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互联网+的文章》2400字
“互联网+”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需要进一步认清“互联网+”的本质与增长模式。
“互联网+”的本质:融合与创新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部门各领域扩散与应用、不断释放数据流动性的过程。“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也就是说,“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内部及产业间的运用,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配套技术的嵌入,在行业间产生反馈、互动与协调,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式的融合与创新。
作为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具有全球化、开放性、分布式、交互式、去中心化、海量信息等特征。互联网具备的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精神使信息或数据的潜能得以爆发,转化为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因此,“互联网+”的推进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目前,互联网应用多半是在营销管理、售后服务、采购(B2B、B2C)等环节,今后将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给社会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可以说,“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过程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互联网化,愿景是再造产业空间,口号是“让商业回归本质”,抓手是传统企业推进开放式创新,结果是一切公司都是拥有数据的公司。
“互联网+”的增长要素:数据资源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资本和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提出“新增长理论”,将劳动力的定义扩展为人力资本投资。此后又有学者提出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互联网+”进一步改变了经济增长的要素。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信息化过程后,信息(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快速提高,海量数据的积累与交换、分析与运用极大地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信息(数据)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同时,信息(数据)要素显现出不同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物质要素的经济特征:一是具有即时性,数据生成实时在线,处理速度快,与经济发展同步;二是信息(数据)要素的出让者并未因出让数据而丧失数据的使用价值,具有共享性特征;三是信息(数据)具有边际生产力递增性,即数据
在使用过程中非但没有被消耗,还会产生新的数据。
“互联网+”的魅力正在于对海量数据资源的挖掘和运用。IT(信息技术)时代的工具集中体现为“硬件+软件”,而DT(数据技术)时代的工具突出表现为“云计算+大数据”。IT时代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DT时代是升级阶段,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集中于数据本身,开放流动、结构多样的海量数据是应用焦点。在生产要素层面,数据投入大量替代物质投入,数据技术与其他技术一起驱动经济强劲增长。当前,互联网经济正在倒逼一个个产业的互联网化、在线化、数据化。由于数据具有共享性和边际生产力递增性,数据要素投入和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物质要素节约,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于传统产业各个领域和门类的产业互联网将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方向,这不仅为互联网带来新的增长和创新空间,而且将带动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深刻转型。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客户主导
归根结底,“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就是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海量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没有“云商业”逻辑的发展与成熟,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客户主导模式就是纸上谈兵。
互联网汇聚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既降低了企业之间的协作成本,也降低了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协作成本,买卖双方从未如此容易地实现对接。这种协同成本的持续下降,使得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可以更容易地汇集、分类、呈现零散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随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被互联网化,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支撑下,产(B)消(C)双方开始新一轮协同演化。C端消费者的角色与行为,借助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力量发生根本转变,让B端企业既感受到巨大的变革压力,也看到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商业模式的曙光。“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大变革时代,也是消费者主权时代,消费者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因此,以行动兑现消费者主权,全力满足顾客需求,真正实现价值共创,正在成为一批目光敏锐的互联网企业的实际行动。
“互联网+”的组织模式:云端制与小微化
在“云(云计算)+网(互联网)+端(智能终端)”的信息传导模式下,开放式、分布式、对等性等技术特征必然映射到企业组织管理之中,企业组织模式开始出现云端制与小微化。
随着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广泛而深入地联网,企业面对着至少三张正在形成的“网络”:基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且相互连接的动态需求网络,基于企业间分工协作的协同网络,基于企业内部结构并以流程为核心的结构网络。面对这三张网络,企业只有实现组织模式转变,以“云端制”来构建组织模式,才能真实有效地感知、捕捉、响应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价值链角度看,企业设计、研发、制造等多个环节都出现了一种突破企业边界、提升社会化协作的趋势,如众包模式。从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看,B2C的模式是由企业向消费者单向交付价值;在C2B模式下,价
值将由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创造,如消费者点评、设计参与、个性订制等。从产业组织视角看,更多企业在走向“云平台+小前端”的组织方式。
“互联网+”也在加速企业组织小微化趋势。随着多品种、小批量范围经济在众多行业不断扩展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规模逐步走向小微化。
刊于人民日报,作者系北邮经管学院院长,比较前沿的,大材料的童鞋 还为互联网+概念头痛的 好好享用吧。(*^__^*)
作文二:《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文章 摘》900字
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文章 摘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精美的文字让我们飞翔在想象的宇宙,铁路、汽车、飞机等让我们穿越空间的隔离,电话、手机、网络视频让物理的联系在瞬间产生,而IM、菲薄等则让人们在瞬间交换…我们的身材、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性命正在和世界中的其他生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移动互联网,正将移动终端变成了身体的一部门,如同衣服一样不可或缺;如果你出门没有带手机,网站标题优化,你是不是会一直恍然若失?
移动互联网,正将信息消耗变成了生理的一部分,如同饮水一样不可或缺;如果你三天不上网,是不是会如同犯了毒瘾的吸毒者一样地纠结?
移动互联网,正将工作和生活变成了无法分割,犹如呼与吸之间的转换一样的自然。你能够分得清你和朋友的饭局毕竟是为了工作,仍是为了私事?
移动互联网,正将公与私的界线完整混合,如同左腿和右腿,两者必需相互交替能力前行。还有哪家公司会制止上班期间不准接私家电话,还有几家企业,在下班后不再用工作打扰员工?
