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我心中的孟子》2900字
心中的孟子是一位王者,他“仁者为王”、“仁者无敌”的治国理论如惊涛拍岸,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汹涌澎湃而来,让我们振聋发聩;心中的孟子是一位智者,“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的经典比喻,几经岁月的磨砺,其哲理沉淀更见丰厚;心中的孟子是一位勇者,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然也”的观点更是掷地有声、气吞山河。他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高峰,矗立在交错的时空里,虽经历史的风尘弥漫,却仍闪烁着历史的光辉。
我是在遭受竞聘失败的打击,处于人生的低峰时,才千百遍熟读《孟子》的。看他在波谲云诡、征战鞑伐的战国辗转奔忙的背影,细心倾听他与梁惠王、公孙丑、万章等的对话,玩味他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人格理想,感染他“仁义忠信”的道德精神。他声如洪钟、语调铿锵的辩论,常令我热血沸腾;面对君王他锋芒逼人的慷慨陈词,又让我对他肃然起敬。每次捧起《孟子》,都能看见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轩昂气宇。读得越多,他的面孔愈鲜活,他的外形愈清晰。好多时候,他全身素衣飘飘,翩然而至,定格在我的面前:满头乌黑发亮的长发,用皂巾不经意包裹起来,齐聚满脑的智慧。两眼犀利如刀,能剖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善、美、丑。大而挺的鼻梁,高耸起一座睿智的思想山峰。一张很有魅力的嘴,薄薄的唇如利剑,直刺一些虚伪君王的内心。此时,他手捋美髯,笑容可掬,亲切可掬,漫步走近我。
想到自己的失败,不禁疑问人生,疑问生活,彷徨不已,悲伤不已。翻开孟子,也看到他离开齐国时的黯然神伤、郁闷沉重。听到过他“此一时,彼一时”的叹息,但他的思想最终成为儒家道统的思想资源,他最终成为历史上的“亚圣”。我要让他为我揭开此时的人生迷途,拨开我人生混沌的帐幔,从他那里得到我此时走出人生困境的妙策。两千年前的他好象早就知道我的事,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失败的打击,要有坚强的意志,全胜的信心。只有在失败中才能磨砺你的意志,培养你的坚韧。可你不能一遭到打击就萎靡不振、灰心丧气,“自暴者不可,自弃者不可与有言也”。仿佛看见孟子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古人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土得己焉,达不离道,堤民不失王言。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身为人师,也算读书人,应该明白,此时的失败只能是人生深动的一课,从这课中该明白怎样笑对失败,怎样笑对人生。在逆境中更应该具有“大丈夫”的气概和胸怀,激发自己的人生潜能。
我明白孟子的话里蕴涵的思想深意。但什么是“大丈夫”,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呢?我还是迷惑不解此时的我,仿佛看见孟子精神焕发,又孜孜不倦讲他的“大丈夫”理论。
一个人若能不失其赤子之心,坚信人之道德良知千古不灭,并在立身行事时不灭本心之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得志掌权时为民族国家天下尽心尽力,廉洁奉公,不得志处于贫贱地位时能抱定固穷之节,乐天知命,自得其乐,独善其身;不枉道事人,不曲学阿世;活得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道德光辉畅于四肢,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所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有三个特点:
1、它以“仁义”为基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具备仁义之心的君王,才能霸天下;具备仁义之心的君子才能名垂青史,千秋流传;具备仁义之心的人,才有高尚的精神品位,崇高的人格魅力;具备仁义之心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
2、发强刚毅。“刚”——发强刚毅,壁立万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典型代表,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是傲岸自尊的重要标尺。这里的“刚”有坚毅不拔的精神,但是没有盛气凌人的习气。有百折不挠的韧性,但是没有刚愎自用的固执。
3 乐天知命
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生活总是从容洒脱,心怀宽广,心地无私。人生在世,生命只是那么一刹,为何为了生活中的蝇头小利,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呢?何不走进自然,聆听鸟鸣,静品花香,感受生命的自然自在。那份恬淡,那份旷达,才是生命的真实。
“大丈夫”精神是人生的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高尚判定。要?? 如何修炼“大丈夫”人格 呢?孟子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一)?? 知性
“人皆有不忍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也就是说人性本善。只有肯定性善才能明乎人禽之辨,才能确立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基础。只有确立性善,人生才有安心立命之处,才有实现最终的超越,获得生命的永恒意义。只有确立性善,人类社会才有光明之源,而不是一片漆。要修炼大丈夫人格精神,必修体会到人性本善的道理。
