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1400字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章来
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3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
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
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
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
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
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
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
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
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
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
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
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
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
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
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
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
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
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
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
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
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
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文章来
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3
作文二:《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9000字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一: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
程门立雪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杨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
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
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
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温公爱兄】
宋朝时候,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做司马温公。他是双姓司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实。他的做人,对待父亲母亲是极其孝顺的,对待哥哥弟弟是极其友爱的,事奉皇上是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是极其诚信。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贤德宰相。司马温公和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名叫司马旦的,友爱得很。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吗。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吗。
《田真叹荆》
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非常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末我们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因此悲伤得了不得。后来,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牛弘不问】
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牛弘的。他原来本是姓寮,他的父亲名叫寮允,做了后魏国的侍中官,所以皇上赐给他姓牛。牛弘的生平,最喜欢读书。他的见闻又很广博,后来做了吏部尚书。他的弟弟名叫牛弼。有一次,吃醉了酒,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只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去告诉丈夫说,叔叔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缘故,竟敢把你驾车的一只牛射死了。牛弘听了这种话,不以为意,只冷冷地回答他的妻子道:“做干肉吃好了。”他的妻子又说道:“叔叔射杀了你一只牛,真是大大奇怪的事情呀。”牛弘又回答他道:“我已经晓得了,他的脸色很自然,仍旧读着书不息。”
【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恳求那班强盗们,说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
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许武教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
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名言集》
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
性。
———奥维:《名人名言录》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
——爱默生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
——莎士比亚
初次见面说[久仰]
分别重逢说[久违]
征求意见说[指教]
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
求人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向人祝贺说[恭喜]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托人办事用[拜托]
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
宾客来临用[光临]
送客出门说[慢走]
与客道别说[再来]
陪伴朋友说[奉陪]
中途离开说[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
请人勿送叫[留步]
欢迎购买叫[光顾]
归还物件叫[奉还]
文明礼仪的四字成语
礼让三先;仁者爱人;父慈子孝;谦和好礼;
推心置腹;与人为善;虚席以待;礼尚往来; 彬彬有礼;
平易近人。诚信知理, 程门立雪
小学生 要做到 孝父母 遵教导
会使用 文明语 遇外宾 要知礼
帮残疾 乐助人 不打架 不骂人
要诚实 不说谎 损公物 要赔偿
捡东西 要上交 借东西 要归还
不挑吃 不挑穿 惜粮食 节水电
爱整洁 常洗澡 勤刷牙 习惯好
不旷课 不迟到 对老师 有礼貌
好习惯 要养成 人人夸我顶呱呱
篇二:关于文明礼仪名人的感人事迹
关于文明礼仪名人的感人事迹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
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
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
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
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
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篇三: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
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
小鼹鼠请客
春天来了,小花朵绽开了美丽的笑脸,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动物王国家家户户都在装修新房:小燕子从田野里衔来了新鲜的泥土,在屋檐下造着新房;小青蛙找了个向阳的土坡,忙着挖洞呢。
小鼹鼠也在忙着买地板和瓷砖,他要把房子装潢装潢。先把旧的地板挖掉,再把新的地板装好,然后放上一些美丽的鲜花,装上崭新的窗帘,他的新房子修得可漂亮啦~他想,我应该把最要好的朋友请来,一块儿庆祝庆祝。于是,他向鹦鹉、小山羊、小松鼠和小白兔发出了请帖:“明天早上,请你们到我家里来参观我的新房子吧,我在家里等着你们~”
到了第二天,小鼹鼠在家里耐心地等待着。不知为什么,只有小白兔按时来到了鼹鼠家,这使小鼹鼠非常失望。他伸着脑袋向屋外张望,希望有更多的客人到他家来做客,却把站在他家里的小白兔给忘记掉了,也没有叫他请坐,也没有叫他喝茶。
小鼹鼠自言自语地说:“唉——没想到,该来的没有来~”
小白兔不高兴了,他想:原来,小鼹鼠认为我是不该来的呀~那我还是走吧~ 小鼹鼠看见小白兔要走,可真的着急了:“小白兔,你别走,你也是我的好朋友啊~”可是小白兔已经生气了,怎么留也留不住。
