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从玩中学到了什么作文》9300字
从玩中学到了什么作文
篇一:初一年级上册二单元作文:我从游戏中学到语文
语文,是我们学科中较重要的一科。但它,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报刊、影视、游戏中学到。我就在游戏中学到了不少的语文知识。
记得那是我上一、二年级的事了。一天,表哥到我家玩。晚上,表哥说要跟我玩个游戏,看着他那笑眯眯的脸,我猜那肯定是个很有趣的游戏。他首先神秘地坐在一旁想了一会儿,接着就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这一句话:纸不要送给他。然后他说要我在这句话中加一个标点符号,使这个句子的意思改变了。一开始,我便专心致志地坐在那里,望着题目,左思右想。这道题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非常简单,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难极了。我反复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纸不送给他,反过来便是纸送给他。噢,我想到了,只要在给字前面加一个逗号,不就行了吗?接着,我便在纸上写了答案:纸不要送,给他。在一旁的表哥马上鼓起了掌,同时还诧异地望着我,我不禁开心地笑了起来,见牙不见眼的,开心好像就要涌出来似的。接着,表哥又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目:纸不要让他乱画。这次的题看上去比上一道深了,但是有了上次经验,我很快就想出来了,便得意忘形地笑了笑,说起答案来:纸
不要,让他乱画。在旁的表哥又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我的成就感又大大增加了。这时,表哥凑进了我的耳朵说:我们玩一个更有趣的游戏!我好奇地望着表哥,笑盈盈地问道:是什么游戏呀?是猜字游戏。说起有关猜的问题,我就头晕了,但我这人就爱新鲜、刺激,什么都要试试,便答应了。表哥思忖了一下,开始在纸上写了:一对明月,毫不残缺,躲在山下,左右分裂。一看这字谜,我便想都不想地说不懂了,只见表哥一副不满意的神情,我又转过了头去想:你这表哥,就要逼我下死海了。但我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来,只好带着期待的目光望着表哥。表哥看我这般模样,无可奈何地说了答案:是崩字。又一会儿,表哥就想出了另外一道题目:手提包。这题目非常短,但是要想理解却不容易,我本来不想思考的,但我一向好胜,一下子便沉入思考。我首先想:手提包就是手里拿着包子。噢,应该是个抱字吧!我喜气洋洋地说:是个抱字。只见表哥马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渐渐对这个游戏有了兴趣。然后,他又出了一道题目:半个人。噢,这可容易多了,我一看题目,就脱口而出:伴字。好。在旁的表哥又鼓起掌来,我充满了信心,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游戏中。不到一两秒,他又说了道题目:一剑穿心。不一会儿,我便开始思考:一剑穿心中必有一个心字,那还有一剑去了哪里?难道难道是必字。一说答案,又迎来了表哥的掌声,我的信心大增,开始骄傲起来。最后,表哥奸笑起来:现在我出一道最深的题,傻人。我不禁被吓了一跳,我的动力好像有一股逆流在阻塞着似的,信心
减少了。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想:傻人之中的字肯定有个单人旁,但傻字和单人旁又不能组成字。那么是什么字?我想了好久,仍然没有想出来。这时,表哥向我投来了鼓励的目光。这仿佛增加了我的自信心。我决心要把它想出来。接着我就想:会不会用傻的同义字呢?噢,傻的同义字是呆,再加上个单人旁不就是个保字吗?接下来的,就是表哥排山倒海的掌声,我的心比吃了蜜糖还要甜。
从这次游戏中,我学到了许多语文知识,譬如:从第一个游戏中我学到了要注意领悟句子的深刻意义,还学会了符号在不同位置能起不同作用;从第二个游戏中,我学到了平时要留心观察字的特点,还要动脑筋想问题,灵活地运用近义字、词,将词变成字或将字变成偏旁,此外还要多识字,这需要注意平时积累。这就是我从游戏中学到的一些语文知识。今后,我还要更加努力学习语文,争取在每次测验、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篇二:在“玩”中学会作文
龙源期刊网 .
在“玩”中学会作文
作者:王海红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1期
摘 要:小学生是比较贪玩的,所以有趣的课堂会比较吸引他们,故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玩”中学会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材;写作能力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写作,那么小学语文老师就可以进行游戏化的教学,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写作,从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利用游戏,提高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于课堂的关注度,那么就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利用游戏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老师可以借助游戏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比如,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模拟动物。比如老师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动物来进行写作,那么首先进行“模拟动物”的游戏就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利用游戏,收集素材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使用游戏化的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通过游戏来帮助学生收集素材,提高学生作文内容的丰富度。故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使用游戏的教学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素材,比如,在玩小组合作游戏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结束后,根据自己的观察来写作一篇关于“合作”的文章。那么通过小组合作游戏后,学生对于“合作”的认识就更深了,那么学生可以写的素材就增多了,故此,通过游戏化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素材,从而更好地实现在“玩”中学会写作。
三、利用游戏,提高写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在写作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病句,那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水平,老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游戏来改正学生经常出现的病句。例如,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
1.老师先拟定一个场景,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拟定的场景进行警告语的写作。
2.老师可以拟定这样的场景:同学们经常随便地践踏校园里的小草。那么学生要写的警告语就是要警告学生不能随意踩踏小草。
篇三:中学作文秘籍
中考作文得分点完全解密之一:切题
【得分点关键词】切 题
【得分点要诀】 审清题目,切合题意
1(得分点概述 综观各地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绝大多数都把“切题”“扣题”摆在了最前头。扣题写作可以说是中考作文的第一要务。在作文评分标准中的相关表述,有许多省市如北京、黑龙江、河北、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的首要标准。切合题意,你的文章才是合格的,才有可能跻身优秀之列。
中考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据此,阅卷老师给予各类作文
不同等级的分数。 2(得分点策略
一是扣住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我们将独词式话题扩展成短语并以此作为写作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比如,以“感恩”为话题作文,有同学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地围绕题目展开。
二是下笔扣题打一枪。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描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以根据题目拟定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中间。比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一文,以参加“和谐”为主题的画展为内容,描述了“我”精心准备的三幅画:“婴儿哺乳图”、“泪眼蒙胧图”、“夕阳搀扶图”。作者分别以三幅图为小标题,着力描述了各图的内容。这样,保证文章始终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结尾一定要扣回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比如,2005年上海市有篇中考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在
展示了自己沉醉在乐曲境界中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之后,结尾写道:“我就和音乐一起同喜同悲着,她让我的心不曾单调,把我年少的心填满了缤纷的旋律。有音乐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是充满活力的岁月。”这样一来,很自然地点明题意,也留给读者很大的品味空间。
3(失分会诊
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当;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比如,对话题“借口——弱者的托辞”,一些同学大谈有时候借口也能寻求心理平衡,降低心理压力。这样一来,将“借口——弱者的托辞”这个话题变成了话题“借口”,只顾及了话题中的一部分,造成了整体偏离话题。
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也不管是否符合主旨的需要,这样很容易出现行文离题的问题。比如,对半命题“窗外的 ”,有篇作文填题目为“窗外的美景”。文章描述生动,文采飞扬,结(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从玩中学到了什么作文)构清晰,材料丰富。但是,作者只是在文章前半部分写“窗外”,中间提出:“那么窗内又是怎样的呢,”然后过渡到写“窗内”。整篇文章的重点就是写“窗内”。很明显,由于作者写作的随意性,导致文章偏离了题意。结果,文章被评为三类下。
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不包括导语等)或
者“话题”,而无视导语的限制,这也是造成离题的一个原因。比如,2005年北京市中考作文“开端”一题,导语中有“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的要求。如果你的文章既不是叙述你的经历,又没有用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事例,也没有写出你个人的见解,那么,你就离了题。
4(提升要诀
第一,认真审题。这一步中,有几点要特别注意:一是要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部分,决不能轻易放过其中的若干限制。二是要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三要读懂题目包含的感情色彩。
第二,提前规划。在动笔之前,先要将文章的构思想清楚,表达什么样的主题,选取哪些材料,材料呈现的先后顺序及详略处理,开头、结尾怎样写等等,尽量想细一些。然后拟写出写作提纲。这样,以有效地避免思维和写作的随意性。
第三,及时补救。写一段话后,要注意回头审视本段或本部分的中心话题是否合乎主旨、合乎题意,是否遵循了提纲所预设的写作思路。如果发现了离题的内容,要迅速截住上面的话,并转到中心话题上来。
【考题回放】
1(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懂得了感恩。亲爱的同学,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如果你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你曾感动于一抹曙光、一片绿
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如果你曾感动于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落红护花、落叶归根,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去记录你的情感历程,用你的智慧,去品味多彩的生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中的美。
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我手写我心,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自己学校、老稀和本人的真实名字。 (2005年湖北武汉市中考试题)
2(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剖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
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在“感悟”后面的空白处填一个词或短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书写清楚,600字左右。 (2005年浙江衢州市中考试题)
【作文展台】
1(失误文剖析
感悟夕阳(三类文)
日子似乎平平淡淡地走(“走”与“日子”搭配不当,改为“过”较恰当),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转眼间又到了星期五
——一个让人激动的日子。以往的星期五,真是快乐。这种快乐,从初一到初三,我过了很多次。(概述的目的只不过是要说以往的星期五快乐,暗示文章要写的星期五不快乐。但是,概述内容太杂,用笔太多。)
那一天,手拿着一张令我汗颜的化学试卷,看着叫人难堪的76分(这可是我有史以来的最低分啊),我伤心极了。(点明了事情的起因。)想到自己的理想,想到父母和老师对我寄予的殷切期望}我心如刀绞。我无力地趴在桌上,动都不想动一下。我本来是想再反思一会儿,劳动委员却说要拖地,把我赶出了教室。(你看,这个句子里,前边以“我”为陈述对象,后边以“劳动委员”为陈述对象,不统一,影响语言的流畅性。)来到走廊,我又趴在了栏杆上。(两次用“趴”字,都很形象,符合特定场合人物的心理。)我不断地责问自己:“嗐,我为什么如此粗心大意?为什么呀?这么低的分数,叫
我怎么见人呢?!”我的泪都流了好多了。我真希望有哪位好心的人能送给我一颗“后悔药”,让我重新再考一次。(“重新”和”再”连用,重复。)这时,我想望望自己平日非常喜爱的蓝天。
我发现食堂边的树上有一束阳光。顺着光,我去寻找那光源;哇(“哇”表示惊喜,与沉浸在悲伤之中的“我”的心理反差太大,不恰当),那是西下的夕阳。这般美丽的景色,真是叫我们难得一见。夕阳使出浑身的力气,把天空的浅蓝染成了暗暗的淡红。(好一个“染”字,写活了夕阳的色彩和动态。)当我还沉浸在这美景
中时,突然发现太阳变成了半个,于是飞快地跑到三楼,一睹她最后的芳容。当再次看到完整的太阳——那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时,我开心地笑了。夕阳美景,点亮了我的眼睛。
忽然间,我的内心十分感动。可是,在以往很多时候,看到的很多景物,我的心里却是无动于衷,像没有什么感觉似的。即使是面对人们普遍赞扬的朝霞和鲜花,我也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可是,有的人,常常是触景生情,善于从不同的景物中找出生活的哲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作者的笔,已经转到了写“没有感觉”的话题了。)
【失分会诊】
得分点:本文的标题决定了文章所写作内容:写作对象应该是“夕阳”,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写作重点应该是写“感悟”,即:由夕阳引发了“我”的情感、意念。审视上面的文章,我们就会发现,文章对于“我”的心理活动的描述,对于渐渐落下的夕阳的描述,都扣住了题目的要义,也具有自己的写作特色。
文章结梅完整,叙述重点比较突出。
失分点:(1)在观看夕阳之后缺少与之相关的“我”的情感或意念的描写,没有落实“触动”的要求。(2)写“没有感觉”的内容,与本文中心无关,属于顺势转移了话题的跑题之举。试想,夕阳到底是怎样触动“我”的心灵都没有说清楚,跟“我”在别的地方没有受到触动又有什么区别呢?
提升点:(1)删节法。将末尾一段写“我”没有感觉的内容全部
删去。(2)添加法。 在写完观看夕阳之后,添加“我”的思想感触。这个感触,必须透过夕阳这个物象,融
汇引导“我”走出心理误区的哲理。(3)改写法。将文章的开头、结尾等重点段重新改写,使其直接点题,强化扣题写作意识,落实扣题写作的要求。
2(一类文解析
面对您无私的爱
“未觉池塘春梦早,阶前梧叶已秋声。”(引用诗句,旨在说明时光飞逝。)岁月在指缝间流逝,年华在不觉中老去,转眼间我已走过了人生的十五个春秋,这一路上都伴随着您——我亲爱的妈妈那无私的爱。
您还记得吗?上初中那一年(联系下文,宜改为“小学毕业那年”),由于干旱,家里颗粒无收,一贫如洗,您为了给我筹集学费,竟一口气走了十几里的路到亲戚家去借?可是借来的钱不够,还差几十元钱。无奈之下,病弱的您毅然拿起了锄头,在炎炎的烈自下连续给别人家铲了三天地:为我挣来了学费。(联系上下文来看, “挣来了学费’钧表达不够严密和准确。因为“ 学 费” 的大部分是借来而不是挣来的。改为“挣齐了剩余的学费”比较妥当。)当您把那些汗津津的钱递给我时:我看见了您那双晒得干裂的手,手心丢背上还有斑斑的血迹??为了女儿,您把“十指连心”的痛忍了下去。(“为了女儿”表明了母亲吃苦耐劳的目的,扣住“无私”二字。)您知道吗?我曾有过多次放弃学习的念头,我不愿意
再看到您为了我而受累,可是每当我看见您那双充满期
待的眼睛,放弃学习的念头便被打消了。我暗暗发誓,一定要以第一的成绩升入初中!您知道,女儿实现了心中的诺言。
上了初中,由于没钱住宿,我只能暂住在姑姑家,为了您的期望,我把所有的歧视、冷眼和痛苦都吞了下去。这是因为,我发誓要让您爱的树上结满累累硕果。(作者人生目标的确立,源于感恩。)经过我的努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就考了第一名。我从同学那里借了辆自车,带上学校奖给我的钢笔和笔记本回到家里看望您。当我风风火火赶回家,正想高兴地向您报告喜讯的时候,却看到您孤单一入躺在炕上。(此处有必要增添一二句话对父亲的情况交代一下,这样可以回答读者心中“为什么要让女人去铲地”、“为什么家中只有母亲一人”等等疑问,表达会更严密。)望着您那黝黑的、干瘦的面孔,我真的很想哭。您说话有气无力,连睁一下都显得有些费力,看得出,您似乎没有吃饭。我急忙走进厨房,想
给您做点吃的,无意间,我看见了饭桌上那硬邦邦的半个馒头和那早已干瘪了的几根葱?。(写物,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这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省吃俭用,爱孩子胜过爱自己。)
妈妈,女儿真的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感情,我的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视线。妈妈,为了你那最诚挚、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女儿会以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来回报您的。
妈妈,面对您那无私的爱,我真想大喊一声:“谢谢您,妈妈??”
