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论述类作文》3600字
支撑议论性应试作文获取高分的三要素分别是:结构、用例、文化(含思想)。结构提供穿透力;用例提供表现力;文化提供保障力。
大的外在结构是千字作文最大的逻辑外现,结构中坚实的布局,瞬时能够释放逻辑的理性框架所融注的思想,使文脉让阅读者,一目了然,清清爽爽。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及其内部的逻辑,也最终外化为一种结构。在这种认识下,结构即内容,所以,论证主题的材料,如若对比性比较强烈,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剪刀式”,即正反对比,或者前后对照;如果层层递进,或者正常的起承转合,那么就使用“金字塔式”,即在主体部分使用三大段,或者使用三个彼此有逻辑联系的三标题,或者使用三个大中心句。这种布局,容易增强文章的穿透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逻辑严谨的小自然段,来解决主体部分分层所造成的“阿喀流斯的脚踵”问题,即主体部分彼此过于游离,显得不严谨不必然的问题。这个小自然段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成为例证段的开首,或者结尾部分。如若稍长,必须单列,否则,它往往遮掩例证的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从大的例证的例子的角度去看,这个例证需要顶帽子,也需要双鞋子。帽子和鞋子的存在,如若营构好,一定可以解决困扰学生议论文上升的顽症,好多学生抱怨使用基本格式得分不高,实在是对问题思考不深,材料不充实,没有把握好主旨,分析好问题的原故。
文章主体部分,三个大例子,非常明了,论证有力,前后理性分析有力量。回到我们训练的结构:
如果采用“剪刀式”,主体两个大部分或者复合剪刀式(两大部分又可以各自分成两大部分)的各个部分,关键点在相反或者相承的结合部位,这个结合的部位,一定要用理性的句子阐释清楚。
可简洁地概括如下:
第一段(起):引入,提出观点;
第二段(承):简析,承接;
第三段:①中心句;
②大例(正)或者两个例子;
③针对性地理性分析;
第四段(转):理性地承接,分析;
第五段:①大例(反)或者两个例子;
②针对性地理性分析;
第六段(合):总体性地解决问题;
第七段:升华回扣。
笼统地讲,分为7大段,如果用复合剪刀式,则为9大段,或者更多。 其粘合的关键处,在于第三段的理性分析,和第四段的理性分析。
有了穿透力,再就是表现力、支撑力,其实就是一个以什么指导思想来选择材料的问题。
第一,扣中心主旨选材。中心是灵魂,材料是血肉,材料必须准确、正确地支撑观点,富有表现力。文中的例子,除了对分论点负责外,还必须对中心论点负责。在作文实践中,发现有些同学运用论据,切合分论点,而游离中心论点。或者表述的,与全文主旨不一致。皆不可,这是因为以偏概全了。
第二,广泛取材,有新意。老把玩使用一个领域,一组,甚至一个例子,就是捉襟见肘的“宿构”,风险太大,因为考题设计各不相同,不同题干中心,
需要的材料各有侧重,并不是一则材料可以千变万化地适用各种论点,这种守株待兔的办法,形而上地理解了“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是有害的。
第三,必须文化气韵足,文化底蕴行天下。文化中蕴涵着更多的信息,带有更多的智慧,而且富有可多层次的阐发的意义,这样文章就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脆弱的,而是有坚实的基础。文化材料运用恰切,不但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有效释放,而且可以同时释放阅卷人的思想。
第四,避热,适当取生。大家都熟的材料,不断地使用到文章中,这不仅造成大规模地撞车,显得很单调。而且常识化的东西,点到为止,阅卷者或者读者,完全可以在心中形成完形效应,用不着你展开材料大规模地阐释,而在热中取生,或干脆使用新材料(相对而言),一方面开阔了认识的领域,一方面能引起阅卷人、读者的新奇感,“不觉令人一振”,这种感觉直接地释放分数。
如若采用一个大例子来表达,难度很大。但并不是不行。
因为,这一个例子是一个大的论据,用一个论据说明有层次的道理,而一个大例子的表述,它本身就有顺序,它在极其顽强地表达着自己。这两个顺序是否能和谐地搭配,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大例子本身的叙述占强势,这往往成了一个故事梗概,也就是成了缩写,缩写很难说有原创性。
如果说理的议论占强势,往往会割裂故事,出现零零星星论据,论据反而不能集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但必须把握准一个基本点,使用一个例子,其本质是议论文,而非记叙文,是为议论组织文章。
具体操作:
1、将一人或者一文,分割成有因果关系、承继关系、递进关系的三大部分,利用金字塔式结构行文。
2、将一人或一文分隔成对比明显的前后两个部分,正反两个部分,在比较中,利用剪刀式相反相成地行文。
3、利用人或者事件本身的逻辑,依循其散文式行文的文理,在行文的关键处,点明点透,写详主旨。
使用该种方式,是自由了,但往往“自由换低分”,反而是个陷阱,一定要有足够的戒备。使用该种方式,论述往往容易散漫,什么都有,等于什么都没有。而且,还容易在文章中搁置弄不清楚的问题。
因此,你一旦选择了这种结构方式行文,必须对主旨和大材料有个透彻的把握,以主旨的阐述为中心,材料该删则删,该留则留,让其处于第二位。
将理性的阐述,以提纲的形式表明,并明朗地出现在文章中,在骨架作用处显现。其他材料,因为需要而应用于其中。
这样,凭借逻辑的清晰,结构明了,打破故事或者人物给人的常识性的印象,相对而言,几乎是一次陌生化处理,因被重新组合,而出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有的材料,包括大家都熟识的材料,因为你的见识,重新走进阅卷人和阅读者的视野。沉睡的信息,因了你的见识而被激活。反而,富有创新意味在其中。从老材料中发现新角度、新知识,也是令人惊喜的。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胸中有丘壑。
真正的有文化的文化散文,就可以这样写成。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若对主旨和材料,有两个准确把握,值得一试,反过来也会影响你对金字塔式和剪刀式的更灵活通脱地应用。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只要文从字顺,合乎高考应试要求,内在地消除阿喀流斯的脚踵问题,就是对观点有一个更深更广的把握,对观点的分析有了一个明晰的思路,只要逻辑主干见识明晰,思路不乱,就能够坚实稳妥地取胜。
在此温习“金字塔式”议论文一般性写作。再重复一遍,“无招”一定胜“有招”,但前提是曾经有过许多“高招”。这是针对“新给材料作文”(后话题时代,话题作文背景上的新一代给料作文)的。
下面是一篇学生落实这种思想的例文:
留一扇门(话题:拒绝与交流)
张强
拒绝,还是交流;这是一个人生大问题。
——题记
《无题》画的是,一个人为了抵御外界的攻击,拚命筑起堡垒,然而他却忘了为自己留一道交流的门。而另一个人,正在墙外张望。筑墙人,虽然成功地拒绝了外界的伤害,但他自己也被永远地困在没有交流的世界里。
走出困境,必须要在墙上做文章:留一扇门,要拒绝,也要交流。
拒绝是一种保护,虽然会让你错过许多风景,但有时也会创造更美丽的风景。
世界著名文学大师雨果,年青时曾经与出版商签订过一份合同,要在半年之内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为遵守合同,雨果拒绝了朋友们所有的邀请,并把外衣都锁在橱子里,甚至把钥匙都沉入门前的湖里。他专心写作,终于在合同规定的日期前一个月交稿,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巴黎圣母院》。
雨果选择的是拒绝,他虽然错过了五个月的美丽风景,但为人类创造了一片永恒的风景。
拒绝,既有保护,又有错过,其关键在于人自身的需求。
交流是一种开放,但它在开放的同时,可能会给你带来伤害。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妇孺皆知,他们同是鬼谷子的弟子。他们二人都认真研究兵法,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孙膑总是技高一筹,这便引起庞涓的嫉妒。后来庞涓做了魏国的大将,孙膑也逐渐为世人所知,妒心正炽的庞涓一心一意想加害孙膑,假意邀请孙膑到魏国切磋兵法,设计陷害他,挖掉了他的膝盖骨。
孙膑的选择是一种开放,他欣然前往,没有拒绝这种“善意”的邀请,最终遭受陷害。虽然马陵之战,公正降临人间,但孙庞的故事的确令人深思。
交流,如果是没有保障,没有条件,如同墙外的人,在阳光白云隐去后,独自面对荒原,无疑是危险的。但无交流,世界将一片死寂,连个悲剧都不会发生。
拒绝可以保护你不受伤害,交流可以向外界传达你的心声。单纯的拒绝,也可使人自我封闭;有效的交流,也可使人自我壮大。
关键是知道自己什么该拒绝,什么该交流,这是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我们在未加入WTO之前,虽然可以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但与我们寻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欲求不相适应,我们寻求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入关协议后,按照步骤,我们逐步放开市场,而不是一下子未有任何拒绝地放开。所以,未入关前大家都喊“狼来了”,但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这样那样问题,但不是狼在肆虐,而是
健康发展。
拒绝与交流,看起来是对立的,其实是彼此相通的,运用的好,创造财富,创造生活;运用不好,反受其害。
怎样运用好?我想,在交流面前应当竖起一道防卫的墙,在拒绝面前应当打开一方空间,两者要兼顾,是进是出,不能机械地理解,要辨证地看待,巧妙地应用。
所以,我要对漫画中砌墙的人说:“请为自己打开一扇门!”对遥望的人说:“不行,危险!”
作文二:《浅谈如何写好“论述类”文章》500字
浅谈如何写好“论述类”文章
摘 要:纵观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都是新材料作文,因此论述类 文章更适合考场作文。本人运用文献综述等方法对如何写好论述类 文章进行分析,提出考生在写作时如能做到立意深刻、鲜明,结构 完整、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必能在高考中取得成功。
关键词:论述类文章;立意;结构;语言
前言:
纵观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都是新材料作文,它指的是只给出材料, 不规定话题,不限文体,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的作文。基于此,我认为论述类文章更适合考 生在考场上展示自己。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论述类文章呢?