移动互联网,正将隐私和公家的距离打破。实名制成为网络上的趋势,个人接洽信息公开成为必然,而照片也越来越是本人的写真。勇敢者,连吃饭的细节都要和大家交代,就差实况转播了。
MOVER,移动者,我们在各种边界之间移动着,无论我们愉快与否,无论我们接收与否,无论我们意识与否,我们都已经成为了MOVER,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期下的子民。作为它的子民,身份特性显明:移动装备(目前是手机)、渴求上网、公事与私事的边界不再、生意和友情的边界不再,隐私和公示的边界不再。
MOVER,就是移动社会的心理实质,就是移动社会的文化基因,而在人类阅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移动的信息社会将更加深入地转变整个世界。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的文化与心理变迁。在此文化与心理的变迁中,将是以伟大的心理摩擦为代价的。适应并顺应了这种变迁的集团或个人,将入入成熟的MOVER境界:摩佛。而采取了旧的文化的团体以及在此中生涯的个人,则将遇到宏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障碍,跳楼之类的事情天然就容易发生。这种MOVER的困境,我姑且称之为:魔夫。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作文三:《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几篇文章》2100字
APP让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前来临?
中国智能手?机到201?6年智能手?机保有量将?超过7亿。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而APP客?户端也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最重要的?应用之一。移动App?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吸引程度?甚至让人无?法自拔。
在智能手机?迅猛普及的?情况下,当移动互联?网影响着人?们衣食住行?的时候,企业的营销?方式也需要?向移动的方?向变革,手机APP?开发已成为?企业在移动?终端的竞争?平台。时下,宝马、奔驰、如家酒店、七天酒店、招商银行、美特斯邦威?、香奈儿、欧莱雅、雀巢、三星等各行?各业的知名?品牌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企业AP?P。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觉醒?,企业APP?也将水涨船?高,尤其是在忠?诚度极高的?领域,手机APP?将成为企业?抢占移动市?场先机的重?要手段。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企业?营销的下一?个蓝海,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一竞争中来?。移动互联网?科技企业将?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的移?动营销,APP开发?解决方案。
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越早进入移?动互联网,将越早抢占?行业先机,取得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先发优势。下一个时代?将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而手机AP?P开发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企业标识?。
企业APP?的价值不可?低估
随着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各种各样的?APP应用?软件不断涌?现。目前,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有?77.5万个应用?,安卓系统和?谷歌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应??用数量均超?过70万个?。
对于app?的用途,目前有主要?有两个: 1、广告宣传作?用,用以吸引更?多的陌生人?成为客户。 2、服务于现有?客户,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并促成二次?消费。app企业?发展也需要?广告宣传来?让更多的新?顾客知道,所以选择一?个全面提供?服务的企业?也是比较重?要的
服务于现有?客户,这个目标越?来越被认可?,会经营的商?家一般都知?道,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远远高于维?护一个老客?户,公司的80?%利润来源都?是老客户,所以,努力做好服?务,让老客户更?满意,是做生意的?不二法门。而经常搞一?些回馈活动?,促销活动,给会员积分?,积分可以用?于冲抵消费?等等,都是很有效?的手段,而这些东西?,应该是手机?软件擅长的?领域,这些思想赋?予了手机a?pp新的使?命和发展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app?是你能够进?入顾客手机?桌面的唯一?方法,这是你最有?效的营销方?法。而顾客是否?愿意下载你?企业的ap?p,并留在手机?里,这就代表你?的生意是否?做得成功,没有信心让?顾客把你的?企业app?留在手机上?,你就没有信?心让用户给?你掏钱。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最难?的事情,确实,不过,只要你真正?的提供一些?服务和照顾?给你的客户?,虽然有些复?杂,但是,手机app?客户端已经?可
以胜任这?个复杂工作?,你完全可以?获得忠诚客?户。
移动APP?客户端帮助?中小企业营?销
中小企业打?造的就是一?款实用的移?动营销解决?方案。作为一款提?供专属手机?客户端的工?具,APP客户?端可以生成?桌面图标,帮助企业抢?占入口,而且还提供?定制化欢迎?页,这对于企业?品牌的加强?非常有好处?。
在产品的设?计上,APP提供?多样的版式?、多级导航以?及多维产品?展示的功能?,可以有效帮?助企业打造?一个符合手?机浏览习惯?、随时随地抓?住用户眼球?的企业AP?P。
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二?维码的普及?分不开,二维码让让?智能终端可?以非常快速?地采集一些?信息,二维码的应?用是普及下?载的必备武?器,让企业可以?免去传统发?传单那样劳?心劳力的环?节。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有4亿网民?正在使用手?机客户端浏?览产品和服?务信息,因此,创建一个手?机客户端,无疑是开辟?一条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之路的第?一步。然而,相对于PC?而言非常狭?小的手机屏?幕,实在无法容?纳太多的A?PP,而调查数据?显示,一般用户常?用的APP?,不会超过1?0个。一个 APP 被下载以后?,只要有 30% 的使用者把?它留在手机?里,那就算是有?黏性的,估计 80-90 % 的企业 APP 最后都会被?删掉。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打造一?个不会被用?户删除的A?PP,并被经常使?用,才是最符合?企业营销的?需求,以及最大的?难题。
