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少年闰土》一文第四段的课堂教学》1400字
[作者 ] 厦门市同安区五显学区军村小学 陈为民 [内容 ]笔者以小语第十一册 《少年闰土》 一文第四段为例, 具体阐述 “学” 、 “思” 、 “乐” 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一、 “学” 的落实。 本单元读写例话是:抓住人物特点写具体。整个课堂应围绕“指导写作”来组织教学,在课 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文,而且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写文的。教学《少 年闰土》第四段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动作” 、 “鸟名” 、 “天气”三个方面来写“雪 地捕鸟” 之后, 可总结:作者正是这样抓住闰土的特点, 借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 用词准确, 使人觉得闰土的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是真实可信的。接下来在学习“看瓜刺猹”之前,可提 示学法,使学生能够学法迁移。学完“看瓜刺猹” ,教师再小结:作者抓住猹的凶猛伶俐与闰 土的勇敢机智这对矛盾 (猹越是凶猛越显示出闰土的勇敢; 猹越是伶俐越显示出闰土的机敏) , 通过具体准确的动作描写, 再次使人觉得闰土的勇敢和机敏是真实可信的。 二、 “思” 的落实。 有句教学名言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这里“跳”即是思维运动的形象比喻。但“思” 得有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疑” 。明代陈献平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 者觉悟之机也, 一翻觉悟一翻长进。 ” 古人提出的治学过程是:无疑有疑无疑。 这种以科学批 判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 上产生多少“问号” ,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例如,教学“雪地捕鸟”时,师问:“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为什么?”生答:“大雪下了,作者就可以让闰土带他去捕鸟。 ” 本来问题已经解决了, 但师又追问:“为什么要大雪下了才可以去捕鸟?” 从而理解:大雪下 了,鸟儿无处觅食。鸟儿饿了几天,饿急饿慌饿昏了头,饥不择食,所以冒险来吃。引导学 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又如教学“看跳鱼儿”时,师问:“ ‘两个脚’后面的省略号在这里指什么?”生答:“指闰土还讲了很多话。 ”师又追问:“讲 了什么话?”这一下学生愣住了,一时答不上来。作为一堂县级公开课,这样的情景是尴尬 的。但这位教师并不着急,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当学生们读 到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内心感叹:“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顿然领悟, 这里的省略号应当指闰土还讲了很多希奇的事。否则,课文仅叙述四件事,怎能说是“无穷 无颈呢?这样,以疑激思,以读代讲,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有疑、解疑,方能有所创新, 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三、 “乐”的落实。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语言文字演化成色彩鲜 明的画面。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其中, “你听”轻而短; “啦啦地响了”轻而缓; “轻轻地走去??”的“轻轻”蹑手蹑脚地; “它不咬人吗?”提心; “有胡叉呢”果敢; “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中“看见猹了” 和“你便刺”之间几乎不停顿,且“你便刺”紧而促。同时,课文中“月亮地下”四个字还 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体会语言文字的简约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柔和 美妙的月光洒满海边的沙滩,沙滩上的西瓜地里。 “月亮地下”四个字就把“遥遥万里辉,荡 荡空中景”如此丰富深刻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简直是一幅鲜明的画,一首简练的诗!教 师指导得法,学生自然兴趣大增。
作文二:《读后感第四段之后可参考的语句》600字
第四段之后可参考的语句: 1、读着这篇文章,我又不禁想起《梅花魂》这篇课文中的外祖父,他------
2、“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老人的赤子之心,让我想起了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是呀,我们美丽的祖国,多少海外游子对你魂牵梦萦,他们就像婴儿眷恋母亲一样眷着您。读着这篇文章,我又不禁想起了
--------
2、“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老人的赤子之心,让我想起了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是呀,我们美丽的祖国,多少海外游子对你魂牵梦萦,他们就像婴儿眷恋母亲一样眷着您。
读着这篇文章,我又不禁想起了--------
3、老人从小恋上了黄山,与黄山的一切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呀,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美丽呀,她不仅有着壮丽的山河,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
的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怎么能不深爱着她呢-------
4、为了她的美丽,为了她的尊严,为了她的强盛,多少人献出了青春,献出了热血,献出了生命呀~每当听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就想起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想起了-------想起了-----起想了------想起了-------正因为有他们的-------祖国才有今天的-------看到祖国------一种自豪感和史命感就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要---------
(英雄 科技工作者 体育健儿
武警战士 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工
人、农民------)
作文三:《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第四段教学小结》1700字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叶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的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这段话在课文的第四段,主要是介绍了樟树的外形特点。
内容简短,但是内涵丰富。
教学时,我则是着力于对写法的梳理。先明确这段话的写法,按照’“分——总”的顺序;然后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
1
一种树。以锤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的说。
明确写作顺序,为练笔埋下伏笔
