严肃, 整天没 有笑脸。有一次,我们考试成绩不好。上课时,老师板者脸走进来,卷子 往桌子上一摔, 全班学生吓得大气也不敢喘, 整堂课心惊胆战, 什么也没 听进去, 更别提学习的兴趣了。参加工作之后,接受当时的教训,在课堂 中我特别注意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时, 当学生嘴唇翕 动, 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使学生鼓足勇气讲出来, 在他回答的过程中, 教师 轻轻点头, 就有肯定答案正确, 鼓励学生大胆讲下去的作用; 当学生回答 不对时,教师轻轻摇头,表示“不对,想一想”比直接说出来或生硬地加 以批评指责要委婉, 也易于学生接受, 还可起到一种无形的鞭策。 若教师 只是照本宣科,面无表情,不借助非言语行为,则学生也会索然无味,无 精打采,枯燥乏味。
四 非言语行为具有分析性,利于学生理解
有时非言语行为比语言解释更清楚,更直观明了。如在讲“ go to sleep ”和“ be asleep”区别时,教师先往前走,然后身子后仰,双手 抱住后脑, 说 “ I go to sleep” ; 接着闭上眼睛作鼾声, 说 “ I am asleep” 这样学生便能理解前者强调动作, 后者强调存在的状态。 同样 look for 和 find 的区别, listen to 和 hear 等的区别都可采用此法。
五 非言语行为可以检查了解教学效果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如何主要是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 度。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的体态、 面部表情、 动作等非言语行为来洞 悉学生心理,这比直接问 “ 你们听懂了吗 ” 更能了解真实情况。在讲课中, 若大多数学生皱眉,脸色不悦、或交头接耳, 就证明没听懂;若学生面带 微笑,不时点头,就表明已经听懂了。
我们常说 “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为人师表” 就是 教师以自己的举止发出信息去影响教育学生。 教师在学校的任何时候, 他 的一颦一笑, 举手投足, 甚至有些爱好、习惯都会影响学生。有时教师不 在意的几句话,学生却很敏感,若处理不当, 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总 之, 非言语行为具有直观性, 形象性,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利 用言语行为, 又能恰当地使用非言语行为, 则教学就会如虎添翼, 教学效 果也会有质的飞跃。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