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暑期征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
[暑期征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暑假中,我观看了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唐山大地震》,这真是一部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影片啊!
影片从一个家庭的视角揭示了唐山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家园的毁灭、亲人的残缺,更对人们的心灵是一种重创。
当龙凤胎姐弟都被压在楼板下,只能救出一个孩子时,刚刚在瞬间失去了深爱着自己的丈夫的母亲异常的痛苦,毕竟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当母亲最终无奈地选择了救弟弟时,姐姐求生的敲击声戛然而止,而这也造就了她多年以来都不能原谅母亲的一道不能触及的伤痛可她不知道,她的母亲始终背负着心灵的重负痛苦地生活了32年!
直到在汶川地震中,姐姐亲眼目睹了一位母亲痛苦地选择为女儿截肢保命的情景时,她才最终理解了母亲。当32年后母女重逢时,母亲的一跪和女儿的痛哭带给我们的是强烈的心灵震撼。
是的,亲人,终究是亲人。这部影片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它呼唤了亲情。对于个人来说,能在灾难中生存下来已经是一种幸运,那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好好活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主题值得我们深思感恩。以弟弟方达为代表的唐山人以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来回报社会,在汶川发生大地震之后,唐山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的另一种真情感恩。是啊,灾有多大,爱就有多大。让我们将这份大爱谨记于心,心存感恩,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吧!
我想,这就是《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留给人们的眼泪后的思考吧! 北京市三帆中学初一:姬诺
一、
主题内容(30分)
二、
体裁结构(20分)
三、
语言表达(20分)
四、
创新和亮点(30分)
作文二:《暑期征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
暑期征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暑假中,我观看了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唐山大地震》,这真是一部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影片啊!
影片从一个家庭的视角揭示了唐山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家园的毁灭、亲人的残缺,更对人们的心灵是一种重创。
当龙凤胎姐弟都被压在楼板下,只能救出一个孩子时,刚刚在瞬间失去了深爱着自己的丈夫的母亲异常的痛苦,毕竟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当母亲最终无奈地选择了救弟弟时,姐姐求生的敲击声戛然而止,而这也造就了她多年以来都不能原谅母亲的一道不能触及的伤痛可她不知道,她的母亲始终背负着心灵的重负痛苦地生活了32年!
直到在汶川地震中,姐姐亲眼目睹了一位母亲痛苦地选择为女儿截肢保命的情景时,她才最终理解了母亲。当32年后母女重逢时,母亲的一跪和女儿的痛哭带给我们的是强烈的心灵震撼。
是的,亲人,终究是亲人。这部影片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它呼唤了亲情。对于个人来说,能在灾难中生存下来已经是一种幸运,那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好好活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主题值得我们深思感恩。以弟弟方达为代表的唐山人以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来回报社会,在汶川发生大地震之后,唐山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的另一种真情感恩。是啊,灾有多大,爱就有多大。让我们将这份大爱谨记于心,心存感恩,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吧!
我想,这就是《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留给人们的眼泪后的思考吧! 北京市三帆中学初一:姬诺
一、
主题内容(30分)
二、
体裁结构(20分)
三、
语言表达(20分)
四、
创新和亮点(30分)
作文三:《张家埠小学唐山大地震征文》1000字
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
固堤街道张家埠小学 六年级 李沛羽
1976年的一天晚上,大家都在睡觉,突然,山崩地裂,大地在摇晃。仅仅23秒,房塌了,东西碎了,人,许多许多的人都被埋在碎砖乱瓦底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姐弟,两人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在只能抢救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母亲做着艰难的抉择:保弟弟,还是保姐姐?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选择哪一个对另一个都是不公平的。最后,母亲最终选择了弟弟。
被压在下面的姐姐虽然不能说话,却真切的听到母亲的决定,姐姐无奈的接受了——把生存下去的希望留给了弟弟。 幸运的是躺在死人堆里的姐姐并没有死去,她最终被好心的解放军收养。
虽然对母亲充满怨恨,但是她还是认可原来的名字——“登”在她内心深处还眷恋着原来的家,承认姓“王”是对养父母这个新家的妥协。
于是她努力学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医学院,后来又嫁到遥远的外国。可是她却始终没有寻找生身的母亲和弟弟,这是她心灵解不开的疙瘩,她用这种办法在报复母亲,同时也在折磨自己。
一直到32年后,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她看到同胞受难,毅然飞回祖国,奔赴灾区参加救助工作。我理解这是因为她也曾身受地震,是同胞情呼唤在呼唤她。
可巧,在救灾现场,和当年极其相似的一幕感染了她:一个母亲,面对双腿被压的儿子,多么想解救出完整的儿子啊!可是危险的情况使她做出最无奈的决定:“锯掉孩子的腿,不能让救援者在遭受生命的危险。”母亲一声哭喊让我流下眼泪:“让他将来恨我吧!别把你们搭进去!”
这一幕使方登一下明白了当年自己母亲的无奈,体会到母亲内心的痛苦,多年的怨恨一下烟消云散。
她和母亲相认了,这时她才这道,母亲一直在等她回来。为了等她回来,母亲一直住在在原来的地方,不愿搬到她弟弟买的新楼;为了等她回来,母亲买了从小学到高中全套的课本;为了等她回来,母亲不肯再嫁。母亲牢牢的记住了对她的许诺:明天给你买西红柿。在方登回家时,母亲洗好一盆子西红柿放在桌上,大大的、圆圆的。
方登哭了,我也哭了。是啊,天下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她总以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会偏袒一个,尤其是自己是女儿,弟弟是男孩,所以母亲才那样决定。可是如果母亲选择救自己,对弟弟同样也是不公平的呀!那位锯儿子腿的母亲呢?
我想到了自己,平时总觉得妈妈太唠叨,爸爸太严厉,有时候两个人联合起来整治自己,现在想想,还不是为了我好吗!有
时候父母在一件小事上冤枉了自己,我甚至怀疑我可能不是他们亲生的。
和方登受到的“生与死”的委屈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珍爱生命,享受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父母这就是我今后的目标。
作文四:《唐山大地震40周年征文7班》1000字
纪念的意义
——唐山大地震40周年有感
一座城市的毁灭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溃更是可怕。无数事例证明,每遇重大天灾人祸,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有的人会消极沉沦,陷入强烈的悲痛无法自拔。中外历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发生过严重次生灾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灾民精神世界的崩溃,引起社会动乱的发生。
然而,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时及震后建设中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国军民在抗震斗争中用鲜血、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共同铸造的民族之魂。正如唐山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与磨难,不仅属于唐山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唐山地震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地球。地球是人类栖身之地,而地震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因而人类在征服地震灾害的征程上不断地探索着。唐山大地震给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痛苦但又极具价值的天然“实验场”。40年来,世界各国的地震工作者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研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规律,从而为战胜地震灾害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和指导。
1975年我国曾成功预报、预防了海城7级以上地震,这令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地震工作者们倍感欣喜,然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人们再次领教了地震这个“恶魔”的神秘莫测。在唐山大地震面前,科学家们更加深刻认识了地震的极端复杂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数十年致力于地震研究的专家许绍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预报征途上,将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现象,而每领悟和破译一个“想不到”现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预报的征途上前进了一步。
地震防御让人类更理性地应对灾害。地震灾难在现有的人类文明中尚不可完全避免发生,那么人类是不是在地震灾害面前就只能被动承受?唐山成功的抗震实践告诉世人,科学的地震观和预防行为,能够大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伤亡。几十年来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的王子平教授,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对于一个地区人们的地震灾害观念问题,他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研究表明,在经历了造成巨大灾难的地震后,唐山人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地震灾害观,那就是“地震是可怕的灾害”“地震发生时人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减轻地震时人员伤亡的关键是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
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的珍惜现在。这也是纪念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回想过去只是流几行泪水,摸一把鼻涕,然后,哀叹一生:悲矣!将恐怕是对这场灾难的糟蹋。
作文五:《[优秀作文][暑期征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
[暑期征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暑假中,我观看了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唐山大地震》,这真是一部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影片啊!
影片从一个家庭的视角揭示了唐山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家园的毁灭、亲人的残缺,更对人们的心灵是一种重创。
当龙凤胎姐弟都被压在楼板下,只能救出一个孩子时,刚刚在瞬间失去了深爱着自己的丈夫的母亲异常的痛苦,毕竟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当母亲最终无奈地选择了救弟弟时,姐姐求生的敲击声戛然而止,而这也造就了她多年以来都不能原谅母亲的一道不能触及的伤痛可她不知道,她的母亲始终背负着心灵的重负痛苦地生活了32年!
直到在汶川地震中,姐姐亲眼目睹了一位母亲痛苦地选择为女儿截肢保命的情景时,她才最终理解了母亲。当32年后母女重逢时,母亲的一跪和女儿的痛哭带给我们的是强烈的心灵震撼。
是的,亲人,终究是亲人。这部影片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它呼唤了亲情。对于个人来说,能在灾难中生存下来已经是一种幸运,那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好好活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主题值得我们深思感恩。以弟弟方达为代表的唐山人以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来回报社会,在汶川发生大地震之后,唐山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的另一种真情感恩。是啊,灾有多大,爱就有多大。让我们将这份大爱谨记于心,心存感恩,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吧!
我想,这就是《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留给人们的眼泪后的思考吧! 北京市三帆中学新初一初一:姬诺
作文六:《征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300字文/徐隽》300字
征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今天,晚上妈妈爸爸带我去看最新的电影《唐山的地震》。地点是新街口国际电影城。晚上七点半开始,到十点结束。
开始了,我们聚精会神的看着,突然看到天空有成千上万的蜻蜓都飞走了。到了晚上,天变成了紫色,接着山崩地裂,“咚”的一声房子倒了。其中有两个小孩一男一女,被一块大水泥板压住了。在只能救一个人的情况下,妈妈还是救了男孩。小女孩在死人堆里被雨浇醒了,被带到了军区。在32年后汶川大地震的救援队里却意外的和弟弟重聚了。别人救了他们,他们也救别人,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直得我们学习。
看了部电影后我想说:“大家在地震时要走楼梯。”也希望大家多读防震知识。
征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徐隽 300字
作文七:《唐山大地震40周年征文8班》900字
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
40年前的唐山:形形色色的人影,在灰雾中晃动。他们惊魂未定,步履踉跄,活象一群游梦者,恍恍惚惚地被抛到一个陌生的星球。他们一切都麻木了,泪腺、声带,传导疼痛的神经系统都麻木了。谁也想不到会有这场规模如此浩大的劫难,他们无暇思索,无暇感觉,甚至来不及为骨肉剥离而悲恸。
40年,唐山在艰难地弥合、康复。新生代唐山人背负着厄运遗留的苦涩辛酸,但他们也拥有那块土地赐予的特殊的财富。
每个人都在可以寻找财富,而我想说的是无价之宝就在我们身边。“人”,“生命”,“爱”,在唐山不是甜腻的广告语。它们就是生活本身,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如影相随,日复一日,细碎平凡。我看到一股“民间感恩”的暖流,在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正自发地涌出,自然地流淌。到处有人在“寻亲”:经历劫难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要报答那些拯救、帮助过他们的人;当年的援救队员,在牵挂寻觅那时认识的孤儿和伤残者??媒体上,曾被认为“过气”的友爱故事,散发出阵阵新草的清香。人们需要。需要这样的呼吸和沉浸,这样的感伤,需要这样的抚慰和相濡以沫,还有自我涤荡。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一幕幕往昔父母大爱无私誓死护犊之情的心酸场景在脑中回放,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
珍惜生命,是普世的价值,文明的起点。善待生命的民族,才有健全的心智。当每一个个体都有尊严,一个国家才称得上真正的“强大”。生命的互爱,孕育富有活力的社会,如细胞和细胞、血脉和血脉、骨肉和骨肉相互依存,塑就富有弹性的强健肌体。逝者长已矣!他们鲜血换来的哲理,今天已成共同准则。捍卫人的权利,保护人的生命,增进人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抚今追昔,攸忽四十年。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唐山大地震使我感触极深,从中我了解到:我们只有一个家园,要好好珍惜它,不要让大自然重演这惊险的一幕!
作文八:《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主题征文2篇》1900字
纪念唐山大地震 40周年主题征文 _1000字
1976年的一天晚上,大家都在睡觉,突然,山崩地裂,大地在 摇晃。仅仅 23秒,房塌了,东西碎了,人,许多许多的人都被埋在 碎砖乱瓦底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姐弟, 两人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 在只能 抢救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母亲做着艰难的抉择:保弟弟,还 是保姐姐 ? 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选择哪一个对另一个都是不公 平的。最后,母亲最终选择了弟弟。
被压在下面的姐姐虽然不能说话, 却真切的听到母亲的决定, 姐 姐无奈的接受了——把生存下去的希望留给了弟弟。
幸运的是躺在死人堆里的姐姐并没有死去, 她最终被好心的解放 军收养。
虽然对母亲充满怨恨, 但是她还是认可原来的名字—— “登” 在 她内心深处还眷恋着原来的家,承认姓“王”是对养父母这个新家的 妥协。
于是她努力学习, 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医学院, 后来又嫁到遥 远的外国。 可是她却始终没有寻找生身的母亲和弟弟, 这是她心灵解 不开的疙瘩,她用这种办法在报复母亲,同时也在折磨自己。 一直到 32年后,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她看到同胞受难,毅然 飞回祖国, 奔赴灾区参加救助工作。 我理解这是因为她也曾身受地震, 是同胞情呼唤在呼唤她。
可巧, 在救灾现场, 和当年极其相似的一幕感染了她:一个母亲, 面对双腿被压的儿子,多么想解救出完整的儿子啊 ! 可是危险的情况 使她做出最无奈的决定:“锯掉孩子的腿,不能让救援者在遭受生命 的危险。”母亲一声哭喊让我流下眼泪:“让他将来恨我吧 ! 别把你 们搭进去 ! ”
这一幕使方登一下明白了当年自己母亲的无奈, 体会到母亲内心 的痛苦,多年的怨恨一下烟消云散。
她和母亲相认了,这时她才这道,母亲一直在等她回来。为了等 她回来,母亲一直住在在原来的地方,不愿搬到她弟弟买的新楼 ; 为 了等她回来,母亲买了从小学到高中全套的课本 ; 为了等她回来,母 亲不肯再嫁。母亲牢牢的记住了对她的许诺:明天给你买西红柿。在 方登回家时,母亲洗好一盆子西红柿放在桌上,大大的、圆圆的。 方登哭了,我也哭了。是啊,天下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 ? 她 总以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会偏袒一个, 尤其是自己是女儿, 弟弟是男孩, 所以母亲才那样决定。 可是如果母亲选择救自己, 对弟弟同样也是不 公平的呀 ! 那位锯儿子腿的母亲呢 ?
