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CI的基本特征》1000字
为了有效地运用 CI 战略达到强化竞争优势的目标, 必须了解并掌握 CI 系统的四 大特征:
一、战略性
首先, CI 必须从企业全局和发展的长远目标上考虑,应站在时代的尖端,从企 业的方方面面,具有创意地表现出一定的超前性。
其次, 当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近期利益或眼前利益发生冲突时, 企业应当着重长远 利益, 甚至为长远利益牺牲或者舍去眼前利益, 不为所惑, 最终获得长远的市场 效益。
第三, 当企业形象价值与企业经济效益发生的矛盾冲突时, 应当把企业形象价值 摆在第一位。
企业导入 CI 的系统作业,一般需 1年至 5年不等;同时, CI 亦有一定的周期性。 一项 CI 作业经历若干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很可能陈旧落伍,这 时应及时修正、调整、完善,这就要求企业把 CI 置于战略性的高度,去考虑和 计划作业。
二、系统性
CI 是软件系统 (MI、 BI) 和硬件系统 (VI)的集合,是基本系统和应用系统的集合。 所以, CI 工程各个部分都必须在企业统一的目标、宗旨、精神、文化等指导下 规范化、 标准化地表达出一个系统、 整齐划一的形象, 这是 CI 工程的生命所在。 CI 的成功开发和实施实际上是与企业的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和精神文化紧密相 关的, 因此, 策划作为沟通视觉系统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工作, 就显得十分 必要。
三、差异性
差异性又叫个性, 这是 CI 最本质的特征。 企业导入 CI 的根本目的是全方位塑造 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因此, CI 归根结底是一种差异化战略。
企业在实施 CI 策划时, 不论是企业风格、 管理理念、 经营策略, 还是企业名称、 品牌、标识、广告、口号等,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只有个性 化,才有区别度,区别度越大,识别性越强。
CI 的差异化首先指行业差别,体现本企业所在的行业区别于其它行业的基本形 象特征; 其次指企业或品牌的差异化。 同类行业, 不同的企业或品牌应有不同的 个性或不同的视觉形象。
四、竞争性
CI 战略的竞争性,是指成功地导入 CI 的企业,将会在强手如林的竞争对手中立 于不败之地。 因为 CI 为企业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企业更能适应复杂多变、 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所以, CI 堪称是当今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 国际行家称之为“赢的策略”,“长期开拓市场的利器”。
CI 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它的设计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致胜为目标,以竞 争对手为对象。因此, CI 的开发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较性和保密性。
作文二:《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500字
中国画的基本特征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意境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中国画一般是用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中国绘画是线的艺术,它是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绘画家以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作文三:《生物的基本特征》400字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 ·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表达各自的意见,并能乐于与他人共享资源与成果。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举出实例。 3.能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过程能力与方法
1.通过观看、阅读有关生物生活的资料,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学会分析和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生物生活环境及其适应的特点;生物的应激性特点 三、教学设备
动画资料——各种各样的生物;大熊猫和白鳍豚的生活
五、教学后记
1.学生第一次按科学方法观察生物,观察目标、内容要明确,对于课本上的观察步骤,教师要帮助列提纲(教学内容)。
2.学生的表演能突出生活环境,确切表达呼吸、进食、生长、繁殖后代、躲避敌害、排泄等生物特征,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躲避敌害是生物对刺激作出的反应”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作文四:《思维的基本特征是(》2300字
第六章 思维
一、填空
1、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和( )。
2、根据思维的内容,把思维分为( )、( )和( );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可把
思维分为( )和( );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把思维分为( )和( );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可把思维分为( )和( )。
3、语言是( )的载体,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 )。
4、思维活动表现为对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进行( )、( )、( )、( )、( )、( )、( )、( )等具体过程,其中( )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5、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具有( )关系,概念具有( )、( )、体系化的结构。
6、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 )和( );根据概念所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把概念分为( )、( )和( );根据个体掌握概念的情况,可以把概念分为( )和( )。
7、概念主要具有四个功能,即( )、( )、( )、( ),其形成一般要经历( )、( )、( )三个阶段,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 )、( )。
8、推理主要有( )和( )两种。
9、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有( )、( )、( )和( )。
10、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 )、( )和( )。
11、英国心理学家把创造性思维分为( )、( )、( )和( )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
思维
语言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
比较
具体化
概念
推理
迁移
原型启发
定势
三.问答题
1、思维与感觉、知觉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2、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
3、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答案) 思维练习题
一、填空
1、思维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根据思维的内容,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概括性)、(物质性)、(语言是交流思想与感情的工具)。
4、思维活动表现为对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具体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5、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概念具有(多维度)、(多层次)、体系化的结构。
6、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把概念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根据个体掌握概念的情况,可以把概念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7、概念主要具有四个功能,即(分类功能)、(推理功能)、(联结功能)、(系统功能),其形成一般要经历(抽象化)、(类化)、(辨别)三个阶段,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学习材料)、(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下定义)。
8、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
9、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选择性搜索)和(爬山法)。
10、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想像的积极参与)和(灵感状态)。
11、英国心理学家把创造性思维分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请参考教材)
三、问答题
1.思维与感觉、知觉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思维和感知觉的区别是:
①反映的内容不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部联系,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表明属性计外部联系;②反映的形式不同,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③感知觉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知觉和思维的联系是:感知觉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思维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思维,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
答: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②要合理利用学生过去的知识与经验;③要充分运用变式,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④要用正确的语言表述概念;⑤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3.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①知识表征的方式;②迁移作用;③原型启发;④定势的影响;⑤功能固着;⑥动机和情绪状态;⑦个性特征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行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③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④陶冶创造型的人格
作文五:《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2800字
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以《乙酸》一课的教学为例
王建军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25002)
摘要: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有明晰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预设、精彩的课堂生成、积极的探究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在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制订课时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索化;关注课堂生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动手操作,在观察、思考中发展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效 教学目标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探究过程
所谓高效课堂,是对应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的范畴,追求课堂教学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明晰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预设、精彩的课堂生成、探究的学习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本文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乙酸》-课为例,加以阐述。
一、明晰的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首先必须有明晰的教学目标。有了明晰的教学目标作导引,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那么,怎么才能准确地制订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第一,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因此,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明确认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是:“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探究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第二,分析教材和学情。具体包括:深刻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及“最近发展区”。从教材编排上看,将《乙酸》的教学安排在《乙醇》之后,并用食品中的有机物这条线索贯串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着眼于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教学内容看,乙酸既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他们除了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感性知识外,也已经熟知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醇,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确定、官能团和化学性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三,制订课时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教材及学生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具体行为,将相关教学要求分解,形成明晰的课时教学目标。从学生熟悉的醋——食醋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引入本课,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结合黄酒中的乙酸的产生,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为此,笔者制订的课时教学目标是:(1)掌握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酸与碱、盐、醇的反应方程式。(2)了解酯化反应
中化学键的变化,了解微观变化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教学预设
科学的教学预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在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预设,明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做到重点突出有妙招、难点突破有良方。科学的教学预设要特别注意两点:
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即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两个中心问题:(1)从乙酸的结构,预测哪些键可能断裂发生化学反应?(2)酯化反应生成的水分子里的氧原子,是由醇提供还是由羧酸提供?
