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我心目中的孔子》2200字
我心目中的孔子
——读《论语》
湘潭市一中 楚红辉
《论语》最后一章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了解孔子,最好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知其言”。在《论语》一书中,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论——虽说这仅是孔子言论的万分之一,透过这些言论,我们走近了孔子。
孔子是一个对生活讲究的人。他不讲究穿,不讲究住,却很讲究吃和用。他的得意弟子颜回品质优秀,“在陋巷”而不忧,就是优秀品质之一。赞扬颜回,他就是在倡导一种价值观。“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老人家“食不厌精,脍不厌肥”,尤爱吃肉。这不,极优美的《韶》乐听过之后,他也可用生活中最美的享受来比况,是“三月不知肉味”。颜回死了,弟子们请求把他的车子卖掉来替颜回置办外椁。他不干了,“吾不徒行以为之椁”,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这固然有他提倡俭丧的思想,但也表明他对自己的生活也不马虎,即使生活拮据也要穷讲究。他“食不语,寝不言”,他“席不正不尘”,他“寝不尸,居不客”。你不要以为他一天到晚总是正襟危坐,一板正经的样子。不是的,没有客人闲居在家,他也很随意,“居不客”。从生活方面看,孔子就像我们家中的老爷爷,可亲,可爱,有个性。
孔子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他的渊博学识,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的经历,二是好学的品性。太宰问子贡,孔老夫子是个圣人吧,他怎么那么多才多艺呢。孔子一语道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三岁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的官员)和乘田(管理牲畜的官员),做过祭祀司仪甚至丧葬吹鼓手。艰难的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也使他见多识广,尤能识人。贫贱不能成为无知的理由。孔子一生,好学不辍。“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见贤思齐”,他学无常师,他“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对知识的孜孜以求,一方面来源于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方面来源于强烈的历史担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文明的传承,他当作了上天赋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作为老师,他在弟子眼中,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他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不问年龄大小,官民身份,一样向他们论道,宣德,讲仁,明礼;既教授雅言之《诗》、《书》,又指导技能之射、御。作为老师,他深谙教学之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随时鼓励赏识弟子,“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他“已所不欲”,不施于人,他“已欲达而达人”。他以周公为偶像,以“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深为遗憾,而“逝者如斯”,时光荏苒,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爱唱歌,与别人一道唱,如果唱得好,一定请那个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与他唱和。他爱肉食,不过
那天“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心里耿耿的;他聚徒授学,《诗》《书》射御,却从不谈论怪、力、乱、神;重视今生,不妄议来世,“未知生,焉知死”,还是忧近不虑远吧。他关爱学生,是非爱憎溢于言表。他盛赞颜渊乐以好学,谦恭待师。颜回早逝,他锥心伤痛,“天丧予!天丧予!”子路率性,他会晒之;宰予昼寝,他怒斥为“朽木不可雕也”;樊迟想要学农艺,他不掩怒气,“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还指着樊迟的背影说“小人哉,樊须也”——我这里教授的都是礼、仁、乐,都是高大上的东西,拿些农艺之事来问我干什么啊。
孔子很自信,有时也自傲。他很享受子贡评价他的是“美玉如斯”,他急切地想“沽之哉!沽之哉”。一个“仁以为己任”的人,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人,他常常“疾没世而名不称”。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终究有陈蔡之厄,有累累若丧家之犬之时。忘却如烟往事,他也能洒脱而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或与弟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当不当官没有什么大了不起的,“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他这种鲜明的个性有时又近乎执着或猾狡。有人对他说确实伟大,又有学问,就是可惜没有树立名望的专长。孔子听了气鼓鼓的:我干什么呢?我去赶马车吧,我去做射击手吧,我只能干这些事吗?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大约有些姿色,又能作事,不知怎的与孔子有过会面。子路不高兴了:老师,您的名声要紧啊!孔子赌咒发誓说他没有越过礼节,真有什么的话,“天厌之!天厌之!”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狡辩味道。
当然,《论语》一书中更多的是展现了孔子坦荡的君子人格。
君子是有道德的人,是人格品性的标本。《论语》一书论及“君子”的有107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孔子人格的具体写照。从理想追求上说,君子“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从学习态度上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从心态上说,“君子坦荡荡”;从责任担当上说,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从行为方式上说,君子“和而不同”,“成人之美”,“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内在与外在上说,君子“文质彬彬”;从修养内省上说,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从仁义上说,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就是君子人格,也可以说,是孔子人格。
读《论语》,想念孔子其人。他有理想,有学识,有爱好,有个性;他有血有肉,真诚真实,不虚伪,不矫情。
他是一个可亲近的人。
他是一个可敬佩的人。
他是一个可学习的人。
作文二:《我心目中的孔子》3100字
我心目中的孔子
第一次真正接触孔子,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初一的第一本语文课本,有一课,叫做《论语十则》,很清楚地记得,第一句话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时只知道看着课本,摇头晃脑地学着古人的模样,一遍一遍地诵读。生硬地听着老师的解释,完全不明白这到底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只是作为考试和理解文言文的工具罢了。