正在这时,小山羊,小鹦鹉和小松鼠也来到了小鼹鼠的家。小鼹鼠没有拦住小由兔,心中十分懊恼,他摊开双手说:“唉——没想到,不该走的却走了~” 小山羊、小松鼠和小松鼠都惊呆了,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想:原来我们都是该走的呀~三个小伙伴连个招呼都没有打,悄悄地离开了小鼹鼠的家。 家中又只剩下小鼹鼠一个。桌上的饭菜都凉了,连动都没有动,小鼹鼠好伤心呀~
小朋友,小鼹鼠一心一意想要请他的好朋友来他家做客,为什么到最后却一个朋友也没有请到呢,都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对客人说话才有礼貌呀~你可不要像他一样哦~
1. 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
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
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
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
1.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2.娇娇和妈妈去参加老同学聚会。用餐时,大人们举杯换盏尽情地聊着,娇娇伸着筷子,看哪盘菜好吃就一个劲儿地挑着吃,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有人开了个玩笑说:“这小丫头真精啊~”妈妈听了简直无地自容。是呀,在家里吃饭这
不算什么事,姥姥每次做了好菜都紧着娇娇吃。像三鲜虾仁这道菜,娇娇就专挑虾仁吃,姥姥还帮着她挑,直到把盘子里的虾仁挑得一个不剩,留下一堆黄瓜片,她才住手。现在虽说到了外边,可习惯已经成自然了,这丢脸的吃相一时那里改得过来。
3.某小区7号楼刘家与李家住上下楼,是一对冤家对头,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吵得邻里不安。刘家的冬冬天生淘气,一两岁就调皮得很,整天在屋里折腾,穿着小皮鞋跑来跑去,玩具往地上乱摔。李家的两口年纪大了,心脏又不(转 载 于:wWW.botHwIN.COM 博威 范文网: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好怕吵闹,听不得楼板叮咚叮咚地响,自然要去提意见。可刘家的孩子淘气惯了,不但没改,反而越大越闹腾,在房间里拍球,跳绳。吵得楼下整天不得安生。李家人上门去说,刘家大人护着孩子,小冬冬在一旁做鬼脸,之后又蹦又跳闹得更欢。
4.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
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4. 面试
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作文三:《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1800字
精品文档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m4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
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
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
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
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
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1 / 4
精品文档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
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
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
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
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
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
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
2 / 4
精品文档
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
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
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
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
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
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
3 / 4
精品文档
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
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
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m3
4 / 4
作文四:《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1300字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本 文 由 第 一 公 文 网 g o n g w e n . 1 k e j i a n . c o m 收 集 整 理 5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
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本 文 由 第 一 公 文 网 g o n g w e n . 1 k e j i a n . c o m
收 集 整 理 5
作文五:《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1300字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
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
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
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貔。”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趋行为,当曾子听到
老师要向他传授时, 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盖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舛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
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镔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赀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 遂,受到追捕而
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 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鹿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豪旁边,故意把他的鞋
子掉到桥下。然后 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鸪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炒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
人,就强忍镞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翡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燠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
如就埕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碱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链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
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秉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痔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
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儇“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 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伢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 到了,以后的第
五天早上再来相会~”颊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袅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苒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琬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奄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尚,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
