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传统文化的继承》4300字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讲授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
问题探究一: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展示图片:针灸 京剧 书法和绘画
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学生举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师设问: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二
设问: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传统建筑
请同学们看图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蒙古的毡房等。
问题探究三: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
展示图片:《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
4、传统思想
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
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 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更详细内容且听下一个探究活动详解。
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就像奥运会开幕式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张艺谋导演也没办法将中国全部的特色文化都搬到舞台上。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
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请同学们看图片及视频短片:
问题探究四:1、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
2、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会徽体现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自由发言) 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问题探究五: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学生自由发言)
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以传统思想“孝”为例。
教师启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大孝子,有很多孝的典故,如卧冰求鲤、为母埋儿等。我们在被他们的孝心感动的同时,在继承他们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面呢?
问题探究六
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
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等,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
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会,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们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费,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点陪在身边,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那样。
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他们可能没有卧冰,没有埋儿,但一样感人肺腑。如湖北“一女养八老”的刘春枝。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课堂小结
设问: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够归纳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应该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作文二:《传统文化的继承》1900字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以高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教学建构的基础,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二、教学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明白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意义及作用,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三、学生情况分析 认知结构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基础。
学习心理方面: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对这一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 生活背景方面:高二学生对文化的关注比较多。对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比较适合从身边的文化中概括和抽象有关传统文化继承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通过图片展示,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正确态度。
(2)通过教师讲授,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2.知识目标
(1)通过视频展示,学生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2)通过图片展示,学生能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讨论,学生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3.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能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2)通过视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分析
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第三册“文化生活”中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
2.本框包括传统文化继承的含义、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的特点、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等内容。
3.本课要让学生从认识传统文化开始,懂得传统文化的特点、表
现和作用。能够正确的对待和继承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七、教学方法、手段、课型和课时
1.情境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新授课。
4.一个课。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8年是奥运年。有一句口号是“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
奥运会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这一大型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充分全面展示中国灿烂文明的大好机会。中国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5000年的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目前从一个个奥运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观看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设计意图】:用具有代表性的视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引出传统文化。
二、新课
1、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征
教师运用PPT展示一组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等方面,让同学讨论回答传统文化的特征。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在今天
播放传统京剧《铡美案》片段,现代京剧《智斗》片段,京韵流行歌曲《北京一夜》。 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的新活力,引导学生正视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消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教师归纳:正确态度包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4.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在感受传统的中国古老文明魅力的同时,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培养出辨识先进和落后文化的能力,也为发展我们今天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一份自己应有的贡献。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三个方面: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处理上尽量简化,淡化知识掌握,重在感受。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否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作用。能否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作文三:《传统文化的继承》8600字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教材分析:
第四课包括两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框共分三目。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以探究导入的方式介绍什么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即其稳定性、时代性、民族性;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点讲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以及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第二框也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明只有不断的革除旧文化,推出新文化,才能保持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第二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介绍了影响文化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但从根本上而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三目“教育在文化继承中”说明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而且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产生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解: 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继承传统文化的正
