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乌托邦读后感》1500字
品读《乌托邦》
理想国、乌托邦、世外桃源、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这些美好社会生活的代名词,都是人们超越现实生活,摆脱一切感情的干扰和心灵的束缚,静思默想后,把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美好理念的影子投射了出来。一言以蔽之,就是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乌托邦的国度里,一切都是平均享有的,所以那儿达到了普遍的幸福。那儿的公民都是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他们享受收获劳动果实的幸福滋味,他们只拿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达到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完美搭配。
在那金钱是粪土,人们自然不贪钱,于是就砍掉了烦恼,铲除了罪恶。莫尔说:“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 如今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内心总是被金钱所蒙蔽。
在那,人们热爱学习,视它为一件乐事、一种享受、一种荣耀。他们渴望提升自我修养,充实人生并增长阅历。教育是主动,人们选择自己喜爱的领域,一心一意地刻苦专研,人人都可以是精英,这样的社会怎能不昌盛。
在那,人们感恩造物主的恩赐,他们格外注重保护他们的生活环境,城市是雄伟壮丽的,乡村是难以言语的纯净。他们高兴地按照大自然的旨意,去追求人类所独有的耳、眼、鼻、耳之乐,在静静的夜晚体会星空的璀璨,闻扑鼻的花香和食物的味道,听美妙的音乐和鸟儿的歌唱。不因小快乐而妨碍大快乐,不因快乐而引起痛苦的后果,这就是乌托邦人对德行和快乐的看法。
莫尔的《乌托邦》这本书,理念自成体系,它不是维护统治的宣传词,也不是巩固宗教信仰的赞美诗,它只是一个善良的思想家对现世丑恶的颠覆。莫尔的思想建立在中世纪手工业基础之上,固然跨不出时代局限,但其伴随着智慧和美德而具有的超强洞悉力却突破了时代局限,与每一个善良而仍旧心怀希望的后人产生共鸣。 如果恶是现世的写照,一个人何以在现世活得足够好而不至于郁郁而终?没有信仰的灵魂终究不安宁,不相信神,那就选择相信存在于未来世界的至善,不管它有多么遥远。
莫尔生活在16世纪的都铎王朝,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国王是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只知横征暴敛,动辄施以极刑,日后也是这位国王要了莫尔的性命。贵族们疯狂投入资本原始积累,圈地养羊,将农民逐出家园沦为流浪者,甚至为生活所迫沦为乞丐盗贼。对此莫尔毫不客气地诘问“你们始而纵民为盗,继而充当办盗的人,你们干的不正是这样的事吗?对于时代的种种丑恶,莫尔大胆地挖掘出了万恶之源,他的结论是跨时代的,他的结论后来得到很多思想家的引用。
我想赞美的不仅是莫尔的先进思想,还有其对人性至善的坚信。乌托邦国民并不是与世隔绝,他们的邻国有的贪婪,有的嗜血,种种丑恶他们看在眼里,却不受熏染。他们保持勤劳、质朴、善良、无私的美德,乐善好施,不与人为难。
最喜欢书中一句话:“一个人可以仰视星辰乃至太阳,何至于竟喜欢小块珠宝的闪闪微光。”经济学上都说金银货币的出现大大便利了商品交换,从而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但金银给人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丝毫不亚于积极作用。种种积聚财富为乐,珠光宝气,自以为美的例子都昭示了金银财富怎样将人性扭曲。莫尔对其所做的颠覆是,金银在乌托邦人看来是可耻的标志。而物资是按需分配的,在全民参加劳动的情况下,物资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不会有囤积居奇,也没有人会因为物质上的缺乏而走向犯罪。 把人性中善的本质能够得到最大发挥,而恶的因子因为环境的优裕而受到抑制,这就是理想的社会。
沉浸在乌托邦的美丽中,乌托邦思想与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点一点的交汇融合。但一切皆是逃避!这是圣人的无奈。他们看到的是现实世界的另外的一个世界,内心投射出的影子。所谓的乌托邦的圣地,只是一场梦,一场唯美得让人震撼的梦,梦醒后,我该如何
面对犀利的阳光?而后,如何把我的灵魂,从乌托邦逐出… 尽管如此,但我宁愿相信这份恬淡和谐的生活就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
作文二:《乌托邦读后感》5300字
?精品文档?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一,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他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莫尔在书中通过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自从拉斐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国王的赞同实行,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亦步亦趋”,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拉斐尔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或是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
1 / 9
?精品文档?
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外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盛产黄金珠宝,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人人都得参加劳动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但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他们就是一种娱乐,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乌托邦是
2 / 9
?精品文档?
