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细胞生命的礼赞 生命的礼赞》1400字
细胞生命的礼赞 生命的礼赞
生命的礼赞葳蕤于大山、平原、蓬勃于沼泽、河岸。干旱洪涝中、泥淖黑暗中、狂风暴雨中、贫瘠孤寂中??????它,淡然静立,默默与命运抗争,同顽石搏击;从而不因外形的孤小而顾影自怜,从而不因环境的恶劣而改变梦想;带着自信的笑,奋力朝着阳光生长。这就是它,为我们谱写生命赞歌的使者——小草。
前两天,我看见了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情景:一棵青青的小草,从几块大石头狭窄的缝隙中探出了小小的脑袋,在微风中摆动着纤柔的腰肢,奋力朝着有阳光的地方生长,使出浑身解数。
这里全是石块,一棵小小的青草,要用多大的力气才能把它推翻呀~可见,这株小草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滴水穿石》的故事: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在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的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啄,滴穿了石块,出现了一个洞。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小草也是一样,可是它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所以水滴能把石块滴穿,小草能顶翻石块,顽强生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和小草一样,把这种精神用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连水滴和小草这么渺小,这么微不足道的生命都能做到,我们人类何尝做不到呢,
生命的礼赞相关内容:我与书的邂逅 我与书的邂逅有古人云:造烛求明,读书求理;又其云: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莎士比亚也云: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题记书,让我们明白事理;书,让我们感受自然。...
思念 从小,就知道思念这个词三岁,思念母亲,思念出门打工的母亲五岁,思念父亲,思念异地挣钱的父亲十岁,思念外婆,思念远在故乡的外婆十思念还在不断地延续,我不知道它还要持续多久,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一辈子...
电脑王国历险记 学习后我整个人疲惫不堪,不一会儿便进入梦乡。朦朦胧胧中,听到一个陌生的声音,一睁开眼睛,便吓得大叫。刚刚还好好的房间,瞬间变成了一条隧道,一个头戴王冠,头是一台电脑的小机器人站在我面前,和颜悦色地安慰我:别害怕,这是进入...
一点感触 不知道为什么,世界总有一点点波动。不知道为什么,一听到开学就有一点点躁动。不知道为什么,听到父母批评的话语,看到老师失望的眼神,瞄到同学失望的眼神,我就总是好烦好烦。。。
友谊伴我同行 前方的路依旧很长,似乎在随着我的步伐而无限地向前延伸,永远都不可能到达终点。当我累了、乏了,却发现身边没有任何东西供我消除疲倦,只能拖着沉重的身体,孤单无助地继续前行。
刘翔,中国人的骄傲 在8月7日110米栏预赛中。我们能很
明显的看见刘翔,穿着红色的衬衫,微笑着站在4号跑道上。刘翔~刘翔~无论是电视机前,还是比赛专区。中国人民都发出了信赖,期盼的高呼。这位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创造了世界纪录。
青春?信仰?拼搏 青春信仰拼搏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个调色盘,色彩随你而变;青春是一道彩虹,经历过风雨险阻后才会来临;青春是白色的茉莉花,象征着我们的纯洁天真;青春是绿色的春天,象征着我们的生机勃勃;青春是红色的朝阳,象征着干劲十足,朝气蓬...
纯洁与爱之美 那零零散散的小诗聚在一起,如繁星,如春水,充满着净化之意,而那冰心的零碎的思想中却表现出纯洁与爱之美。人们常以祖国母亲、大地母亲、黄河母亲来赞颂祖国大地山河。
作文二:《作文,生命的礼赞》2100字
[摘要] 生命性是中学生作文的本质特征,作文教学需将这种生命性激活,并引导学生以我手书我心,言我志,将生命性这一核心特质传达,让作文传真情,话真爱,写真理,成为对生命的礼赞。
[关键词] 生命性 情感 生活 人格色彩
一支清远的笛,一缕翰墨的香,幽静缠绵,浓重浩荡。于是,飞扬。飞扬,哪怕雨骤风狂。这就是我之于文的理解。我爱文学,于是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语文教学,尤其对作文教学感悟良多。
《尚书?尧典》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谓诗言志者,今日想来便是文言志了。何为志?当然是指情思感悟梦想追求凡此种种了。成人之文言志,学生之文亦言志。这志将孩子们来自于生命的律动、舒张、浸润、勃发传达。或舒缓,或激越,或悠远……
赏读着一篇篇习作,眼前便浮现出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于是心中常常会有一种冲动。我知道,是对生命的礼赞,在孩子们的心中涌动,是他们将这种蓬勃的力量,通过笔,通过纸传递给了我。我是多么地感谢他们啊!于是,我便从不敢懈怠,将我对生活的痴情、理解倾心展示于他们,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启发。作文教学便是实现此目的的一个理想平台。
生命性是中学生作文的本质特征。作文,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与思考,表达真情实感,是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写作,不是每学期八篇作文任务的简单概念,它是显示人的生命意志和本质的需求,是人的发展的选择,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故此,作文教学既是作文,又是做人,是融人的生存发展,人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写作不只是学习任务,更是来自生活的需要,生命的需要,是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是情,是理,是爱激荡与和鸣的交响曲。
