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蒙古族服饰作文》5300字
蒙古族服饰作文
篇一:关于民族之花的作文
关于民族之花的作文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悠久的古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园。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养育着千千万万的兄弟姐妹,他们不是一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每当我听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时,我就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们五十六族兄弟姐妹在危难时刻,共度难关,克服了重重困难,创建了一个又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回首二零零八,你想起不堪一顾得五月十二日了吗?一个多么恐怖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了八级特大地震。当这个噩耗降临人间,祖国各地的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人还积极报名参加了志愿者。虽然,我们的民族不同,可是我们的心是永远紧紧相连的。就是我们这些小学生也不例外,在汶川发生地震之后,不论是哪个民族,同学们都献出自己仅有的“爱”,为他们捐款。我们学校的许多少数民族还捐了100元,200元。这可见各民族之间的情谊深似海!
我是一个苗族小姑娘,在新疆在克市第十八小学念书。在我的学校里,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
族,壮族,蒙古族,回族还有苗族。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整天生活在快乐之中。就这样,民汉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在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四年级的三十名同学参加了友谊会。在友谊会上,我们互赠了礼物,还做了丰富多彩的游戏,使我们民汉之间的友谊跟进了一步。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民族团结手拉手》的主题队会。再队会上,摸丽德尔,乔丽凡跳起了哈萨克族舞蹈。迪里亚尔,赛美拉表演了新疆有名的维吾尔族舞蹈。好有的同学的同学找来有关少数民族的食品,服饰,习俗等资料,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了民族的习俗,风情。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只有民族团结,国家才能富强,繁荣。中国在世界上才能有立足之地。让民族之花开遍神州大地吧!
篇二:有趣的蒙古族 中一班
有趣的蒙古族(中班)
达旗民族幼儿园 郝媛媛
设计意图:
在以往认识少数民族只是通过图片向幼儿介绍,幼儿感到很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设计了本堂教学活动,让幼儿看看,认认,讲讲,跳跳中,学习认识蒙古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蒙古族的名称,居住地,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2.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国人,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的情感。 活动
过程:
1.开始部分。
引起幼儿观察认识蒙古族的兴趣。
师:今天班级来了两名远方的小客人,你们猜猜他们是谁,请两位穿有蒙古族服饰的幼儿边听音乐边跳舞来到幼儿面前。让幼儿猜一猜他们是那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然后两位小朋友自我介绍:我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2.基本部分。
(1)认识蒙古族的居住地,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是少数民族。
请两位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居住的。问:蒙古是哪个国家的,蒙古人又是哪个国家的人,为什么,
教师小结:各民族朋友是一家。
(2)认识蒙古族的服饰特点及生活习惯。
请幼儿分别比较汉族小朋友和蒙古族小朋友的服饰有什么不同,从中了解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请幼儿跟蒙古族小朋友齐跳《我也骑马巡逻去》,使幼儿知道蒙古族人能歌善舞,会摔跤,骑马,射箭等。
3.结束部分。
幼儿听音乐《友谊舞》和两位蒙古族小朋友边唱边表演,表示各族人民是一家,相亲相爱不分离。
活动反思:
本堂活动设计,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法,充
分调动起幼儿自己看,认,讲,跳等,让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认识蒙古族,从中了解少数民族是一家。达到本活动的目标。
篇三: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篇一: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装。称
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 .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篇二: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篇三: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过年时的民风民俗过年时的民风民俗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其它的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惯,我只介绍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与殷商时期。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一月一日叫春节。在春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
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比如我家今年的对联是由书法家亲自书写在红纸上的。有的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即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这些都是要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都赶在春节前回家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听说妈妈单位的一个北方阿姨介绍,他们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并且在十二点准时吃的。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在南方我们有过年吃年糕、包粽子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和粽子,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说了这么多,你也大致了解了吧,当然,少不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心的看春节联欢晚会。
篇四: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
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篇五: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泱泱夏日,盛开着5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那是个有趣的地方。每逢除夕早上,店铺早早的开了门,并放着喜庆的乐曲,人们也早早地出门逛街。但最有趣的还是我们这的集会,老师说我们这的集会原来叫做庙会,集会开3天。
在农历三月十七,集会前一天。小贩们在家就把自己的商品放在车上,开到自己的指定位置,然后在空地上搭个棚,把商品摆在棚里,再把棚的四周用布围上,这时准备工作就做好了。集会前一天就在人们迫不及待的心情中过去了。
农历三月十八,集会第一天,早上7点,小贩把棚上的布拉开,准备开张。半小时后,一些老人家就来了,他们都在给自己的子女买什么。八点半了,人渐渐多了起来,那叫个人山人海啊~我最喜欢逛集会,为的是有机会买到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从北往南,最北边是卖各个地方的食物—香气扑鼻~往南一点,是小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游戏,再往南走,就是卖日常用品和衣服的了,最南边是卖杯子、碗的。十一点人还是那么多,原来5分钟走的路,现在15分钟也走不完~小贩们在摊位上吆喝:“看一看了,我的锅炒菜不冒烟、不粘锅、不费油,买一个吧~”另一边就是买主和卖主为了价钱在争吵着什么。