一、审题立意深刻、鲜明
1. 抓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 ,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 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 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 一个! ”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 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材料中的关键词应是 “下一个” 。 由此可知立意是:“永 不满足” “再接再厉” “追求是无止境的” 。
2. 因果推导分析法
即由结果去推导原因,分析实质。给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常常都
作文三:《论述类文章的阅读》900字
高考论述类文章的阅读
现代文阅读口诀: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一)阅读原则: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明确以下问题
1.文章说了什么事,有什么新发现;或介绍了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
2.总的观点倾向怎样。
3.全文可分几个层次。
(二)解题技巧:题文对照,细查误点
(论述类文章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
1.通读原文。 2.细读试题。 3.题文对应。
(三)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
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㈠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
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
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
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㈢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㈣模糊现实:(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㈤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㈥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㈦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㈧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㈨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㈩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四)问答题模式 : 文中观点+分析
1
2
作文四:《论述类文本的阅读》9400字
六、 (2012 全国大纲卷 ) 闲话扬子津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这是李白 《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 《资治通鉴注》 :“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 ”扬子县位臵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 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 正是 这个缘故。 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 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 可是开元之后却 为瓜洲所取代, 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 时读 《资治通鉴》 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作注了。 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是早已有之, 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 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 传》 :“ (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 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 ”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 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 新河,万古流不绝。 ”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 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白居易的时代 去开元未远, 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 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 自然是早已在人们 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 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 换句话说, 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 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 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 ”甘露寺正位于 北固山, 所以移徙这段漕路, 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 这样的工程自 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 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 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 江浒” ,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 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 运河渡口。
B .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 渡口了。
C .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 注解才行。
D .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 ,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 名的扬子津。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 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 齐浣迁官润州以后, 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 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 这样船舶渡 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 . 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 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 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 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 .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 ,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 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 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 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 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 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 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 .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 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 .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 最早, 《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七、 2012辽宁卷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 与人 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 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 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 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 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但是必须有个限度, 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 环境比资源外 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 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 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 还是 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 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 生活性 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 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 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 利居、 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 提出建设花园城市、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 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 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 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 “乐居” , 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 而是和谐的, 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 情感性、 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 化性, 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 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真正体现了家 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 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 二 是审美的原则。 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 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 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 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 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 二是需要理念。 在诸多关于环境保 护的理念中,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 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 “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 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 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
按审美的保护原则, 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 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 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 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 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 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 现与自然的和谐 。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 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 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 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 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是宜居、 利 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利居, 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 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 忽略自然作为环境 的价值。
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 还要体现深 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 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 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 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 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化成景观 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 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八、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 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 宴会和各种典礼, 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 外交及其他 社会生活, 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 周代有一种 “献诗陈志” 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 首诗献给他们, 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 也往往通过诗 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
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 、 “ 矇 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 例如 《诗经〃 邶风〃 新台》 和 《诗经〃 秦 风〃 黄鸟》 等, 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 “徒 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 这位败军之将, 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 “献诗陈志” 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 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 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 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 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 “赋诗” 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 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 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 把卫侯羁押起来, 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 郑国的子晨就赋 《诗经〃 郑 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 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 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 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 、 “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 小了, 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 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 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 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 ”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 “以意逆志” , 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 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 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 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 、所谓“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 、 “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 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 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古人在 “赋诗言志” 时所言的志, 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 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 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 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 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 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诗经》 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 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
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 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 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九、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
“书” 本是指文字符号, 现在提到的 “书” 不是从文字符号讲, 也不是从文字学 “六书” 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 “书”与“金” 、 “石”与“画” 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臵。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 字形繁难复杂, 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 结构章法都很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 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 朝,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 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 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 真书至今仍 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 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 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 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 草, 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 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 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 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以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 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 古代也没有 “书法家” 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刻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 到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祠铭》 《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 碑的拓本送给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 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 公权等都写碑, 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 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 敦煌、 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 写经等, 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 也有书法比《晋祠铭》 《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 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 ,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 “书法” 、 “书道” 、 “书艺”是 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 。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 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 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 。看到一封来 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 1.下列关于 “ 书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汉语中, “ 书 ” 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 “ 六书 ” 之 “ 书 ” ,本文则是从书法 艺术上来讲,所谓 “ 书 ” 就是书法。
B .在历史上, “ 书 ” 与 “ 金 ” 、 “ 石 ” 与 “ 画 ” 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 很重要的位置。
C .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 出现,就有了 “ 书 ” 这一方面的要求。
D .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 依据 “ 书 ” 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 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 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 .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 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 . 在古代 “ 书法 ” 是指书写的方法, “ 法书 ” 是指好的书法作品, 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 都称为 “ 书法 ” 。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 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 .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 “ 书法家 ” 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 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 .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 .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 “ 尺牍素书,千里面 目 ” ,也就是今人所谓 “ 见字如见其人 ” 的意思。
十、 2009年宁海卷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 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 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 唐诗还留下那么多, 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 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 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 更多时候 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 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 对在座的诗人们说, 如果她唱的不 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 远上” 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 多了, 即使是李白, 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 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 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 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 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 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 ,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 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 《思念》 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 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 两者的 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 《再别康 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 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 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 甚至是徐志摩的诗 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 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 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 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
⒈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 割舍。
B. 在唐朝, 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 所以可以肯定, 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 作的。
C. 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 中尤以后者为多。
D.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 一斑。
⒉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 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 这是值得 欣喜的。
B. 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 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 都会使人感动在心, 用心去歌唱。
C.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 ,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 工。
D. 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 出色。
⒊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之涣说, 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 从此就不写诗了。 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 被广泛传唱。
B. 杜甫的诗, 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 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难以 流行。
C.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 很珍贵的。
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 崇的。
作文五:《如何写好想象类的作文》3400字
(1)再造想象 含义: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意义:使人能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使我们更好理解抽象的知识,使之变得具体、生动、易于掌握。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基本条件:一是能正确理解词与符号、图样标志的意义;二是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 含义: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两个特点:体现了个人的憧憬或寄托,不与当前的行动直接联系而指向于未来。具有积极意义:积极的幻想是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科学预见的一部分;是激励人们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个人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好消息: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培训班(点击查阅)
文体的类别
1、童话
童话写作时,首先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设计情节时不要太复杂,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物当做人来写,让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其次要充分发挥想象,把生活中本质的事物,通过想象编成趣味性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再次要注意想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实生活时想象的基础,通过艺术加工后,表达一种感情或说明一种道理。
2、科幻
科幻文的写作,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拓展知识面,勤思多问,打好基础。其次发挥想象,合理虚构,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大胆想象。虚构合理的故事情节,让文章有完整性、生动性、可信性。
3、理想
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想象。理想文的写作,首先要弄清理想产生的原因。其次要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相结合。理想是美好的,但他是超越现实的,理想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想象的基础和源泉。
干货来啦
A、写好理想类作文要注意:
1、我的理想是什么?
2、为什么有这个理想?
3、准备怎样去实现这个理想?
B、怎样写好“为什么要当XXX”
可以从几个方面谈为什么有这个理想。(详写)
1、你是怎样理解(你理想中的)职业的?(可以用上有关名言)
2、我产生这个理想的原因。
C、怎样写好如何实现理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谈:(详写)
1、你所写的职业需要哪些要求?
2、为实现这个理想,你准备怎样做? (一定要有针对性)
提示:一定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
关于理想的名言: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4、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如何开头,案例分析
理想类作文的开头:
1、以排比开头。
人的理想是美好的:有人想做“园丁”,去灌溉那些“祖国的花朵”;有人想当“白衣天使”,用自已的“法术”去解救那些遇难的人们;有人想当军人,保证国家的治安;有人想搞科学,为这绚丽的世界画上崭新的一笔……每个人都有理想,而且理想都很令人神往,而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做得更完美,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人生的理想与前途》
有人想成为火,热情燃烧,用自己换来他人的温暖;有人想成为水,涓涓细流,为口渴难耐的人们送去丝丝清凉;有人想成为雷,电闪雷鸣,将邪恶之欲驱逐……而我想成为风,无处不在,将污浊之气吹散。??????????????????????? ——《风之梦想》
因为对蓝天的渴望,雄鹰才搏击长空;因为对海水的向往,游鱼才逆流而上;因为理想的导航,我们才有前进的方向。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念头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蛾,扑向熊熊的烈火,甘愿做烈焰的俘虏,只为那瞬间的光明。??? ?????????????????????????????????????????????????——《放飞理想》
2、引用名人名言开头
记得冰心奶奶有这样一首小诗:“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真,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可不是,童年时代,是我们做梦的年龄,是我们爱哭爱笑爱闹的年龄,也是我们最真最透明的年龄。????? ?????????????????????????????????——《生命·小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吧!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一名守在国家边疆的战士?一位以笔墨书写人生的作家?而我的理想是一名维护正义的律师,心中却有许多话要对理想说。???? ??——《理想,我想对你说》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是啊,如果失去了理想,生活就没有了色彩;没有了理想,生命之花就会凋零。可是,当我们翘首回望,我们世界里的那些所谓的理想,是否都实现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以对话开头。
小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一定会撅起嘴说:“理想是什么?我没有理想。”心里却在想: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就行了,还要什么理想。现在,我听到同学们各种各样的理想:工程师、科学家、解放军、画家、医生,,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于是,我也开始据此构筑心中的理想大厦。
4、用题记开头。
那是一段充满潇洒和浪漫的日子,那是一段记载着努力和奋斗的岁月,那是一块雅典的里程碑,上面刻着青春的另一个注释——无怨无悔! ——题记
——《融入理想的雾中》十三岁的天空犹如一张五线谱,谱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谱出了生活的巧妙绝伦,也谱出了生活的理想释放。——题记??????????????????? ——《心怀梦想——纪念逝去的十三岁》
5、以阐述理想的重要性开头。
理想是指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我要为理想而活,为理想而快乐,为理想而奋斗!
有人活着却没有理想,就犹如在地狱,有人活着却满怀理想,就犹如在天堂,没有理想的人就像行尸走肉,对生活感到不精彩,无味,而我是一个对生命充满希望,永不放弃,为理想而奋斗的人。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因为它,我才快乐,因为它,我的生活才精彩。?????????? ???????????????????????????????——《为理想而奋斗》
6、用述叙的方式开头。
听!一朵花绽放的声音,带着理想。就在这个世界上。就在春风中,就在这明媚阳光里。你留意过一朵花绽放的声音吗,那是花瓣在舒展时的振动;是事物显露美丽时的芬芳;是生命奋斗时的史诗。?????????????????????? ——《听一朵花绽放的声音》
梦是那么美丽,梦里,我笑过,哭过;梦想是那么遥远,梦想中,我努力过,奋斗过。我从未放弃,只为转动梦想摩天轮。相约摩天轮的约定,我至今铭记……
“知道吗,摩天轮的每个格子都装着幸福!”银铃般的声音又在耳边想起,将我的思绪牵到过去……????????????????????????????????????? ———《梦想——摩天轮》
7、用抒情的方式开头。
回忆往事,穿越时空,那一双横眉冷对的眼,那一句句刻骨铭心的话,如一把把锋利的匕首,插入我的胸膛,那一滴滴鲜血,洒落在地上,化作晶莹的泪。
我已经不是一次听过别人说出像“瘸子”之类的话语。我愤怒,却又无能为力,能怎么办?手上功夫敌不过,若论唇枪舌战一番,也不是人家的对手。此时,我仿佛变成了那一只人见人恶的丑小鸭,到处被人践踏,却只能甘心受气,将苦咽到肚子里。尤其那一次,我认识到了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 ——《“瘸子”的人生同样精彩》
8、引用歌词的方式开头。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每次听到汪峰用他浑厚而高亢的嗓音诠释这首《飞得更高》的时候,我似乎在云端,身边云雾缭绕,抬头望见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热血的英雄,他们意气风发地准备战斗,怀着必死的决心,却依然淡然面对,正是心中的一个梦想,一个希望驱使他们的灵魂飞得更高。看,是谁在感叹?我又向远方望去:在那碧水青山间,一条河、一叶舟、一个人、一壶酒,他挥挥衣袖,大声叹吟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此豪迈地畅游于山水之间,寻觅着他的梦想。????????????????? ——《放飞理想》
10、用描写加反问的方式开头
风缕缕吹过这四月的田野,灿烂的阳光温暖地洒遍大地。梦永远那么完美纯真。当我醒来后,只看见那灰色的一角天空。理想又在何方??????? ——《梦着朝阳出发》
【1.21】描写兴趣爱好的好词好句好段
作文六:《论述类作文快速写作四种套路》6600字
论述类作文快速写作四种套路
论述类作文快速写作四种套路
论述类作文快速写作四种套路
论述类作文要想快速成文,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占有相当的资料无疑是基本的前提。而在临场应试中,如何以最短的时间理顺思路,安排好结构,则是更为关键的一环。不少考生的作文所以失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乃是,拿到考题后心中无数,头绪茫然,苦思冥想也无法设定一个理想的构局。为避免如此,平时就需要熟悉一定的模式,临场时才能快速地进行构思定位。
模式,从思维学的角度看,是一种反复出现的、以一定格式排列的事物,是以特定方式组合的有规律的系统。究其实,模式就是一篇作文的基本轮廓、初步框架,一篇作文层次与层次的组合安排。中学生平时习见的一些常规结构类型,诸如所谓的平列论述、总分论述、递进论述等等,实际上就是作文的定位模式。如能熟练地掌握,临场应试肯定会有好处。但人人都用,又可能落入俗套,影响得分。
有鉴于此,再熟悉一些更加别致、更有特色也并不难掌握的模式定位,临场应试就更可能从容不迫,应付裕如,获得满意的分数。对于中等作文水平的考生,对于特别发愁作文的考生,掌握这些模式定位,更是助其闯过难关的技巧法宝,增其必胜信念的心灵支柱。现在,就针对800字左右的短论、漫谈、杂感一类论述性作文,介绍四种可以立竿见影的实用模式及其基本定位形态:
1、联想式定位
这类作文的构思模式为概括——联想——解析三步定位。
第一步,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首先推出可以论述命题的感性材料,然后通过挖掘材料蕴含,概括出理性判断,表达作文的基本观点。
第二步,联想——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在表达过基本观点的前提下,进入联想,通过联想推出与第一步中的感性材料相关的另外一类或者几类感性材料;这样,实际上是为论述作文的基本观点提供了新的依据,从而使第一步中概括的理性判断获得更加清晰的证明。
第三步,解析——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在联想之后,推出对作文所运用的感性材料的更进一步剖析,做出整体阐释和更高层次的揭示,指出最后结论。 如作文《从罗思举驱猴所想到的……》——
其第一步定位是:
我国清代笔记《清稗类钞》中,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四川某地多猴,不断糟害庄稼而久赶不去,青年罗思举就自告奋勇为民驱猴。他首先网住一只大猴,然后捆住脚爪,把猴毛剃了个一干二净,又将猴身涂上五颜六色的漆,并在尾部捆了一串鞭炮。次日猴群再来时,点燃鞭炮,放开了大猴。大猴急于归队,向着同伙狂奔,群猴却以为是什么妖怪追来,刹那间逃得无影无踪,再不敢来此骚扰。
这个故事在宋人洪迈的《夷坚志》中就有记述,罗思举或许只是照搬罢了。但毕竟告诉我们,人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勤于思考,聪明运筹,学会用点儿智谋。 (
论述命题的感性材料,从中概括出的理性判断,表达出基本观点) 其第二步定位是:
类似驱猴的故事,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补》中记叙的丁谓修宫就是一例。
北宋真宗时,皇宫失火被毁,大臣丁谓受命重建。当时,建筑材料只能由水路运到汴河,
距皇宫尚远,而建筑用土也要从很远处拉来,烧毁的瓦砾又须拉到郊外。针对此种情况,丁谓首先下令顺着皇宫前的大道开了一条长渠,将开渠的土用于建筑;而这条长渠又把汴河一直引到工地,运料船只就可以直接到达;皇宫修好后,再把瓦砾等回填到渠中,恢复了原来的大道。如此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
通过联想推出另一类相关感性材料,为论述基本观点提供了新的依据)
其第三步定位是:
一个善待动物的趣话,一件巧妙策划的绝招,难道不是很能给人一些启迪吗?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多彩世界。面对难以回避的一系列人生课题,光凭勇显然是不够的。就是说,有勇还必须有智、有谋。
智谋,是人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是竞争角逐中获胜求强的心灵财富。
智谋,常常意味着对常规认识的突破,思维定势的超越;意味着视野的多向,探究的别致,遭遇困难、面临险境时的变通应对、灵活决策、异类求解和出人意料的奇招巧思。 所以,运用智谋,常常能够以弱制强,以少胜多,事半而功倍;运用智谋,常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损耗,少碰钉子少走弯路,迅速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更顺利地达到目标。
我国古代的兵圣孙武子说过: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法国怪杰拿破仑说过:世上只有两种威力,剑与智慧;从长远看,剑总是被智慧制服。让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多学会点运用智谋,为自己的美好人生开辟一片新天吧!