(结尾在强烈的抒情中再次点了题。)
【说长道短】
得分点:“面对您无私的爱”是个题意明确但涉及范围较广的题目,那么,作者是如何落实题目要求,扣题写作的呢?
一是落实在写作顺序的安排上。本文所叙之事较多。作者着意将母亲带病铲地挣齐学费一事放在开头部分先写,将母亲“无私的爱”展示在读者面前。这样安排,完全符合题旨:题目所指,包括“面对”、“您”、“无私的爱”三个要点。
二是落实在写作重点的确立上。在题目涉及的三个要点中,“您”、“无私的爱”应该扮演的是配角,起铺垫作用:“面对”行为的发出者才是主角。再回头看本文,面对无私的母爱,者既写了“我”的想法,又写了“我”的做法:既写了“我”的行动,又抒发了“我”的情感,可谓不惜笔墨。这样,既突出了题目的主要要求,又实现了详略的合理定位。
失分点:文中有些失分点:文中有些语言表达不够严密,影响到对既定情境的交代,削弱了表达效果。如母亲拿起锄头挣来学费这一情形,前面说学费大部分是借来的,这里却又是母亲挣来的,前后矛盾。
提升点:修改时应着重从语言表述的角度切入,对既定情境的交代要具体、真实,使之更好地为表现人物形象、表现全文主旨服务。
3(满分作文解密
感悟感恩
不知不觉中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已跨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线,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放眼国内外,审视自己的生活。作者的视野之开阔,由此可见一斑。)面对着这些因新奇而充满诱惑力的节日,我唯独钟爱感恩节。它不如情人节浪漫,也不似圣诞节热情(先说其不足(后说其优点。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强调)却以一种平和温暖的方式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遗失那颗感恩的心。的确,感恩需要提醒,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因为生活中的感恩似乎已在慢慢趋于隐匿,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抱怨。(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行为,也是作者感悟的现实环境。)
过上了平淡安稳的日子,我们却抱怨它不够富裕;拥有了关爱我们的亲人,我们却抱怨他们太过唠叨;交到了真心以待的朋友,我们却抱怨他们还不够体贴??(对今天,人们常常忽视其价值。于是,作者将我们引向对昨天的回忆之中。)我们似乎忘却了,忘却了曾经贫穷时,能过上平淡的日子,哪怕只有一天,我们会感恩;忘却了曾经失意时,能有入鼓励,哪怕只有一句,我们也会感恩;忘却了曾经无助时,能有人关心,哪怕只有一点,我们同样也会感恩??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忘却了感恩,无暇去感恩(“无暇”,渗透着作者,心中的理解),于是日子便一下子浮躁起来,变得喧嚣不安。我们需要得到提醒,感恩需要得到提醒。(这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句。)
提醒感恩是提醒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中心句,锁定了本段主题。)也许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不如枣之处,但是换个角度去审视它,以一颗感恩的心去迎接它,我们会发现心情明朗了许多。
提醒感恩是为了要让我们学会感恩,重拾感恩。感恩于生命,感谢它给了我们体验生活的入场券;感恩于爱,感谢它给了我们感受温暖的热源;感恩于机遇,感谢它给了我们升华自我的阶梯;感恩于苦难,感谢它给了我们继续拼搏的筹码??(运用排比,在罗列中表明我们应该感恩我们所拥右确一切。)
常言道:感恩图报。提醒感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让我们能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回报我们感恩的对象。对生命最好的回报莫过于珍惜,对爱最好的回报莫过于传递,对机遇最好的回报莫过于把握,对苦难最好的回报奠过于升华??(与上文对应,展示回报的最好方式。)
提醒感恩,要把握好感恩的界限与内涵2那不是一味地肯定或依赖于外界的给予,而忽视了自身努力的价-值,磨灭了继续进取的斗志。毕竟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进取才是生活的法则。(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是作者对生活本质的透辟感悟。)感恩可以是一种慰藉,却不可以成为一种麻醉。
感恩如一场及时的春雨,冲刷掉浮躁的尘埃与腐朽的气息,让一切在尘埃落定的平静之中孕育更加精彩的新生。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提醒感恩,在每一个感恩节,也在每一天。
【满分解密】
文章行文大胆,收放自如,笔法娴熟,是一篇颇具思想深度的大气文章。 。
满分点:“感悟感恩”,一个语意明确、简洁扣题的作文题目。文章开头由独爱感恩节引出“要提醒感恩”的话题(结尾强调“要提醒感恩”时,仍不忘提及感恩节。可谓前后呼应,首尾圆舍,结构紧凑。这是文章的一大优点。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着“为什么要提醒感恩”,“提醒感恩应把握的原则是什么”等问题,作者提出了“提醒感恩是一种乐观积枢的吐活态度”,“提醒感恩,耍把握好感恩的界限与内涵”等全新观点,显示了考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与一定的思考深度。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压力摸不着看不到,但压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小到个人,大到集体、国家,都被
压力压着。你看小学生有作业压力,中学生有升学压力,大学生有就业压力,职工有下岗压力,企业有生存发展的压力,国家有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竞争的压力??
没有压力行吗?不行。人往往是有惰性的。没听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吗?没听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吗?没听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亡国”吗?我们一直在努力,还赶不上别人,哪还敢停息?
作文二:《从什么到什么的作文》1600字
从什么到什么的作文
从什么到什么的作文是一篇关于从...到....的作文,空格处由自己填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从什么到什么的作文的范文
从什么到什么的作文一
从童年到少年
一,长大了,总会怀念一些事
寻找,曾被丢在角落的美好,昨天的印记,今天依旧很妖娆。在长满青苔的古城墙外,在抹去棱角的青石板上,在在开满淡紫色花朵的梧桐树下,在郊外金色油菜花的田野旁我嗅到了,那是我们歌谣的味道;我看到了,那是我们飘曳的身影;我听到了,那是你对我的呼唤。伸开双手,让泪滴下,捡起斑驳的记忆,叠进白色的纸片上。放在天空,会发光。
二,长大了,又会遗忘一些事
浅浅月色,伴着夜色漫进来,相片的灰尘如同薄纱,模糊了天真的眼睛,模糊了那年的我们。你的样子已记不清。只知道,频频出错的时候,会为我握紧双手;只懂得,瑟瑟发抖时,会数落我的大意;只了解,鸣鸣自得的时候,会调侃我的幼稚。可,那黑白编织的思念,也在慢慢退去,不经意的,淡忘了等在旧时光的你。
三,长大了,也会明白一些事。
即使,踮起脚尖,天空仍然很远。如那儿时的空想,那些青涩的梦,似远却近,触及不到。于是,在仰望默许时,千载年华如流水般从指缝间滑落。昔日的童年,昔日的你,像一只被剪断线的风筝,牵扯着,越飘越远。空中散落的败絮,缠绵,不绝,是对一个少年的思念
从什么到什么的作文二
从一步到一生
一步有多长?一生有多远?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谁能准确回答.是实际距离还是恐怕都不敢轻易下定论,其实这里包涵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追求的信念和勇气.
当人从幼儿
迈出第一步时,他的人生旅途就开始出发,这一生之路注定不会平坦,的情景会经常性地重复着.但有一条真理是不会改变的,不跨出这一步,既是路在你面前,也是望路兴叹,只有跨出这一步,路才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广.
人的一生充满波折,有得意之时,也有失意之日.
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你是踏实前行还是望而怯步,不能正确面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悲伤.如此一生必定会有更多的遗憾.
拥有众衔的副主席、山东作协副主席并多次荣获文学大奖的,五岁时因患脊髓
,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幼童无疑将生活的道路堵死.然而,她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成为哲学硕士,这种顽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感染了无数国人,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愿望和热情,谱写了一曲人生壮丽的颂歌.的这一步,使一生走向灿烂,
.如果当初她意志低沉,丧失斗志,这一生必将在黑暗度过.学子人生的一步可谓十分豪迈,然而由于
,没有正确的理想,疯狂残杀了四名同学,最终导致被杀的命运,为自己短暂的一生划上了可怜可悲的句号.这一步到一生就在瞬间即逝,留给人们的是不可理解的叹息和伤
悲.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给我们带来的则是更多的思考.
一步有多长?一生有多远?从一步到一生到底是什么样和概念?只有智者才能给出答案.
看过《》的朋友,无一不被
等老一辈的坚定勇敢,寻求真理,救国救民于之中的一步所赞叹不已,他们这宏伟的一步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中国和中国人民,在之林.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从一步到一生的问题,这必须在无法回避中得到正视.对此要树立正确的和,迈好前进路上的每上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管你奉献了多少,社会都不会忘记你,起码自己的良心得到了安慰,这时,你会直觉这一生没有白活,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更多的希望.
作文三:《我们从LOL中学到了什么》2200字
() 1-性格的自我剖析
我的为人,我的风格,我的劣根性,我的优点,在这款游戏里面被展露地一览无余。 我生性不喜冒险,所以我玩了都是肉盾型支援英雄。擅长打反手
我生性喜欢团队和帮助别人。所以玩了两千多盘辅助,精通所有辅助英雄。即便是大乱斗,我出的永远都是团队型装备。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我年少时性格偏急躁,所以我逆风时也会指出队友的问题。很容易陷入口舌之战。 我韧性不足,很多时候都是靠队友的鼓励才能做到最后翻盘。
然后,你同样能从游戏中判断出别人的性格。
2.游戏的核心最终延伸是社交。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组了公会,认识了很多人,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认识了一些不错的哥们。值得相交。
3.游戏如人生
你在生活中能遇见的各种事情,欢乐的,愚昧的。可笑的。狗血的。无奈的,气愤的,几乎都能在LOL圈子里遇见。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能很好驾驭LOL圈子的人,现实生活中往往做得还可以。
4.LOL圈子的确有点LOW,但是你不能无视一些很美好的人和事情。 认识了很多生活中很不错的人。我有喜欢上别人,也有人喜欢过我
5 你要明白,没有什么能陪伴你太久。游戏如爱人,终究只是过客。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漫天黄沙里,望着你离去,我已悲伤到不能自己。
1、"The game is five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同样作为一款竞技游戏,跟任何一款游戏一样。“The game is five ”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里的Five不是定数。玩家心中有多少队友,这个数字便是多少。
对于任何一个玩家来讲,这是必须学到的。
2、降级相对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这里的降级指的是游戏的复杂度和上手难度。对于游戏设计来讲,一般有2种思路:
1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小众口味,以游戏制作者为主导,个人特色明显。独立制作尤为明显。
2、大众口味,以玩家为主导。
很显然,《英雄联盟》是第二种,Dota也是。但是不同的是,LOL 明显降低了复杂度和上手难度。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在游戏设计上面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将游戏的复杂度和上手难度降低一个档次,游戏的受众人群会增加10倍。更多游戏策划相关介绍视频可以观看:Extra Credit 额外加分系列(翻译:宋雅文James)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儿子的LOL能够在短时间内速度聚拢人气,并达到现在这样一个高度的原因。
作为游戏开发人员,这也是很值得借鉴的一点。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说到第二点,我在这里提及我特别喜欢的一款游戏的一个同样的降级相对论的体现 作为当年的跟CS,DOD,一样统领欧美的几大Half life之一的MOD:
Natural selection (2002年最佳Mod)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走上了一条大气高端上档次的路线。采用了RTS+FPS的玩法开创了无与伦比的竞技游戏体验。然而注定曲高是和寡的。我相信作为同样坚持忍受着 200ping玩着外服游戏的你们都懂得。玩家人数注定是不多的。无论再怎么卓越的游戏设计,在玩家受众问题上一定要考虑好,不然,我亲爱的 Natural selection2现在正面临极大的考验。
3、我们可以模仿,但是不可抄袭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我知道很多Dota玩家就是吐槽这一点。可以,你们完全有权利。但是作为一个设计人员,我们不必耻于模仿。其他我就不多说。至于哪些是改进,哪些是我抄袭我先不管。游戏和其他设计本来就是这样,我们把很多优点慢慢集合在一起并且慢慢打磨出最
合适的搭配,这就是我觉得可以学习的。你敢说你高中的高考作文上没有背过引用过别人的经典句子,你的英语 46级考试中没有来那么一两句模板。
我们不需要人人都去造轮子,我们也需要会将轮子组合起来造成汽车的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4、游戏的本质是娱乐,认真你就输了
做为最最最普通的玩家,这一点,我在LOL学到了很多
5、游戏的最终娱乐是社交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所有所有所有活得长久的游戏,无非都是在社交上下狠功夫
这里的社交指的是,我们通过这个游戏,我能与好朋友一起战个痛快,队友被骂时我们蜂拥而上反击,我能与OMG,皇族成员一起征战总冠军,即使败北棒子我们仍不离不弃,我们能够调戏可爱的女主播,吐槽猥琐的男主播,我们能够到现场观看比赛,我们能通过华丽的操作虏获妹子,征服男神。我们已经通过这个游戏融合到一起了,难道这不是社交?
英雄联盟教给我的是:增加玩家粘度的方法是,社交。与游戏设计本身无关,但与人有关。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s://gl.baidu.
