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中国国情》1600字
论“中国当前国情”
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我们贯彻落实**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的政治生活日趋活跃,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维护。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所以,我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至于整个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那就正如**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精辟指出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将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将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此,有两点必须非常明确:第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全面的、深刻的理解。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一个创举,也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第二,始终坚持改革,鼓励创新。**同志指出:“2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改革和创新,不仅要总结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积累的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经验,同时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一切
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的优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是大海,海纳百川,不会枯竭。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到实践,从不成熟到成熟,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坚持改革和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蓬勃生机。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历史的、国际的眼光,要有全局的、战略的思维。只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历史任务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才会懂得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而不是别的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坚定性和创造性。
作文二:《中国国情国力》5400字
中国国情国力
现在的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 这是中国现有的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量却排在九十多名 ,这是中国的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在教育方面 。城市和农村教育环境不协调 农村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远远的落后于城市教育水平 且教学器材和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差距 ,这是我国的城市与农村教育投入不平衡有直接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事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不过教育资源在不断的与城市接轨 ,这是我国人们所需要的。在军事方面 ,中国军队的总体装备和作战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武器装备不断地 改善 ,从建国初期上的步枪 山炮 迫击炮 到现在的 无人机 战略导弹 战斗机 核武器 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先进的后勤保障体系 。在经济方面 以平稳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 。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希望祖国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严重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的持续通货紧缩趋势。虽然去年以来消费品物价指数由负转正,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去年九、十月后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但消费品价格除粮食等农产品上涨较快外,其余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消费品物价指数总的看还在合理区间移动。当前我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引起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筹供应紧张,但我们的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特别是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能力宽松甚至过剩.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过碰到的瓶颈制约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它影响发展的全局。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在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前几年,我国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质上是“从松”的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讲稳健,实际上是放松银根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现在通货紧缩趁势已经淡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的政策转向“中性”政策。由“从松”转向“中性”,就是要求适度收紧。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逐步减弱,方向正在调整转型。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从紧一些,但不能太紧。所谓不能太紧,就是说不能像治理严重通货膨胀时采用约刹车手段。对一些消费热点和投资重点还要继续支持,还要支持扩大就业;但对过度的低水平重复投资要“削峰”,采取“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要预防通货紧缩趋势重现。要坚持上下微调:松紧适度,这与中央提出的“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是一致的。
防止通货紧缩趋势,虽然目前并不紧迫,但还是要警惕其再现。从经济走向上看,从去年到今年是从通货紧缩趋势向通货膨胀趋势转化。因此,首先要挡住通胀苗头的压力,特别要注意控制投资的过度扩张。防止大起大落,关键是防止投资的大起。整体经济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于投资的过度扩张。投资扩张的规律首先是引起投资品需求的扩张,继而引起消费品需求的扩张,再进而引起生产能力和产品供应的扩张。故而物价走势的轨迹,也是投资品和生产资料先涨,消费品后涨;终而因供大于求导致双双下跌。我国本轮物价上涨趋势,也是上游产品价格
涨幅高于下游产品。按照通例,下游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涨滞后期约为半年到一年。但我国此轮物价上涨,上游产品能否顺畅将涨价传递到下游产品,与过去相比,受阻因素颇多。如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就业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社保教育等支出预期加大等导致消费倾向下降,关税减免,进口限制放宽取消,以及国际通缩尚未过去等等,最终消费需求受到上述种种限制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难以向最终消费品传递。至于上游产品涨价能否通过成本推动最终消费涨价,未必尽然,主要原因是劳动工资。因为就业问题困难,涨不上去,通胀的一个核心机制即工资与物价的轮翻上涨,现在看不出有发生的迹象,所以现在离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很远。在这种情势下,过一两年后,一些部门过度投资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会导致通缩压力。所以,对新一轮投资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度膨胀要密切注意。通过投资规模的适当控制,我们既能遏止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领先上涨,防止通胀苗头滋长于先,又能抑止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防止通缩趋势再现于后,实现双防的目的。
现在宏观调控当局对于防止通货膨胀压力非常警惕,并为此采取了收缩货币信贷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货币供应增幅和新增贷款规模的安排均低于上年实际水平,有助于约束投资过度扩张,控制物价上涨趋势,使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左右。但亦不排除形势发展出现不可预计的不确定因素,显示出现有财政信贷政策调控力度不足,投资规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产品上涨趋势迅速向下游最终产品传递,引起通胀预期骤升,泡沫性需求(包括对资产的需求和产品的需求)爆发的现象,推动通胀升级。如果CPI升至5%以上。并持续数月、半年以上,在通胀加剧的情势下,则需考虑出台更加从严的调控措施,如大幅减少赤字国债,向上调整利率,进一步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但这只是作参考的预想,且要有备用之具。目前至少在近期较少有现实的可能性。
现在让人比较放心的是,通货膨胀有益论的市场大大缩小了,大家提高了对防止通货膨胀的警惕。像在87年、88年通胀时期那样,有人郑重其事地把通货膨胀政策当作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在人民日报上公开推荐出来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像在93—95年通货膨胀时期那样有人推出“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不可怕,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才过瘾的主张,有人提倡有人响应的事情也不会再有了。这次出现通胀的苗头后,某些利益集团对通胀的期待,也只剩下了“怕冷不怕热”的微弱呼喊。但是社会上和政府宏观调控当局更多倾向于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理性的思考对策探讨,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经济运行:已经出现转机,但基础仍比较脆弱
持乐观态度的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了“拐点”或“转机”。但他们认为,尽管如此,也应看到其基础仍很脆弱。基本根据是,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增长8.1%,上半年增长8.2%,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这是国民经济增长连续7年下滑后的第一次明显抬头(参见图1)。支撑国民经济出现转机的条件主要是:上半年工业同比增长9.7%,农业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出口增长38.3%、进口增长36.2%,顺差1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亿美元;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0.1%,比去年同
期增加3.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止降趋稳,正增长0.1%,这也是连续两年负增长后第一次出现正增长。
持谨慎乐观态度的专家则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进一步趋好,可以说是“亮点”开始增多,但还不能据此肯定已经形成了“拐点”。因为,按照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般规律,所谓“拐点”,主要是指经济增长率连续几年下滑后,又连续几年上升,其中,回升的第一年可称为“拐点”,这是由下往上的拐点;下滑的第一年也可称为“拐点”,这是由上往下的拐点。因此,2000年是否是经济增长率由下往上的“拐点”,不仅要看2000年这一年经济增长率是否高于1999年,而且还要看随后的几年,即2001、2002年等是否能够一直保持经济增长率的稳定回升。由于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中央增发国债投资支撑的,社会投资或民间投资尚未有效启动,降低居民支出预期的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居民消费的回升尚不稳定,因此,今年至明后两年经济增长趋势还很难确定。从季度GDP增长率走势看,问题也还是不小。2000年第一季度为8.1%;上半年为
8.2%;第三季度预计为7.2%;第四季度预计为7.4%;全年可能是7.5%左右。具有明显的“前高后低”(见图2)特征,这对明年、后年的经济增长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当前有两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如果社会投资或民间投资不能有效地启动,那么,单靠中央政府投资来支撑国民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是困难的。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想用中央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或民间投资,但始终未能“带动”起来。实践证明,在体制转轨时期社会投资或民间投资有其特殊规律和特殊启动方式,单靠中央投资是“带动”不起来的,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推动,但目前这方面的推动,我们还是讨论得多,实际采取的行动少。二是如何通过降低居民支出预期来提高居民消费以及农民收入提高问题,均未得到有效解决。在这两个大轮子有效转动起来之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是很难进入稳定增长轨道的。
财政政策:重点应放在支持结构调整、启动民间投资
从1998年春季中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到现在,已经过去3年多了。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实践证明,这一政策确实起到了扩大内需、托住经济增长和稳定经济的作用。不管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是否出现了拐点,都应当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因为,从根本上说,我国经济拐点的出现,最终将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进程。目前我国告别的只是饥寒型向温饱型转变中的“短缺”,而在新兴消费领域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隐性短缺”。因此,支持结构调整仍然是财政政策的重点。
在当前情况下,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较低是不可避免的,不宜过分追求短期效应。财政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是合理的、必要的,尽管这类投资的周期较长、见效较慢、产业链条短、投资的短期拉动效应小,但其长期效应最终会反映出来。当然,也应明确,财政投资只能是面“起子”,关键还是启动民间投资。
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全社会保持15%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是比较合适的。从1997年到现在,投资增长率持续低于15%,1997年至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分别为8.8%、13.9%、5.8%,今年上半年虽有回升也仅为11%,其中非国有经济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则呈负增长态势。这种状况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后劲的要求都是不相适应的。
造成民间投资需求不旺、投资增长率低的原因:一是市场需求不足,投资找不到热点;二是投资项目严重缺乏资本金,因而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三是行业垄断对扩大民间投资仍是一个巨大障碍。
货币政策:要提高预防通胀的警惕性
第一,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结构出现倒置。1999年第三季度以后各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结构与1992年相比较,差距是显而易见的。M2增长率持续下降,M1和M0增长率持续上升,与1999年形成了明显反差。
第二,要提高预防通胀的警惕性。1999年我国货币流动性比率(M2/GDP)已达146%,目前还在继续扩大,已经超过了其它国家、特别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胀压力明显上升。目前货币政策担负的目标过多,有的甚至互相矛盾。金融多样化、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双轨制、不同市场的回报率差距过大、资金不能在不同市场流动,妨碍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
第三,企业资金出现严重的结构性紧缺。自1998年12月份以来,企业存款从32486.6亿元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40739.8亿元,增长了25.4%,高于同期的M2增长率。这表明,目前我国企业的资金紧缺已经是结构性紧缺,其中相当部分企业不是缺资金,而是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
