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大智慧过生活读后感》700字
大智慧過生活讀後感
第一名 一年七班 陳昱廷
先總統蔣公曾說:『生命的意義,是創造其宇宙繼起的生命。生
命的目的,在增進我們人類全體的生活。』這句話是說:宇宙間一切
新的生命,皆要由人來創造,亦要由人來決定。我想生命的意義需要
自己去取捨,因為人生就是一個不繼的取捨過程。更何況人生不如意
事,十之八九,任何事皆無法預測。所以學習面對逆境,不畏艱難,
凡事必能迎刃而解。
像『汪洋中的一條船』的作者--鄭豐喜,自幼患有『先天性兩
腳萎縮症』,兩腳不能站立只能爬行。他曾經跟這江湖老人與猴子各
處賣藝;隨兩位叫賣的婦人飄遊雜耍;也曾將提籃掛在脖子上,在農
家收穫的日子,爬著撿花生、拾田螺、找野菜,在流浪漢和拾荒中,
雖然苦難重重,但他總能咬緊牙根,表現出堅強的生命力。還有口足
畫家--謝坤山,他的家境並不富裕,每當看到年邁的父親辛苦謀生
的背影,就備感心酸。以他十二歲德瘦小身軀,便要在飼料行每天背
五十多公斤的重物來回工作著,每每回到家就累得倒頭就睡。十六歲
時,更因為受到高壓電的電擊,失去了雙手、一條腿和一隻眼睛。面
對這種打擊,我想很多人可能會從此一蹶不振,然而謝坤山卻以樂觀
積極的態度,走過了人生最艱辛的困境。
看到他們在如此不堪的情況下,依然展現出超凡的毅力,在別人
努力呈現生命之豐美的當下,反觀自己又是如何?說來慚愧,生長在
溫室中的花朵,不曾體驗過生命過程中的艱難;但他們悲慘的經歷,
和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卻讓我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及價值。有幸
生長在這個富庶的年代,理當要知福惜幅,珍惜自己身邊的人、事、
物,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期望生命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
作文二:《大智慧过生活读后感》600字
大智慧過生活讀後感
第三名 二年二班 李妙善
細細品味「大智慧過生活」的書籍後,猶如醍醐灌頂,使人茅塞
頓開。尤其以劉德華「交叉點」的這篇文章最令我印象深刻,因為裡
頭敘述的個人情形,就和我在生活中所面臨大多數的境況有不謀而合
之處,讀來深具同感,無形產生共鳴…….。
其內容主要是概述劉德華本人踏入演藝生涯前經過內心抉擇的煎
熬進而對人生體會的闡述。我相信每一個人在漫長的生命旅途總會遇
上數不清的十字路口,讓人徘徊、游移、踟躕不前….,如此一個個交叉點亦是生命中重要的轉捩點,於面對時,不必害怕,不必驚慌,
只要審慎仔細地捫心自問關於適合與否等相關問題,即不難發現屬於
自己的耀眼舞台,而能在每個選擇中做出適當的決定,讓「轉折」變
為「轉機」的開端,展現自己在不同階段所有的不一樣光采!
一言敝之,就算終了,走得道路結果不如己意,坦然處之仍為上
道,因為那蘊含的意義正是人人與生俱來所背負的使命----ㄧ定存在著必要的人生課題,而ㄧ生當中轉站的「交叉點」即為被賦予的地方,
就讓我們一步一腳印,一步一個坑那麼紮實地邁向生命的個個十字路
口,用謙誠學習的心換個角度達成全部的任務!
上述的一切是我的想法,樂觀地這麼認為著……,我覺得「人無
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真得是如此!不需太在意成敗,只要事事盡
力而為,就不費此生,「交叉點」也發揮真正的作用了!
