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最好的教育是陪伴》2200字
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
我想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学校是育人树才的神圣殿堂,洛阳市第一国际幼教中心是我们信赖的学校,让小孩在此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作为家长,我很放心。但是孩子在幼儿园只占小部分时间,大部分会和父母过着家庭和社会生活。因此,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得到一些经验,下面说说我的育儿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家庭教育理念要一致。
共同养育孩子的成人之间,尤其是孩子的父母与祖辈之间,教育理念要达成共识(当然也要与幼儿园老师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如果大人们之间有分歧,不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还会降低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也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一家人有的主张多表扬,少批评;有的主张严厉教育,要有“规矩”。这样一来,在孩子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在不同的家人面前所“享受”的待遇就不一样,有时被表扬,有时却遭批评,这样就让孩子觉得“做人”真难!我们共同的教育理念是多鼓励但不盲目鼓励,爱但不溺爱,随孩子天性但不放任等等。
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在公共场合或者熟人面前时,孩子有时会做“错”事,或者不听话,有些家长会大声斥责,甚者动用拳脚。孩子那红扑的脸蛋和噙着的泪水背后就是一颗有些受伤的心灵!作为家长应该多站在孩子的立
场体会一下孩子的心情。我觉得在公共场合出现孩子不听话或者“人来疯”,只要不过分你可以不过问,如果过分了,你最好以说劝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干预,不要滥用家长的权威。当然,我不是否认适当的严厉教育,但是我觉到应该放到一个只有两个人的空间里进行,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和坚忍是成为一个快乐、成功孩子的保证,没有自信心的孩子是很难得到成功和快乐的。
三、培养孩子对你的信任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注意言行一致,而且要与孩子多交流,说明和表达你对他的爱,这样孩子就会对你产生信任感,就会把心里话都告诉你,包括他被批评了或者其它不好的事情。即使他告诉你做了错事,你也不能发火或者生气,而要体会他的情绪,但是要注意适当地劝说、疏导与教育。善于利用孩子的信任,其实你就获得了成功教育的机会,但也要注意不滥用他对你的信任。大家可能都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否则就不要轻易给孩子承诺。
四、引导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作为家长,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孩子将来有广博的知识。除了在幼儿园接受老师的教授以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知识发生兴趣。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我为了让她早一点数数,在上楼梯的时候,我就每次都自己先数起来,不经意间孩子就跟着数起来,以恰当的方式而不是强迫孩子求知,会获得不错的效果。学习是快乐的,也
只有孩子自己对学习有兴趣,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本身的目的。
五、注重孩子的礼貌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教孩子学礼仪、懂礼貌,是责无旁贷的。家长要教孩子尊重长辈,见面主动问好,见了老师要行礼;教孩子与邻里和睦相处,要求孩子进出家门见了邻居主动问好。其次要帮助孩子确立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文明礼貌习惯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与人的内心修养,特别是与人是否具有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欲自尊须先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注意文明礼貌。
六、多陪陪孩子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有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父母陪伴孩子的意义是其她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适当抽出点时间陪伴孩子,引导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会大有益处的。双休日我们经常全家出动带孩子出去玩,或者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一个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充满爱、平等和民主的家庭气氛,会在不知不觉间让孩子获得快乐、诚实、友爱、尊重、礼貌、信任等优良的品质,而且正确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感觉到求知也是一种乐趣。
七、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倾听是保持良好沟通及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渠道,是呵护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本手段。然而不少家长总爱不耐烦地打断孩子的话,或者是心不在焉地敷衍。为什么不能专心听、认真听呢?当孩子
有表达的愿望时,父母应该表现出极有兴趣的样子,专心倾听,不管他说的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话语,都要先耐心听他讲完每一句话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对积极正确想法,要大力肯定,而发现消极不良的思想苗头,可点拨提醒、旁敲侧击,切不可因为她表达了深藏内心的错误想法时,就大发雷霆,摆出一副教育者的姿态,这样孩子下次就“金口难开”了。
八、尽快让孩子学会独立
从小没有劳动观念没有做惯家务活的孩子,你突然这时候叫他去做,他怎么会做?因为他认为这不是他的事,是大人的事,和他无关。这种孩子大多出现在溺爱的家庭中。父母从小不让孩子动手,或保护过度,或事事包办,生活上的事都替他做好了,他哪儿还有动手的机会?孩子的动手权利是家长剥夺的。孩子要自己穿衣,尽管显得很笨拙,但家长嫌他动作太慢,或看不惯,于是便帮他穿好了;孩子要学大人的样去洗碗,“你太小了,大一点了再洗,好不好?会把袖口弄湿的。”家长的温柔拒绝阻止了孩子的积极行为。所以要让孩子知道家务劳动本来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尽的义务,让孩子尽快学会独立。
知行合一,也许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孩子得到快乐。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以上见解,并非完全正确,但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还是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
作文二:《陪伴是最好的教育》5500字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列夫·托尔斯泰
爱孩子几乎是每个父母的本能,怎么爱,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父母必须明确: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陪伴才是最好地教育,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切理由在教育孩子面前永远是借口。然而,随着生活节奏趋向于越来越快,更多的父母如今已难得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由此而导致的种种教育问题,已不可小觑。本期我们就亲子陪伴为话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值得深思的故事
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绝大多数父母的最大难题是没有时间。有时候,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因为,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我们先看一则故事《爸爸,我想买你一小时!》或许就会明白:一切的爱,都基于陪伴!
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身体疲倦、心情也不太好。这时,他发现5岁的儿子正靠在门边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儿子问。
“什么问题?”父亲有些不耐烦。
“爸,你1小时能挣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儿子望着父亲,恳求道:“请告诉我,你1小时挣多少钱?”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那我就告诉你吧。我1小时挣20美元。”父亲有点按捺不住了。
“喔。”儿子沮丧地低下头。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犹犹豫豫地说:“爸,可以借给我10美元吗?”
父亲终于发怒了:“如果问这种问题就是想要向我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那你还是回房间去,躺到床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现在需要休息,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一声不吭地走回自己的房间,轻轻关上了门。
儿子走后,父亲还在生气。过了一阵儿,他渐渐平静下来。想到自己刚才有些粗暴,他走进孩子的房间,轻声问:“你睡了吗?”