他高兴地拥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蝈,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 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
变宫,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冒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蜉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奄时,
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蠛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宣复地学习、
研究。
0年过去了,陈胜辄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
人髓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矗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
就归附于懑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ā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撇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
邦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 ,封他为留侯。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 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 邦
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莠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爻,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
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作文六:《关于名人文明礼仪的小故事》2600字
关于名人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导语,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名人文明礼仪的小故事,内容如下,以供参考。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杨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1 / 5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
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2 / 5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宋朝时候,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做司马温公。他是双姓司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实。他的做人,对待父亲母亲是极其孝顺的,对待哥哥弟弟是极其友爱的,事奉皇上是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是极其诚信。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贤德宰相。司马温公和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名叫司马旦的,友爱得很。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吗。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吗。
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非常的茂
3 / 5
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末我们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因此悲伤得了不得。后来,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牛弘的。他原来本是姓寮,他的父亲名叫寮允,做了后魏国的侍中官,所以皇上赐给他姓牛。牛弘的生平,最喜欢读书。他的见闻又很广博,后来做了吏部尚书。他的弟弟名叫牛弼。有一次,吃醉了酒,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只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去告诉丈夫说,叔叔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缘故,竟敢把你驾车的一只牛射死了。牛弘听了这种话,不以为意,只冷冷地回答他的妻子道,“做干肉吃好了。”他的妻子又说道,“叔叔射杀了你一只牛,真是大大奇怪的事情呀。”牛弘又回答他道,“我已经晓得了,他的脸色很自然,仍旧读着书不息。”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恳求那班强盗们,说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
4 / 5
情愿来代替我的弟
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5 / 5
作文七:《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doc》25000字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名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共7篇) 篇一: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 程门立雪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杨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
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温公爱兄】 宋朝时候,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做司马温公。他是双姓司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实。他的做人,对待父亲母亲是极其孝顺的,对待哥哥弟弟是极其友爱的,事奉皇上是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是极其诚信。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贤德宰相。司马温公和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名叫司马旦的,友爱得很。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吗。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吗。 《田真叹荆》 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非常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末我们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因此悲伤得了不得。后来,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牛弘不问】 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牛弘的。他原来本是姓寮,他的父亲名叫寮允,做了后魏国的侍中官,所以皇上赐给他姓牛。牛弘的生平,最喜欢读书。他的见闻又很广博,后来做了吏部尚书。他的弟弟名叫牛弼。有一次,吃醉了酒,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只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去告诉丈夫说,叔叔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缘故,竟敢把你驾车的一只牛射死了。牛弘听了这种话,不以为意,只冷冷地回答他的妻子道:“做干肉吃好了。”他的妻子又说道:“叔叔射杀了你一只牛,真是大大奇怪的事情呀。”牛弘又回答他道:“我已经晓得了,他的脸色很自然,仍旧读着书不息。” 【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恳求那班强盗们,说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
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许武教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名言集》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 性。 ———奥维:《名人名言录》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 ——爱默生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 ——莎士比亚 初次见面说[久仰] 分别重逢说[久违] 征求意见说[指教] 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 求人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向人祝贺说[恭喜]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托人办事用[拜托] 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 宾客来临用[光临] 送客出门说[慢走] 与客道别说[再来] 陪伴朋友说[奉陪] 中途离开说[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 请人勿送叫[留步] 欢迎购买叫
