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24、出师表(1)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课题24、出师表》2000字
24、出师表 (1)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第 课时 课题 24、出师表 (1) 课型 新授课
1(从教学实际出发首先疏通文意,落实重点字、词。
2(本文情词恳切,字字句句动情,指导学生朗读,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教学目标 语意停顿。
3.了解“表”和作者的相关文学知识。
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础上,正从教学实际出发首先疏通文意,落实重点字、重点 难点 词。 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 教法及教具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课前准备 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 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 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 教 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
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 了解关于“表”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的常识。 学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 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
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过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学生了解写作 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背景等文学常 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识。
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 程 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 定中原”的决心。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
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学生自由朗读 决定北上伐魏。 全文,画出读 三、朗读课文 不准的地方,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查字典解决。 崩殂(cú) 侍(shì)卫 陟(zhì)罚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以遗(wai)陛下 裨(bì)补阙(quē)漏 苟(gǒu)全 斟酌(zhēnzhuó) 性行淑均(xíngshū) 行(háng)阵 倾颓(qīngtuí)
1
猥(wěi)自枉屈 夙(sù)夜 遗诏(yízhào) 咨诹(zōu)
以彰(zhāng)其咎(jiù) 庶竭驽钝(shùji?nǔdùn)
五、师生互动,梳理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民力困乏。 诚:果真、实在。 宜:应该。 解释词语,积
不懈:毫不懈怠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 追:追念。 累并识记。
忘身:奋不顾身。 盖:原来,解释原因。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2(学生讲述大意。
3(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分析国内形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势,了解文化
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背景。
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ā,)亭(今湖北
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
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
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
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学习作者的第
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一条建议,并
所以说“益州疲弊”。 分析其意义。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
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
“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3) 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
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这个
好条件。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
成)
当堂作业 熟读第1段,背诵重点词句的解释。
课外作业 背诵第1段;预习2—5段。
教学札记
2
作文二:《出师表(前出师表)》12200字
出师表(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a)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a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黄东雷手书《前后出师表》(7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shuài)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没有全部完成,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臣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
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字词解释
出:出征。 师:军队。 (1)先帝: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中道:犹言半路。 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 疲弊,人力
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 诚:的确,实在。 之:的。 秋:? ?时候。 (5)然:然而。 侍,侍奉。 卫,护卫。 懈:松懈,懈怠。 于:在。 内:宫中。 (6)忘身:舍身忘死。 (7)盖:大概,原来是。 追:追念。 殊遇:优待,厚遇。 殊,不一般,特别。 (8)诚:的确,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 (9)光:发扬光大。 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 恢,大。 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随便,胡乱。 菲薄,小看,轻视。 气,志气。 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合道理、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以,以致,从而。 塞,阻塞。 谏,劝谏。 俱,
全,都。 (13)宫:指皇宫。 府:指丞相府。 (14)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陟(zhì):提升。 罚:惩罚。 (15)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臧,表扬;否,批评。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 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 为,做。 (17)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主管某部门的官员。 论;判定。 刑,受罚。 (18)昭:彰显,显扬,显示。 平:公平。 明:严明。 治:治理。 (19)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宫内和朝廷。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2)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 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
纯:忠诚纯正。 (23)简:挑选。 拔:选拔。 遗(wai):给予。
(24)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 悉,全部。 咨,询问,商议。 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弥补,补助。阙,通“缺”, 缺失,疏漏。. (26)有所广益:收到最多的好处。 广益:增益。 益,好处。 (28)性行(xíng)淑均:本性和行为善良端正。 淑,善良。 均,公平。 (29)晓畅:谙熟,精通。 试用:任用。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6)倾颓:倾覆衰败。 (37)痛恨:痛惜,遗憾。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0)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百姓。 (42)躬:亲自。 耕:耕种。 苟:苟且。 全:保全。 (43)闻达:做官扬名。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下。 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驾屈就。 (46) 顾,拜访。 (47)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感激:感动奋发。(人教)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51)夙
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 夙,清晨。 忧虑,忧愁焦虑。夙夜:早晚。
(53)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55)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庶:希望。竭:竭尽。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所以:古今异义,这里指用来。 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革。 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59)托臣以讨贼
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委托。 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有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询治国的良策。 诹(zōu),询问。 (64)察纳:认识采纳。 (65)雅言:正确的言论。 (66)深追:深切地追念。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67)临:面对 涕泣:落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通假字
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选择的意思。
古今异义