这段话先写的是樟树的枝干,接着写的是樟树的叶子,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叶子稠密的发亮。最后写的是樟树一年四季都蓬蓬勃勃。因此,不难看出,这样的写作顺序,就是先分说再总说的的顺序。
为了在心中强化这样的一个顺序,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合作阅读,学生读“分写”内容,教师读“总”写内容。
2
同时,板书也要体现这样的顺序,如:
分写:1.枝干粗壮总写:四季常青
2.树叶稠密蓬蓬勃勃
这样就从理解上/、阅读上、板书上三个角度强化这样的写作的顺序。
仿照例文,自己尝试
3
教材是一个资源,一个例子,那么教师除了在理解上下功夫之外,还要在迁移练写上下功夫,我当时是这样做的,教师为全班展示一个写作资源,这就是一副从网络上下载的图片,来自于青海高原一株柳。展现在他们面前,然后就是启发他们用上“分——总”的顺序来写个小片段。
学生对于眼前的这幅画比较陌生,这是什么树,生在哪里呢,此时教师就要为他们介绍:这是一棵来自遥远的青海高原上的柳树。青海高原,寒冷、干燥。土地贫瘠、板结。许许多多的植物都难以在这里生活。不知是偶然的机会,还是人为的。一颗柳树的种子“不幸’”来到这里,于是开始生长,显然大自然是不会放过对他的考验的,雷劈、干旱、狂风、暴雨等向它袭来。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课柳树居然长成了现在的样子。
经过老师的这么一番中肯的评述,学生们看着图片,兴致盎然的开始了仿写。
4
仿写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并对发言进行中肯的评价。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样的写作顺序的掌握能力。
发掘语言点,锤炼语言能力
这一段有这么一句话: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蓬蓬勃勃。
这里有一个语言训练点,无论----总是,还包括一个语言释放点:什么样的夏天、冬天。
5
在授课时。我做了这样的一个简单处理:即使是在()的夏天,樟树也总是蓬蓬勃勃
即使在是()的冬天,樟树也总是()。
即使是在()的(),()也总是()
这样的训练体现了递进的关系。思维逐渐由课内到课文,由樟树来到其他。
让学生充分的说,充分的练习,让语言的基因在孩子的心中扎根,让语言的素养在他们的心田里积淀。这一方面彰显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同时在锤炼语言文字的时候,也内化了语文的素养,浸润着思想,因此说,不能单独的说训练了
6
某一方面,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体现,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互相交融,相得益彰。
这个教学片断给予的启示是这样的:
1.在进行片断教学时,要能主要挖掘写作顺序,既要关注写了什么,还要发现是怎么写的
2.在理解了怎么写的之后,教师要能创造情境,生成写一写、练一练的情境,让学生也能仿照好的例子来写一小段文字。
3.要细心挖掘隐藏在文字中的语言训练点,通过释放、扩大、想象、迁移等策略来锤炼孩子的语言使用能力。充分彰
7
显语文教学的写作指向价值。
8
作文四:《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600字
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五、作业:
你在我们的家乡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调查一下家乡的民俗风情,回忆一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他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导入:
三、达标导学:
(一)习作交流
同学们都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做了调查,并且写成文章,刚才我们也交流了习作。同学们谁说一下:作者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跟现在过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1、讨论交流。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读品味
作文五:《十架救恩 第十四课 第一章救赎的预备 第四段 罪》2900字
十架救恩 第十四课 第一章救赎的预备
第四段 罪
贰、罪的影响
一、对始祖的影响创2:17
亚当夏娃有神所赋予的自由意志权,并且也有神所赐倾向神的意志能力。他们使用了自由意志的权利,却选择了倾向于撒但的意愿。他们这样一妄用意志,就立刻越出神旨意的范围,落入偏行己意的地步去了。他们是要推翻神的王位,而高举自己为王。这一举动、这一选择、这一决定就是犯罪。于是撒但得胜了,罪进来了,败坏接踵而至。
罪进入亚当的最里面部分--"灵"。(灵是神与人相交的所在)。其结果便是死,如神所警告的:"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7)死是什么呢?其意义,乃指与环境不能再有任何交往。如聋子的耳朵、瞎子的眼睛等;它们不能对外界事物有任何反应。故此,它们对于声音或其它景物而言均是死的。亚当夏娃违背神命令的那天,罪便割断了在他们"灵"里凭着直觉对神的认识,他们再不能对无所不在的神有感应。对神来说,他们是"死"的人。死的步伐在我们始祖的灵里,很快便蔓延全人,由里到外。在人还未信服神、依靠神、未堕落之前,肉身的朽坏还能够免除。但在人犯罪之后,死便具体地表现在人身上了。
在始祖听从撒但的谎言后,他们固然得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但他们在那犯罪的行为上却同时失去了对神的意识。他们新得的知识只能使他们觉得羞愧,晓得自己不配见神的面,以至不敢觐见神。向来所有的甜蜜与满足,都完全失去了。从前对神的热忱,一变而为对神的畏怯和躲避。罪将人和神隔开,就是与生命分离,与生命分离就是死。所以从亚当犯罪的那日起,不只他的灵死了(创3:7-8,2:17),而且肉体的死也开始在他里面萌芽了。到这死亡的种子长大成熟后,便结出死亡的果子来(创3:19,5:5;雅1:15)。
二、罪对人类性情的影响罗3:9-18
基督说过"坏树结坏果子"(太7:17)。的确,亚当堕落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罪进入了人类,也辖制了人类。圣经清楚展示,在人类堕落后,人类败坏到何等的地步:
1.杀人创4:8 2.对神冷淡,对别人的利益也漠不关心罗3:11 3.不义多3:10 4.偏离神的正路和标准,作恶罗3:12 5.说话诡诈、骗人,搬弄是非及中伤诽谤罗3:13 6.满口咒骂苦毒罗3:14 7.好杀人流血罗3:15 8.所经过的路,便行残害暴虐的事罗3:16 9.好战不止罗3:17 10.道德败坏、热衷错误的宗教和偶像,又唯利是图罗1:23-25 11.不义、邪恶、贪婪、恶毒、嫉妒、欺诈和凶杀罗1:29 12.背后说人坏话、怨恨神,骄傲自夸、违背父母和捏造恶事罗1:30 13.满眼淫色彼后2:14止不住犯罪
14.以作恶为乐罗1:32 15.拐卖人口,贩卖奴隶创37:26-28 16.淫乱撒下13:8-14 17.掌权的自私、心狠出5:6-8 18.不止息的报复创34:7-30 19.巧取强夺王上21:5-16
三、在人类历史中的影响雅4:1-5
雅各讲得很清楚,地上历代的战争都是由人们身心中的罪恶欲望所造成的,来自"你们百体中战斗之私欲"(雅4:1-2)。另一方面,基督徒则应通过祷告,求神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可心怀无节制的欲望,和依靠暴力去满足这些欲望。下列人类历史中的事件说明了这个地球上的罪恶史:
1.亚当和夏娃不顺从神,以致使全人类陷入罪中(创3:1-24)
2.该隐杀了亚伯,从而开创了人类之间的互相残杀(创4:8-12)
3.洪水前,人类普遍都败坏了,以致"耶和华后悔造人在地上",于是用洪水灭了人类,惟独保存了义人挪亚一家(创6:5-8)。
4.洪水以后,人类的岁数开始急剧下降(创11:10-11,24-25,5:27)
5.到主前2700年时,埃及已完全堕落,陷入偶像崇拜之中。单单三个法老王便驱使全国的人民花了一百年的时间为他们建造坟墓。
6.主前约2000年,所多玛和俄摩拉两城败坏极了,以致神用硫磺与火灭了他们(创19:1-29)。
7.主前1400年,迦南人作恶多端,败坏到极点,以致神命令要彻底毁灭他们(申7:1-5;参书6:21-24)。
8.主后30年,基督预言世界上将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太24:6-8,21)
