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古人写新年的文章 古人是如何“发表”文章的-》700字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传媒业和网络的发展,现代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自己的文章公之于众。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发表”文章的吗,
从古书记载中可以发现,古人“发表”文章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通过驿站传递文章,即以书信形式“发表”。如,《诗话》云:“元微之(元稹)守会稽,白乐天(白居易)牧苏台,置驿递诗,往来谓之诗简。”
其二,题写于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即以在墙壁上书写的形式“发表”。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写道:“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多以诗章相赠答。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为了保护墙壁上的题诗,有些寺庙则特意给墙壁罩上碧纱。如,唐代诗人王播未出名前,曾在扬州木兰院寄住。该院的僧人并不喜欢他,让他吃剩饭、敲
1
钟。后来,他出名了,其题写在寺院墙壁上的诗得到了特殊的保护,“已碧纱笼之”。即便进行了这样特殊的保护,也无法使作者的题诗长久保存。据苏东坡《天竺寺诗序》记载,他在十二岁时,曾听父亲苏洵说“虔州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但四十七年后,“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
其三,流传于酒肆、茶馆与烟花巷陌等场所,即在民间“发表”。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记载,在扬州和越州一带,有很多人将白居易和他的诗抄写编辑(一说抄写刊刻)后在市井叫卖,或用来换酒、换茶喝。在宋代词人中,柳永就是一位混迹于勾栏瓦肆,以在街道里巷卖词为生的“腕儿”。 尽管他仕途落魄,但他写的词却广为流传。据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此外,还有部分古人通过在石碑上刻写诗文、刊刻书籍等形式“发表”自己的文章。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2
作文二:《古人评价文章的名言》1200字
古人评价文?章的名言
一、怎样写好文?章
1、文章最要节?奏。简为文章尽?境。清代文人 刘大櫆
2、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宋?陈騤《文则》
3、文似看山不?喜平。清?袁枚
4、文贵穷理,理贵言情。 晚唐文学家? 皮日休
5、语贵脱酒,不可拖泥带?水。宋?严羽
6、“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常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7、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唐?柳宗元
8、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唐?杜牧《答庄充书》
9、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欧阳修
二、什么是好文?章,
1、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唐?韩愈
2、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宋代诗人 陈克
三、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1、欧阳当日文?名重,更要推敲畏?后生。清?袁枚《遣兴六首》 欧阳修晚年?还在不断修?改平生所写?文章,用思甚苦。他的夫人阻?止他说:“何苦这样认?真,难道还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笑着?回答;“不怕先生责?怪,只怕后生们?讥笑啊~”
2、欧公作文,先贴于壁,时加窜定,有终篇不留?一字者。
——宋?吕本中《吕臣童蒙训?》
四、文章的最高?境界
1、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周易?系辞卜》
意思是:意境深远又?富于文采,说的话婉转?却很中立客?观,事情说的很?明白透彻但?又比较含蓄?。
2、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明末清初文?人 沈谦
五、差文章
逻辑混乱,面目可憎;五官错位,语言无味。
六、修改文章难?