确态度、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联系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例如: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例如: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继承传统文化
思路与方法:设计情境,讨论探究
1、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及设问小组讨论探究把握教材内容。
2、广泛搜集相关材料,深入体验,领会所学理论。例如,搜集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事例,深入体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3、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的双重作用
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提升学科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
【探究导入】:由学生课前搜集中国的传统文化,课上交流。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处引导学生看书总结)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3)具有相对稳定性
(4)历史到现实──具有继承性特点
2.传统文化的继承
【探究活动一】
我国很多地区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重阳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各自民族特有的风俗,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藏历新年等。
老师:(1)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交流
(1)传统习俗的继承
①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②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这些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或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活动二】:小资料:世界文化遗产:天坛
概况: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
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它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茂大的楠木柱和各种互相衔着的斗、枋、桷支撑着,力学结构巧妙、完整。而这些柱子和横枋都有象征的涵义。当中四根高19.2米,两个半人才能合抱的“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间12根柱了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整个28极柱子象征天上的28星宿。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戒的地方。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宏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
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文化遗产价值:
(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天坛这个古代祭坛建筑组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使其永久传世。
老师:(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2)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学生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老师: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代表类型。四合院以南北方向为主轴线,坐北朝南的北方成为正房或者上房,在正房前面东西两侧建有东西厢房。与正房相比,厢房的进深和高度都小,以强调正房的中心地位;坐南朝北称南房;大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大门里面都建有山墙影壁,以遮挡视线。四合院房院比例合适,室内室外活动都有足够的空间,而封闭的围墙又保障了院内的安静与生活的隐秘和安全。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四合院成为我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满、白等许多民族所使用,遍布全国城镇乡村,又因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如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楼的设计,就对照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又吸收了现代公寓楼的特点既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满足了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种类繁多,作品浩如烟海,留下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名著;刚劲有力的书法,绚丽多彩的绘画,旋律优美的音乐,威武雄壮的雕塑,轻盈飘逸的舞蹈,无不给我们以美感、以力量、以心灵的震撼、以感情的升华;中国传统文艺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自己独特的光辉,是东方文艺的代表。
(此处可有学生结合学过的相关历史、语文知识举例说明)
【探究活动三】:多媒体展示:
在中国古代,人们曾把理想的社会称为“大同”。有关“大同”理想的描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礼运》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师:**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展示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例如: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探究活动四】
小资料:
紫砂壶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壶上有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有金石篆刻、诗词铭文。宋先生在总结紫砂壶文化底蕴的时候,借鉴玉之“五德”提出紫砂文化的“五美”。
和之美 。“和为贵”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并不是与“斗争”相对而言,而是与“同”相对而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紫砂壶的和之美就体现在对万物多样性的尊重,在于一视同仁的胸怀。
和一切茶。紫砂壶作为泡茶器皿,既可以用来喝绿茶,也可以喝现在时髦的普洱茶。茶具砂为首,无论是普洱、龙井,还是乡茉莉花茶,臵于紫砂壶中,都可氤氲出最醇正的香气,流淌出最本真的色泽。
和天地万物。有一壶名为波浪锥,传说是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武器。但人们企盼和平,希望化干戈为玉帛。这把壶表达了做壶人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李昌鸿先生曾做一对儿壶,名为雍容华贵。一高一矮两壶象征夫妻二人,壶上刻有举案齐眉故事,祝愿人间和和美美。 融之美。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要素。人生的至高境界既合而不同,又博采众长,互相吸收。壶小乾坤大,万事万物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哲理皆融于一壶之中。
融金木水火土。而紫砂本身是土,又含铁质,遇水成泥,逢火成陶,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在烈火中融为一体,锻造出一个通透的新生命。
融方圆刚柔。紫砂壶不仅造型上有方圆之分,壶身、壶把、壶嘴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壶上的线条更是有曲有直、刚柔相济。即使看似圆形的筒身,其横截面也可以是方形,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壶之神韵,即使气质刚强似猛士,曲水流长处也自有侠骨柔肠。 用之美。苏东坡仰天长啸“天生我才必有用”。用,是气魄,是价值所在,更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做有用之才不仅是历代文人侠士的人生追求,也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紫砂壶的美存在于使用当中,将沸水注入壶中,壶色莹润如玉,茶香袅袅。拿来摩挲把玩,心中顿生愉悦亲近之感,亦可舒筋活血,强身健体。紫砂壶能在使用当中愈发光彩照人,壶靠使用以养生,以养浩然之气。
紫砂壶的用之美也并非逞一时之强。紫砂壶与茶文化相伴而生,只要茶在,它就有用武之地,就可以日日提醒你不可一日无茶,不可做无用之人。
奇之美。紫砂材质特殊,这是一奇。它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可以适合一切茶。紫砂还可以独立成陶,是世界上惟一不需要添加其他矿物而独立成陶的陶土,它本身具备单独成型的能力,是世上的泥土中最奇特的一种。用这种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的五色土做成壶,出窑时形比冶铜,光可鉴人,且越用越有玉感。
紫砂壶表现力强,又是一奇。用紫砂做成的牡丹壶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芒果壶看上去就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芒果,无论从造型、颜色还是质感来看,都惟妙惟肖。紫砂做出来
的动物、鸟虫更是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紫砂壶形态上“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大师级的壶每一把都有不同,变化多端。艺术贵在变化,紫砂壶把变化的奇美表现到了极致。
隐之美。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大隐隐于市,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精英的主流人生观。从姜太公,到诸葛亮,传统文人的人生哲学是才能得不到施展时韬光养晦,一旦被重用便会鞠躬尽瘁、豪气冲天。紫砂壶也有这样的气魄。一把好的紫砂壶它尊贵的气质使它即使放在皇宫里也不会失色。虽然仅是一泥土,却能化高贵于其中。紫砂壶表面无釉色,不以浮华悦人而藏温润光泽于泥内,只有在不断使用当中才会越来越美。这种含蓄、深沉的姿态也是一种人生的启迪。
老师:你知道一把紫砂壶体现了那些传统文化吗?