作文三:《大智慧过生活读后感》400字
大智慧過生活讀後感
佳作 一年八班 林詩涵
「大智慧過生活」,一開始,我覺得過生活不是上課、吃飯、睡
覺就好了嗎?但是後來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我不是在過生活,而
是在混日子。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本書寫了好多生活上的大智慧,而這些
智慧我從來都不曾想過,看完這本書之後,真是受益良多,這本書裡
面,我最喜歡其中一篇文章,它叫「大鴨游出大路,小鴨游出小路。」,
它有一句話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這句話是這樣寫的:一群鴨子在河裡游,各有一條路,大鴨游出大路,小鴨游出小路,不游就沒有路。
這句話告訴我:要知道我們的力量如何,不要忌妒他人,也勿輕
視自己,我覺得這句話寫得很好,當我遇到瓶頸無法突破時,我就會
想到這句話,並且想想解決的方法。
這本書給了我許多啟示,也讓我慢慢瞭解到要充實的過生活,不
要消極的過日子,也讓我體會到,在這個繁忙的社會中生活,要運用
許多智慧才行的!
作文四:《《一只乌龟的生活智慧》---读后感》1200字
《一只乌龟的生活智慧》---读后感
乌龟一生中,总要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甚至重重危机,但大能够化险为夷,平安无事。这并不是因为乌龟生来就特别聪明,而是从小开始,就打造了一个抵御所有困难的硬壳。虽然我们并没尖牙利齿,但即使是凶狠的老虎与狮子,也对我们无可奈何。也许有时候,坚壳比长矛更有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与乌龟一样,为了保护自己打造了一个个厚薄不一的防卫之壳。也许这个壳并不直接生长在身体之上,它是看不见的,但只要一触及到人们的心灵,总能够在喜怒哀乐中,抚摸到这一个个无形之壳。
乌龟并不只是背负着重壳而走完漫漫一生的。在平静的岁月中,也有欢笑,更有千种柔情,万般风情。如果人人都能够像乌龟一样,逍遥自在地生活在世界上,那么肯定会少许多悲苦离愁、病痛哀伤,也许人人都能够像乌龟一样长命百岁,甚至千岁了。只可惜人们的心灵,从一出生开始,就被社会的绳索拉得紧紧的,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存而搅尽脑汁,极少有人能够轻松自在的生活在尘世间。
在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困难,因而,寻找一条解决困难的捷径。就比如一只乌龟,如果不去在自己最擅长的硬壳上下够功夫,而去磨利爪子,弄尖牙齿,又有什么用呢?到头来,还不是会被老虎狮子,甚至野狗浪猫们一口吞下了。事实上,这个让人们迈向成功之路的背壳,就是每个人的专长。但要将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就自然可以选择一个百战百胜,无往而不利的成功目标了。在此之前,你需要辛勤的劳动的不断的耕耘。
在生活中,是谁偷走了人类的欢笑,使人类的面容变得死板起来,而缺乏心中真实情感的流露呢?也许这个小偷并不是别人,而是人类自己。当人类的目光,不再注意于人生中美好的部分,而集中在金钱、权势之中时,目光也必然会显露出一种虚伪。在敝龟一族的世界中,从来不需戴着虚伪的面具,如果看到开心的事情,就大声地笑起来;如果看到不高兴的事情,就转身离开,用不着敷衍做作,也许从此之后,生活就可以变得简单一些,自在一些,轻松一些,喜悦一些,说不定还能更长寿一些,更健康一些呢!此外,不要长时间连续做一件事情,当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要暂时放松一下自己,多与大自然接触,听些轻松乐曲,并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
谈了这么多乌龟的生活智慧,肯定有人问,如果有人像一只乌龟那样生活会怎样呢?这当然不是指要学乌龟一样在地面上爬行,而是指一种大智若愚,善于四两拨千斤的独特思维与生活艺术。事实上,历史上有无数的成功人士,都是透过这一种方法,而获得事业与家庭的巨大成功。只是在口头上,往往不愿意将这一成功的心法算在乌龟的头上。
当然,其中也有例外,台湾就有一位身家达数百亿的科技富豪、股市新股王、广达电脑的老板林百里先生,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他所总结出的乌龟哲
学。不仅如此,根据医学专家的研究,原来诸如糖尿病、肿瘤、中风、心脏病等许多困扰现代人的疾病,都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是导致人类死亡的最大原因。如果我们能够像乌龟那样。打造出一个抵御困难的硬壳,并养成恬静自然的生活态度,不仅从此能够迈上成功之路,更可以在轻松自在的生活智慧中,获得人生的最大满足并拥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
作文五:《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7700字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
导语,写读后感就是把自己的个人感受写出来,但是写读后感要先概括自己读看到的东西,下面再展开写自己的个人感受。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一,大旨谈人