1、“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附会》。这两句大意?是:修改章节比?重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修改文章,既要保持原?作的内容风?格,又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确实是十分?艰苦时。有时为了修?改一个字、一句话,付出的劳动?地重写一篇?文章还多。
2、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善于删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虽?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来;善于铺陈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辞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来?愈明显。
3、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于负担。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络裁》。意思是说: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量要减;考虑笔墨哪?里该浓,哪里该淡,删击多余的?字句,剪除芜秽韵?内容,使文章减轻?负担,避免冗长累?敷。
七、请多读书
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学者 汪洙 《神童诗?劝学》
2、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雪?,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唐代诗人 孟郊
作文三:《古代七篇越短写的越好的文章,感叹古人才华》500字
请点击右上角,选择
【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好友圈】
分享给朋友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发送给朋友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分享到朋友圈
请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写评论
分享
古代七篇越短写的越好的文章,感叹古人才华
2天前
3条评论
古文故事
展开全文
你的观点
太赞了23VS 不咋地0
古代
304.1万人订阅
订阅
推荐视频
多图
24句《四书》里面的经典名句,古人必读书中的精华
应用内查看
古文故事 昨天
多图
古今优秀的10首情诗,诗歌的魅力永放光芒
应用内查看
古文故事 2天前
多图
美军第七舰队赖着不走,****达成两人一生中唯一一次默契
战场档案 昨天
多图
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容易的一次政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 昨天
多图
深藏不露!人民币上的这几个字,竟然是他写的
南方艺术 昨天
上拉加载更多
想看高清视频,点我下载吧^_^
参与精彩评论,表达你的观点^_^
热门新闻
多图
24句《四书》里面的经典名句,古人必读书中的精华
应用内查看
古文故事 昨天
多图
古今优秀的10首情诗,诗歌的魅力永放光芒
应用内查看
古文故事 2天前
多图
美军第七舰队赖着不走,****达成两人一生中唯一一次默契
战场档案 昨天
多图
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容易的一次政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 昨天
多图
深藏不露!人民币上的这几个字,竟然是他写的
南方艺术 昨天
上拉加载更多
发表
作文四:《古人写枣树的诗句》2800字
古人写枣树的诗句
篇一:描写枣树的句子
描写枣树的句子:
1、枣树在不知不觉中变绿了~接着在繁密的枝间结满了一串串小枣。小枣渐渐由绿变红~好像许多灵巧的手一下子做了成百上干个精致的小灯笼~又一个个细心地挂在枝上。
2、十月间~满树果实累累。红通通的大枣压弯了枝头~看上去真馋人。一杆子打下去~红枣便像冰雹子似的落下来~检起一尝~又甜又脆~还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越吃越爱吃。
3、才七月份~树上的枣已密密麻麻的~又大又圆~有青有红。青的如碧玉~红的似玛瑙~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的~几个小伙伴早就馋得流口水了。
4、深秋终于来了~枣树上挂满了红玛瑙。秋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在招呼我们说:快来打枣啊~快来打枣啊!
5、夏天到了~枣树的枝叶渐渐茂盛起来。遮天蔽日~树上还结出了许多小青果。我和小伙伴们在树荫下看书、画画、讲故事、数青果这里成了我们的乐园。
6、枣树既不开花比美~也不高谈阔论~还是老样子。树十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皱纹~犹如老人那饱经风霜的脸。
那经历了风风雨雨枝条上迟迟不肯萌动绿芽。
7、夏天~枣树那嫩绿色的小叶慢慢变成深绿色。在这些叶子中间~滋生了许多像小米粒一样的东西~那是枣树的花骨朵。六七月间~这些花骨朵竞相开放~一簇簇金黄色的花挤满枝头~显得那么茂密~那么有生气。微风一吹~阵阵浓郁的甜密的香味便迎面扑来~引诱着无数蜂蝶在它周围翩翩起舞。
8、当大地苏醒草木欣欣向荣时~枣树那光秃秃的树枝上~长出了许多嫩嫩的小芽。几天后。小芽就长成了一片片淡绿色的小叶~椭园形的小叶油亮亮的~阳光一照~闪闪烁烁~像是给枣树缀上了许多绿色的宝石。
9、在不知不觉中它变绿了~接着在繁密的枝间结满了一串串小枣。枣渐渐由绿变红~好像许多灵巧的小手一下子做成了成百上千个精致的小灯笼~又一个
个细心地挂在枝头。
10、我喜欢我家小院中那棵古老的枣树。它非常高大:粗壮的枝’r像巨人的手臂~茂密的树冠好像一把撑开的巨伞。周围的人谁也不知道它有多大年纪~只记得在他们小的时候~这棵树已经是同样的高大和粗壮了。
11、春天~向四面八方伸展的枣树枝上~长出了许多嫩绿的叶子~这些枣树就像小帐篷似的。下小雨了~老人在树下照样能下棋~中、青年在树下照样能干活~小孩们树下照
样能玩耍。枣树为我们立下了挡雨功。
12、枣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它们的皮很粗糙~上面裂了道道缝;它们的叶子光滑嫩绿~上面像涂了层油似的;它们的果实成熟后~又大又甜~味道很可口。
13、它全身长满了一层厚厚的黑甲。横七竖八的伤痕~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直~有的
弯~好像已枯干多年了。
14、金秋来临时~硕果累累的沙枣~结满了珍珠般沙枣。一到中午~似火骄阳晒蔫了枝条的绿叶~沙枣的脸显得更红了。
15、六月~一株株挺立的沙枣树上开满了银白的小花~犹如一个个白色的小喇叭~在微风中一颠一荡~奏出了生机勃勃的颂歌。
16、沙枣树有着银灰色的叶子~当隆冬来临时~叶子就落了~光秃秃的树枝上包着一层焦红的树皮~就像披着一身紫红色的龙袍。
17、六月下旬~沙枣树上的花苞便怒放了。它们开得那样茂盛~金黄的色彩使整个院子成了一个花的世界。