但是由哲学理论,一切事物存在一定会有它的价值。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行合一”,何谓知行合一?知就是理解、明白,行,就是行动,那么知行合一就是把你自己知道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将二者合二为一,而且并不显得生硬。光知道而不去实际行动是不通的。那么再回过来看孔子的名言警句,其实当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再回过头来去看名人们曾经说过的话,发现淡淡的几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意思。打一个比方说,你取得了成就,本想到处炫耀,但是别人并没有将你的成就当成什么重要的事情,此时你会非常生气,觉得这个人太不够朋友意思了,甚至会火气冲天。但是事后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是自己的表现欲太过强烈,却怪罪于人家的不同情理,不了解你。当你翻开论语《学而》,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啊,人不知,就是人家不了解我,却不生气,那样的人才能够叫做君子。再想想今天自己的炫耀以及生气不是明显的一个小人的表现吗!自己的度量不也是太小了吗?经过反思,我们会提醒我们自己,下次不要犯相同的错误。自然界生物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当自己犯下错误并引起心理紧张的事后,在脑海中会产生痛苦的联想。比如说,一个小孩子被玻璃瓶子划破了手,血流不止,那必将是痛苦的。于是在脑海中会产生痛苦的联想,下一次再看到玻璃瓶子的时候,必将敬而远之。而中国俗语中所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草木皆兵,就是这个道理。而当我们反思自己的错误,发现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大打折扣的时候,当我们内心因为自己的小人行为而深深的自责的时候,其实那就已经产生了痛苦的联想。那么,此时圣人们的经典语录就起到了作用。当我们因为再次被别人误解而将要发脾气的时候,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当头棒喝,阻止了自己过激的行为。当自己时候因为自己今天很好地控制了自己而高兴时,良性循环就诞生了。于是,圣人的经典警句就这样指导着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生活,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以至于达到一不违背自己的内心,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乃至多重目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圣人们的话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构建和谐社会,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圣人。想一下,在距今几千年前的孔子,在今天仍然被人们顶礼膜拜,那是多么大的影响力啊!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是因为他给百姓大众带来物质享受,那只是暂时的。唐太宗。乾隆皇帝倒是创造了一个有一个辉煌的大帝国,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可以称他们为圣人吗?不可以!真正的圣人是给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人,他们的语录,他们的精神,跨越了国籍,跨越了时代,在时空的隧道里穿梭,他们是精神导师。想一下,当我们的生活困顿不堪时,耳边想起来圣人的鼓励,那是多么大的精神力量啊!这就是圣人的卓越影响。
作为一个圣人,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精神食粮,从学习到生活到做人,孔子就是一个完美的化身,他的谆谆教导如雷贯耳。
他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习不能一遍而止,要不断地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从中得到新的感悟。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做老师了。还有一句,意义非常深刻,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倡导我们要思学结合,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多多思考,总结规律,而在思考的同时,不断为自己补充新的知识。在思学合一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近代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在他的著作《思考致富》里面阐述了这一观点。同时,孔子还提倡谦虚的学习,谦虚其实也是做人的一种高尚品格,孔子将其总结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缺点。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要善于向他们学习他们所擅长的地方,努力将自己也向他们的有点转变,而面对他们的缺点,要反思自己是否和他一样,行为不当,如果有,一定要改掉。孔子的另外一句话与此大同小异,叫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行也”,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的谦虚还体现在他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强调学习不分地位,无论地位高低都可以相互学习,君王可以向平民百姓学习,叫做不耻下问。而唐代的韩愈在他的《师说》中也阐述了相同的观点。关于学习,孔子还有一些经典名言,比如“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阐述了学习的兴趣的重要性,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学习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学问,不要自欺欺人。
而在阐述人的品行方面,孔子颇有心得。例如,孔子阐述了什么叫做君子,什么叫做小人。他说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谓的君子就是那些心胸宽广的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并不是说君子就是圣人,君子离圣人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但是基本满足道德要求。但是小人呢,就是那些杞人忧天,患得患失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如果用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判断标准,那么现代中国人不乏少数不合格,即为小人。还有一些,比如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即君子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面对困难能够自己解决,但是小人意志力就不够坚定了。另外,孔子十分肯定志的重要性,他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十分赞扬松柏的品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认为那就是君子的品行。另外,责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贯穿了整本《论语》,例如: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等等。还有一句深入人心,叫做“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用俗话说就是少说话的意思(木讷),“敏”就是做事雷厉风行。意思就是,做语言的矮子,做行动的巨人。这正符合我们现代人的道德要求。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希望与那些花言巧语,只说不做的人交往,而希望与那些踏踏实实做事,可靠的人交朋友。《论语》里还有一句神似,叫做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近似,还说明了说话一定要谨慎,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面,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表现,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引起祸乱。而拿到现在,也是如此,慎言的人才能得到重视和地位。