二是教学过程探索化,即创设学习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乙酸》-课,笔者从学生熟悉的醋引入,通过两个实验探究板块(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科学分配时间与精力,引领学生分析归纳(教学流程见表1)。
三、精彩的课堂生成
如果将传统课堂中的生成看成是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生成则是教学的价值追求。关注生成,应该成为一种教学常规。在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时,我没有直接演示醋酸滴入碳酸钠溶液的实验,然后得出乙酸有酸性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对话交流,自行选择实验方案。学生的生成精彩纷呈——师请同学们讨论,可用哪些简单可行的实
验方案来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生 滴加石蕊试剂。
生 用PH试纸测PH值。
生 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生 用碳酸钠溶液。
生 加Na产生H……
生 不对,乙醇没酸性,加Na也产生H。,应
该加Zn。
生 前些时候我家里的电热水壶很脏,内壁有厚厚一层淡黄色的斑,我看见我妈是用醋清洗的。
(播放学生自拍的视频《醋酸洗涤电水壶中的水垢》。)
生成,既是课堂生命活力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教师要以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适时鼓励、恰当点拨,不断促进生成,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推进。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四、积极的探究过程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高效课堂,应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学习过程。
《乙酸》一课,我以生活现象为主线,以生活情景为结点,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同时,在观察模型、类比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从科学层面理解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物质结构性质的应用及其内在联系,完成“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探究;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技术层面完成“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解决,着力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渗透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结晶出来进而指导生活和学习的综合能力。课堂上,学生主要完成了如下探究内容:(1)通过课前实验(向盛有食醋的小碗中放入一只鸡蛋,比较1小时、2小时、8小时后的实验现象),了解醋酸具有哪些性质。(2)分别展示5%、10%、20%的醋酸溶液,观察颜色,闻气味,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归纳乙酸的物理性质。(3)在教师指导下,拼装乙酸的球棍模型,书写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并从乙酸的结构预测哪些键可能断裂发生化学反应。(4)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5)在饱和Na, C03溶液中先后滴加5%和20%的乙酸溶液,在装有5%、10%、20%的醋酸溶液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只鸡蛋,分析、对比实验现象。(6)通过乙酸和乙醇的演示实验,讨论交流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大试管内反应混合液的体积、加入碎瓷片的目的,以及酯化反应生成的水分子里的氧原子是由醇提供还是由羧酸提供的,并思考在科学上怎样给予确定。
总之,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要看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得到提升,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否会学习、会思考,而不能单纯地以讲解题目的多少、课堂容量的大小来衡量。
作文六:《证据的三个基本特征》1300字
证据的三个基本特征
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它是仲裁机构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仲裁案件的基础,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利武器。证据有三个基本特征:
(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仲裁案件争议的焦点,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谁是谁非,谁应承担民事责任,都不能靠主观臆断,而只能经过调查研究,从客观实际来推断。
(2)关联性。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与待证事实有内在和必然的联系。只有那些与案件有内在和必然联系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那些与案件无内在和必然联系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
(3)合法性。合法性是指证据的收集和提供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证据的合法性包括:某些证据具有法律规定的许可性;证据必须由当事人依法提供和仲裁庭依法定程序调查收集和审查核实。如果不按上述要求提供,即使能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也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王政文律师)
:王政文律师
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它是仲裁机构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仲裁案件的基础,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利武器。证据有三个基本特征:
(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仲裁案件争议的焦点,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谁是谁非,谁应承担民事责任,都不能靠主观臆断,而只能经过调查研究,从客观实际来推断。
(2)关联性。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与待证事实有内在和必然的联系。只有那些与案件有内在和必然联系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那些与案件无内在和必然联系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
(3)合法性。合法性是指证据的收集和提供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证据的合法性包括:某些证据具有法律规定的许可性;证据必须由当事人依法提供和仲裁庭依法定程序调查收集和审查核实。如果不按上述要求提供,即使能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也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yhe文章来源:针织牛仔.jyxcfz.
(王政文律师)
:王政文律师
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它是仲裁机构查明案件事实、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仲裁案件的基础,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利武器。证据有三个基本特征:
(1)客观性。客观性是指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仲裁案件争议的焦点,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谁是谁非,谁应承担民事责任,都不能靠主观臆断,而只能经过调查研究,从客观实际来推断。
(2)关联性。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与待证事实有内在和必然的联系。只有那些与案件有内在和必然联系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那些与案件无内在和必然联系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
(3)合法性。合法性是指证据的收集和提供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证据的合法性包括:某些证据具有法律规定的许可性;证据必须由当事人依法提供和仲裁庭依法定程序调查收集和审查核实。如果不按上述要求提供,即使能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也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王政文律师)
:王政文律师
wewe
yhe文章来源:针织牛仔.jyxcfz.