“情者文之经”,因此突出感情色彩,以此为文章的经线,让学生的情感在作文时自然流露,给人以真实、真诚的感触。抛却矫情、做作,只流“一片冰心在玉壶”。无论是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还是化虚为实,以小见大,都是他们思想火花的迸溅,情思之泉的流淌。如此,学生们便会表达健康的思想,抒发美好的情感,凸显个人品格的修养,讴歌高尚情操的伟大力量。譬如,我在教授拟写人物传记的作文课时,采用了以下方法:首先运用所学传记知识导入课题,然后教师简述人生经历(侧重于童年、少年时期),学生积极发言,包括写作技法的初探,范文赏读评析,最后进行专题训练。当然作文过程中的行文指导,以及之后的作文讲评也是十分重要的。收获源于耕耘,一篇篇小小的自传,让我读懂了孩子们的纯洁心灵,脉脉深情……当时,我是那样地兴奋,也愈使我认识到作文是心的交流,情的涌动,爱的挥洒,理的透析。同时也是写作技巧的步步提升。
生活是无字的天书,它是创作不竭的生命之泉。叶圣陶先生曾言:“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回归生活,体现生活色彩是作文的生命之泉。作文教学关注和珍惜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文化背景,表现学生生活的意义,关注社会热点,在作文中辨证地展示真实的多元的生活。只有让作文处处洋溢生活色彩,才能实现人、文、情、事的真正统一,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以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为例,我们不仅折服于先生有深层文化关怀的如椽巨笔,同时也被《珍珠鸟》中典雅清新的语言,质朴诚挚的感情,从平凡中发现美,以宁静致远的动人中获得教益。如是,我便尝试让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悟出生命的真谛。没曾想,学生们不仅读懂了我的良苦用心,还给我以精彩作文的丰厚回报。他们以他们的心,他们的笔,去感悟了,创造了生活的美与真。
“文如其人”,以前我们只是从文豪们的大作中去感受这句箴言的内涵。而今,我已惊喜地发现,“文如其人”不仅是大家们的特质,同时也是学生们的专利。从学生文章的立意、构思、语言、篇章中已清晰彰显出了一个个颇具个性气质的可爱的孩子的形象。他们或深沉,或活泼,或娴静,或儒雅……真是绚烂之极,妙不可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展示个人知识、能力、人格与魅力的广阔舞台。
人格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作文应该洋溢着人格色彩。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明主的宽松环境。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时,自觉与不自觉中流露出美好情操和创新意识,洋溢完善的人格色彩与力量。如在作文《二十年后的我》的教学中,我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理想,营造梦幻人生。作文首先要做人,二十年后的我该是怎样的人呢?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言,想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或者普通工人,但我可以从他们热情洋溢的脸上肯定,他们志在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我批阅了学生们的作文后,他们那一颗颗滚烫而跃动的美好心灵深深地感动了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由心出,文如其人。一言以蔽之,作文教学是生命教育的强化与内化的统一,是引导学生作文与做人,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统一。荀子曰:“水深而回,树落则粪土,弟子通利则思师。” 作文,生命的礼赞。让我们以作文教学为平台,引领孩子们用心灵之笔去展现生命的华彩乐章。
作文三:《细胞生命的礼赞》8400字
1987 年冬天在美国朋友钱杰西博士(Jessie Chambers)建议之下读了这本小书时,我欣喜、激动的心里,充溢着“相见恨晚”的遗憾和毕竟相见的庆幸。 自从我带着紧迫感和工作的快意搞完译文的初稿到现在写这篇小序这一年多来,我越来越意识到,我初读此书时遗憾和庆幸交集的心情,不只是为我个人,也是为全体中国人的。在一片四化、改革、振兴、崛起、腾飞的呼声中,在城市繁荣、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景象中,也存在傲慢与麻木、自私和短视、难以忍受的拥挤和污染、对大自然的不负责任的破坏以及人口问题的困境。在这样的时候,将这本振聋发聩的书,奉献给迷惘、失望、然而却是在思考的知识界,还是颇合时宜的。 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 1974 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十八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 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本书实际上是一些论文的结集。它的出版过程也许可以告诉我们,这么一本极其有趣的书,为什么其内容显得这么庞杂,其结构又显得这么松散而似乎让人不得要领。刘易斯托马斯在他的第三本书、即他于 1983 年出版的《最年轻的科学》(The Youngest Science)一书中高兴地讲到他写作和出版《细胞》一书的有趣经过。1970 年,在一次关于炎症现象的讨论会上,主办者要德高望重的托马斯来一番开场白,给会议定个基调。不知道与会者要提出什么观点,他只好随意独抒已见。他讲得又轻松又偏颇,为的是让会议不象平常这类讨论会一样沉闷。讲话的部分内容大约就是本书中《细菌》一篇。没想到主办人将他率意为之的讲话录音整理,分发给与会者,并送了一份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杂志的编辑原是托马斯高一年级的校友。他尽管不尽同意托马斯的观点,却喜爱那篇讲话的格调,于是就约托马斯写一组风格类似的专栏文章,每月一篇,内容自便,编辑不改一字。托马斯起初抱着听命于老大哥的心情连写了六篇,便央求罢手。但此时读者和评论家已经不允许杂志和托马斯停止他们的专栏了。于是,托马斯欣然命笔。后来有一家出版社答应将这些篇什不修不补,原样付梓,托马斯欣然应允。于是,以排在前头的一篇为名的这本书于 1974 年问世了。 刘易斯托马斯对整个生物学界都作了广泛的涉猎和关注。在书的副标题里,他戏 (a称自己是个“生物学观察员” biology watcher)注 1。他以超人的学识和洞察力,把握了所有生命形式共同的存在特点,批判地超越了 19 世纪以来一直统治生物学界、并给了整个思想界和人类社会以深刻影响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他指出进化论过分强调种的独特性、过分强调生存竞争等缺陷,强调物种间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由复杂程度不同的较低级生物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并以生态系统的整体论为我们指示了理解物种多样性的新的途径。 《作为生物的社会》和《社会谈》诸篇是关于群居性昆虫的有趣研究和独特