作文四:《我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2500字
我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
云创通 ://.yunchuangtongshouji./
创业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这几年,连杰带领一帮兄弟不断战斗,一次次冲锋,又一次次重整旗鼓。快小递是连杰的第四个项目。他之前经历了人际融、融部落、董小秘三个互联网金融项目的失败。他到底总结出了什么,
人际融:选错合伙人
有人说,选对合伙人比选对老婆还难。连杰第一个创业项目――人际融的草草败北就与此有关。
连杰从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后先做了一段时间销售,2006年又在清华读了EMBA。他在EMBA最大的收获,除了无形的知识与人脉,就是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创业之心悄悄萌发。
“创业之前,我在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做董事会秘书,因为之前读EMBA时萌发了创业的想法,所以一直在留意创业的机会。”连杰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2013年。一天,朋友介绍了一个土豪给连杰。土豪看好连杰在金融行业的经历,决定出钱与连杰合作一个创业项目:人际融。连杰回忆,“那时做互联网金融还是比较时髦的,我们打算打造一个熟人间的借贷关系。”
公司刚成立一个月,连杰和土豪间的矛盾就开始了。土豪主张按照传统的组织模式迅速建立起KPI考核制度,而连杰认为公司当务之急是把网站弄出来。
“土豪不懂互联网金融,但是天天这个也管,那个也要做决策。”“我们实在忍受不了了,于是过了半年就散伙了。”连杰说。
融部落:败于交付能力
和土豪分家后,连杰带着愿意跟着他干的兄弟继续打拼。这时,已经到了2014年,连杰迫切需要一笔投资的注入,于是各处找融资,处处碰壁。
终于,连杰的项目得到了盛大创始人陈天桥的青睐,“当时我们开的是电话会议,我一个人在电话这头,另一边是以陈天桥为代表的投资部,电话会议结束后不久,陈天桥就决定出资800万元投资,直到现在依然很感激他们,没他们就没有后来的一切。”
拿到融资后,人际融更名为融部落,开始了正式运作。这时,问题又来了。
“2014年上半年,我们拿到融资后,就开始做网站开发。从2014年8月份开始到第二年春节,网站一直没出来,但当时已经有大批互联网金融项目崛起了,我们丧失了先发优势。”连杰惋惜地说。
在连杰看来,融部落的失败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团队交付能力不足。网站迟迟开发不出来,一方面是对团队个人过分依赖和信任,另一方面是当时团队没有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
其次,创始人经验不足,选择了开发难度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PC端,同时随着移动端的崛起,PC端的价值也在迅速降低。
董小秘:低频项目生不逢时
了解到自己团队的弱点后,连杰开始增强和完善团队,并在融部落开发末期,开始启动董小秘的开发了。这是基于移动端的一个众筹方式管理的项目。连杰之所以做这个项目,一方面是把开发的难度降下来,另一方面是找准当下的发展趋势。
众筹的方式管理做得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C端想要融资的人群,可以通过董小秘这个平台填写自己的项目介绍和众筹需求,然后直接转发到朋友圈,不断扩散传播。
连杰希望,董小秘可以实现众筹人、财、物,即使吸引不了那么多众筹的人和资源,也可以对项目进行传播。
但是,董小秘在运营了几个月后就搁置了,原因简单――这是个低频的项目。“目前国内众筹并没有发展成熟,而我们需要做出成绩才能吸引到投资,虽然董小秘还是很好用的,但是低频加上宣传难度大,短时间内做不出成绩就搁置了。”连杰说。
对于董小秘的失败原因,连杰也总结了以下两点。
第一,生不逢时。董小秘属于太前卫的早产儿,而教育用户这个事情需要砸钱,这不是小公司能够驾驭的。
第二,高频产品必然会覆盖掉低频产品。就像滴滴打车首先切出租车这一部分高频需求为入口,团队应该选择一个高频需求作为切入口。
虽然有些可惜,但是连杰认为,董小秘这个项目锻炼了团队在移动端的开发能力,也验证了技术团队的交付能力,为后来做快小递项目做好了技术准备。
从互联网金融到快递行业,为什么连杰这次的跨度如此之大,他的解释如下。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在58同城上翻,看哪些是高频且容易被互联网化的需求。后来发现,这些高频需求涉及到法律咨询、医生咨询、保险咨询,以及快递等。除此之外,还要看组织这些人的难易度:律师和出租车司机显然是被组织训练过的,快递员是完成了初步组织的人群,而保洁阿姨的组织就比较困难。我们做了好几套产品,和大量客户沟通后,最终认准了快递员这个市场。快递员配备智能手机的概率很高,但缺少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把他们的工作结合起来。快小递就是整合一群快递员,实现他们在移动端与客户进行交易的O2O项目。”
三个重要的教训
三次创业连续失败,这是对创始人心理素质的致命考验。很多人也许会就此否定自己,从而放弃创业之路。但是对于连杰来讲,每一次失败都可以让他在创业之路上走得更远。
从人际融到融部落、董小秘,再到快小递,连杰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他说,创业就像玩儿了一个刺激的游戏,虽然项目试错了一个又一个,但他创业的心依然躁动不已。他究竟总结出来些什么呢,
第一,加速自身角色的转变。从打工者到老板,这个转变看起来容易,实际上需要时间的积累。创业者一定要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需要统筹全局,迅速承担起创业者的角色。
第二,提高团队管理能力。连杰认为,这是自己连续跌跤的重要原因。首先,不知道自己团队管理能力到底有多大,盲目上项目,结果团队管理跟不上,整个节奏一再延滞,导致丧失创业机遇。
第三,提高自身心智模式。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要训练自己的心智模式,接受随时面临的险境。连续三次创业失败,让连杰身心均受到洗礼,也让他的心智更加成熟。“三次失败才能成功”,已经成为支撑他走下去的座右铭。
如今,连杰坚定地走在第四次创业的路上,没有家庭的牵绊(几年前他已离婚),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记者问他,是否可以接受快小递的失败,他释然地回答:“当然可以,失败后,我还会继续走下去。”
云创通 ://.yunchuangtongshouji./
作文五:《从社会学中学到了什么》3000字
从社会学中学到了什么
上过一学期社会学概论的课,也看了几本讲社会学基础的书,虽然还是对社会学没什么深入的了解,但自己觉得还是有些收获。
单纯地从知识的获得上来说,首先学到很多有关社会学的知识并且改变对社会学的一些看法。比如我不会再狭义地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研究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然后轻视它。我发现这是一门很严肃又很有趣的科学。它依赖科学依据提出观点,分析事物,它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视角让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你理解社会的多样性,这些听起来似乎还是很枯燥,在科学性上社会学确实是严肃的,但当你去探讨所无论是社会学的想象力,还是三大理论视角,对我都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名词。
常识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要随时做好改变认知的准备,要思考认识的准确或者说是不是还有很多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社会是人的集合与渗透,人不是孤立的,从出生到死亡,他都在社会中被他人或社会影响或者影响他人
首先,我明白了社会学不是我想象中单纯地对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的一门学科。从孔德将实证主义引入社会学的研究中,它开始成为一门年轻的科学,虽然发展较其他很多学科晚,但它已经逐渐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能有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和人类群体;研究社会关系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社会是如何构建和变迁的。比如社会学最主要的三大理论视角流派,功能论、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功能论和冲突论看起来就像是两个对立面,功能论认为社会的每一部分都在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并且各部分相互依赖,功能论强调社会的有序和稳定性并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社会。而冲突论对社会的理解则完全不同,它认为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并充满了冲突,社会秩序不过是强者对弱者的枷锁。符号互动论则是完全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社会,它关注
同时社会学依赖独特的思考方式,也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要求我们用局外人的角度去观察我们的社会,不被自己的经验和文化的偏狭所误导,然后去发现那些影响社会行为的社会因素以及我们是怎么与社会相联系的,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一个人真的要想摒弃掉自己的固有观念是很难的
社会学是一门科学,但从孔德引入实证主义使之逐步科学化以来,它也不过只经历了短短近两百年的发展。尽管如此,社会学已经有系统的理论构架,并用特殊的方法和工具来观察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而它所提供的是有科学的事实依据的观点,虽然这些观点常与我们基于常识的想法和信念相悖,就如盲人的例子一样,但当你对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等等有些了解后,你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比如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功能论、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
换一种思维
接触社会学,开始会发现周围的事物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你认为正确的观念也很有可能错得很离谱,你很多的认知可能很幼稚。你会发现有很多东西换个角度去看待,会带给你全新的感觉。
比如你可能每当看到身体残疾或有缺陷的人时,会不由自主地同情可怜他,因为你理所当然地认为残疾人的能力要弱于正常人,他们生活更不易。但社会学会告诉你,你不过是像大多数人一样,依照带有偏见性的、有利于正常人的能力标准去评价残疾人。好比将一个普通的盲人和一个普通的视力正常的人比较,谁能更快地从一个地方步行到另一个地方,结果当然不言而喻。但如果你考虑使用更公平的标准,让两个人都蒙上眼睛或闭上眼睛,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了。事实就是社会的边缘人群具备他们独特的能力,令我们欣赏他们,这没有什么大不了和惊奇的地方,但根据传统的偏见因为他们在某方面能力的缺失而一味地歧视、可怜和同情他们就显得有些不妥了。社会学要求我们理解社会的多样性,有一个更宽容的态度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和事实,接受正确但可能和我们想法不符的观点。
类似于盲人的例子有很多,因为生活中很多的常识给我们提供的是熟悉但没有经过验证的观点,我们也很少深究,尝试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和理念去看待它们,说不定就有不一样的结论。再举个例子,我们从小到大就常被告诉女孩没有男孩那么擅长理科,在逻辑和理性方面,女孩天生不如男孩;而男孩则在表达等方面天生不如女孩,所以男孩在语言的学习上总是不顺利。还常有生物上的科学研究证明这点。但从社会学上来看,这或许不仅仅和天赋有关系,当理科被定义为男性的领域时,说明社会已经为男生女生做好了定位,这种定位持续地影响着他们整个的社会化过程,男孩在理科课堂上将会学到更多,他们会更多地和老师交谈,回答问题等,也就会受到更多地反馈、互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并且男生在理科的学习上将更有自信,在理科学习上他们受到最多关注和信任,最后自然能做得比女生好。这种解释听起来也非常有道理,不是吗?社会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探究人格是如何发展,是如何与社会相联系的,并研究社会化对人的影响。从这些中,我不但可以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为自己做出解释,还能为以后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社会学提供很多不同的理论视角去看待事物,最为熟知的莫过于三大理论视角了:功能论、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运用这三大理论去看待同一个事物时,就更能体会多角度的思维了。引用很多社会学教材的例子,当我们谈到文化时,功能论会着重于文化满足人类需求和保障社会有序的重要功用,比如共同的文化背景可以促进人们的交流和社会和谐;但冲突论则完全不同,它会认为文化迎合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等一些上层阶级的利益,支持社会的不平等,还保护不平等的现状免受被压迫者的破坏,文化是上层阶级奴役下层人的工具,比如对道德和服从的信奉,使很多人即使贫穷、生活困苦也不会去威胁社会秩序,很多娱乐文化也转移了被压迫公民的注意力;符号互动论则是从微观一些的角度来看待文化,认为文化反映了一套社会共识,它既可以引导社会交往又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比如人们通过文化知道怎么去和别人礼貌地交流,而人们随着社会条件的进步利用网络进行社交,又形成了新的社交文化。将这些运用到与我们联系更紧密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多面地多层次地去理解一些问题和现象,避免狭隘。面对家庭的争吵,你可以从冲突论中得到它带来暴力和冲突的消极影响,你也可以从功能论的角度找到它释放家庭压力的隐性功能,你还可以从互动论的层面将它理解为一种爆发式的互动。当然,社会学提供的视角和理论远不止这些,例如还有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社会等等,而且你还可以将这些视角综合运用,用复合的观点去看待。从社会学中,特别清晰的一个感受就是对很多东西的界定、评论和观点不是绝对化,而是多元化的。
最后,想要说的从社会学中收获的是关于社会学的想象力,我认为这是社会学中最要求拓展视线和思维的一个方面,它要求对个人与社会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行敏锐的观察,尝试洞察
社会因素对个体尤其是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关于社会学的想象力,最为经典的例子可能就是关于自杀的了,我们通常认为自杀是由于个人的沮丧和不快乐,但这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居住在开阔地方的人自杀率比住在拥挤地方的人高。而社会学的想象力引导我们通过社会因素而不是个体特性来看待这个问题,自杀受到其所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涂尔干的《自杀论》中知道,社会整合对自杀有着重要影响,当社会整合过度或不充分时,自杀率才有可能上升。我一直认为这跟社会工作中强调的“人在情境中”有类似之处,我们不能将人与他所在的环境剥离开来。
总之,从社会学中学到很多有趣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打开了新的视界,学会换一种思维去看待、去思考问题。
作文六:《我们可以从儒学中学到什么》1300字
星岛环球网 .stnn.cc 2009-07-31
参考消息报日前转载英国《观察家报》文章,题为:我们可以从儒学中学到什么,作者为在北京任教的加拿大学者贝淡宁,全文如下:
在过去10多年里,儒家学说在中国复兴。儒学书籍成为畅销书,政府官员的讲话也常常传递出一些传统的儒家思想,例如和谐。然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中国学术界也对儒学重新产生了兴趣。
心理学家彭凯平等进行的严谨实验表明,中国人与美国人在认识力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更倾向于使用联系和辩证的方法解决问题。台湾和香港的心理学家黄光国、杨中芳提倡以“关系主义”和“中庸”等中国传统思想进行心理学研究。经济学家盛洪等以家庭作为经济分析的单位,并尝试计算孝道等一些价值观的经济效应。女权主义学者李晨阳等将关怀伦理学与儒家思想进行比较。医学伦理学家范瑞平等探讨了以家庭为基础的决策在医疗环境中的重要性。而商业道理领域的研究者黄伟东等则对儒家思想对中国商业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政治学家史天健、朱云汉、张佑宗等人进行的政治学调查显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康晓光、毕游赛等社会学家对中国教育和社会生活领域里数千个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实例进行研究。
国际关系研究者阎学通和徐进等向先秦思想家盂子和荀子学习外交政策理念。哲学家蒋庆、陈来、白彤东和陈明等则在思考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政革时借鉴古代一些伟大的儒教思想家的思想。王瑞昌对政府的“以人为本”等一些口号的儒学基础进行了探讨。
然而,儒学研究者的工作往往囿于来自西方学术界的严格学科划分。中国人民大学最近举办的“现代中国情境中的传统价值现:多学科的解读与构建”研讨会,试图打破这种模式,来自不同学科的儒学研究者共同探讨相互可以借鉴的知识。
陈来指出,衡量儒家思想具有复杂性,这可能需要在名著中追本溯源、追踪其历史发展以及寻找其当代影响力的体现。不过,大多数与会者仍认为,这项研究意义深远,因为儒家学说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深化植根干当地情况的社会与政治改革十分重要。
可以想见的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存有分歧。首先,出发点往往不同。与会者大多赞同儒家思想,并坦言,他们是从标准立场出发的,就像自由主义的思想家努力推行自由主义价值一样。一些人表示,他们只是在对评判儒家思想进行纯科学的研究。还有一些人二者兼顾。
