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乌镇。
乌镇,像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穿过小镇的狭窄河道,有傍水而筑的朴实民居,有乌蓬船悠悠地在小河上荡过,有巷子深处升起的袅袅炊烟,有农妇在通向河道的石阶上浣洗……而不同于其他的江南小镇,乌镇少了一些商业气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气息,这源于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文化。
小桥。乌镇的桥不算多,但已足够独特。走过蜿蜒的石子路,绕过许多弯道,眼前,出现了一座桥,虽然有些大,却也是一块一块用石头砌起来的,一样结实,一样美观,一样真实。再看看桥头的石刻字,得知它叫“逢源双桥”。这是河道的第一座桥,所以叫逢源。穿过弄堂,走过一户户人家,便看见了一座小桥,这座桥就是江南古镇所特有的石拱桥,精心雕琢,显得立体的花纹使人心怡,站在石拱桥上,可以看到船夫摇着桨徜徉于碧水中,一脸泰然。这就是乌镇的桥,大的给人豁然,小的则给人舒心。乌镇如果没有这些桥,肯定没有这般精致,没有这般古朴,没有这番意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少了修饰。乌镇的桥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妙趣横生。
流水。水,永远是江南古镇的主题。悠悠流淌着的是傍河居民的生活主线,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承载着他们的淳朴流向更远的地方。这里的水,碧绿碧绿,这里的人,清清澈澈。我们坐上了乌蓬船,船慢慢地游荡开来,船夫站在船尾,熟练地摆动着桨,荡开一阵阵涟漪,船左右摇摆着向前荡着,左右房舍似乎也在摇摆着,倚在扶手上,随着船摇摆着,突然感觉,好像一下子摆脱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融入了一片安宁祥和的小镇生活中了,这里的一切,随着水流慢慢飘荡着,远方,成片的杨柳随风摇摆,是惬意,是安逸。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威尼斯,因为那里是水城,因为水给人以安逸,当水成为城市的主命脉的时候,人们就真的慢下步子来了,也许这是一种回归,生活方式的回归。乌镇的水,就是这样,这样的水,孕育出了水一样的人。
人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养出了一方淳朴善良之人。穿过深深的弄堂,路过许多人家,他们似乎从不被游客们打扰,依然各自生活着,悠闲地生活着。有人敲着木鱼,说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也许是在祷告吧,有人则在自家园子里种菜,不时地,有小狗会跑到路当中,抓抓痒,作揖,或是,就呆在路当中,不走了。还有八哥见人就说“你好”,逗得游客不时称赞。这番生活情趣,不得不令人向往。我甚至想,这里,是不是许多中国文人被贬官之后的世外桃源呢。
文化。乌镇除了有秀美的风景,和蔼可亲的人,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文化始终是使一个古镇永远吸引人的力量,有了文化,古镇彩绘分外夺目,才会将其深邃展现在人们面前,才会让人们来读懂它。走进一个个小小的门洞,里面无不是一种精髓的文化。我走进江南百床馆,里面陈列着从明代到近代的床,上至皇帝御用之床,下至普通百姓之床,这是床的发展,也是历史,这些床的雕刻都十分讲究,一看便知是能工巧匠一刀一刀精心雕琢而成,想来现在的床虽然大而舒适,缺少了一番心血,少了一种工艺,也少了一种文化,一种木雕文化。这种床,保留在乌镇,也成为乌镇的文化瑰宝。再走过一段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穿过狭小的巷子,就是蓝印花布的作坊,大大的园子里挂着长长的布条,等着晒干。蓝印花布是江南的特色,也几乎成了它的象征,小而精细的花纹透出的是一种细致,蓝色衬出的是一种古朴。看雪白的布经过能工巧匠地改变成了美丽的蓝印花布,不得不感叹乌镇人的手巧,也许这种手艺只有在乌镇才看得到,因为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种文化的传承,这种风格,是属于乌镇的,是属于江南古镇的,因为只有在这里,穿着蓝印花布的衣裳,坐在河边看过往的乌蓬船,才是和谐。