第四,居民储蓄存款出现负增长率,但物价回升幅度并不稳定。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3486.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5804.7亿元相比,少增2318亿元。但居民储蓄减少后并未导致消费增加,居民消费价格虽然比去年同期增长0.1%,但相当不稳定。
第五,金融机构的“存差”(即存款大于贷款的数额)不断加大。1995年以后,各年存差数额分别为1995年3324.2亿元、1996年7418.4亿元、1997年7476.2亿元、1998年9173.8亿元、1999年15044.7亿元和2000年上半年22595.4亿元。造成存差持续扩大的原因不在于金融机构“惜贷”,而在于企业资产结构不良、资产质量不高,从而导致企业缺乏贷款能力。
完善宏观政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第一,扩大内需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任务,因此,还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三五年内不要改变。
第二,启用供给管理政策。一是清理不合理收费;二是财政提供技改贴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三是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收回资金,用于重点领域投资,但不进入预算;四是按公共财政要求,界定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把经营性事业推向市场;五是改革预算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和政府集中支付制度。
第三,将国债发行的年度审批法改为余额控制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确定一个国债发行余额上限,在这个范围内,财政部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度,决定发行数量、时机与规模,事后报告。这样改有利于改变财政政策的滞后性,有利于长、中、短期国债的合理组合,有利于国库资金调度,有利于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提供调节工具。
第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目前居民储蓄率仍然较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传导机制不灵,迫切要求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在发展资本市场的过程中,还要调整我国金融资产结构,改变目前证券交易均纳入M2的管理办法,在M2之外设立M3。
第五,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建设,建立以资产抵押、现金流量和销售合同等为基础的贷款机制。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力度。运用项目融资、租赁融资、BOT等各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作文三:《中国国情社情》7500字
国情社情
考点一:我国的国土概况
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南部。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第4位为美国。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陆上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起,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止,长达22000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
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我国陆地地形多种多样,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山区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准噶尔盆地呈不等边三角形。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东南多盐湖沼泽。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红土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是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此外,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最低点艾丁湖-154米)。
三大平原:我国地势平坦、面积辽阔的平原主要分布在第三阶梯上,其中,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
岛屿与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东部平原的湖区有著名的五大淡水湖群,它们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黄河为亚洲第二大河。我国的河流总长度达226800公里,径流总量约为26000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6.8%。
考点二:气候概况
我国的季风气候十分显著,大半个中国都受季风气候影响。主要有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还有云南的西双版纳(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等部分地区的热带季风性气候。另外,中国的西北地区由于身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而西南地
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几个主要方面:(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4)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我国气候之最:我国最冷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镇;我国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属台湾省的火烧寮;我国最干旱的地方当属新疆、青海的大沙漠了;我国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是青海的冷湖。
考点三:资源、能源
我国位于东半球,地处欧亚大陆东部,面临太平洋。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世界排名第120位。因而,总的来说,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害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之后,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年占有量只有25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排在世界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金)。
我国是矿产资源大国,又是矿产资源小国。从矿产资源总量来看,我国堪称矿产资源大国,但从人均占有资源量来看,我国却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仅居世界第80位,如:煤炭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因而实际上又是一个资源小国。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素有“稀土王国”之称,而白云鄂博稀土矿是我国最大的稀土矿,约占全国总储量的90%以上,约占世界探明矿藏量的72%。从种类上说,我国是唯一一个能够提供全部17种稀土金属的国家,特别是军事用途突出的重稀土,我国占有的份额更多。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以及安徽和江苏两省北部,新疆、贵州、云南、黑龙江等省、区也不少。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煤炭资源较少。山西省煤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煤探明储量的1/3,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
考点四:人口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的1/5。以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一线为界的东南地区,面积41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占全国的94.4%;西北一侧,面积548.3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国的5.6%。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04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较大,如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有1700万人,而赫哲族只有4000多人。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满、回、苗、维吾尔、藏、彝、土家、蒙古族等。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2011年7月11日,在天津召开的“7?11世界人口日”纪念大会上,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指出,老龄化趋势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新时期人口发展的突出矛盾。国务院总理**2011年8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会议确定了“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听取了2010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情况的汇报,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今年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预算编报范围,明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编报范围。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1.总人口。约为13.7亿。
2.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
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3.性别构成。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4.年龄构成。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5.民族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6.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由6.72%下降为.08%,下降2.64个百分点。
7.城乡人口。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49.68%。
8.东、中、西部人口。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9.各省人口总数排名。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广东省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省份。
考点五:我国经济发展成就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考点六:主要民生工程
水利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12月31日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
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明显增强。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2011年7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
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建成了武汉至广州、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开通了京津、沪宁城际铁路。纵横我国南北东西总长达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经过15年的建设已于2007年全部贯通。我国加速编织立体交通网,我国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均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热潮,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陆海空条条大道畅通,基本满足了百姓出行需求。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继续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统筹规划衔接,合理配置资源,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到2015年,初步建成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
五纵七横,是我国规划建设的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公路网主骨架,总里程约3.5万公里。“五纵”指同江——三亚、北京——珠海、重庆——北海、北京——福州、二连浩特 ——河口。“七横”指连云港——霍尔果斯、上海——成都、上海——瑞丽、衡阳——昆明、青岛——银川、丹东——拉萨、绥芬
河——满洲里。
考点七:2011年科技发展成果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设计之初,便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天地往返,航天员上天并返回地面; 第二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等多项任务,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空间站。
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神八已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神八”将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并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7月27日5时44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坚实一步。
大亚湾核电基地建设经验总结大会暨岭澳核电站二期2号机组投产仪式8月26日在深圳举行。岭澳二期的建成投产也标志着我国自主品牌的核电技术CPR1000全面形成,实现了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建设目标,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自主供应体系。大亚湾核电基地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强香港与内地的联系、实现我国核电起步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8月25日,来自国家电网山东送变电工程公司的技术人员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的拉萨换流站安装电容器塔。目前该换流站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换流站、青藏联网工程的终点站。
8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海军通过改装前苏联航母“瓦良格”号的首艘中国航母平台早上10时许从海试海域回到大连,至此,我国航母平台首次出海航行试验顺利结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航母的国家。
5月26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京组织举行风云三号B气象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卫星由研制部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交付给用户中国气象局。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B星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真正实现了升级换代,也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跨越发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月29日,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在中国航天员中心揭牌成立,这是我国在人因工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人因工程是新兴的交叉学科,着眼解决“为人使用而设计”的工程问题,研究如何使机器、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确保人安全、健康、高效地工作。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载人航天器、舱外航天服等工程研制都充分考虑到航天员生理和心理特性,体现了人机协同的设计理念。
考点八:公务员职业道德
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具有以下基本内涵:爱国忠民,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依法行政;服务群众,勤奋工作;清正廉洁,艰苦朴素;刻苦学习,精通业务;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忠于国家是公务员的天职。服务人民是公务员的根本宗旨。恪尽职守是公务员的立身之本。公正廉洁是公务员的基本品质。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规范、引导功能;调节监督功能。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1基础价值取向――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2核心价值取向――建立健