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需要东西直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救治不了乌托邦提倡安乐死,因为他们觉得病人放弃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
3 / 9
?精品文档?
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托马斯。莫尔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乌托邦这个国家,但他宁愿相信乌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我也持这一态度,正如我们相信天堂,这有关信仰无关常识。
乌托邦读后感,二,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4 / 9
?精品文档?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
5 / 9
?精品文档?
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
6 / 9
?精品文档?
邦。
乌托邦读后感,三,
之前看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里面的女主人公们把她们的地方叫心碎乌托邦,那时对乌托邦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知道这个层面上,自己理解的乌托邦的涵义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理想国。类似于香格里拉这样的词汇。直到今日看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由来以及这个词汇所寄予的深刻内涵。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那个时期所受的深重苦难。在《乌托邦》一书的序言中说,“莫尔之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他在书地第一部提出了这样的社会问题,第二部描写的乌托邦则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乌托邦便可使人民脱离苦难,这样的乌托邦国家是莫尔的理想,然而在别人眼里却成了空想。
时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学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尔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义的代表,或者,这并不是莫尔所愿见到的结果。说他是空想主义者,但是无
7 / 9
?精品文档?
疑他又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空想主义者。维彼沃尔金在《乌托邦》的历史意义一文中说,“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切矛盾,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是大是资本主义正在诞生的时代,这时的资本主义正在冲破封建关系的重围而突飞猛进的成长起来,并以带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了。”
在当时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英国,英王用刑残酷,杀人如麻。“我在那儿住过几个月,在英国西部人民起义反抗英王惨遭失败后不久,起义受到镇压,杀戮很重。”在文中,莫尔借希斯里德话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这个说法的先进处在于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来批判圈地运动,这段话也被马克思在资本论讲原始积累中两次引用。
到了乌托邦的第二部分,就开始描述乌托邦——莫尔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财财产公有,人们务农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儿女服侍父母,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其乐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从事游览的公民可以轻易得到许可。等等。乌托邦人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给那个时代的受压迫的人们无限的向往。然而,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是科学的,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和循环运作。因此,乌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义的代
8 / 9
?精品文档?
表,而不能实现。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能泯灭,在空想主义时期乃至整个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进步意义。
9 / 9
作文三:《乌托邦读后感》2800字
《乌托邦》读后感
我第一次真正有些了解乌托邦这个词汇的意义,要拜《奋斗》这个电视剧所赐。那个“心碎乌托邦”是那群在人生路上艰苦奋斗的青年人的疗伤之处,他们在那个他们自己定义的乌托邦中可以暂时忘却在奋斗路上所受的伤痛,可以慢慢恢复元气为下一次出发做准备。我那时对乌托邦的理解就是一个逃离尘世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可以舒心的生活没有那些让人头疼不已的烦心事。于是我向往有一天能找到属于我的乌托邦,在那里平淡幸福的生活。
到了大学才知道乌托邦不仅是一个梦、一个理想圣地,它还是一本书,一本由托马斯·莫尔所著述的关于一个名叫乌托邦的地方的书。其实莫尔能够详尽的知道关于乌托邦的一切要感谢一个冒险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这个冒险家游历了许多国家,喜欢流浪自由,不喜欢束缚,他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遗产给了自己的兄弟,自己扬着风帆踏着风浪开始了冒险之旅。他睿智沉稳,具有很高的哲学造诣。就是他将那个他居住了五年之久的理想国度介绍给了莫尔。拉斐尔是个令人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乘风破浪的勇气,佩服他面对危机时的沉稳执着。