出 句┃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秋 ┃ 时 ┃指四季中的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 ┃ 开张 ┃ 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 ┃义 ┃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陟罚臧否 ┃ 否 ┃ 功过好坏 ┃表示否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关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现指品质低劣 、下流 猥自枉屈 ┃ 猥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驽钝 ┃ 庶 ┃希望,期望 ┃众多 晓畅军事 ┃ 晓畅 ┃ 精通,熟练 ┃通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痛恨 ┃悲痛地引为恨事 ┃十分憎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感激 ┃ 感动振奋 ┃意指激动感谢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偏私 ┃ 偏袒和私心 ┃照顾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布衣 ┃ 普通的百姓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谨慎 ┃ 谨慎 ┃ 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 ┃涕 ┃眼泪 ┃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任务 ┃效果 不效则治臣之罪 ┃效┃实现 ┃效果 不宜异同┃异同┃不同┃1不同;不一致。 2 引申为反对。 3 反对意见;异议。 当奖率三军┃奖┃激励┃奖励,奖品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奔走效劳 ▏速度快 后值倾覆┃倾覆┃失败┃倒塌
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下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中的“中”同此)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名分,职分,名词。读fan) 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下文“深追先帝遗诏”中“遗”同) 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严明,形容词) 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10、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下文“必能使行阵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1、所 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优劣
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12、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下文“今当远离”中“当”同此) 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3、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 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14、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临表涕泣(面对。动词) 15、效 恐付托不效(奏效,有效果,动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名词) 16、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下文“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说,动词) 17、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18、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9、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臣子) 先帝知臣谨慎(自称,我) 20、良 此皆良实
(善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可靠) 21、于 还于旧都(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苟全性命于乱世(在) 22、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动词,批评表扬。 8.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暗指荒凉) 10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名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 12恐付托不效 付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1、此皆良实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也”,判断句标志: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3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间啊。 倒装句 4 、不求闻达于诸侯 “于诸侯”为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不希求因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陈述句:于诸侯不求闻达 5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于草
庐之中”为介宾短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陈述句: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6 、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军事失败的时候接到任务” 陈述句:于败军之际受任 7 、奉命于危难之间 “于危难之间”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情况紧
急时受到委任” 陈述句:于危难之间奉命 【省略句】 省略主语: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主语“陛下”。 译文: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臣”。 译文:后来遇到严重挫折,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本文成语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总体内容理解
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章”。 2.《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3.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层(第2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第三层(第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第二部分(第6-7段):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第三部分(第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个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4.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学习时,要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开张圣听)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 三:亲贤远佞。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文章评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句总提当时形势,警策刘禅发愤图强。起笔凝重,定下全篇基调。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四句剖析人心。实际上这是对刘禅委婉而尖锐的规劝,言外之意是刘禅是沾父亲的德泽,自己还没有慑服众人的威望。所以下文就告诫要继承和发扬刘备的作风。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遣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广开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故首先提出。“诚宜”“不宜”,发起一篇告诫之意。 从分析形势入手,首先提出要广开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
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严明赏罚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故特别强调。诸葛亮提出这点,是因为鉴于汉末皇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而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据《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记载,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董允常对禅劝谏,黄皓也不敢为非。董允死后,黄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此虽后事,但刘禅的弱点诸葛亮不会不有所觉察。这里的话是有针对性的。 接着提出要严明赏罚,秉法持正。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为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稳定,诸葛亮对人事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向刘禅推举一批贤能,作为辅佐。 推举宫中贤臣。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举荐可靠的将领,交代营中事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规劝后主吸取历史教训。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列举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任人唯亲的危害。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指出要图复兴,必须亲信忠良。 列举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依靠贤臣的重要性。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自述早年志趣。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诉说用世之由。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回顾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艰苦历程。自述出身经历。 先帝