18、秋风吹过的季节~枣熟了。你看~一颗颗枣儿先是由微黄变白~渐渐地又山白变红~紧挨着~像是一个个红的玛瑙挂满枝头。这时~你若顺手摘一颗熟透的枣儿放进嘴里的话。你会觉得满嘴是那样的香甜。
篇二:描写大枣的古诗句
描写大枣的古诗句
宋(欧阳修《送襄陵令李君》
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如丹。
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
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
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
宋(王安石《赋枣》
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
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余甘入邻家~尚得馋妇逐。
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
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
贽享古已然~豳诗自宜录。
沔怀青齐间~万树荫平陆。
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
广庭觞圣寿~以此参肴蔌。
愿比赤心投~皇明傥予烛。
唐(白居易《杏园中枣树》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照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唐代杜甫《百忧集》: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
唐代白居易《杏园中枣树》: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拮柔~从君怜柳杞,君术悦月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一些。 宋代王安石又说: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宋代诗人刘克庄有“枣木流传容有伪~笺家穿凿苦求真”。
今人施蛰存有“书林喜发新财路~梨枣争开小品书”。
明人~揭轨《枣亭春晚》:“昨日花始开~今日花已满~倚树听嘤嘤~折花歌纂纂~美人浩无期~青春忽已晚,写尽锦笺长~烧残红烛短,日夕望江南~彩云天际处”。
篇三:描写枣树的作文
描写枣树的作文
我的家乡临泽是被誉为“塞上小江南”的地方~这里生
长着各种不同的果树。什么杏树~桃树~梨树~枣树~到处都是。这些果树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枣树。
我家的果园里~有亭亭玉立的梨树~也有婀娜多姿的杏树~还有饱经风霜的枣树。枣树看起来笨笨的~不像梨树、杏树那样有姿有态~但却朴实~强壮。 春天~大地被春姑娘妆扮得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我家果园的果树也扭动着腰肢~高擎着花朵跟和煦的春阳打招呼。唯独笨笨的枣树还在那里纹丝不动~呼呼大睡~外面的世界似乎与它毫不相干。
一场温柔的夏雨过后~睡梦中的枣树才不慌不忙地睁开了双眼~打探着周围的世界。也许是不甘落后~枣树争先恐后地吐出了嫩绿的新芽。不久~枣树的叶子长大了。细心的人发现~它椭圆的小叶子下还隐藏着许多小小的黄花哩!走近细细一闻~一股迷人的清香沁入心脾。
秋天~枣花落了~米粒般大小的枣儿怕羞似的躲在叶片下。慢慢地~枣儿长大了~一颗颗枣儿绿油油的~似打了蜡般地翠亮。深秋~枣儿长得更大了~有的枣儿还露出了红艳艳的小脸儿呢!几日后~枣儿全红了~看起来水灵灵的~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情~恨不得咬上一口。鲜红的枣儿吃起来又脆又甜~不仅能解渴~还能治病呢。
冬天~果树的叶子都脱落了。枣树又闭上眼睛准备过冬了。一场大雪过后~枣树们披着洁白的绒衣进入了梦乡。这时~果园里静悄悄的~连顽皮的我也不敢打闹了~生怕打搅
枣树的美梦。
看着白雪覆盖的枣树~眼前又浮现出一颗颗又大又红的枣儿~仿佛又闻到了那沁人肺腑的枣花清香。枣树姑娘~好好休息吧!待来年~你们肯定还会结出甜甜的枣儿。
作文五:《古人写春节的诗句》3300字
精品文档
古人写春节的诗句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事关休戚已成空,
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1 / 8
精品文档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年此夕费吟呻,
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
枉抛心力作诗人。
巧裁幡胜试新罗,
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
闺中针线岁前多。
律转鸿钧佳气同,
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
春在千门万户中。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2 / 8
精品文档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3 / 8
精品文档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4 / 8
精品文档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
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
自写好宜祛百病,非官非隐闲身。
5 / 8
精品文档
屠苏醉醒已三更。一声鸡唱,五十六年人。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梨园旧乐三千部,
6 / 8
精品文档
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衰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
7 / 8
精品文档
感 谢 阅 读~
8 / 8
作文六:《古人写月的名句》1200字
古人写月的名句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
3、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8、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9、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1、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2、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李白
1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竹里馆》
1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17、不见乡书传雁足,唯见新月吐蛾眉。唐·王维
