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考点》3300字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曹刿论战 考点”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的支持!
曹刿论战考点
一、作家作品: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间(jiàn) 弗(fú)徧(biàn) 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
(克:战胜)
2
间:参与
1
3
可以:可凭借
4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
靡:倒下
6
驰:(驱车)追赶
7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
2
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3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五、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
六、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
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5
?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
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
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6
八、开放性试题:
1、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从“有功”方面答: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7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十、知识点归类: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
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三)词类活用:
8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
必以分人(把)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9
作文二:《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说课稿》1500字
《曹刿论战》说课稿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篇目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曹刿论战》。
一、 说教材分析:
课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片段,全文简明完整地记录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编者选取《左传》中的精彩片段意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材注意到九年级下册的特殊性: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它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又
1
是前几册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习惯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
2、
3、 掌握本课重要文言词语。 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以上三个目标中,1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习本课的基础;2、3是本课的重点目标。三个目标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二、 说学情及教法学法: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语文回归课堂,是新课程的理念。而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再加上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情节引人入胜,故在本文的学习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学习本文。教师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1、
2、 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背诵。 把握人物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2
3、
4、 合作探究课文思想内容。 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讨论。
三、 说教学程序:
(一) 激趣导入:
1、 列举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
入新课,引出齐鲁长勺之战。
2、 走进《左传》,简介《左传》。
学生先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二)读课文 :
师范读,生练读,齐读。
(三)生再读:
1、
2、
3、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 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仍然不懂的小组合作解决。 生质疑。
(四)三读课文理解感悟
1、 带着问题读课文
A. 鲁国能以弱胜强,你认为有那些原因,
B. 此次鲁国能取胜,曹刿功不可没,那么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
C. 对鲁庄公这个人,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2、 小组讨论交流:
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如果单纯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茫然而无所得,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对话,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思想在碰撞中产生。智者有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过后,各自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过后,我们每人就有两种思想。所以交流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完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展示学习成果:
抽出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完善。并板书。
(五)再读课文,限时背诵。
(六)作业练习
1、继续熟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四、说板书:
思想上:热爱祖国 以弱胜强原因
政治上:取信于民 军事上:抓住战机
曹刿:远 谋
4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5
作文三:《曹刿论战教案》900字
教 学 设 计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曹刿论战【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文四:《曹刿论战翻译》700字
曹刿论战翻译
(“128815”);曹刿论战翻译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许我跟随您去。”
庄公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军大败。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
是靠勇气的。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作文五:《20《曹刿论战》》2000字
一、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 ,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 所作。
《左传》原名 亦称 是根据鲁史编写的 史书,保存
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词语
1.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2.古今异义词
(1)肉食者鄙 古义:今义: .
(2)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3)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
(4)小大之狱 古义:今义: .
(5)再而衰 古义: 今义: .
3。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2)一鼓作气( ) ..
4.一词多义
(1)伐: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 (2)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师:①遂逐齐师 ( ) (4)安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5)属:①忠之属也 ( ) (6)从:①战则请从(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②民弗从也( )
(7)故: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8)信:①必以信( )
②公问其故( ) ②小信未孚( )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 ③愿陛下亲之信之( )
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④欲信大义于天下( )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齐师伐我( ) 肉食者鄙( ) 乃入见( ) 弗敢专也( ) ......
小信未孚(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 可以一战 ( ).....
下视其辙( )齐师败绩( ) 公将驰之( )登轼而望之( ).....
遂逐齐师( )既克( )( )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
三而竭( )彼竭我盈( )难测也( )望其旗靡( ) ....
三、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必以( )分人 2.再( )而( )衰,三( )而( )竭
3.(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 )遂逐齐师。
四、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或曹
1 20 曹刿论战
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或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2.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是在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是在齐军之时。
五、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六、问题理解:
(一)写作特点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
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曹刿战略思想和品质1.曹刿的“远谋”(主要战略思想)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
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2.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才能)?
3.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三)拓展类试题 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2.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
文章说理由)
3.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
的看法。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
功劳。你的看法呢? (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你的理由)
2
作文六:《曹刿论战问题》600字
1.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重要的政治条件,先决条件)【审时度势】
曹刿:正确的战术:
①进军——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反攻,避敌锐气,后发制人。【抓住时机】
②追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断定敌方确系溃败后才可追击。【冷静谨慎,乘胜追击】 鲁庄公: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
2.简述曹刿的人物形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1、才能“远谋” :
(1)政治方面——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即选择“彼竭我盈”之时出击,于敌军“辙乱旗靡”之时追击;谨慎而不失果断,沉着而从容。 2、人格:伟大的爱国情怀。
3.简述鲁庄公的形象。(语言描写)
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但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
1、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鄙陋。
2、军事上急躁冒进,说明他在军事上的无能。
3、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平庸但不昏庸)
4.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目光短浅;曹 深谋远虑;
战时:鲁 急躁冒进;曹 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曹 细说原委。
作用:通过对比,表现出庄公的鄙陋,突出曹刿卓越的政治远见,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5.请再举出一些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作文七:《曹刿论战原文》1300字
曹刿论战原文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词句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加的。
作文八:《曹刿论战4》4700字
27、曹刿论战by196907050619
广东省佛冈县石角中学 蓝兴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同志的称赞。**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
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3、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
②又何间焉
③牺牲玉帛
④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分角色朗读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小大之狱
越狱逃跑
忠之属也
忠于人民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
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
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六、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作文九:《曹刿论战左传》900字
曹刿论战
《左传》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说: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 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曹刿未徧,民弗从也。”公曰: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
“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一战。战则请从。”
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 曹刿说: “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
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 “打仗这件事啊, 要靠勇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故逐之。”
观察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这些都是慌乱的表现,他们是真败退),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我之所以没有马上追击,是因为齐国)是个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他们有埋伏。我观察他们的车印混乱,
作文十:《《曹刿论战》译文》1800字
《曹刿论战》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神诚信。”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中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败退的,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已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军事行动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混乱了,远望见他们的旗帜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第二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
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
[4]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茅屋为秋风破歌》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曹刿论战曹刿论战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