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一剪梅公开课》1600字
《一剪梅》简案
一、导入
1.课间播放音乐《月满西楼》。
2.各位同学,在你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人特别让你牵挂,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的确,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个他。当这个他暂时离开我们,有情人就要受相思之苦了。有首歌唱得好: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我们怎么向人诉说内心的相思呢,古人很聪明地把相思之情化成花、水、春草、梅花等等。“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这些寄托了情思的景物被我们成为意象。 3.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情意深重的思夫之作,李清照《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样运用意象使相思之情具体化,从而与众不同的。
二、意象品析
1.请齐读全词,找出这首词用了哪些典型意象。
(板书:红藕、玉簟、兰舟、锦书、雁字、月、西楼、花、水)
2.请同学轻声自读,挑选你最有感觉的一两个意象,品析下它们怎样呈现相思之情, (1)香残点明什么季节,秋是什么意思,跟凉比较在意蕴上有什么不同,(朱淑真《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
(2)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本身就寄托着相思、伤感。李清照登上兰舟去干什么,请你用语言描绘下这个场景。
(3)“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哪个字要重读,各别学生读,再全班读。 (4)何以会需要锦书,
(5)雁字回,人未归(板书)。能连着品析下月的意象吗,学生回顾曾学过的出现月意象的诗句。
(6)满字用在此处有什么情感以为,能替换成照吗,满与前文的哪个字形成对比,“满”字重读。生试读。
(7)月满,人不圆满(板书)。月满雁归,人却不归,词人心中充满浓浓的孤独与寂寞,景与情的这种关系,在诗歌中我们成为什么手法,(板书:乐景衬哀情)
(8)西楼也是典型的相思意象。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9)“花自飘零水自流”对应前文什么信息,
(10)“花”“水”各自象喻什么,
相关诗句引用:“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朝春尽花落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抽刀断水水更流”。
(11)两个“自”有什么情感意味,
(12)“花自飘零水自流”收束上文,引出下文,需要慢读,重音落在两个“自”上。生试读。
三、下阕情感体验
1.两个“自”很自然地带动了下片的抒情。下片的情感有没有深化,请齐读下片。 2.“两处”指什么,对比民歌《行行重行行》和杜甫《月夜》(幻灯显示),站在说话人角度,从情感流向看,李清照的“两处”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正因为互相的理解,离别才显得更加难耐。“两处”重读。
3.“此情无计可消除”这句重音落在哪些字上,无计。
4.用原句回答,“无计”在词中呈现为怎样的心理状态,
5.“下”和“上”是什么词性,解释一下。愁情堆积,剪不断理还乱。
6.“却”在情感上是怎样与“无计”相联系的,不管你愿意与否,此情就是萦绕你,挥之不
去。“无计”、“却”重读。
7.眉间心头,无计相回避,全词字字溢满李清照的情思。请再次饱含深情地齐诵全词,注意声调起伏轻重。
四、单元知识延伸
1.或许是过于完美的前半生透支了李清照下半生的幸福,人到中年的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丧夫、入狱等种种不堪折磨,这首《武陵春》是她后期的作品,也是写愁,请对比这首词中的愁相较于前期作品《一剪梅》,愁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齐读《武陵春》。 (板书:闲愁)
2.《一剪梅》中哪些意象是后期的作品中不大可能出现的,
红藕、玉簟、兰舟
《一剪梅》更适合我们这个年纪的同学去读,其中的青春的无奈更接近我们的情感。 3.正是通过不同的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意境,从而传递出作者的爱恨怨嗔。我们这个单元的标题是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其实,任何一部抒情的作品,真正触动灵魂,撼动人心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艺术手法,更是那份真情,是力透纸背的脉动,是站在文字背后的那个人。请同学们带着青春的感动再用心把《一剪梅》读一读,感受李清照的那颗心。
作文二:《数学公开课》800字
数学谜语
一. 猜一数学名词
1. 五四三二一 (倒数)
2. 每份一样多(平均数)
3. 手算(指数)
二. 打一成语:
1.3/4的倒数(颠三倒四)
2.1的任意次方(始终如一)
3 2 3. 10+10
(千变万化)
2 4. 1000
=100*100*100 (千方百计)
5. 2,4,6,8,10 (无独有偶)
三.找出数的变化规律,按规律在( )里填数。
( 1 )4,16,28,( ),( ),( )。
( 2 )99,84,69,( ),( ),( )。
( 3 )1,2,3,5,8,13,21,( ),( ),( )。
( 4 )90,1,75,4,60,7,( ),( )( )。
( 5 )( 1, 2, 5 ),( 2, 4,10 ),( 3 ,6, 15 )( ),( ),( )
四. 一只蜗牛爬一棵十米的树,白天爬三米,晚上睡觉时落下两米,它需要几天爬上树顶?