18、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0、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2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23、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24、江月去天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杜甫
25、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唐·杜甫
2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7、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晋·陶渊明
2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暮江吟》
3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3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
3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 (张九龄)
3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
3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3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
36、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唐·刘禹锡
37、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
38、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 刘禹锡)
39、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
40、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4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42、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唐·卢仝
43、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 (李商隐)
4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4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4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47、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
4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
49、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宋·晏几道
5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51、明月却多情,处处随人行。张先
52、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5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54、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55、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清·萧诗
56、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清·张惠言
57、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清·梁章钜
58、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缪氏子《赋新月》
作文七:《古人春节写的诗》400字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代诗人往往在春节期间写诗寄情。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刚登上相位、执行新法初期的除夕,曾写下《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时,他肩负改革的重任,正是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大力推行变法之时,这首诗以节日的欢乐气氛来烘托对新的一年的期望,是一首赞颂变法、立志改革的激情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伟大抱负,从而更加强化诗的主题,使诗的境界得到升华。这是王安石一生最杰出的诗作之一,被人们千古传诵。
北宋大文豪苏轼于公元1062年除夕,动了思乡之情,一连写下《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并在这组诗前加一小序云:“晚岁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歧下,岁暮思归不得,故以此三诗,以寄子由。”他在《守岁》诗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此诗一出,广为流传。诗人赵克宜评价说:“一个‘守’字,精神迸出,非徒作无聊自慰语也。”这评语十分中肯,力透纸背,堪为后人座右铭。
杏坛归客/文
作文八:《古人原来是这样写文章的!》3900字
文言诸因互解律
——东华高中? 陆 波(原创)
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上下文之间往往有一种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本来是行文的一种规律,我们把它叫作“文章诸因互解律”,简称“互解律”,现在总括出来,相信对同学们阅读文言文一定有所帮助。
互解的情况有种种不同,常见的有以下五类。
1.同义互解
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中的不同地方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达,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有了“同义互解”的关系。
例一:“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非小弱”就是下文的“自若”,“非小弱”的意思是动词,没有变小变弱,“自若”的意思是“如常”,还像以前那样没有变小变弱。这是一种肯定说法与否定说法的同义互解。有的《教学参考书》竟然把它译为:“那么,(由此看来,秦的)天下并不小不弱,雍州的地势,殽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如此牵强附会,这都是语文老师不读书的恶果!