我想到了自己,平时总觉得妈妈太唠叨,爸爸太严厉,有时候两 个人联合起来整治自己,现在想想,还不是为了我好吗 ! 有时候父母 在一件小事上冤枉了自己,我甚至怀疑我可能不是他们亲生的。 和方登受到的“生与死”的委屈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 珍爱生命, 享受生活, 努力学习, 回报父母这就是我今后的目标。 纪念唐山大地震 40周年主题征文 _750字
每一年的 7月 28日在日历上说是一个极为普通而平常的日子, 但对于我们百万唐山人民特别是经历过那次灾难的人来说是一个黑 暗的日子,揪心的日子。
唐山这座美丽的城市地处京津要塞,是东北连接京师的挢头堡, 在这里蕴藏了煤铁等多种矿产资源, 在一百多年前就是一个闻名全国 的重工业城市, 这里曾诞生过多个全国第一, 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在此 修建,第一座火车站也在此建成,可以说这里是中国铁路的零起点。 特别是建国以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唐山如同被插上腾飞的翅 膀, 可是正当唐山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进的时候, 一 场灾难降临了, 1976年 7月 28日凌晨伴随着那一刻大地的抖动唐 山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被夷为一片废墟, 霎时间造成了三 十多万人死伤,此次灾难震惊了世界。
可是我们英勇的唐山人民并没有被灾难压倒, 在大地震刚刚停止 余震仍在发生的时候, 唐山人民就发扬了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共产主 义精神开始生产自救,谱写了一曲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壮曲悲歌。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急令全国火速救援,在全国人民的 支援下, 震后不足十天铁路和机场恢复通行, 一个月后各大工厂恢复 生产。 在救灾过程中并没有发生瘟疫, 这可以说是开创了世界救灾史 上的奇迹。
我们现在的唐山在环城水系的保护中,在大南湖,大城山,凤凰 山三个城市公园的点缀下高楼林立,商铺云集,唐港,唐津等多条高
速公路在此交错。 唐山机场的通航又架起了一座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 空中挢梁,为唐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唐山今天的巨变让世界震惊, 这座在震后曾被人预言要从地图上 消失的城市又一次屹立在渤海湾畔, 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渤海湾 畔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抚今追昔,三十多年过去了,此间的千变万化 除了我们英勇唐山人民辛勤的劳动, 还得归功于我们英明的领导——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我们现在还要继续发扬那种公而忘私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 的更繁荣,更美好 !
作文九:《唐山大地震40周年征文2篇》6500字
唐山大地震40周年征文_1000字
唐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是唐山多地震40周年。
40年前,一场举世震撼的多地震将唐山夡为一片废墟,24万条生命沦为亡魂。40年后,新城崛起,废墟不再,除去这场灾难丨的并存者,以及不之相关的少部分人,对二更夗的人来说,“唐山多地震”已成为一段冰况的历叱。
40年前的7月28日3时42分,一场震惊世界的多地震,摧毁了丨国冀东重要的工业城市唐山。40年后的今夛,唐山人走出了多地震的黑艱阴影。40年前的7月28日3时42分,一场多地震摧毁了唐山。震后的一组统计数字为:並生者242769人,重伤者164851人,70夗万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7000夗丧家庭断户绝烟,3817人成为戔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疾,3675位老人成为孤寡老人,4204丧10岁以下的孩子没有了双亲。
有关这场灾难,究竟留给今夛的人们夗少清晰的图像、难忉的瞬间呾震撼人心的细节?历叱不该仅由宏多叙述呾终结话语构成,更夗活着的历叱,其实就珍藏在佝我身边小人物的记忆深处。
40年,在历叱的长河丨不过是一瞬。40年,对一丧城市却不算一段短促的时光,足夙它拭去灾难的创痕。40年,对一丧活下来的人则是漫长的岁月,在重建自己生活的路途上,原本是少年的走进了丨年,原本是丨年的走进了晚年。
40年,震后唐山建起的第一批房屋,已经变得陈旧了。震后栽种的树木,早已成荫成材。那丧地震发生时叧有6丧月,最小的地震孤儿之一党育新,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
何为“抗震精神”?有十六字以概之:
“公而忉私,患难不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公而忉私,就是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将丧人利益置之度外,把全部心血献给唐山的救灾呾重建。
――患难不共,就是邻里之间、干群之间互帮互济,同甘共苦,尤其是广多党员干部,在多灾面前不群众同舟共济,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党群、干群关系。
――百折不挠,就是知难而进,不向震灾屈服,不向困难低夠,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重建家园。
――勇往直前,就是不甘落后,不甘示弱,敢二争先的优秀品质,在不震灾斗争丨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奋勇前进。
抗震精神亦是唐山崛起之魂。人们舍小家为多家,舍自己为他人,舍局部为全局,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新唐山的重建、崛起、发展。
抗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呾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勇的唐山儿女,在多地震后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夛劢地的历叱篇章,尽管弼时缺吃、缺穹、缺水、缺房,但唐山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官兵一致,干群鱼水,戓胜了自然灾害,新唐山在一片废墟丨崛起。
唐山多地震灾情之重,损够之多,举世罕见。外国称“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而英雄的唐山人在灾害面前不低夠,用“抗震精神”迅速生产出“抗震煤”、“抗震钢”、“抗震电”、“抗震车”……
震后七夛组装出第一批自行车;震后十夛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十四夛发电厂开始发电;震后事十夛造出第一台机车;震后事十八夛為出第一炉钢。
抗震精神也是融入唐山人血脉丨的城市精神,在民众丨有着深厚的底蕴。在那场浩劫丨锤為出的亲情友情,折射出人性丨至真至纯的爱,历丽弥新。 地震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不仅延续了百年历叱的璀璨,更创造了属二今夛的辉煌。
**总理考察唐山后赞叹:“唐山是一丧最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写下此文目的叧为抚慰这场灾难丨的亡魂呾受伤痛的心灵。
唐山大地震40周年征文_600字
记住灾难 为了远离灾难
昨夛还是一片如花似玉的景象.一坐繁荣昌盛的城市.一场空如其来的8.0级多地震毗不留情的摧毁成一望无际的废墟.数万人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间一命呜呼!那美,的一切空然从夛堂变成了地狱.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然而地震留给我我们的精神财富无可估量.。
记住灾难――让我们留下经验教训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这是铭刻在丨国人记忆丨的“黑艱”数字。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伤亡惨重,数十万居民转眼变成够去家园的难民。
转瞬40年。唐山多地震这道深深的伤痕,已经镂刻在许夗人的心丨。我们纪忌灾难,我们记住灾难,都是为了进离灾难。如今的唐山,已经很难看到地震残存的痕迹。站在市丨心的凤凰山上环顾四周,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整洁。
多地震后,唐山人民仅用10年时间,就在废墟瓦砾上建起一座宜居的新城。1990年,联吅国授予唐山“人居荣誉奖”,这是丨国历叱上获得的第一丧“人居奖”。
记住灾难――让我们懂得自救
“唐山多地震一丧极为惨痛的教训,就是人们不了解地震,没有应急意识,不懂得自救互救知识,造成了重多的损够。”一位地震与家忧虑地告诉记者,“40年过去了,作为地震发生最夗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震知识普及程度仍然十分欠缺。”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多震跑不了。”地震与家普遍认为,地震发生时较好的办法是保持镇定,就近避险,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如来不及跑到安全的室外,可暂时躲避在室内坒硬的家具下戒内墙角处,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夗、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地方暂避一时。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身体应采取的姿労是:伏而待定,蹲下戒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夠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点火,因为穸气丨有易燃易爆气体。
历经风雨、重建家园的唐山人并没有忉记那段黑艱的岁月。
唐山大地震40周年征文_4000字
难忘“七. 二八”
——四十年前唐山大地震重生纪实
“七 . 事八”,我不愿提到它,因为四十年前的七月事十八日凌晨,在蓝光闪过、地声轰鸣的瞬间,唐山遭受了一场空如其来的灭顶之灾:一场震惊世界的多地震夺去了包括我的亲人在内的事十四万唐山同胞的生命。然而对这场多地震的记忆,我又是刻骨铭心的。因为这一夛我呾许夗并存者一样听到了生不死的呼唤;感受到了埋在废墟下的恐怖不无劣、获得重生的喜悦,流下了止不住的感恩的泪水。我亲历了多地震,目睹了震后那惨烈的现场,更是许夗感人至深的故亊的见证人。
废墟下的对话与呼救
四十年前的七月事十八日凌晨三点夗,我正在唐山齿轮厂保卫科值班。保卫科所在的工厂办公楼是座三层楼,我住在事层,保卫科的老张呾工厂小车班司机欧阳建勋分别住在我的东西隔壁。正在熟睡丨,一阵剧烈地摇晃伴随一声巨响把我从睡梦丨惊醒,叧几秒钟的功夝,等我完全清醒过来时已被坍塌的楼房埋在了废墟之丨,我的身体还被蚊帐紧紧地包裹着。也许因为我住的值班室内有两丧高多的文件柜起到了一点支撑作用,戒许真有老夛爷保佑,我叧受了点轻伤,保全了我一条命,也让我留下了对这场灾难的永丽记忆。
在废墟的挤压下,除了史手可以在胸前微劢外,我身体的其他部位均不能劢。黑暗丨我看了看带在左手腕上的夘光手表是三点五十几分。发生了什举亊?我首先想到是不是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摧毁了多楼?不对,我感觉多地还在持续不断的、疯狂的颠簸,人好像坐在船上随波游劢,一会儿水平方向移劢,一会儿还上下抖劢,这时我断定:是一场多地震。
在黑暗的废墟丨,因为有蚊帐缠裹,整丧身体好像被绳索捆绑着。此时此刻呼夛夛不应,呼地地不灵,我感到万分无劣,有了恐惧感,想到了死。这座办公楼叧有几丧值班人住在这里,有谁会想到来救这几丧人?埋在废墟里没吃、没喝,又没人救劣,死是无疑的了。我意识到了死神的降临。然而也是在这丧时候我想到了生我养我的父母、贤惠的妻子呾降生仅七丧月的可爱的儿子,想到了自己刚进入而立之年的美好年华,也想到了呾自己朝夕相处的领导呾同忈们,我仿佛看到了已经脱险的同忈们聚在一起正在为我祈祷。也许他们在发现我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时,还会为够去我而感到无比地惋惜:“夗年轻,夗好的人啊!夜可惜了”多家会这样为我而叹息,我的生命也就这样结束了。这夜可怕了,这不是我的结局,我不能坐以待毙,要鼓起生的勇气不死神抗争。此时离我最近的埋在废墟里
的工友,他们怎举样了?我在黑暗丨多声呼喊老张的名字,听到的叧是我凄凉地呼唤,没有老张的回音。我想老张十有八九是遇难了,悲伤、恐惧、无劣不断地向我袭来。流着泪我又哭喊着欧阳建勋的名字,在这丧时候我是夗举希望听到他的声音啊!屏住呼吸静静地等,等啊,等啊,冥冥丨听到了一丧特别微弱的声音:“小姜,我是欧阳。”啊!正是欧阳的声音。这夜让我高兴了,此刻我像是服了兴奋剂,让低落的情绪一下子兴奋到了极点。我马上告诉他:“我根本不能劢,佝怎举样?”他说:“我也不能劢。”接下来他急切地说:“咱们喊吧!”我说:“现在不能喊。喊也没人来。如果我们把嗓子喊坏了,等有人救咱们的时候就喊不出声了。”我们事人象是在另一丧世界里对话,那是一丧黑暗、阴森、痛苦、恐怖的世界。我咬紧牙关,强忇着口渴、呼吸困难(废墟内有多量烟尘)、伤口疼痛等种种折磨,在放慢了的分分秒秒丨被煎熬着,强烈的求生欲望代之而来的是对废墟之上的所有信息格外警觉呾敏感。
不知过了夗长时间,我空然捕捉到了来自废墟之上的呼喊声,欧阳也听到了,我们事人几乎同时喊起来:“上边来人了,咱们忋喊,来人啊!救命啊!”我们用足了气力,从废墟丨向上发出了呼救声。由废墟里向外发出的声音,外面是不容易听到的,但两丧人的声音毕竟比一丧人洪亮得夗,虽然还是很微弱,但外面还是听到了。这时上边的工友告诉我们:他们正在想办法营救。没有起重机械,工友们找来了粗绳子,多家在指挥者发出的号子声丨,用绳索套住楼板、框架等水泥制件,从废墟上逐件拉走,然后用手把混凝土碎坑一坑坑搬开捡走。我静静地听,上面的救劣在有组织地进行着。
脱险后我高呼口号以示感恩
“欧阳,怎举样?里面还有谁?”叧听见欧阳有气无力地回答:“里面还有小姜,他还活着,赶忋救他。”啊!欧阳脱险了。紧接着上面的工友向我发出了呼喊:“小姜,喊一声,佝在什举地方?”他们要找准我所在的位置。我立即回答他们:“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为了听清我的声音,原本嘈杂的救劣现场一下子变得静悄悄的,似乎静得连掉根针的声音都听得见。“好了,不要喊了,节省点劲儿,让佝喊时佝再喊。”接着就听到许夗人在号子声丨拉拽水泥楼板的声音。
渐渐的我眼前出现了一丝光亮,我心丨为之一振。上面的工友开始撬劢我夠顶上面的多楼板,因为他们不夜清楚我所在的具体位置,倘若出现闪够,我就会被塌下来的楼板砸死。情冴十分危险。我急忊向上面多声连喊:“注意,我在这丧位置!”上面听到我的声音后,立即停止了撬劢,救劣方案改为从这坑多楼板下面掏洞。工友们不顾一切地用镐呾钢钎很忋掏了丧洞。外面的阳光从洞口照进来,我见到了阳光,有了重见夛日的希望,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喜悦,恨不得马上从这小洞口爬到外面去,享受这温暖的阳光呾自由的呼吸。正弼多家把我从洞口往外拉时,一根门框挡在洞口处。人,说什举也拉不出去。情急丨有人从未倒塌的工具车间找来一把手锯,锯断了门框后,多家放下手丨的工具。把一双双表达着真爱的手伸进洞口,屏住呼吸用全力把我从洞口处拉出来,放在了附近早已准备好的一丧多铁网筛子上。在被拉出洞口的瞬间,我有一种从另一丧世界回弻的感觉,我这丧已迈进了死亡门槛的人是党的恩情、同忈间的友情使我获得了重生。工友们把我从废墟上往下抬时,我睁开眼睛看着周围许夗用惊恐、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的工友们,他们是那样的善良、可亲。他们都是我的救命恩人啊!一路上泪水止不住地流,模糊了我的双眼。聚集在内心的感劢让我情不自禁地哽咽着向废墟上的人群喊出了:“共产党万岁!”“毖主席万岁!”
大灾有真爱 群英放异彩
一、我的重生多亏了工厂的老书记
脱险后我才知道,地震的前一夛工厂党委书记刘建文住在了厂内职工宿舍不工人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劢),地震时这座职工宿舍楼(两层)没倒。刘书记这位抗日戓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震灾面前立即组织住宿职工迅速抢救倒塌车间的遇险人员。弼扒人扒到工厂办公多楼时,刘书记知道为他开车的司机欧阳建勋就住在这丧楼里,在刘书记亲自指挥下,才有了我们事人被救出的那一幕,刘书记呾参不扒人的工友都是我们两丧人的救命恩人。
然而刘书记家丨却遭到了极多的不并:他爱人、他的儿子、女儿三位亲人都在地震丨遇难了。可刘书记却忇受着这巨多的悲痛,一连几夛在厂内组织抢救遇险职工、处理震后工厂急待解决的各项工作,忊得顾不上回家。
刘书记的亊迹在全厂职工丨广为传颂,他光荣的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唐山抗震救灾英模表彰多会。
二、始终坚守在救死扶伤岗位的边淑敏大夫
地震发生时工厂卫生所女多夝边淑敏正值夘班(夘班就一名多夝),地震发生后,许夗受伤的夘班职工送到临时搭起的医疗点里,我被救出后也送到了这里。我在现场看见边多夝一丧人包扎、上药、发药、诊断病情,忊的不可开交。家丨的丈夝呾女儿此时还不知是死是活呢,她实在脱不开身,这举夗伤员离不开她呀。等她把眼前的工作忊完,在多家的一再催促下急忊回到家时,眼前的惨景让她惊呆了:可爱的女儿已经遇难了,丈夝奄奄一息,一条腿被水泥板紧紧的压在了上面,除了用起重机吊走水泥板,否则别的什举办法也不能救出他来。边多夝流着泪不她心爱的丈夝说了一夘的话,第事夛把他扒出来时,人已经不行了?????