孔子的主张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仁爱。与墨家的兼相爱不同,孔子的仁爱体现了一个层次感。古代人讲究孝悌,孝即为孝敬父母,悌即为关爱兄弟,孝悌是仁爱的基本体现。而墨子的兼相爱则是一种广义的大爱,无论别人与我什么关系,都要去爱他,而且爱的程度都要平等,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的仁爱更符合人的本性,因此几千年后,思想绵延不绝,经历了汉代的独尊儒术的辉煌,一直传递到现在。这种思想是孔子一生都在提倡的。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东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想一想强加给别人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其实就是仁爱的最好体现。再如:《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是永恒的,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现代人被快速的步伐迷失了自己时,不妨躲进自己的书房,感悟孔子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很好的休憩。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实验电10 班
魏泽田 1101180124
作文三:《我心目中的孔子》3200字
我心目中的孔子
听了太多关于孔子的故事,记了太多关于孔子的话语,如今在人们心目中孔子已然成为圣人,万世师表的名号也被喊得响亮而不可动摇。以前总觉得《论语》似乎是过时的东西,直到现在略读之后我才对孔子有了点点了解。孔子的话值得细细品味,需要读懂意思,有所感受,刻入脑海,并受用一生。
孔子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伟人,是指导我前进的动力。最值得我铭记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对学生一视同仁,向求教人敞开大门,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最令我感动的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孔子对弟子谆谆教诲,弟子对老师尊敬推崇;最令我惊讶的是,孔子这一圣人角色也有喜怒哀乐,知人间悲情冷暖;最让我难过的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走遍了无数个地方,访遍了若干个君主,终究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采用他的思想;最激励我进步的是,孔子永不知疲倦,勤奋好学,终成一代伟人;最启发我深思的是,孔子关于君子的独特认识人不知而不愠,对别人多一份宽容,对自己多一份约束;最让我思考的是孔子关于朋友的看法,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流,与朋友交要适度。还有,还有??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孔子的教学,孔子推崇的是有教无类,短短的四个字,就讲明了不论求教者贫穷还是富有,老师都应该一视同仁。正如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知识至上,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因材施教也是一大特点,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回答“有父亲兄弟在,怎么能想干就干呢?”同一个问题冉有问,孔子说“闻斯行之”。为什么呢,子路办事鲁莽,行动过于草率,常常不考虑后果,孔子教导他办事前三思,要考虑家人。冉有过于迟疑,遇事犹豫不决,孔子鼓励他想到就做,不要瞻前顾后。所以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对不同性格的人就给出不同的答案。充分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再次,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孚复也”,即只有学生极尽办法想知道某件事情才告诉他,那才会有效果。而且要注重举一反三,讲一个事例,不会推及其他方面那就不能再教导了。这与我们现在的教学也非常相似,会一个题进而一类题就都懂了,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否则只是无尽的沉迷于题海,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孔子与弟子的深厚感情也是值得世人称颂的。当谦卑好学,德行高尚的颜渊短命去世时,孔子悲伤心痛,那情形如同老天爷要了他的命,且说以后世上比颜渊好学的人没有了。当孔子行将就木之时,等来子贡后说,你来得太晚了,看得出孔子在最后的日子里,多希望弟子守在身旁,对弟子的喜爱与深厚情谊溢于言表。而其弟子对孔子也是爱戴有加,推崇至极,从不许别人诋毁与责难。颜渊说老师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自己是想尽了办法,竭尽了才能,可还是望尘莫及,足以见他对老师学识等各个方面的高度赞扬。子贡亦是,当孔子去世后,有人开始批判孔子,他将老师的错误形象的比作日蚀月蚀,虽然缺陷错误大家都看得见,可一旦改了,大家还是仰望他。是啊,太阳月亮都是大家仰望的事物,无论圆缺,没人诋毁,那人无完人,既然这样,谁还有资格说孔子的坏话呢?!
孔子不是神,正因为他是一个鲜活的人,有真性情,才更贴近现实,让后人记得更清楚。孔子的真性情在《论语》中也表现的一览无余。当子贡为本已有好多财富的季氏敛财时,孔子一反平时的温文尔雅,说子贡不是自己的学生,鼓励弟子大张旗鼓的攻击子贡。当宰予大白天睡午觉,孔子大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如同废土筑的墙不可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批评他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呢。并从此看人准则由听其言信其行改为听其言而观其行当孔子被子路责备去见男子
时,孔子急着辩白说要是为了去见男子就让老天把他收去。此时被人误解,希望急切化解问题的孔子形象也跃然纸上。有一次子贡问问题,孔子不想说话,子贡觉得老师不说,那他们该遵循什么呢,孔子解释为天不曾说什么,但四时运行,万物化生,不都正常吗?足以看出孔子的回答巧妙。其实话中也暗喻了孔子老年偶尔抑郁,无话可说无可奈何的感受。