《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则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其实无外乎一个“人”字。个人修为是人的问题,有所功用则为了影响世人,而济世又何尝不的为了人呢,并且,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个人修为的基
础上,以一个修为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群体来影响整个社会。
这其实已经揭示出孔子所倡导的管理原则,即以高尚品德的人群来带领和影响普通的人群,以实现全人类的素养提升,从而达到整个社会以最和谐的方式来发展。现代企业管理里有个寓言,说“企”字乃是无“人”则“止”的寓意,同样高度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这和孔子的思想的吻合确实让人感到惊喜。
套用曹雪芹《红楼梦》为“大旨谈情”的说法,我们可以说《论语》为“大旨谈人”。
,二,管理的逻辑
《论语》中的管理逻辑有四个重要特征。
一是对“人”的强调,所谓“大旨谈人”,则处处离不开人的因素。实际上企业里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来具体操作,企业里的所有问题,说到根本上还是人的问题。读孔子一生,关注的是人的修为、影响的是人的思想、督促的是人的行为。孔子的教学不是起始于晚年,而几乎是毕其一生的。他的教学思路是用自己的思想结合当时的政治实际培养一批政治管理人才,并且他从来不传授从政的具体技能,而是注重个人修为,把个人修为作为从政的基础,
第二个特征是管理者的表率作用,首先并且主要是修养上的表率,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他认为一个品质高尚的管理者本身就具有典范和威慑作用,而品质低下,即便有再大的能力也是无益的。比如强调下属忠诚的同时,他更要求上级的“宽容、诚信和公正”。要求下属勤勉工作,首先自己要做到“敏于事”,
第三个特点,讲究管理的细节,注重基层管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主张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的和睦和秩序,讲究“孝悌”,认为“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并且,社会的和谐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层组织的和睦和秩序构成的。由此引申,一个企业里,只有各个基层部门的工作做好,企业才可以稳定发展。实际上,企业的发展是由各个部门的工作成绩共同促成的,
第四个特征是部门明确、各司其职,管理的程序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正名”,其实就是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事情,协作而互不干预。领导者要“不出位”,只做好管理工作,而不去干预部门的具体工作,而各个职能部门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不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横加干涉。
这四个特征,构成了《论语》管理思想的核心,即“以人为本”。
,三,法治还是人治
《论语》推行的理想政治模式是“德政”,所谓“德”,必然是指人之“德”,是个人修为的极高标准。这符合《论语》的管理逻辑,管理者本身必须是个“德者”,然后用个人的“德行”来感召和引导下属乃至组织全体人员。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表率,还包括明确的、主动的、制度化的“德育”,强调每个人的个人修为。在管理方法上,更多采取的是富有人情化的举措。比如纠正错误,不单纯是批评教育,而是“举直错诸枉”,把好的榜样树立起来,任用德行高尚的人,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并形成良好的团队风气和巨大的威慑力。与其表面化地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以“人治”为途径、以“德政”为标准的“德治”。
那么,《论语》倡导的“德治”是不是和法治想冲突呢,历来攻击孔子思想的人都把孔子说成只知道“人治”而完全排斥“法治”的人,其实这是个很低级的错误。要知道,孔子所推崇的“礼”,其实质就是一套他认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制度,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礼制”。这个“礼”有外在的礼仪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对社会秩序、管理秩序的尊重和遵守。并且,在孔子短暂的从政实践中可以看出来,孔子是个法治的大力推行者。“毁三都”是为了维护管理体制的军事行为,具有明显的法治特征,“诛杀少正卯”尽管非议很多,但实际上也是法治思想的体现,哪怕在法理上真的是错误的,也不影响我们对孔子重视法治的理解。孔子明确地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这个“约”尽管包括很多的内容,但无论如何理解都包含着对制度的尊重和敬畏,并且直接说明尊重法治、主动接受制度的约束对人的行为的指导意义。
比较全面地说,《论语》所倡导的管理模式是以“德政”为目标、以人治为表象、以法治为内涵的“德治”模式。
,四,如何执行制度
