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中华民风民俗》2800字
中华民风民俗
指教:王红影 点评:刘宪华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导读板块教学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绚丽的民俗》
一主两翼:《语文》(人教版)
《新语文主题阅读》《主题式)经典诵读》
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二单元,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单元导读部分。
师:请同学们默读两段文字,并为本单元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批注。
师: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为本单元初步拟定的主题是 “五十六朵民族之花”。
生2:我拟定的单元主题是“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
生3:阅读导读的第一段后,我从“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句受到启发,读了这句话我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鲜活的画面,因此,我为本单元拟定的主题是“绚丽迷人的民俗文化”
生:??
师:请同学把《新语文主题阅读》也翻开到第二单元导读部分,
把主题小诗赏读一下。
生:自由朗读。
绮丽的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不同的服饰,不通过的住宅,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融汇成一个各不相同却和谐统一的家。
师:请把主题小诗美美地读一读~谁来,
生1:读。(突出了重复出现的“不同的”)
生2:读(突出“各不相同”、“和谐统一”两词)
生:齐诵主题小诗。
师:编者为本单元拟定的主题是“绮丽的民俗”,和同学们拟定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突出了中华民俗的丰富与各具特色!还没有拟好单元主题的同学可以从高《新语文主题阅读》中和刚才汇报的同学中选择一个自己欣赏的书写在语文书的第二单元导读部分。
师:同时请同学们把在导读第二段批注的读书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评:主题是单元的眼睛,是单元的灵魂。新课伊始从导读入手,立足于整个单元教学。主题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教学,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
师: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单元围绕“中华民风民俗”从不同的角度为
我们展开了一幅绚丽的民俗画卷。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本单元为我们提供的22篇文章。
生:浏览3本书中的22篇文章。
师:我国各民族在节日、服饰、饮食、建筑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接下来请同学们自选阅读,可以运用朗读、批注等方法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生:在22篇文章中自选学习内容学习。
评:教材做加法,由一本变成三本,教法做减法,化繁为简。教师少说话,少提问。让学生把精力重点放在读书上,在读中积累。 把与教材配套的两外两套校本教材中相关联的两个单元,组成一个“大单元”,也用“单元主题”串起来,整体施教。把各个知识的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来指导。我们把这种教学法称为“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三
师:通过阅读哪一种民俗最吸引你,
生:我阅读了语文书第8课《各具特色的民居》和《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第11篇文章《湘西吊脚楼》第15篇文章《四合院》这3篇文章都是关于民居方面的,通过阅读我了解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艺术,以及民居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那险意醉人的湘西吊脚楼,是一幅古朴与险意并存的绝好风景,那是那条流尽古今的沅水砌出的一派古朴悠远的韵致;而闻名天下的北京四合院又更具风韵,他不仅充满了建筑魅力更充满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而在它的
身上我又似乎看见了客家围屋的影子,尽管它们天南地北,却又惊人的相似,我想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吧,不论相隔多远,都是一家人,都有共同的名字。
师:正如美国赖特所说:“建筑师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艺术。”而我们的先人在演绎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时,又赋予了中华民族“和”的文化。
生:最令我震撼的是《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第13篇文章《安塞腰鼓》读了这篇文章,我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一群狂舞着的西北汉子,那一片被南风吹动了的火红的高粱地,那黄土高原上壮阔火烈的舞蹈。这一切多么让人震撼,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觉我的血液也沸腾起来了。
我给大家读一段:“这腰鼓,是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学生读得忘情)
师: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难怪有人说安塞腰鼓是黄土地上的激情摇滚。
……
生:《藏戏》这篇课文我最喜欢,尤其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手法,一连3段的反问句式开头,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这一突出特点。同时,又为下面内容的介绍做好了介绍,我觉得这样开头,令人感到新颖。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师:“藏戏”有特点,作者写的也很有特点。善于发现,好~
??
评:不求知识同一,力求自主创新。是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的核心理念。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行为,正所谓:一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自主阅读,变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讲解,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的讲。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从来就不缺乏会阅读的学生,学生们缺少的是能打动他的阅读内容和充分的阅读时间。学习,学习,谁来学,毫无疑问——学生~谁来习,毫无疑问——学生~
四
师:绮丽的民俗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饱览了一场文化的盛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们的《主题式)经典诵读》中用10首诗也为我们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诵一诵。
生:自由感悟背诵。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展示,谁先来,
生:背诵《寒食》
师:一首诗,一个节日,一个节日,就是一段故事,一个故事背后,就是一种文化。
生:背诵《陋室铭》
师:品位不凡的陋室也是绚丽民俗的一部分。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
生:背诵《九九歌》
师:用“九九歌”来描述气温变化的规律,通俗晓畅,和谐押韵,优美动听,方便实用,易读易记,不失为民间宝贵的科学遗产。
??