“爸,还没呢。我还醒着。”儿子回答道。
“爸爸今天心情不太好,所以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谢谢你。”儿子欣喜地接过钱,然后又从枕头下拿出一些皱皱的钞票,仔细地数起来。
“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又开始生气了。
“因为只有那些还不够,不过现在足够了。”儿子回答道。然后他将数好的钱全部放在父亲手里,认真地说:“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父母的陪伴不是身体的陪伴,还是精神上的陪伴。所以,父母们,请静下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慢下脚步陪陪孩子,因为孩子是多么渴望父母能抽出时间陪自己聊聊,陪自己走走;多么希望父母能多看自己一眼,能见证自己最开心的时刻。
二、令人无奈的现状
1、缺席的爸爸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
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2、焦虑的妈妈
一个缺席的父亲,同时会伴随一个焦虑的妈妈。父亲主动或被动地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妈妈便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可妈妈那本应由爸爸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3、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父母问题。一个在家庭中缺席父亲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在缺失父爱或母爱中长大的孩子因没有亲情体验,早期的情绪情感发育的损伤,会导致负面情绪较多、积极情感偏少,甚至出现情绪困扰、人格障碍、行为问题。这些失控行为通常表现为:害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
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使用暴力,成人后更容易成为一个危险的人。
三、常被误读的“陪伴”
不能否认,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都渴望尽已所能给孩子更多的爱与支持。有些父母选择了与“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作法: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妈妈甚至做出辞职做全职妈妈的“牺牲”决定,给孩子完全的照顾,以为这就是最好的陪伴。父母育子观念中有很多关于陪伴的误区,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种:
1、陪同=陪伴
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场、写作业……孩子在哪里,父母的身影就跟在哪里,孩子仍然是一个人自言自语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没听到孩子的说话,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没心情体验陪伴孩子的快乐,这样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
父母紧紧跟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替孩子做这做那,害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弯路……没有看到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更没随着孩子长大,不断扩展他的独立成长空间,一天下来,父母疲惫,孩子辛苦,这样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顾,不是陪伴。
3、物质满足=陪伴
很多父母为弥补忽略孩子的内疚,偶尔有时间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钱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买给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贵的学校、最贵的老师,可让父母自己内心平衡,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
4、说教=陪伴
很多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借机不停地讲各种道理,讲很多自己的辛苦,说这一切都是为孩子,说自己都是对的,用最有伤害力的这两句话,以为能激发孩子的积极生活状态,却不知被“内疚和负罪”培养大的孩子最无力,他们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纠结和挣扎,没力气改变,孩子害怕这样的“陪伴”。
5、妈妈的守护=陪伴
很多家庭认为守护孩子是母亲的天职,爸爸负责主外养家嫌钱,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妈妈只能给予孩子母性的爱,而自信、力量、与世界的关系和联结,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导和示范的,怎么可能是妈妈的守护可以代替呢?中国是个内敛的民族,父亲尤其是沉默、不善表达爱的,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边缘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爱的痛中长大?
当然种种现象无不与骨感的现实联系在一起。面对教育的大环境、物质的大环境;越来越多的父母,除了对现实的抱怨、恐惧之外,似乎无能无力。但这并不是成熟父母的智慧所为:父母永远也不能等到社会改善到足够理想时再去教育、陪伴孩子,父母也永远不能把责任推给社会之后,忍心看着自已的孩子孤单长大,毕竟,养育每个孩子是每个父母义不容辞、百分之百的责任!父母要做的永远是:如何在这个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四、亟待重视的陪伴
如今,“失陪”父母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让缺失看护的孩子面临教育问题。由于亲职缺失导致孩子被忽视,引起的紧张、不安全感长期存在,进而形成无形的压力,形成消极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并持续终身。因此,家庭教育亟待重视父母健康向上地陪伴。唯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导,才会让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帮助孩子产生安全型依恋,然后培育出一份积极的心态来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
1有一种陪伴叫隐性失陪
隐性失陪是针对普通意义上的"失陪"提出的、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意识不到的陪伴缺失。在儿童养育方面特指:虽然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具体表现: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长期隐形失陪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
2有一种陪伴叫心灵陪伴
心灵陪伴是空间陪伴、肢体陪伴的升级。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以感情紧密联结为基础的良好关系。通过真正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来交流与沟通,传递给他人爱、信任和安全感;从而了解他人、关爱他人、相互信任。在儿童养育的领域,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比采用所谓"正确"的技巧更为重要!父母通过心灵陪伴传递给孩子的爱和信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3父母陪伴,缺一不可
就好像天有阴阳、地有柔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爹和娘!父亲是外放、独立、刚强、乐观、博大、宽广、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阳刚之气,母亲是内倾、依恋、包容、接纳、柔顺、谦卑、静态的、稳妥的阴柔之风;父亲强调变化、创新和挑战,母亲强调稳定、一致和安全;父亲经常抓大放小,母亲习惯对孩子事事关心;完整的父爱和母爱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和支撑,父爱与母爱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4父亲缺席,亟盼回归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失陪”更多的是父亲角色,父亲是孩子的榜样,作为男性的父亲,一般特征是独立、自主、自信、果断、坚毅、与人合作、富有进取心等,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沟通中,会不断模仿和学习父亲,受到父亲良好影响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断,思想更加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受同伴的欢迎。一个普通的父亲,不在于有多少文化,有多高的学识,有多大的本事,而在于用自己的榜样和影响,教会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具备了这一点,孩子就会走好自己的路。
五、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你选择成为父母之时,你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就注定将改变一个人。家庭教育的真谛不是教,更不是管,而是引导与示范,父母们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
鼓励与陪伴,是“蹲”下来“陪”孩子“看”世界。因为,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1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父母,其实给不了孩子属于他的未来,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不要怕虚度光阴,教育本就是留白的艺术。陪伴是相互的,滋养是相互的,给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培养”就是“陪着养”。陪伴之于教育的关系应该是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变得轻松、快乐、自然而然。父母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因为童年是人的前半生,陪伴孩子时,一心一意,给孩子你最好的专注力。
2无暇陪伴,忙只是借口
陪不陪孩子,从来就不是时间问题,而是选择问题,是价值排序的问题。忙只是借口,只是看父母把什么看的更重要而已。钱可以暂时少赚点,工作永远都做不完,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在孩子的陪伴上,父母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差别是管理时间的能力。一个人的主要时间分配到“不重要不紧急”,是得过且过型;分配到“紧急不重要”,是随波逐流型;分配到“重要紧急”,是勤奋工作型;分配到“重要不紧急”(例如健康、读书、教育子女等),是智慧发展型。您是哪一种类型?