此次研讨会还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收获了不少建议。与会者指出了各自学科中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可以通过其他学科得到有效解决。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可以帮助提炼政治观点调查中设置的问题。例如,为了衡量对经典著作中儒家思想的认同程度,政治学家对子女应当无条件遵从父母这一儒家观点的衡量应当更加条件化。
社会学家可以帮助哲学家确定哪些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最有影响力。例如,孝道为把道德扩大到非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基础的理论可通过跟踪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心理学家可以发现记忆古典著作的最佳年龄。社会学家还可以帮助研究道德水平通常是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学习儒家名著是否可以帮助统治者提高道德敏感性和政治能力。
这些研究课题仍没有定论。但很显然,学术界需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自由,需要充足的研究资金,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富有成效的研究。在合适的条件下,随着学术界对被西方忽略的问题与价值的研究,中国可以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知识中心。.stnn.cc
关键词:儒学?儒家?中国? 进入星岛首页>>??进入星岛时评>>
作文七:《从缺陷中学到了什么?》600字
一个人钻研的愈多,他学习到的愈多,
一个人学习到的愈多,他愈了解到他所知道的何其浅薄。
——威斯特
最坚强的人,是以宽容的态度面对自己缺点的人,
而懦弱的人,则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最终自暴自弃,葬送自己。
只要有进取心,我们都能从失败的领域中,发现到达成功的途径;
只要有自信心,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缺陷,也都可以成为与众不同的优点。
曾经有人特地赶赴日本,向三宅一生服装设计大师请教如何设计出独具一格的服装款式。
三宅一生大师提出两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一是,设计的衣服,其实都是没有全部完成的,
其余的创作空间,则是留给穿衣服的人去完成的;
二是,选择布料时,会请厂商提供纺织、印染失败的布料,
从这些"残次"的作品中寻找泉涌般的创 作灵感,设计出最具独创性的作品。
这样一来,顾客才能穿出自己的风格,并使得同一件衣服,
在不同的人身上,能有不同的效果。而且,以这样的概念设计出来的衣服,也不容易失败。
正是因为这两个观点,三宅一生所设计的服装总是独一无二地能够引领世界潮流。
在艺术家的眼中,任何事物都是创作的最好材料,不管是枯木还是残破的布料,
对他们而言,都是最具生命力的事物,在他们手中都能画腐朽为神奇。
朽木也能精雕,更何况我们自己。
那些看起来弯曲、盘旋、似乎毫无用处的木料,往往最终能成为艺术品的原材料,
因为这种不同,才特别珍贵。花点心思,身上的缺点也能变成独特的优点,
就像艺术家们一般,顺着曲折的木头,创造出与众不同、完美无缺的惊世杰作。
作文八:《孩子从生活中学到什么》27700字
孩子从生活中学到什么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们将学会指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们将学会争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们将学会担忧。
如果孩子生活在遗憾中,他们将学会自怜。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们将学会畏缩。
如果孩子生活在猜忌中,他们将学会嫉妒。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中,他们将学会自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们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们将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们将学会感激。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同中,他们将学会去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们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们将拥有目标。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将学会慷慨。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将学会正直。
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们将学会正义。如果孩子生活在友爱和体贴中,他们将学会尊重。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们将学会信赖自己和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善中,他们将知道世界是居住的乐土。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们将学会指责(1)
孩子就像海绵,他们很容易吸收我们的一言一行。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有没有教导他们,他们总会从我们这里学到东西。所以,如果我们待人刻薄,总是怨天尤人,那就等于告诉孩子怎么指责别人,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还会指责自己~我们没有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有多么美好,而是教给他们这个世界有多糟糕。批评的方式很多,可能是一句话、一种声调、一种态度,甚至一个眼神。我们都知道如何让自己看起来比较生气,或者给话语加上点儿批评的意味。孩子对我们说话的方式非常敏感,并铭记在心。有的父母会说“该走了”而没有任何其他的意思。可是,从一位急躁不耐烦的家长嘴里说出的同样一句话却暗含“你怎么这么慢”的意思。虽然不知道哪种方式会奏效,但孩子的反应却完全不同,后一种方式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糟透了。当然,我们都有烦恼的事,免不了偶尔会生气,有时候我们可能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但这与让孩子的生活充斥着指责和无休止的挑剔并不一样。不管结果如何,过多的批评累积的后果是会给我们的家庭生活造成一种消极的、有责罚意味的氛围。作为家长,我们有选择权,我们可以选择创造出哪种情感交流的氛围—带有批评和责怪的,或者带有支持和鼓励的。
恼怒时刻要冷静
6岁的阿比正站在厨房的餐桌旁边,摆弄着塑料水瓶里的花。突然,瓶子倒了,水、叶子和花弄得到处都是,阿比站在中间,浑身湿淋淋地放声大哭。她的妈妈马上跑过来。
“天哪~你怎么那么笨~”妈妈恼怒地说。
我们都说过类似的话,而且根本不过脑子。我们嘴里说出这些话自然得很,让我们自己都吓一跳。可能是因为我们太累了,或者正在担心其他事。如果事后能改改语气为时也不晚,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阿比的妈妈控制住自己,冷静下来,为刚才的大嚷大叫道歉,结果会好得多。阿比因为这次意外而不高兴,但不会为她自己感到难过。但是,如果阿比的妈妈继续不停地批评阿比,阿比就可能开始认为自己又笨又没用。
压抑怒气并不容易,虽然我们心里明白那样对孩子比较好。我们大多数人应该努力了解并控制情绪反应,这样才能帮助我们采取其他的处理方式,比如问一句“这是怎么了”。这种处理方式只对事,而不针对孩子。这样不仅会让孩子少点挫折感,还会鼓励他们去学习。你可以鼓励孩子讲讲事情的经过,你也可以看看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并找出将来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改进。多花点时间做计划,或者在开始的时候划定一个范围,这样可以防止意外的发生。孩子常常想取悦我们,那么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明确地告诉他们我们想要什么,让他们更容易达到目标。我们的建议必须详细并适合他们的年龄,说话要用他们习惯的方式,好让他们得到具体的信息来行动。
在一个下雨天,4岁的本告诉妈妈,他想和小朋友一起用橡皮泥捏动物。本的妈妈正忙着处理账单,很有可能只是简单地应付一下孩子,然后让他们自己玩。可是,本的妈妈站了起来,找出一幅旧浴帘—她是特地留下那幅浴帘的—铺在地上,并告诉孩子们:“待在浴帘中间,把四面弄平,这个地方就足够做你们的农场了。”孩子们把橡皮泥弄到塑料模子里去的时候,本问妈妈:“我们能不能用厨房里的刀子,”“不可以,刀子可不是用来玩儿的,切饼干的家伙怎么样,”“好吧,那木头勺子呢,”“当然可以,”妈妈说着,拿出了几件厨房用具,“记住,你们还要帮忙收拾厨房哦。”先花几分钟来处理孩子的事情,这对本的妈妈来说可能是一种干扰,但如果不这样做,她可能就得收拾地毯上的橡皮泥,还要克制自己不批评孩子。考虑到这一点,花那几分钟其实给她节省了不少时间。而且,她在活动开始时就介入也给了本一个机会,让他可以和妈妈商量用哪些厨房用具。虽然有点儿费时间,但这让孩子们有机会来选择,并让他们学会如何作出决定。每天都能积极地参与决定,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种“我能行”的印象。
事实上,我们总是希望冷静周到地处理每件事,但不可能总有时间或能预见到。一天,我的一位朋友正忙着处理她女儿的一大堆事,包括剪头发。她的女儿叫凯蒂,5岁了。路上,妈妈说:“快点,宝贝儿,我们得去剪头发,可别晚了。”没想到凯蒂突然开始闹别扭,烦恼的妈妈责怪她真是太“任性”了,结果凯蒂更加生气,连话也不说了。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凯蒂的妈妈的话也许不算严厉,可是凯蒂得到的信息却是:“你这么任性,真是个坏孩子~”等凯蒂情绪好一点儿的时候,她才说其实自己喜欢长一点的刘海儿,不想剪掉。妈妈这才意识到孩子为什么会大发脾气,她告诉凯蒂:“好吧,宝贝儿,我们跟理发师谈谈,让他不要剪你的刘海儿。”—如果在早餐的时候就和孩子谈谈剪发的事,可能妈妈和孩子都不必烦恼了。
当然,不管我们多么有耐心、多么灵活,也不管我们在事前做了多少准备,我们总还是有和孩子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对孩子伤害最小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如果僵持不下的话,对谁都没有好处。妈妈最后尊重了凯蒂的选择,让她自己决定怎么剪头发。只有在小事上和孩子分享决定权,等孩子十几岁以后,在讨论一些较重大的决定时,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建立信任的关系。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知道我们会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他们会更乐意和我们交流,并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注意说话方式
一般来说,我们批评孩子是为了让他们做得更好。可能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批评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交流的方式,也可能批评孩子是由于我们压力较大或者比较疲惫。但对孩子来说,批评决不是鼓励,而更像是一种打击,他们会选择反抗,而不是合作。孩子很难理解的是,大人不能接受的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们本人。其实,我们可以找到办法,告诉孩子我们不喜欢他们所做的事。花点时间想想我们的话会产生什么效果,我们就会明白不应该贬损孩子的自尊。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应该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们做的事情不对,他们还是好孩子。一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威廉的爸爸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从厨房走到起居室的窗户边,发现碎玻璃落了一地,而8岁的儿子站在窗户外,一脸惊恐的样子。棒球棒躺在孩子身边,一个棒球则掉在房间的地板上。“我们有规定是不是,?不许在房子附近玩棒球?,”爸爸说。威廉低下头:“我知道,爸爸,我已经很小心了。”“威廉,规定和小不小心没关系,”爸爸强调,“和离房子多远才有关系。”“对不起。”威廉小声道歉,希望谈话就此结束。但是,爸爸还是很严肃地说:“好吧,我们看看重装玻璃要花多少钱,然后从你的零花钱里扣掉。”威廉明白了犯错的后果,爸爸也看到他垂头丧气的样子。“知道吗,爸爸小的时候打破了玻璃,爷爷也让爸爸赔的。” 爸爸继续说,威廉立刻瞪大了眼睛听着。“真的吗,” “是啊,也扣了我很长时间的零花钱。”爸爸说,“但那以后我就再也不会打破玻璃了。好了,快去拿扫帚和簸箕来,我们把这儿弄干净。”过多的指责和批评会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痕。事实上,人人都会犯错,意外总会发生。这时候提供有用的建议会让孩子更容易从中吸取教训,让他们明白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下一次,他们就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了。
请别唠唠叨叨
可能我们还没意识到,长时间的唠叨和抱怨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指责。唠叨可能隐含这样的意思:“我可不相信你会记得好好做事。”最坏的结果就是孩子得不到帮助,我们的话也没有什么建设性。即使是幼儿,也会很快对再三重复的话置若罔闻,而青春期的少年,更是有名的“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在事前作出合理的安排才是好办法。例如,我向一些家长建议要让孩子养成“记得”的习惯,最好不要强调“忘记”,而要强调“记住”,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效。直接告诉孩子你希望他记得什么好了。“记住把你的袜子放进洗衣袋里。”用鼓励的语气说出这句话,这对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管用,效果也会非常好。对于那些刚刚接触家庭生活的幼儿来说,这种方式尤其有帮助。首先,要对他们的做事能力表示信任。“宝宝记住了把积木放好,真是妈妈的好帮手~”这种积极的话语可以使孩子了解你的要求,还能从你那里得到了鼓励。和唠叨一样,抱怨对于寻求改变毫无裨益,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没什么好处。抱怨总是针对困难、缺点和失望,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让孩子学会用这种消极的眼光看待世界,或者用抱怨来解决问题。也不要空想解决方法会从天而降,而应该马上采取行动。想想你每天有多少抱怨吧:我们总是抱怨工作、身边的人,甚至天气,多得让我们自己都大吃一惊。当然,人免不了发发牢骚,但做父母的却不能太随心所欲。抱怨自己的配偶,伤害是最大的。孩子可能觉得他需要站在父母的某一边,从而让自己卷入婚姻大战之中。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他们对父母双方的忠诚将受到极大的考验。同样,抱怨孩子的祖父母也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对于双方的父母,我们只能私下表达不满,以免破坏孩子和祖父母之间的“神奇”联系。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家人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不必让他们过早地觉得遗憾。另外,在孩子面前,家人之间的言行举止应该互相尊敬。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孩子们将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身边的人相亲相爱。
享受孩子的灵感
孩子总是从我们身上学到东西,我们也能向孩子学习。我的朋友一家晚上回家,忙着把他们七八岁大的孩子们弄下车。当然,哪个孩子都不想上床睡觉,进屋之前,最小的男孩说:“我们能不能先看一会儿星星啊,”
父母停下了脚步。他们可以选择说:“别拖拖拉拉的,你真麻烦。太晚了,该睡觉了。”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和孩子一起在屋外待了几分钟,享受夜晚的星空,还有星星映在孩子脸上的微光。“看星星”和“看看星星”有本质的不同。成年人只会看看,然后很快转到“必须做”的事情上去;可是孩子看(观察)星星时眼睛里却带着好奇和猜测。学学孩子吧,用新的眼光观察世界,这会让你的家庭生活充满活力,所有人在其中共同成长。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们将学会争斗(1)
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自己好斗,也知道自己家不是那种常常上报纸头条、总是吵架斗殴的家庭。但是不知不觉地,我们还是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怨气,造成了紧张的家庭气氛。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提供了大量有关敌对和战争的例子。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战争爆发。在我们的国家,犯罪、家庭暴力、黑帮火并等都是家常便饭。孩子要面对电视、电影中狂轰滥炸的暴力场面。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敌意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它可能存在于兄弟姊妹、同学、路人或者邻里之间。孩子可能还会看到或听到父母之间、父母和上司或者邻居发生争执。充满敌意的气氛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孩子会像受到攻击的刺猬一样,随时准备以暴制暴。有些孩子则被吓坏了,他们逃避一切冲突,根本不敢面对现实。在学校的操场上,上述情形每天都在发生。家庭中的攻击行为会让孩子觉得争斗是必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相信生命就是一场战争,如果不斗争就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只有斗争才能生存。这不是我们想要教给孩子的。不同的家长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家庭争端和危机,有人用破坏性的敌意和争斗,有人用建设性的对话和沟通,孩子将从中学到如何面对冲突。
