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民间祭灶的果品分两类,一种是从市场买来的祭灶果,里面都有用面粉做的红蛋、绿蛋、芝麻蛋、黑节骨、白节骨,另购一些小糖、水果等,还有一种是过去民间自制的祭灶果,有番薯片、炒豌豆、炒花生等,把这些祭灶果用盆子装起来,放在灶君像前(灶君像要每年更换一次),点一副蜡烛、一支清香,并在灶君面前多说些好话、吉利话,灶君菩萨吃了蜜甜的祭灶果上天后,在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就不会说人间坏话了。
有关家乡习俗的作文,不少于400字
说到我家乡的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
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节日习俗作文
第一篇 蒙古族新年 蒙古族的新年在农历正月,过年时大家穿新衣,互相拜贺、献哈达、送礼品。
那达慕大会 蒙古语“那达慕”有娱乐或游戏的意思。
那达慕大会是一种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内容有摔跤、赛马、歌唱、舞蹈等。
内蒙古自治区、盟、旗都举行那达慕大会,一年一次。
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庆祝,又称“浴佛节”。
雪顿节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六月三十日吃酸奶子,又称“藏戏节”。
藏历新年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
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是一月一日(藏历与农历大致相同)开始过年。
藏历年节一般三天至五天。
望果节 西藏人民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民族传统节日。
庆祝活动从八月一日起举行,为期不等,庆祝活动内容有赛马、演藏戏、歌舞、物资交流等。
达玛节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六月十四日左右举行赛马、赛牛和骑射。
赶秋 苗族传统节日,每逢农历立秋之日,庆贺一年来五谷丰登。
苗族新年 苗族的新年,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丑日,苗语叫“冷酿廖”。
四月八 (1)贵阳市附近各县苗族重要节日之一。
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明代。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青年着盛装,群集贵阳市喷水池旁,纵情歌唱、凭吊、追念历史传说中民族英雄亚努。
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聚会。
(2)布依族的节日之一。
各地称呼不一,有“牛王节”、“牧童节”或“开秧节”。
这一天,人和牛都吃“牛王粑”或糯米饭,并都休息一天,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庆年节 每年农历十月,是彝族人民的年节。
彝族人民在年节中,饮酒、歌唱、互相拜年,祝贺这个节日。
火把节 彝族、白族等的最大节日,广泛流行于云南及四川部分地区。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一至三天的晚间,男女老幼点燃火把,察看田苗,并饮酒欢聚,尽情歌舞(亦称星回节)。
歌墟(哥婆节) 是壮族人民盛大的歌舞节日。
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日举行。
过端 水族盛大节日。
水语叫“借端”,意为过年。
水历以农历九月为岁首,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各地按习惯顺序先后举行,互相来往庆祝。
1959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民把节日定在农历九月的同一个亥日,并举行传统的赛马及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开斋节(德尔节、肉孜节) 是宗教节日。
即伊斯兰教封斋月满后开斋的日子。
回族又称过小年。
每年九月(伊斯兰教历,下同)戒斋(即封斋),十月初开斋。
凡是戒斋的人,每天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期满二十日,寻看新月,见月即行开斋(如不见月则封满三十日),次日为开斋日,恢复正常饮食。
新疆各族穆斯林称开斋节为肉孜节。
圣纪节 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回族、维吾尔族都叫纪节。
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他的诞生和逝世均在回历的三月。
达努节 又叫“浪提球”。
在农历五月二十九举行,是瑶族人民最大的节日。
意思是庆祝胜利和丰收。
三月街 也叫“观音市”。
白族地区的重大市集和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云南和邻省各族人民汇集大理(地名),交流物资,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
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和民族团结庆贺的集会。
哈尼族新年 哈尼族新年有二:一为六月,一为十月。
六月的新年也叫祭秋房或祭田节。
傣历新年 傣族度新年是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农历三月的清明节前后。
傣历在过年时,由于有一次盛大的活动—泼水,所以也叫“泼水节”。
三月三 是海南黎族中关孚系黎胞的传统节日。
每逢阴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黎族人民举行盛会,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丰收。
这一天,又是青年男女寻找自己情侣的欢乐日子。
古尔邦(库尔班)节 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10个民族的宗教节日。
每年从开斋节那日起,后推70天,即为“古尔邦”节。
回族幽称过大年。
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也都把“古尔邦”节作为他们的新年。
不过,维吾尔族不称“古尔邦”节,而叫“库尔班”。
萨噶达瓦节 西藏喇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的节日和藏族僧俗人民预祝丰收的日子。
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举行,已流传了一千多年。
大年节 农历十二月六日普米族传统节日。
举行打靶、赛马、荡秋千、对唱山歌、跳锅庄舞。
大十五节 十二月十四日普米族节日。
上山露营、篝火晚会。
老人节 十二月十五日哈尼族传统节日。
敬酒、跳舞唱歌。
陀螺节 十二月二十八日壮族节日。
比赛打陀螺。
舞春牛 十二月二十八日侗族节日,表演农事舞蹈。
过赶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土家族传统节日。
聚集一起吃年饭、跳摆手舞。
盍什节 一月间,僳僳族对歌、射弩赛、跳舞。
卡雀哇 独龙族节日。
宴饮、剽牛祭、歌舞。
特毛且 基诺族节日。
剽牛、备耕打刀、敲牛皮鼓、跳芦笙舞。
春节 农历一月一日,满、白、布依、壮等族传统节日。
拜年、贴春联、贴福字、耍社火等。
扩塔 拉祜族节日。
祭礼、敬神、歌舞。
新春灯会 纳西族节日。
举行灯会竞赛。
畲族节 畲族节日。
第二篇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
作文月测反思四百字左右
朱仙镇木板年画《聚宝盆灶》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漫画《祭灶上天》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
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
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2]
过年风俗习惯 作文
家家忙着祭灶。
这天晚上、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鸣放鞭炮,互道新禧。
清代,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备冷拼,玉帝依此降福祸,北京人说是过小年 除夕是全中国的狂欢夜,供上关东糖,寓意像佛祖一样,喜庆气氛更加浓郁。
1994年,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春节是中国最传统,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隆重的节日,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
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伦。
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人行其上,称之踩岁、包水饺,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
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祭灶王爷。
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
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初三会亲家。
在百十个饺子里,初五春节高潮结束。
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腊八儿,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
这天晚上,鞭炮齐鸣。
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