(
联想之后进行更进一步剖析,做出整体阐释和更高层次的揭示)
2、回评式定位
这类作文的构思模式为概括——回评——综合三步定位。
第一步,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首先推出可以论述命题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与必要的概括,确立自己的认识,表达作文的基本观点。
第二步,回评——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在表达过基本观点后,再回到第一步定位的感性材料中,推出对这些材料的条分缕析,从两个或三个不同的角度予以阐释,实际上是通过虚实结合的评说,对作文基本观点所进行的深入证明。
第三步,综合——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在回评的基础上,从对感性材料的条分缕析推出更全面的阐述,达到理论上的深化与升华,提出总体性的认知。 如作文《可钦可敬的精神力量》——
其第一步定位是:
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西齐弗的故事:西齐弗受到大神宙斯惩罚,要他每天把一块石头推到山顶,且明确告诉他成功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将石头推上了山,夜里又会自动滚下来,日复一日,永无休止。然而,西齐弗没有被吓倒,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往上推时,一心想的是:既然命运如此,推石头成了我的一切,那就挺身迎接吧!明天滚下来,我后天就继续推,推就是对惩罚者的藐视和反击。
大神本来希望的是折磨他的心灵,使他在不断的失败中走向崩溃和毁灭。但西齐弗以不屈的意志顶住了这近乎残酷的苦难。最后,无奈的大神只得恢复了他的自由。
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是可钦可敬的,也是很值得我们汲取的。
(
论述命题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提炼确立认识,表达出基本观点)
其第二步定位是:
那么,从西齐弗的故事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教益呢?
首先,是他的不畏挫折,坦然面对生活的挑战。西齐弗固然知道,成功是不可能的,但面对这种无望的艰难,他没有被吓倒。因为,既然这种没有结果的结果已经成为自己的命运和一切,那么就只有继续,只有平静地承受。这样,才能少体味一份痛苦,多求得一份心灵的安宁。
其次,是他能够在严酷压力下保持信念,坚信顽强的斗志可以超越漫长的不幸。所以,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反复推石头上山时,心中毫无失败感。他深深懂得,只要我敢于挺身迎接,百折不回,这本身就构成了对惩罚者的藐视和反击。于是,在彼此的较量中我就成了强者,就有了最后取胜的可能。
(
对第一步定位中感性材料的条分缕析,进行阐释和虚实结合的评说)
其第三步定位是:
西齐弗的精神,无疑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是一种面临强敌、毫不畏惧、绝不屈服的决战决胜精神;推而广之,也可以说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牺牲也要竖起强悍悲壮的生命丰碑的大义凛然精神。
西齐弗的故事,是与我们生活中许多际遇相仿佛的;而他的这种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世人的一种楷模。须知,个人能够正视自己的命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能够掌握命运的进程,反击命运的困窘,进而把痛楚的命运升华为成功的使命,就更为不易。然而,人却只有这样,才能替自己的存在谋求一条出路,并进而为人类、为世界的光明和美好略尽绵薄。 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之所在,才是我们最应该具备的可贵的精神力量! (
回评之后的更全面归纳,通过理性深化与升华,总结出总体性认知)
3、对列式定位
这类作文的构思模式为立论——正述——反述——归纳四步定位。
第一步,立论——这是一个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即在开篇之初首先推出论述的中心理念,确立基本观点;也可以借助一些扼要的铺垫内容引出基本观点。
第二步,正述——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在基本观点确立的前提下,随之推出论述依据。这些论述依据,应该是从正面证明中心理念的感性材料。
第三步,反述——这是一个由具体到具体的过程。即紧跟着前面论述依据的阐述,立刻推出新的论述依据。这些论述依据,应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理念的感性材料。
第四步,归纳——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在对列正反两方面的感性材料、进行了比较论述之后,推出更深入的诠释,从更高的角度和层面做出最后的归结。 如作文《丰碑·泡影》——
其第一步定位是:
古往今来之成事业者,过人之才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还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拼搏苦干的精神。试想想,天下芸芸苍生,智力超群、机敏出众者何止恒河沙数,而真正堪令后人仰之弥高者又有几许?
所以,同样是聪明绝世人,你坚忍不拔了,你拼搏苦干了,你不怕艰险、不惧磨难、不断勇往直前了;你就可能在自己生命的旅途,竖起成功者的丰碑。而如果你虚度年华了,你得过且过了,你惰性十足、有始无终、不断开了空头支票了;那么,你生命中的一切,就都可能化为乌有,皆成泡影。
(
通过扼要的铺垫内容,首先推出中心理念,确立基本观点)
其第二步定位是:
唐代书法家怀素和尚,生活清苦,无钱买纸,就种了许多芭蕉,每天在蕉叶上练笔,从
无中断,写秃了的笔堆在外面,累累如坟堆,谓之笔冢。凭着这样的坚忍不拔,终于练就了一手飞动流、如急风骤雨般的狂草。
19世纪的英国画家特纳,为观察暴风雪中恶浪冲击船舷的情景,坚持让水手将67岁的他绑在高高的桅杆,冒生命危险颠簸4个多小时。凭着这样的拼搏苦干,绘出名画《暴风雪》。一个当过建筑小工的穷孩子,也成为海洋风景画的大师。
( 从正面证明基本观点的感性材料)
其第三步定位是:
相反的是,在19世纪的俄罗斯,曾经有过不少多余的人。他们出身贵族,受过良好教育,不乏智慧才能,但却一事无成。作家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奥勃洛摩夫、罗亭,就是那些多余的人的艺术典型。
奥勃洛摩夫一生都是躺在沙发上胡思乱想,计划着经营领地与管理农民的改良方略,梦想成为统帅或者思想家艺术家。但他连鞋袜都不亲自穿,吃剩的饭菜从不收拾;偶尔翻翻书报,等这一页黄了也不会再动;镜子上灰尘厚得可当记事牌,墨水瓶里能飞出苍蝇。罗亭则善于雄辩,整天高谈阔论真理、人生,改造社会的宏伟理想,牺牲小我为大我谋福利,常使听众钦佩不已。他想投身教育,进行农业改革,疏浚一条不能通航的河道,但一遇障碍,就动摇、退却,一切鸿图大计只能以失败告终。
( 从反面证明基本观点的感性材料)
其第四步定位是:
奥勃洛摩夫性格,在俄语中已成为惰性和冷漠的代词。而罗亭,被列宁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与怀素和尚、特纳的差异是不啻霄壤之别的。
原因当然不言而喻。
清人袁枚有句名言,作气须自鼓,争雄必上游。英国人卡莱尔则这样说,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对着晚霞幻想。怀素和尚和特纳他们,以坚定的人格、不倒的信心、非凡的勇毅与付出,接受了挑战,经受了考验,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中写下了强悍的事业篇章。是无畏的意志和豪壮的精神,终于托起了他们成功的丰碑。
对于制造泡影的奥勃洛摩夫、罗亭他们,那就只有读书人一声长叹了……
(
感性材料对列论述之后,进行的更深入诠释和更高角度的归结)
4、推迭式定位
这类作文的构思模式为立论——入据——结承——迭据——总结五步定位。
第一步,立论——这是一个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即在开篇之初首先推出理性判断,确立基本观点;也可以略加说明论述缘起、因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基本观点。 第二步,入据——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基本观点明确后,第一次推出论述依据。这些论述依据,一般应该是较古老较久远的、或者是从寓言、传说、轶闻、掌故等典籍中精选出来的感性材料。
第三步,结承——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在第二步定位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推出简要的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然后,随之推出与论题有关的当前时代状况、社会背景的介绍,以此进行承,引入下文。
第四步,迭据——这是一个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即小结承之后,再一次推出论述依据。而这一步定位中的论述依据,应该是更直接、更新鲜、更切近现实的感性材料。这些论述依据,实际上形成了对第二步定位中论述依据的推进和迭加,从而为基本观点的阐释提供了更进一步、更厚一层的证明。
第五步,总结——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在前面双重论述的基础上,推出综合性的分析,进行全方位的揭示;或者推出针对某些现实问题的见解,予以宏观性的归综
和收结。
如作文《也谈傲气与傲骨》——
其第一步定位是:
画家徐悲鸿有一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照常规解释,傲气,就是一种盛气凌人,目空一切,一种自负与骄矜;傲骨,当然就是不低眉弯腰、不卑躬屈膝、不趋炎附势、不溜须拍马之谓了。然而窃以为,将二者解释得如此泾渭分明却未必符合实际;傲气、傲骨,有时候是同样令人崇仰、令人赞叹的美德。
(
略加说明论述缘由,通过简单引述提出基本观点)
其第二步定位是:
《庄子》中讲过这样的事,说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出使秦国,得到了车数乘。到秦后不知怎么讨好了秦王,又赏他车百乘。曹商回来后就对庄子说:像你这样住在穷闾陋巷,面黄肌瘦,这是我的短处。让万乘之君心动意悦,获得百乘之赏,才是我的特长啊!面对得意洋洋的曹商,庄子立刻反唇相讥:秦王因病求医,能为他挤脓包可得车一乘,能为他舔屁股上的痔疮可得车五乘,是医治的地方越肮脏得车越多。你是为秦王舔了痔疮吗?为什么得这么多车?请你走吧!