《论语》对于“礼”的推崇无以复加,以至于有人把尊崇礼制看作古板教条甚至迂腐守旧而对儒家学说多有诟病。的确,在《论语》中,“礼”占据重要地位。“礼”既是国家管理的整套制度或说法律,也是个人修养和行为的标准和规范。在孔子看来,国家和社会的种种乱相其根本原因就是“礼崩乐坏”,个人的种种不良行为和过失多是因为“违礼”。所以他开出的社会管理和个人修为的药方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一切负面的欲望,把身心归附到规范制度上。从制度精神
上看,不仅不应该批判,而仍然具有强大说服力。自古至今,多少千古之恨和丑恶现象无不是因为贪欲和违背制度而导致。
“礼”如此神圣和重要,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机械的、无条件地遵循“礼”呢,正好相反,《论语》对于制度规范的态度之灵活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有子明了地说,“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制度的执行的关键和诀窍是在于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折中调和。他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就是说不研究事情的具体情况都按制度一刀切,那就有办不成的时候了,反过来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一味地调和,不遵守制度,也一样行不通。而正确的做法是不偏不倚、实事求是,遵守制度而有所灵活。这个灵活不是人情世故,而是针对不同事情的特出情况所做出的权变之举。这番议论,明确而深刻地说明了制度的执行原则。实际上也就是带有人治色彩的法治,或者说法治推行过程当中的人文关照。
对制度的灵活不是不尊重制度,而是真正理解制度内涵的开明态度。《论语》重视制度的外在形式,甚至有时候还有过分的强调,这和那个混乱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尽管如此,《论语》注重的更是制度的内涵,重视的是法治的精神。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推行制度的精神,那要制度的形式又有什么价值呢,很多企业的制度文本好几抽屉,但未必就是企业管理实现了制度化,而很可能仅仅是形式而已。
,五,战略是企业的根本问题
所谓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正确轨迹,包括目标、方针和途径。所谓正确,其实就是符合了企业和社会双重发展的规律。说白一点,就是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战略的选择就是这么简单。关于这个规律,孔子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常见的比如说“道”,这和老子的说法一致。孔子形象地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说谁能够不从门里出去呢,可现在社会的发展怎么不遵循“道”呢,战略的重要就好像房间的门一样,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孔子认为君子的三畏之首是“畏天命”。在对待企业战略的问题上,很多企业实际上不够重视,有的把战略当作摆设,有的干脆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更有的企业一开始就不重视战略问题,不知道企业到底走向何方、到底如何走下去。“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的企业老板是不合格的。
那么战略的意义何在呢,孔子所说的“天命”,也带有“规律”的意思,说“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五十岁就知道了自己真正的社会使命了。这当然是反读的说法,如果从未然的角度看,企业的“天命”就是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知天命”的结果,可以到七十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企业达到自行运转并且不出错误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只要战略选择正确,并且一切按战略要求来做,企业就可以按着良好的轨迹自行发展,实现“无为而治”了。这是企业家多么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有子说“本立而道生”,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企业战略对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作用。这里“本”就是作为企业发展之本的“企业战
略”,而“道”则是企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当战略确定的时候,企业发展和发展过程当中的方法就可以确定了。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一切方法都由战略来决定。有什么样的战略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方法总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而如果战略缺失,企业将无所适从,战略错误,方法就不会有正确的了。