五. 把一根木头锯断要2分钟,把这根木头锯成12段,要几分钟?
六.明明要爷爷出一道趣味题,爷爷给他念了一个顺口溜:湖边春色分外娇,一株杏树一株桃,平湖周围三千米,六米一株都栽到,漫步湖畔美景色,可知桃,杏各多少?
七.学校与少年宫相距2400米,甲,已二人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当甲走到少年宫后,发现东西遗忘在学校,于是立即返回,在距离少年宫300米处遇到已,此时两人都行了30分钟,甲已每分钟各走多少米?
八.甲,已,丙三人,分别是经理,会计和司机,已知丙的年龄比会计大,甲和司机不同岁,司机的年龄比已小,问:三人的职业各是什么?
九.猎狗发现北边200米处有一只兔子正要逃跑,拔腿就追。兔子的洞穴在兔子的北边480米,若兔子每秒跑13米,猎狗每秒跑18米,可怜的兔子能逃过这一劫吗?_______(填能或不能)
作文三:《公开课报道》1000字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公开课报道”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的支持!
准格尔旗第八中学教学公开课活动报道
为了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校际交流,促进教师成长,切实引导教师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规律,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以教研促进教学,教学推动教研互动模式,我校与2017年10月中旬开展了“集思广益,绽放异彩----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
我校每个老师在公开课前都以集备形式作了精心准备,将《新纲要》的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特点,充分注意到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课堂探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模式新颖,展示了实际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对课程的内容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表现积极活跃,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1
课后组织了集体评课议课,听课的老师们积极发言,给执教老师提宝贵意见。部分相关领导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意图等方面给予了及时点评和精心指导。
这次公开课比赛展示活动为我校教师搭建了一个实践教学理念、锻炼自己、展示才干、交流学习的平台,使其在教学方面得到了磨炼提升,迅速成长,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活动历时一个月,共有13个学科46名教师执教公开课,授课教师精心备课,有创意的设计课堂教学,各教研组群策群力,精敲细打,为全校教师奉献出一道道富有启发和思考的精神大餐。
参与活动的领导、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准备,认真展示。多数教师都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编制了精小的教具和课堂练
2
习。10月11日上午,杜晓东老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物理课,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
青年教师是未来的动力源泉,代表着希望与明天。惟有不断地勤奋钻研、积累学识、勇于超越才会应对各种挑战,才会适应知识社会飞速发展的节奏,才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努力目标。“集思广益,绽放异彩----- 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不仅仅是个展示自我的教学平台,更是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提升的事业舞台。这次活动可以使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历练,在准备中成长。
准格尔旗第八中学教研室
2017年11月3日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您的在线图书馆
3
作文四:《劝学公开课》4100字
《劝学》公开课——复习与素材使用
教学目标:
1.文本知识点梳理与复习
2.《劝学》素材的发掘与使用
教学过程:
一、重要语句默写
1.
2.
3.
4.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 焉。
6.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处理学案练习(学生重点讲析)
1.词类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2.特殊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重要虚词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
蟹六跪而二螯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者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4.重要实词
劝学 .
劝
肃劝权召瑜还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博闻强识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闻
网罗天下放失之闻,略考其行事 .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日夜望将军至 .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
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
积劳成疾 .
寒暑不能使之疾 .望
疾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 .