[光顾] 归还物件叫[奉还] 文明礼仪的四字成语 礼让三先;仁者爱人;父慈子孝;谦和好礼;推心置腹;与人为善;虚席以待;礼尚往来; 彬彬有礼;平易近人。诚信知理, 程门立雪 小学生 要做到 孝父母 遵教导 会使用 文明语 遇外宾 要知礼 帮残疾 乐助人 不打架 不骂人 要诚实 不说谎 损公物 要赔偿 捡东西 要上交 借东西 要归还 不挑吃 不挑穿 惜粮食 节水电 爱整洁 常洗澡 勤刷牙 习惯好 不旷课 不迟到 对老师 有礼貌 好习惯 要养成 人人夸我顶呱呱 篇二:关于文明礼仪名人的感人事迹关于文明礼仪名人的感人事迹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
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
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篇三:有关于文明礼仪的小故事《采访文明礼仪》 1.小老鼠的故事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在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2.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3.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
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4.让座的故事有一个青年男士抱着孩子上了公共汽车,没人给让座,一位老先生不落忍站起来给这个男青年让座,慌忙之中男青年踩了老者的脚,痛得老者哎呀直叫,男青年一屁股坐下,一句话都没说。乘客中一位中年人看不过去了,指责男青年不懂礼貌,男青年理直气壮地回答:“给抱小孩让座是应该的。”乘客对这个不懂礼貌的年轻人纷纷指责,老先生岁数这么大,给你让座,你踩了人家脚既不道歉,又不说声谢谢,怎么能这样呢~男青年不服气,大声与众人争吵,让座的老先生出面劝架,让双方都少说两句,为这件事争吵没有意思。 这位老先生年岁大,却为抱小孩的年轻人让座,脚又被踩,应该说老者有理,但老者是得理让人,品质可贵,值得提倡。 5.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
结友爱的典范。 6.一个是尼克松败于自信的故事 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 篇四:文明礼仪小故事一文明礼仪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一、学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师都在一起吃。但为了学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两位教师送学生过马路,这就使得这两位教师要晚一些吃饭。一天中午,许多教师都和往常一样开始吃午餐了,只有陈校长一人坐在桌边没有动筷。我们还以为他哪儿不舒服,没想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概是讲“义门陈”的人都十分注重“义”和“礼”,使得当时皇帝都为之震惊。其中有一个细节说:这儿的狗都知道“义”、“礼”,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当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才记起还有两个老师为了送学生过马路还没来吃 饭……从此以后,他们每次吃饭都会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开筷。 文明礼仪小故事二、几个低年级的同学,肩并肩有说有笑地走着,前面迎面走来一位老师,他们也不认识,但当这位老师走到这几名同学身边时,其他人都还是说笑,只有一位同学,恭敬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好”。老师当然也很高兴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别的同学都没哼一声。等老师过去了之后。有的人说那个同学油饼,不认识的老师还给鞠躬,有的人说他根本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的。那个同学没有反驳他们,只是说了一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们身后,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动,感动那个同学的真诚, 一个人懂礼貌,真的是很难得的品质。 文明礼仪小故事三、可以说只是一个动作,那天一位老师看见了一张棒冰包装纸,弯下腰拣起来扔到了垃圾桶。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但是他的以身作则、师为表率的行为教导我们,他是老师。如果有同学看见了这位老师的做法,又怎会不佩服这位老师呢,说不定下 次他也会这么做,他也会明白乱扔废弃物是不文明的行为。 通过这几件小事,我更加认识到了“礼仪”的含义是从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现出来的,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我们应该让社会变成一个到处都是文明的,一个“没有污染的世外桃源”。还是那句真理:从我做起,只有你我他都“从我做起”才会
到处充满礼 仪的“味道”,才会使你我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
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的朴素生活 **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在悼念**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也。 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共和国大将罗瑞卿 罗瑞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多
种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 罗瑞卿由于多年来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共和国元帅。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 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1915年12月,刘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率领部队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了重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没有用一点麻醉药。手术开始,刘伯承手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吭一声,手术顺利地完成了。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地说:“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 **-从教育救国到从军 **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的母亲在**出生之前的几个小时还在干活。**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张衡制造地动仪 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 ,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
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鲁迅先生与电影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了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了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一代枭雄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字孟德,小名阿瞒。曹操自幼机警,有胆识。东汉灵帝熹平三年任洛阳北部尉,入仕途后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董卓入朝专权,曹操拒绝他的拉拢,聚兵5000与各地豪强一样拥兵割据。后来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自任大将军,总揽军政。 曹操戎马一生,用兵灵活,擅长选将用将,治军严整,赏罚分明。有一件事可以鲜明地表现出曹操的这一面。有一次他的座骑受惊跑进了麦田,他当场割下头发代替脑袋以严肃军纪。 曹操好兵法,著有几十万字的兵书。他所著的《孙子略解》开创了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崇。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李政道是著名的华裔科学家。1926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43年于江西联合中学毕业,就读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西南联大,1946年 赴美留学,1953年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是安徽省合肥人,1945年赴美,1948年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当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骄傲。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被誉为核物理女皇、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1912.5.21,1997.2.16)是世界公认的最杰的女性物理学家。她的用功是有名的。上学的时候,功课做不完,题目想不出是不上床睡觉的。她在中央大学毕业时以总分86.3分,冠全校之首的优异成绩毕业。 大学时代的吴健雄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央大学的莘莘学子们愤怒了,纷纷涌向行头游行示威。物理系同学公推吴健雄作游行请愿的领头人。她极有心计,讲究策略,精心选择游行路线和时间。为要求政府抗战,率同学到总统府大院静坐,顶风冒雪,直到深夜。与吴健雄相交很
