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楚恭王立太子 楚恭王立太子阅读答案》900字
楚恭王立太子 楚恭王立太子阅读答案
楚恭王立太子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
1.解释
(1)定:确定 (2)走:奔跑 (3)得:获得 (4)使:让
(5)止:停止 (6)生:发生
2.翻译
(1)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
现在楚恭王有许多他喜欢的儿子,但不知但王位该传给哪个,祸乱将从这里发生。
(2)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
楚恭王听了这些话,就确立康王作为太子。
3.屈建规劝楚恭王要立太子是为什么而考虑的?
国家政权的稳定。
【原文】
楚恭王立太子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得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
望,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后犹有令尹围,公子弃疾之乱也。
译文
楚恭王有很多自己很宠爱的子嗣,但他一直没有定下要立谁做太子。屈建说:“楚国一定会有很多战乱。当一只兔子在街上跑的时候,有万人一起去追它,一旦一个人抓住了兔子,剩下的万人都不再追了。究竟好处落在谁身上还不能确定,所以一只兔子跑出来,就让几万人都跟着被扰乱了(想要得到那只兔子);一旦好处确定了落在谁身上,即使剩下的人都想要贪得那只兔子也知道不能这么做。现在楚王有这么多宠爱的儿子,但不知道王位该传给哪一个,这祸乱就从这生出了。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也是百姓的希望;国家没有了根本,又要使百姓失望,这就使这个国家的根基动摇了,根基一旦动摇动乱就由此而生,跟那只逃跑的兔子是一个道理。”楚恭王听后,立刻就立康王为太子,(既便如此)之后也发生了令尹围和公子弃疾的动乱。(令尹围、公子弃疾:康王的弟弟围曾任令尹,弃疾也是康王的弟弟)
阅读题阅读怯懦阅读答案痴心石阅读答案会呼吸的建筑阅读答案大医精诚妙手仁心阅读答案祈求阅读答案长在心上的眼睛阅读答案雨夜的灯光阅读答案父亲的雨阅读答案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阅读答案《孝心》小学阅读答案
作文二:《《楚恭王立太子》阅读答案》600字
楚恭王立太子
【原文】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得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后犹有令尹围,公子弃疾之乱也。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
【参考译文】
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欢的儿子,这样一来谁当王位接班人(世子)就一直没有确定。屈建说:“这样下去,楚国肯定会有很多动乱。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一定翻译成跑),一大群人去追它;一个人抓到了,其他没抓到兔子的人肯定不肯离开。如果,大家还没确定好准备怎么分配这只兔子,兔子就跑了,那群人就又乱起来;如果,大家确定好准备怎么分配这只兔子,那些比较贪婪的人又不会消停。现在楚国有那么多楚恭王喜欢的儿子,接班人又没有选定是谁,动乱就要发生了。世子是国家的基础,是老百姓的期望;国家没有基础,又让老百姓失望,断送了国家的根本呀。国家根本断送了,动乱就来了,就像兔子在街上跑一样。”楚王听到了屈建说的话,马上立康王做接班人(太子),但是太晚了,后来就有令尹围城讨伐、公子弃疾叛乱的事件发生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定:确定 ②走:奔跑 ③得:获得
④使:让 ⑤止:停止 ⑥生:发生
3.屈建劝楚恭王要立太子,是为 而考虑的。
答:国家政权的稳定
作文三:《《楚恭王立太子》阅读答案(附翻译)》600字
《楚恭王立太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128815”);
楚恭王立太子
【原文】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得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后犹有令尹围,公子弃疾之乱也。(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
【参考译文】