庞涓恐其(孙膑)贤于己,疾之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善假于物也 .
假 乃悟前狼假寐 .
假作真时真亦假 .
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群响毕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佛印绝类弥勒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绝
络绎不绝 .
5.翻译句子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文本内容研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观点的?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2.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3.讨论分析,怎样采用比喻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
【明确】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提高素质,任何人通过
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輮以为轮”智慧明达,减少言行过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
“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标)
对比 “骐骥”“驽马”(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
才是学好的关键。)
对比 (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对比 蟹“用心躁”(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小结: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 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四、写作运用
1.【过渡】
《劝学》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你学会学习了吗?
学习是一种觉悟、一种修养、一种责任。我们把荀子的《劝学》背得滚瓜烂熟没用,我们要在学习中真正地做到“积土成山”“锲而不舍”“用心一”。
所以,当你懈怠的时候,他告诉你要“锲而不舍”;当你满足的时候.他提醒你“学不可以已”;当你无助的时候,他告诉你要“善假于物”;当你急躁的时候,他告诉你“用心专一”。荀子,作为一代先贤,其厚重的思想跨越千年仍不褪色,其智慧的光芒依然光照着后人。他不仅仅给我们学习上以明确的指导,他的思想与作品同样给我们的习作以很好的借鉴。
2.思考:请你运用荀子《劝学》中的语句与观点,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例:
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即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
②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助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
③
集腋成裘,积土成山,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④
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是“踮起脚尖”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劝学》篇中就深有体会地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恐怕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踮起脚尖》)
2.学生片段练习(10分钟)
3.师总结(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讲评总结)
【适用话题】可用于“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有恒心”“要专一”“要学以致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求知”“知识”“主观与客观”“规律”“捷径”“省察与反思”“学无止境”“勤奋”“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五、课堂总结
如今,太多人们不大愿意沉下心来去学习和思考,而仅仅是去追求表面上的东西。翻翻街头的刊物,大抵是千篇一律,封面是美女,内页是广告,夹杂着一些社会热门现象。翻翻报纸,歌功颂德的多,针砭时弊的少,很多不同的报纸刊登着雷同的内容。文字越来越短,图片越来越多,思考越来越少,聊天越来越多。这种种表现,正是文化界浮躁的写真,也是整个社会浮躁的微缩。就中国本身来说,我们处在一个文化浮躁的时代。美国人在“南北战争”之后,也曾经历过将近40年的文化浮躁,最终到老罗斯福时代才得以改观。老罗斯福力挽狂澜,真正奠定了美国的全球霸权。在这之前,美国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国。但是在今天,我们已经没有30年可以等了,我们必须警惕文化浮躁带来的种种问题。当年的美国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没有这么快,所以它可以用30年去度过精神迷失时期。但是现在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你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和别人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因为别人是不可能等你的。所以解决文化浮躁的问题,越早越好,越快越好。
所以今天我们通过荀子《劝学》的学习也有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六、生齐背《劝学》全文。
七、荀子名言警句积累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意思:没有站在高山的顶端,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没有俯瞰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没有聆听先王的教诲,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
2.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大略》) 意思:瓯臾:瓦器,一说凹下之地。 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3.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意思: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
4.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 意思: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 5.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
意思: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6.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 意思: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7.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意思: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地方还能看得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个声音还听得清楚。就是说人做事要一心一意。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感
作文五:《科学公开课》1300字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
执教:潘迎淑
设计意图
日常生活中,千奇百怪、无处不在的声音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熟悉和感兴趣的。然而孩子对声音的了解还停留在听的层面,因此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秘密之—,不同物体之间的碰撞会发出不同声音,体验探索的乐趣,并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中提出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对象。《有趣的声音》这一活动体现了科学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活动目标:
1、 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了解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
2、 主动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会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3、 体验探索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筐(内装空口香糖瓶一个,分别装有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各一个)人手一个,透明塑料瓶3个。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硬币、米粒、蚕豆等物品,对生活中各种
声音感兴趣,玩过让纸发出声音的游戏。
活动过程
1、 用不打开瓶盖的方法寻找空瓶(听音游戏—找空瓶) 导入语1:老师的筐里装有4个口香糖瓶,其中有一个是空的,你有什么办法能把空瓶找出来呢?