9.主后30年,人类把那前来拯救他们的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路23:13-33)。
10.主后70年,罗马人毁灭耶路撒冷和圣殿。
11.在第二世纪和三世纪,罗马帝国逼迫和杀害基督徒。
12.在第四世纪和五世纪,野蛮的侵略者匈奴王阿提拉入侵欧洲,并杀了千千万万的人。
13.在第七世纪和八世纪,回教徒征服了中东和南欧。
14.在第十二至十八世纪,宗教裁判所用火烧死不计其数的犹太人,并将他们定为"异端"。
15.在第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兴起杀了许多人。
16.在十八世纪,法国革命的恐怖时期之中,其断头台杀了千千万万的人。
17.在第二十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声称总共死了一亿人,其中包括六百万欧洲犹太人。
18.在第二十世纪的伊朗革命中,成千上万的人被杀。
19.在第二十世纪,在爱尔兰、中美洲、非洲和以色列,战斗在"打仗和打仗的风声"(太24:6)中不断地进行着。
20.将来,这个世界的邪恶之王要兴起,全世界的军队都要聚集在哈米吉多顿会战(太24:21;参启16:16);届时,将有一场大屠杀(帖后2:3-10)。
每个时代都有人出来宣扬所谓"人是性本善"的假哲学,并预言人类将结束战争,生活在和平之中。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的拯救者兴起,要用人的办法除去世界的混乱和不幸。希特勒的办法是建立在极权国家和种族主义的基础上。有些人则期望通过教育来拯救这个世界,这一切理论都失败了。多少世纪以来,圣经已明确地指出苦难的根源乃是人类的罪,惟有基督的死和他的再来,才能使地球摆脱困境。
四、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在撒但未进入伊甸园之前,其中的秩序都是神所期望的。亚当和夏娃都很完美,与神的关系融洽无间;所以他们也能相爱和谐。由于敬虔圣洁,因此能够享受公义和平。但罪一进入人的灵里,就隔断了人的"灵"与神的灵之间的关系。所以人就立刻与神失去和谐,其结果就是人不再敬畏神。罪既进到人里面,就管辖整个人。人与自己也就失去和谐,其结果就是人不再圣洁。
罪不仅破坏了人与神、与自己的和谐,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神所安排的社会秩序中,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了磨擦。因为当人与神的关系一旦破裂,其与四周围的关系也必不能维持和谐,这是伊甸园中所发生波及后世的大惨剧的影响。这惨剧于我们今日人类的生命和其它一切的生命,都留下一个悲惨的烙印。这大惨剧的暗淡影子先落在人间的第一个家庭里。人类第一父母所犯的罪,遗传到他们的儿子身上。他们的长子该隐杀了弟弟亚伯。有父母间的破裂为因,就有兄弟间的残杀为果。神所定的社会秩序,既在伊甸园中受了扰乱,便愈趋恶化。及至今日,无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及国际,都出现种种冲突。整个世界都成为罪恶的渊薮。这些冲突无非是嫉妒、贪婪、猜疑、怨尤、仇恨、报复等等的缩影而已。
五、对物质世界的影响创3:17-19
罪恶使物质世界面临破坏和衰败。因亚当的罪,地也受了咒诅。人犯罪后的地与从前比较,也变得荒凉了。人不能象从前现成地享用地上的丰收,却须汗流满面、饱尝艰辛,才能得着日常的需要。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
请点击进入~
作文六:《第四段成语》1700字
第四段成语:
1. 山南水北 —— 山南水北阳 , 山北水南阴。
2. 北面称臣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3. 臣门如市 ——旧时形容居高位、掌大权的人宾客极多。
4. 市井之徒 ——混迹于市井,身份低微的贩夫走卒。
5. 徒有虚名 ——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6. 名落孙山 ——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7. 山崩地裂 ——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8. 裂石穿云 ——裂开山石,透过云霄。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9. 云蒸霞蔚 ——蒸 :上升;蔚 :聚集。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10. 蔚 然成风 ——蔚然 :草木茂盛的样子。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 良好风气。
11. 风 吹草动 ——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微小的变动。
12. 动 荡不安 ——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
13. 安 步当车 ——安:安详,从容,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 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14. 车 马盈门 ——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15. 门 当户对 ——门当就是门道相当, 挣钱的门道相当才能落户成亲。 指男女双 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很适合结亲。否则夫妻不和,子女受罪,影 响巨大。
16. 对 答如流 ——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17. 流 星赶月 ——比喻像流星追赶月亮一样,形容行动迅速。
18. 月 盈则食 ——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食。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19. 食 玉炊桂 ——指食品贵如玉石,燃料贵如桂木。比喻物价昂贵。
20. 桂 林一枝 ——桂花林中的一枝花。称誉人才学出众。
21. 枝 附影从 ——枝条附着树干,影子随从形体。比喻追随模访。
22. 从 轻发落 ——发落:处分,处置。指处罚从宽,轻予放过。
23. 落 花流水 ——原来是形容残败的暮春景色。 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也指 残乱而零落的样子。
提高而增长提高
26. 手 疾眼快 ——动作迅速,眼光敏捷。形容机灵敏捷。
27. 快 马加鞭 ——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 加速前进。
28. 鞭 辟入里 ——鞭:鞭打。辟:通透,触及。鞭辟:鞭策,激励。里:衣服的 内层。鞭打触及到了衣服的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 中要害。
29. 里 通外国 ——在两国正常交往中的人际与经济往来属于国家 (朝廷) 允许的 范围,但如果涉及提高国家核心机密或以权谋私对本国造成利益损失,或双 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时,出现交往则应称之为里通外国。
30. 国 破家亡 ——指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31. 亡 命之徒 ——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32. 徒 劳无功 ——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34. 满 腹狐疑 ——一肚子都是疑惑。形容疑虑很多、极不相信。
35. 疑 神疑鬼 ——这也怀疑,那也怀疑。形容非常多疑。
36. 鬼 使神差 ——使、差:指使。好像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 没想到要做的事。
37. 差 强人意 ——勉强使人满意。讲的是一个人做出的事情勉强达到别人的要 求,还算令人满意。
38. 意 在笔前 ——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 或指作诗文前先作思想上的酝酿, 然后 着笔。