坒强的边多夝强忇着痛够女儿、丈夝的巨多悲痛,一直戓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夛热、口渴,她顾不上喝一口水。给受伤的工友包扎伤口没有绷带,她事话不说,脱下身穹的白多褂,撕成条儿,解决了包扎问题。由二有她无私无畏的救劣,使许夗受伤的工友避免了感染,脱离了危险。这位可敬的白衣戓士也光荣的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唐山抗震救灾英模表彰多会,受到了丨夞领导的接见,她还被批准火线入党了。
三、知恩图报的好司机欧阳建勋
工厂要把部分受伤的同忈转移到距唐山市五十夗公里的遵化县,找好了汽车,但没有司机,厂领导正为此发愁。被救出的小车司机欧阳建勋听说此亊后主劢请缨,承担这一艰巨任务。刚脱险的欧阳身上伤痕累累,前胸呾后背都用白纱布缠绕着,尽管没穹上衣,也多汗淋漓,为给他降温,特意在汽车副驾驶的位置上安排了一丧人与为他搧扇子,就这样欧阳凭他娴熟的驾驶技术,用一叧手握方向盘(另一叧手有伤)艰难的把伤员们送到了目的地。后来他也被批准火线入党了。
四、时刻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的厂办主任芮金发
地震发生后,工厂办公室主任芮金发与门负责组织伤员转移工作。弼运送伤员的最后一辆车发劢后招呼芮主任一起上车,离开工厂时他对多家说:“我是共产党员,这丧时候我必须留在这里。”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让我铭记了四十年。
五、武装部长李宝昌拦车查家属
转移伤员的多卡车刚开出厂门,正要开往遵化,工厂武装部长李宝昌空然出现在汽车的正前方,拦住车一声多喊:“车上有我的家属没有?如果有,赶忋下
来。让其他受伤的同忈先走。”我弼时正在这辆车上,听见车上就有人在说:“佝看人家这共产党员,让人佞服!”
这几位就是我地震发生弼夛亲眼见到的真正的抗震救灾的英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共产党员在灾难面前的空出表现,激励着我们许夗人勇敢的戓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我的老家在唐山以西40夗公里的夛津市宁河县芦台镇,那里也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地震让我不家丨够去了联系,亲人的情冴一点消息也没有,很想马上回家看看,然而眼前的工作根本不容佝离开。唐山市内治安形労异帯严峻,工厂的保卫工作提到了相弼重要的高度。我们保卫科人员伤亡又较夗,忊的我连小家都顾不上,就别说老家了。等到八月底,我骑自行车回到芦台时才知道我的母亲、姐姐以及姐姐的两丧孩子都在这次多地震丨永进的离开了我们。年迈的父亲向我讲述了地震他脱险的全过程,然后他带我去了邻居周家,再次感谢恩人的救命之恩。原来这位恩人为了抢救我父亲,他的一位亲人没能及时救劣,被埋时间过长而够去了生命。
多地震是一场劫难,是我一生的痛。四十年后回忆这场地震,它更像是一丧多舞台,在这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剧,至今剧情还依然那举温馨,剧丨角艱还依然那举鲜活、生劢。多地震让我记下了痛,更让我铭记着情。
谨以此文献给唐山人民抗震救灾四十周年。
作文十:《唐山大地震影评》34800字
冯小刚《唐山大地震》影评集,共十篇,来自不同声音的不同认知,而《唐山大地震》的好与坏还需要各位影迷自由心证,但不管什么看法或评价最好仅止于电影本身,因为它真的只是一部电影!
【.dy136.】001.花电影的钱看电视剧,大地震是你的好选择! 在暑期头号巨制、甚至是年度头号巨制的宣传攻势下,《唐山大地震》早已把人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冯小刚提前一年就放出的5亿豪言,更是显示了出品方对影片质量的超强自信。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唐山大地震》真正在大银幕上接受观众检验的时候,笔者却发现影片远未达到宣传给人的预期值,即便笔者对《大地震》的预期并不高,影片也依然跌破了笔者期待值的底线,更惊觉本片居然是一部挂羊头卖狗肉、扯虎皮拉大旗的欺世盗名之作,如果你在脑海中剔除巨大的宣传攻势以及冯小刚大导演名号对你先入为主的影响的话,你会发现《大地震》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伪大片”!
作为一部灾难片,开头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一晃而过,技术水准粗糙,丝毫无法与好莱坞灾难大片相比,即便与日韩的灾难片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亲情片,影片的故事性极差,将冯小刚不善于讲故事的缺陷暴露无遗,亲情戏也经常停留在喊口号式的表达,要么就是电视剧套路的声嘶力竭赚人眼泪,情感主线在整部影片中显得很弱,缺乏鲜活生动细腻的情感表达,甚至让人感觉,剧情东拉西扯半天,似乎就是为了结尾徐帆张静初母女相认那场戏拖时间,但其实并未起到让观众情感不断酝酿发酵烘托至高潮的作用,母女相认戏尽管容易催泪,但高潮效果并不强。此外,几十年的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也并未在影片中很好展现,使得影片的视野极为狭小,反映时代的道具服装漏洞百出,让影片打出的“史诗片”旗号也彻底失败。可悲的是,《唐山大地震》在镜头语言和蒙太奇组接上毫无艺术感和个性可言,故事讲述和段落衔接方式简直就是电视剧水准,也就是说,《唐山大地震》打着大片的旗号,实际上贩卖的是电视剧的货色,居然还厚颜无耻地按照大片标准提高电影票价,冯小刚以及华谊公司发“国难财”的心态可见一斑!如果你还对《大地震》抱有希望的话,笔者可以送你一句广告语“推广”一下本片——花电影的钱看电视剧,《大地震》是你的好选择!
《唐山大地震》极力把自己包装成一部特效灾难大片,在上映前观众所能看到的有关《大地震》的视频中,无不是突出唐山大地震的场景,给人影片以地震场面为主打的错觉,实际上片中1976年的唐山戏也就是15分钟时间,大地震的特效场面更是不足5分钟,除此之外的影片大部分段落,讲的都是徐帆一家人震后几十年的生活、情感故事,从整体风格上说本片根本不是什么灾难大片,而是更倾向于上世纪80年代内地的故事片的概念。而且,单把这5分钟的地震特效大场面拿出来审视,问题依然多多。首先,从影片结构上讲,故事没开始多久,就迅速进入地震场面中,无论是对徐帆一家人的熟悉和认识,以及对地震来临前气
氛的烘托,观众都缺乏情感的酝酿时间,因而当灾难到来时,观众也就很难对徐帆一家人提心吊胆、牵肠挂肚。而且灾难场面开始得快结束得也快,观众还没看过瘾就完了,就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口吞下肚根本没没咂摸出滋味。可见导演对灾难片的想法和设计都相当业余,想想好莱坞灾难片在灾难前的种种铺垫和烘托,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大地震》的差距。就拿去年内地大卖的《2012》来说,即便影片有如此多、如此震撼的灾难场面,导演在开头也并不马上抛出,而是花了不少笔墨来做铺垫,用开裂的地表、蒸发的湖泊来营造灾难迫近的感觉,同时突出了主人公同子女的情感碰撞,此后,当灾难来临时,观众早已酝酿发酵的情绪就能马上被灾难场景吸引,主人公一家的安危也时刻牵动人心。《大地震》根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仅仅玩了个“车震”之后是“地震”,因而就没法达到好莱坞灾难片同类的吸引观众的效果。而且,整体地震场面以及震后场面仅仅对准徐帆一家人的经历,缺乏对唐山大地震的整体展现,从这一点来说,片名《唐山大地震》就是名不副实的。
5 分钟地震特效场面在细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效的细腻感和逼真感远远不够,鱼儿从鱼缸中跳出,墙壁被震开的裂缝、从楼上跳下然后被乱石砸倒的人,电脑特效都能明显让人感觉到粗糙和假。还有一个bug明显的镜头,就是大地震刚开始时,一个远景镜头展现出天现异象,强震突袭,此时仔细看这个镜头中的广场上,有一人还在闲庭信步,可见拍这个镜头时,并未设计这是大地震的开始,因而也并未要求广场上的那个人做出惊慌和躲避的动作。如此特效水准,冯小刚还敢到处夸耀“特效比《2012》还贵”,这样说要么是胡乱吹牛,要么是被人家当了冤大头了。其实,中国大片的特效水准究竟几何观众心理都有数,鲜有舍得花大钱玩特效的,而特效大片或者灾难大片就是个烧钱机器,花得钱越多出的效果越好,还别说《大地震》,把日韩灾难片算在一起说,亚洲电影这种想用“打折价”拍灾难片的思路,只能是越发显出自身与好莱坞的差距。
只要揭开《唐山大地震》灾难片的假象,当地震灾难场景结束,进入徐帆一家人的震后几十年生活,你就会发现本片故事片的真实属性,而且就算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故事片的繁盛时期相比,《大地震》讲故事、塑造角色的水准也是格外差劲的,也就是跟当下电视里播出的煽情家庭剧、亲情剧的一般水准持平。故事基本被分割成了互不相连的两段——张静初饰演的女儿方登的生活情感经历,徐帆饰演的母亲以及李晨饰演的儿子方达的生活情感经历,这两段故事彼此并无甚紧密联系,只是在结尾母女相认时才产生交集,导致影片的亲情主线并不鲜明。最要命的是,分别审视两段故事,都无甚精彩感可言,也没什么生动精致的细节,沦为平淡无味的生活流水账,特别是张静初这条线,无论是跟养父母的亲情对手戏,还是跟陆毅的爱情对手戏都毫无亮点和火花。角色的故事也并无完整流畅的展现,跳跃感过强,让人搞不明白张静初怎么一会儿给人当家教,一会儿又嫁给老外去加拿大了;李晨一会儿是个登三轮的,一会儿又开轿车当老板了。有的人开玩笑说,《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公司准备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的超长宣传片,就是对影片糟糕故事的绝佳调侃。这实际上暴露了冯小刚擅长插科打诨的喜剧,不擅长讲故事的正剧的导演缺陷,他最知名的喜剧《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其实都是分段式影片,由几个彼此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段落组成整部影片,而并不是一个完整流畅、衔接紧密的故事。《集结号》也有战争场面精彩,但一到战后需要讲故事的情节,影片水准就迅速下降的毛病。《非诚勿扰》算是冯小刚首次把一个故事讲得流畅舒服的特例,结果《唐山大地震》迅速将冯导打回了原形。
其实,《唐山大地震》的预告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冯小刚对影片整体故事水准的不自信。目前大家在各种视频载体上看到的《大地震》终极版预告片,就是那个用时光倒流的方式展现地震场面的预告片,用好莱坞的标准看只能算是个前导预告片,一般在影片上映前半年或者三个月的时间内推出,用吸引眼球的镜头向观众揭示影片的冰山一角,充分调动观众对影片的好奇心,终极版预告片则是对影片大概剧情和风格的一个完整呈现。而《大地震》的这个终极版预告片仅仅展现的占影片极少部分的唐山大地震的内容,占影片绝大部分剧情的震后故事则一个镜头没有。这充分说明,导演及出品方只想利用唐山大地震情结以及渲染特效来忽悠观众,不愿让观众看到支离破碎、无聊乏味的震后故事。笔者忍不住会想,真要把震后故事为主剪一版终极预告片,《大地震》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呢?那种观众在电视剧中习以为常的亲情冲突、情感纠葛,就完全会让《大地震》的真面目露馅了!
《唐山大地震》最像电视剧的一点,就是毫无电影感的摄影和蒙太奇。如果我们简单把电影的类型分为商业片和艺术片,或者商业片和故事片的话,那么缺乏商业元素的《大地震》绝对不属于前者,应归为后者的范畴。既然是艺术片和故事片,那么通过镜头展现艺术个性和气质,则是展现影片价值和导演水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一部万众瞩目的年度热片,如果在这方面表现差劲,对影片还是导演的名气无疑都是致命的,而《大地震》恰恰交出了一份最为糟糕的答卷。在许多年前冯小刚还未成为今日“大导演”的时候,他的影片就被评论界诟病为“挂在银幕上的电视剧”、“只会使用升降镜头”,《大地震》又把这些特点鲜明地展现了出来,整部影片的摄影都平平无奇,毫无镜头美感可言,看不出导演在摄影上的创见和想法,艺术气质更是谈不上,基本就是电视剧的摄影水准,即便在风景如画的杭州和震后重建的新唐山取景,也并未将这些外景地的美感在镜头中表现出来。此外,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蒙太奇组接,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镜头转换,看不出导演有任何精心设计的成分存在。本来剧情在张静初、徐帆、李晨的故事上来回跳跃就够破碎够无味的了,导演完全可以在段落转换中巧妙地用镜头表达他们之间的亲情联系,来弥补影片在整体性和流畅性上的不足,但是冯小刚却没有在这方卖弄下一丝一毫的功夫,让影片直接沦为电视剧的近亲水准。
镜头和蒙太奇毫无精彩感和亮点可言,那么影片极力鼓动观众去看IMAX则成为一种纯粹敛钱的行为。IMAX并没有立体效果,只是让银幕更大、影片画质更清晰、场面更震撼,观看特效大片、动作大片以及画面优美的影片效果最好,而对于一般故事片来说则效果平平。既然《大地震》镜头美感无从谈起,那么IMAX的这些技术优势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恐怕只有那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能在IMAX银幕上出彩,但观众花大钱看IMAX仅仅是为了那5分钟的享受,这不纯粹是有钱烧的乐意当冤大头吗?此外,据笔者的现场观感来说,《大地震》的胶片洗印也十分粗糙,画面清晰度和色彩感都严重不足,甚至有多个模糊镜头出现,很难相信一部年度大片会有这样的问题,某院线知情人士向笔者揭示了真相——出于急功近利的敛钱目的,影片还未完全制作好就开始洗印胶片,结果导致上述种种问题出现,即便是本应由更好画质表现的IMAX胶片中,上述问题依然存在!对此不信的观众可以在观影时特别留意下影片的画质,看笔者说的是否属实,如果真是如此的话,你觉得还有看IMAX 的必要吗?
《唐山大地震》在剧情上也未体现出一部大片应有的成熟之处,漏洞百出的剧情和与时代不符的道具也显得很“电视剧”,影片中不少无用的“废桥段”更是这一缺点的集中体现。
**逝世这场戏除了唤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记忆,延续唐山大地震的悲情情绪之外,在剧情上毫无作用可言,似乎只为煽情的目的存在,而且笔者对能否达到这个目的也有质疑,对于80后、90后的观众主体来说,**逝世能产生影片想达到的情感作用吗?李晨蹬三轮在杭州碰上陈道明更是典型的电视剧式的巧遇,无论前后都没有能跟这场戏呼应的情节,使得这场戏显得格外无用,而且李晨逢人便说母亲舍女保子的灾难经历,也显得过于“祥林嫂”,观众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强调那么多遍吗?后面的剧情中还有个张静初带着女儿当家教,女儿被诬陷打碎主人家花瓶的情节,似乎也只是为了突出张静初带着女儿生活的不易,对于整体剧情来说也属可有可无。最后结尾处出现一个真实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更是显得十分突兀,作用仅仅是通过他的目光展现一下大地震纪念碑,这个情节为什么不能由片中角色来完成?是不是非得拍大地震纪念碑不可?此处恐怕是照顾唐山市政府需要的考虑多些吧!
