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五人墓碑记翻译》1200字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谁在为他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斥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上的神情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收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将我们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公,太史文起文公,姚孟长公。
作文二:《五人墓碑记练习》4400字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检测 一. 文学常识:
张溥, (朝代)文学家,著名社团 的领袖,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自小学习极为刻苦勤奋,为自己的书斋起名为“ ”。
二、加点字注音:
废祠( )湮没( )丙寅( )溷藩( )抶而仆之( )旌其所为( ) 赀财( )矫诏( )傫然( )户牖( )暴于朝廷( )赠谥褒美( ) 缇骑( )猝发( )詈之( )佯狂( )逡巡畏义( )投缳道路( )
三、实词整理:
1、指出句中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2)敛赀财以送其行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2、指明并解释句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吴之民方痛心焉 (4)颜色不少变
(5)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3、说明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去今之墓而葬焉 (2)缇骑按剑而前
(3)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4)以大中丞抚吴者
(5)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6)人皆得以隶使之
(7)安能屈豪杰之流 (8)亦以明死生之大
4、一词多义解释:
除:(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发:(1)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2)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发其志士之悲哉
5、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1)以旌其所为 (2)在丙寅三月之望
(3)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5)视五人之死
(4)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A.瞋目视项王
B.以视府君,爱恶顿殊
C.子孙视之不甚惜
D.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5)其辱人贱行,现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A.天行有常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7.选出对下列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③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④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8.选出对下列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
③激于义而死 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9.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②谈笑以死
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④亦以明死生之大
⑤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⑥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呵 ⑧或脱身以逃
A.②⑦⑧相同,相当于“而”的用法
B.⑤⑥相同,译为“来”
C.③④相同,译为“用来”
D.①中的“以”字译为“因为”
10.选出对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②徒留无所施
③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④慷慨得志之徒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11.对下列句子中的“是”的解释,分组正确的一项( )
①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②由是观之 ⑦乘其厉声以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⑤问今是何世 ⑥惟利是图 ⑦似是而非
A.①②④/③⑤/⑥/⑦ B.①③⑤/②④/⑥/⑦
C.①⑥⑦/②/③⑤/④ D.①④⑦/②③/⑤⑥
12.选出与“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激于义而死焉 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C.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D.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13.下列句中划线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③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④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⑤缇骑按剑而前 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⑦抶而仆之 ⑧亦以明死生之大
⑨不能容于远近 ⑩安能屈豪杰之流
A.①④⑤/②/③⑥⑨/⑦⑩/⑧
B.①②⑤/④⑧/③⑨/⑥⑦⑩
C.①④⑤/②③/⑥⑧⑨/⑦⑩
D.①②/④⑤/③⑥⑨/⑦⑩/⑧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 .
B.缇骑按剑而前 .
C.亦以明死生之大 .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解析】选C。C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A.筑墓;
B.走上前;D.用匣子装。
3.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
吴之民方痛心焉 ..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
【解析】选D。“私人”古义指有权势者的亲属故旧、党羽、心腹;今义一般指个人。“非常”古义指非同寻常;今义是副词,十分、极。“颜色”古义指脸色,神色,文中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痛心”古义指痛恨,今义指极端伤心。“当道”古义指当权者,文中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义指路中间。“首领”古义指头颅;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行为”古义是两个词,“行”指品行,“为”指作为;今义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把五人之死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
B.选文第二、三段记述了苏州老百姓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C.民心所向,正义所在,通过人民的各种表现,反衬阉党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
D.选文用丰富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五位义士慷慨就义时的形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解析】选D。“丰富的语言”说法不准确,应是“简洁的语言”,这一点可以从选文第三段看出。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1)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2)(几位)有名望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收殓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谁为哀者
B.敛赀财以送其行 或师焉,或不焉
C.独五人之皦皦 卒与尸合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解析】选B。“赀”同“资”,资财,钱财;“不”同“否”。A.“厌”同“餍”,满足。
C.“皦皦”同“皎皎”。D.“知”同“智”。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除:治,整理
以旌其所为 旌:表扬
B.在丙寅三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乘其厉声以呵 乘:趁着
C.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匿:藏,躲藏
卒与尸合 卒:最终
D.按诛五人 按:斩杀
忠义暴于朝廷 暴:暴乱
【解析】选D。按:追究,查办;暴:显露。
4.下列各句与“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来源:Z.xx.k.Com]
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D.斯固百世之遇也
【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式。A、C两项为状语后置句式,D项为判断句式。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蓼( liǎo )洲 湮 (yān )没 皦( jiǒo )皦 B. 赀( zī )财 缇骑( qī ) 抶( chì )击
C. 鼓噪( zào ) 傫( lěi )然 詈( lì )骂 D. 缙( jìn )绅 暴( pù )露 户牖( yǒu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除:治,整理 B. 在丁卯三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C.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匿:藏,躲藏 D. 按诛五人 按:斩杀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E 凡富贵之了,慷慨得志之徒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②去今之墓而葬焉③买五人之脰而函之④人皆得而隶使之
⑤不能容于远近⑥安能屈豪杰之流⑦亦以明死生之大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A. ①②③④ B. ⑤⑦ C.③④⑥⑧ D.④⑧
5.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B. 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C. 不能容于远近D. 荣于身后6.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B.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
C.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1、B 2、D 3、E 4、B 5、D
作文三:《五人墓碑记答案》1100字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复习卷——文言文 姓名 班级
《五人墓碑记》
一、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清除 .以旌其所为 表扬,做的事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同“只”,同“又” ..慷慨得志之徒 意气激昂 ..
其疾病而死 患病(名作动)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品行,成为,榜样 ...敛赀财以送其行 同“资”,钱财 .
缇骑按剑而前 走上前(名作动) .按诛五人 追究,查办 .
然五人之当刑也 取独;面对 ..颜色不少变 脸色 ..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出 .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重大作用,形作名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五家为一“伍” .且矫诏纷出 假托(命令) .蹈死不顾 踏上 .