读完《乌托邦》这本书,我对莫尔这个生活在都铎王朝时期对于我们来说很遥远的人才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认识,才感觉这个伟人离我们其实也挺近的至少在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的层面上是的。我在想乌托邦或许已经在莫尔的心中建筑了许久了,也许莫尔已经偷偷在那方土地上生活了许久。对于莫尔这个古老的哲人心中总是有种敬畏感。我读了他写给他的好朋友彼得·贾尔斯的信,感到莫尔是一个有些可爱的人。
他很忙忙到只有偷睡觉和吃饭的时间才能把自己心中的乌托邦写成书分享给每一个向往它的人;他很认真认真到不放过关于乌托邦的每一个细节。他说他愿做老实人不愿装聪明人。出身富裕的莫尔对于劳苦大众的痛苦给予深切的同情。他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厌恶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
他认为财产私有是罪恶的根源,严厉批判造成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英国圈地运动。他主张要根除盗窃这样的犯罪行径只靠严厉的刑罚是不能根除这些弊病的。他认为严厉处罚盗窃犯是越法的,对社会不利。对于盗窃,这是过于严厉的处分,但又不能制止盗窃。仅仅盗窃不是应处以死刑的重罪,而除盗窃外走投无
路的人,随你想出什么惩治的办法,也还是要从事盗窃。在这点上,英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一样,很类似误人子弟的教书匠,他们宁可鞭挞学生,而不去教育学生。你们对一个盗窃犯颁布了可怕的严刑,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给以谋生之道,使任何人不至于冒始而盗窃继而被处死的危险。这个道理就好像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莫尔是非常反对圈地运动的,他认为它是造成盗窃成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圈地运动将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他们失去了生存资料,转而去劳动市场上找工作又经常找不到,窘迫的生活逼着这些人只能走这两条路:一、盗窃(盗窃被抓住要受绞刑)二、沿途讨饭(沿途讨饭有可能被当做到处游荡的不务正业的游民抓进监狱)莫尔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恢复佃农对土地的所有权,让佃农重新回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控制垄断,振兴农业和织布,让那些找不到工作在家的人适得其所。对于国王为了个人利益剥夺民众的现象,莫尔作了激烈的批判。其实只有民众普遍富裕了那么国王自然会拥有许多资源财富。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处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当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关于院经式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比喻。柏拉图做了一个经典的比喻:哲学家看到人们走出涌上街头,浑身被经常的阵雨淋湿但却无法劝他们进屋躲雨。哲学家们认为这种情况下至少自己是安全的,对于医治别人的愚蠢,他们是无能为力的。进而比较指出哲学家何以有理由不参与管理国家。
乌托邦是个风景秀丽不易被外人进入的美丽岛屿。岛上有五十四座城市,无不巨大壮丽,有共同的语言、传统、风俗和法律。各城市的布局也相仿,甚至在地势许可的情况下,其外观无甚差别。乌托邦社会实行公有制,那里没有一件东西是私有的,他们的房子是要每隔十年就要用抽签方式调换房屋。他们的房屋很漂亮,整段建筑的住屋后面是宽敞的花园。四围为建筑的背部,花园恰在其中。每家前门通街,后门通花园。乌托邦人酷爱自己的花园,园中种有葡萄、各种果树及花花草草,栽培得法,郁郁葱葱,果实之多及可口实在让人垂涎欲滴。这样看来乌托邦人很会享受生活。他们重视农业,一天只工作六个小时,每天都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与现代社会相比真是相当惬意呀!
他们的家庭规模被严格控制,家庭中长幼有序。其实说实话我不喜欢他们为使城市人口不过稀也不过密,规定每家成年人不得少于十名,也不得多于十六名,将一户过多的人口抽出,以填补人口不足的一户的做法。我无法想象如何在一个家庭生活了许多年然后这样自由组合家庭,也许乌托邦真的达到那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这种境界也不得而知。
在很大程度上乌托邦是个公平的社会,但是我发现这个公平的社会竟然仍然存在着奴隶,奴隶要做那些特别繁重的劳动,他们跟普通的乌托邦人民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天差地别的,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莫尔身为上层社会人士的局限性。
乌托邦社会的婚配习俗很有意思。他们在选择配偶时,乌托邦人严肃不苟地遵守在我们看来是愚笨而极端可笑的习惯。女方不管是处女抑或是再嫁女,须赤身露体,由一位德高望重已婚老妇人带去求婚男子前亮相,同样,男方也一丝不挂,由一位小心谨慎的男子陪伴来到女方面前。我们笑这样的风俗,斥为愚蠢。乌托邦人却对所有其他国家的极端愚蠢表示惊异。他们认为人们在买一匹花钱本不太多的小马,尚且非常慎重,尽管这匹马差不多是光着身子,尚且不肯付值,除非摘下它的鞍子,取下全副挽具,唯恐下面隐蔽着什么烂疮。可是在今后一生苦乐所系的选择妻子这件事上,他们却掉以轻心,对女方的全部评价只根据几乎是一手之宽的那部分,即露出的面庞,而身体其余部分全裹在衣服里,随随便便和她结成伴侣,如果日后发现什么不满意之处,就很难以融洽地共同生活下去。其实这个习俗乍一看很野蛮但是细细想来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不是要坦诚相待吗?但是我们这些自诩为文明人的人,经常对待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遮遮掩掩穿着厚厚的伪装,让人分不清善伪。我们光是花在鉴别真伪的时间就不是个小数目。现代社会与人交往真的好累,每个人都带着面具,不愿让人真正了解自己。如果我们都能像乌托邦人一样那样希望别人坦诚同时自己也坦诚对人那该多好,那会省掉多少麻烦。乌托邦社会还实行一夫一妻制,对于对婚姻不忠诚的人会给予严厉的惩罚。总体来说,乌托邦的人民整体幸福感很高,它是许多人向往的理想胜地。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时常感到无所适从,经常感到无以复加的累,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能够缓解自己身心疲惫的乌托邦,然后逃离一切。祝福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然后能够幸福快乐。
作文四:《乌托邦读后感》2100字
读《乌托邦》有感
“乌托邦”,经常在一些文章中会看到,而一般来说都是为了表达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或不可能得到的惋惜之情,大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桃花源”之意。乌托邦一词现在常用来比喻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表示某些好但却无法实现的建议。而由之衍生出的“乌托邦主义”也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理论之一。