老师出示装有4个瓶子的筐子,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找出空瓶的办法。
导入语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会用什么办法呢?
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小筐,要求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2、 尝试用各种办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发音游戏—玩空瓶) 过渡语1:小朋友真棒,用摇一摇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
教师鼓励幼儿想出、玩出多种让空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导入语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不同的玩法吗?
请部分幼儿示范玩瓶的方法,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玩法。
小结语: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把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让它休息一会儿。
3、 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的不同声音(辨音游戏
—找秘密)
指导语1:剩下的这3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指导语2: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语:原来瓶子里装的东西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指导语3:猜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一看一看。
指导主4:请你也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瓶子。 幼儿用摇一摇、听一听的方法找到筐子里藏硬币的瓶子。 指导语5:那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
教师请找到的小朋友分两组将米粒倒进透明瓶子里检查,并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米粒撒在地上。
指导语6: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们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
幼儿瓶子里的豆子数量为一个或许多。请幼儿先观察自己瓶子里的豆子数量,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后再引导他们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指导语7: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呢?
指导语8:你发现了什么?瓶子装得满满的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呢?
4、 继续探究瓶子装满其他东西后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指导语:瓶子里装满豆豆,再摇就听不到声音了。如果瓶子里装满了其他东西,再摇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作文六:《《掌声》公开课》5100字
【教材分析】
《掌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愿意、姿势、情况、情绪、讲述、鼓励”等词语。认识2个多音字“落”和“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由“默默地”,“早早的,最后一个,总是”展开想象体会英子的忧郁、自卑。由“低了下去”“犹豫”“慢吞吞”等词语体会英子内心的犹豫、矛盾)。体会英子由自卑、忧郁到自信、开朗的内心变化过程。
4.能够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懂得两次掌声的内涵并区分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读好课文中关于描写掌声的句子。
5.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去关爱、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懂得奉献自己的爱心。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学生的情感不容易与作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以英子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仔细揣摩重点词句,领悟文字背后的声音,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进而,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预设:1同学们,在生活中有人给你鼓过掌吗?为什么给你鼓掌?你在得到掌声之后心情如何? 2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那?他在得到掌声之后又是怎样表现的?
老师发现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充满了掌声,我们用掌声给予别人肯定和表扬,其余的同学们用掌声给予我们鼓励和信心,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爱,让我们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和挫折。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自己鼓掌。
一、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掌声有关地,感人至深的课文,第29课《掌声》,请注意看老师写课题。(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掌”,上下结构,从上至下依次是小字头、秃宝盖、口和鼓掌要用到的“手”;“声”是个熟字,提醒大家注意,上半部分是士兵的“士”,上横长下横短。)
齐读课题1遍。
二、检查词、句
1.出示生词。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想重点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谁来读?
[出示]:落下 残疾 犹豫 骤然 情况 镇定 情绪 讲述 结束 珍惜 鞠躬 忧郁 舞蹈 慢吞吞 身处困境 经久不息 掌声 文静 姿势
1、生当小老师教读(吐字清晰、发音准确)
2、老师带领大家齐读1遍。
师:那么把这些词放入句子中,你能把他们读准确吗?谁想试一试?
出示句子:“因为他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句子读得很流畅,字音准确)
2.认识多音字“调”。
5.认识多音字“落”。
指出“落”在句子中读”lao”, 它也是本课要学的一个多音字。这个字还读什么?谁能看着拼音给这个多音字组词语。(解释在什么情况下读“落下”)
7.了解小儿麻痹症。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小儿麻痹症吗?把你在课前了解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
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又叫脊髓灰质炎。这种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得了这种病,往往会留下终身残疾,腿脚萎缩,走路一瘸一拐的。英子就是其中不幸的一个孩子。
三、自由读课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1.同学自由读课文。想:得过小儿麻痹症的英子,在日常生活中,会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生1: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姑娘。
师:还有吗?