的理解。他一反生物学家把人跟群居性动物截然分开的成见,难以置辩地指出了人和群居性动物的共同性。 、 《对于外激素的恐惧》《这个世界的音乐》 、 、 、 、 、 、《说味》《鲸鱼座》《信息》《计算机》《语汇种种》《活的语言》诸篇,则强调了生物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从另一方面指出了人和其他生物本质上的同一性。作者的目的不只是为我们展示一个由声音、气味、外激素;计算机、人类语言等组成的生机勃勃、趣味横生的信息世界,不只是为我们提供生物交流技术方面的有趣知识。很明显,刘易斯托马斯是在自己最拿手的领域中,批判和嘲讽着人类的傲慢或人类沙文主义。 人,这种生物圈的后来者,在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抛弃了对神的信仰,嘲弄了原始的神话,却编造了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神话。人相信自己是万物的灵长和主宰,相信自己有高于其他一切存在物的品质和权利,相信自己是、或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杜撰的人与外部环境的对立中,人能控制一切,战胜一切;人能控制疾病,干预死亡,人能制天、制身、制心,人能预言未来。刘易斯托马斯从独特的角度,带根本性地批判了这种人类自大或人类沙文主义。疾病是生命存在的正常形式;许多疾病是人的反应造成的;有些疾病,特别是大病,是一种偶然的、不可知的自然力量。人要消灭疾病、消除死亡,是徒劳的,也是反自然的。人其实并不是独立的、自足的实体。人是由具有独立的生命、独自复制繁衍的细胞和细胞器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宏观地看,人又是社会、城市这些巨大生物的细胞,是无名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必要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为重要。 人类沙文主义还有其不容异己的另一方面。自负的背后隐藏着恐外。《可用作倒数计时的一些想法》一篇嘲讽了那种恐外星生命的怪想。《曼哈顿的安泰》以蚁群之死,发出了警世的呼吁:离开大地,生命是不会长久的~《自然的人》一篇,则集中论述了人的自然观,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我们这些相信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相信过“土地供我们生息、山林给我们以矿藏、江河给我们舟揖之利”、信奉过“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人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些至今还在“发展”和“工业化”的旗帜下自私地、不负责任地践踏、掠夺、污染大自然的人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些至今还以“经济损失多少万元”为主要理由批评环境污染的人们来说,托马斯的呼声,有甚于振聋发聩者。 为了理清部分篇章之间的关系,也许我已经过分强调了托马斯《细胞》一书的批判锋芒。实际上,《细胞》一书是相当建设性的和积极的。他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提出了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想法。他把许多事物看作整体的、有生命的活的系统。群居性昆虫群是一个生命,鱼群、鸟群是一个生命,社会、城市是一个有机物,科研机构是活的生物,人类语言是活的生物,地球是生物、是发育中的胚胎、甚至是一单个细胞。从表面上看似游戏的文字里,我们领略到不可企及的哲人的达观。对于科研、科研机构、社会、地球这些活物,最好不要去作人为的干预,人的干预是徒劳而且有害的。人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站远一点,别碰它们,让它们自然地发展。就连预言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和可笑的。 整本书都是对于生命的赞歌,赞颂地球生命的坚韧,赞颂万物的生机,庆幸人的存在的幸运,感谢人体自我平衡、自我调节的功能。甚至在讲到病和死的时候,托马斯博士也能以他独特的学识和魅力,把阳光洒满这些阴暗的领域。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把这本书的名字,也就是具有提纲挚领作用的第一篇的题目,译作《细胞生命的礼赞》。 最后,还是应该谈谈音乐,特别是谈谈巴赫的音乐。刘易斯托马斯在书中好几处以备极推祟的激情提到巴赫,不能
不让人认为,这决不会仅仅出于他对音乐的爱好。托马斯的思想有着巴赫般的复杂性。在托马斯的头脑里,混响着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全管弦交响乐。他兴趣的广泛,学识的渊博,胸怀的博大,比之音乐,那只能是巴赫的协奏曲。不止于此。托马斯推崇音乐,还因为音乐高于个别的生命形式,因为音乐为所有生命形式所共有;音东高于任何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会过时,而音乐则是永久的;音乐之用于人类表现自己,高于语言或任何其他符号,因为后者往往太清晰、太拘泥于某一特殊的信息、太有局限性。托马斯是把语言当作音符使用来写这本书的。我在翻译这本书时常常感到困难的是,托马斯常用一些有歧义的词,这些意义像丰富的和弦,很难用单音部的音符记录下来。他的行文也往往若行若止,曲折逶迆,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二十九篇文章的安排,品味之下,真象要用语言文字来重现巴赫的赋格曲了。一篇篇读下去,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陆续进入的主题、对位、呈示和插入, “听”到那复调的各个不同的声部。托马斯以这本小书完成了蕴义无穷的完美乐章。当年他没有答应改写和插入一些关联篇章,想来决不只是因为公务繁忙吧。 李绍明 1989 年 3 月 于山东大学 注 1这个名目极其有趣。既谦称自己不是生物学专家,又让人想起那些以观察鸟类习性为乐趣的 bird watcher 和古代以观察飞鸟占卜吉凶的巫士(birdwatcher) 。前者的特点是早起晚眠,翻山穿林、泥里水里傻跑而其乐无穷;后者在今天看来则可能具有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比如,某种鸟的减少可能是由于附近工厂排放着过多的二氧化硫,自然是不祥之兆,等等。细胞生命的礼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告诉我们说,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相分离。