全责任监控机制 3.根本价值取向――维护社会公正4.目标价值取向――培育高尚人格 公务员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①世界观,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把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融入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②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③事业观,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官德修养是通过具体的德目表现出来的,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平明志友、谦正忍敬、直智实达、淡静藏谨、温恭让学等。官箴书是中国古代为官者入仕必读书。官箴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为指导,修身立德公正廉明始终被放在了重要位置。最主要的几部官箴书:一是宋吕本中的《官箴》;二是元张养浩的《三事忠告》;三是清陈宏谋的《五种遗规》;四是清汪辉祖的《学治臆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文四:《中国国情概况》6400字
中国国情概况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
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国情”一词。《战国策?秦策》中记载:“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这里的“国情”指的就是国家的情况。因此,顾名思义,国情就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人口、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语言、文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基本情况及其特点,也是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基本和特点的整体反映。中国的国情,就是指中国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国情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自然状况和人文状况。细分的话,可分为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类。
自从由一定的领土疆域和居民人口所构成的国家产生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便有了各自不同的国情。国情是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其中有的因素相对稳定,变化较少,如地理条件,有的因素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增减等变化较快。一个国家的国情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情问题。
一、中国古代国情(秦至清)
(一)皇帝、专制、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国王赢政合并了六国,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结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成立了。统一中国之后,赢政自称始皇帝,政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政治建立起来。汉朝沿袭了秦朝的专制统治,皇帝的地位更加神秘,天下成为皇帝的私产。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政局得以奠定和巩固。
秦汉之后,专制的君和统一的天下无疑成为中国政治的典型和理想,但是由于中国幅员广阔、交通不便,统一的理想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不时出现的方割据的局面,有时地方权力很大,中央政令无法贯彻实施,到清朝末年,军阀割据的出现成为中国历届封建王朝统一天下的梦想破灭的证明。
(二)有形政府——中央和地方
中央政府。秦汉时代,辅佐君主、总领庶政的丞相,或者叫相国,就像现在各国的首相,不直接处理各部政务,但对行政各部门有总揽指导责任。秦汉以后,中枢之政随时由君主指派人员负责,没有固定制度,原因在于君主不敢授权太大,宰相的位置受人尊崇,再给予大权,恐怕危及王室。因而,体现中国有形政府制度的宰辅制度,不能成为一种健全的政治制度的症结正在于此。到清末,开始用
内阁来维系人心,宰辅制度结束。
地方政府。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奠定了中国地方制度的基础。汉代在郡县之上又设州。唐朝藩镇割据造成地方权力的急剧膨胀。宋朝大规模削减地方权力。元朝在全国设立行中书省,实行地方分权制。明朝确定省为地方最大的区域,明清的督抚负责地方事务。
(三)无形政府——幕僚和书吏
中国古代官府内部组织设置很简单,地方官厅可以说没有法定的辅佐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各衙门一般政务的处理,要在法律以外罗致幕僚和书吏。这些幕僚和书吏都是官员的私人亲信,其中幕僚辅助长官,处理其职责范围内的各种事务,影响官员的决策和行为;书吏主要掌管簿书案牍事务,也叫吏胥,俗称书办。幕僚和书吏其实行使着政府的职权,但是又不是正式的政府官员,形成特有的无形政府。
(四)自然经济——农业和手工业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领主制和地主制两个社会阶段,西周到秦汉,生产力发展受到相当的限制,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繁荣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显著进步,牛耕以及铁制农具已经普及到南方边境地区,犁的结构也得到很大改进,栽培和耕作技术有了进一步完善,水力广泛应用。
宋元时期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在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军器、冶金、制盐的生产规模、品种、数量和技术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闻名世界的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三大发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和实际应用。明朝中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中国封建经济形式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限制,没有得到发展。
(五)思想文化——独尊儒术与儒、法、道并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内容丰富,儒家文化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孔子,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态势,儒家学说成为很重要的思想流派。汉朝建立后,作为汉武帝政治大一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被推上了独尊的地位。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学说跃上正统官学的宝座,成为封建国家社会的指导思想。
同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和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也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和儒家学说义气为统治阶级利用来作为社会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近现代国情(1840—1949)
(一)帝制与共和,革命与改良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舰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腐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对外国侵略者割地赔款、屈辱求和。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主张,提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但是很快遭到清政府的镇压而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许多爱国人士清醒地看到,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由于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并带来了长期的战乱。
(二)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合产生的官僚资本主义,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但是没有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农村大部分土地,与商人、高利贷者一起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民族资本主义非常软弱落后,在不同程度上以来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大多数限于破产或半破产的境地,生产力很不发达。
(三)战争频仍,人民困苦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战乱的国家,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开始,之后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几次国内战争使得国家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濒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村经济凋敝,农业生产停滞,农民生活不得温饱。城市工人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条件恶劣,工厂经常开工不足和破产、倒闭,工人在饥寒和死亡线上挣扎。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与全能主义
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得各种政治思潮在中国流传,其中最主要的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和全能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新文化运动后在中国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引导中国共产党夺取了全国政权。
民族主义在清朝末年开始用来反对满族的统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凝聚民族向心力的作用,振兴中华民族成为众多爱国人士的理想。
全能主义是指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随地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的指导思想,从事社会革命就必须用全能主义政治为手段,
使应付全面社会危机的一种对策。
三、当代中国国情(1949—2003)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处于非法的政治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过去非法的、一直为取得政权而努力的在野党,变成为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政党体系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和中国人民的选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执政党,确立了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作为当代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领导作用表现在政府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领导。
为了保证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必须处理好党政关系。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路线领导。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来领导,以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也有着客观的必要性。但是党的领导不是包办代替,过去党政不分的历史表现出诸多的弊端,需要在今后的党政关系改革中加以克服,实现党政职能分开是今后政党与政府关系的未来发展目标。
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还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包括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健全和发展党内民主制度;同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认真学习**思想和**理论,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力。
(二)计划经济体制正在消解,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形成,经济有所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学习原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计划经济制度,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1978年之后,中国逐步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1993年以后,中国对计划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深刻而重大的改革。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设计了新的经济体制的蓝图,提出政府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代替过去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做法,运用宏观调控的办法
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在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后,中国的计划经济成份逐步减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经过建国后多年的努力,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粮、棉、油、肉等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工业现代化程度提高,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布局逐步趋于合理,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新中国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得到大幅度的迅速提高。1997年逾1978年相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了3.3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12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1%和6.1%。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速度是7.3%。全国居民人均占有粮食量接近400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肉、蛋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为43.3公斤、17.5公斤和28.8公斤,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199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6.4%,比1980年下降了1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5.1%,比1978年下降了12.6个百分点。1997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11.9平方米和22.5平方米,分别为1978年的2.8倍和2.77倍。城市每百户拥有彩电率为100.5%,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率为92.4%。总之,现在市场商品供应丰富多彩,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充足,小康生活的目标在很多地区已经实现,在一些贫困地区也即将实现。
(四)政府管理逐步转向以人为本、便民服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既是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又是政府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事无巨细无所不管的管理方式,不仅社会的经济活动要受到政府的管制,甚至是个人的日常生活,都要受到政府的具体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下,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各种被管理的对象是没有多少自主权的,只是被动的管理对象。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奋斗历程,现在的政府已经和正在朝着以人为本、便民服务的方向发展。
中国建国后,政府体制改革伴随着政府行政管理的发展过程,过去政府作为高高在上的机构对社会和公民进行控制和管制的形象逐步改变。通过多次的政府