师: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绮丽的民俗文化,还有许多未知的、更精彩的、更神秘的民俗文化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评:运用先诵读后反刍的“鲸吞式”诵读法,把经典“吞下去”,利用小学生记忆的黄金期,高效积累,聚沙成塔,夯实语文的“根”并通过“分享”阅读,背一背,比一比,你背我听听,我背你听听,将学习资源共享,达到短时高效的效果。
作文二:《中华民风民俗》1100字
《中华民风民俗》阅读教案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让学生在分享同步阅读教材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华夏文明的认识和体会,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用句,生动表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生活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虽然他们语言不同,服饰不同,习俗不同,但勤劳、勇敢、智慧的华夏儿女们在祖国的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民俗风情,感受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吧~(板书:中华民风民俗)
(出示课件知识树和树干里的“中华民风民俗”几个字)请大家看着这棵知识树,相信你们会用精彩的阅读展示,让这棵大树长得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主题回顾
大家学了第二单元的课文,哪一篇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北京的春节》??热闹
《藏戏》??简朴;
《各具特特色的民居》??独特
《和田的维吾尔》??乐观。
三、阅读概览
1(在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以“中华民风民俗”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乔家大院》、《扬州个园》《山东民间艺术的奇葩——杂技》。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还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讨论讨论。
2(刚才老师看了看,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说明读书用了心的;大家讨论得也很热烈,真好~下面就请同学来说说你最喜欢哪篇文章,并说说它的主要内容吧~
3(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
4(集体交流
5(大家通过阅读,对一些民族的民风民俗又有了了解和认识,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读了这几篇文章的感受后,你想说什么,
四、片段分享和精彩赏析
同学们在阅读这几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有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咱们就来交流交流让你感受很深的句子吧。
五(主题拓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交流,相信同学们对民风民俗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吧~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外还可以读读这些书。 《中华风俗大观》(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华风俗志》(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
《中华风俗小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这片热土上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谱写
了一首首动人的歌,抒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各族人民
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传统的文化
发扬光大,传承文明,共铸辉煌。
作文三:《中华民风民俗》3900字
中华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推荐范文
?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
民风民俗相关范文
?中国民风民俗资料?有哪些民族风俗?如何祭拜财神?中国古代五礼分别是什么意思?中国传统文化详解?十二生肖神话故事?中国礼仪文化的起源概述?“抓周儿”风俗习惯
民风民俗
中华民风民俗
2017-04-10 查阅次数:0次 发布人:yanxiao
更多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bdimg.share.baidu./static/js/shell_v2.js?t=“ + new Date().getHours();
/*300*250,创建于2014-07-31*/
var cpro_id = “u1454772”;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关于民风民俗的
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
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
们(.yxtvg.)的后续更新吧!
中华民风民俗资料;————东乡族;1.民族简介:;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2.族员形成:;东乡族是14世纪后期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融;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人;3.姓名文化:;东乡族的姓名,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伊斯兰教色彩,这;东乡族人有的既有经名,又有汉名;东乡族人的称呼法是,平时见面称呼时,与
中华民风民俗资料
————东乡族
1.民族简介: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现大约有人口515000人。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
2.族员形成:
东乡族是14世纪后期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
目人和蒙古人。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两点: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还有一说认
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人。但关于东乡族源和形成问题,大部分学者持第一种看法。
3.姓名文化:
东乡族的姓名,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伊斯兰教色彩,这与东乡族的族源、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东乡族先民撒尔塔人原先是没有姓的,自十三世纪来到河州后,因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遂有用姓之习,并多采用以本民族人名的首音或尾音为姓的方法,因而产生了诸如马、买、巴、白、牙、丁、米、坡、下、且等姓,并以马姓最为普遍。
东乡族人有的既有经名,又有汉名。经名在本民族内
部、家庭或宗教活动中使用;汉名在本民族外部,或与别的民族交往中使用。今天使用汉名者较为普遍。
东乡族人的称呼法是,平时见面称呼时,与汉族相同,一般用姓名全称,亦可只称其名;若在庄重的场合,采用经名加汉名的称呼法,如伊德里斯?马正廉,库丽苏姆?白淑珍。书写时要在经名与汉名之间加圆点隔开。
为了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特别对那些有名望者,不直呼其名,而以其祖籍的村地名代替。有时,为了表示敬爱或亲近,还常用一种亲昵称呼,即取经名中的首字音,再加“哥”字表示。
东乡族还有讳名的习俗,儿女禁称父母的名,妻子禁叫丈夫的名,年幼者不得直呼年长者的名,否则会被认为是失礼而受到斥责。
4.饮食习惯: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
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