3孩子有求,请专注陪伴
孩子闹情绪,缠磨人,求抱求陪伴时,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高危信号,说明父母已经太长时间沉浸工作、琐事,忘记关注孩子。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手上心上什么都放下,专心陪孩子,每天哪怕有一小阵子。不一定很多语言,也不一定绘本玩具游乐场,只是陪着孩子,由孩子牵引着安排时光。世间一切显现皆修行对境,孩子禅,方便修。当孩子抱怨你从不带他去公园或总是夸奖邻家的孩子时,你可能会不屑一顾或敷衍了事,然而对于孩子而言,感觉就是一种事实,父母需要做是去发觉孩子行为背后深层的含义。
4陪伴是最好地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将自己看得如何重要都不为过。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陪伴不仅仅是形随,更重要的是心随,是父母的心跟着孩子的内心一起成长,一起相伴。生命不可逆转,也不会停留于昨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他的优点、他的思考、他的梦想、他的烦恼、他的需要,父母若一直陪伴他左右,岁月会告诉您这些。忙碌的父母们要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教育,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落实在行动中的责任、智慧;爱也不是挂在嘴上的种种借口,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呵护、关怀,是孩子进步时父母扬起的眉毛和嘴角的微笑,是孩子郁闷苦恼时父母流露出的焦急和关切……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周国平曾说过“生命中不可或缺东西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记忆,我不希望在孩子最重要的时刻,家长缺席。”的确,在孩
子的成长中,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爱需要时间来表达,工作缠身的父母,请尽量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吧,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蜗牛会慢慢长大,不要错失孩子成长中的陪伴!家长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的一种职业,父母事业上的成功永远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的成长教育,父母只有一次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作文三:《陪伴是最好的教育》600字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于芳
马健凯从小可能是由于性格的原因,胆小内向,再加之我和他爸工作很忙,他在保姆家或朋友家打接力地带大,他变得更加胆怯敏感。我发现这个问题很严重,就想尽一切办法陪孩子走向开朗活泼。
1、我坚持陪伴是最好的办法。我充分利用寒暑假以及双休日陪着孩子玩,玩战车游戏,玩捉迷藏游戏,玩贴鼻子游戏,陪他骑自行车,滑板车,陪他画画涂色,陪着他玩,他很开心,笑声越来越多。
2、我坚持多带他与小朋友玩。大人的陪伴终究代替不了小伙伴的嬉戏。他开始不知道怎样和小朋友玩,我鼓励他,有好吃的好玩的学会与人分享,想吃和玩小朋友的东西要学会商量,别的小朋友不小心碰到要学会原谅,这样慢慢地他喜欢与小朋友玩了,并且玩得很开心。我们小区的小朋友还叫他“队长”呢。
3、我坚持带他到人多的场合。去年暑假我带他回了一趟河北老家,亲戚家朋友家到处串,他和老家的小伙伴完成一片,甭提有多开心了,他也一下子开朗多了。今年暑假我又带他去乌鲁木齐植物园,儿童公园,水上乐园玩了几天,他玩得不亦乐乎,胆子也大多了。
4、我坚持让他适当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米奇妙妙屋》让他学会了很多生活常识,《大耳朵图图》让他知道了幼儿园里怎样做才是好孩子,《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让他知道了爸爸妈妈很爱他,他也要帮助爸爸妈妈,做个乖儿子,他经常高兴地喊:小头爸爸,围裙妈妈。
孩子的开心快乐是父母最大的欣慰。马健凯比起其他小男孩无论从胆量还是从男孩子气概方面还是弱一些,今后的日子,我会继续陪着孩子长大,幸福着孩子的幸福,快乐着孩子的快乐。
作文四:《最好的教育是“陪伴”》2100字
想象这样一辆汽车,有引擎,有方向盘,加装了火箭助推器,但没有刹车,没有保险杠,没有安全气囊――青春期的少年,跟这样一辆车没太大区别。如果不曾愤怒,不曾叛逆,不曾发神经,我们简直不足以自称曾度过青春。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类又可称为“中二病患者”,因其“发病期”大概在初二前后。
儿童以上,成人未满,身高快速变化,激素剧烈波动,而大脑的“自制区”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善……我们都曾度过这样的中二期,满怀着“我是与众不同的”“没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错了,不是我错”的信念在世上横冲直撞,认为自己心底受过很深的伤并因此莫名悲愤,坚持做着被周遭人视为白痴但自认帅气的事情――“那天夕阳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
在人类演化史上,青春期与其说是必经环节,不如说是生产力发达导致学习期延长的奢侈品。在远古时期,一个人高马大的少年,已可被视为成人,能战斗,建立社会地位。青春期时我们的大脑会过度乐观。这时候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刀枪不入,气运所钟,风险只会发生在其他“愚蠢的人类身上”,哪怕自己做种种危险行为,也不会有什么意外状况,再说了,“一次而已,不会出事的”。心理学上,这叫“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父母眼中,这叫“无脑”。
而且,青春期的大脑还没完全学会“共情”, 即所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能力――人类从五岁开始才逐渐习得,一般到三十岁左右才会完全掌握。伦敦大学研究者就曾发现,成年人在行动前,会更多地思考“我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他人”,同时激活克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而青少年在行动前,大脑里活跃的是负责简单行动的颞上沟,“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这种念头压根就没出现在他们脑中。他们难以理解父母的担忧,为了摆脱“控制”,会做出许多毫不体谅的行动。父母眼中,这叫“无情”。
青春期的大脑到底学会了什么呢?学会了独立自主,学会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父母期待青少年先学会像成人一样负责,但青少年首先学会的是要求像成人一样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通过推理归纳,他们能观察到父母教导中的言行不一,能指出父母要求里的自相矛盾。父母们痛苦地发现, “我说啥你做啥”的好日子一去不返,青少年天天“顶嘴”,满口“歪理”,分分钟都在“无理取闹”。
总而言之,在父母眼中,青少年就是一个无脑无情无理取闹还专干蠢事的奇葩存在。天下当然有“不是的父母”。尽管父母会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但养育这件事,从来都是充满互动的双向过程。父母在教导人情世态、“社会化”下一代的同时,青少年也会给“知识陈旧落后”的父母带来最新的时代观念,从而“社会化”父母。在此过程中,越是拥有开明心态、愿意接受新知的父母,越可能赢得青少年的信任。