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欢的儿子,这样一来谁当王位接班人(世子)就一直没有确定。屈建说:“这样下去,楚国肯定会有很多动乱。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一定#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gkstk.,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翻译成跑),一大群人去追它;一个人抓到了,其他没抓到兔子的人肯定不肯离开。如果,大家还没确定好准备怎么分配这只兔子,兔子就跑了,那群人就又乱起来;如果,大家确定好准备怎么分配这只兔子,那些比较贪婪的人又不会消停。现在楚国有那么多楚恭王喜欢的儿子,接班人又没有选定是谁,动乱就要发生了。世子是国家的基础,是老百姓的期望;国家没有基础,又让老百姓失望,断送了
国家的根本呀。国家根本断送了,动乱就来了,就像兔子在街上跑一样。”楚王听到了屈建说的话,马上立康王做接班人(太子),但是太晚了,后来就有令尹围城讨伐、公子弃疾叛乱的事件发生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定:确定?走:奔跑?得:获得
?使:让?止:停止?生:发生
3.屈建劝楚恭王要立太子,是为而考虑的。
答:国家政权的稳定
作文四:《《楚恭王立太子》阅读答案(附翻译)》700字
楚恭王立太子
【原文】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得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后犹有令尹围,公子弃疾之乱也。????????????????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
【参考译文】
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欢的儿子,这样一来谁当王位接班人(世子)就一直没有确定。屈建说:“这样下去,楚国肯定会有很多动乱。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一定翻译成跑),一大群人去追它;一个人抓到了,其他没抓到兔子的人肯定不肯离开。如果,大家还没确定好准备怎么分配这只兔子,兔子就跑了,那群人就又乱起来;如果,大家确定好准备怎么分配这只兔子,那些比较贪婪的人又不会消停。现在楚国有那么多楚恭王喜欢的儿子,接班人又没有选定是谁,动乱就要发生了。世子是国家的基础,是老百姓的期望;国家没有基础,又让老百姓失望,断送了国家的根本呀。国家根本断送了,动乱就来了,就像兔子在街上跑一样。”楚王听到了屈建说的话,马上立康王做接班人(太子),但是太晚了,后来就有令尹围城讨伐、公子弃疾叛乱的事件发生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定:确定??????? ②走:奔跑????????? ③得:获得
④使:让????????? ⑤止:停止????????? ⑥生:发生
3.屈建劝楚恭王要立太子,是为?????????????????????????????? 而考虑的。
答:国家政权的稳定
作文五:《我就是不立太子》1000字
朱厚熄捡便宜做了皇帝后,就把领导人的职责抛到脑后,天天躲在秘室里扶乩,从事迷信活动。有一阵子,有个道士告诉他灵芝可以延年益寿,他一听来了精神,赶紧派人去采集灵芝。皇帝发出号召,全国各地都积极响应,争先恐后把灵芝送往首都,差点把皇宫变成灵芝的海洋。
看到这么多灵芝堆在宫里,有人就打起了歪主意,把灵芝偷出宫,然后转身又送回宫里,以此邀功请赏。逃犯王金看准时机,请宫中的某个小干部泡了几次夜总会,就搞到大批灵芝,还堆成了一座山。王金给这座山取名“万岁芝山”,然后伪造了一只五色龟,壮着胆子跑到宫里敬献给朱厚熄。
朱厚熄见到如此厚礼,顿时龙颜大悦,马上通知在京的领导干部进宫庆贺,还当场嘉奖王金,让他到太医院当御医。
当时,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的干部都非常清楚,想讨好朱厚熄,送金银珠宝之类的俗物不好使,要送就送白鹿、白龟、白雁、玉兔一类有灵性的活物。只要看到这些东西,朱厚熄就会喜笑颜开,重重有赏。
他还把这些宝贝送到玄极宝殿和太庙供养起来,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当然,只搞这样的活动明显不过瘾,他还派人四处寻求方士、仙书、灵丹妙药。一时间,人人都恨不得马上变成方士,或者从自家墙根下挖出祖宗八辈珍藏的添寿秘法、制丹妙方。道教事业在那个时期得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很有点走向辉煌的味道。
绝对不要怀疑朱厚熄对道教的虔诚,他不仅自己醉心道教,还要求身边的人向他学习。每逢节日大祭,他都要求张皇后必须穿着道家礼服陪祭。张皇后爱美,不愿穿这种怪模怪样的衣服,还劝朱厚熄不要迷信这种神神叨叨的玩意儿,气得朱厚熄差点甩她两个大嘴巴。
