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玄想》的读后感2》1000字
《玄想》的读后感2
《玄想》的读后感2提要:《玄想》的玄思妙想如露如电地穿过我们~使我们灵光一闪~有许多静止的时刻
《玄想》的读后感2
“若有广大的心~一片茶叶~也可以跨泰山~穿北海~与千里外的知音相逢聚叙。”书的扉页上竖排印刷者这样一句话~读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玄想》~看着这样的句子~我庆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间与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就像一片小小的茶叶翻山越岭~飞越海峡终于阳明山上的一股清泉相逢~心灵从此找到了一个安宁的归宿。
《玄想》的玄思妙想如露如电地穿过我们~使我们灵光一闪~有许多静止的时刻。在静止的刹那~在一生一会~玄思生起~妙想涌现~星辰、月光、清风、流云~都在谈美丽的心事春花~秋月、夏荷、冬雪~都有深深的情意。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这也许与他深谙佛理不无关系~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挚的文字普宁众生的心灵。他说不动的山~也说流动的云~他说不变的芒草~也说无常的芒花~他说欢愉的短暂~也说忧伤的恒久~无论是在山顶~还是在红尘~林清玄总让自己灵光闪动~笔耕不辍~做一个徜徉于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1 / 3
林清玄的书最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是皎洁的月光下一个人细细体味~若是有一把轻摇的竹藤靠椅和一壶馨香四溢的好茶相伴则更能融入书中的境界。看着目录中一个个美丽的题目~就足以让人思绪飞舞~“天空的心”、“心的泼墨”、“相思飞舞”、“黄鹤楼的笛声”……
读着书里的~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舒服~自然而然的进入一个完全放松下来的时空~没有了红尘滚滚的喧嚣~耳边响起的是高山流水的浅吟低唱。
林清玄~他的从没有宏伟壮阔的主题~相反~他总是在生活中最渺小的细节里探寻生命的真谛~一朵相思花~一枚无患子~一篮山间的青菜~林清玄都能在其中找到滋润生命的营养~然后用他的文字在每个人的心理播撒下幸福的种子~普渡心灵。林清玄是位虔诚的信徒~他潜心研究佛理、茶道~他喜欢行走~喜欢与三五好友泛舟西湖~品最上乘的龙井,喜欢与家人漫步于阳明山间~看落英缤纷~寻花的世界~心的菩提。读他的散文时~仿佛融入了书中的世界和林清玄一起走过了许多美丽的地方~看过许多高山稳重与流水的灵动~在林清玄的散文世界里~我一边旅行~一边感悟着人生的美好与幸福的方向~沿路的风景与心灵的收获都让我在这个燥热的夏天里感到了一阵阵沁心的凉意~这是一次灵魂的旅行~也是一次心灵的修行。
2 / 3
3 / 3
作文二:《林清玄 玄想》5000字
林清玄 玄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林清玄 玄想 精彩书摘
3)秋天~冬天~春年那些炫人的花~都夹入了游人的相册之后。
4)哗然奔跑
4)相思花开~是情人初遇时的心情~霎时触动春天~把天地都点燃了。
相思花舞~是情人充满了感动的舞动。花朵专注于风~才是舞蹈美如飞焰;情人专神于爱~才使相思满盈天地。
相思花谢~是情人心碎的道别~心碎于小径、心碎于巨石、心碎于一切的夕山与河畔。纵使一切都已谢落~只留下了美;总是一切都已心碎~心上还有昔日的嫩黄。
《最苦的最美》
7)世界上有这么多的苦难~
唯一的补偿是~
生活中
小小的欢乐~
小小的悬念。
——以撒?辛格
7)美在玉质~温润含蓄;美在巧思~灵活细致。
1 / 12
8)奇妙的是~世界上最美的瓜~也是世界上最苦的瓜!
8)我的父亲曾种过苦瓜田~一甲地上全架满了竹棚~新生的苦瓜藤~生长的速度有如奔云~一路上往竹棚飞跑;大如手掌的绿叶追赶着触须~很快就占满乐棚架。
8)每天都去看苦瓜~看见从花的尾部拉出一条瘦如小指的瓜~瓜上还有纤纤的绒毛~顶部的花也不落去~仿佛小苦瓜还撑着黄伞~躲避南台湾的烈阳。
9)我很喜欢关于苦瓜的一个寓言:
一群要出发朝圣的弟子~去向师傅拜别。
师父送给他们一个苦瓜~对他们说:“你们带着这个苦瓜去朝圣~进了大殿~把苦瓜供在案上~接受礼拜~沐浴圣水~也用圣水为苦瓜清洗;朝圣结束后~把苦瓜带回来!”
弟子们走了很长的朝圣之旅~一路抱着那个苦瓜~觉得苦瓜也神圣起来了。
终于回到寺庙~大徒弟双手捧着苦瓜拜见师父:“师父!我们朝圣回来了~照您的吩咐~这个苦瓜已接受了无数的礼拜~沐浴了许多圣水~现在~怎么处理这个苦瓜呢?”
师父说:“把它煮了当晚餐吃!”
当夜~师徒一起吃了那条苦瓜~师父吃了一口~感慨地说:“这苦瓜~走完了朝圣之途~沐浴了圣水~接受了礼拜~滋味还是一样的苦呀!”
传说~有几位弟子当场就开悟了。
2 / 12
13)我想到日本禅者内山幸尚曾在《张开思维之手》写过罗丹的“沉思者”:
让我们比较坐禅和罗丹的著名雕像“沉思者”两者姿势上的差别。
“思”听起来好象很不错~但“沉思者”其实是追逐妄念的例子。
它弯腰坐着、肩膀前倾、胸膛紧缩。手臂和双腿弓着~脖子和手指弯曲~就连脚趾头也屈着。当身体弯成这副模样时~血液就会停塞~必然就陷入幻想~难以摆脱。
另一方面~坐禅中的一切都是直的。躯干、背部、脖子和头部。由于腹部舒适地支撑在交叉稳当的双腿上~血液就离开头部~大量流向腹腔。
由于血液向下流~缓和了头部的充血现象~使得人的反映迟缓~就不会再追逐妄念和幻想了。因此~坐正确的禅~意思是采取正确的姿势~把一切交给它。
15)心动念时静观
17)纵使埋骨成灰烬~难遣人间未了情。——俞大纲
17)一切花中~柠檬花是最香甜的~有稠稠的蜜意;但是一切果里~柠檬果又是最酸楚的~其酸胜醋。
18)以为相爱是永恒的~但爱却如此无常;以为以往会留在时间里~但遗忘却是超过时间的恒久。
21)凤凰与木棉不像一般草花是微观的~必须贴近才能
3 / 12
观赏。凤凰与木棉是巨视的~不论远近~只要草原一站立~深山一俯仰~溪涧一摇动~街边一眨眼~我们内心的美感立刻会被深深牵动。
23)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
27)六十六年秋已久~飘然月色向人明。
莫言那里工夫事~耳熟松杉风外声!