有子顺便说“君子务本”,说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只是把战略等大问题处理好,并且专心于此。老板亲自抓,也可以看出《论语》对于战略的重视。
,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相互的尊重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这“爱人”其实是《论语》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具体一点就是“忠恕”。“忠恕”是什么,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先让别人得到满足。这就像企业要想赢利,就必须舍得让员工和经销商赚钱一样。尽管比较功利,但至少在客读上是给了对方利益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要给别人,自己接受不了的,不要强加于人。比如制定企业规范,如果老板觉得自己都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员工做到呢,这种“由己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对对方的尊重。这一点,在处理企业关系方面非常必要和实用。
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一直是企业关系中的最重要的事情。《论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和“礼”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这种尊重是相互的,甚至是互为条件的。也就是说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孔子明确反对“以德抱怨”,而主张“以直抱怨,以
德报德”,也是这个道理。孔子甚至更加直接地说,“惠则足以使人。”对待下级、员工不能够无条件地使用,而要先惠而后使。这个读念在当代企业里尤其值得老板们思考。
在处理平级之间的关系上,也要把尊重常存于心。企业里各个岗位尽管是合作协同的关系,但也必然存在竞争。如果你替代别的部门做了他的工作,人家不一定感谢你,反而会觉得难堪,因为这样倒显得自己无能,连本职工作也做不来似的。所以做到“不出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着处世的世故,但更多的却是尊重对方的表现。适当的帮助、提携而不去替代、争功,正是体现了同事、同级部门之间和谐的关系。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劝戒,但是“朋友数,斯疏矣”,也不要喋喋不休,反而把关系疏远了,这也是往往被忽视的因为绝对“真诚”而带来的副作用,可谓中肯。
当然,《论语》中关于社会关系的论述和意义绝非这么肤浅。《论语》强调的“孝悌”,是家庭关系,这种关系的放大就成了家庭以外的社会人际关系,故而,其意义实际上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而无论“孝悌”、“忠”和“爱人”,其核心都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尊重。
,七,礼仪的礼发乎内心
《论语》中说的“礼”,是“制度品节”,即制度规范的总合,并体现于国家政治生活中。而这些“礼”也包罗了所有礼仪规范,遵循这些规范,个人则成为谦谦君子,国家则成为礼仪之邦,都是事关形象的大事情。现代企业也是很注重礼仪的,不仅有公司内部的礼仪,还有企业接待礼仪,更常见的是服务行业的对外礼仪规范。而这些形式
上的东西如果缺乏内心的虔敬之情,则会显得生硬而教条,反而给人礼仪不周的感觉了。所以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质问,礼仪仅仅是华丽的外表吗,限于形式是不够的,要注重礼的精神。
那么礼仪的精神是什么呢,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首先是“仁”,如果缺乏仁,外在的礼节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其他方面如待人庄重的“恭”、对人真诚的“敬”、对待事物谦恭的“让”等,无不体现一个“情”字。这种情就是因尊重而引发的出于内心的关心、照顾,所以礼仪的实质最终要体现为“方便别人”,如果让人感到别扭,反而失礼了。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乡党》的记载中看到孔子本人在言行举止方面对礼仪、礼节的重视和把握。比如,在接待来宾完成任务后,要“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向老板汇报说“客人走远了”,这既是礼仪的要求,也是工作的程序,更是对上级的尊重。所以,在孔子看来,礼仪不仅是“玉帛”之类美丽的外在形式,也不仅体现内心的敬意,更具有实际的功用。缺乏真诚的礼仪是摆样子,形式不规范就不能体现的敬意,而缺乏实际功用的礼仪实际上就流于迂腐。礼仪,在《论语》中应该是内心、形式和功用三者结合的整体。
读《论语》,我们要知道礼仪是“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称为“礼治”,用《论语》,就应该明确礼仪的实质,并且将其作为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
,八,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是说外在和实质的完美统一,是个人修养和事
