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苏教版必修三《肖邦故园》读后感》1400字
读《肖邦故园》有感
江苏省清浦中学
高一(9)班
张梦婷
指导老师:邱红
当第一眼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浮现再我脑海里的是:一篇写景文章,又是通过华美的词藻来写故园如何幽静,如何美丽等特点。可读完之后,却令我大为吃惊,我陷入了深思。
故园并不是想象中的豪华府第,它不过是像文中所说的“一座简朴的小屋”“简陋、清寒”。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
在这儿出生不久的他便与双亲迁居华沙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肖邦却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家乡和祖国。家园没有富丽堂皇,祖国也支离破碎,在我认为那里已经没有可留恋的呢。虽然这样的想着,可是我的心却还隐隐地再作痛,难道是对肖邦的同情,甚至是对全体波兰人感到悲伤,不~不是的~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是和肖邦那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心痛是放不下那片牵动心灵的家乡土,祖国情。
生活在当代和平发展的我们,就算再怎么想,再怎么愿意也不可能深刻感受到肖邦当时的心情。这不是因为我们不爱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爱国,可以这么说,只是这种情愫被深埋再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有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也都感觉不到。但是这些情感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但当我们国家发生危难时,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做缩头乌龟,一定会毅然奋然地挺身而出,就算我们到最后不能做些什么,但是至少我们尽到了我们自己的责任,就像肖邦一样,虽然他不能改变祖国的命运,但是他用他那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振奋人心的壮歌,一直激励着后世的爱国之士。
繁华喧嚣的年代,忙碌浮躁的升华,太多的我们被身边的物质生活充斥着,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如果坐在阴暗的角落里,想着自己与祖国母亲之间的渊源,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伤心地哭泣。祖国的爱是饱满的,我们的爱确是空虚的,也许还剩点,但相信早已是千疮百孔。
文中写道,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再同您促膝谈心。”如果我们真的爱国,就请听听肖邦的音乐,或许你会听到他内心再呐喊着:“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或许你会和肖邦的灵魂一起飞回那魂牵梦绕的家乡,祖国,甚至听见肖邦那震动波兰大地的心跳。
附:教案格式模板
所在单位
所属教研室
课 程 名 称
授 课 教 师
《******》教案(宋体二号,标题加粗) 一、课 程 性 质: (注:填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必
修课、专业核心必修课、师范技能必修课、师范技能选修课)
二、总学时?学分:
三、课程类型:理论课( ) 实践(含实验)课( ) 四、学时分配:理论课( )学时 实践(含实验)课( )学时 五、授课专业、层次:
六、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七、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
八、教材和参考书:
《******》教案内容(宋体二号,标题加粗) 一、章节内容: (正文:宋体五号,标题加粗,18磅) 二、课 时:
三、教学目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教具:
想要了解更多,请访问我的豆丁主页:
://.docin./2363291614
作文二:《肖邦故园》2300字
《肖邦故园》
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肖邦故园》 ,这依然是一篇表明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与前面两篇文 章不同的是, 这篇文章不仅仅在于描写祖国、 故乡的自然环境, 更重要的是它还探索了祖国、 故乡与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
肖邦 (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 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 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 7岁学习作曲, 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 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 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 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 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 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 所以, 肖邦这时 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 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 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 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1849年, 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 还涉猎各种舞曲、 幻想曲、 叙事曲、 谐谑曲、 前奏曲、 练习曲、 奏鸣曲等。 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 激昂雄壮、 气势磅礴的旋 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 诗人” 。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 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 钢琴作品比赛” ,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找出重点词语。
明确:“简朴” “清寒” “简陋”
(2) “肖邦故园”是“简朴,清寒,简陋”的,难道肖邦故园仅仅是肖邦的出生地?
明确:故园不仅仅是肖邦的出生地,更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3)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
当我们在他降生的那间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 , 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 花瓶 , 而是一个源泉 , 它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 分析:作者通过联想和比喻 , 写出了肖邦故园的一花一草 , 在点燃音乐家创作灵感和火花过程 中的作用 , 说明肖邦享誉世界作品 , 是与故园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故园美丽的自然景物 , 是他创作中不竭的清流和源泉之一。
??
总结:这篇文章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 深刻说明了祖国对于一个人 的价值。可以说没有波澜,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 (4)这篇文章最华美的内容是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请从文章中找出来,说说 不同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春天:娇嫩温柔,轻盈明丽 使人联想起肖邦最温柔的曲子和轻盈的速奏。
夏天:成熟清丽,馥郁悠扬 使人回忆起了肖邦成熟的作品,那宛如船歌的琶音, f 小调叙 事曲和悠扬的旋律、清丽的歌声。
秋天:欢快喜悦,忧伤郁闷 使人理解了忧伤的鸣奏曲
冬天:纯白空旷,静寂孤独 使人联想起当年肖邦银铃般的音乐??