学生讨论展示
老师: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说明台湾同胞的各种文化活动,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说明了两岸文化同根同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即: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不容易改变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差别是因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由学生朗读“乡愁”的诗,感受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体现民族性。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如:前面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思想,我们今天据此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有力的推动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老师:你认可那种观点?你认为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交流展示
老师: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因为: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那么对待传统文化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2.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如,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讲述了24个古人非同寻常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为的举动。“二十四孝图”中的“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课堂反馈:
1、近一个时期,《百家讲坛》栏目火爆的令人瞠目,读论语、谈心得、论红楼、品三国等节目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古代经典也好,四大名著也罢,都对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事产生一定的启迪。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这种现象说明 ( )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④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2、200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3、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文化传统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传统文化的含义、继承方式和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意义和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 传统建筑的继承
的继承性 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思想的继承
继承性
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在今天 相对的稳定性
传统文化的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
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作文四:《传统文化的继承》3200字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课程标准】:
2.4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课堂探究:(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可略举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探究提示:(1)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剌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着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2)传统文化还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点。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们的认知、信仰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③我国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保存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华,在维系中华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课堂探究:(1)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提示:(1)①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日;元宵节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固定的节日。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②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少数民族的风俗,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查阅、收集资料来回答。
(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弃粗存精的过程。
(2)传统建筑的继承:
①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这些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或特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民居的主要代表类型。四合院以南北方向为主轴线,坐北朝南的北方成为正房或者上房,在正房前面东西两侧建有东西厢房。与正房相比,厢房的进深和高度都小,以强调正房的中心地位;坐南朝北称南房;大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大门里面都建有山墙影壁,以遮挡视线。四合院房院比例合适,室内室外活动都有足够的空间,而封闭的围墙又保障了院内的安静与生活的隐秘和安全。正是因为这些优点,四合院成为我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满、白等许多民族所使用,遍布全国城镇乡村,又因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课堂探究:(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2)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的继承:
①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
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种类繁多,作品浩如烟海,留下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名着;刚劲有力的书法,绚丽多彩的绘画,旋律优美的音乐,威武雄壮的雕塑,轻盈飘逸的舞蹈,无不给我们以美感、以力量、以心灵的震撼、以感情的升华;中国传统文艺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自己独特的光辉,是东方文艺的代表。
◇点拨:教材"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我国传统文艺的情况,说明我国传统文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传统思想的继承
①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沦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足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课堂探究:**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探究提示:**重视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提倡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进行吸收、消化、总结,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课堂练习:
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 )
①中秋节赏月 ②泼水节③那达慕大会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属于汉族传统习俗,可排除;②是傣族传统习俗,③是蒙古族传统习俗。故选C。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 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不难选出D。
3.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
①理论观点 ②学术思想 ③道德观念 ④文学艺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思想的含义,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但传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不容易改变的,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
作文五:《传统文化的继承》5700字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第一框题内容。第二单元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把握文化本体特征,了解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在学习完第三课文化的传播的基础上转入学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的继承应该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所以本框题在单元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1)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2)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传统文化的特点
2、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学方式及手段】
直观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观看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2008年是奥运年。有一句口号是“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
奥运会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这一大型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充分全面展示中国灿烂文明的大好机会。中国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5000年的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目前从一个个奥运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
环节二 学习新课
(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
学生活动:P39的活动材料,多媒体图片展示
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1、传统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概念解析: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3)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示自己收集的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在今天的变革与联系)。
(1)传统习俗的继承
A. 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 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C. 举例:我国很多地区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傣族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藏历新年。
(2)传统建筑的继承
A.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 举例:北京的菊儿胡同,北京的故宫、拉萨的布达拉宫、福建的土楼。
小组探究: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的继承
A.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举例:京剧、武术、书法等。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 概念: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B. 地位: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C. 举例: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你知道北京奥运会“会徽”蕴涵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2,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并举例分析。
(1)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其次,传统文化延伸到现在,仍然存在于现实中。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乡愁”的诗,感受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体现民族性。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南京一中的“正人文明公约”,增加了学生的修身养性。 小组探究:
材料一:在周杰伦的歌曲中,周杰伦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一个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的歌手,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民族风。
材料二:歌词中传达出的“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代人们把它看做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认为只有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才是“孝”。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周杰伦在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义,即在长辈与晚辈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当然还有关爱和陪伴。
结合材料说明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知识整合
?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学生活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化具有怎样的双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提示:划分标准不是性质的优与劣,而在于是否变化发展)
例如:前面举例的“和”“合”思想发展到“和谐社会”思想。而忠的思想相对发展的就慢,甚至发展为“义气”,反而是有害于社会。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活动:P43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为什么?
(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其意义在于)
1.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例如:忠、愚忠、义气;忠、忠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人、君主)的利益、以社会发展为己任
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宽容、仁厚、诚信
B.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如: “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埋儿奉母”:郭巨,
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小组合作探究: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 ?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包袱?