青少年爱父母,并非因为父母是完美无缺的人类;父母爱青少年,也不该带有“你必须完美”的附加条件,而应该在了解的基础上接受青少年的本来模样。自认父母关爱并会支持自己的青少年,可以成长为所谓的“安全型依恋者”,他们适应性更好,社交能力更强,也更能在困境中平复情绪,找到合适出路。而依恋类型是焦虑或回避的青少年,则会更带有敌意,也更可能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在冲突发生时,强制顺从或者回避争论都不是解决良策。最好的办法,是勇敢表达出我们自己的意见,然后平等交流。当然,这需要父母拥有控制自我情绪以及找出多种方案的能力。身教胜于言传,这两项能力能传递给孩子后,他们会拥有更高的自尊,更少的负面情绪,更好的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成长为身心健康的独立个体。
★结语
“听话”曾经是中国人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基本用语,而现在,家长和老师们一个最深切的感觉是:孩子们越来越不听话了!这里面传达着一个基本信息:家长和教师的权威正处于飞速瓦解之中。
权威在我们社会中是客观存在的,家长和教师的权威得以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政治和经济因素,但维系师长“权威”的最主要因素,还在于知识和经验。传统的社会中,知识的流向是单向的――年幼者总是通过其长者的“耳提面命”方可获得,无论是生活的知识还是生产的知识,无不如此。至于经验,由于任何信息的丰富都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年幼者在其长者面前,总是会显得“无知”一些。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所讲述的黄蓉、郭靖百般“巴结”洪七公的故事,就是年幼者向拥有知识和经验的“权威”长者服输膜拜的经典喻证。
但在当代,社会信息来源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意味着人类有史以来“代代相传”的资讯流动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书籍、报纸,尤其网络的出现,使得孩子与大人在获得信息时完全有可能站在同一起点上。想想,如果“降龙十八掌”的招式就刊登在《武林》杂志――五块钱一册,郭靖、黄蓉还会老老实实地给洪七公打理伙食烧小菜么?在这个意义上,长者权威的削弱又成了社会进步的标志。
然而,我们是信息时代的受益者,却不能就此心安理得获得优越感。没有前一代人的奠基,今天的我们不会轻而易举享受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多想想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双眼吧――在每一个家庭,无论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多少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我们相信,爱与陪伴终会化解一切,融化一切。
作文五:《陪伴是最好的教育》1400字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两年前,有人研究过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然而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今天,我们请到课题组宋老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宋老师有过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当过多年的中小学教师,所以,对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理解的很全面。
首先,对待孩子,我们一定要信守承诺,所谓“言必行,行必果”。言传身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所以,对待孩子,不要轻易、随便的作出承诺,一旦承诺,必须兑现。这也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彼此信任的前提条件。信任背后一定是隐藏着慢慢的爱与幸福。这里,宋老师关于这个情况,分享出自己的经验。现实生活中,偶尔也会忘记对女儿的小承诺,女儿可能就会失望,同时,自己也会觉得特别内疚。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蹲下来,耐心的跟女儿解释,真诚的道歉。然后做一些后续的弥补的动作,这些动作很重要,因为这些小动作会让孩子心理上得到弥补。这种方法也是屡试不爽,孩子都会欣然接受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天使,他们对父母家人的爱都是无条件的。
第二,给足孩子安全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心存感恩的人,内心才会变的丰盈、柔软。一颗柔软的心,才会好不理你小的对周围的人,尤其是孩子付出慢慢的爱。我们都很清楚,良好的家庭关系才能营造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其实,对于家长来说,你未必需要去做孩
子学习上的家庭教师,也未必要给孩子多少物质上的丰足。甚至,你可以什么都不做,就那么安静地坐在他的身边,看着他,陪着他,聆听他,欣赏他。一个从小被爱包围的孩子,有十足的安全感,内心就会变的愈发的强大,愈发的愿意付出自己的爱。长大后,他也会坚信的认为,自己享有更优质的爱的权利,从而愈发的自尊自爱。
第三,相信孩子,要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权利,我们只是给出建议。法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曾说过“孩子,上帝创造了你,然后把磨具打破了,于是你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同时,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就是抚育孩子平等的权利。所以,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做到的是给出选择的建议,让他们自己思考。我们给出的答案,永远是我们的人生逻辑。我们相信,任何一个家长都不像让自己的孩子复制成自己的样子。 第四,和孩子保持密切、真诚的交流,与孩子一起成长。其实,我们可以把妈妈分为两类,一类是朋友式妈妈,一类是保姆类妈妈。朋友式妈妈,更注重于孩子进行心理交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适时的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的疏导,做孩子的朋友,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而保姆式妈妈,总是喜欢代劳孩子的一切事、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要求、打扰孩子做事,从而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独立性差,并使父母和孩子双方都进入较累的状态。所以说,如果做不好孩子的朋友,那又怎么能做好孩子的妈妈呢?
最后,针对上一期我们提到读书兴趣的话题,这里宋老师分享了几个英语学习的经验,首先,要找到孩子学习兴趣的载体,比如我们的多
媒体课程中let’s go的换面生动有趣,简洁明快。其次,充分利用学习系统中的 “智能辅导”,它为孩子们提供非常中肯的学习方法。最后,希望家长大力配合,耐心的陪伴,肯定孩子们的点滴付出。Practice makes perfect.
家长朋友们拿出一点点时间吧,尽可能给孩子一些陪伴:他学习的时候,你安静地读一些书、写一些文字;他看电视的时候,你和他聊一聊电视里的故事和社会上的新闻;他痛苦的时候,你给他一些安慰和指导;他高兴的时候,你学会分享他的快乐??带着爱陪伴孩子吧!