总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自然景物, 并把它们与肖邦 音乐自然融合在一起,写得如诗如歌,令人陶醉。
。
4、问: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直接赞美肖邦的故园?
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摇篮,源泉。
5、问:老师不太明白作者在开头两段为什么非要追溯肖邦故园的历史?由盛到衰的历 史。
被人遗忘、简朴、伶仃孤苦、清寒。
讨论明确:意在突出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正是因为肖邦才出了 名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向读者交代了故园的今昔变化。鲜明的反差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这样 一个问题: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面前, “物”的消解、消释、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 但能够积淀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精神财富的, 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 力、具有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强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们的内心。
6、问:那么,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馨香醉人的玉浆,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
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 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
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 威力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 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 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 “ 俄国皇 帝陛下首席钢琴家 ” 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 节。
由此, 我想到最近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政要遇难, 而波兰整个国家依然稳定。我想,这 个民族之所以能沉稳地面对灾难,其中,也许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体现吧。
三、怎么写:
7、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第 7段。着重描写肖邦故园的微妙色彩。我们 齐读。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里?
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8、问:如果把 21—— 23段放在前面,如何?
前者简略较客观,后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观视角,表达了作者对 肖邦的无限敬仰之情。
我们再来读一读第 21-23段文字。来点音乐。
“ 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
—— (清)沈德潜
作文三:《《肖邦故园》》2400字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二.教学重、难点:1.???????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2.???????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设计思想: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五.教学内容:1.???????基础字词??马厩?jiù????夙愿?sù????通衢大道?qú????茕茕孑立?qióng??jié????瘠薄?jí?bó??缱绻?qiǎnquǎn???命运多舛?chuǎn????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lài???簌簌?sù2.???????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3.???????作者简介:?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4.分析课文(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六.板书设计????????????????过去??????????????现在?????????影响??????????????简朴??小小???????????圣地???????清流源泉?肖邦故园???????????清寒??????????????殿堂???????精神享受简陋??????????????古迹???????斗争武器??????????????????????????????????摇篮???????最坚韧的纽带
作文四:《肖邦故园》3300字
《肖邦故园》教案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一、导入
高挺的鼻梁,黄而卷曲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削瘦的面庞。
名人描写肖邦的语言片断
他的整个面庞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 这花朵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稍微用手一触就会毁坏他。
—— 肖邦好友李斯特
他最像在中世纪的诗里, 用来点缀基督教堂的一个难想的造物, 即一位天使。 他的美好 的面庞像庄严而忧郁的妇人,身材匀称, 好像奥林匹克的天神。他的孱弱的病态, 使得他脸 上的表情既温柔又严厉,既纯洁又多情 .....
—— 肖邦的情人乔治?桑
肖邦的生平简介
这是肖邦的画像, 请
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
言 口 头 描 绘 肖 邦 的 肖
像。
肖邦(1810— 1849) , 波兰音乐家, 1810年
3月 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 父亲是当
时参加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跑到热拉佐瓦
沃拉教法语的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
他是个天资聪颖、 “早慧”的孩子,从小喜爱
波兰民间音乐, 六岁就写诗, 七岁写了 《波兰舞曲》 ,
八岁登台演出, 不满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
和作曲家。
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 “莫扎特
的后来人” 。二十九岁后流亡法国,创作了大量饱
含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 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
脏运回祖国。
那么 “肖邦为什么就一点一点地长成肖邦了呢?” “为什么没长成像我这样的 凡夫俗子呢?”下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人生的起点。 ” 三、解题
首先,我们看到这篇文章叫做“肖邦的故园” ,那么“故园”什么意思?
平时同学们写家乡的作文都是写自己的家乡, 那为什么作者不写自己的故乡, 而写肖邦 的故乡呢?
这个问题先放一放,我们先来看看肖邦故园有哪些特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文中的词语或语句概括肖邦故园的特点。
肖邦故园
基本字词
马厩 ji ù虏掠 l ǔ
庇护 b ì通衢大道 q ú
茕茕孑立 qi óng jié瘠薄 j íb ó
给予 j ǐy ǔqi ǎn quǎn
命运多舛 chu ǎn 簌簌 s ù
夙愿 sù 天籁 l ài
四、走进文本,感悟肖邦故园景物之美
(一)肖邦故园的特点:
简朴、简陋、清寒、 朴素、淡雅 毫不招摇 (表面特点)
持久、深沉 (深层特点)
(二)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关系
如此看来,肖邦故园并不美,和我们的老家差不多,但不管家乡如何,人们 都会热爱自己的家乡的。的确, 故乡不美,但如果是自己的,仍热恋她、爱她。 可是, 肖邦故园是肖邦的, 作者伊瓦什凯维奇为何要写它呢?作者写作的真
正意图是什么?