【板书设计】
【分层作业】
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熟悉的传播学的东西,把《论语》解释成当今的故事。这体现了( )
A.继承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必须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
D.传统文化只能借助现代传媒弘扬
2、我们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古为今用 ③继续保持和发扬 ④自觉地加以改造
A. ② ③ B. ① ④ C. ① ② D. ③ ④
3、“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了文化的( )
A. 继承性 B. 积累性
C. 稳定性 D. 民族性
4、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属于( )
A. 传统习俗的继承 B. 传统思想的继承
C. 传统文艺的继承 D. 传统建筑的继承
5、《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如何评价儒学的价值,是当前国学研究中的焦点。只有对儒家的价值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才可能避免陷入文化虚无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的误区,合理地、充分地开发利用儒学乃至整个国学的资源,为现代社会服务,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待儒学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参考答案:A A A C
(1)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因此,我们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儒学,我们要辩证的认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三个方面: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同时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近,学生有话要说,所以在上课初始的多媒体演示用了较多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拉近了学生的距离,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使用说明】
本教案我认为比较好的地方首先是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层次比较清晰,围绕着传统文化 主要学习了三个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样更有逻辑性;其次在教学中引用较多的实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向,从而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文六:《传统文化的继承》3100字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杜蒙蒙中:魏淑玲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外来文化, 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
文化, 追捧外来文化, 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 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 从直观的赏析入手, 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形成正确的观点。
2、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 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 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 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体验, 感受中形成、归纳知识点。
二、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念
贯彻新课程要求, 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资料的选取, 教学环节的安排上, 遵循“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理解生活, 热爱生活, 更好的融入生活, 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 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 让学生乐学、易学, 爱上政治课。
三、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二) 传统文化在今天,(三)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 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 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 1
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道理。
3、本框题地位: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 是在世代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展,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得更远。所以如果我们不理解继承, 不理解继承的意义, 那也不能准备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 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2、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二) 能力目标
1、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2、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领悟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正确态度。
2、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的作用。
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新春录象,请同学们欣赏视频,感受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哪些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得出传统文化的含义
2
(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回答):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
文化。
(教师设问):除了刚才中国的春节,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你还知道我国其他传统文
化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生踊跃回答,同时展示反映传统文化的各种图片)
(设疑提问)其实大家提到的传统文化,还可以进一步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哪些形式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列表,多媒体展示)
(设疑提问)我们提到的这些传统文化,有些已经经历了几千年,为什么历经沧桑仍旧可以
保留至今呢?这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看图片“中国印” 设问: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会徽体现了:(多媒体显示)
3
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
(学生发言)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从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生概括结论:(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
同学们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 (学生朗诵,升华情感)
(学生讨论)“乡愁”是一种怎样的中华传统思想?在今天它有什么作用?有没有起消极作用的传统文化?
(教师归纳)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
1、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设疑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结合教材P43观点 (辩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是财富还是包袱?
(用5-10分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适当给予指导) (教师归纳)
4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代表着中华民族乐观、豁达的精神传承,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但这一传统习俗引发的灾难不该忘却,成为人们的精神包袱,所以,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做到平平安安、高高兴兴过大年,所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正确态度呢?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
(教师归纳)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
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
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教师归纳)要经过具体的分析过程,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形式、特点以及对待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我们需要重点把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九、教学反思:
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教给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教学内容是讲述传统文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学生有很多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现,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目标。
5
6
作文七:《传统文化的继承》5400字
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单 位:广东高州中学(高中部)
学 科:政治
姓 名:郭坤华
电 话:13535933324
E-mail: carlisle@21.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目标:(2011年广东高考考纲要求)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合作探究、方法点拨、典题精练、知识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
授课类型:高考第一、二轮复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三课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其中,文化传播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地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张艺谋就是一个杰出的中华文化传播者。他通过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现和传播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令世界为之叹为观止!
为什么他可以做到这样呢?
因为他了解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浓缩和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向张艺谋学习,也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吧。
【讲授新课】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板书)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2011年广东高考考纲对本课的要求。 (多媒体展示)
考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
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难点: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
其次,我们再来把握本课的知识框架。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本的相关内容,完成横线上的空白处。
(多媒体展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框题的内容。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
师:说到传统文化,让我想到了时下正是高州等粤西地区的年例时期。在年例时,你最喜欢看什么传统文化节目的表演呢?
(学生兴趣勃勃,纷纷举例)
生甲:我喜欢看舞龙和舞狮。因为在这样的表演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功夫的“精、气、神”。
生乙:我喜欢看粤剧。在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的骄傲。
??
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看段视频。
(多媒体展示:广州市第四中学学生表演的粤剧《昭君出塞》)
师:再请同学们看两段关于粤剧的材料,思考两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
材料1:中国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用广东话演唱,主要流行于说粤语的地区。粤剧又称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
材料2: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每到元宵节等重大的节日,粤西地区都做粤剧来增添气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结合上述视频和材料思考:1、青少年掀起学习粤剧的热潮说明什么?
2、在粤剧身上,你了解到关于传统文化的什么
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方法指导) (多媒体展示) 方法点拨:材料型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看清设问的规定性:抓住关键词,明确范围、角度、方式 。
比如: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看法、认识、措施,建议、用??
分析等。
2、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剥洋葱法”。
3、联系考点,多角度思考。
4、准确、规范作答。
(学生总结)
生A :青少年掀起学习粤剧的热潮说明了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同时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生B :从材料1中“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可知: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的特点。
生C :从材料2中的“每到元宵节等重大的节日,粤西地区都做粤剧来增添气氛”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生D :从材料2中的“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看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生E :粤剧从其内容的角度看,是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艺,而“每到元宵节等重大的节日,粤西地区都做粤剧”则体现了粤西地区的传统习俗。
??