乌托邦一词正是出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中,由“乌托邦”原意——“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就大概能理解它的大体意思。而这本书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书名中的“最完美”——“完美”一词已足够让人唏嘘不已,却又“讽刺”般的“锦上添花”,成了“最完美”,岂能不让人觉得“荒谬”?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只是白痴的痴人说梦,相反,他是借由痴人之口道出“似乎”存在的桃花源的美好的一切,进而讽刺当时社会惨状。正如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英国罪恶的“圈地运动”,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猛烈抨击。早在14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由于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需求量越来越大,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部门。大封建贵族为了牟取利益,于是用暴力剥夺大批农民的大量耕地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用来饲养牛群,历史称称之为“圈地运动”。这段“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历史给莫尔以很大的刺激。可以借用弗洛姆.马尔库塞的话“不健全的,-
病态的,压抑的,异化的社会”。面对那个病态的,异化的社会,莫尔幻想一个公正合理的理想新社会的到来,试图唤起当代人们的觉醒。
在乌托邦,财产公有化是它的最大的特征。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共产主义”。 在乌托邦,全部社会财富是大家所公有的. 不管什么产品,用的还是吃的,都汇聚到每座城市的几个指定的市场. 家家户户到市场领取全部所需要的东西,不付钱,不付任何代价,也不受数量限制。在乌托邦岛里“没有穷人、没有乞丐”、“一切为大家所公有”。可以说,整个乌托邦就是一个共产主义大家庭。但需要着重注意的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并非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在人人劳动的前提下、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我想,也许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按需分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实现的,或许说它实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人人劳动”也许在一段时间是可以暂时实现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惰性”就会在安逸的生活条件逐渐显现。并非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自觉性,自制性,在可以偷懒的情况下,为何不“小小的”“休闲”一下呢?于是,时间一长,由于竞相暴露的“游手好闲”,本来一向自觉的人也会开始加入其中——这也是人的丑恶本性之一:自以为自己在追求所谓的公平,其实只是变相的利己行为罢了,殊不知自己的丑恶早已迫使自己抛弃了美好!
为了增加和积累社会财富,人人都须参加这种有益的劳动。更让人觉得心生向往的是乌托邦没有贵族、地主等,没有二流子,没有乞讨为生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贵贱之分。相反,乌托邦人牢牢地树立了务农为本的观念,特别重视农业劳动农业是很受尊敬的一种劳动。无论男女,从小就在学校接受农业教育,并到田地上实践. 城市中每个公民都须在农村住两年,以种田为业。具有慈善价值的是,剩余的物资会用以接济邻近贫困的地区,但决不允许浪费。
不得不说,托马斯.莫尔对于未来的美好前景构想是十分细致,专业的。在文中,他还对教育制度,城市规划,卫生健康作了详细的构想。在乌托邦,规定不论男女都要接受教育,都要经常读书,并且要把它培养成终身的习惯。同时,他们也十分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并非一味的推崇本国文化而排外。城市人口也有十分严格的限制,一旦超出限额,就要迁到人口较为稀疏的地区。反观当今中国,因为人口超生而“突然”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
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社会冲突与矛盾,不得不为作者的“宏图远虑”而赞赏不已!在乌托邦,每个城市都有四个医院,并且其中设施完美,药物齐全,医生经验丰富。这样,从很大方面抑制了传染病的传播。试想,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实现之,不仅仅意味着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国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也会剧增,进而影响一个国家整体风貌。
当然,作者在幻想他的“理想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时代的限制,具有狭隘性。财产公有,意味着国民会失去劳动的积极性。在按许分配的前提下,很少会有人想去创造更多不会属于自己的财富。乌托邦的婚姻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他们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是难以忍受的行为发生。同时犯有罪行的是不允许再婚的。一方面,它保障了婚姻的神圣性,但另一方面,它也抑制了人们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犯有罪行的人并不能被剥夺获得幸福的权利。在婚姻自主的当今社会,不得不说,书中的一些关于婚姻的限制具有时代的限制性和狭隘性。同时乌托邦的社交生活中也显现出了“尊老”的思想,人们统一在食堂用餐,而一旁坐着年长的人,这意味着吃饭是在重重的规矩的约束性进行的。于是在不知不觉间人们的个性就会被压抑,从而人的个性也在不知不觉间被消磨掉了。
乌托邦无疑为我们对未来美好构想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蓝图,也在激励着人们不断为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也许在有生之年不能实现,但却足以为之而奋斗不止了!