他高高地坐在一堆聚合物、玻璃和钢铁的尽顶上,悠晃着两腿,遥看这行星上翻滚扭动的生命。照这样的描绘,人成了巨大的致命性力量,而地球则是某种柔弱的东西,象乡间池塘的水面上袅袅冒上的气泡,或者象一群小命娇弱的鸟雀。 但是,任何认为地球的生命是脆弱的想法,都是人的幻觉。实际上,地球的生命乃是宇宙间可以想象到的最坚韧的膜,它不理会几率,也不可能让死亡透过。而我们倒是那膜的柔弱的部分,就象纤毛一样短暂、脆弱。而且,人早就在杜撰一种存在,他认为这种存在使自己高于其他生命。几千年来,人就这么脑汁绞尽,用心独专地想象着。因为是幻觉,所以,这种想象今天如同过去一样没有使他满足。人乃是扎根在自然中的。 近年来的生物科学,一直在使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点成为必须赶紧正视的事实。新的、困难的问题,将是如何对付正在出现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的观念:人与自然是多么密切的联锁在一起。我们大多数人过去牢牢抱有的旧观念,就是认为我们享有主宰万物的特权这种想法正在从根本上动摇。 事例。可以满有理由地说,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我们不象过去一向设想的那样,是由我们自己的一批批越来越复杂的零件逐级顺序组合而成的。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出门去迎接每一个朗朗白天的,是线粒体。而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属于我们的。原来它们是单独的小生命,是当年移居到我们身上的殖民者原核细胞的后裔。很有可能,是一些原始的细菌,大量地涌进人体真核细胞的远古前身,在其中居留了下来。从那时起,它们保住了自己及其生活方式,以自己的样式复制繁衍,其 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都与我们的不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就象豆科植物的根瘤茵一,挥兴牵颐墙环ɑ疃豢榧?猓么蛞幌轮竿罚桓瞿钔贰?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
寓客。我愿意信任它们。但其他一些小动物呢,那些以类似方式定居在我细胞里的生物,协调我、平衡我、使我各部分凑合在一起的生物,又是怎样的呢,我的中心粒、我的基体、很可能还有另外许许多多工作在我细胞之内的默默无闻的小东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基因组,都象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是外来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我的细胞们不再是使我长育成人的纯种的实体。它们是些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 我当然乐于认为,它们是为我工作,它们的每一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的;但是否也有可能,是它们在每天早晨散步于本地的公园,感觉着我的感觉,倾听着我的音乐,思想着我的思想呢, 然而我心下稍觉宽慰,因为我想到那些绿色植物跟我同病相怜。它们身上如果没有叶绿体,就不可能是植物,也不可能是绿色的。是那些叶绿体在经营着光合工厂,生产出氧气供我们大家享用。但事实上,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命,有着它们自己的基因组,编码着它们自己的遗传信息。 我们细胞核里携带的大量 DNA,也许是在细胞的祖先融合和原始生物在共生中联合起来的年月里,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这儿的。我们的基因组是从大自然所有方面来的形形色色指令的结集,为应付形形色色的意外情况编码而成。就我个人而言,经过变异和物种形成,使我成了现在的物种,我对此自是感激不尽。不过,几年前还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事的时候,我还觉得我是个独立实体,但现在却不能这样想了。我也认为,任何人也不能这样想了。 事例。地球上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一个单一细胞衍化而来。这个细胞是在地球冷却的时候,由一响雷电赋予了生命。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而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同种相传的相似性。 病毒,原先被看作是一心一意制造疾病和死亡的主儿,现在却渐渐现出活动基因的样子。进化的过程仍旧是遥无尽期、冗长乏味的生物牌局,唯有胜者才能留在桌边继续玩下去,但玩的规则似乎渐趋灵活了。我们生活在由舞蹈跳荡的病毒组成的阵体中,它们象蜜蜂一样,从一个生物窜向另一个生物,从植物跳到昆虫跳到哺乳动物跳到我又跳回去,也跳到海里,抱着几片这样的基因组,又拉上几条那样的基因组,移植着 DNA 的接穗,象大型宴会上递菜一样传递着遗传特征。它们也许是一种机制,使新的、突变型 DNA 在我们中间最广泛地流通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在医学领域必须如此集中注意的奇怪的病毒性疾病,就可被看作是意外事故,是哪里出了点疏漏。 事例。近来,我一直想把地球看作某一种生物,但总嫌说不通。我不能那样想。它太大,太复杂,那么多部件缺乏可见的联系。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驱车穿过新英格兰南部树木浓密的山地时,我又在琢磨这事儿。如果它不象一个生物,那么它象什么,它最象什么东西呢,我忽而想出了叫我一时还算满意的答案:它最象一个单个的细胞。可用作倒数计时的一些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一帮远征月球的宇航员归来时,人们总要搞的那一套苦心经营的仪式,其中总有某些晦涩难懂的东西,似乎还是某种象征。宇航员们总要首先赞美地球的不可侵犯性,而每一次赞美,都以程式化的设计重新表演出我们对于生命本质久已有之的忧虑。他们不象我们或许要想到的那样,双膝跪倒,亲吻飞船的甲板;那样会侵犯、搅扰、玷染那甲板、那飞船、周围的海和整个地球。相反,他们戴上外科手术用的大口罩,迈着轻快的步子,举起双手,什么也不触动,进入一个无菌箱。他们从玻璃板后面神秘莫测地、象无菌操作一样向总统招手,唯恐鼻息里的月尘沾到总统身上。他们被高