(教师一边听学生回答,一边在黑板上板书)
1、传统文化的含义:课本39页
历史性
继承性
2、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 (指导学生在课本相应处划出) 鲜明的民族性
(多媒体展示)
注意区分:
历史性:在长期历史中产生。(与现代文化相对)
继承性:侧重文化的保留和积累。(不丢掉老祖宗的东西)
相对稳定性:侧重相对不变,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而内涵有能够因时
而变。
民族性:侧重文化的民族个性和特征。归“根”、认同感、归宿感(与外来
文化、世界文化相对)
传统习俗:(基本形式)
3、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传统建筑:(凝固艺术、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精神火炬、重要部分)
传统思想:(重要部分、深刻影响)
师强调:请同学们注意各表现的定位,高考一般喜欢针对这一问题出选择题,要求考生进行判断和区分。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验证一下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了上述知识内容。
【巩固新课】 (多媒体展示) 习题1、(一边听歌《青花瓷》,一边看材料思考问题)
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歌中
当周杰伦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甲:“歌中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生乙:“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说明传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
生丙:材料中“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生丁:“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说明: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习题2、(2009年福建模拟)专家指出:“福建土楼就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下列关于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A
①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②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被称为民族精 ④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师点拨:本题的意图是要求考生区分传统文化四种主要表现的定位。
习题3、(2009年广东)“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表明传统文化具有:C
A 、较大的包容性 B 、较强的保守性
C 、相对的稳定性 D 、鲜明的民族性
师点拨:本题的意图是要求考生区分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
师:好,同学们表现不错,基本上是掌握了刚才的内容。那么,产生在历史中的传统文化,对今天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会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4、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课本42页(板书)
师设疑:能不能举例说明呢?
生1:儒家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精神,它是几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我们今天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思想源泉。这是积极作用的体现。
生2:“三纲五常”是我国传统道德中重要的部分,对我国家庭美德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今天如果还一味地固守“纲常”,则压抑人性,对人的发展不利。
(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二十四孝》的图片) 师:下面来观看一系列图片,并结合一则故事,探讨相关的问题。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 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 人,原本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合作探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儒学认为,孝就应“无违”。
你如何看待上述故事中的做法?你觉得应该如何对待“孝”道?
生A :郭巨的行为是至孝的行为,我非常感动。
生B :郭巨是一个大孝子,这是无容置疑的。但他的做法,太极端了,另我不敢苟同。我们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两难的问题。如找政府帮忙,利用好社会保障制度等。
生C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在封建社会,“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们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形成了家庭关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又被逐渐推广到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爱国主义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
师:传统文化从作用角度看有双重作用,从内容角度看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我们要用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板书)
生一齐读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师升华: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知识迁移)
师: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辩证否定的观点告诉我们: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体现了这一点。
【课堂小结】
含义
(1)继承性
特点 (2)相对稳定性
(3)鲜明的民族性
4)历史性等
1)传统习俗:(基本形式)
2)传统建筑:(凝固艺术、重要标志) 主要表现 3)传统文艺:(精神火炬、重要部分)
4)传统思想:(重要部分、深刻影响) 作用、影响:双重作用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重点把握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巩固新课】
习题4、(2008年江苏)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B
A 、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B 、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C 、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习题5、(2007年海南)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D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习题6、(2007广东政治,37,10分)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 《取之不尽》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5分)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5分)
参考答案:
(1)①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2分)
②中国古典名著蕴含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3分)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①“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3分)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2分)
【课后作业】
辨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答案:(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等较为严重的现象,给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秩序以及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观念、新思想的形成,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但必须看到,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保存至今,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够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忽视和避免它的影响和作用。题目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板书设计】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历史性
继承性
2、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习俗:(基本形式)
3、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 传统建筑:(凝固艺术、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精神火炬、重要部分)
传统思想:(重要部分、深刻影响)
4、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作文八:《传统文化的继承》2700字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让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让学生辨证的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作用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
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辩证看待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法和学法:
教法:(1)探究讨论法。(2)案例教学法。(3)对比分析法。
学法:(1)合作学习法。(2)自我探究法。(3)演绎归纳法。
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表格、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有机组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过程:
(一)创造气氛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北京欢迎你》,多媒体展示“鸟巢”图片。) 设计意图:一、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放松和休息,提高上课的效率和兴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歌曲、图片和本课的主题密切相关,便于学生透过奥运会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并直接导入本课。
(二)师生互动 学习新课
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知识贮备量有限,教师力求避免过多的理论分析,从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片入手,尽量以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材料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这样设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好的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1、传统文化面面观
(1)(多媒体展示一段拍摄成功的奥运宣传片的视频)请同学们分析,这部短片主要向世界展示的有哪些及其特点。(传统建筑:故宫、四合院)
(多媒体展示水立方、鸟巢图片)再请同学们分析与传统建筑相似之处。
总结:可见,今天的某些建筑中继承了传统建筑的某些特点,向
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的需要。
(2)(多媒体展示一段拍摄成功的奥运宣传片的视频)请同学们分析,它主要向世界展示的又有哪些及其特点。(传统文艺:书法、绘画、京剧)
总结:传统文艺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在世界艺术之林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辉。
(多媒体展示一部关于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视频)请同学们分析,会徽中蕴涵了我们所讲的哪些传统文艺形式。(学生分析)
(3)(教师设问)除了传统文艺形式外,“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给你视觉冲击最强烈的色彩是什么?(学生回答:红色。)为什么短片的创作者张艺谋选择红色的缎带、红色的背景?(传统习俗。再由学生举例,不同的节日我们不同的风俗习惯。)
总结:每个节日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记住、过好传统节日,唤回传统文化。可见,传统习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4)(学生分析)无论是特色十足的建筑,飘逸灵动的书法,还是大红的颜色,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陈诉,都彰显了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和”与“合”。
(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分析)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圣人孔子将大同社会的理想理论化、系统化,书写了著名的《礼运大同篇》。其中有几句话大家不会陌生。“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孙中山手书大同书,正是对“天下为公”、大同理想社会的期盼和渴望。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今天,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总结: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的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分析,我们今天的奥运文化也可以看出“和”与“合”的传统思想精髓。
