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4200字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读中感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 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 诞生 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 懂得在人生的旅 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1、 同学们,天有不测风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难免会遇 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 然而只要有信念, 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们。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学家谈迁, 看看他是怎样战胜 厄运,怎样在逆境中站起来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厄运打不 垮的信念》 。 (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中四个字的词语非常多,老师这里有几个,谁来读? 出示:
翔实可信 鸿篇巨制 翔实精彩 明史巨著
3、这些词语都是关于?【谈迁和他写的《国榷》】你能用上其中的 词语来说说谈迁吗?再选用一些词语来说一说《国榷》。
4、小结:用得很恰当。同学们对谈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上节 课的学习, 同学们应该知道:谈迁的信念是什么?他所遭遇的厄运又 指的是什么呢?谁来说。(指名说)
5、教师补充体会“翔实可信”:原来,谈迁在研究史书的过程中发 现当时几本有关明朝的史书事实有错误, 他还发现史书对明朝一些重 要史实却避而不谈, “国亡史不能亡”, 谈迁立志编写翔实可信的明 史,这就是他的信念。
6、教师介绍:(出示图片)这是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国榷》。 关于它,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样介绍的。
出示:新写的《国榷》共 104卷, 428万 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 更加翔实、 精彩,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谁能读出新 《国榷》 的价值。)
二、比较阅读,体会艰难。
1、这是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发现问题。 由“原先”这个词语(显示红色),你想知道什么?
2、原先的那部《国榷》是什么样子的?生读、画,指名读,
出示:经过 20多年的奋斗, 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 50多岁时完成了 一部 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读读这句话你能发现什么?【数字比较多】
小组内讨论、交流。
作者列举的每一个数字都充满了生命, 谁来读出其中的艰辛。 指名读。 3、 过渡 :文中第一节还有一处描写了谈迁写《国榷》的不易,你找 到了么?
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自由读这段话,比较,联系这两个句子,读出了什么呢? 指名,小 结。 这真是—— (板书:二十余载成巨制 )呀!
4、当这洋洋洒洒 400多万字的史书终于完成的时候,你能想象一下 谈迁此时此刻的心情吗?指名。
小结:是啊,付出总有回报,我们也为他感到由衷地喜悦。用你的朗 读告诉谈迁。齐读, 出示句子 :经过 20多年的奋斗, 6次修改,谈 迁终于在 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 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 《国榷》 。 三、 围绕厄运,体会意志。
1、出示句子:新写的《国榷》共 104卷, 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 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这次老师在“新写”上加了色, 由这个词语, 你又想到知道什么呢?
2、讨论:为什么要新写?(请你默读课文第二小节,寻找答案)
3、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是偷走了什么?也就是 《国榷》(板书:一夕之间化乌有 )。
4、是啊,天有不测风云,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 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 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痛不欲 生、 灭顶之灾、 晴天霹雳、 飞灾横祸、 祸从天降等】 。 这真是厄运啊!
这样的厄运要给谈迁带来多大的打击呀, 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 很大的打击?生圈画,指名读,
(1)出示句子:他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谈迁怎样?他在想些什么?
(2)师小结:谈迁也一定很后悔,他悔不该把《国榷》所在箱子里, 可这又怎么能怪他呢?视《国榷》如生命,这有错吗?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 ”面对着致命的打击, 50多岁的谈迁老泪纵横,仰天长叹:“吾力殚已! ”我的力量全用尽 了啊!
(4)想象周围的人会怎样议论。倘若你是谈迁的邻居,或是他的亲人 朋友,抑或是他的师长、学生, 看谈迁这幅终日以泪洗面的样子,你 会怎样想?
(5)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共同体会厄运给谈迁带来的沉重打击。 过渡:这些话会不会传到谈迁耳朵里?为什么他很快能从痛苦中挣脱 出来?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把这段文字读给大家听一听。
5、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撰写这部史书”读读这句话看 哪些词需要重读。
(1)在这里你能体会到谈迁是一个怎样的人啊?交流体会 .
(2)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老人背后 的坚强。(板书:从头再来志不移 )
四、战胜厄运,努力抗争。
1、让我们第三次读这个句子。
学法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课文,就要在关键词上做文章,能发现 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后阅读中要学会这种方法。
2、过渡:从头再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同学们,让我们把 心沉下去,默读第三自然段,走近这 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 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更加翔实、 精彩的巨著。 画出最能打动你的 词语或句子, 写下你的体会和感受, 并在小组内交流。 生默读、 圈画, 师巡视,指名。
3、 出示句子:“在北京的那段时间??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 (背景音乐《琵琶语》)
学生默读、圈画、写体会,师巡视。 (读书方法指导:读书就是要这 样, 沉下心来, 用双眼去读文字, 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内容和情感) 4、读着这些文字,听着这段音乐,哪个词触动了你的心弦,哪句话 勾起了你的思绪?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
(1)出示句子: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 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读着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谈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吗? (想象词语超市 )
(2)出示句子: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想象说话 :是啊,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受尽了苦难。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清晨, 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人们还(),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 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炎炎, () , 人们都 () ,
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月黑风高, 人们 已(),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3)出示句子: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 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单独出示句子)
a 一天劳顿下来, 已是筋疲力尽, 本该好好休息, 但谈迁, 读—— (齐 读)
b 我分明听到了孤灯下一位老人连续的咳嗽声,读——(齐读)
c 为了国榷,谈迁背井离乡,抛妻别子,读——(齐读)
d 谈迁为什么要奋笔疾书?
5、朗读指导:谈迁重写《国榷》的情景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用心 读来,那一幅幅“四处寻访”图,“风沙奔波”图,“孤灯奋笔”图 深深烙在了我们心中。 就让我们用朗读把这一幅幅生动而又心碎的画 面表现出来吧!(齐读三段文字)
6、回扣信念:
A 、 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四处寻访,亲自考察?——厄 运打不垮的信念!
B 、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风沙中?——厄运打不垮 的信念!
C、 又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在孤灯下奋笔疾书?——厄 运打不垮的信念 !
7、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 不倒谈迁, 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 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 的 《国榷》 诞生了。 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板书:鸿篇再就垂青史) (1) 什么叫“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会名垂青史?仅仅是因为他 编撰了明史巨著吗?
8、小结: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 他才从厄运中走出来, 在 60多岁的时候才重新编写出一部新的《国榷》而名垂青史。这一 刻,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来展示一下谈迁此 刻的心情吗?指名, 小组内展示。这真是:从头再来志不移 鸿篇再 就垂青史 (齐读板书)
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新写的 《国榷》 共 104卷, 500万字, 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9、激情表白:(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此时此刻,当你面对这部 沾满泪水与汗水的明史巨著,当你面对年老体弱、两鬓斑白的谈迁, 你想说些什么?