物状态的理想标准。“文”是外在美,“质”是内在美,两者和谐匹配才是最高境界。如果“质胜文”,则缺乏约束,再有教养的人也显得粗野,如果“文胜质”,则华而不实。企业其实总是面临这样的问题,企业形象塑造、产品开发和推广等,都存在内在和外表两个方面的权衡。企业应该注重或善于宣传推广,但如果企业实质或产品品质不能够和外在形象相一致,那必然是欺骗,最终受害的是企业自己,如果抱着“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思想,不注重外在展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恐怕还赶不上“劣酒”的销量。
孔子说“义以为质”,所谓的“义”即“宜”,是合乎社会规范、发展规律的一切合理的标准。如此,企业合法经营,尊重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的战略目标,采用符合社会道义的企业行为,都属于符合“义”的“质”,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安全标准、具有适合市场的功能,则也是对“质”的严格要求。在这方面,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儒家传统思想有内敛的特点,凡事不张扬,体现朴实无华的作风,但并不排斥合理的展示和表现。有人问子贡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意识是说,你把质量做实在些,那些华丽的包装有什么用呢,子贡说,“文尤质也,质尤文也。”说如果内在品质是那么重要的话,那么外在形象也一样关键。这对于现代企业经营尤其产品开发来说,真有醍醐灌顶之妙。
诚然,单以产品为例,质量上乘而款式陈旧、包装粗糙的产品无疑的产品开发者的失败,同样,过度包装如“天价月饼”之类的现
象也多有欺骗虚妄之嫌。而最完美的状态是品质和外在完美统一的“文质彬彬”。
,九,责任问题
《论语》主张的实事求是、勇于负责的精神至今也是难能可贵的。出了事情,孔子要求先从自己找原因,“君子反求诸己”,反躬自问,而不是推卸责任。颜回就以“不迁怒”而受到孔子表扬,所谓“不迁怒”就是不去把责任加给别人,对别人责备不已,而把自己摆脱干系,不仅勇于承担责任,即便确实没有自己的责任,也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还更说“吾日三省吾身”,把“自省”当做和一日三餐一样的重要了,在对待别人的责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格律己,宽以待人。
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是纠正错误减少损失的前提。对待错误,孔子很大度地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错了就改,就算不上错了。还说“过而勿惮改”,都是在鼓励人们不要怕犯错,不要不敢承认失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明确地说改正错误是一件大好事。并且“更也,人皆仰之”,承认和改正错误不仅不会让人看不起,而是更加令人敬重的事。
自责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更其重要的是发现错误的能力。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关键字是那个“能”字,“能见其过”未尝不是一种能力和态度,并且是超乎寻常的能力和肯于“自讼”的态度。即便一个人有能力和水平辨别是非,但如果眼光总看别人的短处,事事认为是别人的责任,也一样发现不了自己的错
误。《论语》时时在提醒人们对于“学”的重视和追求,惟其学,惟其修为,才能够提升素养和学问,才能够和敢于发现错误而最终改正。
,十,企业和社会的关系
“学而时习之”的“习”是练习、实习、实践的意思,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学的功用和目标的看法,那就是把学问用于社会实践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孔子终其一生就是在做“志于道”这件事,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能力的实现,是一种由个人到社会,由家庭到国家,由政治到道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体现了个人和国家、社会道德规范的和谐统一。
孔子要求“君子义以为上”,就是个人的作为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企业也是这样,有人说企业是个追求企业利益的组织,其实企业利益的实现并不是违背社会道义的,恰恰是对社会利益的贡献。反而是那些违背社会道义的企业行为受到谴责,直至被公众所抛弃。这一点上,正好说明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性。