作文五:《《乌托邦》读后感》2100字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一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所着。这部着作借一个虚构的社会——“乌托邦”来反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英国“圈地运动”情况。当我接触了“乌托邦”这个虚构的但是有那么令人向往的理想国的时候,不禁在心中冒出一些想法——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国”。
我接受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曾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那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充满了向往。但是,我时常在想,共产主义社会难道就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了吗,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是否还会有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的社会形态,我并不怀疑共产主义社会。我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最终会实现,人类的发展将会在那是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但是,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人类描绘的一个宏伟蓝图,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个社会太宏大,太遥远。在我有生之年,我并不奢望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我希望能阐述一下我个人对于理想社会的一些看法。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经济、文化、科技等等。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的极度丰富,也不是科技水平的高度发达。最重要的是人类的道德水平。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观点了。结合我们中国现实的国情,
以我国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来说,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但是,现在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不禁让我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充满担忧。
首先一个问题是经济发展中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乡发展不平很、沿海与内陆发展发展不平衡表现得极为突出。其次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公平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贫富差异却在日益拉大。再次是经济发展的观念问题:很多地方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发展观念也非常落后,依旧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而兴办的政绩工程。还有……
我们的确取得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但作为一个理智的中国人,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国家存在的问题。诚恳的指出国家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去掩盖这些问题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人应该做的。
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是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们道德的沦丧。更确切的说,我们国人的道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得到提高。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但现实是,我们国家不但摆脱了过去一穷二白的经济面貌,还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国人的道德水平却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就算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如果没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那共产主义也只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因此,在我的“理想国”里,道德水平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适应的,甚至是略高
于经济发达程度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人民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不是掌握在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对劳动的不尊重和对人民劳动成果的践踏。而人民要真正成为财富的拥有者,也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否则也会经不住财富的诱惑而堕落。
孔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认为孔子是主张人们追求富贵只要以仁义为前提就是合理的。因此,我并不主张人们过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事实上,想要人们在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中拥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是很难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我们的道德能够支配我们所拥有的财富,而不至于让我们成为财富的奴隶。如果人类的道德水平不足以支配人类所创造的财富,那么人类就不应该拥有这样多的财富。
纵观人类历史,种种所谓“天灾”实际上都是人祸。以长江为例,在古代,经常有洪灾的是黄河,长江是很少出现洪灾的。原因就在于长江水域内湖泊众多,湖泊可以对洪水起到调蓄的作用。但是为什么1998年长江流域会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呢,除了气候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围湖造田使得长江流域内湖泊的调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分析一下,不难知道,围湖造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而我们在实施这项措施的时候,并没有仔细考虑这样做将要付出的代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发展只是片面的注重经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也是由于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道德的缺失有关。
在我的“理想国”里,人们的道德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至于能够用道德来指导人类的一切行为。如此一来,很多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要说什么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自然会缩小。因为大家都能意识到全国是一个整体,先进要带后进,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要说什么贫富差异,也可以自然缩小。为富者热心慈善事业,尽力帮助贫困者。贫困者也积极劳动,通过诚实劳动脱贫致富。而要说什么冲突、战争,那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大家都能意识到,人类是应该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用武力来解决的。
或许我设想的那个国度真的过于理想化了,不过在我心里,那确实是一个完美的国度。我并不期望将来的人类社会能像我设想的那样,心中能有念头毕竟是件好事。尽管世界越来越好,但离想象的完美世界还有差距,这差距就是我们继续奋斗拼搏的动力。
作文六:《乌托邦读后感》2300字
读《乌托邦》有感
“乌托邦”——子虚乌有的地方,包含了人类的多少美好向往。从记事起我就听到过“乌托邦”一词,它是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词。我就一直在想,乌托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有人说它美,美到荒诞,那它究竟又是怎样地虚幻美好、不切实际?如今,我有幸拜读了莫尔先生的这部作品。
《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本书叙述了一个航海家走进了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共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莫尔借航海家之口断言,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么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熬的悲惨负重下。在书的第二部分,他描绘了乌托邦这个与世隔绝的幸福海岛,财产共有是乌托邦的最大特点,物资取之不尽,家家户户可以免费领取所需要的东西,不受数量限制,却也从来没人多领。在乌托邦,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劳动,并要学会至少一门手艺。每个城里人都要先去农村住满至少两年,以种田为业。人们每天吃食堂,每天工作六个小时就足够了。小孩儿必须上学接受知识与品德教育。乌托邦人没有贫富差距,鄙视金银,金银被用来做马桶和罪犯身上的枷锁。岛上人人平等,住房每隔十年抽签调换一次,人人自由进出。乌托邦人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心灵的幸福。
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这座传说中的岛屿。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我又听说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一座传说中的岛屿。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