山雨欲来时
生活中往往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惹人恼怒。当挫折感越来越强烈时,坏情绪就会爆发,而且一般来说,让我们大发雷霆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漫长的一天快结束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又累又饿,积累了一天的压力会彻底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4岁的弗兰克这一天在学校过得很不开心。他觉得老师不公平,没有让他玩上电脑。最后爸爸很晚才把他从学校领回家。回家的路上,爸爸累得要命,时间又紧,心里还有别的事情,不过他还是装出又高兴又感兴趣的样子问弗兰克:“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还行。”坐在汽车后座上的弗兰克一边简单地答道,一边无聊地看着窗外。收音机里播放着新闻,交通不太顺畅。到家以后,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饭。电视里播放着滚动新闻,每个人都饿了。脱外衣的时候,弗兰克不小心把午饭盒摔碎了,碎片撒了一地。这种情形太常见了,谁都猜得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很多人都过着这种紧张忙碌、很难应付的生活。我们需要处理不耐烦、失望、烦恼和愤怒的情绪,这种能力决定了我们怎么面对压力。这些细微的情绪产生以后,会逐渐累积起来,从郁闷变成狂怒,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好在这个时候,妈妈还能按捺住最初的气恼,试着控制局面。她把笤帚和簸箕交给弗兰克,说:“没事儿,宝贝儿,把地上扫干净就好了。”然后,把晚饭摆上桌。妈妈来到弗兰克身边,鼓励他说:“地上差不多都干净了,来,我再帮你收拾剩下的垃圾。”她把地面打扫干净,弗兰克终于放松下来,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导向另外一种结果。摔碎午饭盒以后,弗兰克很可能大发脾气,嚷嚷着:“我讨厌这个盒子~我讨厌上学~”妈妈也有可能因此责备爸爸:“我还在做饭,你怎么回家也不管管孩子,就会扔给我,”或者责骂弗兰克:“又是一团糟~你就不能小心点儿吗,”当挫折感出现时,哪怕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最好也尽快解决,因为这种情绪会让不耐烦和敌对情绪逐步发展为家庭战争,孩子们通过观察我们怎么处理这些情绪,将学会如何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有意思的是,我们也会从孩子们身上学到怎样缓解情绪。当孩子停下手头的事,开始干别的,比如奔跑、画画儿、扮家家酒等,这些事耗费了他们的精力,实际上这时他们是在宣泄挫折感。我们也可以试着不发脾气,转而干点体力活儿,像
出去走走、弄弄园艺,甚至洗洗车什么的。如果没时间,可以暂时集中注意力来呼吸,深呼吸几次,慢慢地数到十,我们的老祖母就是这么做的。这是为了让紧张气氛过去,重新控制住情绪。这样做不仅能缓解紧张情绪,还可以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如果孩子不能通过玩耍这样的途径疏解情绪,可以叫他们想象一下。例如,当弗兰克垂头丧气回到家时,妈妈或爸爸可以问问:“今天你在学校像哪一种小动物啊,”他可能会说:“像只大狮子~”接着可以问:“那回家以后像什么呢,”他会说:“现在我是抱抱熊。”这时爸爸妈妈就会知道,小弗兰克现在需要一些拥抱和抚慰了。
驱散坏情绪的乌云
和我们成人一样,孩子天生就有权利了解并表达他们的情绪,包括愤怒。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有权伤害别人或破坏物品,像咬人以及拳打脚踢这样的行为应该被制止,他们还要养成不乱发脾气的习惯。年幼的孩子尤其需要学会尽量用言语把怒气发泄出来,而不是用行为。父母要接受并尊重孩子的挫败感,同时还要坚持规范孩子的行为,掌握二者之间的平衡是个不小的挑战。下午,妈妈制止了9岁的女儿泰莎和小朋友之间的一场口角。“对好朋友发脾气可不是什么好事,”妈妈说,“现在,你们两个给我闭嘴。”晚上,妈妈因为刷牙的事责骂泰莎,泰莎回嘴说:“对你女儿发脾气可不是什么好事。”气得妈妈直哆嗦。如果妈妈花时间想想,冷静一下,就会明白泰莎并不是在模仿她,也不想贬低她的威信。泰莎只不过指出了妈妈言行之间的矛盾而已,她一定对这样的情况感到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发怒,小孩却不能;别人可以对她发脾气,她却不能这样对待别人。我们可不想让孩子学到这样的双重标准。我的建议是让孩子自己搞清楚自己的情绪。把下结论换成提问是个好办法,例如,不要说“我知道你生气的原因是……”,而要问“是不是……让你不高兴了”。接下来的问题可以是:“怎么做才会让你觉得好一点儿呢,”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弄清楚自己的情绪,并发现其实有好多办法可以解决问题。
学会自我调适
大人怎么处理自己的坏情绪—例如不耐烦、郁闷或愤怒等—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比口头教育他们作用大得多。我们不想把自己的坏心情带给孩子,但也不想假装我们永远不会生气。而且,不管我们怎样假装都没用,因为孩子完全能感受到我们的真实心情。一周紧张的工作之后,在星期六的上午,萨姆的妈妈忙着打扫房间。9岁的萨姆注意到妈妈气呼呼地摔打着沙发靠垫,于是他问妈妈:“你是不是生我的气,”妈妈停下手,打起精神说:“不,宝贝儿,当然不是。”萨姆跑出房门玩儿去了,他有点儿困惑,有点儿不满意,但又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妈妈大可以老老实实地说:“是啊,妈妈有点儿烦,我真希望你不要乱扔玩具,你能不能帮我收拾收拾呢,”这样,萨姆就会知道自己的感觉是对的,妈妈真的生气了。而且,他也知道了妈妈对自己的期望。孩子还应该知道父母之间有时候会互相生气,但他们最终会解决问题。有一天半夜,7岁的卡拉被父母的争吵声吵醒了。她吓得躲在被子下面,最后又睡着了。第二天早上,爸爸知道卡拉听到了争吵,就对卡拉解释说:“我和你妈妈因为钱的问题吵起来了,对不起,我们吵到你了。”对于卡拉来说,知道父母有时候的确会意见不和但事情并不太糟糕,这很重要。爸爸也可以继续解释说:“我和妈妈有些意见不统一,但我们会想办法的,这个不行,还有别的办法。”这种肯定的语气会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都会生气,甚至和别人争吵,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就不再相亲相爱。孩子还将学会,问题很难一蹴而就地解决,如果出现了不同意见,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把与人相处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坦白地告诉孩子,就是把摩擦变成了一堂有益的生活课程,让孩子们学会折中和协商的技巧,他们在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都能用得到。
晴间多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恼怒的忽来忽去就像多云的天气。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坏情绪就这么自然“发生”了,就像对待天气一样,我们无能为力。等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反应,就知道实际上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越积极主动,就越能阻止怒气的爆发。因为坏心情一旦发作,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比起熟人、朋友或陌生人,我们更容易对家里的亲人发脾气,这真是一种讽刺。因此,在怒气产生以后、脾气发作以前好好处理非常重要。不管怎样,比起勃然大怒,处理小郁闷要容易得多。在孩子面前,我们无需成为完美的楷模,懂得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总会有失去耐心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认识到我们的错误,并诚心道歉,孩子们就可以从中学到重要的一点—爸爸妈妈也在努力学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他们会知道,愤怒并不是需要抵抗的敌人,而是需要发挥创造力的对象。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安宁,培养正确引导这种情绪的能量至关重要。毕竟,我们日常行为会形成一种家庭模式,并通过我们的孩子代代相传。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们将学会担忧(1)
孩子喜欢刺激,他们最爱玩鬼怪游戏,听恐怖故事、看恐怖电影的时候也兴奋莫名。我记得刚刚几岁的时候,每个周五晚上都待在某个朋友的家里,关上灯,几个小朋友挤坐在收音机旁,收听《巫师的故事》。现在听起来可能很好笑,当时我们可真的吓得要命。节目结束后,我们还要假装毫不害怕地步行回家,那是最难也最刺激的部分。其实我们内心都知道自己很快就会安全到达舒适而明亮的家,但还是忍不住要猜想路上的阴影里到底藏着什么,那种想象真让我们的心怦怦直跳。生活在现实的恐惧中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不管是体罚、精神折磨、遗弃或病痛,还是被邻家大孩子欺负的小担忧或者“床下有妖怪”的恐吓,都会让孩子胆战心惊。日复一日地生活在恐惧之中,孩子会渐渐失去自信和安全感。恐惧会破坏孩子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环境,使他们持续地感到忧虑,从而不能采取适当的态度面对他人和新的环境。
黑暗中的妖魔鬼怪
孩子害怕的东西会让成年人大吃一惊。有的东西,例如邻居新养的狗、老枫树的一截枯枝,在父母眼里不值一提,却会让孩子感到害怕。一些简单的话语也会吓着孩子,我知道有一个3岁的孩子问她妈妈:“妈妈,你真的要死了吗,我听你对凯西阿姨说?气死了?。”年幼的孩子会仅仅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话语,这个小女孩需要妈妈告诉她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并确定妈妈不是真的会死,再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不管你的孩子为了什么而感到害怕,你都必须严肃对待。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别傻了。”“根本就没事。”“勇敢点。”“别那么胆小。”……这些话只会贬低孩子,让他们把成长中的恐惧深埋在心里。在我的儿童教育团队中,总有人问:“你怎么区分孩子到底是真的害怕,还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我的回答是:没人能区分。父母不必过分担心被孩子的情感需要操纵,孩子需要大人的注意,就像他们需要食物和庇护一样天经地义。而且,有的时候,孩子可能真的被吓到了,这时他们也需要大人的注意。3岁的亚当就是个好例子。亚当的家最近搬到一个新的地方,他要上幼儿园了,而他的小妹妹刚刚出生。所有这些对亚当的父母来说都是喜事,但对于亚当来说却是世界末日, 他感到他的世界整个儿倒了过来。一天晚上,妈妈出去了,亚当向爸爸提出一个不寻常的要求。“爸爸,我害怕,你要保护我。”亚当哭着说。爸爸当然可能这样说:“保护你,为什么,你现在是哥哥了,不应该感到害怕。”然后把小亚当独自送回床上。而实际上,爸爸很理解亚当。“保护你,好啊,没问题,”他回答,“过来挨着我,这样就安全了。”爸爸的理解和亲近给了亚当信心,这种信心会帮他渡过难关并继续向前。对于消除孩子的恐惧,父母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有两个小兄弟分别是6岁和8岁,他们总是不定期地在阁楼上碰到“鬼怪”。为此,他们的妈妈特地在衣橱里准备了一把扫帚。当兄弟俩冲进房间,睁大眼睛惊声尖叫,妈妈就会冷静地从衣橱中拿出扫帚,一边高喊一边在房间里挥来挥去,好像
那扫帚是什么了不起的武器。然后,两个小男孩就高高兴兴地笑着躲在妈妈身后,因为妈妈肯定已经把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扫地出门了。
魔法失灵的时候
当然了,有的时候,魔法也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远离恐惧。当一个家庭遭遇真正的危机时,挥舞着扫帚的妈妈或者温暖的拥抱都不足以驱散恐惧和忧伤。孩子最害怕的是日常生活被彻底颠覆。孩子对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一旦发生危机,他们就会觉得天就要塌下来了。除了父亲或母亲去世,父母离婚可能是孩童世界最大的灾难了。许多孩子生活在父母离婚的恐惧中,不管这种恐惧是不是有事实根据。当孩子听到父母向另一方抱怨,这种恐惧感就会更强烈,而且恐惧中深藏着对自己被父母抛弃的担忧。孩子相信,一旦父母中的一个离开这个家,就意味着也要离开自己。在父母离婚的过程中,孩子感觉对世界失去了把握。不管夫妻双方有多么伤心、多么沮丧或愤怒,他们都应该尽量为孩子着想,这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孩子必定会被卷入风波,这时父母应该考虑暂时休战。当然,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在盛怒或吵架的情形之下就更难了。不过,这是孩子最需要得到支持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父母总是父母,总会全心全意地照顾他。可能孩子还不能了解其中的复杂性,但他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家庭危机的到来。6岁的林恩无意中听说爸爸失去了工作,于是她担心会无家可归、忍饥挨饿。爸爸解释说:“我们会好起来的。只要暂时少花一点儿钱就可以了,事情会过去的。”林恩精神大振,还要为家里作出她的小小贡献:“真的,我用不着买新的旅游鞋了。”
别把忧虑传给孩子
有时候父母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焦虑会影响孩子。我们常常是以这样的话开始的:“我害怕……”“糟糕的是……”“我担心……”真该好好反思一下这种说话方式了。如果孩子总是听到这种消极悲观的话语,他们就会养成一种忧虑重重的思维习惯。消极的想法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无可奈何地说:“越是没信心,希望就越渺茫。”不幸的是,现在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恐惧越来越多。一方面父母要警告并保护孩子远离危险,另一方面又不能给孩子灌输毫无必要的忧虑,这真是一种两难的局面。比方说,我们希望孩子和陌生人保持距离,又不想让他们觉得世界充满了敌意和伤害;我们希望他们不要走出我们的视线范围,同时也不愿意他们成为离不开父母的娇宝宝。要让孩子建立自信,又要保护他们不受伤害,这的确是一大难题。解决这个困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长们应该好好思量一下怎样恰当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以及在什么年龄、在多大程度上让孩子独立。4岁的埃里森问妈妈自己可不可以去那个常有陌生人出没的公园,妈妈冷静地说:“可以,埃里森,但妈妈会和你一起去,还会帮你放哨。”而当10岁的肯宣布要独自上学的时候,他的父母却不得不斟酌一下,想想如何既保证孩子的安全又让独立精神茁壮成长。我们做父母的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孩子不再重复我们年幼时的不愉快经历。但对孩子预期过高会让我们做出不合理的行为。卡尔的爸爸是一个狂热的棒球爱好者,这让他周围所有的人—从他的妻子到棒球教练再到他7岁的儿子—都烦得要命。这位爸爸向我解释说:“我像卡尔那么大的时候,并不擅长运动,在球队里总是坐冷板凳,那种情况真让人沮丧。我可不想让卡尔也做个倒霉蛋。”卡尔需要的是按照他自己的特点发展体育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因为父亲的失败经历而背上精神负担。简单地说,卡尔得有机会体味自己的人生,爸爸要暂时靠边站才行。一定要记住:孩子不是我们的翻版,他们有权利感受自己的悲欢。
关注孩子的日常忧虑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并不一样,而且他们不一定把什么事都告诉父母。父母很容易忽视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恐惧的事情。例如,很多孩子天天被同学、邻居或兄弟姐妹欺负,被别人威胁、取笑或起绰号。小一点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怎么说出他们的害怕和受到的伤害,大一
点的则可能觉得应该由自己来解决问题。父母应该抽出时间来问问孩子和别人相处得怎样。妈妈常常问5岁的安德鲁:“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儿,”这个问题比简单地问问“学校怎么样”好得多,会带来更多的信息。“乔伊抢了我的卡车,是我先玩的。”“后来怎么样呢,”安德鲁低下头咕哝着:“没事儿。我不知道。”从这一点看,妈妈就知道乔伊一定欺负安德鲁了。她决定找个办法帮孩子对付这种情况。“乔伊抢你的卡车一定很烦人吧,你想怎么办呢,”妈妈问道,她希望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安德鲁谈了很多办法,包括把卡车抢回来、告诉老师、玩别的玩具、不和乔伊而和别的孩子玩,等等。妈妈没有必要告诉安德鲁应该怎么办,她只需要和孩子谈谈各种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地说句“没事儿”,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件事呢”也同样有效。安德鲁可能会回答:“我想要回卡车。”孩子们一旦清楚了自己的要求,就会作出下一步的计划。 “明天一早我就把卡车拿回来,如果乔伊再来抢,我就告诉他?不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面对新情况是一种折磨。第一天上学、第一次看牙医、第一次坐飞机……都让他们备感压力而产生恐惧。要帮助孩子跨过这些难关,我们应该更宽容,更会鼓励他们。如果我们表现得对孩子很满意,他们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下次说“你真棒,我就知道你行”的时候,看看孩子的反应吧。对于幼儿的“第一次”,要做特别的准备,例如在幼儿园开学之前,先带孩子去参观一下。在桑迪把教室看个够以后,妈妈问她:“第一天你想做什么,”“喂小鱼。”桑迪说。显然,她已经开始想象自己上幼儿园以后的生活了。电视里的新闻、电视剧、广告等各种节目每天都充斥着暴力的内容,这也会给孩子造成恐惧。幼小的孩子还不能区分现实和虚构的内容,对于这两者,他们都应该回避。有些大点儿的孩子能够接受电视上的事故、伤害、暴力和谋杀的内容,并且不为所动;另外一些孩子则可能感到不安,难以摆脱各种恐怖的画面。父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孩子的接受能力,并相应地限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