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5.民族服饰
在服饰方面,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
东乡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
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的长袍,束宽腰带,腰带上挂小刀、荷包、鼻烟壶和眼镜盒等物,头戴或白或黑平顶软帽。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保安和撒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据说,穆斯林男子,到适当年龄留有胡须,同教者见到都要以礼相待。
老年人喜穿长袍和“仲白”,一般用灰色或黑色布缝制,对襟长袍。 妇女穿大襟上衣外套齐膝坎肩。非常别致的是妇女的帽子,小女孩域一种圆形帽顶为绿色或蓝色,帽檐有红色或绿色皱褶花边的帽子,帽沿上
坠有彩色线编成的穗子和各色珠子。未婚少女的盖头用细薄柔软的绿绸纱做成,结婚后改用黑色的,而老年妇女
则戴白色盖头。
6.重要节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教历9月是戒斋的月份,9月因此称之为斋月。斋月中,穆斯林白天不饮不食,不准说污言秽语,夜间饮食,称为“封斋”。伊历10月1日开斋,举行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或称“尔德节”。开斋节的一天,男人们除了去清真寺聚礼以外,还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念经祈祷,悼念亡人。邻里间相互上门做“撒拉姆”,互相问安。妇女们则在家里炸好油香、油裸、馓子分送亲友,互相拜节问候,这样庆祝三天,非常隆重。
古尔邦节
乡人称之为“阿也”,“阿也”东乡语意指节日的意思。这一节日,一般在开斋节后72天举行。凡是具有宰牲能力,而且有经济条件允许的,过古尔邦节,家家户户都要宰牛或羊庆祝。所宰的牛羊肉,或请众乡亲在家里共餐,或奉送给清真寺和每个邻里亲友。古尔巴尼所宰的羊肉,不许独家享用;即便是上门的乞丐,也要一视同仁,让他吃饱菜、油香,再拿上一份肉。古尔邦节必宰羊,源自《古兰经》的一个故事:先知伊布拉欣年老无子,苦苦祈求安拉赐子,果然得应,取名伊斯玛仪。但依布拉欣梦见安拉示意让他献祭回报,梦醒后,依布拉欣用儿子献祭,他的忠诚感动了安拉,便赐羊
代赐儿子,这是宰牲节的来历。伊斯兰教信徒过这个节日是为了表示对安拉的恭敬顺从,效法依布拉欣,随时为主献出一切。东乡
族人在古尔邦节这天,不分富贵贫贱,坐在一起聚餐,显示着民族的和睦团结。
圣纪节
纪念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节日,在伊历3月12日或13日举行(诞生日和逝世日相差一天)。过圣纪节一般的纪念方式是举行各种形式的家会,诵读《古兰经》。过圣经一般要宰羊、宰鸡,大家共食。有的聚众在清真寺、拱北里过,有的则在自己家里办。阿舒拉节:“阿舒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省“10”即伊斯兰教教历的1月10日,相传,真主在这一天造化了人类的始祖阿丹和艾瓦;阿丹和艾瓦分散了若干年后,在这一天重新相会。东乡族大部分人也很重视阿舒拉节。在东乡,阿舒拉节主要是妇女儿童们聚会的节日,每年由各家主妇轮流操办。一个村里,哪位掌家的妇女吃上鸡头,就轮到她操办,其余各家各户只出一些小麦和清油。男人们念过经,作过祈祷仪式后,简单一吃就走了。剩下妇女和儿童,边吃边说边笑。对东乡族妇女来说,“阿舒拉”还有粮食节的寓意,寓有对当年的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这一点与宗教无关。 粮食节
东乡族的传统宗教节日,即伊斯兰教的阿术拉节,每
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举行。东乡族阿术拉节是妇女和儿童的节日,届时,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按照古规,男人们只举行一个简单的祈祷仪式后即走开。节日里吃一种东乡语叫“罗波弱”的肉粥,寓有对当年五谷丰登的祝愿。
7.民族禁忌
东乡族人用水非常讲究,忌在饮用水和沐浴的水泉边、溪水边洗衣服、
小编推荐:
各地民风民俗资料
各地民风民俗
中国民风民俗资料
  更多关于民族习俗的文章内容,请点击://.yxtvg./tags/minxisu
标签
民族习俗
作文四:《中华民风民俗(教学反思)》1300字
群文阅读—中华民风民俗教学反思
汉源县富林镇第二小学 秦敏
这节课体现了我们语文团队的备课思路,课上我努力的把学生推到前面,给他们创设一种自由的讨论交流氛围,力争让群文阅读发挥它的最大功效。虽然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学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书的热爱更深了。这节课也得到了听课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现就这节课的具体情况做如下反思:
一、优点
这节课打破了以往单篇的教学模式,把四篇文章捆绑起来,采取了“合——分——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群文阅读的理念。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了解几位作者的祖籍、生活的年代以及从古至今和不同国家的读书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读书是部分地域和部分年代的,读书是每一个人的追求。然后以一种鉴赏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读书感受。在这当中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只抓重点但又不做细致的分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感受几位作者对书的痴狂。在这当中学生表现的非常好,他们积极踊跃的谈出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大量资料的引入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最后在合起来思考,他们的表达方式,他们使用什么方法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对书的喜爱的。这个问题有点难,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学生虽然不能很准确的说出表达方式方法,可是学生的理解是对的,在他们的相互补充之中,课文的表现方法逐渐露出水面,学生也清楚的认识到了,同样对书的喜爱可以用不的形式表现出来。紧接着有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学生很快就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式。这节课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是深入的。
二、不足
这节课看似很顺利的走了下来,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教师太急于让学生说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时学生还没有反映过来,教师就开始引导了。其次,教师还是脱离
不了教案,总想着这事还没有说那事还没有完成,一定要完成了,所以总有点赶时间。尤其是在最后多数学生还没有思考好教师就让他们说,学生固然是说不好的。再有,教师还是不能大胆的放手,牵引的痕迹比较明显。最后,群文阅读不能面面俱到,但是要抓住关键的点,要让学生理解透,课上学生是主抓了关键内容但是总感觉教师的智慧不够,没有让学生更深入的走进文本,给听课老师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
三、思考
虽然今天第一次上群文阅读课感觉还不错,但是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群文阅读不是简单的把几篇相关联的课文组合到一起课上逐一的学习,而是要找到几篇课文的共性,还要找到课文的个性,要在分、合当中学习。分,就是学习每篇课文中你想体现的议题,合就是要找到几篇课文中相通的地方,正所谓“合而不同”怎么合?怎么保留原汁原味?这都需要我们仔细思考。群文阅读一节课容量大,教师很容易占据主要地位,牵引学生学习,所以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说,让学生在彼此讨论和交流中学习课文,教师要学会把球抛给学生,而不是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群文阅读对于议题的选择是多方面的,而我们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议题,议题要鲜明,切莫处处都照顾到。和单篇课文相比较起来群文阅读难度大,对老师的要求高,教师的付出要高于以往单篇阅读的几倍,而教师现有的能量(知识储备和能力)唯恐不能满足学生,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补充自己,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作文五:《中华民风民俗教学设计》3000字