按说张皇后从此应该吸取教训,但她记性实在不好。有一次,朱厚熄好心好意让张皇后品尝灵芝,结果她上吐下泄差点丧命。为此,张皇后很不满,嘀咕道:“这东西如果真像皇上说的那样灵验,皇上自己为什么不品尝?”朱厚熄顿时大怒,下诏取消她的皇后头衔,让她幽居冷宫。张皇后最后气愤而死。
更荒唐的是,朱厚熄总担心自己会像堂兄朱厚照那样没有儿子,于是经常举办祈祷活动。后来祈祷应验了,他有了第一个儿子。可惜,儿子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朱厚熄的悲痛可想而知,天天挠着头皮问为什么。这时,他最信任的方士陶仲文凑过来,说这是“二龙不相见”现象。意思是太子是一条潜龙,而他是真龙,二龙如果相见,必定会对其中一个人有伤害。皇长子早死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从此,朱厚熄的脑袋就被“二龙不相见”给缠上了。虽然后来他又有了几个儿子,但就是迟迟不肯立太子,搞得大臣们又哭又闹,隔三差五就跑到他跟前示威请愿。他却压根儿不作任何解释,而且到死都没有立太子。
编辑/翠粉
作文六:《三声响指立太子》3900字
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秋天的某个晚上,和平常没什么不同,宋神宗饭后突然打摆子,两眼翻白,浑身颤抖,十指像鸡爪一样在空中比画。片刻以后,宋神宗恢复平静,正当大家松了一口气时,太医跟高太后悄悄地汇报:“皇上这是重病之前的先兆,要劝皇上保重龙体,不要过于操劳。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皇上会一病不起。”
高太后听了,既心疼又焦急。她心疼皇上的身体,焦急下一任的“接班人”。别看宋神宗儿子有6个,可是前面5个儿子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先他而去了,膝下只有老六,年方17岁,叫赵熙。赵熙是德妃所生,不是皇后嫡出的,他排行老六,也不是长子。当时立储君是立嫡立长,基于无长无嫡可立,所以赵熙就成为唯一的种子选手,宋神宗口头上认可他为太子,只是没有下诏书。没有那一纸公文,赵熙头上的太子帽子就戴不稳。
三个月以后,宋神宗中了太医的预言,一病不起,而且口不能言,手指也僵握着,写字都成了难事。高太后催他立太子,他比画了半天,高太后才看明白,原来皇位的人选还有两个。高太后以为是皇上在外面跟民女生了龙种,又比画了一会儿,她才明白,那两个竞争对手是宋神宗的亲弟弟,一个叫赵颢,36岁;一个叫赵頵,30岁。姑且叫他们二号三号选手,前面提到的赵熙算一号。
在宋代皇室有个规矩,叫兄终弟及,既然宋神宗没有把亲生儿子正式立为太子,现在皇帝驾崩的日子屈指可数,二号和三号选手就有资格来争夺皇位。而且,他们都是高太后的亲生骨肉,处理起政事来,随便哪个都会比赵熙强。
皇帝病了,大臣们争相表忠心,络绎不绝地进宫探病。这个时候,只是尽心罢了,隔着窗户见见皇上。于是,大伙对皇上的探病就成了一次次的茶话会,你一言我一语,猜度会立谁当接班人。
一开始,大家的研讨是比较轻松的,轻言细语很有修养,互相带着试探对方的意思,但渐渐就有了打嘴仗的风向,特别是宰相王瑾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以后,众人立刻就分成了两个对立阵营。以王瑾为首的支持子承父业,以重要大臣蔡确为首的支持兄终弟及。
王瑾只是装作随意地说了一句话:“应当立赵熙为太子,皇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谁都知道他早就把赵熙称太子了。至于诏书,等皇上醒来,我看就会下了。”
宋神宗病重得昏迷过去了,那立太子的诏书,没有他的签名,谁也不敢做主出炉。
在朝廷,手里有实权的人是枪杆子,有话语权;手里没有实权的说不上话的,叫烧火棍。但是,所有矛盾的聚集放大,都少不了烧火棍的功劳,他们在中间挑拨火星,拉帮结派,为自己谋前途。王瑾和蔡确这两支枪一接上火,烧火棍们就忙开了,使两人的矛盾迅速升级。
蔡确放出话来,要杀了王瑾。
王瑾有个外号叫三旨宰相。三旨是:上朝时叫取圣旨;皇帝裁决后,叫领圣旨;传达完圣旨,已得圣旨。对上,他唯唯诺诺;对下,他爱好和平,是有名的双面胶人士,就是跟值班的宫女,也喜欢拉拉家常,没有一点高官的架子。
就是这样一个不爱招事的老头儿,却在皇上病倒以后管起事来了。于是,前几日呈乌合之众、懒散之态的朝臣们就有了必须唯王瑾马首是瞻的意思。这个马首不像以前没有主见了,原来他天天歌颂皇上英明,现在他的言行倒叫臣服的人由衷地佩服起他的英明来。
这日探病聚会时,王瑾进来就宣布了一个新想法,他说:“皇上病体欠安,国事不能长久荒疏,我们应当集体联名,奏请高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临朝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皇位人选,到时大家把自己的意见都拿到桌面上去谈,不用在背后胡思乱想,影响团结。众卿觉得如何?”
请太后临朝,有史为例,可以效仿。宋神宗还活着,总不能马上叫哪个选手直接上任吧?万一皇上被哪个医生妙手回春了呢?
