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容忍与自由》中心思想是:容忍是自由思想的根本,社会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才能使人人都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附胡适的《容忍与自由》全文:
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耐儿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urr)。
我们谈到英国文学大师阿克顿(Lord 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写成他就死了。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一九○八)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 《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在那时候已是一个无鬼论者、无神论者,所以发出那种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礼记》的一篇)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我在那时候当然没有梦想到说这话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一九二三)会很热心的给《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在那时候当然更没有想到那个小孩子在二、三十年后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时候也完全没有想想《王制》那句话的历史意义。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这样的: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话的“诛”正是中国专制政体之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所以拥护那“四诛”之中的第四诛:“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我当时完全没有梦到第四诛的“假于鬼神……以疑众”和第一诛的“执左道以乱政”的两条罪名都可以用来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里用了公输般作“奇技异器”的例子;更没有注意到孔颖达“正义”里举了“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的例子来解释“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故第二诛可以用来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也可以用来“杀”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故第三诛可以用来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我在五十年前引用《王制》第四诛,要“杀”《西游记》《封神榜》的作者。那时候我当然没有想到十年之后我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第三诛,要“杀”我和我的朋友们。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我自己叙述五十年前主张“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故事,为的是要说明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我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信有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我的无神论与共产党的无神论有一点根本的不同。我能够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仰宗教的人。共产党自己主张无神论,就要消灭一切有神的信仰,要禁绝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这就是我五十年前幼稚而又狂妄的不容忍的态度了。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的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一个宗教团体总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端,**。一个政治团体总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必定是错的,必定是敌人。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试看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高尔文(John Calvin)等人起来革新宗教,本来是因为他们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但是新教在中欧、北欧胜利之后,新教的领袖们又都渐渐走上了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许别人起来批评他们的新教条了。高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权,居然会把一个敢独立思想,敢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Servetus)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把他用铁链锁在木桩上,堆起柴来,慢慢的活烧死。这是一五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的事