要体会性善,眼睛不能老是向外张望,必须反求己心,谛听心灵深处的声音。看到别人受到折磨,我有一种怜悯之心;看到坏人干坏事,我有一种义愤之心;自己有时做了对不起人的时,我有一种惭愧之心;看到养育自己的父母,终日操劳,过不上安宁的日子,我有一种不安之心;看到有人虐待动物,我有一种难受之心;看到花草茂盛,鸟儿欢唱,我有一种愉悦之心;想到现实社会,有时有感世伤时的情怀,回首历史,放眼整个宇宙,有时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这样的悲天悯人情怀和忧患意识。如果我们能虚灵不昧,不麻木不仁,反复体验这种心灵感触,就会逐渐体会人性本善的道理。试问,有谁看见小孩落井而不伸手,有谁目睹街上惨剧而不叹息?而且不止如此,即使看见了没有知觉的花草树木遭到了无端毁伤,也会产生怜悯不安之心。甚而至于看见顽硬的砖瓦石料被毁坏,也会有怜惜之情的。这就是良知之心,就是性善的表现。
(二) 尚志
要修炼大丈夫人格精神还必须有坚定、坚强的求“仁”的意志。必须拔出流俗,特立独行。“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大丈夫”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是任何外在的权威都无法剥夺的,不管在什么处境之下,都坚持自己的道德理想,不随波逐流,不改变节操。如“舍生取义”,尚志还意味着要不怕吃苦,不怕经历磨难,不怕艰难险阻。
(三? ) 养气
所说的“养气”是要善养“浩然之气”。这种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回荡在社会生活中,激励着人生的决择,决定着人生的目的。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充塞于天地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事,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这种气是道义的化身,必须依靠日积月累的道德修炼持之以恒的磨练。这种气是一种正气,必须“反身而诚”。
有了这种气, 才可能“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有了这种气,才可能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心,慷慨赴死的从容。
有了这种气,才可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太平”的壮志豪情。有了这种气,才可能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功绩。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着深刻的意义,给争名争利的人们,当头棒喝;给陷入迷途的人们以方向的指引。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激励我们的人生,衡量我们的重量。虽然我现在对“精神”还是一知半解,但我受益非浅,至少我看到我未来的人生方向,明白此时的失败,更能激发我的进取精神,更知道反省自己的过失,完善我的人格,为今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作文二:《我心中的孟子》2200字
我心中的孟子
——夏寒
起初,孟子对我的影响是源自哪里,我也不是那么的清楚,只是隐隐的在我的脑海里有那么一句让我印象深刻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按照意思来看,似乎应该是我的父亲或者说是我的老师对我说的。不过,现在我也无法考证它到底是谁说的了。
现在回忆,最早知道“孟子”这两个字,是在我会说话,懂得和人们交谈的时候开始的。因为我的家乡所在的村子就叫“孟子村”。话说回来,我们一个南方的村子,为什么会叫一个北方“孟子”的名字。但是我就这样知道了“孟子”这两个字。
然而,真正知道“孟子”这个人是从爷爷的口中听来的。那时爷爷给我说“孟子村”的来历。他说:“孟儒,仁胜孔。江南,崇儒。今名“孟子”,尊孟而名,名曰:“孟子村”。”爷爷是个文化人,也算是**时期的受害份子之一,到他去世的那天都没有得到平反。当时的我不过就小学二三年级而已,根本就听不懂他说的是些什么,只是觉得“孟子”应该也是想爷爷一样的文化人。
小学六年、中学三年过去,我学了《孟母三迁》、《孟母断机》、《鱼与熊掌》等等关于孟子的故事和文章,才粗略的了解他。知道在他的前面有一个叫“孔子”的圣人;他是什么“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名字本不叫“孟子”,而叫做“孟轲”;后人还尊称他为“亚圣”,而我喜欢称他为“子居”;他说过很多很多的名言警句,像什么“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仁者无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是千古绝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子居所宣扬的“民本”思想,是经过国家成败兴衰的规律而总结得来的。他将“孔子”的“仁”、“礼”的政治主张推崇到了“仁政”的一个新的高度。“仁政”,一切以人为本,民之为贵。
诚然,子居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民众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国君的肆虐的思考。然而,在战乱纷纷的战国时期,子居这样的思想是不被国家所接受的,他就像当初孔子一样,满怀着治国韬略,游说于诸侯之间,仍然无人采用。晚年的他也不得不像与他相隔百年的“孔丘”学习。授徒教学。
子居的思考极为缜密,他曾提出一种关于“人”的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子居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百年前的“亚圣”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小康社会。想必当初子居提出的这样的思想时,是在很多人的嘲讽之中吧!想必他不曾想过,而今那个幻想中的社会,会变成现实。就像杜甫说的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五亩之宅,风雨不动。七十可肉,鸡豚之蓄。在今天,都实实在在的摆在我们面前。子居全是“预言家”吧!