五、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当生活风平浪静时,人们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当生活遇到狂风 暴雨之时, 真的英雄才会显示英雄本色。 正如作者蒋光宇在写这篇文 章时,发自肺腑地说道:
出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难免有崎岖和坎坷, 但只要有厄运打不 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让我们再次深深地读这句朴素的话语,让它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把它永远地记在心中。
3、 在厄运面前我们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就能把厄运转化为奇迹。 【教师补充资料,指名学生朗读。】
曹雪芹写《红楼梦》,在贫困和病痛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 心沥血 10年,写了 80回,从而流传千古。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 19年时间,查阅了官府和民间上万种 资料,耗尽了他的心血和汗水,才成就这部举世闻名的巨著。
4、古人的事迹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正如这些名言所说——齐读 名言:●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有千难万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伟大的成就不只是靠力量完成,更是靠坚定不移的信念。 5、播放歌曲《从头再来》,师讲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人 也像这谈迁,不会被厄运击垮,他们并不是什么大人物, 也没有做过 轰轰烈烈的大事情, 他们都很平凡, 但是他们也和谈迁一样有着坚定 的信念,因为他们敢于从头再来。
【 结束语】 :同学们, 这是刘欢激情演唱的 《从头再来》 , 送给大家, 因为从头再来需要信念, 更需要勇气, 当你们遭受挫折时听听这首歌, 想想谈迁吧!最后,让我们伴着音乐, 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一起 把这首诗送给谈迁。
板书设计: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二十余载成巨制 从头再来志不移
一夕之间化乌有 鸿篇再就垂青史
作文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2300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 20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作者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 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 境贫寒, 没有钱买书, 只得四处借书抄写。 有一次, 为了抄一点史料, 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 20多年的奋斗, 6次修改,谈迁 终于在 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 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 《国榷 (què) 》 。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 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 见家徒四壁, 无物可偷, 以为锁在竹箱里的 《国 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 稿就下落不明。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 都是致命的打击, 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他茶 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 不起来了,但厄 (è) 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经过 4年的努力, 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 准确, 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北京 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 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
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 多。 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 一部新的 《国榷》 诞生了。 新写的 《国榷》 共 104卷, 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 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难免有崎岖和坎坷, 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 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作者
第一段 (何时) 明末清初, (何地) 浙江 (何人) 出了一位史学 家谈迁。 (何人) 谈迁 (何时) 自幼 (何事)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 尤其喜爱历史, (为何) 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如何) 但 由于 (何人) 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 (何时) 有一次, (为何) 为了抄一点史料, (如何) 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 路。 (何时) 经过 20多年的奋斗, (如何) 6次修改, (何人) 谈迁终 于在 (何时) 50多岁时 (何事) 完成了一部 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 史——《国榷 (què) 》 。 (156字)
第二段 (何事)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 (何人) 谈 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何事) 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何时) 一天夜里, (何人) 小偷溜进 (何地) 他家 (何事) 偷东西, 见家徒四壁, 无物可偷, 以为锁在竹箱里的 《国 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何事) 从此,这部 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何时) 20多年的 (何事) 心血转眼之间化 为乌有, 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 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何人) 他 (何事) 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 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 但厄 (è) 运并 没有打垮谈迁, (何人) 他 (何时) 很快 (何事) 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260字)
第三段 (何时) 经过 4年的努力, (何事) 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为何)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 (何时) 59岁的 (何人) 谈 迁 (何事) 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 (何地) 都城北京。 (何时)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 (何人) 他 (何地) 四处寻访, (如何) 广泛搜集 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何人) 他一袭破衫, (何时) 终日 (如何) 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如何) 面对孤灯, (何人) 他 (如何) 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 (何人) 他知道生命 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何时) 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 (何事) 一 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何事) 新写的《国榷》共 104卷, 500万 字, 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 精彩,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何人) 谈迁 (何事) 也因此名垂青史。 (231字)
第四段 (为何)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 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45字)
谈迁写明史
第一步搜集谈迁写明史的素材 :(盖房子的原材料) , 并将所有的 素材了然于胸,在自己心中酝酿、构思,意在笔先。不要急于下笔。 第二步先拟一个精准的题目:这个题目要告诉我们这是一篇人物 传记类的文章, 要写清楚人物和他典型离奇的故事, 用一句话说就是 何人做何事。也就是现在这个题目。
第三步搭架子拟提纲:根据题目,也就是要完成的核心任务,我 们自己看看用几部分能交代清楚这个故事, 就着手设计搭这个房子的 架子。
一、谈迁写明史简述
二、谈迁写明史遭遇的离奇故事
三、谈迁第二次写明史
四、谈迁写明史给我们启示
第四步写作:
第五步修改定稿:
●庖丁解牛:这样子拆解成功的范文, 就要以一位写着的身份站 在作者的角度去思维:①看作者是怎样运用《新闻六何》的要素来叙 述或表达一个事件的;②看作者是如何组合六要素的,前后顺序,逻 辑关系, 将好多个事件一环一环穿起来的; ③看作者是怎样给房子搭 架子的;④我要是写人物故事也这样子写可以吗?
作文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500字
1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
(1
诞、寝”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
(2)出示词语,指导读正确: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翔实可信 家境贫寒
流传千古 鸿篇巨制 家徒四壁 下落不明
夜难安寝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名垂青史
(3)理解词语: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 “博、徒、奋” 3. 临写,范写。 “博 、 诞”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全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出文中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3)同桌合作,概括段意。
3.教师指导分段:
第一段:(1)谈迁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 20多年奋斗,终于编成了明 朝编年史《国榷》 。
第二段:(2、 3) 书稿被盗,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经过奋斗,重新编写了《国榷》 第三段:(4)告诉我们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四、释疑解难,把握整体
(一) .自由读文回答问题:
1谈迁的信念是什么?他遭受了怎样的厄运?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读读 课文,并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
2、学生自学。
3、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1)出示语句“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 实可信的明史。 ”
谈迁的信念就是: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2
3
4
5
6
7
8
9
作文四:《厄运打不垮的信念》2300字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一、教材简析: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囯榷》 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全文共 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谈迁自幼刻苦好学,他克服生活的艰难,奋斗 20多年, 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二三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写谈迁克服重重困难重新撰写丢失的 史书,且更详实,更精彩。第四自然段写人生难免有坎坷,但只要信念不垮,希望就永远存 在。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 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 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 教学难点:明白文中数据的作用,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教学过程 :
(一) 、板书课题,引导质疑: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
(1) “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 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 读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 “坎、诞、寝、 ”都是前鼻音, “撰、迁” 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导分段
(1) 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 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①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 500多万字的《国榷》 。
②第二段:(2、 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
③第三段:(4节) 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 (读句子,谈体会)
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 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5、指导朗读。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 人?
(板书) 不向困难屈服 自强不息
2、 师:谈迁经过 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 6次修改,终于在 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 制”—— 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 ——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 “书稿被偷” , “下落不明” 又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 “化为乌有” 。 ) “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 “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 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 、 “广泛搜集” , 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 ,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 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
理解: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 “ 104卷” “ 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 血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品质。 )
6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 “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齐读四自然段。 )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 希 望就永远存在。 )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 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
附:板书设计 :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家境贫寒 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 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 自强不息
《国榷》 名垂青史
作文五:《厄运打不垮的信念》4300字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溧阳市埭头中心小学 刘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的作用;知道厄运在文中 的意思并感知厄运对谈迁的打击;体会谈迁完成《国榷》的艰辛。
2、借助想象、诵读感受谈迁的顽强意志,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 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谈迁的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 并懂得只要有信念, 生活就会充满 希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谈迁,去学习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体会他那(读题)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二、围绕“厄运”,走进谈迁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文中的厄运指什么吗?
2、仅仅是丢失几卷书稿,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呀? 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出示:“经过 20多年的奋斗,??《国榷》 。 ”
(1)默读句子,用笔圈出这句话中的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什么?
(20多年——时间很长; 6次——联系我们自己写文章, 说明谈迁著书的严谨 认真; 50多岁——耗费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年龄大; 400多万字——我们要求 写多少字。)
(2)如果把这些数字去掉呢?(指名读)有什么不一样?
从这一组组数据中,我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编写《国榷》的不易,能读出 其中的艰辛吗?
①指名读(相机评价:你的读让我感受到了谈迁信念的坚定/你的读让我感 受到了谈迁撰写的艰辛/你的读让我感受到了谈迁治学的严谨/你的读让我感 受到了作品的宏大??)
② 20多年, 6次, 50多岁, 400多万字,这仅仅是几个枯燥的数据吗?不是 了,此时的数字都充满了生命了。让我们带着感受,读出有生命的数字吧! 3、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同样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出示:“ 但由于他家境贫寒,??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
①“一点”是多少,也许是就一段话,也许只有几句话,可他付出了怎样的 代价呀?“一百多里路”有多远,“学校到市政府广场多少路程”, 20多里路, 我们乘汽车也差不多要 30分钟,而他却是用走路。
为了这一点的史料, 谈迁就走了一百多里路, 那完成这部 400多万字的巨著, 谈迁该付出多少的努力、多少的辛苦、多少的心血呀!你能读出来吗?
② “竟带着干粮”,路途这样遥远,却只能带着干粮上路,如果这是个寒 风凛冽的早晨呢?如果这是个大雪纷飞的傍晚呢? (用你的朗读把他的不易读出 来吧!)
③ “四处抄书”,在抄书的过程中,会一帆风顺吗?也许会遭到拒绝,也 许会遭到白眼,也许还会遭到侮辱,但为了写书,他都忍受了。
(2)女生能这段文字背后所蕴藏的风风雨雨吗?(女生齐读)
(3)让我们男生读出了这段文字背后的酸甜苦辣吧。男生再来——
(4) 著书的艰辛, 又岂是这几句话所能概括的, 其中的不堪屈辱又岂是我们 所能想到的。 所以当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著成时, 谈迁心里非常—— (高 兴、激动、兴奋、喜悦)。
如果你是他的亲人朋友,邻居,你会对谈迁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面对终于完成的书稿他会说些什么?
(5)这部《国榷》对谈迁意味着什么?
4、教师叙述:可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 夜里, 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 见家徒四壁, 无物可偷, 以为锁在竹箱里的 《国榷》 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5、同学们,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偷走了什么?
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了,这真是:
出示: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 (齐读)
6、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 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一场——(指课题:厄运)
这么大的灾难、打击,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灭顶之灾、飞来横祸、祸 从天降??)
7、这场厄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 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所以他——出示:“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 热泪在不停流淌。 ”
(1)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什么?
(2)谈迁此刻的心情怎样, (痛不欲生,甚至是绝望啊)你能把这种感受读 出来吗?
(你读出了对谈迁深深的同情!/一份理解!/内心的痛苦!)
(3)什么叫茶饭不思?什么叫夜难安寝?谈迁在想什么呢?
(想《国榷》,想编《国榷》时的艰辛——引说:
为了 《国榷》 , 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熬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为了 《国 榷》,我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家中却始终家徒四壁啊!/为了《国榷》,我四 处借书抄写,常常遭到别人的拒绝。/为了《国榷》,我抄一点史料,常常还要 走一百多里路。)
(4)想着想着,谈迁不禁老泪纵横!我们一起去看——(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谈迁老泪纵横,听到了他颤抖的心声。) 谈迁除了在想编写《国榷》的艰辛,他还会想写什么?