这个殉道者塞维图斯的惨史,最值得人们的追念和反省。宗教革新运动原来的目标是要争取“基督教的人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何以高尔文和他的信徒们居然会把一位独立思想的新教徒用慢慢的火烧死呢?何以高尔文的门徒(后来继任高尔文为日内瓦的宗教独裁者)柏时(de Beze)竟会宣言“良心的自由是魔鬼的教条”呢?
基本的原因还是那一点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像高尔文那样虔诚的宗教改革家,他自己深信他的良心确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笔确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那末他的意见还会错吗?他还有错误的可能吗?在塞维图斯被烧死之后,高尔文曾受到不少人的批评。一五五四年,高尔文发表一篇文字为他自己辩护,他毫不迟疑的说:“严厉惩治邪说者的权威是无可疑的,因为这就是上帝自己说话。……这工作是为上帝的光荣战斗。”
上帝自己说话,还会错吗?为上帝的光荣作战,还会错吗?这一点“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深信我自己的信念没有错误的可能(infallible),我的意见就是“正义”,反对我的人当然都是“邪说”了。我的意见代表上帝的意旨,反对我的人的意见当然都是“魔鬼的教条”了。
这是宗教自由史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在政治思想上,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同样的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而容忍总是很稀有的。我试举一个死了的老朋友的故事作例子。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始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我曾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我说:”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各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独秀在《新青年》上答我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我当时看了就觉得这是很武断的态度。现在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我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四八、三、十二晨
关于容忍与自由的作文
自由自由,嗯,相当响亮的两个字。
只是曾几何时,自由对我们学生而言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成为作文纸上发表高谈阔论的基调。
自由,离我们远了。
面临社会不断地进步,竞争愈发激烈而残忍起来。
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适应社会,便不断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
“望子成龙”的观念也是为了孩子着想。
但是如果过于严格只会:“望子成龙,子成虫。
”我曾看过一份调查,上面写出了以前孩子一天的活动与如今孩子一天的活动。
对比之下,现在孩子的压力比以前孩子的压力大了4倍;相反,现在的孩子一天的娱乐比以前的孩子少了25%面对着无情的数据,让我怎能不渴望那令人向往的自由呢?可是我们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却不允许我们渴望自由。
我们是那样努力地在时间的旷野上奔驰,为了一个漂亮的录取通知书而加速度,这茫茫荒原上,一眼竟然望不见那尽头。
我想人类是孤单的吧?看似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实际上这其中的人们真的快乐吗?以为一栋舒适的豪宅,拉风的跑车,天文数字的总资产就是奋斗半生的目标,可当一切到手后,有几个人的内心还是简单而快乐的呢?得到的换不回失去的,永远也换不回。
于是我们渐渐开始迷失,迷失了最初努力的方向。
各种各样的压力与束缚将本来年轻张扬的我们用力压入一个有一个相似的模板,当我们已习惯被束缚时,木讷的大脑只懂得被物理公式和ABC,看见美丽的喷泉是也只是想到要如何去做受力分析。
得不到自由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如今我们已丧失了作为一个孩子应有的快乐与思想的自由了!可悲。
可怕。
自由,渴望自由,解放心灵与身体。
常常幻想有朝一日可以逃离城市,这个一大片工业文明所铸就的墓地。
然后一个人,带着相机与几件简单的衣物跑到很远的丽江古镇拍下自己心目中的圣地,看自己的相机中最美妙质朴的景色。
在古老的丽江旁,买下一座田园,不用太大,容得下我就足够了。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则息,每天过着最简单无忧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
在那慈祥的阿婆脚边,听她讲古镇里流传下来的美好传说;看门前静谧流淌的江水,然后忽然想起我们逝去的岁月;我将会买一只小小的紫砂壶,每日下午在暖暖的日光沐浴下,静静坐在我小小的庭院里,沏上一壶茉莉香片,低垂眼帘,抿着嘴轻轻品那清淡的香气。
多么美好,那样的心情,是极其慵懒自由的吧?只是想到这有些遥远的梦,心中不禁有些黯然。
于是轻声一叹,便又是许久以后了吧?自由?自由!自由意味着解脱了束缚;自由意味着飞翔于天空。
自由!渴望自由。
本人寒假作业。
不知可否?
急求一篇容忍和自由为话题的作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这本书本来我是作为消遣来看的,用来轻松平常紧张的神经。
看过一点后,便放不下。
发现自己的愚钝,原来胡适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弄清楚的事情,正是我们一些庸人现在苦苦追寻,并以弄清楚一些小小的部分,自命不凡,引以为豪,真是羞愧。
《容忍与自由》与其说是演讲录,不如说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青年读本。
