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悲惨世界的感想》5500字
读《悲惨世界》的感想
悲惨世界是?一轴辉煌的?画卷,这是一部动?人的史诗,这是一种浩?博的精神,是一股充沛?的激情,当我们今天?要用简单的?话来概括《悲惨世界》时,与其笼统地?称它为“名著”、“杰作”、“瑰宝”,似乎不如这?样具体地称?呼它较为确?切。
作为画卷,它可以使我?们联想起什?么,它像《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描绘的
而它的规模?却要大得多?,它表现的是?一个漫长时?代的历史内?是一?个特定时间?的广阔空间?,
容。
主人公冉阿?让的故事是?从一七九五?年开始的,但画幅的卷?首延伸得更?远,卞福汝主教?的经历与国?民工会代表?这一形象把?我们带到阶?级斗争严酷?、个人命运难?以预料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接着,我们随着卞?福汝主教与?冉阿让进入?了一七八九?年资产阶级?革命所开辟?的历史时期?,即作者在序?言中所谓的?“本世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时?代”。在这新社会?形态的初期?阶段,我们就看到?了社会下层?的苦难,巴黎欢呼自?己的资产阶?级英雄拿破?仑象出生太?阳在意大利?升起之日,正是冉阿让?仅仅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投到监?狱之时,荣光鼎盛、轰轰烈烈的?拿破仑时期?,,对于冉阿让?是监狱十九?年的奴役生?活。他出狱的时?候,又正是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遭到失?败后的几个?月,在经过了滑?铁卢古战场?之后,我们又进入?了另一段历?史,《在一八一七?年内》,我们看到百?合花再度开?放时期形形?色色的社会?政治生活看?到芳汀的悲?剧、珂赛特的苦?难、马吕斯家庭?的矛盾,当然,还有冉阿让?的坎坷与困?顿。而后,我们又随着?人物经过一?八三0年的?革命,到了七月王?朝时期,看到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如何导致?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义,看到以街垒?斗争为中心?的各个人物?的命运有了?什么变化与?结局。
这种对历史?发展与现实?生活的描绘?,只是一种背?景,或者只是一?个扮演故事?的框架,如果这样去?理解,那将大大贬?低雨果某种?更为广阔的?自觉意识,他以那样大?的篇幅、用历史家的?自觉意识,他以那样大?的篇幅、用历史家的?手笔描绘了?这个世界两?大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与一八三二?年的人民起?义,显然远远超?过了历史背?景描绘的需?要,他以那样详?尽细致的笔?法在人物活?动的环境与?故事中,填进了那样?多实在的社?会历史内容?。显然又远远?超过叙述单?个人物故事?经历的需要?。雨果曾说过?:“谁要是谈到?诗人,他也就必然?是谈到历史?家与哲学家?”,不难看出,他那种自觉?意识,就是以历史?家为己任的?意识,这是他那个?时代一切有?出息的文学?家所具有的?标志。巴尔扎克是?用近一百部?作品描写贵?族复辟时期?的贵族社会?怎样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紧逼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的?历史,而他则在一?部作品中,写出“本世纪”历史的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在全部历史?的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着一个?共同的触目?惊心的现实?,即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他以冉阿让?、芳汀与珂赛?特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指出“本世纪”的每一阶段?都一直存在?着“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因此,我们可以说?,雨果要写的?是“本世纪”中穷人的悲?惨史。
作为一部史?诗,他不是民族?的史诗,而是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它是我们联?想起什么,《奥德修纪》的主人公是?奥德修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历经各种险?阻,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它作为人的?史诗意义,不仅在于它?表现的是个?人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里经历了极?为丰富、极不平凡、甚至可歌可?泣的际遇,而且在于,他在这种经?历的过程中?,显示了人的?力量与人的?品格,人的精神与?人的气势,从而作为一?个最早的范?例,提供了关于?人的史诗的?经典性的涵?义。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与《奥德修记》有某种相同?之处,它是近代十?九世纪的《奥德修纪》,它表现了主?人公冉阿让?在近代社会?中的奥德修?式经历。
冉阿让的经?历无疑具有?明显的传奇?色彩,他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他所遇到的?厄运
与磨难?是难么严峻?,他的生活中?充满了那么?多惊险,所有这一切?都不亚与奥?德修在海上?长期漂流所?遇到的险阻?。冉阿让的史?诗则主要是?以他向资产?阶级社会强?加在他头上?的厄运、向不断迫害?他的资产阶?段法律作斗?争为内容的?,这是在文明?社会里一场?接一场、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搏斗?中,足以使人惊?心动魄。服刑期间的?三次越狱、商马第案件?中被捕后又?一次从监狱?里逃脱、令人不可思?议地土伦港?的海里失踪?、在巴黎街巷?里成功的摆?脱沙威的追?捕、假装死人、伪造身份,等等,这一个又一?个的惊险事?件,无不具有一?种极不平凡?的传奇的
雨性?质。正因为冉阿?让要对付庞?大的压在头?上的社会机?器和编织的?密密麻麻的?法律之网,国要使这?个人物斗争?的史诗能过?进行下去,并导向预定?的结局,就必须赋予?他惊人的刚?毅、非凡的体力?和罕见的勇?敢机智。冉阿让得到?了一切。例如,他能“折断窗口的?铁条”,他可以带着?珂赛特爬上?高墙,他是如何潜?入海底不见?踪影的,他能长期闷?在棺材里而?不至于窒息?而死,这些近乎神?奇的本领不?是可以与奥?德修战胜独?眼巨人、女妖斯库拉?、以及卡律布?狄斯的本领?相媲美吗,除了这种超?自然体力之?外,雨果还赋予?他的主人公?以现代文明?社会的活动?能力,他让冉阿让?从事工业,有所发明创?造,并且一度成?为一个治理?有方、改变了滨海?蒙特勒伊小?城的整个面?貌的行政长?官,这就在这个?人身上补全?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使他成为十?九世纪文学?中个强有力?的人物形象?,真正具有近?代社会的传?奇性,以上这些无?疑都属于一?种浪漫主义?的性质。
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不仅表现在?他非凡的活?动能力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如果说他的?身世经历像?史诗一样不?平凡,那么,他的精神历?程也象史诗?一样可歌可?泣。他为了姐姐?和她的孩子?免于饥饿,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了?十九年徒刑?,社会的残害?、现实的冷酷?使他这样一?个本性善良?的人,“逐渐变成猛?兽,带有一种
以至作出了?两件真正使?他终生内疚?的错事,偷了卞福汝?主教的两个?银向?社会报复的?情绪,
烛台与抢?了穷小孩一?枚四十苏的?钱币,但这种内疚?却导致一种?更深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他在滨海蒙?特勒伊为穷?人谋福利、保护受害者?以及乐于助?人的种种义?举,表现他博爱?的胸怀、仁慈的心肠?和慷慨无私?的精神,实为人间所?难的,而在商马第?案件中,他的诚实、勇敢、自我牺牲的?行动,则更显出他?崇高的人格?与光辉的品?质。
我们这里谈?的并不是抽?象的人格与?品德,因为,我们面前的?冉阿让并不?是抽象的人?,从出身来讲?,他是贫苦的?修树工人,从经历上讲?,他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除了当工人?或服苦行役?外,就是被资产?阶级的法律?所通缉,从品德上讲?,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富有同情心?与自我牺牲?精神的品德?,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他所包涵的?社会意义,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而这种悲怆?性,使《悲惨世界》成为了劳苦?大众与资产?阶级社会相?互挣扎与奋?斗的悲怆史?诗。
作为一种浩?博的精神,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雨果并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他甚至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与劳动阶?层的社会关?系,他本人的经?历、道路与社会?下层也相距?甚远,是什么力量?推动他去写?《悲掺世界》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是什么思想?基础使他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的问题,不能不承认?,这种力量与?思想基础,就是他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一八0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贫苦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五年劳逸?,出狱后,他的黄色身?份证使他在?就业中屡造?拒绝。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由此他才产?生了写《悲掺世界》的意图,他把这一事?件作为小说?人物冉阿让?的故事的蓝?本,只不过,他又作了一?些改动,特别是把五?年苦役扩大?为十九年的?苦役,并让冉阿让?终生遭到法?律的迫害,以此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此外,他又以芳汀?、珂赛特、商马第等其?他社会下层?人物的不幸?与苦难作为?补充,从而表现了?一整个悲惨?世界,在其中倾注?了他真诚的?人道主义的?同情,这种同情在?整个小说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从主干到枝?叶到末梢,它是那么渗?透弥漫在整?个悲惨世界?里,似乎包容了?一切,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浩?博之感。