大阉亦逡巡畏义 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非常之谋 非同寻常的阴谋 ..
难于猝发 立即发出 ..不能容于远近 被;远近的人 ...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装;到 ..视五人之死 比较 .
一旦抵罪 因犯罪而受到相应的惩罚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哀叹;取独;空 ...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用棺材收殓(名作动) 亦以明 .. 死生之大 来;说明(形作名.
二、 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于之,在这件事上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因为 ...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取独 . 谈笑以死 而,表修饰 . 或脱身以逃 有人;而,表承接 ..
三、 说出下列文言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状语后置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状语后置 谁为哀者 宾语前置 显荣于身后 状语后置 四海之大 定语后置 扼腕墓道 省略句,状语后置 激昂大义 被动句,省略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定语后置
四、 直译下列句子 1.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不这样的话,假使这五人保全他们的姓名在家中老死,那么享尽他们的自然年寿,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隶那样使唤他们,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 2.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取独 .是以蓼洲周公 因此 ..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用;向..
当时以大中丞身份巡抚苏州一带的是魏忠贤的私党,周公的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
州人民正痛恨他,在这时趁他厉声呵斥时,就呼叫着追赶他
作文四:《五人墓碑记练习》3000字
《五人墓碑记》自学检测
班级: 姓名:
1、注音
蓼( )洲 魏阉( ) 丁卯( ) 旌( )其所为 赀财( ) .....
皦皦( ) 溷藩( ) 缇骑( ) 缙绅( ) 十有( )一月 .........
曷故( ) 矫诏( ) 投缳( ) 佯狂( ) 高爵显位( ) ......
猝发( ) 户牖( ) 社稷( ) 詈骂( ) 抶( )而仆之 .....
湮没( ) 傫然( ) 逡巡( ) 暴于朝廷( ) 赠谥褒美( ) ......
2、通假字
1) ①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通 ,意为: ; 通 ,意为: ..
2) ②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通 ,意为: ..
3)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通 ,意为: .
3、指出下面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解释
1) 去今之墓而葬焉
2) 其疾病而死
3) 缇骑按剑而前
4)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5) 抶而仆之
6)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7)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8) 人皆得以隶使之
9) 安能屈豪杰之流
10) 亦以明死生之大
4、指出下面句中有古今异义现象的词,并解释
1)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 慷慨得志之徒
3)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4)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5) 吴之民方痛心焉
6)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7) 颜色不少变
8)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9)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5、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1)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2)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3)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4) 四海之大
5) 佯狂不知所之者
(2)以
1) 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2)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3)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4)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5)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3)于
1)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4)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5) 不能容于远近
6)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7)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去今之墓而葬焉
6.指出下面各句的句式特点
1)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5)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7.下列句中词语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湮没:埋没
B.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名声显赫
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同“资”,钱财
C.抶而扑之 抶:笞打,鞭打
且矫诏纷出 矫:矫正,纠正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用棺材收殓
不敢复有株治 株治:株连惩治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 去粗存精 ..
B.众不能堪 不堪设想 ..
C.以旌其所为 旌旗蔽日 ..
D.卒与尸合 卒难成事 ..
9.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
A.台阶 B.清理 C.诛灭 D.授职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
A.声音 B.宣扬 C.名誉 D.伸张
③蹈死不顾( ) .
A.踏上 B.履行 C.顿足 D.舞蹈
④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 .
A.拿出 B.头发 C.发动 D.发现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
C.大阉亦逡巡畏义 ..
D.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11、下列句子,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C.不能容于远近
D.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以旌其所为 .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 .
B.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C.人皆得以隶使之 .
D.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14、下列句中的“之”字,与“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的“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人皆得以隶使之 .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D.佯狂不知所之者 .
15、语段阅读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
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1、解释词语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2)四海之大 ..
(3)素不闻诗书之训 (4)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
(5)且矫诏纷出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7)不能容于远近 (8)视五人之死 ..
(9)忠义暴于朝廷 (10)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
(11)人皆得以隶使之 (12)安能屈豪杰之流 ..
(13)发其志士之悲哉 (14)亦以明死生之大 ...
(15)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2、翻译句子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3)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4)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3、思考:“由是观之”一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凸显五人的高尚品质?这样评论有什么好处?
论证方法: 好处:
作文五:《五人墓碑记》7400字
五人墓碑记(答案)张溥
一、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通“只”不过,仅仅;通“又”)
2.独五人之皦皦(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钱财) 4.中丞匿于溷藩以免(通“圂”,厕所)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 6.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 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通“曝”显露) 二、词类活用 1.以旌.其所为(名作动)(表扬) 2.去今之墓.
而葬焉(名作动)(筑墓) 3.其疾病..而死(名作动)(患疾病)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动作名)(声名,声誉)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形作名)(表率,榜样) 6.为之声.义(名作动)(伸张) 7.缇骑按剑而前.(名作动)(走上前) 8.抶而仆.人(动使动)(使??倒下) 9.谁为哀.者(形作动)(哀叹,感到悲痛) 10.五人之当刑.也(名作动)(受刑) 11.是时以大中丞抚.
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名作动)(抚慰) 12.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13.素不闻诗书之训.(动作名)(教诲) 14.不能容于远近..(形作名)(远近的百姓) 15.赠谥褒美.(形作名)(美名) 16.以老.于户牖之下(形作动)(老死) 17.人皆得以隶.使之(名作状)(像奴隶一样) 18.安能屈.豪杰之流(形使动)(使??屈身) 19.而为之记.(名作动)(作记) 20.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名作动)(表明)(形作名)(重大意义) (形作名)(重要作用) 2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形作动)(哀叹)2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形作动)(作乱) 23.荣.于身后 古(形使动)(使??受荣) 24.不敢复有诛治..(动作名)(株连惩治的情况) 三、古今异义 1.至于..