——了然(法号了然的比丘尼~生于一七九七年~是日本知名武士信原的孙女)
《无情眼》
29)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无情送潮归。
文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
俯仰昔人非。
——苏东坡
30)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东坡
31)在变与不变之间~有情就有感伤~有情就有失落~
4 / 12
有情就有悲怀~这些都是由变化所生。
31)所以~为了超脱人生之苦~只好锻炼不变的观点和无限的心情。
31)这有些像禅师所说的“心热如火~眼冷似灰”~
33)只有一道无人设计的薄墙
介于我俩之间;
只要由你或我发出一声呼唤~
就会使他无声无息地
很快倒塌。
——里尔克
35)本色鲜明的人
39)“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禅师不也如是说吗?
40)我本来属于天吗?
为什么天,
不断向我投以蓝色的目光,
引诱我的心向着天空,
更高更高地,
飞向比人类所能达到的更高的地方.....
——《伊卡鲁斯》三岛由纪夫
41)年轻时~唯恐其不入;
到如今~唯恐其不出。
——张大千
5 / 12
49)每次~看人学跌倒~总使我深有感触~想到在实际的人生中~从来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去跌倒~也从未有人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你的感情会跌倒!你的学业会跌倒!你的事业会跌倒!你的人际关系会跌倒!因为人生和溜滑轮一样~一定会跌倒~不跌倒就不叫做人生!”
由于没有学过跌倒~在每一次跌倒时总是伤得很重~甚至个性比较刚烈的~比较要求完美的人~一跌倒就完了~绝望了~万念俱灰了。
当我们看到有些人为了极轻微的跌倒~就自伤~自残~自戕~自杀~做出比实际跌倒更严重百倍的自我凌虐时~内心总有深深的同情~在同情的时候又忍不住会问:为什么没有人教我们跌倒~为什么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过跌倒?
我们总是告诉孩子:“不要深陷感情的泥沼!”
却很少告诉孩子:“在感情受伤时~正是显现风格的最好时机~要尊重别人的选择~要善待自己。”
我们总是说:“要尽一切可能地追求成功!”
却很少说:“在追求成功的路途上~要给自己留空间~给别人留余地!”
我们总是说:“往前冲~什么都不用怕!”
却很少在往前冲时戴头盔、护膝、护腕~做好保护措施~并预先演练跌倒。
人生里的跌倒与失败~几乎是必然的~跌倒的价值是使
6 / 12
人坚强~失败的意义则是让我们更珍惜人生。一个人如果学会跌倒~学会认识失败~等于是学会人生的一半了。
不怕跌倒~不畏失败~就能生起一些从容。
从容~是老天送给内心有空间的人最好的礼物。
58)我们在现实的人生里~凝视、倾听、沉思~这是我们看、听、停~再前进~游行在一个浮面的层次。
往往在我们闭上眼睛~形色隐没时~才看见了。
当我们的言词沉寂~在词穷句冥时~才听见了。
当我们把思想倾空~不思不念时~才清晰了。
66)我们一直在寻找知味的人~来分享我们生命中的种种体会~这种体会有时是来自大的震慑~有时是来自一片小小的面包皮。
可惜知味的人难觅~大部分的苦乐我们都要独自品尝。
独饮生命的苦汁~也独唱生命的欢歌。
66)与知味的人分享生之苦乐~意味着~对那些不知味的人不必强求~诗人艾略特说:“别人讲我们几句闲话~我们应不加理会~一如教堂的尖塔不理会群鸦争噪!”
67)“阅读~是作家的豪情与读者的豪情缔结的一项协定;每一方都信任另一方~每一方都把自己托付给另一方~在同等程度上要求对方和要求自己。”
68)事不可做尽~
势不可倚尽~
7 / 12
言不可道尽~
福不可享尽~
凡是不尽处~
意味偏长。
——僧显公
70)这世界有一些事变化神速~还有一些事永远停步;有一些人不断发展~有一些人一直坚持。
71)我喜欢的作家福克纳~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会说:“我拒绝接受人类的末日!”
多么石破天惊的一句话!
74)对于生命里不堪的、苦痛的、困顿的遗忘~是选择的结果;但是对于生命里美好的、快乐的、幸福的册页为什么也会遗忘呢?如果美好的生命经验都能记忆~并且随时重现~也不知道有多好。
80)持续一刻钟的彩虹~人们就不再去看它。——歌德
80)罗兰夫人(Madame Roland)站在断头台上。
她面无惧色地向执行死刑的官吏要求:“请给我一支笔。一张纸。”
她的要求被拒绝了。
在人生最后的旅途~她想写下浮现她脑海的诗句~连这样微弱的请求也不可得。因此她忍不住大叫:
“自由呀!多少的罪恶~是假借你的名而行呀!”
8 / 12
80)“引刀逞一快~不负少年头。”
81)我每次在山谷里看见彩虹~总会停下脚步~细细观看~一直仰望在彩虹淡去、散去、化去、飞去。
因为我深深知道彩虹的短暂~这也是我深深体会彩虹的美!
彩虹使我们亮眼~乃是彩虹不会停留超过一分钟。它迫使我们放下一切来仰望它~否则~它就会无情地放下我们。
83)总有一些无价的东西~在我们没有到过、永远不会去。不会遇到的人那里~这是创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写作的理由。或许~一辈子也到不了;或许~一生也遇不到;但因为我们见过彩虹~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将会看见更美的彩虹。
85)我要奉劝
勤于写作的人~
仰望而不要俯视~
瞻前而不要窥后~
向远处看而不要近视。
告诉天下人
灾难里充满大好时机~
千万不要
把大好时机写成遍地灾难。
这好比两人夜行~
一人只见到处泥淖~
9 / 12
一人则见满天星斗。
——耶勒鲁普
86)妈妈说:“趣味的多写一点~和大家分享;辛酸的少说一些~生活已经够苦了。”
86)妈妈过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也离开故乡很久了~有自己的书房。有时候在书房工作~恍然之间~好像自己正坐着祖厅的供桌旁~妈妈推门进来:“是在写辛酸的?还是写趣味的?”
93)垂直面对波罗蜜的旅人蕉是完全不同的风情~它的姿势轻盈~树干仿佛一把张开的巨大扇面~只要有一丝丝微风~它就会快乐地跳舞~他像是一个随时准备在草原奔跑的孩子~偶尔回头对我大叫:“我要出门去远行了。”
96)站在楠梓仙溪看流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明了一件从前想不通的事~大诗人李白在青年时代~离开故乡四川江油~四海漫游~一生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写出许多美丽动人的怀乡诗~许多时候~故乡是不能回顾的!许多时候~心灵的事物才能永恒!