作家的思维都是严密而深刻的,大家来猜一猜作家的心事。
(a )作者写作意图:
1、表达作者对肖邦的敬仰
2、故园对肖邦的重要性
3、说明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关系。
作者的意图就是探讨肖邦是怎样长成肖邦的, 也就是揭示肖邦故园与其 音乐创作的关系。那么,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 4至 13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同桌之间可以自由 交流一下。
(b )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关系:
参考 1:第 8自然段,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最理想的序曲。
第 12段, 由于他半世坎坷, 命途多舛, 也由于关山阻隔, 有国难投, 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 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 跟乡村的质朴相 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参考 2:
第 4段, 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最早的孩 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 中, 在这里, 还会半自觉地, 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 时期的渊源关系。
1、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 、 “清寒” 、 “简陋”来对比肖邦音乐的伟 大
2、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
我们写作文经常写自己的童年经历。一个人童年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会 对他的生活、性格、思维产生很大影响。正如弗洛伊德所说:“ 无论童年记忆在 当时便很重要, 还是后来受事件的影响才变得更重要, 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都 是最有意义的因素。 ”
肖邦故园真是太神奇了, 是不是肖邦出生在这儿, 就长成了艺术大师?如果 这样的话, 我要建议校长, 把我们学校搬到肖邦故园去, 那么我们就都成了艺术 家。 那么, 肖邦成为令人敬仰的艺术家的原动力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 9— 12自 然段讨论这个问题。
三)肖邦对故园
肖邦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 这里真的会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那么大 的影响吗?这里的陶冶魔力真的就那么强吗?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在此出生:无限眷恋,常探望故里
青春年少:总爱坐在河边,坐在树下
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专程告别
1848年国外来信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肖邦对故园的爱是停不了的爱,是无尽的爱。在 肖邦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第 10自然段,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 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
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 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 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
总结:“肖邦故园只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特定的人生经历也只是为其 创作提供了素材或灵感。 真正激励他创作的不朽动力是对家乡的爱, 对祖国的爱。 这种爱使得他的作品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
(四)肖邦对祖国、祖国人民的反作用:
因为肖邦的音乐,使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因为肖邦,肖邦故 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肖邦故园, 看看故园有哪些故事发 生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14至 19自然段。
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里涌来, 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 人们在发 愁或失落时去肖邦之家去听周末音乐会等。
总结:看来肖邦对人们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对人们有巨大的影响。肖邦故园 已不单纯是肖邦故园, 某种程度上已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 也就是说肖邦故园现 在对人们有了意义和影响,那么具体是什么呢?
肖邦音乐的影响:
是清流源泉
是斗争的武器,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感到是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是波兰民族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
(五)肖邦故园四季景色
肖邦音乐没有因肖邦生命的终结停止流淌。肖邦故园也没有随时间 的流逝而萧条, 怀着对天才的敬仰, 对祖国的热爱, 作者把本来不美的肖邦故园 描绘得如诗如画。这是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下面请小声读 20— 27段,欣赏肖 邦故园的四季景色。
思考 :作者是怎样把肖邦故园的四季与其音乐结合起来的?