有时人人都害怕
为了孩子,父母都想坚强一些,希望孩子觉得能依靠父母来保护他们。然而,我们得有勇气承认脆弱,有的时候我们就像《绿野仙踪》里胆小的狮子一样,需要有人陪伴。我们都会不时地感到恐惧,但每个人处理恐惧的方式有所不同。这有助于让孩子了解父母也是平凡的人,都有害怕的时候,都需要鼓励和支持。在和孩子拥抱的时候,让孩子的小手轻拍你的背部,那种感觉妙不可言。8岁的菲比知道妈妈正在担心工作的问题,当然她只知道一点点,没必要也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细节。一天早上,当妈妈拥抱菲比时,菲比安慰性地紧紧搂了妈妈一下。妈妈感觉到了这个拥抱不同寻常,惊讶地看着女儿说:“谢谢,菲比,谢谢你帮我。”通过观察我们怎么处理恐惧,孩子可以学会如何处理他们自己的不安。在需要安慰的时候,我们向配偶、朋友和家人寻求支持,反过来,他们也会得到我们的回报,这些都让孩子铭记于心。我们表达感情、处理感情的方式,是孩子在处理自己的危机时模仿的榜样。 如果孩子生活在遗憾中, 他们将学会自怜(1)
遗憾的情绪会让你像一叶小舟,颠簸在黑暗之海上,时时刻刻都被一种未知的力量驱动着,直至你感觉孤立无援、手足无措。这时,你唯一的希望就是有一个人来到你身边,向你伸出援手。遗憾的情绪对获得成功毫无裨益。如果我们对孩子感到遗憾或者对自己感到不满,孩子也将学会对他们自己感到遗憾。这样做很难让孩子学会积极、主动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相反地,这样只会让孩子缺乏向上的动力,让他们经常处于无助和不满的情绪控制之下。父母都希望孩子有本事,找到自身蕴藏的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能鼓起勇气去寻求帮助。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这一点。即使父母远非完人,至少也要勇敢地直面人生,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学会开启自己的内在力量。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就要依靠内在的
力量,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挑战。我们还应该对孩子充满信心,相信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有能力接受挑战。
换个想法
人人都有感到挫败的时候。我们拼命工作却得不到赏识,生活的轨迹好像与我们的希望背道而驰。“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我们也许会这么问自己。如果对这种情绪放任自流,自怜就会变成常态思维,闷闷不乐就会变成彻底的无助和绝望;感觉就会蒙蔽我们的心灵,放大那些有关“可怜的我”的信息,让我们陷入自怜、无助的恶性循环。一旦发现自己有这种倾向,最好的办法是停止考虑各种难题,而试试做别的事情—任何事情都可以~我建议父母们骑骑自行车,散散步,或者仅仅想象一下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旅行。我的一个学员凯特告诉我,那很有效。“一开始我觉得自己简直像块旧抹布,皱巴巴没人欣赏,”她说,“我的3个孩子折磨死我了,我丈夫工作很忙,回家又累得要命。我又生气又伤心,不过觉得那样想不太好。所以我就试了试上课学到的办法。我闭上眼睛,觉得自己首先需要一点儿鼓励。于是我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巨大的广场上,四周都是人,他们一边鼓掌一边欢呼着?凯特真棒?。我自己也开始鼓掌,并且想起了一首老歌—?我们喜欢谁呢,我们喜欢凯特~?我开始对着厨房的墙壁唱这首歌。”“慢慢地,我意识到,我应该拉近和丈夫的距离,并让孩子们知道妈妈为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我需要别人的关注。接下来,我给家里每个人都做了他们最喜欢的点心,放在橱柜边上,还写上:?凯特真棒。如果同意,给她一个拥抱吧。?不用说,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拥抱,我丈夫还跟我商量说下周要把孩子托给阿姨,然后我们俩出去度周末。我不敢说这件事改变了我的生活,但它真的让我摆脱了自怨自怜的处境。”通过努力,不仅凯特自己从中获益,她的孩子们也学会了如何在处理问题时发挥创造力。另外,她还获得了和丈夫单独相处的时间。夫妇两个应该共同努力让生活变得充实和生机勃勃,这相当重要。来自家人的肯定给家中所有人的心灵注入了一股甘泉。
如果孩子生活在遗憾中, 他们将学会自怜(2)
身在福中不知福
父母们常常把孩子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童年作比较,这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自怜。朱迪丝11岁,她妈妈经常谈论自己的童年生活,并告诉朱迪丝她拥有那么多东西有多幸运,爸爸妈妈因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朱迪丝猜都能猜到,妈妈什么时候又要老生常谈了—这样的谈话一般都发生在车上,那种情况下朱迪丝避无可避。妈妈总是这样开始她的长篇大论:“现在的孩子认为什么都理所当然,觉得上百块钱的运动鞋也没什么了不起。”朱迪丝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缩在座位上,嘟哝一声 “嗯”。可是妈妈刚才的话不过是个热身。“你根本不知道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是什么样儿,我帮人看孩子赚钱,一周3个晚上,还有星期六的下午。我可不能老跟小朋友疯玩。”这个时候,朱迪丝开始翻白眼和叹气,不耐烦地说:“妈,我可没有整天跟人疯玩儿。我的功课太多了。”她停了一下说,“可能比你的多多了”。这下子引发了母女之间的大辩论,题目是谁该觉得惭愧。妈妈并非有意引起争论,也不想自怨自艾。妈妈的初衷不过是让朱迪丝对所拥有的一切学会感激。但是她的话语所传达出的潜在含义是:“我没有你那么优越的条件,让我既嫉妒又不满。”更微妙也更糟糕的含义则是:“因此,你欠我很多。”因此,每次妈妈开始这个话题,都让朱迪丝感到不耐烦,这一点儿也不奇怪。直接表明我们所需要的感谢,这样做没什么不好。当妈妈到学校接朱迪丝的时候,大可直接说:“为你做这些事让我很高兴,如果你能说声谢谢,我就更高兴了。”她不必为明确地要求感谢而觉得不好意思。当然了,我不敢保证孩子们会有什么反应,不过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才更有可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如果孩子生活在遗憾中, 他们将学会自怜(3)
博取同情
可怜自己,进而引起父母的同情,并得到父母的关注、拥抱和抚慰,在这些事情上,孩子个个都是天才。
“肚肚疼。”当妈妈要把4岁的特蕾西送去幼儿园的时候,特蕾西这样说,“我不想去幼儿园。”特蕾西难受地捂着肚子。
所有的父母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病了,她应不应该去学校,要不要看医生呢,她是不是害怕学校或者那里的某种东西,她是否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或者,她只是想乖乖地在家里跟爸妈待上一天,
特蕾西的妈妈需要认真地衡量一下,作出最合理的猜测。其实重要的是,孩子不应该认为装得很可怜就可以达到目的。
如果妈妈估计所谓的“肚肚疼”不过是不想去幼儿园的借口,那么她可以这样问特蕾西:“如果今天去幼儿园,会发生什么糟糕的事情呢,”“如果不去幼儿园,你想做什么呢,”或者,
“不去幼儿园的话,你会怎么办,”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特蕾西会弄明白她真正想要什么,而不是可怜自己。这样也能帮助妈妈了解孩子的想法。有的时候孩子假装生病,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父母应该想一想,自己是否太匆忙、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了,也许应该放慢工作的节奏,更多地跟孩子在一起。
当孩子说“我不能”的时候,他们同样陷入了一种自怜,这是让他们免于学习新东西的最好办法。孩子告诉父母:“别指望我能学会你们想让我学的东西,我就是不能。”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可能是:“我不想。”更强硬的说法则是:“我不~”
如果父母同意孩子的话,就等于默认他们的无能,这当然不是我们的期望。即使有困难,也应该试试挑战孩子的能力,不接受他们的借口,并坚持对孩子抱着比较乐观的期望。同时,我们还要帮助孩子了解他们的不安全感。
本8岁了,数学作业让他很烦恼。“我做不了,”他发着牢骚, “这对我来说太难了。”
本的爸爸很重视孩子的烦恼,但毫不理会他的自怜,而是鼓励他再试试看。“还记得吗,去年你的数学也有问题,”爸爸回答说,“你请老师帮忙,然后我们一起努力,最后你把问题都解决了。现在也一样,我们再想想法子好不好,”
当孩子遭受挫折时,父母很容易冲动地表示同情,但孩子需要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情只会让他们陷入自怜中难以自拔。如果爸爸只是说:“好了,本,我知道那很难,休息一会儿吧。”这样会让本认为自己就是不擅长数学。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在最大范围内发展他们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父母不能让自己的缺陷阻碍孩子的发展。如果本的爸爸自己在数学
方面的能力不高,他可能会因此放低对孩子的要求,这样做对孩子可没有好处。
什么时候应该伸出援手,什么时候不必,这对父母来说是个难题。有的时候,帮助也是一种障碍,因为某些情况下孩子应该自己独立完成任务,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在别的情况下,不帮忙有可能造成伤害。当孩子在困难中挣扎、摸不着方向时,父母应该介入,但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而不是打击他们的信心。最好能在开始的时候拉孩子一把,然后鼓励他们凭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
怎样帮助、什么时候帮助、什么时候停止帮助,对这些问题父母都要深思熟虑。随着年龄的变化,孩子的需求和能力也会发生变化,父母有的行为可以帮助一个3岁的孩子,却会妨碍一个
5岁的孩子。我们一定要了解,应该在什么时候伸出援手,在什么时候保持旁观,而且所有的时候都要抱着鼓励他们的态度。记住:迎难而上的奋斗是必不可少的,会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生活在遗憾中, 他们将学会自怜(4)
最坏的时候
有时悲剧已经发生了,怜悯也于事无补。因为怜悯是一种旁观者的情绪,一方面我们为受害者感到遗憾,另一方面作为幸存者,我们也感到庆幸,甚至有一点优越感。必须感情相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人们才能靠得更近。同情就是这样一种感情,
它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问自己,看看我们是否能在某些方面帮得上忙。
有时,发生悲剧会激发人性中最好的方面,这也许就是悲剧值得称道的地方。遭遇厄运的人也许会产生惊人的勇气和力量,就像残疾儿童往往能教会父母如何生活,比父母教给他的还要多。即使身患绝症,孩子也总是能超越自怜,虽然难免有沮丧的时候,但他们不会永远意志消沉。
10岁的苏得了不治之症,总是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和儿童癌症病房之间来回跑,一头金色长发早已脱落。这样的情况完全有可能让人自我封闭,陷入绝望,但苏却不是这样,在家人的帮助下,她尽可能地过着普通10岁孩子该有的生活。苏戴上头巾,坚持上学,写作业,还经常去看望朋友。在精力允许的时候,苏邀请全班同学,在家里举办了一个派对,她和所有孩子一样,玩得非常尽兴。
如果苏的同学沉浸在对她的怜悯之中,他们就不可能玩得那么兴高采烈。他们一点儿也没把苏当成与众不同的病人。孩子们并非不知道苏的病情,对苏也不乏同情,实际上他们跟老师和自己的父母都讨论过苏的情况,都知道如何为苏着想。正是因为他们开诚布公地讨论过,也知道其中的复杂之处,他们才能接受苏,才能真心地想帮助苏,而不是小心地对待苏,把她排除在大家之外。
如果孩子生活在遗憾中, 他们将学会自怜(5)
怜悯不如解决问题
10岁的珍妮丝一屁股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对妈妈抱怨说: “梅丽莎的派对只有我没接到邀请。”
这句话的含义立刻引起了妈妈的注意,她搂着珍妮丝的肩膀,问道:“只有你一个吗,”
“噢,”珍妮丝说,“还有几个。”
“那么,那天晚上你想做什么呢,”
“我就待在房间里发呆呗。”珍妮丝回答,有一点儿严肃,又有一点儿觉得好玩地看着妈妈。
“那也行。”妈妈说,完全没有上当而掉进同情的陷阱里。
“那我能不能住到别的没被邀请的女孩家里去,”珍妮丝问。
“这样好像有趣一点儿,”妈妈回答,“你还可以带上些核桃仁的巧克力。”
如果孩子和我们说起他们遇到的小麻烦,我们要想办法帮他们渡过难关。我们可以倾听他们的牢骚,提出可能的建议—
更好的是引导他们自己找到解决办法。只有相信孩子的潜力,他们才会相信自己值得依靠,这比仅仅表示同情要好得多~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们将学会畏缩(1)
“好笑”只是表面现象,嘲笑别人事实上是件非常残忍的事情。“好啦,我是在开玩笑,你能不能有点儿幽默感啊,”这种说法不仅让嘲讽变得合理,而且无论被嘲讽者如何应对,都会落得被羞辱的下场。如果被嘲讽者表示反抗,就会遭到进一步的羞辱;如果不反抗,他的自尊心又受不了。
孩子不知道究竟应该按捺住自己的情绪,还是想办法避免遭受别人的讥讽。这时候他们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就像你踩了刹车又加大油门一样。
处在矛盾之中的孩子因此变得畏畏缩缩,再也不敢尝试新的事物,害怕引起别人的注意。
孩子被嘲笑而感到的畏缩,和另一些孩子天生内向害羞是不一样的。天生内向的孩子和别人接触时,需要多一点时间才能融入新的环境,这不过是他们性格的一部分。而那些因为害怕遭到嘲笑而变得畏缩的孩子则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要懂得倾听,发现原因,然后启发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退出比赛,还是接着玩下去。
嘲笑声中带着轻蔑,无论年纪大小,人们一时都很难认清。斯科特一开始根本没想到别人在嘲笑他,他的本意不过是参加一项人人都爱的游戏。意识到自己成为嘲讽的对象时,他变得难堪。嘲讽的意味很微妙,斯科特很难迅速领会,这让他后来变得更加不知所措。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斯科特很容易变得畏缩、胆怯,不愿意参加社区的任何活动。即使只是担心遭到嘲笑,也会让一些孩子倾向于做个局外人,进而养成胆怯内向的顽固性格。而一旦孩子变得过分谨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如果别的孩子发现某个孩子特别害羞,就更容易取笑他。一个孩子被派上这种角色是非常痛苦的,还会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有的时候看来,孩子除了变得孤立、自闭,很难有别的结果。
被嘲笑的孩子会觉得相当难堪,或者觉得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因此不一定愿意告诉父母他们的遭遇。父母的确帮不上大忙,如果父母插手孩子的事,只能让情况越来越糟。但是,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战胜自卑,并且找到新朋友。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孩子嘲笑别人,我们也要有所察觉。做个正直的人,承认自己的孩子也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做起来并不容易。如果只是简单地警告一声“别那么说”或者“那样不礼貌”可不够,这远不能让孩子明白事理—下次只要背着我们偷偷说就行了。说“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样”或者“看看人家多不好意思呀”,这样才更能让孩子体谅别人的感情。如果父母总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并且让他们知道“我就在你身边,我能理解你”,孩子就能学会同情和善良。如果孩子自己体会到这种情感上的相通,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推己及人和与人为善。
支持孩子
虽然你不能控制别的孩子怎么对待你的孩子,但在某些方面你还是可以提供帮助。通过观察孩子是否突然变得畏缩、内向或缺少安全感,父母可以猜测出他们是否遭到嘲弄。如果孩子告诉你别人乱叫他的名字、羞辱或威胁他,你一定要慎重对待。像“没关系”、“别理他”、“他不是故意的”这种话一点用都没有。你首先要做的是,孩子和你谈起时倾听他的困惑和受到的伤害,并鼓励他。如果孩子很小,还在上幼儿园或小学,你可以告诉老师,寻求他们的帮助。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老师去批评别的孩子来保护你的孩子,而是组成一个帮助孩子的团队。
9岁的克莱尔上四年级了,班上的女孩子总是孤立她、嘲笑她。老师发现她变得自卑内向,别人捉弄她时更加不堪一击。克莱尔的妈妈也打电话给老师,说克莱尔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哭,早上又不愿意去学校。父母和老师见了面,讨论如何解决克莱尔的问题。
最后,他们制订了一个合作计划。在学校的时候,一旦那些捉弄克莱尔的女生靠近她,老师要尽量温和而含蓄地把克莱尔引开,让她和那些更包容她的女生在一起。回到家中,父母会告诉克莱尔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同时让她知道怎么交新朋友。通过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克莱尔找到了真正的好朋友,还学会了如何应对别人的不友善。
父母不经意犯错误时
有的时候,我们会犯一些不经过大脑的错误,例如对路人或认识的人说一些刻薄话,或者对朋友开些粗鲁的玩笑。因为谈论的对象是陌生人或者不在面前的人,我们可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注意:孩子可在一旁听着呢,他们会因此觉得苛责别人不算什么坏事。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给我讲过一件事。“在我们社区的购物中心,常有一位年轻姑娘站在街角冲汽车挥手,总是又笑又唱的。有一天,我从购物中心出来,那姑娘正好也在。我听见前面一位妈妈对她7岁的女儿说:?那个女人是个疯子。?