作文六:《最好的教育是陪伴》1100字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孩子上了一年级了,突然感觉自理能力比幼儿园时进步了好多,可能是年龄问题吧,有些简单道理他慢慢理解接受了吧。我只是有些惶恐,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学业,督促的紧了,怕他失去学习兴趣,管得少了,怕他贪玩不顾学习,到底我要怎么才能让他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关于成长敏感期他的教育问题,我有点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小时候父母整天上班也是三班倒,夜班的时候几乎不见面,总是问作业做完了吗?从没注重作业质量,可能觉得:在学校有老师管,学习只要不是太差,就让孩子随便学呗。现在自己成为家长后,老师说重在陪伴,给孩子布置作业,改作业,做手工。最近网络上很流行一句话:你现在不教育孩子,不严格要求,将来别人会替你狠狠的教育他。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穷困家庭的孩子成绩非常差。后来父亲想了一个办法,让孩子每天放学后,把老师教的内容重新教给父亲一遍,父亲和孩子一起学习,这个任务让孩子发觉自己每天的学习意义非凡。结果这个办法效果显著,父亲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一直坚持到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父亲才停下来。所以,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用心的父母。
我想过以后,觉得孩子正在学习的三字经是个突破口。老师每天都会布置两段三字经的背诵作业,孩子因为识字不多,得要照着拼音读,有时候段段续续读了两遍,就说好难,不想读了。我就说:“孩子,三字经非常重要,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故事呢!妈妈给你讲讲,我们一起学好不好,妈妈小时候学的都快忘记了!”
我把孔融让梨的故事用白话文给他讲一遍,他立马就说:“妈妈,那香九龄能温席是说一个九岁的小朋友叫香吗?”我说:“对,你真棒”就这样,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习了春夏秋冬,个十百千,日月星晨,东西南北,三纲五行……我从日常生活中能用得着的先给他讲一讲,再一起读几遍后,说:“妈妈试着背诵一遍,你仔细听听有没有错哦,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嗯下面是什么呀?孩子接着说:“千而万”,我赶紧说:“对了,你比妈妈记得还快呢!”就这样每天我都要陪孩子学一段三字经,后来他高兴地说:“妈妈,老师今天让背三字经,还表扬我了呢!”我看着他高兴的笑脸,突然明白了,孩子心里觉得家里父母陪着学习同学校里老师带着学习是两回事,我以前总觉得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儿,现在才明白我需要同孩子一同学习,他学到的是基础知识,我学到的怎么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最好的教育不在于学校和老师,而在于家庭教育,从小就要陪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健全的人格,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以快乐的心态去学习知识。
陪伴与参与,不是你站在孩子身边玩手机,而孩子一个人在做作业;不是你在打着麻将,而孩子一个人在书房看书;不是你在追着肥皂剧,而孩子一个人在玩着积木。真正的教育是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是一棵
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
作文七:《陪伴是最好的教育》1300字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最近,这样一个帖子传播甚广,再一次触发了一些年轻父母焦虑的神经。是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很多家庭的座右铭,看看周围一脸焦灼的年轻父母,再看看热火朝天的早教、培训市场,你就知道“起跑线焦虑”多么令人神伤。
焦虑一定是坏事吗?未必。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起跑线焦虑”之心,起码说明重视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老百姓重视教育,于家于国都是好事。反倒是那些认为自家孩子“树大自直”,不闻不问乃至骄纵溺爱的,更让人担忧。
其实,“起跑线焦虑”古已有之。否则,孟母为何三迁?为何“子不学,断机杼”?为的正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拿“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来说,“翻译”成古文,不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就是“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不管是古代受追捧的少年天才,还是当代令人羡慕的“哈佛女孩”,重视“起跑线”,绝非新鲜事。
古人尚且望子成龙,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个孩子寄托着全家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再正常不过。因此,现在要探讨的,不是“起跑线焦虑”要不要,而是如何控制焦虑,变压力为动力;不是揠苗助长,“花儿未开硬掰开”,而是如何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因势利导;不是让大人的虚荣变成孩子的负担,而是如何分清“进取心”与“攀比心”;不是在焦虑中丧失清醒,而是如何避免市场裹挟、商家忽悠。
在化焦虑为力量的过程中,家长要清晰地认识到,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人。当你为孩子的考试患得患失、坐立不安时,怎能期待孩子处变不惊,每临大事有静气?当你为一分得失喋喋不休、忧心忡忡时,怎能期待孩子放松心情,重整旗鼓?当你重视分数胜过学习过程时,怎能期待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平时学习上,而不是为了一场考试紧张到怯场?
在“起跑线焦虑”中,有一种现象发人深省。家长们焦虑择校,焦虑分数,焦虑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焦虑“别人家孩子”比自家强,却很少有人焦虑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陪伴。有的认为有钱就能买到教育,于是,置孩子于不顾,拼命工作,努力挣钱,把孩子的学习交给学区房、名校,把孩子的成绩交给老师、培训班,把孩子的欢乐交给玩具、同学,把孩子的陪伴交给老人、保姆,把孩子的营养交给食堂、小饭桌……
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的,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的陪伴,不但能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础,更能因融洽的亲子关系让你的教育“入脑入心”。现实也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在学校里,“问题少年”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有一个不够温暖的家庭。至于留守儿童引发的问题,无一不和“缺少父母陪伴”有关。
与其焦虑“起跑线”,不如少加点班,少看会儿手机,多陪陪孩子。相信你能给的,辅导班给不了,老师给不了,老人和保姆也给不了。切莫等到孩子与自己“不亲”、教育孩子“油盐不进”时再悔之莫及。毕竟,“起跑线焦虑”的靶子在终点,有父母的爱和温暖陪伴的孩子,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作文八:《陪伴是最好的教育》2300字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父母陪伴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 父亲是孩子的榜样, 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 在 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往往有着更高的上 限。
1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能飞多高
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 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 种强烈的崇拜之情, 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孩子会下意识的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 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 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 为人处世、 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 其后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能力。
曾国藩在处理外交事务——“天津教案”中,处置失当,名声跌落谷底,曾国藩意识到外交 的重要性,于是常常告诫曾纪泽要开眼看世界。
曾纪泽就学习外语,势要在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果不其然, 曾纪泽在后来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出色, 在新疆的领土争端中捍卫了国家利益, 成 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
而且相对母亲而言, 父亲一般不会溺爱孩子, 他们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 让孩子用自 己的力量去抵达。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 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 所以,父亲给孩子最 好的教育, 不是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一个好的父亲, 一定要在 格局和立志上为孩子做好榜样,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
2父爱的充足,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感。
随着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 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 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为 了工作,往往很少有时间陪伴家庭,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
幼年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 都说父爱如山, 孩子身边没有一个坚实的依靠的 时候,就会变自卑、焦虑。长大之后,哪怕成为一个健壮的大人,孩子也无法摆脱这种不安 全感。 这样的孩子在事业上很容易墨守成规, 恐惧失败, 不敢突破创新, 不敢做出新的尝试。 这往往会使得他的事业受到局限, 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 打开新的天地, 这严重制约了个人 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无论再忙, 身为父亲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父亲的关爱 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个足够坚强的后盾, 产生安全感, 做事就会自信很多, 而不是畏手畏 脚。
在家庭教育中, 母亲也同样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可以让孩子养 成宽厚的性格。而母亲自身的修养,往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
3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奥地利有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 但只有一 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