试问,庄子的回答,你能分得清是傲气还是傲骨吗?
(
第一次推出论述依据,较古老较久远的感性材料)
其第三步定位是:
中国古代,像庄子这样的志士仁人,从行吟泽畔的屈原,到《广陵散》于今绝矣的嵇康,再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可以列出一大串辉煌的名字。他们蔑视权贵,睥睨小人,冷眼面对强暴和邪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为后人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缭乱的时代。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尚;社会心态日益平庸浅薄,世俗化、物欲化的倾向不断与时俱进。这样,人要保留几分傲气、恪守一份傲骨谈何容易?但是,不容易绝不等于不应该。唯其难以作到,或许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
(
对感性材料简要分析,通过当前时代状况、社会背景的介绍,进行承)
其第四步定位是:
辞世不久的学界泰斗钱钟书先生,盛名蜚声国内外,从天上给他掉金子的事更是举不胜举,可他一概视若草芥。他有一本《牛津大辞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为此,牛津大学以重金求购欲永久珍藏。可他不为所动,还说:我姓了一辈子钱,还迷信钱吗?又一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价16万美元,邀他讲学一学期。且只要求一周授课一次,每次40分钟,一共只讲12次即可。如此令人咋舌的天价,他也断然拒绝。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从来不给面子。其妙论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来?如此境界,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
试问,这是傲气呢还是傲骨?
(
再一次推出论述依据,更直接、更新鲜、更切近现实的感性材料)
其第五步定位是: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有言:唯一为一切人所必需的东西,就是正直、节操和圣洁。有时,如果说傲骨是这种正直、节操和圣洁的心灵基石的话,傲气就是其闪烁四射的外在光芒,风刀霜剑中昂首怒放的伟岸的花。
白居易说:至宝有本性,精钢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顾炎武说:人寰尚有孑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所以:傲气,傲骨,它是应该像钢铁般宁折不弯的;傲气,傲骨,它是孤寂中也不应该沉沦的。然而,在傲气、傲骨渐行渐远的今天,还是让我们用悲怆的颤音来呼唤它吧—— 魂兮归来……
(
对前面的双重推迭论述综合分析,进行全方位揭示和宏观性收结)
掌握这样几种论述类作文的模式定位,就可以更好地理清思路,设定格局,安排层次,处理详略,从容下笔,获得佳绩。当然,模式定位只是提供了一种构思的样板,绝不能将其视作僵硬的教条和一成不变的枷锁。临场应试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发挥程度,灵活增减,随机变通。我国金代文人王若虚有言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就是说,如果非常固定化地看模式定位就没有,如果大轮廓地看就有。这样认识模式定位,才是最为妥当的。
一中大语文
作文七:《[最新]英语作文2概念论述类》8700字
英语作文(2)观点论述类
People from differentbackgrounds would pu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 the samecase.
不同行业的人对同一种问题的解释不尽相同。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is often brought into public focus.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the issue.
这中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往往很受社会的关注。不同的人对此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When asked ..., some people think..... while some prefer...
说到______,有人认为________,而另一些人则认为__________。
Just as the saying goes: "so many people, so many minds". It isquite understandable that views on this issue vary from person toperson.
俗话说,""。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
To this issue, different people e up with variousattitudes.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持不同的观点。
There is a good side and a bad side to everything, it goeswithout saying that...
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所以,勿庸置疑,____________。
When it es to ..., most people believe that ..., but otherpeople regard ...as ....
提到_________问题,很多人认为_________,不过,一些人则认为______是____.
When faced with...., quite a few people claim that ...., butother people think as...
提到_________问题,仅少数人认为________,但另一些人则认为_________。
There is a public controversy nowadays over the issue of ....There who criticize ...argue that ...., they believe that ...,butpeople who favor .., on the other hand, argue that...
目前,_______问题争议较大。批判_______的人认为_______,他们认为_______,不过,
另一方面,赞同_______的人则认为_________。
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有些人认为_____________。
Many people claim that...
很多人认为_____________。
A majority of 绝大多数
A large number of 很多人
Some people contend that ... has proved to bring many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有些人认为________有很多有利之处(不利之处)。
Those who argue for ... say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cities.
觉得_____的人认为,______ 城市的经济发展。
Some people advocate that ....
有些人在坚持认为_________。
They hold that ... 他们认为_________。
People, who advocate that ..., have their sound reasons(grounds)
坚持认为______的人也有其说法(依据)。
Those who have already benefited from practicing it sing highpraise of it.
那些从中受益的人对此大家褒奖。
Those who strongly approve of ... have cogent reasons for it.
强烈认同_______的人有很多原因。
Many people would claim that...
有人会认为___________。
People who support ... give some or all of the followingreasons.
那些支持_________观点的人列出了如下原因:________。
But others hold the view that ...但是,另外一些人则认为_______。
观点的用词:Attitude, opinion, 与其搭配的动词以及词组:Take, have, e up with,setforth, put forward等。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also quite a few people whostrongly advocate that..,.
不过,另一方面,也有少部分人坚持认为_______________。
But people who are ..., on the other hand , maintain that...
不过,另一方面,________的人认为__________。
However,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who hold a differentview concerning this case.
然而,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问题用词:Issue, phenomenon,后接介词, on, over等。
However, some others argue that...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_________。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others who contend that...
然而,也有人认为__________。
But other people set forth pletely totally different argumentconcerning this case.
不过,对于此,另一些人则持完全不同的观点。
Some people examine this issue from another angle.
有的人用另一角度来看这一问题。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also many opponents who strongly...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反对的人,他们认为_____________。
According to my personality and fondness, I would prefer ...rather than...
根据我的个性以及兴趣,我选择_______而不会选择__________。
Personally, I side with the latter (former) opinion...
就我个人而言,我支持后者(前者)___________。
Personally, I am in favor of the former point of view.
就我个人而言,我较同意前一种看法。
To my point of view 我认为
To my mind, the advantages far overweigh thedrawbacks(disadvantages, shortings)
我认为,优点胜过缺点。
For my part, I stand on side of the latter opinion that..
就我而言,我较赞同后一种观点________________。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am inclined to be on the side of thelatter view.
在我看来,我较同意后一种观点。
After a thorough consideration, for my part, I am in favor of thelatter view that...
经过深思熟虑,我较支持后一种看法,亦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f asked to make a decision, I would prefer...
如果真的需要作出选择,我宁愿____________。
展现问题篇
问题的常用词:question, problem, issue
Recently, the issue of ...... has been brought into publicfocus.
近来,_______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Now we are entering a brand new era full of opportunities andinnovations, and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people’sattitude towards some traditional practice.
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创新的崭新时代,很多人对某些传统的看法也发生了很
大改变。
Recently the issue of whether or not ... has been in thelimelight and has aroused wide concern in the public.
近来,是否_______的问题已经非常明确而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The issue whether it is good or not to .... has aroused a heateddiscussion all over the country.
______的利与弊已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
At present, some people think ....while others claim ...Bothsides have their merits.
目前,一些人认为_______而另一些人则认为_______。其实,两种观点都其可取之处。
People rarely reach an absolute consensus on such a controversialissue.
对于这种极具争议的话题,我们很难作出绝对的回答。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would put differentinterpretations on the same case.
不同行业的人对同一种问题的解释不尽相同。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is often brought into public focus.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the issue.
这中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往往很受社会的关注。不同的人对此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When asked ..., some people think..... while some prefer...
说到______,有人认为________,而另一些人则认为__________。
Just as the saying goes: "so many people, so many minds". It isquite understandable that views on this issue vary from person toperson.
俗话说,""。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
To this issue, different people e up with variousattitudes.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持不同的观点。
There is a good side and a bad side to everything, it goeswithout saying that...
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所以,勿庸置疑,____________。
When it es to ..., most people believe that ..., but otherpeople regard ...as ....
提到_________问题,很多人认为_________,不过,一些人则认为______是____.
When faced with...., quite a few people claim that ...., butother people think as...
提到_________问题,仅少数人认为________,但另一些人则认为_________。
There is a public controversy nowadays over the issue of ....There who criticize ...argue that ...., they believe that ...,butpeople who favor .., on the other hand, argue that...
目前,_______问题争议较大。批判_______的人认为_______,他们认为_______,不过,
另一方面,赞同_______的人则认为_________。
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有些人认为_____________。
Many people claim that...
很多人认为_____________。
A majority of 绝大多数
A large number of 很多人
Some people contend that ... has proved to bring many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有些人认为________有很多有利之处(不利之处)。
Those who argue for ... say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cities.
觉得_____的人认为,______ 城市的经济发展。
Some people advocate that ....
有些人在坚持认为_________。
They hold that ... 他们认为_________。
People, who advocate that ..., have their sound reasons(grounds)
坚持认为______的人也有其说法(依据)。
Those who have already benefited from practicing it sing highpraise of it.
那些从中受益的人对此大家褒奖。
Those who strongly approve of ... have cogent reasons for it.
强烈认同_______的人有很多原因。
Many people would claim that...
有人会认为___________。
People who support ... give some or all of the followingreasons.
那些支持_________观点的人列出了如下原因:________。
But others hold the view that ...但是,另外一些人则认为_______。
观点的用词:Attitude, opinion, 与其搭配的动词以及词组:Take, have, e up with,
setforth, put forward等。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also quite a few people whostrongly advocate that..,.
不过,另一方面,也有少部分人坚持认为_______________。
But people who are ..., on the other hand , maintain that...
不过,另一方面,________的人认为__________。
However,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who hold a differentview concerning this case.
然而,很多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问题用词:Issue, phenomenon,后接介词, on, over等。
However, some others argue that...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_________。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others who contend that...
然而,也有人认为__________。
But other people set forth pletely totally different argumentconcerning this case.
不过,对于此,另一些人则持完全不同的观点。
Some people examine this issue from another angle.
有的人用另一角度来看这一问题。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also many opponents who strongly...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反对的人,他们认为_____________。
According to my personality and fondness, I would prefer ...rather than...
根据我的个性以及兴趣,我选择_______而不会选择__________。
Personally, I side with the latter (former) opinion...
就我个人而言,我支持后者(前者)___________。
Personally, I am in favor of the former point of view.
就我个人而言,我较同意前一种看法。
To my point of view 我认为
To my mind, the advantages far overweigh thedrawbacks(disadvantages, shortings)
我认为,优点胜过缺点。
For my part, I stand on side of the latter opinion that..
就我而言,我较赞同后一种观点________________。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am inclined to be on the side of thelatter view.
在我看来,我较同意后一种观点。
After a thorough consideration, for my part, I am in favor of thelatter view that...
经过深思熟虑,我较支持后一种看法,亦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f asked to make a decision, I would prefer...
作文八:《论述类》28400字
高三语文学案 现代文阅读选题
论述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尺 度 彭 程
①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的:尺度。几乎所有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自足自立。
②尺度具有相对性。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地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③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唱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得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 ④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者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⑤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而个性的极致是与尺度的臻于极致互为表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容乐观,众多的生命样式都仿佛在一个模子里铸成,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们对此每每视而不见。据说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人除了得享长寿外,甚至可以定制自己的器官形体,你大可选择梦露的容貌、乔丹的体型。这当然令人雀跃,但为什么很少听人谈及要为自己选择独特的生存尺度呢?为什么不努力将尺度设定得更合理、更美好、更杰出呢?