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谨慎”是对诸葛亮的精确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一语所本。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述说受命以来的辛勤。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说明出师北伐,势在必行,并表明自己效忠蜀汉的赤心。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再次叮咛依靠大臣理好朝政。 说明北伐时机成熟,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誓言。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后朝臣、后主职责分明,再三关照,语重心长。 交代出师后朝政事宜,反复叮咛后主牢记刘备遗训。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结语表明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这本来是套语,但在本文却自然得体,读者竟不觉其为套语。
分层解析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1.广开言路 2.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的主见。 第二部分(6~7段)追忆经历,忠刘氏,兴师北伐表心愿。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
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全文赏析1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 ,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
全文赏析2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伐,在出师前写下这篇表文。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后世影响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
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作文三:《出师表试题》3300字
2011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复习要点
一、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
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二、 重点字词解释
中道崩殂:死(皇帝)
益州疲弊:民力困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果真,实在;
盖追先帝殊遇:表推测原因;特殊待遇。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扩大,发扬 妄自菲薄:过于小看自己。菲薄:轻视,小看。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陟罚臧否:提升;//惩罚;//善恶,这里指评论人物好坏。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表明;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选拔;//给予 悉以咨之:都,全;//询问,
裨补阙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性行淑均:性格品行善良公正
必能使行阵和睦:军队。
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
臣本布衣:平民。
躬耕于南阳:亲自耕种。
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
不求闻达于诸侯:做官扬名。闻,扬名。达,显贵。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猥自枉屈:亲自降低身份。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拜访
由是感激:由于这样;//感动激奋。
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遇到;//兵败。
临崩寄臣以大事:托付;//国家大事。
夙夜忧叹:早晚。
恐托付不效:成效。
深入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南方已定:平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武器装备;//勉励和率领。 庶竭驽钝:表示希望;比喻低下的才能。
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凶恶的人。
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用来……的事。//职责、职务范围中应做的事。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功效。则责……等之慢:怠慢,疏忽。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
陛下亦宜自谋:想想自己的问题。咨诹善道:询问 察纳雅言: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
临表涕零:面对;//流泪。零,落下。
三、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四、古今异义字: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指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奋。今义与"感谢"相近。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憎恨。 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五、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不效(功效)则治臣之罪
六、成语及名句
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七、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20)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2)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4)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
(25)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八、课文内容理解
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
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3、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开放性试题
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
2、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2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4、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
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
作文四:《出师表停顿》3900字
一、停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及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二、拼音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 )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háng zhèn )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翻译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
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四、重点字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及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
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
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五、重点句子:
六、层意:
第一层:分析形势,提出 的建议。
第二层:提出 的建议。
第三层:推荐文臣武将的贤良,提出 的建议。
七、理解性默写
作文五:《《出师表答案》1500字
《出师表》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出师表》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该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刘备(姓名)。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他写这篇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全文的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十一.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9.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二、(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
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
难激励刘禅
10.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1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吃
12.C
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15.A
16.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
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17.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
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
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8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9非治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文六:《出师表译文》1000字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
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作文七:《《出师表》答案》2900字
出师表
一、词语解释:
中道崩殂弊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确实不懈于内..古时指皇帝死亡死亡益州疲..贫困衰弱此诚...懈怠宫廷内忘身于外者奋不顾身边境诚宜开张圣听实在妄自菲薄失义......小看轻视引喻...称引、譬喻恰当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进谏陟罚臧否论其刑赏惩罚......提拔惩罚表扬批评及为忠善者.……的人.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先帝因此....显示、表明公正严明治理不宜偏私..偏袒私宠是以..
悉以咨之都询问裨补阙漏弥补有所广益......更多的好处
晓畅军事通晓、精通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军队团结和睦..