孔子一方面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制约性,要求个人顺应社会需要,遵守社会规范,以社会为本位,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对于个人的依赖性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的能动性,倡导人们积极入世,倡导仁人志士弘道于世,以天下为己任,承担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责任。企业从来进步是孤立存在的,作为社会一员固然有对社会的责任。这个责任也不是单方面的,可以说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的时候已经在尽这会责任,或者说,企业是通过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落实来实现企业长久利益的。这是一种相互依存而有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为什么说是相互的制约和影响,而不是社会对企业的单方面作用呢,因为企业通过自身的行为倡导的文化确实能够影响社会思潮和读念,好的企业不是没有灵魂的组织,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有思想、有导向的一个生动的社会成员。企业通过影响员工、影响消费者来影响整个社会,这一点往往被人所忽视。而孔子一开始就相信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仁以为己任”,实际上,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确实甚至改变了这个世界。企业之于社会也有这样的能力和义务。
[论语的生活智慧读后感范文]
作文六:《大智慧过生活读后感》600字
大智慧過生活讀後感
第二名 一年九班 蔡亦茜
讀完了這篇文章後,我得到了不少啟示,例如文章裡提到的「大鴨游出大路,小鴨游出小路」,只要靠自己的力量,不要忌妒他人,勿輕視自己,找出自己的才華,朝著自己的專長走,發展它、培養它,和自己比賽,不和別人比較和自己比賽,重要的是有沒有進步,只要有進步,不也可以成為一個「平凡人中的偉人」
,記得在國小時,我的成績並不是名列前茅,有時在前幾名,有時卻落到谷底,但爸爸總是說,「自己和自己比賽,下次要比這次好。」所以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要一次比一次好,一定會成功的,
我的優點是漫畫畫得好,每個人都很喜歡我畫的漫畫,為什麼我喜歡畫畫呢,因為畫畫使我忘了所有煩惱、心事,只要我一拿起畫筆,我的壓力就會拋到九霄雲外,我的精神就會完全投入在畫紙上,因此我常藉由畫畫來紓解心情。
我的缺點呢,我卻不想面對它,那就是「忘東忘西」,上一秒鐘還在我的手裡,下一秒鐘就消失的無影無踪了,甚至忘了帶。國小時,還誇張到連最重要的書包都忘了帶,因此我下定決心要細心一點,別
再忘東忘西了,多一點用心,少一點粗心,事情很快就解決了,現在我已經徹底改掉我這個老毛病了。
我發現只要努力,和自己比賽,不做「賊骨頭」,就算是個普通人,對社會也是有貢獻的,發揮自己的實力,哪怕只是個小工人,也可以創造美好的未來,不是嗎,
作文七:《《一只乌龟的生活智慧》读后感》1300字
《一只乌龟的生活智慧》读后感
)班 索 薇 高一(6
《一只乌龟的生活智慧》看这个题目,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本童话故事书。其实这是一本饱含丰富人生哲理的书,它由浅入深的引导人们走向成功之路,这里的成功不仅是事业的成功,更是生活中各个方面如: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成功。
在我年幼的时候,曾听父母说:“乌龟在古人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被尊封为四灵兽之一。而且乌龟是动物界的老寿星。”乌龟一生中,总是遇到无数艰难险阻,甚至重重危机,但它大都能化险为夷,平安无事。这并不是乌龟生来就特别聪明,而是从小开始,就打造了一个抵御所有困难的硬壳。以至于最凶恶的老虎、狮子,也对乌龟无处下口。小小的乌龟的成长,也因此发展成了一种成功的生活策略。
一、 打造一个抵御困难的硬壳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与乌龟一样,为了保护自己打造了一个个厚薄不一的防卫之壳。不想被别人伤害,也无法忍受被别人欺骗。生活中,被别人欺骗而耿耿于怀,随时等待机会报复的人也很多。其实有时欢乐是美味的奶,委屈是苦涩的茶,要调出一杯好味道的生活奶茶,这两样东西都必不可少,又何必在意这点伤害呢,人们在防御的同时,又在不停地往高处爬,都认为显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是老大、是主角,周围的人都要听从自己的指挥。然而事情总不是顺如人意的,总会遇到困难,会受到委屈,
这就看你是否有毅力坚持下去。而且这还必须具有与环境打成一体的性格,即能与身边的同事和睦相处。
二、迈向成功的理想之路
人往往把目标定得太高,而最后的结果却让自己失望,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自己努力所能达到的结果来定目标。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就比如学生一族,把自己考试的目标定得太高,本以为是一种动力,但往往自己达不到预定目标时,总会感到很失望。但失败并不可怕,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改变,它使我们发现不足的地方,扬长补短等待下一次的机会。 三、恬静自然的生活态度
人们总是觉得别人所拥有的比自己的好,总是千方百计的想得到别人的东西,其实当你得到这样东西时,你才会发现,原来与自己的差不多。人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你所拥有的,总是最好的。