在人类智慧和思想的海洋上,有许多哲人像这位水手一样扬帆起航。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中国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不在苦苦找寻着人类的完美世界。我不禁想起了电影《血滴子》里边的场景:所有的人穿着同一个颜色的衣服,人人劳作,人人有饭
吃,病人能得到他们需要的药草,小孩子开心地在水车上玩耍??这安宁的美深深打动着我。
我不禁在想这位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活的作家是如何跨越时代潮流,怀着对广大劳苦群众的深切同情写下这本书的。于是我特意了解了一下作者莫尔。1478年,莫尔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14岁时,莫尔来到牛津大学深造。当时的牛津大学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中心。那个时代,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刚刚用帆船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哥白尼正在书斋中论证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同时在世??人的肉体的热量和活力正从神祗的禁锢中释放出来。莫尔如饥似渴地阅读人文主义著作和古典作家的作品。他最喜爱的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很快,年轻的莫尔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律师和国会议员。因为他刚直不阿、主持正义,无权无势的人民被欺负都爱找莫尔律师。在为平民打官司的过程中,莫尔隐秘地觉察到一种前所未见的压迫,这种压迫来势汹汹,虽与温顺的绵羊有关,却格外暴虐、蛮横。“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乌托邦》中的这段描述就是注明的圈地运动。马克思说:“圈地运动使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莫尔从各种描写美洲新大陆的游记中发现,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那种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情景正是他的向往。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奥秘,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私有制度。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
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
《乌托邦》果然是美得荒诞。组合家庭怎么能有血亲家庭来得亲切自然?具有着占有基因的人类怎能抛弃这一本性?男女相亲时怎能一丝不挂?乌托邦有奴隶的存在是否说明莫尔还保有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思想的残余?也许乌托邦人从小就在接受这样一种文化,对这些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什么。乌托邦虽也有它的非现实性,但跟当时的欧洲比起来制度似乎更加优越,人民生活更加和谐,乌托邦俨然已经美好了太多。它在当时更多地充当了现实的麻醉剂和社会的反面映射。
然而跨时代的遐想自然是荒诞的。莫尔看不到劳苦群众有改变社会制度的力量,更不能设想无产者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阶级将是革命的主力并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领导阶级。《乌托邦》作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开山之作,虽然有些不切实际,却引起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因为有了乌托邦,才有了后来活跃在美洲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才有了马克思的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创造了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造就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
关于乌托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人对它的狂热崇拜,也有人对它的严重排斥。总之,对于21 世纪的人类来说,正确认识乌托邦的空想主义,有效利用乌托邦意识和精神,必将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促进作用。而我认为,乌托邦空想主义必须与现实理性相结合,既不能把它抬得太高、视作万能的所在,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对人类积极的一面。唯有善用它,才可以促使人类和整个社会向更高、更广的方向发展。
保持美好的梦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愿我们有朝一日可以迎来更加美好的国度。
作文七:《乌托邦读后感》2500字
《乌托邦》读后感
《 乌托邦》于1516年12月在卢万(Louvain)出版。「乌托邦」一词是从希腊文ou(「没有」) 和topos(「地方」) 两字组合,构成一个新词,取其意为「乌有之乡」。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他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 莫尔在书中通过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 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 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 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 自从拉斐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 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国王的赞同实行, 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 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 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 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 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 亦步亦趋", 现实如此无可奈何, 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 拉斐尔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 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马斯. 莫尔出身富裕家庭, 喜好哲学(或是文学) 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 后来当了法官大臣, 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 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 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 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 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外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盛产黄金珠宝,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人人都得参加劳动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但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他们就是一种娱乐,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乌托邦是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需要东西直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
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救治不了乌托邦提倡安乐死,因为他们觉得病人放弃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托马斯. 莫尔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乌托邦这个国家, 但他宁愿相信乌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我也持这一态度,正如我们相信天堂,这有关信仰无关常识。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会出现什麽样的弊病。于是在书中他建构出一个没有阶级、十分平等的社会,人人都能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每天更疲于奔命,几无休喘时间,于是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的缺乏真的是现代社会严重的问题。此外更难得可贵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争斗所会带来的种种伤害,所以主张人人拥有宗教的自由,这于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难得可贵的。而作者在书中所提倡的这些理念,一直以来都有人们积极的去推动,但是时至今日,已经有非常多人失败了,然而为何会失败,我想应该是这种理想与人性有一段很大的落差吧!最重要的就是缺乏自由以及个人财产的拥有。但是作者以及许多这方面的努力者所提出的理念,有一部份也已经被落实在社会福利制度当中,如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就发展的十分完善,可见其理念还是有其可行性与珍贵性的,只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试验才能看到那成果出现,现在世界各国无不努力推行各种社会福利,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个理念开花结果的时候了吧!