作文七:《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8700字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
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除短歌外,物语在这一时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字津保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以及集两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语》。这一时代随笔、日记文学也很发达,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记》等。
中世、近世文学,包括镰仓、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文学。日本中世纪是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武士阶级的兴衰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日本称镰仓、室町时代为“中世”,称江户时代为“近世”,前者以日本封建社会的确立与发展为标志,后者以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落为标志。镰仓、室阿时代表现武士阶级战斗历史的军纪文学流传甚广,出现了《平家物语》、《义经记》、《太平记》等。随笔、纪行、日记文学受隐遁思想影响,代表作有鸭长明的《方文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等。镰仓时期在后鸟羽院主持下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表达了“余清”、“妖艳”的美。其后和歌诗坛出现了二条、京极、冷泉三家的长期对立。室町时代和歌衰落,连歌兴起,出现了宗砌、心敬、宗祗、宗长等杰出的连歌师。世阿弥的出现,推动了戏剧能的迅速发展。出现于镰仓时代的五山文学,创造了中世汉文学的黄金时期。江户文学始于十七世纪,延续二百余年。这期间町人阶级成长起来,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等,深刻地描绘了町人世界的生活状貌。其后小说出现了洒落本、黄表纸、人情本、滑稽本、会卷、谈本等多种形式,杰出作家作品有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山东京传的《江户产风流烤鱼串》、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大传入十返舍一九的《东海道徒步旅行记》、式亭三马的《浮世澡堂》等。俳谐经贞门、谈林两派,至芭蕉达于顶峰。芭蕉死后,蕉门衰落。其后与谢芜村、加藤晓台发动中兴俳谐,一度使俳谐恢复青春。小林一茶、夏目成美扩大了俳谐的题材。在俳谐流行的过程中,川柳与狂歌也发展起来。和歌在江户前期出现了下河边长流、契冲、荷田春满等代表人物,后期有贺茂真渊、小泽芦庵等改革派及香川景材的桂园派。江户戏剧的代表人物为近松门左卫门,在他推动下,净琉璃、歌舞伎发展成为最完备的古典戏剧。镰仓、室町时代怫教影响最大,而江户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广。藤原惺窝、新井白石的朱子学,中江藤树的阳明学,伊藤仁斋、获生祖徕的古学等,均对日本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儒学采取批判态度的国学在江户后期有很大发展,主要代表者为本居宣长。
近代文学,即明治时代的文学,始于明治维新,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维新后最初二十年,文学处于启蒙阶段。福泽谕吉、西周、中江兆民等最早将资本主义文明介绍到日本。丹羽纯一郎的译著和矢野龙溪的《经国美谈》、末广铁肠的《雪中梅》等政治小说,在这一时期影响颇大。1885年坪内逍遥发表《小说神髓》,1887年二叶亭四迷发表长篇小说《浮云》,表明了写实主义理论与创作开始在日本生根。同期尚有尾崎红叶、幸田露伴、樋口一叶创作的写实主义小说。1890年森鸥外发表浪漫主义小说《舞姬》,其后北村透谷发表的评论《内部生命论》、岛崎藤村发表的新诗《嫩菜集》等,都对浪漫主义的高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星派及其诗人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等,也为浪漫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泉镜花的观念小说,系浪漫主义的晚期佳作。日俄战争(19O4-1905)结束后,浪漫主义消退,自然主义崛起。岛崎藤村的《破戒》、田山花袋的《棉被》,奠定了自然主义的基础。此后自然主义向私小说发展.出现了正宗白鸟的《向何处去》、德田秋声的《新家庭》、岩野泡鸣的《放浪》等。晚起的广津和郎等形成的奇迹派,为自然派的支脉。与自然主义相联系的,尚有正冈子规的写生论,石川啄木、上歧善麻吕等人的和歌。明治末期,反自然主义的作家与流派开始流行。为首者为森鸥外与夏自漱石。具有浪浸性格的鸥外创作了长篇小说《青年》、《雁》和历史小说《阿部一族》,表现了清醒的理智主义。漱石发表了《我是描》,对资本主义文明提出了批评。以后他又创作《三四郎》、《从此以后》、《门》等小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白桦派文学步入文坛。武者小路实笃的《幸福者》、志贺直哉的《在城崎》、《暗夜行路》、有岛武郎的《该隐的末裔》等,表达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新思潮派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延续至二十年代初。代表作家作品有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鼻子》、《河童》,菊池宽的《父归》、《恩仇必报》,山本有三的《杀婴》等,一方面追求理智,一方面讲求技巧。唯美主义
作家也是和自然主义敌对的,诗歌方面的代表有木下(上木下工)太郎、北原白秋等,小说方面的代表有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等。
现代文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指大正后期、昭和年代及平成年代的文学。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日本工人运动很发达,从而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走向高潮。叶山嘉树的《海上的人们》,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中野重治的诗集,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革命群众。与无产阶级文艺对垒的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作品有横光利一的《太阳》、《机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等。其后新兴艺术派的井伏缚二、林芙美子等人,一度很活跃;新心理主义文学出现了堀辰雄、伊藤整等新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曾使很多作家卷进鼓吹能争的歧途。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获得了民主改革的机会。战后初期阶段,民主主义文学发展很快。宫本百合子的小说受到欢迎。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对战争采取批判态度的战后派作家野间宏、椎名麟三、梅崎春生、中村真一郎、武田泰淳等登上文坛,其后尚有三岛由纪夫、大同升平、安部公房等第二次战后派登场。五十年代中期,吉行淳之介、安冈章太郎、小岛信夫、庄野润三、远藤周作等第三代新人,以其城市生活题材引起人们注意。五十年代后期,石原慎太郎、大江健三郎、开高健等人的反传统道德的小说开始流行起来。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六十年代,有吉佐和子、水上勉、北杜夫、丸谷才一、清冈卓行等的作品受到欢迎。七十年代前期在《作人》杂志周围,团结了关心社会问题的作家高桥和已、小田实、真继伸彦、柴田翔等。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被称为“内向的一代”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主要有古井由吉、后藤明生、黑井千次、阿部昭、小川国夫等人。之后,“空虚的一代”登上文坛、代表作家有村上龙、三田诚广、立松和平、高桥三千纲、中立健次等。战后,推理小说有很大发展,五十年代开始,松本清张以社会派推理小说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后出现了佐野洋、三好彻、森村诚一等众多推理小说作家。在大众化的文学中,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统一起来的井上靖,创作了被称为“中间小说”的《斗牛》、《冰壁》等,受到欢迎。战后大众文学中著名作家尚有大佛次郎、山本周五郎、新田次郎、立原正秋、五木宽之、星新一等。
中日文学交流
中日两国远在两千年前就有文化联系。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中国的铁、铜、纺织技术传入日本,带有汉字的铜镜、铜剑、铜铎也被日本人用作宝器和祭器。据传中国的《论语》和《千字文》地早由阿直歧、王仁传入日本。