高挂起,悬渡到休斯顿的另一个密封室里,等待四十天检疫隔离的期满。在此期间,人们不安地看着接种了的动物和组织培养,害怕真的出现什么凶兆。 直到这长长的灭菌隔离仪式完成之后,他们才获许重见天日,才能开车子光顾百老汇。 外星来客或另一个世纪的人,会认为这一套玩艺儿不折不扣是疯子行为。唉,局外人是不会理解这一套的。这年头,我们作事就得这样。假如月球上有什么生命,我们首先要怕它,必须提防着它,免得染上点什么。 或许那是一只细菌、一条迷路的核酸、一个酶分子,或者是什么光滑无毛、灰眼睛透着狡黠的无名小东西。不管是什么,一旦我们想到了它的存在,这个外来的、因而便是有恶意的东西,就不是好玩的。一定要把它关起来。我想,关于这事儿的辩论会会转向讨论如何最干净利落地杀死它。 真是奇事一桩,我们竞能连嘘一下也没有,就全都接受了这种恐惧外来者的作法,好象这样作只不过是依某条自然法则行事似的。这从某种方面暴露了我们的世纪,暴露了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暴露了疾病和死亡对我们的困扰,还有我们的人类沙文主义。 有片断的证据说明我们错了。我们所知的大多数有生之物的相互关系,基本上是合作关系,是程度不同的共生关系;看似敌对时,它们通常保持距离,其中的一方发出信号和警告,打旗语要对方离开。一种生物要使另一种生物染病,那需要长时间的亲近、长期和密切的共居才能办到。假如月球上有生命,它就会为我们接纳它加入球籍而孤苦地等待。我们这儿没有独居生物。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生物都跟其他生物有联系,都依赖于其他生物。 据估计,我们真正认识的微生物,很可能只是地球上微生物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不能单独培养。它们在密集的、相互依赖的群体中共同生活,彼此营养和维持着对方的生存环境,通过一个复杂的化学信号系统调整着不同种间数量的平衡。在我们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们还不能把所有的微生物一个一个地都分开,单独培养,正如我们不能把一只蜜蜂从蜂窠取下,而使它不致象脱皮的细胞般干死一样。 细菌虽小,却已经要现出群居性生物的样子了。它们一定能为研究不同生命形式之间在所有层面上的相互作用提供相当好的模型。它们靠合作、适应、交流和以物易物而生活。细菌和真菌,很可能还借助由病毒建立的通讯系统,组成了土壤的基质(有人提出,得力于微生物的腐殖酸,对于土壤物质来说,它就相当于我们体内的结缔组织) 。它们彼此靠对方而生存,有时还生活在彼此的里面。蛭弧菌属(Bdellovibrio)钻透其他细菌的体壁,蜷缩进它们里面,在其中繁衍,然后再冲出来,好象它们认为自己是噬菌体一样。有的细菌群体插足于较高级生命形式的事务如此之深,以至于看起来好象是那些植物和动物体内新型的组织。根瘤菌充斥于豆科植物的根毛中,看起来就象一群贪婪的、入侵性的病原体。但是,它们介入后形成的根瘤与植物细胞合作,却成了大地的主要固氮器官。在植物细胞与微生物细胞之间进行的豆根瘤蛋白生产,是共生高技术的样板。蛋白质是由植物合成的,但这种合成只有在细菌的指令下才能进行;为这种物质编码的植物 DNA,可能归根到底还是在其进化的初期从微生物来的。 那些生活在昆虫组织内的细菌,比如跟蟑螂和白蚁的含菌细胞结合在一起的那些菌类,看上去好象寄主身上特化的器官。迄今还不情楚它们为那些昆虫干了些什么,但已经知道,没有它们这些昆虫就活不长。它们象线粒体一样,一代一代由卵细胞遗传了下来。 已有人提出,原核细胞之间的共生联系,乃是真核细胞的起源,而不同种类真核细胞间的融合(比如,游动的、具纤毛的细胞并入吞噬细胞) ,导致了一些菌落的形成,这些菌落最终变成了后生生物。果真如此,那么,那些把此与非此区
分开来的同一性标志,早已经混淆不清了。今天,海洋生物在这样的程度上被共生关系主宰着,已经很难说谁是谁的问题了,甚至某些共生生物起着一单个生物的作用时,也很难说清这由共生生物组成的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谁是谁的问题。那些牢牢地附着在某些蟹类甲壳上甚至螯足上的海葵,它们能够准确识别那些附着面的分子构型;而蟹类也能辨认出它自己的海葵,有时会找到它,让它附到甲壳上作为装饰。有些在它们自己看来已经成为某些种海葵的功能器官的少女鱼类,在它们很小的时候就使自己适应于生活在寄主那致命的触角之间;它们不能立即游进去,必须先在边缘地区来回窜动,直到体表带上海葵认为可以接纳的标记,才能游进这些触角。 在调节动物间关系的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发明创造,就象是即兴想出来的,为可能的进化提出的建议。其中有些是和善的,甚至是机智的。几年前,有些澳大利亚冲浪者被一些小动物螫了。原来那是一些装备有僧帽水母毒刺的禗腮类动物。这些海神腮属的群落以水母为食,将水母作为食物加以处理,让其中的刺细胞附着于它们的体表,一时产生了某种暂时的杂种,它带有海神腮和水母两者的特征,尽管有些不对称。 甚至在情况要求有赢有输的时候,这种交易也未必是一场战斗。海生腔肠动物门海扇的几个种的成员彼此之间表现的那种冷漠态度表明,保持个性的机制一定在进化出免疫机制之前很久就业已存在了。海扇们长起来总是密密丛丛地挤在一起,长成一块块枝状的东西,但它们并不彼此融合。假如融合了,那它们的形态无疑将乱成一团。西奥多(TheodorJ.L.)在一系列漂亮的实验中表明,当将两个同种的个体放在一起、密切接触时,其中较小的一个总是先行解体。这种自我毁灭来自一种完全由较小者控制的裂解机制。它没有被摔出场外,没有被以力战胜,也不是火力不敌,它只是自愿退场。知道生物界还有这样的事,未必就令人安慰,但至少让人吃惊之余会觉得舒舒服服。 大气中的氧,是植物中的叶绿体产生的(让人惊讶的是,叶绿体也生活在巨蛤和更 .
作文四:《生命的礼赞》1500字
端午过后,炎热的天气,被一场路过的风雨洗礼,为我们带来了丝丝清爽的凉意。行走在雨后的田野中,迎面扑来阵阵泥土的芳香味儿,掺杂着湿润的空气,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清新怡人。沿着这片大地走来,一眼望去,仿佛所有的东西都被这场欢快的雨儿唤醒了生命的色彩。我不知该如何去形容眼前的这番景色,那是一种穿透灵魂的震撼,直达我们内心的深处,我甚至找不到任何一个词语可以去完整的形容它。我想,这大概就是生命的独特之处吧!它以超脱世俗的魅力,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叫做希望的光芒。只是,我的心里却时常矛盾。生命从开始到结束,走马观花,犹如梦幻一样,能被我们记住的总是渺渺无几,即使深刻在多年以前的今天,也依然逃脱不了命运最终的抉择而被渐渐淡忘。我知道,存在是一种幸福,可逝去的呢?又有谁能够想起。为此,我常常陷入思考,这到底是希望的开端,还是绝望的起点,我又能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定义,答案总是似是而非,时间久了,连我自己都被迷惑在其中,怎么也走不出来。忘了是谁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人生中,不论你是权倾天下还是富甲一方,最后都逃不了化为虚无的命运,所以,当你纠结于成败不断埋怨生活的时候,只要去火葬场走上一圈回来后,你总能把一切都看的很开。每次琢磨这段文字的时候,总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让浮躁的心灵在不知不觉间就变得宁静下来。