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 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
这并不是虚言,在一个家庭里,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婴儿时期, 人的意识极为单纯, 行为习惯也不固定, 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有的依恋。 母亲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逐步形成善与恶、真 与假、 好与坏、 是与非的最初概念, 而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如何, 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一个 人。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所说:
“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 情感和内心的激情, 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 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
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立足。 是否能够和人好好相处, 是否可以 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原则性错误。 这样的人, 可能不会有十分惊艳的表现, 但是胜在踏实稳 定,耐力悠长,人生之路也自然可以走得更远一些。
4母爱如水,温柔宽厚。
我们常说严父慈母, 母亲对待孩子往往更温柔、更宽厚, 父亲往往更为严厉,女性的特 质决定了母亲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 也更有耐心。 所以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如果 是由父亲带大的女孩一般比较像男孩子,脾气往往比较直接。
被母亲带大的男孩则一般比较温柔宽厚,包容性更强,不喜欢咄咄逼人。
老子讲,柔能克刚,懂得包容往往比一味刚强更有力量。
胡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胡适三岁父亲去世,被母亲带大, 他虽然是进步青年, 却有 着那一代人没有的包容与宽厚。
胡适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里也曾经指出, 自己性格中的宽厚, 得益于母亲对他的教育。 在那个时代, 几乎所有的进步青年都选择放弃包办婚姻, 无论是徐志摩还是鲁迅, 他们 都选择丢下原配, 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但是胡适却没有丢下他的包办婚姻。 他的妻子江冬秀 不识字,喜欢打麻将,经常不给胡适做饭,脾气还很暴躁,但是胡适就这样包容下来,两个 人就这样相互包容着过了一辈子。
鲁迅当年的论战,几乎把文坛骂了一个遍,也骂过胡适, 但是胡适却从没有回应过,而 当时无论是鲁迅的好友还是鲁迅的论敌, 和胡适都相处地十分融洽。 胡适本人的宽厚包容可 见一斑。
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 能够让孩子养成宽厚待人的处事方式, 这样的孩子不尖锐, 在 踏入社会之后,往往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受母亲影响的孩子, 成人之后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 事业发展、 人际关系都 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激烈的变动。
在如今孩子的教育中, 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父亲和母亲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
而在家庭教育中,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 都不可或缺, 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发展的失 衡。所以,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自己擅长的地方,给孩子最好的教 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既可以飞得高,也能飞得远,拥有一个成功而 又幸福的人生。
作文九:《陪伴是最好的教育》6600字
爱孩子几乎是每个父母的本能,怎么爱,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父母必须明确: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陪伴才是最好地教育,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切理由在教育孩子面前永远是借口。然而,随着生活节奏趋向于越来越快,更多的父母如今已难得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由此而导致的种种教育问题,已不可小觑。本期我们就亲子陪伴为话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值得深思的故事
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绝大多数父母的最大难题是没有时间。有时候,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因为,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我们先看一则故事《爸爸,我想买你一小时!》或许就会明白:一切的爱,都基于陪伴!
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身体疲倦、心情也不太好。这时,他发现5岁的儿子正靠在门边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儿子问。
“什么问题?”父亲有些不耐烦。
“爸,你1小时能挣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儿子望着父亲,恳求道:“请告诉我,你1小时挣多少钱?”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那我就告诉你吧。我1小时挣20美元。”父亲有点按捺不住了。
“喔。”儿子沮丧地低下头。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犹犹豫豫地说:“爸,可以借给我10美元吗?”
父亲终于发怒了:“如果问这种问题就是想要向我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那你还是回房间去,躺到床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现在需要休息,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一声不吭地走回自己的房间,轻轻关上了门。
儿子走后,父亲还在生气。过了一阵儿,他渐渐平静下来。想到自己刚才有些粗暴,他走进孩子的房间,轻声问:“你睡了吗?”
“爸,还没呢。我还醒着。”儿子回答道。
“爸爸今天心情不太好,所以刚才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谢谢你。”儿子欣喜地接过钱,然后又从枕头下拿出一些皱皱的钞票,仔细地数起来。
“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又开始生气了。
“因为只有那些还不够,不过现在足够了。”儿子回答道。然后他将数好的钱全部放在父亲手里,认真地说:“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父母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父母的陪伴不是身体的陪伴,还是精神上的陪伴。所以,父母们,请静下心听听孩子的心里话,慢下脚步陪陪孩子,因为孩子是多么渴望父母能抽出时间陪自己聊聊,陪自己走走;多么希望父母能多看自己一眼,能见证自己最开心的时刻。
二、令人无奈的现状
1、缺席的爸爸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2、焦虑的妈妈
一个缺席的父亲,同时会伴随一个焦虑的妈妈。父亲主动或被动地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妈妈便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可妈妈那本应由爸爸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3、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父母问题。一个在家庭中缺席父亲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在缺失父爱或母爱中长大的孩子因没有亲情体验,早期的情绪情感发育的损伤,会导致负面情绪较多、积极情感偏少,甚至出现情绪困扰、人格障碍、行为问题。这些失控行为通常表现为:害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
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使用暴力,成人后更容易成为一个危险的人。
三、常被误读的“陪伴”
不能否认,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都渴望尽已所能给孩子更多的爱与支持。有些父母选择了与“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作法: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妈妈甚至做出辞职做全职妈妈的“牺牲”决定,给孩子完全的照顾,以为这就是最好的陪伴。父母育子观念中有很多关于陪伴的误区,概括下来有以下几种:
1、陪同=陪伴
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场、写作业??孩子在哪里,父母的身影就跟在哪里,孩子仍然是一个人自言自语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没听到孩子的说话,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没心情体验陪伴孩子的快乐,这样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
父母紧紧跟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替孩子做这做那,害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弯路??没有看到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更没随着孩子长大,不断扩展他的独立成长空间,一天下来,父母疲惫,孩子辛苦,这样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顾,不是陪伴。
3、物质满足=陪伴
很多父母为弥补忽略孩子的内疚,偶尔有时间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钱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买给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贵的学校、最贵的老师,可让父母自己内心平衡,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
4、说教=陪伴
很多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借机不停地讲各种道理,讲很多自己的辛苦,说这一切都是为孩子,说自己都是对的,用最有伤害力的这两句话,以为能激发孩子的积极生活状态,却不知被“内疚和负罪”培养大的孩子最无力,他们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纠结和挣扎,没力气改变,孩子害怕这样的“陪伴”。
5、妈妈的守护=陪伴
很多家庭认为守护孩子是母亲的天职,爸爸负责主外养家嫌钱,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妈妈只能给予孩子母性的爱,而自信、力量、与世界的关系和联结,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导和示范的,怎么可能是妈妈的守护可以代替呢?中国是个内敛的民族,父亲尤其是沉默、不善表达爱的,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边缘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爱的痛中长大?