今 古(动词和介词连用,到了)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 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路中间) 3.去.今之墓而葬焉 古(距离)今(往)4.慷慨..得志之徒 古(情绪激昂)今(大方,不吝啬) 5.在丙寅三月之望. 古(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今(向远处看) 6.吾社之行为..
士先者 古(品行作为)今(指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 7.为私人..毛一鹭 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人)8.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痛恨在心中)今(痛苦伤心)9.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古(申告)今(请求) 10.按.诛五人 古(追究,查办)今(用手或指头压) 11.颜色..不少变 古(脸色,神态)今(色彩)12.意气..扬扬 古(神情)今(意志和气概) 13.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古(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今(黄金) 14.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 古(非同寻常)今(十分,很) 15.视.五人之死 古(比较)今(看) 16.赠.谥褒美 古(追授死者官位)今(赠送) 1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古(头颅,指性命)今(为首的人) 18.素不闻诗书..之训 古(指《诗经》和《尚书》泛指经书)今(泛指书籍) 四、虚词用法
1以 ①即除逆阉废祠之祉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②以旌其所为(连词,表目的,来)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⑤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表目的,才) 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⑦谈笑以死(连词,相当于“当”表修饰) ⑧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介词,因为) ⑨人皆得以隶使之(介词,用) ⑩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来)
2.之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助词,取独)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音节助词,无义) ③凡富贵之人,慷慨得志之人(代词,这,同一类) ④独五人之皦皦(助词,取独) ⑤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结构助词,的) ⑥为之声义(代词,他)
⑦公之逮所由使也(助词,取独) ⑧然五人之当刑也(助词,取独) ⑨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音节助词,无义) ⑩四海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⑾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的头) ⑿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助词,取独) ⒁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到)
⒂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助词,取独)(代词,指石碑) ⒃安能屈豪杰之流(代词,这,同一类)
3.而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 ②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③死而堙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 ④则噪而相逐(连词,表承接)
⑤抶而仆之(连词,表承接) 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4.其 ①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五人)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指周顺昌)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指自己) ④发其志士之悲哉(指示代词,那) ⑤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
5.于 ①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 ②至于今(助词,了)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④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 ⑤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
6.为 ①以旌其所为(动词,做)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行者(动词,作为) 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判断动词,是)
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动词,是) ⑤而为之记(介词,替,给) 7.焉 ①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语气词) ③吴之民方痛心焉(语气词) 五、句式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判断句) 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朝(状语后置) 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 4.谁为哀者(宾语前置)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
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状语后置) 7.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判断句)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判断句) 9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 10.四海之大(定语后置) 1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状语后置) 12.激昂大义(省略句)(被动句)
1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 1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
16.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 1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状语后置) 1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状语后置) 19.以老于户牖之下(状语后置) 20.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21.扼腕墓道(省略句) 2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状语后置) 23.断头置城上(省略句) 24.显荣于身后(状语后置) 25.周公之逮所由使也(被动句) 26.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六、翻译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哭地。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练习)
一、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
2.独五人之皦皦( ) 3.敛赀财以送其行( ) 4.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6.亦曷故哉?( ) 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 二、词类活用
1.以旌.其所为( )( ) 2.去今之墓.
而葬焉( )( ) 3.其疾病..而死( )( )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 )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 6.为之声.义( )( ) 7.缇骑按剑而前.( )( ) 8.抶而仆.人( )( ) 9.谁为哀.者( )( ) 10.五人之当刑.也( )( ) 11.是时以大中丞抚.
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 12.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 13.素不闻诗书之训.( )( ) 14.不能容于远近..( )( ) 15.赠谥褒美.( )( ) 16.以老.于户牖之下( )( ) 17.人皆得以隶.使之( )( ) 18.安能屈.豪杰之流( )( ) 19.而为之记.( )( ) 20.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 )( ) ( )( ) 21.哀.
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 2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23.荣.于身后 古( )( 24.不敢复有诛治..
( )( ) 三、古今异义 1.至于..
今 古( )今( ) 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 )今( ) 3.去.今之墓而葬焉 古( )今( )4.慷慨..得志之徒 古( )今( 5.在丙寅三月之望.
古( )今( ) 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 )今( ) 7.为私人..
毛一鹭 古( )今( ) 8.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 )今( )9.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古( )今(10.按.诛五人 古( )今( )11.颜色..不少变 古( )今( 12.意气..
扬扬 古( )今( ) 13.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古( )今( ) 14.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 古( )今( ) 15.视.五人之死 古( )今( ) 16.赠.谥褒美 古( )今( ) 1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古( )今( ) 18.素不闻诗书..之训 古( )今( ) 四、虚词用法
1以 ①即除逆阉废祠之祉以葬之( ) ②以旌其所为( )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⑤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 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⑦谈笑以死( ) ⑧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⑨人皆得以隶使之( ) ⑩亦以明死生之大( ) 2.之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 )
③凡富贵之人,慷慨得志之人( ) ④独五人之皦皦( ) ⑤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⑥为之声义( ) ⑦公之逮所由使也( ) ⑧然五人之当刑也( )
⑨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⑩四海之大( ) ⑾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
⑿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 ⒁佯狂不知所之者( ) ⒂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 ⒃安能屈豪杰之流( )
3.而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 ②其疾病而死( ) ③死而堙没不足道者( ) ④则噪而相逐( )
⑤抶而仆之( ) 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4.其 ①以旌其所为( )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④发其志士之悲哉( ) ⑤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5.于 ①激于义而死焉( ) ②至于今( )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④不能容于远近( ) ⑤以老于户牖之下( )
6.为 ①以旌其所为( )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行者( ) 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⑤而为之记( ) 7.焉 ①激于义而死焉( )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 ) ③吴之民方痛心焉( ) 五、句式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 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朝( ) 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4.谁为哀者( )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7.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9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 10.四海之大( ) 1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 12.激昂大义( )( ) 1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1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 15.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
16.不能容于远近( ) 17.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 1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19.以老于户牖之下( ) ) 20.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
) 21.扼腕墓道( ) 2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23.断头置城上( ) 24.显荣于身后( )
25.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 26.斯固百世之遇也( ) 六、翻译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
作文六:《五人墓碑记》6700字
《五人墓碑记》复习导学案
高三语文组
【复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将课文中的素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知识梳理】自主完成学案
一、名句默写。
1. 嗟乎!大阉之乱,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
近, , , 其辱人贱行,
视五人之死, 。
3.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
记, , 。
二、给加粗字注音。
张 溥( ) 蓼 洲( ) 被 逮 ( ) 旌 其 所
为( ) 皦 皦 ( ) 赀 财( ) 缇 骑
( ) ( ) 抶 而 仆 之( ) 乘 其厉 声 以
呵( ) 溷 藩 ( ) 傫 然 ( ) 詈 ( ) 逡 巡
( ) 投缳 ( ) 佯狂( ) 赠谥褒美 ( )
户牖 ( ) 卿(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 )
2.独五人之皦皦 ( )
3.敛赀财以送其行 ( )
4.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 )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1.去今之墓而葬焉( )
2.其疾病而死 ( )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4.缇骑按剑而前( )
5.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
7.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8.不能容于远近( )
9.人皆得以隶使之( )
10.安能屈豪杰之流( )
11.亦以明死生之大( )
五、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
1.慷慨得志之徒 (古:
今: )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 今: )
3.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古: 今: )
4.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 今: )
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古: 今: )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 今: )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古: 今: )
(二)、翻译句子: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
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
曷故哉?