例二:“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战国策》)
上文“带甲”即下文的“甲兵”,同义互解,一目了然!
例三:“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苏轼《石钟山记》)
先说“乘小舟”,又说“以小舟”,“以”便是“乘”。这两句话分说在两个段落,但其互解关系还是明显的。
例四:“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战国策》)
“说”通“悦”,这没有问题。而有人这样翻译:“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秦王一定很高兴地而且很好地接见我”。其实,这里并不涉及“高兴”不“高兴”、“很好”还是不“很好”的问题,只是秦王“乐意”不“乐意”(肯不肯)接见的问题。悦,有“乐于做某事”之义,如“悦随”,就是“乐于随从”的意思,“悦谕”,就是“乐于接受晓谕”的意思。所以,“说见臣”就是“乐于接见我”的意思,而后一句的“善见臣”说的显然是同一个意思,“善”即“悦”,可以同义互解。于是,“必喜而善见臣”,可以译为“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因而)乐于接见我”。
2.对义互解
形式相互对应的语句,其对应成分一般结构相同,意思或相反相对,或相同相近,因而也就构成了互解关系。利用这种互解关系可以解决许多难题。
例一:“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中的名句,然而在理解上都未必很清晰、很透彻。中学语文教材把它作为传统篇目,可从来不为“游泳”二字做注。看看各家的参考译文,大体是“游来游去”之类,这至少是不确切的。因为上句说“沙鸥翔集”,都承认“翔”和“集”是两个词,描写的是两种动作,根据行文的对应规律,“游”和“泳”也一定是两个词,描写的是两种动作,不然,就是范仲淹的措辞有毛病。有了这样的认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合而言之,“游”与“泳”同,译为:沙鸥飞来飞去,锦鳞游来游去。分而言之,则“漂浮水上”为“游”,“潜行水中”为“泳”,这在一般的工具书上都能查到,译为:沙鸥或翔或集,锦鳞或游或泳。如此,“游泳”才能和“翔集”形成对文,翻译过来也才更有意味。
例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对“能水”二字,一般注为“能游水”或“善于游泳”,而对“利足”二字,一般则注为“脚走得快”。那么,“利足”与“能水”的结构是否一致?照一般注解看,不不一致;而根据古文行文的规律看,应该一致。“利足”,也应是偏正结构,“利”即“便”,即“善”,即“善于、擅长”的意思,在这里作状语;“足”作动词,即“走路”,译过来,就是“善于走路”。这就与“能水”自然地对应起来了。而把“利足”翻译成“脚走得快”,算是什么结构呢?