因此,在这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如何通过手?机获得客户
?,是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因为初?步探索的不?顺利而放弃?,不仅会错过?移动互联网?的大好机遇?,更有可能使?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落后?于竞争对手?,从而危及中?小企业未来?的生存。但究竟要如?何去做,才能抓住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是横亘在中?国广大中小?企业的一道?难题。
作文四:《以互联网思维看互联网和关于互联网的研究》5800字
作者:陈力丹
新闻界 2016年03期
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三个传播的发展阶段:
前Web:“机器网络”;
Web1.0:“内容网络”;
Web2.0:“关系网络”……
一、该如何看待互联网
10年内,我们将进入“智能一切”的时代,人们不需手机了。那时将逼近Web3.0,即物物相连的“终端网络”时代。现在的广告正在大力推行4G,我们的很多研究文章也是4G如何。学术研究需要超前,但目前我只看到一篇媒体副刊文章谈到5G对生活的革命性影响,以及理工科的文章在讨论相关的技术问题。
前不久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圣迭戈举行的工作会议上公布了5G技术标准化的时间表,5G技术正式名称为IMT-2020,标准将在2020年制定完成,未来5G网络将至少有20Gbps的速度,这比坊间预测的10Gbps整整快了一倍。ITU称:“5G网络同时具备在1平方公里范围内向超过100万台物联网设备提供每秒100MB的平均传输速度。”
5G会满足多样化场景和及时的新闻挑战,5G将渗透到物联网等领域,与工业设施、医疗器械、医疗仪器、交通工具等深度融合。
从时间坐标看,每隔10年,移动通信领域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每隔10年,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就会普及: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诞生,然后是90年末的GSM网络,随后到新世纪的3G网络,紧接着是2010年的LTE 4G网络。
当然,传播技术不会朝着单一追求速度的方向无限迈进。在一个拥有相对极值的阶段将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
新传播形态正在呈现的对社会结构影响的趋势在于:
1.空间极度压缩,交往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身体的存在位置已经不是决定群体是否有共同经历的前提。新媒体将身处不同物理空间的人整合进共同的虚拟场景,人们的交往向即时在线转变。低头族现象说明,只有当“注意力在场”时,身体在场才变得对时空、交往和传播具有意义。
2.人的真实社会角色与身份被剥离。在各种新的传播形态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不依附于社会现实地位的存在,扮演想扮演的角色,承担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作用,表现出多重人格,甚至借助于网络的匿名表现出极端的、反常的人格特质。但同时,虚拟社会网络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相互交叠。
3.传统的传播顺序与格局改变。新传播形态下的信息,呈现非线性、圈层、超链接的连接方式,改变了以往的线性顺序。在新传播形态的传导和转译下,人们头脑中的社会图景被肢解,“强力浏览”和秒杀式的跳跃阅读,替代了逻辑化、有条理的信息接受。各种新信息中介商的经验策略,则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在随时变动的传者和受者之间,加入了智能化的信息过滤系统,大大方便并控制了使用者。
4.人的记忆方式和内容偏向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性记忆在于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并非记忆力不重要了,但记忆的侧重点发生变化。在信息搜索极为便捷和快速的条件下,基于知识积累的理解力显得更为重要。(面对丰富的材料和精确的数据堆而没有思想的白痴多起来)
5.传统构词法被解构。其实,新网络语言的形成仍然是在语言学的范畴内:语言符号形成的任意、语言符号形成的约定。网络新词的传播和发展依赖使用者的约定俗成,内涵丰富独特,表达方式十分贴合网络语境的氛围,在社会心理需求作用下进行有规律地自我更新。
语文专家们以传统的认识将部分他们认可的网络纳入“正统”。教育部曾经持续数年发布新词语以示某种程度的承认。一旦汇入正统的词汇,由于它们脱离了已有的网络环境,多数反而会被原来的使用者摒弃。而令教育部尴尬的是,其发布的网络新词有90%绝大多数人看不懂,更不会使用。网络新词是一种来自草根网民的语言文化形态,专家们对于网络新词的处置,显露出权威标准的精英心态与草根文化的矛盾。
建议关注与新闻传播紧密相关的三个年度报告:国际电信联盟(ITU)2014年11月发布《衡量信息社会报告》、皮尤(Pew Research Center)(每年春季)发布的《2015新闻媒体现状》和玛丽·梅克尔(Mary Meeker)(每年春季)发布的《2015年互联网趋势报告》。
我们现在关于互联网说得很多,但多以传统媒体作为参照系,因而有“新兴媒体”“自媒体”等说法,这样的认识是有误的。在多数人,甚至宣传界的领导人都在使用“××媒体”来叙说互联网的各种传播形态时,为了便于沟通我也不得不这样说。其实,互联网完全不是传统媒体意义上的“媒体”。我们习惯于从自身的逻辑出发,把互联网视为延伸价值观和影响力的平台或工具。事实上,互联网更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它正在重新聚合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包括整个社会的传播形态和路径)。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之下,我们的社会不知不觉中呈现着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局面。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本质差异如喻国明所说:“传统媒介一直是作为少数人的传播工具而存在于社会里,而很少能够被社会大众所用并自由地进行分享。而互联网恰恰激活了比机构更为基本的社会基本单位——个人,使每个个人都成为这个传播系统当中的一个元素、一个基本单位。”[1]
互联网仅仅是一类渠道、手段,它发现、激活了分散在每个人身上的各种有价值的资源,认知资源、体验资源、掌握的时间、做事的能力等等,重新配置和加以整合。在互联网环境中,可以看到三维、四维(立体+时间)甚至五维(再加时空隧道)的交流与展示,若以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来观察互联网,以平面和线性的方式对后者来实行控制,实际效果甚微。从这个角度思考**提出的“互联网思维”要求,其长远的意义不是很清楚吗?