确立皇位接班人是个烫手的山芋,就丢给太后去整吧。王瑾这一招儿倒是高明,弄得想杀他的蔡确不得不推迟了计划。
高太后的表现也很让大臣们满意,太后不肯临朝,说:“哀家一个女流之辈,怎配端坐朝堂?”这话很多太后都说过,但当时让大臣们听来,仍是觉得心里舒服,这才叫贤德的女人,不是有野心的人,暂时过渡下就会回到后花园去下棋的。大臣们放心了,一再叩请高太后临朝,还有几个人坚决地说她不答应,他们就不起来。没办法,高太后只好答应了。
王瑾这人看起来有几把刷子,几句话就把高太后隆重推到前台了。虽说史有前例,但当时人们还没想到这一招。有的等着老皇帝死了,新皇帝能提拔自己一下;有的观看皇位花落谁家,就是没有人想到国事不能长久荒疏。
看来王瑾不是蜗牛,是红牛。
高太后走马上任以后,处理起政事来果断能干,没有平常女人的优柔寡断。对于立储君的意见,她是各方面都听取,要女官一条条记下来,但就是不表态,说要时间考察研究再作决断。
王瑾的态度很明白,还是支持赵熙当太子。他说:“兄终弟及是有前例,可是当今皇上有亲生儿子呀。可怜皇上就这一根独苗,他学问好,有仁孝之心,如若不叫他承继大业,于心何忍?”
这日下了朝,王瑾接到一封密报,上面写着:“我听说蔡确要加害于您,他一心反对立赵熙为太子。您这几天出行居家都要格外小心,过了这阵就好了。”
没想到从这个晚上起,王瑾府上却是夜不闭户,把院门大开,往里走进去,一层层的门都是开着,王瑾和家人仆妇无不是放心大睡。蔡确派的杀手从没见过这种阵势,夜夜在王府左右转悠,却没有胆量走进去。如果想在王瑾上朝的路上干掉他,竟也成了难事。杀手发现王瑾神出鬼没,根本不知道他走的哪条道去上朝。
没有办法,蔡确就想在宫里对王瑾直接下手。下手的地方初步选在他们原来探皇上病情聚会的候客室,等王瑾落单时下手,方法是在他茶水里下毒。至于替罪羊,就让端茶的宫女担任。这个主意蔡确只跟夫人王氏提过,但很快走漏了风声,只好改在宫里探病的路上杀了他,杀完将他丢在草丛里,装作不关我事的样子走掉。
时间是中午,宫内行人稀少。看到王瑾往皇帝寝宫走,蔡确就连忙跟上去打招呼,说他也是去探皇上的病,要同行。王瑾说好啊,两人一前一后走着。机会真是千载难逢,前后左右都没有行人。蔡确猛地一拔佩剑,却差点儿闪了腰,那佩剑硬是拔不出来。他歪下头看了一下,发现剑被什么类似浆的东西给堵死在鞘里了。
王瑾回过头来,说:“你整理衣服呐?”蔡确脸一下子红了,说不是,又说是。这个时候,蔡确想上去把老头儿掐死,可是王瑾有点胖,脖子粗短,又走出了汗,想掐死他,手会在他脖子上打滑,难得掐死。脱下裤腰带勒死他吧,自己的裤子怎么办?算了,等下次吧。
两人进了候客厅,却见二号三号皇位选手在那里发脾气,二号赵颢说:“我想见哥哥,母后却不给我见,说要静养,听说是不行了,可不是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了?”三号赵说:“我都担心哥哥还在不在?前几日隔着窗户见过,一动不动的。”
蔡确是支持他兄弟二人中的一个上位的,但一直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谁。现在二号和三号看到他,加上心情不好,都表现出懒得搭理的样子。蔡确那颗火热的心就一点点地凉了。
二号和三号不搭理他,蔡确本人忍不住做了一下自我分析:一是他们心情不好,二是嫌我态度不明确,三是瞧不上我的为人。早先,我靠支持王安石的新政发家,后来发现宋神宗对王安石不满,就立刻疏远了他,还参了王安石一本。我这种小人他们怎会放心?
想到此,蔡确的心有点凉,因为头脑发热,要杀王瑾的心思就淡了。
走的时候,王瑾打了三声响指,神态很是轻松。
次日早朝,高太后宣读了立赵熙为太子的诏书。群臣中仍然有表示不满的议论。罢朝以后,高太后召了几名有不同意见的大臣单独谈心。
她说:“原先我是犹豫不决的,他们三人都是我的亲子孙,手心手背都是肉。我说的考察他们,其实只是私下观看他们探皇上病的样子。赵颢和赵看到皇上昏迷不醒,脸上现出的不是焦心,而是压不住的高兴。只有孙儿赵熙,每次来都流下眼泪,是真心为他父皇的病伤心。”她打开一个暗室的门,说:“哀家在这里观察他们。开始是准许他们走到皇上床前探病,后来担心他们下毒手,就只准他们在外面站一会儿。你们现在不会反对我的意见了吧?”