例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子鱼论战》)
“以利用”一般解释为“按着有利的原则而行动”,“以利”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用”。而“金鼓以声气”一句则译为“金鼓是用以鼓舞士气的”,这里又把“声气”看成动宾短语,难以与“以利用”相对。“声气”确是一个现成的词,不过在这里不是。根据古文行文规律,这一句中应把“以声”看成介宾短语,把“气”看成动词,即“鼓舞士气”,译成:金鼓是凭着声音来鼓舞(或“振作”)士气的。这样分析,不仅有“对文的根据”,还有“连义互解”的规律:接下来的一句是“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这里的“声”字就是名词,做了主语,也就是“声音”的意思,是从上句承接而来,如果把“以声气”的“声”讲成动词“鼓舞”,上下句就难以连贯了。
例四:“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左传?殽之战》)
现在看到的对这一句话的解释,问题太多。比如,“不腆敝邑”这一分句跟后面构成什么关系?“为”字怎么讲?这且不说,“居”“行”两句,语文教材的传统解释是这样的:“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用;要走,就准备一夜的保卫工作。”“一日”与“一夕”,在句中是对文,根据语言规律,它们的意思应该是相近的。“一日”即“每日”(指全部时间中的任何一天),“一夕”也就是“每夕”(指停留期间的每个夜晚)。况且,军队“要走”,为什么反而需要驻在国为他们去“准备好一夜的保卫工作”呢?没道理嘛!实际上,这里的“行”不是“要走”(离开郑国)的意思,它与“居”相对,而“行”“居”这两种行动又统属在“淹”字之下,即它们是秦军停留在郑国期间的两种行动。所以,“居”是指在军营中驻扎,“行”是指军队离开军营外出执行任务;而“一夕”也就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一夜”,而是“你们的军队离开营盘一夜我们就做好(“备”不是“准备”)一夜的保卫工作”。这样理解,事理上通了,在语言形式上也能与“一日”相对应了:我们郑国这个小国不富裕,但因为你们这些使者停留在这里的缘故,只要你们驻扎在这里一天,我们就提供一天的食用;你们外出执行任务离开军营一夜,我们就做好一夜的保卫工作。
3.连义互解
语句上下连贯,相承相递,意义也必然上下连贯,相承相递,因而也就构成了一种互解关系,我们称之为连义互解。
例一:“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战国策》)
这是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西游于梁”,“谓梁王曰:齐放大臣孟尝君于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想要迎候孟尝君。“虚上位”,是什么“位”?文中并没直说。但下句说“以故相为上将军”,由此可知即“相位”。这是一个复句内部的“连义互解”。
例二:“(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策》)
齐王下令,要求的是“群臣吏民”共上谏言,而下令之后,仅说“群臣”进谏,为什么“吏民”不进谏?其实并非没有进谏,只不过在文章中“省言”之,这在修辞上叫“借代”,以部分代全体。而从上下句的语义关系看,“群臣吏民”和“群臣”是等量的,互解的。作为读者,应能体悟到这种相承相连的关系。
例三:“时大军(清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周围数十重,引弓卬射,颇伤城上人。而城上礌炮、机弩乘高下,大军杀伤甚众。”(《阎典史传》)
单看“大军杀伤甚众”,很可能理解为“大军”杀伤了很多敌人,实际上正好相反,是“大军”被大量杀伤。何以知道这是一个被动句?连义互解:这里上下文共两句,上句说“大军”围城,杀伤“城上人”;下句说守城者“承高下”,自然是杀伤攻城者,“大军”既作主语,只能是被动句了。
例四:“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
对这句话的理解一般是这样:从前(也有译“乡”为“原来”的)为了“礼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去干……
这里把“乡”解为“从前”“原来”(杨伯峻先生译为“过去”),如此,则“乡”与“今”各句的主语应是同一的,句子是说同一主体“原来”(从前、过去)如何如何,而现在又如何如何。
可是把文章连贯起来看,“乡”句的主语应与“今”句的主语形成对比,而不能同一。上一段讲“行道之人”不受“呼尔”之食,“乞人”不屑“蹴尔”之羹,正是“为身死而不受”者;这一段则举那些“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然后把这两者加以对比,这是“舍生取义”者与“失其本心”者的对比,这种行文脉络是很清晰的。
所以,“乡”可以解释为“前面那些人(指前文提到的行人、乞人)”,“今”则为近指,指“这种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者)”。
其实这里还有对文互解的关系。“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为所识穷乏者得我”,都是明确的介宾短语,而与之相对的“为身死而不受”的“为”却被悬空起来,然后补充一个宾语“礼义”,这不合乎语句规律。
实际上,“为身”应该连读,它本身就是一个介宾短语。“身”,统指人的身份、品德、才力等,这在《辞海》中就有解,于是“为身”可以解释为“为了(保持)道德情操”。
此外还有“虚实互解”“宾主互解”等,希望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文言语段的时候,慧眼独具,神于领悟,收举一反三之效,恕我不再举例了。