39. 前 仆后继 ——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得英勇壮烈。 40. 继 往开来 ——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41. 来 者不善 ——善:亲善,友好。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42. 善 始善终 ——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43. 终 身大事 ——一生。关系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婚姻。
44. 事 出有因 ——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带有一些让人原谅的感情。 45. 因 陋就简 ——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简陋, 不求改进。 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 办事。
46. 简 截了当 ——指语言、文字简明,清楚,直截了当。
47. 当 务之急 ——当:当前;务:应该做的事。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48. 急 转直下 ——形容形势或文笔等突然转变,并且很快地顺势发展下去。 49. 下 笔千言 ——千言:长篇大论。形容文思敏捷,写作迅速
50. 言 听计从 ——说的话和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作文七:《从形式系统层面论朱纯深译《荷塘月色》的美学赏析——以原文第四段为例》5400字
从形式系统层面论朱纯深译《荷塘月色》的
美学赏析——以原文第四段为例
2010年第3期
(总第121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MUDANJIANGCOLLEGEOFEDUCATION
No.3.2O1O
SerialNo.121
从形式系统层面论朱纯深译
《荷塘月色》的美学赏析
以原文第四段为例
鼠丽君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利用翻译关学理论,将朱纯深译《荷塘月色》中的第四段作为研究对象,从形式系统层面进行美
学赏析,突出朱纯深译文在形式系统层面即语音层面及词汇层面的翻译美感.通过赏析片段,见微知着,指出优
秀的散文译作离不开译者对散文的语音及词汇层面的仔细斟酌,从而再现散文英译的美感.
[关键词]《荷塘月色》;形式系统层面;美学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10)03—0041—02
一
,引言
散文是一种活泼轻巧的文学形式,其结构灵活自由,语
言不受韵律的约束,散文语言既具有表意功能,同时又具
有美学功能.苏联作家巴斯托夫斯基曾说:”真正的散文是
充满着诗意的,就像苹果包含着果汁一样.”_】】(一篇优
美的散文不仅寓意深远,而且情趣浓郁,使读者思绪万千,
而散文的翻译也应从更高层次即美学视角来予以审视.德
国着名翻译理论家莱斯在《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一书中
指出按不同的翻译标准和批评标准将文本进行分类.她把
文本分为三大类,即”注重内容”的文本,”注重形式的”文
本,”注重呼吁的”文本o[23~P25)按莱斯对文本的分类,那么散
文则属于第二类文本,即”注重形式”的文本.这类文本注
重用语言的恰当形式(如词汇,句法,甚至音韵)来表达作
者或说话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美学功能.此类文本的翻译标
准是目标语文本的形式是否与源语对等,也就是如何在目
标语中保留源语的独特形式.L2]l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一书中指出:形式是审美对
象的外象构形,内容是审美对象的理性.~3J(P9O)换句话说,形
式就是指语言的表现手段(语言,文字等)和表现手法上的
形式主义(如韵律,双关等).从形式系统层面来研究源语
文本,对于再现译本的美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应
该尊重目标语和源语的形式特征,充分发掘译文语言的潜
力来传译原文的意义.下文从形式系统层面中的语音层面
及词汇层面对《荷塘月色》朱纯深译文中的第四段进行赏
析,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二,语音层面的审美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说道:”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不可深
究,在文学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须表现情
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语音是语言
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式,汉语音美的”重头戏”主要体现
在叠音词上面,这正是汉语基本由单音节词构成而造成的
一
种特殊的美,而英语中的音美主要表现在押头韵,尾韵等
形式上.翻译时,译者要灵活运用译语的语言优势及特点
再现原文的音韵美层面的美感,要尽量做到译文读者和原
文读者在语音层面上能产生相似的美学享受.
原文:(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3)层层的叶子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5)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
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6)叶子本是肩并肩密
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7)叶子底下是
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了.
译文:(1)(2)A11overthiswindingstretchofwater,
whatmeetstheeyeisasilkenfieldofleaves,reaching
ratherhighabovethesurface,liketheskirtsofdancing
girlsinalltheirgrace.(3)Hereandthere,layersofleaves
aredottedwithwhitelotusblossoms,someindemure
bloom,othersinshybud,likescatteringpearls,ortwin—
klingstars,orbeautiesjustoutofthebath.(4)Abreeze
stirs,sendingoverbreathsoffragrance,likefaintsinging
driftingfromadistantbuilding.(5)Atthismoment,atiny
[收稿日期]2009—12一lO
[作者简介]周丽君(1981一),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散文翻译中的美学研究(09C)N50).
?
41?
thrillshootsthroughtheleavesandflowers,likeastreakof
lightning,straightacrosstheforestoflotuses.(6)The
leaves,whichhavebeenstandingshouldertoshoulder,are
caughttremblinginanemeraldheaveofthepond.(7)Un—
derneath,theexquisitewateriscoveredfromview,and
nonecantellitscolour;yettheleavesontopprojectthem—
selvesallthemoreattractively.嘲(
《荷塘月色》第四段原文仅一二百字,其中叠音词有八
个,交错使用,极具音乐美.如”曲曲折折,田田的,亭亭的,
层层的”等,不仅描摹出美妙的月下荷塘的景色,而且读起
来琅琅上口,加强了散文的节奏感.再加上叠声词如”袅
娜’仿佛”“渺茫”和叠韵词如”零星’宛然”的交错使用,如
有乐感相伴,美感升华,韵味浓郁.