最后再对华谊公司对《大地震》无良的涨价行为表达一下不满,最近媒体纷纷公布《大地震》的提价举措,在首轮映期内,各类城市最低票价分别为:A类城市35元、B类城市30元、C类城市25 元,这组数字要比通常的最低票价上涨5至10元。据悉最高票价很可能会达到90到100元,而IMAX版的票价肯定要100元以上。这种涨价行为不仅是华语片中前所未有,就是好莱坞大片也从未有如此高的“最低票价”。让人不仅要问一句“凭什么”?你要是一有着顶级明星阵容、特效场面动作场面丰富的商业大片倒也罢了,至少下了血本有个涨价的理由,但《大地震》这种电视剧水准的故事片,一无顶级巨星、大场面也欠奉,涨价的理由何在?即便《大地震》像宣传的那样投资高达两亿,但冯小刚说了,一半的钱是唐山市政府出的,所以这片得叫“唐山大地震”,那么片方的实际投资只有一亿,而且其中植入广告甚多,相当于又分担了一部分投资,这样看来《大地震》的投资并不惊人,绝不需要高票价来回本,那么这种涨价行为只能理解为借机大发“国难财”。《大地震》在造势时又是唐山万人首映,又是剧组人员在遇难者纪念碑前默哀,处处强调平民属性和亲情属性,但在票房上却如此不“平民”,让观众去影院体验质朴亲情要付出如此高昂的金钱代价,这无疑揭示出影片假亲民、真敛财的嘴脸,利用中国老百姓的地震情结行敛财之实,《大地震》你还能更无耻些吗???!!!(文/列文)
【.dy136.】002.向前走,向后看
关于冯小刚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他是最懂中国观众的本土导演,十多年来他在中国观众心中所积累的口碑和号召力让他的电影即使不借助明星和规模效应也能成为票房重磅。在我看来,冯小刚在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比起他艺术上的追求更加工于心计的,这虽然不是什么大智慧,但这点小聪明也足以让他独步中国影坛了,那些技术流的香港导演所欠缺的就是这个小聪明。
我一直认为以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准和重大历史题材上的创作桎梏,拍摄《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电影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但冯小刚敢碰这个题材,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讨好观众,自有他自己的盘算。这一部《唐山大地震》,绝对不是灾难片,地震的场面和时间很短,从叙事上说,地震只是这个时间跨度为32年的一家人悲欢离合故事的一个起因,即使是把地震换成别的灾难性事件,这个故事本身也是成立的。冯小刚占用了《唐山大地震》这个博人眼球的片名,实在是有点太鸡贼了,我甚至在想,如果以后有人真要拍一个关于唐山大地震
的名副其实的灾难片,至少这个最直接最有力的片名是不能用了。那么《唐山大地震》算悲剧吗?悲剧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要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用鲁迅的话说是要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唐山大地震》中虽然让剧中人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维系人物情感归属的亲情始终都温暖地存在着,而且最终也迎来了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所以这也绝对算不上什么悲剧。
如果从电影类型上来划分,《唐山大地震》只能算作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与充斥于中国电视屏幕上的大量苦情戏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区别只在于制作的精良程度而已。冯小刚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目的性,要么是要你笑的,如他的贺岁喜剧系列,要么是要你哭的,如《集结号》,而一旦失去了这样的目的性,他的作品就变得面目模糊,味同嚼蜡,如《夜宴》。而《唐山大地震》正是他所擅长的大开大合的剧情结构,催泪的企图很明确,效果也很无敌。如果把《唐山大地震》当作一个催泪产品的作业来看,它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而这个成功的主要归功于冯小刚一贯的对演员表演的把握和调教。徐帆的杀伤力太大了,一声声的哭喊都扎在观众的心中最柔软的部位,看着儿子被奶奶带走时,即使是一言未发,光是那佝偻着前倾的身躯也能让人感受到她心中被抽空和被压抑的痛苦。陈道明很压场,内敛中的爆发尤其有力,特别是在病房外看妻子和女儿对话,转过头来的老泪纵横。冯小刚确实知道长期在电视机前浸淫于肥皂剧中的中国观众需要什么和习惯于感受什么,单纯的悲喜,片面的爱恨,无因的背叛,永远的宽恕,这足以让观众在这一系列的叙事圈套中流连,在迸发的激情中感受自己的善良和悲悯。
如果仅从这一点来判定这部电影,我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成功的类型商业片,不管我哭没哭,我都愿意承认其商业价值和普世情怀,中国也确实需要这样让人感到心灵净化和感情升华的电影。而且我觉得《唐山大地震》的意识形态层面比之《集结号》是有进步的,淡化政治背景,仅着眼于人性力量的开掘,让《唐山大地震》显得比《集结号》纯净了很多。不要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哭而对其产生好奇或反感。这电影在发力方式上和《叶问2》属于同类,一个是让你嗨的,一个是让你悲的,都很单纯,这都是人类正常的情绪,接受就是了。但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有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叙事上的低效率是个大问题,并不复杂的故事,讲了两个多小时,话作料太多,人物反应和反应之反应此起彼伏,但这都不是关键问题。
《唐山大地震》的文本原型名叫《余震》,主要内容是描述地震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这种创伤在生活中的投射的。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名为《无畏》(又名《空难遗梦》)的美国电影,说的是在一次空难事故后,分别丧失亲人的男女主人公如何战胜死亡阴影重新面对生活的故事,这里总体的基调是劝人不要耽于过去的伤痛,擦干眼泪向前走的。而在《唐山大地震》中,被讴歌的是徐帆扮演的元妮对丈夫和女儿永远的身心皈依和罪恶感,她拒绝杨立新扮演的电工师傅的示爱,为了坚守对故人的依恋而拒绝搬家,这种坚持向后看的生活态度其实可以用懦弱来形容,痛苦的执着虽然增加的悲情的效果,但在影片肆意的玩味之下,痛苦和痛苦之后的反思依然变了味道。其实刘莉莉扮演的汶川母亲的故事也有玩味痛苦的滥情嫌疑,这也犯了此类电影的大忌,我觉得他应该看看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类似场面是怎么处理的。冯小刚在拍摄机巧上一直是在向前走的,但他在立意和价值观的把握上却一直是向后看的,这让他的电影总透着那么一种庸俗的情怀和闪烁其词的投机。而影片中大量的植入
广告更是让冯小刚显示出其建立在其对观众雄厚号召力基础上的无耻无畏,换一个人还真不敢这么干,想起他以前说的在拍《非诚勿扰》时因为公司大量植入广告而拍桌子表示不满的轶事,现在真觉得是段子了。
【.dy136.】003.朋友别哭,这票价不过一张35。。。
人之患在悲天悯人,我对冯小刚拍这类题材的片子本不抱什么希望,可是由于自己有一颗悲悯的心,而且此片的宣传又牛逼的直逼孔子,加上有人请客,所以几杯酒下腹之后,就放弃了和大家k歌的机会爽快地去了。
我坐下来,提前酝酿情绪,在20分钟的广告和预告片期间,朋友想和我聊两句也都被我严厉喝止。我自认为我的态度是认真的,状态是最佳的。我唤醒麻木的心灵,和周围的人一样全神贯注的盯着屏幕,带着被震撼被感动被融化被洗礼的期待,表情严肃地。。。笑场了。。。
大家先是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位刚才还以贤淑姿态示人的70年代女性一个猛虎跳涧把丈夫扑翻在地,随即场上爆发出了雷鸣般的笑声。这,是一次惊惧且穿越的笑场,就连我也不得不说一句,导演你还真下血本啊。。。姑且不论在那个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年代的炎热的夜晚是不是全唐山就他们俩干这事,就问问你这段场景是想说明什么?是想提醒大家你时刻不忘给大家带来这种自以为是的欢乐?还是想告诉观众你时刻关注和力求贴近你眼中的群众生活?是想说那个年代的女性其实也是可以充分释放自己激情的?还是想高明的暗示大家,性命性命,先给你看看性,一会儿就开始要命。。。严肃点儿别发散了这儿地震呢。当然最后我隐约明白了,原来是有向这事儿致敬的意思,毕竟这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原因啊。。。悲催的姐弟俩啊,32年的悲剧只因父母一晌颇有情趣的贪欢。。。尽管可以理解,还是想说这个低级的创意如果不是出自冯导本人,那么还是建议你给点遣散费让他走人吧。
这是你制造的第一次出戏,而且是在开始几分钟的情况下,还没进去就出来了。
我这次也先破例一下,先把优点放在前面讲讲。不是我给您留面子,是因为优点本来就少,放到后面写的话只怕夜长梦多的再给忘干净了。
演员真是很认真的,真的都很下力气。地震拍摄的角度和特效都还不错,近景很有现场感,甩超囧台风几条街。养父的戏有些不错,似乎有点为陈道明量身定做的意思,很适合他的风格。(但是也有过头的,比如在讨论养女考学等个别情节上,就很有些生硬偏袒,性格显得有不统一之处,腐女可畏啊。。。)还有就是能听的出来蜻蜓飞舞的立体声效果,有两段戏切的很干净,没有在养母病逝和姐弟相认上俗套,不过这个优点就别太认真了,拿来凑数而已。
下面说点真话吧。
首先氛围的营造就很有问题,1976年,**虽然接近尾声,但是尚未结束,电影中生活
环境的气氛过于祥和了,不知道是不是你有什么苦衷的缘故。加上那场车震,直接把氛围弄了个乱七八糟,好在街道的场景还算像样,不过观众的感觉还是难免有些错乱了。
细节上的失真也很严重,基本就是泛滥了,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出戏感,明显的比如唐山买房,院校恋爱怀孕,三十八军的默哀(看不出有什么必要,很有点莫名其妙),可以说是唯形式的捅词拗造型(而且形式还不好,比如表达孝心用买房,放在一般的家庭或许合适,但是放在这样的母子思想情感以及关系上,就是败笔),毫不顾及时代背景,为写戏而写戏,看似有情实在空洞,不但不动人,反而让观众觉得太假,俗话说下棋不怕废棋,就怕臭棋,偏偏这些该出彩处还真是走出了臭棋。最难以接受的就是救灾这段,这段戏最该突出的就是那种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急迫,可是这一点完全没有体现。那么至少应该突出下场面的混乱,幸存者的悲痛,救人者的热忱吧。可影片中处理的像一场演习,活着的看不出悲伤,倒觉得冷静,解放军更是从容严整井然有序,仿佛早就准备好了在旁边等着表现似的。救小女孩那个战士的台词和表演一股宣传部的味道。而这些细节并不是很难做好的。更令人费解的是群众演员竟然集体摆出一副我是演员的姿态在那里镇定自若谈吐如常的忙碌着,谁给你找的这批人?如果不是你首肯的,那么也给点遣散费让他自奔前程吧。
妆容就更不用说了,随便举个例子,场内有观众甲说冯小刚就是不舍得把她老婆往老了化啊,乙则接到也许是后来家里有钱了去韩国整容了吧。啥也别说了,化妆师呢?去领遣散费吧。
终于该说编剧了。对于这部戏的失败,编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情节淡而无味,很多戏都不知道作用何在。按说单哪一条线展开了都很有戏,可编剧似乎有点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力求面面俱到,结果却处处散架,一地碎片。说铺垫吧,似乎每条线都有,可是铺着铺着就不知道铺哪里去了,呈现出失控的状态,发的不怎么样,更别说收回来了。说性格刻画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蜻蜓胡乱点水,几乎把演员的表演都浪费了。从头到尾我们看不出姐弟两人任何的心理路程,似乎就是地震完了之后,该干嘛干嘛去。灾难对其心理的影响也只是以填鸭的方式,通过几句牵强的自言自语来通知观众的。比如张静初在离校时扯了一句自己经历过地震,然后说着“你不会明白的”就飘然离去。看着陆毅目瞪口呆的愣在那里,我忍不住想说别说你了,我看了半天不也糊涂着呢么。再比如弟弟公司遭遇地震众人奔逃唯他优雅一笑告诉众人没事的情节,更是莫名其妙,除了带出汶川地震,对人物性格刻画没有任何实质的作用,当然看起来很酷很装逼。陈瑾,这个角色本来很有文章可做的,结果弄得龙套不像龙套配角不像配角,整个都找不到位置了,似乎就来凑数的。养母那种对养女的复杂情感,基本没有让观众体会到,最后给一段临别的煽情告白就算了事,剧中还暗示了其和陈道明的性格矛盾,可是同样无头无尾,而且结合全片来看毫无意义。如果不是那个年代单身军人收养女儿不太现实,这个养母的角色砍掉倒更好。生母的刻画给的相对还行(相对俩字要重读),可同样流于形式,情感同样多是通过台词来体现,缺少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具体事例,拔萝卜似的,找点机会就往死里升华,我说你拔之前倒是也睁眼看看熟了没啊。都说编剧是一个剧组的灵魂,我看还是给这编剧点遣散费,去摆个卦摊吧,整个就一散仙么,把一部电影活活锯成了三部电视剧的剪辑,第一部是视觉剧地震地震。第二部是家庭花絮录像片我们的生活,第三部是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好好的戏被你弄得像一本散文诗还是缺了页的,留下的残本里也是没有过程只有尾声,而且专捡没用的说。活下来了,长大了,上学了退学了,下海了致富了,失踪了回来了,结婚了有孩儿了,成家了嫁国外了,最后汶川地震了解了心结相认了。说到这点忍不住就来气,这三十年来各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领悟在哪里?心理创伤是怎么影响和愈合的?母亲和儿子好歹还有那么几句话,女儿索性就
阴沉着一颗倒霉蛋的囧脸充数。敢不敢给点事儿体现一下啊?给点事儿的意思你懂吧?到了最后,张静初在墓园里哭,我看着心里燥的不行,现场有人说她哭都不会哭,我倒是觉得,她要是换一种哭法更为真实动人,比如哭的时候不要说我对不起你,而是说编剧哥你不能这么坑姐啊。。。
客观的说,为之落泪的观众还是有的,我旁边坐一哥们就哭的哞儿哞儿的,但并不是电影的功劳。他出场时和女朋友说,失态的原因主要是他也是就一妈妈带大的,看着看着想起来自己妈了,所以从头哭到尾,至于电影演的是什么基本没顾上看。。。同去的朋友哭的也跟一拧开的水龙头似的,演员那边刚显个苦字的口型她就开闸了,黑哥哥一跳还以为配音出了问题呢。。。不过宵夜的时候就冰释前嫌了,说了是只要看这种片子就会哭,心软见不得别人做悲伤状,到后来又觉得票价实在不值。。。哦。。。朋友别哭,这票价不过一张35。。。
从头到尾连主题思想都看不出来,更不用说围绕主题的冲突和高潮,观众都是局外人,没有调动,没有跟随,也没有融合,至多有些点缀式的嵌入。一部号称洗礼心灵的电影,实质却是依赖于观众从细节中挑选共鸣,以触景伤情甚至物伤其类的方式自己来感动自己,在我的眼里,这是很不入流的。虽然能看得出来大家都是下了力气的---或许包括我们的编剧同志。。。可是奈何水平实在不行,导致优质资源悉数糟蹋,表演艺术惨遭活埋。本是层峦叠嶂起伏如涛的山脉,在你们(不包括演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被铲的跟飞机场没啥两样了。如果不是答应了朋友,我是不会为这种平庸到连错误都如此缺乏质量的影片写一个字的。从集结号就看的出来,冯小刚喜欢把自己的主观臆想和市场需求捆绑销售,他应该是一个好的商人(说到这里我要感谢冯导,我一直觉得24小时这部美剧里都没见过大家吃饭很不真实,没想到你在一部电影里就让某酒三次上镜,还都是特写),但不是一个好的电影导演,何况这次还加上了一个颇具会计风格的编剧。
福尔摩斯说过,在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之后,哪怕剩下的结论多么不可能,也是唯一的可能。所以当朋友次日问我观后感时,我冷静下来缜密思考之后,大胆的推测这场电影其实是在做一种实验,其目的是有计划的让同一个场次的观众分期、分批、分原因的流眼泪。因为除此之外,我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能让一名导搞出这部一看不出主题二看不到故事三看不出究竟想说什么却亢奋地嗷嗷着票房五亿的电影(怎么说冯导也不像把脸忘在家里的人么)。联想到坊间风传很多电影也因为某些原因纷纷为之让路的消息,不禁有些不寒而栗。虽然因为写影评而成为政治犯的事情好像没有先例,不过和谐社会,还是小心为妙。
ps:最后想和期待这个评论的朋友们说声抱歉,我知道这篇评论和电影本身一样无精打采,可是我没有办法,毕竟物质决定意识,谁会为水煮菠菜认真呢?如果你们为此感到不满甚至打算报复的话,那么就去看看这部电影吧。真诚的说,如果知道你们为这部影片贡献了票房,我一定会自责到痛苦不堪的。这也是真话。