日本进入律令制国家的和铜五年(712),太安万侣奉命完成 《古事记》。是为日本第一部书面大作,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全书使用汉字写作。在汉字的基础上形成“假名书”(一字一音)、“宣命书”(以汉字作音训,中间加助动词、动词、形容词语尾等)和纯汉文体、准汉文体等。其后《日本书纪》袭用中国《汉书》等史书,用纯汉文体写作。《常陆民土记》的文笔也为流畅之纯汉文体。《怀风藻》(751)、《凌云集)(814)、《文华秀丽集》(818)、《经国集》(827)等,均为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显示了由五言向七言律诗发展的作诗技巧。
《万叶集》为古代和歌的结晶,反映了中国文学影响的另一面。全书使用汉字为音训的万叶假名,编排学习中国《诗经》等书,作者中的山上忆良等人曾留学中国,颇受中国文学影响。中国儒家、老庄及佛教思想,对《万叶集》也有很深影响。
平安时代,由于遣唐使的频繁往还,学习中国形成热潮。随着日本向中国派出大量的留学僧、学问生,中国各种书籍大量传入日本。中国文学的影响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李白、白居易的诗深入至后宫和有文学优养的贵族家庭。《游仙窟》等唐人小说,广为流传,并影响了物语、说话的发展。紫氏部受过很好的汉文学教养,所著《源氏物语》明显地受《史记》和《白氏文集》的影响,其中桐壶卷足见《长恨歌》的影响。 镰仓时期的军记物语,随处可以找到与中国说话文学的联系。《平治物语》里有许由的故事、楚汉相争的故事、吴越之战的故事;《源平盛衰记》里有周成王臣下的故事和王莽、武则天、褒姒、苏武、季札、勾践、来买臣等人的故事等。《平家物语》以和汉混合文体写作,引用中国史话颇多,也使用中国的很多成语及词汇,出典最多的是
《史记》、《白氏文集》及《春秋》、《论语》、《汉书》等。《太平记》中中国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史记》的影响尤为显著。在《太平记》中也可以找到《李娃传》的影子。
汉诗文发达的五山文学,最早来自留学中国的荣西。宋僧一山、一宁归化日本后,培养了虎关师鍊、雪村友梅等五山文学的先驱。在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五山文学一直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江户小说的发达,同宋话本、明清小说的关系甚大。假名草子的《棠阴比事物语》即为中国宋代桂万荣《棠阴比事》的翻译与改写。江户时代将这种翻译加改写的方法称“翻案”,一时成为风气。浅并了意的《伽婢子》即为明代瞿佑、李昌祺《剪灯新话》等的翻案。《狗张子》即为《续玄怪录》、《唐人说荟》、《剪灯新语》等的翻案。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翻案于中国《古今小说》、《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剪灯新话》等。都贺庭钟的《英草子》也翻案于《警世通言》、《古今小说》等。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犬传》翻案于《水浒》。徘谐大师芭蕉学习过杜甫、李白、苏武、黄庭坚等人的诗,其中尤爱杜甫,蕉风的形成有赖于汉诗。
江户时代儒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朱子学、阳明学、古学、折衷学、考证学等学派。江户时代汉诗也极为发达。十七世纪,藤原惺窝、木下顺庵等汉诗以经学为主;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叶,获生徂徕、新井白石、服部南廓等尊崇唐诗;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前叶,释六如、市河宽斋、山本北山等由鼓吹唐诗风格转向宋诗;中叶,梁川星严等重视清诗,尤爱袁枚、蒋士铨等。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转而向西方开放,但仍保留着同中国文学交流的传统。至今日本大中学校仍设有汉诗汉文课。日本著名文学家大都具有高深的中国文学素养。夏目漱石受陶渊明、王维、杜甫影响,创作了众多出色的汉诗。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日本近现代还出现了不少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青木正儿对元曲、水浒的研究,吉川幸次郎对杜甫的研究,竹内好对鲁迅的研究等,受到广泛的好评。
近代以前,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而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较早吸收资本主义文明,开始更多地影响中国。鲁迅称他最爱读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郭沫若、郁达夫、夏衍、田汉、成仿吾等都在日本渡过他们的学习时代,并开始文学创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牧者
-- 发布时间:2005-1-11 23:25:03
日本文学简史
奈良时期 [8世纪]
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着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平安时期[8-12世纪]
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大量汉诗文集相继问世,汉文学热持续一个世纪之久。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恢复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与此同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开辟了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条道路 ,《 宇津保物语 》开长篇物语的先河,这就为物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作者以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源氏苦乐掺半的一生及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人生无常的佛学观和以哀为极至的美学观。除紫式部外,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于此时脱颖而出,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这些日记成为日本后世文学中私小说的滥觞。女性
散文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作者观察之敏锐细腻,用笔之纤柔清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此期散文创作的最后收获是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和历史物语《大镜物语》。这些物语一改王朝物语的纤弱文风,拓展了物语文学表现的范围。
镰仓室町时期[12-16世纪]
随着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军记物语中臻于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僧人随笔中的传世之作是鸭长明的《 方丈记 》和吉田兼好的 《 徒然草》。两篇随笔各具特色,被誉为随笔文学的双璧。该时期诞生的能与狂言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为主,体现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世阿弥(1363~1443 )在能乐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江户时期[17-19世纪]
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町人阶级(市民阶层)作为社会的主体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适应他们的审美要求,松尾芭蕉在贞门、谈林俳谐的基础上,推出了世俗化的蕉风俳谐,井原西鹤铺写了町人的商业生活和享乐生活,丰富了浮世草子(风俗小说)的创作内容。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木偶戏)更广泛地表现了社会下层人物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这种以俗为美的美学追求,导致轻文学(戏作文学)的产生,给后世文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明治时期[1868-1911]
1868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神髓》的发表,具有近代文学启蒙的性质。二叶亭四迷写出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浮云》,森鸥外相继发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舞姬》,确立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砚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红叶(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纪末最畅销的小说。20世纪初,受西方影响,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田山花袋的小说《棉被》却不乏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的赞许。卓立于这一运动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其代表作《我是猫》以嬉笑怒骂的讽刺给予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以有力抨击。