几个大臣听了,无话可说了。
等大臣们散了,王瑾从暗室里出来,拍拍身上的土,说:“太后高见,要不是赶着挖了这条地道,蔡确不知杀我几回了。昨日探病的路上,原有密报他要杀我的,结果他的剑拔不出来,被我安排的人在他进宫时下了强力胶了。”
高太后笑道:“看着你这样子蔫不拉叽的,没想到遇事有股静气,帮我处理好了立储君的事,也避了杀身之祸。这次立太子,最大的阻力就来自于蔡确那帮人。昨日听到你三声指响,知道你已脱险,我就按约定把玉玺盖上了诏书,今天一宣布,蔡确一帮人死了心,就不会暗杀你了。我相信老天会收了蔡确的,他竟敢暗杀宰相。”
宋神宗已深度昏迷数天了,太医说难得醒来,立太子的事夜长梦多,因此两人约好昨天王瑾脱了险发个暗号,立了诏书算了。
“哀家很奇怪,为什么每次你都能收到密报?而且是不同身份的人告诉你,上至大臣、下到侍女,甚至那个粘住剑的沥青石英杂合成的强力胶,还有人专门帮你炼出来。”
“这个只能说老夫的人缘好,我平时结交三教九流,婆婆妈妈的话题都聊一下,也怜老惜贫地救济人家,他们都舍不得我死。古话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大约像我这样婆婆妈妈的男人就是了。又说,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大约像太后这样有能力临朝的女人就是这样的。”王瑾绕口的一席话,把高太后逗乐了,说:“有你这样的基因,你的后代中必出青史留名的女人。”
事实果然如此,王瑾的长女嫁给了著名文人李格非,生了大词人美女李清照,堪称基因的强强联合,李清照擅长从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流畅的语言融入诗词中,开辟了一代词风;王瑾的孙女王氏嫁给秦桧为妻后,婆婆妈妈到了极点,助夫作恶,成了长舌妇的形象代表,大约是受环境影响,基因发生了变异。王家这两位女人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但是,毕竟都青史留名了。至于蔡确,被有“女中尧舜”之称的高太后贬到疫区新洲去了,老天很快收了他。
作文七:《秦始皇为何不立太子》2300字
泰始皇溯
◎ 蔡 徐涵 是 就 令 扶 苏 失 去 了 内定 的 皇 储 资 格 昵 ? 众 所 周 知 , 军 队 是 国 家 机 器 的 柱 石 ,是 政 权 的 保 障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说 ,掌 握 了 军 队 就 掌 握 了 国 家 的 命 脉 。 秦 始 皇 可 以 说 是 个 暴 君 , 但
秦 始 皇 始 终 没 有 立 太 子 ,这 给 他 的 帝 国 造 成 了 不 可 估 量 的 损 失 。 对 此 , 王 立 群 教 授 这 f 样 解 释 : 始 皇 曾 多 次 派 人 去 寻 求 长 生 不 老 秦
之 道 , 他 不 承 认 自 己 有 一 天 会 驭 龙 殡 天 , 而
太 子 是 国 之 储 君 ,立 了太 子 就 等 于 承 认 自己
会 死 ,所 以 不 立 太 子 。
这 一 解 释 看 似 讲 得 通 ,但 忽 略 了 这 样 一 个
史 实 : 始 皇 即位 的 次年 即开 始 修 陵 园 。公 秦
元 前 2 8年 , 陵 园 完 工 ,历 时 3 0 8年 , 动 用 人
绝 对 不是 一 个 昏君 ,他 把 扶苏 派 往 长城 戍 边 ,
把 3 0万 精 锐 的 长 城 军 团 交 给 扶 苏 ,这 正 体 现
数最 多 时近 于 8 0万 ,几乎 相 当于修 建 胡夫 金
字 塔 人 数 的 8倍 。 一 个 费 了 九 牛 二 虎 之 力 来
了他对 扶 苏 的无 比信任 ,或者 也 可 以说 是对 扶
苏 的 一 种 磨 练 。 如 此 看 来 , 扶 苏 的 储 君 地 位 更
加 突显 。
修 建 陵 墓 的 人 ,会 坚 信 自 己 不 死 , 并 因 此 不 立 太 子 , 这 恐 怕 说 不 过 去 。 那 么 , 秦 始 皇 究
竟为 何不立 太 子呢?
综 上 可 知 ,扶 苏 虽 未 被 立 为 太 子 , 但 实 际 上 就 是 秦 王 朝 的 皇 储 。 那 么 ,秦 始 皇 为 何 不 在
形 式上 承认扶 苏 呢?