书中的一些见解,放在当下也是不落伍的,如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
有早瞻的眼光,我们什么时候能拥有此。
好的思想和科学都是经得住时间的洗礼的,《容忍与自由》能保留下来,胡适能名至今日,都是岁月的审批所归,所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书,里面有些观念可能不适合一些人群和目前社会,见人见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的更远。
这本书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
以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会“不充饥”,继续追寻其他的书。
这本书的含金量较高,胡适先生,如果以后我可以做到他那一半就好了。
我不是天才,想有所成就,只能“勤奋+方法”。
刻苦起来,今年快结束了,在图书馆偶遇这本书,是缘分。
及早教人清醒,省去糊涂探索消去的时间。
容忍与自由 胡适提倡的容忍指什么
知人论世。
我想还是一步步来看。
以下是从《三联生活周刊》的摘录: 胡适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庞杂而混乱的格局:它是一个最原始的角斗场——军阀割据;面临着最深重的灾难——亡国灭种;陈列着最肮脏和丑恶的黑金裙带——四大家族;却模仿出最现代化的政局结构——民主共和;上演着最时髦的政治理想赛跑——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做着最美好的设想——乌托邦梦幻;寻找着最根本的方法——彻底解决。
胡适给这个时代开出的药方,其实是一个态度——“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胡适眼中,中国是一场大病,必须要有时间诊治,准备药材,这是治本的路。
在当时那种危如累卵的局势下,人们听到胡适这话,可以说是急性子碰上了慢郎中。
胡适认为,急也没有用,如果三年都没耐心,不如坐下来等死。
退一万步,这种态度即使不能立竿见影地救亡,却能慢慢地为中国造下“不能亡之因”。
所以,胡适回国后首先做的并非制度性设计,而是推动人的独立,不遗余力地倡导自由、独立、怀疑、宽容的价值谱系。
他认为,争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没有个人的觉醒与解放,就没有民族的觉醒和解放。
他甚至打定了用20年的时间做“思想基础”的决心。
他认为凡是用暴力推翻的,结果还是暴力。
所以他始终对“革命”——这个20世纪最时髦的词语——保持警惕。
他甚至认为,革命的结果必然是“革命尚未成功”。
他的老师杜威就说过,社会的进步本质上是“零售生意”,而不是“批发买卖”,社会的发展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毫无捷径可走。
但问题是,时代的形势与人民的耐心是否可得?如鲁迅说:“改进最快还是火与剑。
” 但胡适的悲剧就在于,在一个衰朽的政治中,偏偏要去做一个只有在正常有序的政治中才能发挥作用的自由知识分子。
他认识到了自己在一个合乎理性的民主制度下应该扮演的角色,却看不出自己在一个不合理性的专制制度下应该何去何从。
他过多地寄希望于舆论的监督作用,却没有想到在一个不尊重公意的政权中,舆论是可以置之不理的。
(其实我觉得胡适对于当时的民主、社会抱有太大的信心与希望了,再加上他对儒家学说的崇尚,而他的思想是被当时的一些人所不认可的。
胡适与鲁迅,有人把他们比作阳光和闪电,还是很能表现他们各自特点的。
)再来看胡适容忍论节选: “我在五十年前引用《王制》第四诛,要"杀"《西游记》《封神榜》的作者。
那时候我当然没有想到十年之后我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第三诛,要"杀"我和我的朋友们。
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我自己叙述五十年前主张"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故事,为的是要说明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我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信有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
但我的无神论与共产党的无神论有一点根本的不同。
我能够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仰宗教的人。
共产党自己主张无神论,就要消灭一切有神的信仰,要禁绝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这就是我五十年前幼稚而又狂妄的不容忍的态度了。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
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
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的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
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
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
一个宗教团体总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端,**。
一个政治团体总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必定是错的,必定是敌人。
”再看考试吧上的摘录: “胡适容忍思想的形成深受母亲的影响。
胡适认为母亲“最大的禀赋就是容忍”,并强调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受数不清的苦恼、倾轧、压迫和不平,因而容忍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
胡适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时,深情地回忆到母亲,说:“我母最大的禀赋就是容忍。
中国史书记载唐朝有个皇帝垂询张公仪那位家长,问他家以什么道理...