105)松果极美极雅~像是小型的佛塔~突从天上飘来。
109)自号「祖」、「宗」的统治者~最後不知所止、不知所终。
109)风月是没有时空限制的。
111)天上如花的明星~
10 / 12
人间如星的花卉。
虽然彼此相隔遥远~
星与花却是同一香色~
星星的光华像花卉的微笑~
夜夜亲密交辉。
一旦晓空泛起白云~
天上的星花开始凋谢;
那掉下的滴滴白露~
顷刻化为人间花星的
颗颗泪珠。
——土井晚翠《星与花》
120)前方的路不管有多苦~
只要走的方向正确~
不管多么崎岖不平~
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宫泽贤治
125)“看呀!多么美的银河!”妻子说。
孩子望向那广大无边的天际~小女儿问说:
“阿嬷是不是也去了银河?”
“是呀!所有世界上不见的人~最后都到了银河!”小儿
子说。
136)“践实”(躬行实践)和局敬(遇事专一)
11 / 12
137)八石天开势绝攀~算来未甚此心顽。
已吞缭白萦青外~依旧个中云梦宽。
(次韵陈休齐莲华峰之作)朱熹
137)君欲赋梅花~梅花若为赋。 绕树百千回~句在无言处。——朱熹
138)藉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 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朱熹
12 / 12
作文三:《林清玄 清欢 林泉 玄想》1900字
林清玄 清欢 林泉 玄想
导语: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已经步入中年~对于林清玄这个名字都并不陌生。这个台湾作家的智慧确实渗透了他的每一篇散文~感染了每一颗灯前捧读的心。
林清玄的介绍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
1 / 4
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1-2]
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2]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2]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2]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2]
1979年与陈彩鸾结婚。
林清玄应付台湾报纸激烈的竞争~生活忙碌~内心空虚~陈彩鸾却无法与他进行精神上的沟通。
在某一年的新年~陈彩鸾离家外出不知去向。林清玄和
2 / 4
儿子只能以方便面充饥~自己的家如此凄凉~林清玄心灰意冷。
三个月之后~林清玄选择辞职上山~隐居起来~两年后林才重入红尘。就在林清玄以为自己看破七情六欲的时候~他遇见了方淳珍。
在一个雨天之后林清玄提出了离婚的要求~陈彩鸾对离婚也持赞成态度。和陈彩鸾离婚以后~林清玄很快和方淳珍办理了结婚手续。
1997年娶了年轻貌美的方淳珍。
关于他的谣言便满天飞。林清玄一直保持沉默~他希望用沉默来打动大众~得到大家的理解和祝福。但事与愿违~大众对他的抗议终于在他宣布新婚的时候达到了白热化~甚至有激进的妇女组织~在“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门口焚烧他的书。有人在网上大骂他是“伪君子”~有人说他“说一套~做一套”。
事实上~陈彩鸾却和方淳珍私交很好。平时她们会相约喝茶、聊天~方淳珍还会为林清玄和陈彩鸾已经长大的儿子买电影票~约女朋友。当事的三人~早已相逢一笑不谈过去~林清玄对方淳珍说:“在脆弱中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健和坚忍~时间才是评价一个作家作品好坏的最公正的法官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
3 / 4
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林清玄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2]
4 / 4
作文四:《林泉清欢玄想》1200字
林泉 清欢 玄想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林泉
林间涌泉,是自然之美。
在还没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前,目录下的每一行标题文字正如临风的竹林般,清芬拂面。“冷月钟笛、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的酒、白雪少年、清净之莲、吾心似秋月、在梦的远方……”这一泓泓的清泉就这样从书中汩汩地流淌,流淌了整个年少时光。 如果说花谢花飞中见到的是绚烂后的美丽,那在一草一木中朴素着的正是这一页页的清香。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清欢
人间清欢,是生活之美。
不经意间,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往往是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人感动。 作者在《清欢》一文中提到“人间有味是清欢”。什么是清欢?在作者眼中清欢是清淡的欢愉,是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提起简朴的生活,人们总以为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辞去优厚待遇的工作,抛弃公寓和汽车,清心寡欲。其实不尽然,“简单”是平息外部的喧嚣,回归内在的自我宁静真实的自然状态。是一种不求繁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在;是一种超脱世俗,淡泊致远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选择,让生活贴近自然。作者在文章中说到第一流的人物,是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有味的人物,是在污浊滔滔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
玄想
玄思妙想,是禅意之美。
林清玄文字是淡淡的茶,是温润的玉,是清凉的光,是超凡脱俗的禅。
林清玄看待社会、人生的态度,都透出淡的况味,他不会把世俗的功名利禄看得太重,不会可以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失败,而那种空明淡雅的心境,总是给在物质社会中奔波忙碌的现代人以心灵的净化与滋润。他如智者,如江渚上的白发渔樵,洞察世事却又缄默不语,却在文字的旋涡中,化出绵密的力量,给人以启迪。
然而,林清玄的淡,林清玄的禅,并非对社会的逃遁,对人生的冷淡,他只是更懂得用禅来武装思想,用掸来浸润心灵。他教会我们在浮华短暂的世界,如何去坚持一些更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教会我们如何对待外界无尽的诱惑,教会我们如何以平常心对待人生的得与失,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悲苦沉重......我深刻地记得,他曾说过:“我不能化解人生的痛苦,但是我相信,不论多么痛苦,都能与美并存,痛苦会过去,美,会流传。”这样隽永的抚慰,春风化雨,温暖悠长。
书中页页翻来,渐觉淡淡菩提花香,“佛鼓、四随、黄昏菩提……”一阵阵佛音袅绕不绝,当佛教的钟声响起,心灵就如古老的哥特教堂的尖顶,直奔向超脱的天空。然而我们的双脚依然踩着大地,真实的世界就如同这真实的土地,不管是灾难、痛苦还是忧伤,我们都不能逃避。没有繁华世界的幸福,我们就在一朵花中拈花微笑;没有富贵生活的感受,我们就在蒿笋春盘中享受清欢。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亦大亦小,心灵可乐可悲。不是在山顶的巅峰就能看得更高,不是有惊鸿的双翅就能飞得更远。这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只有真水无痕的镇定,只有静水流深的深蕴,我们才能领略简单生活中的真味。