行政改革,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到宏观调控和服务社会上来。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为便于人民群众知情和监督,要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政府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提供服务,政府要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加快政企分开,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并适应新形势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强调公务员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办事情、作决策,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真正珍惜民力,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五)改革开放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中国建国后,由于当时两极对立的国际形势的影响,新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策,在一段时期甚至和世界隔绝,失去了和世界同时发展进步的机会。后来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中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政策也逐步暴露出许多弊端,阻碍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发展与进步。1978年之后,中国采取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发展经济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取向。
在经济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上逐步发展民主与法制,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同时实行对内和对外开放政策,国内地区间合作加强,国际上交流和合作也日益广泛。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史上,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都会深深铭刻在人们的心中。1978年,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中国社会生产力藉此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温饱问题迎刃而解;1992年,**南方谈话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又一次空前解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十分不开的。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促使中国社会生产力新的大解放、大发展和
大高潮。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成为中国事业的建设者。中共的群众基础增强了,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壮大了。同时还提出要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程度参与分配,从而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会逐步被冲破,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会被逐步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会逐步被革除。同时实际存在的经济全球化也迫使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继续实行,又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将大大拓展中国经济发展新的空间,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积极主动地做好对外开放各项工作,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指导,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境外投资兴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时中国政府还将积极开展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继续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得到更好地落实和发展。
作文五:《中国国情论》800字
国情当然是处于当时时代的人造成的。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领导方式也就不存在这个所谓的中国国情。所以在说国情的时候往往就是在说人。
中国国情是人为活动的造成,那么就意味着它是可以改变的。决定历史的仍然是历史。但历史始终是符合人的需要而变化着的,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全部。那么作为历史和现实的中国国情就是随着人的活动而展开。显然它就是不确定的,时时刻刻在变化着。结果是原因的结果,原因的不确定带来的是结果是不一样的,显然原因是多纬的。
什么是中国国情?从经济上讲,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民还很穷。从文化上讲,我们的主观专制意识还很强大。现下就有一种论调说我们的身体和欧洲人不一样。就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的足球输了球没出线是必然的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所以国情是可以改变的,必然性的存在不能导致偶然性的丧失。刘翔是偶然的,也是幸运的。然而中国足球呢?说是制度的问题,这就是国情吗?国情不能成为一切问题的借口,它只是一种存在。也许当下的人们唯一要改变的就是这样的国情。
国情这个概念适用在于方法论,它是一切人对存在进行变革的前提,切合国情进行的活动是必要的。但是,它也不是某些失败的借口,它不能成为国家本体论。
从来就反对一概地将国情作为工作失误的原因,有错的永远是人,而不是人造成的后果。当前的所谓国情就是所有的人活动的结果。
官方在为一些负面现状或一些被批评的政策辩解时,总习惯搬出“特殊国情”的论述,殊不知如此将持续地削弱中国软实力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中国确实有着它的特殊国情,总理**就曾指出,中国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口,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任何显著的成就,除以13亿人口,也会变得微不足道。
虽然国情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中国的某些问题,但是过度地扩大范围使用,反而难以取信于人,尤其在涉及普世意义的价值和理想的社会内容时,如自由、人权、法治、民主原则等,就很难以说这些普遍价值由于国情的特殊而独独不容于中国。
有利自己的就说是“与国际接轨”,不利于自己的就说是“不符合中国国情”。这也是中国当下的“中国国情”。
作文六:《当代中国国情》7900字
当代中国国情 1国土与资源 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其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 中国领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北纬53?30′南到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纬4?跨纬度49度多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经135?05′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3?40′跨经度60多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距离都在5000公里以上。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海岸地势平坦多优良港湾且大部分为终年不冻港。中国大陆的东部与南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渤海为中国的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在中国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其中最大为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位于台湾岛东北海面上的钓鱼岛、赤尾屿是中国最东的岛屿。散布在南海上的岛屿、礁、滩总称南海诸岛为中国最南的岛屿群依照位置不同称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地形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 高达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河流和湖泊 中国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者多达1500余条。由于主要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从河源到河口落差很大因此中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注入海洋的外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等向东流入太平洋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向东流出国境再向南注入印度洋河流的上方是长504.6公里、深6009米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则国土状况 项目 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 960 海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473 海洋平均深度米 961 海洋最大深度米 5377 岸线总长度公里 32000 大陆岸线长度公里 18000 岛屿岸线长度公里 14000 岛屿个数个 5400 岛屿面积万平方公里 3.87 注岛屿面积未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 向北流出国境注入北冰洋。流入内陆湖或消失于沙漠、盐滩之中的内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6。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全长2179公里。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为世界第三大河。其上游穿行于高山深谷之间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长江也是中国东西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天然河道优越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黄河流域牧场丰美矿藏丰富历史上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黑龙江是中国北部的大河全长4350公里其中有3101公里流经中国境内珠江为中国南部的大河全长2214公里。除天然河流外中国还有一条著名的
人工河那就是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它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北起北京南抵浙江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801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中国境内湖泊众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是湖泊最多的两个地区。前者为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其中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最大面积3583平方公里后者主要分布着咸水湖有青海湖、纳木湖、奇林湖等当中以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最大面积4583平方公里。 气候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人类居住与生存。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每年9月至次年4月干寒的冬季风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来寒冷干燥南北温差甚大。每年的4月至9月暖湿的夏季风从东部和南部海洋吹来普遍高温多雨南北温差甚小。中国从南至北呈现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六个温度带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异很大东南沿海可达1500毫米以上西北内陆只有200毫米以下。 土地和矿产 形容中国的土地和矿产时人们常常要用到许多庞大的数字。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滩涂等在中国都有大面积分布。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草原多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而森林大都集中在东北和西南边远地区。 中国现有耕地18.2574亿亩。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耕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的东北平原是中国第一大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亚麻和甜菜。华北平原大多是褐色土壤土层深厚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流和湖泊星罗棋布是中国主要的水稻、淡水鱼产区素称“鱼米之乡”并且盛产茶叶和桑蚕。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多为紫色土壤气候暖湿农作物可四季生长盛产水稻、油菜和甘蔗。珠江三侵奘?久磕昕墒栈穸寥巍?中国的森林面积较小约为15894万公顷。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遍布望不到边的红松、落叶松、黄花松等针叶林及白桦、柞树、水曲柳、杨树、榆树等阔叶林。其次为西南天然林区该区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云南松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楠、红木等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是中国少有的热带阔叶林区森林植物多达5000余种有“植物王国”之称。 中国的草地面积约40000万公顷。在从东北到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的广阔草原上分布着多个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为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出产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和蒙古绵羊。新疆天山南北也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场和牲畜良种基地出产著名的伊犁马和新疆细毛羊。 中国耕地、森林、草地面积的绝对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相对数量却很少。尤其是耕地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中国均能找到且储量丰富。截至2007年初全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煤、铁、铜、铝、锑、钼、锰、锡、铅、锌、汞等主要矿产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煤炭保有储量为10033亿吨主要分布在北部尤以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最为丰富。铁矿的保有储量为457亿吨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磷、硫等矿产也很丰富。石油主要蕴藏在西北地区其次为东北、华北地区和东部沿海浅海大陆架。稀土金属的储量比世界其他国家的稀土总量还多。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实施 中国发布实施20082015年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我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发现矿产地800余处 动物和植物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有6266种其中陆栖脊椎动物2404种鱼类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总类的10。大熊猫、金丝猴、华