端午假期闲着无事和朋友去了“亚圣林”逛了一圈,幽清的环境让我沿着子居的脚步,追溯着那只属于他的时间和坚韧的历史。在他的字里行间品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人之奥义。尽管,现代人将它们都扔进了垃圾筒,放进了暗无天日的垃圾填埋场,被人们所唾弃。但是,字里行间残存古色古香,圣人的味道,还能从“大丈夫”中解读出,所谓最有智慧的动物,“人”。顶天立地的“人”。
这个“人”,顶于天,立于地。脚踏五色神州,手扶浩瀚九天。这个“人”充满了男人的刚烈本性和不屈的魂,有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作鬼雄。”霸气所在。这是子居“大丈夫”的“人”之奥义,他就是如此!
子居,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时候,他宁愿舍生而取义,也不会有半点的苟且偷生的想法。当死与义摆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宁可死得壮烈,也不可生得受人唾弃。“舍生取义”,这是子居的道义,是他的准则;“舍生取义”是子居的浩气,不屈生;“舍生取义”这一个词汇激励这多少人,激励这多少代人啊!这将不朽的立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之中。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仁者无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句句铿锵有力,句句扣人心弦!这些文字就像是东升的旭日,在历史里放着光芒,历史为之而变得耀眼。
子居有他的忧郁,在字里行间,忧国忧民;子居有他的豁达,行于驿道,舍生取义;子居有他的霸气,浪于人间,仁者无敌。
子居他是圣人,也是一个玩物丧志的顽童;我尊敬的叫他“亚圣人”,也亲切的叫他“子居”;他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伟大,他算是一个孤独的圣人,就像现代人所说的:“人是记不住“第二”的。”
然而,这只是我对他独到的见解,也是我心中所想的“孟轲”罢了!
希儿时,居墓而觉哭丧者,子从之,墓不觉,搬之;而又,居于集市,有做屠而烹吆喝,母有不觉,遂搬之;再又,母与子居于书舍,子教仿之,故学焉,与先生教学,母息之。世故有孟母之“孟母三迁”而言者。孟母断机,孟子受教。
天下之大,以民为根,民亡而国家何在?事故民之重也,安民之举始为初者。民安而生社稷,社稷之要,立于民,社民而知治社稷。社稷不理,而生天下之大乱。故,安民知理社稷。民安生,社稷稳,后有君王。王之后者,理民理天下也。事故知民知社稷之王而能评定于天。
作文三:《我心中的孟子》4100字
《我心中的孟子》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
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
我眼中的孟子
认识孟子是从认识孟子的文章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那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时,心已被这位“亚圣”折服了。在那一句句连珠妙语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大家穿梭于各诸侯国间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与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忧得比别人多。于是孟子便站在高岗上独自品味着孤独的寂寞。
寂寞的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的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也许孟子在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坚定的信仰来了。人,是不可以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孟子的信仰源于那颗博大的仁爱之心。
孟子终究没有成功,他还是孤独的站在高岗上,品味着的孤独,坚持他的坚持,努力着他的努力。
这使我想起了庄子,那个消极避世,那个整天念叨着“逍遥游”“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的老庄,与其说他自在,不如说他自私。为了替自己的自私找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虽然他曾经努力过,但最后他选择了放弃,他没有孟子的韧性和坚强,于是他冷眼旁观,观世间种种荒唐与罪恶。无可否认,庄子在放纵,在自暴自弃。
庄子的文章极美,美得飘然,美得轻逸,我喜欢庄子犹如孟子,却无法苟同庄子的人生观。庄子追求自由事实上追求的是一种享受,在那样烽火连天的时代,庄子却享受着内心的悠闲自得,仿佛这个世界与他无关。他完全可以继续努力,他也曾有过那样的机会,但他怯于踏出看似渺茫的第一步,因此,我要说庄子是懦弱的!