这种人道主?义的同情还?推动了雨果?进行尖锐的?社会批判,他把下层人?民的苦难,明确地归之?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他的整部小?说的目的,就在于揭露?这种压迫如?何“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对于冉阿让?的冤屈,他责问道:“愿意工作,但缺少工作?,愿意劳动,而又缺少面?包,首先这能不?能不算是严?重的事呢,”“犯了过失,并且招认了?,处罚又是否?苛刻过分了?呢,”还有芳汀,这个人物形?象也包含雨?果对社会的?强烈控诉,她原来是一?个天真纯
但恶浊的社?会玷污了她?、损害了她;她曾一直有?自食其力的?决心,但包工会压?洁?的少女,
低她的工资?、债主对她盘?剥,她把自己的?头发和牙齿?出卖以后,仍然走投无?路,被迫为娼,最后,死的凄惨,“芳汀的死说?明什么问题?呢,“雨果尖锐提?出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很?明确:“说明社会收?买了一奴隶???。不难看出这?种制度一直?存在,不过只是压?迫妇女罢了?,那便是娼妓?制度。”不难看出,在《悲惨世界》里,与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并存、水乳交融的?是,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抗议?,因此,在这里,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就不仅是他?同情劳动人?民的出发点?,也是他进行?社会批判的?一种尺度与?武器。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并非?一种至善至?美的思想体?系,它也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对它进行全?面的历史评?价与分析批?判并不是主?要任务,我们应该知?道在《悲惨世界》这部小说中?,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所起到的?作用,主要还是积?极的,它使整部小?说成为一部?富有同情心?的书,一部感情充?沛的书,一部充满正?义感的书。当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阶级局限?性,也必然给这?部小说带来?缺点和局限?,如卞福汝主?教的人物形?象。
在《悲惨世界》中,卞福汝主教?居于重要的?地位。这个形象是?雨果以实际?生活中迪涅?城一个有德?行的主教米?奥里斯为蓝?本创造出来?的,雨果以小说?中整整一卷?的篇幅,从各方面描?写这个人物?,他大公无私?,把自己的府?第让出来供?医院收容穷?苦的病人,他清廉而又?慷慨,、把自己的生?活压低到最?低的生活水?平,以便将薪俸?的绝大部分?津贴各种福?利事业,他品德高尚?,从不追名逐?利,与贵族格格?不入,与教会邪恶?势力泾渭分?明,对社会下层?,他充满人爱?,为了穷人,他可以长途?跋涉,而对富人、政府与法律?,他却不乏针?砭与讥讽,只提倡有的?行的人生,鼓吹人对人?的善意、关切、尊重与互助?。显而易见,卞福汝主教?在雨果的心?中是一个理?想的人道主?义者的行象?。对于这样一?个理想化的?道德形象,我们不能说?他不真实,可能真实的?米奥里斯大?人更善良,我们应该看?到作者让卞?福汝主教在?作品中处于?提纲挈领的?关键性的地?位,从思想出发?,他虚构了卞?福汝主教如?何以现身的?精神感化了?一个为害社?会与民众的?凶残的匪帮?,描写了他的?善行如何感?化冉阿让,并把冉阿让?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还让卞福?汝的精神延?伸到冉阿让?的身上,又让冉阿让?以这种精神?先在滨海蒙?特勒伊创建?了一个穷人?的“福地”,最后,有感化了实?际上是作为?政府机器与?法律制度化?身的沙威,是他完全“精神崩溃”而最后“自我毁灭”,于是,人道主义的?人爱在小说?中就成为了?一种千灵万?验、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这种不符合?社会历史真?实的描写显?然近乎童话?,不能不说是?出自作者本?人历史唯心?主义的幻想?。
以上三点,那也不能全?部概括这一?长篇巨著的?历史内容、生活内容与?思想内容。以《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在雨果众多?作品中它居?于首位,即使在十九?世界中,也只有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的整体可与?之媲美,对于它厚实?的容积,也许只有借?助巨大的森?林、辽阔的海洋?这类比喻,才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
《悲惨世界》集雨果思想?集大成,它同时体现?了雨果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优点与缺点?,体现了一个?资产阶级作?家在思想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与他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局限。
《悲惨世界》既是雨果思?想的总结,当然更是十?九世纪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所描绘的?图景和它们?所包含的历?史内容,都直接来自?那个时代丰?富的历史与?现实,而且特别因?为它所提出?的主要社会?问题----即劳动人民?悲惨处境问?题,它提出
这个?问题的方式?以及它所设?想的解决方?案,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作为个人,我喜欢带有?史诗的故事?。《悲惨世界》就是其中之?一。
作文二:《雨果的悲惨世界》300字
雨果的《悲惨世界》
本节重点:雨果的主要作品《悲惨世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雨果的主要作品:
剧本《(克伦威尔)序言》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描写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对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尔达畸形变态的爱和丑陋的敲钟人喀西莫多对爱斯美拉尔达高尚纯洁的爱。雨果成功运用了对照原则。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代表作。
长篇小说《九三年》是雨果晚期的重要作品。作品反映了人道主义者雨果思想的矛盾性。
《悲惨世界》
小说的主题思想:
1、描写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说明社会是造成他们不幸的根源,反映了现
行法律保护资产阶级利益并同劳动人民为敌的本质。
2、肯定人民反抗不合理社会的行动,证明了革命和革命暴力的正义性。
3、阐明只有仁慈、博爱才能拯救社会的思想。
作文三:《[优秀作文]孔子的悲惨世界》1500字
一个是道德的自我满足,一个是精神的自我救赎。孔子与冉阿让,两个时代,两种背景,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在挣扎。
我越走近孔子,越觉察出他的可爱,就越感觉出他的悲哀。
他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他追求着,想建设出一个礼治社会。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人安居乐业,按照自己的本分行事,也按照自己的等级索取。
孔子不是没有得到过赏识,不是没有当过大官,不是没有做过大事。他曾发动“堕三都”,拆除鲁国三公封地的城墙,削弱大夫势力,这一招既快也狠。可惜,三公的势力,并不是拆几座城墙就能瓦解的。国君弱,没有兵力,没有亲信,能怎么办?鲁定公难道不想回归于礼?只是你处于弱方,想回到上面去,想掌权,谈何容易。“堕三都”最终失败。
孔子也曾愤怒,也曾痛心,也曾大骂:“觚不觚,觚哉!觚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也曾迷茫,也曾无奈,也曾哀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我想,这是他说过的话中,唯一一句他没能做到的。
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对周礼的喜爱与推崇,他对礼治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已经超过了理想而成为一种信仰了。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他就是这么自信。选择礼,就国泰民安,传至万世;不选择礼,不出十世必失天下。
有人说,孔子看到了他同时代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他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趋向,也正因此,他力图改变。他本可以退隐,社会的兴衰更替与他并无关系,统治阶级的权力争斗更不能影响他的衣食住行,可他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怎么能像白白活了一遭似的,空看着社会混乱、硝烟四起而无所作为?