作文五:《像战士一样——关于“回忆玄想”的玄想[散文欣赏]》1400字
我一直处于一种玄想之中,无论对于人生还是对于学业、甚至包括爱情。在我的记忆中,不处于冥想的时候,实在不多。不知为什么,冥想与玄想,总能让我的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那时我不再是我,如同是另一个人。
直到现在,此时此刻,生命已走到近2/3的岁月,我依然还如同小的时候一样,让我的思维处于少儿般的憧憬与跳跃的想象中,仿佛不这样我就是非我了,我会在大人般一成不变的僵化中因过于单调而孤寂地死掉。死寂的世界是我所惧怕的。而学会冥想就变得不同了,我会随时随地变化自己的角色,从而涌起一种新生的喜悦。
一忽儿间,我化身最坚强的战士,俨然抗着冲锋枪,步入了保家卫国的战场,我可能不幸牺牲,因为我战斗的英勇、壮烈的缘故,同事们会把我埋葬掉,或者在草地、路旁、雪山、河岸,也无须插上什么标志,即使暂时插上了,不久也会消失、淫灭。而确实的,我也真的看到不少行进在我身边的同志,是那样英勇地倒下去了,我们就是这样埋葬他们的,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前进,历史不会因为个别人的牺牲,停下自己的脚步,这就是历史的无情、无情的历史。但我即使融入泥土,却依然欢笑,欢笑着行进在大地上,所有追求的脚步,都将漫过我的歌声,在每一个庄严的步履中,都有我的影子,都有我的魂魄,一如我就活在他们身上,加速他们奔走的灵程……
一忽儿间,我化作一只在空中翱翔的鸥鸟,我快乐地飞过大地、飞过丛林,飞过群山,来到了喜欢我的孩子面前。说来机缘很巧,我是十分幸运的,这个孩子和我一样,喜欢大海,喜欢海潮翻卷的波浪,他和我在一起,我变得更加无所畏惧了,仿佛世界上就是因为我和他的存在,而充满光明与希望,充满祥和与力量,而无所不在的正义与公平,也正翻卷着波浪融入大海的涛声……
而孩子的笑声却是最甜最美的,总能引起我无边的遐想,我想到了久远的故乡,想到了故乡的亲人,想到了荞麦花的花香,我还想到了那个曾经搭救过我的人——一个过路的陌生人,他匆匆地离去,我却连一句道谢的话都未说出声,他就消逝在我的视野中……这许多年过去了,我已恢复了往日的健康,甚至我的子孙都繁衍无穷,也不知他现在是否还好?!是否像我的心一样和谐而又安宁?!听说他们人类,也总有大大小小的灾难发生,而且局部战争正不断地吃紧、升温。看来和平真的是不容易进入每一个家庭,而寻求和平的渴望实在是最悠久的琴声。但愿上帝总是保持清醒,时常倾听我们弱小的呼声,不叫我们的生灵再遭受灭顶。相信诺亚的义已免去所有祸患的报应……巨大的灾难千万千万可不要再发生!!!
为了见证这一时刻,我甘愿把心交给上帝,随他把我雕琢成合用的器皿。既然我早就属于他,就该竭力与他合一。为他,为和他永远在一起,我必须将“自己”舍弃!!!看来,我化作山脉还是蛮值得的,因为我见证了永恒而注定融入永恒……飘渺的魂魄也随之荣升!!!
而我所预演的每一天的冲锋陷阵,每一天的壮烈牺牲,不独是为了适应残酷的战争,而既然只有战争才能校阅战士的灵魂,那就让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去体验不幸、体验死亡、体验牺牲吧。也许只有这样,我才能活出新生!
回溯以往的那些战争年月,人的死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接近寿终正寝的正常死亡。因为战争的残酷就在于让人正视死亡,直视死亡,直面勇敢,直面生命!我只能回到以往的战争,因为我注定该还原回一个战士的本来的一生!
而我的孩子们,注定会成为在阳光照射之下的灵魂;我珍爱的大海,注定淳化为在春风吹拂之中的生命。就连那个海鸥,都会在我的憧憬与缅怀中,走向不同凡响的新生……
为我祝贺吧,爱我的人儿,我终于可以彰显一个战士的生命;更加的爱我吧,我爱的人儿,因为我终于可以还原一颗新生的灵魂!!!
作文六:《陶诗中的生死玄想》8800字
陶诗中的生死玄想
一个人生存的价值全在于他自觉的程度。渊明是一个本真的诗人,——毋宁说渊明是一个自觉的人。诗是容易的,生活则是难的。读渊明诗,愈深入愈有味,这“苦后的回甘”正是我们与生活日益契合的明证。
渊明的“宗教”是自然的生活的。惭愧的很,我们往往成为环境的奴隶;而渊明,对......
生活,他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的。在专制时代里,能够这样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又达到自足..境地的,千古惟一渊明耳。
走向人生自觉的第一步,即是他对生死问题的解决。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我生成的过程中所不可回避的环节。
在陶诗中有大量对于生死问题的审视与思考,形成了一个很突出、很独特的文学现象,这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或可从中抽绎出某些值得借鉴的东西,诚如叶公超先生所说的,“要指明一种作品的价值就是推阐那作品里的经验的意义,推阐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这些经验在当下生活中的价值”,那么渊明的经验于我们在生活意义上的价值又当如何呢?让我们先来作一检讨。 1
(一) 有限与无限:在宇宙中生存的个体之悲剧
人只不过是自然演化链条中的一环,在无数的偶然中,一条不经意的方向,不期而遇。当人类摆脱了“上帝造人”的魔靥之后,他就张开了自己那双理智的眼睛,开始走上一条交织着被动与主动、必然与自由的“人”之路。大矛盾于是横亘面前:“天地”、“宇宙”的永恒与个体生命有限的冲突。
1.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读十三首?其二》
2.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杂诗十二首?其一》
3. 人生若寂,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荣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永恒的冲突引发了人类不尽的哀思与咏叹。花谢了还会再开,雪依然在下,今年来年,今生来世,天地静穆无言,那变化了然无痕,只是看的人已经变了。正如我在一首诗里所写的:“我们 / 没有什么可以得到 / 也不会失去什么 / 有的只是记忆 / 或者遗忘 / 有的只是一具 / 日渐苍老的躯体 / 和一颗 / 日渐苍老的心”。这是怎样的悲剧!当我们这样言说的时候,那个乐观主义者已经消失了,那个理想主义者已经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悲剧感和一种怀疑一切的目光,它不能产生32
任何富有现实意义的改造与结果,——如果没有再前进一步的勇气的话。渊明还远没有这么颓废,但他早熟的心已在颤抖了!
那宝贵的,构成我们生命的时间,谁能不感觉它的飞逝——
4.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停云》
5. 日月有环周,我去不再阳。
《杂诗十二首? 其三》
6.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杂诗十二首? 其七》
于是乃有对死亡的恐惧——
7.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拟挽歌辞三首? 其二》
8.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拟挽歌辞三首? 其三》
9.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形影神? 形赠影》
“亲识岂相思?”这悲怆的一问里含蕴着多少爱与怕的情感?如果如此,“零落之生息莹莹晨露般的人生在哪里去寻得一枝花树,以寄托自己这随黎明到清晨的转换的瞬息而悄然消溶的娇躯”?“受死亡驱迫着的有限生命,如何可能在一刹那里捉住永恒”? 这需要那些条件?在黑夜里扪心自问:那悬设于生与死之间的长索又在哪里呢? 4
(二)生命的无常引发价值的虚无:出世与入世
然而,有什么事情能够填充这漫漫“人生”呢?功?德?言?或许可以以之为鹄的奋厉当世甚且传之久远,但生命个体一旦终结了,一切都与他失却了联系,于他又有何意义呢?何况,生活中又有太多的不确定、不由自主?“生与死的距离/我不知道/生活呵你告诉我/做点什么可有必要”?