深的田蕴兰教授回忆她时说:吴健雄在各方面的表现,更甚于西方的居里夫人。她不只敬业,她在管理、领导上展现的才能,提倡两性平权的见识,令人如沐春风的处世风格,教人折服。她对当代后世的影响,也必然凌驾居里夫人。 篇五:礼仪小故事“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
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 委屈奖的来历 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 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以尊重换尊重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文明礼仪的楷模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又是文明礼貌的楷模。他认为:随地吐痰、留长指甲、不刷牙等陋习,都是违反文明礼貌的行为,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不相称的。他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文明。 **尊师 1957年初,**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同志和周围的观众愉快地交流,这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见老人来了,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又亲切地叫了一声“叶老师”,然后,**又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自己才坐下。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
是**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 名人的文明礼仪故事--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的朴素生活 **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在悼念**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也。 篇六:发现身边的文明礼仪故事一个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记我的一次乘车经历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前的事,在那天早晨,我独自一人去爷爷家,我迈着轻松而又愉快的脚步来到了车站,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洒在屋顶上,汽车上??金光闪闪。“呀,今天的天气真好,我到了爷爷家后可以??”“嘟嘟”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考,我抬头一看,哦,车来了,我上了车,车上十分的拥挤,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个站脚的的地方。“嘟嘟”车开了,车在路上飞快地行驶,一站,两站,三站??车门又开了,上来的是一位老人。只见那老人拄着一根拐杖,艰难地上了车。司机一看说:“谁给老人让个座”。老人走到了一位青年小伙的跟前,站了下来,可小伙子视而不见,车开了,在上大桥时,突然一个急刹车,老人向后退了两步险些跌倒,她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小伙子仍然一动不动,有几位乘客用不满的神情看了看他。突然,“老人家,你到这儿坐。”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人们寻声望去,原来,说这句话的是另一位老人。我仔细地端详着他,在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有着几道深深的皱纹,“来吧~”老人顿了顿脚,说“好吧”,另一位老人站了起来,走到门口,一句话也不说,车仍在行驶,车站到了,这位老人下了车?? 世界上竟会有这样的老人,自己已经很苍老了,却把座位让给了更需要的人,多么高尚的行为呀~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老年人都能如此,而我们年轻人呢,我的眼眶湿润了??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班级中的事像流水从我记忆中流过,但有一件事,一
件小事,深深印在我心里,让我记忆犹新。 那天傍晚,同学们都走了,只剩我们几个值日生在做值日,还有几个同学在做作业。过了一会儿,几个做作业的同学收拾好书包飞一样冲出教室,教室边的扫把被他们给弄倒了。一位同学回过头来说:“呀!扫把倒了~”另一个同学使劲拽着他说:“值日生会捡的,快走吧~”说完,他们头也不回地走了。他们走了以后,谁也没有去扶扫把。 这时候,打水的同学回来了,她提着满满的一桶水向教室走来,她看见倒下的扫把,便放下水桶,慢慢地走过去扶起扫把。夕阳照在她身上,把她的身影拉得好长。她在夕阳下擦了擦汗水,欣慰地笑了。 这件事只是芝麻大的一件小事,但它却令我始终难忘 “太好了~要回家喽~”我高兴地说。我背起书包走上我要回家所坐的车辆,坐在车上闭目养神。这时老师走上车,对大家说:“同学们,我们校园内有些垃圾,请同学们下车来拣一拣。”我想:学校这么多人,拣几个垃圾还不好说,干嘛叫我拣。要是拣垃圾,还不如做一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呢~于是我打开书包,从里面取出课本和作业本,打开就在那儿写起来。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怎么也写不下去,抬头向车窗外一看,同学们都在拣垃圾,可是他们当中也是没有一个人扔过垃圾,但是,他们为了保护环境也不管脏不脏的去把垃圾拣起来。看到这般景象,我也向老师要了一个垃圾袋子走下车去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去拣起地面上的废纸和其他杂物。每当我看到一张纸就会很高兴地拣起来装进垃圾袋里。就这样我拣呀拣,由于光顾着拣垃圾,没有看到脚下的石头不小心摔了一跤。虽然很痛,但我并没有因这而生气。我拣完这片的又去拣那块的。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校园里变得一干二净。这时我才背上书包上了车。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中感到无比的快乐,仿佛自己做了什么天大的事。在生活中,这种事小之又小,可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却能让你感动,因为那里有着同学们一颗热爱环境热爱校园的心~我愿意用双手来创建我们文明的校园 篇七:文明礼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儿迎面而来。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母亲马上停下车,轻声对女儿说:“来,咱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便把孩子抱下来,俩人弯腰一起去捡地上的碎饼干。就是这一普通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仔细想想,不是吗,无论这位母亲,还是将来的孩子文明素质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 文明礼仪的故事: 1.团结友爱--
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2.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4.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
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
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想一想:刘备为什么能请到诸葛亮,如果第三次还请不到,他还会去请吗,为什么, 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作文八:《名人文明礼仪故事》1400字
--------------------------------------------最新精品资料推荐-提供全程指导服务---------------------------------------------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
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
1 / 2
--------------------------------------------最新精品资料推荐-提供全程指导服务--------------------------------------------- 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各位朋友,谢谢阅读本文档,本文档经认真编辑修改,可作为范文使用。如果此文不适合你,请进入本人文档主页进行搜索,相信能找到让你喜欢的~,
2 / 2
作文九:《名人文明礼仪故事》900字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