农历十九、二十,人就没有第一天那么多了,可还是很热闹,每逢这3天,如果是假日的话,我就会在这呆一整天,我真希望每一天都有集会。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
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特色。
作文二:《蒙古族服饰的特点》600字
蒙古族服饰的特点
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无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边用黑布或蓝布加缝约三指宽的布边,有的用羊羔皮加边。春秋两季穿大襟布大衣。无论是穿皮大衣或布大衣,都系一条3米长的蓝黑色布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旧时常见腰带上挂有带刀鞘的蒙古刀,刀鞘上插一双筷子,还挂有火镰,有的还挂有一条白布手巾。冬季老年人戴“巴司勒克”皮帽,中年人戴“居木得克”皮帽,帽顶都有用红布条编成的一小圆疙瘩,两边耳扇在后部相连,前边可以护住鼻和嘴部,夏天多穿黑色大襟政朝长袍,用蓝布缠头,城镇居民以戴礼帽为多。
妇女的服饰以长袍为主。少女夏天穿的长袍一种有大襟的叫“拉布西克”;另一种从中间系排扣(银扣或布扣)到腰以下,左前襟加宽,叫“比西米特”。长袍上绣有各种图案花边。腰上缠红、绿、黄色的绸子或布带,头上缠绣花白布头巾,喜带戒指、手镯和耳环。已婚妇女穿“铁尔勒克”,外套“切格德克”,不穿“拉布西克”。有的穿无袖
长袍“别日孜”,腰部左右系带。不用钮扣。帽子上缝有银饰物,帽顸有一条垂到后腰的红色长穗子。已婚妇女的长袍均不系腰带。老年妇女的衣服不用色线绣花边,帽子上无银制饰物。
作文三:《元朝的蒙古族服饰》700字
元代蒙古族男女服饰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左图为戴瓦楞帽、穿袍服、半袖衫的骑士;中图为穿袍服、半袖衫的男子;右图为穿袍服、围腰的侍从。
元代蒙古族男女服饰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左、中图为扎巾、穿袍服、围腰的侍卫;右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着革靴的侍卫。
元代蒙古族男女服饰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左图为穿袍服、着革靴的侍从;中、右图为穿窄袖袍服的妇女。
作文四:《蒙古族的特色服饰》1300字
考研屋 .kaoyanwu.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是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的。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的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到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考研屋.kaoyanwu. :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专业提供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
作文五:《蒙古族的作文》1700字
蒙古族的作文
蒙古族的作文在我们祖国,谁都知道有56个民族。下面就让我带你去蒙古族玩一玩吧!你一定会大开眼界。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蒙古族
[民族简介]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
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
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
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
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
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
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
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作文六:《[蒙古族的服饰]蒙古族的姓名》15100字
[蒙古族的服饰]蒙古族的姓名 篇一 : 蒙古族的姓名
蒙古族一般不会说出自己的姓氏,斯琴高娃、斯琴格日乐是名字不是姓。蒙古族有四五千个姓氏。
蒙古族的名字大都是按照本民族心理习惯起的,丰富多彩,很有特色。男性的名字,有的是历史人物或民族英雄的名字,如帖木儿、恩和森;有的则寄托长辈的一种期望和祝愿,如吉日格拉、巴雅尔、巴图、白音、布和;有的以勇猛矫健的飞禽走兽做名,如阿尔斯楞、苏赫巴鲁、布日固德;有的以贵重的金属做名,如阿拉坦、孟恩;有的以蒙古古代公认的社会尊者做名,如巴特尔、必勒格、莫日根、彻辰;有的为了纪念并盼孩子健康长寿,就以孩子出生时祖父的年龄做名,如乃仁台、依仁台。蒙古族女性的名字,则或者钟情于日月星辰,或者自比于花草树木,或者偏爱于珠宝玉石,如娜仁、萨仁、敖登、敖登格日乐;如其其格、其木格、塔娜、哈斯。
蒙古人名 含义 蒙古人名 含义
高云 娇艳 乌云 智慧
其其格 花朵 庆格尔泰 欢乐
乌日更达赖 辽阔海洋 赛罕 美好
高娃 美丽 娜仁托娅 霞光
乌力罕 和煦 孟和 永恒
阿拉坦乌拉 金山 阿古达木 广阔
巴根 柱子 宝音 福
阿木尔 太平 满都拉图 兴隆
哈丹巴特尔 刚毅英雄安逸
苏德 卓越 牧仁 江河
其木格 润饰 那日松 青松
蒙根其其格 银花 阿拉坦仓 金库
苏合 斧子 哈森 玉石
哈斯其其格 玉花 阿尔斯楞 狮子
呼和 青色 达赖 海洋
陶格斯 孔雀 查干巴拉 白虎
哈斯额尔敦 宝玉 奥敦格日乐 星光
诺敏 碧玉 特木尔 铁
巴图 牢固 哈尔巴拉 黑虎
格根 明朗 宝力德 水泉
托娅 光辉 阿木古郎 平安
乌恩其 忠诚 塔娜 龙珠
乌吉斯格朗 秀丽 乌力吉 福瑞
额尔德木图 有才学 乌兰 红色
恩和 平安 莎林娜 风华
乌仁其木格 巧饰 吉尔格勒 幸福
朝鲁 石头 巴音 富有
胡和鲁 青龙 奥尔格勒 高峰
格根哈斯 明玉 查干 白色
哈达 岩峰 阿古拉 山岳
哈斯乌拉 玉山 巴图达赖 常海
艾彦 长征 吉雅 因缘
腾格尔 天空 格日乐图 光明
哈斯巴根 玉柱 乌恩 真实
塔拉 原野 格根塔娜 明珠
阿茹娜 纯洁 格根 明朗
乌仁图娅 曙光 斯琴高娃 聪明
苏日娜 好学 乌兰图娅 红霞
巴雅尔 喜庆 索布德 珍珠
巴特尔 英雄 卓力格图 大无畏
阿来夫 淘气的孩子
巴音 富有 通拉嘎 明净
乌日娜 巧女 旭日干 风暴
德德玛 女神
其其格 是 花 的意思
乌云其其格
巴音其其格
如娜仁、萨仁、敖登、敖登格日乐;如其其格、其木格、塔娜、
哈斯。
蒙古人名 含义 蒙古人名 含义
高云 娇艳 乌云 智慧
其其格 花朵 庆格尔泰 欢乐
乌日更达赖 辽阔海洋 赛罕 美好
高娃 美丽 娜仁托娅 霞光
乌恩其 忠诚 塔娜 龙珠
乌吉斯格朗 秀丽 乌力吉 福瑞
阿来夫 淘气的孩子
巴音 富有 通拉嘎 明净
乌日娜 巧女 旭日干 风暴
德德玛 女神
7
蒙古族的姓氏大体有以下几种:?
1、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上十一世祖学端察掳一女俘名“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兀良合为部落名称,阿当罕是自己的本名,札儿赤兀惕是氏族的名称。故这个女俘姓兀良合真,名字叫阿当罕,是札儿赤兀惕氏族人。姓名称呼的顺序是:姓氏、名称、族属。东部区的喀喇沁各旗札萨克、台吉均姓乌,就是兀良合人者勒篾的七世孙和通始建喀喇沁的缘故。这就是取本部名称词首为姓。
《元史》第一卷第一页关于成吉思汗的记载中,也把姓氏直接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奇渥温,也记作“乞彦”,也是成吉思
汗所属部落的名称。今鄂尔多斯的奇姓,均由此而来。拉施特《史集》记述塔塔儿部落时就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做秃秃黑里歹,若是女人就唤做秃秃黑里真。”?
2、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合撒儿之后裔所建的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诸部的札萨克、台吉均姓包氏,就是源于合撒儿出世的孛儿只斤的宝氏,也出于此,因为包、宝谐兰所致。?
3、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在古代,如元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本是蔑儿吉骀氏。其后人却以脱脱为姓,元代有脱脱尼,明代有脱脱卜花。现代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的,如,出生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民族英雄嗄达梅林,从他先祖莫勒特图以后,开始取“莫”字为姓,谐音记作孟,所以嗄达梅林汉名叫作孟青山。又如,郭尔罗斯前旗王爷驻京代办富格日特远祖兀良合人,本姓乌和吴,但富格日特的后代已取“富”为姓了。东部区蒙古族象这种转姓的情况也不少。?
4、既非以部落、氏族为姓,也不是以父名为姓,而是出于历史上一种特殊称呼。例如,古代蒙古人出征时,留在后方的家属、辎重称为“奥鲁”,于是这些家属便取姓“奥鲁”,后代改姓“奥”。元代时,凡降元编入蒙古军的,都在姓上加蒙古二字,于是后人有了以“蒙”为姓的。另外,明代常给蒙古人赐姓。如火你,于洪武九年内附,更其姓名为霍庄。观音保,于十六年附明,赐姓名为李观。丑驴,于二十一年附明,赐姓名为李贤。?