大正时期[1912-1925]
近代文学进入末期,以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为首的白桦派作家和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为文坛主流。芥川的小说以怀疑主义对“人性的自私”等社会现实进行考察,悲观的结论导致其自杀,也意味着大正文学发展的终结。
昭和时期[1926-1988]及其后
日本现代文学开始形成并得以发展。初期文坛的主流是无产阶级文学。1928年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成立,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成熟。小林多喜二和德永直(1899~1958)的小说《蟹工船》和《没有太阳的街》是典范之作。与革命文学并立的是新感觉派作家,其代表横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 等在 当时有一定影响。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许多作家被征集从军,文坛冷寂不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学流派竞生,作家辈出。
进步作家宫本百合子(1899~1951)的小说《知风草》、《播州平野》(1946~1947)和德永直的长篇小说《静静的群山》,以及老作家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井伏鳟二的《遥拜队长》等优秀作品,都获得好评。战前即已成名的川端康成以《雪国》 、《千羽鹤》和《古都》3 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战后新作家中,野间宏的《真空地带》、井上靖的《天平之甍》、水上勉(1919~)的《越前竹偶》、松本清张的《日本的黑雾》、司马辽太郎(1923~)的《龙马奔走》等作品有较大影响。60年代中期,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除一些严 肃 作家写出 许多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外 ,小松左京(1931 ~)的科幻小说《日本沉没》及一些破案推理小说等也颇有读者。70年代 ,内向文学的代表作家阿部昭(1924~)等人的作品,及描写当代商潮的经济小说等,都对文坛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城山三郎、高杉良、安土敏等一批作家活跃在 80 年代,他们的创作把日本经济小说提到一个新高度。进入90年代后,随着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实主义文学重新受到重视。
作文八:《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2300字
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盛晓白 发布时间: 2008-01-20 08:20 来源:光明日报
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其作用和渗透力还将不断扩大。目前,对网络文化褒贬不一。从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概括地说,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极端性和大众性等三大特征。
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
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获得尊重、友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实生活中难有这样的机会。因此,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特征。
既然是补偿性文化,就必然夹带着很多牢骚和不满。网络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以补偿难以实现的愿望。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网络成为一种社会安全阀,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起到化解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社会上的不公平、工作中的重压、怀才不遇的感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发泄,并得到呼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
由于人们乐于在网上反映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泻积累的不平和怨气,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成了反映民情的最好渠道,成了社会的晴雨表。政府部门不但可以从网上看到民众的基本心态和社会的主要问题之所在,还可以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网络文化是极端性文化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群体极化效应。人们普遍有着从众倾向,并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突出,于不知不觉中把原有的观点推向极端化。网络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在极短时间内,数量巨大的人群卷入到讨论之中。人们相互攀比、逐步强化,产生了极其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
互联网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原本一些分散在各处、被社会忽略的少数人聚集起来,形成了小的群体,并有着不断增大的趋势。善的力量是如此,恶的力量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分散的、不受人注意的丑恶现象,往往能通过网络集中地反映出来。这是有的人对网络文化大加抨击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在网络文化中,这些丑恶现象及其散布者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网络文化的极端性特征,可以迅速把“善”放到最大,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德、推动制度完善。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丑恶和不公平现象,都会在网上被曝光,迅速被正义的洪流所淹没。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网络舆论大哗,促使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在网上披露后,迅速引起媒体关注,带来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网络形成的“群体极化”现象,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科学精神。网上关于华南虎照片真伪的热议,反映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浮躁现象的反思,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网络文化是大众性文化
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
去年,一批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网络歌手及其成名歌曲,成为很多著名音乐家的批评对象,甚至有人称,“网络歌曲的泛滥成灾让内地流行音乐倒退15年”。专家的评价和普通大众的评价有着很大分歧。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没有经过任何宣传,迅速唱遍大江南北,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它们曲调欢快、语言诙谐,比喻奇妙,符合当前普通大众的审美标准。不可否认,大众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但是,它们只占很小比例,而且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对于网络文化的另一个指责是“娱乐化”。有人说,“现在的网络被严重地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网络从高科技的工具退化为使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玩具。”这句话很让人费解。人的本性之一就是追求快乐。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社会中,人们通过网络去寻找快乐、缓解紧张的情绪,又何错之有,数学大师陈省身认为数学是快乐的,对数学有着浓厚而执着的兴趣,把数学看成生活的一部分。被人们视为从事“严肃事业”的科学家,如果在研究中没有感受到快乐,是无法支撑下去的,更何况普通的民众呢,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来一点忙中偷闲、忙中取乐,又有何不可,