13.如何理解“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6分)
1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15.作者为什么说“越是在这个复制的时代,独特的个性就越显得重要” ?(6分)
【答案】
13.尺度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判也就不同,因此造成了隔膜、误解甚至对抗,像墙一样,阻碍人们的交流。(6分)
14.先指出尺度具有普遍性之外也有特殊性,再举维特根斯坦和袁中郎的例子证明观点,接着分析原因——他们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窥见大美所在。(6分)
15.今天众多的生命样式雷同,平庸,而且人们对此缺乏省察;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才会有不同流俗的追求,成就不寻常的人生。(6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一句中的关键词语“尺度之不同”和“墙垣”二词进行解释,实际就是将此举所用的比喻手法还原为一般说法。。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将第三段各句意思浓缩(即归纳各句大意),然后再从论证议论文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将题中语句里的“复制”这两个词语所含的意思解释清楚,再分析其“显得重要”的所在。根据文本,所谓“复制”,指的是今天众多的生命样式雷同,平庸;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之所以显得重要,是因为只有他们才会有不同流俗的追求,成就不寻常的人生。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5分)
原始胡杨林
周 涛
进入到这一大片原始胡杨林里——哪怕是仅只涉足于它的边缘,也是相当费力的一件事。它具有所有的原始事物共
有的那种远避、拒绝的特性。它不想见谁,更不想被人探访和宣传,结果,这些特性反而加强了它的神秘感和诱惑力。 有四台经过长距离奔波的汽车已经出现在它的一侧。那些汽车风尘仆仆,披满了大戈壁的干燥的沙尘。车上的人已经看见了这一片胡杨林,而且感到很近。
沿着汽车行来的方向,整片胡杨林的形势和布局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片坐落于北塔山一侧戈壁深处的原始自然林,呈现出大面积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颜色。它的生态形势正与北塔山每年春夏雪水漫流而成的沟道相呼应,原因和结果就这样清晰地写在北塔山下,证明着世间没有什么奇迹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在戈壁上,孤立的胡杨往往会成为一种景观,似乎隐藏着某种含意、寓意或天意。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突兀地出现这样一个存在,而且往往特别高大,周围连一棵矮树都不长,这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仿佛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伟大和孤独。
但是要是不只是一棵树,而是片林子;不只是一片一般的林子,而是漫进戈壁深处、接连远处地平线的大片原始胡杨林生长区域的话,它给人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敬畏了。
那是宇宙洪荒的感觉,或许还应该是太空人初次踏上月球的感觉。
非常陌生,十分寂静.仿佛进入了一个你不应该进入的领域,你觉得你在冒犯什么,随时都可能会有意料不到的奇怪事物发生。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然后,你会很快发现“感到很近”是一种错觉。汽车在接近这片胡杨林的时候,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它看起来的确很近,近在眼前,但是走过去很费力。汽车从几十公分厚的浮土之上开过去,浮土虚尘里掺杂了枯枝败叶。灌木根系在下面纵横交错,汽车轮下不断发出压断枯树的脆响.秋黄的茅草凄然摇曳,芦苇丛丛或片片出现,红柳茂盛,有时拥簇成阵,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和旺盛。
终于,四辆汽车进入了胡杨林边缘。要想进入它的腹地似乎是不可能了,不过它的边缘已经足够让人领略。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各种形态,使无语的胡杨仿佛有形有灵,仿佛这些千年、百年的原始胡杨除了不能移动、不能开口说话之外,一切都了然于心。 千年的修炼果然能使树木成精怪么?不然为什么分明在树身之外已然具有了别的生灵的样子?像龙蛇盘踞的,似鹰鹤独立的;还有的像狗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的惊立,有的干脆就是一只恐龙、一只海龟、一只鳄鱼、一只巨蜥??当然,还像人,像僧侣入定,像剑客远行,像几个人在一处密谋。
它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给了我们相当广泛的猜测可能性,实际上它仍然是胡杨,只不过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胡杨。是流水无形也无心造就的生命。是漠风有声也有意雕镂的塑像。这些巨大的胡杨正在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原上空度岁月,纵有千姿百态,无人观赏。时光的足迹留在它们身上,是树皮上的皱褶翘起来,有人的一掌厚;树皮还是尘土已分辨不清,酥松如泥土了。不少高大的胡杨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枝叶依然绿意蓬勃。 它死了,它活着。
在它一身之上也许叠合了祖孙数十代,它这样延续,它这样存在,它这样与漫长的时间对抗,以求不朽。
在处处衰朽的外貌下顽强地活着,在种种艰苦的压迫下扭曲地活着,在时时寂寞的荒凉下勇敢地活着,最终,获得不朽,获得奇迹般的伟大群体。
这,就是原始胡杨林。按《水浒传》里的话说,就是“前面兀地现出一片猛恶林子”。
——选自《十月》1999年第4期
28.文中的“原始胡杨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29.文中画曲线的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胡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30.请说说文中的“原始胡杨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28.①胡杨的外形是“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②原始胡杨是顽强、坚守、不屈的生命的象征;③而作为群体的原始胡杨林,是群体力量的象征; ④是“伟大和孤独”的原始胡杨林。(答对二点给3分,三点给4分)
29.①运用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原始胡杨林。②通过设问,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加深对原始胡杨林的理解;③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原始胡杨林的原始形状,突出胡杨仿佛有形有灵的特征;④这多种手法的运用,表达了对胡杨林的赞美和敬畏之情。(答出两种手法,分析合理得5分)
30.情感:①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原始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人们展示了生命的不屈,作者讴歌胡杨林,也是讴歌生命的伟大;②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③也呼唤人们要追求生命的不朽,而不是空有活着的躯壳。④歌颂甘于寂寞,勇敢生存的精神。(答对一点给2分)
【解析】
2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人物形象的变型题,即物象题,答题时,可从文中找到描写“原始胡杨林”的语句、针对“原始胡杨林”的描述性、议论性或者评价性的语句,然后通过提取或者概括即可。如第九段“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各种形态”即是对“原始胡杨林”的描述性的语句,可直接提取。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29.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知道表现手法一般有哪些,然后结合着具体语句答出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第十段中,前两句运用的就是设问,后面的“像龙蛇盘踞的,似鹰鹤独立的”等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有排比的手法。然后结合着这些修辞手法的一般性作用答出好处即可,如比喻:生动形象;设问:激发兴趣;排比:加强气势。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30.
试题分析:此类题很明显是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着原始胡杨的生长环境、形象、象征意义等角度,把作者对原始胡杨的赞美之情、敬佩之情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悟之情表达出来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汉语,我想对你哭
北国骑士
①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②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普遍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③大多听讲者也明白在那种狂热的气氛里,是难以学到什么新东西的,但他们认为,即便花费时间、金钱换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因为,英语对于考研者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巳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 ④然而,我们对英语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我们真的重视英语吗?2000年武汉大学博士生录取的英语线,划为:应届、往届的文科考生分别是55.50分,而理科应后、往后考生分别只需50.45分。也就是说大家同是博士生,在英语卷面分只有100分的情况下可以相差10分之巨。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个研究空间物理的博士生与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究竟哪一个更需要英语?
⑤我们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态度的冷漠、了解的浅陋。我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2000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以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
⑥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抑的世界趋势。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吗? 多数时间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时候,开始打算应学生要求用英语,但法国领事馆坚持要他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几十年前,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致答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决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最近惊闻武汉某著名大学也要实行双语教学,据说包括其中文专业也不能幸免。如果这消息确实,那么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使用英语讲授汉语言文学,将成为世界教育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观??
⑦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最后一课》。我想这篇体验一种语言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是因为那位老师在最后一课上,表达了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可以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最美丽的。遗憾的是,这种美丽往往只有在危及语言存亡的时候,才体会得出。我们非得要扮演一
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⑧英语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狼来了”。来了一匹我们不能赶走也无法赶走的“狼”。但我想,即使我们没有气度、勇气、胆识、能力与之共舞,也不至于要把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其撕咬吧? ⑨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选自《读者》2004年第2期,有改动)
3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 (4分)
A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民族陷入了对英语的畸形崇拜,会危及本民族文化生存的前景。
B 文中谈到“我们对英语的态度是矛盾的”,意在说明对英语的学习、考试都要从应用的实际出发。
C 作者怀着极大的责任感呼吁:要加强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使得汉语能够取代英语的现地位。
D 文中列举“准大学生们”在高考作文中反映出的问题,其原因便是英语的泛滥导致年轻一代对汉语的冷漠。
E 文中举丁肇中先生的例子意在说明对待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方面。
32.第①自然段中,在听武汉大学某教授讲演时,为什么先是“学子们一片哗然”,然后又“全场寂然”?(4分) 答:
33.文章的题目是《汉语,我想对你哭》,而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却说“汉语,我只有对你哭”,措辞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文作答。(4分)
答:
【答案】
31.(4分)C .D
32.(4分)当教授说“汉语是弱势语言、是第二阶级的语言”时,学子们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而且非常震惊,而教授的反问又令学子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汉语真的是在走向衰败。所以,先是“哗然”,然后“寂然”。(意思对即可)
33.(4分)这种措辞的变化表达了作者面对汉语正在衰败的令人胆颤心惊的事实,既深深忧虑想大声疾呼,同时残酷的现实又使作者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从两个方面作答)
【解析】
31.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涉及到文本主旨及作者观点等,需要逐项加以分析、判断,C 文中并没有“使得汉语能够取代英语的现地位”的意思;D 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32.
试题分析:此题较易回答,只要找准答题区间,从文本中“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 ’”的反问之后,”,再联系“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普遍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这一内容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3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涵义的理解,但其实是对文本主旨的分析,一般而言,结尾处提出这样的观点,不是与题目相悖,而是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深思与反映,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
丁国强
舟外观质朴而无饰,以空虚以受盈,不滞于物,从流飘荡。故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他们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作逍遥优游,多半是买舟而往,有着一种舟居情结。
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被尘世种种外物所
扰的文人墨客们乘着它便进入了一种与世无争的“高蹈世界”。因此,具有舟居情结的中国文人都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只有身居五湖的扁舟之中,士子们那颗飘泊不定的心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顿与止泊,进而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温一壶酒,驾一叶舟,在扁舟轻凌中扣舷而歌,邀明月为伴,与清风同行,乘兴而发,兴尽而归,小舟就像一片轻轻的苇叶,飘悠在诗人的心海上,心之真情,便是生之逍遥。《庄子·列御寇》云:“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以舟船自由地在水上飘荡来比喻圣人无系人物,无为物役而作逍遥游的状态。人与物同化,失去了世俗之心,忘却了功名利禄,体悟到一种忘我的自由感和精神愉悦,达到了自适其性的精神境界,从而展现了生命的真我,实现了自己外在和内在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种本质上的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
“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命题,以“天人合一”为主流的天人观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点。《庄子》《楚辞》中居于舟,临于水,在远离尘世纷争、风景幽美的江泽湖畔信舟垂钓,对酒邀月的渔父,得到了哲学上的认可,从而成了中国隐逸文人心目中的偶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兼济天下”的自觉意识,总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以谋求天下苍生的幸福,但在现实中屡遭挫折,进而或弃官或隐居。于是将自己同自然界融为一体,体会和谐统一的情感愉悦,向自然界寻求生命的意义,从而显发自己的生命价值。
(有删改)
34.请根据文章第二段阐释“高蹈世界”的含义。(6分)
3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3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中国文人具有“舟居情结”的原因。(6分)
【答案】
34.(6分)摆脱世俗所扰,与世无争的精神世界;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达到的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35.(6分)首先,提出中国文人具有舟居情结的观点;其次,阐述舟居情结的精神实质;最后,分析产生舟居情结的理论基点。评分建议:每点2分。
36.(6分)舟“外观质朴而无饰,以空虚以受盈,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品性,深入中国文人之心;现实生活中或政治失意的处境,或功成后全身远祸、保全天性的愿望,让中国文人或弃官或归隐;“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文人具有舟居情结的哲学诱因。评分建议:每点2分。
【解析】
34.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此题属于概念类分析,注意把握文意,加以概括即可。注意从语段中“都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只有身居五湖的扁舟之中,士子们那颗飘泊不定的心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顿与止泊,进而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
3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有着一种舟居情结。”、“这种本质上的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以‘天人合一’为主流的天人观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点。”等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36.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文本中“舟外观质朴而无饰,以空虚以受盈,不滞于物,从流飘荡。”、“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于是将自己同自然界融为一体,体会和谐统一的情感愉悦,向自然界寻求生命的意义,从而显发自己的生命价值。”等加以归纳概括,但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三国史话》楔子
吕思勉
①“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②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③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④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 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⑤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 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
⑥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⑦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
89.简析前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90.简述第④段的思路。(6分)
91.就本文来看,写作《三国史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
89.(1)强调《三国演义》对于普及历史知识的意义。(1分);(2)揭示《三国演义》说书底本的性质,指出从其获得的历史知识不可靠。(2分);(3)照应第⑦段关于就《三国演义》“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的解释。(2分)
90.首先指出人们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估量人们历史知识的深浅(2分);接着指出这一评价标准对历史认识可能不仅无益甚至有害(2分);最后借助比喻、类比解释原因:观点错误导致错误地认识历史。(2分)
91.(1)纠正前人因平话以及《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而形成的史实认知错误,亦陈述一些前人忽略的事情。(2分);
(2)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纠正对历史的错误认识。(2分)
【解析】
8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注意抓住“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90.