作文八:《《乌托邦》读后感》1900字
《乌托邦》读后感
\曾记得中学时疯狂追捧的电视剧《奋斗》里有个“心碎乌托邦”,“心碎乌托邦”里有LOFT风格的房子,陆涛、夏琳、向南他们在“乌托邦”挥洒自己的青春,有感动,也有泪水。那时候,因为非常向往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也关注了“乌托邦”这个名词,但也仅仅是有个概念而已。直到最近偶然机会拜读了莫尔的《乌托邦》,才有其了真正较为深刻的理解。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深刻地认识到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莫尔借一位外国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这
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第二部分
《乌托邦》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财产公有,消灭私有制,消除了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超出了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例如莫尔主张普及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用本族语教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男女教育平权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进步的成份,为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养料,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莫尔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却未能找到理想社会取代现实社会的任何途径。这也是以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共同的无法克服的缺陷。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不可能付诸社会实践。因此,“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
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莫尔也正是以这些天才性的设想而被世人公认为西欧第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当年的很多设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有些至今仍是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作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受其所处特定历史条件和他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莫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尔写作《乌托邦》的目的在于规劝当时的统治者进行社会改良,他的基本立场还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乌托邦》原作采用的是拉丁文,这便是决定了它只能在上层社会传阅,而不会对下层社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与当时自下而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首先是由莫尔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莫尔在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中,屡任王室秘书,王室请愿裁判长、枢密院顾问官、副财政长官、下议院议长、兰开斯特王国首相、大法官等要职,他始终忠心耿耿地维护现实的社会法律宗教秩序。其次,是由于莫尔的英雄史观。人文主义时代的思想家们几乎普遍将他们的理想建立在一种天真的、超阶级的人类理性和信仰的基础之上,期待着贤明的国君来启迪人们的理性,唤起人们高尚的信仰。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的莫尔,也没有能够摆脱这种局限性。这点在《乌托邦》一书中,处处可以得到印证。莫尔将乌托邦的开国者乌托普国王视为伟大君主的典范,几乎乌托邦的所有优良习俗都是由他倡导并由后人继承下来的。
最后,莫尔所采取的这种态度也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制约的。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阶段,无产者还没有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更不会展示出她所具有的先进性和革命性,莫尔还不可能将他们
视为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主导力量。另外,莫尔的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作文九:《乌托邦读后感》1800字
“乌托邦”(Utopia)这个词本身就是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指的是“无何有之乡”,一个子虚乌有的世界。
《乌托邦》的作者莫尔是一位一个经历丰富、见闻广博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开始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而莫尔也受此影响,从自己为政府工作的所见所闻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竭力呼吁改变现状,并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用具体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来,为饱受欺压与不公的普罗大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第一部分描述的是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莫尔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所谓“羊吃人”的情况:圈地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世代依附于土地的农民们被暴力撵走后无法就业,只能四处流浪乞讨甚至沦为流寇。而当时的英王好战尚武、杀人如麻;当时的权臣阿谀奉承、曲意逢迎;当时的资本家冷血无情、压迫剥削。贵族、富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挥霍无度。而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是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然而生活却不如牛马。这种社会根本毫无正义可言。
第二部分则大篇幅介绍了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整个乌托邦就是一个共产主义大家庭,物资充足,产品丰富,财产公有,按需分配。乌托邦没有贵族、地主等这些只图享受的寄生虫,