肖邦故园四季:
春:轻盈温柔
夏:悠扬清丽
秋:忧伤深沉
冬:悠远悠长
第一部分:(第 1— 2段 ) ,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思考 :为什么作者要花大量笔墨写这个贵族庄园? )
第二部分:(第 3— 8段 ) ,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 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 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
第三部分:(第 9— 12段 ) ,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 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 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 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 无限眷恋。
第四部分:(第 13— 19段 ) ,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 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 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第五部分:(第 20— 27段 ) , 这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 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 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肖邦的雕像
课堂小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 但主题却在肖邦, 在肖邦的音乐与 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
本文通过写肖邦 1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 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 灵魂。 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 祖国与人就是具 有这样的双向的意义。
作文五:《肖邦故园》2200字
《肖邦故园》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 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重点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 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一、 导入新课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二、 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四、课文小结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小小 殿堂 精神享受
清寒 古迹 斗争武器
简陋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作文六:《肖邦故园》6000字
《拿来主义》活动单(教师版)
编制: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想内涵,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
2、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会运用例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联系现实,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活动方案】
活动一 整体感知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 《徬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 《而已集》. 《二心集》. 《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等。
2、文体及背景简介: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且介亭杂文》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3、课前检测:
字音
自诩( xǔ ) 磕( kē)头 残羹( ɡēn ɡ )冷炙(zh ì) 冠冕(mi ǎn ) 犀(x ī )利 吝啬(l ìn )(s è ) 脑髓(s ǔi ) 孱(c àn )头 蹩(bi é )进 国粹( cuì )
4、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政府在学术与文艺方面(“学艺”)媚外卖国的行径。
第二部分(第5~9段)阐释“拿来主义” 的内涵,批判在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问题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和条件。
活动二 精读课文
1. 肖邦的故园有什么特点?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小屋成为圣地的。
明确:肖邦的故园是简朴的。用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和简朴的小屋进行对照,超越时空的对比,突出肖邦故园是最珍贵的古迹,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是小屋的主人,是音乐,是音乐主人的灵魂,是主人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2. 选放肖邦的乐曲,思考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明确: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4.阅读9—12节,这几节的表达方式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内容。
明确:采用记叙的方式,叙述了肖邦经常和妹妹一起探望故里,给友人的信提起自己怀念他的家、他的母亲、他的姐妹和他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的歌,以玛祖卡曲为例,说明他音乐中的乡音。阐明了音乐和故国间那种血肉的关系。
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探究深层的原因。
明确:因为怀念故乡,热爱这片故土,在他的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根源是祖国,一颗诚挚的爱国心。
6. 这篇文章最华美的内容是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请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不同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阅读全文)
明确:春天:娇嫩温柔,轻盈明丽 使人联想起肖邦最温柔的曲子和轻盈的速奏。 夏天:成熟清丽,馥郁悠扬 使人回忆起了肖邦成熟的作品,那宛如船歌的琶
音,f 小调叙事曲和悠扬的旋律、清丽的歌声。
秋天:欢快喜悦,忧伤郁闷 使人理解了忧伤的鸣奏曲。
冬天:纯白空旷,静寂孤独 使人联想起当年肖邦银铃般的音乐……
总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自然景物,并把它们与肖邦音乐自然融合在一起,写得如诗如歌,令人陶醉。
7. 人们常常会抓住不断更换的景物来描写四季,但是在这里,景似乎又不完全是景,请说说本文写景有何特点。
明确:(1)镜头时远时近,那些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2)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会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8. 肖邦故园是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作者在文中却花费了较多笔墨写肖邦故园及其周围景色,请说说肖邦故园与肖邦的音乐之间有何关联。
明确:作者虽然着笔于肖邦故园的景色描写,实则是写出了这种环境是影响肖邦音乐创作和音乐作品风格的决定性因素。肖邦故园给予肖邦的童年记忆孕育了肖邦的人格,影响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的、激情的爱国主义。
9. 文本第二节为什么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呢?
明确:这是因为肖邦故园成了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散发着爱国精神;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是艺术家们创作音乐的源泉;同时也是肖邦的音乐的起源;这里成了人们精神享受的殿堂。所以,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10. 如何理解“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这句话? 明确:肖邦出生于此,这里朴素淡雅的景物在他的童年和青春时代甚至一生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这儿的一切对他的音乐创作有着不同一般的渊源关系,他在流亡生活中抒发对祖国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寄托于这故园之上的。因此说,这小小的庄子对肖邦而言就是整个祖国的象征。
11. 作者在文章中花费大量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的环境及四季色彩的细微变化,那么,文章的中心是不是在表现故园今昔变化?应当如何理解文章主题?
明确:文章题为“肖邦故园”,内容也大多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佐瓦沃拉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全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以及肖邦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祖国与人就是具有这种双重的意义。
活动三 合作探究
1. 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
明确: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
2. 本文的写作特色?
(1).景物描写颇具魅力。
这篇文章的景色描写十分出众,镜头时而拉远,时而推近,显得优裕自如。那些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他仿佛在为我们演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描画一幅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不仅
如此,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的描绘融会在一起,而这二者又与肖邦对波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提升,这样,景语便成了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2)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的对比。
对比可以给人深刻的印象,更能够激起读者对文章思想情感的共鸣。比如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消失得无影无踪,与一幢小而简陋的房子却成为波兰人朝拜的圣地。这组对比强调人们对伟人的怀念。瘠薄的土地、平原小道、麦草覆盖的屋顶这些有限财富和肖邦音乐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这组对比表现了肖邦音乐的价值,故园景色包含的美,既朴素、淡雅,又持久、深沉。
这组对比对应统一于一个事物,重在表现
另外,本文通感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课文的美感。通感的生命力在于语言本身的灵性变化,不同感官之间的交融,给人更加清新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这里是用视觉(画面)写听觉音乐,属比喻中的通感。还有“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
,
四. 课堂小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肖邦故园》活动单(学生版)
编制:陈书杰 陆秋华 审核人:施影影
【学习目标】
1. 鉴赏景物描写对表现肖邦爱国情怀的作用。
2. 通过肖邦的音乐创作与故园的关系,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以及个体与祖国的紧密联系。
【活动方案】
活动一 整体感知
1、了解雅—伊瓦什凯维奇
雅—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入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
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2、了解肖邦
肖邦(1810—1849) 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3、朗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
马厩( ) 灰烬( ) 掳掠( ) 通衢( ) 庇护( ) 夙愿( ) ......