“?妈,这样不好吧。?小女孩不高兴地说,?如果别人说你疯了,你怎么想,?
“经过她们身边的时候,我说?我觉得她挺快乐?。小女孩看起来松了一口气。
“那个妈妈勉强地笑笑说:?我可不觉得她快乐。?”
有时孩子会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家中拒绝嘲讽
父母有时会无意中对孩子冷嘲热讽,还认为那样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事实上不用说也知道,讥讽对塑造坚强个性完全无济于事。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只能假装不在乎,这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真正的“坚强”。
12岁的皮特是足球队员,他的球队正在向冠军荣誉发起进攻,皮特的爸爸以前则是著名的球星。爸爸对皮特在球场上的表现不太满意,因此想给他加把劲儿。糟糕的是,爸爸的方式却让皮特在训练中在全体队友面前丢够了脸。
“你在干吗,等着上菜吗,跟着球跑啊~”爸爸在场外大喊大叫。皮特只能点点头,冲回赛场,但是他气得直咬牙,根本无法集中精力训练。
爸爸的本意可能是好的,可他没想过自己的行为有多让人难堪。他可能只是在重复当年别人奚落他的话。可惜他的做法根本就不能帮皮特的忙,反而伤害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兄弟姊妹之间的嘲讽也相当伤人,他们有时采取奚落、叫名字等各种方法来互相刺激。因为兄弟姊妹之间往往对每个人的弱点了如指掌,所以能一语中的。
吉尔知道她的小弟弟很想和新来的邻家小孩成为朋友,因为他们都有新滑板,年龄也差不多。于是她一看见弟弟和朋友在外面玩,就会骑上她的自行车,大叫着:“嘿,赖尿鬼,昨晚你又在床上尿尿了吧,”这就不是普通的奚落了,它非常残忍。
总是被家人嘲笑,孩子会变得畏缩内向,甚至对自己的家庭生活丧失信心。父母们一定要弄清楚兄弟姊妹之间的状况,尤其是当父母不在的时候会发生些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应该介入并制定一些规定,保证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感觉到安全、自如。
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笑柄,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不过,如果父母能让家安全无忧,孩子就能找到可靠的避难所,在这里他们行动自如,无忧无虑。我还认为,如果家长能接受自己的弱点,并愿意学习,将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种更温暖、更轻松的环境。要让孩子明白,即使犯了错,世界末日也不会来临。成年人也会犯错,也会自嘲。如果家庭成员能一起欢笑,而不是互相嘲笑,胆怯懦弱就会永远消失。
如果孩子生活在猜忌中,他们将学会嫉妒(1)
嫉妒是一个绿眼睛的魔鬼,它的眼睛反映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嫉妒源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可能觉得邻居的草坪更绿、汽车更好、房子更美,也可能对自己的草坪、汽车和房子很满意。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关键是如何面对这个现实。如果我们贪心不足,总是因为被别人比下去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别人,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会紧跟我们的脚步,过着一种被嫉妒和失望毁掉的生活。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样孩子才对他们所拥有的感到快乐,而不是为他们所没有的感到痛苦。
你的比我的好
进行比较并发现差别,这种行为是正常而必要的,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识别差异的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孩子来说,要作出判断首先就要学会区别。而让人们产生破坏欲和嫉妒感的,是比较以后得出的结论。
当爸爸开着一辆崭新的车进来时,妈妈正在花园里干活,孩子们则在院子里玩。车子是妈妈喜欢的颜色,这让她很高兴。孩子们兴奋极了,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辆新车,对他们来说是一大惊喜。爸爸简直骄傲极了。
一家人个个都很爱惜新车。夏天的每个周末,孩子们都会帮忙洗车,而且当他们上车的时候,一定很小心地不踩脏车里的装饰,也不在车上吃东西。
秋天到了,邻居买了一辆更好而且更便宜的新车。听到这个消息,爸爸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我再等几个月,就可以买这个新型号了,而且也更合算。”
可是妈妈肯定地说:“无所谓吧,我们的车就挺好的。”
爸爸还是闷闷不乐,觉得妈妈没有认清事实。孩子们虽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是也感觉爸爸对车的态度有点儿不一样了。看见爸爸羡慕地看着邻家的车,即使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也知道爸爸嫉妒了。很可惜,爸爸的情绪是传染性的,孩子们也不再对自家的车热情高涨,他们开始在后座上吃东西,把食物碎屑掉在车内。过了一段时间,车子越看越不起眼了。
爸爸的态度不仅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对家人同样无益。他的嫉妒情绪传递给孩子们的信
息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建立在物质财产之上的。孩子不应该从父母那里学到这种想法。
比较不一定会造成困惑,我们也可以通过比较学会欣赏和羡慕。如果爸爸不把邻居的幸运和自己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他就会佩服邻居的精明眼光,在羡慕他们买好车的同时,也为自己所拥有的感到快乐。
除了物质财富,有的时候别人的孩子也会引起我们的嫉妒。有的人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认为孩子的成就反映了父母的努力,这种思想尤其容易引发嫉妒。把孩子和父母混为一谈,会让人特别倾向于作比较,最终导致病态的竞争。
一位年轻的妈妈告诉我:“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小孩在读特别复杂的故事,而那时候我的女儿还只对图画故事感兴趣。我当时嫉妒极了,真巴不得自己的女儿也能像那个小孩一样。我还希望那孩子碰上个很难的3音节词语,然后闭上嘴—那孩子才4岁,天真无邪。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嫉妒有多糟,真让人不舒服。”
总有别的孩子比我们自己的孩子更聪明、更漂亮、更有吸引力,要嫉妒起来可没个完。但是再说一次,我们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态度。我们可以忽视自己孩子的不足,而更加重视他们的长处。当必须比较的时候,我们要接受孩子的不同个性。另外,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成功和失败都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我们爱孩子,为他们的成就高兴,也为他们的失败痛苦,这是人之常情。但应该清楚,我们的希望必须符合孩子的个性和能力,不要利用孩子来达成我们自己的愿望。
弟姐妹间的竞争
孩子们自然会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和肯定而相互竞争。但是,如果父母总拿兄弟姐妹作比较,甚至偏爱其中一个,就会助长竞争的风气,孩子们长大以后就很难和睦相处。
妈妈督促7岁的莎伦说:“我希望你多花点工夫在写字上,那样你的字就跟姐姐写的字一样漂亮了。”
莎伦看着桌子那头10岁的姐姐,她正在安安静静地写功课。和自己比起来,姐姐得到老师、别的小孩甚至妈妈更多的喜爱,这让莎伦不知道该讨厌姐姐还是讨厌自己。
“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的笔太脏,我讨厌写字~”莎伦爆发了,跑到楼上自己的房间里放声大哭。
如果孩子对我们的话作出这种消极的反应,我们就应该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了。然而,此时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准备责备孩子,她觉得孩子太不可理喻了。但是,如果妈妈好好想一想,就会明白拿莎伦和姐姐比较是不公平的,这样更会激发莎伦对姐姐的嫉妒心。当父母乐于接受孩子的弱点时,孩子的肚量其实是相当大的。现在,妈妈应该让莎伦知道,此后她只会让莎伦自我挑战。
事实上,即使我们每时每刻都留心自己的行为(虽然几乎没人能做到),控制自己的说话方式,孩子之间的竞争还是很难避免。一些常见的嫉妒是非常初级的。5岁的琳达和加里
是一对双胞胎,当妈妈给他们切蛋糕时,他们在一旁虎视眈眈,生怕吃亏。但是,要把蛋糕切得完全一模一样真是很难,总会有一半比较大或者奶油比较多,只能尽力而为吧。别为这个例子太小而发笑,孩子的童年正是由这些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总会有孩子认为
“妈妈爱我多一些”。
认真对待孩子的嫉妒情感,无论何时产生都要尽力消除。记住,一块蛋糕可能代表着父母的关爱。孩子要求蛋糕分得绝对平均,实际上表达了他们对平等的爱的要求。不要认为那样做不值得,我们应该慷慨地回应孩子的要求,也让他们学会将来善待别人。
从众思想
“苏珊娜染了头发,为什么我不能,”
“但是米基都有那种新球鞋了……”
“人人都打了耳洞,我也想。”
不管多大,孩子们都会羡慕别人,希望自己也拥有别人有的东西—衣服、朋友、成绩、汽车、鬈发或直发。他们认为一旦拥有了别人的东西,他们就能成为自己所羡慕的人。“穿上合适的衣服,我就能像萨曼莎一样了。”“如果鞋子够好,我的篮球就能打得和贾森一样好。”
孩子很容易把技能和财物混为一谈,他们认为拥有某种东西,就能让他们广受欢迎或变得技术过人,还相信这样可以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可惜这样做只能带来失望,因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对于几岁和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在同龄人身上,而不是父母身上,他们很容易被别人拥有的东西迷住。这是一个人形成抽象思维和人生哲学的年龄,孩子开始定义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这个过程多少有一些令人沮丧,最简单的一点是:青少年可能想躲避“集体”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和别人一致相当重要。
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个体的差异不仅无关紧要,甚至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希望孩子建立自信,不要去模仿别人,也不需要为了迎合大众而渴望得到某种东西。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不会认为有必要仿效他人。
这不是说孩子就不能受朋友的影响,向朋友中的好榜样学习和模仿别人完全是两码事。而且,崇拜偶像可能会启发孩子建立自己的目标,做他没做过的事情。如果孩子的感情是羡慕或崇拜,而不是嫉妒,即使他最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奋斗的过程也会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卡丽想成为高中田径队的队长,可是她说:“卡门当上队长了,这让我有点失望。不过她也挺棒的,没准儿今年我们队会更厉害呢。”
在青少年发现自我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当他们进入危机重重的青春期时,
我们能否及时伸出援手非常重要。成年人可以帮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并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倾听—时间不用固定,可能是在开车的时候、睡觉之前、做饭的时候或者一起整理花园的时候。这样的谈话很难提前作好计划,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倾听和提出建议,当然了,要注意孩子正在发展的独立性。当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不要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要怎么做,而要仔细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和他们分享我们的观点。因为孩子应该拥有自立精神,而不是只会顺从。
珍视孩子,也珍视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有机会选择如何看待我们的孩子,我们也有责任珍视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果我们对孩子表示赞赏,他们就会学会自我肯定。如果孩子的愿望、忧虑、梦想、玩笑和需要得到了关注和认真倾听,他们就会感觉父母非常重视自己、爱自己、欣赏自己的独特个性,父母不想他们成为任何其他的人。
我们也要接受自己,包括自己所有独特的地方、自己的勇敢和软弱,这样会使孩子学会接受他们自己。最后,人人都要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必须以身作则,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自爱,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中, 他们将学会自责(1)
我们希望孩子对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孩子跟我们在一起,他们将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这种能力。开始的时候,我们教育孩子:不应该拿别人的玩具,从商店里拿口香糖必须付钱,欺骗是错误的也是不公平的。孩子大一点以后,父母要帮助他们思考更复杂的道德问题—是否应该撒谎、朋友犯了错误怎么办等。建立一套正确的道德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可以做的是为孩子开个好头。
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我们可以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善良。但是如果事与愿违,该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孩子有意犯下的错误,如果孩子伤害他人,或者故意破坏财物,我们又该怎么办,必须让孩子知道,我们不会对他们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置之不理。孩子应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应该为什么感到羞愧和后悔,他们甚至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这样他们才会从中吸取教训。
然而,父母绝对不想让孩子生活在自责和罪恶感中。羞辱和责骂会让孩子情绪低落,甚至失去自信和生命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要过分责骂来纠正孩子的行为。支持和鼓励孩子,他们才能学会更多,惩罚起不了多大作用。
好在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有意伤害别人或破坏财物。那些需要我们插手处理的,多半是孩子无意中做的一些有欠考虑的事情,例如,抢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把厨房弄得一团糟,或者不说一声就把东西拿走。发生这类事情时,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了解他们的做法有误,并指出他们应该怎么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必须采取正确的方式。
鼓励学习,减少罪恶感
当孩子有小偷小摸、说谎或者欺骗等行为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恼怒,然后想到事情最坏的方面。这个时候给孩子一点时间来犹豫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他们对自己所触犯的道德规则可能还懵懵懂懂。不要急着责骂和处罚他们,我们可以把这件事转化为一个学习的过程。父母不应该贸然下结论,要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什么那样做,让他们明白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以及他们还可以做个好孩子,这样他们才能完全摆脱错误的影响。
妈妈发现自己的钱包被打开了,里面的零钱全都不翼而飞,而家里只有她和7岁的女儿梅丽莎。妈妈走进女儿的房间,就事论事地说:“我发现钱包里的零钱不见了。”
梅丽莎正在玩洋娃娃,她抬起头来。
妈妈接着说:“我的钱夹就放在包里,一般都是合上的,不知道怎么给打开了。”
梅丽莎解释说:“噢,刚刚冰激凌车经过,我想买一份,可你正忙着打电话呢,所以我就自己拿了。我不会拉那个拉链,对不起。”
妈妈觉得有点儿好笑,但还是保持着严肃的神情。梅丽莎虽然道歉了,可道歉的原由完全错了。妈妈坐在梅丽莎和洋娃娃的旁边,温柔而坚定地说:“钱包和钱都是妈妈的私人东西,妈妈不会从你那里拿钱,你也不应该这样拿妈妈的东西。”
如果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妈妈可以和女儿达成协议,从梅丽莎的零用钱里扣除她拿的钱;如果是第二次,结果可能就是孩子被罚少看一次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拿钱成了一种习惯,妈妈就应该采取更慎重的措施了,例如向专业人士咨询,弄清楚梅丽莎偷窃的根源。)
妈妈没有因为梅丽莎拿钱而羞辱她,但让她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不可接受的。梅丽莎会对拿钱的行为感到自责,但不会因此觉得自己是一个坏孩子。