5、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
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6、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
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二、能力训练:一词多义
1.以
①即除逆阉费祠之址以葬之( )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③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 ④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
⑤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⑥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
⑦亦以明死生之大( ) 2.而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 ②其疾病而死
( )
③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 ④则噪而相逐
( )
⑤扶而仆之( ) ⑥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3.之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②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
③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④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4、当
①然五人之当刑也 ( )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 )
③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④当其南北分者
( )
⑤以当南日 ( )
5、发:
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 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
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④而又有剪发杜门( )
⑤发其志士之悲哉( )
六、【能力提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 题。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读书。家贫,燃薪代烛。耕陇上,辄挟册以诵。 兄为吏,忤知县系狱。爵投牒直之,并系。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 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
为奇节。从同郡韩邦奇游,遂以学行名。登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帝方崇饰礼文,爵因使王府还,上言:“臣奉使湖广,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殍食之。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奏入,被俞旨。久之,擢御史,以母老乞归养。服阕,起故官。 帝经年不视朝。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宫保,而太仆卿杨最谏死,翊国公郭勋尚承宠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 等作颂称贺。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先是,七年三月,灵宝县黄河清,帝遣使祭河神。大学士杨一清、张璁等屡疏请贺,御史鄞人周相抗疏言:“河未清,不足亏陛下德。今好谀喜事之臣张大文饰之,佞风一开,献媚者将接踵。愿罢祭告,止称贺,诏天下臣民毋奏祥瑞,水旱蝗蝻即时以闻。”帝大怒, 下相诏狱拷掠之,复杖于廷,谪韶州经历。 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帝震怒,立下诏狱搒掠,血肉狼藉,关以五木,死一夕复苏。所司请送法司拟罪,帝不许,命严锢之。狱卒以帝意不测,屏其家人,不许纳饮食。屡滨于死,处之泰然。既而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鋐以救爵,先后棰死狱中,自是无敢救者。逾年,工部员外郎刘魁,再逾年,给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历五年不释。至二 十四年八月,有神降于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狱。未逾月,尚书熊浃疏言乩仙之妄。 帝怒曰:“我固知释爵,诸妄言归过者纷至矣。”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矣。”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比三人至,复同系镇抚狱,桎梏加严,饮食屡绝,适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灾,帝祷于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传诏急释之。 居家二年,一日晨起,大鸟集于舍。爵曰:“伯起之祥至矣。”果三日而卒。隆庆初,复官,赠光禄卿,任一子。万历中,赐谥忠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投牒直之,并系 系:拘囚
B.从同郡韩邦奇游 游:交往
C.爵抵家甫 十日 甫:刚刚
D.比三人至 比:等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爵因使王府还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以母老乞归养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逾月乃上书极谏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果三日而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爵敢于直言进谏的一组是
( )
①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 ②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③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 ④帝震怒,立下诏狱搒掠 ⑤屡滨于死,处之泰然 ⑥左右观者为泣下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爵少年时就因为为兄长鸣冤而被称为“奇士”。后来中进士后被授官行人,出使王 府回来后向皇帝上奏章,得到同意。
B.因为杨爵上疏诋毁符瑞,嘉靖帝大怒,下令锦衣卫将他下狱进行刑讯。狱卒摸不清皇 帝的意图,不准家人给杨爵送饭,因而杨爵几乎死去。
C.在扶乩时,嘉靖皇帝被神言感动,下令释放杨爵等三人,但后来又命令东厂追捕他们。 杨爵被捕时非常镇定,围观的人对此感动流泪。
D.嘉靖帝因火灾在露台祈祷时,听见火光中有呼杨爵等三人是忠臣的,虽然很不情愿释 放他们,但因怕神降罪,所以就把他们放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3 分)
译文:
(2)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4 分)
译文:
(3)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3 分)
译文:
七、课本素材运用。
《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 斗争的事迹,歌颂了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 五义士义薄云天,光耀古今,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思考。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素材挖 掘并运用到相关作文中去。
素材一:敢怒敢言,是五义士的本色;临危不惧,是五义士的风采。正是“义”,使草 野之人的形象气壮山河,势压群峰;正是“义”,承载着重于社稷的匹夫之责。历史是 天平,人心是砝码,“义”便是天平中最沉的一端。
写作应用:1、正义存天地 2、责任 3、平凡与不平凡 4、人心的力量 5、英雄气概 6、不畏强暴等
素材二: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如果“五人”不是“激于义而死”,以他们“草 民”“蚁民”之身,又怎会让张溥写出《五人墓碑记》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 壮烈行为?