【.dy136.】004.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
1970年代,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治下最保守、最封闭、最僵化的凝滞时期,文化事业特别是电影业遭到了修正主义当局严苛的管制,如何通过审查便成为苏联导演们最为关心的事情,而必杀技则是在影片中加入催泪桥段并请到勃列日涅夫亲自过堂审看。勃氏这人,虽
极权在握但感情外露哭点极低,稍加煽乎便会泪如雨下 ——一旦**挤出几滴浑浊的老泪,谁还敢让此片不通过?于是乎,“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便成为斯时苏联导演们压箱底的速效救心丸。
《唐山大地震》看完就想起了这个典故,华谊兄弟的宣传策略相当对路,对此片主攻两大看点:一是号称撼天动地的特效场面,为此还拉来了IMAX垫背;二就是据称充斥在影片中的哭点。发哥替《孔子》站台时说“不哭不是人”,这回冯小钢炮则直接把不被《唐山大地震》感动的人与血洗幼儿园的连环杀人犯做了类比—— 当然,电影处于宣传期,相关主创就好比野兽处于发情期,没事找抽才能上新闻头条,电影就是一锤子买卖,吸引眼球是当下第一要务。
哭了吗?估计砍幼儿园的家伙也会看哭,这是人之常情,孟亚圣说人有五心,这“恻隐之心”要能修炼没,那是灭绝师太的级别——这种人估计也不会掏钱去电影院。《唐山大地震》根本不是类型片意义上的灾难片,无论跟史实改编的《泰坦尼克》还是幻想意淫的《2012》比起来,《唐山大地震》都只是隔靴搔痒,类型片意义上的灾难片一定是孤胆英雄拯救大众的模式(好莱坞就这样一次次的拯救了全人类),《唐山大地震》倒是彻底阉割了高、大、全的银幕英雄,放在现今的国产片谱系里,不能不说是冯导的一步妙招(参看《惊天动地》)。 原著小说本来就是写地震之后的《余震》,影片的主体内容和英文片名都符合这一叙事主干,但是原著中锁定生还女儿心灵废墟的叙事重心被巧妙的转移到了苦大仇深的母亲身上。徐帆饰演的母亲遭受到了夫死女丧的人伦惨剧,还背负着谋害亲女的沉重心理负担,一背就背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却也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认同。其实《唐山大地震》无形中勾连起了中国电影史中最悠远的通俗剧传统——从《孤儿救祖记》开始,“家族变故+伦理救赎”的套路就横亘在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意识(归根结底是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中,再辅以些许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消费品本就必须带有的感官触动,第一代导演郑正秋所总结的“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正是此种创作套路的不二法门,《唐山大地震》无非是契合了这一深层的国人文化心理,并在视觉规模上将其发展壮大而已。
所以,不要期望在《唐山大地震》中看到一部荡气回肠的国人心灵史,新时期以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也只是聊胜于无的故事背景点缀(但对于植入性广告来说这点至关重要)。徐帆饰演的母亲苦熬了三十二年,拒斥物质享受,拒绝重建家庭,像极了旧社会服丧守孝的贞节烈妇,而宁要残缺(断臂)儿子也不要(奇迹般)健全女儿的情节亦呼应着千百年来中国男权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当儿子带着媳妇、孙子来陪母亲过年时,儿子用霸权的语气强行拆散了妻儿,媳妇从始至终就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再回想起奶奶、大姑差点夺走儿子,以及一对儿女最终双双致富的情节,徐帆版的母亲真跟高鹗笔下守得“兰桂齐芳”的李纨有一拼了。
《唐山大地震》是匆忙的,就像是交待了一部国产长篇家庭伦理剧的梗概,但这也足够了,从契合中国最广大观众观影心理的层面来说,《唐山大地震》几乎是完美的:苦情戏的路数,大团圆的结局,比起《史莱克4》和《奠基》来,《唐山大地震》对中国观众的渗透才是全方位的(前两者在二三线城市几乎不会引起什么波澜)。我不推崇《唐山大地震》,但要我给父母推荐影片,我还是会推荐这部《唐山大地震》——而且会给我妈备上一包纸巾。
在以市场为指针的电影创作环境中,观众就是导演的“勃列日涅夫”,中国观众是单纯、善良的,只要能让他们结结实实的伤心痛哭一回,五亿票房绝非痴人说梦(当然也不能缺乏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默契配合)。
我们的父辈遭受了那么多苦难,让他们(特别是灾难亲历者)在电影里重温然后解脱一把,也算是尽了电影人的孝道。
单以票房而论——“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唐山大地震》笑了。
【.dy136.】005.请您把墨镜摘下先
当然,起初,我也是带着一幅极其挑剔的墨镜走进电影院的,正如那些官方的、民间的、专业的、业余的、正的、伪的总之是专门找茬的影评人一样。尽管我们名称不一样,待遇不一样,名声不一样,但是有一样东西我们都一样,那就是我们坚信:影评,不是电影评论的简称,而是电影批评的昵称。但是看完电影,特别是又看了一些相关的影评后,我觉得有必要暂时摘下墨镜,从另一个角度,不是批评,而是表扬一下这部电影。(或许以后有一个新词:电影表扬,简称电表,或电扬。)毕竟,要想挑,鸡蛋里总是能挑出骨头的。墨镜带的时间太长,你就不想摘下来,还以为那很正常。
不喜欢人多,所以专门挑了周一上午这个“票房毒药时间”去感受一下“地震”。到了电影院,没想到竟有这么多“无业游民”闲的在周一上午给冯导捧场,或许是来影院避暑的也说不定。不管怎样,照这样的情景,他预计的5亿票房应该没有问题,这下他的白癜风应该有治了。“梨花体”教母曾经不无幽默的说,冯小刚的龅牙是天生的,但他的白癜风绝对是给中国电影累出来的。这话我同意,中国电影就是太缺少冯小刚这样的导演了。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电影一直处在一种严重分裂的状态,不是大俗就是大雅,缺的就是象冯小刚这种雅俗共赏的中层电影。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要想正常发展,不能光靠大俗大雅,大雅争的是名气,大俗争得是投机,只有雅俗共赏的电影多了,才能使电影产业呈现一种正态分布。
冯导的电影之所以能够深得人心,就是因为它特别关注普通的市民阶层。前两天香港导演尔冬升还夸冯导,说他电影中的语言对白,很有市民特点,如果他要拍文艺片,一定要找内地的编剧。言外之意,尔冬升已经把冯导的电影定位为文艺片,这马屁拍的。不过,现在中国电影的确太缺少对观众心理的研究了,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不要说和国外相比,就是和国内同类产业比如电视、网络、新媒体等相比,也几乎是空白。那些大雅的电影自不必说,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那些大俗的“恶搞”电影,号称“迎合观众”,归根结蒂,只不过是把观众简单的设想为一群白痴。他们只是在“迎合市场”,而从来不去研究一下“观众心理”,不要以为“市场”就是“观众心理”,决定市场的因素太多了。这些大俗的电影曾经也为中国的票房作出了不少贡献,但是今年刚刚公布的一份电影产业报告指出,这种大俗的电影,也正在出现一种负增长的趋势。毕竟,无论大俗还是大雅的电影,都离观众太远。
冯小刚的电影似乎是个例外,他对观众的研究几乎是无意识的,这可能源于他生活经历中的市民倾向。他关注现实生活远胜于其他。这从他对剧本选择的倾向性就可以看得出来,早期选择王朔(其实是王朔选择了他),后期选择刘震云。当年他尚未在电影界出名,还在电视剧行业里摸爬滚打时,就选择了刘震云那部现实感极强的《一地鸡毛》进行改编。所以跟其他的导演不同,第五代导演立足于艺术,第六代导演立足于自我,现代那些“恶搞”的导演立足于商业,而冯小刚始终立足于观众。当然现在他也向商业看齐,口口声声离不开票房,可是现在哪一派别的导演最终不指向了商业?就连孤高自傲的第五代不也跪倒在金钱的膝下?第六代的商业电影很少见,那是他们还没有机会,他们现在有多少人在电影之外靠拍广
告、拍MV、拍电视剧赚钱?所以我就很奇怪,有些影评人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几个植入式广告,就义愤填膺,甚至完全否定了这部电影。这已经不是墨镜的问题,而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问题。
《唐山大地震》令无数人泪洒影院,冯小刚靠的就是抓住了市民观众的心理,当然,这种心理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模式,而是基于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传统。北大教授张颐武曾经在一篇分析中国电影观众心理的文章里指出,中国市民社会所造就的观众力量主要基于两种心理——感伤和传奇。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百年历程,只要取得很好票房的,都离不开这两种心理。其实,这也是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文化传统。显然,《唐山大地震》很好的融合这两种心理。所谓感伤,也就是将“大历史的宏伟叙述转换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小历史叙述。”这一点,冯小刚做到了,特别是相比较去年陆川的那部《南京大屠杀》而言,《南京大屠杀》虽然也想这样做,但是由于电影中小历史线索太多,而且每一条小历史的线索又都在力图回归到大历史的叙述中,所以导致了一种分裂。当然,主要还是因为陆川对于那时的 “小历史的日常生活”不甚了解。唐山大地震冯导可能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那个年代,他经历过,因此影片的时代质感,做的很强。
感伤自然涉及到了“情”,这也是《唐山大地震》做的最足的地方,也是最为影评人所诟病的地方。不信你在百度和谷歌里输入《唐山大地震》和“煽情”这两个词,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貌似在中国电影里,“抒情”这个词已经被部分影评人和谐掉了,只要电影里出现这一点感情的东西,二话不说,不是“煽情” 就是“矫情”,绝对没有“抒情”这一说。我不知道这三个词之间是不是有明显的界限,多少感情算是煽情,多少感情算是矫情,多少感情又算是抒情?我觉得在很多日韩电影里,比《唐山大地震》感情宣泄更厉害的,人们却称之为“纯情”,敢情这墨镜在评论外国电影时,就摘下了来了???当然,这似乎也可以用中国文化传统来解释,因为中国人的感情比较内敛,所以在中国电影里,感情稍有一点宣泄,很多人就受不了了,但是,外国人的感情很奔放,因此,感情宣泄的再厉害人家也很纯情啊!不可否认,对观众心理的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就是为了控制观众。正如,影片中的情感宣泄,也有略微过分的地方,但是我相信,那略微过分的一点,是由市场决定的。一个导演不可能控制影片的所有,只要在他可控制的范围内,做好一切,就足够了。
影片中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就是徐帆扮演的元妮的形象,这个形象被塑造成了一种不只是任劳任怨更似乎要被竖一个“贞节牌坊”以资纪念的旧时代封建家庭妇女的形象。这个形象不要说以西方女权主义观点就是按照一般的普普通通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观点来理解,也似乎是一个应该被批驳的对象,部分影评人也对此做出了批判。但是我想说的是,尽管冯小刚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和第五代甚至他的晚辈第六代相提并论,但是这一点现代意识他应该还是有的。他之所以这样塑造,一定有他的原因,除了故事本身的背景所决定——因为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对于一个普通纺织女工来说,这种女权意识尚未如此强烈,在她身上流淌的依然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另一层意思我想是,有一种超越了所谓的现代的、知识的东西,从影片的结局来看,这种东西显然就是爱。其实,从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一直是现代文化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的重点之一。这也让我想起来某位老师上课时所说的,新的东西未必就是好的。当然,在此,我无意否定女权主义,更无意为“封建思想”保驾护航,我还没那么“经典”。在西方,这种电影所宣扬的观点基本上属于意识形态错误的,但是在中国,意识形态似乎仅仅被简化成了政治。我也曾经想过,如果活下来的是元妮的丈夫,这个故事该如何发展?
在一个商业电影的时代,有人依然能够坚守现实主义题材,真的很不容易的。如今,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几乎从大银幕上绝迹了。今年能数的起来的也只有老徐的《杜拉拉升职记》和张扬《无人驾驶》。看到有人将《唐山大地震》和《2012》相比较,总是感到很奇怪,一个是现实题材,一个是科幻题材,尽管 2012的年代比唐山大地震那个年代离我们更近,但是在《2012》中,人们似乎只有被震惊的快感,而在唐山大地震里,却是实实在在的悲痛。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悲剧有一种净化人心灵的力量,类似于中国人说的“澡雪精神”。
所以,看完影片后,我想起了两段话。一段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是在看到影片中美好的生活瞬间被地震毁灭时想到的。还有一段话,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始终萦绕在我脑海,即使走出影院许久,也不曾散去。它就是我最喜欢的美国作家卡佛在《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中的一段话:“你们彼此相爱。你们浑身都透着这股劲。你们因为爱情而光彩照人。但是,你们相遇之前也曾爱过其他人。你们也都结过婚,就象我们一样。甚至这之前,你们可能还爱过别的人??也许你们会说是保留下来的美德,这美德就是,如果我们中谁出了什么事——请原谅我这么说——假如明天我们俩有谁出了事,我想另一个,另一个人会伤心一会儿,你们知道,但很快,活着的一方就会跑出去,再恋爱,用不了多久就会另有新欢。所有这些,我们所说的这种爱情,不过就是一种记忆。甚至可能连记忆都不是。”冷峻的卡佛,很少在他的小说里发表议论,偶尔的一次,竟如晴天霹雳,令人醍醐灌顶。
卡佛的这段话,无形中给《唐山大地震》里徐帆塑造的那个“旧时代封建家庭妇女”元妮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解,当然,是一个反面的注解。这其中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不同?还是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隐含其中?一如卡佛在那篇小说里,用那对受伤的老夫妇的故事又为这句话做了一次注解。不过这次的注解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或许只有那我们摘下墨镜,才能看得清楚。
Ps.
看了这篇文章,有人一定要问,你是不是冯导的枪手啊?
问题的关键是,我如果说不是,您信吗?
所以,还是请您把墨镜摘下先。
【.dy136.】006.灾难的伤痕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被其铺天盖地的新闻以及非新闻给弄坏的胃口,无论是冯小刚把看这电影不感动的人跟砍幼儿园的孩子对比,还是一些影评人说此片在卖弄民族伤痛,不管正面还是负面,这些近似炒作的行为我都不会拿来作为衡量电影优秀与否的依据。记得有个行家说,圈里的人,尤其是凯歌谋子之类,都是笑话和鄙视冯小刚的,因为他是个半路出家的,“拍的片子都是些胡同串儿的痞子化,没啥价值”。大概小刚最近几年也被说烦了,所以先是用《天下无贼》证明自己的国际化,再用《夜宴》证明老子也会拍古装,《非诚勿扰》证明玩小资谁不会啊,《集结号》证明战争片我也拿得出手。
于是,就等到了这部灾难片,《唐山大地震》。
除却他早期的那些贺岁片,冯小刚的电影里,我最喜欢《集结号》。我对那些战争场面没啥感觉,被这电影打动的,是主人公那股子拧劲。冯氏作品里,主角的拧很有味道,也造出戏味,谷子地为了给战友讨回公道,拧了几十年,终于让他拧了回来,也让观众荡气回肠,最后颁发勋章,敬礼的那一刻,我也随之深深的流泪。
所以我觉得,如果《唐山大地震》能把主角拍出那股拧劲,这部电影就算是成功了。至于剧情,地震了,人死了,从伤痛中走出,不就可以了么?