针对原文中频频出现的大量叠词,如何传译,才能保留
其音美?众所周知,汉语的叠词一般不能译成英语的叠音
词,所以译者只能采用补偿手段舍弃其形式,借用押头韵法
和尾韵法来弥补英文中缺失的叠词的表现法.如winding
…water,what,hereandthere,layersofleaves,tinythrill
…through等词,清丽秀美,再现了原文的音乐美和声韵
美.”breeze…breaths…building,fragrance…faint…from,
streak…straight,leaves…like…lighting…lotus”这些词语
连用,其音韵效果极为明显,形成了一种感觉,营造了一种
气氛,激起了一种情感,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本段译文的节奏可以通过以下的平行结构来凸显,”some
indemurebloom,othersinshybud”和”scatteringpearls,
ortwinklingstars,orbeauties”等,这些词语在听觉上和视
觉上都能产生一种意境美的效果.朱纯深的译文基本上保
留了原句的特点,通过译文的声韵和节奏,给我们带了一场
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再现幽雅恬静,清香秀美的艺术境
界.
三,词语层面的审美
审美客体中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手段都可以涵盖在
“用词”这个大框架内,其中涉及选词,语域,搭配等问题,另
一
方面就是利用词语的各种修辞手段,这是词语承载审美
信息的积极手段.带有审美价值的词语毫无疑问都是经过
译者的精心挑选,基本上来说它们都符合刘宓庆所提出词
美ABC(1.Appropriateness(A),2.Beauty(B),3.Compact—
ness(C))的三原则l3】(.
在朱纯深翻译的译文中,采用押头韵和尾韵的方式,对
原文出现的声响效果进行了最大可能的再现,还原了原文
所带来的听觉冲击.同时译者对所选用的词汇也进行了仔
细斟酌,精心挑选.如:”silkenfieldofleaves”,给人一种
空间上的扩展,使人联想到荷叶如丝绸般轻盈;”inalltheir
grace”,使我们想象荷叶如舞女般优雅多姿;”scattering”,
更是突出了荷花零星点缀在荷叶之上的那种娇美之状.还
采用了”twinklingstars”,”exquisitewater”等词,使译文词
汇丰富,句式变化多样,声调悦耳,完美而准确地表达出了
作者的心情,展现了译作的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本段的修辞特色就是:通感.通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
生理现象,人类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等五大感觉
器官是相通的.西方修辞学通常把通感归入比喻,称之为
“通感式比喻”.如原文例(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译文例(4):Abreeze
stirs,sendingoverbreathsoffragrance,likefaintsinging
driftingfromadistantbuilding.
这是一个典型的通感句,嗅觉和听觉的错位,将鼻可闻
的清香比喻成耳可闻的歌声.作者把听觉,视觉,嗅觉,味
觉的感受互相沟通并调动起来,将读者置于一种梦幻般的
境界.这一巧妙移挪,不仅突出了荷花和荷叶物象特征,也
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和生动性.在这里,译者把”清香”(fra-
grance)这一嗅觉的感受转化成听觉(歌声,singing)的感
受.译文再现了身临荷塘时感受到的沁人心脾的”香气”,
以及微风吹过时荷花,荷叶在荷塘里漾起层层绿波,摇曳多
姿而发出如动听”歌声”般的情境.
四,结语
《荷塘月色》一文不但文笔细腻,而且语句简短,立意深
刻.要使译文和原文保持高度的传诵性及和谐美感却并非
是件容易的事.笔者选取了《荷塘月色》中有代表性的一段
译文进行深入赏析,以期以点带面,促使读者能进一步赏析
全译本的美学韵味.通过对译文第四段语音和词汇层面的
美学赏析,笔者认为这是一篇散文英译的典范.同时,也让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将原文传神达意地翻译出来,译者不
仅要考虑到原文的立意,也要考虑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及
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译散文的美感.
[参考文献]
E1]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KatharinaR.TranslationCriticism:thepotentialsandlimita-
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舨社,
2002.
[5]朱自清.荷塘月色[J].朱纯深译.中国翻译,1992.
TheAestheticAppreciationofMoonlightover
theLotusPondfromthePerspectiveoftheFormSystem
ZHOULi—jun
(ForeignLanguagesCollegeof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
Abstract:Thepaper,applyingtranslationaestheticstheory,studiesthefourthparagraphfrom
MoonlightovertheLotusPondinEnglishversionofZhuChun—shengandmakesaestheticappreciation
ontheformalsystem,whichemphasizestheaestheticbeautyinphoneticlevelandlexiealleve1.Finally,
thepaperpointsoutthattranslatorshouldcarefullyponderonthephoneticlevelandlexieallevelofes—
sayinordertocreateexcellentprosetranslationwork,whichcanbetterreproduceitsbeauty.
Keywords:MoonlightovertheLotusPond,theformsystem,aestheticappreciation
[责任编辑:朱君安]
?42?