乌镇除了有这些工艺外,还出了一位文人——茅盾。他的《子夜》、《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闻名遐迩的作品,他的故居依然透着一股文化的气息,墙上挂着“有志竟成”的字样,那应该他的座右铭吧,书桌上,简洁地放着几本书,书页早已泛黄,他的学识,见解却不会发黄,而是愈陈愈精。茅盾故居的布置非常简单,会客室里只有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也许,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也许中国许多文人都是这样,过着清贫简单的生活,正是这种清贫,正是这种生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君子”,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看过他的三味书屋,一样俭朴,一样充满文化气息,只是鲁迅还有一个百草园,可供闲暇用。而茅盾,所有的时间都在书里了。走出茅盾故居,再往前,便看到了保存尚好的当铺,推开有石狮子的大门,转过几个弯,就到了当铺,一个大大的“当”字写在墙上。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水泥地上,交换物品的窗口很高很高,窗口也很小,别的地方都用木条弄成小孔状,这样奇奇怪怪地结构听说是为了防止斗殴,以便公平交易。看来古时候人也懂得经济理财。从旁边的小门可以绕到当铺里的工作人员坐的地方,踩在石库门般的地板上,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还有回音,登上三节楼梯,坐在木凳子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视角转到旁边的墙上,那里是一块板,上面是一些可以活动的字块,就像拼图一样。古人就通过他们来记住人们当物品的时间与期限,古人就用这样的方法代替了现在的电脑,也够聪明的。这就是古时候最常见的交易方式,现在像这样保留下来的当铺也不多了。乌镇就有幸将其保留了下来,也不失为一种经济文化。
于是,多元的文化,乌镇都保留了下来,并且,多年来,人们已经把这些文化与乌镇,这个江南古镇联系起来了。乌镇的文化是值得人们去寻觅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走出乌镇,已经很晚了,让我不能忘却的,是这里的古色古香,是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更重要的,是这里不可替代的文化。
再见,乌镇。我还会来的。
乌镇游记作文!!!800字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乌镇。
乌镇,像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穿过小镇的狭窄河道,有傍水而筑的朴实民居,有乌蓬船悠悠地在小河上荡过,有巷子深处升起的袅袅炊烟,有农妇在通向河道的石阶上浣洗……而不同于其他的江南小镇,乌镇少了一些商业气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气息,这源于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文化。
小桥。
乌镇的桥不算多,但已足够独特。
走过蜿蜒的石子路,绕过许多弯道,眼前,出现了一座桥,虽然有些大,却也是一块一块用石头砌起来的,一样结实,一样美观,一样真实。
再看看桥头的石刻字,得知它叫“逢源双桥”。
这是河道的第一座桥,所以叫逢源。
穿过弄堂,走过一户户人家,便看见了一座小桥,这座桥就是江南古镇所特有的石拱桥,精心雕琢,显得立体的花纹使人心怡,站在石拱桥上,可以看到船夫摇着桨徜徉于碧水中,一脸泰然。
这就是乌镇的桥,大的给人豁然,小的则给人舒心。
乌镇如果没有这些桥,肯定没有这般精致,没有这般古朴,没有这番意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少了修饰。
乌镇的桥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妙趣横生。
流水。
水,永远是江南古镇的主题。
悠悠流淌着的是傍河居民的生活主线,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承载着他们的淳朴流向更远的地方。
这里的水,碧绿碧绿,这里的人,清清澈澈。