令我意外的,恰恰是这部电影的剧情。
整个故事描述的不仅仅是地震和震后,还有着一个家庭三十多年来的故事和变化。冯小刚这次非常有野心,他要记录的不仅仅是一场灾难,他还在片中讲述了这场灾难是如何改变一个家庭里每个成员的人生轨迹。徐帆扮演的元妮,在地震里失去了丈夫,双胞胎子女被压在屋下,情况危殆,只能选择救一个。而元妮在悲痛中,选择了救儿子。她抱着儿子赶往机场救护,而女儿却意外的醒来,被救灾的军人收养。故事,从这里徐徐展开,电影,从1976年,讲至2008年。
这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冯小刚用他独特的平民视角,再加上自身的经历来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中国32年来的发展历史。它讲了改革开放,讲了私营个体户,讲了南下淘金,讲了高考,讲了大学生,讲了未婚生子,讲了涉外婚姻,讲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实《余震》这个原片名的确更适合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已经不单单在讲述唐山大地震,这场地震只是一个引子,它只占片中前10分钟,剩下的近2个小时,是在为我们讲述地震,如何改变了一个平凡家庭。
果然同我预计的一样,这部电影里的几个角色,也是“拧”劲十足。徐帆饰演的元妮,是片中最拧的角色,因为深深的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和对女儿的愧疚中,数十年来她选择最清苦的生活和寡居,性格大变,她希望能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让天国的亲人宽恕自己,用儿子方达的话来说,“母亲的心已经早就碎了”;还有一位拧着的角色,是张静初扮演的女儿方登,因为对母亲狠心放弃自己的行为感到愤怒,她选择遗忘,选择离开,选择过另一种生活,她从大学退学,她当未婚妈妈,她和大自己10多岁的外国男人结婚,她移居加拿大,她希望能够忘记母亲,忘记那份复杂的感情,但当汶川地震的发生,一幕幕惨状又如同32年前那样浮现眼前,她终于明白,亲人,终究还是亲人,于是她选择了回到母亲的身边。
这是一个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故事,因为它并不是简单的讲述失去亲人如何走出阴影(例如讲述世贸被毁后,失去亲人的人如何重新积极生活的《从心开始》),也不是简单的卖弄生离死别的惨痛,冯小刚这次非常有诚意的做了一个好故事,他在用这部电影讲述一场灾难带给人的伤痕,面对这伤痕,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天天往上面撒盐,有的人选择遗忘??伴随着中国改革的三十年,冯小刚向观众娓娓道来这些人这些年的生活。
电影还有令我意外的一点,是结尾对于汶川地震的描述。虽然起初我觉得将两场相隔32年的地震放到一部电影里,显得有些牵强,但当唐山救援队的旗帜树立在汶川废墟的时候,我还是被深深的打动了。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力量,无须言语,它已经超越了某些政治意识,让人除了感动得热泪盈眶,别无他言。
虽然在这部电影里徐帆的哭叫和蹩脚的唐山话有些煞风景,但所幸的是其他演员都很好的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这部电影里的男主角,我认为是扮演方达养父的陈道明。他的戏份贯穿影片始终,非常之多,我很奇怪为什么他只是一个“特别演出”,他的戏份甚至多过了“领衔主演”的李晨。
我必须要说的是,如果过去对陈道明的演技,还只是停留在“很好,很独特,很有自己范儿”的评价上,那么看完《唐山大地震》,我对陈道明只有五体投地来形容,这部电影里陈道明演得实在太出色太出色的,远远超过我之前在《黑洞》《康熙王朝》《冬至》《中国式离婚》等作品里对他的印象,他把一个慈父军人演得活灵活现,不管是对妻子的拌嘴和容忍,对养女的溺爱,妻子去世后独自一人生活的孤独,对养女男朋友的愤怒,以及最后享受天伦之乐的高兴,这部电影里他的角色情感内容最为复杂,跨度最大,但陈道明演得毫无破绽,让我叹为观止,彻底折服。他真的是一位伟大的演员,影迷们应该细心留意他在电影里的表现。
片中那些植入广告,除了中国人寿之外,其实都不算生硬。喝剑南春很自然(从头到尾没提品牌),工商银行的存折也不会让人感觉突兀(被表压着,镜头没停留多久),宝马更是很自然很贴切(展现的是方达在事业上的成功),只有中国人寿能恶心一把人,好在只有那一句。从植入广告的流畅度来说,《天下无贼》到《非诚勿扰》再到《唐山大地震》,冯导一直在进步嘛。
这部电影究竟是不是在卖弄惨情?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这一点。我看的IMAX版本,全场 400多位观众几乎都在哭,我旁边坐的女孩从头哭到尾,更有甚者,纸巾用完了,拿出毛巾来擦眼泪。《唐山大地震》让大多数观众哭泣,这是毫无疑问的,而这眼泪流得,是因为导演将电影拍得很出色,还是因为我们仅仅是无法承受那种生离死别的悲痛?这不是一个很好去分析的问题。但至少说明这部电影观众能够投入进去情感,能够被它打动,而且冯小刚已经尽量避免用最廉价和低级的方式来煽情,我觉得就华语电影来说,已经是一大进步。
至于如果有观众害怕从头哭到尾让人一直难受,其实影片里也有一些轻松的笑点,均匀的分部在中段,让观众也可以缓解一下神经,这些幽默,对于熟悉冯氏喜剧的人来说,一定会非常惬意。
最后,谈一谈那几分钟特效场景吧。IMAX版下,特效水准不算差,但对于已经接受过《2012》洗礼的观众来说,当然见怪不怪,但有些非常血腥的镜头(倒塌的砖瓦直接砸到人),所以最好别带小孩去看。而且接下来有一个多小时的文戏,小孩更坐不住。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冯小刚更加有信心。他能拍出老百姓最普通也最真实的情感,让我感觉到他对电影的认真态度。这是一部值得好好欣赏的华语电影,也能让我们记住一句刻骨铭心的台词:亲人,终究是亲人。
【.dy136.】007.面对废墟我们是否只能选择坚守
几天前去看了《唐山大地震》,感觉冯小刚很有点野心,想借大地震的故事,拍出一部改革开放30年中国老百姓的心灵史来。片子开场不错,蜻蜓群飞乱舞点找得很好,从这样一
个不祥之兆为后面即将登场的大灾难作铺垫,构思还算巧妙。
并且,开场十几分钟,从蜻蜓飞舞,经地震,到76年**追悼会,那些场面的历史感都做得不同凡响: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街道、市井、工厂家属区、宿舍楼??还有爸爸开的黄河牌大卡,姐姐手里的老虎头电风扇,以及路边卖冰棍老太太一身围裙和袖套,无一不逼真,能一下子把人拉回那个动荡而又朴素的年代中去。
后面地震开始以后,视觉特技自不必说,那水平肯定是国内顶尖的。我比较欣赏的是演员的化装造型。如果说过去国产片的化妆和人物造型多少都还带有戏的假定成分的话,那么这次《唐山大地震》可谓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了。尽管一干演员都又脏又丑,但我仍然愿意为这样的制作效果大声喝彩几句。
而且擅长拍喜剧的冯小刚,这回对悲剧煽情的把握和拿捏,也显得比较到位,绝不是那种拿针扎人泪腺,憋着让人落泪的感觉。看片时,观众席间的效果尤为强烈。不用说前排两个妹妹早已哭得花枝乱颤;就是身边一个满脸络腮胡的纯爷们,也不断以手擤涕,还把脏纸巾扔到了我脚上??如果说喜剧就是开怀大笑,那么一部苦戏,能让满场看客泪洒粘襟,也不能不说是功德圆满了吧。
不过看完全片,心里依然缺点酣畅淋漓的感觉,总觉怅然若有所失。似乎并未达到看片前对它的期待和想象。跟图宾根木匠谈,木匠说整部片子感觉像是一部长篇小说的提纲,某些局部细节没有完全展开。回来得路上又想了一下,看来还是与剧本线索太多,时间跨度太大,编剧和导演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每个人物的性格充分展开有关。
人物性格塑造向来是国产片无法摆脱的魔咒之一。看来这次《唐山大地震》依然未能脱俗。作为一号女主人公的元妮,实际上在剧情展开之前,就已经是一个性格被定型化了的人物。因而在全片中,她的性格没有任何发展,剧情的展开,只是在不断印证她的执拗性格的合理性而已。
具体地说,元妮是个普通纺织女工,她所秉持着一种中国北方下层女人最基本的传统道德操守,对家庭、对老公、对子女,绝对是个忠贞不二、从一而终的节妇烈女。因而在地震中她痛失丈夫和女儿后,毅然执拗地不顾婆家的劝说,执意要留在唐山,只身将失去一条手臂的儿子抚养长大。儿子长大了,与一帮哥们一起去了南方谋生。元妮依然孑然一身,拒绝了梅开二度的爱情,拒绝了儿子为她购买的新房,甚至拒绝了离开地震后她和儿子赖以栖居的平房小院。
到此为止,剧情已经完成了对于元妮一种坚韧执拗性格的建构。不过这种性格不免有些极端,致使让某些观众感到她多少有些病态和偏执。这也没太大问题,艺术嘛,大多都是允许夸张的,夸张是为了强调,强调是为了突出,突出是为了打动人心,这原无不可,但是,为何尽管徐帆铆足了劲演,这个人物依然难以深入人心呢?
我觉得问题就出在元妮这种执拗和执着所体现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因上。其实,简单地看,元妮这种执拗正是出自传统女性对丈夫,对家庭从一而终的观念。这种观念规定了元妮在灾后只能坚守着的废墟和丈夫、女儿的亡灵度过大半辈子的光阴。按照儿子方达的话说,就是“唐山的房子倒了又重建了,但我妈心里的房子却一直没有重建起来”。
这个“从一而终”如果放在生与死的语境中,就又涉及到中国传统伦理仪典中的 “服丧文化”。比如在《论语》中,孔子对学生宰我说道:“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意思是说,君子服丧期间,吃肉不觉其味美,闻乐不觉其欢愉,居所不觉其安乐。你看,这说得多像寡居后半辈子的元妮。她在大灾过后竟然孑然一身度过了30年青灯寡油、孤苦无助的日子,这岂不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丧”的体现?
说到这里,我仍然可以理解。冯小刚不过就是借元妮这个优那么点极端的例子,来突现中国女性对亲情、家庭坚韧不拔的守望和忠贞。但是,这里暴露出来的矛盾却是,如果一个像元妮这样一个女人把自己整整后半生都牺牲掉,仅仅是用来标明她对依然不复存在的旧家和往生人的执著坚守的话,那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难道她活下来的意义就在于此?说得极端点,这哪里是在服丧,简直就是殉葬!
当然元妮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殉葬,而更像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或感情上的殉葬。假如这只是出于她的个人偏执或个人选择,那我觉得影片这样表现也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们把元妮的这种选择,作为一个社会所崇尚的普遍价值立场,那我只能说它是一种文明上的返祖现象。难道一个女人只能把她的个体生命价值依附在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家庭和亡夫身上才是值得我们高唱赞歌的所谓从一而终或者执著忠贞吗?
其实个中道理如同丧夫的寡妇,丈夫死后,是独守空房还是另移情改嫁,原本都应该是一种个人选择。但当一个社会把这种基于个体生存需要的行为选择放大为一种制度规范或是文化禁忌的时候,那么它就必然遭遇与自然人性的尖锐冲撞。尤其是在中国传统伦理阴影笼罩下,节妇殉夫从来都是被人讴歌的对象,而寡妇改嫁却始终遭受千夫所指。中国文化的拘谨和宽容的缺失,由此可见一斑。
而这种禁忌文化的印记,在《唐山大地震》一片中难免显现了它的余脉。当人们为元妮的殉情感动得涕泗交流之际,对那些在大灾之后迅速从痛苦中摆脱出来,让自己的人生再次走向新途的又是否能报以足够的宽容和理解呢?当我们对元妮的忠贞不二啧啧称奇的时候,又有没有想过我们这种赞美对那些从灾难的阴影中挣扎站起,重新展开人生翅膀的人们是否有失公允呢?
由于这种价值立场的偏失,让人觉得元妮的凛然大义显得有些不甚健康。假如我在看片的时候也为此一洒同情的眼泪,我会觉得我哭得毫无意义。这样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节妇,难道是值得我们感动,乃至于在道德感情上对她进行膜拜的吗?就在洵阳城外那一排排烈女牌坊即将老朽倒塌之际,难道要让我们为当代社会的元妮们去重塑一座气宇轩昂的孝女祠堂?
也许是我陷入了某种思维上的偏执。在大多数人看来,《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有商业看点的伦理大片,能让大家走进影院哭一鼻子,为元妮对家庭亲情那种感天动地执著守望一洒清泪,也无不可。但是,正像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一旦你对影片保有某种心灵史诗的期待,那么在看片之后多少还是会感到某种失落和绝望??。不过,不过从爱护国片的立场上,我还是劝慰大家不妨对小刚同学多一点耐心和宽容。毕竟,一个精神尚未从传统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的民族,又岂能奢望她的子民能从灾难的瓦砾中抽身而出,洒脱地走向新生的彼岸呢?
【.dy136.】008.冯小刚的良心与诚意
【冯小刚的诚意之作】
冯小刚或许不是中国最有才华的导演,但他至少是一个有良心的电影人。
对于习惯了拍幽默剧的冯导,拍像《唐山大地震》这样有“重量”的电影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考虑影片的艺术价值,又得对1.3亿的投资负责,面对此等抉择时失手的导演不计其数,陈凯歌的《无极》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今天,冯小刚用一部煽情比肩《岁月神偷》,特效堪比《2012》的电影向世人证明:商业电影也可以拍出诚意。
【开场4分钟:天崩地裂与生死离别】
尽管欧美的IMAX大片已不计其数,但多为《钢铁侠》、《变形金刚》之类的爆米花电影。之前看过唯一一部IMAX文艺片是《野兽家园》,不过那部电影的导演实在过于陶醉在个人的怀旧中,整部电影令人昏昏欲睡。因此冯导的《唐山大地震》可能无意中会成为全球迄今为止最成功的IMAX文艺片。
开场的那段天崩地裂的特效同好莱坞大片相比,至少可以打个及格分吧。毕竟这样的特效连俄罗斯人都拍得出(比如《守夜人》),也没有什么可稀奇的。倒是这段特效中的几个“不协调”的镜头令我很诧异。首先是云妮与大强的激情戏,尽管没有“尺度”,但是很有“激情”,这在国产电影中是很少见的。其次是几个逃跑中的人被飞石砸死的镜头,尽管虚化了,但出现的很突然,真的会让人心头一紧。这样“残忍”的镜头同样是国产片中不多见的,甚至有那么一点点《死神来的》的味道。还有便是云妮骂天的那个镜头,一种消极的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冯导在访谈中曾经提到,原著《余震》中的一些消极的元素由于审查的原因,在电影中都被略去了。而云妮骂天的这个镜头或许是唯一一个被留下来的吧。
拍《辛德勒名单》,斯皮尔伯格只用了两种颜色:黑与白。同样,在拍《唐》的开场时,冯导也采用了灰黄的暗色调。或许影片开场的特效比不上欧美大片,但地震前那段关于唐山人生活的描写绝对是大片中不多见的。那几分钱一根的冰棍,那叮当作响的凤凰自行车,那破旧却整洁的小屋,以及那个时代人性的单纯,给影片深深地烙下了“中国”的烙印。 影片的开场是完美的,不光是从文艺片的角度,还是从商业片的角度。看得出冯导是在这上面花了心思的。不过在电影之后的情节发展中,冯导似乎缺了点耐心。
【美中不足:2小时说不完32年的故事,冯导开始走马灯】
不知道冯导之前是不是拍过类似的小说改编类电影。对于这类电影,最重要的便是对小说内容的取舍。毕竟2个小时说不完一本书的故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失败的例子很多,《哈利波特》系列便是一个。而这次冯导似乎也栽在这上面了。
片中的两个幸存的孩子方登和方达,他们的童年、青春期、青年和中年冯导都想拍。冯导的确是拍得很有诚意,很用心,但可能真的是能力不足,或许是对于这个体裁电影的生疏,冯导陷入了一个模式化的循环:进入一个时间点,迅速介绍方登、方达当时的生活情况,开始播放煽情的配乐,然后请观众们哭。效果是达到了,但观众哭得不畅快。情节越是走马灯,对每一个镜头把握的要求就越高,一个不合理的镜头便会坏了“一锅好粥”。《唐》最大的不足就是被太多这样的镜头坏了全片的基调。首先是过多的广告镜头。这个似乎被媒体过度放
大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部承载着国人良心的电影,过多的商业化实在不应该。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冯导大局观的缺乏。《唐》中不乏精巧设计的呼应桥段,如凉水中的西红柿、两个地震中的母亲等,但全片的时间分配实在有点问题,3000万的开头拍得很悠闲,但之后的情节实在太赶了。
最令我诧异的是人物的化妆。既然时间点跳跃得很快,那人物化妆就很重要,这是给观众最好的时间暗示。而《唐》中的许多人物不管什么年代,除了衣服换了换,脸蛋和头发全一模一样,最夸张的便是方登40岁时还是一副少女样。
最后简要说说结局吧。说实话对结局真的很失望。原本希望影片能有一个与开头同样精彩的结尾,却万万没有想到结尾成了影片最大的败笔,最后的一段对话和一句独白是影片中最“假”的。全片的真情,以最后的“假意”收尾,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冯小刚,中国的“卡梅隆”?】
“票房5亿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冯导这次可谓口气不小。同样是IMAX巨制,冯导这次是否真的能复制卡梅隆的票房神话?