孔子在现在的人看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人,可是会有谁能体会孔子生在乱世,四处寻找伯乐,想宣扬自己的思想,却无处展示的辛酸。在那个时代,没有一方乐土是他展示的舞台。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乱世,孔子以仁治世的观念根本就行不通,但孔子凭借自己的执着,怀揣着梦想,走遍天下。偶尔有君主想用他,也不过想借孔子的思想管理人民,并且即使这样,也没人真正贯彻他的主张。在乱世,孔子的思想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今天我们来看孔子,除去对孔子的深深惋惜,更多的是为他的为政之道惊叹,因为我们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就是孔子当初一辈子坚持的。孔子强调,要用道行治天下,强调在位的人自身站的直,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自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民也不听。更形象的将君主比作北斗星,只要他有道,只需静静地在他所在的地方,满天星斗都绕着它运行,即指出了只要统治者有仁义之心,人民便安居乐业。孔子又是封建礼数的代言人,回齐景公为政的问话时回答是要有高低贵贱之分,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例如季氏在家用天子八佾的乐舞,僭越了礼教,就是犯上。虽然孔子满腹治世之道,然而一直到了老年,孔子依旧是怀才不遇,他的统治既可以维持统治者的地位又可以给人民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遗憾的是,几十年的颠簸劳顿,却一直没有人重视他。生不逢时,也许就是孔子最大的悲哀吧。
虽然大家如此崇拜孔子,孔子却是极其好学谦逊,从不趾高气扬。他坦白承认自己并不是天生聪慧,生来就知道,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而且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足以说明求知比天生聪慧更重要,就像现在我们一样,先天条件大家无法决定,但后天的努力确是决定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孔子不仅自己有这样的认识,也常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勤奋并善于巩固知识,并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强调向别人学习的重要性。当然,这要求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焉”。所有这些更足以说明我们要勤奋,不能消极懒惰。
君子在古代现在一直是大家所追求的,如果有时候难过不被人理解,那读读孔子的君子之说吧,孔子的君子观是君子用道义来约束自己,与之对应的小人以利益约束自己。而且君子有一说一,从来不夸夸其谈,不像小人,以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言滥调,以发明家的身份宣布道听途说。再者君子对別人宽容,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对別人的看法不是那么在乎,在乎的是自己不够突出不够优秀。所有这些,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极重要的。首先是做学问应该要真实,不能只信课本。而且在踏入社会后,肯定有好多机会等着我们,与此同时肯定有更多人去争取机会,孔子教导我们,如果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只能说明自己不达标,努力不够的结果。所以套用冒用**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将士仍需努力”鼓励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孔子教导说要找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己,即只有提供好的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才会对人有好的影响。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极为显著。哪类人值得交往呢?正直宽容博闻的人值得交,相反,表里不一,巧言令色的人不能交。在朋友交往的尺度方面,孔子也有独到
的见解,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要适可而止,如果朋友有出错的地方,要尽力规劝并好好的开导他,如果他不听,就不要自取其辱。
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无尽的道理和人生准则。之所以对孔子感兴趣,对论语着迷,不是因为世俗的追捧,而是其中蕴含的哲理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好好学习。读了论语才知道,有时候生气不是因为别人不对而是自己修养不高;有时候孤独不是因为真的寂寞而是别缺乏理想;有时候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可能只是时机未到;有时候有太多不如人意的事情,只要看开,其实也没什么。正如看淡了世界万事万物后,有一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心态。
纵观人生长河,不难发现人始终是社会中的个体,几乎没人能逃脱社会的束缚,所以面对社会的名利竞争,给自己一点减压剂,“富贵与我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哪有一生过得快乐充实好呢!这就是孔子倡导的,与此同时也是他一生也没摆脱的吧!
作文四:《我心目中的孔子》1400字
我心目中的孔子
两千多年前,一位衰弱的老者,眺望茫茫宇宙,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事浩茫。他一生事业无成,感到人世渺小,天道无情,可是青山依旧,只是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从此,中国文化亦随着这滚滚东逝的流水流淌而来,直至现在,直至未来??
他就是孔子,中化文化的缔造者,华夏民族历史是最辉煌的人物。他如一杯美酒,虽历千年,却愈品愈醇;他就是那一轮明月,时间再久,依然故我,愈亦清明,纵使有缺有圆,时而有乌云遮容??有人称他为“圣人”,是对他的学识、品行的推崇;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源于他的治家、治国之道;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甚至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样的论断。现在,我们虽无从知其形,然亦可从《论语》察其行。
是他,让我们对遥远的古世纪,那么一个洪荒时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使那个时代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他手订的《诗经》,让我们能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三百零五首“诗”正是由于他,而由愚夫
”与“诗云”并称。实际愚妇引车卖浆者流的歌吟一跃而成为六经之首,“子曰
上,就是因为“子曰”,孔子的赞誉,《诗经》中的愚夫愚妇们的“云”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圣经。
是他,要“兴灭国,断绝世”,一生追寻,周游列国,颠颠簸簸,面对这一废墟,他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他的弟子们在车上呼呼大睡,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时,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他到处招人惹人,让人不待见,对他敬而远之,这也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难怪韩非子说他是“削足适履”,也许这就是一种让人钦敬的悲剧精神吧。一生倡导“仁”,实践“仁”,修身为“仁”,改造社会为“仁”,可他履行的只是他自己。他一意孤行,坦坦荡荡,不失败何以感人识,不辉煌何以长人志。这失败,是大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他更是因失败而辉煌。