(想从头再来,重新编写《国榷》。)
8、是啊——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下决心从头撰写 这部史书。”
(1)他是怎么做的呢?(下决心 从头撰写 这部史书) 读读这个词 再读 还有一个关键的词语,自己先读一读 【(下决心)下决心之前呢】 (他很 快从 痛苦 中 挣脱 出来) 挣脱,我们一起读这个词 /挣脱不够利索。再读 挣脱 什么呀 (痛苦)读这两个词
(2)是什么在支撑着他,让他能挣脱痛苦,从头撰写?(是信念) 信念具 体指什么?
因为谈迁要编修一部明史,所以厄运,你接着向下读——
我隐约感受到了力量的存在。但不是那么强烈。正因他心埋编明史的信念, 所以厄运,请你读——
所以厄运,一起接着读——
(3) 同学们, 此时站在我们目前的谈迁还是一位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的老人 吗?
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来读这句话吧!
三、悟读“打不垮”,读懂谈迁
过渡:可是, 20多年的心血, 400多万字,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从头再干 谈何容易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中去吧!
师述出示: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走近这 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 看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边读边画出(用“——”)能够打动你心 灵的词语、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写关键词语即可)
稿。
年)大声地喊出这个数字。
长吗? 他怎样度过的?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这是怎样的 4年吗? 你来读
这还是一个怎样的 4年?你读
这是一个披星戴月的 4年, 含辛茹苦的 4年, 还是一个坚持的 4年, 更是一 个创造奇迹的 4年,你再来读这句话。
这 4年平凡吗?我们一起读。
没有这 4年,就不会有《国榷》。再读。
2、所以,别小看这 4年,它让我看到了谈迁的执着和坚持。 4年打动了我, 哪里打动了你? (指说, 相机出示:“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 ??时间已经不多了。 ” ) 这段话中,哪些词语令你特别感动,谁来交流。(顺序可以打乱)
A 、 四处寻访 这里哪里令你感动? 到哪去寻?到哪去访?
是啊,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他——(引读)
B 、终日奔波 终日什么意思?读读这个词。
终日奔波在哪里?(风沙) 环境恶劣,请你读。
我们想象,他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一直都在奔走忙碌。请你再读。
C 、 奋笔疾书 这里疾什么意思?(快速地。)我们再读这个词。 (生读)别 磨蹭。(生读)有速度了,再读。(生读)
为什么要奋笔疾书? (生讲) 你读这个词。 (生读) 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是啊,他在和人生赛跑,和时间赛跑。我们一起来读。
3、 在谈迁的心中编写明史比什么重要?谁说? (比生命都重要?) 为什么? (生答)是啊,把掌声送给他。
4、虽然文章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谈迁重写《国榷》的情景,但用心 读来,那一幅幅“四处寻访”图、“风沙奔波”图、“孤灯奋笔”图又清晰而又 生动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这一幅幅生动而又心碎的 画面写出来吧!
(1)“四处寻访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在凛冽的寒风中, 四处 寻访,广泛搜集。饿了 ,渴了 ,累了 。
(2)“风沙奔波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 清晨, 谈迁 ; 中午, ; 夜晚, 。??
(3)“孤灯奋笔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
上, ;也许 ;也
许 。??
他哪里是在写书稿, 他简直在和他短暂的生命赛跑呀! 让我们一起再来动情 地读一读!
5、“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 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让我们 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人。
(1)齐读——“新写的《国榷》??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2)我们读这个词:名垂青史
谈迁为什么会名垂青史的?谈迁仅仅因为《国榷》而名垂青史吗?
(3) 那么在你看来, 谈迁的心中信念又是一种什么呢?——力量, 勇气, 信 心,希望。
9、小结:是的,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信念,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 名垂青史的。这真是—— 出示 :厄运不改男儿志,从头再来垂青史。
10、同学们,此时此刻,当你面对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明史巨著,面对年 老体弱、两鬓斑白的谈迁,你想说些什么?
11、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诵这首赞美谈迁的小诗吧:
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厄运不改男儿志,从头再来垂青史。 四、总结升华,激发情感
1、 谈迁的故事学完了, 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永恒的。 引读出示 “ 在 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面对厄运,坚持信念,就永远不会被打垮。这是一种意志的力量,这也 是一种人格的力量, 你还知道哪些厄运打不垮的英雄吗? (桑兰、 司马迁、 张海 迪、海伦·凯勒等)
是呀, 司马迁忍辱写史记; 桑兰的微笑征服无数世人; 还有海伦凯勒, 霍金 等等。这些人都在告诉我们——(齐读句子)
3、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什么大人物,没有做过轰轰烈 烈的大事情, 他们很平凡, 但是他们也有着坚定的信念, 面对挫折与困难而自强 不息,他们同样值得尊敬。让我们来看:播放《从头再来》。
5、是啊,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灾难 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有希望。 (板书:↓)不害怕、不抱怨、不屈 服,就一定会有从头再来的一天。地震不可怕,旱灾不可怕,泥石流也不可怕, 因为我们中国人坚信只要有——(引读)
6、 也许有一天, 你真的会有崎岖, 真的会有坎坷, 请记住这些话:—— (齐 读)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有千难万难。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w án kù)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7、同学们,心若在,梦就在,信念在,希望在。下课。
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
希望
作文六:《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300字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1594~1658) 明清之际史学家。他博览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
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完成这
部编年体明史,全书400多万字,取名《国榷》。
自主学习,我尝试
一、我会读:读一读下面的字词,给划线的字词注音。
浙江( ) 谈迁( ) 抄写( ) 博览群书( )
) ) ) )
( ) ) )
我补充:
二、我会写:课文中“浙”“迁”“锁”“诞”等生字很难写,你也来写写吧。
我补充易错字:
三、我能理解词语。(解释划线字,再说说整个词的意思。)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四、我会读课文。
五、我会思考:
1、题目中“厄运”和“信念”在文中分别指什么?
2、我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六、我有哪些地方或问题不明白。
反思成长, 我收获
1、本节课我的表现(优秀 良好 一般)。
2、本节课我为小组做的贡献。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活动一: 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课文中描写“厄运”的内容读一读。
1、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20多年的心血”的丰富内涵。
①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在这一百多里的路途中,他渴了,就_______;饿了,就_______;累了,就_______;脚上起了泡,就_______。来到目的地,他不顾_______ ,就 _______ 。 ②从“6次修改”、“400多万字”,你体会到什么?从“20多年”和“50多岁”你又体会到什么?
③20多年过去了,一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诞生了,谈迁的心情怎样?
2、20多年的心血转眼化为乌有,体弱多病的谈迁怎能不悲伤呢!课文是怎样写他悲伤的程度的?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活动二:面对如此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请细心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情景之一:四处寻访——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1、清晨,天色微明,人们还在( ) ,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炎炎,人们正( ) , 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人们已( ),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情景之二:孤灯疾书——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四年里,一个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是怎样过来的?
在炎热的夏天里,他_______ ;在寒冷的冬天里,他_______ 。白天,他;夜晚,他_。这些艰辛难不倒他,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_ ______ 。
活动三:读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互相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有感情地诵读。 活动四:学习了这篇文章,今后你遇到“厄运”会怎样面对呢?
知识积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作文七:《厄运打不垮的信念》7100字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具体描写谈迁两次编写《国榷》的句段,品悟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在厄运降临 时坚定的信念。
2.通过朗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情境中升华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用“厄 运打不垮的信念”激励自己。
教学流程
一、由词入手,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并指名读准下列词语: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流传千古 鸿篇巨制 家徒四壁
化为乌有 夜难安寝 终日奔波 奋笔疾书 名垂青史
2.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围绕“厄运” ,体会编写历程艰辛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厄运”的内容读一读,思考:为什么说这是厄运?
2.紧紧围绕:“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 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他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 组织交流,研讨。
(1)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 20多年的心血”的丰富内涵。
①有一次, 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谈迁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谈迁 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他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史实,而不是随意编造。 )
师出示:
在这一百多里的路途中,他渴了,就 ;饿了,就 ;累了,就 ,脚上起了泡,就 。来到目 的地,他不顾 ,就 。
②从“ 6次修改” 、 “ 500多万字” ,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编写工作量非常大,十分辛苦。 ) 从“ 20多年”和“ 50多岁”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谈迁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国榷》 。 ) ③师引导学生在体会中说:20多年过去了,一部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诞生了,而谈迁的身 体却——(体弱多病)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中“但由于他家境贫寒??完成了一部 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 《国榷》 。 ”
(2)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不屈。
①师:而现在, 这些都化为乌有了, 体弱多病的谈迁怎能不悲伤呢!课文是怎样写他悲伤的 程度的?(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
②师: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他会想到些什么?出示:
他不想喝,不想吃,想的是 ;他夜深难睡,想的是 。面对 20多年的心血一朝化为乌有, 他把所有悲痛都化为 。
指导朗读:“ 20多年的心血??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
③师:正当人们都认为谈迁再也站不起来时, 他却又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你们说这样 的决心大不大,为什么?(大。一是工作量大,花去了 20多年, 500多万字;二是自己体 弱多病,年岁已大。 )
三、紧扣“重编” ,品悟信念不垮之志
1.师:谈迁是怎么做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请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交流。
(1)情景之一:四处寻访——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2)情景之二:孤灯疾书——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 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3.师:这四年里,一个 50多岁的体弱多病的老人是怎样过来的?