南虎、褐马鸡、丹顶鹤、朱鹮、白鳍豚、扬子鳄等百余种中国特产的珍稀野生动物闻名于世。毛色黑白相间的大型哺乳动物——大熊猫体重可达135公斤靠吃嫩竹和竹笋为生目前只剩下1000余只由于极其珍贵已成为世界保护野生动物的标志。 丹顶鹤体长可达1.2米以上身上覆盖着白色羽毛头顶上长着一小块丹红色的裸露皮肤它在东亚地区被视为quot长寿quot的象征。白鳍豚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淡水鲸类之一1980年首次从长江里捕获一头雄性白鳍豚引起世界豚类研究界的极大兴趣。 中国也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仅高等植物就有3.2万余种。北半球寒、温、热各带植被的主要植物在中国几乎都可以看到。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2800余种水杉、水松、银杉、杉木、金钱松、台湾杉、福建柏、珙桐、杜仲、喜树等为中国所特有。水杉是一种高大乔木被列为世界古稀名贵植物。金钱松产于长江流域山地叶子簇生在短枝上状如铜钱春夏 苍绿秋天变黄是世界五大庭园珍贵树种之一。中国食用植物有2000余种药用植物3000多种长白山的人参、西藏的红花、宁夏的枸杞、云南和贵州的三七等都是名贵药材。花卉植物种类极多quot花中之王quot——牡丹为中国固有它花朵型大、多瓣色彩艳丽被推崇为中国的quot国花quot之一。 现行省级行政区划分及其简称台湾地区 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 2族与宗教 民族人口与分布 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由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中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及其实施作出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中国蒙古族聚居地区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目前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同时中国还在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补充形式。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 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们在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拥有自治权。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则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其他组成人员中依法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国少数民族干部总数达290多万人。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截至2004年底截至2004年底民
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133个单行条例418个。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68件。三是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目前中国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28种本民族文字。2003年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有4787种印数5034万册杂志205种印数781万册报刊88种印数13130万份。目前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彝等少数民族文字已有编码字符集、字型、键盘的国家标准文字软件已实现Windows系统上的运行和激光照排。四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截至2004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约2.39万座教职人员约2.7万人。此外民族自治地方还有权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自主安排、管理和发展本地方经济建设事业自主管理地方财政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年中央政府在西藏直接投资39亿元人民币建设了30项工程。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期间中央政府在西藏投资312亿元人民币建设117个项目。 在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民族自治地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持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和睦的良好局面。1994—2003年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1994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人均的63.52003年上升至66.3。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74亿元人民币比1994年增加了2.3倍。同年西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871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人均的75.5新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700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06.6。 由于成功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 国家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主要包括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扶持民族自治地方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等等。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4年底陆续开工60多个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达8500多亿元涉及交通、能源、教育、卫生、环保等多方面。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中的83个自治县被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国家制定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及组织实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口支援行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都将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国家对西藏的发展给予特殊安排。1994—2001 国当代宗教概况 中国宗教概况 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信教者有一亿多人。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此外还有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蒙古、珞巴、门巴、土、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瑶、彝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汉族中有些人信仰
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公元四世纪后开始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藏传佛教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流传于西藏和内蒙古等地。全国共有佛教寺庙1.3万余座。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七世纪中叶。到了元代伊斯兰教兴盛起来。现在全国共有清真寺3万余座。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纪起逐渐传入中国基督教新教于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现在全国共有天主教堂、会所4600嘧浇烫?.2万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5万余处。道教形成于公元二世纪奉春秋时期的道家老子为教祖以其《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全国共有道教宫观1500多座。 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年月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年月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中国在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通则》、《教育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广告法》等法律中还规定公民不分宗教信仰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公民不分宗教信仰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名民族人民都要互相尊重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公民在就业上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广告、商标不得含有对民族、宗教歧视性内容。 中国政府颁布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以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中国政府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尊重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外国人在宗教方面同中国宗教界进行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年月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就中国的宗教现状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司法行政保障和监督对独立自主自办宗教事业的支持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保护五方面阐述了中国充分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到年全国共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年月日成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中国天主教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个全国性宗教团体和多个地方性宗教团体共有宗教活动场所万处宗教教职人员多万人宗教院校所参加宗教活动的信教人数多万。这些宗教团体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持“自治、自养、自传”的方针独立地组织宗教活动办理教务开办宗教院校培养年轻宗教职员同时开展同外国宗教团体及宗教界人士之间的友好往来出席国际宗教会议和宗教学术会议。 截至年中国有各宗教团体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所。在中国约万宗教教职人员中有佛教出家僧尼约万人、道教乾道和坤道余人、伊斯兰伊玛目和阿訇余人、天主教教职人员人、基督教教牧传道人员余人。 3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和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
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按照选举.
作文七:《把握中国国情》3100字
把握中国国情对于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性
摘 要:国情(national conditions),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一个国家能否健康快速地发展的基础,对于国家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国情;建设;改革;重要性;意义
一、我国国情分析
我们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情带有其基本特征,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基本国情。 我国具体国情有:
资源方面:种类繁多,分布不均,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少。
地理方面:位于东南亚,与多个国家接壤,总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三个阶梯,北至漠河,南到曾母暗沙。经济方面: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很快,连续多年GDP增长率在8%~10%,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很好的防止了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
军事方面: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军力与过去比较有了长足的进步,全面向现代化军队转变,国防力量有了提高,国人感到欣慰。
科技方面:不论是高尖端科技还是其他方面,中国与西方和美国还有一定距离,并且现在面临多方面的技术封锁,中国也很少花费资金去研究与创新,所以中国要想成为科技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口方面: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目前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现在人口老龄化很快。
政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把握中国国情的意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二节:“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提出: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现实国情。**强调:要对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及国情教育,目的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抬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的出发点。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准确把握基本国情,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的基本要求。从世界的本原来说,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因此,办任何事情,都得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相反。主观可以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但归根结底是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是客观的反映。所以,恩格斯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一著名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赖以发生发展的真实根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现实就是本国的国情。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就必须研究和认清国情,一切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而不是从其他任何的主观意志出发。
社会主义作为人们经历千辛万苦而选定的一种社会制度,作为消除资本主义弊端的一种新生事物,人们总愿意把它设想得非常完美,总愿意把它建设得更快一些、更好一点。这种心情和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仅有热情而无科学的思想方法,就会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本国国情。例如,在社会理想上,总是把未来描绘得完美无缺;在发展阶段上,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在建设计划上,好高骛远,提出不切实际的指标;在发展速度上,动辄实行超高速增长;在动员群众时,爱许有鼓动性但很难达到的诺言;在制定政策时,主观想象,脱离群众的实际。所有这些不从实际出发,不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做法,都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教训,中国的建设和改革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基本国情,不能盲目追求快,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勿让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的类似悲剧再一次上演。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前提,就是对中国国情真实、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对基本国情了解还不多,有些人生吞活剥书本上的某些条条,生吞活剥外国的某些经验,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同志一贯重视了解和掌握中国国情。他对中国革命的参与、研究和领导,首先就是从研究国情开始的。他多次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正是在对中国国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的基础上,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正确地制定了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战略和策略,胜利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
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志一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他就强调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
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点转移以后,**同志指出:
党在新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都是在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近20年来的全部成就,也都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断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而取得的。现在,我们面临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新世纪全面推进的历史性任务,仍然需要坚持科学分析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只有准确地把握基本国情,才能科学地制定和执行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为指导社会实践、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都是适应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的,归根结底,都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的。例如,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政策,等等,只有实行这些政策,才与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符合。准确地把握基本国情,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坚持这些政策的必要性,从而更坚决地执行这些政策。
三、小结
总的来说把握中国国情对于建设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把握中国国情,有助于克服急躁冒进、超越阶段的错误倾向,实事求是地去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其次,把握中国国情,有助于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正确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再次,把握中国国情,有助于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是决定科学发展与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最后,把握中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目标定位于加快发展,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经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把加快发展作为我国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 只有认识国情,社会才能发展,改革才能深化,祖国才能更加强大。
作文八:《中国国情论文》2900字
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姓名:王双保 学号:201012044050 专业:工商管理
随着环境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传统观点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若要保护环境则会限制经济的发展。我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当,导致两者的相克,通过对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进行改革,并进行环境制度的创新,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相关联,就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 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为了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大,应当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训练有素的执法队伍和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或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兴建,凡是超标或者超过总量质量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要受到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让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或单位补偿环境损失,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一再出现
中国拥有13亿人口, 是一个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大国。世界上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 都曾经造成过严重的环境污染。那么, 中国目前应当如何对待和处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呢,美国「全球环境基金」的环境问题专家宋荔认为, 发展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关系, 是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 就是片面经济利益和全面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 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
的利益平衡问题。宋荔指出, 尽管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早期经历过严重的环境恶化, 但这只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 通过政策设计和调整, 完全可以避免重蹈覆辄。制 度设计即包括有效的利用市场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利用市场机制方面可以参考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管理方式。在目前应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加强立法和执法。用行政管制手段,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执行,以禁止、限制或要求经济主体的特定行为。如最低技术标准、排污限额或指标。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基础 的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定的刺激方式,将资源环境的成本纳入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从而间接地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如排污收费、污染税、生态环境补偿税、财政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也即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从决策开始就要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使三者协调发展。
在当时的开发年代,包括发达国家都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心,主要在1972年如开联合国环境大会之后。
美国1899~1948年期间,环境污染在美国尚未成为全局性问题,加上联邦政府的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管制职能主要靠地方政府行使,且侧重于水资源的保护。从整体来说,各个地方的政策成效很不平衡。1948~1970年时期,1948年颁布水源污染控制法,联邦政府开始真正介入环境保护。1970~1980年时期,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取得成效。1972年颁布了净水法。由于财政经费充足,加上美国各界对污染问题高度重视,环保手段大大强化,进一不提高了环保系统各层次措施的协调配套能力。但是,巨额环保开支成为美国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厉的管制措施对整个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极大关注。
韩国60年代开始“汉江奇迹” ,那时,工厂的烟尘被称为“繁荣的烟尘”。人们陶醉于经济的发展之中。在经济增长至上主义的时代,虽然也有一部分舆论强调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但占压倒多数的立场反倒人为经济增长才是维护环境的先决条件。只有经济增长国家和个人才能富裕起来,只有富裕了,才能维护环境。进入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一边倒政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国民也开始切实感受到,经济增长和环境,大体上处于“相抵消”(trade-off)的关系,
这时环境问题得到重视,政府和民间都开始行动起来,但力度还不是很大。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到了80年代末,才开始初见成果。到了90年代,环境意识在国民之中极大高涨起来。但韩国的环境保护,总的来说仍只停留在“改良主义”的水平上
美国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多层次的。就整体而言,其特点是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辅之以一定的经济手段。主要有:1、直接的行政管制2、自愿管制3、责任赔偿制4、污染税制5、津贴制等 。。
日本和台湾也大致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所以我们分析,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一个“试验和失误”。从环境无知的阶段,到环境认识的模糊阶段。然后是知到行的过渡阶段。最后达到环境保护的官民共同行动阶段。 治理和管理手段、方式。
日本现在强调的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首先在法律和有关政策、计划中明确社会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第二,把环境考虑纳入政府的政策、计划和重在公共项目。第三,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综合决策。第四,日本民众和NGO的参与及其综合决策活动。
台湾的对策有:1、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2、对城市与重点经济区、工业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3、推行“清洁生产”。主要措施: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正常机制。2、较大幅度地增加环保投入,积极治理污染,加快环境保护建设。3、加强以立法为中心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法规,强化法治。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污染处理。
从这些国家治理和管理环境的手段、方式来看,都强调了政府的干预。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在具体的行动中不尽相同,有各个国家的特色。
所以在中国,中国的经济与环境也要在政府的引导下,走出一条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路子,不要重蹈欧美等国家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杨庆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9期,1994
2)冯 薇,《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其局限性》,《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1期,2002
3)许云霄等,《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建议》,《山西高等学校
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2002
4)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商业研究》,第6期,2002 5)魏一鸣等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多目标集成模型》,《系
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第8期,2002
6)范桓山,《我国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取向》,《国有资产管理》,第1期,2002
作文九:《中国国情文档》4600字
你知道什么是“中国国情”吗?
来源: 王仁的日志
转自人人2010-06-29 犀利公
当全球发达国家财政收入维持在1%左右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时,中国今年前五个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却达到了30.8%,令世界惊叹。国税总局的官员说,全年突破8万亿已成定局,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认为,按照大部分国家将所有政府收入都视为财政收入这一惯例,中国的财政收入并不只公布的这些,还要加上基金收入1.8万亿,国有资本收益421亿等,全年实际可达10万亿之巨。
这是官员之福,却是百姓之祸。
1950-2010年60年间,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近一千倍,而民众收入只增长了19倍。
1978-2008年30年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开支由每年52.9亿实际增长到4万多亿,增长了800倍,仅“三公开支”每年就达到一万亿。
一面是长春市公安局购买单价3万的笔记本“机皇”,山东省粮食局一顿饭吃掉一万五。一面却是江西抚河唱凯堤因300万资金缺口而不能及时加固导致崩溃,造成民众财产损失10个亿。昨天《新闻1+1》节目中,白岩松评论道:“我们看似很富,但有些领域很穷;看似有些领域很穷,但大的国库又很富。”
对于一个丝毫不受监督的政府而言,财政收入的每一次增长,必将伴随着一次新的吃官饭队伍的膨胀、一次新的贪腐狂潮、一次新的盛世表演冲动、一次新的投资浪费(对外资本投资、对内大项目投资)。以美国“两房”债券为例。由于美、中两国政府联手保密,中国持有的准确数字始终是个谜。标准普尔说中国持有3400亿美元,专家评估说实际持有5000亿美元。6月16日,“两房”股票正式从纽交所退市,回到场外柜台交易,中国想卖出将越来越难,其价值只能停留在账面上。目前“两房”核心资产只有 700 多亿美元,但其衍生债券总值却高达5.2万亿美元,去年一年又合计亏损了936 亿美元,其债券已经是一文不值,没有任何大的机构愿意持有,中国卖给谁?更要命的是,6月17日,美国众议院达成一致,把“两房”列入可能遭到清算的金融实体,可能考虑让其破产。一旦如此,中国的5000亿美元“两房”债将血本无归。真是应了那句话:财力越大,政府的失误就越大。【但政府和官员谁也不会承担这个责任。这就是官本位体制腐而不败的原因。】
白岩松说:“媒体更关心的是,你(政府)是不是把钱会花在老百姓的身上,花在诸如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等这方面,也就是花到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身上。……关注你能不能透
明,能不能公平、公正,能不能催化下一轮包括体制改革这一方面的东西。”
对于非民选的政府而言,它最惧怕的就是透明。
民众通常将教育、医疗、住房称为压在身上的新“三座大山”,殊不知,真正的大山是官员和政府。截至2009年,我国财政供养人数约为6700万人,官民比例是1∶19。历史学家统计出我国不同时期的官民比例:西汉时期1∶7945,东汉1∶7464,唐代1∶3927,元代1∶2613,明代1∶2299,清代1∶911,民国时期1∶800,解放初期(1949年)1∶600。
横向比较,我国也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出许多,如美国2009年财政供养人数是310万人,官民比例约为1∶94。
中国的行政区划设置是省、地市、县、乡四级,加上吃地方皇粮的村委会,实际是五级。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是省(州)、县、乡三级。“地市”是中国独有的行政怪物,它靠吸吮县乡的血液而壮大,却将农民排斥在城市之外,这是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有333个地级以上城市,声称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有183个(建设部2008年统计),而全球真正称得上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也就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四五个城市。由此你可以想象出中国这些行政怪物的疯狂;由此你也就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追求大机场、大广场、大马路、大的奥体中心、大的办公楼群,其逻辑与中国的大学追求大门气派和大楼豪华是一样的。
中国的官员体系设置通常是“党政军三条线、六大班子”,军队不算,是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五大班子”。机构臃肿和官员膨胀已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先看看中央政府组成。
中国中央政府有1个办公厅、27个组成部委、1个直属特设机构、16个直属机构、4个办事机构、17个直属事业单位、22个国家局、28个议事协调机构,合计116个部级、副部级单位。
美国有15个部(国务院、国防部、财政部、司法部、内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劳工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教育部、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交通部、能源部、退伍军人事务部、国土安全部)。
日本有1府12省厅(首相府、总务省、法务省、外务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防卫省、警察厅)。
再看看处、局两级官员人数。
县处级:1962年全国县处级干部为5370余名,2002年达到23万7500余名,2005年又膨胀到30万5000余名,是1962年的56倍,而同期全国人口增长约一倍。
地厅(司局)级:中央编制规定全国正局级为4865名、副局级为17410名,合计22275名。2006年
底实际正局级有11075名、副局级有86580名,合计97655名,是规定的4.4倍。
上述数据并不准确,因为官员数量与“三公开支”一样,属于国家机密。据估算,目前全国处、局两个级别的官员数量应当是5年前二倍以上,接近百万之众。因为近几年,各地行政晋级大比拼,出现了众多副省级的市、副市级的县、副县级的乡镇、副乡级的村,还有众多的某某级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打开中国任何一个县级以上政府网站,仅公开的五大班子正副职位,都是一个吓人的数字。一位网友根据政府网站公开的数字对安徽省做了一次精确统计:全省53个县(不含县级市),县长总数532名,平均每县10名以上,最多的达13人(和县、广德县)。人口最少的黟县有县长1名、副县长8名,全县人口万,平均每位县长管1万人。这仅是县政府的配置,考虑党委、人大、政协、纪委四套班子,再加上每位领导所配的助理、秘书、司机等,队伍蔚为壮观,比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中央政府都庞大,难怪中国一个县政府的大楼比人家首相府都要壮观,官多呀!