总结:以上,从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习俗、传统思想四个方面,我们感受了今天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奥运宣传片的拍摄者要向世界展示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2、传统文化在今天
师生就上述文字、图片对比分析,总结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2)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持了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3)我们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给它融入新的时代的内容,使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这也说明,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稳定。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点?
总结:对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反之,一成不变,则会阻碍。
(三)概括升华 课堂小结
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习俗、传统思想,千年回望,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历在目,东方古国魅力层层绽放。
我们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触摸着传统文化,感染着、感动着,使我们的民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纽
带,彰显民族性。我们不觉沉醉于光彩照人的传统文化魅力之中,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发展中继承,使其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我们又立足于现在,放眼未来,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的内容,赋予时代的气息,从而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经久不息、长盛不衰。
“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奥运的脚步虽然远了,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却震撼的世界,带给我们无限的荣耀与希望。正如课前的那首歌,“我家种着万年青,开放每段传奇,为传统的土壤播种,为你留下回忆。北京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流动中的魅力充满着朝气。北京欢迎你,在太阳下分享呼吸,在黄土地上刷新成绩。”
(四)回归生活 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建筑 彰显——民族性 取其精华
传统文艺 继承——相对稳定性
传统习俗 发展——时代性 去其糟粕
传统思想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北京奥运会"入手,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热情。紧接着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课堂教学活动化,体现政治教学的时代性。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将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做到较好的结合,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较好的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作文九:《传统文化的继承》11300字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案 2014-3-11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
实生活中的作用。
2、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3、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二、自主先学(预习《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框(P39-P43),完成下列内容。)
(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 1、什么是传统文化?
2、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__________________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二) 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________________。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4、传统文化在社会与人的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三)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1、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三、合作辨析——详情见课件
四、建构延伸
请同学们以你认为合适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继承》相关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在作业本上。要求:内容应该包括《自主先学》部分的所有问题,并将知识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整合。
五、相关链接
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还有名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2、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国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1)京剧行当:京剧角色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2)京剧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3)京剧唱腔: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4)艺术特色: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服饰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3、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六、分层反馈
1. **总理曾经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2. 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诗歌、散文、楹联、书法以及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形式,成为与西方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3. 端午节这一天,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国外的华人家庭,都有挂艾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这种现象说明传统文化
A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是促进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C .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 4.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今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汲取儒学中“富而好礼”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的精华,让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扬光大,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这说明 A .传统文化总能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 B .文化与社会政治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C .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D .应重视传统习俗的继承
5. 今天,全国上下都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这表明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C .传统文化一直在发挥积极作用 D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6. 不少地方的民间文化由于多年来没有受到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剪纸、木偶、皮影等传统文艺几近“濒危”。文化部决定实施“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A.传统文化都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7.****曾在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②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③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失 ④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同时保留基本特征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④
近年来中国戏曲发展面临困境,时代变了,环境变化了,而戏曲的变化却没有跟上时代,因而生存受到很大的影响。据此回答4~5题。 8.戏曲的发展目前面临困境,说明
A .传统文化必将消失 B.传统文化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 C .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D.传统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9. 让戏曲不消失,我们必须
①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④对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东西加以改造和剔除
A .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 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结构,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宫,形成一种封闭自足、不待外求、自成一统的意蕴。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浯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外向开放的。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A .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体现了封建主义落后的思想 C .只有在继承中才能不断发展 D .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11.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熟悉的传播学的东西,把《论语》解释成当今的故事。这体现了
A.继承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必须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 D.传统文化只能借助现代传媒弘扬 12.从甲骨文算起,我国的书法艺术已走过了将近4 000年的历史。经过历朝历代书法家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说明( )
A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B.传统文化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C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固定不变的 D.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13. 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俗,成为
民间重要的祭祖日。“**”时期,我们曾经简单粗暴地将扫墓、祭祖当成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止。改革开放以后,清明节又重新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或者扫墓、祭祖,寄托对祖先的哀思;或者踏青、植树,享受初春的美好时光;或者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这说明( )
A .扫墓、祭祖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应加以禁止
B .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是对的,应积极提倡 C .把握正确的判别标准,是有效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依据
D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3. 2011年4月3日,由陕西汉服爱好者组织的西汉三陵宗庙祭礼隆重举行。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古老民俗礼仪。此次议程包括射礼和宗庙祭祀,其中以射礼为主,采用中国传统乡射礼议程。
射手所穿礼服叫玄端,上身黑色代表天,下身红色代表地,专门在祭祀时穿。现在汉服已经超越了汉族服饰的界限,作为载体,它体现的是一种中华文化的融合。
一位围观的老者感慨道,现在中国传统民俗消失得太快,所幸有这样的民俗倡导者,那些“80”后、“90”后才能够认可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粹,从而在记忆深处打上中国元素的烙印。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射礼”“宗庙祭祀”等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 (2)作为传统文化,这些内容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当前发挥着怎么样的作用?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传统文化?