5、以汉族姓为姓。这主要指按蒙语意译成汉姓。如锡拉特蒙古语为黄,译成黄姓;查干,蒙古语意为白,译成白姓;呼和,意为
蓝,译为蓝姓;阿拉坦意为金,译成金姓等。还有以谐音取姓,与音
近的汉字为姓,如其父名为伯颜,则子取“伯颜”首字的谐音为白姓;
又如火你赤,取字首“火”的谐音为霍等,或者直接使用汉姓。
蒙古姓氏
支系和别称
乞牙惕 其木德
扎答兰 扎只喇
巴阿邻 白仁
沼兀列亦惕 照烈
巴鲁喇斯 兀出干、额尔点图、也额、脱朵颜
阿塔尔斤 阿塔里台
兀鲁兀惕 斡日古岱
孛尔只斤 博罗特
忙忽惕 忙努特
斡罗纳尔 斡尔纳
晃豁坛 宏霍
郭尔罗斯 豁罗喇斯 弘吉喇惕的分支
雪尼特 苏尼特
撒勒只兀惕 山只昆
主尔乞 月尔斤
泰亦赤兀惕 岱齐郭特
兀梁哈 席日勒特德、尼格斯尔、毕德兀特
弘吉喇 斡勒忽纳兀惕、孛思忽尔、也里吉斤、楚兀日出德、朱日其特、俄勒特德、尼古日沁
亦乞列 亦乞喇斯 弘吉喇的分支
尼鲁温 尼如古特
客烈亦惕 只尔斤、董合亦惕、撒哈亦惕、土伯亦、阿拉伯惕、查干客烈亦惕、巴葛客烈亦惕、哈日客烈亦惕、亦克客烈亦惕
扎喇亦尔察惕、塔克喇温、晃合萨温、忽木萨兀惕、兀牙惕、毕勒合散、图郎乞惕、布里、申忽惕、楚格如德、卧其德、代布如德、俄勒古德、胡日牙特、楚勒忽德、明古如德、绍如德、亦日呼德
蔑尔乞惕 兀洼斯、兀都亦惕、脱脱里、麦古丹、刺准、察浑、土播楚德、查波沁、苏日其德、斡勒岱、盖勒、希勒吉德、席当古惕、查达
汪古惕 努纳德、毕其黑德、塔阿日图、哈希努德、都如德、固兀日、呼布都古惕、席木席德、好台
塔塔尔 察阿安、阿勒赤、都塔兀惕、阿鲁孩、查干塔塔尔
奈曼 海其德、瓜勒给亚、海拉图德、嘎拉哈达、锡勒朱徳、纳如德、马如德、欧日努特、努拉特
尼出古惕 努其古特 巴林的分支
许兀慎 忽慎 原附主尔乞
斡亦喇惕合布合那思、兀日苏惕、康和思、图巴斯、客思的音、脱额列思、田列克、塔思、巴只及惕、豁里、查日查斯、毛斡台、俄车
德、呼勒都古德、俄格德格、嘎勒吉古德
土默特 兀鲁、多罗特、布喀勒斯、乌勒忽德、席吉德
科尔沁豁尔赤
喀喇沁 伊赫喀喇沁、乌和日喀喇沁、巴葛喀喇沁
土尔扈特 陶日古德
扎鲁特 朱日兀德
察哈尔呼如淖如德、伊斯德、阿拉嘎沙、夏日高勒、俄勒德、好日图鲁特、埃日德、梅日根哈拉、闫忽德、萨日图、达楞古德、杜格庆、席日扎德、海那赫、扎拉古德、周尔纳特、努特格沁、云希兀、宝日朱古勒、嘎庆哈拉、武久德、包日交德、哈日特、哈吉那格、强科勒、哈登、达日庆宝、陶格米特、赫立麻、嘎力格萨、巴拉古特、好日劳德、哈日鄂力格、华努特、巴音宝、达日高、乌由格、桥沁、玛拉特、温德日格庆、亦何君、怀赫尔、乌尔济
鄂尔多斯亦和斡日德、查干斡日德、巴葛斡日德、朝布坦斡日德、俄日古德、伊赫俄日古德、巴葛俄日古德、俄布车古德、斡亦达日玛、斡古努斯、兀日鲁斯、亦都古德、兀来其那尔、巴葛那思、巴日苏德、巴登那尔、宝勒都如塞那、宝日其格、冬其那尔、哈达沁、萨巴日古德、席勒布沁、塔布古德、哈日勒古、泰亦图
陶格沁 哈日陶格沁、查干陶格沁、伊克陶格沁
哈拉哈 扎日古努德、苏木德、刚其德、台本哈拉哈、唐古特哈拉哈、绰胡日哈拉哈、额尔敦哈拉哈
巴尔虎索那、兀哈那斯、陶努勒斤、哈达葛台、仓斯瓦、陶日
苏葛、含图德、杨古德、伊图德、杭坛、哈喇林臣、顾布德、兀格斯、兀勒巴日
以上均摘自鲍玺《蒙古姓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各部落源流和著名人士
科尔沁既豁尔赤,哈萨尔属民四千户,以善制弓箭著称,十五世纪二十年代由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领南下拱卫博迪汗者为嫩江科尔沁,留在呼伦贝尔原地者为阿鲁科尔沁。
喀喇沁喀喇沁是个古老部落,元代生息于称海。北元时属永谢布万户,由达延汗孙巴雅斯哈勒领有,南移独石口边外。
土尔扈特也称陶日古特,原为林木中百姓,十三世纪六十年代随阿里不哥起兵反对忽必烈称帝,失败后越过阿尔泰山到额尔齐斯河和准噶尔盆地北缘游牧。
巴林 也称白仁,元代大将伯颜出自巴林,曾领兵伐宋。
巴鲁喇斯十三世纪初,巴鲁喇斯大部随察和台西迁,成为察哈台汗国属民。十四世纪帖木尔建立了帖木尔帝国,成为成吉思汗后又一辽阔帝国。
孛尔只斤自帖木真称蒙古汗国大汗到额哲孔果尔降后金,蒙古大汗39人,其中也先出自绰罗斯氏,其余均出自孛尔之斤。萨囊撤臣创作|《蒙古源流》。还有尹湛纳希、僧格林沁、贺兴格、哈诺墨拉、咱雅班智达、裕谦。还有反清英雄陶格陶乎,独贵龙领袖旺丹尼玛。
忙忽惕 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原书记萨格拉,中国著名诗人牛汉
斡罗纳 哈喇哈孙任元朝右丞相
晃豁坛 蒙力克,大萨满阔阔出
阿鲁喇惕 博尔术,玉昔帖木尔
雪尼特 也做苏尼特。著名人士苏都斯庆,出生于新疆伊犁,老革命家。
别速惕 哲别
撒勒只兀惕 吾也尔
泰亦赤兀惕 意即“善战”。著名人士战斗英雄邰喜德。
兀良哈 最早分布于肯特山、鄂嫩河一带。著名人士贡桑诺尔布。
弘吉喇 著名人士有步鲁合答,云南万户府达鲁花赤。按陈,被封河西王。
亦乞烈 著名人士孛徒受封千户长。
客烈亦惕 著名人士有镇海,右丞相。和子章,出生于巴林左旗,历任人民解放军师长、军分区副司令员。
扎喇亦尔 著名人士有木华梨,拜住。
蔑尔乞惕 为漠北强部。著名人士脱脱,曾任右丞相,修辽、金、宋史。
蒙郭勒津最早在鄂尔浑河、色楞格河一带。蒙古汗国时期生息与阿尔泰山以北地区,后后南迁新疆博尔塔拉,又东迁河套。北元时其首领火筛娶满都海哈屯生女为妻,获塔布囊称号。明末蒙郭勒津在山西大同以北,后成为土默特组成部分。
巴雅兀惕 也称伯岳吾、巴雅特、巴尤兀德。土默特万户、喀尔喀万户均有巴雅兀惕鄂托克。
阿速特最早游牧于里海以北,元武宗时成为侍卫亲军。北元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曾被卫拉特亦不拉统率,达延汗驱逐亦不喇后,该部活动区域在张家口以北,隶属永谢布。另一部游牧于克鲁伦河、呼伦湖一带,与科尔沁关系密切。十五世纪20年代,该部随奎蒙克塔斯哈喇入居嫩江。阿速特著名人士有阿鲁台。
许兀慎 著名人士有博尔忽。
斡亦喇惕即林木中百姓。1260年忽必烈称帝,其弟阿里不哥起兵反对,主要军事力量来自斡亦喇惕。失败后离开八河流域,逐步迁移到杭爱山以西、唐努岭之南的乌布苏诺尔、扎布干和空奎河一带。以后又逐步进入天山以南。著名人士苏赫巴鲁,祖籍辽宁省喀左县,在吉林工作多年。主要作品有电影《成吉思汗》。
土默特也称秃马惕。达延汗时为右翼三万户之一。著名人士有满都海,蒙古族巾帼英雄。朝根岱,咸丰十年反抗蒙郭勒津旗封建王公暴政,同治三年起义失败。
翁牛特合赤温后裔的属民、别勒古台后裔的属民、斡赤斤后裔的属民,在搠河一带游牧,由于这三部分经常在一起活动,被外界视为一体。
兀济叶特原为肯特山一带的游牧部众。元代有一部分兀济叶特人随斡赤斤到达嫩江一带生息。留在肯特山的兀济叶特人,北元时期属于哈拉哈万户。打来孙库登汗东迁时,兀济叶特随往。林丹汗时期,
两万兀济叶特骑兵是林丹汗抵抗后金的中流砥柱。清朝立国后,兀济叶特的部号消失,成为散居各地的兀济叶特氏。
明安卫拉特蒙古有一个明安部落,从那里分出许多支系。北元时期,哈萨尔一个后裔车根率一部分人到阴山一带,因其部明安姓氏较多,因而称茂明安。茂名安的一支随喀喇沁部东迁,成为喀喇沁各旗居民。赤峰原人大副主任钱瑞华,出自明安氏。内蒙古西部明安一般汉语姓千。
永谢布达延汗击败卫拉特后,把永谢布、阿速特、喀喇沁编为一部,称永谢布万户。后永谢布、阿速特二部被巴尔斯博罗特之子吞并,被吞并的永谢布分两部分,一部入青海,被卫拉特攻灭,另一部融入土默特之中。著名人士有乌兰夫。
绰罗斯 原居叶尼塞河上游,为林木中百姓。著名人士有也先。
杜尔伯特也作朵尔边,即四。成吉思汗十一世祖都洼锁豁尔的四个儿子共同建立的氏族,称朵尔边。原在哈拉哈河下游一带,后东越大兴安岭移牧嫩江中游。哈萨尔后裔爱纳嘎率部来到嫩江中游与朵尔边同牧一地,清廷统辖该地后将二部合一。另外斡赤斤后裔诺颜台明末率部移牧阴山北,他的四个儿子共同建立的部落也叫杜尔伯特。元臣孛罕后裔博罗纳哈勒,率一部分卫拉特人移牧西北,成为四卫拉特之一,也称杜尔伯特。
磨里克原居吐鲁番。十五世纪移哈密外巴里坤。明成化年间入河套,的加斯兰成为永谢布领主,用立满都古勒,自为太师。后来磨克里内讧,的加斯兰被部下杀害,同部人亦布喇率少数乜里克人入居
青海,留于河套的永谢布成为达延汗右翼三万户。
察哈尔,突厥语亲军的意思。主要是元顺帝退出大都后,跟随出关的宫廷近卫军和眷属。达延汗把强盛的察哈尔作为六个万户之一,并以察哈尔为统治中心。清廷征服察哈尔后,为了彻底改变林丹汗亲军的面貌,从各地征集兵丁到察哈尔驻防,从而出现了反映异地名、异族名的新姓氏。著名人士有明安图。
布兀日其也作包日出德。布尔尼反清被打败后,组织和领导这一事件的首领除了砍头外,将一部分孛尔只斤贵族削去爵号,分发各旗为奴或属民。布兀日其意为“削爵”。
敖汉拖雷长子蒙哥,人称“兀干王”,他的一支亲军很有名,称兀干王亲军。这支亲军的番号逐渐成为这部分人的名号。十六世纪隶属察哈尔,先在义州西大康堡,后移老哈河。
亦鲁特 成吉思汗时所辖百姓按十进制编伍,编排过程中剩下的几户百姓,不足十户,就把他们暂放一边待编。亦鲁特意为“多余”。
莫勒图特 是经常与科尔沁在一起活动的群体。著名人士有嘎达梅林。
乌审北元时期,乌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达延汗曾孙诺木塔尼的侍从,后来成为伊盟乌审旗,一部分成为土默特万户的组成部分。著名人士有锡尼喇嘛。
达拉特也做打郎。北元时为鄂尔多斯一万户。达延汗初年由太师亦布喇亲领,达延汗驱逐亦布喇后,由巴尔斯博罗特之子衮必里克承领。
杭锦 源自康里。北元时为鄂尔多斯诸部之一。
扎鲁特 也做朱日兀德。著名人士绰旺,民间说书艺人。
鄂尔多斯 “鄂尔多”即宫殿,“鄂尔多斯楚德”既护为宫殿的人。达延汗时被编为鄂尔多斯万户。