网络文化的大众性,使之成为提升人类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构筑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将低智商转化为高智商,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和人类智慧。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每个人都成为百科全书的编撰者,贡献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维基百科收录的词条数,是大英百科全书的15倍。与后者相比较,维基百科容量更大,更具时效性,而且在许多主题上更加深刻。
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由于民众的广泛参与,由于脱离了地域的限制,网络文化在树立国家形象、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培育网络文化产业等方面,都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扮演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作文九:《思维的基本特征》7200字
1.概括性
思维的前提人们已经形成或掌握得概念。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加以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加以归纳。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序等智力品质的基础。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迁移就是概括。概括性越高,知识的系统性越强,迁移越灵活,那么一个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应越发展。
2.间接性
间接性是思维凭借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反应。
首先,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及其属性或联系加以反映。例如,清早起来发现院子里的地面湿了,房顶也湿了,就可以判定昨天晚上下雨了。
其次,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反映。也就是说,思维继承和发展着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认识功能,但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界限。思维的间接性使人能够揭示不能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第三,思维凭借着知识经验,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的无止境的扩展。假设、想象和理解,都是通过这种思维的间接性作为基础的。例如,制定计划、预计未来,就是这方面的表现形式。思维的这种间接性,使思维能够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3.逻辑性
逻辑性这一特征反映出思维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认识,表明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并按着一定的规律进行。
概念的形成条件和基础是社会实践。大量丰富的感性经验产生于实践,推动人的认识活动深化,产生了概念。
在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构成判断和推理。判断是对于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以语句形式表达出来,
判断是思维形式,但与语句有区别:
(1)判断是思维形式,而语句是言语的形式。
(2)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如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这一判断可以用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等语句来表达。
(3)并不是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如今天星期几,这一语句就不是对事物有所判定。判断不单反映思维过程,而且也表现着人的情感和愿望。如我爱北京天安门,我要买电视机等。判断也能表现出人对事物的评价,这时人以某种标准作为判断的额依据。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两种主要推理形式。在归纳推理时,从事实出发,加以概括,从而解释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得出一般结论。从一般到个别,将理论、原则运用于具体,这是演绎推理。概念、判断、推理,就是思维的形式。
4.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人脑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深刻性的差异,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具体表现在:
思维形式的个性差异,即在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上的深度是有差异的。
思维方法的个性差异,即在如何具体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关系的方法方面,正如归纳和演绎推理如何统一,特殊和一般如何统一,具体和抽象如何统一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
思维规律的个性差异,即在普通思维的规律上、在辩证思维的规律上,以及在思维不同学科知识时运用的具体法则上,其深刻性是有差异的。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的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即深刻性。
思维的深广度和疑难程度的个性差异,即在周密的、精细的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一个能在深广度和疑难程度方面思维的人,能全面地、细致地考虑问题,照顾到和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关系。
5.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包括: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
6.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强调思维个体差异的智力品质。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主体对信息高度概括后进行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
7.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信息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
从思维的个性差异来说,思维的批判性特点有五个:
(1)分析性
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和反复验证已拟定的假设、计划和方案。
(2)策略性
在问题面前,主体根据自己原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成相应的策略或解决问题的手段,然后使这些策略在解决思维任务中生效。
(3)全面性
在思维活动中善于客观地考虑正反两方面的论据,认真地把握问题的进展情况,随时坚持正确计划,修改错误方案。
(4)独立性
即不为情境性的暗示所左右,不人云亦云,盲从附和。
(5)正确性
思维过程严密,组织有条理;思维结果正确,结论实事求是。
8.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快慢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有人说,思维的速度包括正确的程度。但我们认为,思维的轻率性决不是思维的敏捷性品质。我们在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时,必须克服思维的轻率性。
敏捷性本身不像上述特征那样有一个思维过程,但与上述思维特征又相互联系,既以上述思维特征为必要的前提,又是这些思维特征的集中表现。没有思维高度发达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就不可能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适应迫切情况的积极思维,并正确而迅速地作出结论。特别是思维活动的概括,没有概括,就不会有缩减形式,更谈不上什么速度了。同时,高度发展的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必须以速度为指标,能够正确而迅速地表现出来。
儿童早期阅读的基本特征从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上说,阅读是人生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孩
子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人们通过阅读的活动,接触语言材料,积累知识经验,以此为载体,开阔生活视野小孩思维萌芽的表现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认识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是人类智能活动的核心。开始寻找隐藏的物体是小孩思维萌芽的表现,因为他开始懂懂得学前儿童思维 与成人有大差别思维能力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能力,也是人类进化史中最高的成就之一。