答案:1)他们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
(2)都具有相对稳定性,民族性等。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有利于激励人们的精神,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则对人民的思想有腐蚀作用,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3)①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促进文化社会、个人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社会、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摒弃。(10分)
③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根基,我们必须反对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全盘接收的错误倾向,应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4分)
传统文化的继承巩固训练
1.(2008山东模拟2)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这说明()
A .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B.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C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D.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 2.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春节的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这说明 (? )
A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 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 )?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 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4.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 (? )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 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D. 传统习俗要继承与发展
5.****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
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说明? ( )
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失? 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同时保留基本特征 A . B. C. D.④
6.(2008江苏模拟6)文化大师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见()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
C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7.北京菊儿胡同被建筑专家称为“是东方的,并且是中国的”,“有地方色彩,但又是崭新的”。这说明? (? )
A 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B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C 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延续
D 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8.(2008济南模拟7)2008年3月29日至4月3日,福建迎来台胞返乡祭祖潮。彰显了两岸同胞“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共同情感。这说明(? ) A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B.两岸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
C .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 D.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9.(2008青岛模拟26)在一次讨论课上,某班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展开了讨论:
甲方: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护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乙方: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牵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请综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简要分析。 ?
10.(2008淄博模拟16)2008年4月21日,是襄汾县汾城镇尉村延续多年的全国唯一的鼓车节,是唯一由村民自发无组织无统领的民间活动。豪情奔放骠悍狂野充满激情的鼓车会从远古流传至今不但经久不衰,反而规模越来越大。从节日习俗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 )
A .多样性 B.继承性 C.地域性 ?D.阶级性
11.(2008安徽模拟4)美国选玫瑰为国花,认为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其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这说明文化具有()
样性 时代性? 创新性? ?民族性 A . B. C. ②③ D.④
12.(2008山东模拟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身在何处,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亲人,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 .相对的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鲜明的时代性? D.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3.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一思想既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贵和”思想,同时,又被赋予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表明? (?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 A 、 B、 C、 D、④
14.(2008潍坊模拟26)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和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继承巩固训练
1.(2008山东模拟2)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这说明()
A .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B.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C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D.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 2.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春节的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这说明 (? )
A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 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 )?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 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4.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 (? )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 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D. 传统习俗要继承与发展
5.****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说明? ( )
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失? 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同时保留基本特征 A . B. C. D.④
6.(2008江苏模拟6)文化大师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见()
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
C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7.北京菊儿胡同被建筑专家称为“是东方的,并且是中国的”,“有地方色彩,但又是崭新的”。这说明? (? )
A 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B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C 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延续
D 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8.(2008济南模拟7)2008年3月29日至4月3日,福建迎来台胞返乡祭祖潮。彰显了两岸同胞“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共同情感。这说明(? ) A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B.两岸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
C .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 D.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9.(2008青岛模拟26)在一次讨论课上,某班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展开了讨论:
甲方: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护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乙方: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牵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请综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简要分析。 ?
10.(2008淄博模拟16)2008年4月21日,是襄汾县汾城镇尉村延续多年的全国唯一的鼓车节,是唯一由村民自发无组织无统领的民间活动。豪情奔放骠悍狂野充满激情的鼓车会从远古流传至今不但经久不衰,反而规模越来越大。从节日习俗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 )
A .多样性 B.继承性 C.地域性 ?D.阶级性
11.(2008安徽模拟4)美国选玫瑰为国花,认为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俄罗斯选向日葵为国花,表达了其向往光明,厌恶黑暗的情感。这说明文化具有()
多样性 时代性? 创新性? ?民族性 A . B. C. ②③ D.④
12.(2008山东模拟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身在何处,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亲人,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 .相对的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鲜明的时代性? D.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3.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一思想既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贵和”思想,同时,又被赋予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表明? (?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 A 、 B、 C、 D、④
14.(2008潍坊模拟26)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和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
15.材料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材料二? 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先生认为,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如何正确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
? (2)说明材料二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个态度”的内涵。 ?