试题分析:此题较易作答,只要抓住首先,“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接着指出“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 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
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即可归纳总结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9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只要从文末加以概括即可。注意联系“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这句话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的家国
鲍鹏山
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竟至于不来往了。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孟》,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这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
(摘自《经典美文》)
10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2)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10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05.文中两次引述“父亲”背诵的诗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
106.“父亲”对“我”说的最后的话:“你负担重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父亲”这句话的理解。(8分)
【答案】
103.(1)父亲空有天下家国情怀,却不被周围人理解,(1分)这种孤独和感伤伴随着历经沧桑的父亲,他那寂寞、失望的一生是多么漫长。(1分)
父亲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无人注意的角落,却拥有对人生的苍凉感受和对国家深厚的关怀。(1分)这种天下意识是一种令人赞叹的文化现象,拥有这种感慨和情怀的父亲是一个值得赞叹的人物。(1分)
104.①父亲是一个农民,却有着读书人情怀和气质。②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刻感受和认识。③刚烈慷慨,仗义重谊。④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天下意识。(每条2分,答任意三点得满分;答“孤独,苍凉,胸怀宽广、深沉”可酌情给分)
105.(6分)从内容的角度看:引述两首诗,丰富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使文章充满了人文性。(2分)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第一首诗,表现父亲对人情世故、朋友交往的深切体悟,对世态炎凉的深沉的感慨,对世界的失望和伤感,突出其人生的苍凉;(2分)第二首诗,表现父亲的天下意识,家国情怀,突出其思想的深沉——二者形成对比,表现了平凡、孤危、艰难的父亲,却有着宽广、仁爱、忠义的胸怀,创造了文化的奇迹。(2分)
106.答案要点:
这句话表达了父亲临终时对我的期望以及对家国的忧心。(2分)
经济负担重,希望我花钱不要大手大脚。(2分)
做人负担重,希望我要不断砥砺自己的品格和修养(2分)
家国负担重,期待我要有家国的担当。(2分)
【解析】
10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以句中的关键词为突破口来整合作答。第一句话中的关键词有“这种孤独”“深”“长”。回到文中可以发现,前一段(本句所在段落的前一段)对父亲的介绍重点突出父亲的“家天下”的情怀,而句子所在段落的句子“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由此可以知道,“这种孤独”是指父亲胸怀天下却不被人理解,而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生。第二句话中的关键词有“这”“文化的奇迹”“一个人的奇迹”。同样回到文中倒数第三段,“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由此可以知道“这”所指代的内容,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整合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的形象。答题的模式:某某是一个??的??形象,通过??体现了他??的特点。答题的思路: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然后根据人物本人的言行举止进行概括,最后看所处环境及他人对他的评价。本文中的父亲首先是一位农民,其次是一位读书人;从他朗诵的第一首诗中体现出的是他对人情冷暖的感受,“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是作者对父亲的直接评价,从父亲朗诵的第二首诗中体现出的是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10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从这几方面考虑:首先是引用材料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内涵;其次是引用的材料对文本中人物的作用,一般是体现人物的性格情感思想。文中第一首诗歌与后面“朋友”的事例一样都是体现了父亲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受;第二首诗和后面作者对父亲的描述一起体现了父亲虽为农民却怀有与读书人一样“家国天下”的思想。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06.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你负担重啊”这句话的重点主要在“负担重”这三
个字身上。回到文本,联系前一句“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可以知道,表面的含义是“经济负担重”,因此希望“我”节俭,体现出的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心;联系后文“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可以知道,进一步的含义是“做人的负担”,“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从中又可以知道,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家国的负担”。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超越时空的对“画”
尹传红
毕加索在西班牙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马拉加长大,从小就跟着他做美术教师的父亲学画,并表现出了不寻常的天分。4岁的时候,他的涂鸦之作就已让家人感到非常惊讶。表妹玛丽喜欢叫他画驴子,他不管是从脚、背还是从耳朵画起,最后成形的东西都像极了实体。
快满11岁时,毕加索的父亲决定让他接受正规的艺术训练,并把他转入自己任职的一个美术学院。在完成一些基本的训练之后,毕加索的绘画水平就已经超过了他的启蒙老师。
此后不久,毕加索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新思想。这座城市所弥漫的反叛和无政府主义情绪使毕加索深受感染,他更加厌恶那种刻板僵化、令人窒息的传统绘画教育,独立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1904年,心高气傲、贫穷而又落魄的毕加索终于定居在他梦寐以求的巴黎,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居所“洗衣舫”。这幢破楼因外形特别像塞纳河上洗衣服的船而得名,当年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场所,也是各种新思想和新风格诞生的“作坊”。艺术家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与慕名而来的各色人等闲聊侃谈的话题,除了前卫艺术,常常还有诸如第四维、空间几何学等新玩意。
就在这一年,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于美国发表的演讲,已经预见到一个“变化即将到来”的世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由于技术上的新进展,比如飞机、汽车、X 射线、无线电报和电影艺术的出现及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按照庞加莱的解释,既然二维面的一个景象是从三维面而来的投影,那么,三维面上的一个形象也可以看成是从四维面而来的一个投影。庞加莱提出,可以将第四维描述成画布上接连出现的不同的透视图。
画家们对此很感兴趣,因为他们都尝试通过同时展示许多不同的透视点去表现物体。他们也隐约感觉到,那些奇妙的数学和空间新观念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来说,似乎包含着一种新美学或新技法的种子。这艺术中的科学层面自然没有逃过毕加索的眼睛。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同的透视图应该在时间“同时性”里展示出来。可这又该怎样去表现呢? 1907年3月至7月间,毕加索一头扎进洗衣舫的一个画室里,处在某种新事物的临界点上,经历了一番“可怕的精神孤独”和无尽的焦虑与煎熬。这种新事物是他全身心渴望着的,也绝对是突破性且惊世骇俗的。在创作过程中,他完成了上百件草图与习作,并不断地调整作品里的相关形象,还有其姿势与造型,终于绘就一幅超越时空视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亚威农少女》。
这有异于具象写实的抽象画里的视觉形象,是通过几何语言来表现的。画面里右下蹲坐着的那个扭曲、变形的少女,乍看让人简直分辨不清到底是正面、背面还是侧面?实际上,其正面像和全侧面像被同时表现出来了,毕加索将之解释为第四维空间的一个投影,并为其新艺术形式构想出了一种新的美学观点:将一切还原成几何图形。即同时表现完全不同的视点,这些视点不同的总合构成被描绘的物体。
《亚威农少女》这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以一种近乎几何形的构图法,将多种艺术流派的影响和观念融入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中,创造出一种与客观对象截然不同的新形态,构建了一个奇特的视觉世界,从而结束了用单一视角表现空间的模式,展现了所有视觉形式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亚威农少女》面世之前两年,1905年5月,爱因斯坦于瑞士伯尔尼完成了他的旷世宏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给出了同时性的严格定义。仅仅相隔两年,立体主义和狭义相对论这两大创新成果就分别在两个26岁的年轻人——毕加索与爱因斯坦的画笔和钢笔下诞生,并且就一定意义而言分别成了现代艺术与现代科学的象征,堪称传奇。
毕加索与爱因斯坦都相信,艺术与科学是探索感知和表象之外的手段。事实上,他们都以各自天才的洞见,完成了某种共有更深层联系的全新的东西。两人的顿悟似乎都源于一种感觉,即人们当时理解艺术与科学的方式中所欠缺的某种要素。他们在艺术与科学领域里的探索成就,可谓殊途同归,人们看待事物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由此发生了改变。 (选自2013年8月10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07.毕加索新美学观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分)
108.作者为什么特别评介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请简要分析。(4分)
109.作者以“超越时空的对‘画’”为标题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答案】
107.①巴塞罗那弥漫的反叛和无政府主义情绪;②在巴黎“洗衣舫”中诞生的各种新思想、新风格;③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提出的数学和空间新观念。(4分。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108.《亚威农少女》是一幅超越时空视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充分体现了毕加索用几何语言、四维空间表现视觉形象的新美学观点和新艺术形式;作者特别评介它,意在突出毕加索绘画艺术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4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109.①标题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对‘画’”也是“对话”。②毕加索的画作同时表现了不同时空的多个视点形象,可说是超越时空的“对画”。③毕加索的艺术创新折射了庞加莱数学和空间新观念的内涵,恰似两人超越时空的“对话”。④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时空,毕加索与爱因斯坦不约而同地完成了某种共有深层联系的全新探索,恰似艺术与科学超越时空的“对话”。⑤毕加索与爱因斯坦的探索成就改变了人们看待事物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恰似前驱与后辈超越时空的“对话”。(6分。第①点2分;第②-⑤任答两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0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筛选有关毕加索新美术观形成因素的信息。比如,文本第三自然段所说的“这座城市所弥漫的反叛和无政府主义情绪使毕加索深受感染,他更加厌恶那种刻板僵化、令人窒息的传统绘画教育,独立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文本第4自然段所说的“这幢破楼因外形特别像塞纳河上洗衣服的船而得名,当年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场所,也是各种新思想和新风格诞生的‘作坊’”;以及文本第5自然段关于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提出的数学和空间新观念等的影响。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0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分析作者特别评价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的原因,应该主要从这幅画在艺术上的意义和这幅画所体现的毕加索的绘画观点等方面入手分析。从作品的意义上看,《亚威农少女》是一幅超越时空视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从作品对毕加索绘画观点的体现上看,它充分体现了毕加索用几何语言、四维空间表现视觉形象的新美学观点和新艺术形式。这样分析,就不难知道作者特别评介它的原因,是要突出毕加索绘画艺术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10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从分析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入手,然后再分析此标题对展现传主品格、对表达文本中心等的作用。此标题运用了谐音双关(“对‘画’”也是“对话”)的手法,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既可以说毕加索的画在艺术上是超越时空的“对画”,还可以说毕加索的艺术创新恰似和庞加莱两人超越时空的“对话”,还可以说毕加索的绘画恰似艺术与科学超越时空的“对话”,也可以说恰似前驱与后辈超越时空的“对话”。因此这个标题“一箭多雕”,有很多方面的作用。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我爸是李刚”与衙内政治学
羽戈
有些时候,你不得不佩服汉语的音韵之美。譬如“我爸是李刚”一语,从字面上看,平淡无奇,呼喊起来,却大气磅礴,如倒峡泻河,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启铭之流,现在叫“官二代”,按传统的称呼则为“衙内”。据考,衙内一称,起源于“牙内都指挥使”一类官职,因这种亲卫官多由高官故旧子弟担任,后来索性将“牙内”改成了“衙内”,用以通称官府人家的孩子。
古典话本中,不乏衙内小霸王的身影。最著名的自然是《水浒传》里那位高衙内。他爸爸是太尉高俅,掌管一国军政,比李刚显赫多了。高衙内相中了林冲娘子,威逼利诱,弄喧捣鬼,直至将林冲逼上梁山。我听人一说“衙内”,必先想起这位花花太岁。
长此以往,历朝历代便形成了一种藏污纳垢的衙内政治学。其要点如下:其一,一般而言,衙内本身并无权力,他们手中高举的巍巍权杖,不是来自国家的赋予,而是出于父辈的租借,直言之,就是狐假虎威。可别说,这虎威的威慑力,并不次于官府这头老虎。由此,权力出现了私有化的传承迹象,由父子私相授受。当然,也许一国之权力原
本就是一个社团,乃至一寥一姓所私有,但大宋朝的私,与高太尉的私,明显不是一回事,前者名目上依然得拉“公”之虎皮。于是,大权力藏小权力,公权力藏私权力,以私乱公,因私废公,权力内部恶性循环如斯,能繁衍出什么好果子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况高太尉们并非君子者也。
其二,乍听上去,“衙内”就不是什么好词,我们熟知的衙内们,都是坏事做绝之辈。然而,衙内为恶亦有其道,他们不是打游击战,而是打阵地战,因此就有抱团之必要。衙内们团结起来,结党营私一一这是衙内政治学的最高境界。修行到此境界,衙内便不会满足于调戏林冲娘子之初级阶段,他们必须考虑更正经、更长远的营生,变衙内为太尉,以图成就更大的气候,谋取更大的利益。所以有水平的衙内,根本瞧不起高衙内之流。
其三,施耐庵写《水浒传》,将助高衙内作恶多端的富安和虞侯陆谦都写死了,唯独留下了高衙内,任其继续茶毒众生。这是为何呢?我以为,正是施先生窥见了衙内政治学的真义。衙内往往皆有安乐的收场,因为在专制国家,天意就是权力,权力就是天意,他们不受天意的眷顾,谁有资格领受呢?