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
隐士们也都有过人的智慧与才华。他们都不愿出仕,过着平凡却安定的生活,嘲笑孔子,贬低孔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即便追上了,又说些什么好?“我并非德行衰微”“和我一起周游求仕吧”?见解与主张不同,说些什么好?倒不如没能追上,没能说上话,留下些缺憾与空白,以后想起来,不至于太生硬直白。“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荷篑者一句告诫,说出了许多隐士的心声吧。怎么会不理解你的苦心,只是可怜你白白操劳,不过谁都知道,你的倔脾气,九头牛也拉不回来。这一声声劝诫,是否也能算作“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说得对。“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是不杀生,只是有选择地杀生。不违背人的本性,也不违背对生灵的怜爱之心,所以不忧。追求礼,而且完全相信这一理念的正确性,同时也明白它行不通,却坚定地去做,所以不惑。在前行的路上,已经知道了结果,连失败也不害怕,武力、饥饿都不能威胁到他,所以不惧。
但子贡又完全错了。理想不能实现,礼崩乐坏、战乱迭起,怎能不忧?明明正确,却不被世人认可接受,怎能不惑?眼见着周游列国十几年,社会没有一点变好的迹象,生命却将到尽头,怎能不惧?
孔子并非什么圣人,只不过有一个理想,只不过努力实现它,只不过终究没有实现,只不过一直没有放弃。
冉阿让到死前还问:“你原谅我了吗?”他不曾做过什么罪恶的事,这是真的,可他一生都在自我救赎。主教开启了他光明的、充满爱的全新生活,却把他拉入了悔恨的深渊,就像周公给了孔子完美的理想,却也导致了他一生的徒劳的奔波。
这是命运。
一生都在与自我对抗,孔子与冉阿让,挣扎了一生,企图接近根本不存在的完美人格,不可不谓悲哀。
然而,悲哀也是一种美。
作文四:《《悲惨世界》中的世界》1700字
法国作家雨果的旷世巨著《悲惨世界》,被称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三十年的心血构成了这部作品中的世界。苦难,铸就了文字的重量和深度,一个个书中的人物就像散落在沙滩上的颗颗珍珠和美丽的贝壳,待我们去体味和发掘。
主教是书中出场的第一位人物,受人尊敬的主教终身未婚,有着崇高而伟大的精神。身为高贵的主教,他本可以享受优裕的生活,而他却将这些捐给了穷人,用自己的力量去救助和感染周围的人们。对于主角冉阿让,他是十分重要的人物,在冉阿让最落魄的时候,主教给予了他最无私的帮助,在赠给冉阿让银烛台和盘子的时候,烛台的光芒也照亮了冉阿让的心灯。正是主教的仁慈与宽容,才有了后来的冉阿让。
本书的主角冉阿让经历十分曲折,有炼狱般的监狱生活,有浑浑噩噩的流浪,有功成名就的市长经历,有被追杀的逃亡时期,亦有隐居的时期。在他的生命中,做出了从一个犯人到一个让人尊敬的善良的为别人服务的人的转变,这是对人性的歌颂,是对人文精神的体现。 芳汀是一位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本善良而无知的她在虚伪的感情中受到了极大的创伤,而她无奈之下只好将女儿珂赛特交给德纳第夫妇寄养,无耻的德纳第夫妇一再抬高价钱,却虐待珂赛特,不知情的芳汀最后劳累而死。这是社会对女性的蹂躏和黑暗的真实写照。 芳汀之女珂赛特,从小被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受尽了虐待和苦楚,被邻居称为“不会唱歌的百灵鸟”,虽然最终有了理想归宿,但是依旧无法冲淡其本身的悲剧色彩。
这些生活在《悲惨世界》里的人物们,用一段段故事和人生演绎了苦难的真实存在。三位主要人物: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他们实质是三类人的代表,男人、女人、孩子共同构成了一个交织着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并存的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的卷首上印着一句话:“只要这土地上有着无知和悲惨,像本书一样性质的书就不无裨益。”他们各自都是一类人的代表,是一种品质的代表,是一番机遇的代表,是一段社会时期的缩影。就如同主教代表慈悲,冉阿让代表自新,芳汀代表挣扎和苦难,珂赛特代表悲苦。透过一个个人物,看到了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的缩影。
有人将《悲惨世界》定义为“爱”:人性的爱,人道的爱,更高意义上的革命的爱。而我认为“慈悲”这个词更为贴切,因为那是人更高境界的情感和世界观,就主人公冉阿让的际遇来看,如果主教对其施与的只是“爱”,而没有上升到更高意义上的“慈悲”,也便无法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就冉阿让改过自新后的生活来看,他在当选市长过程中的善行无不体现着他对公众的慈悲,对芳汀女儿的救助同样是出自内心的“慈悲”;投身革命的青年同样是基于内心对社会对现实的“慈悲”,用自己的行动和热血去推翻重压,去点亮黑暗。
悲惨人物的悲惨生活和命运构筑了当时人们所生活着的悲惨世界,而人们内心怀着的,是对光明和美好的希望和憧憬。主教赠与冉阿让的银烛台,直到他生命结束都一直燃着不灭的光辉,而冉阿让在新婚夫妇的怀抱中离去,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场景,毁灭与新生并存,暗夜与希望同在。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激烈的并行,让这悲惨染上了一层浪漫而回环的色彩,直达心底。
在《悲惨世界》中,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性格,没有完美事情,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残缺而失衡的世界。而正是这种残缺,酝酿出了一坛辛辣的酒,溢出了另样的美。不论是冉阿让、芳汀、珂赛特,还是热血的青年、警察沙威,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悲惨世界中生存、挣扎,人性中既有阴暗面,也有善良光明的那一面。而在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启示后,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便散发出了光和热,无论大小,都在尽力去温暖、照亮这个黑暗的悲惨世界。正是这种力量,支持者这个世界里的人不断地去奋斗、去燃烧、去付出。
《悲惨世界》中的世界,是悲惨的,透过人物的悲惨命运,我们能看出当时社会的风雨飘摇,黑暗的阴霾笼罩着天空。而同时,《悲惨世界》中的世界,又不仅仅是悲惨的,黑暗与光明、人性的扭曲与正义、道德的沦丧与发扬、生命的毁灭与重生都交织存在,让人们在历史的甬道里跌撞地寻找出口和重生。印象最深的就是主教赠与冉阿让的那副银烛台,其实那
也就是希望和重生的寄托之物,它不灭,悲惨世界中的光芒也就不灭,法国大革命的火焰燃烧了整个天空。
透过《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我可以看到一个另样的悲惨世界,《悲惨世界》中的世界,留给心中一个深深的烙印,那是一片广阔的天。
作文五:《雨果和他的《悲惨世界》》2700字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大量文艺作品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法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年问世,全书共5部,125万字。小说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和广阔的生活画面,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辉煌巨作。