出示:
在炎热的夏天里, 他 ;在寒冷的冬天里,他 。 白天,他 , 夜晚, 他 。这些艰辛难不倒他, 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4.指导朗读:“他一袭破衫??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
四、探究原因,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谈迁名垂青史,原因何在?(在组织交流的基础上,强调两点:一是他完成了一部 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二是他具有“打不垮的信念” 。 )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反复朗读。
3.布置作业:通过课外阅读,搜集“厄运打不垮的事迹” ,为班级专题交流会做好准备。 教师能抓四字词语,引导学生品味,体会一部奇书诞生的艰辛,体会艰辛,读出艰 辛, 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通过朗读感悟, 感悟四字词语的意思, 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描写谈迁为使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 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 四处寻访 ” 、 “ 广泛搜集 ” 、 “ 一袭破衫 ” 、 “ 终日奔 波 ” 、 “ 年老体弱 ” 、 “ 奋笔疾书 ” 等, 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 比如从 “ 终日奔波 ” 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 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我认为语文味是品出来的。 品出 “ 信念对人生的支撑 ” !
围绕“厄运”体会艰辛
这部分内容以问题导入:谈迁遭遇到的厄运是什么?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厄运?引入第 一小节的学习,这一小节中有一个重点句:经过 20多年的奋斗, 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 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 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 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 20多年,一万多个 日夜, 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 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 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 5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过朗读加深对谈迁的认识, 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紧扣“重编” ,品悟信念不垮之志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 问题过渡到第 3小节的学习。 第三小节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 比如 “四处 寻访” 、 “广泛搜集” 、 “亲自” 、 “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抓住其中的一 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让 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设 置了一组想象联系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1)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2)那是一个漫天飞雪的清晨,??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看一组动画,让学生对谈迁所
付出的艰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然后再追问:谈迁为了矢志不渝的信念, 在努力, 在抗争, 他要与什么抗争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 到想象人物情景, 逐步丰满了人的形象。
所受打击之大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 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 简直是难于言表。 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 这样的厄运, 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 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造成了多大的打击?他 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到底在想什么?
【设计建议】
1、促进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 在第二部分 “ 课程目标 ” 总目标中第一条就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 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显然,促进学生 “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 一。本篇课文中所叙写的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所遭受的打击是致命 的。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文章最后 水到渠成地点明了主旨。教学本篇课文,固然要让学生感受谈迁动人的事迹,但也应让学 生从谈迁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促进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一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潜 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二要让学生联系实际,谈经验,说教训,学榜样,树雄心,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
2、体会运用数字的表达效果。
本篇课文后面练习的第 4题是:“ 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 许多数字。默读课文,找几处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这道题显示了教学本篇 课文的重要要求之一,也提示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即通过相关数字,体会谈迁治学的 刻苦和信念的坚定。教学过程中,不宜将作者运用的数字从文章中剥离出来,应将它们放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 一句话中,连续用了 “20多年 ” 、 “6次 ” 、 “50多岁 ” 、 “500多万 ” 等数字,从不同的角度表 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20多年 ” 包含了多少日日夜夜、风霜雨雪、酸甜苦辣! “6次 ” 修改,意味着谈迁不知查阅了多少史料,不知亲自考察了多少地方,反复查证,反复 修改,这 “6” 字包含了多少艰辛和心血啊!等等。此处不再一一枚举和剖析。
3、引导积累大量的四字词语。
本篇课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之一是, 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 你看, “ 刻苦好学 ” 、 “ 博 览群书 ” 、 “ 翔实可信 ” 、 “ 家境贫寒 ” 、 “ 流传千古 ” 、 “ 鸿篇巨制 ” 、 “ 可想而知 ” 、 “ 家徒四壁 ” 等,俯拾皆是。据不完全统计,本文中运用的四字词语,不少于二十四个。这些四字词语 概括性强,包含的信息容量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学生积累这些 词语,有利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益于巩固所学,也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总之,一举数得。所以,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四字 词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呢?一要理解它们的意思。课文后面练习的第 2题是:“ 查字典弄 清带点字的字义,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 编者选列了 “ 博览群书 ” 、 “ 家徒四壁 ” 、 “ 一袭 破衫 ” 、 “ 奋笔疾书 ” 四个四字词语,提示学生用心体会。二要让学生熟读课文。三要诱导填 空、抄写,激励活学活用。
【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3、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生活就 会充满希望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明白文中数据的作用,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 念。
教学过程
一.由课题导入。
谁来把课题读读。师,你的朗读,我听出了强调的是 “ 厄运 ” ,说说你的朗读中强调了 什么?师:大家都读出了不同的感受。希望这节课同学们对课文都能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和感受。
二.读文 1-2段,体会 “ 厄运 ” 的打击。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谈迁遭受了怎样的厄运?
“ 一天夜里,小偷 …… 下落不明。 ”
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嘛,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呀,请从文中找 出语句读一读。
2. 体会 “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
出示:“ 经过 20多年的奋斗, 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 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 500多万字 的明朝编年史 -----《国榷》 。 ”
A 、师:读一读,你能读出这句文字背后的意思吗?(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可能有以下的阅读感受:
“20多年的奋斗, 6次修改, 50多岁 ” ,能反映出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坚定的信念。 “6次修改 ” 能反映出谈迁治学的严谨。
“500多万字 ” 可以看出《国榷》确实可以称得上是鸿篇巨制。
“ 终于 ” 能反映出谈迁达成信念后心中充满喜悦。
教师可相机提醒:认真观察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这句话里有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 —— 用了一组数据。用心的读一读,你能从这一组组数据中,体会到什么? 引语:我们已 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编写〈国榷〉的来之不易啊,能读出其中的艰辛吗?(用数字能让 我们感到真实而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谈迁为编写《国榷》 ,他那 坚定的信念,为此付出的惊人的代价。 )
相机感情朗读。引语: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字,这仅仅是几组枯 燥的数据吗?不是了,此时的数字都充满了生命了。让我们带着感受,读出有生命的数字 吧!齐读。
三.体会谈迁的不幸,学习第二段:
(一)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的确是厄运(点题)啊,这对于体弱多 病的谈迁来说真是致命的打击!此时的他 -----------?
屏幕:“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 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他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 1、他茶饭不思,思什么?,他夜难安寝,辗转反侧,又在想什么呢?
(想《国榷》 ,想编《国榷》时的艰辛
为了《国榷》 ,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熬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
为了《国榷》 ,我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家中却始终家徒四壁啊
为了《国榷》 ,我抄一点史料,常常还要走一百多里路。
想着想着,谈迁不禁老泪纵横!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
致命了。读读。
2、师:是啊,此时的谈迁已是 54岁的老人,他千辛万苦,省吃俭用,直熬到两鬓斑 白,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吗?可如今书稿被偷,下落不明, 此刻的谈迁内心怎样?(无比痛苦)你能用哪些词形容?(痛不欲生、悲痛欲绝、肝肠寸 断 … 痛不欲生、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灾横祸、祸从天降等 … )
3、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读这句话?生评价。师引语:(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仿佛看到谈 迁泪流满面的样子了, 我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
4、配乐朗读。
(二)过度:一般意志不坚的人遇到了厄运会怎么样?学生想象。
师:面对厄运谈迁被打垮了吗?谁来读读。
1、出示句子:“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 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
是什么使谈迁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是什么使他下决心从头再来?(信念)这是怎样 的信念啊?(坚不可摧、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点题)
2、感情朗读:一个人有了真正坚定的信念是不容易被打垮的。经历了 20多年风雨洗 礼的信念是更不可能轻易放弃的。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老人背 后的坚强。
3、正是凭着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谈迁再次开始编写《国榷》 。
四.感受艰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经过四年的努力,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出示句子:新写的 《国榷》 共 104卷, 500万字, 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相翔实、 精彩,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2、师:为了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谈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去,默读课文第 3自然段,想一想:300多年前,生命走上最后 光阴的谈迁, 你感动的地方, 划一划, 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一个词, 一句话都行。 同 学们学得都非常的投入,我们就是要用双眼去读文字,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内容和情感 3、相机出示句子:
A 、 “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收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 历史的遗迹。 ”
从 “ 四处 ”“ 广泛 ”“ 亲自 ” 这些词语中我们看到了谈迁忙碌的身影。
B 、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收集前朝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 的遗迹。 (“ 四处寻访 ”“ 广泛收集 ” 亲自,可以看出他治学的严谨。 )
重点:C 、 “ 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 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生说感受。
生谈谈自己的感悟。你能从文字中读到他的那份信念吗?