贞良死节之臣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愿陛下亲之信之希望臣本布衣.......平民
苟全性命苟且闻达于诸侯闻名\显达猥自枉屈降低身份....
咨臣以当世之事询问.
受任于败军之际.时候简拔以遗陛下选拔..性行淑均..善良公正后汉所以倾颓也倾覆衰败..躬耕南阳亲自耕田..先帝知臣谨慎..认真慎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所以将要托付夙夜忧叹早晚付托不效先帝之明以致使……损伤识人之明......实现以伤...
深入不毛已足武器装备奖率三军激励庶竭驽钝.长草木(的地方)兵甲.......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攘除奸凶铲除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职责和本分斟酌损益臣之罪惩处........斟酌情理,有所兴革除去增加则治.
兴德之言以彰其咎亦宜自谋...发扬美德建议..表明错误、过失..应当谋划、考虑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临表涕零面对....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明察采纳正确的言论.
二、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通“缺”,缺点②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拣”,挑选..
③尔来二十有一年:通“又”,用在正数和零数之间.
三、一词多义:当奖率三军:应当:好处..今当远离:将要.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用来..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臣不胜受恩感激:感谢..
恐托付不效:成效.
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斟酌损益:增加、兴办.中道崩殂:道路.:道理.论其刑赏:判定.此事:谈论.昔日:在.叹息痛恨于桓、灵:对.陛下也:向.由是感激因此遂许先帝以驱驰就答应......于是、奉命于危难之间二十有一年那时以来...奉行使命关头尔来..三顾臣于草庐拜访.奔走效劳后值倾覆...遇到兵败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俱为一体:是.及为忠善者:做.性行淑均:品行.行阵和睦:行列.以光先帝遗德: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四、词类活用:
①以光先帝遗德:名作动发扬光大②恢弘志士之气:形作动发扬扩大③及为忠善者:形作名忠善之事.....
④此皆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⑤亲贤臣,远小人:形作动亲近、疏远⑥奸凶:形作名奸邪凶恶的人......
⑦贞良死节之臣:为……死⑧讨贼兴复之效:动作名任务⑨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形作动怠慢、疏忽...
⑩志虑忠纯:动作名心思⑾深入不毛:名作动长草⑿北定中原:名作状向北...
五、古今异义: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时刻(今)季节,指秋天②诚宜开张圣听:(古)扩大(今)商店等开始营业...
③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痛心遗憾(今)深切地憎恨..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古)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道德品质恶劣、下流..
⑤由是感激:(古)感动振奋..
六、翻译句子:(今)激动、感谢⑥临表涕零:(古)眼泪.(今)鼻涕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在边境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的作战。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这些都是品德善良诚实、志向心思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你啊。
5、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8、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把当世的时局大事拿来询问我,我因此既感动又振奋,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行使命。从那时以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10、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回到原来的都城。
1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1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来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明察采纳正直的进言。
七、阅读理解:
1、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重点强调的是哪一条?提出了三条建议:⑴广开言路;⑵严明赏罚;⑶亲贤远佞;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出师之际,对自己、群臣、后主分别提出了哪些要求?对自己——讨贼兴复;对群臣——进尽忠言;对后主——诹善纳雅。
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多次提先帝意图: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创业之艰难;警惕后主毋忘遗训,勉励尽国君之责。
4、《出师表》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全文的主旨,是哪6个字,如何理解?文章表达的是诸葛亮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的决心,所以“报先帝,忠陛下”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
八、对比阅读:(16分)
【甲】《出师表》(2至4节,略)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选自晋·陈寿《进表》)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B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志虑忠纯:志向②悉以咨之:询问,咨询③时人异焉:(感到)惊奇,(感到)诧异④益州既定:已经....