克什克腾克什克也做却薛,意既“值班”,克什克腾意既“值班人”。蒙古汗国时,克什克腾是护卫值勤部队,分班轮流值勤。护卫军成员来自万户长、千户长的子弟,任务繁重,待遇很高。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北元末。达延汗时,克什克腾隶属察哈尔万户,是亲军中的护卫军。克什克腾对北元汗忠贞不二,1634年额哲孔果尔降清后,才由成吉思汗后裔沙拉勒答率领降清,成为漠南最后一个降清的部落。著名人士有巴玉藻。
乌珠穆沁先祖为卫拉特,即林木中百姓。在元代,一支卫拉特人南迁到今新疆北部的一座山立足,这座山生产野葡萄,当地把这座山叫乌珠穆山,这个部落的人被称为乌珠穆沁。北元时,成吉思汗后裔翁衮都拉尔承领这个部落的人。达延汗时,乌珠穆沁东移,初属察哈尔,后移哈拉哈万户境内。
哈拉哈北元时期把哈拉哈河两岸的众多游牧民划为一万户,辖十二鄂托克。西岸七个鄂托克归格垒森扎领有,东岸五个鄂托克归阿勒楚博罗特领有。十六世纪中叶,打来孙库登汗从今锡林郭勒东迁辽边外,东岸五鄂托克随行,成为后来的哈拉哈五部。
巴尔虎是林木中百姓的一支,原居贝加尔湖东面。著名人士俺木海,初事成吉思汗为炮手,成吉思汗九年岁木华梨出征,随任炮手
达鲁花赤。蒙哥汗二年升都元帅,次年随旭烈兀西征。
速勒都思 原是泰亦赤兀的奴隶,后归附帖木真,以骁勇善战
出名。著名人士有赤老温。
以职业为姓氏的有
阿都沁
阿拉塔沁
兀纳臣
汪古沁
陶高沁
鄂尔多斯
哈布哈沁
木斯臣
豁尼沁
雅马沁
哈日玛赤
塔日阿沁
宝勒格沁
兀纳嘎沁
克什克腾
欧古日沁
特日格沁
嘎勒楚得
勾勒格沁
仓古得
萨达嘎沁
达西古日沁
特木日沁
陶格沁
萨日哈达
俄勒吉格代
兀胡奴台
朱勒沁
绍卜沁
台本
索勒吉德
扎木楚德
俄莫勒沁
瑙木沁
忽雅格沁
好老宝沁
嘎吉日沁
昂沁
合日木臣
扎格斯沁
宝赫台
博热沁
希日莫沁
通事纳尔
土兀拉克沁
沙巴日沁
哈纳沁
博斯沁
席热臣
萨阿拉沁
沙京
毕切赤
博额楚惕
特莫额沁
阿日嘎拉沁
胡兀尔查
阿牙嘎沁
钢沁
嘎海赤
托勒格赤
苏日格
只有蒙汉杂居地区为了和汉族交流方便才有汉语姓,纯粹的蒙
族地区没有汉语姓,只有蒙古姓。另外一般是本部人到其他部落,或者本部落融入其他部落,才以部落为姓。
篇二 : 关于元朝的问题古代的蒙古人都是剃发结发髻穿紧身短袖的蒙古服饰的,
关于元朝的问题
古代的蒙古人都是剃发髻穿紧身短袖的蒙古服饰的,那么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之后有没有像满洲靼子那样强迫汉人剃发结发髻穿蒙古服饰呢,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服饰上蒙汉互相影响。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毛皮制成,分为蒙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服,交领、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这类服饰是当时服饰的特点表现。应该说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想推行其本族服饰,但是蒙古人在实行不果后就放弃了,而满族人则屠杀了近
半的汉族人口,誓要推行满服。这种残酷的统治不仅消灭了汉服,也损害了汉民族精神,挫折了汉人的脊梁。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就发源于斯。《断头刀下的文明》节选——汉服消亡史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的都荡漾着浓烈的讽刺意味……第一节 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 此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头之荼。早在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如天聪五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滚“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滚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尔滚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
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 顺治二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滚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剃发”。规定惩治办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很多文章都指出,满清的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滚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时人陈确记:“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是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起于剃
发令颁布之日。江阴人民壮烈的据城抗清就是在清朝委派的知县宣布剃发之后,相率“拜且哭曰:头可断,发不可剃”的情况下爆发的。从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中秋两个多月期间,清军对江阴屡攻不下,丧亡“三位王爷和十八员大将”,而江阴城中粮食眼看就要告罄,但战士们却士气越发的激昂,高唱着“江阴人打仗八十日,宁死不投降”的雄壮军歌。清军又调来西洋大炮轰城,八月二十日,江阴城被清军攻破。清军攻进江阴后,十分痛恨江阴人民的顽强抵抗,就下令屠城,“满城屠净,然后封刀”。全城人民“咸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者。”大砍大杀了三天,被屠杀者达17万两千人,未死的老小仅有53人。江阴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达80多天之久,打败了清军二三十万的大军,杀死了七万五千多清兵,使满清侵略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嘉定三屠后,当满清统治者“如愿以尝”的将“削发令已行”的旗幡插上城头的时候,满城已是白骨累累,史载:在满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 在此之前,满清自入关到占领南京,其间无论是挥戈西征还是举兵南伐无不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许多地方甚至是兵不血刃传檄而定,没有受到十分顽强的抵抗。为何如汉人的抵抗态度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呢,明末朝庭吏治腐败、贪渎横行,官贵殷实却国库空虚。为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女真南下,明毅宗不断向民众加派三饷,民不堪命怨声载道。咸认明庭横征暴敛不恤民艰。孟子所言:“君视民如草介,民视君如寇仇”就是这个道理。更早的诗经则有民众的怒斥:“时日曷丧,吾及汝皆亡”~故无论毅宗自缢煤山或弘光被擒芜湖民众都不以为意。因风传满清轻徭薄赋,汉人反而对于满清则翘
首以望,只要这传闻属实,汉民并不介意胡人帝于中华。在华夏民众看来,虽然金銮殿的皇帝变了,但只要自己不受干扰地照旧生活,中国仍然是中国,汉民照样是汉民。赋税反正总是要交的,如果满人皇帝轻徭薄赋岂不更好,待满清剃头令严厉重颁之时,民众如梦大醒,遂怒不可遏。原来满人皇帝不仅是要自交税服役,还要变我风俗习惯,毁我文化传统。按此胡服垂辫,华夏将成胡虏,中国将不再是中国。”而衣冠属于风俗一项,所以当时百姓认为如果剃发易服,则中国就不能再称为中国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热血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一夕之间竟成燎原之势。 明儒顾炎武很明确地把“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区别开。他的《日知录》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与有责焉耳矣~”他认为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易姓改号,谓之亡国”,如满清那样使“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还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而“保天下者,匹夫之*与有责焉”。这就是后人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换言之,历史上的“易姓改号”的“亡国”就是“亡朝代”,“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亡天下”就是“亡国家”。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