?16.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目活动。
材料二:每到这个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把墓地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助长奢靡之风;还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有的在祭扫活动中动用公车,甚至用公款支付有关费用;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请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哪些形式和特点?
?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们对待清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应具有的态度,并说明持有这种态度的理由。 ?
? (3)清明祭祀怎么祭?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 17.(2008山东模拟6)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唱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高歌,撞击着全世界观众的耳膜,透着好客的中国人无比的热情和真诚。材料说明(? )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坚持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传统文化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A . B. C. D.④
18. (2008青岛模拟27)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热播到历史题材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
等高校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 ?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
19.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又与中国“和合”文化传统有着历史渊源。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
(3)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4)甲方看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成分及其可能的消极作用,是片面的。乙方将传统文化视为包袱,主张否定传统文化是错误的。
(5)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和发扬其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回归中华传统文化。对此应如何认识?
20.**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报告强调: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1)从文化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因。 ? ?
? (2)根据报告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阐述,谈谈我们在今天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
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答:(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0.【答案】B
11.【答案《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5(人教版必修3)
作文十:《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2200字
《传统文化的继承》
平度一中 沈立刚
课前欣赏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龙文》。
导入:作为国内第一档普及推广国学文化的大型电视节目,它以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之路。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 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快到了,我们同学谈一下自己对中秋节的认识与感受?
哪位同学介绍课前查到的中秋节的资料以及对中秋节的认识?
生:答
教师总结:①千年历史,世代传承,所以我们可以说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
②节日世代相传,寄托着我们情怀,表达着我们的情感,所以以节日为代
表的传统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过渡:合家团圆,吃完月饼之后, 我们利用这个小长假北上首都来一次以感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之旅。第一站来到中国最大的四合院----
府,后来著名的思想家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曾在此居住,这就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康有为故居。
哪位同学根据课前你查到的资料作为导游介绍谈一下自己对四合院了解。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小结: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就犹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过渡:在康有为故居,我们缅怀伟人的同时,更要感受伟人的思想,他为挽救民族危亡,著书立说,在《大同书》中提出了自己构建的美好社会的蓝图。
哪位同学谈一下你所了解的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有哪一些?
生:答
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多媒体展示自己查到的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资料。
教师过渡: 其实康有为并不是提出大同思想的第一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们假托孔子之名写了一本书《礼记·礼运》,在书中描绘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大同思想,多媒体展示图片(礼记·礼运中提到的大同思想)。
设疑:你发现他们有相似之处吗? 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康有为大同思想继承了礼记·礼运中提到的大同思想的优秀的部分并发扬广大,这说明传统思想具有继承性。传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渡:走出康有为故居,附近的戏台上正在上演的是京剧《红娘》选段(播放视频) 欣赏完视频后教师小结: 京剧与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中国京剧,有近200年的历史,是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京剧具有的鲜明的民族风格,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艺成为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 以上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四个角度感受了我们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一起概括一下(课件展示)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过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所以传统文化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现实中的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欣赏完戏曲之后我们直奔文化之旅的第二站------国家体育场鸟巢,远远地我们就看见悬挂在鸟巢大门之上的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老师现在作为导游,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请大家合作探究。
1、你知道会徽蕴涵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2、会徽设计出来,马上得到世人的认可,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评价“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为什么? 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3、这个会徽即使不告诉大家名字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大家也能马上认出来这是个印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是个印章? 印章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不是一成不变?如果变了,哪里变了?变化又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继承性
2、鲜明的民族性
3、相对稳定性
根据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师生共同归纳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并分析含义。
三、传统文化的含义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过渡: 走进鸟巢,又让我们想起了去年8月8日晚的壮观的奥运会开幕式。(播放视频) 设疑合作探究:视频中提到的中国古代贵和思想在今天有怎样的表现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并发言然后由一位同学总结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四、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会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发展,个人健康成长。
过渡:传统文化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那么传统文化到底是财富还是包袱呢? 我们来组织一个辩论赛(多媒体展示辩题并分组)
正方:传统文化是财富,应全盘吸收。反方:传统文化是包袱,应全盘否定。
学生激烈辩论
教师对辩论做点评并小结:传统文化中既然既有财富,也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我们
必须区别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剔除。做到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五、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师强调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对于国家来说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我们也一定要落实到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去,不要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做行动的巨人。
过渡:走出鸟巢, 一天的行程结束,我们对文化之旅做一个总结,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生: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作出自己的结论。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题。 请你给孔子写一封信,谈谈你如何借鉴孔子《礼记》中关于“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的思想,以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