茕茕( ) 缱绻( ) 簌簌( ) 剔透( ) 多舛( ) 雪橇( ) .......
4、阅读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肖邦故园的?
5. 结合以上分析,请为文章划分层次。
活动二 精读课文
1. 肖邦的故园有什么特点?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小屋成为圣地的。
2. 选放肖邦的乐曲,思考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3. 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4.阅读9—12节,这几节的表达方式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内容。
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探究深层的原因。
6. 这篇文章最华美的内容是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请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不同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阅读全文)
7. 人们常常会抓住不断更换的景物来描写四季,但是在这里,景似乎又不完全是景,请说说本文写景有何特点。
8. 肖邦故园是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作者在文中却花费了较多笔墨写肖邦故园及其周围景色,请说说肖邦故园与肖邦的音乐之间有何关联。
9. 文本第二节为什么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呢?
10. 如何理解“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这句话?
11. 作者在文章中花费大量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的环境及四季色彩的细微变化,那么,文章的中心是不是在表现故园今昔变化?应当如何理解文章主题?
活动三 合作探究
1. 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
2. 本文的写作特色?
四. 课堂小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作文七:《肖邦故园BCA》3200字
《肖邦故园》BCA学案
主备人:田雪青 审核人:刘伊萍 使用时间:2011-4-25
教学目标
1. 理解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2. 了解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3. 学习作者将景物特征与音乐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B 案
一、了解肖邦生平。
肖邦 ——波兰民族之魂
肖邦的乐曲中熔铸了波兰民族之魂,他最出色的作品深深根植于波兰民族舞曲的沃土之中。肖邦生于波兰,却有一半时光在国外度过,他用自己的笔和钢琴战胜生活,实现理想,畅叙爱国之情,大弹思乡之曲,谱写出了一幕传奇人生。
肖邦于1810年3月1日出生在波兰华沙附近。他生在一个不十分富足但却和睦幸福的家庭中。肖邦的父亲尼古拉生于法国东部的村庄马罕维勒,他勤劳机敏,通过学习,掌握了波兰语、法语和德语,后来他迁居波兰,参加过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流亡华沙,靠教法语等工作挣钱度日。1802年,在担任斯卡贝克伯爵的家庭教师时,他结识了贾斯蒂娜。贾斯蒂娜是伯爵夫人的侍女,她沉静娴雅,受过良好教育,尤其喜欢音乐。尼古拉和她一见如故。不久,他们结为连理。后来他携妻子和三个孩子迁往华沙。尼古拉仍教授高中法文。他平静地生活着,并与华沙文化界人士往来密切,这种艺术氛围对小肖邦影响深远。
肖邦天资聪颖,年纪很小时就学会了弹钢琴和作曲。7岁时由老师代笔发表了第一部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参加了一次公开的慈善募捐演出。从此以后,他被当作钢琴“神童”,常常为华沙的贵族们演奏,被贵族阶层所宠爱,并曾得到过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赏赐。肖邦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少年肖邦,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影响和波兰爱国思潮的熏陶。1826年他成为华沙音乐学院的学生后,常去乡间领略波兰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聆听优美的波兰玛祖卡舞曲,他深深地为波兰舞曲庄严而欢愉的迷人魅力所迷恋。
肖邦求学的时代,波兰人民不甘屈服,反奴役反压迫的斗争风起云涌,出现了一大批爱国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要充满对人民和自由的热爱并且感情丰富,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肖邦。他的朋友、老师都嘱咐他要为人民而写作。法国七月革命期间,潮流所及,波兰的爱国运动也蓬勃发展,形势动荡不定。留在国内不会有发展,出去深造才能展翅翱翔,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家人终于决定让他离开华沙。
当他在维也纳得知华沙起义被镇压后,在随后创作的练习曲中,对侵略者表示出无比的愤恨,他宁愿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也不愿保留所谓的“俄国籍”,与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