是他,教无类,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仅限于统治阶级,为平民人士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他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低、个性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他总能面对同一个问题,会给不同的弟子做出不同的回答。向年轻人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他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教育家,“愤而不启,悱而不发”,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光茫将光照万年。
是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贻人口实。他不会种地,不会收获,更不会蒸馒头,那我们就能鄙夷他不如一个农夫,一个馒头师傅吗,我们需要的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还是一名普通的农夫,孔子的言行与轻视体力劳动如何扯得上,一位“植其杖而耘”的“丈人”,耘来耘去的也不过他那一分三亩地,所养
活也不过是他自己和家人。而孔子所耘的是文化之荒,耕的是文化之田,他给予我们的乃至世界的,又如何估量,
这就是孔子,当你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在你的身边,为你点亮的那怕是微弱的豆大的火光,他依然能指明你前进的方向。因为有了他,我们才有了学习生活中幸福的一刻,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被感动的时候。
作文五:《我心目中的孔子》2100字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被称为文化巨人, 《论语》被称为“东方《圣经》 ” ,被称为巨人,我想不得不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了。
首先在学习上, 我认为孔子是一个好学之人, 并且强调学习的首要目的就是修养个人品 德。正如《大学》所阐发的那样:“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切皆以修 身为本。 孔子的言行正是一个典范, 这种纯粹的学习应该为我们每一个人所敬仰, 在现在这 个浮躁的社会,功力的事太多了,沉的下心的却没有几个。
孔子还是一位谦虚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学问越高的人越谦虚,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是他们刻意 为之, 亦或是到了一定的境界自然而成。 但孔子的谦虚, 务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空想无用, 不如学来的实在。正如孔子所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意,不如学也。 在教育方面, 孔子说的上是一位教育大家, 我喜欢这样的老师, 我乐于跟这样的老师学 习,可我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我想,他的很多教育主张,教育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 他平易近人,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总是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摆在 首要地位,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 。 ”而现代的教 育我不敢说所有的人学习都是不快乐的, 但我敢说没有多少人的学习是真正 快乐的。
第二, 他善于抓住最佳时机,启发学生的智慧,他从不自以为是,而是因势利导。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吾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 竭焉 . 。 ”这是从不同角度引发发问者自己的思考,他还强调: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则不复也。读到孔子的主张,我想到了我高考 前的一段学习生涯, 每当有一些问题需要问老师时, 老师却只给我们一个答 案:没有为什么,你记住答案就行。老师没有根据我们的兴趣因势利导,反 而扼杀在摇篮之中,我们成了做题目的机器和提问的哑巴。
第三, 他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门人子路问孔子:“听到了什么就马上 实行吗?” 孔子说:“有父亲和哥哥, 应该先问问他们, 怎么能马上实行呢?” 不久,门人冉有也问:“听到了什么就马上实行吗?”孔子说:“可以马上实 行。 ”另一个门人公西华觉得孔子回答互相矛盾,就请教孔子。孔子说:子 路胆量过人,办事鲁莽,所以要让他冷静些,冉有胆量小,办事退缩,所以 要鼓励他果敢些。
孔子, 如师亦如友, 他的教学目的是有教无类,他的学生在他眼中都是平等的,即使公 冶长坐过,他还是将他女儿嫁给了他,如果我有一位像孔子这样的老师,则吾三生幸也! 从孔子的学说核心上来讲,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学” ,讲人与人之间应该亲爱相处。 仁在个人修养方面,体现为各种道德,特别是“恕”道,曾参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自己办事,尽职尽责,并能推己及人,这就是忠恕之道,也就是仁。仁在从政方面, 就体现为德政,即爱护百姓。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之。 “孔子在 道德修养方面可谓已到了很高的地步, 在从政方面应该也是位奇才, 他是文化巨人, 当之无 愧。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发表演讲时曾说:“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 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也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们到底该为我们中国有这样的一位文 化巨人感到高兴,还是该为现代中国还没有出现超过他的人而感到悲哀。 、
即使孔子是位圣人, 是位巨人,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的有些观点我是不能同意 的。 他所提的 “中庸” 之道,我就不大赞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呼!民鲜久已。 一说起中国人地性格特点,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这两个字:中庸。 我见过很多人, 他们
作抉择时, 大多数人选中间的, 因为这样最保险, 他们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导致了 他们思想禁锢,在诺贝尔奖获得方面,中国人少之又少,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孔子有性别歧视,他轻视妇女,他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 之则怨。当然,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孔子是思想也限于当时的情况。 但孔子还轻视劳动,樊迟请学嫁,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 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这不正是对劳动者的一种轻视吗?现代的所谓的上层社会 不也是这样吗?他们自认为比普通老百姓身份高一点, 比劳动者地位尊贵一点, 须不知他们 离开了这样一群默默耕耘的劳动者了,他们何以为生?