作文八:《8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技能三级 精讲通关 胡海波 第三节 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第四段》2000字
第四单元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又称 “ 松弛训练 ” ,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 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放松疗法是一种求助者完全可以掌握的解决紧张焦虑等情绪困扰及躯体症状的方法, 简便易行、实用有效,较少受时间、地点、经费等条件限制,还可提高求助者改善症 状的速度。
(一)放松疗法的原理
? 放松疗法是行为疗法中使用最广的技术之一。行为疗法相信只要行为改 变,所谓 “ 态度及情感 ” 也会相应改变。
? 一个人的情绪反应包含主观体验、生理反应、表情三部分
? 放松训练的基本假设是改变生理反应,主观体验也会随着改变。也就是 说,经由人的意识可以把 “ 随意肌肉 ” 控制下来,再间接地使主观体验松 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
? 放松训练就是训练求助者,使其能随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松,以便 随时保持心情轻松的状态,从而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放松疗法的操作步骤及实施过程
1、咨询师介绍原理
2、咨询师进行示范、指导
? 首次进行放松训练时,咨询师应进行示范并讲解要点
? 在咨询室进行的放松训练,最好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语,以便在遇 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停下来
3、强化求助者练习
? 求助者在咨询室中学会放松训练的方法及要领后,需自行练习,
? 咨询师可以提供书面指导语或录音磁带
? 要求求助者每日练习 1— 2次,每次 5分钟左右
? 三种简便易行的放松训练
– 呼吸放松法
– 肌肉放松法
– 想象放松法
4、指导求助者用掌握的放松方法,代替紧张焦虑
(三)放松训练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五单元
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一)阳性强化法基本原理
–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定人及动物的 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 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 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
– 阳性强化法是建立、训练某种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或矫正方法,也称 “正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 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二)阳性强化法的操作过程
1、明确目标行为
2、监控目标行为
3、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
4、实施强化
5、追踪评估
(三)使用注意事项
1、目标行为单一具体。如果有多个目标行为要改变,要逐一进行,不可同时开展。
2、阳性强化应该适时、适当,对目标行为是阳性强化,应该在行为出现时进行,不可 提前或错后。
3、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 终可撤销强化物。
相关知识
(一)行为疗法的基础理论
行为疗法又称为 “ 行为矫正疗法 ” 或 “ 行为治疗 ” ,是通过学习和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 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 代表人物
前苏联:巴甫洛夫
美国: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贝克
英国:艾森克
南非:沃尔普、拉扎洛斯
? 理论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条件反射强化学说
模仿学习论(社会学习论)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二)行为矫正的常用方法
1、增强法:① 正强化 ② 负强化
2、惩罚法:
? 正惩罚 、负惩罚
? 常用的惩罚方法
? 一般性惩罚包括给予批评、罚款、劳动改造等
? 特殊性惩罚包括束缚身体、隔离、厌恶疗法等
? 特殊却比较柔和的惩罚技术:饱和策略
3、消退法:指对不良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
之渐趋消弱直到消失
4、代币管制法
(三)建立新行为的常用技术
1、行为塑造技术
(1)行为塑造技术的界定与应用
? 行为塑造是通过强化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种适应性行 为模式的强化治疗技术
? 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多采用正强化手段
(2)使用行为塑造技术时的注意点:
? 可利用的反应类型和持续时间等变量。即观察需要帮助的对象,弄清他 什么反应最经常出现、前因和后果是什么
? 根据观察到的资料,考虑需要塑造的最终目标行为是否能从求助者已有 的行为反应中衍生出来,如果可行,便要考虑朝向最终目标的第一步应 该是什么
? 确定达到第一步的评估标准。确定标准时,可以将行为反应分为两类:通过的和没有通过的
? 改变环境条件,造成求助者有表现被期望的反应的最大可能性。如果被 期望的反应涉及其他人员,在进行行为塑造时应该有他们在场
? 使用对求助者而言最强有力是刺激物。强化通过的行为反应,不强化那 些没有通过的行为反应
? 不断地改变中间过程的行为目标,使其接近最终的行为目标。如果一个 中间行为目标经过反复强化总也不能通过标准,就应考虑适当降低或修 改这个中间行为目标
? 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应重视使用言语、体态和手势等进行指导,以加速学 习的进程
2、行为渐隐技术
渐隐技术就是通过利用明显刺激(线索)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 为的方法。
渐隐技术先利用明显线索,帮助形成正确的反应,然后逐渐消退这些线索,使他 们达到与自然相同的水平,再让行为者利用这些自然线索,做出正确的反应。
(四)阳性强化法的应用
可用于矫正神经性厌食、偏食,降低焦虑,治疗性变态,矫正儿童的多动、遗 尿、孤独和学习困难以及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等。
作文九:《孔乙己阅读答案第四段》10100字
篇一:孔乙己阅读答案第四段
孔乙己阅读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孔乙己阅读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10.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 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 ,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孔乙己到店后,酒店的掌柜、酒客们一起拿他取笑,小伙计也跟着笑,孩子们 也10.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 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 ,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孔乙己到店后,酒店的掌柜、酒客们一起拿他取笑,小伙计也跟着笑,孩子们 也来赶热闹。 (明确哪几类人在笑) 然而这些笑多是对孔乙己的嘲弄 和侮辱,是从空虚、冷酷、麻木的灵魂里发出的。相对来说,孩子们的笑自然 一些,从中也让孔乙己得到些许柔情和慰安。 (感受) 揭示了孔乙己 无人关心,更被人当作笑料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 漠。 (分析人物命运、社会状况) “笑”字贯穿孔乙己出场过程的始终,增加 了悲剧色彩。 (分析“笑”的表达作用) 11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 理解。( )孔乙己性格复杂,一方面他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同时他又教小伙 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表现出热情、善良的另一面。他的品行也很复 杂,在酒店不拖欠酒钱的良好信誉有时是靠偷窃来维持的。所以他的为人既是 可笑的,而同时,他的命运也是可悲的。 12.下面的句子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 同的表达作用。(3 分)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 懂的。 ①总是”说一些让人半懂不懂的话,表现了孔乙己因深受科举毒害而无法与人 正常对话的迂腐可悲的状况。 一、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 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一处是第四段,一处是第六段,一处是第八段, 一处是倒数第三段。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 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 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般。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 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 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 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 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 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 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 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杯具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 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 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 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二、细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 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的地方比较多,如对孔乙己外貌和绰号来历的描写,对孔乙己面对众 人嘲弄时语言、表情和动作的描写等都属于正面描写。而第五段和第十段则从 侧面,由别人之口交代了孔乙己的经历,丰富了人物性格。由这些描写可以看 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 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作 者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 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 遇,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外圈点几个精 彩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 1.①(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排”字体现出孔乙己想要显示自己付得起两碗酒和一碗茴香豆价钱的心理,在 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他从不拖欠赖帐。“摸”字体现出孔乙己的 吃力。一“摸”一“排”形成鲜明对比。