生2:英子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引导:你是从哪里知道出来的?
生2:我是从“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看出来的。
表扬: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她能从课文的词句中读出自己的理解。真好!(老师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
生3:她是一个孤独的小姑娘。从哪里知道的?上课前,她早早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生4:忧郁,(教师板书忧郁)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犹豫。
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有理有据,课件出示了同学们刚找的句子。
课件出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语句通畅、饱含感情)
师:你认为哪些词语体现出英子的文静、忧郁、孤独?
②理解“默默地”,“早早的,最后一个,总是” 谈一谈你的体会(你从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什么?)
师:难道她不喜欢和同学一起游戏,和同学们一起说笑打闹吗?
师:这场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了什么?(留下了终身的残疾,留下了痛苦的回忆,留下了伤痛,留下了心灵的阴影?? )
这场可怕的灾难让英子失去了什么?(失去了灿烂的微笑,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失去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
师:课文中说英子是个很“文静”的女孩,现在,你认为这“文静”后面藏着的是什么?(害
羞、自卑、痛苦、忧郁??)(顺便解释忧郁,结合第一自然段,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位同学谈一谈“忧郁”的含义?谈一谈“忧郁”的意思--担忧|忧愁|忧虑|惆怅|郁闷)(英子认为自己与别的同学相比,在各个方面??,从心理上看,她认为自己干什么么事都比不过其他人,看不起自己)
是啊!身体的残疾使英子总是躲躲藏藏,她失去了童年生活的快乐。总是怕同学们会嘲笑她,这说明英子的心理还非常的自卑
(1)她忧郁的眼神,孤独的背影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眼睛。请带着痛惜的语气再来读第一小节。点击课件(乐曲《梁祝》)
(2)一个人失去了自信,就如鸟儿折断了美丽的翅膀,享受不了五彩缤纷的生活!你愿意看到这忧郁的英子吗?
此时此刻,你最希望英子变成一个怎样的孩子?
(4)一群善良的孩子,你们的愿望实现了,请看文字——
[出示]:、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教她跳舞。
①指生读(请一个同学来读这段话,其余同学思考: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②交流(自信,充满笑容的孩子)(板书)开朗、自信
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那课文的哪几段写了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呢?(第二,三段)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课文讲了几次掌声?划出掌声响起的语句。
(一、)初识掌声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的掌声有什么特点?理解“热烈”“持久”表演理解热烈、持久:谁来让我们感受下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对啊,这才是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二、)鼓励的掌声
过渡:这样的掌声真有那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走近演讲前的英子,请大家找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语句,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
小组合作:
5:请同学们默读二、三自然段,从文中画出有关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圈化重点语句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你抓住了哪些词语,从中体会到什么)
小组合作
谁愿意读出你画的句子?
(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A、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B、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感受到的?(紧张、自卑)把你的体会送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C、英子上台,最怕的就是同学们看到她走路的姿势,那一刻,英子一定特别——(紧张)好,一起送到句子中去读一读(齐读)
从英子低头的动作中我们体会到英子的紧张、自卑,好,我们继续交流,你们还画了哪句?(出示句子)
2、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A、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从这句话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过渡:紧张害怕的英子愿意上讲台吗?不上去又行吗?课文中哪个词语表现了她这种矛盾的心情?犹豫,用读书声让我们感受英子的犹豫,评价。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你简直就是课文中的英子,带上你的感受读一读。你还体会到?感情朗读眼圈红红的,你让我听到了英子内心的难过。你让我看到英子快要流出的眼泪。)
那一刻英子的心理一定特别——痛苦、无奈、紧张、害怕)
D、指导朗读
(1)谁能把这一刻英子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2名,我听出了英子的无奈,我仿佛看到一个眼含泪花的英子)
小结:站起来,是多么平常的事情!可这对英子来说却是那么的艰难那么痛苦。
过渡:站起来的英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你感受最深的是?仅仅是动作艰难吗?终于体会到内心的犹豫)
2、想象:英子终于站上了讲台,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但是,同学们什么也没有说
3、理解掌声的及时
课件出示: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紧张害怕的那一刻,(女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痛苦难过的那一刻,(男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大家一起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4、掌声实质:这仅仅是掌声吗?这掌声就是大家对英子真诚的?板书:鼓励
过渡: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英子成功地讲述了自己的小故事。故事讲完,教室里又响起了——(生:热烈的掌声)
2、教室里为什么第二次响起掌声,同学们是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师:同学们,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生:英子,你讲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动人了,以后欢迎你再为我们讲故事。)
生:英子,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
生:英子,你的声音真好听。
是啊!英子只是身体有残疾,其他方面和我们是一样的,甚至更出色,比如,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同学们的掌声唤醒了英子的自信。 第二次掌声包含着什么?