1831年,法国处在“七月王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受尽劳苦,贵族生活奢靡。在巴黎,为了生存肖邦不得不与上层任务来往周旋,并很快获得了认可。但在内心深处,对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伪,他仍十分厌倦与痛恨。
1837年,他断然拒绝了“俄国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充分表明了他怀有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肖邦很快就在巴黎小有名气。但由于他接触的多是上层人物和贵族知识分子,思想上倾向于保守派,所以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态度冷淡。1835年,他在德累斯顿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金斯基之女玛利亚,深陷爱河,因身体健康原因而遭到其母的拒绝。同年底,他结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经过彼此了解成为亲密朋友,直到1847年分手。肖邦此时与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柏辽兹等文学家和音乐家过从甚密。肖邦体质虚弱,他不太喜欢公开的音乐演奏会,而宁愿在幽静的气氛中坐下来为亲密友人弹奏几曲。他情愿承受流亡者的痛苦,也不愿回波兰当逆来顺受的“顺民”。
尽管肖邦在英国和苏格兰的访问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他还是很反感英国人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的标准。他的内心愁苦万分,几乎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1849年他走完了自己波折灿烂的一生。肖邦去世后被安葬在贝尔·拉雪兹公墓,而他的心脏则被埋葬在他的祖国大地。肖邦用自己的心灵弹着炽热爱国、追求理想的不朽音符,他用音乐作为武器同当时侵略波兰的沙俄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精湛的技艺和传世名曲为波兰赢得了巨大声誉。一捧华沙泥土撒在他的墓地,安慰着孤傲高尚的波兰之魂。
二、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给加点字注音。
雪橇( ) 簌簌( ) 婆娑( ) ....
缱绻( ) 掳掠( ) 灰烬( ) ....
马厩( ) 夙愿( ) 庇护( ) ...
厄运( ) 瘠薄( ) 烙印( ) ...
通衢大道( ) 命运多舛( ) 有条不紊( ) ...
茕茕孑立( ) 玲珑剔透( ) 狐裘( ) 瞻仰( ) .....
C 案
一、课文探究
1. 作者花了许多许多笔墨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了肖邦故园的什么特点?
2. 如今的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是怎样的?肖邦的音乐对
后世有什么巨大的影响?
3. 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4.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音乐相融合的?
二、当堂巩固训练
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 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的大炮,不
是没有根据的。
2.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A 案
《另一个肖邦》阅读训练及赏析
另一个肖邦
佚名
自从青年时代离开波兰,肖邦就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被运回故乡的只有他的心脏。出生于华沙省热那佐瓦沃拉的肖邦,虽然父亲是住在波兰的法国人,但母亲的波兰血统在他身上却始终占着优势。肖邦的音乐无论在外表上如何显现巴黎气质,但内在的精髓却更多地凸现出斯拉夫人的民族特质,“使用一架巴黎钢琴的波兰诗人”是对他的一个比较形象又恰当的描述。超绝的才情让肖邦从不依赖传统形式或手法进行创作,而波兰人特有民族气质和音乐素材成了他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之源。15首波洛涅
兹舞曲和56首玛祖卡舞曲是最具波兰气质的音乐作品,他们是英雄的赞美诗,是灵魂的舞蹈。
保罗·亨利·朗在他的权威音乐史专著中说,“没有肖邦,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是难以想象的……肖邦的情感幅度广阔得惊人,从轻淡的、太空般的愁绪到灼热的光芒和赞歌般的意气风发。”
无数个马略卡岛上海风吹拂的夜晚,无数个诺昂庄园田园间散步的黄昏,肖邦从未停止过思念他的故国波兰。无论是在艺术名流会聚的桑夫人的客厅中演奏,还是在西班牙古老修道院的小屋中作曲,肖邦的思绪始终被热那佐瓦沃拉故园的树林和小屋所牵引。乡愁已不是一种情绪,而成为他精神在别处的一种象征;波兰与其说是他念念不忘的故土,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为自己建立的一个精神家园。因为这样一种灵魂的独立和精神的超越,肖邦才成为肖邦——那个无愧于时代英雄称号的诗人肖邦。
问题:
1.“使用一架巴黎钢琴的波兰诗人”的意思是什么?
答:
2请你根据保罗·亨利·朗的话概括肖邦的情感特点。
答:
4. 简要指出肖邦音乐创作的意义。
答:
5. 根据文章概括肖邦音乐创作的特点。
答:
6. 文题“另一个肖邦”的含义是什么?