庄子也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是站在高岗上的寂寞,而是想要自由实则自由不了的寂寞,在那个大家都不自由的时代,庄子怎能独自超然与物外呢?正因为庄子不是站在高岗上,所以他没有孟子的视野开阔,所以他也写不出如孟子般大气磅礴的文章,他更说不出“生与忧患死于安乐”“德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婶富哲理的至理名言。
孟子和庄子都没有成功,然而却各自赋予了失败以新的意义,孟子是努力后的无怨无悔,庄子是放弃之后的一事无成。孟子,庄子,孰高孰低?
我眼中的孟子
1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
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我眼中的孟子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他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长河中,闪亮的是他那思想的光芒。
我心目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这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许多的进步意义。
我心目中的孟子也是天真的。孟子游说于各国之间,游说于各个野心家之间,面对他们称霸的野心,统治的向往,征服的欲望,孟子尽最大可能的以“仁”去感化他们,但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所以,毫无疑问,孟子也是很天真的。
我心目中的孟子更是伟大的。虽然孟子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实践,但是他提出了较系统的修养思想体系,这样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修养,今天的我们,还有多少人具有呢?他千年前所传授的教义,今天依然适用。
他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愿他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
我心目中的孟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孟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但他还活着??”
两千多年前,一位衰弱的老者,眺望茫茫宇宙,心事浩然,他一生事业无成,感到人世渺小,天道无情。可是,青山依旧,只是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化作一丝凉风,吹彻古今。
他就是孟子,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华夏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人物。他如一杯美酒,虽历千年,却愈品愈醇;他就像那一轮明月,时间再久,依然故我;他就像一颗星星,不,他就是一颗星,在那动荡的年代,真正的学问 的智慧,难道不是黑夜里的星星吗?
是他,一生追寻,周游列国,颠颠簸簸。面对这一废墟,他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他的弟子们在车上呼呼大睡,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时,只有他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他一生提倡“仁政”,实践“仁政”,改造社会为“仁政”,可他履行的只是他自己。他一意孤行,不失败何以感人识,不辉煌何以长人志。这失败是大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他更是因失败而辉煌。
是他,清楚地看到现实生活中有德与无德之分,君子与小人之别。正是因此,他提出一系列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他善养浩然之气,将“养浩然之气”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在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气节的观念,让中华民族逐渐产生了民族的魂。
是他,在那个帝皇一怒,服尸百万的年代,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那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怪诞言论。将以民为本的思想搬上了中国封建历史的舞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辛辣的语言指出“失民心者失天下”。民是立国之本的道理。
是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不会种地,不懂收获,更不会蒸馒头,那我们就能鄙夷他不如一个农夫一个馒头师傅吗?我们需要的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还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一个农夫,耕来耘去,不过他那一亩三分地,所养活的不过是他自己和他的家人。而孟子所耕耘的是文化之荒,是文化之田,他给予我们乃至世界的,由如何估量?
这就是孟子,当你最需要的时候,他会在你身边,为你点亮哪怕微弱的火光,指明你前进的方向。因为有了他,我们才有了学习生活中幸福的一刻。
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被感动的时刻!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