10.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饮酒二十首? 其三》
11.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
尘爵耻虚耒,寒华徒自荣。 .
5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故多娱,淹留岂无成?
《九日闲居》
12.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拟古? 其四》
13.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形影神? 神释》
14.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拟挽歌辞三首? 其一》
15.身没名亦尽,念念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形影神? 影答形》
16.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饮酒二十首? 其十五》
17.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和刘柴桑》
18.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渊明的一生,每每徘徊于出世与入世间,而最终,他选择了“隐居”这条道路。“强顺人情,勉就世故”,渊明是做不来的。
19.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饮酒二十首? 其八》
20.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为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2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 其一》
对人间,渊明是再无留恋了,——因为他一无所求,或者明知所求必不可得:
22.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超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慈契谁能别。
《癸卯年十二月作与从弟敬远》
23.自我抱兹独,渑挽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连雨夜饮》
其中或有不为人知的隐衷被历史的迷雾所掩,但重要的事,他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了!这选择,是立足于生死之上的。
(三)且乐当下的消极回避:陶渊明与酒
其实,“消极”与“积极”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在人物评价中是否合用大成问题,尤其对于渊明这类已深入生命内里的人来讲;这里我不过取来借以表达某种取向或者说态度而已。记得朱湘在评论闻一多诗时曾给自己立下了一条标准:“宁可失之酷,不可失之誉”,倒很可以作为我的遁辞。
在开篇,我已讲了,渊明的“宗教”是自然的生活的,由于直觉地体悟到了生死的无常,......
渊明消解了“立善”(功、德、言)的念头,即不再将自己的生命系托于一个既定的目标之上,不管它是名也好,利也罢。这样也就摆脱了世间的一切对于生命的束缚,从而使他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地。当然,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既然已经背对“永恒”,渊明便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了一个个生命体验的“瞬间”,投向了存在本身。即生活在“当下”,而不是生活..
在“别处”。
24.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
《己酉岁九月九日》
25.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
《游斜川》
26.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酬刘柴桑》
应该说,这是渊明的一大贡献,正是他第一次肯定了“今朝”的价值,从而把自己/人类从道德王国的必然律下解放了出来。举个例子,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到了渊明这里,则成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乃是一种无目的的愉悦,其自身便获得了存在的意义,它既不是名利的敲门砖,也不是以资炫耀的斑斓外衣。例子仅是例子,重要的是生活的态度。在渊明身上,处处皆然。
“酒”这一意象在渊明的诗中频频出现,它不同于曹孟德式的英雄之点缀,也不同于刘伶、阮籍式的名士之遁逃——那是一种“喘息的距离”——而是悠然的负手,闲适的内照,与自然与他人亲和的快乐之源,虽是略带苦味,仍然自得其乐。
27.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时运》
28.我有旨酒,与汝乐之。
乃陈好言,乃著新诗。
《答庞参军》
29.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诸人同游周家墓柏下》
30.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答庞参军》
31.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饮酒二十首? 其十四》
32.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蜡日》
33.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杂诗十二首? 其一》
34.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杂诗十二首? 其八》
35.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读十三首? 其五》
平凡而琐屑的日常生活在陶诗中也笼上了一层诗意的、神性的光辉——
36.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 其一》
37.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移居? 其一》
3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 其一》
39.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移居? 其二》
40.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和郭主簿? 其一》
41.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无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
4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二十首? 其五》
43.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十三首? 其一》
44.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读十三首? 其一》
45.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
《读十三首? 其一》
其中的纯朴与朝气后人难以企及,却又沉哀无比,使人很容易联想起唐代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纵使豪气冲天,难掩其生之执著,二者却又那样谐和;渊明比他更浑融,也更沉痛,因为他面对的是存在本身无可抗拒的命运,“不乐复如何?”实是无可奈何的达观。
正是在生死这一根本问题上,渊明退却了,他所走的乃是一条退路。
他已经认识到了生命的无意义,也透悟了生死的偶然与不可逆转,对此他恭顺地接受了——
46.人生似幻化,终者归空无。
《归园田居? 其四》
47.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48.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连雨夜饮》
49.寒曙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二十首? 其一》
50.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
《还旧居》
51.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
《形影神? 神释》
因而,对死亡,他看得很淡很淡——
52.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杂诗十二首? 其七》
53.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拟挽歌辞三首? 其一》
54.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三首? 其三》
这种冷静,其实是一种放弃。生活太艰难了,死,于是成了解脱。
(四)渊明的“宗教”——自然的生活的信徒
林语堂先生在论述古代中国的诗人、学者对人生的态度时,曾说过一段很好的话:“中国哲学家是一个睁着一只眼睛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及温和的嘲讽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把他的玩世主义和慈和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人,是一个有时由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的人,在梦中比在醒时更觉得生气蓬勃,因而在他清醒的生活中放尽了梦意的人。他睁着一只.....眼睛,闭着一只眼睛,看穿了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和他自己的努力的徒然,可是还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的道路。他很少幻灭,因为他没有虚幻的憧憬,很少失望,因为他从.............
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希望。他的精神就是这样解放了的”,“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
6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我觉得,这...........................
拿来形容渊明的生活,真是贴切极了,尽管也太诗意化了,一如他的《苏东坡传》。在我的心中,什么“隐逸诗人之宗”,什么“田园诗人”之类,似乎都没有多少切实的感受,固然
“诗人的生活是一首难解的无题,给后世留下无数诠释的空间”,因为人生本来就不需要题目。渊明只是一个人生的爱好者,“在他看来,他的妻儿是太真实了,他的花园,伸过他的庭院的树枝,和他所抚爱的孤松是太可爱了;他因为是一个近情的人,而不是逻辑家,所以他要跟周遭的人物在一起,他就是这样酷爱人生的”,可以说,渊明的生活,整个儿就是一个和谐。
渊明的生活是简朴的,有时甚至称得上清寒,贫穷,但仍然是富足的,甚至肃穆到令人敬畏,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因为他的生活是完全自然的,完全合........乎人性的。日常生活在渊明的身上获得了自己的价值,那价值是永久的,其予后人的启示也....