维克多.雨果少年时长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受她很深的影响。他母亲是一个坚定地拥护皇帝,反对拿破仑的保皇主义者,她放任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自由阅读,又允许儿子辍学全力投入心爱的文学事业。雨果文学才能很早得以发挥,可说是得益于他的母亲。而他早期保守的琡观点,也与他母亲的影响直接相关。
雨果少年时就显露出文学才华,年仅十五岁就获法兰西学士院征文奖,十八岁时获图卢兹学士院“文艺竞赛硕士”荣誉称号。夏多布里昂称他为“卓绝的神童”。雨果创作的最初阶段,写了大量的颂诗、讽刺作品、论文与评论,拥护王室、歌颂保皇主义与天主教,贬斥拿破仑,表现出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但他的思想很快发生了转变。查理十世上台后推行的愈来愈反动的政策与雨果追求的理想目标相去太远,人民的不满、祔的动荡,以及欧洲方兴未艾的人民解放运动都冲击着青年雨果,促使他开始重新认识、评价拿破仑与波旁王朝,并投身于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洪流。雨果的斗争,首先是从文学方面反对已经腐朽的古典主义,促进文艺的新生开始的,这时雨果的创作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此后至1840年的13年间,是雨果创作最丰富的一个时期,他以多种形式的作品揭露社会的不平,,控诉封建专制罪恶,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逐渐从抒发个人感情走向与现实斗争结合的道路,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充满了对旧制度和统治者的激烈控诉。
1840年以后的十年来,是雨果创作的低潮时期。雨果一方面同情人民的苦难,一方面又对七月王朝存在幻想。他的政治观点始终在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之间徘徊。1848年二月革命震撼欧洲,使雨果逐渐转变了思想,坚定地站到共和的立场上来。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反对他的独裁专制并参加了共和党人的起义。起义失败后,雨果被通辑、放逐。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国外流亡生活。流亡期间,雨果没有停止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文学创作也随之出现一个新高潮。他的许多著名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长篇小说是雨果流亡时期的突出成就。《悲惨世界》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是雨果的三大代表作之一。
雨果小说艺术的突出特点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情节安排离奇、紧张、充满戏剧性,人物性格不同寻常,表现了作家的奇特想象和感情的自由奔放。对照原则是雨果小说中贯用的艺术手段,不论是整体描写还是人物形象塑造,对照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在语言风格上,以辞采绚丽、鲜明生动、高昂热烈、富于激情著称。
人道主义是雨果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他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颂赞他们的可贵品格,他鞭挞封建统治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伪善。但是,他往往企图通过道德感化来消灭社会罪恶,在社会斗争面前,表现得软弱无力,在如何解决社会矛盾等问题上,也只能提出带有空想性质的改良主义主张。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杰作,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小说以五卷的巨大篇幅提出了当代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小说以在逃苦役犯冉阿让、妓女芳汀和她的女儿珂赛特三个人不幸经历为线索,展示了一幅动人心魄的悲惨世界的图景。这是属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人们的世界。他们在那里备受痛苦,在饥寒中挣扎,在凌辱中生存,在迫害里死亡。
《悲惨世界》真实地表现了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命运,善良淳朴的主人公冉阿让出身贫苦家庭,因为失业,为了养活几个外甥,饥饿中在面包铺偷了块面包,竟在监狱里关了十九年。他成了苦役犯后,这个罪名就永远依附在他身上,再也不得解脱,终身在警察追捕中颠沛流离。他甚至想躲进狗窝,也被赶了出来。他感叹世道不平:“我连狗也不如了!”冉阿让改名为马德兰,由于偶然机会,靠技术改革,在另一个城市当上了工厂主。又因为他乐善好施,被市民拥选为市长。然而,一直怀疑他身世的警官沙威,却像阴影一般始终追随着他,伺机进行追捕。雨果通过冉阿让的遭遇,愤怒地抨击了统治阶级制订的法律如何维护有产者的私有财产,又如何残酷压迫劳动者。
小说中芳汀和珂赛特母女的形象颇为感人。天真纯洁的芳汀是冉阿让工厂里的女工,因受骗遭人蹂躏后而怀孕,又被遗弃,社会冷眼相待,连做工的权力也被剥夺。她负了一身债,为了养活女儿,被迫出卖自己美丽的长发和一对洁白门牙,最后沦为娼妓。她的私生女珂赛特小小年纪就受尽折磨,伴随她童年的是虐待、凌辱和沉重的劳役。珂赛特八岁起就承担繁重家务,受尽酒店主的非人虐待,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贫苦儿童形象。身染重病的芳汀眼看着冉阿让帮助她们母女团聚,却又见冉阿让被警方强行逮捕,在惊吓中凄然死去。芳汀短促的一生受尽折磨,反映了广大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雨果真实地描绘了这幅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突出地反映了贫苦人民悲惨的命运与处境。他以满腔义愤,向造成这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控诉与抗议,尤其无情地撕破了资本主义法律“公正廉明”的假面具,揭露了它暴虐、荒谬、虚伪的本质。警察沙威是冷酷而残暴的法律的化身。他象幽灵一样追逐了冉阿让一生,毁灭了冉阿让,珂赛特等人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他最后精神崩溃投河而死,表现了法律渺小而虚弱的本质。
《悲惨世界》的前两部对冉阿让、芳汀、珂赛特这三个人物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整部小说尽管情节结构十分庞大,但是中心问题依然突出了贫穷人民的悲惨命运。正如雨果在小说序言中所说:“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悲惨世界》在后三部还描绘了1832年的法国共和党人起义。主人公冉阿让也参加了街垒上的战斗。起义者抓住了混入街垒的警官沙威,并交由冉阿让负责处决,但冉阿让宽大为怀,放走了沙威。贵族青年马吕斯倾向功共和主义,又深深爱上了珂赛特。在政府军的残酷镇压下,共和党人和巴黎人起义惨遭失败。冉阿让以惊人的毅力和体力背着马吕斯,通过迷宫般的巴黎下水道,得以逃出。后来,马吕斯因误会而与冉阿让疏远,到最后马吕斯明白了冉阿让的“闻所未闻的德行”,而带着妻子珂赛特去看望这位救命恩人时,孤寂的老人已到了弥留时刻。雨果站在民主主义立场,用饱满的笔墨表现了共和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同大资产阶级的一次生死搏斗,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上创造上具有反抗性的下层人民生动形象,使小说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社会意义。