群文阅读“中华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汉源县富林镇第二小学 秦敏
【本组说明】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的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这四篇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感受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同步阅读》教材第二单元相应选编了五篇配套的专题文章:舒乙的《北京的春节》、冯骥才的《花脸》、金波的《兔儿爷》、林战青的《在蒙古包里做客》、刘庭华的《傣家风情》。这几篇课文用以辅助教材,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开拓视野,通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让学生在分享同
步阅读教材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华夏文明的认识和体会,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课文:《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
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阅读教材:《北京的春节》《花脸》《兔儿爷》《在蒙古包里做客》。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用句,生动表达的特点。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展示各民族的服饰、节日的图片。)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生活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虽然他们语言不同,服饰不同,习俗不同,但勤劳、勇敢、智慧的华夏儿女
们在祖国的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民俗风情,感受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吧~(板书:中华民风民俗)
(出示课件知识树和树干里的“中华民风民俗”几个字)请大家看着这棵知识树,相信你们会用精彩的阅读展示,让这棵大树长得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主题回顾
大家学了第二单元的课文,哪一篇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北京的春节》??热闹《藏戏》??简朴;
《各具特特色的民居》??独特《和田的维吾尔》??乐观。
三、阅读概览
1(在同步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五篇以“中华民风民俗”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四篇:舒乙的《北京的春节》、著名作家冯翼才的《花脸》、金波的《兔儿爷》、林战青的《在蒙古包里做客》。上周老师布置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且详细填写了《群文阅读记录表》,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还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讨论讨论。
2(刚才老师看了看,同学们的表填写得很认真,说明读书用了心的;大家讨论得也很热烈,真好~下面就请同学来说说你最喜欢哪篇文章,并说说它的主要内容吧~
3(大家通过阅读,对一些民族的民风民俗又有了了解和认识,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后,你想说什么,
《北京的春节》??有趣《兔儿爷》??怀念
《花脸》??自由《在蒙古包里做客》??热情
四、片段分享和精彩赏析
同学们在阅读这四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有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咱们就来交流交流让你感受很深的句子吧。
《北京的春节》
同样都以《北京的春节》为题,老舍和舒乙这对父子他们的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的地方,(结合学生汇报,点评、归纳)
(1)都有侧重点。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舒乙则重点写了“腊八、祭灶神、食品、娱乐”。
(2)两篇文章同样写了腊八节,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3)语言风格。老舍是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读起来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朴实无华。舒乙这篇《北京的春节》更多透出的是风趣、幽默、有趣。
《花脸》
预设问题:文中多处表达了“我”对花脸的喜欢,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
(1)“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子得到两件宝贝。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前两个短句,两个感叹号,“我”同时得到花脸和青龙偃月刀时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而此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只会用笑来表达心中的喜悦、快活、激动??高兴之极~
(2)“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带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妈妈在我睡着后轻轻摘下放到我枕边的。转头醒来头件事就是立刻戴上它,恢复我这‘关老爷’的面貌”
如此举动,把“我”对花脸的喜欢体现得淋漓尽致??喜爱之极~
(3)“从这件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经验: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
“花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花脸给“我”带来快乐、带来骄傲、带来威风、带来神气,花脸更给“我”轻松和自由~这种自由是一年中只有过年这几天才会有的~这便是作者怀念童年时代的花脸的原因所在~
《兔儿爷》
“我”对兔儿爷究竟怀有怎样的情感呢,(生交流,并找出相关语句体会)
(1)“每年的中秋节,都愿意‘请’一尊兔儿爷来和我们玩耍。”喜爱,亲近中不乏对它的尊敬。
(2)“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兔儿爷了,如果现在有卖兔儿爷的,我一定买个大个儿的。”
兔儿爷是“我”儿时的玩具,伴随“我”一起长大,而且成为了作者美好的回忆。玩具也是一种文化,它凝聚着创造者的智
慧和才华,反映了特定的民俗风情,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特征。
《在蒙古包里做客》
预设问题:读了《在蒙古包里做客》这篇文章,蒙古族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主人快步跨到蒙古包前,站在一边,请客人进门。年长的区长东海先进,我们依次鱼贯而入。客人们单膝跪地,依次跪坐在左边地毯上。主人坐在右边。宾主坐定,互相再次问好。不但互问对方好,还问到家庭成员好,牲畜好。”一举一动中都透出蒙古族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热情的民族
(2)“赏过耳尾,男主人帮着长者把整羊解开,请客人随便享用。我问翻译:‘这吃肉可有什么规矩,’翻译嘴里嚼着一块肥肉,咽下去,说:‘没有,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招待客人倾全力,大方、好客、豪气十足的蒙古人形象跃然纸上。??豪爽的民族
(3)“早有人将喂饱的马牵来,备好鞍,一一扶客人上马,并把客人放在蒙古包外的枪支擦拭一新,交给客人。这时,主人全家以及左邻右舍,站在蒙古包附近,目送来客踏上归途途。”
对待客人像照顾家人一样细心、周到、体贴入微。??勤劳的民族