犹记得今人拍《水浒传》连续剧,最终打破小说命意,由一帮泼皮将高衙内阉了,这毋宁是导演的一厢情愿。我却愿视之为一个宪政主义的亲切隐喻:那一刀,阉的不是高衙内,而是私有化的公权力。
我们无法定论,李刚是不是好官、清官;却可推断,李刚的家教实在不怎样,严格自律的家庭教育怎能教出这么骄横、猖狂的儿子。
高衙内害了相思病,高俅便找来富安与陆谦,问道:“我这小衙内的事、你两个有甚计较?救得我孩儿好了时,我自抬举你二人。”想来李刚读到这一段,必定心有戚戚焉。衙内犹如罗马城,不是一日落成。即便有了制度的缺口,高太尉们的溺爱与纵容,当是最有力的助推器。猜测太尉大人的意思,不仅弄权卫护其子作恶,乃至有意授权于子,传以衣钵,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有了高太尉,未必会生出高衙内;没有高太尉,则肯定没有高衙内。所以,衙内的病根,很大程度结在了太尉的身上。阉了高衙内还不够,必须阉了高太尉。
(节选自《杂文选刊·职场版》 2013年第3期)
132.“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况高太尉们并非君子者也。”这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2】根据文意,请概括“衙内政治学”的要点。(5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构思具有哪些特点。(5分)
【小题4】文章最后写道:“阉了高衙内还不够,必须阉了高太尉。”请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分)
【答案】
132.一个品行高尚的人留给后代的恩惠,几代人就会消耗殆尽。高太尉及衙内们以私乱公,于公于己都不好有好结果。
【小题2】衙内的权力由父子私相传授。衙内们团结起来,结党营私,以图成就更大气候,谋取更大利益。在专制国家,天意就是权力,衙内们受权力眷顾,往往都有安乐的收场。
【小题3】1以小见大;2以古说今(借古讽今);3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4化抽象为形象。
【小题4】衙内政治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高太尉们卫护其子作恶,授权于子,意欲千秋万代造成的。要根除官二代现象,必须根除公权私有,堵住制度的缺口。现实社会中,对高太尉们的权力监管,惩治力度不够。
【解析】
132.
试题分析:一句话的含义要先体会本句的意思,然后要放在文章中,联系文章来体会。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内容,将“衙内政治学”进行概括,一定注意要分方面按点进行总结概括,以免漏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小题3】
试题分析:标题要求概括本文的构思的特点,将文章中能够表现构思的独特之处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小题4】
试题分析:体现作者的观点,就要明确“高衙内”和“高太尉”所代表的现实问题,然后明确“阉”的意思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文本,回答后面题目。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中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了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反应。
怒与长寿,好象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人们渴望健康,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似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沉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枯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愤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美。
158.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什么?(6分)
159.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160.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含义是什么?(6分)
【答案】
158.①愤怒是人们正常情感之一,人生不能没有它;②各种情感中,惟有愤怒最真实;③愤怒可以使人做出辉煌业绩。 159.不矛盾,林则徐主张“制怒”,一是针对愤怒的消极方面;一是他所处的环境使然。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是针对愤怒积极有价值的一面说的。
160.暗喻(比喻):愤怒是人生命力的瞬间强烈释放,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解析】
158.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从“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愤怒给我最深沉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等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59.
试题分析:此题回答,需要结合文本主旨,联系二人的生活时代,并从‘怒’的实际意义着手分析,从文中“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160.
试题分析:理解“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注意“双刃利剑”这个词语的意思,尤其是“双刃”有两层含义,注意联系文本分析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小题。
至少还有记忆
刘瑜
最近,看了一部话剧《弗罗斯特》。该剧是对1977年一场电视访谈半写实、半虚构的舞台重构,访谈者是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弗罗斯特,被访谈者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虽然当时水门事件已经过去了5年,尼克松也下台了3年,但是尼克松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错误。弗罗斯特雄心勃勃地想迫使尼克松在访谈中认错,而尼克松步步为营,将弗罗斯特咄咄逼人的提问转化为自我辩护,但最终还是“战败”了,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出尽洋相,不得不缴械投降。 这个故事的主题,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不忘记,不原谅。
尼克松30年前的错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公众的记忆中消失,西方文化中公众对政治家过错“耿耿于怀”的态度令我感慨。虽然尼克松在世时就受到了政治的、舆论的惩罚,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几十年来人们从没有忘记向已经落入“井底”的他扔“石头”。要许多习惯领导特权的人来说,美国总统对竞选对手进行窃听,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丑闻。但是美国社会没有这种“宽容”,支持率的自由落体、弹劾的压力、甚至入狱的威胁,迅速将尼克松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不忘记、不原谅”的表现,就是各类文化产品中反思主题反反复复的出现。拿水门事件来说,电影《尼克松》《迪克》《所有总统的人》都有对水门事件的再现和反思,电视片《辛普森》《X 档案》《福图拉马》中也都有反映水门事件的剧情。当然,文化产业对政治错误最不依不饶的典型,还是越战的“文化工业”。且不说书籍、电视、歌曲、漫画等,就拿电影一项来说,作品就已经汗牛充栋,如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社会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呢?“三年自然灾害”死亡成千上百万,我们有几部电影反映那些苦难?面对血流成河的土改、镇反、**、四清,我们的奥利弗·斯通在哪里?在《大话西游》里?在《无极》和《遍城尽带黄金甲》里?权力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当然,《弗罗斯特》这样的作品集中出现在这几年,绝非巧合。显然,这些作品的编剧导演都或多或少有影射当代政治尤其是伊战的意图。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选自《民主的细节》,有删改)
16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66.作者认为“不忘记,不原谅”在中国鲜有表现的原因有哪些?(6分)
167.“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深意?(6分)
【答案】
165.首先,通过《弗罗斯特》话剧,引出“不忘记、不原谅”的话题。其次,将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不忘记、不原谅”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怯懦、不作为进行对比,并分析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守护集体记忆的原因及后果。最后,补充《弗罗斯特》此类作品的时代意图,强化观点。(每点2分)
166.权力的封锁;文化产业的怯懦和不作为;社会公众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缺少回忆的冲动。(每点2分)
167.①历史对现实和未来有重要的警示、警诫意义。②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同样体现在对待现在和未来的态度里。③提醒人们对历史“不忘记、不原谅”,增强反思意识,用历史的火炬照亮现在和未来的黑暗。(每点2分)
【解析】
165.
试题分析:考核“归纳、概括”,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研究标题、开头、结尾、提炼主旨);审准要求,筛选关键信息(筛选关键词、句,整合信息);借助分层,圈画中心句、概括句(借助句子位置,分析作用);运用求同思维归纳(摘取关键词,流畅表达)。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66.
试题分析:该类题方法上首先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所以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述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样的句子一般在全文的开头、结尾,或在段落的开头、结尾。其次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最后从作者的评价入手:要从分析具体的评价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167.
试题分析:多角度、层面发掘文本(审准题干要求、选准角度,立足文本内容);探讨背景及意图(知人论世)。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与现代人生
傅佩荣
①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
②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③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④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
⑤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人”,一般都被认定侧重于群体,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而“仁”字“从人从二”,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分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己”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
⑥为何需要强调个体呢?因为不论群体如何相处,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个人,并且是真诚的个人。像“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语,不是暗示我们行仁的条件是真诚吗?有真诚才有动力,也才能从事道德实践。
⑦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民主与法治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
⑧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群体”的作用远大于“个体”。如果回溯儒家起源,认真研究,就会察觉原来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孔子的观念对于现代人生仍然深具启发性,其故在此。能由个体的真诚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广开来。
(节选自《儒家与现代人生》,有删改)
168.结合第二段,请概括作者认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主要际遇。(6分)
169. 请简要分析第④-⑥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0.结合全文,针对现代人生,作者认为儒学能够提供的“解药”有哪些?(6分)
【答案】
168.①受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②看似受重视,也须替统治者担责。③相关诠释和印象被异化。(每点3分。共6分)
169.首先提出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的观点,接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孔子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主张,最后进一步强调个体的意义。(每点2分。共6分)
170.①每个人都要自我珍惜;②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真诚的个人;③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④在群体和个体之间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6分)
【解析】
16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从第二段中“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等加以概括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6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结合“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为何需要强调个体呢?因为不论群体如何相处,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个人,并且是真诚的个人。”等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70.
试题分析:此题需从文中“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民主与法治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群体”的作用远大于“个体”。孔子的观念对于现代人生仍然深具启发性,其故在此。能由个体的真诚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广开来。”等加以概括,并联系文本主旨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请不要遗址公园化
冯骥才
①说到遗址,便会想起那年埃及考察。埃及大地到处是公元前数千年的历史遗址,给人
一种极强烈的文明的初始感、源头感。从开罗的金字塔到卢克索的国王谷——这些法老墓葬
的遗址中,无处不是巨大的石雕碎块和灼热的荒沙。谁也说不清它们的历史,连这些坚硬的石雕究竟毁于何时,也无从得知;时间在这里仿佛失去长度。当历史走去时,没有留下任何寻找它的线索,只有问号。这些问号弥漫在残垣断壁碎石流沙之间。于是空茫、荒芜、寂寞和寥落,雾一样浓重地笼罩在遗址上;然而这才是远去的历史遗留在大地上特有的生命感—
—也是遗址独具的气质与魅力!