衽”,“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对此颇感不解。他们疑问为什么“为保守头颅柔顺如羊之汉人,今则因保守其发而奋起如虎”,汉族人民先“保守头颅”是不愿为保卫昏庸的腐败明庭上阵拼杀。后“奋起如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满清要把汉族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踩在脚下,这就遭到了汉族人民坚决的浴血反抗。 相应的,为了保证推行剃法令能够执行到底,满洲统治者对起义反抗的义军进行武力镇压,这种镇压,还伴随着抢掠和血腥屠戮,以及杀人立威。 清廷颁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发易服,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以多尔滚为代表满洲贵族发布的“屠城令”后,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之上示众。 以嘉定三屠为例,满洲统治者“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一下,一向“民风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抗怒火,立刻在松山、昆山、苏州、嘉兴、绍兴、江阴等地熊熊燃烧。嘉定城中民众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投入了抗清行列。然而,临时组织的民众义军无法与满洲正规军和汉*军的联盟对抗。乙酉年七月初四嘉定城破后,清军蜂拥而入。当屠城令下达之时,清兵“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草丛棘,必用长枪乱搅。”“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清兵“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
为之不流。”若见年轻美色女子,遂“日昼街坊当众*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史家慨叹:“三屠留给这座城市是毁灭和不知道德为何物的幸存者。”血腥屠杀之后,清兵便四出掠夺财物 。朱子素的笔记《嘉定乙酉纪事》载“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故**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更有甚者,清军“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去了。除嘉定三屠外,还有屠江阴,血洗江南、岭南、屠昆山、屠嘉兴、屠常熟、屠苏州、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屠湘潭,此外还有,屠大同、屠四川等等,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思明州义士百姓屠戮殆尽,尸积成山,血流成河。1649年清军进四川时贴出公告“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攻陷昆山时,在那里抵抗了三天的义军逃走,于是对平民实行大屠杀,当天的死难者就达四万,“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1649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占领湖南湘潭后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总兵姜?为首的山西反清运动,“朕命大军围城,筑墙掘濠,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红衣火炮攻破, 尽行诛戮”,不仅大同全城军民屠戮殆尽,“附逆抗拒”州县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与耿继茂攻克广州时的屠城“再破广州,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因筑大坎痤焉,表曰共冢。”“甲
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丘……”。充分暴露出满清标榜的“吊民伐罪”的伪善。这类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中屡见不鲜。古语云:“杀降不祥”,清军往往以“恶其反侧”等借口将来降军、民屠戮一空。 从满清入关到平定三藩,三十七年之多的屠杀,全国南北皆成废墟,直隶是“一望极目,田地荒凉”,河南是“满目榛荒,人丁稀少”,湖广是“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素称“天府”的四川更是“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即使抗战时期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最惨烈的华北地区也未出现过这种凄惨的景象。许多繁华的大都市尽毁于清军之手,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几乎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 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据张善余主编的《中国人口地理》记载:明朝人口高峰为一亿五千万人,清军入关第二年为八千万人,三十七年的野蛮屠杀,使全国总人口估计减少了近一半。历史上其他外族大规模入侵造成的人口损失为:蒙古灭金、宋人口减少四成,约五千万人;靖康之难减三成,约三千六百万人;八年安史之乱剧减二至三成,约二千万;五胡乱华在低谷中波动并几度显著减少;日寇侵华二千五百万人惨遭屠杀,但总人口未减少。可见,清寇的野蛮凶残连国人切齿痛恨的日寇也望尘莫及~除汉族外,满清也对其它民族进行屠杀,其中杀苗民一百万,在西南成村的苗民被清军消灭,杀回民数百万,还把漠北蒙古的准葛尔部落杀到最后一个幼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残忍~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问题中国的解决》一文中,怀着强烈的民族义愤,
列举满清政府的种种杀人罪行,控诉满清统治者“贪残无道,实为古今所未有~” 看看现代人自制的汉服:
篇三 : 元代蒙古族的服饰探究
[摘 要]蒙古族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保留本民族固有特性、习俗的同时,也受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并不断吸纳其他民族服饰的长处,逐步发展成熟。元代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期。本文对元代蒙古族的服饰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元代;蒙古族;服饰探究
蒙古族历史每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变化,在服饰上都有明显的印记,其服饰的演变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紧密相关。元代蒙古族服饰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蒙古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互相影响。
1.传统蒙古族服饰的发展
蒙古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北方草原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失韦、匈奴、鲜卑、契丹、突厥、回鹘、蒙古、女真等许多民族生活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创造了璀璨、多元的游牧文化。而蒙古族服饰,在其种类、款式、风格、色彩、装饰等方面,与北方草原诸游牧民族以及中原、中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丰富、多元、完整的服饰文化。蒙古族服饰积淀丰厚,反映蒙古民族的生存环境、地域特色、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民俗礼仪以及审美追求。在发展过程中,
融入特殊的民俗内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今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以及与众不同的民族神韵,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2.元代蒙古族服饰风格