(1) “ 一袭破衫 ” 可以体会到他生活艰苦。 “ 扑面而来的风沙 ” (环境恶劣)
(2) “ 终日奔波 ” (忙碌劳累) “ 面对孤灯 ” (独自一人很孤独,每天工作到深夜)全 身心的投入,呕心历血
(3) “ 奋笔疾书 ” (他抓紧分分秒秒编写《国榷》
(4)相机感情朗读。师点拨语:因为有了信念,他不怕生活艰苦,条件恶劣;因为有 了信念,他不怕奔波劳累,风沙扑面;因为有了信念,他不怕孤单寂寞,年老体弱;因为 有了信念,他敢与命运作抗争;因为有了信念,他敢与世界进行赛跑;因为有了信念,他 终于又一次完成了 《国榷》 。 一天劳顿下来, 已是筋疲力尽, 本该好好休息, 但谈迁, 读 —— 师:他是在和时间赛跑,在和短暂的人生赛跑。
这样的劳顿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 ,真令人敬佩! 想象情景:我们读书就要边读边想象,把文字想像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1)也许那是黄沙弥漫的早晨,谈迁 ……
(2)也许那是风雪交加的夜晚,谈迁 ……
(3)也许因劳累过度而病倒了,谈迁 ……
(4)也许 …… 谈迁 ……
D 、联系课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情景,想象画面 (音乐〈二泉映月〉 )
“ 风沙奔波图 ”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瑟瑟的寒风中,在漫天的风沙 中艰难地行走,饿了, ;渴了, ;累了,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 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五.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你们对谈迁的敬慕之情,让我们在心头唱响《从头 再来》 ,把它献给三百多年前的谈迁吧。
六.这个故事是感人的,但这个故事给我们启迪却是永恒的。文章最后一段直接揭示 了这种启示。齐读末段。请记住: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七、激情表白:此时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拿出笔,快速的写写。
500万字的鸿篇巨制, 就是一个年老体弱的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 从头再来写成的。 面对这部沾满泪水和汗水的史书时,我想对谈迁说:
谈迁的一生是贫困的一生,是奋发进取的一生,他的全部精力,都无保留地贡献给祖 国的学术文化事业,特别是在史学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
――― 仓修良
八、作业:
古今中外向谈迁这样厄运打不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向 …… ,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他 们的故事读读 ,肯定能带给你很多启迪,激励我们一生。
作文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2700字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预案
科大附小 韩凤华
一、教学内容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位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毅力。 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讲谈迁完成了《国榷》的编写。第二自然段写《国榷》书稿被偷,谈迁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决心重新的撰写。第三自然段,讲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更翔实的《国榷》诞生了。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结句,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
“信念”是贯穿在文章中的一条线索。谈迁因信念动笔编书,遭受厄运能挣脱痛苦,再次奋起,仍是信念支撑。文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二、学情分析及应对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如:自学字词,自读感悟等。因此,教学中只需抓住重难点,适时指导点拔,不必“平均用力”。 限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学生对谈迁的厄运的理解一定是肤浅的。突破这一难点的方式除了调动生活经验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带领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
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阅读背景不明。鉴于此,备课要充
分,流程要灵活,预设要少 ,多关注生成。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利用工具书查关键字并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通过品读文字,能感受到谈迁信念的坚定,追求的执著,在厄运的打击下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并能把这种理解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
3、初步感受到列数字的方法能使文字更加翔实,更有表现力。
4、通过学习懂得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永存,希望就永在。
四、重难点
重点:教学目标2
难点:教学目标3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主要内容:课文插图;课文关键句、词;乐曲(《浪淘沙》《命运》);课文范读
2、课堂练习用纸(每生一张)
六、教学思路及主要方法
“信念是灯,照亮前行的路”。“信念”也是本课教学的主旨,每个环节,紧扣“信念”。让这盏“灯”亮在学生心中。
把学习人和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价值观教学目标,
落实在谈迁这一人物形象上。引领学生认识谈迁——了解谈迁——感悟谈迁——赞美谈迁。让谈迁 这一人物形象深深印在学生心中。
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听读了解、自读感悟、朗读品味;想象体验,情境感染等。
七、教学流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使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把字读准,把句读顺,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查关键字理解词的方法)。
2、品读1、2自然段。初步感受列数字的方法能使文字更加翔实,更有表现力。能感受到谈迁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一、谈话揭题,释题,质疑
1、“同学们,请听——这是我国的古典名曲《浪淘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国明末清初之时,历史的长河在浙江就淘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
师板民收:谈迁,指导“迁”字,字音、字形、字义。
“请大家读一读这个名字”“谈迁是一位史学家,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带上这个内容,加进自己的感受同,再读这个名字”“第二次的朗读似乎多了一份历史特有的厚重感。我们读书就应当带上自己的感受。课文讲述的是谈迁的故事。学完之后,你对谈迁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谈迁引题,让这个人物形象先进入学生心中。对“谈迁”的两次朗读的设计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感悟,为课文的品读理解“开路”)
2、请学生正确地读出课题,同时解释“信念”“厄运”(尤其对“厄运”的理解,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模糊的,调动学生体验,用举例的方式讲解)。
3、请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学生的疑问会集中在:谈迁的信念是什么?谈迁遭受了什么厄运?为什么说他的信念“打不垮”)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读准生字词
1、过渡:“‘学贵有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听课文朗读。看一看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而谈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听录音范读
听完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你有什么想说的?”
3、完成一个填空练习(把握全文内容)
4、学生自学生字词,重点要求读准音
检查的自学情况,随机纠正指导
5、理解词语: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教给学生查关键字,借助字义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一、二两段,深入理解。
1、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利用关键字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同样可以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理解文章”。
再读课题,从“信念”入手。
2、“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读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同,内容。在课堂练习纸上抄写这一内容。(划一划,抄一抄,让谈迁的信念映入学生脑海。)(师板书:编写明史(翔实可信))
3、再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相关内容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谈迁是怎么做的。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句。
细读两处:(问:“你读懂了什么?”“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谈迁”?)
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引导学生品读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数据的方法,能使文字更翔实更有表现力。)
4、总结第一自然段内容。板书:不畏艰辛完成《国榷》
5、引导体会谈迁完成书稿的喜悦。“你完成一篇习作后高兴吗?”(唤起相关体验,为理解后文谈迁丢失原稿的痛苦做铺垫。)
6、过渡:“同学们,读过孟效写的《登科后》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果谈迁有一匹快马,那一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喜讯传遍亲朋家。’谈迁将书稿仔仔细细整理好,放入竹箱,锁好。这个竹箱装着的不仅是《国榷》原稿,还是他七千多个奋斗的日子,是他几乎比重的心血。在谈迁心中,这竹箱一定是沉甸甸的,是无价的珍宝。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夜里,书稿竟不翼而飞。”
引导学生走进谈迁内心世界,理解“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自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紧扣课文说说: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谈迁。
7、指导读好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板书:原稿被偷,挣脱痛苦(“挣
脱”“下决心”抓住关键词,读出力量。)
8、课堂小练笔:写下你想对谈迁说的话。
(至此,谈迁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一步步丰满起来。)
交流感受
(本项练习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安排,或说或写。)
四、总结
“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谈迁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谈迁正是这样的,‘立大事’之人。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个名垂青史的名字——谈迁。谈迁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国榷》第二稿的编写的。第二课时继续学习。”
五、作业
1、继续练读课文,积累本课四字词语。
2、推荐图书《谈迁传》
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谈迁 编明史(翔实可信)
不畏艰辛 完成《国榷》
原稿丢失 挣脱痛苦
教学反思:
作文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5100字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一、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谈迁打不挎的信念是什么呢?什么叫厄 运?文中指又指什么呢?
3、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嘛,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
4、这究竟是怎样的书稿呀,请从文中找出语句读一读。
出示:“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国榷〉 ”
(1) 好好读读这句话,你有怎样感受?
(20多年——时间很长, 6次——联系我们自己写文章, 谈迁著书的严谨认真, 50多岁——耗费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年龄大, 500多万字——我们要求写 多少字)
(2) 从这一组组数据中,我们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编写〈国榷〉 的来之不易啊,能读出其中的艰辛吗?
(3) 20多年,6次,50多岁,500多万字,这仅仅是几组枯燥 的数据吗?不是了,此时的数字都充满了生命了。让我们带着感 受,读出有生命的数字吧!
(4) 还有哪些地方你同样感受到原稿的来之不易呢?
出示:“ 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一百多里路。 ”
(“一点”是多少,也许是就一段话,也许只有几句话,可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呀?“一百多里路”有多远, “宜兴到徐舍多少路程”32里路,我们乘汽车也 差不多要30分钟,而他却是用走路)
(“竟带着干粮”,路途这样遥远,却只能带着干粮上路,如果这是个寒风凛冽 的早晨呢?如果这是个大雪纷飞的傍晚呢?)
(“四处抄书”在抄书的过程中,会一帆风顺吗?也许会遭到拒绝,也许会遭到 白眼,也许还会遭到侮辱,但为了写书,他只能委曲求全)
这句话会读好了吗?想着我们刚才的交流, 你一定能出这句话文字背后的内 容情感的。
(5)著书的艰辛,又岂是这几句话所能概括的,其中的不堪屈辱,生 活的贫困又岂是我们能想到的。 所以当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著成时, 我 们都会为他高兴, 如果你是他的亲人朋友, 邻居, 你会对谈迁说些什么?谈迁心 中的是可想而知呀!