是永久的。
虽然渊明走的是一条退路,他逃开了政治,也压抑了一部分的生活欲望,他还有自己的一点坚执——
5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56.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
《咏贫士七首? 其四》
渊明是一个能够自立的人,他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就过着“农夫”生活,因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因为他所追求的乃是精神的自由,一份心安理得——
57.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
《饮酒二十首? 其十一》
58.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其二》
渊明的生活,他的人格,实在已经达到了顶峰,已没有可能再加以增减。他无所求,他懂得快乐,他心安理得,这样的生命已无所谓长短,这样的生命是自由的,可生可死的。
5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其一》
6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二十首? 其五》
天地无言。真正的宁静。一种归宿感。渊明走向了——永恒。矛盾早已化解,冲突也不见了,只有生命的彩虹曾经闪耀;而今天,它已穿越了时空,向我们飘飞。在后人的眼中,渊明已经上升为一个象征,一个纯洁的爱生的人在尘世里走了一遭,他不去害人,也没有强
求有益于人,就这样尽了自己的人生责任,最后满足的离去。在他身后,既没有“砰”的一响,也没有“嘘”的一声,只有无数仰慕的目光久久不忍转开。
(五)渊明思想的根源——行走在传统与现实之间
加谬在其《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中开篇即发惊人语:“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人生虽然不需要应试的题目,而我们的生活却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一旦对生活发问,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对世界便产生了疏离感。哲学即寻求生活的解答,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
渊明对此已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他的人生实践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生活。陶诗中的哲学底蕴是渊源有自的。
中国人少有不受庄子和老子的影响,尤其是读书人,渊明自然也不例外。其实,道家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揭示确可以说是经典性质的:“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正,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所谓“来日滔滔来,去日滔滔去。适然百年内,与此七尺遇。尔从何处来?行将徂何处?”生与死本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可有哪一件是人可以自由选择的?谁又真能明白其中究竟呢?“人生一大梦,未审觉何处。相逢梦中人,谁为析余疑?”于是只能“茫茫千万载,辗转周复始。嗟汝竟何为?草草阅生死。岂伊悦此生,抑由天所畀?畀者固不仁,悦者长已矣。劝君歌少息,人生亦如此!”还能怎么样呢?一切追求,一切作为,都失去了意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知与不知,作与不作,有何分别呢?“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倒不如“那不明白的,我们不要问”,“无己”“无功”“无名”,“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虚静以待物”,物物而无累于物自然无待,无所可用自然无事,最好“绝圣弃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不知不识,顺帝之则”。这样,摆脱了一切必然律的影响,一切外在的束缚,如果幸运的话,可望达到庄子所说的“真人”的境界:“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沂,甚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暂时的自由幻觉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消解了人生的无意义感。既然“死生,命也”,“泉涸,鱼相与处于陆”,与其“相吁以湿,相濡以沫”,何如“相忘于江湖”?又何必太过于执著呢?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不如做些有趣的事情,让自己快乐,以求得“称心”、“心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渊明是个懂得享受生活乐趣的人,“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其根源正在“识运知命,畴能罔眷”,其中正透出庄子的浓郁气息,而更纯粹。他的“陶16151314121110987
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语气平和岂不一如庄子的“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二者实是一脉相承的。渊明写下《拟挽歌辞》、《自祭文》这样的奇诗奇文,正可与《庄子》中子桑户死,其“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的两个朋友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视而歌”一章遥相辉映。
需要注意的是,渊明在其《自祭文》中还提到:“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这是他自拟祭文、总结生死时表明态度的话,断非轻易出之,其人生选择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当有莫大的关联。
在谈及渊明所处的那个时代时,贺昌群先生有一论断:“汉晋间人生观之转变,盖因大一统政治之崩溃,由儒家严肃之教条思想,解放而为老庄旷达任性之自然主义之思想。”1817其后更加申述:“大抵大一统之世,承平之日多,民康物阜,文化思想易趋于平稳笃实,衰乱之代,荣辱无常,死生如幻,故思之深痛而虑之切迫,于是对宇宙之终始,人生之究竟,死生之意义,人我之关系,心物之离合,哀乐之情感,皆成当前之问题,而思有以解决之,以为安身立命之道。”考之渊明的生平及他诗中的哲思理趣,我们可以承认贺先生的论述是十分精到而切近实际的。渊明的思想与魏晋清淡思想不无契合,至于贺先生还提到“印度思想之流入”,在陶诗中也是有迹可寻的,并可证之以史传,兹从略。
我觉得,讲渊明的思想的根源,还有一个人不应该被遗忘,那就是——嵇康。这么一个“骑士”式的传奇人物,他那流星般灿烂的生命,其悲壮的一死,似乎在后世的读书人心梦中总会不断地被重温。何况他去渊明的时代并不算太遥远。
叔夜与渊明在对人生起点的认识上有着许多相近相似之处,他也感到生命的有限:“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以及生死的无常:“生若浮寄,暂见忽终”,“天地悠长,人生若忽。苟非知命,安保旦夕?”他也有心疏离了政治,对之保持着充分的警惕:“坎懔趣世教,常恐缨网罗”,“权智相倾夺,名位不可居”,他也渴望由有限达到向无限的超越,一种心灵的舒展与精神的自由:“俯仰自得,游心泰玄”,“贵得肆忘,纵心无悔”。对自己的性格,叔夜也看得很准:“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多谢世间人,息驾或驰驱。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亦可谓深得庄学“无功”“无为”之旨。他甚至还写有《养生论》、《家诫》这样颇有点“世故”的文字。然而,由于他特殊的身份,以及处世太洁的刚直性格,虽自知:“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却也改不了:“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这样的情性,“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岂云能补?”他终于达不到“达人与物化,无俗不可安”那种“无己”的境界,他的心里有火,有气,他不甘心,他简直太热心了,他需要一个宽容的世间,——可它在哪里呢?“仰首看天衢,流光曜八极”,诚然高蹈,而“俗人不可亲,松乔是可邻。何为秽浊间,动摇增垢尘?”“一纵发开阳,俯视当路人。哀哉人间世,何足久托身!”其人际的紧张已经压迫到他的思维,他的内心终于无法真正宁静下来。如同渊明的辞彭泽令、挂冠而去一样,叔夜终于也写下了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这是二人各自成就其3435333231302927282625232422202119
性格的必然。舍此,就不是完整的渊明与叔夜。然则,可以说,叔夜早已经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直至死亡来临。“已经没有生长的土壤了/已经没有那一钵清水了/你,可怜的水仙姑娘”可叔夜还要挣扎一番,其结局必然是一场悲剧,壮烈而美丽。嵇康是我国古代极为罕见的一位具有个人主义色彩的悲剧人物。到了陶潜,则一变其孤傲而为谦逊,细细想来,这也是合乎情理的明智选择。
可以说,正是在传统与现实,时代与个人之交互作用下,也由于渊明的情性,渊明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生活之道),他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之路。而且,隐居生活在当时存在着极大的可能性,比如:小农经济的独立性,广大农村知识水平的低下,读书人相对来说具有一种智力上的绝对优势从而产生类似于贵族的优越感以满足、平衡自己的心理,补偿失去的尘世繁华。这些,在今日之信息世界,都已成过眼烟云。静止的生活是一种奢侈。时代在催促你前进。所以,现在,我们要转过头来,看一看,想一想自己要走的生活之路了。 36
11
作文七:《读后感读后感》600字
无聊之即, 我打开了这本 《汤姆。 索亚历险记》 的这本书, 本来是想拿来打发时间的, 可是, 我翻开第一页,有想翻开第二页,翻开第二页,又想翻开第三页,月刊越有趣,越看越想看 (读后感)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海盗生活”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汤姆当海盗的生活,讲述 了汤姆经历了什么平常孩子经历不到的危险事情, 描述了他和伙伴的快乐生活, 写出了小孩 子想要离家,自己出去闯荡生活的心声, 从这篇文章当中,我看到了汤姆善良的一面, 看到 了他的勇敢机智,看到了他的胆大妄为???