3、D 全部、全都(A增加更加B 品行施行、实行C 得以感激恩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2)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就提出(建议)良策,亲自出使(到)孙权那里,请求吴国助援。
5、【甲】文表现诸葛亮的,而【乙】文表现诸葛亮的谋。
作文八:《出师表翻译》2300字
冰雪覆盖,万物萧条。兰生活的地区,冬天一般气温在0℃左右。严寒中,兰的花蕾,静静的孕育和等待,在忍耐中积累。兰之所以有王者之香,就是因为在寒冬中孕育了花蕾,可谓是“兰香亦自苦寒来”。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出师表(翻译)
先帝创建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
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我们蜀国困苦穷乏,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候。但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典,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志气,而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了人们向您忠诚进谏的道路。
皇宫和相府的官吏,都是国家的官员,
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不同。如有为非作歹、触犯法律以及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明察的治理,切不应袒护私情,造成皇宫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
是善良诚实、精神思想忠诚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用。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和他们商议,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救缺失遗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做事公正,精通
军事,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能力,因而众人商议推荐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和他商议,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致,把才能高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
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这些事,对于桓、灵帝二帝的做法,没有不一次不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诚信,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为期不远了。
我本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
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
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薄,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询问我当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
家大事付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我愿意竭尽自己的力量,消灭奸诈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回到旧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权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无保留地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奸贼、复兴汉
室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用来禀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
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亲自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遗命,这样我就感恩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着这篇文章,我涕泪交流,不知说了些什么话。
先帝:称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刘备。先,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
创业未半:创建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刘备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但到临死天下仍处于三国鼎立之中,所以这样说。
中道:中途,半路上。
崩殂: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天下三分:指魏、蜀、吴三国的割据鼎立。当时三国都已建立帝号。
益州疲弊:意思是蜀国力量薄弱。益州,汉代州名,为蜀据地,其地相当今四川、云南和贵州的一部分。疲弊:困苦衰弱。
诚:实在,确实。出师表原文
危急存亡:形势危险急迫,关系到存或者亡。
秋:时刻,时期。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尽力办事而不懈怠。懈,松懈。
忠志之士:忠贞有志的人,这里指在外戍守征战的武将。
忘身于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身,自身,自己。
追:追念,怀念。
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您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意见。开张,开放,扩大。圣,对皇帝的尊称。
光:光大,发扬。
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指刘备敬贤礼士,广开言路等美德。
恢弘:扩展,发扬。恢,广大,宽广。弘,大。这里用作动词,又写作“恢宏”。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意思是自轻自贱,自暴自弃。妄,胡乱。菲薄,轻视。
引喻失义:说话不合道理。引,称引,引证。喻,譬喻。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塞:堵,阻隔。出师表赏析
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
府中:丞相府中,指朝廷中的官员。刘禅即位,命诸葛亮开府治事。
陟罚臧否:陟:迁升,提升。本义是登山或登高,“提升”是其引申义。
臧:善。这
里用作动词,褒扬。
否(pǐ):恶。这里用作动词,责备。
作奸犯科:干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奸,邪恶不正。科,律条,法令。
为:做,行。
付:交付,交给。
有司:专门管理其种事情的官员,即主管部门。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谓之有司。
侍中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均为皇帝近臣。侍中指郭攸之、费,侍郎指董允。
良实:贤良忠实。
志虑:志虑:志向和心思。
忠纯:忠贞不贰。
是以:以是,因此。
简拔:选拔。
遗:给予。出师表阅读训练二
悉:全,都。
咨:询问。
裨:弥补。
阙:缺点,错误。
贞良死节之臣: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驱驰:奔走效劳。
尔来:那时以来。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驽,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攘除:排除、铲除。
损:除去。
益:兴办、增加。
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陬:询问。
雅言:正言
00
作文九:《《出师表》教案》5200字
《出师表》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 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四、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古文忠君与爱国是一致的,故对诸葛亮忠于刘氏政权并为之鞠躬尽瘁的思想行为不求全 责备。
二、学习本文,难点不在讲解而在背诵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 加强背诵。
三、生字新词较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公元 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 南县) 。 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 27岁:在司马徽、 徐庶的推荐下, 刘备三顾茅庐, ” 隆中对 ” 。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28岁: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 伐。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 取武都、 阴平, 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 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
二、写作背景:
公元 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 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 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 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 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nìng ),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 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出师表》选自《三国志 ·蜀书 ·诸 葛亮传》。