官多就要钱花,这就是政府不断攫取的原因。在《论时寒冰的叹息》一文中,犀利公指出:供养庞大的政府【官本位体制】是最大的“讲政治”。
一位网友指出:当今中国,把“官”的问题解决了,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
一位网民留言道:“赶快去考公务员,还是政府最有钱。”
白岩松说:“每次路过长安街,看到中南海新华门,在警卫的后面能看到五个鲜红的大字“为人民服务”。 ……如果把新华门比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国库也跟它相关。怎么样在有了8万亿这样一个标志性的数字、成了世界第二之后,慢慢让每一个老百姓能够感受到国家已经富了,我也富了,每个人的笑容证明你真的是世界第二。”
约束不了政府捞钱的手,犀利公有理由相信:国富民不强,崛起梦一场。
当领导说“老子的队伍还要扩大”时,你不必惊诧,因为他们不差钱。
附录:中国一个县的标配机构(不知你能否一口气看得完)
一、县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
1.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县委员会
3.县中级人民法院
4.县人民检察院
二、县政府
5.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6.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7.县经济委员会
8.县教育局
9.县科学技术局
10.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1.县公安局
12.县监察局
13.县民政局
14.县司法局
15.县财政局
16.县人事局
17.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8.县国土资源局
19.县规划局
20.
县建设局
21.县市政管理委员会
22.县交通局
23.县粮食局
24.县商务局
25.县文化局
26.县卫生局
27.县人口与计生委
28.县审计局
29.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30.县地方税务局
31.县国家税务局
32.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33.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34.县环境保护局
35.县水利局
36.县工业促进局
37.县农业局
38.县广播电视局
39.县新闻出版局
40.县文物局
41.县体育局
42.县统计局
43.县物价局
44.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45.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46.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47.县信访局
48.县人民政府研究室
49.县人民防空办公室
50.县林业局
51.县信息产业局
52.县老龄委
53.县行政服务中心
54.县招商局
55.县房产管理局
56.县外事侨务旅游局
57.县水产局
58.县知识产权局
三、县委
59.县纪委监察局
60.县委组织部
61.县委宣传部
62.县委政法委员会
63.县委政研室
64.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65.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66.县国家保密局
67.县委统战部
68.县委党校
四、县政府其他委办局
69.县地震局
70.县中医管理局
71.县路政局
72.县乡镇企业局
73.县运输管理局
74.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75.县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
76.县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77.县城县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78.县老干部局
79.县政府采购办公室
80.县监狱管理局
81.县政府新闻办公室(外宣办)
82.县人民政府参事室
83.县档案局(馆)
84.县版权局
85.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86.县机构编制委员会
87.县政府口岸办公室
88.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89.县公安消防局
90.县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
五、县人民团体(比照公务员)
91.县妇联
92.中国贸促会分会
93.县残疾人联合会
94.县海外联谊会
95.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96.县科协
97.共青团市委
98.县总工会
99.县消费者协会
100.县摄影家协会
101.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02.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03.县工商业联合会
104.县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105.县志愿者协会
六、县事业单位(财政列支)
106.县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
107.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108.县委县政府招待办
109.县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
110.县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111.县招投标中心
112.县经济信息中心
113.县投资管理中心
114.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115.县电信分公司
116.县移动分公司
117.县联通分公司
118.县铁通分公司
119.县供电公司
120.县邮政局
121.县国有资产管理
局
122.县气象局
.县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124.县通信管理局
125.县投资促进局
126.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127.县医疗保险局
128.县无线电管理局
129.县科学技术研究院
130.县勘察设计研究院
131.县人才市场
132.县图书馆
133.县公路总段
134.县中心血站
135.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6.县人民医院
137.县中医院
138.县妇幼保健院
139.县高级中学
140.县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七、县其它办、会
县打假办,县打拐办,县扫黄办,县驻地市办,县驻省会办,县驻京办,县教学仪器供应(管理)站(办),县医疗卫生用品供应管理办(中心),县史研究室,县职教中心(办),县德育办,县未保办,县电教中心,县初招办,县中招办,县高招办,县自考办,县防雷办,县退安办,县精神文明办,县拆迁办,县工商联,县民革,县农公党委,县民盟,县致公党委,县民建,县民进,县九三学社,县台盟,县黄埔同学会,县台商联谊会。
作文十:《中国国情报告》6500字
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关于中国国情的报告
2009年09月03日20:28??来源:新华社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图表:新中国60年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新华社发
(新中国成立60年特稿)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
--关于中国国情的报告
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 张旭东、韩洁、储国强、姜锐)“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这道简单而又复杂的算术题,对拥有13亿人的中国国情作出了透彻解答。
治国难,治大国更难。
60年来,站立起来的亿万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破解着粮食、脱贫等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书写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不过,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还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民生难题等诸多挑战,我们尤需保持忧患意识,务必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在奋进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置于首位:60年来,中国人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在新的发展阶段,仍有一系列难题待破解
今年82岁的侯丙新已很少下田劳动,但这位陕西省合阳县路一村的关中老农,仍十分挂念粮食收成。他说:“过去饿肚子的滋味实在不好受。饿极了,大家就把苜蓿、小麦叶子晒干磨碎来充饥。”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少、吃不饱,像侯丙新一样的不少中国人,都有着挨饿的难忘记忆。
面对诞生的新中国,当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这样冷言相向: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从一个侧面看,艾奇逊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13亿吨,人均仅209公斤原粮,许多人处于挨饿状态。解决吃饭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要紧的大事。中国在1955年不得不实行粮票制度,这也成为粮食短缺时代的历史印记。
民以食为天。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一纸“大包干”契约,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推广,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之激发。
从1982年到1991年的1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每年增长8%,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创造出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
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下,中国粮食实现了连续6年大丰收的佳绩。2008年初的数据表明,国家储备粮库存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
这,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生存与发展,像两根平行红线贯穿新中国的历史。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解决,是伴随着大规模绝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期进行的。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脱贫致富,国富民强,成为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一曲优美的《沂蒙山小调》常常唤起人们对山东临沂--沂蒙山革命老区的深情怀恋。但曾几何时,沂蒙山区也是贫困的代名词。
经过多年的奋斗,1996年临沂所属的6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掉了贫困帽子。2004年,临沂实现人均GDP过万元;2008年,临沂位居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第5位。
说起沂蒙老区的变化,临沂市市长张少军豪情满怀,“如今,新一代临沂人凭借沂蒙精神,在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临沂脱胎换骨的巨变,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扶贫的巨大成就。
世界银行2008年数据显示,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
“我刚到中国时,农村的生产活动仅限于耕地,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但现在,中国农村面貌一新,很多农民到城市里打工,他们的收入也多元化了。”曾任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第一任首席代表的林重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经过6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1979年3月,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来京,当他身着时髦风衣行走在长安街时,围观的国人还都是穿着统一样式、单一色调的蓝灰中山装。如今,人们五彩缤纷的衣着反映着富于个性的时尚消费观念。
腰包鼓起来的中国老百姓,衣、食、住、行、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过去象征财富的“三大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是彩电、冰箱和洗衣机;90年代是手机、空调和音响;进入21世纪,则是房子、车子和电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目前中国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平衡的小康。围绕着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中国仍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以粮食为例:尽管粮食实现了6年“连增”,但粮食安全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如何确保13亿人的饭碗仍是今后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特别令人担心的是,近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4亿亩,目前仅为18.27亿亩。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难度很大。
贫困问题同样面临挑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介绍,2008年我国政府调整了国内贫困线,实行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标准,贫困人口还有4007万人。
与此同时,中国发展还面临着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难题。
据相关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88年的1.86∶1扩大到2000年的2.79∶1,而这一比例近年来还有扩大趋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改革开放30年,城乡二元结构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大的格局并没有改变。
“当前,我国已从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社会步入发展型社会。”迟福林表示,在新阶段,要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就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朝着更高层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迈进!