元代蒙古族服饰以气势恢弘、衣料考究、装饰华贵著称。在其风格、种类、色彩、工艺等方面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异彩纷呈、奢华艳丽的程度。元代服饰大致可分为官服、民间服饰和军戎服饰三大类。元代的大一统江山和军事上的扩张,使欧亚大陆驿站异常发达,水路、陆路交通便利,商贾往来频繁,经济繁荣,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的物质条件为服饰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元代蒙古族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材质豪华、做工精细、注重装饰,然而蒙古袍服的基本形制以及系腰带、配戴帽子和饰物的着装习俗没有大的改变。
3.元代蒙古族服饰特征
3.1元代蒙古族服饰动态特征
服饰的动态特征表现为具象的动态感、抽象的动态感以及随时代变化而演化这三个方面。所谓具象的动态感,是指能够被人们的视觉直接观察、感知,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动”。例如具象的动态感是服饰穿在人体上,随人体运动而动以及服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动等。而抽象的动态感则是指服饰的构成要素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心理所造成的某种“动”,这种动并非像前者那样在现实中具体存在,一般称其为“似动现象”或“不动之动”。例如面料、服装款式造型、色彩、图案等因素的不同搭配组合,会使人们产生节奏、韵律、扩张、收缩、前进、后退、运动等感觉。第三种动态感,主要指服饰随着时
代的驱动而演变的特征。元代蒙古族的服装款式和造型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特点,即着窄袖袍、束腰带、穿合、蹬皮靴。其服装疏密相间的形式结构给人以动静相宜的抽象的视觉动感。元代的服饰虽然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随着蒙古帝国的强盛,服饰又有了发展与改进,从而显示出了元代服饰随时代而演变的动态特征。在蒙古汗国时期,服饰种类主要以栖鹰冠、卷云冠、方领式长袍、交领式长袍、靴子为主,在面料、色彩等方面主要以稀有珍皮,青、红、蓝、白色浑然织锦为主,其中各种皮质衣物占据多数。进入元朝以后,蒙古民族服饰在原有的基础上无论面料材质还是服装款式造型都有了新的发展。其中,丝织物的种类更加丰富,在面料色彩、纹样方面增加了黄色金锦、褐色毛呢,衣之绣纹有日、月、龙、凤以及人物花鸟纹等等。服饰方面有前檐帽、钹笠帽、立领大襟袍、短披肩、马褂、络缝靴子等都是在吸收了兄弟民族服饰之优点的基础上发明创造的新款式。款式造型变迁的背后,是民族意识的发展变化。蒙古族服饰的空前丰富,不但体现出本民族服饰特有的一个时代的动态特征,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民族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
3.2元代蒙古族服饰审美特征
元代是蒙古民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一个鼎盛时期,当时的蒙古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与进步,并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元代的蒙古族服饰,既是当时社会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蒙古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是他们审美心理的外化形态,它呈现出了独具蒙古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元代蒙古族服饰的审美特征款式
造型、服饰色彩以及装饰图案来体现的。服饰的面料材质是服饰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甚至是基础。不同的面料体现出不同的光泽、质感,使得服饰在穿着效果上大有不同。元代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面料有皮毛和纺织品。由于蒙古高原地处寒冷,他们在冬季多用大小毛类动物之皮做衣服,从北方地区送来的银狐、玄狐、猞猁、银鼠、紫貂、水獭、香獐、青獭、花猫等珍贵皮毛是他们常用的服饰材料。皮毛的天然光泽及其厚实的属性在制成服装之后,不仅给人以高贵华丽的视觉感受,更是御寒保暖的服饰极品。由于它不仅美观而且极为实用,自然是北方民族服饰面料的首选。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款式和形制虽因所处时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着窄袖袍、束腰带、穿合?、蹬皮靴。这种装束比较适合北方的自然环境:塞北草原气候寒冷,着窄袖袍、束腰带、便于骑射、利于保暖,大漠草原春来草长,浅没肢踵,夏日草茂,深及膝盖,穿合?、蹬皮靴宜于行走。从整体上其款式造型非常适合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与之和谐统一。
4.结语
作为重要文化遗产的蒙古族服饰,在元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形成了独具蒙古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并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文正是以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为依据对其各项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给服装服饰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高华、史为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M],上海文艺出版
社,2001
[2]嘎尔迪,《蒙古文化专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
作文七:《泼水节蒙古族的服饰蒙古族的饮食》900字
泼水节
※. 泼水节,亦称宋干节,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
中文名:泼水节 民族: 傣族、德昂族等
外文名:Water-Splashing Festival 时间: 4月13-16日
别名: 宋干节 地点: 云南及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
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饮食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奶类食品:
蒙古族把乳食习惯地称为白食(查干伊德)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
白食制做简单却有趣。在食用时一般都有
肉类食品:
蒙古族把肉食习惯地称为红食(乌兰伊德),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
整羊背子,蒙古语称
炒米类: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
茶类: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 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酒类:
马奶酒是牧民亲自酿制的传统名贵饮料。
每逢盛夏,辽阔的草原上,到处都飘溢着马奶酒的清香。这时,便是人们饮用马奶酒的最佳时刻。邻里欢聚,节日喜庆,接待宾朋,餐桌上总少不了独具特色的马奶酒。饮过马奶酒的人,无不赞美它的醇香可口。
作文八:《追溯蒙古族服饰的起源》700字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是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一脉相承的。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的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既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到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原文出自特搜女装网://.52tesou.,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文九:《款式独特的新疆蒙古族服饰》2700字
2009-10-23 13:20:24 作者:56china 来源: 浏览次数:1245 网友评论 1 条