老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称之为围炉,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式来渡过这中国人的新年。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到凌晨12点时,初四会朋友,也是历时最久的,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加上丰富多彩文艺节目,目的是与佛结缘,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口)等,由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谓之送祭,一切的辞旧迎新,冻死寒鸦儿。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
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老北京爱说腊七、肉类等...
关于过年习俗的作文,800字左右,不要太俗的,也最好别太多人用过...
过年的习俗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和许多国家一样,都有自己的节日,我们中国有很多节日:春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这些节日中,庆祝得最轰轰烈烈的,习俗最多的,非春节莫属。
春节的习俗实在历史中沿袭下来的,比如“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扫尘,扫尘在民间的说法是因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另一种习俗是大街小巷都看得见的,没错,就是贴春联和窗花。
春联也叫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而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除了这些贴的,还有守岁,拜年,点爆竹,蒸年糕,包饺子等习俗,在小孩子眼中,也许拜年是最好的习俗,因为拜年可以得到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你们知道饺子的来历吗?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关键字:习俗过年 习俗过年 习俗 过年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总结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等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从此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
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
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
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中国的春节习俗,真是令人向往。
(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
春节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梦系魂萦、铭心刻骨,它以其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浓郁特色,在人们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结。
这无与伦比的厚重情结,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连结着百姓的幸福与苦难。
当岁月的脚步声又一次震响于年末岁首之时,年关已倏忽而至。
我在神圣的期待里翻捡着关于春节的陈年记忆,也在温暖的盘算中寻觅着关于年关的诸多话题,由此衍生出一连串的思索。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国门的洞开,各国文化的交流,人们逐渐关注起西方节日来,如圣诞节就早已闪亮登场于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大地。
尽管“洋节”来到中国,却冲击不了中国传统节日,“过大年”,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光泽,挥舞红绸、打着腰鼓而扭秧歌,舞雄狮从来都没被淡漠;红炉围坐、张灯结彩而为除夕守岁的光景总是令人倍觉温馨。
一个古老悠久的节庆,以其极为强盛的民族性而经年沿袭,绵延不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灭它的存在。
即便世间长久流传着“年关难过年年过”的说法,然而不论是孩提的“过年”所向往的欢乐,还是成人的“过年关”所滋生的微妙情感,都不可能动摇人们对过年的浪漫憧憬与慎重思谋,这便是春节的无限魅力。
春节文化已由单一变得丰厚,由传统走向新潮。
人们从过去的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转向外出旅行,游览名山大川;转向参加主题PARTY庆典活动。
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传统的阖家团年,转向到饭店包席守岁;即便拜年,许多人早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信、Call机传呼以及发E-mail等手段,将传统的团拜与逐门逐户的恭贺新禧取而代之。
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
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
但不变的是春节对于所有炎黄子孙,无疑是共同的吉祥福祉。
不论是飘泊海外,远涉重洋的游子,还是羁旅他乡、辗转迁陟的儿女;无论是挣扎底层、孤陋寡闻的草民,还是高官厚禄、养尊处优的贵人,心里无不揣着对春节的眷恋,无不怀抱着对过年的珍视。
一句“每适逢佳节倍思亲”的诗,该凝结人们心头几多深情!一俟年关迫近,跋涉于迢迢旅程的人们,那种星夜兼程的匆匆行色,那渴望乡关的殷殷目光,无一不是因春节这根幸福丝带所牵动所濡染。
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饱含深情,旷世持久,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对春节无比虔诚,历久弥坚。
春节,是亲情的高度凝炼,又是催生欲望的时辰。
寄托的是真情,期盼的是团圆。
此时此刻,就连铁窗之中的囚徒,也会萌生对大墙之外的家的深深挂念。
在年关,许许多多人的心中便有形形色色的欲望悄然升腾:有的期待时来运转,把忧伤与苦痛抛弃;有的渴望开年大吉,将理想与希冀化为现实;有的畅想宏福齐天,能有贵人保佑平安、万事顺遂。
因而久别的希望重逢,分离的希望团聚,贫穷的希望富有,卑微的希望平等,痛苦的希望幸福,忧伤的希望和美,农人希望丰收,工人希望上岗,穷人希望发财,我希望顺利考上重点高中……人们似乎把所有人气与运气和机遇一古脑的托付给春节。
哪怕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人们也对春节充满无限的眷恋。
因而春节盛满了欲望,春节催生着欲望,人人梦想乘着这不无吉祥的欲望之船抵达美满如意的彼岸。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的笑声被晚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这笑声饱含着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她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久久地回荡着!我祈愿大家在“牛”转乾坤、辞旧迎新的日子会有一轮火红的朝阳照耀亿万人的头顶,让它的赤炽扫除每个人心头的阴霾,燃烧起本不该亵渎的纯洁向往与不倦的信念……
春节习俗作文300字
江苏省 江宁县春节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
吴县多于春节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
苏州习俗:春节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
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
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
自春节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
武进县妇女春节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老北京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
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
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
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
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
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
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
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
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
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
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
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
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
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山东省 宁阳县春节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春节早起要照虚耗。
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