从总的来讲, 《论语》是一部经典之作,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遗产,在学习方面,在教育 方面,在仁孝方面都值得我们体悟,借鉴。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目的,或为消闲,或为专业 需要,或为修心养性,读《论语》 ,读孔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学习的目的是修养心性提 高观察社会与人生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古人学《论语》强调学以致用,宋太祖的宰相赵 普,辅助宋太祖平定天下,一生反复阅《论语》留下了“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千古美 谈,而我也要读《论语》读孔子,我也要以半部《论语》悟人生。
作文六:《我心目中的孔子》1900字
我心目中的孔子 文 / 畅销机遇
创立儒家学派的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积极入世中平生以诗、书、礼、乐,膝下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但是,孔子的思想及儒家学说对后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尤其是孔子本身是自学成材,一生之中自我培养勤奋好学的思想教育,学无止境才让孔子成为两千多年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对现代人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特别有用的教育典范。
身为一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主张“仁者爱人”的学说,儒家思想追求的就是宇宙天地间自然万物和谐统一,天、地、人三才道融为一体的大同世界。孔子一直主张以德治民,反对统治者苛政制度,阶级矛盾当中压迫剥削平民百姓,这种暴政实则根本不符合孔教儒家“忠恕之道”。自生民以来,未有践于孔子也。面对孔子伟大的思想精神,言行谈吐符合当时传统儒教礼义,也有人甘愿“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所以在春秋时代不知不觉树立起一种关于儒家思想牢固坚定的强大地位。
孔子说: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现在常常听到“五十而知天命”,并不是一味顺应天命,所谓无道是有道,任何人内心都可以拥有仁爱,只有顺其自然对待人生中每一件事情这才是真正的仁道。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无畏精神,天命的过程在人类手中还是有自由选择的,渺小者的存在无意识间也能超越伟大者崇高道德的脚步,人类的心灵空间才能变得无限圆满。
当一个人精神状态重新调整后,心态也悄悄地出现精神变化,就是说孔子仁义智慧思想已经潜移默化让全世界一半的人类开始接受儒家生活态度。孔子儒家思想在平实之中随着长河岁月缓缓地流淌了两千多年,心中自运乾坤,更加凸现出一种高超深邃的人生境界。孔子不仅仅心平气和指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心理不同层次的精神分层研究,关键在于还是如何千锤百炼成为一个“仁”字。因为小人心里不具备仁义,当然无法做到君子内心无惧“舍生取仁”高出大勇的一种崇高品质境界,只有成为君子之仁者才能有最高尚、最难超越的思想境界。伟大的思想光辉不会跟随着生命流逝过去,那么轻易地消失在黑暗之中,拨云见日之后挥散下来的红光何等是光芒万丈。一部一生心血凝聚而成的《春秋》,把整个人生的自由思想最高限度发挥到了极致。
知者自知,仁者爱人,可谓士君子矣。仁与道向来是形影不离,本质上一致的相同点。做人应该从自己做起,文明精神是从真、善、美等礼义行为当中获取正确崇尚
的人道。
还是最喜欢孔子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通过《论语》、《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查字典作文网:Zuo.chaziDian.
孔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英雄。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
孔子出生贫贱,身份卑微,是那时候社会的最底层。但孔子性情开朗,是一个充满人情的人。
我们心目中的孔圣人已经不在了,他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但他依然存在,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是他,时时刻刻教育着我们中华儿女,使他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孔子使中国的文化变得格外灿烂,我们心目中的孔子。
在我看来,坚强是孔子的化身。孔子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却始终坚强乐道。他仍然开开心心得过着每一天,这就是孔子的坚强,这就是教会我坚强的孔子。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孔子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教育着我,每一次,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孔子的某一句话,这才会指引我正确的方向,使我做好每一件事情。老师在上课时也会教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孔子的一言一行是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文七:《我心目中的孔子》2000字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不仅仅是人们眼中的圣人,一代文化巨匠,在我心目中中,不似人们眼中圣人的清高孤傲、与世无争,孔子更像是一个可亲可敬、至情至性,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正的人。相比较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逍遥洒脱,孔子的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勇于入世的态度以及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精神,敢于不阿权贵发出时代的呼声,都表明孔子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写的人。孔子对于文化学术的追求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学而不厌;孔子对于弟子谆谆的教导使我了解了什么是诲人不倦;孔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鞠躬尽瘁。而孔子的人格精神与人文主义情怀更是在为孔子的政治学说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的学说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捍卫者,而经过通读《论语》,我对孔子的政治学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孔子并非统治阶级的卫道者,而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一个温和的叛逆者。他为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诉诸于实践真正造福于天下苍生,也只能把这个社会的不满和自己对于黑暗时代的愤懑化作珠圆玉润的语句向统治者娓娓诉说,只为求得统治者的认同,让黎民百姓减轻负担,免于战争与苛政之苦。
作为一个文人,孔子既然不能用武力去对抗无道统治,用自己的言语身体力行来警醒各个诸侯,试图用“曲线”的方式最终达到自己政治理想。
一、从孔子的出身来说,孔子出身贫寒,孔子父母的结合也不被世人所认可,孔子母子也不为其父的正妻所容,年幼时就过上了艰辛的生活,从孔子的身世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孔子会成为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社会是不公的,而孔子并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破这个不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出身和幼年的经历为孔子日后的“温和的叛逆”提供了可能。
二、孔子心系百姓,胸怀天下。孔子讲求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理服人,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体恤百姓,真正考虑百姓的利益进行自己的统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学说中不乏对政治的论述,孔子本人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里,普通人逃命唯恐不及,自身难保,而孔子却挺身而出,为百姓求取更公正的待遇,无法否认的是在那样的战乱年代提出关心百姓,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思想的孔子,不管站在哪个阶级都是一个真正的胸怀天下的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三、孔子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与子路在路途中迷路,向两位种田人打听,种田人得知眼前是孔子后,便问道:天下的坏东西滔滔不绝,你管得过来吗,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士的生活吧。孔子决绝的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我们看到是孔子敢为人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真正为民请命的动力驱使他去思考,去奔波,而不是一个拿着统治者俸禄来思考如何对付百姓,使他们可以更加听话一点,