作文六:《心中的信仰——《悲惨世界》书评》1800字
高考后那个漫长的暑假里,我看完了文豪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著作——《悲惨世界》的2012年电影版。那以后,我便决定一定要品读这部著作的原著。有幸能够在大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在图书馆借阅完这部著作。
对于这部著作的感想,我也曾在网络上浏览过其他读者或是观众留下的评价,其中不乏对芳汀、冉阿让等悲惨遭遇的同情,对沙威探长死守法律的悲悯,以及对当时法兰西社会制度和体系的悲愤……当然,也有一些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赏析产生了不同的感想,比如说,我就是这么一位。
在《悲惨世界》里,冉阿让为自己快要饿死的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而服苦役19年。刑满获得假释后,在外找工作却又因那张终生伴随自己的黄色身份证而屡遭拒绝。就在这时,对整个世界都绝望了的他被教会的主教收留。他饿了,主教给他提供充饥的食物;他冷了,主教为他提供温暖的住处;他带着教堂里的银制餐具潜逃却不幸被当地的警署押送回教堂时,主角的做法不是让警长将他绳之以法,而是将自己的银质烛台也送给了正处于绝望中的冉阿让。八年以后,化名后的冉阿让当上了蒙特勒市的市长,他以同样的宽宏仁慈对待市民。老人被木桩压倒,他不顾沙威探长的怀疑冲上前去救下了老人;芳汀因他无意的一次“没注意”而遭遇失业,他虽没能救下苦难的芳汀,却答应了抚养她的女儿;一位与自己长相一样的无辜商人背负下了自己的罪责,在即将走上法庭接受审判时,是他冲进法庭,承认了自己才是冉阿让的事实,挽救下了无辜的人;革命战场上,是他救下了命悬一线的吕马斯,使珂赛特收获了自己的幸福,而自己在教堂中与芳汀的魂灵一同走向了天堂。
对,冉阿让所做下的这一切都是那位在自己最绝望时点燃自己生命之光的主教,是天主教让冉阿让找回了人性的正直与善良。冉阿让的第二次生命来自于教堂,也终结于教堂。而教堂,不正是欧洲天主教会的象征么?从小了说,是主教给了冉阿让第二次生命,从大了说,正是欧洲那个无比黑暗的教会给予了冉阿让第二次生命。
在这里,我就想要替宗教说几句话了。万物存在,则必然会有其存在的价值,宗教也不例外。宗教不等同于封建迷信,宗教的存在与法律类似,都是约束个人的利器,所不同的是,法律约束的是行为,而宗教约束的是思想。正如中国小说家何马先生在他的《藏地密码》系列小说中所提及的一样“任何一名睿智的领导者,都不会反对、驳斥或者是否定宗教的存在,而这一点,往往被曲解为方便统治者的奴化统治,其实是不正确、不全面的。宗教的真实意义,是全人类在精神世界的法律法规。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具备求生和繁衍的本能,社会要生存,就必须有法规和执法者。宗教是因为人们有需要而诞生的,所以只要精神需求还在一天,它就不会灭亡。”没错,宗教其实并不神秘,就像是法律告诉我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一样简单。
但是,现如今任然有不少的人就简单的把宗教当作是封建迷信。几周前,我们在西石大新校区中展开了一次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问卷调查。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便是有无信仰的问题,在回收回来的问卷中,竟有80%的同学选择了“无信仰”的选项。无信仰其实是很可怕的,《藏地密码》中,德仁老爷如是说道:“如果说,一个人失去信仰,那么,生命对他而言,就再也没有束缚,没有任何惧怕的东西,甚至可以做出比动物本能更为可怕的事情,他们无所不为,再残忍都无所谓。”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辩证唯物法则,因此,中国也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但是无神论并不等同于无信仰,倘若把马克思主义假想为一种没有具体神明的宗教,还会有人说自己没有信仰吗?
宗教,给我这样的一代人的启蒙应该就是欧洲中世纪神权当道,抵制科学;然后就是巴以冲突,为所谓圣战烧杀抢掠……但那些实则是不全面的,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几乎承担了所有的福利机构、医疗机构等;至于圣战,《藏地密码》中也有相应的论证:“宗教只是工具,它没有错,没有哪一种教义是让人以邪恶为信仰的,就好比菜刀,在厨师的手中可以做出美妙的菜肴,在凶徒的手里就会成为造成血腥的工具,但是菜刀本身,乃是因人们的需要而存在。”“你说的信徒,我深信他们因为信仰而犯下的过错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来自他们内心的不安。”“没有哪个宗教会教人们怎么去犯错误,只有犯错误的人们希望藉着信仰来减轻心中的罪恶感。”也正因为这样,天主教才能赋予冉阿让第二次生命。
如果说《悲惨世界》的悲惨来源于社会的体系,那么,其闪光点就来源于宗教信仰。最后送上电影版的最后一句话——“心中有爱,上帝便与你同在”。
作文七:《悲惨世界中的好句》1000字
悲惨世界中的好句
1、万无一失并不绝对可靠,教条可能出错,一部法典也不是包罗万象,社会并不尽善尽美,职权也可能摇摆不定,永恒不变的法则可能开裂,法官也同样是人,也会出错!望见苍穹的无垠蓝玻璃上有一道裂痕。
2、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
3、自然把众生分为到达的和离去的两种。离去的面向阴暗,到达的则向着光明。从这里产生的距离对老人是不利的,而在青年方面则是属于无意识。这种距离,在初期还感觉不到,慢慢地扩展下去就好比树的分枝,细枝虽不脱离树干,但已逐渐远离。这不是他们的过错。青年趋向欢乐、节日、炫目的光彩和爱情,而老人则趋向尽头。虽然互相见面,但已失去紧密的联系。生活使年轻人的感情淡漠,而坟墓则冲淡老年人的感情。不要错怪这些无辜的孩子们。
4、他跪在荒野上,失声痛哭。哭的比女人还脆弱,比孩子还惊慌。
5、烛台是白银的,但对我来说是黄金的,钻石的。蜡烛插上去就成了圣烛了。我不知道送我烛台的那一位在天上对我是否满意,但我已经尽力了。
6、他安息了。尽管命运多舛,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丧生;事情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如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
7、这扇门不问进来的人有没有姓名,而要问他有没有痛苦。
8、一所修道院就是一个大矛盾。目的是永福,方式是牺牲。两处同样是奴役人的地方,(m.lz13.)但第一处还有可能解放,还有一个法定的期限,还可以越狱。第二处则永无期限。只是在未来遥远的尽头,有一点自由的微光,既人们所说的死亡。一方面是低声陈述罪恶,一方面是高声忏悔过失。而那是什么罪恶!这又算是什么过失呢!
9、人们在某些情况下说孩子们忘恩负义,也是过于严厉的,其实这并不象人所想的那样有罪。这种忘怀是属于自然现象。自然,我们在别处提到过,这就是“向前观望”。
10、幸福的人们不免心狠!自己是多么满足!此外就一无所需了!当他们得到了幸福这个人生的假目的之后,竟把天职这个真目的忘掉了!