作文四:《“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导写》2200字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导写
【文题设计】 你从《寡人之于国也》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 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习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课外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 一、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二、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作者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趣,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参考观点】 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
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
原创文学
作文五:《青铜时代的铁——我心中的孟子》3800字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青铜时代的铁——我心中的孟子
青铜时代的铁——我心中的孟子
世人多把孟子供在庙里,笼统地奉之为“亚圣”。韩愈将他捧得极高,赞他是孔子唯一继承人;朱元璋却骂其大逆不道,嚷嚷着要砍了他脑袋;冯友兰先生则冷冷地站一边,说他是地主阶级的保守派。这些评价都是后来人们定义的,难免受着评价者自己及当时思想氛围的牵制。我认为要给孟子这个老叟定位,很简单: 他是一个大丈夫~
景春曾经问孟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张仪,散了六国之纵,兴了天下之兵,的确是“改变世界”的大丈夫。但若扒下他们的皮袍,是否能看到其下藏着的“小”呢,他们的巧言令色,他们的阳奉阴违,他们的吮痈舐痔,他们通向“大丈夫”的道路是多么的肮脏,而世界又被他们改变得何等不堪。
孟子对景春的回答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他们早已摒弃了道义与原则,以顺从强者为业。不过就像是个小心侍奉丈夫的小妾,“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不过获个宠幸罢了。
那么,什么又才能算作大丈夫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住在天下最豪华的居所――仁;立于天下最正当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宽阔的大道――义。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想,这是老夫子的自比吧。他出生于贵族之后裔,从学于子思之门人。血管里流淌着高贵的血液,内心中深藏着圣人的大道。处在“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年代,面对充塞仁义的邪说,率兽食人的诸侯,自负、自信的他,自觉地担负起匡天下正人心的重任。与告子辩性,与许行谈劳心与劳力,批驳夷之的爱无差等;骂诸侯为“罪人”,斥善战者服上刑??一场场辩论,一次次教训,不仅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仅是为了履行自己儒家卫士的责任,更是为了守护在狂风中飘忽的道义烛火。
与温良恭俭让的孔子“畏大人”不同,咄咄逼人的孟子则是“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因为,“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代表道义的孟子,又怎么会低首于世俗的权势呢,“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畏彼哉,”孟子自视为“道”的化身,自认是王者师,他要以“道”来监督和引导诸侯的“势”,使“王”成为“道”。带着这份舍我其谁的自负以及对人性本善的信念,怀着赤子之心,面对不同的诸侯,大谈着相同的尧舜之道。这些诸侯中,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可以说是三个孟子最看重的人。
这三人中,滕文公是最早也是诚心求教于孟子的。他们的第一次会面是在宋国,当时滕文公还只是世子。孟子的理想国打动了他天真的心。他父亲滕定公去世后,他听从孟子,不顾百官反对,行了三年之丧, 以明行仁政之志。据孟子记载,“吊者大悦”。大约于公元前322年时孟子到了滕国,此时孟子五十岁。滕文公愿意以孟子的理想治理着国家,行井田制,收什一税,兴办教育,遵守礼制。然而,滕国的仁政是无法使孟子满足的,他要的是全天下能受到尧舜之泽。可是滕国实在太小,又间于齐楚两大国之间,小心侍奉着他们,却终究还是受着欺负。文公自己也惶惶不可终日,时不时嘀咕“事齐乎,事楚乎,”。孟子起初还拿着“王者无敌”与他过家家,后来也只能无奈地给他两个选项让他选择:要么效仿太王古公亶父放弃君位离开;要么守护祖宗的基业,“效死勿去”。滕国这叶小舟终是载不动孟子的王道,而这叶小舟也将在大浪中倾覆。两年后,他怅然离去。数年之后,滕文公去世,孟子以齐国客卿的身份参加了他的丧礼,不知那时他的心里是什么滋味。文公死后不久,滕被宋国所灭。滕国,这朵被孟子亲自浇灌过的王道之花,凋落尘埃。
公元前320年,孟子到了魏国,见了梁惠王。当时魏国的处境,可由梁惠王自己的一句话得知:“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西丧地于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秦七百里;南辱于楚。”一系列的失败刺激着惠王的国家自尊心,他决心恢复晋文公的霸业,于是四处招纳贤才,孟子也就在这时来到了魏国。