[附录]高一语文课本文言诸因互解律现象:
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很明显“姝”“娈”同义。
2.自牧归荑????????美人之贻??????想当然“贻”“归”同义。
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看出来“罔”即“无”,这叫同义互解;那么“爽”是错,“极”就是对,这叫反义互解。“德行”同义,由此可知“行”不可能读成“杭”。翻译:我没有错,只是你变了心。你太不对,总是三心二意。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明白了“以”即上句中的“有”,翻译:我已经有了这么多美好的品质,再加上有美好的容态。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不用说“搴”“揽”同义,采摘,摘取。
作文九:《古人是怎样“发表”文章的》600字
古人“发表”文章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通过驿站传递文章。即以书信发表,称为“简”。据《诗话》载:“元微之(元稹)守会稽,白乐天(白居易)牧苏台,置驿递诗,往来谓之诗简。” 其二,题写于公众场合的墙壁上。即以墙上书写方式发表。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多以诗章赠答。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为了保护壁上之题诗,有些寺庙还特地给诗壁网上碧纱。唐代诗人王播在未出名前曾在扬州木兰院寄住,和尚不喜欢他,叫他吃剩饭、敲钟。后来他出名了,题写在壁中的诗,却被特殊保护下来。《古今诗词》详细记述王播、寇准等人旧题诗处,“已碧纱笼之”情况。 即使这样特殊保护,也无法使诗迹永远保存下来。苏东坡《天竺寺》诗序记载,自己十二岁的时候,先父曾经对自己描述过白乐天在天竺寺壁亲自题写的诗,“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但四十七年后,“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 其三,交流于市井酒肆、茶馆、烟花巷陌,即在民间“发表”。也是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记载,说当时扬州和越州一带,到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的诗抄写编辑(一说抄写刊刻),在市井叫卖或用来换酒换茶喝。在宋代?~人中,柳永就是这样一位混迹勾栏瓦肆,在街道里巷卖词为生的“腕儿”。他尽管仕途落魄,但传说里,“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此外,以石碑刻字、刊刻书籍等多方式发表也是其中一种,这与如今的发表方式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作文十:《古人是如何“发表”文章的?》600字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传媒业和网络的发展,现代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自己的文章公之于众。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发表”文章的吗? 从古书记载中可以发现,古人“发表”文章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通过驿站传递文章,即以书信形式“发表”。如,《诗话》云:“元微之(元稹)守会稽,白乐天(白居易)牧苏台,置驿递诗,往来谓之诗简。” 其二,题写于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即以在墙壁上书写的形式“发表”。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写道:“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多以诗章相赠答。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为了保护墙壁上的题诗,有些寺庙则特意给墙壁罩上碧纱。如,唐代诗人王播未出名前,曾在扬州木兰院寄住。该院的僧人并不喜欢他,让他吃剩饭、敲钟。后来,他出名了,其题写在寺院墙壁上的诗得到了特殊的保护,“已碧纱笼之”。即便进行了这样特殊的保护,也无法使作者的题诗长久保存。据苏东坡《天竺寺诗序》记载,他在十二岁时,曾听父亲苏洵说“虔州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但四十七年后,“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 其三,流传于酒肆、茶馆与烟花巷陌等场所,即在民间“发表”。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记载,在扬州和越州一带,有很多人将白居易和他的诗抄写编辑(一说抄写刊刻)后在市井叫卖,或用来换酒、换茶喝。在宋代词人中,柳永就是一位混迹于勾栏瓦肆,以在街道里巷卖词为生的“腕儿”。 尽管他仕途落魄,但他写的词却广为流传。据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此外,还有部分古人通过在石碑上刻写诗文、刊刻书籍等形式“发表”自己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古人写新年的文章古人是如何“发表”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