11、也许地球只是天庭的监狱,因为你仔细观察人生,它到处都在受惩罚。
12、一个行善的恶人,一名苦役犯,却有同情心。既和蔼,又乐于助任,心肠宽厚,以德抱怨,以怒道化仇恨,重怜悯轻报复,宁愿断送自己,也不毁掉敌人,救助打击过他的人,跪在美德的高高神坛上,超越凡尘,接近天使。沙威不得不承认,这个怪物确实存在!
* 悲惨世界好句摘抄
* 悲惨世界的好词好句
* 心情不好的句子
作文八:《论电影《悲惨世界》的改编_》10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论电影《悲惨世界》的改编
作者:潘一鸣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11期
摘 要:
世界电影,自从有了完整意义上的故事片,改编小说便成为了电影制片人和导演拍摄电影的主要方式之一。《悲惨世界》的史诗性在于它的情感深度和广度。2012年版音乐电影《悲惨世界》在筹备期是剧组和演员双相契合的甄选,演员“唱现场”式表演贴近人物情感自然地表达, 将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通过歌声传递给观众,极具感染力。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情节更加流畅与连贯,并弥补了舞台音乐剧场景表现受限的弱点,从此为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树立了新的标杆。
关键词: 《悲惨世界》;小说;电影;改编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者,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悲惨世界》故事雏形以真人真事为依托,融合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是一部关于历史、信仰和人性的史诗性作品。2012年版电影《悲惨世界》的改编内容以维克多·雨果原著为蓝本,形式以同名音乐剧为基调,演员“唱现场”式表演贴近人物情感自然地表达,带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突出了浪漫化视听语言构建和对自由与人权的书写,为文学名著改编电影树立了新的标杆。
一、忠实于原著的改编
电影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的经典内容,小说《悲惨世界》以冉阿让为主线人物,淳朴贫困的他因偷窃一块面包入狱,四次越狱失败使他数罪并罚,将凄惨的牢狱生活延至19年。电影开篇展示气势磅礴的海岸,瘦削的囚徒们拼尽全力拉一艘轮船靠岸,镜头推至一位看似孱弱实则力大无穷的中年男子,他就是由休·杰克曼扮演的冉阿让。当冉阿让获得允许假释的一纸公文时,他已由原来的善良本性变得心硬如铁。偶然巧遇卞福汝主教,主教不仅倾囊相助而且将他视作兄弟,让他做一名正直的人。冉阿让此刻幡然醒悟,更名为马德兰住在滨海蒙特勒伊镇,利用9年时间大力发展手工业,被群众举荐为市长。
情节是刻画人物最重要的因素,情节越生动,创作出来的人物也就越鲜明。电影摄像机相当于自来水笔,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渐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传统阅读习惯逐渐受影视、网络等媒体影响,电影作为动态影像的艺术,能够给观众带来更直观的刺激。[1]“冉阿让有这样一个特点,我们可以说他身上有个褡裢,一头装着圣人的思想,一头装着囚犯的技巧。他可以斟酌情形,两头选择。”[2]冉阿让的善良之心使他为照顾芳汀的女儿珂赛特而终身未娶。冉阿让与珂赛特年龄相差五十岁,可是命运把这道年龄的鸿沟给填补了。珂赛特不必在德纳第家做苦力,不必因为没有布娃娃而拿着破抹布包着小刀玩。冉阿让倾尽所有满足她的物
作文九:《《悲惨世界》中的名言》500字
《悲惨世界》中的名言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2.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3.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4.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5.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6.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7.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9.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10.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11.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12.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13.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14.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15.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16.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17.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18.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19.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20.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作文十:《悲惨世界的读书笔记》11200字
悲惨世界的读书笔记
篇一:悲惨世界的读书笔记
悲惨世界的读书笔记
当合上《悲惨世界》这本书时,心中一种难以言明的感动油然而生,我感觉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这本书让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冉阿让从一个阶下囚变成一个善良,受人爱戴的市长,这是一段多么辛酸的过程然而这部闻名世界的名着却将荒芜惨淡世界中人性种种改变尽收眼底然,我不禁对雨果这位浪漫主义作家心生敬意!
这本书的主角——冉阿让,童年时没有上过学。成年之后,他成为了一个纯朴,热心的园艺工人,帮着他的穷苦姐姐抚养着7个可怜的孩子,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年冬天,冉阿让找不到活儿干了。家里饥寒交迫,一点面包渣儿都没有,于是冉阿让便在一个面包店里偷走了一个面包,后来被人抓住,被判处五年苦役!这是何等凄惨的时刻:社会逐斥并无可挽回的抛弃一个有思想的生灵!冉阿让在监狱里备受凄苦,终于,不堪忍受越狱之苦的他,试过四次逃跑,却因此刑期被加到了19年刑。年复一年这颗心灵逐渐干涸,缓慢的,却是不可避免得,新灵感和,眼睛也干涸。直到出狱,十九年他没有流一滴眼泪。到了出狱的时候,冉阿让耳边听到这样一句奇特的话:你自由了但是,
一张黄纸通行证,究竟通向什么自由。冉阿让虽然释放了,但却因背负罪名,找不到住处。
冉阿让变得仇视法律,他开始放弃了这个社会。就在冉阿绝望的时候,卞福汝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当晚他在主教家里留宿,然而当主教熟睡的时候,冉阿让竟然想要杀了他,为的是偷走他家的银器,后来主教宽恕了他,将他放走了。卞卡福主教一点点的感化了冉阿让,使冉安让开始弃恶从善,开始了新的生活。
冉阿让生性沉静,但并不忧郁,也许,这是天生富于感情的人的特点。冉阿让在教主的感化下,开始恢复人性,后来还当上了市长,成为了富翁的他仍不忘教主的教诲,他开始热衷于慈善公益,然而即使是乐善好施的他,也因法律的滥判无辜,再度成为了阶下囚。,但他仍然将教主的恩惠牢记于心,他救助了孤女珂赛特逃出了法律的魔爪,他办学校、招无家可归的人做工、资助贫困,使当地经济繁荣。但社会的容不下他,法律也容不下他,他最终在孤寂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这不得不让我感叹人性的黑暗,社会的虚伪,人们尔虞我诈的阴险,也让我为冉阿让这类平凡而普通的人民,为反抗社会的不公而做出的伟大贡献,他们是可爱的。故事是悲惨的,但是他向我们揭示的种种真实,是这部恢宏庞大又细腻入微的巨着精彩之处,也是让我为之鼓舞的地方。
冉阿让曾经是一个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但是他却被教主的博爱一点一滴的感化着,让冉阿让弃恶投善,对与他毫无血缘关系
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爱,也许这就是人性的魅力。但是,这个社会的丑陋与压迫,使冉阿让一再落入法律的魔爪之中,所幸他的心已是圣人的心,像那个主教一样。懂得爱,懂得宽恕!他放走了一直追捕他的侦察员沙威,他原谅一切,他是那样的温和、有大爱。谁能想象他曾经是一个残暴的苦役犯?