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臭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汉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蛙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寓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砰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苛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剽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著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簌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 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笾~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乙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迂”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
1 / 2
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矮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允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よ。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隰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膊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苎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咤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般~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嗖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徵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
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仗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井~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
供奉起来~栅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2 / 2
作文十:《文明礼仪名人故事》10600字
文明礼仪名人故事
文明礼仪名人故事
篇一: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 名人文明礼仪故事四则
程门立雪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杨时、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经四十岁,而且已考上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学习。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书院拜见程颐,但正遇上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外面开始下雪,杨时、游酢求学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动等了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惊:“啊,两位还没走,”这时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
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
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温公爱兄】
宋朝时候,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做司马温公。他是双姓司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实。他的做人,对待父亲母亲是极其孝顺的,对待哥哥弟弟是极其友爱的,事奉皇上是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是极其诚信。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贤德宰相。司马温公和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名叫司马旦的,友爱得很。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吗。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吗。
《田真叹荆》
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非常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哪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末我们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因此悲伤得了不得。后来,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牛弘不问】
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牛弘的。他原来本是姓寮,他的父亲名叫寮允,做了后魏国的侍中官,所以皇上赐给他姓牛。牛弘的生平,最喜欢读书。他的见闻又很广博,后来做了吏部尚书。他的弟弟名叫牛弼。有一次,吃醉了酒,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只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去告诉丈夫说,叔叔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缘故,竟敢把你驾车的一只牛射死了。牛弘听了这种话,不以为意,只冷冷地回答他的妻子道:“做
干肉吃好了。”他的妻子又说道:“叔叔射杀了你一只牛,真是大大奇怪的事情呀。”牛弘又回答他道:“我已经晓得了,他的脸色很自然,仍旧读着书不息。”
【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恳求那班强盗们,说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
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许武教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名言集》
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
性。
———奥维:《名人名言录》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
——爱默生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
——莎士比亚 初次见面说
分别重逢说
征求意见说
求人原谅说
求人帮忙说
求人方便说
麻烦别人说
向人祝贺说
求人解答用
请人指点用
托人办事用
人见解用
看望别人用
宾客来临用
送客出门说
与客道别说
陪伴朋友说
中途离开说
等候客人用
请人勿送叫
欢迎购买叫
归还物件叫
文明礼仪的四字成语
礼让三先;仁者爱人;父慈子孝;谦和好礼;
推心置腹;与人为善;虚席以待;礼尚往来; 彬彬有礼;平易近人。诚信知理, 程门立雪
小学生 要做到 孝父母 遵教导
会使用 文明语 遇外宾 要知礼
帮残疾 乐助人 不打架 不骂人
要诚实 不说谎 损公物 要赔偿
捡东西 要上交 借东西 要归还
不挑吃 不挑穿 惜粮食 节水电
爱整洁 常洗澡 勤刷牙 习惯好
不旷课 不迟到 对老师 有礼貌
好习惯 要养成 人人夸我顶呱呱篇二:关于文明礼仪名人的感人事迹
关于文明礼仪名人的感人事迹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
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
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篇三:发现身边的文明礼仪故事 一个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记我的一次乘车经历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前的事,在那天早晨,我独自一人去爷爷家,我迈着轻松而又愉快的脚步来到了车站,阳光明媚,温暖的阳光洒在屋顶上,汽车上??金光闪闪。“呀,今天的天气真好,我到了爷爷家后可以??”“嘟嘟”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考,我抬头一看,哦,车来了,我上了车,车上十分的拥挤,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个站脚的的地方。“嘟嘟”车开了,车在路上飞快地行驶,一站,两站,三站??车门又开了,上来的是一位老人。只见那老人拄着一根拐杖,艰难地上了车。司机一看说:“谁给老人让个座”。老人走到了一位青年小伙的跟前,站了下来,可小伙子视而不见,车开了,在上大桥时,突然一个急刹车,老人向后退了两步险些跌倒,她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小伙子仍然一动不动,有几位乘客用不满的神情看了看他。突然,“老人家,你到这儿坐。”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人们寻声望去,原来,说这句话的是另一位老人。我仔细地端详着他,在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有着几道深深的皱纹,“来吧~”老人顿了顿脚,说“好吧”,另一位老人站了起来,走到门口,一句话也不说,车仍在行驶,车站到了,这位老人下了车??