胡适容忍与自由二
容忍,就是当自己受到不公、误解、被穿小鞋······或者看到一些不好的人和事所选择的息事宁人的一种态度,往好了说就是体现一个人的肚量,往坏了说就是说一个人没胆量,生活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上,有时候需要我们忍让,因为忍有时可以避免很多矛盾,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会有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伤了大和气,当然容忍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事情的一定要朝好的那一边发展·····自由,作为公民我们有着法律赋予的多种自由,只要不违法,我们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每一种都不能成为伤害别人的借口,人心向善,比如对不了解的人或事不做恶毒的评价······生活在大集体中我们除了有自由有个性之外,也有控制自己乖张的个性,不去做影响伤害别人的事,同时我们也要摒弃自己小心眼的心态,比如有同学比自己优秀,要欣赏、要学习而不是嫉妒;同事哪件事么做好,也不要背后议论,可以当面或私下进行沟通。
容忍与自由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
思考与练习:一、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
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容忍精神,不能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产生唯我主义,而走向极权专制。
胡适不仅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甚至还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自由的一般定义是每个人按照自己意愿做事。
也就是说,在自由的时候必须考虑他人的自由,不能侵犯他人自由,这就是容忍了。
二、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自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没有绝对,如果对自己的思想意见形成绝对之是,就听不到他人的意见与建议,社会就不会进步,没有了自由言论,人的思想也会被禁固,社会终将走回旧封建专制统治时代。
三、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
自答:1、作者引用年少时以《王制》专制例条痛骂《西游记》与《封神榜》,指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不存在根本不存在。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启示力与说服力,作者无须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
最终宣染“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的中心论点。
四、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自答: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的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
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中,凯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
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
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
宽容话题作文
“宽容”话题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提示]“宽容”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的意思。
“宽以待人”“宽大为怀”,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当今立足于社会、求得更好的发展的要求。
要做到“宽容”,必须有开阔的胸襟与全局的眼光,必须破除等级观念。
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应掌握适度的原则,在许可的范围内恰当地行使“宽容”之心。
写议论文,可着重指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是一种爱;是一种处世、为人的技巧;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良好的润滑剂。
[名言] 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2、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 3、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普希金 4、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 5、 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
-----爱因斯坦[美] 6、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
-----欧文[美] 7、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
-------西拉斯[古罗马] 8、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金缨[清] 9、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
-----金缨[清] 10、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宋] [例文] 小议宽容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
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宽容。
寓言中动物的宽容是以德报怨,佛教中弥勒的宽容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来理解宽容呢?其实,宽容是一种境界。
宽容如水。
通常的“宽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
宽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
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
同时,也看清了自己。
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马理智地选择了宽容,最终两者和好如初。
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的方法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因此可以说,寓言中的国马其实是很明智的。
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报怨”。
宽容似火。
因为更进一层次的宽容意味着不仅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更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灵。
心平如水的宽容,已属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动容。
从寓言中我们看到,犯下过错的那匹马已认识到自身的荒谬而羞愧难当,这时被咬的马体现出的宽容与安慰,便恰似一团火焰,明亮而温暖。
宽容,不仅融化了彼此的冰冻,更将爱的热力辐射进对方的心窝。
在被某些人评论成“物欲横流”的时代,自下而上空间正日益缩小的人们所缺的不正是发生在两匹马之间的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宽容是诗。
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
至高境界的宽容,不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
宽容的涵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
寓言中的马无法到达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对于人类却是如此的真实和深刻。
为生活的平淡与多舛而心存积隙的人呵,请你选择宽容吧。
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反而有助于人们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
具有宽容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宽容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当然,宽容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
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而是懦夫。
“圆以待人”,也得先看对象。
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
所以,宽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学问。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决不是两匹马这样简单的事。
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
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简评] 这篇习作有两大优点:一、见解比较深刻。
文章自始至终,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行文不只是例证,而且注重分析,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宽容是一种境界”这样一个抽象的命题,显示了小作者对“宽容”的透彻的认识。
全文的分析,不仅富有生活的哲理,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论述生动形象。
文章巧用比喻,从三个层面揭示“宽容”的本质,思路开阔,联想丰富,由此及彼,较好地把握了三个层面的内在关系。
文末的开掘,既概括了上文的内容,又把“宽容”的精神融于生活的艺术和永恒的生命之中,让人产生深远的回味。
容忍与自由中两段古文的翻译
原文: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笙以疑众,杀。
此四诛者,不以听。
译文:凡是断章取义曲解法律,擅自改变事物的既定名称而另搞一套,“用邪道扰乱政令的人,杀掉。
凡是制作靡靡之音、奇装异服、怪诞之技、奇异之器而蛊惑民心的人,杀掉。
行为诈伪而又顽固不化、言辞虚伪而又巧言利舌、所学陷入异端而又自以为博闻、言辞谬庚而讲得冠冕堂皇,以此蛊惑人心者,杀掉。
凡是假托鬼神、时辰日子、卜签招摇撞骗以蛊惑人心者,杀掉。
上述的四种被杀者,不再接受他们的申诉。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胡适的《容忍与自由》中心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