我们坐上了乌蓬船,船慢慢地游荡开来,船夫站在船尾,熟练地摆动着桨,荡开一阵阵涟漪,船左右摇摆着向前荡着,左右房舍似乎也在摇摆着,倚在扶手上,随着船摇摆着,突然感觉,好像一下子摆脱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融入了一片安宁祥和的小镇生活中了,这里的一切,随着水流慢慢飘荡着,远方,成片的杨柳随风摇摆,是惬意,是安逸。
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威尼斯,因为那里是水城,因为水给人以安逸,当水成为城市的主命脉的时候,人们就真的慢下步子来了,也许这是一种回归,生活方式的回归。
乌镇的水,就是这样,这样的水,孕育出了水一样的人。
人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乌镇,养出了一方淳朴善良之人。
穿过深深的弄堂,路过许多人家,他们似乎从不被游客们打扰,依然各自生活着,悠闲地生活着。
有人敲着木鱼,说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也许是在祷告吧,有人则在自家园子里种菜,不时地,有小狗会跑到路当中,抓抓痒,作揖,或是,就呆在路当中,不走了。
还有八哥见人就说“你好”,逗得游客不时称赞。
这番生活情趣,不得不令人向往。
我甚至想,这里,是不是许多中国文人被贬官之后的世外桃源呢。
文化。
乌镇除了有秀美的风景,和蔼可亲的人,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
文化始终是使一个古镇永远吸引人的力量,有了文化,古镇彩绘分外夺目,才会将其深邃展现在人们面前,才会让人们来读懂它。
走进一个个小小的门洞,里面无不是一种精髓的文化。
我走进江南百床馆,里面陈列着从明代到近代的床,上至皇帝御用之床,下至普通百姓之床,这是床的发展,也是历史,这些床的雕刻都十分讲究,一看便知是能工巧匠一刀一刀精心雕琢而成,想来现在的床虽然大而舒适,缺少了一番心血,少了一种工艺,也少了一种文化,一种木雕文化。
这种床,保留在乌镇,也成为乌镇的文化瑰宝。
再走过一段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穿过狭小的巷子,就是蓝印花布的作坊,大大的园子里挂着长长的布条,等着晒干。
蓝印花布是江南的特色,也几乎成了它的象征,小而精细的花纹透出的是一种细致,蓝色衬出的是一种古朴。
看雪白的布经过能工巧匠地改变成了美丽的蓝印花布,不得不感叹乌镇人的手巧,也许这种手艺只有在乌镇才看得到,因为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种文化的传承,这种风格,是属于乌镇的,是属于江南古镇的,因为只有在这里,穿着蓝印花布的衣裳,坐在河边看过往的乌蓬船,才是和谐。
乌镇除了有这些工艺外,还出了一位文人——茅盾。
他的《子夜》、《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闻名遐迩的作品,他的故居依然透着一股文化的气息,墙上挂着“有志竟成”的字样,那应该他的座右铭吧,书桌上,简洁地放着几本书,书页早已泛黄,他的学识,见解却不会发黄,而是愈陈愈精。
茅盾故居的布置非常简单,会客室里只有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也许,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也许中国许多文人都是这样,过着清贫简单的生活,正是这种清贫,正是这种生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君子”,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看过他的三味书屋,一样俭朴,一样充满文化气息,只是鲁迅还有一个百草园,可供闲暇用。
而茅盾,所有的时间都在书里了。
走出茅盾故居,再往前,便看到了保存尚好的当铺,推开有石狮子的大门,转过几个弯,就到了当铺,一个大大的“当”字写在墙上。
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水泥地上,交换物品的窗口很高很高,窗口也很小,别的地方都用木条弄成小孔状,这样奇奇怪怪地结构听说是为了防止斗殴,以便公平交易。
看来古时候人也懂得经济理财。
从旁边的小门可以绕到当铺里的工作人员坐的地方,踩在石库门般的地板上,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还有回音,登上三节楼梯,坐在木凳子上,有...