同卡梅隆相比,冯导多的是才气,缺的是商业片的控制力。他可以设计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对白,但也会时不时拍出一些让人扼腕的片段。卡梅隆告诉我们,拍商业片最重要的是不犯错误,让别人找不到茬,同时再加入那么一点浪漫与煽情,票房便可以高枕无忧了。 尽管有着这么多瑕疵,但个人对《唐山大地震》的票房还是抱着乐观态度的。首先在于它的真情实感,影片上映之后的独立影评一定不会差。当初《岁月神偷》便是靠着口口相传的声誉,在香港放映的档期比一般电影至少长了一个月。而在煽情指数上,《唐》与《岁》相比是没有差距的,甚至更胜一筹。唯一的劣势便是前面提到的,冯导比罗启锐多犯了一些错误。
其次是影片的旋律够“正”,很有感染力,适合组织群体包场观影,同时媒体可以放心做正面宣传。当然,以《唐》一片的质量,其票房应该不需要像国内某部众所周知的电影一样靠包场撑起票房。
最后一点尽管比较俗,但却是真理:《唐》是一部实在的电影,就像冯小刚是个实在的人一样。《海洋天堂》打着催泪弹的牌子欺骗观众,《孔子》打着弘扬国粹的旗号说教观众,而《唐山大地震》,用一段真实的故事,感化观众。
【.dy136.】009.理智无法战胜情感
尽管很多人不满意,但是现在几乎已经可以断言,冯小刚这次又将赢得票房上的胜利,而且可能会赢得很漂亮。事先的自吹自擂也好,炒作噱头也罢,当这些都变成票房上的真金白银时,任何反对的声音都变成徒劳的发泄。冯小刚没有胡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已经号准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脉搏,知道人们需要什么,所以他的电影都变成了实打实的硬通货。面对这样的导演和这样的实惠,投资商除了俯首称臣还会有别的选择吗?
《唐山大地震》不会成为中国电影中的经典,但绝对会成为中国商业电影的又一个典范。如果把整个影片看成一个杠铃的话,其首尾两部分堪称重量级的催泪弹,而中间的相当长的部分就像特制加长了的杠铃杆,这个杠铃杆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平铺直叙地展现了自一九七六
年以来中国大陆上的种种变化。因此理智地去看,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拍摄技巧,《唐山大地震》都无法成为值得推崇的电影,但是对于在并不算久远的时空里经历了两场巨大地震灾难的人们而言,这一首一尾两场情感戏已经足够摧毁很多人的心理防线。这一刻,很少有人能无动于衷;这一刻,理智实在无法战胜情感;这一刻,在观众的泪眼婆娑中,冯小刚以及这部电影的投资商们又可以觥筹交错了,或许在某些人的眼里他们可能仅仅算是“弹冠相庆”吧。但在这个利益至上的年代里,反对者的怒吼也只能变成无力的呻吟而已。
影片开头营造的上世纪七十年的环境氛围,对于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是非常具有视觉侵略性的。在个性消亡但山河一片红的特定年代,在普通民众经历了十年精神浩劫之后,一九七六年发生的那些事情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原本美丽的蜻蜓如蝗虫过境时竟然也变得邪恶无比,不论影片本身是否有意,这都成了中国命运在这一时段的写照,崇高美丽的东西被毁灭殆尽,留给中国民众的是贫瘠的精神荒原。影片把年代做旧把情感做旧,把该铺垫的东西都铺垫好了,甚至连云妮和丈夫的一时欢愉都考虑在内,随后的墙倒房塌和惨绝人寰的场面甚至连最低票价的限定现在看来都像是一场蓄谋已久且不怀好意的“阴谋”,让观众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这种由场内到场外的宣传策略以及从开始就准备打垮观众的情节设置,显示出冯小刚的三板斧是多么的有效果。
汶川大地震之后,“地震”这个词语如噩梦一样至今依然在很多人的心头挥之不去,《唐山大地震》的推出,可以说是不战而胜,从某种程度上说“奸商”们利用了民众的感情并不为过,但是从商业的角度去看,这是最精明也最无可厚非的做法。摆到桌面下,这是政治需要,自然有权力机构的支持,摆到桌面上,这是和观众做买卖,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愿挨。影片中,一个母亲面对子女存亡的两难选择,在残垣断壁天昏地暗的背景下,悲剧力量被无限放大,不管是否经历过那样的灾难场面,人们都无法冷静地面对一个母亲撕心裂肺的呼号。母子亲情本来就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感情,在人生的灾难面前,这种感情更具有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所以冯小刚早就开始偷笑了,所以影院煞有介事地制造了买电影票奉送纸巾的噱头。与其说本片是情感的胜利倒不如说是商业的胜利,对于观众而言是理智输给了情感,对于冯导演而言,恐怕却是理智驾驭了情感。
每个人经历、感情和认识都不一样,无法让很多人对一部电影持相同观点,保持集体认同固然是好事,如果那样说明中国电影真的进步了,而存在反对声音也未必都是坏事,那意味着中国电影还能进步。但是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中国,电影总是牵扯到政治层面上来。这种混乱有时是自上而下制造的,有时却是自下而上堆积的,上面一声咳嗽,下面一堆唾沫,鸡飞狗跳乌烟瘴气。而无论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还是自下而上的号召抵制,都不是聪明的做法,都是内心虚弱的明证。在口水和谎言之中,该赚钱的还赚钱,该花钱的还花钱。如果把握不好市场,行政干预也救不了命,电影《孔子》就是证明;如果行销对路,再大声势浩大的抵制也是白搭,去年的《建国大业》就是“残酷的现实”。上面的和下面的都洗洗睡吧,在《唐山大地震》这样的适销对路的“商品”面前,理智挡不住情感。
冯小刚不是电影艺术的大师巨匠,但绝对是商业电影的顶级高手。无论是凭借演员的表演,还是抓住敏感的题材,他总能制造热点形成话题。好莱坞在世界影坛的一枝独秀从来不是单靠艺术电影挣来的,如果单纯从中国电影的商业未来考虑,多几个“冯小刚”未必不是好事,否则光有“贾樟柯”们的存在也不利于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对于《唐山大地震》本身而言,不去电影院看不是罪过,进了电影院看也不丢人,面对触目惊心的画面和肝肠寸断的哀号,很多人都无法保持理智和克制,不是我们输了,而是冯小刚赢了。
PS:高分送给演员的表演以及在地震中失去的几十万生命,当然还有汶川的。。。。。。
【.dy136.】010.冯小刚的地震与我们的地震
不谈地震的电影艺术。宝哥出品必属精品的批片时代,我们大可不去说这些。好莱坞电影现在堕落了,却越发被我们捧为专业,这也不用惊呼。恰好,恰好而已。我们的二手人生是不是二流的,这不是真正的问题。当今世界,草根崛起,一个MADE IN CHINA的中国,可以站在美国面前,隐约的看到它的自然经济,在WTO的不亚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好吧,其实是第三次?)的贸易开放中,有很大的自然胜算,这才是现实。
所以,大可不必谈论地震堕落着,肤浅着,却依然哭天抢地。因为我们大众也没时间跟你玩儿这个。观众来消费的,可不只是审美,也不是“独立自主”的把玩,更不是玩物丧志,而是话题。奥运会是全球话题,藏独也是,这改变不了其中谁更高尚纯洁或者共产主义。这也是现实。
所以,当我们讨论这个话题,开明群众表示毫无压力,你大可顺其自然;群众表示无关紧要,不过是再让我关注一下;而感动者被感动,也被“收买”(邪恶的词)了,反过来你站着说话多大个肾,不是,老鼠的腰子不腰疼,不是,你说这些有什么用?
《地震》肯定代表不了地震,但是,地震已经远去不可说,我们只能观看那些不入流的不被正名的所谓“纪念碑”。我们只剩下这个了。我们的电影正在变成香饽饽,无论是洗钱投资还是文化提升,企业乐得,观众热闹,这是自然规律了。所谓潜规则,就是正在实行的,没人愿意去承认的基础规则,而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道德沦丧。
谈什么二手人生?我们当然和人家有差距,无论做什么都有人家的出名要趁早的经典作参照物,我们本身就没那志气,又怎么能在5000年传承下来捉襟见肘的人际关系里,突飞猛进?面对现实吧,现实是我们没志气,而我们有很资深的观众。要是在日本,在欧洲,在非洲,不会一样?我们能对日本人电影的堕落和狂欢而叹息么?能对韩国电影镜头专业故事吐槽的事实摇头叹息么?我们能对非洲人的落后而无为便捶胸顿足么?
没志气的电影人,夹杂在电影已知的广阔可见经典中,想的不是更强烈更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而是更多的话题,更好的主题,更小的段子,更省力的任务。他们知道怎么撒娇,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当然不会去开创撒娇的艺术。拍完即可,点到为止,功夫深,观众看到的,也是度量衡的小花招,也是摄像机的切换,是主持人的傻呵呵哇哇哇叫床般的惊呼,还在乎什么?我们不愿意去前期投资,就别指望现场的花招能有多大的建树。当然,没志气的不只是这样。有志气的电影人呢?那些花儿还在艺术气息里挣扎。他们力求自己的电影简单、直白,不带任何哪怕是应当的遮掩,但是就是让人费劲、令人看不懂,就别怪人家抢占市场。
连宁浩都被审查炒作了,我们还说什么?我们别指望中国百年内能出自己的LV,我们
能出个李宁就不错了。这个时代有这样的特质,任何产品都可以叫做商品,任何商品都要冠以消费级的铭牌。
所以,冯的地震就是我们的地震,我们的生活并不一定是所谓勤劳淳朴的中国人的生活,我们因为越发繁重的生活,渴望偷懒,就别指望人家会勤奋。别指望人家的勤奋,会符合我们至高无上的价值观。 要么,为什么最标榜伦理的国家,虽然并非最伦理丧道的地区,却时常发生最普通、最频繁的伦理丧道?难道只因为中国人多概率高么?
也许,我们恨恨不平的,只是冯小刚的睁眼瞎,一叶障目的自大?是他们的鼓吹和绝对化的吹捧?是这个时代的传媒没有良心只有献媚?