众 所 周 知 ,秦 始 皇 的接 班 人 是 胡 亥 ,但
他最 具 才 能的 儿 子却 是 长子 扶苏 。一 直 以来 ,
中 原 皇 位 传 承 采 用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 即 有 嫡 立
首 先 ,我 认 为 秦 始 皇 不 需 要 立 太 子 。 储 君 扶 苏 是 秦 始 皇 早 已选 定 的 ,这 一 点 不 仅 公 卿 大 臣 们 心 知 肚 明 , 就 连 老 百 姓 都 十 分 清 楚 。 史 记 ?陈 涉 世 家 ) 中 , 陈 胜 就 说 : 吾 闻 二 世 少 ) “
子 也 , 不 当 立 , 当 立 者 乃 公 子 扶 苏 。 所 以 立 ”
嫡 , 无 嫡 立 长 。 秦 始 皇 没 有 立 皇 后 , 就 没 有 嫡 子 , 而 长 子 扶 苏 品 行 和 才 干 都 不 错 , 自 然
是最 为合适 的太 子人选 。 事 实 证 明 ,秦 始 皇 最 后 也 确 实 想 把 皇 位 传 给 扶 苏 。 据 《史 记 记 载 ,“( 始 皇 ) 至 平 秦
原 津 而 病 … … 上 病 益 甚 , 乃 为 玺 书 赐 公 子 扶
不 立 太 子 也 就 只 是
一 个 形 式 问 题 ,而 秦 始 皇 向 来 是 不 注 重 形 式 的 ,他 最 爱 千 的 就 是 破 旧立 新
( 曾 创 立 过 一 系列 新 制 度 , 即 是 证 明 ) 他 。
苏 日 :与 丧 会 成 阳 而 葬 ” 意 思 是 秦 始 皇 到 达 。
平 原 津 时 生 了 病 ,病 危 时把 一 封 盖 有 御 印的
信 给 公 子 扶 苏 ,说 :“ 咸 阳 来 参 加 丧 事 ,在 回
其 次 ,我 认 为 秦 始 皇 不 愿 立 太 子 。 秦 始 皇
这 个人 优点不 少 ,缺点 也挺 多 的 ,刚愎 自用 就
是 其 中 之 一 。 扶 苏 当 时 虽 然 没 有 正 式被 立 为 太
咸 阳安 葬 我 。 ”应 当说这 封 信是 有极 为 重 要 的
政 治 意 义 的 , 意 思 就 是 让 扶 苏 继 皇 帝 位 。 言
子 ,但 也声名 远 播 ,人气很 旺 ,并且 这位储 君
胆 子 也 不 小 ,敢 屡 次 对 老 子 直 言 劝 诫 。 所 以 ,
及 此 ,笔者 大 胆猜 测 : 苏 虽未 被立 为 太子 , 扶
但 其 实 是 内定 的 皇 储 。
当长子 扶苏 红得 发紫 ,并对 自己的皇权 造成 冲
击 时 , 秦 始 皇 便 不 满 意 了 。 他 不 立 太 子 ,实 际 上 就是 要捍卫 自己至高无 上 的皇帝 权威 。 最 后 ,秦 始 皇 没 立 皇 后 , 不 立 皇 后 而 仅 立
但 我 们 马 上 会 注 意 到 另 ~ 史 实 , 即扶 苏 不 赞 成 秦 始 皇 的 暴 政 ,屡 次 劝 诫 , 秦 始 皇 一 气
之 下 把 他 贬 到 长 城 戍 边 ( 扶 苏. 数 荐 故 ,上 “ 以
使 外 将 兵 ” 。 那 么 , 秦 始 皇 的 这 一 举 动 是 不 )
太 子 ,看上去 是 不合情理 的。狮
【 笑林广 集】 詹姆斯到 书店 ,说 “ 我要买 本 《 如何 在一夜 间成为 百万 富翁》 。”店 员 快拿来 两本 书 很 包好 。詹姆斯说 : “ 我只要一 本。”店 员说 : “ 另一 本是 《 刑事 法典》 ,我们总是把 两本书一起 出售。”
作文八:《隋文帝临终废立太子?》800字
隋朝亡在了隋炀帝手里,而隋文帝和隋炀帝交替之际的史料多有混乱。有一种说法就是,隋文帝临死前发现隋炀帝、时为太子的杨广非正人君子,坚决要换太子。
这件事的真实性非常值得怀疑。首先,改立太子是件大事,草率从事的皇帝不多。从历史上看,还没有哪个皇帝在生命垂危时改立太子的。其次,杨广从开皇二十年(600年)被立为太子以来已经四年多,可谓羽翼丰满,而且隋文帝来仁寿宫之前,就已经把国事全盘托付给了太子,太子已经是摄行皇帝职权的准皇帝了,此时换太子风险极高,弄不好会引起哗变,危及政权。再次,更换太子需要极复杂的运作,而隋文帝的生命已经进入到了倒计时,几乎没有运作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更换太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太子一定要有十分重大的错误,而且替代者要相对优秀,可当时这两个条件都不存在。
对于这件事,《隋书?杨素传》如此记载:“时皇太子入居大宝殿,虑上有不讳,须豫防拟,乃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录出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上遂发怒,欲召庶人勇。”