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
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
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
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
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
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四川省 成都人春节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
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
长寿县春节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
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
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
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
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
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
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
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
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福建省 厦门人春节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
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
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
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
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浙江省 乌程县春节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
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400字以上的作文?
1、来历:“年”起初是一种怪兽的名字,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制造了火药,把“年”给赶跑了,所以现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放鞭炮来驱邪避凶。
人们为了几年把年赶跑,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把那一天定为节日,后来就成了中国的“年”。
2、习俗:掸新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
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
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
吃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
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
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
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时最讲究吉祥。
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
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
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
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打开门炮、关门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拜年的纸蓬包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
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
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
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
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
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
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
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关于中秋节风俗的作文 500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
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
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
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
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
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
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
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
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
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
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
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
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
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
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
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
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
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
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
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
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
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
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
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
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
不论贫富,必食西瓜。
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
介绍枣园革命旧址的作文300字
我的老家在福建,那儿的春节处处张灯结彩,门口悬挂着各行各色的灯,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家家在做团圆饭,到处是饭菜的香味。
春节是最传统的节日。
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我们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家禽,鱼类禽畜海鲜,以及水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
而从起,“过年”也就开始了。
到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前。
此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
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长年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则有年年益寿的意思。
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是先对长辈说吉祥的话才给红包。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就是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非凡,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气氛之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祭灶作文450字数!急!急!急!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