五(主题拓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交流,相信同学们对民风民俗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吧~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外还可以读读这些书。
《中华风俗大观》(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华风俗志》(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
《中华风俗小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这片热土上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歌,抒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传承文明,共铸辉煌。
附
1(板书设计
作文六:《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4700字
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
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选编的4篇课文,从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等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编排上采用了“一篇精读课文+三篇略读课文”的方式。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一篇篇课文,而到了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更多、更细。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但像这样人文主题较为鲜明的文章,千万不要上成品德与社会课,要抓住语文课的核心价值,把学习的重心从关注内容转到揣摩分析语言与学习表达方式上来。
本单元中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既是对以前开展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巩固,又为初中大量运用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了铺垫。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对以前已学过的方法,加以复习,并在新学课文时进行巩固。
学情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深刻,在学习本组课文时会有一定的困惑。
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设计理念
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积极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有机整合起来,统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或艺术课。
对于课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艺术、戏剧艺术等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建议
第一、课文以介绍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谋篇布局及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在教学设计时适宜于整体把握,以模块的方式整组设计,推进教学进程。
第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搜集资料,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点,精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把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移到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立足整体,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单元整组教学与传统的逐课串讲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整体功能的发挥,坚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分析,最后回归到整体上来。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程式为:“整体??部分??整体”。本组教学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是整组教学的“整体”,所选的四篇课文属于“部分”。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都必须紧扣主题,在理解了每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突破,提倡“一课一得”,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比较回归整体。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整体感知,把握单元学习主题
1( 教师先一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读本组“导语”,一边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2(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听读??)阅读本组课文,提出阅读要求:(1)把四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设计表格或用填空的形式来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适当出示部分表格的范例),如:
北京的春节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藏戏
课文先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 )、( )、( ),再详细写了( )的传奇故事,接着介绍( ),然后介绍了( )。
3( 提出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搜集资料,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4(检测读课文及字词的情况。
?选自己印象较为深刻的段落读一读。(结合课文的朗读随文教学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对词语的积累,可采用分组呈现的方式,如: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儿化读音)
张灯结彩 能歌善舞(构词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整体阅读,让学生通过整组浏览,了解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主要解决内容层面“写了什么”的问题。通过表格或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供适当阶梯。对词语的教学,以帮助扫清阅读障碍为主,不要作过多的讲解。此外,布置课外实践任务,以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推进学习效果。】
第二部分:部分体验,感受多彩民风民俗
这个部分的教学,根据课文类型的组合特点可分为以下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学习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的内容。
一、借助表格,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五、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第二环节:学习略读课文的内容。
可以从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确定课文的学习重点,力争“一课一得”。
如《藏戏》: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的形成过程和特色。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比较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何异同。