二、互联网研究不宜停留在描叙现象上
我国新闻传播学关于互联网的“研究”,基本停留在以下几方面:
1.不断紧跟传播科技发展的脚步描述各种新传播科技的“特征”。
2.提供大量传统媒体如何摆脱眼下困境的措施建议。
3.遵循各级行政权力关于控制网络信息的指令,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各方面“舆情”(一定程度视为“敌情”)和各种立竿见影遏制舆情或扭转舆情的措施。
4.紧跟西方媒体各种实验性措施加以研究和介绍。
蓦然回首,这些“成果”大多成为过眼云烟。并非完全不能做,问题在于现在是一窝蜂地“研究”这些,而且大多数为描述,以及一些拍拍脑袋想出来的所谓“对策建议”。
传播科技不断发展情形下的新闻传播研究,不宜停留在介绍各种数据上,不宜停留在介绍西方各种实验性经验上,需要有高一些的研究视角,不要陷进去出不来。所有的新经验和年度报告,都是我们研究的素材,但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呈现。学术研究要尽可能从非功利的、客观理性的角度思考各类新传播现象,才可能真正给社会留下些微思考。只有新闻传播学界有相对超脱的条件,以非功利的、客观的视角观察网络传播现象,不宜把这样的有限资源消耗到为领导机关服务上来,这是领导机关自身的研究部门应该承担起的主要责任。
三、建议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的话题
新闻传播学界应把重心放到相对宏观的研究方面,建议研究以下的问题:
1.互联网对社会传播结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该如何看待;这些影响可能带来的种种悖论以及对悖论的解读。就如媒介环境学派曾经所做的那样,理论上对现象加以理性阐释,并向社会提出各方面的劝告、忠告、警告。
2.各种新型的传播形态对人们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发展趋向,这些趋向的正面应对,也应是新闻传播学界承担的研究义务。
3.互联网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各方面的应对,也应是新闻传播学界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关注的。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面对很多新经验和新数据报告,没有思想,不能提出问题和论证问题,只会正面介绍。其实,网络发展的任何一种趋势都是双刃剑,指出可能的负面影响比点赞正面影响更重要,纠正不科学的偏见认识更为可贵。
例如,大数据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其可能的负面问题比带来的正面影响更重要,但现在谈的不多。2015年2月《新闻记者》的公共账号在处理我关于大数据的文章时是有眼光的,凸显的是我谈的可能带来的问题方面。我的文章前半部分谈的是大数据对新闻报道带来的正面影响,后半部分是关于使用大数据报道新闻可能带来问题的部分,其公共账号对后半部分做了文字处理,改标题、配图片、句子标红、重新分段。我说了一句话:“照相术刚发明之时,人们普遍认为它能够担当起真实再现客观世界的任务。但后来人们发现,照片说谎的技巧比文字更加高超。如今对大数据的期待,类似于当初对照相术的期待。”(后一句被描红)编辑由此设计了大标题“陈力丹:大数据如同照相术,说谎的本事比文字更高超”,所配插图为手捧接着向流水般下泄的“大数据”,漏掉的比接住的还多。我本来没想对这个喻证做更多张扬,看到他们重新编排的文章片段,我都感到陌生了,因为他们把我的一二句话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标题和插图,做了生动的演示,让文章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凸显观点,特别是预警观点,应该是学界的责任。希望研究理论的同行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提供新认识、新观点上,将所分析的具体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不要就事论事。
此前我看到南京大学王辰瑶的论文《未来新闻的知识形态》[2]一文,感觉眼前一亮。她提出了目前我们每天司空见惯却没有深虑的问题:互联网使得“关于事实知识的知识”将超越简单的“发生了什么事”的新闻知识类型。未来新闻可能超越对线性时间的追逐,更从容地提供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事实性知识;未来新闻可能超越简单的事实性知识形态,有能力通过处理更多的事实,提供关于事实的全新理解……仅以时间性为“新”,不能再满足未来新闻的需要;其次,受众的接受行为不再受制于线性时间。对于受众来说,新闻从河流变成了海洋。……
她的另一篇文章《记者为什么成了不可爱的人》,[3]根据2015年初的7个记者与社会冲突事件,论证了网络时代新闻生产者和使用者(还有同行与同行之间)的冲突,以及为什么网络化会呈现如此的冲突。不是停留在具体事件的描叙上,而是回答互联网的环境如何会造成这类冲突不断发生。现在普遍的问题是:描叙情况很生动,一到分析就无语或变成了套话。
再如“新闻价值”研究。各类新闻聚合网站的出现,对传统“新闻价值”的运作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纽约时报公司的新闻聚合网站嗡嗡喂(Buzzfeed)运行软件,每天对上千个合作的新闻博客的数据进行扫描,包括“赫芬顿邮报”和AOL,找出受欢迎度可能性高的文章(根据网民分享文章的次数来判断),然后再精选出最具发展希望的样本。通过搜索、发送信息链接,为用户浏览当天网上的最热门事件提供方便。这类运行不就是建立在别人基础上的新型新闻选择吗?远比根据记者的经验判断选择新闻要精准得多。而在这个问题上,尚无人从践行“新闻价值”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谈到广告,我们的传统认识是:广告多以生硬地打断观看的线性秩序为前提,因为广告传播的本质即“展示”。然而互联网的原生[自然]广告(Native Advertising),打破了广告传播“展示”的特征,实现了有价值的内容与广告的无缝融合。如果未来的媒体广告和广告学理论不能跟进这样的变化,媒体无法生存,广告学很难成其为“学”。
再如我们常说的“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更需要强调,否则任何初始的新闻就可能因与“谣言”为伍而受到打击。2015年8月天津大爆炸事件之初对300多各种网络账号一股脑的封闭,反映了控制者对网络新闻传播比传统媒体传播更为鲜明的特征——“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缺乏理性认识。别看我们天天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实有几个宣传官员知道并懂得马克思关于“有机的报刊运动”(其核心观点便是“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的思想?