答:
赏析点拨:和课文一样,这也是一篇介绍和评价肖邦及其音乐创作的散文,文中也提到了肖邦故园跟肖邦创作的密切的关系,也表现了肖邦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但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表现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创作的关系,而在于探究肖邦的真正的特质。他是一个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的民族音乐家和爱国音乐家;他的音乐外表是纤弱的,但是富有民族的精神,他的情感幅度广阔;他的创作表现着他对祖国的思念。在表现手法上,课文有时通过景色的描绘再现肖邦的音乐,从而说明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的密切的关系,而本文则是对肖邦的音乐作直接的评价。
作文八:《《肖邦故园》》1000字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解决生字词
三、走近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六岁开始学琴,八岁首次演出,轰动华沙,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被葬于拉雪兹公墓。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由于肖邦一生憎恨俄国对波兰的民族压迫,故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故国家园的深情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四、理清作品思路
1、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6节)
简陋、清寒、朴素、淡雅、毫不招摇
2、肖邦故园对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影响
故园给了肖邦音乐创作的主题;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色调;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的风格;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
3、肖邦故园的一年四季有什么特点?思考这与刻画肖邦音乐有何密切关系?(21-24节) 春天:温柔、轻盈夏天:悠扬、清丽
秋天:忧伤、深沉冬天:静寂、悠远
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更像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
4、浏览全文,找出能体现肖邦爱国情怀的重要语句或语段
5、思考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联系
因为故园,肖邦的音乐创作有了泉源
因为音乐,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
因为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6、肖邦音乐创作的原动力是什么
对祖国深情的爱
五、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六、作业
l.积累词语
2.完成《学习与评价》
童蓓蓓
作文九:《肖邦故园》2200字
《肖邦故园》导学案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教师寄语】: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宋·陆游
【学习目标】
1、 了解肖邦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2、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 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肖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弗利得利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1810生 于华沙的近郊热那佐瓦沃拉。 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 六岁学弹钢琴, 七 岁发表第一首作品── g 小调波兰舞曲,八岁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人们誉 为神童。 少年时代, 肖邦接触到了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 进步思想。 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 少思想进步的师生 交往。 这些年里, 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 欣赏自然风光, 倾听农民的歌唱、 奏乐, 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 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波兰是一个 多灾多难的国家, 1930年德军攻 占波兰,以后肖邦大部分时间在法国 度过。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茨凯维支 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 民族性, 民 族性, 最后还是民族性?? 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 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 ”肖邦深受影响。
1830年 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 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他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文艺家交 往,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贝利尼等。这些人尽管对肖邦的精神生 活是一种慰籍。但是,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在国外 的日日夜 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情、王国恨。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体越来越 弱。 1849年, 39岁的肖邦在对故国的无限追思中离开人世,身后留下大量的音 乐杰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题历来备受世界的尊重。离世 前,肖邦嘱人在自己
死后把心脏运回波兰。
关于作者: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 也是非常优 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 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 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 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 介绍 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 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 尤其着重表现了肖 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学习过程】
一、字音
马厩() 掳掠() 通衢大道() 雪橇()
庇护 () 夙愿 () 不可估量 () 茕茕孑立 () 缱绻 () 狐裘 () 寥寥无几 () 命途多舛 () 树影婆娑 () 浮想联翩 () 有条不紊 () 玲珑剔透 () 迸发() 罡风() 引擎() 颓垣() 荒冢() 脸颊() 惶乱() 混浊() 诅咒() 骸骨() 瘦瘠() 淳朴() 干瘪() 蜗行() 胚芽() 迷惘() 隧洞() 绯红() 淤滩() 纤绳() 簇新() 驳船() 稻穗() 熏黑() 砂砾 () 蹂躏 () 齑粉 () 满目疮痍 () 二、词语解释
荡然无存:
养尊处优:
历经沧桑:
春风得意:
浪迹天涯:
心荡神驰:
玲珑剔透:
富丽堂皇:
伶仃孤苦:
夙愿:
缱绻:
浮想联翩:
有条不紊:
满目疮痍:
命途多舛:
荒诞不经:
三、熟读课文,理清作品思路
四、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肖邦故居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
2、肖邦故居有哪些特点 ? 它对于肖邦的音乐创作起到什么作用 ?