公元 223 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 225 年(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诸葛 亮亲自南征, 平定益州、 永昌等四郡, 安定了后方。 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 出兵击魏作准备的。 公元 226 年五月魏文帝 —— 曹丕死。 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 不克而还。 这正是蜀汉进击 中原的良机。 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 经过一番准备, 于建兴五年 (公元 227 年) 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 近佞远贤,难以守城。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 志,所以写了这个表。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刘禅上的奏书,篇名为后人所加。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 (227年与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 ·诸葛亮传》卷
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 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 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也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是伪作。
三、阅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
中道:中途。 崩殂 (cú):死。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诚:实在,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险急迫,关系到存或者亡。
秋:时刻,时期。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尽力办事而不懈怠。懈,松懈。 忠志之士:忠贞有志的人,这里指在外戍守征战的武将。
忘身于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追:追念,怀念。
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您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意见。开张,扩大。圣,对皇帝的尊 称。 光:光大,发扬。
遗德:遗留下的美德。 恢弘:扩展,发扬。恢,广大,宽广。弘,大。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意思是自轻自贱,自暴自弃。妄,胡乱。菲薄,轻视。 引喻失义:说话不当。引,称引,引证。喻,譬喻。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塞:堵,阻隔。 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
府中:丞相府中,指朝廷中的官员。刘禅即位,命诸葛亮开府治事。
陟 罚 臧 否 :陟 :迁 升 , 提 升 。 臧 :善 。 这 里 用 作 动 词 , 褒 扬 。 否 :恶 。 作奸犯科:干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奸,邪恶不正。科,律条,法令。
为:做,行。 付:交付,交给。
有司:专门管理其种事情的官员,即主管部门。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谓之有司。 侍中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均为皇帝近臣。侍中指郭攸之、费,侍郎指董允。 良实:贤良忠实。 志虑:志虑:志向和心思。
忠纯:忠贞不贰。 是以:以是,因此。
简拔:选拔。 遗:给予。 悉:全,都。
咨:询问。 裨:弥补。
阙:缺点,错误。 贞良死节之臣: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驱驰:奔走效劳。
尔来:那时以来。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驽,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攘除:排除、铲除。 损:除去。 益:兴办、增加。
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陬:询问。
雅言:正言。
四、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
先帝统一全国的大业未完成一半, 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 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 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 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
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 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 不同。如有做奸邪事,犯科条律例,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 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因此先帝 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 事无论大小, 都应当拿来询问他们, 然后再去施行。 这样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 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 使军伍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 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感 到痛心憾恨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等,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大臣,希 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农亲耕,只想在乱世间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 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 大事的意见,因此我十分感念激奋,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正遇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 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奉命出使东吴,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 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以至于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 入不毛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 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 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 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魏贼, 统一全国的大业托复给我。 如果不能实现, 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彰显 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采纳好的进言,深切的追 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五、内容探究:
1、蜀国当时的形势怎样?分析形势的原因:
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原因: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居安思危、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2、诸葛亮在文中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用四字短语概括)目的是什 么 ? (就纳谏、法治、用人三方面提出建议。)
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严明赏罚(执法公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远佞(亲贤远小)“亲贤臣,远小人”。 (核心 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2、文章为了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小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醒 刘禅勿蹈桓、灵覆辙。
诸葛亮向陛下举荐了哪些贤臣?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亲贤的具体做法是什么?亲贤的好处 是什么? (略)
建议目的:使国内政治清明,解除后顾之忧,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3、第三段作者回忆了哪三件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目的是什么?(自述身世的目的)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白帝城托孤)
①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
②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 ③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
4、此次出师的目标是什么?
5、作者最后明确了哪些方面的责任?