写作应用:1、生命的价值 2、生与死 3、铭记与忘记 4、普通与崇高等 素材三:“立功、立德、立言”,人不管处于什么角色,总应给社会留下点什么,才会 有“生”的意义。“五义士”,尽管是草野之人,但能“激于义而死”,同样要史册上 留下了不可可磨灭的功绩。
写作应用:1、有意义地活 2、人生的思考 3、历史的回声 4、个人与社会等 5、位置与价值等
【文笔提升】蓄于笔端的源头活水,书写文思泉涌的传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请同学们运用五人事迹为素材,以“责任与担当”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100 字的文段。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课本素材运用。
【妙语珍藏】
择生与择死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那些杰出的生与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式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和司马迁一个要选择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 后世一直将屈原尊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心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是不同的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他不能承受楚国灭亡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也不必去死。诗人以“诗”去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传世之作。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对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哀莫哀乎生别离乐莫乐乎心相知”但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 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的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就是著名的范例。他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于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
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仇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
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生择死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屈原的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但他始终心系祖国和人民坚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宁死不渝自投汨罗以死明志。其实屈原并没有离开我们他始终站立在历史的峰顶坚毅的昭示着后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漂给屈原
余光中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 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 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 湘水悠悠无数的水鬼 冤缠荇藻怎洗涤得清? 千年的水鬼惟你成江神 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 亦何须招魂招亡魂归去 你流浪的诗族诗裔 涉沅济湘,渡更远的海峡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 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 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
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
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 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
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弯汩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子兰的衣冠已化做尘土,
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急鼓!
可爱的三闾大夫!滩滩的龙船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八、课外拓展:
关于端午节有关屈原的故事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作文七:《五人墓碑记》9700字
22《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独??,何也??”“固??哉”“安??哉”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语“疾病、行为、私人、颜色、非常、首领”等,并进一步掌握实词活用现象。
4.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本文的行文方式,赏析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5、理解感悟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
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参照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方法
1.注重背景知识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
2.以“义”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
3.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
4.师生共同探讨,达到鉴赏要求。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当代英雄人物画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并学习第一部分,明确写作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这些人的姓名吗?
由多媒体显示当代英雄人物**、**、雷锋、赖宁、孔繁森等人的光辉形象。现在请同学们再列举出几个历史上的不朽人物(历史名人皆可,答案不拘一格)。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物。他们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反,会越来越闪耀出夺目的光辉。因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正是要介绍一些这样的英雄——《五人墓碑记》。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1.根据注释①②了解有关情况
识记重点(多媒体显示)
①选自《七录斋集》。七录斋,书斋名。
②五人墓碑:建在苏州城外虎丘前面山塘大堤上。
③张溥,字天如,明代太仓人,文学家,曾组织应社、复社,讥评时政,声势很盛。
④天启年间,魏阉专政,杀害贤良。天启六年,宦党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激起民愤,发生暴动。本文即记述这次反抗阉党的斗争,抒发了对“激义而死”的五个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的生死价值问题。
⑤周顺昌,号蓼州,明末吴县人。
附资料内容: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人。祟祯进士,授庶吉士,诗文兼长。与同里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都要亲自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张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人,富于正义感。天启时与陈贞慧等初创“应社”。于崇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上,他主张“兴复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五人墓碑记》是其中的代表作。文章收集在《七录斋集》中。
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州,明末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任文选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调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所以,当他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因此,深受人民爱戴,“民深德之”,而被阉党所不容,被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天启五年(1625),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在家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魏的孙子。在谈话中,他切齿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于是被革职。周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苏州织造李实伙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应天巡抚毛一鹭相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周顺昌也被逮捕。天启六年(1626)三月,周顺昌被逮捕到京,虽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死于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追谥忠介。
暴动纪实: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抱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市民马杰也一路敲着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的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和沈阳也上前仗义陈词,缇骑恼羞成怒,拔出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集的市民鼓噪起来,缇骑更加凶横,举剑击打沈、杨。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同缇骑扭打起来,额部受伤。市民见此.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当场毙命。 颜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理直气壮。七月中,苏州城内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人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事后,为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使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也“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后来,熹宗死,魏忠贤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烈士。
一夜之间,魏忠贤的生祠被夷为平地,在他的废祠上修建了五烈士墓。
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经常不上朝,大权由宦官掌握。明神宗以后,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反对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他们以原吏部官员顾宪成为首,修复无锡东林书院(原白鹿洞书院),聚众讲学,议论朝政,形成“东林党”,并把顾宪成的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
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制成楹联,悬挂于书院大门两侧。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执掌朝政,党羽遍及天下,形成阉党。魏忠贤的擅权,激起东林党人和朝中正直大臣的反对,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的罪行,遭到阉党的残酷迫害,一些正直人员也被“株连”。明朝统治更腐败混乱了。魏阉伏诛,东林复盛。在朝的东林党派已达到政治目的,逐渐放弃原来的主张,但和宦官残余势力的斗争仍在继续。后江苏太仓人张溥、张采等继续在东林书院讲学,组织“复社”。明帝国灭亡之后,“复社”人物在江南反清斗争中,不少人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
碑记
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幽默的墓志铭
1、英国约克郡牙医约翰.朗的墓碑上写着:
“我一辈子都花在为人填补蛀牙上头,现在这个墓穴得由我自己填进去啦。”
2、美国佛州有一个墓园的墓碑上写着:
“这里躺着我们的安娜,她是被香蕉害死的,错不在水果本身,而是有人乱丢香蕉皮。”
3、一对夫妻为出生两周便夭折的孩子这样写墓志铭:
“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看,不太满意,就回去了。”