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这种情形在8月20日比-法火车发生恐怖袭击的网络新闻传播中同样获得了表现。最初的新闻如下:
法国当地时间20日下午6点左右,这两名海军陆战队员在火车上发现一名年轻男子形迹可疑,后来还在男子如厕时听到厕所里发出枪支上膛的声音。可疑男子走出厕所时,手里真的握有一把AK47,开枪向乘客扫射。两名海军陆战队员迅速行动,将其制伏;其中一名队员脖子中枪,但没有生命危险。
后续的新闻证实,这条新闻的细节几乎全是错的。然而在不断跟帖中,普通人对此却很理解,有一条帖子的标题是:“公众事件出来,有不准确的传闻很正常”。作者接着写道:“如昨天三个美国人勇斗恐怖分子的事件。开始传是恐怖分子在厕所上弹被听到。后来的新闻修正为他在12车厢上厕所上弹遇到一个法国人,开枪打伤乘客后冲出,三名在13车厢的美国人看到逃跑人流逆行冲上搏斗制伏歹徒。看了开始的传闻就大骂说逆行的是谣言,这尼玛是病,得电。”网络新闻传播肯定有很多误传,如果就此判断最初的新闻是谣言,那就如跟帖的作者所说,“这尼玛是病,得电”。互联网传播具有自净功能,互联网不是谣言的存身之处,但是其必然的过路之径。
这时,也我们更需要关于“新闻误读”在网络传播条件下的研究。然而,我除了看到陈秀云的学术论著《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4]外,只有几篇关于新闻误读的一般文章,新闻理论的研究,在这方面尚没有跟踪互联网传播条件下的进一步研究了。建议读一读马少华关于此书的评论,我们需要开发新闻理论的研究话题。“更多地融入新闻实践信息,更多地关注那些具体的实践过程、传播过程和传播环节。这个研究倾向,可能在一点点地改变和拓展着由新闻定义、新闻价值、传媒职能、新闻政策、新闻法和职业道德等等所构成的‘规范性’的传统新闻理论图景。”[5]
新闻传播学界的任务其实很重,需要在复杂而陌生的网络传播环境中多向公众和官员们提供关于新闻传播的比较科学、理性的认识,少说套话空话。再说一遍,只有新闻传播学界有相对超脱的条件,以非功利的、客观的视角观察网络传播现象,如果都跟着为现实行为做注释和帮闲,那学科的发展就真没指望了。
(以上所说,原是2015年9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业的变革:历史与现实”会议上的发言内容,因为不知道发言时间只有12分钟,仅简单讲了开头部分。现在根据原来的框架做了适当词句扩充。)
作者介绍: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文五:《“互联网+”背后的文章》1600字
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互联网+”,引起各界强烈反响。这标志着本届政府在信息经济全面发展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马化腾的一次演讲。马化腾本次也提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在互联网+这个前沿问题上形成呼应,达成共识,这是国之幸事,民之幸事。 “互联网+”实际是互联网+X,X就是指各行各业,实际是指工业化下的各行各业。“互联网+”在成为行动之前,要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或者说排除三种障碍。 首先,是互联网+的制度创新。互联网+X,谁说了算?这是当前最突出最尖锐的问题。在总理提出互联网+之前,实际情况是,互联网+X,规则由X说了算。例如互联网+金融,规则由金融部门说了算;互联网+交通,规则由交通部门说了算;互联网+图书、+医药、+,全是X各自一家说了算,互联网相关部门(例如互联网协会、工信部、中央网信办)的意见连问都不问。总理既然提出了互联网+,不是说今后要互联网一家说了算,至少希望将来有事,互联网+X两家要商量着办。当然,商量着办的结果,最后要统一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个大方向上,而不是让权力和寄生在权力下的传统既得利益单方决定资源配置。 其次,互联网+X,二者是什么关系,颠覆还是互补?一说互联网+,搞互联网的人容易亢奋,想着好容易翻身得解放了,就想打倒这个打倒那个。但这是不明智的,互联网业现在还是小车,各行各业是大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阿里、腾讯进入金融、交通领域后,吃了不少苦头,应该买个明白。马化腾3月4日的表态就比较好。他强调,腾讯并不会进入每个行业来自己做,而是提出“互联网+”的理念,并且把腾讯在关系链、支付、社交广告等等方面的能力做成基本的零件和工具,作为“武器”开放给广大第三方合作伙伴去改造、提升他们所在的行业。互联网业要充分关切和建设性地解决各行各业的难题。另一方面,X的心态也要调整。不要老以为互联网进来,是要吃掉(替代)自己。互联网+的实际结果将是,X的绝对值不仅不下降,反而会上升(只是X占全局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好比工业革命后,农业产值和产量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大幅上升是一个道理。这是新陈代谢的规律。互联网+X,将让X的饭碗比现在更大,这是一场增量改革。合作才能共赢。 第三,互联网+X,是新产业还是新业态?专家在这方面有时都说不清楚。一些专家说互联网+是指新产业。新产业对应的是产值,新业态对应的却是结构(质量)。“互联网+”行动计划针对的显然是新业态。搞互联网+切忌浮躁心态,要警惕打着新产业的旗号走旧业态的老路。光伏的教训应该汲取。狭义的“互联网+”,是在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大背景下,在“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这个初衷性的判断下做出的。信息网络才是新兴产业,而“互联网+”更多指“产业创新”,说白了,就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我个人认为,新旧业态的经济学区别在于:旧业态是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大,新业态是范围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优。由此推论,“互联网+”要产生实效,需要把文章做在通过创新,降低多样性成本以支持提价竞争,从而实现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上。 **首次提出、并有产业呼应的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或足以同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媲美或更到位,共同形成引领未来的主张。因为在人类和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历史阶段”,新趋势的重心不在工业,而在互联网。“互联网+”这个提法,具有主导、引领、带动意味,互联网与工业化,是车头与车厢的关系。正如学者曾润喜说的,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是“发动机”。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是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的关系。当然,要提到这个高度,还有待进一步共同思考乃至共识的形成。
作文六:《不错的互联网金融文章》1500字
互联网金融是时下热门的话题。一般的理解,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现在已经是相当普遍了。互联网早已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几乎每一个角落。离开了互联网,不但金融业,恐怕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寸步难行。既然如此,互联网金融,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知道,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主要有两大核心业务:资产端业务和负债端业务。过去几十年,互联网技术对银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负债端。银行的负债业务是银行和储户之间的业务关系:银行吸收储户的存款,为储户提供各种资金服务。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这一块服务效率。现在,除了开户和销户,储户的所有业务几乎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办理,全程不需要和银行的人碰面。但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生意,而风险主要体现为资产端。也就是说,资产端更能体现一个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资产业务的核心体现为风险资产定价能力。遗憾的是,互联网对于提升银行这方面能力的帮助一直不大。或者说,传统银行一直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提升自己的风险资产定价水平。