整部小说在于怎样揭露这种社会压迫如何把人间变成地狱,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社会最底层穷苦人的生活,看到人性的善恶,并且时而为之感动。这不得不再一次的让我感叹巨匠雨果的文笔!光明磊落,宽厚善良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但是,阴险狡诈,
自私自利的小人会永远遭到人类的唾弃。书中有许多角色也真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比如店主德纳第,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时声称自己是演员,一时又说是画家,但再高明的欺诈手段高,也掩盖不了自己丑陋的内心。在生活中也有着类似的事情:比如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排名,而不惜考试舞弊,但这种行为纵使欺骗了老师,同学,但却永远也欺骗不了自己,欺骗不了自己的真才实学!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
篇二: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
阿让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这本书主要讲了:冉阿让年轻时为了给饥饿的弟妹偷一块面包吃被捕入狱,又因为刑期内逃狱延长了刑期,结果最后出狱已经成了一个中年人,他对社会充满了憎恨,想要报复,却遇到了一个很好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因为路上阴差阳错的抢了一个小孩的一块钱,再次被追捕,他隐姓埋名拿着主教给他的钱去某个小镇上开办了工厂,成了人人爱戴的富翁和镇长,但终于还是被一个叫沙威的探长知道了他的身份不得不继续逃亡,然后他收养的一个女儿珂赛特爱上了一个反革命份子马吕斯,他也被卷入了战争,他的善行终于感动了沙威,沙威放过了他但因为自己违背了自己的职责而自杀,冉阿让最终病死在女儿珂赛特的怀中。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低劣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无论如何掩盖不住他丑陋本性的事实.
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心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
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压迫,没有了伪装,大家都像主教那般成为光明的使者,传递无私,善良的精神,让每一个都加入到助人
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何等的平等和谐呀~篇二:悲惨世界读后感10000字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获释罪犯冉阿让(jean valjean)试图赎罪的历程,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1958年法国导演让.保罗?李塞诺拍摄过同名电影,2006年日本出品了根据原著改编的动画片《悲惨世界少女珂塞特》。《悲惨世界》也是百老汇著名的音乐剧,是音乐剧史上上演时间仅次于《猫》的旷世佳作。《悲惨世界》因为内容丰富和内涵深刻,使读者们都体会到作品有一种深远的分量感,让众多读者感动。 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二件事实: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还有好友维多克年轻时的逃亡生活。到1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
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
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1832
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1848年2月21日停止创
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悲惨世界的读书笔记)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由于悲惨世界这部小说对法国而言简直就像中国人介绍这部巨作:
1815年 笛涅(digne)
冉阿让,罪犯24601身陷牢狱与手铐脚镣相伴十九年之后,终于获得一纸假释令,得以离开不见天日的牢狱生活,然而这张黄色的自由状纸,并未让他在社会上取自由,反而处处引来歧视,使他流浪街头,只有笛涅的主教米里哀好心收留了他。夜半时分,多年来穷困的习惯让他故态复萌,偷走了主教家的一只银烛台,不料半途被抓到,警方把他带到主教的面前对质,令他惊讶的是主教非但没有揭发,反倒为他撒谎说是他赠送的,警方悻悻然走后, 冉阿让跪求原谅,主教只要他宣誓将灵魂交付上帝,自此重新做人,并将另一只烛台也送给他。冉阿让感受到慈悲的力量,撕毁假释令,决心再创新生。
1823年 近海的蒙特里(montreuil-sur-mer)
八年过去了,冉阿让的确履行了当年的誓言,彻底改头换面,不但易名为麦道临,并且成了蒙特里受人爱戴的市长兼工厂厂长,以慈善闻名。这时,在他工厂里的一名女工芳汀正遭受着凄惨的际遇,她年轻因一时热情,怀了个女孩,岂知负心郎一走了之,留下她们母女,为了小小珂赛特,只有把她寄养一途了;把女儿
安顿在德纳第家之后,芳汀放心的上巴黎去做女工,对珂赛特的思念给了她无尽的力量,挣来的钱都寄回德家,只盼女儿生活过得宽裕,那儿知道德家在信上所说生病一事都是假的,所有的钱都进了德家的口袋和他们的艾潘妮嘴里,现在芳汀又再次接到这样一封讨钱信,一不小心落入同事手里,人人鄙夷她,联合工头将她赶走,不知情的冉阿让签下公文,芳汀就此流浪街头。芳汀一心只想到女儿的药钱,在卖了项上的项炼盒和一头长发之后,走投无路的困境下,她加入了码头区的妓女行列,痛苦地贩卖灵肉,直到有一天她因拒绝一位无礼的客人,和他发生拉扯,恰好新上任的警长沙威到任,不分青红皂白就定她的罪,目睹此景的市长出言制止,命沙威放走了芳汀,并送她到医院休养。当沙威欲与市长争论职责时,街上有位老人被松脱的马车压住,冉阿让立即冲上前顶起了车子,异常的力气勾起沙威对编号24601罪犯强烈的记忆,他已经追缉24601多年始终无功,但怀疑一位人见人爱的市长显然不正当,这使他非常困惑,想不到警方不知去那儿抓了一位无辜的铁匠来定罪,沙威以为自己错怪市长还向冉阿让致歉,正直的冉阿让不能容忍自己的懦弱造成平民的委屈,于是来到法庭坦承自己的身份——犯人24601。沙威立刻就想逮捕他,但冉阿让心系芳汀的病体,情急之下打昏沙威逃逸。在病榻上,芳汀充满感激的将珂赛特的未来交给冉阿让,他也一一允诺,芳汀悲哀的一生在对珂赛特的思念中结束之后,身负责任的冉阿让即刻马不停蹄赶向芳汀所说的小镇蒙佛梅,去解救她可怜的遗
孤。1823年 蒙佛梅(monfermei)
小珂赛特已经在经营酒馆的德纳第家寄养了五年,她一直以来不断受到可怕的虐待,成天像女佣般被来去差使,同年的酒馆老板女儿艾潘妮,却受尽宠爱,两个女孩的生活如天渊之别,但珂赛特并未养成怨天尤人的个性,她只默默期待梦中的母亲有一天能来接她回家。冉阿让来到德家时,她正吃力地在黑暗中打水,他当下决定带走珂赛特;德纳第夫妇使出拿
手的狡猾嘴脸,狠狠敲诈了一番,珂赛特终于能脱离苦痛,真正享受起一个孩子应享的快乐生活。冉阿让把她带回巴黎,以父爱呵护她长大,天伦之乐带给这两个曾受命运折磨的人莫大的满足,然而沙威的阴影依旧笼\罩在冉阿让身上,挥之不去??