三、诵读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录音跟读:进一步体悟文章的气势与激情。
四、学习文章
1.研习内容
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愤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明确: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另外,“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挈领的作用。
问:既然文章开篇便点明“五人激于义而死焉”。按一般规则该讲他们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了,但作者却按下不表,而是写建墓情况,给读者留下悬念,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继续蓄势,承第一句“颂扬”之义,通过对建墓经过的叙述,继续扬“颂扬”之情。文章由“死”而“葬”,由“葬”而“立石”,这不仅仅是单纯叙事,而是富褒于叙。请想,“葬”不是由不肖之徒、匹夫所为,而是由“贤士大夫”们“请于道”“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并在墓门立石“旌其所为”,既是对“五人”为义而死的高度赞扬,同时又
暗含着对比。“五人之死”与“魏阉”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之比,可谓爱憎分明,尤其是最后一句“呜呼,亦盛矣哉!”用一个充满激情的赞颂采收束上文,继续蓄势。同时,反跌下文,引出对比。
问: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 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对比内容:(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人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问:以上两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概括一下内容要点。
明确:交代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一组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并点出建墓之址,意味深长。
2.指导翻译
注意语气词的翻译,译出文中的语气,并落实字词:“葬、盛、徒、疾病、已”。 提示:应鼓励学生自己翻译,自行纠错。
3.巩固练习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注解试译三至六段。
2.思考:“激于义而死焉”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的三、四段,领会文章富有感情色彩的叙事特点,品味作者独到的行文方式,做到结合注释顺利的翻译文章,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生命的价值;文天祥也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啊,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的回答。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临刑壮举。
我们知道,谭嗣同是有机会逃生的,但他却走向了刑场。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去洗亮人们的眼睛,告诉人们继续走变法图强的道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临刑豪语,仿佛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描述的是同样壮烈的豪杰之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为了吴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记述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我们读后,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现,耳边回响。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四段,去感受一下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
二、同学们齐读课文三、四段
三、研习课文三、四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两段的内容。
明确:不必强求一致,但应注意要求点明时间、人物、事件。叙述顺序自由安排,具体情节可以发挥,教师要给予鼓励。
2、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明确: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州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 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3、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丁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明确:周公被逮之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动,触怒了东厂的官役,遭到了官役们的大声责骂,引起了众怒,故而群情汹涌,一起逐打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而扑之”“噪面相逐”,四个动词
“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宫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文章虽只寥寥数语,不仅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向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无论是“抶而扑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4、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5、文章为什么在最后—句才写出这五人的姓名?
明确:“吴之民”与“五人”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作者写反暴斗争时,不单写五人,而先写包括“五人”在内的“吴之民”,这就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民心所向、正义所在,从而十分有力地反衬出阉党以“吴民之乱”的罪名,“按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同时,作者直到写了“五人”被“阉党”作为“吴民之乱”的首领而杀害的时候,才一一列举出他们的姓名,正是把他们作为“吴之民”的代表,大书而特书,并用“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一句,与首段“墓而葬”相照应,其赞扬之意,自然溢于言外。
6、作者怎样描写五人当时的情景?(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然五人主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以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文章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7、“颜色不少变”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颜色不少变”意思是脸上的神龟一点也没变。这是以夸张的手法加以烘托,显示五义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精神。
8、文章为何要交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明确:这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五义士壮举的钦敬,同时,交代了“贤士丈夫”买其头颅而函之的义举。很明显,作者既歌颂了五义士的英雄气概,又肯定了“贤士大夫”的行为,而对于“贤士大夫”的肯定.也正是对五义士的歌颂,并且照应前文的“墓而葬”。
9、课文三、四段讲五人死难的过程。如果删去“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这句话。将两段合为一段。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句话在文中有三个作用:其一,紧扣题目《五人墓碑记》,突出题意。其二,同第一段修墓缘起的叙述和第二段修墓意义的记述相呼应。加强前后联系。其三,第三段是叙述苏州市民中的反阉党暴动的全面情况。第四段是重点叙述苏州市民中五人慷慨就义和
“贤土大夫”收尸情况的。这句话写在第五段的最后,可以小结第三段,并使全面叙述和重点叙述两个段落之间区分清楚。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二、三题。
2.预习、阅读五、六两段,并进行书面翻译。画出对比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五、六两段,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领会文章的中心意义,体味对比方法的运用,做到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研习课文五、六段
1、刚才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浓烈的情感。体会到文中那感人的艺术魅力。请问:作者在这两段议论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明确:这两段激情喷涌,叙议结合,高度评价了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运用对比点明由五人之死所产生的积极的巨大的影响。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极力颂扬了五义士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2、请同学们归纳文中的对比内容,用了几组对比?对比的双方是谁?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 明确:三组对比。第五段中把“大阉之乱”时“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与“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了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第六段中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第六段中把假设“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突出五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教师小结)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三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3、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叙议结合在文中的作用。希望同学们结合全文来谈。哪一位来说一下?
明确:从全文来看,文章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于议论。但三部分中,记叙和议论互有穿插。如文章开始,先叙建碑一事,接着用“呜呼,亦盛矣哉”抒发感情。再用“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作为反衬,插入“独五人之皦皦”的议论,是以叙为主,叙中有议。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在评论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重大意义时,插人叙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来揭示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响,是以议为主,议中有叙,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教师小结)本文为了更好地突出“激于义而死”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这样,既能具体描写这次事件的经过,又便于随处表明作者的爱憎态度。但在具体行文上,又各有侧重,前半内容侧重于记叙,
后半内容侧重于议论。综观全篇,叙议分配合理,并紧密结合,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中心与《古文观止》中评曰:“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司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
我们在分析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两个特点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接下来品读一下
文章的语言。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学生朗读课文。
4、思考:“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二句,为何用“嗟夫”?又用“几人欤”煞句?
明确:作为读书明理的“缙绅”,本来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改变高洁的节操,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国家危难之间,更应独持操守,作国家的柱石,但在“大阉之乱”中普天下的无数缙绅能不改变高洁志操的,竟然没有几个人,岂不令人愤慨?以“嗟夫”开头,以“几人欤”煞句就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压抑不住的愤激之情。
5、本句说到魏阉时,用一“乱”字,称之为“大阉之乱”有何特殊意义?