乌镇的风景的作文
我看着那一张张美丽的照片,那就是我今年假期游览的梦里水乡——乌镇。
乌镇为什么叫“乌镇”呢?是因为那里的房子就像我们画的山水画一样都是黑瓦白墙,所以叫乌镇。
我们一进乌镇,就惊呆了,我问妈妈:“妈妈!你瞧,那房子怎么浮在水上?”妈妈说:“那房子是用石桩架起来的。
”我一想:要是这么多人蜂拥地从上走过不就塌了。
于是,我飞快地小心翼翼地跑了过去,心里的大石头好不容易放了下来。
我们来到了乌镇的民俗馆参观,这里陈列着古代人的桌子、椅子、特别华贵的床和服装、鞋帽,最奇妙的是她们这里女人穿的鞋子,我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我问妈妈后才得知,古时的女孩子长到六、七岁就要裹脚,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寸金莲”,穿这种鞋子女孩子走路快不了,还一扭一扭的,我听后真庆幸生长在现代,可以活蹦乱跳地来游乌镇。
我们还看了乌镇的蓝印花布,一进染坊,几十米的花布高高直挂从天而降,阳光下蓝印花布发出耀眼的光芒的情景让我感到惊奇,我太喜欢了,把布一块一块裹在身上照相。
妈妈知道我的心思,给我买了一件蓝印花旗袍,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同游的客人都夸我成了江南小美女。
“小桥流水人家”是乌镇的特色,镇里有30多座小桥,真是“百步一桥”。
乌镇人在节日里有走桥的习俗,至少要走十多座桥,称“走十桥,去百病”。
我和妈妈走了十多座,想来今年一定不生病。
弯弯的河流拥抱着乌镇,家家门前流水环绕,由远而近的乌蓬船上飘来我最爱听的歌《梦里水乡》“春天的黄昏请你陪我到梦中的水乡那挥动的手在薄雾中飘荡玲珑少年在岸上看那青山荡漾水上,看那晚霞吻着夕阳……”我太爱水乡乌镇了,那水上的房子、小桥,画也画不出的美,真让人陶醉。
...
描写乌镇的好文章
清晨五时,天色未明,大家都早早的来到了集合点,兴致勃勃的等候旅行社的大客车,年轻的还带着孩子一起去。
一路欢声笑语弥漫在奔驰的车箱里。
上午九时许,客车驶入浙江湖州路段时,遇交警例行检查。
原以为一会儿就行,谁知车主证件不全,驾驶员、车主及导游小姐相继被交警带去谈话,后来又令驾驶员将车开至检查站院内,依法扣留,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的情绪变得急躁起来,原本就不宽裕的游览时间又被意外的挤占了去,幸好湖州交警及时为我们调来了当地的豪华旅游车,这是一辆赴北京参加过奥运会的豪华大巴。
十点半钟,我们总算重新启程了。
导游小姐一再致歉,并调侃说,如果不遇检查,我们怎能坐上这辆奥运专车呢?调侃归调侃,但我们的心情却大打折扣了,而实际旅游时间也要缩水了。
中午时分,旅游车驶入乌镇,导游带我们到预定的酒店吃了午饭,这里的饭店生意真好,前来就餐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匆匆的吃完饭,就进入乌镇东栅景区。
乌镇是江南水乡古镇,镇内河街平行,水陆相邻,民居宅房傍河而筑,两岸以石桥相连,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风韵。
而令游客趋之若鹜的更为那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小镇有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有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读书的昭明书院等人文景观。
由于是双休日,游人摩肩接踵、拥挤不堪。
我们跟随导游,顺着人流前行。
进入景区,先要过桥,一条东市河横贯东西一镇,一座廊桥架通南北两街。
桥名“逢源双桥”,双桥下是“财神湾”,带着乌蓬的船儿停泊在财神湾里,象是等着财神的到来。
站在桥上,向西望去,眼中、心中满是水的影子,柔柔的,润润的,幽幽的,那沿河而建的老屋大多伸向水中,一式的粉墙黛瓦,河道里时有乌蓬船过往,古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顷刻间便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如梦如幻,似景似画。
过了双桥就到了财神堂,财神堂内供有一尊等人大小的财神雕像,为乌镇的东路财神,原身是比干丞相。