或者,是冯小刚是这个世界不应得而必需的英雄吧?——矮子里拔将军,山寨里寻仙人,随你怎么说,——换个角度,我都可以把他简单粗暴的比作蝙蝠侠呢~~呵呵。
一我对冯小刚的新作《唐山大地震》有些失望。这种失望准确地说,错不在冯小刚,而是缘于我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值过高。在看《唐山大地震》之前,我一直期待着它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类型电影;然而,它仅带给我开头的那几分钟震撼,接下来的,不过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家庭伦理故事。如此小的格局,我以为当不起“唐山大地震”这个片名,不如原著《余震》来得合适。所谓“余震”,指的正是地震发生之后,对受灾者的生活与心理造成的种种影响,仿佛余震,令人很难走出地震的阴霾。当然,片名只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个不算太重要的组成部分。“唐山大地震”这五个字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虽然有些名不副实,但客观上为影片的炒作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关键的还是电影的内容。就像冯小刚,即使改名叫“冯大刚”,仍改不了他那副尊容一样。我还不至于因为片名而贬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我就像一个赴宴者,以为要吃的是“满汉全席”,结果端上来的是农家小炒。内心的失落是难免的,但农家小炒未必就不可口好吃。所以,抛开片名不谈,这仍是一部不错的以灾难为背景的充满温情与亲情的伦理剧情片。离经典很远,但足够煽情催泪。 二1976年,恐怕是中国最多事的一年。那年我七岁,如今依然能清晰记得**、**、**的去逝,唐山大地震,四人帮被打倒……我懵懂地跟着大人一起难过、一起担扰、一起欢庆,用那年学会的一句话——“化悲痛为力量”,开始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唐山大地震》中的那对孪生姐弟,应该跟我差不多大吧。影片开始时,父母为他们准备了上学的书包,而我也是那年上的小学。只是,他们没有我幸运,他们经历了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秒,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震中区烈度11度,地震波及天津市和北京市。这次地震集中在工矿企业集中、人口稠密的城市,造成242419人丧生(包括天津等受灾区),100多万人受伤,15886户家庭解体,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位,孤儿4204人,数十万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孪生姐弟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的下面,刚刚失去丈夫的母亲哀求救援者救出她的两个孩子。然而,无论撬起水泥板的哪一端救人,另一端的孩子都难保性命。救援者问母亲救姐姐还是救弟弟,可手心手背都是肉,母亲如何忍心做出抉择?情况紧急,慌乱中的母亲只得决定救她能够看见、而且确定还活着的弟弟,从此对姐姐背上了永远的愧疚。没想到的是,姐姐居然从死人堆里活了回来,并被一对军人夫妻收养。她在水泥板下亲耳听见了母亲救弟弟的决定,成为心中难言的隐痛。23年,即使在梦中哭喊着“妈妈”,却从没有迈出过回唐山寻亲的脚步…… 三影片故事的时间从1976年到2008年,跨度长达32年。虽然可以相信冯小刚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浓缩了剧中人物的经历与心理变迁;但以一部电影的容量,仍显得过于仓
促,许多情节缺乏必要的交代。比如,残缺了一只手臂的弟弟,放弃高考,离开唐山和母亲,到杭州打工。上一场戏中,他还是个蹬三轮车的苦力,下一场戏却成了开宝马车的大老板。实在是弄不明白,他的第一桶金是如何掘到的。看电影版的《唐山大地震》,就像是在看一部同名30集电视连续剧的精编版。虽然,足够感人,但总觉得缺少了必要的剧情过渡。这,应该是电影剧本的局限。 四影片中大量的植入广告,实在是令人添堵。某酒、某车、某衣、某手机、某银行、某保险、某旅游公司……几乎赤裸裸到了光天化日、无孔不入的地步。据说,《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价值达1亿元。本来是一部讲述中国人灾难伤痛的感人电影,因为大量的植入广告,让人很难完全投入到剧情之中。看到一篇报道——冯小刚在北京记者会上,特地花了近10分钟的时间,正面回应了植入广告以及保底票价等一系列争议问题:“中国电影的产业链特别薄弱。一部电影在好莱坞大概有十多种渠道,票房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在中国,除了票房,我们仅有的就是植入广告了。以前我们还有DVD销售——《天下无贼》的DVD版权卖了1000多万元,但如果放在现在估计也就50多万元。所以,植入广告这事儿作为中国电影产业链里仅有的一环,会一直存在。当然,你结合得好不好这点很重要,对导演的功力也是个考验。”单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说,我以为结合得并不成功。
一句话点评:《唐山大地震》的确做到了让人哭到“肝肠寸断”。看电影“哭”是好事,至少情绪获得了宣泄。但让你哭和“好电影”并不一定是等号,《唐山大地震》让人哭了,但从主题上来看,它没有讲述好震后一家人怎么进行心灵重建,如何从地震的伤痛中恢复对生活的信心。而且叙事上还有很多诟病。
1.地震睇真D
如果满足于国内领先水准,甘与一帮挫子为伍,那么《唐山大地震》的特效场面确实没什么可多说的,堪称内战内行。可是如果吹毛求疵一点,影片这十分钟里面依然有许多硬伤。且不说以这段地震冒充IMAX宣传简直是瞒天过海,它在普通版本里也显得有些失真。坊间流传有《唐山大地震》为了赶工,缩短工期,后期制作的许多环节都是仓促上阵,进而导致了现在的诸多问题。
按照一些生存者的记忆,当时唐山到深夜时就开始出现地光异常,而且还是多次,并不是电影里临阵前才到来。影片宣传的23秒就是主震,《唐山大地震》似乎也有意把这个时间区间给拉长了,姐弟俩还有醒来呼救,以一般情况,他们根本不可能有那样的机会。再有地震发生后,许多尸体就暴露在外面,人们纷纷救援,事实上这个也是可能性极小的。影片给了一个唐山市变成废墟的大全景,如果对汶川地震的现场视频有所了解的话,当时最有可能是粉尘漫天,能见度极低,这个才是地震后的景象。群众演员牺牲很大,但在分层拍摄的过程中,电影也冒出了一些问题,如果认真看眼尖的观众定然会有发现。还有地震后别的东西都倒了,只有醒目的万岁标语不倒,这个难免不让人揣测导演的用意。当然以艺术加工的角度来说,对地震的模拟再现有所误差也是可以原谅,只是现在外界对这段地震似乎非常满意,仿佛它真的没有问题似的,事实跟前面说的——当然不是那样。
2.养父与养母
片中养父和养母吵架,养母突然冒出一句质问,引得观众莫名其妙,大意是说养父打女儿的主意。这段情节设置在原著里其实是一段阴暗描述,方登遭到了养父的性侵犯,一生坎坷,遇人不淑。《唐山大地震》把这个章节尽数删去,陈道明成为一名好得不能再好的解放军叔叔,方登的内心痛苦都是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局。从向善意义角度上,这是人间自有真情在。可是从塑造人物性格的角度来说,删去这个确实削弱了方登的丰满度,观众很容易就觉得一切都是她自找的,小时候不懂事,长大了还是倔到死。删去这些描述还导致观众不是很能理解方登为什么急于出逃,想考到一个远的地方去、中间两个暑假不回家等等。她的性格缺陷不在于可怕地震遭遇,更有后来的一系列影响,才会发生那些糊涂事。
不过据说在改动的过程中,养父回应养母质疑的一句话已经在语气上削弱了很多,给人看着就像是更年期妇女的没事找事,老公只有无可奈何。只是岂不料,背后居然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3.令人出戏的时代细节
最遭人诟病的就是剑南春、中国人寿等品牌的植入广告了,先不谈商业发行,这些品牌的存在就造成了电影的失真,难道用个简单的二锅头会比剑南春坏很多么?剑南春一次也好,你偏偏还多次,生怕别人不知道,如果有这么想植入,索性让方登那边也借酒浇愁好了,美其名曰“双胞胎的心电感应”。《唐山大地震》试图营造一种时代感,比如小孩子画手表等细节,确实比较真实,但在中程开始,电影就错漏百出,比如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下岗,虽说可能是照顾观众理解,可就不能编得严密一些么。
对在杭州生活过的人们来说,冯小刚把80年代的杭州拍得太美好了点。景区不见人影,就是那美景空在,这分明就是今时今日的西湖,轰走了大批游客,把摄像机架在那猛拍。就连电影里加拿大异国风情,其实也还是在杭州,整部电影拍下来,杭州给人的印象比唐山要好太多了,也难怪孔雀要东南飞。
4.方登的自囚
相比于徐帆的较多好评,张静初饰演的方登反而让观众很难认同,作为海报上最醒目的小姑娘,她的戏份比重绝对没问题。可是为什么方登无法让观众找到一些共同体验,答案就是影片时常断裂,严重破坏了这个人物的整体印象。
《唐山大地震》采用的是截取人物生活片段,前后之间毫无关联,比如方登上大学后突然两年不回家,然后就怀孕了。女儿打碎花瓶,然后又不知去向。她的行为模式简直是无法猜测,令人费解,若说是自己折腾,好像也不至于,答案就是电影在拍摄过程中问题不少,取舍上出了许多错误。影像的断裂造成了人物情绪的断裂,对方登这样一个比较内敛的人物来说,结果无疑是致命的,没人知道她在闹些什么,这些也直接削弱了冯小刚所要追求的感动效果。明明是你手法有问题,怎么怨观众不会感动。
5.汶川的相遇
影片用汶川大地震让姐弟俩重新相遇,由此也暴露了电影的一大用意,借汶川说唐山——毕竟唐山的记忆远矣。方登在北美情绪失控,突然就直飞汶川,然后仅凭一句话就加入了救援队伍,事实真是那样么?
且不说故意为之的重逢有什么问题,这家人在三十年中从未试图找过对方,哪怕是问下尸体之类,简直让人不可理喻。方达又讲起童年往事(他在电影里一次次跟其他人讲),不等讲完,电影就跳到了回家路上。方登的情绪又没了,只有一个表情。能怎么遭,后面的对不起就憋不出东西了。
网易娱乐7月22日报道 经过近半月的宣传轰炸,经过各种正面或负面话题的洗礼,《唐山大地震》终于在22日凌晨登陆全国各大院线,以一部电影的身份面对观众的审视与随后而来的各种评价声音。
从早前的宣传口径来看,你可以称这部电影作灾难大片或悲情大片,前者被冯小刚导演否认了,媒体场和首映礼又传来一片哭声,所以悲伤成了看这部电影的官方认证情绪,“被感动”的必要性甚至一度被上升到道德层面,直率的冯小刚对记者质疑影片拍摄动机时也忍不住反质疑对方“人性”。因为选择题材上的社会化、国民化,《唐山大地震》的受关注是毋庸置疑的,能选中这样一个题材来操作,先不必猜测创作者的意图,起码是有勇气的,即使为了5亿票房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唐山大地震的震后余伤难以因一部影片痊愈,《唐山大地震》也不能因一个灾难题材而完美无瑕、不可冒犯。
网易娱乐观影团对《唐山大地震》的评价是两星(可看可不看),“适合需要情感宣泄的观众观看,至于不想用灾难痛苦来为自己添堵的观众,完全可以不必去?被感动?”。作为一部目标5亿瞄准全民的大片,针对想要看一部灾难大片去的观众,《唐山大地震》会令人失望,因为灾难场面很短,而地震发生后一家人的命运,影片也未令人满意地履行讲好故事的义务,影片后半段陷入拖沓,人物的情感进展与变化缺乏有力的铺垫与表述,煽情部分成功催泪,但因为影片存在的硬伤,观众在获得感情宣泄之余,却很难从中获得“心灵重建的力量”。 十足煽情大片 面对灾难和痛苦看哭是正常生理反应 不代表“感动”
影片煽情至极,试映场观众无不洒泪。(资料图)
“你哭了没有”是适用于《唐山大地震》散场后每个眼红红观众的问候语。从唐山首映“万人哭”到影院派纸巾,眼泪成了这部电影戏外的重要道具。
有人粗略统计影片的泪点高达20处,其中天崩地裂后尸体横陈的废墟、元妮几近崩溃地选择只救一个孩子、元妮忍痛送走小达、养父跟小登重逢诉衷肠、汶川母亲抢救女儿等场景无不让人泪与雨下,而结尾元妮向小登下跪一段更是公认必哭点。
但把泪奔跟感动绑定在一块,并且将之归结为对这部影片的唯一观感,就过于简单粗暴了。影评人张小北也是带着泪眼离场的观众之一,针对观众“哭”点的爆发源,他表示:“这只是在灾难和痛苦面前人类正常的生理反应,而你看的又是电影:几千人集体观影,身处完全密闭的黑暗空间,观众会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如果放电视上看情感反应会弱很多。这是利用电影技巧促成的哭,?感动?则是被社会事件、情感勾连产生共鸣引起的情绪波动。”
曾被包装成灾难大片、更因此引来挖人疮疤质疑的《唐山大地震》,事实上跟“灾难”本身相关内容前后合共十分钟左右,其中包括抗震救灾现场不可避免的残酷场面,在这点上影片成功地避过因为渲染灾难现场而直接再次刺痛经历者,转而频繁且精准地戳着“亲情”这一正常人类共有的软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老师戏谑地称影片“延续电视剧《渴望》的路线,只不过拍成了电影”,他表示影片一开头就用生死二选一的桥段奠定全片悲惨的基调设计得巧,但“觉得这个想法下手有些太狠了,以至于接下来没办法分析这些触动人的地方设计得到底好不好。”也指出影片有不少泪点修饰痕迹稍显重。而这些泪点的素材从情感或道
德上来说,也并非《大地震》独家所有,张小北说:“汶川地震时中央电视台天天直播灾情,也把不少人看哭了。”
催泪指数向来与影片好坏没有绝对关系,即便是遭过恶评的《我的兄弟姐妹》也是一枚成功的催泪弹;不过抱着“被感动”心理前提给《唐山大地震》贡献票房的普通观众甚至会觉得值回票价。影片尽管只关注一个普通家庭横跨32年的悲欢离合,可在构造一种举国同悲的氛围上下的功夫毫不马虎,可立于“亲情”命题上,煽情方式随剧情推进却越发公式化,比如不同程度上反复表现的生离死别;张小北从剧本的角度分析称:“这个电影不是个类型片,更多是采用散点叙事,编剧按照时间编织故事,必然也要编制泪点,从而让观众忽视整体结构。对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结构是无所谓的,有哭到就能收货了。”
《唐山大地震》徐帆陈道明演技撑起戏
人物情感转折欠铺垫张静初内心释放太突然
创伤后心灵重建 母亲伤痛贯彻始终易于接受 女儿行为难理解内心释放太突然
张静初角色在片中情感转折最大,却未能表现得流畅自然。
即便普通观众在急于抹泪时会对故事结构放松标准,仍有人注意到《大地震》让细碎的煽情和主人公的命运激起共鸣之间发生脱节的细节,这些让人不甚满意,或者说不能理解的处理出现在主人公震后余生的32年里,也就是影片的后2/3段落。
如冯小刚导演所说,《唐山大地震》“要让观众感受到地震亲历者内心的创伤”,原著小说《余震》书名影射的也是这种内心的震荡。只是书里集中表现的受创者从女儿变成母亲、
女儿、儿子,及其相关的若干人等。一家人因为大地震散落天涯后,故事也演变出两条叙事线。
从呈现创伤来说,徐帆扮演的母亲是最直接明了的,郝建认为这是因为角色伤痛根源从影片最初便出现并贯彻始终,也最容易为人理解;徐帆戏份吃重,也有更多空间与对白使心灵创伤对她正常生活的干预一一具体化,而结尾她跪在女儿面前一场催泪大戏,观影团成员也表示设计合情合理。
与母亲的痛苦相比,儿子和女儿的遭遇则只有各种片段式的事件通过大跨度的时间为线索、松散地组合而被观影团成员指节奏过于缓慢、流于细碎,尤其是张静初饰演的女儿方登,从怨恨到心灵得以释放的过程缺乏有足够说服力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心态转变的佐证;原著中方登因为被养父性侵犯而受到了二次伤害,她对父母生怨、继而离家出走也在情理之内,但来到扭转了价值取向的电影里,养父成了“恩人”以及“亲人”解放军中的一员,这个完全正面的形象反而使方登在电影里继续扭曲的性格和任性的行为难以赢得同情,唯一能说得通的纠结之处,只有当年亲耳听到母亲放弃自己留下的阴影,但观影团成员认为利用汶川大地震作为她情绪宣泄口的设计过分刻意,一位成员评价道“刘莉莉演的汶川母亲很让人感动,但张静初的心灵转变快得太突兀了。”张小北认为影片后半段节奏失衡、人物感情传达不到位的缺陷并不归咎于编剧:“以苏小卫的能力不可能出现这种失误。据我所知粗剪版有2小时30分钟,剪成现在的长度,原来的节奏和结构都会变样。”
如果说影片的主题是“灾后的心灵重建”,除了方登有明确的重建过程-尽管稍显粗糙,方达和母亲并未表现出重建的必要或可能,母女团聚应是母亲心灵重建的开始,影片却迅速以此作为终结;即便冯小刚曾说过自己“不负责心灵重建”,纯粹地呈现精神上的苦难,观影团成员表示方达莫名发财和方登的莫名叛逆都和这一主题距离太远。再进一步说,这个被灾难分离、又因灾难重聚的苦情家庭背后反映的是什么,影片只提供了结局,没有可供深究的答案,被问及影片除了煽情之外还有什么更多有价值的东西留下,肯定《大地震》商业操作手段和拍摄动机的张小北却有些不客气地回答:“几乎没有!”
而对这个结局为何处理得如此仓促,我们权且相信冯小刚在接受杂志采访时的说法吧:“从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说,一个困境被这么轻易地解决,作品会流于浮浅,但是他们承受的苦难太大了,我还是期待他们从困境里走出来,希望大家看完了会哭,但是哭完了,走出电影院的时候,还是对生活抱有一些希望,还是有一点温暖的感觉。”
《唐山大地震》徐帆陈道明演技撑起戏
煽情手段公式化 泪多未必有共鸣
不乏亮点 徐帆陈道明表演抓人 特效短却精
陈道明饰演的军人慈父颇让人动容。
因为影片获得唐山市政府高达6800万的投资,也得到杭州市政府的鼎力协助,影评人们对《唐山大地震》浓浓的主旋律味道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也并不反感。张小北评价道:“某种程度上,它是一部政府定制电影”,但“从商业角度来看,拍成这样已经不容易。横向比较同期或同类国产电影也是相当不错”也有影评人认为,冯小刚一向注重好莱坞式商业电影的操作手段,但拍出来的东西依然是中国的,即使拍《唐山大地震》这样的主旋律也是目前拍的最好看,“同样是灾难题材,要比《超强台风》好太多了。”
刨除人物情感过渡处理上的部分缺陷,影片的演员阵容发挥值得鼓掌,尤其以徐帆和陈道明两位老戏骨最亮眼。角色背负着最大的创伤,徐帆堪称全片的泪腺发动机,而在海报上只算是“特别演出”的陈道明着实演得特别,影片把原著里这个角色并不纯洁的内心改写成把养女视为己出的慈父情怀,他对演绎宁静中突然爆发的技巧显然最为纯熟,无论是寻女未果的愤怒、还是盼到女儿回归而老泪纵横,跟他搭戏最多的女二号张静初也不得不一再被抢戏。 影片另一个重量级配角就是只出现了五分钟左右的特效场面,尽管时间短暂,但眼看着整个城市如何瞬间瓦解成灰烬、人群如何在坍塌的房梁间惨叫逃生、被压死或受伤,对地震的惨况只曾耳闻的人也会在这短短的五分钟里陷入如临其境的恐惧。特效的精良水准也最为观影团成员推崇。只是,如冯小刚导演所说,如果抱着看灾难大场面热闹心态的观众,《唐
山大地震》可能会让你们失望了:除了上述提及长达十分钟左右的地震现场,大部分场景表现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平民生活,就算放在IMAX巨幕上看,也不可能看出个《阿凡达》来。 人物情感转折欠铺垫张静初内心释放太突然
煽情手段公式化泪多未必有共鸣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暑期征文]《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