(恩,今日老夫/老伯我可以好好睡个安稳觉了。恩,今日老夫定要到酒家 去赊二两酒来,把酒当歌啊)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国榷》被偷后的悲伤与坚强。
1、 教师叙述:可是,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 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他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 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2、同学们,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偷走了什么?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什么都没有了,这真是: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板书,齐读)
3、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 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引导学生说:痛不欲生、灭顶之灾,青天霹雳、 飞来横祸,厄运)
4、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1) 出示:“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 (多媒 体显示)
(2) 他的心情怎样, (极其痛苦, 甚至是绝望啊)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3) 茶不思,思什么?什么叫夜难安寝?是啊,他夜难安寝,辗转反侧,又 在想什么呢?
(想《国榷》,想编《国榷》时的艰辛
为了《国榷》,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熬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 为了《国榷》,我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家中却始终家徒四壁啊 为了《国榷》,我抄一点史料,常常还要走一百多里路。
(4) 想着想着,谈迁不禁老泪纵横!同学们,文已入我心,让我们再次齐读 这句话吧!
(懂了,你们懂了,我仿佛看到谈迁老泪纵横,听到了他颤抖的心声) 5、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可是谈迁垮下 去了吗?谈迁就此沉沦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1) 引读:“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撰写这部 史书。
(2)(什么在支撑着他,对信念,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已深深感受到了他那 坚定不移的信念)
(3)再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品悟谈迁二写〈国榷〉的艰辛以及他的不垮之志。
过渡:可是,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从头再干 谈何容易啊!
同学们,让我们再把心沉下来。
出示: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走近这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 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边读边画出(用“——”)能够打动你心灵 的词语,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写关键词语即可)
(前面同学们学得都非常的投入, 我们就是要用双眼去读文字, 用心去感受文字 背后的内容和情感)
1、指名交流。(顺序可以打乱)
(1)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
.... , 广泛搜集
.... 前朝的逸闻, 并亲自 ..
到郊外
.. 去考察
.. 历史的遗迹。
是啊,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 四处寻访,搜集考察 ” (多 媒体着重)
(2) 他一袭破衫
.... ,终日奔波
.... 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是啊, 环境如此恶劣, 从清晨到中午, 从中午到晚上, 谈迁 “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
(3) 面对孤灯
.... , 他不顾年老体弱
...... , 奋笔疾书
.... ,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 时间已经不多了。
是啊,一天劳顿下来,已是筋疲力尽,本该好好休息,但谈迁依旧“ 面 对孤灯,奋笔疾书 ”
2、出示情景,想象画面 (音乐〈二泉映月〉)
过渡:虽然文章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谈迁重写〈国榷〉的情景,但用 心读来,那一幅幅“四处寻访”图,“风沙奔波”图,“孤灯奋笔”图又清晰而 又生动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这一幅幅生动而又心碎 的画面写出来吧!
“四处寻访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
在瑟瑟的寒风中,在漫天的风沙中艰难地行 走,饿了 ,渴了 ,累 了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 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风沙奔波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谈 迁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 ,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 ,当人 们 , 谈迁一袭破衫, 。 但狂风吹不 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 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孤灯奋笔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
;也许有一天谈迁累倒在病床上,
;也许
; 但狂风吹不倒他, 风沙压不垮他, 困难挫 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3、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 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1)引读:“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 ——名垂青史。”
(2)什么叫“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会明垂青史的?
4、小结:是的,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来而明垂 青史的。这真是 厄运不改男儿志 (板书) 拨开云雾见青天
5、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诵这首赞美谈迁的小诗吧!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升华认识和情感
1、 谈迁的故事学完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永恒的,正如作者 蒋永光在写这篇文章时,非常的感动,发自肺腑地说道: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绝望之云。”
2、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 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
3、 让我们再次深深地读这句朴素的话语,让他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把他 永远地记在心中。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3.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 懂得在人 生 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难点: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评价设计:
1.
2.
3.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
“厄运”指什么? 是谁遭到了厄运? 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 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 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 理解词语
1 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3 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 开火车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2、指导分段
(1) 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 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①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写成《国榷》。
②第二段:(2、 3节)写书稿被偷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③第三段:(4节) 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
环节二
四 围绕“厄运”,体会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 (读句子,谈体会)
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 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5、指导朗读。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词。
2. 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 人?
(板书) 不向困难屈服 自强不息
2、 师:谈迁经过 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 6次修改,终于在 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 巨制”—— 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
么——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 “书稿被偷”, “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 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 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 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 准确, 他“四处寻访”、 “广泛搜集”, 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 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理解: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 心血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品质。)
6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 是啊,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齐读四自然段。 )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
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 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七、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板书 :
家境贫寒 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 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 自强不息
《国榷》 名垂青史
作文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9100字
(格式整理版)常州市实验小学百年校庆展示课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堂实录及点评
执教:常州市实验小学 陆星梅
评课:常州市实验小学 陆春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继续走近史学家谈迁,感受他那——(生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这是坚不可摧的信念,再读。 (生读)
师:谈迁从小就有一个信念,是——(生答) (板书)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师:是的,谈迁将这信念化作了行动,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厄运降临了。打开书,浏览第二自然段,看看谈迁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厄运? 生:小偷把谈迁的书稿偷走了。
师:小偷把书稿偷走了,为什么这就是厄运呢?到第二自然段找出原因,读一读。 生读:“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师:(出示句子)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1:读着这句话,我想到谈迁原来写《国榷》,为了抄一点史料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十分艰辛,居然这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我很伤感。 师:你能联系第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来谈,对“二十多年的心血”理解得更深了。 生2:我觉得老天对谈迁非常的不公,谈迁好不容易写成《国榷》,还没来得及庆贺,就被可恶的小偷给偷走了,这不是捉弄人吗?
师:从喜悦的巅峰一下跌至悲哀的低谷,真是极大的灾难啊!
生3:更何况这不是普通的书,而是鸿篇巨制,如果是我的,偷掉了,一定会伤心死的。而且这个时候谈迁是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家徒四壁,没有时间和力气再去寻找。
师:谈迁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劳力奔波,劳心费神了,他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生4:一个人辛苦一天还是能做到的,但几十年如一日就很不容易,谈迁做到了,可以想象,他在这几十年里吃的是粗茶淡饭,花费了太多太多的心血,谈迁此时一定非常悲痛,我完全能感受到谈迁此时的心情。
师:谈迁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却遭遇了这样的不幸。这里的字字句句都撞击着同学们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
生:(齐读)
点评:教师在引导学生抓住第二自然段的关键词句理解感悟“为什么书稿被偷是厄运?”这个问题时,及时捕捉一个学生结合第一节内容理解的契机,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地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第一自然段,既教给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阅读方法,又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使本课时的学习更有整体性。真叹服教师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机智。
师:为了完成《国榷》,谈迁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整整二十年的奋斗啊,可是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打击让他—— (出示) 生读:“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师: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床上,他在痛苦地沉思着,为什么上天对我这么不公,他从早哭到晚,眼睛都哭红了。
师:是啊,伤心欲绝。你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好。(生读)
生2:我仿佛看见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翁,两眼哭得通红通红,像得了红眼病一样。整天茶饭不思,坐在床前一动不动。
生3:我仿佛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热泪一直在不停地流淌着,晚上看着月亮,头发都急白了,好像在说:老天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
师:这一份痛彻肺腑你感受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生读)
点评:“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若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谈迁失书之痛,又怎能深刻体会他重新站起之不易,编写史书信念之坚决?教师深知这个道理,设计了想象说话训练。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深入主人公内心,设身处地地体会他此时此刻的绝望,为后文领悟人物精神之伟大做好铺垫。
师: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的确,历史上被致命的打击打垮的人可不少啊。看—— (出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钱谦益修订明史时,已经成稿250卷。但他的藏书楼遭遇火灾,图书稿子全部烧毁。他精神彻底崩溃,于是皈依佛门。
师:而谈迁呢?(出示,生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
师:在对比之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谈迁非常可怜,因为他二十多年的努力全部化为乌有,很多人以为他站不起来了,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编成这本书,顽强地站了起来,令我非常的敬佩感动。
师:精神使你感动。在对比之下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2:钱谦益修订明史时图书被烧毁,精神崩溃,但谈迁没有被打垮,这使我感动,如果我经受这么大的打击的话,我会选择死亡。
师:致命啊,会置人于死地。
生3:我觉得谈迁打垮厄运的信心非常强烈,钱谦益因为藏书楼火灾而放弃了自己的信念。而谈迁却决定重回书桌,重头撰写,这对年近花甲的老人实在太困难了,我觉得只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就不会被厄运扼住咽喉。
师:你说得真好,相信你读得会更好。(生读)
生4:我觉得谈迁非常坚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我认为他必将获得成功。 师:说得太好了,把掌声送给她。谈迁在天有灵,一定引你为知己。一起读,感受他的坚强。(生齐读)
师:致命的打击摧毁了钱谦益的追求,但是,谈迁向命运发起了挑战,他发誓说:“吾手尚在,宁遂已乎!”我的手还在,难道就这样停下来吗?读出他发下的誓言—— 生读:吾手尚在,宁遂已乎! 师:这是坚定的声音——
(一生读) 师:这是不屈服的声音——
(一生读) 师:这是强者的心声——
(一生读) 师:这是向命运挑战的声音——
(齐读) 师:是什么支撑他发出如此有力的声音?