可有的时候,我却总感觉人生就像是一个美丽的谎言,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它终究还是会露出华裳下的本质,而这个答案却是我们谁都接受不了的残忍,最终,我们都将随着它一起消逝,这就是明白后的代价,多么痛的领悟。突然想起小时候,每当谁家有人离世的时候,于我而言总是高兴的一件事情,因为,那代表了大餐,代表了热闹,我又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不能说,我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因那时年少,还不曾懂得生命的疼痛与悲哀,仿佛所有的一切,都被天真的自己想象成万物美好的风光,甚至连别人的眼泪,在我幼小的眼眸里,都成了一种热闹的体现,现在回想起来,那会幼稚的多么可笑。都说,生命是一场无声的虚幻,我们走在其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中间留下的所有痕迹,都不过是暂时借放在这个尘世的一角。人生太短暂,我们总是来不及留下深刻,最终还是要带着所有的遗憾,归于这片尘土,归于这片雨露。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生命的本质。我看到了它的过程,也猜到了它的结局,可我心里就是无法确定,仿佛冥冥中一直有个声音在提醒着我一样,生命本不该如此简单,更不该如此苍白,可即使知道这样我却依旧无力改变,现实面前,我们终究还是渺小的看不到自己。人生是什么?生命又该怎样定义?我始终找不到答案的归宿,仿佛它们从来就不曾存在过这个世间一样,正如我所说的,一切都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我们是被谎言愚弄的对象,可谁又是谎言的主宰呢?是命运还是时间&最近常常做梦,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很多年以前,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人儿,有在的,不在的,微笑的,严肃的等等,一如当初经历的模样,清晰而又生动。可我知道,这些东西再也回不来了,随着一些熟悉的面孔逝去,它永远的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面,再也没有力量去推动前进的步伐。我们走过经历,来到岁月的深处,这里埋葬了多少生命的璀璨。来的,去的,留下多少卑微带着遗憾,长眠在时光里,最终,带走了你们,也带走了自己。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一个在和遗憾赛跑的过程,我们永远都赢不了它,只能尽量的拉近彼此的距离,于是,追逐就成了我们唯一的目标,距离短了,遗憾自然就少了。生命何其短暂,过程又何其艰辛,我们都应该要庆幸命运的慷慨,是它给了我们一天又一天的机会去见证生命的成长。所以,请珍惜好存在的每一天,更要珍惜好身边的每一人,因为他们才是我们这辈子收获的最真实的财富。人生有情,岁月无价,且行且珍惜。--原创:261305108
作文五:《细胞生命的礼赞》1700字
《细胞生命的礼赞》小部分读后感
11210112 鲁娜
这是一本小书,是由刘易斯·托马斯多年撰写的评论合集出版。所以从各章节内容看,是独立的而且不连贯的,是作者的思考,而不是强要灌输给读者什么对错观念。
比如,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共存共荣的、细胞细菌的互相依存、用动植物之间的协作关系类比人类间的沟通传递、滥用抗生素、小毛病要靠人体自身平衡机制的恢复而非药物来干预治疗、对死亡方式的思考(安静的有尊严的死去,动物或人,是否现在的安乐死?)。
刘易斯·托马斯把许多事物看作整体的、有生命的活的系统。群居性昆虫群是一个生命,鱼群、鸟群是一个生命,社会、城市是一个有机物,科研机构是活的生物,人类语言是活的生物,地球是生物、是发育中的胚胎、甚至是一单个细胞。从表面上看似游戏的文字里,我们领略到不可企及的哲人的达观。对于科研、科研机构、社会、地球这些活物,最好不要去作人为的干预,人的干预是徒劳而且有害的。人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站远一点,别碰它们,让它们自然地发展。就连预言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和可笑的。 让我想起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也让我想到土壤和平台的重要性,就如同当今美国虽然深陷金融危机,但是他们仍然掌控着当今高科技的前沿,而科技在他们国家的发展仅仅归结为他们有很好的促进科技发展的土壤--(保护专利),有了这个土壤,至于科技怎么发展如何发展就是她自己的事情了,她自己会慢慢的长大成长;不过话说回来,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道德的约束和对人类整体利益的考量,很有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说净空大法师提到的山东一家专门给全聚德提供烤鸭来源的养鸭厂,他们养鸭采取的就是填鸭式的方式,每天到规定时间就给鸭子胃里塞满灌满食物,不管鸭子想不想吃,然后结果就是鸭子长得可快了,长得也是相当的肥了!这些鸭子吃了对身体对健康会好吗?人类主宰了地球,所以人类是伟大的。我们总以为蚂蚁、蜜蜂这些低级动物,没有思想,也没有自我。它们的生活只是过完每一天,它们永远在干同样的事情。它们不懂得休闲享受,它们只是为明天而奔忙。“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但事实也许不是这样。细心观察的人会发现,它们有很像人的一部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还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组织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看到这些,我震惊。没想到小小的蚂蚁竟然能干这么多的事情。它们的行为,它们的头脑,简直让人无法相信这只是蚂蚁。在它们的世界里,它们和人类一样。只是我们不了解它们的世界。
还有对整体的一个思考,作者以超人的学识和洞察力,把握了所有生命形式共同的存在特点。他指出进化论过分强调种的独特性、过分强调生存竞争等缺陷,强调物种间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由复杂程度不同的较低级生物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并以生态系统的整体论为我们指示了理解物种多样性的新的途径。针对社会来说,美国人太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体利益的不受侵犯,相比之下中国就做得好一些,但是也带来了人权、腐败等问题的更加突出,只要解决了整体利益的执行决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问题,那么中国就是最棒的了!