我理解汤姆的做法。有一次,我搬家,学校离家太远了,所以,我便回家和爸爸妈妈商 量,看看看我能不能住校,结果,父母一直反对我住校,打消了人那个我住校的想法。我坐 在沙发上,不高兴的问:“干嘛不让我住校,学校离家真的很远啊。 ”
结果,妈妈说:“宝贝啊,你本来就挑食,万一住校,学校的饭难吃,你不吃,那该怎 么办啊?而且你不会自立,你去住校,让妈妈怎么能放心呢?”我用渴望的衍生看着爸爸, 爸爸说:“你别看我,这个家你妈妈是老大,你是老二,我是老三,只能听你妈妈的,而且 我和你妈妈的意见是一样的, 你还是听我们的吧, 在家住多好, 想吃啥爸爸妈妈就给你做啥, 不是好吗?”听后,我一个人回到房间里生闷气,妈妈走进来说:“宝贝,以后让你爸爸开 车接送你上下学,又安全,怎么样?”我刚想说点什么,但又把话咽下去了。只能点点头、 其实, 我和小汤姆一样, 有一种想要离开家的冲动, 但是, 为了我的爸爸妈妈, 我不能, 可是,我想告诉妈妈,我可以独立的,文中的小汤姆都可以当海盗,那我也可以独立的,相 信我!
作文八:《《读后感》>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
延吉市第十三中学 朴星玉
开学之初,选修了《西方哲学史》,众位同学都十分诧异,或曰“高深”,或曰“怪异”。其实我当初只为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体验一下完全不同的氛围而已。结课后,我常想学习哲学到底有什么用,下面我结合平时课堂的一些学习以及自己看的一些资料,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总结成《哲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指导作用》一文,作为我学习《西方哲学史》的一点体会。
学工程技术的时间久了,难免总会问“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虽然我感觉这种想法是与西方哲学中很推崇的理性主义有些矛盾,但是我还是愿意谈谈这个很中国化的问题。哲学本身是不排斥问题的,况且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端正我们对哲学的态度,进而真正达到指导学习的目的。另外这也是应该被回答的。哲学的研究和创新也许是少数思想精英的事,而对哲学的了解和涉猎恐怕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公共课了。从以上意义上讲,哲学的对象就不仅只是哲学门内的寥寥学子,更应该涵盖哲学门外“不得其门而入”的芸芸大众。而要获得这些芸芸大众的心,就必须首先解开他们的一个普遍的心结:学哲学有什么用, 首先我觉得西方的理性主义所包含的精神,可以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一种追求。事实上,在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往往缺乏一种纯粹的对科学的追求。大家都知道,西方哲学史中,科技与宗教的色彩是很浓的,有人甚至说西方哲学就是科学与宗教之间不断冲突的产物。但是我认为这恰恰印证了西方哲学中很强调的一个信仰问题,搞科学与信奉宗教一样需要狂热和执着。做工程的思维就是“如何用”,很少去关心它“为什么能用”抑或“为什么要用”,这种“只管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的态度是非常功利的,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没有科学追求的表现。
西方的理性主义,其实是由两种精神相互辩证地缠绕而构成的,这就是自古希腊以来的逻辑精神,以及后来的自由精神。柏拉图的“理念论”是逻辑精神的根源,其实它是作为普遍的规范、法则的理性;自由精神,这就是作为个体精神向上超越的精神能力的理性,在西方这种精神似乎在文艺复兴时才兴起。这两种理性看似对立,因为要超越就要打破既定规范的束缚,而要制定规范就不能随时逾越;但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一切普遍规范都是由于心灵超越了具体事物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的结果,而个体精神的一切超越虽然都是为了否定低层次的规范以提升到更高层次的规范,达到更大或更纯粹的普遍性,但它又只有借助于现有的规范作为手段、工具和跳板才能实现这种飞跃。所以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既承认逻辑法规的神圣性,又鼓励自由的否定精神的原创性。由此观之,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缺乏的正是这样两种精神。中国传统中缺乏理性精神 (更不用说理性主义了 ,这就是我学习西方哲学的一个比较深的体会。
其次,要善于思索求证,特别是数学逻辑上求证。这也是西方哲学区别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主要方面,我认为是西方哲学中的数学色彩特别浓厚,很多西方哲学家,本身就是数学家。比较中西方古代数学的差异,将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一点。 在西方,早在“柏拉图”之前,就有了主张以数为万物本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则提出了五种正多面体构造世界的构想。即从数学的运演、数学的构造模式、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表现现实世界万物与数量之间的不可思议的关系。甚至在基督教兴起之后,托马斯•阿奎那把数学与基督教义溶为一体,把数学的
作用看作是神的旨意和力量。文艺复兴在此文化基础上强化了自然界按照数学构造的这一理性观念。在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在笛卡尔、牛顿、康德、爱因斯坦等一大批哲学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数学不仅在哲学上、宗教上而且也确实在实践应用中发挥了不可思议的巨大作用。有位伟人甚至说“任何科学只有上升到数学的高度才能真正被称之为科学”。
而在中国的宗教中、哲学中,在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老子、庄子、孔子的著述中,找不到有关数学巨大作用的论述和思考。正如学者们明确指出的,在中国的文化史中,“数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始终只有附庸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道家、佛家、阴阳家都不屑于谈及数学,诸子百家几乎没有一本数学著作流传于世”。
比较而言,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西方数学曾对古希腊乃至西方文化中的哲学、逻辑学、天文学、医学、绘画、语言学、物理、光学、美学等诸学科都产生了不可思议的作用,但是恐怕谁也举不出中国古代数学除技艺致用外 (如商榷文的例子 的对医学、天文学、绘画、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作用。与《几何原本》相比,中国古代数学的代表著作《九章算术》却是以具体实用而构造体系 (内容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勾股 。《九章算术》为实践应用而构造,为解决实践问题而选编内容。在思维方法方面,《九章算术》更多地运用直观、类比、观察、归纳等非演绎方法。中国古代数学似乎从未曾产生过足以摇撼其根基的挑战,当然也不曾出现过观念和方法上的变革。 西方的东西,凡是能自成体系的都可称之为科学,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神学”。我们当然不会同意他们由此体系推演出的上帝诞生于何年的荒谬,但是作为科学,一个完整的数学的类公理化却是必不可少。只有做到这一点,国人才能真正免于对世界科学只做“修修补补”的贡献。