当然种种现象无不与骨感的现实联系在一起。面对教育的大环境、物质的大环境;越来越多的父母,除了对现实的抱怨、恐惧之外,似乎无能无力。但这并不是成熟父母的智慧所为:父母永远也不能等到社会改善到足够理想时再去教育、陪伴孩子,父母也永远不能把责任推给社会之后,忍心看着自已的孩子孤单长大,毕竟,养育每个孩子是每个父母义不容辞、百分之百的责任!父母要做的永远是:如何在这个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四、亟待重视的陪伴
如今,“失陪”父母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让缺失看护的孩子面临教育问题。由于亲职缺失导致孩子被忽视,引起的紧张、不安全感长期存在,进而形成无形的压力,形成消极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并持续终身。因此,家庭教育亟待重视父母健康向上地陪伴。唯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导,才会让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帮助孩子产生安全型依恋,然后培育出一份积极的心态来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
1有一种陪伴叫隐性失陪
隐性失陪是针对普通意义上的"失陪"提出的、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意识不到的陪伴缺失。在儿童养育方面特指:虽然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具体表现: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长期隐形失陪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
2有一种陪伴叫心灵陪伴
心灵陪伴是空间陪伴、肢体陪伴的升级。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以感情紧密联结为基础的良好关系。通过真正的、内心真实的感受来交流与沟通,传递给他人爱、信任和安全感;从而了解他人、关爱他人、相互信任。在儿童养育的领域,父母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比采用所谓"正确"的技巧更为重要!父母通过心灵陪伴传递给孩子的爱和信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3父母陪伴,缺一不可
就好像天有阴阳、地有柔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爹和娘!父亲是外放、独立、刚强、乐观、博大、宽广、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阳刚之气,母亲是内倾、依恋、包容、接纳、柔顺、谦卑、静态的、稳妥的阴柔之风;父亲强调变化、创新和挑战,母亲强调稳定、一致和安全;父亲经常抓大放小,母亲习惯对孩子事事关心;完整的父爱和母爱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和支撑,父爱与母爱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4父亲缺席,亟盼回归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失陪”更多的是父亲角色,父亲是孩子的榜样,作为男性的父亲,一般特征是独立、自主、自信、果断、坚毅、与人合作、富有进取心等,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沟通中,会不断模仿和学习父亲,受到父亲良好影响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断,思想更加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受同伴的欢迎。一个普通的父亲,不在于有多少文化,有多高的学识,有多大的本事,而在于用自己的榜样和影响,教会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具备了这一点,孩子就会走好自己的路。
五、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你选择成为父母之时,你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就注定将改变一个人。家庭教育的真谛不是教,更不是管,而是引导与示范,父母们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鼓励与陪伴,是“蹲”下来“陪”孩子“看”世界。因为,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1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父母,其实给不了孩子属于他的未来,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不要怕虚度光阴,教育本就是留白的艺术。陪伴是相互的,滋养是相互的,给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培养”就是“陪着养”。陪伴之于教育的关系应该是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变得轻松、快乐、自然而然。父母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因为童年是人的前半生,陪伴孩子时,一心一意,给孩子你最好的专注力。
2无暇陪伴,忙只是借口
陪不陪孩子,从来就不是时间问题,而是选择问题,是价值排序的问题。忙只是借口,只是看父母把什么看的更重要而已。钱可以暂时少赚点,工作永远都做不完,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在孩子的陪伴上,父母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差别是管理时间的能力。一个人的主要时间分配到“不重要不紧急”,是得过且过型;分配到“紧急不重要”,是随波逐流型;分配到“重要紧急”,是勤奋工作型;分配到“重要不紧急”(例如健康、读书、教育子女等),是智慧发展型。您是哪一种类型?
3孩子有求,请专注陪伴
孩子闹情绪,缠磨人,求抱求陪伴时,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高危信号,说明父母已经太长时间沉浸工作、琐事,忘记关注孩子。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手上心上什么都放下,专心陪孩子,每天哪怕有一小阵子。不一定很多语言,也不一定绘本玩具游乐场,只是陪着孩子,由孩子牵引着安排时光。世间一切显现皆修行对境,孩子禅,方便修。当孩子抱怨你从不带他去公园或总是夸奖邻家的孩子时,你可能会不屑一顾或敷衍了事,然而对于孩子而言,感觉就是一种事实,父母需要做是去发觉孩子行为背后深层的含义。
4陪伴是最好地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断,思想更加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受同伴的欢迎。一个普通的父亲,不在于有多少文化,有多高的学识,有多大的本事,而在于用自己的榜样和影响,教会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具备了这一点,孩子就会走好自己的路。
五、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你选择成为父母之时,你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就注定将改变一个人。家庭教育的真谛不是教,更不是管,而是引导与示范,父母们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鼓励与陪伴,是“蹲”下来“陪”孩子“看”世界。因为,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1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父母,其实给不了孩子属于他的未来,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只是努力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不焦虑、不盲从,不攀比。和孩子一起慢慢体味相伴时际遇的每一道风景,每一种心情。不要怕虚度光阴,教育本就是留白的艺术。陪伴是相互的,滋养是相互的,给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培养”就是“陪着养”。陪伴之于教育的关系应该是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变得轻松、快乐、自然而然。父母要舍得花时间陪孩子,因为童年是人的前半生,陪伴孩子时,一心一意,给孩子你最好的专注力。
2无暇陪伴,忙只是借口
陪不陪孩子,从来就不是时间问题,而是选择问题,是价值排序的问题。忙只是借口,只是看父母把什么看的更重要而已。钱可以暂时少赚点,工作永远都做不完,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在孩子的陪伴上,父母只有一次机会,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差别是管理时间的能力。一个人的主要时间分配到“不重要不紧急”,是得过且过型;分配到“紧急不重要”,是随波逐流型;分配到“重要紧急”,是勤奋工作型;分配到“重要不紧急”(例如健康、读书、教育子女等),是智慧发展型。您是哪一种类型?