众所周知,新生儿从一个毫无生活能力的弱者成长为一个改造逆向思维,聪明翻倍逆向思维的特点: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想让孩子更聪明吗,对他进行一些逆向思维的训练吧~这里,我们专门为您准备了几个小游戏,希望你可以通过它们专家:婴幼儿心理与行为特征今天我们请来了我们的老朋友小巫女士,将就婴幼儿心理与行为特征与大家进行交流,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小孩的想象特征小孩的意志特征孕期各月胎儿发育特征唐氏综合征的七大特征表现培养婴幼儿的思维能力的方法成为天才的13种“思维工具”早期教育,思维比知识更重要~孕早期饮食4项基本原则孩子思维力强的5个特征正常新生儿的特征是什么
q小孩口吃怎么办
最近我们发现孩子说话有些口吃,3岁以前未发现过,现在我们大人很着急。其实我们孩子(男孩)比同龄孩子说话早(1岁3个月),且语言表达能力很强,1岁7个月就会唱七、八首儿歌,2岁时唐诗能背30首,而且大人只教4遍,他能很快顺着背出,简单的英语单词能说十几个,记忆力相当好。可是最近发现孩子有时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时,好像语言和思维没有配合到一起,而且很急着跟大人说,越着急说话就出现口吃,(背诗、英语儿歌、唱歌除外)听同事说小孩有一段时间会出现这种现象,不知这种说法对否,看有什么方法能改变,急盼专家答复。a口吃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2岁半至4岁最多。纠正口吃,先应该知道为什么会口吃,因为知道了原因,就不会太紧张了。 口吃的原因 1、两岁的孩子 思维 迅速发展,说的技能赶不上思维的速度。往往孩子想用语言表达一种思想,但找不到合适的词藻,在“找合适词藻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口吃。这种口吃称之为阶段性的口吃,随着语言能力的进步,这种口吃现象会减少,终致消失,不必担心。 2、积极的词藻表达不了他想说的内容,他要在脑子里“找”合适的词藻,因而说话不流畅。 3、情绪紧张(受到强刺激,如严厉的批评,甚至打骂),在“追问”什么事的时候,用重复的字或拖长音来调整自己语言的表达方式,需要时间,说出来的话就有断续现象,也就是一种口吃。 4、 模仿 、逗乐,形成了不良习惯,它不是一种病。 5、由于你不愿听到孩子讲出“结巴的话”(过去讲话是流畅的),就很注意听他讲话,纠正他的发音,反而给孩子多听“结巴的话”的机会,说“这种话”也多了。 6、两三岁的儿童语言机制还不完善,当他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畅节奏的障碍。 7、一般来说,两三岁儿童发生口吃现象与心理障碍没有直接关系,请放心,并不是有了心理障碍才口吃的。 有了口吃怎么办呢, 1、以常心对待。如果你紧张了,说话的计算所、语调会流露出来,孩子受到暗示,也会紧张,说话就更不流利了。 2、绝对不要取笑、表示厌恶、恐吓、甚至打骂。 3、有他在场时不要和别人议论他,不要模仿他的口吃,要保护他的自尊心。 4、对他讲话要放慢,每个字说清楚,同时也要求他讲得慢,不要着急。但是,当他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你就听着,不要重复学他,等他讲完,过一会儿让他再说一遍,有了每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讲同一句话,就会好得多。 5、让孩子在说话之前先唱歌,这是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博士提倡的矫治口吃的方法。孩子在结结巴巴开始说话后,对他说:“来呀,让我们唱那首歌~”并开始和孩
子一起唱(母亲和孩子一起唱也可以),随便唱什么,只要是他熟悉的,都可以。唱完以后,再温和地问他:“你刚才想要说什么,”这时候,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不会发生口吃,会流利地说出来。内藤博士还说,这种方法曾对许多孩子作过尝试,效果很好,孩子说话有了不口吃的体会,就会对说话产生自信,经过多次练习,就能治愈。 6、当孩子有一点改进时,就大大表扬,这可增加他说正常话的信心。
q三个月的孩子怎样开发智力
专家您好:我的宝宝三个月了,我应怎样帮助他开发智力,怎样使他变得更聪明,请您指教。 a对三、四个月孩子的养育,重点在保健,关心他身体的健康,形成良好的饮食 睡眠习惯 等。心理方面(这个月龄的婴儿还谈不到智力,因为智力是和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个年龄的婴儿还处在"感觉运动阶段",要到九、十个月,才有思维的萌芽)的重点在: 1、情绪,让孩子快活。一位早慧儿童的母亲曾说:"我曾苦苦思索,什么是六个月以前婴儿最理想的教育。时光远去,我猛然醒悟---六个月前最理想的教育就是调动情绪的活力,首先是笑,笑里面包含看着面向世界,舒展心理空间的极大开放性"; 2、动作。婴儿的动作受大脑控制,也属心理的一个方面。三、四个月的婴儿可以训练他俯卧抬头、在帮助下向一侧翻滚、扶着坐在成人大腿上、摇动手中物、双手抚摸; 3、感知。眼睛随物体转动180度,手眼协调,伸手够眼前物、握住玩具敲打、转头找声源等; 4、语言。逗引他发也笑声或发出元音(a,o,u)等。 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当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三、四个月婴儿的训练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适当做一些游戏,如"小虫虫飞飞","拍拍小小手"、"踢踢小小腿"等。总之,让他情绪好,快活,是第一位的。
q孩子突然有点结巴怎么办
我的孩子(男孩)现在2周岁零2个月,前两天还好好的,说话很流利,从昨天开始,说话的第一个字不自觉地连说2到4遍,特别是“我”字,让他重说还能说好,可一不注意就又结巴了,近两天也没接触到结巴的人,也没看电视,不知道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我担心怕有语言障碍,或是其他什么我没注意到的因素,很担心,请您多指导~a过去说话很流利的孩子,有一段时间突然不爱说话或者有口吃现象很普遍,年龄在25,30个月尤其多。 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原因: 1、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而语言技能比较差,两者不同步。他想用语言表达一种思想,但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这“找合适词汇”的过程就会出现口吃。两岁至三岁的年龄思维迅速发展,往往会出现阶段性的口吃,过一个阶段,随着语言能力的进步,口吃现象会逐渐减少最终消失,不必过份耽心。 2、虽然你认为他没有接触到结巴的人,也没有看有口吃人的电视,但是否真的如此,会不会在你没有注意的时候碰见了, 模仿 了,你再想想。模仿在口吃现象中是主要因素之一。 3,由于你不愿意听到你那原来说话很流利的孩子讲出结巴的话,就注意他说话,纠正他发音,反而给孩子多听结巴的话的机会,说得就更多了。 4、两三岁的儿童发生口吃现象与情绪没有直接关系,请放心。 对于孩子的口吃可以试着这样做: 1、以平常心对待。你如果紧张了,说话的语气音调就会流露出来,孩子会受到暗示,说话更不流利了。 2、绝对不要取笑,恐吓,打骂。当他的面不要和别人议论,模仿他的结巴,否则会更坏。 3、对他讲话要慢,每一个字要讲清楚,同时也要他讲得慢,别着急。但是,当他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你就听着,不要重复学他,等他讲完,过一会儿再让他说一遍,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讲同一句话,就会好得多。 4、唱歌。一般歌曲本身往往有拖长音的字、重复的字,比较适合他(选好歌曲)。唱熟了以后再说歌词,使说的任务减少了大半,对他来说就容易些。 5、和他一起说儿歌歌,与他同声口吃,
然后你一点一点改,让他模仿,也有用。 6、当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要表扬,不是全改了才表扬,这样可以建立他的信心。
q孩子出现语言障碍怎么办
孩子一岁左右开始说话,现在2岁了,最近说话反而吃力了,有时一句话的第1个字重复好几遍,有时组织一句长句子很费劲,我知道这好象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尽量忽略她,但有一天,她问我:妈妈,我好像不会说话了。我想请教您,这种阶段需要很长时间吗,我该向她解释吗,我该怎么去做呢,a1岁至2、3岁是语言发生、发展的阶段。大约在1至1岁半左右,儿童的理解语言迅速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理解语言(即能懂的话)大量增加。但是,说出来的词语却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这时,儿童反而退回去又用手势或行动表示自己的意愿,不开口说话,甚至连自发的喃喃作语,也消失了。 除了语言迅速发展以外,儿童的 思维 也开始发展,与语言发生的时间基本相同,即两岁左右。这时,儿童想的事情开始多起来,但能表达所想事情的语词却不够多。儿童在想用哪些词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就出现一句话的第一个词要重复好几遍,有时也会有组织一句比较长的句子很费劲的情况(正是他在思考用什么词来表达自己的表现)。这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至于这个阶段需要多长时间,并没有严格的时限,每个儿童都不完全一样,大约到两岁半左右,就会过去的。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经常和她一起看 图画书 、说简单的儿歌、听故事的录音磁带(或看故事的录像片)、常常和她“谈话”。 另外,自己不要紧张(她问妈妈:“我好像不会说话了”,是不是你对她说她不会说