生:是他坚定的信念让他发出如此响亮的声音。
点评:这里,教师巧妙引用课外资料——钱谦益被厄运击垮的史料,与谈迁面对厄运重回书桌作对比,在对比中,学生自主感悟到了谈迁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意
志,不垮的信念,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尤其是谈迁那掷地有声的“吾手尚在,宁遂已乎!” 的誓言,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扉。这一课外资料的引用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谈迁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为立体、丰满。
师:是他坚定的信念支持他发出了如此有力的声音。谈迁又是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去战胜厄运的呢?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走进谈迁重遍《国榷》的艰辛历程。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想象谈迁战胜厄运的画面。
师:我们尽量把机会让给没发过言的同学。
生1:(读“一席破衫”句)我仿佛看到了他穿着随处可见补丁的衣服,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直打哆嗦,他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寻访,搜集前朝的逸闻,但他不叫一声苦,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让我震撼。
师:谈迁为了国榷的翔实,为了国榷的完备,不顾59岁的高龄,千里迢迢奔赴北京,的确令人感动。
生2:(读“面对孤灯”句)奋笔疾书说明快而拼命地写字,谈迁已经59岁了,他白天搜集,晚上拿起笔编写,睡觉差不多一个小时左右,接着又开始探访旅程。 师:谈迁不分昼夜地工作,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家乡的时候,用4年的时间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一定也是这样,废寝忘食、呕心沥血。
生3:(读“四处寻访”句)读着这句话,我想谈迁肯定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四处寻访材料,我仿佛看到了他被拒之门外,那时正在下鹅毛大雪,谈迁不死心,就在门口席地而睡,主人看到他如此诚心,就让他进去,和他交流前朝的逸闻了。
师:他把上节课我们在动画片里看到的场景描绘出来了,的确令人感动。 生4:(读“考察遗迹”句)“逸闻”的意思是世人不大知道的传说,多数不见于正式的记载。我仿佛看到这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不停地去搜集,而很多事知道的人又很少,他边走边咳嗽,冒着风雨去寻找。我不禁想到张海迪15岁时,自己学针灸,像他们这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肯定会成功的。
生5:(读“面对孤灯”句)年过半百的谈迁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了,他在自己最后一段生命里,还是坚持奋笔疾书,累了捶捶腰,困了用冷水洗把脸,十分感人。
师:同学们想象的的画面令人感动。想不想听听350多年前,谈迁在北京四处寻访的真实故事?谁来为大家读一读。
生读:谈迁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在南方,流传着王公大臣李国桢英勇就义的故事,谈迁想把它写进《国榷》,到了北京就留意打听。可是北京的传闻和南方完全不同。谈迁说:“我要编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一定要了解真实的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谈迁终于打听到李国桢的舅舅在北京,他就一次又一次地去找李国桢的舅舅。年老体弱的谈迁鞋子磨破了,脚上起泡了,他的诚心感动了李国桢的舅舅。他终于知道原来李国桢是贪图赏金,投降敌人,最终被杀。谈迁感叹:流言真是误人啊。于是,就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了下来。
师:追求真实,是历史学家的使命啊。像这样的事何止一桩一件,谁再来读一则?
生读:谈迁为了考察历史的遗迹,跋山涉水。他想去崇祯皇帝的陵墓考察,在风沙漫天的清晨出发了。北京的风沙特别大,吹得他鼻子、耳朵、嘴里都是沙,白发苍苍的谈迁眯着眼睛在风沙里整整走了三天三夜,眼睛疼得不停地流眼泪。有时迷了路,他就在破庙里、大树下过夜。他饿一顿,饱一顿,来回共步行了100公里的路程。相当于从常州到无锡走一个来回。他向守墓人了解到了崇祯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还将崇祯墓碑上的碑文全部抄写了下来。谈迁就是这样不遗余力地考证历史的真实性。
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谈迁?
生1:我看到了求真务实的谈迁。
生2:我看到了一个追求真实历史的谈迁。
生3:我看到了起早贪黑一丝不苟的谈迁。
生4:我看到了有着坚定信念的谈迁。
生5:我看到了虽然餐风露宿,却不向命运低头的谈迁。
生6:我看到了精益求精的谈迁。
生7:我看到了达到忘我境界的谈迁。
生8:我看到了已经到了知天命年龄的谈迁,却非常求真务实。
生9:我看到了饱经风霜,却不向命运低头的谈迁。
点评:在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想象中,谈迁战胜厄运的文字,经过学生大脑加工,幻化为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生动画面。画面上一位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谈迁奔走于漫天的黄沙中,伏案在昏黄的油灯下??那样不知疲倦,不辞劳苦。两则故事又将学生的想象还原为可以触摸的真实场景。在虚与实之间,在读——想——说——听——悟的语言训练过程中,学生对谈迁的情感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再同情,不再怜悯,敬佩之情已充溢学生胸中。
师:正是有了这震撼人心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出示,生读)“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师: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500万的鸿篇巨制,是一个花甲老人在经历厄运的打击后,重新写成的,此时,当你面对这部浸透谈迁一生心血的史书(示图),你最想说什么?
生1:谈迁, 你一路上经历了风风雨雨,你在风沙中眯着眼睛跋涉,在雪地里赤脚前进,你都坚持了下来,你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使新的《国榷》更好,这使我非常惭愧,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
师:你想把他这种意志力学过来,是吗?
生2:我最想对谈迁说,谈迁你任凭倾盆大雨浇透你的身子,任凭鹅毛大雪覆盖在你身上,让狂风刮过你的脸颊,你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真让我敬佩。 师:是啊,发自内心的敬佩。
生3:谈迁啊谈迁,你像犟龟一样,为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你披星戴月,与升起的太阳一起上路,勇往直前,你真是太坚强了。
师:他想到了我们读过的一个故事《犟龟》,的确有这种精神。
生4:谈迁啊谈迁,你在经历了厄运之后完成了更加翔实、精彩的国榷,你发出了“吾手尚在,宁遂已乎”的誓言,你向命运之神挑战完成了这部国榷,我觉得经历过风雨总能见彩虹,历史上很多的伟人都是从厄运中挣脱出来的,所以你成功了。
师:所以谈迁成功了,因为他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谈迁用自己精彩的人生,告诉我们——(出示,齐读)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师:你明白它的含义吗?
生:在人生当中,不可能每件事都像你想的那样都顺心如意,难免会碰到一些不顺利的事,这时你不应该去想我是那么的不幸,而应该去战胜它,重新找到希望,这样你就会从绝望之中爬出来,获得最终的胜利。
师:(出示,引读)“信念是希望之光,能驱散绝望之云。”信念还是什么?能怎么样?
请结合你深切的感受,写一写。 生:(写) 师:来,交流我们的信念之声。 生1:信念是架桥之路,能通往美好境界。
生2:信念是一根支柱,支撑你走完人生的旅途。
生3:信念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成功之门。
生4:信念是一盏指明灯,能照亮成功的路。
生5:信念是希望之药,能治绝望之症。
生6:信念是一根拐杖,能帮你走出绝望的沙漠。
生7:信念是一种力量,能让你在人生之路上自强不息。
生8:信念是胜利之火,能燃烧新的希望。
师: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有了信念,即使遭遇任何不幸,都能召唤起重新开始的勇气。刚才同学们已经吟诵了一首信念之歌,请时刻牢记,信念是需要行动来实现的!