这是一位特殊的财神爷,因他是掏心而死,后人誉之为没有私心,并以此告诫世人应取仁义之财,不能有过多的私心私利。
绕着财神湾来到了“香山堂”,一排乌黑的柜台,悬顶挂着木刻的招牌,原来是中药铺。
靠墙一溜的小阁抽屉,一看就知是放中药的。
一把切药的铡刀,一副桌椅,几张发黄的字画,由于时间很紧,我们就这么跑马观花的一带而过了。
再往西行,一条古朴的小巷,铺着长长的青石板路,两排木门人家。
这画面让人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不过已看不到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取而代之的是许多撑着色彩缤纷的可挡紫外线的现代伞的阳光女孩。
木门上的油漆大都掉落,显出的是木材本来的颜色,不知道这其间需要经过多少次风雨的洗刷,才还原了自己的本色。
木门里的人家有的在自家门前摆上小摊卖些玉米棒、茶叶蛋之类的食物。
接下来的江南百床馆是一个有趣的去处。
陈列了明、清、民国时期的上百种床。
雕花描金,无论是人物还是飞禽、走兽,无不栩栩如生。
这些古床,精致得无以复加,一张新婚床,从里至外有三层,如同小型的房间一般,真个是红绡帐暖度春宵。
我的一同事说她在上海的家,居室也只有这么一张床的大小。
一架姊妹床,有两层,里面是床,有着飞凤,也许主人曾经在上面缀满了香袋,而周围的幔帐收敛了姊妹的私房话和笑声;外层是放衣柜的,方便了女儿家更衣。
这一张张做工精美的床在向人们昭示着主人所处时代的繁华与奢华。
“公生糟坊”里满是酒香,靠墙一溜的架子上放着一坛坛红封白酒。
这种酒叫“三白酒”,是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酿就而成的。
这里的生意红红火火,象是从远古走来,源源流长。
这一处的回廊里有许多卖姑嫂饼的,三白酒和姑嫂饼都是乌镇的特产。
染坊曾在电视剧里见过。
晒布场上,一条条染好的蓝印花布高高地挂在一根根竹竿上,那布上印染的细碎花儿随着那一片片幽蓝迎风摇曳,轻舞飞扬,我和同伴忍不住在此留影,却不小心脱离了团队,只得单独游览了。
一间间店铺里陈列着蓝印花布的制成品,有上衣、裙子、头巾等等,因时间较紧,无法挑选,因此一件物品也未买。
随即来到余榴梁钱币馆,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
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走马观花,也领略了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我们随着人流走进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纪念馆,这里原先是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的读书处。
书院大门的门楣上嵌着“立志”二字,两旁的柱联是院名的注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
进得门来,穿越过道,就见一个小天井,内植桂花树。
过天井是讲堂,上悬“有志竟成”匾额,纪念馆有茅盾塑像,通过文字及图片向我们介绍一代文豪的光辉一生。
茅盾十三岁前住在乌镇,乌镇的风土人情融入了他的生命及作品。
《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茅盾为乌镇增添了一份静雅之气。
乌镇有什么风俗?急需一篇作文
“香市”是乌镇旧时的一种民间风俗。
“香市”有的地方称“庙市”,亦叫“庙会”,历史由来已久,相传唐代已经存在。
茅盾1933年曾以《香市》为题著文,描绘了乌镇这一民间风俗活动的情景。
他写道:“清明过后,我们的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
”“香市的地点在社庙。
”“香市的主要活动无非就是‘吃’和‘玩’。
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彭,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
”每年三月一到,镇上的各行商店,便陆续到土地庙前面的广场上,摆设临时的货摊,推销商品。
什么广货摊玩具摊,水果摊,糕饼摊,应有尽有。
特别上茶摊,一个接一个,好似一场盛大的茶宴。
香市一开始,外地的各种“戏班子”也都按期赶到,各选场地,露天演出。