然而孟子炽热的心在见梁惠王第一面时就立刻冷了下来。“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我国乎,’”太史公读到此处,“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此章为《孟子》的开篇第一章,我想也是孟子一生的最好的象征。他仁义的大纛无法指引逐利的诸侯。他们依旧是率兽食人,依旧是争城略地,依旧是杀人如麻。
第一次见面虽然让孟子心冷,但还是对惠王空怀着希望。对他讲“与民同乐”,给他构建着五十衣帛,七十食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乌托邦。
然而,这第一次的会面,不但孟子对惠王失望,惠王也觉得这老头“迂远而阔于事情”。惠王心里想的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一年后,惠王死,襄王立,孟子看他“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比他老子还不济,也就离开了魏国。这次,他去了齐国。
可以说,孟子对齐国的期望是最大的。孟子去齐国之前还对徒弟公都子吹牛:管仲晏子何足道哉,当然,孟子这次的自信的确是有客观的理由的。首先是齐国绝佳的地理条件:方圆千里的大国,人丁兴旺;又临海,几乎垄断着当时的食盐贸易,极其富庶。其次,齐宣王是一个有为的君主, 连天天骂人的李贽也赞他为“一代圣主”。用我们今天的语言,一句话足以概括齐宣王:他是一个意识到“道”高过“势”君主。
孟子大约是在公元前318年到的齐国,那时宣王刚刚继位。齐国专门有一个招待士人的地方叫做稷下学宫,孟子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孟子与齐王的第一次交谈开头也挺扫兴。宣王见了孟子,开口便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不过这对于孟子想必是意料之内的问题,他回答:“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的回答很巧妙,不直接表达对于桓文的不屑,而是说我没听说过,并立刻将话题转移到了“王政”。宣王也挺聪明,反问一句:连我这种人也可以行王道吗,孟子很果断地回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答:可以~
孟子早已打探到了一件事:齐宣王曾经见到衅鈡之牛临死前在惊恐颤抖,就让人放了它,换了只羊来代替。孟子以此入手,先帮宣王开脱,让他免了小气之嫌,而以“不忍之心”来解释。宣王十分感激,然而却不知孟子讲这事还有别的用意。“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所以行王政“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宣王仍然不肯投降,又与孟子周旋半天,最后终于放弃了抵抗“吾惽,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话是这么说,但是宣王依旧是忘不了他心中的“大欲”——桓文之事。所以,只是在孟子面前耐着性子听他唠叨尧舜,待到他走了,定又寻来志同道合之士商量“霸道”。孟子也没办法,只能在一边叹息“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努力使自己的余温能留得久一些,时不时吓一吓宣王,如果你不行仁政,那么你的王位也是难保的。但是宣王还是觉得哪凉快哪呆着好。厚着脸皮,编出很多借口来期望孟子别再啰嗦尧舜:“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当然看穿了他的把戏:这些毛病跟王政不矛盾嘛,好勇,请好大勇;好货,好色,请与民同乐。
宣王虽然不喜欢孟子的高谈阔论,却十分尊敬他。反而孟子却一直摆着架子,高兴了去看看齐王,骂他几句,不高兴了就躲在家里装病。有一次孟子装生病,宣王还把自己的御医派去为孟子治病。连孟子的朋友景丑都说“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子之敬王也。”看来,齐国人应该都是有这种想法的。
想是宣王觉得自己有了舆论的优势,竟然有一天向孟子提出“姑舍女所学而从我”,你的学说不靠谱,还是跟我讲讲桓文之事嘛。孟子说,你让我跟你学治国之道,不就像是让玉匠来跟你学习如何雕琢美玉吗,
我想,二人在这事之后便开始渐渐有了隔阂,之后燕国的战事终于使得二人的关系破裂了。燕国发生了内乱,宣王问孟子,燕国可以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去攻打吗,孟子说,可以。果然,齐国攻入燕国受到了燕国百姓的欢迎,不久整个燕国就被打了下来。孟子这时让宣王安抚燕国百姓,扶植一个百姓爱戴的燕国贵族为国君,然后撤军。但宣王不愿意,他希望占领燕国。这最终使得燕人起来反抗,其他诸侯国也乘机组成了反对齐国的联盟。宣王无颜再见孟子,孟子也觉得再呆下去没有意义。宣王派人挽留,但孟子终于还是走了。公元前312年,他回到了故乡邹国,再也没有出来。
回乡后,他与弟子万章等人留下了三万余言,以期待后世的王者。
依旧是齐国,公元前221年。秦王的军队已经到了城脚下,齐王建在临淄城里一言不发。面对秦军,他想起了赵国被活埋的四十万冤魂,也想起了避狄人于邠的太王。他独自走向了秦军,选择了放弃抵抗,最终饿死在了自己的流放之地。李贽说齐王建此举“有大功德于民”。我想,这其中也许有稷下学宫曾来过孟子的缘故吧??
战国,一个铁穿透青铜脱颖而出的时代。孟子就是这个时代的铁,是我们民族骨骼中的钢。
作文六:《青铜时代的铁——我心中的孟子》3600字
世人多把孟子供在庙里,笼统地奉之为“亚圣”。韩愈将他捧得极高,赞他是孔子唯一继承人;朱元璋却骂其大逆不道,嚷嚷着要砍了他脑袋;冯友兰先生则冷冷地站一边,说他是地主阶级的保守派。这些评价都是后来人们定义的,难免受着评价者自己及当时思想氛围的牵制。我认为要给孟子这个老叟定位,很简单: 他是一个大丈夫!