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如果说,第一次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那第二次掌声就是对英子的——(“赞赏”、夸奖、肯定)(板书:赞赏)
(3)你们是一群善良的孩子,你们让掌声传递了你们的心情,在你们的鼓励声中,英子一摇一晃的走下了讲台。同学们,此时此刻,千言万语如潮水般涌上英子的心头,将它们都化作了—— “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我们一起再来读。
四、掌声之后
过渡:(这就是掌声神奇的魔力,它象一剂灵丹妙药,治好了英子心灵的创伤。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黑板上这些词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的同学英子,自从得到了同学们送给她的掌声,原来忧郁,自卑的她变得开朗,自信了。)孩子们,记住,抓住了课文的关键词,就能很好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题,爱心显现
1、三读课题
是什么让自卑的英子变得自信乐观?——(掌声)
是什么能让曾经失去自信的英子,重新找回了自信的,——(掌声)
是什么化解了她心中深沉的忧伤与孤寂?——(掌声)
2、是啊!这一切都来自掌声。读到这里,想到这里,你们认为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那是什么?
3、、在课文当中我们把爱化作了一阵掌声,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在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小事,仔细想想哪些小事中蕴含着爱?师出示捐款、献血等图片
3、生自由说。
是啊,就让我们把所有关于爱的故事浓缩成一首小诗!就让我们用朗读来抒发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吧
4、读小诗:
爱是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张张盛开的笑脸
爱是炎炎夏日给你扇来的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向你伸出的温暖的手
5、同学们,你们就是爱的创造者,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同时,也不要忘记珍惜别人的掌声。
作文七:《社戏公开课》2700字
16《社戏》
讲课人 鲍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本文的知识背景,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小说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培养阅读背诵能力。
3、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4、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重难点
1、学习小说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培养阅读背诵能力。
2、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教法:朗读法 探究法
第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人们回忆起童年,总是感慨万千。即使如鲁 迅这样的斗士, 回忆起童年往事, 笔调也是温馨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以自己童年生活为素材创作的小说 《社 戏》 。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 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 Q 正传》 。 散文集《朝花夕拾》 。
三、学生朗读 初步感知课文:
1、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2、画记并解决自己难以读准、难以了解的字词
读一读
归省(x ǐng ) 行家(h áng ) 惮(d àn ) 絮叨(x ùdao ) 怠慢(d ài )
撺掇(cu ān duo) 凫水(f ú) 潺(ch án ) 蕴藻(y ùn zao)
家眷 (juàn) 皎洁(ji ǎo ) 漂渺(pi āo miao) 纠葛(ji ūge )
3、提问 学生抢答
1.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鲁迅,我们还学过他哪些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课文的体裁?选自鲁迅哪部文集?
小说 《呐喊》
3. 课文所展示的是哪个地方的风情?
江南水乡
4、 关于课文 这是鲁迅 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 用第一人称写“我” 20年来 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 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课文情节很简单,叙述我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生动有趣, 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 以忘怀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问:
1. “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 时的景物。
2. 课文围绕看戏写了哪些人物?(至少说出 4个)
“我” 双喜 阿发 桂生
六一公公 母亲 外祖母
3. “社戏”的“社”原来指什么?在文中又是什么意思?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的地方神的地方都叫“社”,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 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每到插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到社中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 神,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叫’社戏” .
4. 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那些事?