第三点,西方哲学为提供了科技人员提供了很多方法论上的指导。西方哲学在企图解释世界本原的时候,得到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答案,而组成这些答案的形式就是一些最具洞察力、最具概括力、最具解释力的概念、命题和推理。这中间既有培根的科学归纳法,也有黑格尔的辩证法。洛克的“白板说”,以及康德在论述“知识如何成为可能”的一些方法,甚至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论证方法,都不乏有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从这一点上,我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很大程度上只是对他们的继承和总结。科研工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很难都马上知道它们的答案,但是只要我们懂得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分析,问题的解决也就不难了。
第四点,我觉得西方哲学为工程技术从业人员提供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工程技术领域的工作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但并代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就没有困惑。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改革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他这里所说的“教育”实际就是指这方面的教育。如果说哲学的第一个用处是获得较高的认识水平的话,哲学的第二个用处就是培养较高的人格境界。前者可谓“教”,是“才”的训练,是理性的完善;后者可谓“养”,是“德”的熏染,是情感的升华。如果说真、善、美是全部优秀品格的概括的话,那么,前者的“真”加上后者的“善”才有最高的“美”,归结而言是道德。到底什么是道德呢,最容易接受的解释就是,道德追根溯源,不过是为了保护人的最根本的利益和需要,它就是千钧分量的两个大字——生命。尽管我们常常是卑微、怯懦、粗糙、藐小的大多数,但这些哲人的存在使我们不再怀疑人世间还有一些伟大的心灵。诚然,哲学提升人格的过程颇为漫长,但我们最终
收获的却是生命的饱满和充盈。
从以上这些方面来看,学习哲学史不但有益于哲学园中的爱智者,还大有益于中国所有的读书人,特别是我们这种工程科技领域的从业者。在潜心于学问之时,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种永恒追求;在碰到问题时,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应该努力的方向;在遭遇挫折时,我们或许能从中汲取奋起的营养;在小有所成时,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学无止境的激励。
作文九:《《金钱》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900字
《金钱》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关键字:
有人说:“钱是万能的。”我却不这样认为。
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买来闹钟,却买不来时间;钱能买来一栋房子,却买不来一个温馨的家;
我家也是这样:那是一个凉快的寒假,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寒假。因为妈妈答应我带我去北京我大姐那里~~我和爸爸妈妈选择坐大巴车去北京,经过五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站啦~~我大姐去接去接我和爸爸妈妈,第二天,我们逛啦北京的庙会,在庙会里吃啦奶油炸糕,玩啦诸葛亮用智慧创造的迷宫。
到了第三天晚上十点多钟的时候,就是因为那可恶又可恨的钱害的,爸爸对我们说:“钱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一切战争和纠纷都是因为那可恶的钱。”换个角度来想:钱也是有好处的,以前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经济太过于落后,所以才被别的国家欺负。
在说说我们,就是因为钱,我差点失去我的一个亲姐姐,就是因为钱,我们现在正坐在北京通往丹东的火车上。
我总结啦一句话:有钱不是家,有爱才有家。
阅读相关文档:童年读书笔记1000字-读后感 《一只猫的独白》读后感-读后感 《笑猫日记》读后感-读后感 《兔子坡》读后感-读后感 读特朗普《创》有感,又一个伟大的推销员-读后感 优秀团员获奖感言-读后感 读
《小学生必读102个感人故事》有感-读后感 运动会感想-读后感 《态度胜于能力》读后感-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500-读后感 《绾青丝》读后感-读后感 名著《哈姆雷特》读后感-读后感 目送雨儿读后感-读后感 《会说话的南瓜》读后感-读后感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读后感 季羡林怀念母亲读后感五篇-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后感 绿山墙安妮读后感-读后感 人性弱点读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作文十:《《天窗》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1200字
《天窗》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关键字:读后感, 天窗, 想象力, 快乐, 大自然, 神奇,
我阅读了茅盾写的《天窗》一文,我体会到想象力这样特殊的礼物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对想象力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呈现了茅盾笔下的乡下,只有木板窗和天窗,关上就地洞似的黑屋子,孩子们每天望着天窗引发无限遐想。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那秘密的欢乐让我也很向往。
小小的天窗在孩子们的眼里是想象的空间,而对于大人呢,那天窗恐怕仅仅是让屋里有些光亮的平凡无奇的窗口罢了。他们绝对无法想到孩子的快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象力是大自然赠给孩子们的特殊礼物。
一道闪电,一阵暴雨,一颗星星,一堆白云,一个不明的黑影??透过了天窗,那美丽神奇的世界立刻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在我们的想象力中展开。甚至连宇宙都在这里展现了它自己的秘密——因为想象力就是大自然本身的秘密。
不要抱怨窗外的鸟啼总是那么悦耳,阳光总是那么明媚,更不要责怪自己总是面对天空发呆,眼睛盯着课本,而心早已神游天外??相信我,那正是你可以无比惬意的对着心里的“天窗”的绝好时刻,也正是你的想象力开花的好时候。
童年是那么短暂,它正在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呢~未来的日子正在排山倒海般地涌来。那就是你需要耐心对待的时日了,需要时时发现,需要快乐伴随。那想象的神奇马儿,请你像呵
护一朵随时都会凋零的花儿一样对待你自己的想象力吧~等到你长大了,它还能随时伴你神游天外,体验神奇与欢乐。
“想象力是大自然赠给孩子们的特殊礼物”,是啊,在孩子的心里,因为向往与追求,想象力就像一批快乐奔跑的骏马一样,驰骋于心灵的原野~
阅读相关文档:《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读后感 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读后感 《三个火枪手》读后感-读后感 读简爱有感-读后感 《精神的雕像》读后感-读后感 读《亚森罗宾》有感-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集锦-读后感 爱她就是爱自己读后感-读后感 感动中国的观后感-读后感 《月亮上的足迹》读后感-读后感 骆驼祥子精彩片段-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读后感 读名人传有感400字-读后感 半生缘读后感900字-读后感 灿烂千阳读后感-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读后感 读《我在为谁工作》有感-读后感 一枚硬币读后感-读后感 《蚂蚁王国》读后感-读后感 读骆驼祥子有感600字-读后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