如果妈妈说:“我知道你需要钱买冰激凌,而且我当时很忙,但是你不能不经我同意就拿钱。那么你下一次该怎么办呢,”这样可以帮助梅丽莎学会如何处理类似情况,并考虑下一次碰到这种事该怎么办。
梅丽莎认真地想了想,说:“我不能等啊,因为冰激凌车很快就要走了。”她停了停,补充说,“不过,我想可以先从我的小猪存钱罐里拿点儿钱。”
“对啊,可以那样做。”妈妈同意。
“我也可以在你打电话的时候给你写张条子。”
“这样也行。”
“要不我干脆不买冰激凌了。”梅丽莎说,有点犹豫,也不那么高兴了。
“那倒不用。”妈妈笑着抱了抱梅丽莎,“但是下一次要钱的时候先问问我,好吗,”
妈妈的提问增加了梅丽莎的经验,让她知道怎样以被人接受的方式满足自己对冰激凌的渴望。这种提问不是用羞辱和罪恶感来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不好的感觉,而是让孩子通过提高责任感对自己有更积极的认识。
别让孩子觉得丢脸
茱莉的房间乱得一塌糊涂,让妈妈简直无法忍受,她说:“你怎么回事,屋子像猪圈一样,太不像话了~”妈妈说话的口气让 11岁的茱莉觉得很丢脸。
茱莉心情坏透了,她一边冲回房间一边说:“好吧,好吧。” 然后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
但是,即使茱莉做完妈妈让她做的事情,她还是会为自己感到难过。用斥骂来管理孩子的行为只能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孩子的行为只是为了暂时取悦父母,根本不会有什么长期的改善。
茱莉的妈妈应该记住:肮脏的是孩子的房间,而不是孩子本身。如果清楚地说“我希望你马上收拾一下你的房间”,这样既可以表达妈妈的要求,也不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即使加一句“那儿太可怕了,简直没法待”,也只是清楚地表明是房间的杂乱而不是孩子让人难受。
孩子有权利表达感情
成年人可能很难回忆起当孩子时的感觉,因此,当孩子不高兴或发脾气的时候,大人们可能认为他们太不懂事,或者不讲道理。但是我们应该记得,孩子正在学习如何表达他们的感情,一时还不能完全合理地控制和区分自己的情绪。不管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情绪是否理智,我们都要给他们机会自由地表达。
5岁的东尼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但是他特别害怕打雷和闪电,而他住的地方雷暴天气又特别多。每当雷暴天气开始的时候,东尼的恐惧就会逐渐增大。他咕哝着:“我害怕,雷声听起来那么近,会不会打到我们啊,”他开始抽泣,然后演变成哭喊和尖叫,最后躲到某个东西下面去。
东尼的爸爸很难接受自己的儿子会害怕、并且需要安慰和保护这个事实。一开始,他安慰东尼说:“没什么好怕的。不用怕。闪电根本就碰不着你。”
如果说一次没有用,爸爸就会重复类似的话,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不耐烦。这下子情况糟糕了:东尼更加害怕,爸爸则更加生气。最后,爸爸爆发了:“如果我是你,我就羞死了~你到底有什么毛病,”在这种情况下,爸爸不仅没有减少东尼的恐惧,反而使孩子因为自己的恐惧感到羞耻。
如果爸爸能理解东尼的恐惧,事情就不会这么糟糕。他应该让孩子坐到自己腿上,说:“嘿,你想对雷先生和电先生说点儿什么吗,”这样东尼就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恐惧,他的恐惧也不会因此被夸大。如果东尼能勇敢地对着雷电喊出“走开”,他会发现自己还能战胜恐惧呢~
如果父母能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错误和恐惧,帮助他们面对生活,孩子会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中成长,不会为自己感到羞耻。不管孩子的某些感觉看起来有多离谱,他们都有表达感情的基本权利和正当的情感需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向他人表达感谢和尊重他人的情感表达,这种权利会得到平衡。但是,如果孩子还没有成熟,对有些事羞于启齿,进而故意掩饰自己的情感,这样做没有一点好处。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才是着手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只有当孩子向我们倾诉他们的真实感受时,他们才能释放消极的情绪,大步向前,健康成长。
让孩子承担责任
通过游戏等经历,孩子学了很多关于“原因”和“结果”的知识。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从高高的座位上往下扔勺子就是一种经验,对他来说,那很好玩,如果爸爸妈妈把勺子捡回来,就更好玩了。所以孩子会一次又一次地扔勺子。孩子很享受他的行为得到的结果,直到父母不再给他捡勺子,打破了这种因果联系,他才会停止这种游戏。
等孩子长大一点,他们会知道一些更微妙的办法来引发某件事,同时还会了解这些事会造成什么结果。这种情况表明,随着孩子更多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他们的责任感也在发展。孩子不必为了关注事情发展和改正错误而感到羞耻。即使孩子很小,他们也有努力改正的本能。好在大多数孩子都希望让父母高兴。
6岁的比利想从冰箱里拿点儿橘子汁,可是果汁盒掉到了地上,果汁溅了一地。8个月大的妹妹坐在高凳上,觉得那情形好玩极了,兴奋地拍着小手。相比之下,比利就成熟多了,他看着一地狼藉,知道自己闯了祸,于是抓起厨房里的一条毛巾,在地上蹭来蹭去,但是又不知道把毛巾拧干,结果在妈妈看来,比利更像在玩地上的橘子汁。
比利的手上和膝盖上沾着黏糊糊的果汁,他望着妈妈说:
“对不起,妈妈,我正在打扫呢。”
在开始讲话以前,妈妈深呼吸了一下,她发现比利的确在尽力打扫卫生,于是说:“我来帮帮你吧。你开了个好头,不过,用海绵和桶效果可能更好噢。”
如果孩子努力挽回局面,那我们一定要给他们足够的注意和称赞。父母应该意识到并鼓励孩子正在萌芽的责任心,而不要因为孩子有过失而责罚他们。比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道了歉,还尽力改正的错误。可能他的改正行为的效果不佳,但他的行动方向是正确的。妈妈接受了比利的道歉和改正错误的努力,正因为如此,妈妈和比利才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不愉
快,而进入道歉,承担责任,得到原谅的良性循环。最后,母子俩一起把厨房收拾干净,增进了彼此间的温馨感情。
孩子还应该知道,责任有两个方面。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要承担责任,做好事时同样需要有责任感。这样他们才能从成功中获得力量和自豪,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真心说抱歉
如果某人受伤或者某个东西受损,表示歉意可以起到安慰的作用。在一场激烈的躲避球比赛中,12岁的安德鲁扔球扔得太用力了,球打在了一个同学的身上,他跑到同学身边。
“你怎么样,”安德鲁问,“太对不起了,我不是有意的。要我陪你去医务室吗,”他为刚刚发生的事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真心地为受伤的女同学感到难过,也很愿意帮助她。
而另外一些孩子则把道歉当做手中的魔术棒,以为只要道歉了,就不必为自己所引起的麻烦负责。他们可能一点儿都不感到自责,道歉只不过是为他们继续犯错开了绿灯,或者是得到宽恕的一条捷径。他们往往认为,道歉得到的回答一定会是“噢,没事儿,我理解”。一个9岁的孩子发明了一种非常吊儿郎当的道歉法—他提前写好一些签上名的“对不起”便条。然后,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操场上闯了祸,他通通递上一张这样的便条。如果孩子的道歉马马虎虎、毫无诚意,我们一定得让他们了解,那么做远远不够。
我们希望孩子知道他们的行为会带来后果。当孩子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人时,重要的是,他们应该了解那个被伤害的人会怎么想,他们还应该清楚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感到过意不去,并且希望改正错误,而不是随随便便说声
“抱歉”就行了。一次真诚的道歉包含着承担责任和发自内心的歉意,以及下一次会做得更好的决心。
父母仔细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可以帮助他们培养一种重要的品质—同情。如果孩子感觉父母在努力地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也会去理解别人的想法。4岁的萨姆骑着小儿童车,冲进了哥哥凯西精心搭建的积木中。等萨姆从满地狼藉中离开,平静了一下,爸爸坐到他身边,问他对哥哥的积木干了什么坏事。
萨姆很困惑,因为哥哥不再跟他玩儿。
“那你觉得凯西的积木都倒了,他会怎么想呢,”
“既难过又生气。”萨姆说。
爸爸接下来问:“你把哥哥的积木都弄倒了,你觉得他还愿意跟你玩吗,”萨姆当然知道答案是“不”,于是和爸爸一起想办法引起凯西的注意。爸爸又问萨姆怎样弥补自己的过失。萨姆说他会向凯西说对不起,再帮忙把积木重新搭建起来。
萨姆道了歉,凯西也勉强接受了。虽然凯西不情愿地拒绝了萨姆的帮忙,但他总算知道了弟弟希望作出补偿的心意,并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他。
尊重孩子,孩子才会自重
孩子需要我们的引导和保障,他们的世界才能有规有矩。在这个过程中,成年人应该记住,责怪孩子和引发孩子的罪恶感是相当激烈的手段,需要谨慎使用。同时,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责备孩子不一定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反倒可以看看,孩子犯错后要承担责任时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孩子得到足够多积极的尊重和支持,他们大多能明白要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当他们明白“因”与“果”的关系之后,会变得更有责任心,因为他们理解了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就会希望事情能正常发展。
预见事情结果的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养成的,而培养的过程需要家人的耐心。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开始看重自己内心的是非感,并且知道有时事情出了差错,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有偏差。如果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感情,并能真心地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抱歉,最终才会得到人们的原谅。这个过程是通过自我学习完成的,而不是通过责骂和羞辱。
作文九:《你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1200字
你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
没有人喜欢犯错误, 但是任何人都会不时地犯错。 如果你能从错误中正确吸取教 训,它们就会驱使你进步。
同时,你必须认识到犯错本质上是自我进步,所以不要被内疚和自责淹没。 下面分析一下我们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
?真诚地道歉(Apologise with Dignity)
如果你犯了错, 伤害了其他人, 那么你就应该向人家真诚道歉, 并保证类 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真诚的道歉能够修复别人对你的信任。
如果你不道歉, 或者看上去很不乐意, 那么你冒犯的人会以牙还牙。 如果 你的道歉是真诚的,他也许会原谅你。
当面道歉要比通过电话、 Email 有效得多。然而,一旦你已经道过歉,就 不要老是对同一个错误没完没了地道歉, 道歉后你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有 的人一遍一遍地向别人道歉,这样别人也会觉得别扭。
?不要成为完美主义者(Don ’ t be a Perfectionist)
如果你在生活中老是害怕犯错, 那你可能一辈子都会碌碌无为。 犯错本身 并没有什么伤害, 它是你成长的一部分。 你承担的责任越多, 你就越有可 能犯错。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付出任何代价来阻止自己犯错, 这可能会成为你害怕风 险的心理障碍。
所以,如果你犯错了,不要把头缩起来。
?不要浪费时间为你的错误辩驳(Don ’ t Waste Time Trying to Justify Mistakes )
不幸的是,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是我们的天性。
当你犯了错误的时候,总是先去责备其他人。
?如果你已经犯了错,那么对方不太可能感兴趣听你的辩护。
我们为了维护自我,努力去证明自己是对的,但是,有的时候,你确实错 了。你只需要简单地说一声:“是的,我错了。”
?明白为什么会犯错(Understand Why The Mistake Occurred)
有多种原因能够引起犯错。 为了避免重复犯错, 你需要理解下面的这些原 因:
例如:你可能用生气和轻率的口气和别人说话。 这里的错误就是 “说不和 善的话”。
但是,是什么首先让你生气的?
也许你很疲倦了,或者你正在忙一些和自己无关的事情。
如果你犯错是因为你确实很疲倦,那么你应该努力得到更多的睡眠; 如果你是因为压力太大, 试着让自己和紧张的工作分开一会, 然后找一些 让自己放松的方法。
?避免重复犯错(Avoid Repeating Mistakes)
你应该避免对犯错误有负罪感, 但是同时, 你应该下定决心从错误中学习。 如果你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 这表示你没有从错误中进步, 并给自己和别 人造成了一边又一遍的“痛苦”。
通常,错误是由 坏习惯 引起的。
想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你就必须改掉这些坏习惯。 这需要你仔细的思考 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只要改变了坏习惯,你就能够很快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犯错也是学习的机会(Mistakes ar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从自己的错误中, 你能够学到智慧, 并加快自我的进步。 因为想要成功就 需要冒险, 犯错对于成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你可以把犯错看作是迈向更 好人生的基石。
作文十:《宰相赵普从《论语》中学到什么》1300字
陈桥兵变与抑制武臣
纵观赵普一生的功业,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参与策划了陈桥兵变,二是提出了抑制武臣的建议。
赵普在宋朝被视为“开国元勋”,而宋朝的所谓“开国”,说起来简直就像一场儿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的了。赵匡胤的得势,大宋王朝的建立,就是这样开始的。
其时,赵普以掌书记身份随军出征。所谓掌书记,无非是个幕僚。负责军中一些文书起草事宜,地位既不高,实权更是谈不上。可发动政变的将领和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却一同来向赵普请教。赵普当仁不让,与将领谈条件,他时而唱白脸,时而唱红脸,最后拍板。
一件谋取皇权的大事,就这样由赵普几句话就决定下来。于是,出兵御敌的事抛到一边,数十万大军又原路折回。当赵匡胤从小皇帝柴宗训手中接过“禅让”的帝位后,契丹的大军也不南下了,北汉的士兵也不应合了,边境也不告警了,由着赵匡胤从从容容地去打理他的这个新王朝的事宜。
看来,所谓契丹南侵,所谓军中鼓噪,一切都是精心预谋,没准加在赵匡胤身上的那件黄袍,也是事前准备好了的。赵普所谓“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指的主要也就是这件事情。赵普也因此被视为大宋王朝的“开国元勋”,“功参缔造,业茂经纶”,“建邦元辅,命世伟才”。
但这一切,不但与《论语》没什么关系,简直就是对《论语》的反叛和反讽。犯上作乱,是孔子最为深恶痛绝的。《论语》开宗明义便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赵普是否孝悌,我们不得而知,赵匡胤却是可以称得上孝悌的,但赵普却将他拉上了犯上作乱的贼船,赵普就是这样活学活用《论语》的吗?
贪图不义之财
细读赵普传记,我们发现,赵普这个人颇贪财。开宝四年的一天晚上,赵匡胤突然来到赵普家,发现廊下排列着十个大瓶,便问里面装的是什么物件。赵普说,是吴越王钱?送来的海产品。赵匡胤说:“味道一定不错。”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海产品,竟是满满当当的瓜子金。赵普尴尬之极,忙申辩说:“他们来的信还没打开,如果知道是这个,一定会奏明圣上,退还给他们。”
孔子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谁能想到,贵为开国元勋、当朝宰相的赵普,居然还会贪图这种不义之财,甚至是蝇头小利呢!
赵普的“惴惴畏人之有功,而折抑解散之,以偷安富贵”(王夫之《宋论》),不止表现在对武臣,对文臣同样如此。赵普虽然提出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可由于他自己“寡学术”,在那些满腹经纶的儒臣面前,总难免有点底气不足。由于赵匡胤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对儒臣十分重视,这使小肚鸡肠的赵普很不自在,对那些由于学问比自己大而备受重用与宠信的大臣,便不免怀有嫉恨之心。
《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与子张关于“仁”的一次谈话:“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号称以《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又是如何呢?除了“敏”以外,其他四项,他一项也没做到。“赵普之为政也,廷臣多疾之”(《续资治通鉴》),“多疾之”,表明不满赵普、反对赵普的人不在少数,而这些人最后几乎都败在赵普手下。王夫之称赵普为“不仁者”,似乎并没有冤枉他。(摘自《书屋》)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从玩中学到了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