《和田的维吾尔》:画出感兴趣的内容,说说原因。(重点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第二部分的分课文体验,主要解决表达方式上“怎么写”的问题。要明确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精读课文重在通过重点段的学习,掌握方法。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在学习时不要过于精细、求全,适当粗放,抓住一点,一课一得。但在设计时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加以把握,如对本单元三篇课文,分别采用了问题式、比较式、迁移式三种设计。】
第三部分:回归整体,习得运用表达方法。
这一部分的教学,既是对四篇课文内容理解与体验基础上的整体回归,也是单元主题教学的升华,同时也是由文本走向生活的新的语文学习生长点。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回顾交流,整体感悟。
1(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最使你印象深刻的民风民俗是什么,为什么, 2(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掌握了哪些新的学习本领, 第二环节:引导实践,拓展延伸。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选择一个方面向大家简要介绍,并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 2(将全班习作集中在一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
【设计意图:第三部分的回归整体,主要解决表达方法运用迁移方面“如何写”的问题。通过回顾,对习得的表达方法加以巩固,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口语交际、习作相结合,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地介绍,避免资料搜集与课文学习脱节,在语文实践中运用方法。】
作文七:《中华民风民俗新教案》1900字
《中华民风民俗》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中华民风民俗》 课时:第一、二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芝田镇中心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选编这些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相信学生能完成本节学习目标。
4.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少数民族风俗,学会与人交流时做到描述具体,表达流利,善
于倾听,敢于质疑。
2.在互动过程中,领略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激发民族自豪感。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少数民族风俗。
评价任务二:学会与人交流时做到描述具体,表达流利,善于倾听,敢于质疑。
评价任务三:在互动过程中,领略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
独特魅力,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百里不环节一 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俗文化,导入新课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段 引导学生,简单回顾课文,(回顾课时间,我们跟随着第二组课文的作者,激发新的学习兴趣。 文,激发兴走遍大江南北,深入不同民族,不同地趣) 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口语交际二:
中华民风民俗。
活动一
除了课文介绍的,大家还带着浓厚的兴趣,学生敢于大胆,流利的交流。 课下搜集了大量少数民族资料。请大家把(评价目标一) 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按照编号
1,2,3,4的顺序交流。
活动二
各小组推选代表,参加今天的“民风民
俗发布会”,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合作。
出示发布会具体要求,各组选好代表,
发布会开始。(提示同学们听的技巧;
告诉他们如何既快又好地做课堂笔记;环节二 每次发布结束学生可提出自己的疑
交流风俗 惑。)集中资料,完成本班“民风民俗学会与人交流时做到描述具学会技巧 作品集”。
(完成目标二) 体,表达流利。善于倾听,善活动三
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 于质疑。
“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央视(评价目标二)
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
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把发现的信
息记录下来,充实到我们的作品集中,
让更多人共享。)
(完成目标二)
活动一 在互动过程中,领略少数民族同学们,回顾今天的点点滴滴,我们快环节三 乐;回顾今天的点点滴滴,我们享受。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民回顾课堂 让我们在激动过后,静下心来,认真思思考收获 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民族考,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自豪感。(评价目标三)
2
活动一
同学们,即将到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大家盼望已久的旅游良机,有些同学正在为去哪儿旅游苦恼呢。经历了本节课,请你写一篇简短的导游词,为他们排忧解难。(给学生提供一篇《颐和园导游词》,供学生参考。可仿照其
领略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模式,结合本节课收获来写。旅行社可
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用“芝田镇中心小学旅行社”命名,你环节四 魅力,能把“听”“说”“读”验证收获 自己就是本社的一名专业导游) 感情升华 “写”结合起来,激发民族自(完成目标三)
豪感。 活动二 (评价目标三) 由今年3月5日**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引出“和谐”的话题。各族代表共唱共跳《爱我中华》,体现民族团结。
(完成目标三)
3
作文八:《民风民俗主题作文》3300字
“民风民俗”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
执教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江剑锷
【作文要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广大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风民俗。请你利用课外阅读、调查访问、亲身体验、上网等多种方法调查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并加以整理。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写完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修改。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做到民俗特点突出。
4.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
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二、提问揭题
1、读题目,明要求
让学生自由朗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明确这次的习作要求。
2、巧提问,讲习俗
福建永定土楼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观赏。特别是201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三十,****来永定土楼视察、慰问,给力永定土楼。作为土楼小学的学生,要是有人问你土楼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习俗,你会如何来向游客介绍呢?