这里面提到的两条理由,尤其是后一条,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不住的。姑且不管其真实性如何,即便是真的,其严重性也不足以到废太子的程度。对于第一条,临近国丧,加强防备,理所应当,所以,“知天命”的文帝不应该生什么气。而对于第二条,多年以来,太子给隋文帝的一向是儒雅正派的形象,怎么可能因陈贵人的一面之词就对其怀疑?即便杨广真的失德,同前太子杨勇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当年杨广能取杨勇而代之,就算是伪装出来的,也不能否认,他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并得到隋文帝、皇后和众多朝臣的认可。如果现在要返回去立杨勇,那么杨勇一定要相对优秀。但在隋文帝眼里,杨勇花天酒地、奢侈享乐,这种印象是不可能在瞬间改变的。也就是说,杨勇在品质上并不比杨广好到哪里去,而杨广再糟也不会比杨勇糟到哪里去。
隋文帝曾说,知子莫若父。即便当时身边真的有人煽动,已经死到临头的他也不可能去“悔棋”,用一个顽劣浪子代替另一个顽劣浪子。之所以有废立太子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隋炀帝失了江山,人们同情隋朝罢了。
编 辑/高翠粉
作文九:《嘉靖:不要逼我立太子》1200字
嘉靖有八位皇子,其中五位在襁褓中夭折,留下来的有皇次子载壑、皇三子载厘和皇四子载圳。载壑乖巧伶俐,小小年纪就懂得为父皇祈福,很讨嘉靖欢心,因此被立为太子。但是,载壑福浅命薄,只活了14岁。嘉靖痛失爱子,心情郁闷,便向法师询问缘由。法师掐指一算,说“二龙不相见”,建议他不要再立太子。迷信道教的嘉靖牢牢记住法师的话,打定主意不再立太子。载壑一死,按排行顺序,太子位置应该轮到载厘了。然而,嘉靖压根儿就不打算立太子――即便想立太子,也未必有载厘的份。 载厘的生母因不得嘉靖的宠爱,忧郁而终,导致他失去后宫内援。而载圳的生母则姿色出众,宠冠后宫。嘉靖爱屋及乌,自然偏爱载圳,他把两个儿子都安排在京都,哥俩所有待遇全一样,凡载厘有的,载圳也必须有。载圳因比载厘小一个月而与太子之位无缘,心中很不是滋味,而今嘉靖刻意打压载厘,无形之中增添了力量,他因此萌生了谋夺太子之位的野心。 就在二王并处京都、臣民犹疑之际,一位小人物贸然出手,在朝廷中掀起不小波澜。此人叫郭希颜,是一位初涉政坛的小官,他想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见立储已成天下瞩目的大事,便瞅准机会上疏皇上,请求安排载圳就藩,册立载厘为太子,以安天下。 嘉靖见疏龙颜震怒,责令司法部门议罪。于是郭希颜以妖言冒渎圣上之罪,被判处斩立决。郭希颜横遭处决,百官噤若寒蝉。猜疑心极重的嘉靖还是放心不下,下旨内阁说:“载圳的府邸已建成多年,你们怎么还不举行就藩典礼?”阁臣被他问得一愣一愣的,心想明明是你故意拖延,还倒打一耙把责任推到我们身上,皇上的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最后还是内阁首辅老谋深算,猜出嘉靖心思,知道嘉靖并非愿意让载圳就藩,而是想掌握朝臣的思想动态。于是,他一面将谕旨交付有关部门,一面叮嘱自己的学生――礼部尚书吴山上疏挽留载圳。 谁知吴山是一个愣头青,他毫不理会老师的意图,上疏说:“载圳就藩所有事务都已安排妥当,就等着皇上您的批准。”嘉靖见疏怒不可遏,正想着在奏疏中挑出什么毛病,又见六部奏疏蜂拥而至,都是附和吴山的意见。这一下,他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强压下心中的怒火,批准载圳就藩,离开京都,前往外地居住。因为这件事,嘉靖恨透了吴山,后来找机会以玩忽职守的罪名,将其罢职为民。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载圳病故,这时,嘉靖只剩下载厘一个儿子,皇位继承人也非他莫属。到了这时,嘉靖为了缓和与儿子的关系,便把所有责任全推到死去的爱子身上,对大臣说:“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可他说归说,就是不想立太子。朝臣也学乖了,心想立不立太子是皇上家里的事,跟咱们没有半毛钱关系,还是头上乌纱帽要紧。于是,满朝大臣在“国本”问题上集体保持沉默。 嘉靖执意不立太子也就罢了,还让儿子常年住在宫外,没有宣召不得入宫,父子俩一年见不上几面。载厘对父皇的变态心理虽不能洞悉,但自知不讨父皇欢心,也不敢自讨没趣,索性韬光养晦,以谦卑自守的态度处世待物。一直熬到嘉靖驾崩,他才匆匆赶到皇宫,在父皇灵柩前即位。 编辑/梓童
作文十:《古代皇帝预立太子之谜:古代君王如何选立太子的》1400字