四、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大同社会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选贤举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的大同社会没有远近亲属之分,也无等级门第之别,人们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可见在孔子的理想世界里,人是没有等级的
五、孔子不随波逐流,追求最高境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
周.”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独到见解,更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乱世中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设身处地为百姓谋求更大的幸福
六、孔子敢爱敢恨,至情至性。无论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还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不畏权贵,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愤怒对抗世界的不公与黑暗,正如他自己所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因为只有付出爱的人才会有所厌恶,因为心中有爱,心有光明,更不惧怕向黑暗的一面公开宣战。或许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并非完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点才是的孔子更加真实,也显得越发的可爱,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孔子的叛逆及不问强权的精神。
在我眼里,孔子并不是一个统治者的捍卫者,他的学说或许有为统治着服务的成分,甚至在日后一些封建的统治者别有用心的用来愚民,但是这并非孔子的本心,孔子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发出的这些声音,他用了一种相对温和的,更易于让统治者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而他是一位叛逆的真正的文化英雄。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中也有一千个孔子。通过阅读《论语》使得我们拉近了与孔子之间的距离,名著散发的光辉不单单在于其中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更在于我们与书中形象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书中引起的共鸣让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是孔子这一圣贤的形象在我们眼中更加的立体化和多面化,我仿佛看见一个穿过历史的迷雾微笑而仁爱的老人——孔子渐渐向我们走来。
作文八:《我心目中的孔子》2400字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离开我们?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我们当中也许?有人不识字,也许有人一生?都没有阅读过?孔子的书,但他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处世方法,或多或少的烙?上孔子思想的?印记。孔子实在是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是我们全中?国人的老师。选了《中国的智慧》一课,我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关于孔子为什?么名丘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生而圩顶,故因名曰丘云?”,意思是说孔子?诞生时样貌独?特,额头很高,脑袋长得像月?球上的环形山,这样的山叫“宛丘”,故得名孔丘。另有一说是孔?子的妈妈到尼?丘山求神得子?,就叫了孔丘。多有意思的故?事啊~但孔子的童年?却是有些悲惨?的,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糊口年少?的孔子干过许?多苦差:下地种田,放牧牛羊,给人看守粮草?,替人做办丧事?的吹鼓手??但这些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他塑造成普通?劳力。因为它生长在?一个并不普通?的国度——鲁国。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就?人才吧~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是唯一一个能?用礼乐祭祀祖?先天地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沦为二?等诸侯国,但在文化上仍?保持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晚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幼?
年的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对礼仪制度非?常感兴趣。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常把玩具当祭?祀品摆设起来?,模仿大人们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从十五岁起,孔子发奋读书?,此后刻苦好学?,熟练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六艺,精通六经。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是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了。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这些中的一?些观点显然触?犯了那些掌握?诸侯国大权的?大夫们的权利?,且有一些不切?实际,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之矢。直到他五十一?岁那年,他凭借他的才?识与胆魄,在夹谷之会中?,使齐国企图借?会盟的机会羞?辱和绑架鲁定?公的阴谋破产?。孔子初露锋芒,但它并未让孔?子在政治上平?步青云。鲁定公的没主?见、贪图享乐,阳虎的叛乱掌?权,终于让孔子明?白,时不待己,若不趁年轻,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因而在他五十?五岁那年,他领着他的一?批学生踏上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首先带领?学生离开鲁国?来到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很有意思的是?,性格鲁莽直率?的子路对孔子?见南子之事极?有意见,就此事对孔子?提出了自己的?不满。也或许是南子?的原因吧,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放孔?子俸禄,但并没有给他?官职,也没让他参与?政事。但后来,因为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卫灵公公开对?孔子的监视行?动,因而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十四年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东奔西颠,奔波劳碌,在陈国、蔡国断绝了粮?草,差点就饿死,有时又被形容?为到处流窜的?丧家犬,最终却一无所?获。然而孔子却活?得自在,他所到之国,必能听取那国?的政事,并且根据实际?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
在孔子时代,国民政治观念在诸子?中普遍存在。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他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角度不同于?别人。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
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孔子的鼓励下,子路敢称治“千乘之国”;冉求称能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公西赤虽自谦,不敢称为一国?之宰,但也给自己安?了个为祭祖礼仪做赞礼的重要角色。子贡凭“货殖”本事游走列国,声望不下诸侯。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说,孔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等级开放?,更要求知识分子们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但他侧重于人的精?神的开放?、人格的开放,把精神、人格与身份、财富分开,只以个人的修?养论高下,其内涵、角度、层次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应当说大大超越他人。对周礼等级制,孔子也有实质性的?削弱。周礼虽为道德而设,但道德寓于特权之中?,贵族们以彼此?尊重特权为守?道德。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孟子后来能说“途之人可以为?尧舜”,并以一介儒生,不顾人主之尊?,敢对诸侯王“色勃然”、辞锋激烈,无疑是受到孔子精神的感染。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等一系列对现?代教学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总的来说,孔子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作文九:《我心目中的孔子》2000字
我心目中的孔子