马云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如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反而渐渐摸出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资产端业务(更准确地讲,是放贷业务,因为毕竟当前互联网企业还不是银行)的管理水平。
阿里巴巴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阿里巴巴发力“互联网金融”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直以来,银行不愿意涉足小微企业。为什么?因为小微企业的风险不好评估,又没有资产抵押,银行大多不愿意给它们提供贷款,这等于放弃了这块业务。然而小微企业汇聚起来的资金需求是很庞大的,只要掌握了评估小微企业风险的“秘籍”,那么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将是低风险高回报的蓝海。阿里巴巴就初步掌握了这个秘籍。那就是,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海量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通过这个“大数据”,初步解决了小微企业风险难以评估的问题。显然,这些海量数据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只能建立在阿里巴巴B2B、淘宝业务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所以说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五年前,阿里巴巴即使想做,也没有这个基础。
虽然可以从事放贷业务,但是阿里巴巴还不是银行,还没有取得银行牌照。阿里巴巴赖以放贷的钱,来自于银行。银行是当今唯一可以合法吸收存款的机构,支付宝、余额宝里的钱是从银行里转过来的,用户毕竟不能往支付宝、余额宝里存现金。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不在于资产端业务(即放贷,法律允许任何个体均可借出资金牟利),而在于负债端业务(银行是唯一可以吸收存款形成自己的负债的机构,其他所有金融机构放贷的钱要么来自于自有资金要么来自于借款)。前天,央行副行长在互联网金融大会上也表示,“发展互联网金融,两个底线不能碰,不能击穿: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资。”
这意味着银行的牌照是不会随便颁给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这显然对当前的银行是一种保护。可以想象,一旦阿里巴巴被允许吸收存款,那传统银行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侵蚀的是传统银行资产端的业务,因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资产定价方面更具有优势。那么商业银行做什么呢?我认为未来的商业银行将主要做好自己的负债业务,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储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它还可以从事各种中间业务,但是直接参与投资的比例要下降。投资,就交给更专业的机构譬如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行去做。商业银行可以做资金的批发商,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行提供投资资金来源。实际上,当前在美国,商业银行基本上回归到这样的角色。美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占全社会融资的比例已不足20%,大部分的社会资金需求是由投行等金融机构满足的。中国当前投行并不发达,未来互联网金融也许承担更多的专业投资的重任。
作文七:《关于“互联网+”创业的探讨》3900字
关于“互联网+”创业的探讨
来源:金窝窝
通过分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形势分析,对“互联网+”创业机会进行探讨。主要对“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现状分析,给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方向。并通过实际案例对互联网+的创业进行说明。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互联网+”
一、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分析
(一)高校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
高校毕业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技术、新思想的先进群体,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生们年轻、充满青春活力、蓬勃向上、有朝气,是促进和推动国家进步的栋梁人才。然而,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重要环节,每年高效毕业的大学生们都会为自己的就业问题四处奔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成逐年递增趋势2015年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人,就业人数进一步扩大并再创新高,这无疑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又会迎来一个新的“最难得就业季”
(二)高校毕业大学生创业情况
基于我国严重的就业压力,加上毕业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就业的困难重重,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有所上升。创业的学生比例由2014年的3.2%上升为2015年的6.3%。在社会整体的创业热潮影响下,大学生也受到这股洪流的影响,2015年毕业生的创业热潮开始兴起。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来自政府层面为创业者提供包括政策支持和帮扶、投资环境的繁荣和社会整体对创业的积极态度,都对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创业或者加入创业公司开始成为毕业生们的热门话题。
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基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了挣钱、自由也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一个重要理由。理想、兴趣、财富、自由都凸显出新一代大学毕业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选择创业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社会整体的创业氛围浓厚,政府对创业者们的支持,包括开辟创业园、提供初创办公地点、提供类似天使投资的创业帮扶基金,都对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创业有更强的吸引力,让聪明、有想法、有激情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大潮中去。
二、“互联网+”的创业机会分析
(一)“互联网+”介绍
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无论网络零售、在线批发、跨境电商等交易的在线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互联网+”简单点说就是需要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
(二)“互联网+”发展的宏观环境
1)人力资源环境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201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和网民规模(包括移动端端和PC端)增长迅速,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截止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脚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有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网民平稳增长。