点评 :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全文的中心——信念上。先从文本入手,提炼出“信念是希望之光,能驱散绝望之云”的诗句,然后让学生以此诗句为范例,结合自己深切的感受写出“信念还是什么”,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即兴创作的诗句,真情流露了他们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收获以及心灵受到的启迪。这种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在无痕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巧妙引领。
板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总评: 这是一节激情四射、震撼人心的课。陆老师凭着对文本深入透彻的解读,用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领着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世界,触摸主人公思想的深处,在与主人公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中,唱响了一曲由信念点燃的生命的壮歌。 整堂课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语言训练有情。 整堂课设计大气,教学内容以板块呈现,问题设计注意体现学科特点,将自主感悟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尤其可贵的是在一次次听说读写的训练活动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使得学生能入情地思,动情地说,有感情地读。如:在回答 “为了完成《国榷》,谈迁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整整二十年的奋斗啊,可是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打击让他——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的言语里饱含对谈迁的无比同情。再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谈迁的誓言——吾手尚在,宁遂已乎!时,激情点拨:“这是坚定的声音——”“这是不屈服的声音——”“这是强者的心声
——”“这是向命运挑战的声音——”学生全情投入,朗读一次比一次有力,语气一次比一次坚决。
二、 资料运用有效。 课中,陆老师在三处为学生提供了与文本水乳交融的补充材料:⒈钱谦益被厄运击垮的反面事例,⒉谈迁面对厄运不屈的誓言,⒊谈迁重写《国榷》不畏艰辛、追求真实的两则故事。这三处课外资料的运用有效地拓展和补充了文本。学生在运用材料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不仅积淀了语言,发展了语言能力,而且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为下文解读“信念”的精神内涵奠定了扎实的语言和情感基础,实现了对教材、课堂的超越。
三、 价值提升有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文本内涵进行适度的提炼、延伸,能深化学生的认识,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但是对文本价值的提升一不小心就会走上“教师空洞说教,学生表决心、唱高调”的老路,既偏离语文学科特性,又达不到催生学生精神成长的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陆老师较好地把握了这个度,牢牢抓住文本的价值内涵,紧紧围绕“信念”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扣住具体的语言材料在想象、表达、朗读中感悟谈迁厄运打不垮的坚定信念。课堂临近尾声,教师用写“信念诗”这一巧妙的设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
识,多角度地感悟“信念”的无穷魅力和在实现人生理想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用课文中的人格魅力启迪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当学生走出课堂的时候,相信“信念”已经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将无声地化作学生一路前行、不畏挫折的动力源泉。
谈迁借书
明朝末年,有一位历史学家叫谈迁,年轻时就立志要编一部真实的明朝史书,并拟定书名《国榷》。
撰写史书,需要众多的参考书,需要广泛地搜集史料。谈迁家贫,有时食不果腹,哪有钱买书?他只能设法向别人借书读,把有用的资料抄下来。当时,有一部名叫《明实录》的书,据说记载着许多明朝的事情,谈迁早就想研读。可此书不容易找到。那年初秋,听说外地一刘姓大户藏有这部书,他连忙雇了一头毛驴去求借。
鸡叫二遍,谈迁骑驴启程。正午时分,走到一片山林边,他见青草茂盛,便让毛驴去吃草,自己坐在树下啃干粮充饥。突然,山林里窜出两个强盗,截住毛驴就要拉走。谈迁说:“二位好汉,本人是一介书生,一无所有,这头毛驴还是租别人的,要骑着去办事。”
“ 办你个鸟事!”一个大胡子强盗骂道,“老子今个有急用,才拉你驴。若在平时,你小子不掏卖路钱,有你好看的。滚开!”
“就是,老子没功夫跟你磨牙。”另一个塌鼻子强盗叫嚷,“拉你驴算便宜了你的小命。”
谈迁身体纤弱,没有毛驴,一百多里的路程怎么走完?再说毛驴也不是自己的。但要与两个如狼似虎的强盗较劲,无疑是以卵击石,怎么办?他心里发急,表面却装作平静地问:“敢问二位好汉,拉驴有何急用?”
“告诉你也白搭。”大胡子不耐烦地挥挥手,“走开走开!”
“这就不对了。”谈迁故意卖弄道,“读书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世间学问,样样涉及,七十二行,行行贯通。好汉有什么事体,书生或许能助一臂之力。”
两个强盗一听,互相看看。大胡子扬扬眉:“俺娘病了,胸口疼得厉害,肚子胀得难受。俺拉驴驮上找大夫医治,你能帮忙?”
谈迁自忖先跟他们去看看,然后瞅机会脱身。他自称精通医术,愿为老夫人治病,换回毛驴赶路。两个强盗将信将疑,领谈迁到一面山崖下搭的草棚里。
一个老太太,汗流满面地双手按在胸腹部呻吟。谈迁望望她的脸色,问问她的症状,煞有介事地号号她的双脉,慢慢说:“令堂病得不轻,须赶紧服药。”
“你有药吗?”大胡子口气缓和多了。
“没有。”
“那顶屁用!”塌鼻子嚷嚷。
“小生自有办法。”谈迁不慌不忙地说,“二位稍侯,待我采些草药,随手炮制一丸,服下就好了。”
两个强盗没吭声,心想:你小子若耍花招,不还驴不说,还剁了你。一袋烟功夫,谈迁回来了,手里拿着雀蛋般大小的一丸药,又黑又臭。“啥子鸟药,如此难看难闻?”“哈乒,熏死人了!”两个强盗虽然吹胡子瞪眼,但也懂得良药味苦,忙让老母吞下了这丸药。药刚下肚,老太太就脖子一伸,张口哇哇大吐特吐,吐了一地污物。吐过后,静静地睡去了,呼
吸平稳,脸色红润。谈迁舒了口气,两个强盗也舒了口气。他们牵过毛驴,千恩万谢地送还给谈迁,放他赶路去了。
那么,谈迁给大胡子老母用的什么灵丹妙药?其实是一丸屎壳郎滚圆的新鲜动物粪便。原来,谈迁察看了老太太的病状,认定是积食引起,排积就能解除胸痛腹胀。怎样才能排积?谈迁走出草棚,冥思苦想,突然瞥见几只屎壳郎搬动着什么动物的粪便,机灵一动,就从它们“手中”劫下一丸。新鲜粪便奇臭无比,老太太吞下感官受到强烈刺激,不吐才怪哩。这一吐,积食排泻,胸痛腹胀便消失了。
谈迁躲过一劫,骑上毛驴继续赶路。天黑时,进了一个山村求宿。但几户人家看他寒酸,都不愿白白借宿。谈迁从村这头走到村那头,站在最后一家人的院门前,看了一会,就去敲门。门开了,露出一张憔悴的中年男人的脸,听得谈迁借宿,他一声不吭便要关门。谈迁念念有词:“爱子夭折,耕牛瘁死,区区农宅,门户不幸矣!”
闭合的门扇又慢慢打开了,中年男人惊异地看着谈迁:“先生,您何以知道家门不幸?可有消灾灭祸的妙法?”
“从知道处知道。有灾消灾有祸灭祸,乃小生济世之责。”谈迁慢条斯理地念叨。 “请进,请进。”中年人热情顿生,跑过去把毛驴牵进院子,栓在槽上,喂以草料。又吩咐内人赶紧做饭,款待谈迁。饭后,中年人向谈迁倾诉了家中不幸:先是爱子患风寒症夭亡,后是耕牛饮井水暴命,祸不单行啊。“先生门外知情,必是高人,请指点迷津,为我家驱灾消邪吧。”
谈迁盘腿禅坐,沉吟一会,吩咐中年人请房木匠择日把堂屋的门窗开大点,再把院墙铲低点,还有不要直接饮用院子里的井水,应该打上来盛在缸中,让阳光晒一两个时辰沉淀一下,然后饮用??
次日凌晨,谈迁告别这家人上路了。昨天傍晚,谈迁观察到这家院门前有一棵核桃树,树上果实累累,压弯树枝几乎垂到了地面。假如这家有小孩,必定摘折低处的核桃果玩,不会树枝如此低垂。再看中年人憔悴的神情,必有重大创伤。谈迁注意到,这家院墙很高,且有一张牛皮搭在墙头,断定近日死过耕牛,因为农户一般不会宰杀牛的。故而谈迁才敢大胆地预言。他让中年人开大门窗,铲低院墙,是他发现这户人家的房屋太潮,院子太阴,通风采光极差,不利居住。而井水太“生”,照照阳光放置一段时间,就能起到灭菌淀杂的作用。
这天太阳落山时,谈迁终于到达刘姓大户人家。说明来意,管家领他去见老爷。进得大堂,但见一银须垂胸的老者端坐太师椅上,目光炯炯地审视着来访者。
“刘老爷在上,小生谈迁有礼了。”谈迁毕恭毕敬地深深施礼,朗声说,“幸闻老爷家藏一部《明实录》,颇为珍贵。小生欲撰明史专著《国榷》,现搜集史料,《明实录》不可不读,故特来贵府拜访求借,望老爷赐教。”
这刘老爷早年为官,眼看明王朝风雨飘摇,便辞职返乡隐居,平生看重学问,爱交结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见谈迁年纪轻轻,却胸怀大志,打心眼里喜欢。但又怕谈迁是个花拳绣腿浮躁轻狂的水货,便要试试他的深浅。刘老爷也不搭话,手捻银须,吟出一句:“老朽眼拙,不识远足,寒舍三尺难盈步”
谈迁心明刘老爷有戒意,出一上联探试,就诚挚地对道:“小生志专,为著明史,奇书一部便称心”
刘老爷又出一句:“日月连贯,金光银辉照河山,汗青谁主沉浮”
谈迁稍思后对道:“笔墨相濡,言舌誓辞凝文字,国榷力求囫囵”
刘老爷吩咐家人上茶,随口吟道:“一杯清茶待贤才,二话不说让藏书,三生有幸遇知音,四季往复览史册”
谈迁鞠躬谢过,满怀感激地应对:“十年寒窗磨秃笔,百里何以隔志缘,千头无绪求精华,万事纷纭润心扉”
“管家,去书房拿来《明实录》,借于后生吧。”刘老爷面露悦颜,起身抱拳,一边转向后堂,一边咏诵:“君子之交谈如水,吃喝为俗,才学为雅,吾望汝专心立著”
“承蒙老爷教诲,小生当不遗余力,完成鸿志。”谈迁再次躬身长拜,目送着刘老爷,充满自信地告别道:“史书之贵在于实,篡改是罪,褒贬是非,自律者微功流芳”
谈迁借到《明实录》,返回家中后花几年时间抄完这部篇幅庞大的明朝史料书,为编著《国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