这本书里的文章,从题目看来显得很驳杂,但实际上却有着共同的主调。总的说来,它们是讴歌生命的。一反圣经启示录以来对于世界前途的悲观论调,一反整整一个世纪里占统治地位的达尔文主义,托马斯对于生物圈的前途是持乐观的态度。他看到,自然界众生之道是趋向结合,合作,和谐,而不是弱肉强食的竞争和残杀。他谈音乐,谈气味,谈语言,谈细菌,昆虫和其他星球,其实都是谈一个主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来达到生命的和谐。
这本书之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可能就是因为它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力量。将近三十篇的专栏文章,都快是无所不谈了,大到星座,地球,人生,社会,小到计算机,炎症,细胞器,蚁群和蜂巢。并且他说的都是那么的有见解,精妙有趣。他说语言,说神话,说音乐,说生死,说科学研究,所说皆可观。谈的是大题目,写的是小文章,有蜜,也有刺。
作文六:《生命的礼赞》1500字
赞美生命最美的语言
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生命是什么?有人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有人说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也有人说生命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不同人的眼中有对生命不同的认识和解读。生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的驻足和思索。有海子的《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我依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有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无论是伟大的泰国诗人泰戈尔,还是让人顶礼膜拜的孔子都企图用自己的智慧去诉说生命的真谛。但是生命,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主题,犹太人就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或许生命无法用只言片语来说清,但却可以用行动给它完美的诠释。
生命是什么?我很少去思考,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一个涉及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很多学科的深奥主题,对于知识浅薄的我来说不可触及,这是属于各大家的思考范畴。平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去谈及关于生命的话题,甚至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很少有系统的关于生命的课程。难道这意味着生命在我们的生活中属于微小的部分吗?现实告诉我们生命它无时无刻都生活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或许生命是上帝赐予每个人的一场旅行,人们从一个地点出发,选择各自不同的
终点和途径的风景。生命的长短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是无法把握的,但是对于生命的高度却掌握在自己手里。生命的无法掌控不能成为我们忽视生命存在和教会下一代珍视生命的理由,要让生命焕发光彩,必须给生命得以存在,每个人都要行动。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再那么单纯了,各处充斥着威胁生命的讯息。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59.5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2010年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2014年3月1日21时左右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2014年4月30日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暴恐案……每天的每天社会上都在发生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生命惨案。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的暴力袭击,都让我们对生命的渺小和脆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血淋淋的教训,面对这些,我们还只是认为这些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与自己无关吗?我们还只是把珍视生命停留在纸上、在嘴边吗?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看看我们的生命教育,对比一下日本的生命教育就知道差距在哪里。日本的幼儿园里,在孩子生日前,老师会从父母处了解孩子的名字由来、成长照片、出生情况等,在班里读给孩子们听。这一系列生日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懂得诞生与成长的艰辛、喜悦和感恩。日本人坚信,孩子从小知道尊重生命,长大后就很少会做出越轨的行为。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让孩子从无数的活动中学到知识、感受到快乐,他们在大冬天给孩子穿短裤,锻炼他们的抗寒能力。而中国的孩子到小学了还是三天两头的感冒、
发烧。对于生命的教育,我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中国的教育总是形式化,教育出来的孩子什么都会,只是不会保护自己,没有顽强的求生意志和生存能力。我们总在纸上用华丽辞藻不断地赞美生命,却忽视了行动才是赞美生命最好的语言。
珍贵的人一生只能得到一次,而且那么短暂。所以,生就是个盛大的节日,庆祝这个节日就是对生命的最隆重的礼赞。上天赐予了我们生命,但生命的自主权却永远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放开它,生命就会像天上的风筝自由自在地飞翔,带着我们生命的信念与希望,把梦想变成现实,把追求变成行动。
作文七:《生命的礼赞》400字
生命的礼赞
别用悲伤的语调对我低吟: “人生不过是梦幻一场!” 因为沉睡的灵魂已经死去, 万物并非他们显示的模样。
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 他们的终点绝不是坟场, “你来自尘土,必归于尘土”, 但这是指肉体,灵魂并未死亡。
我们注定的结局和道路, 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伤; 而是行动,为了每一个明天, 使我们能比今天走得更远更长。
艺术长久,韶光飞逝, 我们的心尽管英勇而坚强, 却仍像阵阵低沉的鼓声 正朝着坟墓把哀乐奏响。
在世界的辽阔的战场上, 在生命的露宿的营地上, 别作默默无声、任人驱赶的牛羊,
要在战斗中当一名闯将!
莫期许未来,不管他怎样欢畅, 让逝去的岁月将死者埋葬。 行动吧!就在活着的此刻行动! 胸中有红心,头顶有上苍!
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 我们可以使自己的一生变得高尚! 在离开人间时,也能让足迹 遗留在身后的时间的沙滩上。
阿,足印!也许另一位弟兄, 当他航行在生命庄严的海洋上, 不幸遇难,看见了这些足印, 他就会便勇气重新增长。
那么,让我们振奋起来行动吧! 我们准备迎接命运的风浪。 永远要有所作为,不断追求, 学会劳动,也学会等待和期望。
作文八:《生命的礼赞》300字
生命的礼赞
序言:你的思想决定你潜在的意念,你的意念决定你接下来的行动,你的行动决定你想要的结果。生命的延续让你能有机会欣赏世界万物的变化,怀有感恩之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花海。
每日清晨,新的一天开始,
花儿在娇羞开放,鸟儿在高歌鸣唱;
迎接属于它们的美好生活,
倘若你还沉寂在哀伤中无法自拔,
为何不能像它们那样快乐呢?
敞开心扉,让阳光洒满你的心房,
那份温暖将会为你带来光明的希望
昨日已去,莫须歌颂
往事不必再提,让一切悲伤随风逝去;
收拾好心情,为今天而活
不管时空怎样的变化,
你始终是你;
不管面对怎样的角色转换,
你始终是你;
然而,现在的你
是为了塑造未来更好的自己。
因此,
不要胆怯,不要忧伤,不要叹息,
生命的旅途才刚刚开始,
华丽的舞姿应由你来演绎;
最美的诗篇应由你来谱写;
完美的人生结局应由你来延续;
相信总有一天,
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花海!