2)政策环境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服务经济发展转型、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推动开创了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可以概括称为:“互联网+时代”。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基础性、先导性与战略性地位显著提升,成为服务经济发展转型、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战略重点。
政策与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国互联网法律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尤其是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逐步进入商用领域和实行市场化运作,我国有关互联网的立法活动也呈上升趋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与互联网相关的政策与法律,这些政策与法律具有管理、促进以及保障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作用。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产业的发展,我国也在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律。
3)产业环境
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虽然正焕发出强盛的生命活力,但目前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产业规模相对依然较小,网络基础设施急待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屡响警钟等。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要把信息基础设施摆到同铁路、公路、机场建设同样的高度来重视,加大无线和固定宽带投资,积极推进电信改革,打破电信垄断,推动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产业合作,给互联网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
(三)“互联网+”的创业机会
目前,“互联网+”正从消费互联网加速渗透到工业互联网领域,垂直B2B电商将迎来“井喷”行情。为此国家正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五年行动计划”八项行动,扶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电子办公”与“互联网金融”的跨界融合发展,作为创业孵化基地的产业园区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面临如何加速创业孵化基础设施“互联网化”的全新挑战。所谓的“互联网+”创业就是互联网平台上加上一个传统行业,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然后助飞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由于与互联网的相结合,诞生出了很多普通用户触手可及的理财投资产品,比如余额宝、理财通以及p2p投融资产品等;比如互联网医疗,传统的医疗机构由于互联网平台的接入,使得人们实现在线求医问药成为可能,这些都是最典型的“互联网+’的案例。
“互联网+农业“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影响深远。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必将开启我国小农经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互联网+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互联网+教育,让每个人都能通过互联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而且对于国家而言,社会教育素质的提高更是喜闻乐见,尤其是通过这些人带来的辐射作用。
“互联网+医疗”患者可以通过这种创新模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庭医生,全方位管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问题,一站式完成检查、诊断、治疗。通过互联网,医疗数据可以实现自动流转,有助于患者管理自己的健康档案。对医生而言,医生将面向全平台的患者,实现云端系统网络诊疗,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工作,甚至整合完整的患者医疗数据,管理自己的病人群体,提供专业优质的诊疗服务。
“互联网+通讯”、“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民生”等等均为我们基于“互联网+”提供了广阔的创业机会。
四、总结
“互联网+”是创业第三次浪潮的主要标志,创业就是创新,就是社会在进步,所以创业者的未来值得期待。创业的目的是金钱,但并非是无原则的,大多数的创业者依然心怀热情和理想。这更加剧了创业市场的混乱和残酷。实际上,根据统计,创业成功者不足1%,大多数人成了别人成功的注脚。日前,李开复也曾经给予创业者一些忠告。李开复认为,创业往往比就业要辛苦百倍,而且经常要自己不拿薪水,还要掏钱或者是借钱。就算你一开始成功了,将企业办起来了,也不见得以后就风光无限,真正能够做成伟大公司的概率不足万分之一。
创业者必须是有自信和自觉的。一个真正适合创业的人一定是一个聪明的、有自信自觉、不畏艰险的人,他们遇到问题往往都会通过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去请教那些所谓的演讲者、专家,他们并不喜欢这些心灵鸡汤。
同时,创业者还得兼具激情和理性。李开复认为,“想要更好地学习创业技巧的方法是加入一个有经验的创办人办的中小公司,跟着他们学习技巧,加入这样的公司后,可以从中学习它的运营和文化。在一家小公司,比较少官僚政治,步伐特别快,而且你有可能参与学习实践各个不同部门的工作,不会成为某个小部门的螺丝钉。”
同时,执行力是一切的保障。真正好的创业者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点子就能成功的,点子一点都不值钱。真正能够促使你成功的是看你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快速执行。而要做到这点,需要强大互补的团队,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当然还有巨大的资金。
作为一个创业者,遭遇挫折,碰上低潮都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时候,反省能力和自我反省精神能够很好地帮助你渡过难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对创业者来说,问题不是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而是应该时时刻刻警醒、反省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时刻保持清醒。
作文八:《关于互联网的作文》400字
关于互联网的作文
关于互联网的作文
在我们身边有一张神奇的"大网",叫做互联网,它用无数条有形或无形的线把整个地球团团围住,人们能通过它可以做好多事情:工作、学习、娱乐、购物、交流等等。
互联网又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它连接上了全世界所有的小网络,最后将它们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大网络。你在互联网上不仅可以畅游信息的海洋,还可以自己发布信息呢~
在同一个互联网里,解决了一个问题:语言不通。不同类型的电脑和电脑编码,就好像人们讲不同的方言,交流起来很不方便。可现在有了互联网,大家都用一种叫做HTML的网络通用语言,这样就没有语言障碍了。
互联网对我也很有帮助,我平时会通过互联网查查资料、看看新闻,还会约上好朋友在网上下盘国际象棋,也可以算是一个小网虫了。有一次一道填空题难住了我,我冥思苦想,就是答不出来,就连词典也翻遍了,最后通过万能的互联网,用关键字搜索,马上就找到了答案,它的高效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年,但它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有了神奇的互联网,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希望未来的互联网能更好地服务人类~
作文九:《关于“互联网思维”的思考》1100字
龙源期刊网 ://.qikan..