这是在草原文化节上展示的新疆蒙古族已婚女子服饰(7月15日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居住着许多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等部落的蒙古族群众,他们的服饰受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影响,但依旧保持了蒙古族服饰特点。男子一般头戴瓜皮帽、尖顶帽,身穿长袍,腰扎红、绿绸带或黑、蓝布带。腰带两侧佩挂蒙古小刀、烟荷包等饰物,脚穿长筒皮靴;妇女头戴一种叫“哈珠勒噶”的凉圆帽,上绣花纹,顶结红绒或红丝长穗。妇女的袍式多样,多为红、绿、蓝色,领口、袖口、胸襟及下摆都有刺绣。妇女留长发辫,未婚少女梳的辫子从一根到几十根不等,已婚妇女则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在两边梳半圆形的辫子,套上用黑色料子做的辫套,饰以黄边及彩线刺绣,上戴金银珠宝。 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这是在草原文化节上展示的新疆蒙古族少女服饰(7月15日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居住着许多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等部落的蒙古族群众,他们的服饰受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影响,但依旧保持了蒙古族服饰特点。男子一般头戴瓜皮帽、尖顶帽,身穿长袍,腰扎红、绿绸带或黑、蓝布带。腰带两侧佩挂蒙古小刀、烟荷包等饰物,脚穿长筒皮靴;妇女头戴一种叫“哈珠勒噶”的凉圆帽,上绣花纹,顶结红绒或红丝长穗。妇女的袍式多样,多为红、绿、蓝色,领口、袖口、胸襟及下摆都有刺绣。妇女留长发辫,未婚少女梳的辫子从一根到几十根不等,已婚妇女则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在两边梳半圆形的辫子,套上用黑色料子做的辫套,饰以黄边及彩线刺绣,上戴金银珠宝。
这是在草原文化节上展示的新疆巴音郭楞的蒙古族妇女服饰(7月15日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居住着许多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等部落的蒙古族群众,他们的服饰受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影响,但依旧保持了蒙古族服饰特点。男子一般头戴瓜皮帽、尖顶帽,身穿长袍,腰扎红、绿绸带或黑、蓝布带。腰带两侧佩挂蒙古小刀、烟荷包等饰物,脚穿长筒皮靴;妇女头戴一种叫“哈珠勒噶”的凉圆帽,上绣花纹,顶结红绒或红丝长穗。妇女的袍式多样,多为红、绿、蓝色,领口、袖口、胸襟及下摆都有刺绣。妇女留长发辫,未婚少女梳的辫子从一根到几十根不等,已婚妇女则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在两边梳半圆形的辫子,套上用黑色料子做的辫套,饰以黄边及彩线刺绣,上戴金银珠宝。
这是在草原文化节上展示的新疆蒙古族男子服饰(7月15日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居住着许多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等部落的蒙古族群众,他们的服饰受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影响,但依旧保持了蒙古族服饰特点。男子一般头戴瓜皮帽、尖顶帽,身穿长袍,腰扎红、绿绸带或黑、蓝布带。腰带两侧佩挂蒙古小刀、烟荷包等饰物,脚穿长筒皮靴;妇女头戴一种叫“哈珠勒噶”的凉圆帽,上绣花纹,顶结红绒或红丝长穗。妇女的袍式多样,多为红、绿、蓝色,领口、袖口、胸襟及下摆都有刺绣。妇女留长发辫,未婚少女梳的辫子从一根到几十根不等,已婚妇女则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在两边梳半圆形的辫子,套上用黑色料子做的辫套,饰以黄边及彩线刺绣,上戴金银珠宝。
这是在草原文化节上展示的新疆土尔扈特部蒙古族已婚女子服饰(7月15日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居住着许多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等部落的蒙古族群众,他们的服饰受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影响,但依旧保持了蒙古族服饰特点。男子一般头戴瓜皮帽、尖顶帽,身穿长袍,腰扎红、绿绸带或黑、蓝布带。腰带两侧佩挂蒙古小刀、烟荷包等饰物,脚穿长筒皮靴;妇女头戴一种叫“哈珠勒噶”的凉圆帽,上绣花纹,顶结红绒或红丝长穗。妇女的袍式多样,多为红、绿、蓝色,领口、袖口、胸襟及下摆都有刺绣。妇女留长发辫,未婚少女梳的辫子从一根到几十根不等,已婚妇女则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在两边梳半圆形的辫子,套上用黑色料子做的辫套,饰以黄边及彩线刺绣,上戴金银珠宝。
这是在草原文化节上展示的新疆蒙古族女子服饰(7月15日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居住着许多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等部落的蒙古族群众,他们的服饰受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影响,但依旧保持了蒙古族服饰特点。男子一般头戴瓜皮帽、尖顶帽,身穿长袍,腰扎红、绿绸带或黑、蓝布带。腰带两侧佩挂蒙古小刀、烟荷包等饰物,脚穿长筒皮靴;妇女头戴一种叫“哈珠勒噶”的凉圆帽,上绣花纹,顶结红绒或红丝长穗。妇女的袍式多样,多为红、绿、蓝色,领口、袖口、胸襟及下摆都有刺绣。妇女留长发辫,未婚少女梳的辫子从一根到几十根不等,已婚妇女则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在两边梳半圆形的辫子,套上用黑色料子做的辫套,饰以黄边及彩线刺绣,上戴金银珠宝。
这是在草原文化节上展示的新疆蒙古族女子服饰(7月15日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居住着许多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等部落的蒙古族群众,他们的服饰受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影响,但依旧保持了蒙古族服饰特点。男子一般头戴瓜皮帽、尖顶帽,身穿长袍,腰扎红、绿绸带或黑、蓝布带。腰带两侧佩挂蒙古小刀、烟荷包等饰物,脚穿长筒皮靴;妇女头戴一种叫“哈珠勒噶”的凉圆帽,上绣花纹,顶结红绒或红丝长穗。妇女的袍式多样,多为红、绿、蓝色,领口、袖口、胸襟及下摆都有刺绣。妇女留长发辫,未婚少女梳的辫子从一根到几十根不等,已婚妇女则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在两边梳半圆形的辫子,套上用黑色料子做的辫套,饰以黄边及彩线刺绣,上戴金银珠宝。
这是在草原文化节上展示的新疆蒙古族已婚女子服饰(7月15日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居住着许多察哈尔部、土尔扈特部等部落的蒙古族群众,他们的服饰受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影响,但依旧保持了蒙古族服饰特点。男子一般头戴瓜皮帽、尖顶帽,身穿长袍,腰扎红、绿绸带或黑、蓝布带。腰带两侧佩挂蒙古小刀、烟荷包等饰物,脚穿长筒皮靴;妇女头戴一种叫“哈珠勒噶”的凉圆帽,上绣花纹,顶结红绒或红丝长穗。妇女的袍式多样,多为红、绿、蓝色,领口、袖口、胸襟及下摆都有刺绣。妇女留长发辫,未婚少女梳的辫子从一根到几十根不等,已婚妇女则把头发从中间分开,在两边梳半圆形的辫子,套上用黑色料子做的辫套,饰以黄边及彩线刺绣,上戴金银珠宝。
关键词:蒙古族新疆款式
作文十:《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变迁》2800字
论民族文化的变迁
———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变迁
摘要:民族文化随着民族的产生而逐渐形成,并受着各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的影响,伴随着民族的不断发展而变迁。此处以蒙古族的服饰文化的变迁为例,解读民族文化变迁的具体原因,以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织,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因此,研究民族文化的变迁,能更好的学习和继承中古中国文化,同时,能够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以及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论及民族文化,当要理解民族这个概念。这个词其实在当前国际社会上上午统一的释义,在中国我们多引用马克思主义对民族的诠释: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可见民族属于历史范畴,是一个政治的,地理的,文化的综合概念。因此,民族承载着民族文化,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必然带动民族文化的变迁。那么一下以我国蒙古族的服饰文化的变迁为例具体分析民族文化的变迁。