,坦然对之,过一段时间,这个情况就会过去的。 话了的反应,)
q孩子的兴趣点与众不同怎么办
我的孩子5岁半,上中班。见了他的人都说他聪明,可我有时这样认为有时又有些怀疑。因为他喜欢动脑不喜欢动手,做事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对别人的问话反应很慢,像没听见一样,要我把别人的问话重复一遍才慢腾腾地回答。平时喜欢科学方面的书,他在书店选的也都是这方面的书让我给他讲。老师说他懂得很多别的孩子不懂的知识,可其他孩子正在学的他似乎不注意学。有朋友说他讲的话不和别的孩子一样,要比别的成熟。我很着急,这样正常吗,我该怎么做,a从介绍看,你的孩子很正常,没有什么问题。想和你谈谈善于如何看待儿童发展的问题: 1、 儿童出生后,一直是在发展着,六岁以前,特别是在三岁以前,发展比较快。他的语言、 思维 、注意、记忆、动手能力等,都在发展变化中,愈来愈成熟、愈来愈复杂。 2、 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发展的时刻表(schedule),和别的儿童不相同。有的儿童动作发展比较快,有的儿童语言发展比较晚,但有的儿童正相反,都是正常的,所以绝对不要横向比较。 3、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独特的长处、独特的家庭期望,所以不要总是去想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哪些方面不如别的孩子,哪些方面又比别的孩子好,只要按孩子的性格、长处、家庭的期望去教育他就可以了。 4、 喜欢动脑不喜欢动手、做事慢、回答问话反应慢等,我认为这主要是个有人独特的性格的表现,并不是什么严重的智力问题。可以对他适当进行一点开导,但并不要认为非改不可。 5、 孩子喜欢科学方面的书,可以继续在这方面培养。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幼年时期往往被认为智力有问题,因这他专注于一件事,看似智力有问题。你的孩子喜欢科学,对其他方面不太注意,是否也和思想专一有关系,
9.9|://vipchaozhi.uz.taobao.
作文十:《联系的五个基本特征》1900字
联系的五个基本特征
【声明】凡属个人观点、本人科研成果的,在文章的标题前均以[原创]注明或在文章中以紫色标明;如需转载,必经本人同意,知识产权归本人所有!
联系的五个基本特征是指联系具有普遍性、条件性、客观性、可变性和多样性。
● 联系的条件性: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并制约着它的存在和发展的诸要素的总和。任何事物都处于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又在一定的条件下趋于灭亡。因此,任何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一切也都无法理解。
联系之所以具有条件性,是因为的任何事物存在都具有条件性,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的,也就是说,联系的条件性根源于具体事物存在的条件性。 联系的条件性要求人们无论是在认识活动中还是实践活动中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联系的普遍性:指的是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也就是说,联系存在的范围广、数量多[量];而联系是有条件的,有了条件,才形成了联系。因此,联系的普遍性离不开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事物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事物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事物存在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人们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性,防止片面性。
●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联系的种类繁、类型多[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联系。条件不同,形成的联系就不同。联系的多样性要求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不同条件。因此,联系的多样性离不开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之所以具有多样性,是因为事物的存在具有多样性,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也就是说,联系的多样性根源于事物存在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对多种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内在的、本质的、主要的和必然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注意:之所以会存在不同的事物,是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内部联系(矛盾);内部联系(矛盾)不同,事物就不同。例如,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就是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常数1),形成了不同的内部联系(矛盾),所以使圆锥曲线呈现出不同的类型特点。进而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矛盾的特殊性)。
●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就要尊重形成联系的条件。因此,联系的客观性离不开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事物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既不能无视事物固有的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虚假的联系,这体现了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的基本特征。
● 联系的可变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而改变事物的状态是通过创造和改变条件来实现的。因此,联系的可变性离不开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之所以具有可变性,首先是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可以被改变的属性,其次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事物的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就无法改变,当然人们在改变事物联系的时候,要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联系的可变性根源于事物本身的可变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诞生以后,(自在世界——为人世界)
联系的可变性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意识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富于创造性地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为人类造福。这体现了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的基本特征。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可变性都离不开条件性,另外,普遍性[量]与多样性[质]、客观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可变性[实践的能动性]的相互转化、渗透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条件性也就成为了联系的这五个基本特征的核心。
此外,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尊重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在人类诞生以后,联系的可变性是使联系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注意:在人类诞生以前,联系本来就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因为事物的存在本来就是普遍的和多样的,而不是人类诞生之后,才是如此。在这里强调“更加”二字。
从方法论要求、意义上看,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主要侧重在认识活动中的指导意义;而联系的客观性和可变性更侧重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意义。而联系的条件性则兼有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意义。
总之,在联系的五个基本特征的问题上,是以唯物论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核心,以认识论为指导的,体现了唯物论、辨证法、认识论三者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