关于 “ 互联网思维 ” 的思考
作者:王丰斌
来源:《国际公关》 2014年第 03期
从 1994年 4月 20日中国接入互联网那一天开始,互联网那点事儿愈整愈大,不知不觉 间,网络也快变成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阳光和空气,须臾不可或缺。互联网这 20年在历史长 河中不过 “ 弹指一挥间 ” ,但是套用 “ 千年未有之变局 ” 的话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因为愈来愈 多的人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正在重新书写历史。
现实正在被颠覆,历史长河的湍流似乎在这里发生变向。尽管互联网 20年的发展与沉 淀,还不足以提供一个既宽广又纵深的历史视角,但是疾风暴雨般的互联网浪潮冲击,迫使很 多人开始总结与反思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 —— 其中,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是互联网思维。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从事 IT 行业的、搞营销的、做媒体和传播的、投融资创业的,说法五花八门,角度多种 多样,但是,稍加梳理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目前的互联网思维基本停留在案例、现象的感性 提炼或个性表达方面,像屌丝经济、体验为王、用户第一、迭代开发、众筹开放等,大家各说 各话,互联网思维似乎就是不断增加的经验判断或感性描述的汇总。显然,如何思考互联网思 维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思维不是散点式、现象级的描述,是经过沉淀的一种简洁的、定式化、底层化的逻辑。互 联网思维是与前互联网时代的思维相对的;必须要能够充分了解互联网时代前后的根本性差 异,并能够分析出这种差异如何和为何形成。当然,我们要有分析立场设定(理论前提)和分 析框架的展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触摸到互联网时代的深层的社会心理结构。
为什么说互联网正在重构世界改写历史?思考这一场突变的理论视角是人的社会化生存发 生了怎样的改变。我们都知道,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化的生存,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其实,在互联网之前的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人的生存是在具体的时空里,横向 面对的是血缘、地缘、业缘等社会关系,纵向面对的是层级化、结构化、中心化的社会环境。 但是,互联网风暴把这一切都给颠覆了,人的社会化生存正在发生着一场突变 —— 具体时空中 的实体化生存转向网络时空中的数字化生存。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生存让人的社会化延展能 力大幅度提升。
网络时代中,人不再囿于过往的现实社区空间,层级化被解构、中心化被打破,所有人与 这个世界的关联变得如此便捷。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总结:互联网的到来解放了个体,实现了 个体自由,同时,为自由个体之间的自由联盟提供了无限可能。以往人类社会在具体的时间、 空间、社会、民族、文化等因素而建立的区隔、边界都可能被穿越,并重新以数字化的链接方 式重组社会关系和生存资源。
作文十:《关于互联网+的思考》2000字
关于“互联网+”的思考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疯狂的时代,这是理性的时代。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说法是“选对风口,猪也能飞上天”,于是大家纷纷寻找风口,幻想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天上的一头猪!在这个当口,“互联网+”的提出更是犹如一针兴奋剂,让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于是就有了年涨百倍的创业板股票,有了日涨千倍的新三板股票,其兴奋程度似乎只有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可以相提并论。还没有被“互联网+”的企业,有的跃跃欲试,还有的则心有茫茫然,不知该如何应对。
当年美国的互联网大潮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从而改变了许许多多的行业的商业模式;今天中国以移动互联和物联网为基础的“互联网+”的热潮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和商业模式,这些改变都是结构性的、根本性的变革。应该说面对这样的变革,人们无法准确预见未来具体的发展路径,出于对新模式的憧憬以及认知的偏差,产生某种程度的泡沫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因为泡沫的产生而否定互联网大潮的变革趋势,但也不能因为泡沫产生的必然性而忽视泡沫的危害。《孙子兵法》上有一句话“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只有从利弊两方面认识和把握“互联网+”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今天,让我们来谈谈“互联网+”的泡沫。
“互联网+”的热潮刚刚涨起,现在就谈泡沫似乎为时过早,但回头看看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似乎很有必要,知古鉴今,也许我们能从昨天的错误中得到一些启示。 对于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学术界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其中有一个描述是非常到位的----“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泡沫最大的问题是产生了一个美丽的虚幻之景,不会持久,也经不住考验,稍有风吹就会爆裂,爆裂之后一切皆无。因此,泡沫的实质和危害都在于一个字----虚!我们现在不从资本市场这样宏观的层面来分析泡沫,而是从微观运作的来分析可能产生泡沫的问题:
一、需求“虚”
很多人看到了或体验到了一种需求就开始开发一种产品,但最后却发现,人们对这个需求的期望程度并不强烈,从而无法支撑一个产品。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脸萌”;例如“易信的免费短信和电话留言”。
二、技术“虚”
现实中太多的例子-----一个技术团队,顶着一大堆光环,给投资人描述一个美丽的故事,
结果耗尽了投资人的资金后一事无成。发生在上海的“汉芯”骗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模式“虚” 典型的就是一哄而上的团购网站。团购网站是一种只能通过规模和先发优势才能建立起市场的商业模式,在早期的互联网发展中,这曾是主流,但这种必须借助持续不断的投资输血、通过资本市场不断输血才能生存下去的商业模式是背离最基本的商业原则,从而无法持久。另外,它很难组织起来可持续的利益链条。在团购的这种商业模式中,最终消费建立在廉价甚至是低于成本价的基础之上,消费者实际上是通过风险投资者的补贴来完成消费行为;对于商家来说,在推广期后它很难继续以团购的方式来获得消费者,正常经营状态下它必须以盈利为目的;这时对团购网站来说如果想要保持增长,那么就要不断扩大市场覆盖,或以补贴的形式取得商家的支持—成本不断高企而客户不断减少,这显然是失败的商业模式。
四、团队“虚”
一门好的生意,除了要有好的创意、好的技术开发之外,还要有好的团队来经营和执行,否则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最后还是要归于沉寂。典型的例子就是“凡客”。2011年,凡客最热闹时,公司里有一万三千多人,光总裁级的领导就有三四十位,凡客却走向了衰落。
虽然我们认识了以上互联网泡沫中的种种虚幻的陷阱,但对于当今中国的所有企业来讲,移动互联和物联网的热潮将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主动地拥抱这一热潮是最佳选择。我们必须认识到“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冲击绝不仅仅是营销渠道转移和广告宣传这么简单,它是根本性的,是观念性的以及系统性的,从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传播模式创新、知识结构创新、人才结构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乃至筹资模式的创新,行业、企业、老板、员工无不需要重塑与再造。著名学者吴晓波讲,“在未来五年内,很可能有一半过去成功者,无法迈过这场大转型,这将是一场覆盖式的强制淘汰。”
如何拥抱?简单讲,就是“参与”“学习”“思考”“行动”“迭代”。
“参与”:要想做电商,你自己最起码要成为一个电商的消费者。
“学习”:要抽时间学习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的相关知识和术语,以期具备与人对话和探讨问题的基础。
“思考”:在参与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经营实践经验,考虑“互联网+”
能在自己原有的业务范围内的那些方面创造价值。
“行动”:根据自己的思考,组织团队,开发和实施。 “迭代”: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不足,升级改进。 这是我的一些初步的思考,供各位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