明确:“乱”字之罪名,本来是魏阉加在“吴之民”头上的,(见前文)“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作者在此针锋对,把“乱”的罪名还给阉党,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非常明确地表明了爱憎分明的立场,同时,也暗含着更深的意义。“大阉”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家奴,有何力量能乱朝廷,“乱”天下。自然就隐含对皇帝宠信家奴的指责。更有对“缙绅”们助纣为虐的抨击。和后句“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相照应。这种不怕树敌,把矛头指向朝廷,指向天下“缙绅”,揭露历史真相的做法,显示了张溥卓越的胆识(第二点隐含意义,教师要做好引导)。
6、“缙绅”如此.那么“匹夫”怎样呢?文章用“而”字一转,转而歌颂“五人”。读诗书明大义的缙绅依附阉党危害国家,“生于编伍之间”“不闻诗书之训”的“匹夫”却做出了令人钦佩的举动。作者因而发出了“亦曷故哉”的疑问。这个疑问,作者作出了回答吗?如何理解他这一句?
明确:没有。他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这是时代的局限。不过,他敢于承认这个事实,也就显示了他非凡的见识,并且能以“缙绅”助纣为虐、祸国殃民来反衬“五义士”的壮举,显示人民在抗暴斗争中的力量的作用,仍然是值得称道的。
7、本段结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换成“乃五人之力也”这个一般判断句,行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双重否定句,进一步强调了五人义举的重要作用。“乃五人之力也”这样一个一般判断句,起不到这样的效果。用这样一个双重否定句,作为本段的结束,非常肯定地表明:“魏阉”的“不敢复有株治”,甚至“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直至“投缳道路”,都是由于“吴之民”的“发愤一击”和“五人之力”。这样,就更好地突出了以五人为首的市民暴动在打击“阉党”嚣张气焰,使之终归覆灭方面所起的作用,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教师小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正是由于人民的作用,粉碎了魏阉的“非常之谋”,改变了历史进程。张溥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看到了这一点,非常难得。通过这一点,我们也看到了作者本人的高洁志操。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论述这一“义举”的社会意义,并点明文章中心的呢?
我们来学习一下第六自然段。请一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六段。
同学朗读第六段。
8、本段首句“由是观之”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作用一,用“由是观之”领头,表明它与第五段不是机械的并列关系,而是由此及彼,层层深入。作用二,承上启下。“是”指代第五段所论述的事实。“之”指代第六段将要进行的对比和文章的中心。
9、作者用饱含讽刺的笔墨揭露了“今之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并提出了“轻重固何如哉广的问题。请问:这一问题有没有得出结论?“高爵显位”有哪些“辱人贱行”?
明确:这一问题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但结论是不言而喻的,即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仗义而
死,重于泰山。这正是作者隐含在对比中的结论。
“辱人贱行”作者列举了三种:“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活脱脱勾画了他们的丑态。
10、文章接着又进行了一组对比,为“五人”假想了另一种死法,这样写有何目的?
明确:作者通过这一组对比,宣扬了五人死后的荣耀,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五人之死”在精神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正是表现对五人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这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11、文章的目的既已明确,为何还要加一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一句,它和全文的中心一致吗?
明确:本文中心是歌颂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全文由五人的死生意义推及各种人的死生意义。由五人的“有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家应尽的责任。所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既扣住文章题目,说明作碑记的目的,也紧扣中心,写出全文的结论。它与全文的中心是一致的。
12、文章最后一段是补记,补记出资安葬五人的贤士大夫的姓名,它仅仅是补记一下姓名吗? 明确:不是。作用有二:一是照应前文,二是以示表彰。
三、小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手法,热情讴歌了五人的义举,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批判和揭露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们的辱人贱行。阐明为国家、为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危急关头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对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当如何去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四、布置作业
以“偶像”为题写一篇文章。
反思:
作文八:《五人墓碑记教案》1800字
Http://.fhedu.
《五人墓碑记》教案
吴张泽
成都二十中语文教研组 吴张泽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我们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但是历来生死并提,佛教讲有生有死、不生不死、方生方死,虽然古人讲“生死由命”做出漠不关心、消极应承的姿态,但毕竟人事可为。人有为何而生的困惑,当然就有为何而死的争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钟情之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报国之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捍卫自由之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献身信仰之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子认为“死有贵于生者”,我们该怎么选择,该有怎样的生死观呢,我们来看看张溥的见解。
二、 作者见教材注释。另补:
?张溥,所读书必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才止,因而把读书之斋取名“七录斋”。以示人一己百之精神。
?魏忠贤,自幼狡黠无赖,目不识丁,因在一次赌博中输掉,为赌徒侮辱,一气之下自宫,21岁被选入宫,善于巴结,后因与明熹宗乳母相好,逐渐夺取宫廷内务大权。当时的明熹宗生性好玩,他便投其所好,大搞内操,紫禁城锣鼓喧天,大臣进谏都被拒绝。明熹宗喜欢木工油漆之事,从早到晚制作器具,他此时有意奏事,弄得明熹宗很烦,趁机操权。慢慢形成阉党,尽杀异己。权势登峰造极,为讨好他,全国各地建了不少生祠。嚣张五六年后,明熹宗死,崇祯即位,削去官职,贬往凤阳,又改逮捕治罪,他上吊自杀。 三、落实基础
?一读(自由朗读),用圆圈画出文中除了“是以”“得以”还含有“以”字的句子。 明确:?连词:表目的,来;?副词;表修饰,而;?介词:把;?连词,表原因,因为。?介词:凭借,用。
?二读(自由朗读),用三角画出文中除了“至于”“于是”还含有“于” 字的句子。 明确:?表被动;?介词,在某地,在某时;?介词,向;?介词,对,对于。 ?三读(默读),用方形画出文中除了“既而” 还含有“而”字的句子。 明确:?副词:表修饰,因为;?副词:表修饰,状态;?副词:表修饰,方式;?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并列,并且。
?分别在作业本上抄写含有“以”“于”“而”字的句子,并解释各句中“以”“于”“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教材注释翻译句子。
明确:不得借助其他资料,学会根据前后上下文推断词义。
?检查学习情况
诵读:?抽点学生朗读第一段
?男生齐读第二段
?女生齐读第三段
?抽点学生朗读第四段
?全班齐读五、六、七段
?指导学生弄清几处断句
明确:?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B座808室
联系电话:025-83657815 Mail:admin@fhedu.