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 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 些不懂了。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轻蔑、嘲笑的口吻,“笼”字体现了孔乙己的窘迫,他不愿意 与别人说这个。 3.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为下文他腿断了没有人同情他反而继续嘲笑他做 铺垫。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在这里并不矛盾,用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因为当时的社会黑暗,孔乙己那 样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四、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 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同学们探讨一下。 本题主要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要鼓 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例 (个人意见,仅做参考) 1 科举制度使孔乙己追求功名利禄,死读书,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2 封建文化糟粕,使他灵魂堕落,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没有成材。 3 封建等级制度使百姓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为不
幸的孔乙己。 4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冷酷残忍,将孔乙己推上一条不归 之路。 5 总之,是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制度造成孔乙己的悲剧。 第二种解释: ①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力,以丁举人为大袋的 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②直接原因:因偷窃而遭丁举人的毒打 ③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热衷科举,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封建科 举制度的牺牲品 ④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11、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阴冷的气氛,为孔乙己的结局蒙上了悲剧的色彩。写我 的外貌,进一步衬托了孔乙己生活的穷困、凄惨。 12、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嘲笑孔乙己。这样写,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毫无同情 心,揭示了孔乙己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 13、“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 不能。“摸”不仅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而且写出了钱藏放的严实,来之不 易,突出了孔乙己经济状况的潦倒,每况愈下。 14、“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重复几次,说 明了孔乙己的全部身价还不值十九个钱。后来不提,是因为人们不再注意孔乙 己的死活,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15、最后一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 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 不矛盾。这是从不同角度来写孔乙己的悲剧结局。说“大约”是因为,人们很久 没有见过孔乙己,也没有关于他的确凿消息,对他的处境只能用猜测。但是根 据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悲苦情形,在当时的社会里,孔乙己的死又是必然 的 2.在给小孩分吃茴香豆这个情节上,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孔乙己这 个形象的?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动作、神态、语言三个方面描写了孔乙己给小孩分吃茴香豆的情景。表现了 孔乙己善良、迂腐,受到成人世界排斥的特点。篇二:孔乙己阅读答案第四段
篇三:孔乙己阅读答案第四段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问题。
①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②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③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孔乙己》)
1.文段①划横线句是 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2.文段①中划波浪线句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表现了孔乙已 的生活状况。
3.选段中写了三次笑声,表现了掌柜和众人的 。
4.在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一起探讨“造成孔乙已悲剧命运的原因”,请就此谈谈你的观点。
2012年湖南省株洲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暗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2.外貌描写。穷困潦倒、可怜悲惨
3.冷漠无情。
4.孔乙已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 篇四:孔乙己阅读答案第四段
篇五:孔乙己阅读答案第四段
内容简介:这篇课文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为了让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更好的掌握,下面小编整理了孔乙己阅读答案,供大家练习。
(一)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同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对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孔乙己虽然贫苦潦倒,却嗜酒如命,不加节制。
b、说明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身份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c、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却以读书人自居,迂腐可笑。
d、说明孔乙己生活悠闲,喜爱喝酒穿长衫,气质不凡。
2.作者刻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没有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是( )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3.对孔乙己给酒客所带来的欢笑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性格随和,人们喜欢和他开欢笑。
b、孔乙己迂腐不堪,是人们生活中的笑料。
c、孔乙己言谈举止,引人瞩目,令人感到新奇。
d、孔乙己有幽默感,总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二)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 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 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 孔乙已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 这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孔乙已,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已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噫!好!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 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 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 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 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请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乙已和范进都是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二人境况不同,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酒店的人对孔乙已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邻居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乙己被摧残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造成二人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甲段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已的态度是:
乙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
5.(甲)(乙)两段文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请从上边两段文字中摘抄一例你最为欣赏的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
(三)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①他身材很高大;②青白脸色,③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 上大人孔乙己 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已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 君子固穷 ,什么 者乎 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孔乙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特点表明了什么?
2.文中标出的①②③④句是对孔乙己的_____________描写,各句的作用是:
①句 身材很高大 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 清白脸色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句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句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说一说孔乙己为什么把 偷书 说成 窃书 ,这表明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
4.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四)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 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 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 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 这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 不
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②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 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属哪部分?