世界上竟会有这样的老人,自己已经很苍老了,却把座位让给了更需
要的人,多么高尚的行为呀~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老年人都能如此,而我们年轻人呢,我的眼眶湿润了??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班级中的事像流水从我记忆中流过,但有一件事,一件小事,深深印在我心里,让我记忆犹新。 那天傍晚,同学们都走了,只剩我们几个值日生在做值日,还有几个同学在做作业。过了一会儿,几个做作业的同学收拾好书包飞一样冲出教室,教室边的扫把被他们给弄倒了。一位同学回过头来说:“呀!扫把倒了~”另一个同学使劲拽着他说:“值日生会捡的,快走吧~”说完,他们头也不回地走了。他们走了以后,谁也没有去扶扫把。
这时候,打水的同学回来了,她提着满满的一桶水向教室走来,她看见倒下的扫把,便放下水桶,慢慢地走过去扶起扫把。夕阳照在她身上,把她的身影拉得好长。她在夕阳下擦了擦汗水,欣慰地笑了。 这件事只是芝麻大的一件小事,但它却令我始终难忘
“太好了~要回家喽~”我高兴地说。我背起书包走上我要回家所坐的车辆,坐在车上闭目养神。这时老师走上车,对大家说:“同学们,我们校园内有些垃圾,请同学们下车来拣一拣。”我想:学校这么多人,拣几个垃圾还不好说,干嘛叫我拣。要是拣垃圾,还不如做一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呢~于是我打开书包,从里面取出课本和作业本,打开就在那儿写起来。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怎么也写不下去,抬头向
车窗外一看,同学们都在拣垃圾,可是他们当中也是没有一个人扔过垃圾,但是,他们为了保护环境也不管脏不脏的去把垃圾拣起来。看到这般景象,我也向老师要了一个垃圾袋子走下车去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去拣起地面上的废纸和其他杂物。每当我看到一张纸就会很高兴地拣起来装进垃圾袋里。就这样我拣呀拣,由于光顾着拣垃圾,没有看到脚下的石头不小心摔了一跤。虽然很痛,但我并没有因这而生气。我拣完这片的又去拣那块的。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校园里变得一干二净。这时我才背上书包上了车。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中感到无比的快乐,仿佛自己做了什么天大的事。在生活中,这种事小之又小,可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却能让你感动,因为那里有着同学们一颗热爱环境热爱校园的心~我愿意用双手来创建我们文明的校园篇四:文明礼仪故事 文明礼仪故事--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 1
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 2
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
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 3
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名言
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
4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
知耻近乎勇。 —— 孔子
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 谢觉哉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 德谟克利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5篇五: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小故事 三年二班
我们伟大祖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传诵,“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上个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从小养成了对长辈有礼貌的美德,后来当了国家主席,仍然能以礼待人。一九五九年,**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的老人吃饭,**给老人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回答:“敬老尊贤,应当应当~”由此可见,文明礼貌是多么重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