师:我们永定土楼里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什么?
生:湖坑“作大福”
师:对!哪有谁参加过“作大福”呢?请几位同学谈一谈感受。 生1:我当过“福星”,很高兴,给我带来好运。
生2、我在“作大福”中,为村里打腰鼓,参与其中,十分难忘。 生3、我也在“大福”中表演舞蹈,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生4、我在“大福”中擎彩旗,双手向前,累得发麻! ……
三、播放视频
多媒体播放《湖坑“作大福”》“迎神”片段,学生观看,注意“迎神”活动时队伍排列和人物的神态、衣着、动作,亲身感受“作大福”的热闹场面。
四、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永定土楼独有的习俗“作大福”。)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每隔三年举行一次,时间从农历十一至十六。农历十一上午九时许从“神宫”一直迎神到“大福场”,接下来是各村依次上供,先是“斋供”,到农历十五开始“荤供”,接着“开斋”,大宴亲朋好友,最后农历十六“送神”,湖坑作大福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农历十一“迎神”踩街活动最吸引人的眼球,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观看,甚至有许多外国游客也来凑热闹,理应把这作为重点内容,详细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指导学生能围绕“作大福”来拟定。)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板书)
总—— 概述“作大福” (略)
︱ ︵ {——迎神 铳队 神轿 旗队 舞蹈队 腰鼓队 “故事”队…(重点 详)
︱ 时 {——斋供 (略)
分 间 {——荤供 (略)
︱ 顺 {——开斋 (略)
︱ 序 {—— 送神 (略)
︱ ︶
总 —— 总结“作大福”后感受(略)
五、重点写作
让学生根据视频,指导学生进行“迎神”场面描写(同时出示作大福的有关图片),教师巡视。
六、习作欣赏(作文已发表)
奇异的习俗“作大福”
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 李振鹏
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据说这种习俗在永定湖坑已流传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刚读一年级,记得爸爸对我说:“鹏儿,这次‘作大福’,你去装‘福星’好吗?”我高
兴得跳了起来,搂住爸爸说:“好啊!好啊!我要装‘故事’,我要当‘福星’喽。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来到。
农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开幕了,重头戏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装扮成“福星”模样,与装“故事”的小朋友们稳当地坐在早备好的彩车铁架上。父母们陪护左右,在保证安全地缓慢地转动铁架。我们高坐在铁架上,看着热闹场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上午九时许,随着三声铳响,迎神的队伍终于从神宫出发了。长龙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大福场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铳队,铳声震耳欲聋。接着是一村一队敲锣打鼓迎神抬神轿的队伍,抬神轿的小伙子黄衣蓝裤,裹红头巾,扎红腰带,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神轿里的“神仙”显得悠哉游哉。紧跟其后的是扛大龙旗的和擎彩旗的队伍,那大龙旗可真壮观,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个后生才能扛得起来。装扮靓丽的舞蹈队渐行渐舞,腰鼓队边走边打,她们紧跟在旗队后面。我们装“故事”的队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禄寿”、“八仙”和“西游记”在向恭候两旁的群众招手……
迎神队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场,各路神仙在大福场的“神坛”里各就其位。我们也结束了“作大福”中装“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结束后,人们纷纷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轮流“斋供”,接着农历十五集中“荤供”,然后“开斋”,各家各户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间请来的各路神仙恭送还原处。湖坑“作大福”这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地方特色浓郁。“作大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爱“作大福”。
(指导老师:江剑锷) 七、作文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家乡的节日习家乡的节日习——“做大岁”全国最热闹的节日要数春节了!每当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要“门迎百福,户纳千祥”,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可是家乡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春节习,如:廿二十五的“二十五日头”;廿二十八的做红团; 正月初二的“探亡日”;还有正月初五的“做大岁”......但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数“做大岁”了。看到这,你肯定要发问了——为什么仙游过节时要“做大岁”呢?那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兴化,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共占领倭营60多座,歼灭敌兵4000多人。