探寻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之道:60年来,中国确立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一条玉带般清澈的溪水穿过古滇国的一座小城,于是有了今天的云南小城“玉溪”。
年近七旬的曾大爷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的玉溪河,那是一条亮汪汪的河流。“夏天跳进河里,清凉的河水浸透身体,劳累顿时就不见了。”
河水静静地流淌,转眼进入上世纪70年代,玉溪这座小城市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那时只顾得上抓生产,人们还没有环保意识,沿岸工厂将工业废水排放到河中……“老玉溪人”儿时在河里捉鱼摸虾的情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令人厌恶的臭水沟。
直到3年前,在“生态立市”的战略指导下,玉溪河得以整治。“前溪花满草满,隔岸云宽水宽”的昔日景象重现。
玉溪河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变化交互作用的一个缩影。
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一问题更为关键。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在一片废墟上诞生的新中国,不保护自然环境,是难以富强和发展的。
**、**等老一辈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对保护自然环境给予高度重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不过,由于人口增加迅速,伴随大规模的建设开发活动,上世纪50年代后,砍林伐木一时成风。
1966年,**在总结经济中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时曾痛心表示:“治水治错了,树砍多了,下一代人也要说你。”
不过,在人口和资源的尖锐矛盾下,多年来,生态环境总体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机能呈现较为严重下降。
前些年频频来袭的沙尘暴,淮河、松花江、太湖等诸多以“水美”著称的河流、湖泊的“水污染”事件……一桩桩触目惊心的环境恶化事例,分明是自然界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英国的《经济学家》曾撰文指出:1978年至2007年的29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7%。但是中国还需要在生态环境方面创造环保奇迹,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发展奇迹。
“归根到底,过去我们走的是一条粗放式增长之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日益突出。我们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
以近年来热衷兴建的高耗能电解铝行业为例,吴敬琏算了一笔账:企业表面赚了钱,但算上国家补贴的优惠电价,国民财富实际上是净损失,而且环境污染成本还没有算进去。
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之一,但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特别是森林、耕地、淡水、石油、天然气、铁矿等对经济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资源。
胡鞍钢认为,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
经济增速负8.1%,作为全国今年一季度唯一负增长的省份,资源能源大省山西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
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山西曾在2001年至2007年间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资源高度依赖和单一粗放增长方式频频亮起“红灯”。
在山西的很多城市,白天少有蓝天白云,黑夜少有月亮星星,湛蓝的天空和新鲜的空气成为市民们渴求的“奢侈品”。而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之时,多年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弊端更加暴露无遗。
痛定思痛。在负增长的背景下,山西毅然做出了“黑”转“绿”的抉择:立志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摈弃“污染的GDP”。
山西转变发展方式的“阵痛”折射出中国在谋求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必然经历。
“无论是历史的教训,还是现实之需,我们都必须摆脱和抛弃黑色发展之路,寻求绿色发展之路。”胡鞍钢说。
从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上项目、到动用“区域限批”行政手段发布“环保警示”、再到力度更大的“绿色金融政策”,近年来,一轮又一轮的“环保风暴”彰显出中国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力度。
面向未来,中国正以更加自觉、主动的姿态迎接“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十一五”规划中,设定了5年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今年上半年提出加大扶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新举措,力争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一个个目标,一项项措施,显示出中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决心和信心。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前所未有地在城乡建筑中推广使用太阳能,更多国家补贴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1.5亿只节能灯推广计划深入千家万户,就连为迎接国庆大典装扮一新的正阳门城楼也将夜景照明设备全部更换为节能灯……
历史昭示未来。坚持科学发展,做出绿色贡献,这是一条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60年来,中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满足人民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责艰任重
一切生产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太阳升起,红光满天,文盲睁呀睁开了眼……”上世纪50年代,无数人唱着这首在农村广泛流行的《扫盲歌》,加入了扫盲大军。
“刚解放时,村子里连一个会写信的人都没有,我就响应党的号召,开始为村里人扫盲。”编写这首歌的河南省唐河县农民教师马景武,当年具有村里“最高学历”--初中毕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历经战争和苦难后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深知,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中国5.5亿人口中,80%是文盲,少数民族中文盲率高达95%以上。到2008年底,全国小学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
60年来,从恢复高考到高考扩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中国教育走过了气势恢宏的发展历程。
“我国已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
就业是民生之本。破解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绝非易事。
1980年,20岁的何红军接替父亲进了青岛自行车厂,成为一名正式工人。“那个年代,城里人就业以‘接班’为主,很少有主动找工作的,受教育的知识青年也是服从国家分配。”何红军说。
如今,何红军已经从那家倒闭的国有工厂下岗,近十年来她从事过个体经营,搞过家政服务,也在私营企业干过。
何红军的经历正是60年来我国就业体制不断变革的缩影。
从计划经济时代“统一分配、统一招收、统一调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到改革开放后打破“铁饭碗”用工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60年来,中国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就业体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解了“1979年至1983年间的1000多万上山下乡人员返城就业”、“1998年至2001年间数千万国企职工下岗再就业”等历史难题,努力形成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局面。
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医疗卫生保障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中国在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迅速、有效地控制了肆虐中华大地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并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设施。而以“赤脚医生”为代表的低投入、广覆盖的基础防疫和医疗救助体系,成为世界医疗卫生史上辉煌的一页。
60年过去了。在昔日旧中国“人遗矢,鬼唱歌”的灾难深重的土地上,已呈现出人寿年丰,欣欣向荣的景象。
几组数据对此进行了有力的佐证:在世卫组织衡量一国人口健康状况的三大标准中,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目前的73岁,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降低到34.2/10万,婴幼儿死亡率也由200‰降低到14.9‰,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
1951年2月,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劳动者第一次在生、老、病、死、伤、残时有了保险待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当年“计划经济”大包大揽式的社会保险,逐渐过渡为多层次的社保制度。
“过去,有保障的只是一少部分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我们现在是要为新的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等建立一个保障制度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一张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网已初步形成。
统计显示,到2008年底,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亿人,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今年,中央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60岁后将可享受普惠式养老金。根据部署,年内这一工作在全国10%的县展开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历史性的一步!
历史的巨轮,镌刻着过去的辉煌,也承载着新的使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新起点上蕴含的新挑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事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亟待破解。
我们不能回避这些事实:
--实现教育公平仍是有待破解的难题。今天,依然可见农村因贫困辍学的孩子,而那些随外出打工父母迁移到城市的孩子,同样面对“公平教育”的挑战。
--在卫生领域,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城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未能得到解决。
--国际金融危机之下,就业压力更加凸显。2009年,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企业发展受阻,全年就业缺口扩大至1200万个,未来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
--住房保障和高房价,依然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惑难题。
……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
面对挑战,党的十七大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当下,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投入重点放在民生上--建设保障性住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社会保障改革力度……
“中国政府正‘深有远见’地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这将为实现富国强民、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胡鞍钢说。
·古巴外长:没有新中国60年发展,人类历史将完全不同
·新中国档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发展与改革
·**:国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家统计局调查:党和国家发展方向得到高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