作文九:《细胞生命的礼赞》2000字
细胞生命的礼赞
(刘易斯?托马斯著,LewisThomas;李绍明翻译)
有人告诉我们说,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相分离。他高高地坐在一堆聚合物、玻璃和钢铁的尽顶上,悠晃着两腿,遥看这行星上翻滚扭动的生命。照这样的描绘,人成了巨大的致命性力量,而地球则是某种柔弱的东西,象乡间池塘的水面上袅袅冒上的气泡,或者象一群小命娇弱的鸟雀。
但是,任何认为地球的生命是脆弱的想法,都是人的幻觉。实际上,地球的生命乃是宇宙间可以想象到的最坚韧的膜,它不理会几率,也不可能让死亡透过。而我们倒是那膜的柔弱的部分,就象纤毛一样短暂、脆弱。而且,人早就在杜撰一种存在,他认为这种存在使自己高于其他生命。几千年来,人就这么脑汁绞尽,用心独专地想象着。因为是幻觉,所以,这种想象今天如同过去一样没有使他满足。人乃是扎根在自然中的。
近年来的生物科学,一直在使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点成为必须赶紧正视的事实。新的、困难的问题,将是如何对付正在出现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的观念:人与自然是多么密切的联锁在一起。我们大多数人过去牢牢抱有的旧观念,就是认为我们享有主宰万物的特权这种想法正在从根本上动摇。
可以满有理由地说,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我们不象过去一向设想的那样,是由我们自己的一批批越来越复杂的零件逐级顺序组合而成的。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出门去迎接每一个朗朗白天的,是线粒体。而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属于我们的。原来它们是单独的小生命,是当年移居到我们身上的殖民者原核细胞的后裔。很有可能,是一些原始的细菌,大量地涌进人体真核细胞的远古前身,在其中居留了下来。从那时起,它们保住了自己及其生活方式,以自己的样式复制繁衍,其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都与我们的不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就象豆科植物的根瘤茵一样。没有它们,我们将没法活动一块肌肉,敲打一下指头,转动一个念头。
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寓客。我愿意信任它们。但其他一些小动物呢,那些以类似方式定居在我细胞里的生物,协调我、平衡我、使我各部分凑合在一起的生物,又是怎样的呢,我的中心粒、我的基体、很可能还有另外许许多多工作在我细胞之内的默默无闻的小东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基因组,都象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是外来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我的细胞们不再是使我长育成人的纯种的实体。它们是些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
我当然乐于认为,它们是为我工作,它们的每一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的;但是否也有
可能,是它们在每天早晨散步于本地的公园,感觉着我的感觉,倾听着我的音乐,思想着我的思想呢,
然而我心下稍觉宽慰,因为我想到那些绿色植物跟我同病相怜。它们身上如果没有叶绿体,就不可能是植物,也不可能是绿色的。是那些叶绿体在经营着光合工厂,生产出氧气供我们大家享用。但事实上,叶绿体也是独立的生命,有着它们自己的基因组,编码着它们自己的遗传信息。
我们细胞核里携带的大量DNA,也许是在细胞的祖先融合和原始生物在共生中联合起来的年月里,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这儿的。我们的基因组是从大自然所有方面来的形形色色指令的结集,为应付形形色色的意外情况编码而成。就我个人而言,经过变异和物种形成,使我成了现在的物种,我对此自是感激不尽。不过,几年前还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事的时候,我还觉得我是个独立实体,但现在却不能这样想了。我也认为,任何人也不能这样想了。
地球上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一个单一细胞衍化而来。这个细胞是在地球冷却的时候,由一响雷电赋予了生命。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而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同种相传的相似性。
病毒,原先被看作是一心一意制造疾病和死亡的主儿,现在却渐渐现出活动基因的样子。进化的过程仍旧是遥无尽期、冗长乏味的生物牌局,唯有胜者才能留在桌边继续玩下去,但玩的规则似乎渐趋灵活了。我们生活在由舞蹈跳荡的病毒组成的阵体中,它们象蜜蜂一样,从一个生物窜向另一个生物,从植物跳到昆虫跳到哺乳动物跳到我又跳回去,也跳到海里,抱着几片这样的基因组,又拉上几条那样的基因组,移植着DNA的接穗,象大型宴会上递菜一样传递着遗传特征。它们也许是一种机制,使新的、突变型DNA在我们中间最广泛地流通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在医学领域必须如此集中注意的奇怪的病毒性疾病,就可被看作是意外事故,是哪里出了点疏漏。
近来,我一直想把地球看作某一种生物,但总嫌说不通。我不能那样想。它太大,太复杂,那么多部件缺乏可见的联系。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驱车穿过新英格兰南部树木浓密的山地时,我又在琢磨这事儿。如果它不象一个生物,那么它象什么,它最象什么东西呢,我忽而想出了叫我一时还算满意的答案:它最象一个单个的细胞。
作文十:《细胞生命的礼赞》600字
细胞生命的礼赞
细胞生命的礼赞
说味
我们不论走到哪里,不管触动什么东西,都会留下踪迹。由小孩子作出的奇异发现 之一是,两块卵石猛地相撞,它们就发出一阵古怪的烟熏味。把石子洗干净后,气味则 淡了;将石子放入炉中灼烧后,气味消失了。但当用于拿起准备再次撞击时,气味重又 出现。
一条鼻子灵敏的聪明的狗能根据气味跟踪一个人,穿过开阔地,并能把这个人的踪 迹跟其他人的区别出来。不但如此,狗还能发现一片玻璃载片上很淡的人的指纹的气味, 并能记住这片玻璃,在长达六个星期之内、气味消失之前,从其他玻璃片中嗅出这一片。 另外,这种动物能嗅出同卵双生子的相同气味,并且交叉地跟踪两人的踪迹,好象那些 踪迹是一个人的。
我们由鞋迹留下的化学物质标记着自我,就象在我们组织的同种移植中可辨出的膜 表面抗原标记一样,准确无误,各各有别。
其他动物也赋有类似的发出信号的机制。成队的蚂蚁在路上爬行时可嗅出同群和其 他蚂蚁的区别。蚂蚁熙熙攘攘过路,留下踪迹,亲近的蚂蚁可以跟踪,别的蚂蚁就不能。 有些蚂蚁是食肉蚁,生来就具有觉察到它们惯于捉来作奴隶的蚁类踪迹的本事,跟踪受 害者,直到它们的巢穴,释放出特殊的气味物质,使受害蚁群惊慌溃乱。
鱥鱼和鲶鱼可以通过个体特有的气味辨别出同类中的每一个成员。很难想象,有一 个独居的、独立的、存在主义者鱥鱼,单个儿挑出来能被认出;处在群体中的鱥鱼,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细胞生命的礼赞生命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