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五重新过年团圆。为了纪念这个惨痛的教训和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大家便把正月初五(莆田是初四)定为“做大岁”。家乡的“做大岁”跟除夕夜一样隆重。街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鞭炮声连绵不断,好似一片片五彩缤纷的雪片,烟花焰火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家家户户,其乐融融,亲戚朋友都团聚一堂,酒酣耳乐后,谈天说地,共享这难得的节日。最开心的是小孩子,玩爆竹;放烟花……满街都是他们的身影,满街都是他们的欢声笑语。这不正是应了一句话“千门万户笑过年,满天烟花引凤凰”吗?这就是令我难忘的家乡习——“做大岁”,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家乡特色,还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可随着时间的漂移,家乡“做大岁”等许多习却逐渐被人淡忘了。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加重视,继续发扬这些独特的节日习俗,让这些习俗
成为家乡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文九:《汉族民风民俗作文》800字
汉族民风民俗作文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长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族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新正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粿过门前。”这叫“讨?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以示吉祥。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在节前或节日期间,持礼物到军烈属、离退休干部及老劳模等府第拜年。各有关部门组织春节游园、各界联欢会、文艺晚会等活动。那些有迷信色彩的旧俗逐渐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居家都安装电话,一般亲戚好友用电话互拜新年,减少节日交通拥挤。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各行各业开假,放鞭炮,商店开门营业,工厂开工,机关开始上班。九十年代后,作习时间进行调整,现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务行业,则春节仍在营业。
* 民风民俗作文
* 汉族的民风民俗
* 汉族的风俗作文
作文十:《民风民俗作文:舞草龙》1100字
民风民俗作文:舞草龙 作者 /全雪韵 【要求】 写写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提示】写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自己家乡的,可以是旅游时了解到的,也可以是 通过电视、络、报纸等搜集到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下笔前做足准备工作。调查越充分, 掌握的资料越详细,我们就越会觉得有东西可写。如果能亲自体验这些风裕习惯,相信我们 写出来的文章会更有真实感。 (315010)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西校区全雪韵 家乡的元宵节是仅次于大年初一的日子,这一天的重头戏非舞龙灯莫属了。 晚上 7点,一轮皎洁的明月装点着夜空。突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条威猛的草龙“飞”了出 来。到处都是围观的人群,鞭炮声此起彼伏,我的心一下子燃烧起来。这是多么奇妙的一幕 呀! 草龙长 10米左右, 它那两颗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的, 活灵活现, 两条长长的龙须由彩灯 组成,五颜六色,美极了! 爷爷与他的队友们举着草龙,青筋凸显的大手充满了力 量。龙珠当然是由德高望重的爷爷把握。草龙在爷爷的带领下,飞快地盘旋着,远远望去, 仿佛一条真龙在腾云驾雾。爷爷和他的队友们才行进不到 100米,就来到了一户人家。还没 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户人家一早就把厅堂收拾好,准备好鞭 炮, 恭候草龙的到来, 并且极力邀请龙灯队在家里稍做停留。 家里自酿的米酒, 喜庆的香烟、 糖果,让红红火火的年味儿更加浓厚了! “三分龙,七分舞。 ”这是爷爷常说的一句 话。的确,龙要舞才能显出它的威风。
只见爷爷转动龙珠,在前方开道,龙头紧跟其后,跃跃欲试,仿佛一口就能吞下那颗又大又 亮的龙珠,龙身跟随龙头有节奏地飞舞着,这招“蛟龙漫游”甚是流畅。忽然,爷爷将龙珠 滑向了龙尾,龙头紧追不舍,来了个“龙头穿裆”的招式,引得围观的群众一片喝彩。主人 赶紧拿出香烟、糖果、茶水来招呼大家,据说草龙经过的人家这年一定行好运。一路上,鞭 炮声、锣鼓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鞭炮声中,妈妈大声告诉我:“我们鄞州区的舞草 龙还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舞草龙的师傅都是百里挑一的,并且早早就开始排练了,有 最基本的游走动作,也有回头、摆尾、叩首、盘旋等高难度动作。舞草龙可不单是力气活, 还要求技术和配合。 ” 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过后,一群人簇拥着威武的草龙, 向着下一户人家,向着美好的生活出发了?? (选自《创新作文·小学版》 ) 【简评】 文章开门见山, 点出舞草龙是家乡的习俗。 接着用三个自然段, 由面到点, 详细描写了舞草龙的喜庆情景,而妈妈的几句话又交代出舞草龙的文化价值,让读者对这个 民俗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文章结尾简短有力,很好地突出了中心。习作最出彩处在于对爷 爷舞草龙时的动作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