3孩子有求,请专注陪伴
孩子闹情绪,缠磨人,求抱求陪伴时,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高危信号,说明父母已经太长时间沉浸工作、琐事,忘记关注孩子。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手上心上什么都放下,专心陪孩子,每天哪怕有一小阵子。不一定很多语言,也不一定绘本玩具游乐场,只是陪着孩子,由孩子牵引着安排时光。世间一切显现皆修行对境,孩子禅,方便修。当孩子抱怨你从不带他去公园或总是夸奖邻家的孩子时,你可能会不屑一顾或敷衍了事,然而对于孩子而言,感觉就是一种事实,父母需要做是去发觉孩子行为背后深层的含义。
4陪伴是最好地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父母将自己看得如何重要都不为过。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陪伴不仅仅是形随,更重要的是心随,是父母的心跟着孩子的内心一起成长,一起相伴。生命不可逆转,也不会停留于昨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他的优点、他的思考、他的梦想、他的烦恼、他的需要,父母若一直陪伴他左右,岁月会告诉您这些。忙碌的父母们要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教育,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落实在行动中的责任、智慧;爱也不是挂在嘴上的种种借口,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呵护、关怀,是孩子进步时父母扬起的眉毛和嘴角的微笑,是孩子郁闷苦恼时父母流露出的焦急和关切??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周国平曾说过“生命中不可或缺东西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记忆,我不希望在孩子最重要的时刻,家长缺席。”的确,在孩子的成长中,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爱需要时间来表达,工作缠身的父母,请尽量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吧,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蜗牛会慢慢长大,不要错失孩子成长中的陪伴!家长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的一种职业,父母事业上的成功永远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的成长教育,父母只有一次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作文十:《陪伴是最好的教育》1400字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儿子一周岁后我上班了,因我工作在县城的乡下,每周只能周末时间回三明陪儿子,也曾想过把他带在身边,因为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如果没能跟母亲生活一起,对他一生都产生不少不可弥补的缺憾,每每回想那段经历,就好心痛,儿子的话常常在耳边回响,这更让我坚定了一定要多陪伴孩子,想弥补一点点。
一次晚饭后,我打电话回来,儿子对我说:“妈妈,我昨天晚上想你想得都哭了。”
我忍住内心的伤痛回应:“哦,我也很想你,你想到妈妈什么了?” 儿子:“我想你陪我,别人的孩子都有妈妈陪。”
我说:“妈妈周末的时候全部陪你,妈妈不在家的时候,爸爸陪你呀,爸爸知道你哭吗?”
儿子:“不知道,是我一个人偷偷地哭。”(三周多的的孩子,偷偷地哭,当妈的有多辛酸,当妈的都知道吧)
一周过去了,傍晚时分,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妈妈,我很想你,想你抱我,陪我聊天,我昨天晚上抱着你睡觉的枕头,因为枕头上面有你头发的味道。”我任凭泪水在眼眶打转,我想对儿子说些什么,电话那头他不停地叫:“妈妈,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很想告诉他,我马上回来,可我把话哽在喉咙说不出来,我也做不到,六点半过后已经没有班车了。
周末了,我回家了,这是我们最快乐、开心的日子,好像每周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两天,周五晚上,我洗完澡,头发还没吹干,儿子就叫我躺下陪他睡觉。我说:“头发没干,不能睡。”
儿子问:“为什么”
我告诉他:“因为大脑吸收了头发上的水份,脑袋会中风,中风了就整个人不会动了,天天只能躺在床上了。”
儿子说:“妈妈,我希望你中风,这样你就不要去学校教书了,就可以天天陪我了。”
我说:“可是中风了,就什么事都不会做,吃饭也不会吃,连大小便都不会去卫生间。”
儿子说:“没关系,我可以喂你吃饭,大小便我来倒。” “你现在这么小,不会做这些事呀!”
儿子:“会呀,明天早上我先试一下喂你吃饭,大小便现在由爸爸来倒,长大了就我来倒。”
(妈妈这个角色对于幼年的孩子有多重要,当妈的必须知道) 回忆只选最美的一页,每每回想城里乡下奔波的日子,对儿子的亏欠油然而生,唯有陪伴、陪伴再陪伴。
心理解析:
母亲的爱是一种营养,爱就像阳光、水分一样,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
母亲的胸怀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摇篮,孩子在这关爱的摇篮里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爱和安全感是启动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爱的缺失会使孩子的人格发展出现偏离,而且是难以用其他东西来弥补的。
一.母亲给予孩子深切的爱以及肉体的紧密接触是母子间建立基本感情联系的关键。母亲的眼光、母亲的声音、母亲的胸怀以及母亲的轻抚和拍打都是母子沟通的桥梁,孩子就是凭借着这种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交流,发展成为对整个人类的爱,并建构自身健全的人格基础。
二.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能感受到妈妈的爱。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能不断地发现规律。他们慢慢会懂得,只有持续照顾自己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才是最爱他的,他的生存离不开这些人,从而对他们产生深深的依恋。有了这种爱和安全感的孩子,会时刻感到自己不会受到抛弃,也才会有信心专注地去探索外部世界。
三.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还要对孩子无条件的关注,积极倾听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自由。凡事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压抑孩子。多觉察孩子负面行为背后的需求,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在和母亲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才能感到世界是安全的,自己的需要是能被满足的,从而发展出信任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从而发展出与人相处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文稿来自原创 作者:茅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