②在罗马,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往往并不在城外或者更远的地方,而是在城中,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但从没人把这些草木丛生的大片大片残垣断壁视作垃圾,去动手清理。相反,把它们当成凝固的历史,有形的岁月,真正的城市文物,不敢去碰它,更甭说动它。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来,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它残缺,却正好把另一半交给你去想象。
③然而,在我们这里却被改变了。且不说,许多遗址正在被粗暴的施工所破坏;从河南的殷墟、西安华清池到京西的圆明园遗址,到处在动土动工,修筑围墙,植树种花,竖立雕塑,点缀小品,更有甚者则添油加醋地增添各种“景观”于其间,努力把历史遗址“打造”成一座座公园。
④做这种事的人,完全不懂得遗址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吗?不懂得文化和历史也有尊严、也是神圣不能侵犯的吗?
⑤不可否认,我们一些将遗址公园化的人,可能对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不懂,但不懂得历史文化的人怎么能去管理文化遗产呢?
⑥进而说,又决非仅仅是不懂;如果不懂,为什么要破费大笔钱财为遗址围墙造景、植树栽花呢?其目的无人不知,
便是开发旅游,招引游客,图谋赚得更多银子。就这样,遗址正在一个个变成公园,变成赚钱的机器;历史被我们变成消费品了。
⑦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不怕没有了令人敬畏与尊崇的精神性的文化而带来的浅薄与苍白——不怕那种腰缠万贯的浅薄和富得流油的苍白吗?
(写于2010年6月,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181.作者认为遗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6分)
182.国内将遗址公园化的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6分)
183.文章最后说:“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请说说这句话有哪几点含意。(6分)
【答案】
181.
空茫、荒芜、寂寞和寥落;(2)残缺;(3)让人产生对历史和文明的追思。(6分)
182.
(1)不懂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
(2)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3)缺少对历史文化的尊崇与敬畏。 (6分)
183.
(1)遗址公园化,是对遗址的破坏,让我们失去了真正的遗址;
(2)没有了遗址,历史文化会变得浅薄和苍白;
(3)用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遗址公园化的担忧,呼吁保护遗址,保护历史。(6分)
【解析】
181.
试题分析:此类概括事物特点的题目一般要由外而内,由物而人的思路解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8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83.
试题分析:这道考查的是对埋伏笔的理解,“妈妈”不是小男孩的妈妈,文中有多处暗示,找出两处简要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小题4】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揣摩诺奖的“潜规则”有点酸
①人的味觉能分辨酸性味道,有的人也喜欢吃酸性的食品,这很正常。为人处世,遇到比自己强的就吐酸水,言语酸溜溜的,难免有点讨人嫌。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度,羡慕他人(国)的成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羡慕变成胃酸,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就要值得警惕了。
②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汤森路透曾预测华裔科学家钱泽南获奖的预测并未成真。诺奖评选到底有何规矩规则?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葛惟昆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会遵循一系列评奖规则,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欢“锦上添花”,不会给完全的新人或者什么奖都没有获得过的人。
③传说中的华裔科学家获奖落空,我们感觉有点失望并不奇怪。失望可能产生两种反应:检讨不足,孕育希望;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选“喜旧厌新”所致。如此说来,这个新闻选题的角度及其受访者的心态,都不大正常。正如网友所言:“又开始研究“潜规则”了!”“怎么有股葡萄的酸味?”
④凡事皆有规则,评奖也不例外。只是科学成果的评奖规则,讲究的是发现的新、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高。严肃的科学家懂得这个道理,也自觉遵循这个规则,去开展各自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者面对诺奖,不熟悉这个规则,可以趁机补课,但不宜去揣度诺奖评选中所谓的“潜规则”。汉语中的“潜规则”,专指拿不到台面上、只能暗箱操作的那些事情。诺奖即便有风水轮流转的规则,也是学科平衡的需要,这样的平衡显然不是通过暗箱操作,用不法手段交易的结果。葛教授把人家的常规做法称作“潜规则”,要么是用语不当,要么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至少,国内的读者都不能服气。对此,不妨听听网友的说法吧:“诺奖的科学领域中国压根连个边都没资格碰下,你们就只有剩下在一边说风凉话的人品了。”“和中国评院士相比,诺奖那点就不好意思称潜规则了。”
⑤社会浮躁,科学界难免受到这方面的精神污染。越是这样,我们的科学界越应该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杜绝将科学探索和GDP 贡献挂钩的研究目的,也是遵循“无意插柳”的原则,那些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研究,失望的可能性也往往较大。失望不气馁,失望不说酸溜溜的话语,为获奖者的成就真心喝彩,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科学自信。目前来看,在科学界,这样的自信是不是稍嫌不足呢?
20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酸葡萄心理”的具体内容。(5分)
207.为什么说“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5分)
208.结合文本,谈谈你认为中国科学界如何缩小与“诺奖”的距离。(6分)
【答案】
206.华人这一次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国人积久的愿望没有实现(原因1分),心理很不舒服(心里失望)(心理状态2分),就认为诺奖评选有潜规则,喜欢“锦上添花”,压制新人,(或怨天尤人或喜旧厌新)(想法1分)以此获取短暂的心理平衡(或为自己开脱)(2分)。
207.酸葡萄心理可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或许可以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2分)但不利于审视自己的研究状况,(1分)不利于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1分)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提升是极为有害的。(1分)
208.对科学研究和评奖要有科学的态度,克服浮躁心理,酸葡萄心理,保持与世俗的距离;在研究项目上杜绝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踏实进行科学创新研究和科学价值高的项目研究;建立起真正的科学自信,失败了不气馁;了解并熟悉国际规则,遵循规则进行研究,克服中国科研领域的弊端。(每项2分,答对3项得6分;其它合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206.
试题分析:答案的信息源为第三段,重要的有“我们感觉有点失望并不奇怪”“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207.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饮鸩止渴”的含义,即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再从文中“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即可概括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208.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出发,信息源有:“检讨不足,孕育希望;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
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社会浮躁,科学界难免受到这方面的精神污染。越是这样,我们的科学界越应该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杜绝将科学探索和GDP 贡献挂钩的研究目的,也是遵循“无意插柳”的原则,那些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研究,失望的可能性也往往较大。”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
作文九:《论述类》1700字
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 曾一鸣
高三复习正处于专项训练阶段, 此次公开课的内容根据教学 进度选择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论述类文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和丰富的人文性, 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 逻辑严密, 层次 清晰严谨。 考纲对论述类文本的能力要求是理解和分析综合, 难 度要求不大。 通过几次月考, 发现学生在做论述类文本主观题时 存在答非所问、 重复罗嗦、 丢三落四等问题, 主要是因为没有抓 住要点, 没有理清文章层次。 根据学生的这个情况, 在教学时我 把重点定在根据考纲要求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即从字词到句 段, 通过筛选提取要点的方法梳理文章的脉络, 抓住文章的要点, 提纲挈领从而做好后面的两道论述题。
我选取了去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训练与讲解的主题, 辅 以月考和平时训练三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 整个课堂设计两大 环节:划分层次和筛选表达。 第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分析文章, 再 调动自己的做题感觉和经验, 结合具体例子来总结提纲挈领的方 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高三专题训练中总结方法是非常 重要的。 但是我没有把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 而是让他们自己去 总结、交流,从而形成答案。我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如何进行充 分的讨论、 发言, 最后教师总结, 以期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印 象深刻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个环节, 这是对上一步骤地 承接和运用, 让学生运用总结出来的方法做题检验, 教师与学生
共同发现方法在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应该说问答 题的题型多样, 针对不同题型还需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训练, 但是 毕竟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 所以就确定在筛选提取要点并根据 题目要求进行整合表达这一方面,让课堂的主题更加集中。 本次教学开放日的主题是探讨师生互动方式, 进行有效教学。 有 效互动教学是探求以互动促自主, 以自主推互动的客观规律, 研 究新的师生有效互动方式, 推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 式。它是强调师生交往,构建有效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有效互动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发挥学生 的潜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让师生动起来,并让学生全员参 与,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发现、提高。教师与学生之 间的互动模式大致有如下几种:质疑问答式, 讨论交流式, 实验 探究式,争论辩解式 。此外还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同桌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等。 论述类文本答案指向明确的特点, 决定了这一 节课不可能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也不可能所有互动形式轮番 登场。所以我设计了学生发现、总结、交流环节,让学生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应用检验,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 学习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这一节课的总体流程, 可以用 “导 入——学生资源生成——教师回应反馈——教学新资源生成— —检验延伸”来总结。互动绝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的简单问答, 而应该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互动形式的选择与过程的掌控 等都从教学的既定要求出发, 不搞形式热闹却缺乏思维含量的互
动。所以这一节课表面上不“热闹”,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与思 维能力方面得到了发展,做到了“化学生智慧为课堂智慧”。 强调有效互动, 除了学生动起来之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发挥主 导性。 有效互动既有学生的互动, 也有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既有 互动得到的智慧与经验的分享, 也有教师理性的提炼与升华。 仅 有学生单方面的动还不够, 需要教师作出有效回应, 教师与学生 的交流不是简单的提问, 而应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内 容、 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进行回应, 使课堂教学过程得到推进, 使 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思维水平得以提升。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备课组老师们给我提了许多宝贵的意 见, 最后这节课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当教育已经进入一个高 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世纪时, 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 课堂, 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 还要更多地关 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创设平等自由 的学习环境, 深入探讨有效教学的方式, 有效利用学生资源, 教 师进行有效反馈,从而实现“师生合作、共同发展”。
(09年 12月 18日)
作文十:《“纯粹”觅得“好声音”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2300字
“纯粹”觅得“好声音”论述类文本阅
读答案
(“128815”);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这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折射。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耍牌子,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的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城深造,从而为未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
”,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一般的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取向。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实#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现梦想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舞台上进行,这正是节目具有无限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提了一个更为苛刻
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15(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6(根据文意,理解标题中“纯粹”的含义。(6分)
17(概括选秀节目怎样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6分)
答案
15、首先文章提出了“中国好声音”这个论题,接着分析了这档节目赢得公众、独具魅力的原因,最后反思了公众的质疑。(每点2分,连接词占一分)
16、“中国好声音”着力音乐的专业性,追求音乐的本质;电视节目应坚守诚信,严格自律;选手应反映自身真实的人生,不作戏剧化的表演。(每点2分)
17、?选秀节目不要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应该积极发现并呈现有个性形象风格的选手,在形式、程序上不断创新,避免重复。?选秀节目应该关注公众的需求,引导公众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学习努力的过程。?选秀节目要想经得住质疑和追问,就应该标举脚踏实地,倡导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严格自律,自觉奉行诚信的社会准则。(每点2分)
阅读答案:端午的鸭蛋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追和?陶渊明诗引文言文阅读答案暮雨乡愁阅读答案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
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阅读答案从道不从君阅读答案雕刻家刘开渠阅读答案与吴质书文言文阅读答案唐代诗歌意境美的营造阅读答案牡丹花水阅读答案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阅读答案富民为本——儒家民生思想阅读答案荒漠中的苇阅读答案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文言文阅读答案古代的“城管”阅读答案哲学与人生现代文阅读答案活着现代文阅读答案与尹师鲁第一书文言文阅读答案远去的蝉鸣阅读答案多样化是一种视野现代文阅读答案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文言文阅读答案冬青阅读答案飞了几千年,终于到“月宫”阅读答案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阅读答案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孙固字和父,郑州管城人。阅读答案让汉字再简化阅读答案两株玉兰树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曹马能收人心文言文阅读答案羞涩是灵魂的镜子文学类阅读答案人与生物圈计划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夜航船序文言文阅读答案青花瓷瓶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国学的焦灼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文木先生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耄耋之年的黄永玉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栘中监苏武使匈奴文言文阅读答案译书与中国近代化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桥在水上文学类阅读答案记王忠肃公翱三事阅读答案平面的生活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越州赵公救灾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治国犹栽树阅读答案
爱无隙阅读答案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阅读答案两张收据阅读
答案鱼我所欲也(节选)王荆公病喘比较阅读答案在痛苦的深处
微笑阅读答案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最后的尝试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