什么跑马戏,木偶戏,髦儿戏,猢狲变把戏,魔术杂技,动物展览,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做髦儿戏的戏台,就搭在庙前面南面的高坡上。
戏是做给神看的,俗称做神戏。
作戏的费用由镇上商家摊派,赶香市的人们占神的光,都可以看白戏。
头一出戏叫“风波亭”,纪念岳飞。
庙里面是神的世界,一支支蜡烛插满佛台,照得眼花缭乱;一个根根檀香烟雾缭绕,熏得满脸模糊;一尊尊泥佛默默端坐;一个个香客虔诚磕头。
庙里庙外,木鱼声、叫卖声,敲锣打鼓声,吵闹声,响成一片,几里路外也听得见。
这期间,四乡的农民,都成群结队,乘了航船,或摇着赤膊船来赶香市。
他们或背黄布袋或拎竹编香篮,顺便出售自己编的竹器、或其他产品,选购急需的用品。
所以香市实际上也是一种市集形式。
赶香市的农村妇女,另外还有一项活动,就是在庙里烧过香之后,还要到土地庙前面的水潭里,洗洗手,俗称“洗蚕花手”。
据说,在那里洗过手以后,养起蚕来就无病无灾。
这是乌镇蚕乡一种特有的风俗。
关于乌镇盐官观潮的作文
这个学期,我们学到的第一篇课文叫《观潮》,书中描述了天下奇观——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书中写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奇特的景象,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仿佛汹涌澎湃的钱江潮就在眼前。
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到海宁去观看钱江潮,去亲身体会一下那让人心潮澎湃的时刻。
今年农历八月十六,爸爸江阴的几个朋友要去海宁观潮,让爸爸作向导。
爸爸说:“那么我们全家也去观潮吧!”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说:“我终于可以看到钱江潮了。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海宁的盐官镇。
我们在盐官泄洪闸观景台的五楼买了位子,这里是最佳观测点,登高望远,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钱江潮的全貌。
中午11点45分,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我喊道:“来了!来了!钱江潮来了!”人群也跟着沸腾起来。
渐渐地,白线越来越近,越来越粗,在白线的尾部拖着一个大大的“s”形,那就是“s”形潮吧。
钱江潮像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整齐而快速,声音由远而近,由闷雷声变成火车声,最后变成倾盆大雨的声音。
不一会儿,潮水来到了盐官泄洪闸处,潮头的形状由“一”字型变成了“S”形,一部分潮水涌进了泄洪闸,碰到了泄洪墙后又被反弹回来,这部分潮水想去追赶“大部队”,但是“大部队”已经走远,它们追不上了,只能永远留在泄洪闸内了。
钱江潮经过盐官泄洪闸后又排着整齐的“一”字型队伍继续前进……虽然潮已经散了,可是人们站在观潮台上久久不愿离去,仿佛仍沉浸在钱江潮壮观的景色之中。
难忘的旅行乌镇三分钟话题作文
朴实好客的乌镇人,争先恐后的向游人们递上一盅盅美酒。
几条木椅、几张木桌。
木制的窗,木制的门,我们没有出去旅游。
在家里,我翻起相册,又想起去年游玩的乌镇,我细细的品尝了一口,给这个古老的小镇带来一丝丝现代的气息。
乌镇的水静静地围绕着小镇、矛盾故居、蓝印花作坊……虽然过去了一年,小曲在水上轻轻地飘荡。
乌镇的酒坊静静地在小镇的深处飘香,似乎倾诉着岁月的沧桑。
游客们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匆匆而过。
乌镇的房子停在水中、一面酒旗使人再次感到乌镇古老的气息。
房屋四周是水,桥下流过的是水,石洞里有水,柳树旁还是水, 一个个古老的房屋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游人们都记住了酒坊的名字——高公生酒坊。
一眼望去,乌镇真是水的世界,显的十分的陈旧,情不自禁的想起了那一句诗:葡萄美酒夜光杯。
乌镇令人难忘的地方太多:林家铺子,水的家园。
小木船在水中漫漫地摇啊摇,船夫轻声地哼着民谣今年暑假,妈妈学校工作很多,所以...