乌龟的生活智慧告诉人类:要忘却烦恼,忘却仇恨。就因为我们记着太多的这种事情,而使得真诚的笑容慢慢远离了人类,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副虚假的笑容与冷漠的表情。父母总是这样对我们说:“不要把社会看得太简单,其实社会很复杂,千万不能让别人很容易的看穿你这个人。”我感到很不解,难道在这个社会中工作,就要这样天天防御别人,处处想着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受到侵害吗,这样生活是不是有些太累了,尤其在那些大企业中,踩着别人的头往上爬,表面上似乎很好,背地里却勾心斗角,这样的两面派累不累,人这种高级动物,比任何动物都要聪明,可越聪明却想得越多,把简单的事情都变得复杂,把原来轻松的生活变得紧张,激烈,以至于使自己透不过气来,这样值不值得。然而人也是永远不知足的,对
金钱的诱惑总是抵御不住,几十万几百万的贪污,我不知要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其实够用就好,在许多情况下,财富越多,生命的趣味也会越少。 我们需要开心快乐的生活,放下那沉重的面具,用真诚的笑容对待每一个人。在遇到事情时要把好事想坏一些,坏事想好一些,事事都留一点后路,这样你才会发现生活的另一个美好的方面。
作文八:《大智慧过生活读后感--多爱陌生人》400字
大智慧過生活讀後感--多愛陌生人
佳作 二年三班 林婉婷
在每個人的心目中最愛最重要的無非是家人,雖然家人在我們心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可是大部分和我們相處時間最多的,卻可能是陌生人,譬如,走在路上會有很多不認識的路人、搭公車時坐在旁邊的也可能是陌生人,尤其是在做買賣時更需要和陌生人交流,我們不管做什麼事,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家人,卻完全忽略了身旁的「陌生人」對我們的愛。
「我又不認識他,不用理啦,」這句是每個人見到陌生人有困難時所想到的第一句話,因此就視而不見的走過去、不做任何理會。在過去即使是互相不認識也會問候一下,然而現在連個簡單的問候都已消失不見了。有次見到一位學弟騎車跌倒了,不過經過他身旁的學長、學姐卻也都袖手旁觀,何況是冷漠無情的陌生人,學弟對我們來說或許是陌生人,但我們看到陌生的人有困難需要幫助時,就得立即出去幫忙。而我們應該多學學動物,像是螞蟻在路上看到同伴搬不動食物,就會立刻前往救援。
即使是對陌生人小小的微笑,那麼彼此之間的距離也跨了一大
步,「多愛陌生人」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會變的更好、更加有人情味。
作文九:《大智慧过生活读后感--灵魂出口》400字
大智慧過生活讀後感--靈魂出口
第三名 二年十五班 黃子紜
看了這篇文章我覺得很感動,許多偉大的創作,並非是隨便寫出來的,而是透過受創的心,貧窮,孤獨,疾病,戰爭,離亂……當生命被輾壓,鞭打,摧殘,痛苦至極時,靈魂猶如熊熊燃燒了烈火,急需找一個出口,於是,文學,音樂,藝術變成了生命爆發的出口.
杏林子,從十二歲以來即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痛所苦,因關節變形,連筆都握不好,痛苦的一字一字的寫出內心的渴望,創造出一本本發人省思的經典之作.如今,我們欣賞她一本本感人肺腑
的文章時,有誰還記得這是出自於飽受摧殘的靈魂呢?
還有梵谷,滿腔熱情,可是卻經常被人視為[瘋子]而遭人唾棄排斥,他只能把他所有感情放在他的畫筆上,濃烈,厚重,鮮亮的色彩表達了他的愛與痛苦. 梵谷一生貧困,靠弟弟接濟,平生只可憐的賣出一幅畫,諷刺的是如今他的畫一幅高達千萬美金.梵谷地下有知,不知該哭該笑?
凡是遇到困難的問題,不要把他當作可怕的,討厭的,無奈的遭遇.而要把當作歷練,訓練來幫助自己成長.
黃子紜
2007/12/6
作文十:《[生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2400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
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多,也会让我们惊喜。
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教师之间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等,有时候想一口气读完它,有时候想反复地读某一个案例,觉得老师的无奈,老师的智慧,老师的爱心,都在王晓春老师的点评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认识.
这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场景是我们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寓严谨于轻松幽默的文风。王老师治学的严谨周密,在教育在线是公认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态度平和,唯真是从,没有情绪化的言辞。但是写出来的文字却从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透彻明白,同时又幽默风趣,读来仿佛与王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如坐春风之感,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教益。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
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