预立太子是古代皇帝最为关心的事情,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废立皇后。预立太子由嫡长制发展到太子制,到清朝中期则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无非都是为了保证天下能够代代传承,不落到异姓人手中。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是“家天下”,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以外,皇帝都将皇位和皇权在死后移交给自己的儿子。为了避免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仓促传位,故而一般都事先选定一个皇子将来继承自己的皇位,这便是预立太子。
预立太子有两种形式。清朝以前,历代王朝在皇位继承上很多都实行嫡长制,嫡指正妻、皇后,长即长子,也就是由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皇位。这里既有嫡庶之分,还有长幼之序,皇后所生的皇子地位高于妃嫔所生的皇子,妃嫔所生的皇子地位又高于宫女所生的皇子,同母所生的皇子中,长兄地位高于诸弟。
嫡长制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商代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确定继承顺序及权力义务的法则,在当时,嫡长子就享有法定的优先继承权,到西周时更成为定制,成为立太子的礼法,以后历代沿袭。虽然嫡长制原本用于尊崇祖先、继承财产,但在封建王朝的皇帝们看来,天下是自家的私有物,当然也可以像继承财产一样来继承。因此自汉朝以后,嫡长制便开始在皇位继承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汉高祖刘邦就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是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不过没想到后来被皇次子李世民兵变夺嫡。唐代时还为嫡长继位规定了周密的继承顺序:首先由嫡长子继承,无嫡长子或嫡长子有罪疾,则由嫡长孙继承;无嫡长孙,依次由嫡长子的同母之弟继承,无母弟,则由庶子继承;无庶子,由嫡长孙的同母之弟继承;无母弟,再由庶孙继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先是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后朱标病故,朱元璋便依照顺序立了嫡长孙朱允炆为皇长孙,继承自己的皇位,即建文帝。
然而嫡长制有一个最致命的弊端:嫡长子未必是诸皇子中最优秀的人,就像《春秋·公羊传》中所概括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因此,那些智力低下、人格卑琐或昏庸无能之辈也可以借着这种制度的庇护,登上皇帝宝座,而这恰恰对封建皇帝的家天下来说是一种最大的祸患。于是,后来的皇帝们便不再拘泥于嫡长制,而是更多地考虑皇子的德才、智谋、军功及人望等。三国时魏王曹操预立太子的故事,颇能说明精明的帝王在这个问题上的考虑。
曹操原有五个儿子,长子曹昂战死军中;次子曹丕每逢曹操出征或者远行时,必一言不发,殷殷而拜,依依难舍,其实性格阴沉;三子曹彰神力惊人,是个典型的武将,每每向父王请战逞勇;四子曹植为人心性聪慧,文章辞采惊人,又十分乖巧;五子曹熊身体赢弱,对任何事情均无多大兴趣。于是曹操便断定曹植虽有才华,但心性浮夸;曹丕则稳重,对自己极有诚心。不久曹操患风疾,临死前嘱托诸近臣:“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尽管此时长子已死,曹丕事实上成了长子,但曹操立太子时考虑更多的不是诸子的年序,而是其为人、本领,是以谁能更加稳当地继承自己的事业、天下为考量基准的。
分页: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阅读推荐:
隋朝太子杨勇被害死后,他的8个儿子下场如何?
刘邦改立太子风波:吕后怎样报复戚夫人母子的?
司马衷的太子地位何以稳固:共当了22年的太子?
宋孝宗艰难的继位之路:长达二十九年的预备太子
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些功败垂成的太子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楚恭王立太子楚恭王立太子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