乌镇夜景四年级作文一篇
乌镇旅游最重要的一景就是她的夜景。
柔美,宁静,是她最大的特色。
去了乌镇,千万别走马观花, 买完纪念品就闪人。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住一晚上,就能体会到真正的江南,真正的美。
作为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乌镇以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现“十”字交叉,形成了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
茅盾的童年就是在乌镇度过的~~~~~~~~~~~~~
乌镇茅盾故居作文
乌镇的茅盾故居,我已经在书上,电脑里,电视里瞻仰了好多次了,惟独没有亲眼看见过,亲手触摸过,亲身到达过。
在2006年5月2日那天,我不但有幸来到乌镇,还见到了茅盾的故居。
走入乌镇老街,观赏着街边古香古色的墙壁,走过高耸的石桥就来到了沈爷爷家门口,看见了大门口写着“茅盾故居”四个**同志题写的大字。
这个作家的小时侯是在这里度过的,我不禁想走进去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
我走了进去,在屋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茅盾的雕像,他右手握着一支细长的笔,似乎在奋笔疾书。
在第一展厅,上面有茅盾本人和他父母、弟弟的照片和他小时候的“宝墨”。
其中有一张茅盾小时候的照片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在乌镇老街上照的,而且背景就是他的故居的大门,我忽然看见了茅盾在自家大门口玩耍,他小时候的练字本也保存了下来,上面有他童年的日记。
在二号展厅,是茅盾爷爷的照片,其中有他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还有1920年他加入共产党时的照片。
在第三展厅,是我们不可不看的地方,里面有他老人家的作品原稿,有《蚀》、《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和着名的《子夜》都被保存在了这里。
走出了展厅,我似乎看见了人们秋收时的忙碌情景,看见了子夜时美丽的夜空,感觉多读了十年的书。
在天井,我们看见了沈爷爷亲自种植的棕榈树,棕榈树似乎是受了文学的熏陶,郁郁葱葱。
而他却于1981年与世长辞,但他的名字会与这棕榈树一样与世长存!
文章写了乌镇的哪些景色?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乌镇,虽然没有杭州西湖的绝美,没有苏州皇家园林的气派奢华,但乌镇有着江南水乡独特的魅力,洗尽铅华后婉约的静谧。
虽然现在的乌镇,来来往往游人如织,但乌镇始终是安静的,她骨子里透着安静的气质,让每一个来这里寻梦的人,都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
乌镇除了具有江南水乡景色秀美的特点,还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独特风韵。
很多保存完好绝版了的古老建筑,很多原生态的江南风情,一个又一个原始的手工作坊,让人了解江南感悟江南。
若有一天,你累了,倦了,迷茫了,困顿了,...