Http://.fhedu.
?吴之民/方/痛心焉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解决学生难翻译的地方
?重点实词词义抽答
第一段:旌 盛
第二段:皎皎
第三段:望 行为 敛 堪 抚 按
第四段:当 少 发 卒
第五段:素 蹈死 株治 逡巡 猝
第六段:抵 佯 视 尽 隶 屈
四、研习
?请找出第一、二段的中心句。
明确:最后一句。
?记叙五人生平事迹是哪些段落,各记什么, 明确:第三、四段;何事被杀,死之情状。 ?请找出五、六段的中心句。
明确:最后一句。
?总结全文思路。
明确:立碑盛(记,叙)—为何立(问,议 )—生前事(忆,叙)--死得值(答,议)
?作者以为五人为何而死,
明确:义。
?能否用原文为意义做个解释,
明确: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还知道哪些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慷慨赴义,
列举: 文天祥、夏完淳、谭嗣同、林觉民等。 五、附:板书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 激于义而死
墓碑
记 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也。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216“左忠毅公逸事”218“谭嗣同”.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B座808室
联系电话:025-83657815 Mail:admin@fhedu.
作文九:《五人墓碑记》1200字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
高三复读部语文组
复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别是本文中虚词“以”“之”的
用法。
2、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重难点:
学会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过程:
文言知识积累(共70分)
一、找出并解释文中的通假字:(5分)
1、独五人之皦皦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3、敛赀财以送其行
4、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二、找出并解释古今异义词:(8分)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慷慨得志之徒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
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4、吴之民方痛心焉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7、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8、颜色不少变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2分)
1、人皆得以隶使之 2、去今之墓而葬焉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
4、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5、其疾病而死 6、缇骑按剑而前
7、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8、安能屈豪杰之流 9、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10、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11、亦以明死生之大 12、则尽其天年
四、一词多义:(13分)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又有剪发杜门
发其志士之悲哉
大王欲得壁,使人发书至赵王
卒: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五万兵难卒合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徒:
慷慨得志之徒
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
视: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五、翻译句子:(20分)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3分)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5分)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分)
4、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3分)
5、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5分)
6、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分)
六、迁移提高:巩固本文中虚词“之”“以”的用法。(10分)
1、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 .....
“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过矣,君将因骄而笑于大 ...
方矣。”
2、孙子以兵法见于吴王,吴王曰:“寡人无以战胜于天下,而观子之十三篇,左右皆以美 ...
于它法,可以小试勒兵乎?”“可试以妇人乎?”曰:“可。”是以吴王许之出宫中美女,孙 ...
子分二队以训之,以王之宠姬之人各位队长,皆令持戟,妇人不从命,遂以未时斩队长二 ...
人以偱。吴王曰:“日以尽矣,将军以下罢休就舍。”孙子曰:“可叹,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
以。” .
作文十:《五人墓碑记》1600字
教学目标?:⒈运用对比方式议论⒉了解本文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认识生死大义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⒉介绍写作背景⒊介绍“碑记”文体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⒉知识点归纳⒊思考:①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②作者是怎样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要求:分别引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明确:①线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四、具体分析㈠析“五人”之死的经过⒈五人墓中埋葬的是哪五位义士?他们为何而死?明确:颜杨马沈周――“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⒉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的回答。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为了吴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记述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我们读后,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现,耳边回响。齐读第三、四段,感受五人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经过。明确:周公之被逮(开端)→声义(发展)→噪逐(高潮)→遇害(结局)⒊作者怎样描写五人当刑时的情景?表现了五义士的什么品质?明确:“…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以詈之,谈笑以死”、 “…颜色不少变”;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㈡析“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这句名言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生命的价值。而这五位义士本素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余四人和周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于义”而自发参加斗争、慷慨赴死的。对于他们的义举,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的?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明确: “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①对比手法
对 ????比
意? 义
五人“激于义而死”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淹没不足道”
光明磊落
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缙绅“易其志”
不畏强暴
五人“有重于社稷”
高爵显位“辱人*行”
死之意义重大
五人“尽其天年”(假设)
豪杰“扼腕发悲”(现实)
容于身后的显耀
※小结: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②叙议结合结合课文说说作者如何做到叙议结合的?明确:从全文来看,文章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于议论。但三部分中,记叙和议论互有穿插。如文章开始,先叙建碑一事,接着用“呜呼,亦盛矣哉”抒发感情。再用“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作为反衬,插入“独五人之皦皦”的议论,是以叙为主,叙中有议。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在评论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重大意义时,插入叙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来揭示五人之死的巨大影响,是以议为主,议中有叙,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小结:本文为了更好地突出“激于义而死”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这样,既能具体描写这次事件的经过,又便于随处表明作者的爱憎态度。但在具体行文上,又各有侧重,前半内容侧重于记叙,后半内容侧重于议论。综观全篇,叙议分配合理,并紧密结合,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中心。《古文观止》中评曰:“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司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㈢齐读课文,领略英雄们的壮烈的风采五、课文小结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方法,热情讴歌了五人的义举,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批判和揭露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们的“辱人*行”。阐明为国家、为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林云铭评:“拿定激义而死一意,说有赖于社稷,且有益于人心,何等关系,令一时附阉缙绅无处生活。文中有原委,有曲折,有发挥,有收拾,华衮中带出斧钺,真妙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