没有二流子,没有乞讨为生的人。在乌托邦,除极少数人以外,人人都须参加有益的劳动。在乌托邦,务农则是很受尊敬的劳动方式厉行节约,禁止浪费,更加不允许用淫巧的工艺生产徒供奢侈享受而无益于国计民生的物品。乌托邦对城市人口有严格限制,规定不得过分集中。乌托邦道路宽敞,乌托邦人还重视医疗与健康,注意维持公共环境卫生。此外,他们还十分注重学术研究,每天早晨举行公开的学术报告会,专职研究人员必须参加,一般男女可以自由听讲。他们重视教育,重视实践,提倡公共道德、集体义务、正当娱乐,以期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极少部分犯罪的人,则贬为奴隶,接受改造。由此也可见,莫尔的思想中还保有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思想的残余。乌托邦借以消除人类不平等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公有制,一个是道德完人。因此,乌托邦的理想只能建立在其封闭性的基础上。只有“向上帝订购一批人,个个都是合你心意的”,愿意穿同样的衣服,住同样大小的房子,没事老死也不出家门,才有可能实现。所以生活在这个理想国中的人注定只能被封闭在这个岛上,让四面浩瀚的大海把自己与他者隔开。一旦介入复杂且充满偶然性的社会,这一切规划都会烟消云散。后世欧文“新和谐公社”的失败就是有力的证据。在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起点。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这种思想是奠定他写《乌托邦》这本小说的基础。他认为废除私有制,特别是通过实行生产劳动及产品按需分配的措施,人们就自然而然地和平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然而莫尔只字未提人民
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这种社会生活状况的,他没能意识到资产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甚至还保留着封建君主制的思想。所以,他的愿景虽然美好,却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乌托邦属于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但乌托邦是没有论证的空想,而马克思主义不仅有系统的观点,而且有有力的论证。马克思主义的论证都基于现实运动的实证,每天都在被检验,又能够随着现实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经久不衰。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反自然的和异化的现象,因而在实现新的社会秩序时,应当摒弃资本主义。反之,马克思主义则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社会和物质的先决条件,乃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现代工业资本主义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必不可少的阶段。其次,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城市工业无产阶级确实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革命阶级,它历史地承担了突破资本主义秩序、宣告一个新的无产阶级社会到来的重任。最后,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历史进程的客观实在性,相信对历史进程可以进行科学分析。
总之,“乌托邦”式社会的构想虽存在如“强制主义”“平均主义”之类的瑕疵,旦其对理想世界的设想已经十分的先进了,只不过莫尔对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与社会本质认识不够,未能摆脱时代的束缚,也未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制度,这样无产阶级才可能获得解放,社会主义
才能获得实现。
作文十:《《乌托邦》读后感》2100字
《乌托邦》读后感
朱喆 2015214640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写的是一个充满了暴力和黑暗的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莫尔影射的正是当时的英国社会。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尔借拉斐尔之口,对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贪得无厌和厚颜无耻予以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作者在书中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被称为“羊吃人”圈地运动。
他愤怒的指出:“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的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了。”“吃羊人”这就是莫尔对当时英国现象的形象概括。莫尔对穷苦的劳动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他用悲愤的笔触写到:在社会底层的那些种田的、拉车的、坐零活的、赶货车的、干苦工的,他们终日像牛马一样的劳作,可是他们的生活却连牛马都不如。微薄的工资难以糊口度日,一当繁重的劳作耗尽了他们的精力,老病交加穷苦潦倒的时候,国家忘恩负义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悲惨的死去。而那些高居于社会之上的贵人却像公蜂一样游手好闲,靠对穷人敲骨吸髓的重重盘剥,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莫尔认为,这种极少数人享乐,大多数人痛苦的社会是不公正的,它完全违背了人类道德。他借乌托邦人之口针锋相对地提出,人人都有过快乐生活的权利,人类的全部或最大幸福就是快乐。莫尔明确的把追求快乐当作社会的道德准则,他说:“我们的全部行为,包括甚至道德行为,最后都是把快乐当作目标和幸福的。”
“因此,佃农从地上被撵走,为的是一种确是为害本国的贪食无餍者,可以用一条栏栅把成千上万亩地圈上。有些佃农则是在欺诈和暴力手段之下被剥夺了
自己的所有,或是受尽冤屈损害而不得不卖掉本人的一切。”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物质基础的圈地运动充满了血腥和暴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对这一历史过程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圈地运动残酷无情地剥夺了英国农民的土地,大量建立牧羊场生产羊毛。这一充满了英国农民血泪的历史过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后来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描述了一个当时的理想社会——海外岛屿国家乌托邦。在这部分里,莫尔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对乌托邦作了细致描述。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然而,人类又不能没有乌托邦。在莫尔写出乌托邦400年后,他的后辈、杰出的讽刺作家王尔德说,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不值一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