事件的开端:戏前波折
事件的发展:夏夜行船船头看戏
高潮和结局:归航偷豆
5. 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开头 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平桥乐土)
结尾 写六一公公送豆。 (戏后余波)
6、课文分析
请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分层,归纳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 1— 3节)
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 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二部分(第 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 程。
第三部分(第 31-40节)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7、讨论: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写了 7件事:
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⑤去赵庄看社戏;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8、讨论: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 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有表现中心。
五、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问题哦!
1.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请你们找出原文回答一下
答:离海不远 极偏僻 临河的小村庄 住户不满三十家
2.第一部分有一个词即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 这个词找出来。
答:乐土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答:我是公共的客,得到优待;
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
不用遵守那些封建规矩;
可以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4.第一部分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 环境 情节)
答: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 写”看社戏“的趣事做铺垫,吸引读者阅读。
五、小结:(略)
六、作业: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文中没掌握的字词带拼音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 ,研读课文,讨论
1去赵庄看戏前经历了哪些波折?又是如何解决的?
戏前波折:家里叫不到船--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大人们白天全有工作,不能熬夜--没有人开船
母亲和外祖母不放心孩子们陪我去--双喜打“包票
2. 去看戏途中我的心情怎样?用具体的句子来说明。第 11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夜景物的?用了哪些修辞 方法?
. 急切的心情。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比喻 拟人
3. 到赵庄看到了戏,我认为最好看的是哪一折?最怕看的又是哪一折?我对看到的戏本身满意吗?(找出具 体句子说明)看戏过程中,谁都为我做了什么事?
20、 21段 铁头老生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安慰我
我困倦时,桂生去给我买豆浆
4. 戏还没有演完我们却相约回家, 我的心情怎样? (找出具体句子说明) 从 23段的景物描写中能看出什么? 恋恋不舍(22段)船划得很快,小伙伴们划船的本领很高
5. 归航途中我们做了什么事?当时有什么顾虑,又是怎样消解的?怎样理解六一公公所说的话?
偷豆 并不是小气,而是责怪孩子们踏坏了不少;我夸奖他的豆子好吃,他很感激,表现他老实厚道的性 格;热情好客。
6.对那夜的看戏生活现在感觉如何?怎样理解全文最后一段的意思?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类似的体会。 难忘。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很平常。所谓“那夜 似的好戏、好豆”代表了“我”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 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
作文八:《公开课说课稿》1000字
公开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内容分析:
今天我所上的课为钳工生产实习课,课题是《锉削组合体》。该班学生近期将进行技能考核,而该课题又是过去技能考试的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题来训练学生钳工的一些基本技能:角、槽、圆弧1
与孔的加工方法与测量技巧。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熟悉零件各加工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通过工艺分析正确编写加工工序与合理确定加工路线与合理的测量方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文明生产意识、工人意识、团队协作意识、7S管理意识、安全生产意识与质量第一位意识,养成严谨细致、吃苦耐劳的品质。
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了的教法是讲授法、探讨法,点拨法、比较法、演示法(示范法)、归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引领作用。
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把实训车间参照企业的模式进行管理,让学生进入车间就有进企业生产车间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纸,分组讨
论,分析零件加工要求,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并将要求较高的加工要求根据图上用同色板书。在分析图纸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写加工工序,确定加工路线,教师根据学生的编写的加工路线进行板书。在分析加工工序的基础上,根据加工路线进行加工过程中的尺寸测量与保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用做好的零件进行演示测量技巧。并引导学生分析根据不同的加工路线比较不同测量方法,最终确定加工路线。在测量过程中相关尺寸需要进行尺寸链的换算,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我们通过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加工好的尺寸都已测量出实际值,就用实际值来进行计算,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加上某些尺寸的偏差,这样学生容易掌握且能够很快地算出结果。确定好最佳加工路线后,强调操作安全,工量具的摆放、工作台面与加工零件表面的整洁、加工过程中相互协调、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佳效率。学生开始操作训练,教师作巡回指导,各组组长协助。教师重点巡回指导检查加工方法与测量,小组长指导检查操作安规范。
板书设计:
将零件的加工重点要求写在中间,主要是将不同加工路线写在零件要求的上下方,且对不同部分用不同色笔写出,以便于后面的测量方法尺寸的换算,而不同加工路线换算尺寸的计算写在零件要求与加工路线中间,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掌握如何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进行工艺分析,编写加工路线。
作文九:《公开课》3600字
公开课
济南的冬天
汨罗市天井乡初级中学 冯贵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熟练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3、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4、明白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5、培养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说说本地冬天的气候、景象。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柳宗元的《江雪》、《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让大家感受北方的天气,与课文中的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到底是怎样的别是一般滋味呢?下面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作勾画。