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孔子
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指引着我们。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儒雅思想。记得那时,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子有了一种特别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同时,也影响着我。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也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以前我读了许多关于孔子的生平的事迹,对孔子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赞同的。当年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 当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子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却始终坚强乐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人生的苦难都如同烈火淬钢般催熟他年轻博大的思想,个人的苦难比起大道之不行又算得了什么。可是,在那个功利霸道横行的时代,没有哪一个君主能够施行他的主张,他就那样孤独而倔强地坚持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毫不绝望、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渴望大道能够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孔子十七岁那一年,鲁国的大夫请客招待读书人,孔子想趁机会露露面,也去了,却被赶了出来:“我们请的都是知名人士,你来干什么,”受了这番刺激,他格外刻苦用功,要做个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 三十岁时,他有机会到洛阳去,就特地送了一只大雁给老子作为见面礼,向他请教礼乐。老子姓李,名聃,年纪比孔子大得多,在洛阳当周朝守藏室的大官(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他见孔子来向他虚心求教,很喜欢,还真拿出老前辈的热心来,很认真地教导孔子。末了还给孔子送行。他说:“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送钱;有德
行的人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就冒充一下有德性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说的那些古人早已死了,骨头也都烂了,只有他们的话还留着;第二,君子遇着好时机,就驾着车去,时机不好就走吧;第三,我听说会做买卖的人把货物藏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似的,道德很高的人看上去好像挺笨似的;第四,你应当去掉骄傲,去掉欲念,因为这些对你都没有好处。我要告诉你的话就这几句。”孔子一一领受了。他回到鲁国对他的门生说:“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走兽,我知道它会跑。可是,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捉;会游的可以用钩子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怎么风里来、云里去,怎么样上天。我见了老子,没法捉摸他,他大概像一条龙吧。
在一个秩序混乱的泱泱大国里,他的思想维系了一种最起码的社会和人性的平衡。他历来主张政教分离,“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绝不把希望寄托在毫无根据的来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对生命本身的敬重作为“为政”的起点和终点;“以直报怨”,以此张扬生命的尊严,决不隐匿自己的不满和仇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那里,没有阶级、没有等级,有的只是老者、朋友、少者。
他从来就没有说过,信我者得富贵,不信我者入地狱的话。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就如同一个坦诚长者,把爱推己及人乃至整个世界,他的弟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今日,极端利己主义的膨胀带来了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自私、焦虑、仇恨如同瘟疫威胁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一个呼唤安全、责任和道义的世纪里,孔子的思想便更加显得光辉灿烂,面对战争和恐怖,孔子所说的“和为贵”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孔子不光是我们的教育老师,同时,他也是我们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生活中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仅一个神,他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身边的弟子是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子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他的这种精神令我非常钦佩。
孔子,不仅是一位圣人,他也代表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们现在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们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作文十:《我心目中的孔子》1200字
我心目中的孔子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是我对孔子最早的认识,轻视女子,将女子与小人分为一类。当然,后来我也了解到这句话并非是孔子专门针对女子,而是他一时的感触,只是被后人一直沿用下来,并且在意义上也无解孔子的意思。不过在那样一个时代,孔子对女子的看法也绝对不会有多好。
据传孔子的妻子亓官氏因为多言而被孔子休了,后来在亓官氏死后,孔鲤因此而多哭了几声,孔子就责备说这太过分了。因为根据当时的礼法,出妻死后,子女不能参加其葬礼,即“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孔子的这个做法是合乎当时的礼法的,但是同时他又主张“爱人”,这是相矛盾的,对其他人爱,对自己孩子的母亲却如此决绝,一方面说明孔子确实是轻视女子,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孔子此人太重礼法,以至于有点不近人情了。
孔子重礼法,他一生可以说都是在为礼法而奔波,在那样一个乱世,他祈求可以恢复西周时期的奴隶制度,重振礼法。孔子的想法是很善良的,因为当时礼制缺失,各国纷争,百姓受苦,若能恢复周礼,百姓自是不用再受苦了。但是他的想法同时又是狭隘的,奴隶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被封建社会取代,这是历史潮流,当时各国争霸,人人都想称霸,做最高的统治者,周王朝的统治方式明显是不能再沿用了,而孔子却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仍然沉浸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我想这也是他没能被当时诸侯国君主认同的一个原因。假使他能改变一下自己的观点,像商鞅那样,认清封建专制是历史之必然,
那么他的一生或许就不会这么困顿了。
轻视女子与执着于礼法,我个人觉得是孔子的缺陷。
当然,孔子身上也有着我们无法忽视的有点与闪光处,我个人最欣赏他的是他在教育方式上的创新以及他的中庸之道。
他在教育上的创举一直影响至今,春秋时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学习的机会,教育在民间并不普及,而孔子则是把教学带到了民间,让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不分贵贱,人人都可以学习。正是孔子的这一做法,才使得教学进入民间,从而间接地影响了汉武帝时期设立学校,实行全民教育。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中庸的涵义有很多,涉及到很多方面,在这里我就中庸涉及到的处事之道浅谈一下。 古希腊的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里也有关于中庸之道的思想,这也是东西方两位圣人的相似之处。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一个方面,这是教育人们在做事的时候要适度,过少过多都不行,要取二者之间,这样才能将事情处理的好。这个道理在今天也是很适用的。 在没有深入接触孔子之前,我对孔子的看法是不好的,太固执,对女子轻视,而且他执着于恢复礼制在某方面来说也是他未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原因之一,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他没有成功的一个原因。后来接触孔子的资料多了,也开始全面认识到孔子了。作为圣人自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但他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我觉得我们在看待孔子的思想上,要做到取舍得当,这样孔子的思想才能一直传承下去。
以上就是我对孔子的看法,孔子在我心目中不是一个圣人,我觉得他是个有理想有抱负但却被现实所困的一个平凡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很多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