①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②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③这一段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 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 北定中原。 第 9段:结束语。为先帝大业未竟而过早离开人世而惋惜沉痛;为自己二十多年的辛苦辗转 而无限感慨; 对后主无限依恋之情, 即将出师北伐, 而后主昏庸无能, 朝廷内又有小人作祟, 难免产生后顾之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六、行文思路:
1、全文构思:
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课文脉络 (以”出师” 为中心)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2、中心: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强意志。
3、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 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 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七、达标反馈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今义: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今义: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今义:
(4) 由是感激 古义:今义:
2理解性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2) 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3) 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4) 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
(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7)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8)《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2)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 到: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 句是:
(16)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20)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 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作文十:《前后出师表》8700字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jiǎng)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兵力衰弱,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
;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内宫和朝廷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者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行善做好事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来评定他们应得的处罚或奖赏,以示陛下的公正严明。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的法则有所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好的、差的将士,都能够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之所以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件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能够在诸侯面前扬名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认真小心,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能尽我平庸的才能,帮助陛下铲除奸邪凶恶,复兴汉室,迁回到原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斟酌政事的利益与损失,有所兴革,向陛下毫不保留的进谏忠诚的建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来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就治臣重罪,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
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我不知自己该说些什么了。
[编辑本段]【注释】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未半:没有完成一半。(未: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益州疲弊:指蜀汉贫困衰弱,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您)的臣子.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6)忘身:奋不顾身。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可以翻译为,大概 原来是。)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8)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光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过随便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微薄,轻视有志之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违背大义。以,以至,从而。塞,阻塞。谏,劝谏。路,言路。
(13)宫:指皇宫。府:指朝廷(老版书、易中天品三国中解释为“相府”)。
(14)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zāng):好。否(pǐ):坏。臧否(pǐ):善恶。这里作为动词,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只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15)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及,以及。为,做。
(17)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18)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朝廷内外。异法:刑赏之法不同。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都是官名,皇帝的亲臣。郭
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无二。
(23)简:同“拣”挑选。拔:提升。遗(wèi):给予。
(24)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全部。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26)有所广益:增益实效。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9)晓畅:明达,通晓了解。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5)先汉:前汉,即西汉。所以: ......的原因
(36)后汉:东汉。倾颓:倾覆,灭亡,衰败。
(37)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贪官,而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zhang shi)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计:计算。
(41)布衣:平民。
(42)躬:亲自,耕:耕种。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苟:姑且。全:保全。
(43)闻达:显达扬名。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 顾,看,拜见。
(47)感激:感动奋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许诺。 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
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效:实现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长)草苗。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nú),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此指曹魏政权。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办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效,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询问。
(64)察纳:考察采纳。
(65)雅言:正确的进言。
(66)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67)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赋于人。”
段意:
一:在分析蜀汉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开张圣听)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
三:亲贤远佞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白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编辑本段]《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
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
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
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本文争议
经研究,部分史学者认为此文(《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写,而是后人所写。(虽然大多数人仍认为此文确是诸葛亮所写。)
《后出师表》的作者史学界有争议.不过较多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做,我个人也认为《后出师表》为后人假托的.这很明显,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写的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诸葛亮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然而《后出师表》的语气写的好像是为自己的战争失败做狡辩的,说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论对错,它不符合诸葛亮的风格.诸葛亮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说诸如“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类逃避责任的话.我觉得最有可能是晋朝人所作.当然这个人写《后出师表》时,陈寿已经去世,因为陈寿的《三国志》里都没有提到《后出师表》,但有提到诸葛亮所做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七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
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另一人,我认为《后出师表》不太可能是诸葛恪所做,首先,诸葛恪是诸葛亮之侄,诸葛亮、诸葛瑾兄弟二人虽分事二主,但关系一直很不错,诸葛恪岂敢借叔父之名而作?还有,上文已说,《后出师表》中记载的赵云卒年与正史有出入,那么,处于同一时期诸葛恪,应该知道这些;哪怕他不知道这些,但他既然是伪造,总得考证一下吧,要万一有一个人质疑,那诸葛恪就麻烦了)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出师表评:
这是蜀汉后期诸葛亮安邦定国的一种策略:以攻代守,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出击,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弊大于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也导致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天妒英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24、出师表(1)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课题24、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