2、点评。
三、自读、朗读,整体把握。
1、边朗读(学生模仿范读,大声朗读),边勾画生词,查工具书,准备朗读比赛。
2、帮助老师将课文科学合理的分成四个任务块,并说明你这样分组的理由
(第一自然段为一组,第二自然段为一组,第三四自然段为一组,第五自然段为一组。按照:冬天的特点—山景—雪景—水景层次。)
如果程度较好,可以进一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脉络:
小山摇篮图
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雪霁初晴图
空灵水晶图
3、学生推荐重点生词。着落、髻儿、镶上、水藻、贮蓄、澄清
4、小组内交流。
5、集体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师生展开朗读比赛。
2、自选段落,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何选读该段。自己是用何种情感朗读的?如何把握的,你认为自己读到了什么。
3、学生点评。
4、大家公认的优美段落齐声朗读。
五、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1、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小组内交流。
2、互动、研习该句的妙处(修辞、选词)。
3、小组内形成共识,并推荐出发言的代表。
4、如果任务提前完成,可以帮助其他组解决问题。
5、教师巡视、指导。
六、集体讨论,教师点拨。
第一组:预设
1、第一自然段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再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整个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北平,没有风声;伦敦,响晴;热带(指新加坡),毒晒;北中国,温晴。对比)
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3、文中的“毒”“响亮”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毒”是厉害的意思,“响亮”一词,一般用来形容声音的宏大,根据上下文判断,在此处是指“晴朗得刺眼”。
4、想想看,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呢,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呢?
特点有“没有风声,响晴,温晴。”明确:总特点是“温晴” 第二小组:预设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 )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阳光下的小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
第三小组:预设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3、“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4、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点拨:
1、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
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2、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全段的朗读要求: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都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 )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5、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6、总结:薄雪覆盖下的山——穿上花衣服。
第四小组:预设
研读第5自然段: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
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3、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l )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4、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即水面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七、总结:
1、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 .抓住特征c .安排顺序(角度)d .运用修辞e .情景交融。
2、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3、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
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八、作业设计:
1、写一段文字描写你家乡的冬天,并能恰当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2、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3、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
附板书:
总特点: 温晴的冬天 响晴
阳光下的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
山 小雪下的山:穿上花衣服
城外的远山:是张小水墨画
碧绿
水
清亮
作文十:《公开课简讯》600字
同课异构亮风采,集思广益促发展
——翡翠山湖学校语文教研组活动报道
作者:黎艳玲
10月23日上午,凤岗镇语文学科教研活动在翡翠山湖学校举行,本次活动主要观摩了端风小学的杨老师和翡翠山湖学校的梁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同课异构”公开课《落花生》。
两位老师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以不同的教学风格演绎着同一个教学内容。杨老师的课教学设计精妙,课堂内容丰满,注重了听说读写,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拓展了学生思维;梁老师的课教学风格朴实而富有张力,教学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激情,夯实了阅读教学的基础,彰显了阅读教学的本体。两位老师各展风姿,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精彩地演绎了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为本次活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随后的交流研讨中,上课的两位老师各自进行了教学意图的阐述,其他语文教师结合两堂课作了点评,凤岗镇宣教文体局覃克良主任指出:本次“同课异构”专题研讨活动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语文课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品析,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尽可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校戴主任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对今后语文教研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过本次“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通过这样
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不断地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的火花,达成了最优化的教学共识,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