景春曾经问孟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张仪,散了六国之纵,兴了天下之兵,的确是“改变世界”的大丈夫。但若扒下他们的皮袍,是否能看到其下藏着的“小”呢?他们的巧言令色,他们的阳奉阴违,他们的吮痈舐痔,他们通向“大丈夫”的道路是多么的肮脏,而世界又被他们改变得何等不堪。
孟子对景春的回答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他们早已摒弃了道义与原则,以顺从强者为业。不过就像是个小心侍奉丈夫的小妾,“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不过获个宠幸罢了。
那么,什么又才能算作大丈夫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住在天下最豪华的居所――仁;立于天下最正当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宽阔的大道――义。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想,这是老夫子的自比吧。他出生于贵族之后裔,从学于子思之门人。血管里流淌着高贵的血液,内心中深藏着圣人的大道。处在“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年代,面对充塞仁义的邪说,率兽食人的诸侯,自负、自信的他,自觉地担负起匡天下正人心的重任。与告子辩性,与许行谈劳心与劳力,批驳夷之的爱无差等;骂诸侯为“罪人”,斥善战者服上刑……一场场辩论,一次次教训,不仅仅是为了履行自己儒家卫士的责任,更是为了守护在狂风中飘忽的道义烛火。
与温良恭俭让的孔子“畏大人”不同,咄咄逼人的孟子则是“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因为,“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代表道义的孟子,又怎么会低首于世俗的权势呢?“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畏彼哉?”孟子自视为“道”的化身,自认是王者师,他要以“道”来监督和引导诸侯的“势”,使“王”成为“道”。带着这份舍我其谁的自负以及对人性本善的信念,怀着赤子之心,面对不同的诸侯,大谈着相同的尧舜之道。这些诸侯中,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可以说是三个孟子最看重的人。
这三人中,滕文公是最早也是诚心求教于孟子的。他们的第一次会面是在宋国,当时滕文公还只是世子。孟子的理想国打动了他天真的心。他父亲滕定公去世后,他听从孟子,不顾百官反对,行了三年之丧, 以明行仁政之志。据孟子记载,“吊者大悦”。大约于公元前322年时孟子到了滕国,此时孟子五十岁。滕文公愿意以孟子的理想治理着国家,行井田制,收什一税,兴办教育,遵守礼制。然而,滕国的仁政是无法使孟子满足的,他要的是全天下能受到尧舜之泽。可是滕国实在太小,又间于齐楚两大国之间,小心侍奉着他们,却终究还是受着欺负。文公自己也惶惶不可终日,时不时嘀咕“事齐乎?事楚乎?”。孟子起初还拿着“王者无敌”与他过家家,后来也只能无奈地给他两个选项让他选择:要么效仿太王古公亶父放弃君位离开;要么守护祖宗的基业,“效死勿去”。滕国这叶小舟终是载不动孟子的王道,而这叶小舟也将在大浪中倾覆。两年后,他怅然离去。数年之后,滕文公去世,孟子以齐国客卿的身份参加了他的丧礼,不知那时他的心里是什么滋味。文公死后不久,滕被宋国所灭。滕国,这朵被孟子亲自浇灌过的王道之花,凋落尘埃。
公元前320年,孟子到了魏国,见了梁惠王。当时魏国的处境,可由梁惠王自己的一句话得知:“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一系列的失败刺激着惠王的国家自尊心,他决心恢复晋文公的霸业,于是四处招纳贤才,孟子也就在这时来到了魏国。
然而孟子炽热的心在见梁惠王第一面时就立刻冷了下来。“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我国乎?’”太史公读到此处,“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此章为《孟子》的开篇第一章,我想也是孟子一生的最好的象征。他仁义的大纛无法指引逐利的诸侯。他们依旧是率兽食人,依旧是争城略地,依旧是杀人如麻。
第一次见面虽然让孟子心冷,但还是对惠王空怀着希望。对他讲“与民同乐”,给他构建着五十衣帛,七十食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乌托邦。
然而,这第一次的会面,不但孟子对惠王失望,惠王也觉得这老头“迂远而阔于事情”。惠王心里想的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一年后,惠王死,襄王立,孟子看他“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比他老子还不济,也就离开了魏国。这次,他去了齐国。
可以说,孟子对齐国的期望是最大的。孟子去齐国之前还对徒弟公都子吹牛:管仲晏子何足道哉?当然,孟子这次的自信的确是有客观的理由的。首先是齐国绝佳的地理条件:方圆千里的大国,人丁兴旺;又临海,几乎垄断着当时的食盐贸易,极其富庶。其次,齐宣王是一个有为的君主, 连天天骂人的李贽也赞他为“一代圣主”。用我们今天的语言,一句话足以概括齐宣王:他是一个意识到“道”高过“势”君主。
孟子大约是在公元前318年到的齐国,那时宣王刚刚继位。齐国专门有一个招待士人的地方叫做稷下学宫,孟子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孟子与齐王的第一次交谈开头也挺扫兴。宣王见了孟子,开口便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不过这对于孟子想必是意料之内的问题,他回答:“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的回答很巧妙,不直接表达对于桓文的不屑,而是说我没听说过,并立刻将话题转移到了“王政”。宣王也挺聪明,反问一句:连我这种人也可以行王道吗?孟子很果断地回答:可以!