2.写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①时间:________②地点:___________③人物:________④事件:___________
3.分析文中画表序号的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 尊严 ,精神麻木可悲。
c.③句是行动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d.④句是动作描写, 摸 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
4. 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 笑 ,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b.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c.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6.掌柜的一再提到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说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b.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
c.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
(五)综合阅读《孔乙己》,完成下面的练习:
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揭示了( )
a.孔乙己的经济地位低下和思想意识清高。b.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
c.孔乙己摆读书人的架子,不屑与 短衣帮 为伍。
d.孔乙己是一个思想迂腐的读书人。
2.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话揭示了( )。
a.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特征b.孔乙己穷困潦倒的生活处境。
c.孔乙己追求功名、迂腐麻木的性格。d.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3.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这里揭示了( )。
a.孔乙己身体很不好,还时常挨打。b.孔乙己又脏又懒的性格。
c.孔乙己的不幸遭遇。d.孔乙己的穷困不得志。
4.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段描写,主要是( )。
a.通过酒店气氛的描写,揭示了小说的社会环境。
b.通过酒客嗤笑孔乙己的对话描写,揭示了当时人情的冷酷及没有进学的知识分子的窘况。
c.通过神态、语言的描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
d.表现孔乙己是一个连短衣帮都看不起的知识分子,从而反映出他所处的社会地位低下。
5.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的含义是( )。
a.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没有根据,作者无法交代清楚,所以用 大约 、 的确 自相矛盾的状语反映这一事实。
b.作者通过 大约 、 的确 这样矛盾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矛盾的心境。
c. 的确 表示准确无误, 大约 表示不准确的估计,作者通过似乎矛盾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不希望孔乙己这样悲惨地死去的意愿。
d.作者运用看似矛盾的两个状语,深刻地揭示孔乙己活着无人关心,死后无人过问的悲惨命
运。
6.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概括得最恰当的几项是( )。
a.好喝懒做、迂腐穷酸、看不起人、非偷则窃、麻木不仁。
b.穷困潦倒、好喝懒做、满腹经纶、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c.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d.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好为人师、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7、丁举人和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但丁举人却下毒手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其根本原因是( )
a、孔乙己自己发昏,冒犯了举人。 b、孔乙己恶习不改,仍旧偷。
c、孔乙己拒不认错。 d、两人的社会地位悬殊。
8、请具体谈谈作者都写了谁的笑?每种人的笑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c 2.d 3.b
二、1.(甲)孔乙已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意思对即可)
2.冷嘲热讽(冷漠无情); 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3.偷东两被打; 因中举而喜极发疯;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文化的毒害,封建社会的毒害等) (意思对即可)
4.既批判又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 (意思对即可)
5.例如:孔乙已: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
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已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性格特点。
又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利欲熏心的性格特点。
(举一例既可,只摘句不给分,分析合理即可)
三、1.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表明孔乙已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 短衣帮 相同,但他又摆读书人的臭架子,看不起劳动人民。他这一特点集中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
2.肖像
①他有劳动能力,具备谋生的身体条件
②他生活贫困,营养不良
③他因偷窃经常挨打
④他年岁已老,接近风烛残年,精神萎(委)靡颓唐
3.显示自己是读书人,与众不同,卖弄斯文。迂腐、虚荣,自欺欺人。
4.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四、.高潮 2. ①中秋过后的一个下午②咸亨酒店③孔乙己、掌柜、 我 ④孔乙己到酒店最后一次喝酒 3.b 4.略 5.d 6.c
五、答案:
1.a 2.d 3.c 4.c 5.d 6.c 7、d
8、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不经意的笑;
掌柜的笑是自私卑劣的笑,奚落取笑;
短衣帮是麻木不仁的笑,是哄笑取笑;
孩子们的笑是天真的笑,是觉得有趣的笑。
这笑声不仅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世态炎凉,也表明了孔乙己被损害被侮辱的社会地位。
作文十:《扩写《挑花源记》第四段》1100字
扩写《挑花源记》第四段
美酒佳肴,九天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渔人灵机一转:要是把家人朋友一起领到这里安家那该多好。村人再三挽留,渔人满嘴推辞,决定明天离开桃源村。
红日冉冉升起,金色的光辉洒满花团锦簇的桃源村,投入渔人客居的小木屋,一缕缕浓浓的香味从镂雕的窗户里挤进来。渔人伸个懒腰,打个阿欠,走下了床,拉开小木门。不远处,村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男人杀鸡宰羊,女人剥豆掐菜,老人安桌摆酒,小孩端碗拿筷,不一会儿,几十桌好酒好菜呈现在眼前。
觥筹交错,渔人喝得满脸通红,村人里走出一位鹤骨霜髯、目光矍铄的老人,端着一个香木雕花盘子,里面盛满闪闪发光的银子,向渔人走过来:“壮士,一点小意思,望壮士出去后不要对外人说起桃花源”。“那是那是,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渔人满脸推笑,抓起一锭银子咬在嘴里。村人们笑了。
丝竹管弦,送别的乐音渐渐远去,美丽的桃园在渔人的身后消失了。在小山的脚下那个汩汩冒出泉水的地方,渔人找到了自己的小船,沿着蜿蜒曲折的溪水,哼着快乐的小曲,划着轻盈的小舟,踏上了归途。在每一个容易走错的岔道口,渔人便停下小船,用鱼叉在高大的桃树上挫开一个大口子。
渔人一回到家里,就忙不迭攥住自己的钱袋跑到武陵郡,抓起衙门前的大槌,对着堂前大鼓猛捶起来。“大胆,是谁抡鼓!”武陵郡的太守两眼惺忪,他午休的四个钟头还差十分钟啊。“报——老爷,有
个打鱼的人说有件天大的事要禀告老爷”一个当衙役报告。“打渔的能有什么好东西?本老爷正做好梦哩”太守懒懒地说。渔人照着大鼓又是一阵猛捶。“大胆,给我拿下!”太守非常恼怒。师爷轻轻推开太守寝室的门,在太守的耳边一阵窃窃私语后,给太守打扮一番,尾随着太守到了大堂。“好你个打渔的,先赏五十廷杖,再把他关起来。”太守用力敲了两下惊堂木。啪啪啪......不由分说,渔人的屁股开满花。“大人,冤枉啊——”渔人竭力递上钱袋,眼尖的师爷一把抢了过去,摸了摸,掂了掂,心花怒放地在太守座前的大堂案桌下打开。“啥鸟事,快快报上来,可有状子?”太守端正自己的乌纱帽,敲了一下惊堂木。“回老爷,小的不是告人,是有一件天大喜事要禀告”渔人哼哼唧唧,眼里闪现银子一般的光。“什么事?但说无妨。”师爷走下来扶起遍体鳞伤的渔人。“这事只能给太守说。”渔人的声音降低了八度。“赏座”师爷的耳朵真是灵敏,“本师爷转告。”渔人咬住师爷的耳朵一阵低声密谈,只见师爷的脸忽而煞白忽而涨红,他仿佛喝醉了酒,踉踉跄跄的跑到太守身旁,对准太守的耳朵窃窃私议,太守全身震悚起来,眼里射出金灿灿的光。
过了好大一会儿,太守站起身子,正了正衣冠,仔细嘱师爷一番,派师爷带着四个乔装打扮的心腹,跟随渔人前往桃花源。
以前的小溪还是缓缓地流淌,可是两岸蔓延的桃林变成杂树草丛,小溪的源头还在,可是小山变成陡不可攀的悬崖峭壁。
渔人因欺骗罪被送进牢房,太守腰间的银子变成蝎子,师爷的嘴上长出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