1832年 巴黎(paris)
九年过后的巴黎,充满着动荡的气氛,以往的首善之都已然与地狱无异,政府里唯一关怀穷人的将军拉马克(lamarque)又病危,人民的前途堪虞,社会涌动着一股革命的暗潮。小加夫罗契是一群妓女和市区乞丐中的中坚分子,连德纳第夫妇也沦入丐帮生活,有一回还抢上冉阿让父女,因此还让沙威和冉阿让见上一面,只不过沙威当时没有认出来,发现之后气愤极了,再度立誓拘捕冉阿让。这时的艾潘妮已是青春少女,她暗自喜欢着同学马利尤斯,可是马利尤斯的心思已经全部放在街上撞见的珂赛特身上了,无奈的艾潘妮答应要去打听珂赛特的消息。革命青年们,包括马利尤斯,经常在一家abc咖啡馆集会,他们的理想高昂,计划在拉
马克将军过世那一天爆发革命,人人都在为这一天而兴奋着,陷入恋爱的马利尤斯却格外的迷失、脆弱,毕竟在动乱中的每一个明天都是希望,也都是迷惑。这一天,很快的来临了。加夫罗契冲进店里,宣布将军的死讯,青年一齐涌上街头,寻求大众的支持。亭亭玉立的珂赛特也为了对马利尤斯的相思而苦,冉阿让逐渐能感受到女儿的转变,但他依然不愿透露她的身世,珂赛特对此不甚谅解;另一方面,由于马利尤斯为情所苦,艾潘妮不 忍心只好带他来找珂赛特,两人终于能互诉衷曲,艾潘妮在旁边忍受着悲伤,还阻止了丐帮的抢劫,着实是个坚强的女孩。此时冉阿让考量革命的乱象和沙威的威胁,决心带珂赛特离开巴黎,这对恋人就生生地分离了,对他们而言,这革命的前夕显得多么晦暗哪~情人害怕永别,暗恋者痛失希望,逃亡者冀求安全,唯一能有一丝丝愉快的,大概只有像德纳第这种等着捡死人便宜的人吧。革命的工作一步步的进展,学生开始建筑防御工事,艾潘妮决心陪伴马利尤斯到底,所以加入了青年们的工作,马利尤斯看到她喜出望外,派她送信给珂赛特,却落入为父的手里,为了女儿的幸福,他想要去劝阻马利尤斯参加起义,却发现冒充同志的沙威被加夫罗契认出,而捆绑在地,他自愿料理沙威,其实是故意的放走他。革命爆发,领袖恩佐拉在枪林弹雨中丧命,加夫罗契为收集弹药中弹而亡,同志也大都牺牲殆尽,马利尤斯也受伤昏厥,幸而有强壮的冉阿让救了他。在下水道里,冉阿让先后遇见汤乃第和沙威,他恳求沙威放他走,受了他高尚人格的感动,
沙威让出路来,可是一生的坚持并不容易扭转,他内心受到极度的煎熬,终于无法自解,投河自尽。马利尤斯逐渐康复,他并不了解是谁救了他一命,只好把一切归功于珂赛特的照料,冉阿让将他的过去对马利尤斯坦白,并表示为了不妨碍他们的未来,他宁愿独居终老。在婚礼上,德纳第夫妇带来一项他们自认是丑闻的消息:冉阿让在下水道盗过尸。并取出一只金戒指,马利尤斯立刻认出是他的,随即了解到自己一向误解的岳父就是神秘的救命恩人,夫妻俩赶到冉阿让处时,只剩下那一对银烛台陪伴着他,两个年轻人在微光中了解了自己的身世。老人终于走了,他的灵魂和芳汀、艾潘妮、和所有在革命中死去的人相聚,庇护着一对爱人,迎向光明的明天。
在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着他人的歧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一点点的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善的信心。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这一切得转变使我既倍感欣慰。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
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
低劣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一会声称是演员,
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无论如何掩盖不住他丑陋本性的事实。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
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没有人理会他,就这样,冉阿让已经绝望了,但是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
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这样,你才会受欢迎。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
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町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诺言??
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高尚的灵魂
这个世上,凡是伟大的人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冉阿让,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有一位老人被 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
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又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与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篇三: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书报告;“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
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青少年的罗兰保存一期《堂吉诃德》画报,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画:苍苍白发罩着光环,他正抚弄着竖琴,为苦难的民众引吭高歌。《悲惨世界》的作者留下的这副形象,也许是大众更乐意接受的。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深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历时三十余年,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1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间,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1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
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1848年2月21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1848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1830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1848年革命,以及1852年他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
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
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篇三:读书笔记《悲惨世界》
读书笔记--《悲惨世界》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黑暗离我们而去,给自己的心中留下一片美好的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或许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悲惨世界》,欢迎大家的阅读。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这宁静的黑暗里,冉阿让结束了一生的痛苦与磨难,满载欣慰与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缓缓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似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悲
痛在流淌,冉阿让永远的走了,却留下了他光辉圣洁的灵魂,回想起他一生走过的坎坷艰苦,不得不赞叹那是一部传奇——为偷一块面包,他服役9年,当他终于获得了自由,却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受,走投无路的他,遇上了好心的教主,冉阿让的一生由此而改变。几年后的冉阿让发迹成了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市长,他不忘教主的仁慈和善良,常常对穷苦的人施以援手,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然而命运却让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终身监禁的帽子,但是命运嘲弄了他,他不顾再次戴上越狱的罪名,逃了出来,为的就是为了完成芳汀的遗愿,从德纳第手中救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小珂赛特??在法国革命的战场上,在枪林弹雨中救了珂赛特的情人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归宿后,带着赎罪的爱与欣慰长眠。
什么是人性的美丽?善良的主教告诉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冉阿让从一个心存歹念的囚犯变成一个充满爱心的慈善家,就是主教的对于万物的博爱之心感召了冉阿让心底的那份仁慈,冉阿让做了一生的逃犯却做了一生的善事,是主教的那份宽容与言传身教,支撑着他勇敢向前,是主教用爱制“恶”造就了冉阿让这一为大灵魂。他的身上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茫。
世态炎凉,人们或许变得丑陋贪婪,也许乱世出英雄,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领袖,风度翩翩,在策动的起事中壮烈身亡。不管怎样这世上还是有正义存在。为正义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觉得主教也是一个人道主义形象,把冉阿让引入正
途,让人深刻体会到仁爱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这也是小说一大亮点所在。
小说以冉阿让为线索,反应了法国大革命前不同阶级的人民的不同命运,而芳汀和珂赛特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穷苦人民的悲剧,让人心痛不已。作为一个母亲,芳汀每天不辞辛劳的工作,仅仅想让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迫于压力,他不得已将心爱的女儿托付给德纳第,但是德纳第却只把珂赛特当做骗取钱财的工具,珂赛特在德纳第家度过了苦难的童年生活,而芳汀却没能见到女儿最后一眼。但是正是这样一段故事,告诉了我们,苦难只是暂时的,要相信光明终能够驱散黑暗。同时,也让人们看到母性的光辉是任何时代都泯灭不了的印记。
虽然《悲惨世界》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但它并未被这个时代所遗弃,它永远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芒。我们这个世界,何尝没有像芳汀一样穷苦的人民?何尝没有像德纳第一样唯利是图的小人?何尝没有像教主一样博爱的人?何尝没有像
马吕斯一样为爱痴狂的人?也何尝没有像冉阿让一样改过从善,成就一翻伟业的人呢?公平、自由、幸福是每个时代的追求与信仰。
世界上还是有光明的,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就像雨果一样,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是也留下很多东西。
雨果走了,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光明与自由,仁爱与善良,他
的思想将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