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由此可见其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为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寒方式。该民族的起源可追溯至部落时期。只是在那是并不存在民族这一概念,”蒙古”只是这样一个部落的总称。那么,蒙古族的服饰文化可由此算起。在原始社会,主要是将人类通过狩猎获得的狮子和大象等的牙齿做成骨针等缝纫工具,用马尾和植物纤维等作为线来缝接各种兽皮做成衣帽靴之类的服饰,从此替代了以树叶兽皮批身甚至不穿衣服的生活习俗。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是一次很显著的服饰文化的变迁,也是该部落手工缝纫工艺的开端。那么,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这种同类性质的变迁继续进行着。在这一时期,随着各种工具的广泛使用和人们制造石器与狩猎技术的提高等,服饰的缝制有了一定的水平。同时,生产工具的更新也使得人们能够从事狩猎和渔业开始走向饲养家畜和经营种植业,生活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保障,在服饰的制作方面追求得体和实用。至此,即到新石器时代的末期,部落的服饰文化初步形成。总结这一阶段的服饰变迁,主要是从无到有,逐渐适应生存的需要。而这一阶段服饰文化变迁主要是受内在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从物质上讲,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服饰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意识方面讲,人们遮羞心里的产生和对保暖等的需求也促进人们充分运用智慧制造出更加舒适得体的服饰。二者共同作用下,蒙古部落的服饰文化初步形成。
蒙古服饰发展的第二阶段可以划分为元朝之前新石器时期末期之后的这段时间。其实,这一时期服饰的变迁并不明显,之所以划分为一个历史阶段,是因为此时期出现了襟。《魏书》中记载,蒙古不论男女,均穿短衣,大襟开向反面,风俗与鲜卑族相似。在公元7世纪以后,蒙古部落离开了东部密林,西迁大漠南北,以牧业为主,而衣着也受到大漠南北的契丹等民族的影响。渐穿右开襟长袍,当然,仍有部分地区坚持反面开襟。同时,他们用犴皮做衣帽和长靴。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的变迁主要变现为长袍的出现和开襟的运用。那么,与前一阶段相比而言,除了受生产力的改进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人们追求美的观念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长袍、靴和帽除了御寒和生活的需要之外,还是人们在精神层面的一次跨越式的发展。同时,此阶段的变迁还受外部其他民族的文化的精神的影响较大,这是民族文化冲击和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变迁的第三阶段为元明时期。这一时期,服饰明显受着外来文化及政治因素的影响,既有较大的改变,也有较大的定型,并逐渐形成蒙古族的特色服饰。这时期的服饰主题仍然是长袍,配以靴和帽,开左襟,体现了保暖和方便劳作的需求,这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游牧经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与此同时,服饰的材料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和周围民族纺织品缝纫传入,逐渐由兽皮向纺织材料转变,服饰的质地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位身份和贫富差距。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并建立元朝之后,服饰在传统的民族服饰之上有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蒙古族的官府、朝服和礼服等。这些服饰的材料均针对不同阶级和不同的场合设计使用,但依然传承了传统蒙古服饰的内涵,以长袍为主,衣着比较宽松,材料仍以兽皮和纺织品为主,这是蒙古服饰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发生变化主要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当然是生产水平的继续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为服饰的变化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然后就是周边民族和国家的丝织品的传入,带来了服饰制作材料的新革命。同时,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人们可支付资本的积累,都竞相以服饰的质地为标志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着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生产,推动了技术的革新。最后,就是成吉思汗统一中国之后,对服饰做了一些修饰和制定了更多样式的基于传统服饰的民族服饰。总之,这一时期是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服饰向多样化和高质化方向发展。
服饰文化变迁的第四阶段为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蒙古族的服饰的满化(兼有传统蒙古族服饰的特点和满族服饰的特点)。清军入关后,满族统一了天下,各地的风俗等必然受到这种不同文明的冲击。蒙古族的服饰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官方的服饰承袭了满制,分为朝服、礼服和便服等,同样是地位不同,服饰有很大的差异。同时,除衣服之外,饰物等也都有相关的规定,可以说,此时的官服即为满族的官服。而在民间,依然以传统的蒙古大袍为主,只是出现了更多的样式,而且,一般的袍子都会在腰上扎有腰带,同样,帽子和靴子无论是在材料上还是在样式上都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样式。总的来讲,仍是偏向满族的传统服饰。在其他服饰方面,也有了玉佩和手镯,而其他的类似满族风格的饰物。这一时期,蒙古族服饰变迁的主流为满化,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各民族地区的交互往来,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为民族文化赋予了新特点,人们爱美观念也加速了这一趋向。
最后一阶段为近现代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民主政权的建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蒙古服饰又有了较为明显的汉化和现代化。民间服饰在民族传统大袍的基础之上,为了便于生产等,出现了质地较软的布制衣服和靴帽,服饰也有了简化,随身的饰物减少了。平日里,传统服饰的特点并不明显,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单衣棉衣等。只有在传统的节日里,人们才会穿上特别传统的族服饰。在民众中,只是分子等也会有西装等打扮。另一个特点就是向轻便、窄瘦方向发展,体现了对美和自由的追求。总之,新时期的服饰变迁主要向服装化,简单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主要是受政治因素影响和汉文化的冲击的影响,逐渐有了很明显的汉化趋势。思想的开放和民族政策的制定,都为民族服饰的变迁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蒙古族的服饰从其初步形成发展至今,各个阶段各有其特点,体现了较强的民族融合趋势和生产力对民族文化的变迁的影响。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集中表现形式之一和民族文化的缩影,深刻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协调和平衡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民族文化未来状况的关键之一,现代化同时也应包含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广大,这样,名族文化才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