以“游”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是旅游还是别的?我这有篇旅游的,这些供你小作参考吧。
流水无疆 行至江南,所到之处,便是满满的水印象;悠远,舒畅。
没有黄河的雄厚,没有丽江的澄清,只是静静地独自流着,深远着。
上善若水,说的便是这江南的水吧。
滋哺了江南人的细腻,水上波纹一圈圈荡开,幻化成了无数波澜,印在了河边人们漂洗的衣服上,于是衣上也便有了波纹。
风一吹,江南的水便在衣上也灵动起来。
突然觉得江南似乎被浓缩在了这平缓的水中,显得安适且宁静。
水中是人们谈笑的脸,水上是一艘艘古朴的木船,穿过江南古桥,似乎时光已然倒流。
只剩下一片风轻云淡,还有一摊流动的水,江南水。
心心念念着湘西的凤凰古镇,那里的水也一定至善至美,因为翠翠一直守望的那个渡口,那江水,是那么的淳朴,美好。
这湘西的水陪伴着沈从文,也许只有童年。
但他也是念念不忘,以至于后来他离开了湘西,还是写出了不少的文章来守望着这湘西水。
而凤凰也因为这水,从浩远古老中找到了一丝跳脱尘封的生气。
流经都江堰的水必然是幸福的,他们淌过大禹沉在淤泥的石像,冲刷着这比长城还要古老的水利工程。
手掬一捧水,可亲可近。
余秋雨先生说过,这都江堰几千年默默地守着大禹,守着这山,这水。
固然没有长城恢弘,却也是静处慢慢累加着自己的厚重与深沉。
因为有了这浩瀚的水,无形中也壮阔了他的雄厚,像一个神采奕奕的老者,悉数从他身边经过的水流,屹立在这一方山水之间。
流水无疆,几千年,水渐渐融成了一段历史。
几处文化,融入了人间冷暖,静静地把文化、历史人情留给他所淌过的地方,于是便引来了无数旅游者的追寻,他们寻找着被遗落、埋藏的文化,寻找着这千年缄默不言的流水。
穿行在水色江南 我迷恋着旅行,热衷于悠游山水,览湖光山色。
我尤爱江南,闭上眼,总有一个关于江南馥郁的梦在冥冥之中召唤着我,召唤我带上一颗旅行的心,穿行在水色江南…… 听着江南温婉小调,吴侬软语在耳边呢喃,这些总会让我想起江南水乡的烟柳画桥,想起乌镇的美。
在乌镇旅行,穿行在水乡的灰瓦白墙,小桥流水木舟之间,仿佛在一呼一吸的间隙里都充满着江南独有的如水气韵,站在白石桥上,空气里是江南一域烟雨的潮湿,有罗衫淡淡的水乡女子手提荷花灯,撑一把油纸伞与我擦身而过。
她回眸,仿佛有清澈的湖水在她眉黛泛滥,我的心醉在江南女子梨窝浅浅的笑容中,亦醉在乌镇那隽永的流水间,难以自拔。
行走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我那颗酷爱旅行的心装满了乌镇的温柔气息,乌镇啊乌镇,你在我心里盛开出一个永恒的天堂。
漫步在西子湖畔,我总有一种穿行历史的恍惚,毕竟,这里沉淀了太多太多的文明,太多太多流传千载的故事。
闭上眼,湖上有风吹来,我依稀听见有鹤在石头城依水的朱楼外幽鸣,猝不及防地,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带着西湖氤氲的水汽向我迎面扑来,关于苏堤,雷峰塔,关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美诗篇……在西湖旅行,我看见雾气氤氲在流水边,把水草和游鱼的呼吸也变得如同丝绸一般柔嫩,西湖所蕴藏着的浩如烟海的历史精髓,让我心动。
读着李后主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总能无端地让我想起秦淮纷飞的琼花以及漫天的柳色,秦淮,这一个多情的地方,总能让我忆起这里吹断云水间的笙箫,寒烟笼细雨的庭花,忆起李煜的“露华新月春风度,车如流水马如龙”……这些关于秦淮八艳,南唐故里的故事,沉积在江南上苑的郁郁楼台间,倾诉着琼花月影中道不尽的往事。
在秦淮旅行,我捕捉到了李后主的悲伤,以及无数水色江南的美丽所在。
旅行是一个让我心醉的过程,穿行在这如水江南,让我在美景中洗尽心中的莽莽红尘,让我汲取了历史的深沉,更让我品味到了如水的绝代才情。
带着满心的欢愉在水乡旅行,我一路收获着美丽。
请和我一起穿行在如水的江南……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乌镇游记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