3、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
4.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
5.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
6、 阅读 9-12节,这几节的表达方式与前面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内容
9、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五、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 但主题却在肖邦, 在肖邦的音乐与故 乡、 祖国的关系, 在肖邦的爱国情怀。 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 术创作,深刻地说明
课后补充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 引导学生对肖邦的 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 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 以此来突出肖 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 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 他的 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认为写的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这篇文章的景色描写十分出众,镜头时而拉远,时而推近,显得优裕自如,那些 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 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他仿佛在为 我们演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描画一幅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 不仅仅如 此, 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 还在于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会在一 起, 而这二者又与肖邦对波兰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的热爱交织在一起, 由人及事, 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提升,这样,景语便成了情语,而情语 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2.小结:
①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
②景语成为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作文十:《我看《肖邦故园》》2100字
《肖邦故园》,顾名思义,是通过故园的描写,表现肖邦的爱国精神。肖邦曾经说过:“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却有他的祖国。”肖邦一生中只做了两件事:弹钢琴与爱国。他拒绝接受沙皇颁授的俄国国籍,拒绝接受沙皇授予的“沙皇御用钢琴家”的称号,拒绝为侵略者演奏。肖邦故园因肖邦、肖邦音乐而举世闻名,作者伊瓦什凯维奇怀着对肖邦无限的崇敬之情,游访了肖邦故园。作者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了故园优美的自然景色,揭示肖邦音乐与故园及祖国的关系,表达了肖邦对故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849年10月17日,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人们将其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这是当时对肖邦的最高礼遇。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5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肖邦虽是一个浪漫主义音乐家,但对于波兰的意义非同一般,他的头像被印在波兰纸币上,被认为是波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他的故居也成为了波兰人们朝拜的圣地,也成为了每一个去华沙的游客必去瞻仰的景观。 作者伊瓦什凯维奇在《肖邦故园》中写到:“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这句议论,看似无理,实为文章总纲:肖邦的故园,是怎样成就肖邦的艺术成就的。正如中国国人所谓的“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一样。《肖邦故园》大部分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园、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这里的“故居”已不再是几间具体的小屋,而是具有一个无形的、抽象的象征;“故园”也不再是实在的“故园”,它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按编写者的意图,所选课文要达到“知情意”的统一,陶冶学生情感。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语文教科书也时有不足之处,《肖邦故园》就有些瑕疵。 首先,《肖邦故园》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一“江山多娇”里的一篇。“江山多娇”专题,顾名思义,源于**《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即祖国美好的大好江山,使得无数英雄豪杰为之而奋斗、而献身,作为国人,要热爱祖国。 “江山多娇”专题中的《祖国山川颂》及《长江三峡》都能表现这一点,唯独《肖邦故园》主要描写了肖邦的故居,从侧面表现出肖邦的人格品质。虽然肖邦他很爱国,但笔者以为,这个故居还承担不起“江山多娇”的专题,即使说运用以小见大手法,也较为别扭。同时,这也不是《肖邦故园》这篇散文表达给读者的主要思想。因此,笔者认为编者在选编这篇课文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其次,《肖邦故园》一开始,描写了肖邦故园的美丽景色,其后也不时穿插着对故园的描写,其实,这是借故园来衬托肖邦个人的人格魅力。肖邦的音乐,是他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也正是其人格的美好最大体现。肖邦的确很爱国,但这只是肖邦他的个人品质。如果把这个个人品质跟祖国江山(对祖国的歌颂)联系在一起,似乎太过牵强,好像学生考场作文时被批改为不切题,或偏题。 最后,文章原作者是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是由外文翻译过来的。而对译文而言,译者的翻译功底是很重要的,包括译者的文风、思想、语言修辞等,笔者以为这篇译文并非是最好的版本。尤其是语文教科书所选之文,特别是中译本,应该尽量选名家译本。好的翻译家,不会采取简单的文字对译,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理解、语言、文辞等等,再现汉语的表达习惯。像傅雷、巴金、查良铮、叶君健、王道乾等名家翻译的作品,往往都是把自己的灵魂融入其中的,表现了翻译大家的文学功力。这正如同古文翻译,清末严复提出文言翻译的原则要做到“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如果仅仅是直译,那么作品的文学性必将会大打折扣,只译出了主要字词,而没有加以润色,就不会成为美文。 一位翻译家说过:“一个翻译诗歌的人,其本身也一定是一位诗人。翻译的同时,他自己其实也是在写诗。”可见,翻译对于我们学习外国文学十分重要,《肖邦故园》这篇文章,尽管有些词翻译也很到位,但有的语词如“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中的“曾几何时”还被翻译错了。根据语境,应该是沙俄统治波兰时期,禁止演奏肖邦的歌曲,距离作者写此篇文章应该相距很久了,而“曾几何时”是没过多久的意思。总之,整篇文章并未准确地译出作者的情感。同时,有些语句显得太过冗长,乏味,这对散文而言,尤其是写景散文而言,是一大弊端。它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也是在学习本文中学生兴趣不浓的原因之一。 (扬州市江都区育才中学,225200;扬州市弘扬中学,225007)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苏教版必修三《肖邦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