孟子早已打探到了一件事:齐宣王曾经见到衅鈡之牛临死前在惊恐颤抖,就让人放了它,换了只羊来代替。孟子以此入手,先帮宣王开脱,让他免了小气之嫌,而以“不忍之心”来解释。宣王十分感激,然而却不知孟子讲这事还有别的用意。“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所以行王政“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宣王仍然不肯投降,又与孟子周旋半天,最后终于放弃了抵抗“吾惽,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话是这么说,但是宣王依旧是忘不了他心中的“大欲”——桓文之事。所以,只是在孟子面前耐着性子听他唠叨尧舜,待到他走了,定又寻来志同道合之士商量“霸道”。孟子也没办法,只能在一边叹息“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努力使自己的余温能留得久一些,时不时吓一吓宣王,如果你不行仁政,那么你的王位也是难保的。但是宣王还是觉得哪凉快哪呆着好。厚着脸皮,编出很多借口来期望孟子别再啰嗦尧舜:“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当然看穿了他的把戏:这些毛病跟王政不矛盾嘛,好勇,请好大勇;好货,好色,请与民同乐。
宣王虽然不喜欢孟子的高谈阔论,却十分尊敬他。反而孟子却一直摆着架子,高兴了去看看齐王,骂他几句,不高兴了就躲在家里装病。有一次孟子装生病,宣王还把自己的御医派去为孟子治病。连孟子的朋友景丑都说“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子之敬王也。”看来,齐国人应该都是有这种想法的。
想是宣王觉得自己有了舆论的优势,竟然有一天向孟子提出“姑舍女所学而从我”,你的学说不靠谱,还是跟我讲讲桓文之事嘛。孟子说,你让我跟你学治国之道,不就像是让玉匠来跟你学习如何雕琢美玉吗?
我想,二人在这事之后便开始渐渐有了隔阂,之后燕国的战事终于使得二人的关系破裂了。燕国发生了内乱,宣王问孟子,燕国可以去攻打吗?孟子说,可以。果然,齐国攻入燕国受到了燕国百姓的欢迎,不久整个燕国就被打了下来。孟子这时让宣王安抚燕国百姓,扶植一个百姓爱戴的燕国贵族为国君,然后撤军。但宣王不愿意,他希望占领燕国。这最终使得燕人起来反抗,其他诸侯国也乘机组成了反对齐国的联盟。宣王无颜再见孟子,孟子也觉得再呆下去没有意义。宣王派人挽留,但孟子终于还是走了。公元前312年,他回到了故乡邹国,再也没有出来。
回乡后,他与弟子万章等人留下了三万余言,以期待后世的王者。
依旧是齐国,公元前221年。秦王的军队已经到了城脚下,齐王建在临淄城里一言不发。面对秦军,他想起了赵国被活埋的四十万冤魂,也想起了避狄人于邠的太王。他独自走向了秦军,选择了放弃抵抗,最终饿死在了自己的流放之地。李贽说齐王建此举“有大功德于民”。我想,这其中也许有稷下学宫曾来过孟子的缘故吧……
战国,一个铁穿透青铜脱颖而出的时代。孟子就是这个时代的铁,是我们民族骨骼中的钢。
作文七:《“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2300字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2009-09-21 23:08:40)
转载
标签: 话题作文
铁骨
辩证唯物主义
孟子
文化
分类: 作文讲座
【单元文题】
你从《齐桓晋文之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
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习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课外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
一、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二、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作者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趣,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参考观点】
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
作文八:《“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2200字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吴绪磊
【单元文题】
你从《齐桓晋文之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
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习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课外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
一、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二、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趣,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参考观点】
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
作文九:《【语文】“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2600字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单元文题】
你从《齐桓晋文之?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
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习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课外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
、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一
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二、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作者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趣,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参考观点】
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3
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
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这种思想~
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
作文十:《“我心中的孟子”写作指导及范文》2300字
“我心中的孟子”写作指导及范文
【单元文题】
你从《齐桓晋文之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
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习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课外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
一、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二、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作者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趣,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参考观点】
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